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覆講淨老和尚第一次宣講淨土大經解演義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二集)  2012/7/19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02-007-0012

  《淨土大經解演義》。諸位同修,諸位大德,諸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上一集我們講到這部經,黃老居士一開頭就跟我們說,「《無量壽經》者,乃淨土群經之首要,淨宗大德常稱為淨土第一經者也」。就是跟我們介紹這部《無量壽經》在淨土三經,以後祖師大德加上《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和《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兩品經文加在淨土三經後面成為淨土五經。五經,《無量壽經》是第一本,首要就是第一重要的,它是釋迦牟尼佛跟我們介紹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因地是如何修行這些經過、由來,現在成就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度眾生,接引念佛的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些理論、方法。這部經是說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淨土經,《無量壽經》是最根本的經典,《彌陀經》也是根據《無量壽經》來跟我們說的,《觀無量壽佛經》也是根據《無量壽經》,乃至《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都是根據這部經。所以叫做淨宗第一經。

  我們再看下面,「至於《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者,乃先師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無量壽經》漢、魏、吳、唐、宋五種原譯,廣擷精要,圓攝眾妙,匯成今經,現推為《無量壽經》之善本者也」。這是黃老居士跟我們介紹。我們現在淨宗學會,淨老和尚宣講提倡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部經是會集本。會集本就是會集五種《無量壽經》原譯本,這本有那本沒有把它會合起來,這叫做會集本。五種原譯,廣擷精要,圓攝眾妙,精要就是它精華重要的部分,精華重要的部分都有採取,這個義理圓攝眾妙,匯成今經,我們現在推為《無量壽經》之善本者也。《無量壽經》現在在藏經裡面有九種的版本,這是第九種,就是最好的一本,其他的八種你如果有讀過,你就能夠做一個比較,就能夠知道。這樁事情不容易!

  黃念祖老居士的老師就是夏蓮居,他生長在佛法家庭,我們現在說佛教家庭,他的舅舅是梅光羲居士,梅光羲是黃念祖老居士的舅舅,黃念祖就是梅光羲老居士的外甥。黃老居士他是在佛教家庭,他的老師夏蓮居,他的舅舅梅光羲。南方,在當時稱「南梅北夏」,南方就是長江以南,南方第一個人,就是佛法的修學,佛教界大家公認的,在居士當中公推為梅光羲居士,北方第一個人就是夏蓮居,南梅北夏。這兩位大德,他們兩個是很多年的同事,也是同參道友,關係非常密切。黃念祖,梅光羲的外甥,就送他到夏蓮居老居士那邊學佛,跟夏老跟了二十多年,是夏老的傳人,傳法的弟子,我們佛門說法子。這部經就是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依據現在《大藏經》裡面收藏著五種原譯本,漢、魏、吳、唐、宋,這是朝代,五個朝代。這個魏就是三國時代的曹魏,曹操建立的一個國家,他的國號叫做魏。吳也是三國,吳是孫權,在現在江蘇、浙江這個地區,孫權建立的國家,國號叫做吳。這是三國時代,魏、吳都是三國時代,就是同個時代,那個時代有兩種翻譯本,《無量壽經》有兩種的翻譯本。唐宋,唐朝、宋朝就是後面了,唐跟宋有三種,一共是五種譯本,這個翻譯後面會再說到。

  五種原本,在現在印刷術發達,我們不難找到。我們不要說是古時候,家師淨空上人說他學佛的那個時代,六十年前,六十年前我才兩歲,才出生,六十年前印刷術還是用鉛字排版。鉛字排版我這個年紀還曾經看過,我十幾歲的時候也曾經去印刷廠,也待過印刷廠,印刷一張一張。那時機器是有比較進步,但是字排版還是一字一字用鉛字,用鉛去做的字,排一版一版放在機器台,把它塞緊機器才啟動,一張一張的印,鉛字排版。這是我十幾歲的時候,那時就比較進步,更早期可能這個機器還沒有,用鉛字排版可能都用手去印刷,手工。古時候鉛字排版的印刷算是很進步,但是還沒辦法和現在的照相排版相比,這就差更遠了。現在可以照相,你只要文字給他,用照相的就可以做版,就可以影印,現在還有電腦,又更方便、更進步。所以現在印刷術發達,要印這些古書、古時候的經典就很方便,成本也低,印出來的品質很好、很精美。在那個時候經書也相當不容易找到,要請一部經,那不是很簡單,因為當時印刷術不發達,經書流通的量很少,這五種原譯本,你要找到齊全,也很困難。普通都收在藏經裡面,收在藏經沒有單行本流通。我們一般看到都是吳譯,康僧鎧法師翻譯的,在三國時代康僧鎧那個時候翻譯的這本《無量壽經》,這本流通比較多,在外面比較容易看得到。

