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2009年第三屆弟子規傳統文化學習營—至聖先師孔子  李越老師主講  (共一集)  2009/12/12  馬來西亞北方大學慕阿占沙禮堂  檔名:56-039-0001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校長、老師,親愛的朋友們,Selamat Petang。被我們鄭老師這麼一介紹,我壓力也滿大的。今天我們晚上利用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和大家分享我們的至聖先師孔老夫子他一生的一些行誼和故事。因為昨天我一直想找個機會坐這張椅子,沒有坐,現在我可不可以坐?謝謝。因為這個椅子有幾位老師都坐過,都有加持;因為它也是古香古色,坐在這裡也一定有古人的加持。我們一講到孔子,諸位朋友,我們就會想到二千五百年前,孔子就生活在二千五百年前,他離我們今天的生活是不是會很遙遠?遠不遠?遠,的確是很遠。但是孔老夫子真的又離我們很近,大家看不就在我們面前嗎?所以我們說孔子離我們遠,是因為距今已經二千五百多年;說近,是因為孔老夫子他是聖人。聖人的教誨是真理,唯有真理可以超越時空,就如同太陽亙古不變,光照大地,覆育萬物。太陽照古人,也同樣照今天人,而夫子的教誨利益古人,也同樣利益我們今天的人,因為他給我們的教誨,就是教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待人處事接物。所謂聖人是德配天地,可以說是與日月同輝,與四時合序。真正的聖人他是通達天地,了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的德行是與天地之德相應。所以聖人會把這些宇宙人生的真相、做人的大道理傳授給我們,讓我們的人生也能夠看到光明,能夠真正過上幸福的生活。

  所以我們今天學習夫子的教誨,我們一定要突破時空的界限。我們現在回憶昨天的事,會不會覺得很近?尤其是昨天晚上大家一起唱歌的事,記不記得?記得。現在讓我們去了解二千五百年前的事,我們可能就會覺得很遙遠,而實際上,二千五百年前是歷史,二百年前也是歷史。兩個月、兩天以前是不是歷史?對;就在剛剛過去的兩分、兩秒是不是歷史?同樣都是歷史。所以我們要把心中那個對時間的分別要放下,讓我們回歸到二千五百年前那個時空,我們跟隨夫子當時生活的情境。最重要的我們用心去感受夫子的教誨,去契入他們生活的境界,我們就能夠真正從夫子那裡得到人生的智慧,不僅可以讓我們的人生少走彎路,還能夠利益我們的子孫後代。所以現在大家就與我一起,我們坐著時光穿梭機回到二千五百年前好不好?讓我們與聖人零距離。

  我們想想看,諸位朋友,在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生活過?有多少人又離開了這個世界?我們沒有辦法去計算。就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有多少人建功立業,有多少人叱吒風雲,可是又有哪一個人被稱為素王,被稱為文宣王,被稱為萬世師表,被稱為大成至聖先師?只有一個人,他就是我們的夫子。當我們了解到這一點的時候,我們做為華夏的兒女,都會感受到無比的榮耀。今天假如您是信仰基督教,您要跟誰學習?跟誰學習?是一定要跟耶穌學習;要是信仰伊斯蘭教,要跟誰學習?對;要是信仰佛教呢?釋迦牟尼佛。今天當然儒家文化不是宗教,孔老夫子他是一位聖人,我們今天學儒家文化要跟誰學?一定要跟孔老夫子學習,因為我們要學就學最好的,要學就學最圓滿的,因為取法乎上,才能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如果我們所追求的目標太低的話,取法乎下,就了無可得。所以「能親仁,無限好」,我們要學就跟夫子學習。

