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沙彌律儀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集)  2008/7  中國廬江金剛寺  檔名:WD11-002-0001

  我們今天開始跟大家學習《沙彌律儀要略》。《沙彌律儀》也是我們老和尚所定的四個根,這是第四個,我們出家眾要加上《沙彌律儀》。前面三個根是《弟子規》、《太上感應篇》、《佛說十善業道經》,加上我們出家眾要學習的《沙彌律儀》,一共有四個根。《沙彌律儀》我們仔細看它的內容,是出家眾的《弟子規》,出家眾的《弟子規》就是《沙彌律儀》。《沙彌律儀》是在第二福,淨業三福的第二福,第二福在第一福之上,第二福它也需要有第一福的基礎,第二福建立在第一福的基礎上。所以我們老和尚他是要求我們從第一福修,提升到第二福。我們這次上課,從四念處講到《金剛經》的破四相,《金剛經》是在第三福,「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淨業三福的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現在我們讀誦《無量壽經》也是第三福,《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包括我們現在念的《彌陀經》,這一切的大乘經典都是第三福。大乘建立在小乘的基礎上,小乘建立在人天乘的基礎上。現在我們首先都是先接觸到大乘,對大乘佛法這些修學的理論、方法多少有一些概念。我們雖然有這些概念,但是我們還是入不了這個境界。為什麼入不了?因為我們還沒有夠上修學大乘的條件,前面沒有小乘、人天乘的基礎,所以還沒有夠這個條件。好像沒有念小學、念中學就一下子要念大學,的確是有困難。

  在我們現前世間法來講,有沒有天才、特殊的人?有,但是很少。他不用念幼稚園、念小學、念中學,他一下子就念大學,在我們現前這個世界上的確有這樣的人,我們世間人都認為這是天才。在我們佛法裡面也有這樣的人,像我們中國禪宗六祖,他就是一個具體的代表。他還沒念過書,他能夠做祖師,這個也是很不可思議的。所以當時很多人都不服氣,不能接受。這是特殊的根器,從我們現前這個階段來講、來看,他很特殊,年紀輕輕就開悟。我們活到七老八老還迷惑顛倒,他年紀輕輕他就開悟,從現前這個階段來講,他的確跟一般人不一樣。但是你從三世因果來看,也就不會覺得有特別奇怪。你看他這一生好像沒有修,但是過去生他有修,過去生修的我們沒看到。從三世因果來看也是一樣的,過去他也是生生世世累積修了無量劫,到這一生因緣成熟,然後他自然就成就,是這麼一回事情。

  所以我們明白之後,第一個先認識我們現前修學的程度、層次。我們這一生想達到一定的成就,還是要按部就班,這樣我們才有把握這一生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你預定在一個期限達到什麼效果。像《彌陀經》講的,若一日到若七日一心不亂,這個叫剋期取證,達到這個預期的效果。但是我們現在有多少個地方在打佛七,不要說打一個七,打七個七、打一百個七,還是沒有達到一心不亂。這個是不是經上講錯了?這一點也很值得我們同修大家深入去思考。我們看古代,其他宗派我們先不談,我們看《淨土聖賢錄》、《往生傳》,有沒有念七天成就的?的確有。像最有名的,老和尚講經常提的,宋朝瑩珂法師,他還是一個破戒的出家人,不守清規,喝酒吃肉,他念了三天見佛。我們看到瑩珂法師,我們要學他來念個三天行不行?這個不妨我們也可以試一試,念個三天三夜,不吃不喝的。

  前面我也跟大家報告過,以前我在華藏圖書館,二十年前所看到的,來圖書館出家的這些師兄弟,大家也都很有心要了生死,但是都失敗了。我們現在一般看到《往生傳》、《淨土聖賢錄》這些公案,看看他們好像往生也不太困難,就這麼念,就這麼發心。在文字的記錄上是很簡單的,如果我們沒有深入去探討,那也不能了解整個修學它的重點,他的成就,為什麼成就,如果我們沒有深入,的確,含糊籠統、囫圇吞棗這樣看過去,也很難體會。但是我們透過這個實驗得到一個結論,他這樣念三天可以,我們念不要說三天,三十天、三百天甚至三千天,都跟現在差不多。我們大家也有人做過實驗,可能我們自己也做過實驗,結論是沒有辦法達到這個預期的效果。

