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五戒相經箋要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六集)  2009/12/9  中國山東省海島金山寺  檔名:WD11-003-0036

  《五戒相經箋要》。佛陀教育網路學院的同學,大家好,阿彌陀佛!我們上一集跟大家學習到五戒第三條,婬戒。我們這條戒經文學習到「優婆塞自受八支」,八支就是八關齋戒。八關齋戒的時間是一日一夜,就是在受八關齋戒這一天,不但邪婬要禁止,就是夫妻正婬也要禁止。如果受八關齋戒這一天,夫妻行婬也是犯了這條戒,因為這一天是禁止,不可以的。所以「八支無復邪正,一切皆犯」,也就是說受八關齋戒這一天,如果是夫妻行婬也是同樣犯了不可悔罪,因此受八關齋戒這天要特別留意。

  優婆塞如果沒受戒,我們一般講只受三皈依,像我們一般來學佛的佛弟子,先受三皈依,沒有受戒。所以優婆塞有受戒、有沒有受戒的,就是有人他只是受三皈,有人受了三皈五戒。雖然沒有受戒,如果是侵犯了「佛弟子淨戒人」,淨戒人就是「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持五戒的,這個叫七眾。在佛門裡面,七眾就是以受戒來區分的,你受持那一種戒屬於那一眾。七眾持淨戒,他受持淨戒,優婆塞去侵犯到佛弟子淨戒人,他本身沒有受戒,沒有受戒就沒有犯戒這個罪,他只有性罪,沒有破戒的罪。所以經文給我們講,「雖無犯戒之罪」,雖然沒有犯戒這個罪,因為他沒受戒;「然後永不得受五戒,乃至出家具足戒」,就是以後就不能受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這些都不能受,因為他還沒有受戒之前,曾經侵犯過佛弟子淨戒人,就是受持清淨戒律的七眾。他持淨戒,你去破壞他的梵行,這個罪就很重,所以就永不得受戒,也是等於跟受戒犯了不可悔是一樣的嚴重。

  今天我們接著再看下面的經文。我們上面講的這個經文,就是犯了這些罪過,當然佛允許人懺悔,但是懺悔,必定要深入懺悔的理論、方法,還有境界,這樣才能夠把過去所造的不善業,這些罪業懺除清淨,懺除清淨之後才可以再受戒。一般在小乘戒經講的不可悔,就是不可以用作法懺來懺悔,只有依大乘的取相懺、無生懺才能夠懺除這個業障,當然這就比較不容易。我們看下面經文:

  經【佛告諸比丘。吾有二身。生身。戒身。若善男子。為吾生身起七寶塔。至於梵天。若人虧之。其罪尚有可悔。虧吾戒身。其罪無量。受罪如伊羅龍王。】

  到這裡是一段。這段經文,『佛告諸比丘』。在前面經文也跟大家報告過,這裡我們再重複的提起,讓大家對這個印象深刻一點。因為這個戒就是要出家眾比丘來傳,在家戒也是要比丘來傳。所以比丘尼、沙彌、式叉摩那、沙彌尼,包括在家的八關齋戒、五戒,都必須要比丘來傳授。所以《五戒相經》主要對在家居士講的,但是佛還是要對出家比丘僧來講,因為比丘要去傳在家眾這個戒。所以他要先告訴比丘,讓他明瞭,他才知道怎麼去傳這個戒。所以經文也都是「佛告諸比丘」。