  孔老夫子都是被我們後世,乃至世界人民仰慕的一個聖人,可是真正了解孔老夫子的人多不多?在座的朋友,大家了解夫子嗎?我看到搖頭的比較多,點頭的不多。有個母親帶著她的兒子在大街上走,突然看到孔老夫子的畫像,她兒子就說,媽媽,媽媽,我們趕快把聖誕老人帶回家好嗎?諸位朋友,您看我們的孩子認識聖誕老人,但是不認識孔老夫子。我們透過這樣一個生活中的細節,就知道我們民族文化的衰微,我們也看到了夫子在人們心目當中的衰微。可是諸位朋友,大家了解嗎?在韓國,韓國人人愛孔子。在韓國有一個最高的學府叫成君館,他們目前學習儒家的文化,就如同中國的古代一樣。甚至他們還有鄉校,青少年朋友只要有機會都會去到鄉校,學習聖賢的這些經典和教誨,我們聽了覺得非常的感動,我們都沒有這樣的機會。在韓國高中生要考試的時候,他們的母親都會在夫子像面前叩拜,在那裡祈禱,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考上大學。我們且不說母親們的祈禱能不能讓孩子考上大學,但是至少我們看到這樣一個情境,我們就知道孔老夫子在韓國人心目當中的地位和那種尊榮。

  講到這裡,真是讓我們非常的慚愧,之所以這樣,韓國一直在申請孔老夫子是他們的祖先。當我們聽到這個訊息的時候,我們做為華夏兒女、炎黃子孫,我們內心有什麼感受?我們都特別無奈和無辜,我看到了大家內心現在的狀態,會不會覺得非常的悲哀,也覺得是我們的恥辱?我們不了解夫子倒罷,更可怕的是我們華夏兒女這些後代子孫,還常常會毀謗,甚至污蔑我們聖人的思想和智慧,甚至把一些民間當中不好的習俗、風俗都安在我們夫子的身上。有次我們到外地去講學,一堂課之後就坐在一起吃午飯,當時一個聽課的朋友坐在椅子上,他說你們這些老師講得很好。我們聽了,大家還能夠認同,有所安慰。接下來他說,不過這裡頭有糟粕。我們就很緊張,我們一定是講錯什麼話,這可麻煩了。因為一個老師要講錯了話,會墮到哪裡去?大家都笑了,這個故事好像有人講過。所以我們就很緊張,我們深怕自己說錯了話,給別人錯誤的一個方向。結果我們說,您說說看哪些是糟粕?他說,比方說孔老夫子講的指腹為婚。大家聽說過這句話了沒有?指腹為婚就是一個孩子還在父母的懷胎當中,就有人牽線來給他,我們應該怎麼說?有人說媒,在腹中就為他訂下了終身,所以叫指腹為婚。

  諸位朋友,指腹為婚這件事情是孔老夫子說的嗎?因為我們一位老師他是從小就讀古書,所以有關夫子的記載幾乎他都看過,他說這哪裡是孔老夫子說的,您是從哪聽來的?他說我也是聽人家說的。「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道聽塗說而已。甚至也有許多人說,傳統文化、儒家文化當中,都是愚忠愚孝。其實往往批評,甚至批判我們聖人這些經典教誨的人,可能連一本經典都沒有讀過。當一個人連一本經典都沒有讀過,整個中國的歷史沒有了解,夫子一生的行誼都沒有了解的情況下,人們妄加的評論、批評,這種態度對不對?這代表什麼?我們都可以批評聖人,代表我們比聖人還厲害,這是我們後代子孫的大傲慢、大不敬。後來有人就說這裡有愚忠愚孝,我們說愚忠愚孝在哪?你看「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父母永遠都是對的,即便是父母做錯了事情,我們做兒女的也要隨順。可是他有沒有讀到《弟子規》的後半部?來,大家複習一下,「親有過,怡吾色,諫不入,號泣隨」。是!這裡面有愚忠愚孝嗎?沒有。包括在《孝經》當中也講到,「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一個父親身邊,假如有一個能夠勸諫他的兒子,做父親的就不容易做錯事情。