  瑩珂法師他憑什麼念三天就往生?我們看他好像喝酒吃肉,不守清規,但是他還是非常有善根,他的善根還是非常深厚,不然不可能。《彌陀經》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縱然他是一個惡人,破戒的法師,他還是有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緣,他只是一時糊塗做錯事,這點我們一定要明白。瑩珂法師他憑什麼三天往生,念佛三天他就成就?我們剛講過四念處,四念處有一個念處他觀想成功。四念處哪一個念處大家還記得嗎?觀受是苦。對,答對了,這個他觀想成就,觀受是苦。為什麼?他知道他造作這些惡業將來會墮地獄,想到地獄苦,他觀想地獄苦觀想成功。想到地獄苦,恐懼心、出離心非常懇切,出離心懇切就符合《彌陀經》講的信願具足。信就是相信,他相信有地獄,會墮地獄;他如果不相信,他這個心也生不起來,對不對?這是信。而且深信,深信,他就怕墮地獄受這個苦,就發願要生淨土。人家拿一本《往生傳》給他看,看了很感動,有個西方極樂世界還可以去,他這個願很懇切。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信願具足。信願具足,行,他念佛念三天,他就成就了。所以《彌陀經》講的,若一日到若七日,沒錯。若一日到若七日,你要具足信願,真信切願,那才行。我們現在念,行是有,但是沒有真信切願,所以現在念二十四小時,念了幾天,還是沒有達到功夫成片,原因就是沒有信願。

  瑩珂法師他的信願、動力是怎麼來的?觀受是苦,他怕苦。所以思地獄苦,發菩提心,你能夠思地獄苦,你就發菩提心,你想出苦,這個心就覺悟,就發菩提心,跟這個信願相應,這樣念佛就成就。所以念佛,信願行三資糧缺一不可,「如鼎三足,缺一不可」,這個我們天天《三時繫念》都在念。瑩珂法師他思地獄苦,發菩提心,這個觀受是苦他觀想成就。我們現在來試看看,下面擺一幅地獄變相圖,我們看個十天看會不會思地獄苦。看到最後,這江老師畫的,看到最後我們總是把它當一個藝術品在欣賞,對不對?這是江老師畫的,畫得不錯,但是沒有辦法觀受是苦,觀不起來。不相信,你去觀看看。所以我們去找,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

  觀受是苦,思地獄苦,發菩提心,菩提是什麼?印度話,翻成中文的意思是覺悟,覺,菩提就是覺的意思,覺就是破迷。所以講佛教迷信,實在講,講的人他自己迷了也不知道。因為佛這個字是覺的意思,覺是破迷的,怎麼會迷?你找到四念處,四念處你觀一個成就就可以,這個信願就沒問題。譬如說你觀身不淨成就,你就厭離,你對這個身不會去貪戀、執著。觀受是苦,苦得要命,你還要貪戀這個世界嗎?趕快走了,對不對?你還會留戀、捨不得嗎?不會,你要往生西方的心很懇切,他真的觀起來。觀心無常,你觀成就,你也不會執著,你也一定放下。觀法無我,那是更高層次,《金剛經》的境界,你徹底放下。有一個觀成就,就可以幫助我們具足信願。所以我們的信願還是建立在四念處的基礎上,沒有離開四念處,你仔細去想。