  比丘是出家五眾的代表。『吾有二身』,佛講我有兩個身,一個是『生身』,一個是『戒身』。「生身」就是佛這個身體,釋迦牟尼佛應化在我們人間,跟我們一般人一樣,有父母、妻子,有這個身體,這是生身。第二個是「戒身」,戒身,下面《箋》會給我們解釋。此地講,『若善男子,為吾生身起七寶塔,至於梵天。若人虧之,其罪尚有可悔』。「若善男子」,善男子就是有善根的男子,學佛的善男子。「為吾生身起七寶塔」,為吾就是為我這個生身,父母所生的這個身體。佛滅度了,這個身體荼毗(火化)之後,給後人留下來的,就是佛身體的舍利。佛這個身體火化之後,遺留了很多的舍利,舍利必須要造塔來供奉,所以講造七寶塔。這個塔還不是一般的塔,用七寶去造的。造了多高?「至於梵天」,這個塔實在是太高了。現在不要說到梵天,就到我們月球就不得了,到梵天,這個塔有多高?這是形容比喻,造這麼高的塔,當然功德很大,造塔供奉佛的生身舍利到達梵天,這麼莊嚴壯觀的寶塔,這個功德很大。「若人虧之,其罪尚有可悔」,虧就是說去破壞,破壞供養釋迦牟尼佛生身舍利的七寶塔。這個當然有罪,這個罪過也是非常之重,不是一般的罪,壞塔這個罪是相當的重。罪雖然重,「尚有可悔」,尚且還可以懺悔。

  下面講,『虧吾戒身,其罪無量,受罪如伊羅龍王』。這是講虧損供養我生身舍利的七寶塔這個罪,比「虧吾戒身」,吾戒身就是佛定的戒,就是虧損了這個戒,「其罪無量,受罪如伊羅龍王」。這是比喻這個罪過比去破壞七寶塔還要嚴重,就是告訴我們破壞佛的生身,罪輕;破壞佛的戒身,罪重。這段經文的意思就是給我們說明這點。我們來看蕅益祖師的《箋》:

  箋【此結示淨戒不可虧犯也。戒身即法身。佛以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為法身故。以此戒法。師師相授。即是如來法身常住不滅。若或自破梵行。或復破他梵行。則是破壞如來法身。故較破壞生身舍利塔罪為尤重也。】

  到這裡是一段。這段就是祖師給我們解釋,『此結示』,「結示」是做一個總結開示,佛定的『淨戒不可虧犯』,「虧」是虧損,「犯」是犯了戒、超越了戒,去犯了戒。『戒身即法身,佛以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為法身故』,這是給我們說明什麼叫戒身,戒身就是法身。「法身」這個名詞,我們在大乘經典常常看到,佛有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法身是為體,所謂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法身就是宇宙的本體,禪宗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也就是我們每一個眾生本來面目。法身,我們每個眾生都有法身,但現在迷失了,佛出現在世間示現給我們看,教我們要恢復。那要怎麼恢復?「佛以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戒定慧三學是我們一般通途修行的總原則,不管是大乘小乘、顯宗密教,戒定慧三學是修學共同的總綱領、總原則。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智慧開了,斷煩惱,就解脫了,解脫知見,解脫之後知見跟凡夫就不一樣,是正知正見。我們凡夫的知見都是錯誤的,叫邪知邪見,因為我們沒得到解脫。這是給我們解釋什麼叫戒身。也可以說,戒是得定、開智慧、得到解脫、得到解脫知見的一個關鍵。

  所以下面給我們講,『以此戒法,師師相授』。「戒法」是老師一代傳一代傳下來的,古佛傳給今佛,今佛再傳給下一尊佛,都是一樣的。所以戒是超越時空的,超越時間空間的,它不會因為時間不同、地點不一樣而有所改變,它超越時空。戒跟我們中國古人講的禮,它的性質不一樣。禮,三代之禮,每一個朝代的禮,都會有一些調整修改,這個是世間善法。雖然是世間善法,它在禮法上有一些調整,當然也有一個不變性的原則,但是它是屬於世間法。戒是屬於出世間法,所謂出世間法就是要出離六道生死輪迴這個方法,你修學這個方法就叫出世間法。世間善法出不了六道,但是他可以在人天善道,不墮三惡道。比如說守住世間的禮,他可以不墮三惡道,來生可以再到人道,或者到天道,但是出不了六道。就世間法來講,我們中國古聖先賢講的倫理道德這些道理,以世間法的標準來講,就是世間六道裡面人天善法來講,它是真理,也是不能改變的。它的原理原則,如果你破壞、改變就墮三惡道。違背善法,那就是惡法,惡法的果報就在三惡道。

