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中華文化與和諧社會  劉余莉教授主講  (共一集)  2010/8/11  中國雲南省大理市  檔名:56-072-0001

  今天很榮幸,應主辦方的邀請,來參加雲南省首屆傳統美德論壇。現在在全國各地,傳統文化的論壇,都是如雨後的春筍一樣,紛紛的開花結果。我們也很榮幸的看到,雲南省領導對傳統文化如此的認可,如此大力的弘揚。我們也相信,正如諸位領導所說的,傳統文化、傳統美德,也一定會在大理州開花結果。

  在講「中華文化與和諧社會」這個題目之前,首先讓我們看一看學習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因為現在的國學熱,在中華大地普遍的升溫,究竟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來學習傳統文化?學習傳統文化,首先要堅持歷史主義的態度。什麼是歷史主義?它要求把我們所評價的人事和思想,放在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中去評價,這就要求我們不能夠對傳統文化求全責備。也就是說,不能因為傳統文化中沒有提出現代西方所謂時髦的憲政民主的思想,我們就認為傳統文化已經過時了。在傳統文化中,雖然沒有採取類似的詞彙,但是並不意味著它沒有類似的思想,甚至是更加先進的思想。所以如果我們採取了歷史主義的態度,那就不會對傳統文化求全責備,妄加批判。

  第二個態度,就是要避免庸俗的進化論。什麼是庸俗的進化論?那就是自以為科技發展了,時代進步了,我們後代人一定站在歷史的至高點,站得比古人高,也看得比古人遠。如果說這是一種進化論的話,充其量也只能稱為是一種庸俗的進化論。為什麼這麼說?我們大家都是聰明人,我們只要略微舉幾個例子,大家就容易明白了。譬如說我們中國有這麼多的哲學系,有這麼多的哲學家,我本人也是學習哲學出身的,但是我們想一想,有哪一位哲學家能夠寫出一本書,如老子的《道德經》一樣,被翻譯成多國的語言文字,至今仍為世界的哲學家所研究、所探討?中國有這麼多的歷史系,有這麼多的歷史學家,又有誰能寫出一本書如司馬遷的《史記》,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中國有這麼多的軍事院校,有這麼多的軍事學家,又有誰能寫出一本書,如《孫子兵法》一樣,被奉為西典軍校的教材?所以我們只是略微舉了幾個例子,那就告訴我們,古人的智慧,我們不能說後人絕對無法逾越的,那確實也是很難超越的。

  那講到這裡,很多人就會問,原因在哪裡?在《論語》上,孔老夫子講了這樣一句話,他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是說我們這個工匠,要想把這個桌子做好,必須首先使他的工具鋒利起來。同樣的道理,我們人要認識世界、認識他人,認識得如實客觀徹底清楚,必須首先使我們認識的工具,也就是我們古人所說的心,清淨下來。當然這個心,並不是我們現代人所講的肉團心臟,它很難用西方一個相對應的概念來說明。從這裡我們也看到,東西方人做學問的方法是不同的,西方人是一種理性的思惟,而中國古人是一種悟性的思惟。用理性的思惟,譬如說我們來描寫這個現場的情形,有一個人從門口進來了,他說這個會場的中央放著一台桌子,有一位老師面對著觀眾在演講,這個教室從南到北、從左到右,有哪些人,有哪些景象,如果是用理性的思惟,他就會這樣來描寫。但是無論他的語言多麼的清楚,他的邏輯多麼的有層次,這個會場總有一些細節會被他遺漏掉,總有一些地方他沒有關心到。悟性的思惟,就像一個人走進了這個門,他一句話也沒說,一個字也沒寫,他只是拿照相機「啪」,把這一個會場的情形給照下來了。你想知道這個會場的情形嗎?請看這一張照片就好了。所以所謂的悟性,就是古人,古代的聖賢他所親證的境界,他所親眼看到的東西,這個東西是不需要語言邏輯來證明的。

  所以我們打開中國的傳統經典,我們看到中國的傳統經典,相對於西方的經典,有一個很大的不同之處,那就是他多結論少論證。譬如我們打開《論語》說,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它有沒有論證?沒有任何的論證過程,它只是給你一個結論。西方人相對而言,他是從一個邏輯概念出發,經過嚴密的推理,最後給了你一個結論。所以很多人就覺得,中國的文化沒有西方人的深厚,沒有西方人的深刻,其實不盡然,因為他們做學問的方法,思惟的方式是不同的。中國古人這種悟性的思惟,就像我們每一天看到太陽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一樣,自古至今沒有一天是例外的。他就得出了一個結論,說這個太陽是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的。這個東西是不需要科學來證明的,它依然是真理。所以我們古聖先賢的智慧,就是千百年來人生經驗和智慧的承傳,它是不言自明的規律。

  所以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怎麼樣深入傳統文化?他不是去進行邏輯的推理,而是用心去體悟。所以你這個心,怎麼樣才能夠體悟外界客觀事物如實徹底?就是要讓他清淨下來。所以我們從這裡明白了,為什麼現代中國人他沒有古人有智慧了,就是因為我們的心沒有古人清淨了。如果我們能夠用四個字來概括現前社會大眾心態的狀況的話,這四個字就是「心浮氣躁」。現在的年輕人,有年輕人心浮氣躁的體現;老年人,也有老年人心浮氣躁的體現;一般的百姓,有一般百姓心浮氣躁的體現;領導者,也有領導者心浮氣躁的體現。譬如說我們今天坐在這個會場,但是我們的身在這,我們的心都不知道跑到哪兒去了。還在想著中午我要去會見什麼客人,我還有什麼事情需要處理,我的那個合同還沒有訂好,我的孩子不知道要吃什麼飯,這個就是一種心浮氣躁的表現,因為我們的心,不能安住在當下。

  所以中國古代的孩子,在童蒙教育階段,學習琴棋書畫,這些文藝、這些特長都是要讓他把心安定下來。所以當我們這個心能安住的時候,就像這個水,它很清澈,它很平和,它映照外界的事物就是如實客觀的。從這裡也解釋了,為什麼人的第一印象是最真實的。因為我們見了這個人第一面的時候,和他沒有任何的利益衝突,還沒有對他生起喜愛或者厭惡的情緒,所以這個時候對人的判斷是最客觀的。那隨著我們交往的日益加深,他成了我們的競爭對手,他成了我們所喜歡的人,就會怎麼樣?就會情人眼裡出西施;如果他是我們的競爭對手,人家即使是做好事、做善事,我們看他都不順眼。這個說明我們的心沒有清淨。所以有的古人常用水來比喻人心的狀況,當我們的心,就是起了大風大浪的時候,就像我們有了一個大的怒氣,有一個大的喜事,在大悲之下,這個時候就像水起了大風大浪,這個時候我們對外界人事物的判斷,都是歪曲的了。那當我們的心起了一個嫉妒,看別人不順眼,對別人不滿意,這個時候雖然不像大風大浪那樣,對外界的人事物歪曲得那麼嚴重,但是它也有些許的歪曲。只有把我們的心恢復到水平如鏡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對人事物的判斷認識,才是真正客觀如實的。

  所以在《中庸》上有一句話,他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也就是我們喜怒哀樂愛惡懼,這個七情都沒有發出來的那個狀態,稱為「中」的狀態。但是很多的人都很難體會,說我們既然是人,怎麼可能沒有七情五欲?怎麼辦?就退而求其次,求那一個和的狀態。「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也就是我們喜怒哀樂愛惡懼都發出來了,但是都符合於禮的節度,沒有過分,這個狀態就稱為「和」的狀態。所以我們古人,你看那些官員、領導者,不像我們現在的官員特別的忙碌,整天的心很浮躁,安住不在當下。古代的人生活在琴棋書畫,遊山玩水之中,所以你看很多的詩詞,那都是領導者、當官的人寫出來的。很多人說什麼原因?為什麼古代的領導者這麼容易做,生活得這麼愜意?原因就是古人他重視倫理道德的教育,人們的人心都向善,所以沒有很多的衝突,沒有很多的問題出現,領導者可以做到「垂拱而治」。這是講的我們現代人,雖然科技發展了,看似進步了,但是不一定有古人有智慧了。所以我們要避免庸俗的進化論,對我們傳統文化,要生起敬畏心、生起感恩心。

  第三個態度,就是要避免歷史虛無主義。剛才我們聽到了諸位領導的講話,都稱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底蘊深厚,說我們傳統文化有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源遠流長。但是我們具體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哪些智慧,為我們今天的和諧社會做出貢獻的時候?很多人卻認為,都是因為傳統文化才導致了我們今天經濟社會發展的落後,又把它做為歷史的包袱給拋棄了,這就是歷史虛無主義。諸位朋友,我們在坐的有很多企業家,我們用這個企業來做比喻,如果是一個企業家要去學企業管理,在一個有兩百年歷史,還有一個有五千年歷史的企業之間,請問您會去向誰學管理?是向一個有兩百年歷史的企業去學管理,還是向一個有五千年歷史的企業去學管理?那我相信很多開明的企業家,都會向有五千年歷史的企業去學管理。因為一個有兩百年歷史的企業,雖然有他的成功之處,但是他畢竟沒有一個有五千年歷史的企業,更禁得起歷史的考驗,更禁得起風吹雨打。