  我們把這個問題一直追下去,現在我們雖然有在念佛,但信願還不具足,不具足就是因為沒有思地獄苦,發菩提心,沒有覺悟,沒有覺悟要修四念處。我們現在來修四念處修得起來嗎?如果修得起來你就沒問題了。現在我們何嘗不想修?頭都剃了,是不是?沒有剃頭的在家居士都想修,何況我們剃頭的?在我們這個道場,我想大家都有這個心要修,不然你不會來東天目山出家。東天目山出家大部分都是聽老和尚的經教,大家聽了歡喜,大家願意來學習,覺得這個是有道理。如果不接受的人他肯定不會來,你打死他,他也不會來。這個也無法勉強,各人的善根福德因緣不同。既然來了,大家當然有這個心,有這個心我們怎麼修不進去?在全世界很多淨宗同修都是這個問題,這就是平常聽經沒有辦法再進一步的去深入。沒有辦法進一步深入,總是在障礙當中,他修學上的一些問題他找不到出路。

  我們再回歸到《沙彌律儀》,《沙彌律儀》是戒。實在講,這個戒律的條文看看,我們看起來滿簡單的,似乎我們看了都懂,其實我們真的是不懂,不懂你怎麼去持這個戒、去受這個戒?不可能。這樣看看、念念我們就懂,大概中國的佛教,祖師就不用把戒律列為一個宗派,不需要。所以戒律還是要學習,不是我們拿來看一看、念一念,我們就會持戒,不是這樣。世間你要當個律師,大學要念好幾年,還要考試,考及格你才能當律師。當個律師也不過賺幾個錢,為了賺錢,名利而已。我們學習佛的戒律是要了生死的,世間所有的富貴是不能相比的。

  我們要得到這樣一個果報,當然也不是我們想像那麼容易你就成就,我們還是要付出代價,對不對?釋迦牟尼佛我們本師就示現給我們看,他為了解決生死的問題,到各個宗教去學,印度的宗教他幾乎都接觸過。不但接觸,他也實際上,好,你這樣講,我照你這樣去修,修到最後得不到那個結果,他放棄了。然後一直換,換到最後是修苦行,一麻一麥,修到最後體力不支,瘦得皮包骨,還是沒成就,他就發現這個理論方法錯了。他透過實驗,不對,得不到這個結果,他們錯了,後來自己才把十二年所學的全部放下。自己體力不支倒了,牧羊女就拿羊奶給他喝,他體力恢復,走到菩提樹下,他整個放下,打坐。這一放下,他就夜睹明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找到了,找到了正確的答案,證實修學了生死這些理論方法,後來再跟五比丘講四諦法、十二因緣。

  從《華嚴經》講,他一成道,他是先在定中講《華嚴》,這個我們凡夫、二乘(阿羅漢、辟支佛)都看不到,權教菩薩也看不到,明心見性的菩薩他們見到了,在一真法界,華藏世界講《華嚴》。在我們人間看,他是坐在菩提樹下打坐、思惟,就看到他坐在那裡。但他坐在那裡是入定去講《華嚴》,講《華嚴》我們一般凡夫看不到,我們也無法理解。所以有的經上講他入定二七日,有的講三七日,這個都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二七、三七,入華嚴境界,他念劫圓融,這不是我們凡夫可以想像的,就凡夫來看,他在那邊打坐二個星期、三個星期。

  佛看看,現在這些人根器還沒有成熟,講《大方廣佛華嚴經》大家聽不懂,大家愈聽愈糊塗。所以他就開始講阿含,阿含是從人天小乘,然後提升到方等,小乘提升到方等,就是小乘跟大乘,小乘提升上來。阿含講了十二年,這是大概,也不是說很準確,《阿含經》,等於說幼兒園跟小學的教育辦了十二年,講了十二年小乘經。然後進入大乘,提升到方等,再接下去就是般若,最後就講到法華、涅槃。講《妙法蓮華經》是開權顯實,前面講的都是方便,接引,讓大家提升,真正要講的就是《華嚴》、《法華》,這是一乘圓教。所以他一生四十九年這樣教學的一個過程,按照一代時教這樣排列下來,就像我們世間,從幼兒園然後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一樣。