  戒是出世間的善法,你沒有戒就得不到定,你心定不下來;心定不下來,一天到晚亂糟糟的,心浮氣躁。心浮氣躁,心定不下來,難免就常生煩惱,生煩惱就沒智慧。智慧是我們每一個眾生本來都具足的,現在因為有這些煩惱障礙住。所以戒定是一個手段,用這個手段把我們障礙排除,我們原來具足的智慧就恢復了。其實我們修,學佛沒有別的,就是恢復自己本來有的智慧德能而已。智慧德能本來大家都具足的,跟佛沒有兩樣,它本來就有的,但是現在迷了,產生障礙。我們修就是排除障礙而已,並沒有增加任何東西。所以我們本有的智慧德能,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你修學到成佛,它沒有增加一點,因為它本來就這樣;現在迷惑顛倒在六道輪迴,它也沒有減少一點,這就是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不增不減。但是我們現在在迷惑的狀態之下,就看不到自己本來的面目,所看到的都是一些虛妄相,在這個虛妄相裡面冤枉的生煩惱、受痛苦。所以必須靠戒定這個手段。戒定是個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開智慧。因此我們還沒有明心見性、大徹大悟,這個手段就很重要,對我們現前來講,非常非常的重要。

  「此是戒法,師師相授」,上一尊佛傳的,跟這一尊傳的都一樣,未來佛傳的也是一樣,只要是佛,都不會有兩樣。所以這個戒法,『即是如來法身,常住不滅』。你守這個戒法,就是守住如來法身,因為你要證得法身,必須要持這個戒法,你才能夠恢復本來面目,所以就是如來法身常住不滅。你這個戒身在,也就是說法身就常住不滅,法身就現前了;戒身不在,法身雖然有,但是就在眼前,你自己就迷失了。佛菩薩示現在我們眼前,我們還是生煩惱,原因就是自己迷失了。所以必須依這個戒,才能恢復我們的法身。

  『若或自破梵行,或復破他梵行,則是破壞如來法身』。「若」是假若、或者自己破壞自己的梵行,自己破壞自己清淨的行為。「梵行」特別是指不婬欲這個行為。在古印度的婆羅門教,梵這個字主要修清淨行的,就是他沒有婬欲這種不淨的行為。所以一般婆羅門,他們是外道,他們修禪定也要守這個戒,才能夠得到色界的禪定,生到大梵天去。他憑什麼生梵天?就是守這個戒,他才能生到色界天去。如果他不能守梵行,他定怎麼修,總是在欲界。戒如果修的不清淨,在欲界有六層天,頂多修到他化自在天,這是最高的,再上去就不能突破;再上去就是要斷除婬欲,色界就沒有婬欲。但是欲界六層天的天人還有,比較淡,比我們人間淡很多,越高層次的天就越淡,到色界天就完全不起現行。所以這個叫梵行,我們守這個戒就是梵行。

  「或復破他梵行」,或者是破壞別人修清淨行,他戒持的很清淨,我們去破壞他。自己破壞自己,或者破壞別人,「則是破壞如來法身」,就是破壞如來的法身。『故較破壞生身舍利塔罪為尤重也』,因為破他梵行就是破壞如來的法身,所以比較起來,比破壞佛陀生身舍利塔的罪還要重,因為這是破壞法身。說明法身重要,比生身重要,因為法身是主體。這一段給我們解釋,為什麼破壞生身七寶塔罪輕,破壞戒身罪重,這個道理給我們說出來。下面給我們解釋經文裡面講的伊羅龍王。

  箋【伊羅龍王。具云伊羅跋羅。亦云伊羅缽。伊羅。樹名。此云臭氣。跋羅。此云極。謂此龍王昔為迦葉佛時比丘。不過以瞋恚心。故犯折草木戒。不知懺悔。遂致頭上生此臭樹。苦毒無量。況殺盜婬妄根本重戒。而可犯乎。然殺盜二戒。稍有慈心廉退者。猶未肯犯。獨此婬戒人最易犯。故偏於此而結示也。】

