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菁華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集)  2000/9/12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WD05-001-0004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菁華》。諸位法師,諸位大德,諸位同修,阿彌陀佛。今天是八月中秋,我們大家在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共同研究大勢至菩薩教我們念佛的方法。這一次的因緣也非常難得、非常殊勝。今晚請大家從二十二段看起,昨晚講到第二十一段,今晚從二十二看起。我先將這段文念一遍:

  【諸餘法門。淺則上根不被。深則下根絕分。唯此一法。利鈍兼收。如水清珠。到處便益。故當信受行持。】

  這是灌頂大師將世尊四十九年的教誨做一個簡單的介紹。佛說一切經有淺有深、有廣有狹,廣是很廣泛,狹是範圍較小,有淺深廣狹不同。像《華嚴經》、《法華經》經義太深,我們初學佛的人不知道從哪裡下手,這是講深的,我們初學的無法著手學習,所以說『下根絕分』。《華嚴經》上我們看,它的標準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圓教初住以上、別教初地以上的菩薩才有分,這個程度以下的就沒分,我們無法去修學,這是說深的經典。像《阿含經》,這一類經是小乘經典,菩薩無論在戒、在行都超過小乘太多太多了,所以小乘的經典菩薩不適合修學。因為菩薩的境界已經超過小乘太多,所以這是『淺者上根不被』,淺的經典程度較高的菩薩不適合他修學,像這種情形在經典裡面就很多很多。

  唯獨念佛法門,這個法門很特殊,上中下三根,就是三種根器的人,三種程度的人,都能夠得到利益,都可以修學。所以上上根,我們在《華嚴經》看到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他們也都念阿彌陀佛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文殊、普賢、觀音、勢至都是等覺菩薩,說上上根,等覺菩薩他們的根器是最高的,他們的程度接近成佛了,這是說最高的根器、最高的對象。下下根是程度最低的,像《觀無量壽佛經》說的,一生造五逆十惡,臨終遇到善知識,勸他懺悔念佛求生西方,他有這個善根福德因緣,在臨終遇到善知識勸他念佛往生西方,他能理解、能接受、肯回頭,這樣一念、十念也能往生西方,這是說最低的。說一個最高跟最低,這中間所有的根器、所有程度都包括在內。所以連惡道的地獄眾生能夠聞到這個法門,如果他信願持名也能夠往生西方,這我們在四十八願也都能夠看到。可見得這個法門確確實實是無盡的深廣,不管你是什麼根器,程度高的、中等的、程度低的,都可以修學,適合每一種不同的根器。

  以下這句是譬喻,譬喻這個法門像水的清珠一樣,水清澈得跟清珠一樣。『到處便益』,不管是清水、濁水,把清珠放進去之後,水就變清淨了。這個法門就像水清珠一樣,上中下三根普被,因此勸導我們應當要信受奉行,我們一定要依這個法門來修學。

  【十界因果。皆唯心現。】

  『十界』就是十法界,六道上去有聲聞法界、緣覺法界、菩薩法界、佛法界,這叫做四聖法界,加上六道總共是十個法界。十法界是果報,它有一定的因行才有這個果報。這一段我們要留意聽、注意聽,要把它記住。十法界是怎麼來的?怎麼會有十法界?都是從眾生分別念頭變現出來的,我們的心想不同所變現出來的。下面說:

  【若一念心。瞋恚邪婬。即地獄界。】

  十法界每一界,也就是說每一道的因緣都無量無邊,也就是說因果很複雜。《華嚴經》上說得很清楚,無量因緣變現的法界,在這麼多的因緣當中,當然裡面有一個最主要的因緣,就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這裡跟我們說的是在無量因緣當中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緣。為什麼有地獄?地獄就是我們的瞋恨心變現出來的,所以說地獄瞋恚。我們平常常說貪瞋痴三毒煩惱,這三毒煩惱我們冷靜想一想,我們自己本身統統具足,就是每一個凡夫統統都有,大家都有。可是我們如果不讀佛經就不知道三毒煩惱的可怕,不知道!不知道起這個煩惱的後果,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是任意發作。讀了佛經,明白因果的道理,起心動念處處就會小心謹慎。所以如果脾氣很不好,這就跟地獄的業因相應,變現地獄的境界,所以瞋恚、邪淫是地獄的果報,現出地獄法界。這我們可以避免就不會墮地獄,只要我們不要時常起瞋恨心就不會墮地獄。

  【慳貪不施。即餓鬼界。】

  餓鬼道的業因是什麼?是慳貪,就是吝嗇,不肯施捨,不肯修布施,每樣都捨不得,每樣都要貪,貪心重是墮餓鬼道的業因,死了以後就去做餓鬼。餓鬼就很可憐,沒得吃,像初一、十五拜拜,拜鬼道的眾生,鬼道一天是人間一個月,初一、十五拜拜等於他們的兩餐,一天之中的早餐跟午餐,剛好是人間一個月。所以餓鬼道的業因是慳貪。

  【愚痴暗蔽。即畜生界。】

  『暗蔽』是愚痴的意思,『愚痴』是沒有智慧。什麼是沒智慧?對於一切事理分不清楚,黑白顛倒,善惡不分,這就叫做「愚痴」。將善看成惡,將惡當作善;對的看成不對,不對的看成對的,這就是是非善惡黑白顛倒,這個心就是畜生道的業因,如果這個心念比較重,死了以後就做畜生。

  【我慢貢高。即修羅界。】

  這是說阿修羅,阿修羅除了天道,人間、鬼道、畜生道都有阿修羅,阿修羅有四道,《楞嚴經》講得很詳細。阿修羅也修一些善業,平常講他也做好事,雖然做好事,他夾雜了好勝、好強、貢高我慢的心,如果用這種心修一切善,果報是在人天道的阿修羅。所以阿修羅的性質就是我慢,用我慢心修一切善法,以後就去做阿修羅。

  【堅持五戒。即人法界。】

  『人法界』就是人。我們得人身,是過去生中曾經持五戒清淨,五戒若不清淨得不到人身,五戒一定要清淨才能夠得人身,可見得要作人也很不容易。這一生我們都得到人身了,都到人道作人,這是過去生中五戒清淨。我們這一生當中假如五戒不清淨,來生如果要再來作人就很困難了。佛在經上常常跟我們說,人若失掉人身,就是人死了以後要再來作人,那個數量是很少很少,大多數人死了以後都到三惡道去,去做畜生、變餓鬼、墮地獄,墮三惡道是佔大多數。佛在經上這樣講法,我們想想有沒有道理?不要想別人,想我們自己,我們仔細想想確實很有道理。為什麼?我們每天處事待人接物,心裡起心動念確實貪瞋痴的念頭多,五戒十善的念頭少。念頭多的,它力量就強、就大,業力是強者先牽,貪瞋痴的惡念強大,當然死了以後就先到三惡道受果報;就好像欠債,欠多的先要,就像這個意思。所以佛說這些話確實是很有道理。

