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十八集)  2007/4/27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03-003-0048

  諸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上一集我們講到善導大師假設有人提出問題來問難,來問我們,來為難我們,說:

  疏【或云。汝等眾生曠劫已來。及以今生。身口意業。於一切凡聖身上。具造十惡五逆。四重謗法闡提破戒破見等罪。未能除盡。然此等之罪。繫屬三界惡道。】

  有人提出這個問題來問,說得也很有道理,也提出這個事實來問我們,無始劫以來我們造的罪業這麼多,這也確確實實,這些罪業都是在三界裡面三惡道的果報。

  疏【云何一生修福念佛。】

  這是問你,你怎麼可能一生中『修福念佛』,你就不墮三惡道,還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疏【即入彼無漏無生之國。永得證悟不退位也。】

  意思就是說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一身的罪業決定墮三惡道,一生中修一點福、念幾句佛號就能生到『無漏無生』不退成佛這個地方去,未免太便宜了。有人要是提出這個問題來問我們,他目的主要是拿出這個理由,說你念佛修福不能往生西方。如果我們信心不能堅定,確實是很容易被他動搖。遇到這些人說出這番大道理來,我們要如何應付?下面善導大師教我們如何來答覆這個問題。

  疏【答曰。諸佛教行。】

  『教』是教學;『行』是修行。佛講的經論、講的方法:

  疏【數越塵沙。】

  在數量上講太多太多,法門無量,不止八萬四千。

  疏【稟識機緣。隨情非一。】

  這四句是總答,是一個總綱領。佛說無量無邊的法門,『隨情非一』,這就是應機說法,這個眾生是什麼樣的根性,佛就給他說什麼法,針對這個眾生的根性,或者針對這一類眾生的根性。眾生根性無量無邊,每一個眾生都不一樣,所以佛的教行也無量無邊。如果這個法門契機,這個眾生就得度;不契機,同樣不能得度。教一定要契機契理,契機就是適合他的程度。『稟識機緣』,這非常重要,眾生根機、因緣不同。

  疏【譬如世間人眼可見可信者。】

  大師在這裡舉一個簡單的比喻,說我們世間人可以見到的,我們看得到的,當然可以相信。

  疏【如明能破闇。】

  這你會相信,晚上在屋子裡面點一盞燈,黑暗就沒有了,室內就亮起來,這你看得到,你會相信。

  疏【空能含有。】

  這個房子是空的,所以可以放東西,可以住人,可以擺桌子、椅子,空可以包含有。

  疏【地能載養。】

  地能載物,地能養物,一切動物、植物都沒離開大地。

  疏【水能生潤。火能成壞。如此等事。悉名待對之法。即目可見。千差萬別。】

  這是我們眼前親眼所見到的,現前見到的你當然會相信。我們親眼所見的這些東西太多太多,『千差萬別』。就是我們眼前看到的,這就太多了,沒看到的我們就不說,看到的就很多了,就千差萬別。世間法千差萬別,形形色色。

  疏【何況佛法不思議之力。豈無種種益也。】

  世間法都這麼多,千差萬別,佛法也一樣千差萬別,多得不得了,世間這些萬物也有利益,何況佛法?

  疏【隨出一門者。即出一煩惱門也。】

  佛的法門很多,教給你超出一門,你就斷一條煩惱。

  疏【隨入一門者。即入一解脫智慧門也。】

  『隨入一門』,你就入了一個『解脫智慧門』,這是敘述佛法無量無邊,有無量無邊的利益,都是幫助你斷煩惱、開智慧,幫助眾生斷煩惱、開智慧。

  疏【為此隨緣起行。各求解脫。】

  這兩句話太好了,『隨緣』,我們各人隨緣,你修你的,我修我的,各人都可以求到解脫。我們彼此不須要互相勉強,你也不用勸我,我也不必勸你,我們各人修各人的就好了。彼此互相讚歎,大家在一起歡歡喜喜,不要再起爭執,這就好了。下面說:

  疏【汝何以乃將非有緣之要行。障惑於我。】

  你修的那個法門,你認為很好,不適合我,我不歡喜。你為什麼拿我不歡喜的,來找我的麻煩,來迷惑我、來障礙我?這話講得好。

  疏【然我之所愛。即是我有緣之行。即非汝所求。】

  我學的這個法門我歡喜,我歡喜,我跟這個法門有緣。你不歡喜,當然跟你沒有緣,你不願意學這個法門,但是它跟我有緣。

  疏【汝之所愛。即是汝有緣之行。亦非我所求。】

  同樣的道理,你歡喜那個法門,那個法門跟你有緣,我不歡喜,跟我沒有緣,這是事實。

  疏【是故各隨所樂而修其行者。必疾得解脫也。】

  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各人隨著他歡喜、隨著他的興趣修學的法門,都會很快得到解脫,這是真的,所以不必勉強,這個事情勉強不得。但是世間人,雖然說他愛、他歡喜,他是感情用事,那個愛與歡喜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他愛那個法門、歡喜那個法門,修了好幾十年還是一樣都得不到,什麼原因?他不是真愛,他是假的。如果他真正歡喜禪,他在禪裡面決定得成就;他真正歡喜密,他三密一定相應。他達不到這個境界,換句話說,他不是真愛。他並沒有死心塌地,並沒有用真實心去修,他是修著玩的。自己修著玩的不要緊,還要找別人的麻煩,還要破壞別人的修學方法,這是造業。

  因此我們學佛,我們修淨土,對於修學其他大乘法門、小乘法門的人,無論他修學哪個法門,我們都要讚歎。我們不可以說我們修淨土,對著那個不是修淨土的,我們就毀謗他,這樣我們自己就造罪業了,這就不對了。所以我們要讚歎,讚歎別人修的法門,每個法門都好,都是第一。同時可以提醒他,如果他那個法門不能成就,不管你修學哪個法門,統統可以迴向求生淨土,都能往生,我們要提醒他這一句。因為不管修學哪個法門,跟修淨土都沒有衝突,可以迴向求生淨土。阿彌陀佛心量很大,阿彌陀佛不是說你們沒有念淨土三經,沒有念阿彌陀佛,我這西方就不歡迎你們來,阿彌陀佛如果是這樣就跟我們凡夫一樣了。所以佛菩薩心量無量無邊,不管你修學哪個法門,不管你念哪尊佛菩薩,只要你迴向發願,同樣可以往生,你修其他法門同樣可以往生,阿彌陀佛同樣很歡迎。修學淨土的,當然是要專修,依照本宗的理論方法專修,修學其他經典、大乘法門統統可以迴向發願求生西方淨土,這是真的。

  在《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最後一段就是說修學所有大乘法門的人,無論修學哪個法門,無論你讀誦哪一種經論、修學哪一個方法,或者念哪一尊佛菩薩,都沒有關係,只要你把修學的功德迴向發願求生西方淨土,都能夠得生。慈舟大師判這段經文叫做「一心三輩往生」,可見淨土法門非常廣大。專修決定往生,雜修也能往生,雜修要認真修學,修學的這些功德要迴向,迴向發願,這樣就行了,因為修學跟他有緣的法門較容易成就。譬如在本省有一些同修特別歡喜《地藏經》,他每天念《地藏經》,念地藏菩薩名號,跟地藏菩薩非常有緣,能不能往生?能,能夠往生!只要你讀誦、持名天天迴向發願求生淨土就行了,要迴向,要發願。所以蕅益大師告訴我們,往生西方淨土,能不能往生關鍵在「信願之有無」,你是不是真正相信有西方淨土,真正相信有阿彌陀佛接引十方眾生往生西方?往生西方品位的高低,在持名功夫的深淺。持名是正行,修學其他法門,念其他經典,這也包括行在內。這個行算雜行,雜就不是本宗的,它比較多、比較雜。但是這個行,不管你行哪個行,念哪一部經,只要你信願迴向,要求生西方,都可以得生。這是在《無量壽經》裡面我們看到這個經文。

  疏【行者當知。】

  修行人應當知道。

  疏【若欲學解。從凡至聖。乃至佛果。一切無礙。皆得學也。】

  這兩句開示很重要。佛門是一個解門、一個行門,學佛的目標不同。解門你學得多,這個不妨礙,幫助你理解,所以大小乘經論,乃至世間聖賢的著作都可以了解,不管什麼經典都可以涉獵,但是你賓主要分清楚。你學習經典,譬如淨土是以淨土三經、五經一論,這是主修的經典。譬如說我們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我們是以這部經作為我們主修的經典,這部《觀無量壽佛經》以外的大小乘經典,乃至世間的善書,聖賢的經典,像我們中國古代老莊、孔孟的經典,乃至其他宗教的,跟這部經講的相應的,我們都可以涉獵,涉獵就是說可以去理解。你理解要回歸到本經,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以這部經為主修的經典,你所有世出世間的大小乘經典是來幫助你深入這部經,等於是這部經的補充說明,是以這部經為主,其他大小乘經典、世間的聖賢經典是來輔助這部經,你這樣賓主分清楚,這就不衝突。