  這段是給我們解釋『伊羅龍王』。「伊羅龍王」是印度話,具足的稱呼叫『伊羅跋羅,亦云伊羅缽』。這是我們中國古人使用語言文字,一向喜歡簡要詳明,這個跟外國人不一樣,外國人的語言文字是很冗長的。具足來講是叫做「伊羅跋羅」,簡單稱為「伊羅」。具足稱呼應該是伊羅跋羅,「亦云伊羅缽」,伊羅缽又是另外一種翻譯的音譯。翻譯經典的法師不一樣,翻譯有時候會有一些差別,但是意思是相同的。伊羅是古印度一種樹的名稱,這種樹現代是不是還有,這就有待考證。此地給我們講,這個樹的名稱為什麼叫伊羅。伊羅翻成中文的意思,『此云臭氣』,「臭氣」就是這個樹散發出來的氣味很臭,有這種臭氣的樹就叫伊羅,古印度稱為伊羅。『跋羅,此云極』,這是到達極處的極、太極的極,「此云極」。伊羅跋羅,把它翻成中文講起來就叫臭氣極。

  外國文字大部分跟我們中文不同,文法上有一些倒裝的、顛倒的,比如說我們講先喝水,外國人就講喝水先。我們一般習慣,中國人講先喝水,外國人叫喝水先。有一次我在澳洲淨宗學會,十幾年前,那個時候剛開始,有幾個居士學法器,我去教法器。其中一個林居士,姓林,在休息的時候,大家就開開玩笑,我們中文講林居士,他們用英文講就要倒過來叫居士林,他們就叫他居士林(居士林,新加坡佛教居士林),這就是外國的文法有一個倒裝句。所以這裡講臭氣極,用我們中文來講,我們習慣把極要放在第一個字,極臭氣。如果簡單講極臭,極臭就是非常的臭,臭的不得了。像台灣有一家專門賣臭豆腐的,那家的招牌叫做獨臭之家。諸位同學有機會到台灣,可以去嘗試一下。獨臭之家有分幾級臭的,十二級、十三級、十四級、十五、十六,最臭的他說十七級,由客人來選。我去吃,我是選第十七級的,那個是獨臭之家,聞起來很臭,但是吃下去可香了。這個是講這個樹的名,我們中文的文法就是極臭氣,意思就是說這種樹非常的臭,它散發出來的味道,臭的讓人受不了。下面就給我們講伊羅龍王這個公案。

  『謂此龍王昔為迦葉佛時比丘』。根據經典講,龍王就是水族當中的王。龍王的種類也非常的多,海龍王是比較大的,另外河的龍王、江的龍王,還有湖澤的、一個大湖泊的龍王,所以牠管轄的範圍也有大小不同。龍王就是水族當中的領導,牠在水族當中是領導。那麼海龍王,像我們看《西遊記》也有四海龍王,東西南北四海龍王,一個龍王管轄一個範圍、一個地區,就跟我們人間國家與國家,每個國家裡面它有劃分行政區域,情況是一樣的。龍王是水族的領導,經典對龍王這方面的資料也非常的豐富,種類、各方面的,非常豐富。龍王有神通,有的龍王是享受福報的,還有一些龍是去受罪的,所以都是龍,要看那一種龍。就跟我們人一樣,到人間來,也有來享福的,享受權力威勢的,也有來受罪的,都叫人,但是果報不一樣,龍王也是如此。這個龍王,我們看到就知道牠是受罪的龍王,這個我們在《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裡面也看到了,文昌帝君在以前也墮過做龍這一道。龍王有的有修福,但是夾雜罪業;有的福報修的比較好、比較大,罪業比較輕的,果報就比較殊勝。