  所以現在金融危機來了,很多的西方企業都紛紛的垮台,我們中國的企業家就說,以前我們做企業都是向西方人來學習,看雷曼兄弟怎麼做,可是現在他們都垮掉了,我們應該向誰學習?諸位朋友,我們應該向誰學習?我們應該向自己的古聖先賢學習。因為我們有五千年的文化、五千年的經驗、五千年的方法、五千年的智慧,有五千年的效果。但是自五四運動和十年文革以來,由於我們對傳統文化的批判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把五倫關係完全的破壞,使我們對傳統文化的信心也淪喪到了極點。所以現在我們說起傳統文化,沒有什麼信心,很多人的腦海裡還是我們教科書上所講的,它是統治階級用來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工具,是愚昧被統治階級的精神鴉片。我們想一想我們從小到大,是不是這樣學習的?所以這種印象,在我們很多人的腦海裡是根深蒂固。請問在座的老師,在座的領導,在座的朋友,有幾個人曾經真正的深入四書五經,看一看古聖先賢講的是什麼?我們很多的人,包括我自己以前在內,也都是沒有深入經典,只是看了一些學者專家寫的二手的文章,我們就認為,傳統文化是統治階級用來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工具。但是當我們打開《四書》的時候,我們沒有找到一句話那是要求被統治階級的,所有的教誨幾乎全部是針對統治階級的。

  所以我們沒有深入經典,我們就對傳統文化做出了斷章取義、人云亦云的解釋,這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所以我們現在很多人講創新,認為什麼是創新?就是一個有五千年的大樹,我們這個五千年的大樹,每一年都抽新枝、發新芽,每一年都與時俱進。但是有的人覺得,它已經太古老了,我們現在要講創新了,要把這個五千年的大樹給它砍倒,然後再在它的旁邊栽上一棵小樹,認為這樣做才是創新。諸位朋友,中國古人他的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理一分殊」,也就是說他的道理是一個,但是隨著各個歷史發展階段,又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不同的內容,這個就叫「理一分殊」。如果這個五千年的大樹,沒有每一年抽新枝、發新芽的話,它怎麼可能承傳五千年而不衰?所以我們現在的人,做出的很多事,都是有欠思考,也是缺乏理性的。第三就是要避免歷史虛無主義。

  第四,就是要正確的理解實用主義。很多人在做東西方文化的對比,說起西方文化,覺得他們洋洋灑灑、邏輯嚴密,體系也很豐富,最後得出的結論也很嚴謹,覺得還是西方的文化比較深刻,比較值得推敲。但是我們中國文化,就是比較注重實用主義,而這個實用主義又和功利主義聯繫在一起,所以談起來就帶著輕視、帶著不信。其實這個實用主義,它是一種積極意義上的實用主義,也就是中國古人他不重視談玄說妙。講一些抽象的詞來解釋自己的理論,但是大家怎麼樣,都聽不懂,目的是什麼?目的是在炫耀自己的學問,就像我現在做的這樣。中國古人的心胸、心態是什麼樣的?他是要利益在場的每一個聽眾。譬如說老子,在談到道的時候,他對道有一個這樣的描述,他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就是說上等的人聽到這個道,他絲毫沒有懷疑,他馬上就去身體力行,沒有任何的疑問;中等的人聽到了這個道,覺得是這個樣嗎?有一些相信,但是又有一些懷疑,是若存若亡;下等的人聽到這個道,就哈哈大笑,覺得你講的這個東西,離我們現實太遠了,這是什麼,這個好像不太對,就哈哈大笑。最後一句話,說得更加形象,他說「不笑不足以為道」,如果沒有人笑話你這個東西,這個東西就不足以稱為道了。

  從這裡我們體會到什麼?古聖先賢所體會的那個道理是非常深奧的,應該說他講到極處是聖人有所不及。但是古聖先賢並沒有把這些深奧的東西講出來,讓大家像雲裡霧裡聽不懂。孔老夫子就採取了一個比較平實的方式,他給你講道,你聽不懂,他就給你講德;講德,你還聽不懂,他就給你講仁;講仁還聽不懂,他就給你講具體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直到你能聽懂、能夠應用在生活中為止。所以他的存心,並不是炫耀自己的學問,而是利益在場的每一個聽眾。所以所謂的實用主義,它是針對我們這個弊病叢生的社會,所給出的一劑藥方,也就是說我們的人生不幸福了,我們的企業管理出現問題了,我們的社會不和諧了,只要把這一個藥方給吃上,你這個病就會消除,關鍵的問題是你願不願意吃這一劑藥。所以這個實用主義是一種真正積極意義上的,解決問題的實用主義。

  譬如說我們舉一個例子,現在大家都在講執行力。我們看了西方人講的第一本關於執行力的書,好像還明白這個執行力是怎麼回事,但是我們再看了第二本、第三本關於執行力的書,就愈看愈不明白這個執行力是怎麼回事了。但是我們只要打開中國的童蒙教育經典《弟子規》,在「入則孝」的前面有四句話,這四句話是這樣說的,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諸位朋友,我們把前面的父母給他改一下,變成領導、變成老闆、變成老師,我們再讀一遍,說「老闆呼,應勿緩,老闆命,行勿懶;老闆教,須敬聽,老闆責,須順承」。諸位朋友,這不就是執行力嗎?難道還有比這更高的執行力嗎?但是你想讓你的員工、你的下屬,像兒女對待父母一樣來對待老闆、對待領導,請問您應該以一種什麼樣的心來對待你的員工、對待你的下屬?這個方法也就出來了,你應該以對待兒女的心去關愛員工、關愛下屬,你一定就有執行力。所以中國古人認為一個好的領導者必須同時具備三個職能,那就是君、親、師,你不僅僅要領導他,做他的領導管理他,你還要做他的親人、做他的父母來關愛他。你不僅僅領導他、關愛他,你還要教導他,當他的老師,言傳身教,不要讓他犯錯誤。如果一個領導能夠同時具備這三個功能,請問還會出現像富士康這樣的事件嗎?

  所以我們看,在《孟子》上有這樣一句話,他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領導者把被領導者當成是自己的手足一樣加以關愛,你發現你的下屬,被領導者是怎麼反饋你的?他會加倍的回饋,他會像關愛自己的心腹一樣來關愛領導。相反「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這個老闆把員工雇用來,認為我花錢,你給我當牛做馬就好了,他把他當成犬馬來使喚,結果你發現這個員工是怎麼回饋他的領導的?他會在下班的時候,在超市裡遇到了老闆,一低頭裝沒看見就過去了,就像一般的國人,沒有太多的親近。更有甚者,「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領導者把被領導者看成是泥土和草芥一樣那麼低賤。就像我們現在山西的一些礦難的礦主一樣,把這些礦工雇用來,連最起碼的生命安全都不能保證,就是要榨乾他的最後一滴血汗,結果怎麼樣?把他們的命視為泥土和草芥一樣的不值錢。這個礦工,說起他們的老闆的時候,都是這樣的態度,說我們那個老闆,簡直就是一個吸血鬼,甚至連吸血鬼都不如,說起來就像敵人一樣加以痛恨。所以你看這短短的幾句話,就把一個領導者應該怎麼樣對待下屬、對待員工的態度,給闡明得淋漓盡致。

  所以我們看到現在很多的西方學者,都批判中國人不講人權,後來我們去參觀了很多用傳統文化做企業的這些企業之後,我們突然明白了,為什麼中國古人他沒有人權這個觀念,原因在哪裡?原因在於,在這種君仁臣忠的倫理道德的教育下,根本就不需要講人權。也就是說,這個員工他最基本的,法律規定的那些權益,這個老闆都給保護到了、都給滿足了,而還有很多法律沒有規定到的權益,他都給員工想到了,比員工自己想的還更加周到,在這種條件下,還需要員工用人權跟他去講條件嗎?所以我們看似落後的東西,實際上祕藏著時代最先進的東西,這個是日本當代著名的思想家池田大作先生所講的,他說一般人認為是落後象徵的東西和這樣的國家,實際上祕藏著時代最先進的東西。但是正因為它是祕藏著,所以很多人都認識不到,還對它誤解了,對它妄加批判。

  所以我們講第二個問題,講第二個問題就是講一講傳統文化與和諧社會的關係。現在我們大家都在講構建和諧社會,無論是國家的領導者,還是各個層次的領導者,都嚮往著有一個和諧的社會理想出現。究竟和諧社會它有沒有可能實現?如果可能實現的話,又有什麼途徑來實現?在《論語》上記載著孔老夫子到衛國去考察,冉有,他的弟子給他駕車子,孔老夫子就說,這個地方人口已經很稠密了。冉有就問,人口已經很稠密了,還應該做什麼?孔老夫子就說了兩個字,「富之」,使人們富裕起來。冉有聽了之後就又問,說已經使人們富裕了,還應該做什麼?孔老夫子又答了兩個字,「教之」。要給他們倫理道德的教育,使他們明瞭自己在人倫關係中的責任和地位。如果這四個字,「富之教之」做好了,這個社會就一定能夠和諧。但是我們在改革開放以來,很多的人一昧的追求經濟發展,但是忽視了倫理道德的教育,所以使我們現前的社會狀況出現了很多不盡人意的情形。

  這正如在網路上有一個文章,叫「中國人剽悍的一日」所描寫的。這個文章這樣寫到:早上醒來,先用二甘醇超標的牙膏刷牙,再用發臭的藍藻水洗臉,給兒子沖一杯碘超標的奶粉,自己喝一杯黑作坊的豆漿,吃幾個硫磺薰白了的饅頭,加一點廢油漆桶醃製的榨菜,包裡放一個二00五年的粽子,吃飽喝足,出門深吸一口重度污染的空氣。中午跟同事一起吃了頓蘇丹紅的炸雞,喝了杯苯超標的可樂。晚上約朋友出來吃了頓地溝油炒的菜,再來一盤避孕藥催大的魚,還有臭水溝撈來的麻辣炸蝦,還有一個農藥高殘留的清炒菠菜,最後老闆上了一杯重金屬超標一百倍的綠茶,再喝一點含甲醛的啤酒,算帳的時候找回了一張假幣。這個還沒有完,後邊還有,說晚上睡覺的時候,被剛裝修完的贈品甲醛嗆得眼淚直流,只好把腦袋蒙到了黑心棉被裡面,想起房子還有四十萬的貸款加利息,輾轉反側到天半亮都睡不著,找安眠藥吃了半瓶也沒用,含在嘴裡,原來是糯米片。這個文章寫得很形象,當然我們一個人從早到晚,如果遇到這麼多種不如意的現象,確實也有點太倒楣了。但是這裡邊所描寫的每一件事情都不是作者杜撰出來的,無一例外的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