  你如果以《無量壽經》為主修的經典,《觀經》是輔助;以《阿彌陀經》為主,《無量壽經》、《觀經》都是輔助;以《行願品》,以《圓通章》、《往生論》都可以。這個我們在古大德裡面看到蓮池大師,蓮宗第八代祖師,蓮池大師,你看他的註解《阿彌陀經疏鈔》,可以說引用佛教裡面這些大經大論,顯宗密教差不多都引用到,包括世間聖賢的經典,《老子》、《莊子》,儒家的孔孟,《易經》,這也有引用到,註解《阿彌陀經》。這些祖師大德們就是示現給我們看,你看蓮池大師他是以《阿彌陀經》為主,他註解《彌陀疏鈔》,其他你看這些大小乘經典,乃至世間的經典都是在註解這部經,這樣學就對了,你如果學解就是這樣學。解不妨比較多,來幫助你理解這部經,深入這部經。所以你依哪一部為主,其他都是伴。任何一部大乘經典都可以為主,都可以為伴,這《華嚴經》說的主伴圓融,這樣來學解就沒有問題了。如果主修跟助修的分不清楚,不知道依哪一本為主,修到最後就沒有頭緒,修到最後就亂了,這就錯誤。所以說學解雖然是可以多,但是你還是要有一個主修的。

  疏【若欲學行者。】

  這是講到修行,說修行的法門,這個方法,那就不一樣。

  疏【必藉有緣之法。少用功勞。多得益也。】

  前面說學解,你可以廣學多聞,幫助我們理解。後面這一條學佛,這就是說修行,你要修行一定要一門深入,決定不可以太複雜、太多,太雜、太多決定有妨礙。為什麼?實際上你也沒有那麼多時間,你要修那麼多法門,哪有那麼多時間?另外一方面,你會分心。一下念佛、一下持咒、一下讀經、一下參禪、一下學教,學了很多,用種種的方法,這就不得力。所以方法不能多,要一門深入。這就是說行門,行門不能多、不能雜。譬如說我們修持名念佛這個方法,以這個為主,就不要再用其他的方法,如果再用其他的方法,一方面時間不夠用,一方面分心,你的心不專,這樣功夫就不得力,這個很要緊。所以我們學佛一定是成就我們的戒定慧,目的在此。成就戒定慧,成就覺正淨,所以我們行門要專。譬如說我們修淨土,我們目標就是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法門就不能多了。因為法門都有它的方法跟目標,譬如說參禪目標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修淨土目標是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基本上的宗旨不同。你也不能一下要參禪,一下念佛,一下持咒,這方法用了很多,用到最後自己也不知道哪一個較好,時間分散了,不能專心,不能得力。所以這個行也很重要。這個行就是要跟我們有緣的,就是說與我們的環境、與我們的時間、與我們的興趣這樣來修,看哪一種方法比較適合我們。如果適合我們的,適合我們的根性、適合我們的環境、適合我們的興趣,這樣修起來『少用功勞,多得益也』,就是說你用的功夫、用的時間不用很多,但是得的利益很多,因為得力。這是解跟行這兩方面我們要分清楚,行要專,解廣,廣學,這沒有問題。這是善導大師在這裡給我們開示。

  所以解跟行一定要相應,如果有解無行,決定不能了生死。有解無行,只有理解,沒有去行、沒有去修,沒有照這樣去做,不能出三界,結果還是生死凡夫。這古大德說「說食數寶」,說吃,沒有去吃不會飽;在路上撿到別人的錢,像銀行的職員每天數錢數很多,在數的錢不是自己的,數別人的。這是譬喻我們如果有解,沒有落實在生活去行,這不能了生死,也不能出三界。這就是說食數寶,說吃沒有吃不會飽,替別人數錢與自己沒關係。有行無解,盲修瞎練,很認真在修,但是修的理論方法都沒有理解,亂修,修到最後沒有結果,這不容易出三界。

