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覆講淨老和尚第一次宣講淨土大經解演義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五集)  2012/7/20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02-007-0015

  《淨土大經解演義》。諸位同修,以及電視機前面的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我們上一集跟大家報告,報告到「以彌陀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之究竟果覺,作我眾生之因心」。上一集我們講到這段,這段這個法門叫做果法,從果起修,一般通途法門是因法,修因證果,這是不一樣,這個法門是果法,它不是因法。果法、因法,過去大陸北京黃念祖老居士他有個比喻,他用這個比喻讓我們體會什麼叫果法,什麼叫因法。因法就是修因證果,譬如我們現在是凡夫,我們修,修戒定慧,修因,斷煩惱破無明證菩提,修因慢慢修,慢慢證果,修到圓滿就成佛。他比喻我們吃饅頭,我們要吃個饅頭,如果要從因做起,這個因最初你要去找麥的種子,種子找到了,要去找一塊土地來種,種了之後,還要施肥、澆水、晒太陽,要照顧它。照顧一段時間,麥子長出來了,漸漸成熟,成熟之後要收割,收成之後要輾成麵粉,麵粉要揉、要發,發了以後還要蒸,蒸好才有饅頭可以吃。這就叫做修因證果,比喻凡夫要成佛,過程當中一定要經過這些,就像我們要吃個饅頭,你從頭開始,一定是這個過程,這就叫修因證果。所有一切法門都是因法,修因才能證果,好像你要吃個饅頭要從因開始,你一定要經過這些過程。

  果法,譬如說我們要吃饅頭,這個饅頭已經有人做好現成的了,我們自己不用去找麥的種子,不用去找一塊地來種,也不用去照顧,也不用去施肥、澆水,不用去收割,不用去揉搓再去蒸,已經有人做好現成的了。現成的,我們花一點錢,現在一顆饅頭,譬如說台幣十元,你花十塊錢去店裡買一個,你馬上就有饅頭可以吃。這個時間不用很多,很快!人家做現成的,我們去享受現成的,你出一點錢、花點功夫,就不用時間那麼久、那麼麻煩,這樣你就有饅頭可以吃,已經有人做現成的。這就叫果法,用這個來比喻阿彌陀佛他已經從因地修行成佛了,建立西方極樂世界,就好像饅頭阿彌陀佛都做好了在等我們,都做好了。西方極樂世界他建設好了,這就是他的成果,他的果已經完成了,成立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他已經修成佛,因地發的四十八願已經圓滿實現了,我們現在如果能接受,信願行,你相信,你願意去西方,肯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等於現成的饅頭做好了,你只要具足這三個條件。你沒斷煩惱,只要能伏煩惱,這個條件比修其他的法門簡單太多了、方便太多了。

  你修其他的法門真的很麻煩,時間長,很辛苦,效果進進退退,效果不是很快就能達到,要成佛,時間要很久、很長。生生世世修行,修因證果,就好像要吃饅頭,自己去種、自己去做,這個過程當然時間很久、很辛苦,要很久才能得到成果,吃到這個饅頭。現在阿彌陀佛這個饅頭是現成的,等我們去吃,他的條件只有信願行這三個條件,真信、發願肯去西方,行就是念佛。就好像人家店裡把饅頭做好了等著你,我們現在的條件是要走路去買,你要願意去買,你要相信人家做好了,這是第一個條件。你如果不相信,不相信人家饅頭做好在那裡賣,當然你不願意去買,你不願意,當然你不會走到那個店,這是一定的。所以你得相信,聽人說哪間店有賣饅頭,相信;你也願意出一點錢買就有了,你願意去;行是說你有行動去買,去吃,就信願行,這個時間就很快、很短,就達到你的目的了。

  我們現在修行要成佛,照佛經講的,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從哪裡算起?從明心見性那天算起,還沒有明心見性以前都不算。不算,那個時間就不知道多久了,一般經典說無量劫。現在我們要是接受釋迦牟尼佛跟我們介紹西方阿彌陀佛這個極樂世界,我們相信了,相信釋迦牟尼佛講的話都是真實的,相信確確實實有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已經成佛了,建立西方極樂世界接引十方念佛的眾生往生到西方去成佛。相信以後我們願意去,願意去西方,一定要願意放下娑婆世界,這樣你才能去西方。你如果娑婆世界放不下,還貪戀這個世界不願意去,有口無心,這樣當然沒辦法去西方,不是阿彌陀佛不接引你,是我們自己不願意去。當然這個不願意還是信心不夠,信心如果具足,一定願出娑婆,願生西方!