  看到這個文章,讓我們不僅想起了孟子所說的一句話,他說「飽食暖衣逸居而不教,則近於禽獸」。人們吃飽了飯,穿暖了衣服,過上了安逸的生活,但是沒有倫理道德的教育,這個時候人就墮落得離禽獸不遠了。孟子還說了一句話,也非常好,他說「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從上面的領導者到底下的老百姓,都交相的奪取利益,這個國家就危險了。危險在什麼地方?就是我們的衣食住行都出現了種種的危機。我們明白了,一定要教育人們,用什麼教?要教育人們就必須有一種普遍遵循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中國的傳統社會經歷了漫長的過程,但是在各個歷史發展階段,都遵循了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為基本內容的價值觀,這就使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甚至於不同的宗教的人,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生活得像一個大家庭一樣。所以中國文化它講的是「和而不同」,什麼叫和而不同?就像一個大花園,它有不同的鮮花,拼在一起很和諧,這個叫和而不同;如果只有一種鮮花,那就顯得很單調了。所以中國人,他的心胸很開闊,面對外來文化,甚至是外來宗教的時候,並沒有一味的排斥,而是認為只要大家都遵循了這十二個字,我們就可以完美的,非常和諧的生活在一起。

  現在我們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其實最重要的是要提出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其實我們的古聖先賢自古以來,都是用核心價值觀來引導人們的。如果沒有這種一以貫之的價值觀,會出現什麼問題?那就會出現《墨子》上所說的,「一人則一義,二人則二義,十人則十義」的問題。也就是說當社會上有一個人的時候,有一種是非善惡美醜的標準,兩個人的時候是兩種,十個人的時候是十種,而這恰恰是在以自由平等和民主觀念為核心的美國所出現的問題。美國曾經對自己的八千名中學生進行了一個抽樣的問卷調查,結果有百分之七十一的人考試做過弊,百分之六十八的人動手打過人,百分之三十五的人在商店裡偷過東西。但是最後一個題,當他們被問到,你認為自己的道德高尚嗎?結果出人意料的是,居然有百分之九十六的中學生,選擇了自己的道德是高尚的。原因是什麼?因為他們崇尚的是自由、平等、民主,所以你沒有必要把你的價值觀強加給我,人們都是以我高興、我願意、我認可的價值觀來評價自己的行為。我們現在的中學生,受西方人的影響也很深刻,現在的中學生也流傳著一句口號,那就是「只要我高興,有什麼不可以」。只要我願意,我就可以騙人;只要我願意,我就可以偷別人的自行車;只要我願意,我就可以考試作弊,他不覺得這些是道德不高尚的表現。

  所以這個義,在美國有一個著名的美德倫理學家叫邁因泰爾,他在西方,他的影響和羅爾斯是一樣的,他寫了兩個著名的專著,一個就叫《追尋美德》,另一本書就是《誰之正義何種合理性》。在這兩本書中,他就批判了西方專注於正義的規則和制度的設計,忽視了個體美德培養的做法。他說一個正義的制度,必須是有正義美德的人才能設計出來,如果你設計制度的人,他就是有偏心的、有私心的,他所設計的制度不可能是公平合理的;另一方面,即使是公平合理的制度,已經設立出來了,在他推行的過程中,也必須是有正義美德的人,才能把它實施到底。所以為什麼我們現在社會出現了很多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情形?那就是人們都是有私心的,這個「私」字沒有放下。所以他認為倫理學的任務,不是去設計正義的規則和制度,而是去培養人的美德。所以他對西方這個社會道德混亂的現狀就提出了批判,認為應該回到古希臘的那些古典作家那裡,去著重培養人的美德。

  所以我們說這個一以貫之的價值觀很重要,因為它一方面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確立了一個一以貫之的價值取向。也就是說,如果在家裡家長所教導的,和學校裡老師所傳授的,還有我們社會大眾傳媒所傳播的不一致,甚至相衝突的話,就會使人們無所適從。譬如說我們雖然一方面提出了以八榮八恥為核心內容的榮辱觀,但是另一方面我們的報紙、雜誌,我們的新聞媒體、我們的電視,到處都宣揚以驕奢淫逸為榮的這種價值取向,我們可不可能樹立起以驕奢淫逸為恥的榮辱觀?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這個一以貫之的價值觀,它是樹立了一個一以貫之的價值取向。另一方面,它也是為法律的制定、制度的設計,提供了內在的精神和價值靈魂。現在很多人都提倡要重視制度建設,但是我們要知道,我們不是為了制度而制度,為了法律而法律,這些法律和制度設計起來,都是要維護一定的價值觀,導人向善,促進社會和諧的,這才是最終的目的。

  西方的制度設計,是以什麼價值觀為核心的?它是以公平正義為核心,進行制度安排的。但是我們不要忘記西方的文化背景和我們有所不同,西方的文化傳統是一種宗教文化的傳統,也就是說在歷史上,這個政治制度的設計,要維護公平正義,而它的仁慈博愛的道德情感,是由教會來完成的。所以其實他們也是兩手抓,一手抓公平正義,一手抓仁慈博愛,這兩個手都是互相配合的,所以他們的社會也能治理得和諧。但是我們現在向西方人學習的時候,我們只看到了它公平正義的政治制度這方面,而沒有看到仁慈博愛的道德教育,所以我們向他們學習的時候,存在著異體移植的問題,很多的制度搬到中國來,它就不見效了。在歷史上,他們這個兩手互相配合,也能把社會治理得很和諧。但是在現代以來,隨著上帝死了,很多的年輕人已經不再信仰上帝了,結果他們的政治制度,仍然以公平正義為核心進行制度安排,這就出現了兩個問題。第一,就是雖然維護了公平正義,但是不能培養人們仁慈博愛、團結互助的道德情感,所以出現了很多反社會行為。這些行為並沒有觸犯法律,但是不是一個和諧社會應有的情形。

  比如我在英國讀書的時候,有一天看新聞,他們的ITV獨立電台就報導說,現在英國出現了很多中學生之間以強淩弱現象,而這種現象是如此的普遍,以至於他們把它稱為大不列顛不為人知的恥辱。此外像青少年的吸毒、酗酒、賣淫、鄰里糾紛等等,更是層出不窮。這些行為構不到法律的制裁,但是已經如此的普遍,影響到社會的和諧。另一方面,我們的法律健全了、監督機制完善了,只要這個人一犯罪,我們就把他送進了監獄。但是諸位朋友,問題就此解決了嗎?人們在監獄裡學到的是更加狡詐的做案方式,當他們被放回到社會的時候,仍然會危害人群。所以西方社會又出現了一個情形,那就是這個監獄已經不夠用了,政府必須投資大量的金錢來建設監獄。而那些個警察非常的短缺,連大的案件都應接不暇,那個小的案件更沒有人去過問了。所以有一次在一個國際會議上,有一位西方學者站起來發言,她是一位女士,她就用很諷刺的口吻說,她說現在我們西方社會就出現了中國的老子在幾千年前所描寫的情形,什麼情形?那就是「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我們的法律條款一天比一天設計得更嚴密、更具體、更細緻,滲透到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是我們的社會因此和諧了嗎?恰恰相反,盜賊多有,違法亂紀的人、鑽法律空子的人卻愈來愈多了。

  所以我們看到這裡,又想起了孔老夫子在《論語》上所講的一句話,他說「道之以正,齊之以行,民免而無恥」。我們設計了各種各樣的政令條款、法律規章,用這個來引導人們,當他觸犯這些法令條款、政令規章的時候,就給他以刑罰的處罰,這個結果是什麼?「民免而無恥」,這個「免」不是免於去做壞事,人們仍然會去做壞事,但是他會想方設法的免於刑法的處罰,而且沒有羞恥心。他不覺得自己觸犯法律是很可恥的一件事,還覺得自己能夠逃避法律的制裁是自己聰明智慧的體現。所以在英國有一位著名的歷史哲學家叫湯恩比先生,他是從文化學的角度來研究歷史,他研究了各個國家的文明發展史,最後他得出了一個結論,他說能夠真正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的,只有中國的傳統文化。早在七十年代末這個湯恩比先生,就預測到人類的災難和危機會愈來愈嚴重,他在《展望二十一世紀》這本書中,和池田大作先生的談話中就講到,他說人類的生存沒有比今天更危險的時代了,這種對人類生存的威脅是人類自己招致的。如果人把自己的技術,濫用於利己主義、邪門歪道和罪惡目的就有致命的危險。正因如此,它才遠比地震、火山爆發、暴風、洪水、乾旱、病毒、細菌,還有鯊魚和猛虎更加危險。

  但是諸位朋友,我們意識到這種危險了嗎?我們並沒有認識到,因為什麼?因為在地震來的時候,在SARS、豬流感流行的時候,我們全國人們從上面的最高領導者到底下的老百姓,都是嚴陣以待,如臨大敵。當然我們說這是完全必要的,但是與此相比,由人心的墮落所導致的種種社會問題,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在一九八八年,有一批諾貝爾獎的獲得者,他們在巴黎開會,面對世界的誠信危機、恐怖主義、環境退化,提出了一個共同的呼籲。他們說,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二千五百年前,中國的孔夫子那裡去汲取智慧。諸位朋友,這些人都是諾貝爾獎的獲得者,都是某一個領域中的專家和學者,他們能夠提出這樣的論斷絕非偶然,那是奠定在對傳統文化深刻的理解和認同的基礎之上的。

