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五戒相經箋要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十二集)  2010/1/20  中國山東省海島金山寺  檔名:WD11-003-0042

  《五戒相經箋要》。佛陀教育網路學院的同學,大家好,阿彌陀佛!我們上一集跟大家學習到婬戒,婬戒的部分也簡單的跟大家報告了一遍。我們今天接著要學習的是五戒的第四條戒「妄語戒」。五戒第四條就是不妄語,我們請看經文,「丁四:妄語戒」。

  經【佛告諸此丘。吾以種種呵妄語。讚歎不妄語者。乃至戲笑尚不應妄語。何況故妄語。】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經文是這條戒的一個總說,下面是細說,細說涵蓋的就非常廣泛了。我們從這一段總說的經文深入去探討,就知道它涵蓋的範圍深廣無盡,每一條戒都是一樣的。所以我們看到這個經文不長,文字不多,但是它含攝的義理是深廣無盡的,我們應當從這個地方去體會、去學習,我們這個戒才能學的圓滿。因為經文限於字數,所以提一個總綱,我們根據這個總綱的原則要去深入,這樣學才是善學。講到妄語,這個就關係到我們日常生活的言語行為了。言語就是講話,除非天生他就不會講話的,如果不是天生就不會講話,每一個人多多少少,每一天都必須用到言語。言語在我們人與人之間是不可缺少的,我們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相處、往來,不能缺少言語。它就像個工具一樣,這個工具用的得當,就能成就我們的事業,成就我們的學業,成就我們的道業。如果用的不當、用錯了,反過來事業也做不成,學業也不能成就,道業也不能成就,事業家庭得不到幸福美滿。特別在社會上處處碰壁,因為不會講話,常常得罪人;常常得罪人,當然就得不到大眾的擁護,因此他做事就非常的艱難。可見得言語學的重要。

  因此我們中國儒家孔老夫子,他教學四個科目,第一個是「德行」,德行是講修身,這是第一個科目,一個人的品德、他的修養。第二個科目就是「言語」,就是講話,話要講的得體、講的恰到好處,要會講話。講到會講話,可能我們大家都覺得:我會講話,我怎麼不會講。如果我們這樣想,可能出入就很大了,跟聖人這個標準的出入非常之大。講話是大學問,因此孔老夫子把它列在第二科。第三科才是「政事」,處理行政事務,我們現在一般講,管事,你在一個團體、一個單位管事的,這些都屬於政事。第四才是「文學」,文學就是現在講的科技,文學藝術都包括在這個裡面。所以學習有一個順序,前面當然是最重要,最優先要學的。我們看看現代人學習的,前面兩科他不要,他就學後面的第三科、第四科,政事、文學,他學這個,因此搞得世界大亂,原因就是這麼來的。言語學在孔門裡面是列在第二科,顯示出它的重要性,這個我們可以體會的到。所以說話真的要學習,不是說我們這一張嘴巴開的了口,能講出話來,人家能聽得懂我們講的話,這樣就算會說話了。這是我們一般世間人的標準,不是聖人的標準,聖人標準就在經典裡面,此地講這個不妄語就是個標準。

  首先我們先簡單解釋一下妄語這兩個字。妄就是虛妄的,不是真的。也就是講話欺騙人,講一些不是真實的言語,虛構一些不是事實真相的言語來欺騙別人、欺騙社會大眾。所以講話騙人、不誠實、是非顛倒,這些統統是屬於妄語。講話不誠實,講假話欺騙人,這個是我們在現前社會上非常普遍看到的。有一些人講,好像他不騙人就活不下去,他就要吃虧了。事實跟一般人的想法剛好是相反,你打妄語,真正吃虧的是自己,損害的還是自己;反過來,你不妄語,佔便宜的是自己,得利益的是自己。佛在這個經上給我們說出這些因果道理。妄語的範圍也非常廣,我們簡單的來講,就是講話不實在、不真實,去欺騙人。

  我們看經文,『佛告諸此丘,吾以種種呵妄語』。我們學習這個經文,如果我們粗心大意的,這樣囫圇吞棗看過去,好像這幾句話我們是明白了,佛勸我們不要打妄語。「吾以種種呵妄語」,吾就是佛自稱,意思就是我們現代講的我;以種種,種種這兩個字我們要特別的留意,種種這兩個字可以說就把佛一生所講的大小乘經教統統包括在裡面,不但顯教包括,密教也包括。種種就是他用種種的方便,種種的說法,在各種不同的地點,各種不同的對象,常常提出來呵斥妄語。呵就是呵斥,就是勸我們不能打妄語,用種種善巧方便來給我們說明為什麼不能打妄語,你打了妄語有什麼害處,不打妄語有什麼好處。這個義理如果我們深入,真的是深廣無盡。我們先就我們現前人道這個標準,以我們現前人道這個標準先來講。