  有信願,這樣念佛,一念十念就能往生,你沒有念到一心不亂也能往生。這是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給我們開示,能不能往生關鍵在信願之有無,你是不是真信發願要去西方。信就不懷疑,願就是肯放下,放下娑婆世界,這樣才是真正願生西方。如果娑婆世界還放不下,還捨不得離開這個世界,這樣說願生西方那不是真的,那個願不是真的,那叫虛願、空願,不是真願。真正願意往生西方,必定我們現在這個身心世界萬緣放下,這個世間再大的榮華富貴、名聞利養,都不放在心裡了,放在心裡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只有願生西方這個念頭,其他都沒有了,這樣才是真正發願。如果是這樣信願真切,一念十念就能往生,你沒念到一心不亂也能往生,只是往生品位低一點。所以蕅益大師說,能不能往生關鍵在信願之有無,往生品位高低在念佛功夫的淺深。念佛,他沒說念佛功夫多少,他沒說多少,說功夫淺深,不是說多少。念佛功夫多,不一定就是功夫深,念佛念很少,不一定他功夫就淺,這個道理我們要知道。

  有人一念他就相應了,古大德講的「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他一念就相應,跟阿彌陀佛就起感應道交。他怎麼會相應?如理如法,明理,方法正確,這樣就相應。有人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相應。古大德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喉嚨喊破了也不相應,那就是有口無心,口在念,心沒在念。怎麼說心沒在念?心裡還是罣礙這個世間拉拉雜雜的事情,牽腸掛肚這些事情放不下,太多了,這樣念佛,口在念,心沒在念,心都是在念這些世間事,不是真正念佛。所以念佛的意思,我們一定要明瞭,不是口上念而已,重要是心要念。我們口念,也要提起心念,不能有口無心,口在念心沒在念,這樣就不相應。所以功夫淺深就是在這裡分的。功夫深,什麼叫功夫深?放下愈多,你念佛功夫就愈深;放下較少,有放下,比過去進步,這樣也是有功夫,比較淺。如果完全沒放下,甚至還再增加,這就沒功夫;有,有在念,但還沒功夫。這些理論方法我們一定要明瞭。

  下面講,「以果為因,因果同時。從果起修,即修即果。心作心是,不可思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是說這個法門跟八萬四千法門有什麼樣的差別,這說出來了。這個法門你要是遇到談何容易!我們能夠遇到淨土法門是很不簡單,有很多學小乘的,甚至學大乘的菩薩,遇到了淨土法門,他不相信。我們在佛教界裡面,出家、在家這些四眾弟子,不相信淨土法門的,真的人還不少。他有遇到,但是他不相信,他也不肯修。大家見面念句阿彌陀佛,這都是很通常的習慣,這是大家都念的,但是心裡他不相信,也不肯認真修。不要說我們凡夫不相信,連證果的聖者,小乘阿羅漢、權教菩薩,四聖法界的聲聞、緣覺、菩薩遇到他還是不相信。所以我們凡夫不相信,就不覺得奇怪了,連這些出三界的聖人都不相信,這叫難信之法!