  究竟傳統文化,對於我們今天解決思想道德教育不得力的現狀,有哪些經驗和啟發?這個就是我們要講的第三個問題,也就是傳統文化對當前道德教育的啟示。也就是說,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很重視思想道德教育,那為什麼我們的思想道德教育,沒有起到預期的效果?反而讓人們非常的反感,沒有起到我們應該起到的作用?簡單的說,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尊重傳統,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道德教育的經驗。總結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的經驗,我們把它概括為六個方面,第一,就是高度重視道德教育,明確了道德教育的目標。很多人說,我們也很重視道德教育。但是實際上,我們對道德教育的重視,是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必要。諸位朋友,我們想一想是不是這樣?我們知道今天在座的有很多地方精神文明辦的主任、領導,我們在八榮八恥提出以後,各個地方也請我們中央黨校的老師,去各個地方宣講榮辱觀。但是我們走了很多的地方,發現了一個普遍的規律,這個規律是什麼?就是這個地方的市委書記,這個企業的黨委書記,它的一把手都因為有更重要的會議而不能出席,這個現象很普遍。最後我們突然明白了,在我們很多領導人的頭腦中,並不認為精神文明建設十分重要,他們還有更重要的問題,譬如說我們要吸引投資,我們要追求GDP的增長,我們還有更重要的會議去參加,這些東西都更實在,比精神文明建設要重要得多。所以我們的精神文明建設,長期和經濟建設相比,還是處於一手硬一手軟的狀態,所以我們並沒有真正的來重視。

  中國古人對於道德教育的重視,是從建國理念的高度來加以重視。早在《禮記.學記篇》上就提出了,「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的理念,我們建立一個國家,領導一國的老百姓,我們建立一個企業,領導一個企業的員工,什麼最重要?教育最重要。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們善良的方面不斷的增長,而使人們的過失得以挽救,這就是我們教育的目的;換句話說,也是我們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任務。那我們的學校教育,如果秉持了這樣的教育理念的話,諸位朋友,是應該大學生的道德素質好,還是小學生的道德素質高?如果我們的學校教育秉持了這樣的理念,當然是隨著教育時間愈長,他愈有道德才對,但是我們現在的情形是這樣的嗎?在小學,我們學的是樹立共產主義理想;到了大學,只要能整理好自己的床鋪,不偷別人的自行車,考試不作弊就可以了。所以很多人說,你們沒有受過高等教育,我一聽覺得很不服氣,說我們都博士畢業了,怎麼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當我們看到了「教是長善救失」,我們的道德並沒有隨著受教育的時間愈長,素質愈好,所以我們明白了這句話。我們現代的高等教育,變成了高等知識和技能的傳習所,也就是說,我們在學校裡學到的是什麼?一技之長,是知識和技能的培訓,而沒有做人的教育。

  我們中國人曾經有人把人才分為四個層次,說有才有德,是正品,這個人又有才華又有德能,這個人是我們社會最需要的,是正品。有才無德是什麼?是毒品。這個人很有才華,專業知識很好,但是沒有德行,他會對社會造成潛在的危害,他是毒品。我們想一想毒奶粉、毒餃子的事件,是不是就是那些有才無德的人做出來的?可是我們現在的社會,把什麼樣的人當成了人才?就是把毒品當成了人才,培養的都是有才無德的人。有德無才是次品,這個人有德行但是沒有才能,我們經過培訓,他還可以用,雖然不像正品那麼好,但是不至於對社會造成很大的危害。最後是無德無才,是廢品,當然有些太過分了。這就是告訴我們人才的培養,確實是德才兼備,以德為先。

  第二個經驗,就是要注意道德教育的先後次序。在《大學》上有這樣一句話,叫「之所先後,則近道矣」。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先後的次序,如果我們把這個先後的次序給顛倒了,結果會完全不同。教育是有規律的,教育的規律就是《三字經》上的一句話,「首孝悌,次見聞」。也就是說,首先從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尊敬師長,培養起一個孩子謙恭有禮的態度,然後再讓他學習知識和技能。為什麼是這樣一個態度、這樣一個次序?因為一個孩子對長輩、對老師謙恭有禮的態度還沒有形成,就讓他學習了很多知識和技能的東西,結果是學得愈多會愈傲慢,愈不把他的父母和老師放在眼裡。而孔老夫子說,他說這個人,他即使是有周公的才華,如果他又驕傲、又吝嗇的話,「其餘不足觀也已」,其他方面都不值一提了。那我們現在的孩子為什麼走在路上目中無人,特別是我們看到很多名牌高校的學生,走在路上頭都是往上看的。為什麼我們這麼有體會?因為我們就是這樣過來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確實也是吃了很多的虧,有很多的經驗和體會。

  記得我在人民大學讀書的時候,成績非常的好,每一年的獎學金,基本上都是一等的獎學金,意味著什麼?就是你每一年的考試,所有的考試門門都是優秀,如果你有一門不是優秀,你都是二等獎學金。因為自己成績特別好,覺得什麼事都不需要求別人,什麼時候都是別人有求於我們,所以我們走在路上,頭是往天上看的,旁若無人。而且還形成了一個習慣,就是從來不會主動的去要別人的聯繫方式,如果別人不聯繫我,就不要指望我去聯繫別人,結果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今天。不過我們學了傳統文化之後,覺得這也挺好的,因為自己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去深入經典,去避免不必要的應酬。這個習慣養成了目中無人,結果每一次我們在評三好學生的時候,大家現在都提倡民主選舉,要全班同學投票,結果一投票的時候,就投不上我。當時我是怎麼想的?我是想,因為我的成績太好了,他們都嫉妒我,不投就算了,我也不在乎,所以我也沒有把它當回事。後來我們接觸了《弟子規》,學了傳統文化,特別是我們看到了蔡老師、鍾博士他們所講的這些道理;看到《論語》上講,他說「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為什麼我們走到哪裡,哪裡的人都不歡迎我們?原來「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個原因一定是在內不在外,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突然恍然大悟,知道原來是自己的態度太傲慢了。

  所以我們這幾天看到了很多的志願者,很多的義工都在彬彬有禮的鞠躬,來迎接四方的嘉賓。最初我看到這個情形的時候,我也不是很習慣,我說都什麼年代了,還要回到古代的那個禮節,太落後了,盡講形式主義。後來我們看別人鞠躬,表現出來的那個態度,確實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尊敬。而我們很多的學者、很多的領導、很多的企業家,這個躬就很難鞠的下去。因為什麼原因?長期以來這個傲慢心太重了,所以這個頭很難低的下去,所以我們沒有內心的恭敬,表現在外面,就沒有那個禮儀。最初我們在學習這個禮的時候,我們的心態是什麼樣的?我看別人都能鞠躬,我們一向做得不比別人差,那我也能鞠躬,所以我們這個頭,也是低得很低,鞠的是九十度的標準禮。但是我們抬起頭來,這個眼神還帶著輕視、帶著不屑,意思是什麼?你能鞠躬,我也能鞠躬,這有什麼了不起的。你看,最初那一念心,那個習氣太嚴重了,還是傲慢,還是無禮,所以雖然表現出來了九十度鞠躬禮的形式,但是並沒有折服心裡的傲慢。所以我們覺得像我們這種習氣太重的人,最好是去三跪九叩首,經常做這樣的禮,比較容易折服自己的傲慢。

  教育是有先後次序的,那道德教育還是有先後次序的,道德教育的次序,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講的「百善孝為先」。你看這一句話,大家都耳熟能詳,是我們的一句俗語。現代西方的科學家,就是從中國的古代諺語中找到一些句子,然後怎麼樣?然後再用他們的科學方法來加以證明,最後發現很多都是符合科學的。「百善孝為先」就是告訴我們道德教育是有先後的次第,必須從對父母的孝來培養一個人「知恩報恩,飲水思源」的意識。我們想一想,我們人生在世誰對我們的恩情最大?無過是我們的父母。但是一個人如果連父母的養育之恩都不能夠去報答的話,請問在這個世界上還有誰的恩德能夠讓他念念不忘、想著去報答?一個人恩義、情義、道義的處事原則沒有樹立起來,他不會什麼原則都沒有,取而代之的就是一種以利害為取捨的處事原則。這件事對我有利,我就會全力以赴;當這件事由利變成害的時候,那對不起,我就會做出忘恩負義的事情來。現在我們社會,很多道德問題的出現,都是和孝心的淪落有關係。

  譬如說我們看到很多的大學生,接受了別人的資助,連一個感謝的話、感恩的信都不寫,很多的專家學者寫了長篇大論去探討原因。其實這個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現在的人已經不知道報恩父母了。一個人連父母這麼大的養育之恩,都不能夠想著去報答的話,對於陌生人的資助,對於政府的關懷,又怎麼能夠想著去報答?所以在國外,我們也看到了類似的情形,我們知道西方是福利國家,對殘疾人照顧得特別周到,福利非常的好,但是很多人不僅沒有感恩之心,反而覺得這是政府應盡的責任。甚至還有人做出了一些假的證明,做出了一些偽證,來獲得政府更加多的資助,這些就是因為沒有這個根所導致的。那我們明白了這一點,我們應該從孝心入手,來開啟一個人的仁慈之心。我們想一個人如果連他父母處於苦難的境地都無動於衷,那看到別的老人,他們處於困苦的境地,又怎麼可能伸出援手?所以現在很多的人麻木不仁,什麼原因?原因是對父母都沒有感恩心了。

