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沙彌律儀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集)  2008/7  中國廬江金剛寺  檔名:WD11-002-0010

  請大家翻開《沙彌律儀要略增註》,昨天我們講到釋迦牟尼佛出生以及滅度,出生、成道、滅度,根據中國《周書異記》記載的年代,大概跟大家報告過了。我們今天接著從「壬申之歲」下面這句看起,就是前面講的是「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之歲,四月八日平旦時生。至年十九,越城出家,三十成道。滅度當此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之歲」,我們昨天講到這一段,就是釋迦牟尼佛出生、成道、滅度,是根據我們中國人的記載。

  接著我們今天看下面,「於其中間說法四十九年。教化三乘聖眾。制諸禁戒。令諸比丘。五夏依師學律。乃至一夜不得離師而住。既其律藏通已。方習禪誦。若是沙彌。則終身依止。非論夏數。詳如大律。雖云比丘之事。而沙彌不可不知。」我們今天看這一段,這一段給我們說明,佛當年降生、出家、成道就開始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教化眾生。三乘聖眾,這是佛剛開始教學的一個前階段,就像我們世間的學校一樣,先辦小學,然後中學、大學,到最後研究班。所以這四十九年當中,分為五個時期來說法。

  這裡簡單給我們講,主要是給我們講戒律這個部分,這個地方主要給我們講戒律這個部分。所以說制諸禁戒,制定很多戒律。在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教化三乘:聲聞、緣覺、菩薩,這叫三乘聖眾。那只是教學的階段,也制了很多的禁戒,諸就是很多。「令諸比丘」,讓這些比丘,諸比丘就是跟佛出家的出家眾,受了具足戒就叫比丘,比丘必定要遵守佛制定的禁戒,這個禁戒就是比丘戒,制定比丘戒。「五夏依師學律」,這個夏前面也跟大家報告過,在佛陀當年,每一年農曆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這三個月是雨季,就不到外面去托缽,可以讓居士送飲食到僧團來,大家利用三個月的時間住在一起,結夏安居,住在一起。每一年各地出去弘法的弟子,到這個時候都會回到佛陀的身邊來進修,這叫結夏。五夏就是在出家受了具足戒之後,這五年,每年有一個夏天,農曆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這是夏天,五年,五夏就是五個夏天。五夏依師,依老師來學習戒律。戒律不是受了就能夠去持這個戒,還得要學習。「乃至一夜不得離師而住」,就連一個晚上都不可以離開。學習比丘戒,包括沙彌戒,都是要有老師的指導。指導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一夜不得離師而住?因為戒律就是講我們生活當中的點點滴滴,行住坐臥各方面應該怎麼做,如果還不是學得很通達,你離開老師,可能一些方面就不曉得該怎麼做,或者做得不如法,所以一夜都不得離師而住。

  「既其律藏通已,方習禪誦」。律藏都全部真正通達,才開始學習參禪、誦經,包括我們現在講聽教、習禪,再修學各種法門,你要學哪一個法門你自己可以去選擇,但是戒律它是個共同科目。這裡我們看律藏,律藏是三藏之一,「舊作毘尼藏」,印度話叫毘尼藏,舊是比較早期翻譯的。毘尼藏,翻譯作中文叫律,戒律,律藏,印度話叫毘尼,中文叫律。所以印度梵語叫毘尼藏,翻成中文的意思叫律藏。律藏是意譯,翻它的意思,不是音譯,叫意譯。翻譯有音譯跟意譯,音譯是翻它的音,沒有翻它的意思,意譯是翻它的意思。「新作毘奈耶藏」,一個舊,一個新,舊就是比較早期翻的,新就是比較後來翻的,叫做毘奈耶藏。這個都是音譯,翻那個音,因為翻譯的法師不同人,中文的字音都會有一點不一樣。譬如說鳩摩羅什大師翻譯比丘,他用比再一個丘,玄奘法師翻譯的叫苾芻,音是有一點接近,但是字就不一樣。就好像現在大陸翻譯美國總統叫布什,台灣叫布希,台灣新聞翻譯的布希,翻譯就像這樣。毘尼,毘奈耶;就像大陸說布什,台灣說布希。其實都是接近它那個音,英文發音出來拿我們中文發音跟它接近的,這叫音譯,沒有翻它的意思。毘奈耶把它翻譯成中文的意思叫調伏,毘尼翻譯做律,毘奈耶翻譯做調伏,這個意思也就很明顯,調伏我們身心,防非止惡。