  二乘、菩薩不相信,證果了,他還是不相信這個法門,我們這些凡夫相信,這奇怪了!我們還沒證果,跟二乘、權教菩薩比起來,我們差他們太多了,他們已經出三界了,我們還在三界六道生死輪迴。但是我們遇到淨土法門,我們肯相信,說起來我們比二乘菩薩高明多了。這是指這方面的,當然修行證果我們比不上他,但是對淨土法門的信心,這方面我們比他高。這是什麼緣故?善根福德不同,各人的善根福德不同。這一生當中遇到這個法門,能信能解,還真肯修,這不是這一生的事情!不是說我們這一生遇到馬上就肯相信、就肯修,沒那麼簡單。不相信,你去外面隨便找個人,看他要不要來聽這部經,要不要來修淨土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我看很困難。不要說外面的人,就是我們自己的家屬、父子,至親,你叫他來修,看他要修嗎?沒那麼簡單。所以這不是這一生的事情。

  我們這一生遇到這個法門,能信、肯修,這是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無量劫來你已經在淨土種了善根,你阿賴耶有善根,生生世世都在修這個法門。你如果沒有生生世世修這個法門,善根沒有這麼深厚,你這一生遇到不可能會相信。那我們自己相信了,覺得這沒什麼困難,我信了,也肯來念佛,也肯來聽經、肯讀誦淨土經典,好像沒什麼困難。但是你再看別人,有人就是不相信,他就是不接受。這不說沒有學佛的,沒有學佛的就不說了,我們說學佛的人,在家、出家我遇到很多,他不相信,甚至還有出家人教人來生趕快再來作人,不要去西方。這說明什麼?他不相信,當然他不會發願,他也不會認真去念佛,這是善根福德不足,還不夠,所以這不能勉強。我們肯相信就是說明,我們過去生生世世都有種淨土的善根,這一生遇到你才肯信。如果善根福德因緣統統具足,夠得上這個條件,就是《彌陀經》講的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這樣我們這一生決定往生西方。如果還不夠呢?不夠就是善根福德因緣有,但是還不足、還不夠,還差一點。差一點有辦法,你在這一生當中,如果真的相信,真正能夠理解,勇猛精進,能把你不足的善根福德我們這一生提前補足,我們這一生能做得到,真想補,很快,時間不用多久。如果懈怠懶散,那就沒有法子,你這一生就沒有法子補足,無法補到充足。如果不能補足,善根福德因緣還是不足,下輩子還是要搞六道輪迴,看哪輩子再次碰到,再繼續的修。

  像這樣的事情,過去生生世世我們不知道修多久、修多少遍!這是事實。我們過去生中無量劫來,不知做了多少遍,這一生又遇到了。我們念阿彌陀佛不是這一生才開始念的,過去生生世世不知道念了多少世,這一生又遇到,遇到之後會引起我們過去生中在阿賴耶識的善根福德。這一生有這個因緣,遇到是因緣,遇到佛法,遇到淨土經典,遇到善知識給我們開示,我們過去生中淨土的善根福德又起現行,又引發出來,引發出來繼續再修,再繼續念。這一生明白了,決定下定決心我在這一生要成就,要下定這個決心。一切法從心想生,你真有這個決心,哪有不能成就的道理!有這樣的決心,那你一定要覺悟,你要把這個世間世緣要放下,你真正要明瞭,「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句話真實的意思是什麼?不要說是我們人間這一生,六道、十法界都不是真的,都是假的,都不值得放在心上,應當放下,毫無留戀,你的障礙就沒有了。

  如果有一絲毫放不下,還有牽掛,這在凡夫來講,最重的是情執,這是迷惑。情是感情、親情,執是執著,放不下,這是迷惑。這個東西能放下,其他的就容易了。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一定要知道,那些東西叫禍害,它會造成我們往生西方的障礙。情執不是好事情,你要是看穿了之後,那叫孽緣。它障礙你,障礙你證果,障礙你開悟,障礙你念佛往生。我們在這個世間,難道父母親屬都不要了,好像佛法與倫常有違背?是真的,如何能做到兩全其美?我們能照顧到世間倫常,還能修學佛法念佛往生?要做到這點,你能把情緣轉變成法緣,把家親眷屬轉變成同參道友,同生極樂國,那就很好!在這一生當中,再深的情緣,你感情多好,死了以後要分手,還能在一起嗎?不能。