  這個伊羅龍王是臭氣,當然我們一看就知道,這個龍王果報就不好了,如果牠身體散發出香氣,當然果報就好。這是什麼原因?下面給我們講,「謂此龍王昔為迦葉佛時比丘」,這個龍王為什麼叫做伊羅龍王,昔就是過去,迦葉佛出現那個時代,他是在迦葉佛那個時代出家,是一個比丘。迦葉佛就是釋迦牟尼佛前面一尊佛,在賢劫千佛的第三尊佛,釋迦牟尼佛是賢劫第四尊佛。我們現在這個賢劫有一千尊佛,這是在《三千佛名經》講,有過去一千尊、現在一千尊、未來一千尊,三千佛。我們現前這個時代,釋迦牟尼佛是屬於現在賢劫一千尊佛當中的第四尊佛,迦葉佛就是第三尊,第五尊就是彌勒佛。他在迦葉佛這個時代出家做比丘,做比丘這個時候,有一次『不過以瞋恚心』,就是心裡生起瞋恚心,『故犯折草木戒』。比丘戒裡面有一條,不可以無故去拔草木,有這條戒。那個草長的好好的,你不能無緣無故的就給它拔掉,樹木長的好好的,你把它砍掉,無緣無故去折草木。這個比丘是以瞋恚心故犯,故就是故意的,一發脾氣,生起瞋恚心,把草拔掉、樹木砍掉。就是我們現在講,把自然環境給它破壞了,用瞋恚心去破壞自然環境,去折草木。他不是要用到那些東西,他是生煩惱故意去破壞,破壞之後又不知道懺悔。『不知懺悔』,不知道自己做錯了,要改過懺悔。沒有懺悔,這個罪就消不掉,消不掉就有果報。『遂致頭上生此臭樹』,後來死了,他就墮到龍王裡面去了。做比丘犯了戒,不知懺悔,頭上生臭樹,墮到龍王這一道,頭上生很臭的樹,當然就很難受,『苦毒無量』。

  這給我們提出一個警惕,在我們一般看起來,這個罪過也不怎麼嚴重,他只不過一時情緒失控,生煩惱去破壞草木,怎麼得到這麼嚴重的果報?這個果報就是破戒罪。破戒這個罪是很嚴重的,是告訴我們這一點。因為受了比丘戒,你破了這條戒,這條戒是可以懺悔的,你又不知道懺悔,你又不改過、又不認錯,所以他就得到這種果報。得到這種果報,當然我們可想而知,頭上長那個樹那麼臭,一天到晚薰,甩也甩不掉,當然苦毒無量。『況殺、盜、婬、妄根本重戒,而可犯乎?』祖師再給我們提醒,「況」就是何況,說這個比丘以瞋恚心,故犯折草木戒,不知懺悔,死了以後去當龍王,頭上生了臭樹,苦毒無量,「何況殺、盜、婬、妄」,犯了根本重戒。犯了輕戒,果報就這麼嚴重,犯了四重戒果報如何,我們就可想而知。所以祖師給我們提醒,況殺、盜、婬、妄根本重戒,而可犯乎?這可以犯嗎?給我們提醒。

  下面給我們講,『然殺盜二戒,稍有慈心廉退者,猶未肯犯』。五戒第一條戒是殺生,第二條戒是偷盜,這兩條戒,稍稍有慈悲心、有廉退心的人,也不肯去犯這個戒。你只要稍稍有慈悲心,提到「殺盜二戒」,大家都會去守這條戒,不肯去犯這個戒。因為犯了殺生就傷害到自己的慈悲心,就很不慈悲,我們現在人講愛心,就沒有愛心。你說你很有愛心,一天到晚殺生,愛心在那裡?把自己的快樂建設在眾生的痛苦上,一點愛心都沒有,因此稍稍有慈悲心的人就不會去造殺生業。稍稍有廉恥心的人,他也不會去偷盜,寧肯餓死,他也不去幹偷盜的事情。說明這兩條戒還比較容易,祖師給我們講「猶未肯犯」。『獨此婬戒人最易犯』,「獨」就是單獨,獨獨這條戒,人最容易犯的。這條戒實在講就是根本。