  人道的標準,《弟子規》信這部分就是講不妄語的。信就是什麼?信用。在中國儒家的五常,配佛門的五戒,五常:仁、義、禮、智、信,跟五戒是相呼應的。比如說不殺生就是仁,人有仁慈之心,他就不會任意、故意去殺生害命,他有仁慈心,儒家講的仁,不殺生就是仁具體的表現。義就是不偷盜,我們在《太上感應篇》講的「非義之財」,我們俗話講不義之財,一個君子他不取不義之財。不取不義之財,不應該我們得到的,我們不應該去取得;應該我們得的,我們可以取得。如果取得不義之財,那就是戒經上講的,犯了偷盜戒。第三不邪婬就是禮,男女之間守住禮法,他不超越這個範圍,就是不邪婬。智就是不飲酒,智是理智,不感情用事,喝酒會喪失理智,所以不飲酒是屬於智,保持你清醒的理智頭腦。第五個信,就是講信用,一般就是說你講話要算話,不能故意講話去騙人、不守信用。信就是不妄語,不打誑語騙人,講話守信,這個就是不妄語戒。這個是五戒配五常,講的名詞不一樣,意思是一樣的。

  佛在戒經裡面講的,因為戒是幫助我們超越三界的,所以講的比較深入。儒家只講到人道,做人,我們來生可以再得人身,就是你要保持一個人的資格,必須遵守五常。人不遵守五常,在《左傳》講,「人棄常則妖興」,你背棄五常、倫常,妖魔鬼怪就出現了。也就是說我們整個世界,整個國家、整個社會,充滿了妖魔鬼怪。妖魔鬼怪充滿了這個世間,我們可想而知,那是什麼樣的一個世界?就是動亂不安,天災人禍非常頻繁,就出現這個現象。這個現象都是人棄常所造成的一個結果。所以,佛以種種呵妄語,以種種善巧方便說法來呵斥妄語,『讚歎不妄語者』,讚歎那個不打妄語的。佛讚歎的意思是什麼?讚歎就是希望我們跟不打妄語的人向他學習,我們要學習那個不妄語的。

  就像我們中國宋朝司馬光、司馬溫公,他一生就是得力於一個不妄語,他說話誠實、不騙人,所以他記錄的、他所講的話,大家就有信心,因為他不騙人,他講的是真話。特別編歷史的,史記的,這個人不能打妄語。所以我們中國二十五史,最近的是清史,二十五史就是二十五個朝代,歷史發生事情的一個記錄。古代選擇記錄史記的官員,標準就是什麼?第一個就是不能打妄語。如果他打妄語,我們想一想,他記錄歷史就顛倒了,他就瞎編了、扭曲歷史,讓事實真相被蒙蔽了,後代子孫被欺騙了,你說這個問題多嚴重。所以古時候記錄歷史這些官員,他們都有這種道德觀念。什麼道德觀念?他不能欺騙後代子孫,他不能打妄語,他要對歷史負責,對後代的子孫負責,不能騙人,如果他騙人,罪過就大了。

  所以佛讚歎不妄語者,讚歎他們不打妄語,佛讚歎;佛呵斥打妄語的,呵斥帶有責備的意思。為什麼?你打妄語自害害人,害自己是最嚴重,也害別人,自他都沒有利益,所以不能妄語。『乃至戲笑尚不應妄語』,「戲笑」就是開玩笑的時候,尚且不應該有妄語,這個就講的比較細,戲笑就是無傷大雅的,對大家不會造成什麼傷害的,但是這樣的妄語佛都不允許,就是都不應該,開玩笑也不應該有妄語,『何況故妄語』。開玩笑的妄語,一般都是小妄語,開開玩笑的。在後面我們會看到,在結罪來講,有一些妄語是無犯,他沒有犯戒,但是佛也勸我們,也不應該,雖然沒有犯戒,但是也不應該開玩笑的時候講這些妄語。這個是說明,無傷大雅的,這些戲笑的妄語都不應該,「何況故妄語」,何況你故意打妄語去騙人,當然罪就重了。故意打妄語騙人,他總有個目的,為了達到自己的私利,就是自私自利,我們一般講爭權奪利,他就打妄語,他就去騙人。打妄語騙人,無非他想求得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些享受。他總有個目的,目的無非是名聞利養,名利。何況故妄語,故妄語的罪就很重了。