  我們接著看下面這段文,「既其律藏通已,方習禪誦。若是沙彌,則終身依止,非論夏數。詳如大律,雖云比丘之事,而沙彌不可不知。」到這裡是一個段落。律藏通了,才可以學習禪誦,所以他修學是有一個順序的。若是沙彌,就是你還沒有受比丘戒,沙彌是終身依止,不可以離開老師,這就沒有論夏數,沒有論幾夏、幾夏,沙彌是終生都要依止、都要學習的。意思就是說你這門功課還沒有畢業,你要不斷的學,學到畢業才可以,這個意思就是這樣。詳如大律,雖云比丘之事,而沙彌不可不知。弘贊律師這段的補充註解,就是說雖然這是比丘的事情,但是做一個沙彌不可不知。

  我們現在在學習《沙彌律儀》,對這個事情也不可以不知道,雖然我們現在還不能做到比丘,沙彌可能都還做不到,雖然我們現在還做不到,但是對這樁事情,我們既然出家了,也不可以不知道,不知道是比較講不過去的。因為畢竟我們剃了頭,現了一個出家的相,對出家人應該學習的東西,沙彌、比丘、菩薩戒,我們最起碼總得要有個認識跟了解,才知道自己現在學習到什麼樣的一個階段、一個程度,這也是提醒我們不斷努力的學習。這是老和尚把《沙彌律儀》列為四個根本,特別是要求我們出家的同學,這個《沙彌律儀》是不可缺少的。特別現在講戒律的地方就非常少,真正通達戒律的律師也非常稀有,因此現在講經的還有,講戒的可以說是幾乎都聽不到。這是給我們提倡律學是我們修學前階段的一個重要性,這個我們也不能不知道。

  到這一段,「而沙彌不可不知」這一段,是解釋佛這個字的。下面解釋制這個字,「佛制出家者」,制這個字,上面是解釋佛。我們看下面的文,「言制者。謂如來法王。於法自在。窮盡眾生業性。故制諸戒律。令眾弟子依之奉行。則生死解脫。非餘聖所堪。如世禮樂。非天子不制。出世洪規。非佛莫立。是知律乃如來親制。自餘聲聞菩薩。但述而不作。故文殊已降。不許私措一詞。波離結集。不敢輕衍一字。人間天上。無邊聖眾。唯同一律。咸共遵持。是故特宜尊重。」到這裡這一段是給我們解釋制這個字,就是制定的制。我們先把一些佛學的名詞術語,我們先把它了解一下,然後再回來看這個文。

  業這個字,我們學佛的人大家聽經的時候常常聽到,但是我們對這個名相也必須要有一個了解。業這個字,「梵語羯磨,身口意善惡無記之所作也。其善性惡性,必感苦樂之果,故謂之業因。其在過去者謂為宿業,現在者謂為現業。俱舍光記十三曰」,這本書裡面第十三篇有講到,「造作,名業。業為造作之義」。我們對業這個字,我們根據《辭典》裡面查的資料,梵語是羯磨,翻成中文叫業。業有身口意三業,我們每天做三時繫念,念懺悔文都要念「從身語意之所生」,這個就是身口意三業。這個業我們要知道它的意思,這個業叫造作名業,去造作,就是有行為,行為造作。行為分三個方面,身就是我們身體的行為造作,口就是我們講話,言語的行為造作,意就是我們心理,思想、見解的行為造作,合起來身口意三業。身口意三業都有善、惡、無記這三個,善就是好的,惡是不好的,無記就是它不屬於善也不屬於惡,譬如說我們拿一條毛巾,這個說不上善惡,這一類叫無記。身口意三業都有善、惡、無記這三方面,無記就是不善不惡。

