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覆講淨老和尚第一次宣講淨土大經解演義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八集)  2012/7/24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02-007-0018

  《淨土大經解演義》。諸位同修,以及電視機前面的觀眾,大家請坐,阿彌陀佛。我們上一集向大家報告到,「諸佛祕藏,和盤托出。且此念佛法門,亦即眾生本具之化儀」。這個念佛法門,就是我們每個眾生本來具足的化儀。下面接著跟我們說:

  「此一句佛號,正如《要解》所示,即是眾生本覺理性,故知此介爾能念之心,即是如來果覺。」這段我們要細心體會,這一句佛號就是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就像蕅益大師在《要解》所說的,它是眾生本覺理性,理性就是自性。佛為了教學方便起見,他把宇宙萬事萬物用六個字來代表,性相,性是能生能現,也就是說宇宙萬有這些萬事萬物是從哪裡產生的?一定是有個地方生出來的,能產生的叫做性,從性所生的,所以能生能現,那是指本體,體,一般經典講性體。相是所生所現,能生能現現出來就有個相,有個事相。那個相是所生所現,性是能生能現,這是最高的一個層次,宇宙的源起,這是最基本的,宇宙就是這麼來的。第二個層次,理事,性相再來講理事,理是道理的理,事是事情的事,理事是阿賴耶識。性是真如自性,能生能現,從那裡出來的,現出來變成阿賴耶識。阿賴耶是什麼?能變所變,理事是能變所變,所以理能變,事所變,阿賴耶識它會變,變是變化,它會變。事是所變的,事變化這麼多,從哪裡變出來的?從阿賴耶識變出來的,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所變的。

  我們現在看到十法界依正莊嚴,依就是環境,正就是我們的心,我們一般說精神物質,這一般人比較聽得懂、比較能了解,精神物質,這就是所變。精神跟物質從哪裡來的?從阿賴耶識來的。《唯識論》說見相同源,見是看見的見,見是見分,相是相分。見分就是精神,我們現在講心理、精神這部分,感受、精神這部分。相就是物質,境是物質,就是相分。一個精神,一個物質,都是從阿賴耶所變出來的。能變裡面有因有果,所變裡頭也有因也有果。你看佛用六個字,用性相、理事、因果六個字,這六個字就把全部宇宙人生所有的一切都包括盡了。這裡頭最重要的就是要曉得,自性它是能生能現,自性它能生出來、它能現出來,但是它不變,它不會變。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就是這個境界,它能生能現,現出來就是這樣。它不變,不變就是真的,所以把它叫做一真法界。這是能生能現,生出來、現出來就是這樣,但是如果起心動念就變阿賴耶識。到理事這個階層,到阿賴耶識這裡,能變變成阿賴耶識,這裡面現相無量無邊,它不是不變,變化莫測,剎那剎那在變。

  淨老和尚說他當時學這篇《還源觀》,讀到《華嚴》,賢首國師他寫的這篇《還源觀》,根據《華嚴經》寫的,這個算是論,菩薩寫的叫論,佛講的叫經。學這個的時候,看到這裡也體會不出來,也說不出來,要怎麼變?所以他就想起童年時代玩的萬花筒,現在玩具店賣的,小孩玩的玩具,玩具店都有賣,我也有去買過,我現在現場沒有這個東西。淨老和尚在講《還源觀》的時候,他都會去買一支放在桌上,轉給大家看。那就像望遠鏡一樣,一支長長的,有很長的,也有短一點的,有粗的,也有細的。你用一隻眼睛看,一直轉、一直轉、一直轉,它裡面透過玻璃就現出很多圖案,你轉一遍就一個圖案,轉一遍就一個圖案,每一遍都不同,沒有完全一樣的圖案。仔細看看裡面的結構,三塊玻璃片,用不同顏色的紙片,藍的、黃的、白的,放二、三片不一樣的紙片在裡面,你一直轉它、一直轉它、一直轉它。你看,它透過玻璃,現出來的圖案有這樣的、也有那樣的,千變萬化,每一遍都不同。你怎麼轉、怎麼轉,都找不到一張相同的。