  在《弟子規》,我們也利用這個機會來學習學習。《弟子規》第四部分,第四段,「信」,這個就是講不妄語。信有十五段:「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這個是第一段。「凡出言」,就是我們開口講話要守信,這是第一優先的,也就是說我們講話要守信用。「詐與妄,奚可焉」,詐就是欺詐,妄就是打妄語,奚可就是怎麼可以?你對別人用欺詐的,打妄語去騙他,這是不可以的,不可以這樣做的。為什麼不能這樣做?我們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如果講話沒信用,你說這個人還會有什麼前途?人家給你騙一次,不知道給你騙了,騙二次、騙三次,可能別人就知道了,以後還會不會再聽你的話?肯定以後你講的話都先打個問號,他不會接受了,就敬而遠之,不敢跟這樣的人往來,為什麼?怕受騙。這是人之常情。一個人,大家對他都敬而遠之,你說他還有什麼前途?縱然他現在有錢,但是他的前途也是悲觀的,因為講話不守信用,他的事業就做不成功,可能幾年之後就破產、就倒閉了。這在現實社會當中,我們看到非常之多。

  為什麼?人家不支持他,因為他講的不是真話,被人家識破了之後,當然不會再繼續支持他。人家支持他,是不知道受騙了才會去支持他,一旦被人識破就一文不值,再也不去支持他。一個人在社會上得不到大眾的支持,他的事業怎麼做得下去?就算在一個公司行號當一個職員,人家也不敢用,到最後自己是走投無路。反過來講,一個人他很守信用,講話不騙人、很誠實,縱然他都沒有錢,我們也可以理解,他走到那裡都會有很多人去護持他的,人家敢幫助他,因為知道幫助他不會受騙。幫助他的人多了,很多人都信任他,他的事業就做得成功了。比如說去給人家借錢,有信用的人去借人家敢借,人家會支持他,當然他做事就很容易成功;沒有信用的人,人家看到都躲得遠遠的,他注定要失敗的。所以「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下面十四條都是這條的開展,就像我們戒經裡面講的一樣,你要從生活當中去開展。

  第二段就是:「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我們講話的時候,俗話說「言多必失,禮多必詐」,就是言語講多了,難免會講錯話。所以言語不要太多,不如少一點好,少一點避免錯誤。所以勸我們話不要說多,也不要講下面的話。

  第三條:「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奸巧語就是,奸就是藏奸,巧就是巧言令色。穢污詞就是我們在十善業道講的綺語、惡口這一類的。這是講奸巧語。

  第四:「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這個也是我們生活當中要常常注意的。「見未真」,我們就不要輕易去傳這個話,因為這個事實我們沒有真正見到,聽人家說的。我們要持一個保留態度,不要輕易再把這個話傳出去,恐怕我們不知道事實真相,傳這個話會有出入。這個也是我們生活當中要謹慎的,你知道不是很清楚就不要輕易講,也不要輕易去傳這個話,因為傳出去,恐怕到最後就變成謠言。現在也是常常會發生這個事情,這個都應用在我們現實生活當中常常提醒自己。像這幾天我都沒有出門的,都是閉關式的,但是吃飯的時候總是會聽到我們有同修說一些訊息,傳達一些新聞。有人給我說劉善人來了,有人說沒來,搞到現在我也糊裡糊塗,到底有來還沒來?有的人說,都來玉緣齋吃飯了;有的人說,沒見到。這是舉出一個例子,就是我們如果親自見到了,親自見到可能還要進一步的去了解,就先不要傳。傳了之後,這個再傳一個,這個誤差再差一點,那就不一樣了;那個再差一點,傳到第十個人,可能跟原來第一個講的差距就非常之大。所以過去有人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就是他講一句話,講豬,就是「豬」一個字,然後叫這個人再傳第二個,傳到第十個。然後他再去問第十個人,你剛才聽到那個人給你傳的是什麼?他說是「蜘蛛」。他說,原來第一個是豬,到第十個變蜘蛛,怎麼一隻豬到第十個人變蜘蛛,怎麼差別這麼大?這說明什麼?說明傳話當中有誤差,一個人差一點,一個人差一點,到第十個誤差就很大。所以這個方面,我們就是在生活當中時時提醒自己。