  我們現在學習大乘是有困難,我們現在要學戒,這個戒是在第二層,我們如果不懂得第一福,對第二福肯定你不會懂。因此佛在《十善業道經》給我們講,十善業道是什麼?所有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而得成就。把十善業道比喻作大地,一切萬事萬物,花草、卉木、藥草都依大地而得生存,沒有大地這些都沒有。這給我們說明,從你得人天福報,二乘人(聲聞、緣覺)、菩薩、無上菩提,離開這個十善大地都不能成就。所以我們看了《十善業道經》,我們就恍然大悟。你看三十七道品,四念處是三十七道品第一個部分,包括六度、止觀、方便,統統建立在十善業道這個基礎上,沒有這個基礎,這些修不成。

  現在我們原因愈找就愈清楚,該從哪裡下手我們就愈清楚。我們現在,你修四念處修不起來、觀不起來,就是沒有十善業的基礎。我們再看十善業,對我們來講,看《十善業道》我們就能做到十善業嗎?還是不行,還是不懂得怎麼修。佛講《十善業道》,它也是一個綱領、原則,但是一些細目方面,你沒有再讀其他這些相關的經典,也很難體會。叫我們去看那麼多的經的確是有困難,因此古來這些菩薩、祖師大德,菩薩都有造論,祖師有作註疏。這個論,註解其實它也是論,註解它叫釋經論,解釋的釋,釋經論,另外一種論叫宗經論。一般就是註解哪一部經,其實那個註解,疏鈔也好、什麼講義,那個都叫釋經論,解釋這部經的。宗經論就是說,它不按照經文一句一句、一段一段來註解,它是把這個經典抽取它的意思,依義不依語,把它編列出來。像西藏黃教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第廣論》,他是從小乘法、大乘法到密法,他整個把它編起來,一個修學的過程。他這種論,像《大乘起信論》、《瑜伽師地論》,這些都叫宗經論,依照這個經的宗旨、意義,然後把它編成論,菩薩造論。論有大乘的、有小乘的。

  我們明白之後就知道,我們一步一步的,可以理解現在我們老和尚提倡的四個根,它的一個重要性。《十善業道》做不到,所以古來祖師大德,這是印光祖師最早提倡,還有道家的《太上感應篇》,然後還有《了凡四訓》、《安士全書》,印光祖師是把這三樣東西來代替經。最近我們老和尚又提倡《弟子規》,《弟子規》就更淺顯,等於是基礎的基礎,這是儒家,以前我們中國傳統家庭教育的一個準則。所以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常常給我們講,你做不到《沙彌律儀》就是沒有做到《十善業道》,《十善業道》做不到就是《感應篇》還是沒做到,《感應篇》還做不到就是《弟子規》還是做不到。所以他老人家提倡,你《弟子規》可以做到,你再去學《感應篇》就不困難,你《感應篇》會了再學《十善業道》就不困難,《十善業道》你可以做到,我們再來學三皈、五戒、八關齋戒、沙彌律儀就不困難,進一步你要提升到比丘戒、菩薩戒,這個都可以達到。所以老和尚現在把《弟子規》列為基礎的基礎。

  我們這次上課,我們可以說從大乘講到小乘《沙彌律儀》,我們再來看看《沙彌律儀》這些註解。我們現在學習,這個有它一定的層次。我們學習戒律要深入,不深入,自己以為學會了,其實還是沒有。在末法時期,一開始我跟大家報告,蕅益大師講的,你要得沙彌戒,最少要有兩個清淨比丘來傳授,你才可能得淨戒,他來教你、來傳授;你要得比丘戒,要有五個清淨比丘,五個。根據蕅益大師他在律學的著作裡面講,我們中國自從南宋之後就沒有清淨比丘,比丘戒就失傳了,沒有清淨比丘來傳授。從南宋,已經八、九百年,有這麼長的時間沒有清淨比丘來傳比丘戒;沒有清淨比丘來傳,我們就不可能會得這個戒,不可能得戒。沙彌戒要兩個清淨比丘,現在連一個也找不到,你到哪裡去找兩個清淨比丘來傳?所以在我們現前,你找不到清淨比丘來傳這個戒,你就得不到戒。