  淨老和尚拿萬花筒給我們做比喻,比喻阿賴耶識是怎麼樣在變化,就是說我們這個念頭一直變、一直變,每一次變出來的都不相同,都不一樣。拿這個讓我們去體會現在變出來的,變出來的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地球、太空,看到的這些現象就叫做十法界依正莊嚴。依正莊嚴就是說這些現象,萬事萬物,我們看起來實在太複雜、太多太多,不斷在變,每一次變出來都不一樣。就像萬花筒一樣,不停的在動,你一直轉它,它就變了,一直轉,轉一下就變一個。用轉動的那個來比喻我們的念頭一直在動,我們的念頭都沒停,一直不停,我們阿賴耶識的起心動念不斷在動,不斷的動它就不斷在變,外面就一直變。一個念頭起,一個念頭滅,好像萬花筒一直轉,一直轉就一直動,前念滅,後念起,所以我們看到的這些現相是什麼現相?是一種相似相續相,不是兩個相相同的,沒有,根本沒有相同的,是相似。

  相似是什麼?像我們看這張紙,我們看到這個相,但是我們前面看的跟現在看的,已經又變了,有變了,這個大家不好體會。我們常常照相,拿相機照相。照相,站在那裡,幫你拍一張,有人說多照一張,你還是站同樣的姿勢不動,沒改變,他第一次按下去,那張拍起來,第二次再按下去,那張拍起來,相片洗出來是不是差不多?但是你仔細去看,第二張跟第一張已經不一樣了。現在的科學能夠分析出來,已經不同了,但是我們看好像一樣,很相似,相似就是相似,很像一樣的。一樣,看起來好像一樣,實際上第二張跟第一張已經不同,但是看起來很像,叫做相似。相似就是很像,但是實際上不一樣了。我們現在看到這個境界是什麼境界?就是前一個跟後一個很像,一直繼續下去,這叫做相似相續。相續就是繼續,一直繼續,一直連下去,一直繼續,相似相續相,不是兩個相同的,沒有,根本沒有相同的,相似。

  我們現在在這裡講這個,我們主要的聽眾老菩薩比較多。那天我在街上遇到一位老菩薩,我常常在外面遇到老菩薩,他說:我今天看到你本人,我在電視上聽你講經。我常常遇到,不認識他,第一次見面。他說:法師,你以前講的我們聽得懂,現在講的聽不懂。我說聽不懂,我能夠了解,所以我會做點補充說明,讓這些老菩薩聽得懂。聽得懂才有興趣聽,聽不懂就沒興趣了。家師淨老和尚講經,當然愈講境界愈高愈深,但是你如果聽得懂,你就法喜充滿,你就很有興趣再繼續聽。所以聽不懂沒關係,一遍聽不懂,聽二遍;二遍聽不懂,聽三遍;三遍聽不懂,聽四遍,你聽十遍以上,慢慢就聽懂了。所以這個沒關係。佛教衛星很多經典都是重複播放,諸位老菩薩若是有耐心的聽,聽多少算多少,聽不懂也不要勉強去想,真的聽不懂,念阿彌陀佛就對了。說這麼多就是要勸你老實念佛,講這部經就是幫助我們認識念佛法門,讓我們對念佛法門有信心,有意願不斷的來念佛,主要是提醒。如果不提醒,念了一陣子,念了無味他就沒興趣再念,那就念不下去了。所以有很多老菩薩,我們如果問他,你有沒有念佛?說有,有是誰在念?那台念佛機在念。怎麼會這樣?就是對理還不深入,如果深入,你會覺得念佛功德這麼殊勝,叫你不念也不可能,你自己就會發心認真念佛。我們的目的就在這裡。