  「其善性惡性」,就是說怎麼知道這個性是善是惡?看它的結果。所以佛說法往往都先講果再講因,大家比較容易理解。因為果你已經看到了,你看到這個結果,然後再告訴你,這是為什麼原因造成這樣的結果。從果再去講這個因,大家就比較容易體會。如果從因講果,因種下去,但是果還沒有出來,還看不到,大家就比較難以理解。所以像四諦,四諦是先講果再講因。苦集滅道,苦是果報,為什麼有苦?因為集來的,集就是煩惱。滅是果報,滅什麼?滅生死六道輪迴,滅這些苦,苦沒有了叫滅,這是果報。果報從哪裡來?從道來的,修道來的。苦集滅道,先講果再講因。「必感苦樂之果」,現在你遭遇到的、你感受到的,如果是苦,肯定以前造作惡,所以感受的苦報;如果是感受到快樂,以前一定是造善的因。所以從果就知道因。所以古大德也講,「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你要知道我們前生到底做了哪些,好不好,你這一生你遭遇、你享受就是了。就是說看你這一生的果報,就知道你過去生造了哪些善、哪些惡,有享受苦,也有享受樂的。所以必感苦樂之果,「故謂之業因。」苦樂是果,善惡是業因。

  「其在過去者,謂為宿業」,宿就是過去。宿業從時間大的階段來講,就是說從我們出生之前過去生的都叫宿業。過去生生世世都叫宿業,現在的叫現業。如果時間把它縮短來講,昨天也過去了,昨天造作的也叫宿業,這時間比較短。從我們這一生的階段來分,你可以從十年十年來分也可以,或者我們中國人講三十年為一世,你活過了三十年就是一世,過了三十年之後你再回想過去三十年,那就是宿世,過去世的事情,宿業。所以老和尚講經也常講,這一生我們,從出生到四十歲,這些遭遇都跟前生有關,前生造的因,這一生帶來的。四十歲以後就跟這一生有關,不是完全過去生的,跟這一生就有關,跟這一生這四十年中你所修的就有相關。所以,業是造作,有善、有惡、有無記,身口意三業。

  解脫,現在我們都念解(音謝)脫,解(音謝)也可以這麼念,現在老和尚講經都講解脫解脫(音謝)。如果照《辭典》來講,這個字是一個姓,解(音謝)。老和尚有個同學,現在住在美國達拉斯,他叫解勤耕,就姓這個解。過去我也請人家查字典,他查得很細,他說解(音謝)也可以講得通。一般人都念解(音姐),解開的解,好像你被綁住,給你解開。這個意思知道就好,這個音念謝、念姐也就不用執著,大家知道明白這個意思最重要。

  「解脫,梵曰木底。譯曰解脫。」梵語音譯叫木底。解脫,「離縛而得自在之義」,離開繫縛,得到自在。一個人被綁起來你就不自在,不能動,但是你離開繫縛,你就得到自在,是這個意思。「解惑業之繫縛,脫三界之苦果」。這是給我們解釋,我們是解開什麼,解開什麼繫縛?就是這個惑業,這個重點在這裡,解惑。惑是迷惑,迷惑他就造業。這兩個字分開講,這個迷惑,這個造業。迷惑所造作的業當然就錯誤的,所謂以輪迴心造輪迴業,所以這叫惑業。現在解,就是要解這個惑業。是什麼繫縛我們?惑業繫縛我們,你要把惑業解開就脫三界之苦果,三界六道生死輪迴的苦果就沒有了,你要把它真正的因素找出來,然後把它的因排除掉,就沒有了,沒有這個苦果。「《華嚴大疏五》曰:言解脫者,謂作用自在」,解脫就是作用自在,解脫就自在。「又涅槃之別稱」,又叫涅槃,涅槃也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是不生不滅的意思。「以涅槃之體,離一切之繫縛故也」。涅槃是清淨寂滅,所以他沒有繫縛。這些佛學術語名詞我們要知道它的意思,不要被這個名詞搞昏了頭,看了這麼多的佛學術語名詞,不曉得什麼意思。