  現在你想要得到這個戒,唯一可以得到的就是依照《占察善惡業報經》,占察輪相的方式去修。修到懺除業障,業障懺除了,清淨輪相現前,你就自己可以在佛前發願受沙彌戒,或者比丘戒、菩薩戒,包括女眾的式叉摩那,都可以。現在唯一你能得戒只有靠這個方式,其他都沒有。蕅益大師他也占察到清淨輪相,所以他得到比丘戒。《占察經》也是我們末法時代出家眾,你要得出家的清淨律儀唯一的一個方式、方法,大家真有心要學戒,這部經不能不讀。所以這部經我在去年,在古晉報恩念佛堂,我把蕅益祖師的註解也講了一遍,辦一個佛學講座講了一遍。這部經不但你求戒律、求往生,或者求開智慧、求人天福報,它也都包含。所以這部經在我們末法特別特別的重要,蕅益大師給它做個註解。我們近代是夢參老和尚,夢參老和尚今年聽說九十三歲,我那天聽興慈師講,他現在住在五台山。大概在十年前,十年前我在加拿大溫哥華跟他碰過一次面,就見一次面。他有《占察善惡業報經》的講義,他講得比較淺顯,在台灣有流通他老人家拜占察懺悔的錄音帶。占察輪相我也買了很多,但是沒有時間去修,因為要修這個占察輪相等於是要閉關,你要有個清淨的地方閉關,這樣來修。

  我們要想得到沙彌戒,老和尚現在是要求我們做到沙彌戒,他也不敢要求我們太高,得到比丘戒,他只要求說我們能夠得到沙彌戒。他老人家,他自己講,他這一生修學,戒律他是做到三皈、五戒、十善,這個他做到,但是還沒有辦法做到沙彌戒,這些都是實際的話。他也希望我們提升,能夠提升到沙彌戒,我們提升到沙彌戒就跟蕅益大師一樣。所以我們不要小看這個《沙彌律儀》,這是小沙彌在修的,我們要明白。

  我們現在先來看《沙彌律儀要略》,它有分上、下卷,卷上是講戒律,卷下是講威儀。『沙彌』兩個字我們要先明瞭,是梵語,是男子出家,一出家就要受沙彌十條戒,受這個戒,沙彌十戒,這是上卷講的十條戒律。「沙彌」翻成華語是息慈的意思,息是止息,停止、息滅世間這些五欲六塵的污染,所以是息染,息情染。我們為什麼會在六道輪迴?就是這個情,情染,染濁了,染濁造了業,造輪迴業,那就要受輪迴報,就是這個。現在沙彌,實在講,從三皈、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這都是屬於出世間的戒律,叫越超六道。所以戒跟世間善不一樣,世間善它是可以得到人天福報,在六道有了福報,但是戒它是幫助我們超越三界六道,是世間法跟出世間法的分水嶺。所以它是有止息世間的情染這個意思。慈是慈濟眾生。對自己要止息世間的情染,對於眾生要有慈悲心。善男子,大家剛剛開始進入佛門修行的時候,大部分都還存著有世俗人的情感,這些情執,因此必須息惡行慈,所以稱為沙彌。息惡行慈,把世俗這些惡習氣、這些污染,把它平息下來;平息下來,對眾生要行慈悲心、要有慈悲心,慈悲心救度一切眾生。這是沙彌兩個字的大概意思。

  『律儀』,「律」是戒律,戒律只有佛可以訂,是佛所制訂,可以使人防非止惡的法則。佛以下,菩薩不能制戒,戒只有佛才能制。因為佛智慧圓滿,知道我們眾生的煩惱習氣,觀察得透徹明白,制訂這個戒,才能幫助我們解脫煩惱,才能幫助我們。我們依照這個法則去學習,慢慢的我們心就定下來,心定了,定久了智慧就開,智慧開了,就像《金剛經》講的,開了般若智慧,智慧一開煩惱就斷了,煩惱一斷六道就沒有了,無明一破十法界也沒有了,入了一真法界。所以我們要知道它修學的目標。戒律的功能是在防非止惡,讓我們心定,心得定。防非止惡,讓我們心定下來的這些法則就叫戒律。