  家師淨空上人都拿過去放映電影的幻燈片,電影就是幻燈片。我沒有拿以前放映電影整卷的影帶,我們現在講錄影帶,以前電影一張一張像照片一樣。以前的電影放在放映機裡面,一秒鐘它跑很快,一秒鐘跑二十四張。二十四張就是鏡頭一開一關、一開一關,二十四張一直跑。這幻燈片,鏡頭一打開,這一張照到,打到銀幕上去,關起來,換第二張再打上去。它速度很快,一秒鐘跑二十四張,一秒鐘速度這麼快,跑二十四張,實際上一張一張的幻燈片放在那裡它沒動。我們看電影裡面人在打架,看武俠片好像真的人在那裡,它的原理就是一秒鐘跑二十四張,跑很快,本來是一張一張停在那裡不動,現在變成人在動了。其實底片它沒動,是機器在轉、在動,底片不動,底片一張一張都是死的,沒動。幻燈片的電影,一張一張不一樣,我們看起來好像一樣,實際上不同,它是相似相續相。前一張跟後一張很接近,但是不是完全一樣,這叫做相似。相續就是說一張一張一直接下去,一直繼續下去,這叫做相續。你要是看到底片,把它拿出來,電影原來就是這卷底片,把它放在機器裡面,機器一轉動,打到銀幕上,銀幕上看到人在動,也有山河大地,好像是真的。

  我們看電影,電影一秒鐘跑二十四張,就把我們的眼睛欺騙了,我們看到以為是真的人在那裡,我們就以為是真的。佛告訴我們,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世界,我們起心動念的念頭有多快?一秒鐘跑多少?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這個速度我們無法察覺到,那麼快!一秒鐘二十四張就把我們欺騙了,一秒鐘,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這我們怎麼會知道現在看到的這些是假的?我們都把它當作是真的。這是世尊在《華嚴》,他問彌勒菩薩,彌勒菩薩說出來,把這個事實真相給我們說出來。這就是告訴我們,實際上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一切都不存在,都是一個幻相。《金剛經》講的「如夢幻泡影」,跟我們講這個真相,沒有,你也得不到,控制不到,你也不可能去佔有。我們現在的問題是出在,我們在這個假相裡面,我們想要去控制,我們想要去佔有,我們想要去支配,我們的問題出在這裡,煩惱就是從這裡起來的。這就是萬法皆空。

  我們常講因果不空,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不空是怎麼說法?因果不空是對什麼說的?對相續說的,相似相續相講的。譬如說我們看電影,你看底片它不動,它本來是空,沒有,不動。但是打在銀幕上,我們看到有,有人,有好人也有壞人,一直在打,什麼境界都有,這裡面有因有果。因果不空是說相續不空,是講那個不空,循環不空。我們如果還迷在相似相續相裡面,這裡頭有因果,佛告訴我們,你還沒有回歸自性,都離不開因果,所以你造業要小心謹慎。在十法界裡面沒有離開因果,十法界包括四聖法界,善因善果,惡因惡果,所以造業要小心謹慎。為什麼?因為我們還在作夢,作夢總是做好夢比做惡夢好,做惡夢嚇得全身冒冷汗,人很不舒服;如果做好夢,身心輕安自在,比較好。一樣作夢,做好夢總是比做惡夢好,大家都想做好夢,哪個人想做惡夢?因此佛勸我們,想做好夢你要造好因,不要造惡因,造惡因你就常常做惡夢。

  這個因果我們就要小心謹慎,我們現在在十法界裡面的六道法界。向上一著呢?向上一著,因果也空了,到常寂光,因果就沒有了,完全回歸自性,哪來的因果?常寂光裡面,連物質現象、精神現象都沒有。可是它有見聞覺知,見聞覺知是性德。性德是我們本來的,本來我們就是如此,那個叫性德。性德是不變,但是它能生能現,是從它那裡產生出來。變成阿賴耶,就是一念妄動的時候,變成阿賴耶,阿賴耶就把自性裡面見聞覺知變成受想行識,迷的時候它是受想行識。像日本江本勝博士用水實驗,水會看、會聽,那是受想行識。受想行識的源頭是什麼?源頭是見聞覺知,自性裡頭的見聞覺知,就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佛說得這麼清楚,說得這麼明白,這是科學家沒有說到的。