  所以我們修行要怎麼修?就是從這裡修,每天都要觀察我們的起心動念,這才是真正用功。如果不知道反省,不懂得回光返照,每天到底起什麼念頭較多都不知道,這就是不會用功。功夫是在這上用的。我們每天做事情,人與人相處,念頭很重要,非常的重要。我們在念佛堂念佛,如果能提起觀照的功夫,每天都能提得起來,在念佛堂念上三年,功夫一定能成就。如果在念佛堂每天像這樣在念,二十四小時都在念,念上三年功夫,如果還沒成片,這樣我們自己要檢討,就是我們疏忽了觀照的功夫,起心動念沒有提起觀照的功夫,這個重要。

  【精修十善。即天法界。】

  天的道德水準比人高,清淨的五戒只能得人身,如果要生天,一般宗教說要生到天國,必須五戒再提升一層,就是十善要修得很好。現在我們的導師在講《十善業道經》。十善也分三等:上品十善、中品十善、下品十善。如果你要生到天道,要到天上做天人,要修上品十善。上品十善生到什麼天?天有二十八層,分成三界,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欲界天有六層,第一層四天王天,第二層忉利天,第三是夜摩天,第四是兜率陀天,第五化樂天,第六他化自在天,這是欲界六層天。如果是修上品十善,最高能夠生到忉利天,忉利天主是中國人說的玉皇上帝,就是佛經上講的忉利天主,一般宗教說的上帝,就是欲界第二層天的天主,我們要生到這一層天要修上品十善。如果要生到夜摩天就要修一點禪定,再上去的四層欲界天要有一點定。但是這個定還不是真正得禪定,這個定在佛經上的名詞叫做欲界未到定,就是還在欲界,還沒有真正達到禪定的標準,但是他有定,這個定還不及格。如果這個禪定修成功就不在欲界,就超出欲界到色界了。

  色界有十八層天,只有色身沒有五欲,財色名食睡色界天人都沒有了,欲界天還有,只是很淡、很輕,到色界就完全沒有了。色界再上去有四層天叫做四空天,連色身這些物質都沒有了,只有精神存在。所以天有二十八層,分作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所以我們如果要修天道這個法門就要修十善,十善是生天的業因。所以什麼因得什麼果報,因緣果報絲毫不差,這是真理。

  【證悟人空。即聲聞界。】

  『人空』是破我執,我這個執著觀念沒有了,那是證得阿羅漢果超越三界了。由此可知,四禪天、四空天的禪定,我還沒破,他還有個我在。我修禪,我得了禪定,還有這個我,這個我執的觀念,只要有這個觀念在,三界就出不了,因為六道輪迴是從我執的觀念產生的、所變現出來的。這個我如果沒有,六道輪迴的現象就沒有,三界六道也就沒有,這時候就叫證阿羅漢果,超越三界了。

  【知緣性離。即緣覺界。】

  『緣覺』也是屬於小乘,比阿羅漢聰明,阿羅漢修四聖諦,苦集滅道,修四聖諦破我執。「緣覺」比較聰明,他修十二因緣,觀察世間無常的變化、生滅變化,這樣悟道的,這樣斷煩惱的。用這個方法修,修成功,斷見思煩惱,他就是緣覺。如果沒有佛出世的時候,他自己修這個方法斷煩惱出三界就叫做獨覺。獨是單獨的,沒有佛出世在世間,他自己修十二因緣開悟證果,這叫做獨覺;有佛的時代叫做緣覺,這是小乘。有一些經論講到三乘,小乘、中乘、大乘,中乘的講法就是指緣覺法界,聲聞法界是小乘,緣覺是中乘,菩薩是大乘。

  【六度齊修。即菩薩界。】

  這是大乘佛法,廣修六度,六波羅蜜。

  【真慈平等。即佛法界。】

  佛心是平等的,從平等心裡生起大慈大悲,這就是『真慈』。所以佛的慈悲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對一切眾生都是平等、都是真實的。這是簡單講十法界是怎麼來的,我們明白以後,古人告訴我們,十法界最高就是佛的法界,我們修學,目標要訂在最高的,最高的我們修學功夫達不到,也還可以作菩薩。你如果把標準訂在我這一生要作佛,功夫如果不夠還能作菩薩,所以不能訂得太低,不能說來世我再來作人就好,如果達不到標準,人作不成就到三惡道去了。所以標準不能訂得太低,我們一定要訂在作佛這個最高標準。

  【二十四。今此教念佛者。欲人念我自心。成我自佛。云何捨自心佛。孤佛教耶。】

  我們把文字念通順了就比較能明白意思。『今此』兩字是指這一本經。此經,這一部經就是《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指這一章經。『教念佛』,教導我們「念佛」,這部經是教我們念佛,它的目的是希望我們『人念我自心』,念自己的自心。可見得念佛不是念外面的佛,是念自性佛,「自心」就是自性,就是真如本性,念的是自性佛。『成我自佛』,這個「我」跟我執的我不一樣,這是指真我。所以佛經裡面的文字有時候是指我執(虛妄的執著),我見、我執,這個我是假我,不是真的。有個真我,就是經典講的「常樂我淨」,那個是真的。這裡說「成我自佛」,這是真心,這是真我,這不是假的。『云何捨自心佛』,可見得這個法門是從有念一直念到無念,從事念達到理念,從有執著念到破一切執著,這個方法就很微妙。所以我們念佛的人,我們現在皈依的法名都叫做妙音。妙音的意思就是我們念佛的音聲是無上甚深微妙法。為什麼是無上甚深微妙法?因為念這句阿彌陀佛,你就能作佛,沒比這個方法更微妙,所以念佛的人法名統統叫做妙音。

  昨天有個同修問,以前在別的道場已經皈依過兩次,但是法名都不一樣,不是妙音,現在聽到我們的導師介紹淨土法門,問:沒有在淨宗學會皈依,是不是可以叫做妙音?法號是不是可以叫做妙音?如果同修們有這個問題,在這裡附帶跟諸位同修講一下。如果已經皈依了,就不用再皈依,皈依一次就可以,最重要就是要了解皈依什麼和三皈依的內容,這個才重要。這個導師也有講三皈傳授的錄音帶,也有書可以看。所以皈依的同修,不管你在哪裡皈依,在淨宗學會皈依或是在其他道場皈依,三皈傳授的書跟錄音帶要多看幾遍、多聽幾遍,你如果明瞭才能做到真實皈依,這才是主要的。你在哪裡皈依,皈依一遍就可以。現在修學淨土法門,你以前有皈依,實在講也不一定要再皈依;但是如果你要再皈依一次也可以。