  我們中國古人也講,「萬惡婬為首,百善孝為先」。為什麼把孝跟婬變成一對?過去有一年在澳洲淨宗學院,鍾茂森博士也拿了一本《孝婬果報錄》,跟我討論這個問題,所以我們就討論到這個問題。古人講百善孝為先,什麼善事,孝是優先的,你如果沒有孝,所有的善也都落空了,也可以說所有的善都是從孝所生的。百善孝為先,萬惡婬為首,既然百善孝為先,他為什麼不說萬惡不孝為首,為什麼講婬為首?這個話就很耐人尋味了,為什麼古人這麼講法?古人講這個話,也是我們要深入去體會的。這兩句話也是告訴我們,如果你犯了邪婬,你就沒有辦法盡到孝道,真正有孝道的人,就是有孝心的人、行孝的人,他必定不犯邪婬。那麼反過來講,換句話說,你要盡到孝道,要先從斷邪婬開始。如果你這個不斷,犯了邪婬,所有的惡業都從這裡產生,相關的惡業都從這裡產生。惡業一直增加,還能夠行孝嗎?對於孝道就虧損了,就沒有辦法去盡孝了。所以古人也編一本書叫《孝婬果報錄》,這個書是根據這兩句話來編的,有很深的含義。從這個地方我們就知道了,我們要孝養父母,五戒這條是為首的,最主要你要去堅守不犯,才能盡到孝道。反過來講,如果不能守這個戒,縱然對父母有很好的供養,也不能算是盡孝道,這點我們必須要明白。

  從佛法來講,《圓覺經》給我們講,婬欲是六道眾生生死輪迴的根本。我們六道眾生為什麼會有這個身體,為什麼會有分段生死,原因怎麼來的?就是婬欲來的,有婬欲的念頭行為,造成這種現象。你要超越六道生死輪迴,所以出家眾這條戒就要不婬;在家眾,佛只規定不邪婬,夫妻以外的都叫邪婬。出家眾婬欲要斷,因為你要了生死、你要出三界,出家就是出三界家,出六道輪迴之家,出生死家,你要出這個家,造成六道生死輪迴第一個因素、根本的因素就是婬。我們生生世世修行,我們修行不止這一生,但是每一生修行都沒有達到了生死;不要說達到了生死,就是證得初果須陀洹都沒達到。我們追查它的原因,也是這條戒持的不清淨,這條戒如果持清淨,你很容易就得定,得定開智慧就能斷煩惱。這條戒為什麼這麼難持,因為無始劫來的習氣太深了,所以人很容易犯。

  所以佛在《四十二章經》給我們講,還好只有婬這一條,如果另外有一個煩惱跟婬一樣的性質,佛給我們講,普天之下沒有人能夠證得道果,就是證不了阿羅漢,出不了六道。這是給我們說明,這條戒很難持到乾淨,因為它是無始劫的習氣最深的、最重的,所以人最容易犯。因此佛在《五戒相經》裡面,『故偏於此而結示也』,「偏」就是為什麼前面兩條戒、後面兩條戒,佛沒有講到這麼嚴重,佛獨獨對不邪婬這條戒講的這麼重。他說你破壞這個戒,比破壞我生身舍利塔那個罪過還要重,佛為什麼這麼講?就是這條容易犯,很不容易持,所以特別再給我們強調說明,持這條戒的重要性。我們再看下面《箋》的一段結語:

  箋【然犯戒之罪既有重於壞塔。則持戒之福不尤重於起塔耶。幸佛弟子思之。】

  祖師給我們做這段的結語。然犯戒的罪既然比破壞佛舍利塔還嚴重,那反過來講,『則持戒之福不尤重於起塔耶』,就是你持這條戒的福報不就比去造七寶塔供佛舍利更殊勝嗎?『幸佛弟子思之』,「幸」就是希望,我們為佛弟子,好好的去思考這個事情。就是說我們持這個戒,我們現在不要講七寶塔,我們現在金山寺不是在蓋萬佛殿嗎?那個就像七寶塔一樣,你現在持這條戒,比去蓋那個功德還大,我們同學大家要去深思。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跟大家學習到這一段。下面,我們下一次再繼續來學習。謝謝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