  所以我初學佛的時候,那時候十幾歲,十六歲接觸佛法,那時候對兩部經很歡喜讀誦,一部就是《地藏菩薩本願經》,一部就是《無量壽經》。我那時候看到的《無量壽經》是吳康僧鎧翻譯這本,讀,意思不懂,但是讀得很高興。不知道有這本會集本,那時候在台灣佛教寺院流通都是吳譯的康僧鎧這本,這本是翻譯本。其他四種原譯本就不曾看過,除非你去《大藏經》找,其他那四種沒有印單行本出來流通。根據古大德告訴我們,就是看這些註解、看這些資料,流傳下來的這些資料,古大德告訴我們,這五種經本裡面出入很大,有些這個經上有說到,另外一種譯本上沒有。所以古大德根據這個事實真相判斷,應當是世尊當年在世的時候,《無量壽經》多次宣講,才有這種情形。如果是一次宣講,翻譯的人再多,總是大同小異,不會有很大的出入。這個推斷非常合理,我們認為是正確的。多次宣講,那就是顯示這個法門的重要。真的,特別是末法時期,一切眾生在一生當中能得度,可以說就是這個法門。我們可以說從黃念祖以後,黃老是念佛往生的,他在病重的時候委託他的朋友跟家師說,他每天念佛十四萬聲,念佛走的;他是密宗的金剛上師,他不是持咒走的,他是念佛走的。夏蓮居老居士也是顯密圓融,最後往生也是念佛走的。這都是做給我們看的。

  後面這兩句八個字,簡單介紹這個會集本的優點。「廣擷精要」,五種原譯本裡面的精華,最重要的開示,全部在這個會集本裡頭。所以我們可以說,這個會集本是五種原譯本的集大成,夏老為我們做這個工作。「圓攝眾妙」,圓是圓滿,五種原譯本裡面最精妙的理、事,都會集在這部經裡頭。「現推為《無量壽經》之善本者也」,推薦,這本是《無量壽經》最好的一部經本。夏蓮居老居士很謙虛,當然他自己不會說自己會集得很好。但是確確實實比過去三種會本,會集得比較好,這三種會集本都有缺點,但是他這個會集本找不出毛病,這個難得。第一個推崇的,是慧明老法師,夏蓮居的皈依師,這是出家人,也是通宗通教、顯密圓融的一位老法師;居士裡面第一個推崇的,梅光羲大居士。這個經本流傳到台灣,也是一個老居士從山東到台灣帶這個經本來的,這個經本前面有一篇很長的序文,諸位都看得到,現在印的經都附在後面。李老師過去看到,說這是他的老師寫的、他的老師介紹的,就是梅光羲老居士,是李炳南老居士的老師,看到老師寫的、介紹的,無比的歡喜。

  那個時候李老師才六十多歲,大概六十五歲左右,在台灣看到這本,無比的歡喜,就在台中講了一遍。這個會集本剛剛會集出來,流通印的數量不多,大概只印了三千本,分量不多。看到之後,當然沒有人給它做註解,以後只有聽說慈舟法師,是民國初年中國佛教學律宗的長老,這都是民國初年佛門的大德,在山東用這個會集本講過一次,還做過科判。這份科判黃老居士影印一本送給家師,家師淨老和尚根據他這個科判再做一個更詳細的科判,他這個叫科會,把它分科叫科會,這現在都有印出來。這是受到這麼多人的推崇。過去台中蓮社李炳南老居士講這部經,他自己用眉註,眉註就是用毛筆很小字註在經文的旁邊,以後還有印單行本出來流通。李老師在民國七十五年往生那年,家師淨老和尚叫我去找印刷廠來估價,他將老師眉註的《無量壽經》會集本,這個原本交給他,那時去照相印了一萬本,紀念老師。