  但是如果沒有皈依,你也可以叫做妙音。為什麼?你發心要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淨土,這樣你就是妙音。《無量壽經》上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大家都授記了,你現在念阿彌陀佛,將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到十方世界去成佛度眾生,統統叫做妙音如來,我們大家都是妙音如來。你現在念阿彌陀佛,你就是妙音了。所以皈依證上有沒有寫妙音,這個沒關係。如果你不安心,在淨宗學會再皈依一次,拿個皈依證比較安心。但是拿到那張你如果不念阿彌陀佛也沒用,所以還是要念。如果真正念,沒有那張也是妙音,你是真正念阿彌陀佛,這就是妙音。所以如果不是在我們這個道場皈依,發心修學淨土法門,統統可以叫做妙音居士,都可以用這個法名。這個法名沒有專利,只要你修學這個法門,人人都可以用。我們再看下面。

  現在這條是說我們不能辜負釋迦牟尼佛的教誨。不但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念佛,一切諸佛都是這樣教我們的,我們要懂得佛的意思,依教奉行才不辜負諸佛的教導,這是這一段的意思。

  【二十五。菩薩了知諸佛。及一切法。】

  這一句是十法界依正莊嚴統統包括在其中,一句話就說盡了。

  【皆唯心量。】

  這是《楞嚴經》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十法界都是我們心量變現出來的,心量如果比較大就變出四聖法界,心量如果比較小就變六凡法界,就是六道。十法界就是這個情形。

  【得隨順忍。捨身速生極樂淨土。】

  唯有菩薩明瞭,真正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他對於一切境界不再分別、不再執著,一切都隨順。所以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教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他看到什麼都好,都點頭,樣樣都好,你做善很好,造惡也很好;你念佛往生很好,你墮阿鼻地獄也好。為什麼?你造這個因一定會得這個果,一切都隨順。看到眾生墮到地獄,難道不去救他嗎?時間還沒到,菩薩度眾生不像我們很著急,急著要度眾生。眾生沒那麼好度,眾生如果沒吃到苦、沒遇到挫折,他就不會回頭。你勸他不要造業,你勸他,他會故意再造更多給你看,這就是閻浮提眾生的情形。所以《地藏經》地藏菩薩告訴我們,閻浮提眾生的個性剛強難化,沒那麼容易教化。肯學佛、肯回頭都是嘗到苦頭,苦吃了很多才覺悟,才回頭來學佛。在現實的社會你都能夠看到,真的受了苦,吃到苦頭肯來學佛,這個人就覺悟了;如果他還沒吃到苦,你要叫他學佛、聽經,很難!很不簡單。所以菩薩度眾生非常有耐心,生生世世,不是只有這一世度眾生,是生生世世度眾生。等到眾生有一念肯回頭,菩薩馬上就來幫助他;眾生還沒有覺悟的時候,你只好隨順他,你要勉強他也勉強不來的。所以這點我們也要學,恆順眾生,隨喜功德。

  七月份我到中國大陸西北,新疆省、青海、甘肅、西安,我去是走古時候三藏取經這條路,三藏取經走到現在和闐跟喀什,跟外國的邊界。這次去同修有十三個,另外旅行團又找了六個,一共十九個。跟我們一起去的有一個台灣同修,她先生還沒有學佛,他也沒有什麼不好的習慣,只是還很愛吃肉,肉還很愛吃。我有找他一起來,他說不用了,你們去就好。以後他的太太,就是這位學佛的同修,汐止蓮社的同修,她私下告訴我,她說我的同修就是有一次跟台灣一個出家眾一起去大陸,嚇到了,跟出家人出去不能吃肉,規矩又很多,出去一次就嚇到了,以後看到有出家人就不敢去了。我就告訴她,原來如此,如果是這樣很簡單,叫他跟我們一起去,我們這一團有六個人吃葷,開兩桌,一桌吃素、一桌吃肉。去到那邊,我說如果妳同修來很簡單,他想吃肉就去吃肉,我不要限制他就好了,也不用不好意思。我告訴她,如果有需要的話,我也可以陪他吃。這是佛經上說吃三淨肉,三淨肉是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我說如果是三淨肉。以前佛陀時代出家人都吃肉,現在泰國的出家人還是吃肉。前年我去泰國看到出家人托缽,也是有魚有肉,但是我們吃素久了,比較不習慣。像這種情形就要恆順,他還不了解,還沒深入佛法,他想吃肉就讓他吃,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不要勉強他,請他來聽經。

  所以以前我們的導師在講席當中常說,台中蓮社李炳南老居士,他一生講經說法,有三件事不主動勸人,第一件事不勸人受戒,第二不勸人吃素,第三不勸人出家,只勸人來聽經、來聞法、來念佛,那三件事他不勸人。如果真正深入明白道理,要受戒、要吃長素、要出家,那是各人自己發心,他不勉強、不強制。所以這是接引眾生的方便法。如果一開始就說,來學佛第一個要持戒,他想到,他就怕,我現在一條都做不到。第二吃素。中午新加坡有幾個同修,他們是同一家人,兄弟姊妹請我吃飯,其中他們的二哥說不吃肉受不了。不吃肉受不了,當然還是要吃,但是我勸他吃三淨肉,另外一方面多聽經。所以我們如果遇到這種情形,可以依照普賢菩薩教我們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樣修就沒有障礙。不然我們修,我們是好心要度眾生,要叫他快點覺悟,快點吃素,快點持戒,甚至於叫他剃度出家,是很好心,但是眾生他時間還沒到,他不會接受,所以一定要觀察時節因緣。佛度眾生都有時節因緣,時節因緣成熟了,佛一定來度眾生。所以我們目前這種情形,我們照普賢菩薩這樣修就對了。所以也不必著急,度眾生是生生世世的。『得隨順忍,捨身速生極樂淨土』,這就是往生西方。

  【二十六。梵網云。】

  《梵網經》有這樣說:

  【信知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

  這個事實一定要知道,我們知道這個事情,然後自己才有堅定的信心,相信自己可以成佛。相信自己能成佛,這個是非常非常重要,如果對自己沒有信心,阿彌陀佛神通能力再大,也不能幫忙。一定自己先要有信心,要先相信自己能夠成佛,相信自己決定能夠生淨土,你如果有這個信心,諸佛菩薩就能加持你,他能幫得上忙。如果自己沒有信心,諸佛菩薩也幫不上我們。所以第一要先建立自己的真實信心,這是最重要的。

  【二十七。汝心佛者。】

  這是說我們的自性,自性就是心佛。

  【未成佛也。】

  我們有自性,但是現在還沒有成佛,我們有性德,沒有修行,我們缺乏修德。但是我們的本性性德跟一切諸佛沒有差別,佛有自性,我們也有自性,諸佛跟一切眾生統統是平等的。但是這個修德,佛有修,我們沒有修,跟佛完全不同,你看佛修的是真慈平等,我們修的是修什麼?貪瞋痴慢,我們修這個就不一樣。所以我們的心沒有成佛,但是我們的本性跟佛沒有兩樣。