  正報,我們的毛端,我們身體的毛很細,一根汗毛尾端尖尖的叫毛端,這是我們的正報,最小的;依報是微塵,微塵我們肉眼看不到,現在科學儀器可以觀測到,都是這個現象。我們通常講剎那生滅,真正的概念我們體會不到,曉得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過去了,我們從這裡才得到一個概念。無論是毛端,無論是微塵,這都是屬於物質,物質現象裡面它就有見聞覺知。我們現在是迷了,迷了,換句話講,都有受想行識,一毛端裡頭都有,一切毛端、一切微塵統統有。現在科學家,我們佛法講微塵,它的名詞,原子、電子、粒子,現在講夸克,那都是講微塵(就是說物質分析到最小最小的),這是物質現象,有沒有精神?有,物質它也有受想行識。基本粒子,它裡頭有受想行識,它在變化,它聽什麼人指揮?什麼人在變化它?念頭,我們的起心動念,它隨著我們起心動念的念頭在起變化。我們的念頭善,外面這些物質沒有一樣不善;我們念頭不善,就沒有一樣是善的。

  這個我們可以做實驗,你心裡如果高興的時候,看到所有的人,大家都很好;心裡如果起煩惱,看這個也不順眼,看那個也不順眼,是不是外面境界的問題?不是,是我們心的問題。我們的心有這種念頭出來,外面那些就是感應,我們是這種心念,外面它的回應就跟我們一樣。所以我們不善的念頭,外面的環境,人事物的回應就不好;如果善的念頭,外面回應就很好。如果我們都是善念,所以佛要求我們,希望佛弟子給一切眾生做好榜樣,從哪裡做起?從六和敬做起。所以佛門這個團體叫僧團,僧團,你看我們在講三皈依的時候,「皈依僧,眾中尊」,眾就是團體,在佛法裡面講四個人以上,在一起共同生活、共同修行,這樣一個團體,修六和敬,就叫僧團。六和敬,第一「見和同解」,大家的看法、想法是一樣的,這叫見和同解;「戒和同修」,大家在一起得守規矩,不守規矩就亂了,戒律是規矩;然後「身同住,口無諍,意同悅」,那是大家生活在一起歡歡喜喜;「利同均」,這是講一切供養平等受用,沒有特殊的,這是六和敬。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當年在世大家托缽,我托缽,我這一缽飯人家供養不錯,我今天去托缽的飯菜很好;另外一個出家人,他去一戶貧窮人家托缽的飯菜就比較差了,就不一樣。今天佛陀這個僧團不是托了缽,各人吃各人的,不是這樣的。他托缽回去,回到僧團,大家每天每人托的飯、菜統統倒出來,把它混合在一起,再分配,是這麼吃法的。所以佛門說一缽千家飯,真的,不是假的。一個缽,去托缽回來,是一千家。一缽千家飯,就是說佛陀當年在世,跟隨他的弟子,常隨眾,就是說長時間跟在他身邊,佛走到哪裡,他們跟到哪裡,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是固定的,所以他們每天都生活在一起。每天生活在一起,每天去托缽,托缽回來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的飯,大家托缽回來混在一起,飯菜擺一擺,大家再一起分配,好壞都混在一起,大家再拿一缽飯吃,這缽飯裡面就有一千家的混在一起,所以叫做一缽千家飯,吃這缽飯是一千家人供養的。這就叫做利和同均。

  有的人去托缽沒托到,佛規定去托缽不能選擇,選哪家的飯菜好,每天都去那一家托缽,不能這樣,佛規定不能這樣。大家照排隊、照順序,還要分區,一區一區,你今天去這區、明天去那區,輪流的,好壞都要輪流。好壞都要輪流,不能說我們選一家有錢的去托缽,那家的飯菜比較好,這樣就會起貪心;貧窮的我們不要去,這樣心不平等。所以都要一間一間,不能跳過,這家托不到,再去另外一家,那家托不到,再去另一家。如果真的托不到,托到第七家,沒有,不能再繼續去托缽了,不能再托了,要回去了,今天托缽托空缽,空空的回來。回來僧團,有托到缽的人會分給你吃,所以一缽千家飯,會分給你吃。所以淨老和尚說,真正共產黨是佛陀那個時代,他就是共產黨。這就是利和同均。