  《沙彌律儀》是指沙彌十戒,「儀」是儀則、威儀,就是我們生活上衣食住行,點點滴滴的一些規範應該怎麼做。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必須要遵守的一些規矩,也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生活規範,是出家人的生活規範,也是出家人的一個生活方式。出家眾,從沙彌戒、比丘戒,出家眾的戒律都是重事相,重身口。所以我們出家人,實在講戒律就是我們出家人生活方式的一個準則,一個標準、一個法則,就是戒律,出家人就依照這個戒律來過日子、來生活。戒律幫助我們防非止惡,幫助我們心定,幫助我們開智慧。所以《三時繫念》一開始就是戒定真香,中峰國師把戒定真香這個讚排在一開頭,也很明顯告訴我們,我們學習還是要從戒定慧三學下手。戒它是前方便,沒有戒心就定不下來,心不定你開不了智慧,開不了智慧解決不了問題,怎麼修還是煩惱一大堆,甚至愈修就愈煩惱,這就是我們沒有戒的基礎,有的修到最後會著魔發狂。《占察善惡業報經》佛都講過,地藏菩薩也講,佛請地藏菩薩講。你沒有戒根清淨,你去用功,保證著魔。不是保證你得一心不亂,保證著魔。所以有很多人,我們看他好像也不是不用功,但是他怎麼用功用到最後不是得到一心不亂,有的著魔發狂、什麼冤親債主附身,這些都來。以前我在領眾打佛七,這些事情特別多,現在我們在實際禪寺做三時繫念,也很多這樣的事情。

  以前我最早,大概在十八年前,第一次到美國達拉斯佛教會打佛七,從各州來的同修他們來參加佛七,請假來報名參加佛七,但是在繞佛當中常常有人就這樣撲通倒下去了,口吐白沫,很多。我們念佛可以說這方面的問題是降到最低,但是還是不能完全避免,還是有,但是比較其他法門要少、要輕。如果其他,修禪、修密的,著魔發狂的就常常聽到,我們也親自見到過。特別喜歡神通的,一些年輕人比較好奇,喜歡學神通,學到最後變成精神不正常,魔進入他的身體控制他,他自己不知道。在美國休士頓就有一個,以前我們在達拉斯打佛七,他母親叫阿桃,常常去廚房幫忙。她有個兒子讀美國哈佛大學,讀二年級,然後跑到奧斯汀去跟人家學密,學密學晚上不睡覺,睡白天的,日夜顛倒,學到最後著魔,著魔發狂送到精神醫院也治不好。我們知道他是什麼原因著魔,依世間精神科醫生也沒辦法。後來他母親請我到他家去誦經,我就到他家去給他誦一部《無量壽經》。我一去到他家的門,真的就像《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的一樣,「惡鬼屯門」,你感受到整個人都很不舒服。他要學這個東西,特別禪宗、密宗,戒律要很清淨,你去參才不會著魔,不然就著魔。我們念佛還比較好,念佛總是有佛力加持,但是有一些人不善用心,也還是會出問題。

  以前台中李老師,李炳南老居士,剛到台灣的時候他就辦過一次精進佛七,他辦的那次精進佛七有兩個同修著魔,精神不正常。李老師畢竟他也是一個真正的善知識,花了半年的時間才把這兩個人調整到正常,後來再也不敢打精進佛七。為什麼他念會出問題,有的人念不會出問題?出問題大部分他是用心用錯,他對經典講的這些理論、方法,他沒有真正去認識清楚。理論、方法、境界沒有真正認識清楚,如果另外一方面又不聽善知識的指導,這個很容易出問題。