  【彌陀佛者。已成佛也。】

  阿彌陀佛他是已經修行圓滿,他成佛了。

  【未成佛者。久沉欲海。】

  『欲』是欲望,五欲六塵。五欲就是財色名食睡,財是物質、財物;色是我們看到的、喜歡的東西都包括在內;名是名聲,知名度,平常說的名利,貪名,喜歡出名;食是吃,飲食;睡就是睡覺。五欲就是欲界眾生基本貪求的,哪一個不貪這五樣東西?這五樣東西,佛在經上跟我們說,大小乘經都有講到,「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只要有一條就墮地獄,五條統統有,跑也跑不掉。所以這五欲就是把我們綁在欲界裡面。還沒有成佛的凡夫,大家都是『久沉欲海』,「久」是指時間很久,在欲海裡面已經很久很久,沉淪在欲海裡面,沉淪在苦海裡面。所以我們生生世世就是被五欲所害,害我們在六道裡面輪迴,無法出離。真正覺悟,我們的欲愈來愈淡,要捨離,這五樣東西捨離了,雖然沒有成佛,至少也能生到色界天去當天人,色界天人。

  如果念佛求生淨土,品位當然高,煩惱雖然沒斷,生凡聖同居土,在凡聖同居土也必定是上品上生,生凡聖同居土。同居土上品上生的人,他就生死自在了,就是說他的功夫成就,他要哪天往生都可以,現在要去西方也可以,要在世間多住幾年也不妨礙,這就是生死自在,這個功夫就比較深。第二等功夫的叫做預知時至,你哪一天要走事先你能夠知道。你知道的時間愈早,表示你功夫愈深,譬如你兩年前就知道,兩年後時間到哪一天要往生,兩年前就知道,這功夫就深了;如果一年前知道,功夫稍微淺一點;半年前知道,又再淺一點;三個月前知道,又淺一點;一個月前知道,更淺;一個星期前知道,又更淺了。所以預知時至,生死自在,這裡頭詳細再分功夫淺深還有很多。我們念佛的功夫在哪裡?不是說我一天念十萬聲就是有功夫,這個不一定。功夫從哪裡看?就看你在五欲當中你是不是比較淡了,五欲愈淡功夫就愈高,功夫是從這邊分的。如果貪圖五欲六塵:

  【具足煩惱。】

  統統具足,要出離三界就沒辦法了。

  【杳無出期。】

  『杳』是很渺茫,渺渺茫茫,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出離三界。下面說:

  【已成佛者。】

  像彌陀、釋迦已經成佛了。

  【久證菩提。具足威神。能為物護。】

  『護』是護念,俗話說保佑、護佑,他會保佑你。『物』是指九法界的眾生都包括在其中,他不用人,用人只有人道,這個範圍很小,用「物」就包括一切眾生。物是動物,人是動物,畜生也是動物,菩薩、佛也是動物,就是指一切有情眾生,所以用這個物字。九界眾生都包括在其中,佛有能力加持這些眾生,有能力保佑這些眾生。

  【是故諸佛。勸令念佛。】

  因為這個緣故,所以一切諸佛勸我們要念佛。佛的智慧德能是圓滿的。

  【二十八。眾生若不念佛。聖凡永隔。】

  『隔』是有障礙,我們不念佛,我們跟佛永遠有距離、永遠有障礙。

  【父子乖離。長處輪迴。去佛遠矣。】

  這是經上講的一個譬喻,譬如父子不相往來,意思是我們不跟佛往來,不跟佛往來就會長時在六道輪迴裡面,離佛很遠。

  【所以文殊普賢等諸菩薩。皆願念佛往生。況我凡愚人耶。】

  這一點我們也要去想一想,文殊、普賢他們是什麼樣的人物?他們還要發願求生西方淨土。我是什麼樣的人?等覺菩薩,圓教的等覺菩薩都要發願求生淨土,何況我們凡夫!我們一定要追隨菩薩、效法菩薩,念佛求生淨土,這才是正確的。

  【二十九。觀經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教人念佛。】

  這一段是念佛修行的原理、理論的依據。確確實實『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指修德,我們在修,我們的心就是佛,佛要修;「是心是佛」是指性德,性德本來就有。我們現在念佛就是作佛,所以你肯念佛就一定會作佛。為什麼念佛一定作佛?因為是心是佛,就是這個道理。你的心就是佛,你現在的心來念佛,就是你的心在作佛,你的心作佛就能成佛。所以下面跟我們說明,『諸佛正遍知海』,這是說諸佛真實廣大無量的智慧,都是從心想產生的。『想』是什麼?想,想什麼?想佛。念佛,想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因此教我們念佛,這個法門殊勝!

  【三十。經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若眾生心憶佛。現前必定見佛。】

  這個道理很深,非常之深。諸佛如來沒有形相,『法界身』就是平常講的法身。法是什麼?一切萬法,萬事萬法,眼睛看得到、看不到的,耳朵聽得到、聽不到的,身體接觸到、接觸不到的,這一切的一切,在佛經上的名詞,用一個字來代表,總代表叫做法。法是萬事萬物,山河大地整個的宇宙。實在說一切法確確實實是佛心,因為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從心性變現出來的,所以心性就是真心、就是本性,這個就叫做法身。諸佛證得法身了。什麼是證得法身?哪天你突然覺悟了、知道了,盡虛空遍法界原來就是自己,就是我的心現出來的,沒有別人,只是我自己現出來的。古大德常用作夢來譬喻,我們晚上睡覺作夢,夢中有山河大地、有別人,也有自己,也有一切萬物。夢醒了,我們想想夢從哪裡來的?是誰在作夢?想想就是自己。夢從哪裡出來的?從我們的心出來的,原來那個心就是整個夢境,整個夢境就是我們的心。作夢跟現實的人生同樣的道理,現在看到有自己、有別人、有山河大地,這些萬事萬物,日月星辰這些從哪裡來的?跟我們作夢一樣,就是自己的心變現出來的。如果你悟入這個境界,這就證得法身了。

  所以「入一切眾生心想中」,入一切眾生的心,你的想如果很深,夢中就會現這個境界,所以念佛的人作夢會夢到佛菩薩,常常想、常常念就會夢到。夢到這個夢是好夢,夢到這個夢也不用歡喜,如果一歡喜,心又不清淨了,如果歡喜變得不正常,就著歡喜魔了。所以那天打佛七的時候有同修問我,他說在念佛的時候看到佛光白色透明的。不管我們看到什麼境界,《楞嚴經》教我們一個原則,就是見如不見,你看到佛跟沒看到,你的心都一樣保持平靜,也不會起歡喜心,心保持清淨平等,這樣就對了。如果我們的心起了歡喜心,這個心就不清淨,以後佛就不會再現前讓你看。為什麼?再現前就擾亂你的清淨心。如果你的心清淨,你要見佛、見極樂世界,任何時候都能看到,你想看就能看到。你如果心不清淨,佛不會現前給你看。只有一個情形,考驗你的功夫,你現在念到有功夫了,佛現身讓你看到,看你的心會亂了嗎?你說你念到一心不亂,如果看到佛現前,高興得不得了,就又亂了,所以佛考驗你。如果你真正得一心不亂,佛現前、極樂世界現前,你的心愈清淨,如如不動,這就對了,這是正確的。