  接下來我們看看禮樂這個名詞。過去天子才能制禮樂,戒律只有佛才能制。這個禮樂,「禮與樂。禮乃行為道德的規範,而樂能調和性情、移風易俗,二者皆可用以教化人民,治理國家」。在《禮記.禮器》裡面講,「禮也者,反其所自生;樂也者,樂其所自成。是故先王之制禮也以節事,修樂以道志。故觀其禮樂而治亂可知也。」在我們中國古聖先賢制禮作樂,天子就是皇帝,他要制禮作樂。禮是行為道德的規範,它是一個準則。自從清朝被推翻之後,中華民國建立,過去老和尚也跟我們講,沒有制禮作樂。所以我們到現在看,我們中國以前叫禮義之邦,現在最不講禮貌的就是中國人,也最不懂禮貌的,變成是我們,去跟外國人一比,好像我們的禮節還比他們差,原來我們禮節都比他們周到的。現在大家可以有機會到日本去看看,日本禮是最講求的,他都是從中國學過去的,但是他一直保存下來。

  禮是行為道德的規範。過去有人反對禮教,說孔老夫子制定禮教,要打倒孔家店,推翻禮教。李老師在台中蓮社他有編一本小冊子叫《常禮舉要》,它裡面一篇序文也有講到,他說現在反對禮教的人其實他自己也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他就舉出一個例子,如果人家沒有先給他敲門就直接衝到他房間,他也會不高興,他也不會說沒事、沒事;他的東西,人家沒有問他就把它拿走,他也會生氣。禮是講什麼?就是講這個,反對禮教的人其實他自己也做不到,所以這個就沒有道理。李老師的序文講得很含蓄,但是我們一聽就明白。所以現在的中國人就是接受外國人的思想,反對孔子,打倒孔家店。我那天要到實際禪寺,還有一個招牌放在路邊,叫孔老二輪胎。孔老二就是在罵孔子,那個都毀謗聖賢。所以那個招牌最好不要再放在那裡,放一天,業就造一天,這是絕大的錯誤。所以,你現在說為什麼亂?你沒有制禮,純粹要去學外國人的,你自己祖宗的禮不要了,就天下大亂。道德仁義禮,道是最高的,道沒有還有德,德沒有還有仁,仁沒有還有義(盡義務),義沒有還有一個禮維繫,禮再沒有就天下大亂,大家就為所欲為,你要怎麼做就怎麼做。所以禮,像現在的《弟子規》也是一個禮,其實你看《弟子規》它還是一個禮,離不開這個禮,教你怎麼去做人的一個準則、一個標準,知道怎麼樣做才是正確的。禮是約束我們身口行為的規範,身跟口。所以儒家的禮,就像我們《沙彌律儀》的五戒、比丘戒,這是佛門的戒律;禮是約束身口,我們佛門小乘的戒也是約束身口的一個行為規範。