  有一篇文章,我在很多的論壇也經常引用,目的不是為了教導大家,而是為了提醒我自己,因為我自己的就是一個粗心大意的人,經常不會去關愛自己的父母,所以把這個文章也分享給大家。這個文章叫「你留意過自己的父母嗎?」如果你在一個平凡的家庭長大,如果你的父母還健在,不管你有沒有和他們同住。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媽媽的廚房不再像以前那麼乾淨。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家中的碗筷好像沒洗乾淨。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家中的地板衣櫃經常沾滿灰塵。如果有一天,你發現母親煮的菜太鹹太難吃。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經常忘記關瓦斯。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老父老母的一些習慣不再是習慣時,就像他們不再想要天天洗澡時。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不再愛吃青脆的蔬果。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愛吃煮得爛爛的菜。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喜歡吃稀飯。如果有一天,你發現他們過馬路行動反應都慢了。如果有一天,你發現他們在吃飯的時間老是咳個不停,千萬別誤以為他們感冒或著涼,那是吞咽神經老化的現象。如果有一天,你發覺他們不再愛出門。如果有這麼一天,我要告訴你,你要警覺父母真的已經老了,器官已經退化到需要別人照料了。如果你不能照料,請你替他們找人照料,並請你請你千萬千萬要常常探望,不要讓他們覺得被遺棄了。每個人都會老,父母比我們先老,我們要用角色互換的心情去照料他,才會有耐心,才不會有怨言。當父母不能照顧自己的時候,為人子女要警覺,他們可能會大小便失禁,可能會很多事都做不好。如果房間有異味,可能他們自己也聞不到,請不要嫌他髒或嫌他臭,為人子女的,只能幫他清理,並請維持他們的自尊心。當他們不再愛洗澡時,請抽空定期幫他們洗身體,因為縱使他們自己洗,也可能洗不乾淨。當我們在享受食物的時候,請替他們準備一份大小適當,容易咀嚼的一小碗,因為他們不愛吃,可能是牙齒咬不動了。從我們出生開始,餵奶、換尿布,生病時不眠不休的照料,教我們生活基本能力,供給讀書,吃喝玩樂和補習,關心的行動永遠都不停歇。如果有一天,他們真的動不了了,角色互換,不也是應該的嗎?為人子女者要切記,看父母就是看自己的未來,孝順要及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您留意過自己的父母嗎?

  這個文章寫得非常好,我在第一次讀的時候,也是淚流滿面,因為非常的慚愧,沒有極早的接觸傳統文化,也對父母做出了一些悖逆父母的事情。所以我們確實體會到,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在前不久有一次論壇上,有一個老師分享,說他看到了一篇文章,這個文章的題目是「我願意做你們家的一隻狗」。這個文章是誰寫的?就是一個做母親的人寫的,因為她發現自己的兒子對自己的態度還不如他對自己家的那條狗那麼樣的關愛。所以我們說現在的人都是迷惑顛倒,對自己關愛付出最多的人,我們卻經常的傷害,不去照顧、不去理睬,而對那個寵物那條狗,居然比對他的父母親還更加的關心,你說這不是迷惑顛倒嗎?但是我們在沒有學傳統文化之前,確實也做了很多迷惑顛倒的事。

  有一個故事,講的是一個兒子還很難得,帶著他的父親到公園裡去散步,但是這個兒子的心並沒有在他的父親身上,他就坐在公園的長椅上開始看報紙。結果這個父親就很寂寞,他特別想和兒子交流,突然看到了一隻小鳥,他就問兒子,說那是什麼?這個兒子把眼睛從報紙上移開,漫不經心的看了一眼對他說,那是一隻小鳥。說完之後,又回去看自己的報紙了。結果這個老人家還是很寂寞,過了一會又看到一隻小鳥,他就又問兒子,說那是什麼?這個兒子看了一眼,一看還是一隻小鳥,就有點不耐煩了,說話的聲音就有點大了,說那是一隻小鳥,我都跟你說一遍了,還問!說完之後又回去看他的報紙了。結果這個老人家,過了一會又看到了一隻小鳥,他又忍不住,又問他的兒子,說那是什麼?這個時候,這個兒子已經徹底的不耐煩了,他把這個報紙往地上一摔,他說,那是一隻小鳥,我都跟你說兩遍了,還問,真煩。這時候他的父親就默然無語,回到家裡,從抽屜裡拿出了一個發黃的日記本,翻開了一頁遞給了自己的兒子。這個日記本記載著這個孩子小的時候成長的經歷。這個日記上就記載著有一天,這個父親帶著兒子來到了一個公園裡,這個孩子很天真活潑又有很多的問題。他看到了一隻小鳥就問他的父親,說那是什麼?他的父親就很高興、很耐心的說,那是一隻小鳥。結果走著走著,他們又看到了一隻小鳥,這個孩子的問題就特別多,而且經常反覆的問問題,於是他就又問,他說爸爸、爸爸,那是什麼?這個父親仍然是很耐心、很高興的說,那是一隻小鳥。而且還給他解釋,這個小鳥怎麼發音,告訴他小鳥有什麼習性,這個孩子就很高興。結果走著走著沒過多久,又見到了一隻小鳥,這個孩子就又問,說爸爸、爸爸,那是什麼?這個下午,整個的一個下午,這個孩子問了多少遍「那是什麼?」這個日記上記載,這個孩子整整的問了二十三遍「那是什麼?」而這個父親無一例外的很耐心、很高興的告訴他,那是一隻小鳥,沒有絲毫的不耐煩。看到這裡,這個兒子就很慚愧,低下了頭,而且流出了眼淚,最終和父親擁抱在一起。

  所以我們說,父母對我們的付出是無私無求,永遠那麼耐心,但是我們對父母的態度,卻沒有絲毫的耐心。所以在《孝經》上有一句話,他說「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理」。我們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親,不愛自己的父母親,我們去愛別的人,這個和德行的要求、和理的本質,都是相違背的。為什麼是相違背的?譬如說我們出差在外,買了很多的土特產,就像我們今天從各地來學習,回去以後,一定會帶回去雲南的特產,那我們帶著這些特產去看誰了?我們是去看自己的領導了,是去看自己的生意合作夥伴了,還是先去看自己的父母了?為什麼我們要去看領導?因為領導能夠提拔我們,能夠給我們帶來好的位置;我們的生意合作夥伴,能夠給我們帶來財富;而我的父母卻已經衰老了,甚至在很多人的思想中,都是我們的包袱和累贅了。所以我們潛移默化的是以一種功利的思想在為人處世,沒有知恩報恩的意識。如果這種思想推而廣之的話,我們這個社會見利忘義的事情就會愈來愈多,都不足為奇了。所以我們看到了這一點,知道我們人生很多的不順利,都是因為沒有能夠盡心盡力的孝敬父母所導致的。

  正如在接下來的幾天裡,靳老師他們的歌聲中,所唱到的「諸事不順,因不孝」。為什麼我們現在的孩子教育不好,對我們沒有禮貌?我們回想一下,我們是怎麼對待自己的父母,就知道了。所以有的人說,父母和兒女之間關係就像一棵大樹,這個大樹的果實是孩子,這個樹的樹幹是他的父母,而這個樹的樹根是他的祖父母。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能夠對我們有孝心的話,我們應該把水、把養分澆在哪裡?我們應該把水、把養分澆在根上,這樣才能碩果累累。但是我們現在家長所做的事情,是把所有的關愛直接放在了果實上。結果這個果實不僅吸收不了,反而都腐爛了,這就是我們現在孩子教育出現問題的癥結所在。所以中國古人說,「棄老取幼,家之不祥」。我們放棄了自己的父母老人不去關愛,而把所有的愛放在了孩子的身上,我們的家庭已經不吉祥了,已經是敗相已漏。這個就是司馬光先生所說的,「愛之不以道,是足以害之也」。我們哪一個父母不關愛自己的孩子?但是我們沒有用正確的方法和途徑去關愛孩子,都變成了溺愛。所以這個溺字,也寫得很有智慧,左邊是一個三點水,右邊是一個弱字,是我們是溺愛孩子,結果把孩子都愛得都怎麼樣了?愛得很弱,不僅僅是生活能力很弱,身體都很弱了。所以我們看到,現在兒童醫院排隊看病的人是愈來愈多。這個就是我們講的孝。

  在「管仲論相」這個故事中,也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也就是說我們應該選拔什麼樣的人才做為自己的接班人?齊桓公去看望管仲,因為管仲生病了,躺在床上。他就向他請教,說仲父,你去世以後應該請誰接替你的位置來做宰相?管仲很聰明,他知道齊桓公心目中已經有人選了,但是他故意問,他說主公,您覺得選誰比較合適?這個齊桓公就說,他說易牙這個人怎麼樣?易牙這個人對我可忠心了,有一次我們在談話的時候,他問我,主公,有什麼好東西你沒有吃過?我說,天下的山珍海味我都嚐過了,只有嬰兒的肉沒有吃過。結果沒想到,易牙回到家裡,居然把自己的孩子給殺掉了,用他的肉給烹飪了一盤菜來呈現給我。你看他愛我是不是勝過愛自己的兒子?管仲就說,他說主公,一個人人情所摯愛的無過是自己的孩子了,但是易牙這個人居然可以殺子奉君王,這個人絕對不可以用,他一定是別有企圖。齊桓公聽了之後說,易牙這個人不行,豎刁總可以了吧,豎刁他為了進宮來陪我玩,隨時出入宮廷比較方便,居然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太監,目的就是能隨時出入宮廷來陪伴我,你看他對我是不是很恭敬?這個管仲就說,他說主公,一個人最關心的,無過是自己的身體健康了,而豎刁這個人居然可以自殘以求榮,這個人一定有更大的企圖,這個人也不可以用。桓公聽了說,他們兩個人都不可以,開方這個人總可以了吧,開方本來是魏國的公子,但是他來到我們齊國一住就是十五年,再也沒有回鄉去探望過自己的父母,你看看他對我是不是對我很忠心,即使是他的父母過世,他都沒有趕回去參加葬禮。這個管仲聽了之後就說,主公,人生在世,對我們恩情最大的人無過是我們的父母了,但是開方這個人居然可以絕親以干祿,這個人一定是忘恩負義的人,不可以用。但是遺憾的是齊桓公並沒有聽從管仲的勸導,最後還是用了這幾個人,結果自己死得也很慘。