  所以我們修一心、修清淨心,這是最重要的。佛的境界,一心達到清淨,你要看,任何時候都能看到。心還沒清淨以前,最好不要想要看到什麼,如果一直想要看到什麼,魔就會來擾亂你,他就變個假佛來騙你,如果你認為那是真佛,就被魔騙了。這很重要,所以要見如不見。換句話說,如果你看到惡的境界,你的心也保持如如不動,惡境界也是在考驗你,讓你的功夫提升進步。所以好的境界、壞的境界都是在考驗我們,不管看到什麼境界,好或是不好,我們的心都要保持清淨平等,這樣就對了。古大德有一位禪師,這個公案在禪宗裡也是很有名的,有一間鬼屋,常常鬧鬼,沒人敢住。在美國、在台灣都有聽過鬼屋。鬼屋是鬼住的,人不敢住,晚上住進去,三更半夜鬼會出來嚇人。這位禪師去住鬼屋,坐禪坐了三年,每晚都看到鬼,青面獠牙、什麼樣的鬼都有。這位禪師用什麼心態去面對?他不是用法術來抓鬼,不是,他打坐,坐禪,見如不見,所以他在那裡坐了三年禪,最後鬼都不見了,都沒有了。這是禪宗一個很有名的公案。所以念佛也是同樣的道理,不管看到什麼境界,都不要管它,不要理它,只要一心憶佛念佛,這樣就對了。下面:

  【三十一。大本云。】

  『大本』是指《無量壽經》,這裡是指《無量壽經》說的。

  【菩薩欲令眾生。速疾安住無上菩提者。】

  菩薩度眾生,度用現在的話就是幫助,幫助眾生、協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度是這個意思。希望他早覺悟,早破迷開悟,早一日離苦得樂,這就是『安住無上菩提』。

  【應當起精進力。聽此法門。】

  應當要精進,『精』是精純,『進』是不退,所以精進兩字非常重要。精進是菩薩善根,菩薩所有一切善法是從這個根裡頭發生的,都是幫助眾生、協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就是度的意思。要『起精進力』就要聽這個法門,要修學這個法門,把全部的精神用在這上面,專修專弘,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才是精進。所以精是純而不雜,進是有進無退,如果我們學得太多、學得很複雜,雖然很用功,不是精進。所以精進一定是純一不夾雜,一門深入。『聽此法門』,應當要精進聽這個法門。

  【又華嚴十地。始終不離念佛。】

  我們看《華嚴經》十地菩薩,從初地到等覺,等覺就是第十一地,這十一個位次都是修念佛法門。這是菩薩裡面最上乘、最高級的,他們修什麼?他們都修念佛求生淨土,這都是受普賢菩薩教誨,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以他們為對象。

  【三十二。偈云。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薩影現中。】

  這四句偈裡面有法、有譬喻,意思並不難體會。菩薩心地清淨光明,心中什麼都沒有,六祖大師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畢竟空』就是本來無一物,心地清淨無染。『眾生心垢淨』,「心垢」是污染、煩惱,如果淨了,「淨」是清淨心現前。清淨心現前跟菩薩的心就一樣,菩薩心清淨,我們的心也清淨,我們就變成菩薩,我們跟菩薩的心就融成一體,菩薩就在我們心中,我們心中有菩薩,菩薩的心中也有我們,感應道交。

  【則知眾生淨念彌陀。】

  念要淨,大勢至菩薩說的「淨念相繼」,這是用清淨心念佛,清淨心念佛跟阿彌陀佛的心就相應。

  【定放光明。】

  『放光明』,是阿彌陀佛的智慧、阿彌陀佛的德能,確確實實能加持到我們身上,確實是蒙阿彌陀佛的加持。你如果心清淨,你有一分的清淨你就感受一分的加持,兩分的清淨你就感受兩分的加持,十分的清淨你就感受到十分的加持。

  【心水不淨。菩薩圓通月境。亦不現矣。】

  這是說我們雖然念佛,念佛心如果不清淨就得不到感應,有障礙,跟諸佛菩薩之間有隔閡,就有距離,就有障礙。總而言之,清淨心非常非常重要。《無量壽經》的經題「清淨平等覺」,這就是我們要修的。修什麼?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覺心,覺而不迷,這才是真正學佛。

  【三十三。末法修行。多諸障難。】

  『障』是障礙,『難』是阻撓、困難。

  【邪魔嬈亂。佛道難成。】

  末法時期確確實實是這樣,外面有很多很多的誘惑,我們心裡有很重的煩惱,貪瞋痴慢疑的煩惱,外面引誘迷惑我們,妖魔鬼怪都在誘惑我們。誘惑就是把內心的貪瞋痴慢煩惱都引出來,引發出來,這樣就造業了,這就要墮三惡道。魔設計這些圈套,我們無知,沒有智慧就中了魔的圈套,所以佛說眾生是「可憐憫者」。所以這是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首先要認識環境、要了解人生,人生苦短,這是你真正認識環境無常。人生很苦!人生的時間很短,我們生活在這個環境當中是無常,這個看法不是悲觀,我們跟一般人說,別人會說我們悲觀,這不是悲觀而是事實。知道人生苦短,環境無常,我們今天得到人身,有一天的時間,有一年的時間,我們一定要好好把握。無常,我們就要修學真常,追求真實,追求永遠,這個人就真正有智慧,真正聰明,這一生就有意義、有價值,這一生作人就沒白過了,這才是真正把握現實、抓住現實。所以事實真相清楚了,我們過日子就心安了。為什麼心安?道理明白了,心安理得,理得心安。

  我們現在在這個世間三餐吃得飽,有一個小房子能遮蔽風雨,穿得暖,日子過得去,這樣就好了,剩下的時間都用在念佛求生淨土。在世間不用跟人比,也不要受到外面花花世界的引誘,尤其科學技術不斷進步,新產品一直出來,會一直引誘我們去購買,賺的錢不夠花,這就煩惱了。外國人講究消費,說貪欲是進步的原動力,人不貪就不會進步。但是貪到最後都到三惡道去,還不知道嗎?進步到最後墮三惡道去做鬼,那不是進步,在佛法看來,是退步不是進步。所以學佛的人跟一般世人想法就不一樣。一般世人一昧追求物質上的享受,物質享受只是外面刺激而已,像吸毒一樣刺激一下,過了就很痛苦。一昧享受五欲,就像吸毒一樣,所以佛教我們要捨離、要放下。在末法時期這個環境修行,當然障礙、困難非常多,再加上外面的邪魔,邪魔不一定是妖魔鬼怪、青面獠牙,是指花花世界形形色色誘惑你起貪心、瞋恚心、愚痴心,那都是魔。下面說:

  【今修念佛三昧。承佛願力威神。】

  這是佛,你如果真心想生西方,你有真正的願望想見阿彌陀佛,彌陀的光明威神就會加持你。

  【疾除煩惱。頓破無明。五蘊魔銷。三身佛現。】

  一個人真心想求生淨土,真心嚮往西方,心念專一,不再去想五欲六塵的享受,五欲六塵、五蘊魔障自然就遠離,對於物質的引誘你也不會動心,五蘊魔就消失了,三身佛就現了,所以是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當生極樂佛土。成真應二果矣。】

  『真應二果』是佛的報身、化身。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定成佛,成佛,自己的身體是報身,你到十方世界去度眾生就是應化身,應化身去的。這是說你有能力分身,分身去幫助一切眾生。

  【三十四。信願。攝根淨念。是不退菩提因行也。】

  念佛法門,很多同修問怎麼念法?這一句就說得很清楚,真信真願執持名號,那就是『攝根淨念』,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決定成功。《圓通章》裡面把念佛的方法,簡單又詳細的為我們介紹出來。

  【得三摩地。第一圓通。是不退菩薩果德也。】

  前面是修因,信願一心念佛,淨念相繼是因,你修這個因一定得到果報。果報是什麼?『得三摩地,第一圓通』。菩薩所證的圓通很多,一切圓通裡面念佛圓通是第一。「三摩地」是定,禪定,一切禪定裡面念佛三昧是第一,沒有超過念佛法門的。

  【憶念彼佛。因也。】

  『彼佛』是阿彌陀佛,我們常常想阿彌陀佛,常常心裡念著阿彌陀佛。

  【現當見佛。】

  現前當來一定見佛。

  【果也。念見近佛。因也。心開香嚴。】

  『香』是香光,『嚴』是莊嚴,這是:

  【果也。】

  所以念佛法門也叫做香光莊嚴。

  【念心入忍。因也。】

  『忍』是定,經上講「無生法忍」,那是很深的禪定。

  【攝人歸土。果也。】

  這是說明念佛的因與果。文字雖然很簡單,解釋得很清楚、很明白。

  【三十五。能念大勢佛。】

  大勢至菩薩他的老師就叫做『大勢佛』,「大勢佛」是誰?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另外一個名號叫做大勢佛。大勢佛不是別的佛,就是阿彌陀佛。

  【能攝六根妄。能接念佛人。故名為勢至也。】

  這是介紹大勢至的名號是怎麼來的,為什麼他叫做大勢至。如果有人問你,你們修淨土,西方三聖大勢至菩薩,他為什麼叫做大勢至菩薩?你照這樣答覆就沒錯。他就是念佛,念阿彌陀佛,專念阿彌陀佛,自己念阿彌陀佛,也勸人念阿彌陀佛,這就是大勢至。所以他『能念大勢佛,能攝六根妄,能接念佛人』,「接」是接引,他能夠接引念佛的人往生到西方。「能攝六根妄」,是他能夠做到「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所以他就叫做大勢至。

  【假此菩薩為發起者。】

  這是藉此菩薩發起這個法門。

  【表念佛法門。能發智光。】

  念佛法門決定開智慧。

  【得大勢力。】

  智慧一開,你的能力就現前。

  【離三界苦。取淨土樂也。】

  你有能力離開三界六道,你有能力往生淨土。所以這是菩薩跟這個法門的由來。

  【三十六。念佛一門。能攝信等五十二位諸法行故。】

  這句非常重要,大勢至菩薩在此地告訴我們,他就是用淨念相繼的方法,換句話說,就是用阿彌陀佛這句佛號,用淨念相繼的方法念這句佛號,從初發心一直念到成佛。成佛有五十二個階位,他沒有用其他的方便法,「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需要藉其他的法門,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這一句佛號,從凡夫地一直到圓滿成佛,都是用這個方法。

  【三十七。信佛是心。信心作佛。】

  佛跟心是一個意思,心是體,佛是覺,覺是作用,所以心起作用就叫做佛,佛不起作用就叫做心,一個是體,一個是用,有體必定有用。

  【即攝十信法行。】

  五十二位菩薩的十信位。

  【住在三昧。觀佛實相。】

  這就是十住法行,《華嚴經》上說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總共五十二個位次,這一句佛號統統包括了,決定不假。照《華嚴》的方法去學很麻煩、很不容易。《大方廣佛華嚴經》我們的導師正在新加坡淨宗學會講解,我們去聽就能知道。所以我們用念佛的方法比較簡單。

  【回念佛心。向佛心住。】

  這是十迴向。

  【心地觀佛。地如佛地。】

  這是十地菩薩。

  【憶佛念佛。去佛不遠。】

  這是等覺菩薩。

  【心想佛時。是心即佛。】

  這就成佛了,妙覺就成佛了。

  【則知超凡入聖。唯有念佛為妙矣。】

  所以我們不懂就很困難。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哪一個法門最好?實在講,念佛法門最好、最殊勝,最直接教你成佛,這個方法最簡單,人人可以修。所以我們修念佛法門,這一生決定能夠成就。

  【三十八。十二如來。相繼一劫。表十二時中。於自性佛。淨念相繼。打成一片。】

  經上講大勢至菩薩,他過去跟著老師學,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這是表法,這是表十二個時辰。過去中國古時候一時是現在的兩小時,古代叫一個時辰,一日一夜就是二十四小時,二十四小時在古代算法是十二個時辰,所以古時候一個時辰等於現在兩個小時。小時是外國的時間單位,中國過去都是講時辰,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現在算命的還是用古時候的時辰。這是說一晝夜二十四小時不中斷,憶佛念佛不間斷的意思,譬喻這個意思。

  【淨念相繼。打成一片。不得彈指頃。念世間五欲。則無量性光。自然發明也。】

  這句話非常重要,我們今天念佛得不到感應,沒有成就,原因在哪裡?我們就是念這個世間五欲六塵的時間太長了,起心動念財色名食睡,都念這些,把佛都忘記了。所以我們想想看,一天當中認真在心裡憶佛念佛有幾個鐘頭?一天想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又佔幾個時辰?這兩個仔細比較,不成比例!所以我們念佛得不到效果,念佛三昧得不到,明心見性就更不必說了,原因就在此地。你念佛要真正得感應、得智慧、得光明,一定要把世間名利、是非人我、五欲六塵統統放下,你這一句佛號就有力量,這個時候就是經上所講的,「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所以我們要把這個欲念去掉。下面說:

  【三十九。念佛有四。】

  念佛有四種,這是念佛同修都知道的,這也是我們的常識,念佛的人要知道。

  【(一)稱名。】

  就是我們說的持名念佛。

  【謂聞說佛名。一心稱念。】

  就是我們現在念的這種方式,我們現在念的就叫稱名,持名念佛。

  【(二)觀像。謂設立尊像。注目觀瞻。】

  這是看佛像,這是一種方法,把莊嚴的佛像深深印在我們心裡,現在人說深深印在腦海裡,這就是觀像念佛。

  【(三)觀想。謂以我心眼。想彼如來。】

  觀想的方法,在《十六觀經》、《觀無量壽佛經》教我們怎麼想法,如果沒有依照經典所講的想都叫做妄想,那不是修淨宗的方法,一定要照經典所講的方法去做。

  【(四)實相。即念自性。真實相佛。】

  這個我們現在不用學,這是念到理一心不亂的境界,你念到理一心不亂就是念實相佛。但是持名念佛通實相,你念到最後功夫純熟,自然就入實相了。所以持名念佛很奧妙。

  【四十。清涼云。】

  唐朝清涼國師,他作《華嚴經疏鈔》,他有這樣說法:

  【約能念心。不出五種。】

  就是用心念佛有五種。

  【(一)緣想境界念佛門。】

  這一條是我們現在所做的,我們現在念佛都是用這個心,攀緣的心,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境界,我們這個念叫做事念,這個比較淺、比較容易,這比較簡單,人人都能做得到。後面四種是理念,比較深,我們知道就可以,現在做不到沒有關係,我們從事念開始。這五條裡面有一條成就,就決定往生。

  【(二)攝境界唯心念佛門。(三)心境無礙念佛門。(四)心境俱泯念佛門。(五)重重無盡念佛門。】

  這跟《華嚴經》說的事無礙法界完全相應。下面說:

  【四十一。三昧。】

  這是佛教名詞,印度梵語音譯過來的,它的意思叫做正定。

  【此云正定。亦云正思。】

  或者叫正思惟,就是正確的思想、正確的思惟。

  【正心行處。】

  心裡面起作用決定沒有偏差,決定無邪,這就叫『正心行處』。

  【一心念佛。名正定心。】

  我們一心稱念阿彌陀佛是『正定心』。

  【若他念者。即名邪思惟也。】

  『他念』就是雜念、妄想,如果我們念佛還夾雜其他的念頭,那就叫『邪思惟』,不是正定。這是解釋三昧。什麼叫做念佛三昧?念佛三昧裡面決定沒有夾雜,不夾雜,不間斷,不懷疑,這才是念佛三昧。

  【四十二。三昧。是禪觀通名。】

  『三昧』也翻作禪定,禪定也稱作「三昧」。

  【念佛。是一行別目。】

  這是說明什麼叫一行三昧。『一行』就是專一,單一修行,專修念佛這個法門。

  【又此念佛三昧。亦名一行三昧。】

  諸位要知道,禪宗裡面也講『一行三昧』,那是專門參禪。在《六祖壇經》裡面講,六祖傳的是一行三昧,我們念佛也是一行三昧,都是一行,方法不一樣,他是用參究,我們是用持名,所以方法不相同,但都是一行三昧。

  【亦名諸佛現前三昧。】

  這就不一樣了,禪宗裡面沒有。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就能見到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所以叫做『諸佛現前三昧』。

  【般若三昧。普等三昧。】

  『般若』是般若智慧現前,念到清淨心,清淨心起作用就是真實智慧,也叫做『普等』,「普」是普遍,「等」是平等。跟誰平等?跟諸佛如來平等,可見這個法門的成就實在是很高很高的。

  【四十三。繫心一佛。專稱名字。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繫心』是指心繫在一個地方,就是掛念一心的意思。我們心裡所念的、所牽掛的,只有阿彌陀佛,沒有其他的。『專稱名字』,「稱」是口念,念阿彌陀佛。我們能夠念一尊佛,『念念相續』,你就能見到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諸佛。

  【念一佛功德。與念無量佛功德無二。若得一行三昧者。諸經法門。皆悉了知。】

  這是佛法與世法不相同的地方,我們念一尊佛就跟念所有一切諸佛菩薩沒有兩樣,念一尊佛就包括所有一切諸佛菩薩,所以你念阿彌陀佛,所有一切諸佛菩薩看到都歡喜、都讚歎。絕不會說你現在念阿彌陀佛,藥師佛聽到他會吃醋,地藏菩薩看到會見怪,那是用凡夫的想法,佛菩薩如果還有這個心就跟凡夫一樣了。所以有很多人不了解,以為我現在念阿彌陀佛,沒有念藥師佛,可能藥師佛會見怪,這是錯誤的想法。你念一尊佛就包括所有一切諸佛菩薩,一切諸佛菩薩都歡喜、都讚歎。為什麼歡喜讚歎?他看你這樣一直念,就能夠得到念佛三昧。一切諸佛菩薩共同的願望,就是希望眾生早日成佛,你如果能早一天成佛,所有一切諸佛菩薩都歡喜、都讚歎,絕對不會怪你。

  【四十四。佛言。閻浮提人。心多雜亂。】

  『閻浮提』是指這個地球,我們現在住的這個世界叫做「閻浮提」,說我們這個世間。「閻浮提人」就是指我們,我們現在的心多散亂、雜亂。我們想想也沒錯,我們每天的心雜念妄想很多。

  【令其專心一境。乃得往生。】

  所以教我們這個方法,要專一,我們的心專一在一尊佛上,專想一尊佛,專念一尊佛,我們的心才會專一,如果念太多心會散亂,這樣才能往生淨土。

  【若念十方諸佛。境繁。】

  十方諸佛太大太大了!太廣大了。

  【意散。】

  我們的心散亂,要想那麼廣大的境界,不能集中。所以說:

  【不成三昧。】

  『三昧』就修不成了,念佛三昧決定不能成就。

  【況諸佛同一法身。念一佛。即念一切佛故。】

  大家不知道這個道理,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不知道念一尊佛就是念一切佛。《華嚴經》告訴我們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們念一尊阿彌陀佛就是念一切諸佛。

  【四十五。一心念佛。心同佛也。】

  「念」,前面講過,一定要記住,我們心同佛心,願同佛願,解同佛解,行同佛行,這叫『一心念佛』。不是只有口念,心還要跟佛一樣。心同行亦同,果然你的心願跟佛的心願一樣,你的相貌會改變,會變得跟佛一樣那麼莊嚴,相隨心轉。算命的也常說,我們的相隨著心在改變,你心慈悲,面相就慈悲,心如果很凶惡,相就會很凶惡,人看了就怕,所以相隨心轉。我們每天念佛,心願跟佛相同,不知不覺過了幾年,你的面相就漸漸變成佛的相貌。所以念佛功夫不用看別的,看面相就知道了,問題是心能不能轉相,轉到什麼程度?

  【心同形亦同。形同影亦同。不唯此世。乃至生生世世。形影皆同也。】

  跟佛的『形影皆同』,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哪有不見佛的道理!