  所以「若欲學行者」就要找適合我們根性的,我們把這些事實搞清楚、搞明白了,就要決定目標,我們是以往生為第一,這是自己的事情,別人沒有辦法給你做主。在這裡還是奉勸諸位、提醒諸位,「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如果不能往生,讓你解得再多,把三藏十二部分教都搞清楚、搞明白還是沒有用,還是生死凡夫一個。真正聰明的人,真正覺悟的人,知道了生死要緊!如果把這件事情看重、看作最重要的,要真正解決這個問題,那麼我們的行就很重要,必須要死心塌地把這一句佛號念好。理解呢?我們對要如何念佛往生西方這個理論方法,正確認識明白了就可以,其他的我們沒有那麼多時間,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去學解也不晚。

  所以真正要在行門上用功夫,在行門上用功夫必須把世緣放下,放下就是心裡不要再牽掛,把佛法也要徹底放下。實在講,解門是幫助我們看破,真正看破世間的真相,才能夠做到徹底的放下。為什麼我們放不下?對我們這個世間事實的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沒有徹底明瞭,所以放不下。另外一種人,他對事實真相不了解,但是他真正放得下,這老實人,老實念佛的人可以,不老實的人就不行。所以我們講經說法、讀經求解,主要是為了不老實的人來說的。我們這個世間不老實的人,實際上佔大多數,因此世尊出現在世間,每天講經說法,講四十九年。為什麼每天講?沒有帶人打個禪七,也沒有打個佛七,每天講經,為什麼?佛法要理解較難。實際上你如果真正理解,行不困難,行就是放下,尤其我們念佛這個法門,這個方法是最容易、最簡單的。但是要看破放下,這個就比較難。真正徹底看破放下了,真正就不需要了,一句佛號念到底就成功了,真正徹底的放下。

  所以古來祖師們說得好,蓮池大師就說得很好,他說「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讓給哪些人悟?還沒有看破的人,還沒有放下的人;「八萬四千行饒與他人行」,八萬四千行給哪些人去行?還不相信淨土的人,讓他們去行。如果真正知道生死事大,我們知道自己的根性,這一生當中沒有辦法做到斷煩惱、破無明,真正知道生死事大,我們急著要超越三界,又沒有能力斷惑證果,那你就老實念佛,帶業往生,信願念佛往生西方,去那裡再斷惑。所以到最後,蓮池大師他就一本《阿彌陀經》,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是祖師示現給我們看「少用功勞,多得益也」。這一點都不是假的。大師這一段的開示,確實把我們的根本疑慮斷除了,我們也學會應付一些異解、異學、異見、別行的人。遇到這些人也要知道應該怎麼樣對他說,能夠堅定我的信心,也不傷害到他的面子,這很好、很圓滿。下面一段大師給我們說了一個比喻,這個比喻非常好。

  疏【又白一切往生人等。】

  我們看大師用這個口氣,恭敬到極處了,『白』這個字是下對上的敬詞,下輩對上輩的口語,口氣。『一切往生人等』,就是你真正下定決心,這一生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你就是其中之一,大師這番話就是對你說的。

  疏【今更為行者說一譬喻。】

  『行者』就是專心修學淨土法門的人,給你說一個比喻。目的:

  疏【守護信心。以防外邪異見之難。】

  防護你遇到邪門外道來找麻煩的,來破壞你的,來動搖你信心的,給你說個比喻。

  疏【何者是也。】

  什麼比喻?

  疏【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

  比喻一個人他出去旅行,往西面走,路程相當遙遠,有『百千之里』,這相當遙遠。

  疏【忽然中路見有二河。】

  他走到半路遇到有兩條河。

  疏【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

  當然他舉的都是比喻,後面有說明。『火』是瞋恚之火,『水』是貪愛之水,這裡面有貪瞋痴。修行人一天到晚跟貪瞋痴攪和在一起,就是你走在這兩條河的當中。

  疏【二河各闊百步。】

  這兩條河的寬度有一百步,一百步這麼寬你超越不過去,你跳不過,你跳不過一百步這麼寬。

  疏【各深無底。南北無邊。】

  沒有邊際,這是譬喻貪瞋痴,可見貪瞋痴嚴重,無量無邊。

  疏【正水火中間。有一白道。】

  就是說這兩條河當中有一條小路,這條小路太小了。

  疏【可闊四五寸許。】

  就像一條獨木橋,有四五寸這麼寬的一條小路,這是比喻什麼?譬喻我們在貪瞋痴的念頭,貪瞋痴無量無邊,像水、像火,很寬、很多,在貪瞋痴念頭當中我們還有一點善根,這個善根就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比喻這一點善根,好像那條獨木橋四五寸寬。