  諸位朋友,我們講這個故事,並不是給大家增長見聞,目的是讓我們反省自己,我們想一想我們自己是不是就是易牙、就是豎刁、就是開方這樣的人。首先我們看一看自己是不是易牙?很多人說,怎麼可能,老師,我們再怎麼殘忍,也不會把自己的孩子殺了,去供奉給我們領導用餐。但是我們想一想,當我們的領導問我們,你今天有沒有時間,我們去應酬一下吃個晚飯,就不要回家吃晚飯了。我們是怎麼樣的態度?我們是興高采烈、受寵若驚的去跟領導去吃飯了,所以現在有一個口號叫「爸爸回家吃晚飯」。我們都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共進晚餐,我們還有什麼時間去關心他的成長、關心他的品質、關心他的教育?雖然我們沒有親手殺了孩子的身命,但是因為我們為了名利去追求,沒有時間關心孩子的教育,我們也斷送了孩子的慧命,我們是不是殺子奉君王?

  那我們再想一想,我們是不是豎刁?現在我們都知道,要做成一筆生意很不容易,首先要請客吃飯,而請客吃飯的場合,氛圍都不是很好。首先就要抽煙,煙霧繚繞,如果別人遞給你一根煙,你不抽,好像和人家格格不入,不夠朋友。所以很多人就為了這一個合同,也染上了抽煙的壞毛病,其實這個就是慢性自殺。除了抽煙還不要緊,還要喝酒,喝了白酒喝紅酒,喝了紅酒喝啤酒,結果是喝壞了黨風、喝壞了胃。所以現在很多的領導、很多做生意的人,年紀輕輕就有脂肪肝,胃病、肝病就出來了。我們想一想,我們這樣做目的是什麼?就是讓對方高興,說你夠哥們意思,一高興在我們的合同上簽字,把這個生意給我們了。為的是求得存款摺上一個數字的增長,在我們朋友同學聚會的時候,可以炫耀說,你看我的房子有多大,我的車子有多豪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我們是不是自殘以求榮?

  那我們再看一看我們是不是開方?我們很多的同學,從農村考到了大學,看到我們的同學都是名門之後,都是很多有權有勢的人,再也不好意思說自己出生在農村,自己的父母是農民。他的父母千里迢迢的來看望他,他都跟同學介紹說,這是我們家鄰居的老伯。還有我們很多的同學,到國外去求學,是一年土,二年洋,三年忘了回家鄉,四年忘了爹和娘。不僅沒有回家去看望過父母,甚至連一個信、一個電話都沒有了,那父母辛辛苦苦的培養了我們一次,但是他們得到的又是什麼,我們是不是絕親以干祿?所以我們現在的人,確實都做著悖德、悖理的事,還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妄自尊大,自以為是。

  所以我們看了這個故事,也讓我們想起了《大學》上的一句話,叫「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什麼是仁者?就像我們古聖先賢一樣,就像范仲淹一樣等等,他們自己憑著自己的勤奮努力最後獲得了功名,獲取了事業,然後把自己的俸祿,自己的錢財來做慈善事業、來救濟群苦。最後他們的名聲受到了社會的讚揚,甚至是垂範後世,名垂千古。「不仁者以身發財」,沒有仁德心的人,他是不惜以自己的身體健康,自己良好的社會名聲、良好的地位,甚至是家人的幸福,孩子的教育為代價,來獲得一個存款摺上數字的增長。所以諸位朋友,在我們的面前放著一個天平,天平的一側是你存款摺上數字的增長,在天平的另一側是你的身體健康、你的身分、你的名聲、你的地位,還有你家人的幸福、孩子的教育,甚至是家人的健康,當我們把這些東西統統放上去的時候,究竟哪一個重哪一個輕就一目了然了。所以我們從這裡也學會了,我們看朋友、看下屬,哪些人值得交往,就看他是不是孝敬父母,有知恩報恩、飲水思源的意識。這個就是第二點。

  第三點,強調「正己化人」,教育者、領導者先受教育。在中國古代的《說文解字》上,對「教」下了這樣一個定義,說「上所施,下所效」。這一句話就給我們解釋了,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應該是怎麼樣做的,那就是上面應該怎麼做,下面就怎麼效仿就好了。這個上,在家裡就是家長,在學校就是老師,在國家就是領導者。現在很多的家長都埋怨說,你看我這個孩子不孝敬,一點都不會想到父母,自我為中心,小公主、小皇帝的脾氣可厲害了。這些都是結果,請問原因在哪裡?我們想一想,我們在過年過節的時候,家人在一起吃飯,我們做父母的夾起菜來,首先把它放在了孩子的碗裡,還是把它放在了父母的碗裡?我們在放假要和家人出去旅遊的時候,我們帶著家人,帶著父母孩子,來到了父母喜歡去的地方,還是來到了孩子喜歡去的地方?具體一點,我們現在世博會在上海召開,我們帶著父母還是帶著孩子去看世博會?這個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所以我們沒有表現出一個孝親的榜樣給孩子看,他們從哪裡學到孝敬父母?做為領導者,也同樣對社會風氣的影響,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論語上孔老夫子就說到,「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這個君子就是指在位的人,在位的人、領導者他的德行就像風一樣,一般百姓的德行就像草一樣,風向哪邊吹,這個草就向哪邊倒。實踐也證明,上行則下效,「大臣不廉,小臣必污;小臣不廉,風俗必敗」。

  所以我們做為社會的管理者,國家管理者的領導者,他們的社會,他們的道德素質如何,確實是影響著整個精神文明建設的成果。孟子他也有一句話,他說不仁的人,沒有仁德心的人,居在領導的職位,就等於把他的過惡,播撒到廣大的民眾中去。我們看到很多的企業、很多的學校,甚至是一些監獄,都把這個企業、監獄學校,構建成一個和諧的單位,原因在哪裡?原因就是他們的一把手率先來學習《弟子規》。譬如說我們接下來,這幾天要分享的,像原海南監獄管理廳的張發廳長,還有我們新疆的企業家郝總,還有芳子的總裁劉總,他們都是從自己的身上做起,首先力行了《弟子規》,最後感化了員工。所以我們與其說一直在會上講如何的愛護環境,保持公共衛生,不如我們做領導的能夠彎下身,撿起地面上的那一塊垃圾。我們想一想,如果一個市的市長,他看到這個辦公樓裡有一個廢紙,他都撿起來了,那他的下屬會怎麼做?還有沒有人敢再隨便往地上扔垃圾。

  為什麼我們現在的道德教育不得力?原因就是,你看前幾天有位領導,還在講台上講得慷慨激昂,說我們一定要反腐敗,反腐倡廉關係到我們什麼精神文明建設的成敗,關係到我們黨的生死存亡。結果過了幾天,這個領導因為腐敗問題被抓了起來。當愈來愈多這樣的現象出現在我們生活中的時候,這個道德教育就變成了說教。諸位朋友,為什麼我們傳統文化的論壇走到哪裡,哪裡就會興起學習傳統文化的高潮?原因就是在於這些講傳統文化的老師,把他們所講的每一句話,都落實在自己的生活中了。

  第四就是要把道德教育,視為一個由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宗教教育等構成的一個複雜的體系。中國人最講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它是始從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開始,而這個家庭教育,也是貫穿了一個人一生的過程,是始從胎教,到終的時候,是慎終追遠。早在周文王的母親時代,就很重視胎教,在文王的母親懷孕的時候,做到了目不識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他的母親在懷孕文王的時候,不好看的顏色都不去看,淫詞歌舞都不去觀聽,口裡所講的話都是很溫柔的話,連傲慢的言語都沒有,更何況是粗魯罵人的話!正是因為文王的母親是一位聖人,所以她教出的這個孩子文王才也是一位聖人。所以我們現在把夫人尊稱為太太,這個太太就是來源於周朝的三位女聖人,文王的母親叫太任,他的祖母叫太姜,他的夫人叫太姒,這個就是太太的來源。因為她們三位都是女聖人,把兒子教導出聖賢的子孫,所以我們尊稱夫人為太太,也是期許她成為聖賢的母親。在今天下午,我們也有幸,邀請到了鍾博士的母親,鍾媽媽,和他共同來演講「和諧社會之本」。我們從他們的身上也確實看到了,之所以有聖賢的兒子,確實是因為有聖賢的母親。