  所以淨老和尚在台灣以及海外宣講夏蓮居老居士《無量壽經》會集本,那個因緣就是從李炳南老居士往生要紀念老師印這部經的眉註,那個因緣開始的。以後淨宗學會的成立,也是這個因緣發展的。李老師他的眉註,家師是他的學生,當然他看得懂。李老師把段落勾出來,每個段落的大意,那就是科題,都標示出來。所以家師最早在美國講這部經,是依據李老師的眉註。好像講過二遍、三遍,然後才遇到黃念祖老居士,那是在美國遇到,他才把註解送給家師,前面報告過是油印的紙張印刷,裡面的字都不清楚。那個時候黃老回北京了,他這個在美國送給家師,黃老居士去華盛頓回北京了,家師就委託人向他請教,說他送給他這本《無量壽經》註解是不是有版權?如果有版權,我們就得尊重他,不能印;如果沒有版權,歡迎流通,他就準備在台灣把它印成書正式流通。黃老居士回答說沒有版權,還請家師淨老和尚幫它寫一篇序文,要他給它題字。所以第一次在台灣印了一萬冊。這一萬冊當時是我去跟印刷廠接洽的,所以這件事情現在他說出來,我就很清楚。以後這部經本就流通到海外去了。

  流通到海外宣講這部經,那時在台灣,在東南亞,在美國、加拿大,包括以後澳洲、西班牙、法國、英國等地成立淨宗學會。「淨宗學會」這個名稱是夏蓮居老居士他在世的時候,提起的一個名稱。「學會」是比較現代化的名詞,在古代叫做蓮社。你看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他成立一個台中蓮社,台北也有一個蓮社,高雄南部也有蓮社。蓮社在過去是大陸上修學淨土法門的一個社會團體,用過去的名詞現代人就比較聽不懂,而且現代人認為佛教道場都是迷信,迷信的色彩很大、很深,可能是這個原因,夏老居士才提倡這個學會。現在說學會,就是大家共同在一起學習的一個會所,現代人就比較不會誤會,也比較不會感覺有迷信的色彩。教學的機構稱「學院」,人家一看這是學院,學習的一個地方,不會讓現代人感覺是迷信。所以淨宗學會成立就是這部經宣講以後,現在包括澳洲淨宗學會。澳洲淨宗學會第一次成立,我和家師淨空上人、韓館長,另外還有一位悟弘法師,還有一位悟戒師,女眾,蕭太太,我們六個人在一九九五年一月份去澳洲布里斯本,那時開始設立。以後又發展淨宗學院,澳洲雪梨、墨爾本,好幾個地方也成立淨宗學會。現在全世界淨宗學會,我們沒有仔細去統計有多少,應該也不少,最少應該有一百多個淨宗學會,一、二百個。因為我們沒有組織,這是淨老和尚提倡,成立淨宗學會各自獨立,弘法、有活動大家互相邀請、互相支援,彼此不管轄。這是效法世尊當年在世四十九年教學,釋迦牟尼佛他也沒有組織,甚至於就是像一個學校,一個學校他也沒有分班級,大家在一起上課。這種精神好,這真正叫清淨平等覺,我們應該把它永遠保持下來發揚光大。這是附帶說這些老人對我們後世的關愛,教導我們在這個時代應該怎麼做法。