  疏【此道從東岸至西岸。亦長百步。】

  長度也有一百步的長,就有這點善根。

  疏【其水波浪交過溼道。】

  『水』就是貪愛,有時候這邊水河的水潑過來,潑過來就將這條道打溼了,『溼』就是打溼了,這就是貪愛的水把你求生淨土的念頭打斷。有時候水潑過來,這條路就溼掉了,好比把這一條白道浸溼了。

  疏【其火燄亦來燒道。】

  一邊是貪,一邊是瞋,瞋恚,發脾氣。一有嫉妒,瞋恚心起來,又把佛號打斷了,火燒功德林。

  疏【水火相交。常無休息。】

  這一句佛號時時刻刻跟貪瞋痴天天在交戰,沒休息。這是譬喻。

  疏【此人既至空曠迴處。更無人物。多有群賊惡獸。見此人單獨。競來欲殺。】

  這幾句比喻這個修行人雖然有這麼一點善根,常常被貪瞋痴的念頭淹沒、燒掉了,又遇不到善知識,成天跟惡知識攪和在一起。『群賊惡獸』都是講惡知識,要把你拖下水。

  疏【此人怖死。直走向西。】

  這個人恐怖,怕死,一直向西邊跑。

  疏【忽然見此大河。即自念言。】

  跑到河邊上,心裡想:

  疏【此河南北不見邊畔。中間見一白道。極是狹小。二岸相去雖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不疑。正欲到迴。】

  『到迴』就是倒退,走到這個地方進退不得,要倒退。要過去,看那條路那麼小條,沒有法子走。下面又說:

  疏【群賊惡獸漸漸來逼。正欲南北避走。惡獸毒蟲競來向我。正欲向西尋道而去。復恐墮此水火二河。】

  要倒退,看到盜賊、惡獸逼近來了。要向南北跑,惡獸毒蟲要來傷害你。要向西邊跑,怕這條路太小會跌下去,跌到水火二河。四面都有災難,進退不得。

  疏【當時惶怖不復可言。】

  這時候恐怖到極處。

  疏【即自思念。我今迴亦死。】

  回頭也死。

  疏【住亦死。】

  在那裡不動也死。

  疏【去一死。】

  『去』是走,走也死。總而言之,是死定了。

  疏【一種不免死者。】

  無論走哪一條,都是死路一條,都是險道。實在講我們今天處在這個世間就是這個狀況,步步都是陷阱,步步都通到三惡道,怎麼樣小心謹慎都沒有辦法避免。這個比喻,比喻得很好,我們今天面對的狀況就是這樣。所以聰明人下定決心,反正死定了,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也要死,就念阿彌陀佛,不再考慮了,一心一意念阿彌陀佛了。即自思念:

  疏【我寧尋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應可度。】

  就是專門選擇這條小路,當中只有四五寸寬的白道,我就向這條路一直走下去。

  疏【作此念時。東岸忽聞人勸聲。】

  聽到東面岸上有人勸他。東岸聽到聲音是比喻釋迦牟尼佛的遺教。佛不在了,但是佛的經典還在,我們讀了經典,等於聽到聲音勸我們求願往生。釋迦牟尼佛勸我們:

  疏【仁者。但決定尋此道行。必無死難。若住。即死。】

  你要是停下來不走,那就是死路一條。你勇猛向前去,這是一條好路。

  疏【又西岸上有人喚言。】

  『西岸』是比喻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在接引。

  疏【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

  你一心過來,放心過來,佛以本願威神加持保佑你,你決定不會遭遇到災難。一個在東岸,釋迦牟尼佛勸你去;一個在西岸,阿彌陀佛迎接、歡迎你。

  疏【此人既聞此遣彼喚。】

  『此遣』是說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勸我們去西方,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呼喚我們、接引我們。

  疏【即自正當身心。決定尋道直進。不生疑怯退心。】

  這時候我們就下定決心,勇猛直前,不懷疑、不退轉,這條路就決定走通了,決定免除一切災難。這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收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