  我出家的時候也是打一次精進佛七,跟日常法師打一次精進佛七。精進佛七,我們睡眠的時間就很少,大概三、四個小時,精進佛七。那次精進佛七,日常法師一個,他的徒弟如道師一個,我一個,蔡居士,現在在給老和尚攝影的阿松,我大哥的大兒子,他那時候不念書跑去出家,陪我去出家,那時候他做小沙彌,他也參加精進佛七,我們一共有七個,七個人參加這個精進佛七。日常法師規定,佛七期間不能到下面一層樓,都不可以下去,就在十二樓的佛堂。寮房在十一樓,餐廳也在十二樓,七天不准下去。日常法師他自己當維那,就帶我們繞佛、拜佛、念佛,就這樣念,一支香、一支香接著念。念到大概三、四天狀況就很多,首先是顏居士,他就念到地藏菩薩去了。然後日常法師拿著引磬,他在前面領眾,我走第二個,如道師走第三個,阿雄他是小沙彌走第四個,然後就是居士,我們在念南無阿彌陀佛,怎麼變成南無地藏王菩薩出來?日常法師就把引磬給我,換你帶,他就把他叫到房間去,叫到房間去給他輔導一番,出來又恢復正常。日常法師問他,你為什麼念到地藏菩薩?我們就念南無阿彌陀佛,怎麼你一個人念地藏菩薩?他也出了狀況。

  日常法師他就是說,主七的人隨時要觀察這些人什麼樣子,發現一點不對勁他要馬上糾正,不然會著魔發狂。阿雄,我大哥的大兒子,我的侄子,他就是妄念很多,然後他就去拜佛,一直磕一直磕到這邊流血,就像俞淨意公一樣,真的磕到流血。日常法師看看不對勁,好像用功心態不太對,就把他禁止,說你不准再拜。不准他拜他就哭,他說我現在用功,我妄念太多,停不下來。一直磕一直磕,再一直磕。日常法師說,如果再這樣,不准你參加佛七。後來他也就被日常法師調了,不准拜,不准去磕頭。磕得這邊真的像俞淨意公那樣,磕頭流血,但是還是不行。後來蔡居士他說,我念到一半的時候一直想起來拍桌子罵人,我一直要起來,站起來、跳起來拍桌子。如道師是日常法師的徒弟,他打佛七,他的問題是最多。他學得太複雜,什麼道家的、練氣的、算命的、一貫道的,你講他都懂,然後還可以幫你看姓名學筆劃,天文地理他懂得可多了,一頭腦胡思亂想。他念,他說這樣念下去我會發狂,他說他會發狂。我說你就聽你師父指導,你乖乖聽話,大概就不會出太多問題。我看他念的臉青一塊黑一塊,看他那個樣子問題最多。另外一個蘇居士,他那時候在當兵,放假。他是身體這裡不舒服那裡不舒服,他自己平常就很喜歡刮痧,拿一個刮痧板,刮得這邊青一塊、那裡黑一塊,全身面目全非。所以那次佛七,只有我跟日常法師兩個最正常,其他他們五個人都出狀況。日常法師因為他一直在旁邊看,所以還好,這個佛七下來沒有送精神病院的。後來我也是一直去研究這個問題,跟日常法師上《菩提道次第廣論》,修密他有他的基礎,後來我在家就常常看《占察經》,所以我對這些道理,再加上聽老和尚的經聽了十幾年,對這些理論、方法、境界多少有一點概念,不致於太偏差。

  所以我深入去了解,還是在淨業三福,最少要具足第一福,你去精進用功才會達到預期效果。以前我們在圖書館,我們很多師兄弟大家聽老和尚的經,聽一聽大家都要去拼,要閉生死關,要用功。後來有一次老和尚早餐開示,他就跟我們講,你們現在這裡在修福,你福德資糧修夠了,你去用功修行才不會有障礙;不然你去住山,用功修行還是會有障礙,還是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現在也有很多人住山住得很習慣,但是還是不能提升。不能提升,第一個就是沒有善知識的指導,不能提升。不能提升住山,蓮池大師講,住山住久了,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講,就變成守山鬼。《沙彌律儀》我們今天就把這個題目講到此地,「儀」是威儀,「要略」就是重要、簡略的給我們提出來。戒有十條,威儀有二十四門,十戒、二十四門威儀。卷上這個題目我們簡單介紹到此地,明天我們就介紹編《要略》的人,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