  印光大師講得更好,印祖說,在末法時期,也正是指我們現在這個時代,道場不要太大,同學不要太多,他跟我們講,同修最好不要超過二十個。真的,在我們現前這個社會很適合,因為人少開銷少,二、三個有力量的護法就照顧得到。修行人首先的條件是身安則道隆,你要身心安穩,那麼你一切都要簡化,要簡單,不求人、不怕苦,這是佛教給我們的兩個條件。釋迦牟尼佛臨走的時候交代往後的佛弟子,第一個要持戒,以戒為師,第二個以苦為師;你不能吃苦、不能持戒,你什麼都得不到,那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兩句開示比什麼都重要,我們有沒有做到?為什麼從前的人能做到,清朝末年民國初年的人都做得到,現在人為什麼做不到?家師淨空上人對這個問題想了很久。他走過很多地方,見過很多佛門的佛友,在家十善業做不到,出家沙彌律儀做不到,我們感到很遺憾。我們進一步去追究,為什麼以前的人在家能修十善業,出家能修沙彌律儀?追到最後把根源找到了,原因找到了,教育。

  清末民初那個時候,就是民國二十年以前,傳統文化雖然衰微,講的人少了,還是有人講,還是有人在做,還有根在!也就是說,家教還沒有完全斷絕,中國的家教是私塾教育。家師那個時代的家鄉,包括台灣早期,都是古文化的發祥地。古代有讀聖賢書,這就是傳統文化,倫理道德、因果教育他有這個底子,所以是從小學到規矩,讀了古書,有根,有儒的根,有道的根,道就是《太上感應篇》。道家最普遍的道場就是城隍廟,城隍廟是道教的道場,這裡面最重要的教育就是十王殿,十殿閻王,教什麼?教因果。農村裡面的婦女,一年到城隍廟燒香總是有四、五次。家師淨空上人說,他小時候跟著他的母親,那時候年紀很小,五、六歲,去他的家鄉現在安徽省,大陸安徽省廬江縣,那時還有城隍廟,燒香,現在沒有了。燒香,父母就利用這個機會教育,教小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不能犯罪,不能做壞事。犯罪,你看那個刑罰,刀山、油鼎;妄語,要下拔舌地獄。這個印象很深,一生都不會忘記。長大了,起心動念會想到城隍廟,你有些壞事情不敢去做。古人所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從小養成這種教育,產生很大的效果,遇到事情你就會想一想,這個事情是不是可以做?後頭有什麼樣的因果?如果是壞事情,十殿閻王裡面講那些不好的,想到城隍廟講的因果,就害怕了,不敢做。所以學佛三皈、五戒、十善很容易接受,很容易做到!現在為什麼這麼難?就是傳統基礎的教育、扎根的教育丟掉了。這是我們跟日本人八年抗戰抗掉的,傳統家族沒有了,所以家師感覺到這是無比的損失。

  家族是中國五千年來奠定社會安定的一個基礎,教育不是在社會接受,是在家教,家庭教育。以前有家族,大家庭,家庭教育。以前大家族,這些兄弟姊妹都住在一起,大家族兄弟不分家,有一個當家,大家去外面賺錢都要交出來。所以過去家族管理就是家族的共產,大家錢都要交出來,你要用家族再給你。所以過去大家族有它的優點,賺錢大家比較沒那麼自由,錢都要交出來,大家族就不能有私心,錢你也要放、他也要放,這個家庭就敗了,有私心就不行,大家都要為這個家來奉獻。教育,子女家族來教育,請老師來教,古時候說私塾。成年,你去外面做官也好,做事業也好,或是做生意,士農工商,到老了,回來自己的老家,家就是他的歸宿。不管你在外面一生是成功或失敗,如果成功當然很好,回來光宗耀祖,也有人做失敗,在外面很落魄,沒辦法,年紀大了回來故鄉,回來自己的老家,家族也會照顧他,讓他養老,落葉歸根。所以過去傳統的家族他有血緣的關係,所以教育、照顧當然跟現在的老人院當然是不一樣。現在老人院在照顧老人,他沒有血緣的關係,沒有親情的關係,他只是來賺錢、賺薪水的。