  在這個孩子出生以後,眼睛一張開,雖然不會說話,但是他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給他良好的或者不好的引導,成為他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原則。現在我們很多的人,都不明白這一點了。很多的母親,抱著孩子一邊餵奶一邊就罵人、一邊就說謊、一邊就生氣,結果這些都被孩子給看到了,潛移默化的成為他行為的標準。所以中國人有句話叫「教兒教女先教自己」,又說「三歲看小,八歲看老」。三歲看小,看什麼?就是看他所受的家教,到老的時候,「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謹慎的辦理喪事,追奠亡故的先人,這個民風就自然歸於淳厚了。為什麼歸於淳厚?因為這個人連他的祖先都能念念不忘,想著去祭祀的話,對他眼前的父母哪有不照顧的道理?他不可能一方面去祭祀祖先,另一方面又打爹罵娘,這個於情於理都是不合適的。而祭祀祖先也是一個機會的教育,在祭祀祖先的過程中,會把全家族的人都召集在一起,來宣講祖先的德行。也就是說,你們張家、你們李家在歷史上,哪朝哪代出現了哪一個聖賢人,他們有什麼德行供我們後人來學習和參考。那你做為他的後代子孫,你的言行舉止,都要特別的小心謹慎,你這個責任感就提起來了。不要因為我們的不慎舉止,為祖先蒙羞。

  學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延續,學校教育的核心內容,首要的一堂課就是孝敬父母。也就是說,這個老師在學校教導孩子如何孝敬父母;在家裡,家長教他如何尊敬老師,這個老師和家長緊密一配合,就很容易把這個孩子教導好了。所以中國古人對於老師是非常的尊敬,這在古禮中體現得也很明顯。孩子的父親帶著孩子去拜見老師,去見老師的時候,首先他會對孔子像行最重禮,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三鞠躬禮,在古代是三跪九叩首的禮。然後這個父親又請老師上座,然後他要帶著孩子對老師鞠三跪九叩首的禮,這個表現是為了什麼?就是為了教育孩子。在孩子的心目中,最尊敬的人就是他的父親,他看到自己的父親對於老師如此的敬重,他對老師的話怎麼敢不聽從?老師教他什麼?老師教他要孝敬父母,所以這樣孩子就很容易教導好了。

  我們現在的孩子為什麼不受教?就是因為孩子在學校裡被老師一說,他回去就會告訴家長,向家長訴苦,而這個家長又不懂教育,他就會很生氣,就跑到學校去找校長,校長又去找老師,最後這個孩子出現了問題,老師都不敢說他。如果這個孩子犯了錯,沒有人敢說他,敢指正過來,他怎麼不會一錯再錯?所以中國古人對於老師特別的尊重,譬如說皇帝,在接見群臣的時候,都是面南背北,以君臣之禮接見,只有在他接見老師的時候,必須以主賓之禮來接見,一個站在東邊,一個站在西邊。意思是說,雖然你是一國之君,但是你的老師,他永遠是你的老師。在喪禮之中,父母過世,要守喪三年,要穿孝服;他的老師過世,雖然不用穿孝服,但是也要守心喪三年。什麼是心喪三年?就是在心裡經常惦記著老師的教誨,感念老師的恩德。這說明老師的恩德和父母的恩德是相等的,正是師道和孝道使我們的中華文化得以承傳。

  老師教導孩子要孝敬父母,內容也很廣泛,不僅僅要養父母之身,還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慧。在孔老夫子的時候,有一個弟子來向他來請教,什麼是孝?孔老夫子就說,現在的所謂孝子,認為能贍養父母就盡到了孝道,但是對於養狗養馬而言,也同樣是養。如果僅僅是贍養而不尊敬父母的話,怎麼能夠把養狗養馬和養父母區別開來?所以贍養父母最重要的,是從內心表達出對父母的尊敬和感恩之情,即使是父母做錯了事,你去對他勸諫的時候,也要做到《弟子規》上所說的「怡吾色,柔吾聲」。養父母之心的另一個方面,就是不要讓父母經常為我們擔憂,也就是要做到,父母僅僅為你的疾病而擔憂。譬如說我們在學校上學的時候,功課不好父母會為我們擔憂;我們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遊手好閒,經常上網吧打遊戲,我們的父母為我們擔憂,這也是不孝;等我們走上了工作崗位,和同僚不能合作,對領導交給自己的任務,不能盡心盡力的完成,我們的父母也會擔憂;我們當了領導,我們以權謀私,貪污受賄,也會讓父母為我們戰戰兢兢,這也是不孝。所以我們從這裡就明白了,中國古代的廉政,反腐敗教育,其實從家庭已經開始了。如果這個孩子他有孝心,能夠想到他父母的話,他一定不會做出讓父母蒙羞的事。所以很多的人說,他說講這個孝有什麼用?某某高官在家對父母可好了,也是一個孝子,但是他還不照樣貪污受賄,最後鋃鐺入獄了嗎?這就是不懂得孝的內容很全面,他不僅僅要養父母之身,還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我們父母培養我們,並不是希望我們在他面前端茶倒水,能夠服侍他一生,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又何必遠走他鄉,去上大學去深造?他希望把我們培養出來,能夠做一個對國家、對人民、對社會有益的人。所以《孝經》上也講,「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我們這樣全面的來看這個孝,確實能夠更加的體會到傳統文化的深刻之處。

  社會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擴展,也就是在我們中國傳統的詩詞、歌舞、戲劇、小說之中,都秉持了孔老夫子的一個理念,那就是「思無邪」,不要讓人們有邪曲不正的念頭和思想生起來。所以古代的這些社會教育,都是以弘揚正氣、宣講道德為主要內容。譬如說我們看到《詩經.關雎篇》的開篇,有這樣幾句話,說「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們相信很多人,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一句話都不會陌生,但是很多人認為,什麼是窈窕淑女?我們都是以現代人的思想來理解古人,認為是面容、身材姣好的女子,才是窈窕淑女。很多人還以這句話,為自己的好色找到了理由,說身材相貌姣好的女子,哪一個男人不喜歡?這個都是以我們現代人的意思來妄推古人。這句話實際上告訴我們,要找一個有賢淑美德的女子為伴才是最重要的。因為我們古人知道,娶一個好的妻子可以興三代,娶一個不好的妻子也可以敗三代。這個絕對不是誇張,因為這個孩子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向他的母親來學習。所以古人說,閨閫是聖賢所出之地,母教為天下太平之源,從這一句話中,我們也體會到了,古人那種社會教育的良苦用心。

  古人都知道,一般的成年人都比較好面子,如果你直接去勸諫他,你對他說,你的妻子從小的時候,和你同甘共苦,你在貧賤的時候都沒有嫌棄你,和你度過了很多艱難的歲月,現在你飛黃騰達、有權有勢了,你可不能做出對不起你夫人的事。這個人會怎麼樣,他就臉一紅,然後惱羞成怒,說這關你什麼事?這是我個人的問題,你是不是吃飽了撐著,沒事幹了?這就起不到勸導的效果。那古人,他人心也很淳厚,不忍心看著一個人做了錯事置之不理,所以他就寫了一首詩,來怎麼樣?來提醒一個人他有正確的知見。他說,「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你看一看在河洲上停著的雎鳩鳥,這個雎鳩鳥有什麼特點?這個雎鳩鳥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牠一生都會忠實牠的伴侶,牠一生都不會改棄牠的配偶。所以這個人說,你看一看在河洲上停著的雎鳩鳥,牠們一生都會忠實自己的伴侶,那我們做人的?難道我們做人的還不如這些雎鳩鳥嗎?難道我們做人的還不如禽獸嗎?所以一個有羞恥心的人,一看到這句詩,他的行為就受到了警示,他就會有很多的收斂。但是我們現在的電影、電視劇、網路、媒體,大部分都是什麼內容?大家應該深有感觸。如果我們的電影、電視劇沒有一個情人,沒有一個第三者插足,沒有一段床上戲,我們這個電影、電視劇都演不下去了。這樣的鏡頭愈來愈多的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就覺得做為一個人,一個男人一生只有一個配偶,那確實好像也有點太不正常了,是吧?現在很多人都是這樣的觀念。所以我們的社會環境塑造了我們的人,所以我們說什麼是教育?我們家家戶戶都有一台電視機,家家戶戶幾乎都能上網,就等於我們把一位老師請在了家裡,他對孩子在宣講什麼?我們的孩子就學到了什麼。

  所以在前不久,中央團校對未成年人的理想職業,做了一個抽樣的調查,結果他們驚訝的發現,在被調查的青少年之中,居然有百分之五的青少年選擇了什麼做為自己的理想職業?大家可能猜都猜不到,在二十個青少年之中,就有一個青少年,選擇做黑社會的老大。諸位朋友,我們的社會還有和諧可言嗎?這些都是結果,原因在哪裡?因為我們現在的網路遊戲都是打打殺殺、暴力色情的鏡頭,所以這個孩子覺得殺一個人、打一個人太正常不過了。而我們的電視劇,又把黑社會的老大描寫得可以作威作福,警察在他面前都無能為力。他槍一掃,警察都倒下了一遍,然後後邊跟著很多的隨從,是作威作福、耀武揚威,要什麼就能夠得到什麼。結果這些青少年看了,久而久之就覺得,還是做黑社會的老大比較威風。所以我們現在去觀察一下,現在的男孩子都有一種暴力傾向,而現在的女孩子也都有一種暴力的傾向了。男孩子多動症的也比較多,什麼原因?因為我們的遊戲、我們的網路,我們的電影、電視劇都是打打殺殺、暴力色情的鏡頭,讓人心安定不下來。

  所以有人說在這個社會,在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主宰著世界的命運。一種人就是國家的領導者,他們制定的政策,如果是有利於社會大眾的,重視傳統文化教育的,這個政策能夠惠及到千百萬的民眾;如果他制定一個錯誤的政策,那也會殃及天下的百姓。另一種人,就是媒體的工作者,因為他們對社會大眾傳播什麼,我們就學到了什麼,這個就是社會教育。所以我們看古代的這些戲劇、小說、歌舞,都是以宣講道德、弘揚正氣為主要內容,甚至我們那些建築也都體現了教育的理念。