  昨天一早,在我們社團廚房煮飯煮了十年的阿嬌菩薩中風了,半身不遂,送到加護病房。送去加護病房家屬也不能隨便進去看,這就是在提醒我們、給我們說法,人命無常!什麼叫說法?這就是說法。佛經講的這些道理,都是在說我們現實生活這些情形,世間無常,國土危脆。佛在《四十二章經》跟我們說,「人命在呼吸間」。人命在呼吸間是對健康的人講的,還不是對生病的人講的。我們也常常聽到的,這個人好好的,非常健康,甚至於年紀還很輕,突然間死了。怎麼會死?一口氣沒來,呼出去吸不進來,呼吸停止,現在醫學說心臟停止跳動,就往生了。人命真的是在呼吸間,呼吸之間這麼短暫的時間而已。所以死了以後都要分手,還能在一起嗎?不能在一起了。你看,你再親的人,死了以後,你也不知道他去哪裡,問也問不到。打聽不到,接觸不到,你完全不知道,各人走各人的路,再恩愛的人到最後也是這樣。

  可是到西方極樂世界,那真的永遠在一起,怎麼說?往生到西方大家都無量壽!無量壽是怎麼樣?不會死,不會死就叫做無量壽。在六道裡面沒有無量壽的,天人壽命有比較長,非想非非想處天最長,壽命八萬大劫。那不是算幾歲的,是論劫的,但是時間長,也是有時間性,時間到,還是要墮落再死,繼續六道輪迴,脫離不出分段生死,所以在六道、十法界沒有無量壽的。真正無量壽就是要去西方!無量壽,大家如果往生到西方那就永遠不會分開了。我們往生到西方,對娑婆世界六道裡面生生世世的父子、夫妻、兄弟姊妹,這些家屬,他們現在墮落到哪一道,在哪一個世界,現在是什麼身分,看得清清楚楚。他現在需要什麼樣的幫忙,你就到他現在的那一道去,去當他的助手,去協助他,這就叫度眾生。度是協助、幫助。釋迦牟尼佛當年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成佛,你看那些弟子,常隨眾,一生都跟他在一起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那是固定的,那沒離開的,來來去去的那就太多了,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是固定的,這些人是過去世當中同參道友都來了;還有在家的這些國王大臣、護法居士,全部都是過去的法眷屬,所以幫助眾生,教化眾生才有那麼樣的順利,要懂這個道理。我們做一個轉變就成功了,要轉得過來,關鍵在此地。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是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上講的,這對於在現代,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遇到很多不學佛的人,對佛有誤會的人,可以用這個跟他解釋,佛是什麼?佛就是你的真心;魔是什麼?魔是你的妄心。小乘八相成道裡面有降魔,大乘沒有,大乘知道佛魔是一不是二。覺悟了,魔就成佛;迷了,佛就變成魔,事實就是這樣,統統都是自己的心。換句話說,迷了就是魔,覺了就是佛。心呢?心沒有覺迷,覺迷是妄心,真心沒有覺迷。所以覺悟了,你還有個覺悟的念頭,你還沒有覺悟,你還落在二三裡頭,有二有三就是不覺。迷跟覺是對立的,你怎麼還搞兩頭!末後這句話說得好,「不可思議」,這個事情你不能去想,你愈想就愈錯,你一想就錯了,一想就迷了;你不能說,說不出來的,你一開口要說就迷了,說不出來的。

  釋迦牟尼佛說了四十九年,雖然說法四十九年,佛講得很好,他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我們聽這些話愈聽愈糊塗,他講的是真話,說真的我們聽不懂;他講假話,我們聽得很明白,沒有問題;他講真話,愈聽愈糊塗。我們要用心體會。所以佛才告訴我們,你要會聽經,要會聽!所以聽經要會聽這是重點,要會聽。怎樣才是會聽?大家說,我有耳朵聽得到,聽了也懂很多意思,這是不是就叫做會聽?它有個標準在,這個標準在馬鳴菩薩《起信論》裡面教給我們的。馬鳴菩薩說我們聽經要怎麼聽?要「離言說相」,你聽經,不要執著他的言說,不要執著,聽得清楚,不執著、不分別那就對了。換句話說,真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什麼人在聽?佛在聽。你能做到這樣,你就是佛。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是什麼人在聽?菩薩在聽。有起心動念,還有分別,沒有執著,那是阿羅漢在聽。如果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具足,都有,那是凡夫在聽。你看都是在聽經,但是各人領會境界不一樣。