  所以淨老和尚最近講經時常提起,中國這個家跟日本八年抗戰都打散了、沒有了,現在的小家庭不是過去那個大家族。過去的人他有歸宿,他有安全感,人一生最幸福是晚年。現在都學西洋,西洋人一生最幸福是兒童的時代,所以西洋有句話說,「是兒童的天堂,青年的戰場,老人的墳場」,墳場就是墓地。老人老了,精神生活非常的空虛、非常的寂寞、非常的無奈,心情非常的鬱卒,這和中國的傳統文化完全不同,但是現在都學西洋,所以我們就有苦頭吃了。這是講到因果教育。有儒跟道《弟子規》、《感應篇》的基礎,《弟子規》就是教倫理道德,《感應篇》教因果,來學佛學十善業道,三皈五戒這很容易接受,很容易做得到!現在為什麼這麼困難?就是傳統基礎教育都沒有了。所以家師以後弘揚佛法,最近這幾年一直強調、提倡要回到傳統文化裡面來。我們中國儒釋道三家關係非常密切,佛法雖然是從印度傳入中國,與中國本土的儒、道已經融合分不開了。接觸之後明白,真正好!儒釋道三教基礎教育全世界找不到。你學了之後,你才真正會愛護這個國家,真正愛護這個民族,全世界找不到。這是講到傳統教育。

  真的把這三個根落實,我們皈依《無量壽經》,皈是回頭,依是依靠,依靠《無量壽經》上講的道理,依照《無量壽經》講的方法認真修行,沒有一個不往生淨土,生淨土就是一生成佛;換句話說,你這一生就成佛,你功德就圓滿了。可是你要記住,真正想圓滿,那三個根很重要。有人說,三個根好像沒有,聽說他也往生了。家師說,有人去跟他說這個事情,問這個問題。聽說有人他也沒有修這三個根,這三個根不明顯,他念佛也是往生。家師的回答說,有,但是他那三個根不明顯,有沒有?他肯定有。他如果沒有,他怎麼能往生,哪有這個道理?你說一個老太婆她念佛往生,一生她也沒有學過佛,也沒有學過道,也沒有學過儒,她也沒有聽過經,她什麼都不懂,她只能老實念佛。但是這種人你注意去觀察她,你拿《弟子規》這個標準去看她,她犯哪一條?你一檢查,她一條都沒犯,她沒有學過。十善業也沒學過,這個人真正是好人、善人,她具足了。

  你細心觀察才能發現,那往生的人,念佛往生的人,不管他有學沒有學、認識字不認識字,他都是很有德行的人,都是真正善人,他才能往生。如果心行不善,心機很多,這種人很難往生。為什麼?你不能到極樂世界和諸上善人在一起還在動心機,那怎麼可以?你起心動念佛菩薩知道,諸上善人各個都知道。這是真的嗎?真的。我們讀《無量壽經》,你看四十八願法藏比丘說,凡是往生到西方的人,每個人都有他心通,我們動一個念頭,可能我們自己還不清楚,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每個人知道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比我們還要清楚,如果我們心行不善,跟他們這些人就不相應。所以我們念佛往生淨土,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前提是什麼?心淨則土淨。心淨就是心清淨,沒有惡念,只有淨念,淨念就是念阿彌陀佛,只有這個念頭叫做淨念,所有的念頭都放下。所以不能起惡念,最善的善念就是念佛,念佛這一念是至善!

  所以心不能存惡念,心如果有惡念,貪瞋痴慢這些惡念一直起來,這個心行跟西方極樂世界就不相應。你心不清淨,常常起雜念、惡念,心不清淨就不能往生淨土。所以心淨則土淨,我們要往生淨土、要跟淨土感應,我們要修清淨心。念阿彌陀佛,就是用這個方法,來修我們的清淨心,我們心裡所有的念頭都放下,只有一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就是淨念。大勢至菩薩教我們念佛的要訣,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你的心如果是淨念,表現在外面的身口,自自然然就跟十善、《感應篇》、《弟子規》,自然它就相應。所以我們看到老阿婆沒學過,但是她心清淨,她老實,她表現出來的行為,自然就跟這個相應。所以她不是沒有,有,我們不能看錯了。如果我們還不老實,這三本基礎我們要認真來學習,學到我們真正放下,這就算及格,這一生往生就有把握。

  好,這一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跟大家報告到這裡。下面的文,我們下一集,再繼續向大家報告。感謝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