  「而樂能調和性情、移風易俗」,音樂能夠調和性情、轉移一些不好的風俗習慣,我們一些不好的社會風氣它可以得到轉移就是靠樂。所以這個樂不是現在我們在外面聽的那些流行音樂,不是那個樂,這個樂有講求的。所以孔子把周公當時代留下的一些樂曲他都做一些刪節,把那個比較純的留下來,調和情緒,調和性情的。所以儒家講教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要靠樂來調和。當我們喜怒哀樂還沒有發作之前,這個時候的心叫中;喜怒哀樂你發作出來,發而中節謂之和,發了你要適中,不要太過分,太過分那就不和。譬如說你高興不能高興得過頭,高興過頭會怎麼樣,大家知道嗎?不是有一句成語嗎?樂極生悲,答對了。怒也不能過頭,怒過頭了那也出問題,哀傷也不能過頭。在古禮,父母或者親友過世是要表現哀傷,你不表現哀傷就是違反人情,你的父母死了你都還那麼高興,那是大不孝,是一定要表現哀傷。哀傷它有個節制,不能哀傷過頭,哀傷到你自己身體也壞掉,你就反而不孝。《弟子規》講「身有傷,貽親憂」,是不是?父母親他也不希望因為他死了,讓兒女哭到身體也壞了,父母絕對不會這樣。所以發而中節謂之和,樂就是調節。

  現在我們出家人都沒有具足人天的修學,所以出家人修得怪怪的。不相信你去看,我沒有騙你。出家人以前是怎麼樣?你要知道,我們現在現這個形相不好玩,不是很好玩,真的很不好玩。為什麼不好玩?你現這個形相就代表佛教,人家如果看你修得怪怪的,除非他對佛法很明白的人,一般人他看了不敢來,你看出家人怎麼學得那個樣子,他還敢來學佛嗎?你這是把佛的招牌都給砸掉。你不要說去做什麼壞事,就這個罪過就要下地獄,不好玩。所以出家人如果修得愈來愈自在、愈快樂、愈解脫,人家就會羨慕,你那個樣子給他看,他就會來學了。你看道家的、儒家的這些聖賢,你看道家真正有修的人,仙風道骨,人家看到他就對他很尊敬。你看《了凡四訓》,袁了凡居士他去慈雲寺看到孔先生,他是一個儒家的,學《皇極經世書》,他有修養。所以他表現在肢體語言,他就是飄飄欲仙,人家看到就很羨慕,就去請教他,這樣就教他。我們出家人這個形相,如果修得一天到晚煩惱一大堆,你說一般還沒有學佛的人他敢進來嗎?他會覺得這個太可怕,學佛學到最後變這個樣子,太恐怖了,這樣我們不是無形當中障礙人家學佛的路了嗎?所以我們看到這個,我們現在還是要補習這些功課。現在我們這個梵唄就等於樂,當你心情不好,唱念你唱一唱、念一念,心情會舒解一點。

  你如果不懂禮、不懂樂,你做人都做不好,你就不曉得該怎麼做。禮就是教你,禮以什麼為貴?大家知道嗎?和。禮以和為貴,大家都知道,都是滿有學問,以和為貴。如果不講求禮就怎麼樣?就不和,是不是?我們僧團講求六和敬,其實不管哪個團體,中國、外國都一樣,一個家庭、一個團體,它的興衰就在一個和跟不和,如果你和了,這個團體它就興旺,不和它就衰敗。這個我們也必定要學,雖然這是世間法,但是出世間法還是建立在世間法的基礎上。你看這個五乘佛法,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你沒有人天的基礎,你要提升到聲聞、緣覺都困難。就好像五層樓,人是第一層,第一層包括地基,五層樓這樣你才蓋得上來。這個人天,世間的禮樂是人天乘的,好像一層、二層,你再提升就超越了,第三乘就超越了,超越三界。所以這兩方面皆可教化人民,是一種教育。所以「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教學教什麼?教這個,教禮、教樂。所以治理國家,就是《禮記》裡面講的,以禮樂來治天下。所以,「先王之制禮也以節事,修樂以道志」,節就是節制。我們做什麼事情,你要有個節制,不會太超過、過分,過分了那就出狀況。道志就是我們的心志,你的心歸到中和,這是最健康的。這個就是身口意三業,我們佛門講身口意三業你修好了,就等於是修十善業。