  馬鳴菩薩在《起信論》,你看這部論的名詞「起信」,《大乘起信論》,那就是大乘的入門,你要入大乘經教要從這入門。起心動念,實在講,叫我們現在放下這個,我們沒有辦法。因為那個起心動念,不是說我現在在想一件事情,我知道我現在起個念頭在想什麼,不是那個,如果是那個,我們大家都知道。佛經講的這個起心動念,我們沒有發覺到,因為那個起心動念太微細了。彌勒菩薩跟我們說,這一彈指,有多少念頭過去了?有三十二億百千念,一百個一千就是十萬,十萬再乘三十二億,三百二十兆,念頭這麼快,我們怎麼可能發現?我們怎麼可能把這個念頭斷掉?這不可能的。所以我們不是上上乘人,上上乘人他可以,但是我們可以學上乘人。上上乘就像六祖這樣,起心動念他一放下,什麼分別、執著枝枝葉葉都沒了,我們不是他那種根器。但是我們可以學上乘人,上乘人是菩薩,菩薩有起心動念,決定沒有分別執著,你能夠聽懂如來真實義。有分別執著,你所聽的,你說聽懂了,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佛說的。再給你說清楚一點,不是你自性的性德,而是你阿賴耶識裡面的見解。為什麼?因為你有分別執著,你還是阿賴耶當家作主,阿賴耶是妄心,《唯識論》裡面講的,第八識阿賴耶識,妄心裡頭的知見,阿賴耶是妄心,不是真如本性,不是真心,跟真心隔一層。這就曉得佛法修行修什麼?就兩個字,「放下」,放下就是!

  真的能做到不思議,什麼也不想,什麼也不說,人家問,你就回答;不問,什麼也不知道。這一問,什麼都知道。沒有人問你,你的心完全在定中,那叫做根本智,《般若經》上說「般若無知」。沒有緣的時候,般若無知,在大定之中,那就是大涅槃的境界,清淨寂滅。別人有感,你立刻有應,應的時候是無所不知,那是什麼?那是根本智起作用,無所不知,那就叫後得智。就像經中講舍利弗的故事,舍利弗智慧第一,沒有問題能問倒他,多少人向舍利弗請教,對答如流。有人去問釋迦牟尼佛,說舍利弗為什麼有那麼大的智慧?他的智慧從哪裡來的?佛舉鼓做比喻,他說你看這個鼓,看到鼓裡頭有沒有東西?沒有,空空的,就是繃緊的兩張皮。你如果敲它,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你如果不去叩它,不去敲那個鼓就沒聲音。佛說舍利弗心裡面的智慧就像鼓一樣,他的心空空的,你如果不敲那個鼓,什麼都沒有;你如果一敲,他立刻有反應。那是什麼?自性般若,不是從外頭來的,外面沒有。

  在外面學東西,那太辛苦了。外面境界是個緣,它感。像我們讀經,經本展開,文字在面前,它感,我們要應,自性去應,那就生智慧。我們要用分別去應,要用執著去應,那就是現在人講的研究,要怎麼去研究,研究來研究去,都是煩惱,都是錯誤的知見,不是正知正見。佛法講正知正見,不能研究,研究是思議。不能研究叫什麼?佛學有個名詞叫參究,不是叫研究。參究跟研究差別在什麼?研究裡面有分別、有執著,參究裡頭沒有分別執著,不一樣在這個地方。參究是智慧,直截了當,當中決定沒有委曲的現象,這是我們學大乘不能不知道的。好,這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跟大家報告到這裡。下一集,下面這些《講義》,我們下一集再繼續向大家報告。謝謝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