  此外,在傳統社會,這個社會教育是由誰來進行教導的?它是由儒釋道三家來承擔的。所以我們說起儒教、道教、佛教,在傳統文化中,都是做為教育的含義來使用的,它不是宗教的意思。當然我們說了,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和而不同,當外來的宗教,譬如說天主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傳到中國的時候,我們翻開這些經典,發現他們的核心內容都是仁慈博愛,所以我們並沒有拒斥他們,而是以一個開放的心胸,歡迎他們到中國來傳教。所以正是這四種不同形式的教育,使我們的傳統社會人心安定、社會和諧,這個皇帝達到了垂拱而治的效果。所以我們看這個歷史,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的皇帝非常的開明,他們說你們不要跟我學,不要聽我怎麼說,我也有老師,我的老師是一位高僧大德,我們聽他怎麼講,我也向他學習。這個老師講什麼?他講不做國賊、不謗國主、不漏國稅等等這些教誨。全國上下的,從上面的領導者,到底下的老百姓,都接受這樣良好的教育,這個皇帝確實做到了垂拱而治。這是第四點。

  第五點,就是要正確的認識道德教育與制度建設之間相輔相成的關係。前面我們講了很多,都是講到了要重視道德教育,但是道德教育,並不是可以脫離制度建設孤立的進行,它恰恰是依靠各種制度來加以保證和維護的。也就是說,在中國的傳統社會,道德教育與制度建設之間,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關係,而不是非此即彼、相互脫離的關係。我們看孔老夫子的兩個弟子,我們就明白聖人對這個問題是怎麼看的?孔老夫子有兩個弟子,一個是子貢,子貢他做生意很有錢,當時在魯國有一個政策,有一個制度,就是你要到別的國家去路過,看到魯國人在那做奴婢,你把他贖回來讓他闔家團聚,你就可以到政府去領一筆賞金。這個制度顯然是鼓勵人們去做善。子貢到別的國家路過,看到魯國人在那做奴婢,他把他贖回來,但是他沒有去政府領這筆賞金,因為他自己很有錢,他也覺得沒有必要去領這筆賞金。孔老夫子聽了之後,不僅沒有表揚他、讚歎他,反而非常生氣,說子貢這件事做錯了,為什麼做錯了?說魯國現在富裕的人很少,貧窮的人很多,你子貢很有錢,去把人贖回來了,不去領賞金,顯得你沒有貪心很廉潔。但是別的魯國人到別的諸侯國去路過的時候,他想把魯國人在那做奴婢的贖回來,但是他又沒有那麼多的錢,可能因為這一個猶豫,就不能把這個魯國人贖回來讓他闔家團聚了。你這個事情看起來很高尚,但是它是有流弊的,它是有不利的影響的,而且也破壞了這一個制度,所以看起來是善,實際上並不善。他的另一個弟子,叫子路,子路這個人好勇,他見義勇為,看到一個人落水了,就把他去給救起來了。救起來之後這個人千恩萬謝,為了表達自己的感謝之恩,他就送給子路一頭牛,要表達感謝,子路就非常高興的接受了。孔老夫子聽了之後,非常讚歎子路,說子路這件事做得好,為什麼做得好?因為從此以後,魯國人會爭先恐後的去救落在水裡的人了。所以你看聖人的存心和一般人的見識就不一樣,他看到的不僅僅是這件事本身的影響,而且看到了它是不是對社會的長遠有沒有流弊。所以我們從這裡也看到了,制度建設和道德教育,它是一個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係,而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相互矛盾的關係。

  前面我們講到了孝很重要,在漢代以來,我們就實行了舉孝廉的人才選拔機制。也就是說這個地方官負責把這個地方具有孝和廉品質的人,舉薦出來做為官吏的候補。因為這個孩子孝就能夠對國家忠,這個孩子廉潔就沒有貪心。我們想一想,一個人連他的父母都不能夠孝敬、不能夠去報答、不能夠去關心的話,怎麼可能真心實意的去關愛人民、愛祖國?所以我們長期以來,思想道德教育不得力的另一個方面、另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我們建設的是空中樓閣,我們沒有基礎。沒有孝親尊師的基礎,就想讓他有博愛眾人的廣大胸懷,就有共產主義的理想,就是沒有一層,我們就想要三層四層,所以培養出了很多偽君子,我們的道德教育也沒有能夠深入人心。為了使這個地方官,把真正負有孝廉品質的孩子舉薦出來,做為官吏的候補,還有一個制度加以保證,那就是「進賢受上賞,蔽賢蒙顯戮」。什麼樣的人受到國家最高的賞賜?就是能夠為國家推薦優秀人才的人,受到國家最高的賞賜。所以在古代,什麼樣的人當宰相?並不是這個人最有才能,而是他最能識才,能夠不嫉賢妒能這樣的人當宰相。這樣的結果,就是使那些德才兼備的人,能夠脫穎而出,處在領導的職位上。

  最後一點,就是要用《弟子規》來落實,培養每一個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責任意識,因為這個《弟子規》,我們打開它一看,只有一千零八十個字,三百六十句話,但是把我們一個人一生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方方面面,都概括得淋漓盡致。但是很多人學了《弟子規》之後,不僅沒有使自己的生活有了提升,和自己的周圍人更加和諧,反而變得和周圍人格格不入了。因為什麼?因為我們沒有學《弟子規》之前,不知道有那麼多的道理,學了《弟子規》之後,都拿著《弟子規》的要求去衡量別人,很多人學了《弟子規》之後,都變成警察了。所以沒學《弟子規》之前,還和大眾能和睦相處,學了《弟子規》之後,反而和大眾格格不入了,原因在哪裡?原因是我們沒有堅持「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原則。這個原則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一句心法。

  為什麼古人講「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歸納了一下,不過是三個原因,那就是古人認識到「各自責,天清地寧;各相責,天翻地覆」。如果大家都是互相指責、互相挑剔、互相抱怨的話,這個世界就是天翻地覆;如果大家遇到問題,都是反省自己的不足,結果就是天清地寧。所以在《易經》上有兩個卦,一個卦叫泰卦,一個卦叫否卦,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這個泰卦的卦象,是坤上乾下,在正常的情況下,乾是在上的,它代表了天,坤是在下的,代表了地。但是在泰卦之中,它們兩個的位置卻調換了,是坤上乾下,什麼意思?就是說乾能夠站在坤的位置上來反省自己做得不好,坤也能站在乾的位置上反省自己的不足,這就是各自責,天清地寧。否卦,就是乾在乾的位置,坤在坤的位置,它們各自居在自己的本位來要求對方,這個就是「各相責,天翻地覆」。所以這個卦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什麼啟發?當我們在人生中遇到和人的對立、衝突和誤解的時候,無一例外的原因,都是我們站在自己的角度來要求別人所導致的。我們沒有設身處地的站在對方的立場,為他著想,想想他的處境,所以矛盾、衝突、誤解由此就產生了。

  第二個原因,就是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的修養不夠。我們一開始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就不能理解,我說他明明就是做錯了,他沒有道德,我看他不順眼,怎麼我修養不夠?後來我們在聽《弟子規》細講的時候,聽到蔡老師講了一個故事,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他說有一個孩子,還沒有走上社會就做出了很多悖逆社會的行為,譬如說他看到有一個豪華的轎車在旁邊停著,他也不認識這個車子的主人,但是他就拿著刀子去劃兩道,然後再潑上點汽油,一把火就給它燒了。如果我們是這個車子的主人,我們的第一反應是什麼?我們就是很生氣,覺得怎麼會有人做出這樣損人又不利己的事情?但是中國人有一句話說,論人之非,當論其心,我們看到這個錯誤的行為的時候,一定要去考察導致這個錯誤行為的原因。我們調查一番才發現,原來這個孩子早年父母離異,沒有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更沒有接受《弟子規》的學習。他的父母對他沒有關愛,他感受不到這個社會的愛,他從小對人是冷漠、是敵意、是懷疑、是不信任,所以才會做出這樣悖逆社會的行為。那我們想一想,我們自己是怎麼對待自己的兒女?我們對自己的兒女是百般的呵護,萬般的教育,對他是無微不至,那這些孩子相對於我們的孩子是不是很可憐?所以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我們這種心提起來了,我們再看他,就不是懷恨、就不是對立了,而是同情他、幫助他、提升他。所以說看別人不順眼,確實是自己的修養不夠。

  最後,我們學了《弟子規》、學了傳統文化,別人沒有受到我們的感動,那是因為我們的德未修,感未至所導致的。在《中庸》上,在稱讚舜王的時候,說了這樣一句話,他說「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真正有德行的人,就像大舜那樣,他的後母,他的兄弟,他的父親,三番五次的要置他於死地,他不僅沒有懷恨在心,反而總是反省自己的不足,最後他的德行感化了堯帝、感化了天下人,也感化了他的父母。所以《中庸》稱讚舜的時候說,真正有德行的人是「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那現在我們反觀自己,我們周圍有像大舜的後母,像他的父親,像他的弟弟那樣,想三番五次的置我們於死地的人嗎?我們想一想,可能很少很少。但是為什麼我們連周圍的人都不能感動?原因就是我們自己的德行不夠,所以沒有真誠心感化別人。所以中國人有一句話叫「至誠感通」,我們沒有至誠心,所以感動不了別人。所以我們看別人做得不好,我們還是要反省自己,我們沒有能夠感動別人。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是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的一句重要的教誨。

  我們相信,經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對傳統文化的信心也會更加的增長,也會把我們所學到的這些教誨,力行在我們的生活中,帶動一方社會風氣的好轉。我們今天的課,就講到這裡,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