  「故觀其禮樂,而治亂可知」。你看到這個國家它禮樂興不興,你到一個地方聽聽這些人他都在唱什麼歌,他在聽什麼歌,你就知道這個國家地區它是治還是亂。治就是太平,亂就是社會家庭很亂。現在社會上都聽什麼歌?我看這裡什麼飆歌城很多,卡拉OK,裡面他唱的什麼歌?我們聽起來無非是情、愛、恨,就是這個,現在歌星唱的都是這些,抒情歌曲,讓你喪失心志。所以這個樂是要講求的。我們現在三時繫念也是一種樂,很多人喜歡念,這是好現象,這是我們要值得推廣的。所以我到日本去,我勸他們同修說,你們不要去唱卡拉OK,我們禮拜天做三時繫念,請你們來唱佛歌。佛歌怎麼唱都是佛的、祖師的教導,內容都是純淨純善的。雖然你現在還沒有修到那個程度,但是你現在薰習,這就是一個種子。我說你今天去唱卡拉OK,跟來這裡唱三時繫念,那個果報是不一樣的。這個可以幫助你超越三界,往生作佛;你去唱卡拉OK,是下三惡道的。那怎麼會一樣?絕對不一樣。所以這個禮樂要知道。

  下面講,「述而不作」。這個我們聽老和尚講經常常講,述而不作,「述前人舊聞而不創作新說」。《論語》孔子也講,「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論語》裡面的一段話。講述而不作就是轉述,他不是自己去創作。老和尚常常講現在人就是喜歡創作、喜歡發明,創造到亂七八糟的。其實你順乎本性就是述而不作,就是轉述老師的、轉述前人的,今佛轉述古佛的,今佛如古佛之再來。所以都是講述而不作,這個才合乎我們的自性,現在人講創作都違反自性。

  下面,「文殊」。我們也查了文殊師利菩薩,我們每天念《彌陀經》都有念到。有的翻作曼殊師利,像《藥師經》翻作曼殊師利,玄奘法師翻譯的。在密宗的《大日經》叫妙吉祥,叫文殊或曼殊都是妙的意思,師利或者室利是音譯,是頭之義、德之義、吉祥之義,都是採取吉祥的意思,妙吉祥。「此菩薩與普賢為一對,常侍釋迦如來之左,而司智慧。此菩薩頂結五髻,以表大日之五智」,這是密宗表法的,表五種智慧。「手持劍,以表智慧之利劍」,智慧劍能夠斬斷煩惱。「駕師子以表智慧之威猛」,他的智慧非常的大,像獅子一樣很威猛。所以文殊菩薩在菩薩眾裡面代表智慧第一。下面這是措辭的「措」,這個音念錯,安置的意思,措就是安置。

  我們回過來看這個文,「言制者,謂如來法王,於法自在,窮盡眾生業性,故制諸戒律,令眾弟子依之奉行,則生死解脫,非餘聖所堪。如世禮樂,非天子不制;出世洪規,非佛莫立」。給我們解釋制這個字,這是如來法王於法自在,窮盡眾生的業性,窮就是徹底,徹底了解我們眾生迷惑造業,這個業性徹底了解。徹底了解,他制諸戒律,令眾弟子依之奉行,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凡夫,從凡夫地可以達到生死解脫這個目標。非餘聖所堪,就是佛以下的菩薩、聲聞、緣覺就不能制戒,因為菩薩還沒有成佛,對於法有部分自在,還不是圓滿自在,對於眾生的業性還不能夠窮盡,還不徹底,所以不能夠制戒。所以,非餘聖菩薩、聲聞、緣覺所能夠堪任的,堪就是堪任,我們一般講所能夠擔任的,只有佛才能制。