  【四十六。母念子。】

  這是經上用母子來譬喻,譬喻這個意思,母親想念孩子。

  【慈止一世。】

  母親想念孩子只有一世,下一世就不記得了,就不認識了。一輪迴,前世的事情就忘光了,所以只有一世。

  【佛念眾生。慈心無盡。世世相隨。無有退轉。】

  所以佛的恩德大過父母,父母對兒女的關心只有一世,佛對眾生是生生世世,永遠不改變,關懷比父母還要親切,這是眾生不知道的。

  【四十七。高齊大行和尚云。】

  『高齊』是南北朝時代,高歡所建立的政權國號叫做齊,所以歷史上稱「高齊」,這是南北朝的時代。『大行和尚』,「大行」是他的法名,是一位出家人。他說:

  【宗崇念佛。四字教詔。】

  他教我們念佛的方法,四字祕訣,這四個字是:

  【謂信憶二字。不離於心。】

  我們要『信』,『憶』是常常想佛。常常想佛,諸位要知道是想佛的存心,佛是用什麼心待人接物,想佛的願,想佛的智慧,想佛度眾生種種功德,統統在三經裡面,所以經不熟就不能憶佛了。經一定要熟,常常想到阿彌陀佛種種功德,這就叫做「憶不離於心」,心裡常常想到這個。

  【稱敬二字。不離於口。】

  『稱』是口一直念,念佛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常常念,你工作的時候,把佛號放下,專心工作,事情做完放下,再提起佛號,這樣就對了。不能一面念佛一面工作,這樣事情做不好,佛也念不好。所以做事的時候專心做事,念佛的時候專心念佛,這樣就對了。

  【任意早晚。終無再住娑婆之法。此為念佛第一要策。】

  這是教我們念佛的四個字「信憶稱敬」,真正做到這四個字,這一生決定往生,絕對不會再住在娑婆世界。

  【四十八。但念彌陀。即是念諸佛。】

  這是一再重覆為我們說明,怕我們疏忽忘記了,念一尊佛就好,念一尊佛就是念一切諸佛。

  【華嚴問明品云。】

  《華嚴經》上有這幾句經文:

  【十方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

  這是《華嚴經》上的一首偈子,說明了念一尊佛就是念一切諸佛,這是有經典理論的依據。

  【四十九。觀經云。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

  《觀無量壽佛經》和《無量壽經》、小本的《阿彌陀經》上我們都看到,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看《彌陀經》上講,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每天早上都會去供養十萬億佛國土的諸佛。經典上告訴我們說,娑婆世界距離西方極樂世界十萬億佛國土,有十萬億的三千大千世界。是不是供養就只有十萬億?不是只有十萬億,如果只有十萬億,那就很有限了,實際上是無量無邊。十萬億的意思是娑婆世界眾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往生到西方你每天都可以回來看看,看你的親朋好友,度有緣眾生,主要是指這個意思,實際上不止十萬億,是無量無邊。

  【五十。往生淨土。要須有信。】

  『往生淨土』,蕅益大師說,「能不能往生,在信願之有無」,你真信真願,你就決定往生,臨命終十念一念都能夠往生;「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之淺深」,念佛功夫深品位就高,念佛功夫淺品位就低。諸位要記得,功夫淺深不是念佛多少,這無關佛念得多少,是功夫的深淺。什麼叫做深?深是一切放下,那功夫就深。什麼叫做淺?還有一些牽腸掛肚的事情放不下,這功夫就較淺。淺深是這麼分的。

  【信千即千生。】

  一千個人相信,一千個人往生。

  【信萬即萬生。】

  一萬個人相信,就一萬個人往生,萬修萬人去。真信真願的人決定得生,我們念佛不能往生,說實實在在的話,半信半疑,有時候想去,有時候又不想去,這個世界又放不下,兒孫滿堂,家裡的產業那麼多,一牽掛就去不成了,這就是大障礙。所以如果你的家業大,最好要布施,放下,做好事。為什麼?往生西方你就沒有牽掛了。不然要往生的時候,房子還有多少沒處理好,孫子在國外還沒回來,沒見上一面,無法閉上眼睛,你就無法往生了。所以這個現在就要放下,等到臨命終的時候更放不下了。所以錢多也不是好事情。

  【信佛名字。不離心口。】

  心裡常想佛,口裡常念佛。

  【諸佛即救。諸佛即護。】

  『護』是護念。

  【心常憶佛。口常稱名。身常尊敬。始名深信。】

  深信切願的人一定是這種表現,一天到晚阿彌陀佛不離口,心裡確確實實敬佛想佛,每天拜佛,他一定是這樣,這才是真正深信。

  【五十一。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這四句經文讓我們肯定信心,我們能夠『憶佛念佛』,『現前』是現在,我們現在見到佛了,或在定中見佛,或在夢中見佛,將來往生的時候,佛決定來接引。

  【五十二。諸佛正知。從心想生。故須理念。】

  『理』是明理,一定要懂念佛的道理。

  【心想佛時。是心作佛。故須事念。】

  『事念』不能不念,不能說道理我知道就好,阿彌陀佛不用念,這樣是不正確的。所以理中有事,事中有理,不明理也可以念,念久如果達到一心,理自然就通達。

  【五十三。佛為外境。心為內境。憶念功成。自然證知。】

  這是說你念到功夫成就,自然就證入那個境界,你現在不用去想我如果念到一心不亂的時候到底是什麼樣子?現在不用去想。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如此,只要你一心專念就好。

  【心無佛外之心。佛無心外之佛。唯一法界。普融無盡。】

  這一句完全是《華嚴》境界,必須要念到理一心,你就徹底明白了。

  【五十四。凡涉歷緣務而內心不忘於佛。謂之憶念。】

  下面有解釋。

  【譬如世人切事繫心。】

  『切』是很重要的事情,心裡很關心。

  【雖經歷語言。去來坐臥。種種作務。而不妨密憶前事宛然。】

  就是說你現在心裡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不管你跟人談話或者做事,這件事都會放在心上。所以這是譬喻我們念佛這件事情很重要,時常放在心裡,不管你工作或是跟人談話,你心裡在想佛念佛的念頭從來沒有忘記,這就是憶佛。所以不管你有空還是沒空,這一念都不會忘記,心裡都有佛,這叫做憶佛。

  【念佛之心。亦應如是。】

  我們念佛的心也應該是如此。

  【五十五。若或失念。數數攝還。久久成性。任運常憶。】

  『失念』是忘記,念佛念到常常忘記,忘記了想起來趕快繼續念。忘了就忘了,忘了我們也沒辦法,想起來趕快繼續念。所以說:

  【又復覺心微起惡念。即便憶佛。以佛力故。惡念自息。】

  這就叫功夫了,這個叫覺心。古人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是妄念,我們一個妄念起來,警覺到這不是好的念頭,趕快用阿彌陀佛這一念代替,念頭轉過來,這就叫做功夫。所以妄念起來不要怕,佛號提得愈快愈好,讓這個妄念不再繼續,用佛號打消妄念,佛號相繼,這就叫做念佛功夫。

  好,今晚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第五十五。下面還有,明晚再講一晚,大概能夠講圓滿。因為時間的關係,所以可能講的速度會快一點,以後有機會再詳細講,這次先簡單介紹。好,我們來念佛迴向。祝大家今晚有個快樂的中秋節,但是快樂也不能忘記念佛,這個比較重要。所以今晚我們在一起討論《念佛圓通章》,在圓滿的八月中秋,意義也非常的殊勝。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