  六和敬,裡面最重要的就是見和同解,見是見解,見解要怎麼和?我們怎樣能夠有一個共同的想法、看法?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想法、看法都不同,那要怎麼見和同解?在我們迷而不覺的時候,在凡夫位當然每個人的想法、看法不一樣,我們還沒有達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沒辦法相同。沒辦法相同要怎麼修這一條?我們要依照佛,依照老師,老師的經教。所以我們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依佛、依法。我們修學依佛經、依佛教的思想見解,以這個為標準,以這個為依據,與經教相應的,正知正見,我們依靠這個;與經教相違背的,邪知邪見,我們就不能依靠。佛在經典沒有這個說法,沒有這個想法,我們就不能依靠這個,那是邪知邪見,邪是錯誤的,不正確,我們要轉邪為正。

  正邪有很多標準,每部經典都不一樣,每個宗派也不一樣,但是大同小異,都是正知正見。乃至我們今天再把這個眼光擴大,看這個世界上許多不同的宗教,只要跟佛經講的相應,我們都尊重,我們也承認。譬如說其他的宗教,他們也講十善、講五戒,這跟佛經講的相應,他們的見解也是正知正見。譬如說中國本土的儒教、道教,一般講儒家、道家,你看儒家的《禮記》,等於佛教的戒律,五常仁義禮智信,搭配佛門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十善。道家《太上感應篇》所講的內容,也是跟五戒十善相應,乃至其他的宗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像基督教講十誡,它也有十善的內容。只要跟十善五戒相應,不管它是哪個宗教,我們也要尊重,也要承認,我們不能說它不是佛教。它不是佛教,他說的跟佛講的五戒十善,如果一樣相應,那就是相同的,我們就能夠承認,承認他的見解也是正知正見。就是跟佛經講的依據有相應的地方,不管它是什麼宗教,我們都要尊重,我們不要有門戶的分別。依照理,正理,不管哪個宗教,它如果提倡正理,這個我們就要尊重,也要承認。

  譬如我們舉個具體的例子來說,天主教反對人墮胎,佛教說不殺生,動物都不能殺了,怎麼能墮胎殺人?當然佛教,佛教我們不能這麼做。他是天主教,他說的跟佛說的精神原則相應,所以我們也要承認它,要尊重它。雖然是不同宗教,它也是正知正見,它的見解跟我們一樣,所以我每個月都有寄點錢給天主教反對墮胎的團體,這就是見和同解。這樣我們才能和睦相處,才能平等對待,才給世界帶來安定和平。這是在人間,在六道,在人間。如果是在聲聞、在緣覺、在菩薩,那境界往上提升,標準就不一樣。到菩薩,那個標準是自性,與性德相應的,正知正見;與自性性德相違背,那是邪知邪見,這個標準比較高,所以不同。所以,究竟的標準、絕對的標準是自性,是你明心見性,你證得了。所以他的層次程度不同,標準就不同。

  還沒證得之前,你就跟那些已經證得的人學習,證得的人告訴我們,那是性德。哪些東西?給諸位說,十善業道是性德,三皈五戒是性德,道家的《太上感應篇》是性德,《文昌帝君陰騭文》也是性德,儒家的《弟子規》是性德,講的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是性德,是諸佛菩薩他們所證得的。我們沒有證得,依照他的教誨去做,隨順性德,從這個地方建立正知正見,建立見和同解。六和敬怎麼修?落實在儒釋道三個根就是真正修六和敬,六和敬就落實了。真正做!從哪裡做起?從我自己做起,不要求別人,你是真佛弟子。只要求自己,不要求別人,和合僧團是這樣建立的。絕對不是拿這些標準到處去要求別人,到處去批評人,這樣就犯了錯誤,這個道理要懂。你自己做到,你成就了,你成就肯定感化別人。你一個人肯做,你能感化一家;這一家都做了,肯定感化鄰居,感化你的親戚朋友。所以《弟子規》上講,「勢服人」,以勢力去降服別人,人家心裡未必能接受,「勢服人,心不然」,不以為然;「理服人」,別人自自然然就感化。這是你自己從本身做起,這就對了。

  我們這集的時間又到了,我們就先報告到這一段。下面《演義》,我們下一集再繼續向大家報告。多謝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