  「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這個也是我們要注意的。「事非宜」就是這個事情不合宜、不合適的,有人拜託我們,或者是我們不是很方便,就不要輕易答應,不要輕諾,「輕諾」就是你輕易答應、你承諾了。你承諾之後,你答應人家就像欠人家一樣,你就要去做,不然你就變成打妄語,就不要輕易的承諾。「苟輕諾,進退錯」,如果我們,不合宜的事情輕易答應,到時候我們要去做也不是,要退也不是。你不去做,你騙人;你要做,這個事情的確是不合宜,進也錯,退也錯,就會造成這樣的情況。所以這個重點就是在一個事非宜,我們要認識這個事它是不適宜的、不宜去做的,就不要輕易去答應。如果事情是一定要做的、很重要的,當然我們要答應。

  第六:「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這是講話要穩重,穩重當中有舒緩,不要太急,也不要模糊。這也是我們講話很重要的一個部分,讓人家聽的明白。

  第七:「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閒管。」這個有時候我們常常也會犯,也常常聽到這個人來給我們講那個怎麼樣,這個就是給我們說短,「不關己,莫閒管」,我們就不要去管。我這兩個月天天都去調胳膊,在縣城這家很多人給他調,生意也不錯;最近在隔壁又來了一個新的,也是整脊的、推拿的。看到我們去,他就去拉生意,拉了好幾天,開益法師,最早是先找他的,找了三次。然後今天我去調,我一出來,老闆就找我了,他就給我講:你去調那家,那個不行的,他這麼給你揉一揉,怎麼治病?我這是少林寺七十二代,跟誰學的。他說:你找一個最嚴重的來給我看,來比較比較。弄得我沒辦法,剛好我們台灣來一個培華居士,我看他是最嚴重,他躺下去頭都不能到枕頭的,我說這個先給你看看。剛才就去給他調,他先到我們原來調的這家調好了出來,我說這個最嚴重,他就趕快把他拉去調。這個就是「彼說長,此說短」,這個我們也不能去管,但是我們也希望他能夠改進。我們去給他調,我們總是希望找個機會,把《弟子規》這個光碟送給他們。

  所以我現在已經送胡小林的光碟給原來調的這家了,我問他有沒有光碟機,他說有,但是可能放在他們住家。我還要進一步勸他,買一部放在店裡面放給大家看,客人去也能看到。隔壁這家就是同行相嫉,他也是推拿、他也是推拿,他就把它開在隔壁,大概原來這個開的,在我想就看他生意不錯,他就來這裡開一家。我們現在遇到這個事情,要把這兩家都給他度了,用什麼度?用《弟子規》。所以再過幾次,我們就會把這個搬出來。那個老闆,我說,好,你目的只不過是要賺錢,我們原來調的這家是十塊錢,他說他二十塊,我說二十就二十。他說他調的時間比較久,二十幾分鐘,他二十。我說二十就二十,我們進一步會去跟他溝通,你做生意不可以去攻擊別人,各做各的,各有千秋,要互相讚歎,這樣才是對的。

  第八:「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看到人家的善,我們就要見賢思齊。

  第九:「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看到人家一些錯誤的,我們反過來從我們自己內心去反省,我們有沒有犯同樣的錯誤?有,我們就改;沒有,我們要提高警覺,不要犯同樣的錯誤。

  第十:「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德行學問、才藝技術不如人,我們自己要努力,所謂勤能補拙。如果我們天分比較差的,如果勤學、好學也可以彌補,也不要自暴自棄。

  十一:「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慼。」這是講我們生活上,生活環境比較差,也不要擔憂。孔老夫子講,憂道不憂貧,一個君子在這個世間,他憂慮的是自己有沒有道,有沒有道德,他憂慮這個。我自己有沒有做到道德,他不憂我生活經濟比較差、貧困、穿的衣服比較不如人,他不憂慮這個。沒有道德,你衣服穿得再漂亮,那也是非常貧窮的。所以君子憂道不憂貧。所以這些方面不要太在意,不要跟人家比賽,我們要在德行上去追求加強,不應該在物質生活方面去追求。物質生活方面追求增長貪欲,就有損害我們的道德了。