  「如世禮樂」,這是舉出比喻,我們世間的禮樂,「非天子不制」,天子是皇帝,頒布,這個樂這樣可以,頒布,全國的人大家都來學習、遵守,除了天子以外,其餘下面的文武百官不可以制禮樂。古代的禮樂是天子頒布,然後制定下來,除了天子之外(皇帝之外),其他的人,下面所有的人都不能夠制。這是講世間法。「出世洪規,非佛莫立」。出世間法這個規矩、規定,這個洪有大的意思,這不是小事情,生死這是大事。你要出世,了生死這樁大事,這個洪規除非佛,其他的人都不能夠去立這個規矩。「是知律乃如來親制」,戒律是如來親自制定的,不是其他人制的。「自餘聲聞菩薩,但述而不作」,佛以下的聲聞、緣覺、菩薩,包括現在的祖師大德,他們只有講述、轉述、講解,但是他們不可以去制作、去制定。「故文殊已降,不許私措一詞」,文殊菩薩代表智慧第一,文殊菩薩都不可以自己私自的去給它安置一個名詞下去,去增加一個、減少一個,都不可以。戒律就是這麼嚴謹,只有佛才能講,連文殊菩薩智慧第一,都不允許私措一詞,不可以加自己的意思進去。「波離結集」,這是講優波離尊者,這是持律第一的,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不敢輕衍一字」。「人間天上,無邊聖眾,唯同一律,咸共遵持」,咸當作皆或者都,大家都共同來遵守,咸是這個意思,我們現在的話可以講,大家都共同來遵守、來受持。「是故特宜尊重」,對戒律要特別尊重。優波離結集律藏,阿難結集經藏,迦葉結集論藏,經律論三藏都有專門的弟子在負責。經,阿難負責經這部分;優波離尊者是持戒第一的,所以他結集律藏;迦葉結集論藏。所以人間天上無邊聖眾這個戒律都共同的,咸共遵持,要特別尊重。

  過去這幾年台灣有一些出家眾,特別是女眾,現在真的是末法,在反對戒律,她說佛制定八敬法是男女不平等。不平等,她不要出家就好了,既然不平等,妳還出家幹什麼,不是很奇怪嗎?這些人都在造地獄罪,自己都不知道,也是很可憐。去年我在澳洲,澳洲中學的洋學生有問了一個問題,佛制定這個戒是不是男女眾不平等?我跟他解釋,我說佛制定,譬如說比丘戒、比丘尼戒,比丘尼戒比較多,比丘戒比較少,因為男眾跟女眾的生理機能不一樣,女眾會生小孩,男眾生不出來,不一樣,生理、身體的結構不一樣。所以佛制定這個戒要根據他的現狀,生理的結構,要制定適合他的。外國人不是講男女平等,還要女男平等,女的還要在上面。所以你看上飛機,女士們、先生們,有沒有?你坐飛機有沒有?特別尊重女權。我說這個生理不一樣,這沒辦法。佛是根據這個現象去制的,也不是他的意思。你要達到目標,你不依照這個,你就達不到。你不遵守,佛也不會勉強你們,但是你就解脫不了,就是這樣,你沒有辦法達到解脫。所以佛制定這個戒,他不是在拘束你,而是要你去斷煩惱、惑業,要你把惑業斷掉,而不是拿這個來綁你、來約束你、來繫縛你,他是要你解脫的。你現在就被繩子綁得緊緊的,然後再加幾根,再綁得更緊一點,那還能叫大慈大悲嗎?所以這個意思一定要明白。所以這個律跟世間法不一樣,這是要幫助你了生死的,不是說誰都可以改,文殊菩薩都不能動。現在比丘尼她這個要改、那個要反對,其實這個都莫名其妙,妳既然認為不平等,妳就不要出家,妳出家幹什麼?妳不要出家就好了,何苦自找麻煩!這個很奇怪,現在末法時期,奇奇怪怪的事情特別多。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這一段,講到制這個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