  在《論語》當中夫子也告訴我們,「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就是我們勸諫父母,結果父母勸了幾次都沒有聽,比方他喜歡打麻將,常常可能玩到深更半夜,我們都覺得父親你不要這樣,把身體都糟蹋壞了。可是我們勸了幾次,可能父親都沒有聽,我們做兒女的要不要抱怨?能不能給父親發脾氣?見志不從,見他不從,又敬不違,同樣還是一顆恭敬的心,能夠悅復諫。在他心情比較好一個機緣下繼續要勸諫父親,而這種勸諫沒有任何的情緒發洩,沒有抱怨。實際上人與人之間勸諫也是如此,不能用情緒,包括我們勸諫學生,他一次不聽,兩次不聽,往往我們可能脾氣情緒就上來。我們一拍桌子一發脾氣,孩子記住的是什麼?孩子記住的就是我們的情緒發洩,他知道不知道他錯在哪裡?不知道。所以勸諫一個人要有耐心,還要有智慧。

  勸諫的前提是要取得對方的信任。我們今天許多朋友學了《弟子規》,回到家裡就要勸先生來學,勸兒子來學,勸公婆、勸父母,勸到最後家裡人聽了沒有?不但沒有聽,反而非常反感我們,我曾經就幹過這個蠢事。我剛學《弟子規》的時候,我就覺得這個東西太好了,所以常常給我的姐姐、哥哥他們打電話,「你們一定要聽蔡老師的光碟,要看蔡老師的光碟,早晨要讀《弟子規》。」講到最後,家裡的人聽了沒有?他們壓力特別大,一聽到我的電話就有點緊張。有一次我的姐姐和我一個好朋友,她們在一起,我就打去電話,我打了很久沒有人接,我剛準備放電話,我的姐姐接上了。我說妳們怎麼這麼久才接電話?她說我和那個誰都不敢接,因為我們兩個推來推去,說是領導打來的。為什麼她們不接?她們覺得我要一打去電話,可能又要批評、教訓她們。每次都要問她們,「這麼好的東西妳們為什麼不看?」可是家裡人為什麼不聽?我們從來沒有去找原因。家裡人不接受是結果,原因在哪?諸位朋友,原因在哪裡?我們找到答案了沒有?原因是我們自己還沒有把《弟子規》這些教誨真正的做好,沒有力行。甚至我們在希望別人學的時候,有一種控制、佔有的態度,所以家裡的親人就會感覺到非常有壓力。因為他的認知還沒有到位,甚至他還沒有看到我們因為學習《弟子規》而有所變化,他們看不到榜樣的力量。所以這個時候我們拚命的要求,反而讓他們離我們愈來愈疏遠。在座的各位朋友,你有沒有和我一樣的體會?有沒有?好多朋友都在點頭,我心裡安慰多了。後來透過不斷的學習,我終於明白了這個道理。

  在今年我又有機會回到了新疆,回到了家鄉。回去之後,任何時候我都沒有去要求他們,都是自己積極主動的去做,幫著姐姐收拾房間、整理衣櫃,照顧他們的生活。他們因為上班工作很繁忙,提前做好一些午餐的準備,姐姐、姐夫他們一回來特別的快樂,看到這個妹妹學了傳統文化,的確是不一樣,也變得溫和了許多。有一天姐姐就看著我說:我看到妳怎麼那麼祥和?她說和過去不一樣了,也再沒有要求我們,這樣一來反而我們倒覺得很願意去學習,尤其是我看到妳跟家裡的人交流的時候,家裡的這些兄弟姐妹,他們常常說的一些觀念和話都是錯誤的,妳都沒有去糾正,我都急得不得了想糾正他們,可是妳在那裡穩坐泰山都不動。我說我們要體恤他們。為什麼?因為他們剛剛接觸,還真的對聖賢教育的這些教誨不了解。而我們沒有學之前,我們也同樣污染了很多錯誤的觀念和思想,我們也需要循序漸進的去學習。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在家人當中,要不斷示範對的、做好的榜樣,家裡的人看到我們這麼去做,他們才會對聖賢的文化生起這樣一分信心。