  第十二:「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

  十三:「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這兩段就是告訴我們,一個人聽到別人講我們過失,如果發怒了,人家講我們哪裡錯了,我們馬上就生氣、不高興;別人一讚歎,我們就快樂的不得了,這樣的情況「損友來,益友卻」,損友就是損害你的朋友,他就來了,利益你的朋友,他就遠離了,卻就是卻步,他不敢來了。所以這個方面也是我們一般人很容易犯的。讚歎,他就很高興;講他的過失,他就不高興了。這是指我們自己,如果有人舉出我們的過失也不要生氣,如果你一生氣,損友來,益友就卻了。應該怎麼樣?反過來「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聽到人家給我們讚歎,讚歎要怎麼樣的心態?恐懼。《太上感應篇》講,「受寵若驚」。人家讚歎的時候你要有警覺心,受寵若驚,心裡很惶恐,覺得自己並沒有這個德行,承當不起這個稱譽、讚歎,聽到稱譽、讚歎心裡很惶恐,應該是這樣的心態。「聞過欣」,欣就是非常樂意的,非常樂意人家指點我們的過失,縱然他講錯了,我們並沒有那個過失,他認為我們有那個過失也沒有關係,所謂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也感謝他一番好意來提醒我們。如果我們是這樣的一個態度,「直諒士,漸相親」,直諒益友就是幫助你的朋友,漸漸的就親近你了。

  第十四:「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無心就是他無意的,比如說他講錯話了,這個在我們後面戒經講的就是開緣,他可以懺悔,不是不可悔,可以懺悔。這是「無心非,名為錯」,錯就是錯誤,因為他無心的,無心的做錯事、說錯話,這是罪輕。「有心非,名為惡」,有心就是你故意的,就是我們這裡經典講的「何況故妄語」,故就是有心非,這個是惡,惡的罪過就重。

  「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過失能夠改,就歸於無,改過就沒有過失,你改過來就沒有過失;不改過來,這個過失還是存在的。如果過不能改,還要掩飾,就增加一個罪過,這個罪過愈掩飾它就愈重,不改還掩飾,這樣這個罪過就愈來愈重了。這是講到妄語的部分。

  所以我們常常就會看到一些世間上的人,這些也都是我們善知識,我們都要認識清楚。打妄語,妄語牽涉到其他的事情,比如說他做了什麼事情人家給他舉出來,你哪個地方錯誤、不對,他就要講種種的理由來掩飾,他是對的,把他那個錯誤講成是對的,這個就是掩飾。掩飾,你那個罪過就不斷增加,不但不能改過,他還講理由,把他那個錯誤的合理化,這個罪過就愈來愈重了。所以過去有一年,我們淨老教授訪問日本。日本不都是改歷史嗎?他明明就是派軍隊侵略中國,他學校那個教科書不是講侵略。我們也可以理解,你說他加上侵略那多難堪,去侵佔別人,對他的子孫也很難交代:怎麼我們的祖先去侵佔別人?所以他就把這個美化了,叫作進出,進去又出來。進去又出來要帶槍嗎?淨老和尚就給他們議員講,他說我是為你們好,你這樣騙你們的子孫,以後你們子孫知道你們在騙他,他會有什麼想法?因為這些資料不是在你們國內有,人家國際上都有這些資料,你這個打妄語。你不懺悔、不改過,還打妄語騙人,這個罪過就愈來愈增加。所以二戰歐洲德國有認錯了,他有向大家懺悔,對不起,他錯了。日本就是嘴巴硬,死不認錯,愛面子,死不認錯。所以我們淨老教授就跟他講,我是為你們好,你現在打這個妄語,你將來會受到子孫譴責的。

  所以有一年我到廣島去參觀被炸的地方,被美國炸的廣島一個紀念館。他們有很多學校帶些小學生去參觀,在那個紀念館,有一個小男生就跑來問我,看到我是一個出家人就跑來問我,問我說,他們為什麼被炸?來問我這個問題。那個時候時間也很匆忙,我也簡單跟他回答了幾句話,但是沒有講得很詳細。後代他都會去思考這個問題,他們為什麼吃原子彈,而且全世界,日本是第一個受到核武攻擊的國家。如果有機會、有時間,可能我這個佛經的因果就會搬出來,這個也是一種機會教育。所以這是舉出一個例子,你不能打妄語去騙人。日本偷襲珍珠港,全世界都說他有去打珍珠港,只有日本人說沒有,只有他說沒有。全世界的人都說你有,你真的有打人家,他說沒有,這個不是打妄語嗎?這個就是此地講的「倘掩飾」,就「增一辜」。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我們下一次,這段開頭的經文非常重要,我們還要多跟大家報告相關的這些經論,這些道理我們才能明白。好,謝謝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