  所以這個勸諫不僅僅是對父母的勸諫,包括夫妻之間,包括上下級之間、同事之間,都要先取得信任。而信任的前提一定是什麼?一定是付出。所以我回到家裡給親人們買的禮物,都是一些吃的、用的,一些特產,我們人情不可拂。人際關係最重要的,我們要懂得常請客送禮,這叫布施;還有愛語,我們多多能夠看到別人的優點,去稱讚他。請客送禮,我們又能夠講這些稱讚別人的言語,這樣處處又能夠利益他,最終大家的這分信任才能夠建立。在《孝經》當中是這麼講到,在《論語》當中,夫子也告訴我們這些道理,所以透過這些夫子的教誨,我們就可以感受到,中華文化、儒家的文化,有沒有愚忠愚孝?那是人們沒有學習的誤解。

  有一次,夫子的一個學生叫曾子,曾子也是夫子非常優秀的一位學生。曾子在田裡鋤地,一不小心就把一個瓜秧給鋤斷了,鋤斷之後他的父親就拿起一個大棍子,朝他的身上掄了過去,這一掄下去,曾子就躺在地下昏了過去。在座的朋友可能在想,一個瓜秧被刨斷了,父親怎麼這麼凶,就這麼憤怒打自己的兒子,居然把自己的兒子給打暈過去,不至於這樣!因為那個時候是農業社會,一個瓜秧可能結了一大片的瓜,這一個秧一斷,可能就會損失一大片的果實。曾子被打昏過去之後就抬到了他的房間,過了沒多久曾子就醒來了,醒來之後突然一看怎麼躺在自己的床上?後來他突然想到了哪一幕?父親打他的那一幕。在座的各位朋友,可能有許多都是為人父母,假如今天我們用棍子把我們的兒子打翻在地下,等他醒來的時候他會做出什麼反應?一旦醒來可能突然,「剛才父親居然拿棍子打我」,可能就衝到父親的面前怎麼樣?把袖子挽起來,「我的忍耐是有限的,你竟敢用棍子打我,哼!走著瞧。」說實在的,今天的孩子不要說打,你說他兩句,他的眼晴怎麼樣?直愣愣的看著你,那個凶氣逼人,我真的是見過。所以很多的父母說,現在哪裡敢說孩子,說了他就不回家了,甚至有些孩子一說怎麼樣?一不高興就跳樓。這因為都是失去了孝道的教育。

  而曾子會怎麼樣?曾子醒來之後,立即開始彈琴唱歌。曾子是不是要當歌星?他為什麼彈琴唱歌?諸位朋友知不知道?因為孝子心中只有父母。他的父親當棍子打完了之後,會不會站到那裡一看他兒子昏了,「哈哈」,在那大笑,你把瓜秧鋤斷了,這一下我把你打暈了,好了拉平了。可不可能這樣?他打完之後可能一看,失手了,打得太用力了,這個兒子可能都有生命的危險。他這個時候內心是什麼感受?非常的焦慮和著急,深怕兒子出了危險,所以他都在那裡坐臥不安,急得不得了。所以曾子一醒來,能不能體恤到父親的這分心情?一定體恤到了,所以他彈琴唱歌,他也不去見父親。他要去見父親,一出去,他父親說你醒來了,你想怎麼樣?他沒有出去。再一個,我們成人這個面子怎麼樣?比較薄,往往做錯了事情怎麼樣?還在那裡撐著,有沒有?有。所以曾子非常體恤父親的心,立即彈琴唱歌,用歌聲來告訴父親怎麼樣?父親,我沒事,您放心!

  我們聽了古人這些孝道的故事,讓我們真的感動,不但沒有記恨父親,反而怎麼樣?時時在體恤父親當下的心境。這件事傳到夫子的耳朵,孔老夫子會怎麼樣?曾子真是一個孝子,我們學生們應該要好好向曾子學習,是不是這樣?你們為什麼要鼓掌?可是孔老夫子不是這樣。孔老夫子說,曾子不要來見我,我以後不認他,真是大不孝。大家很無奈的又看著我,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夫子就跟學生們說,曾子當他父親打他的時候,他都沒有躲開,一旦被他父親打死了,不是陷父親於不義嗎?當然夫子說,以後他不要來見我,我不認他。這句話就傳到了曾子的耳邊。曾子一聽,這到底發生什麼事,為什麼讓夫子、讓老師這麼生氣、這麼憤怒?所以他趕快怎麼樣?來到夫子的住處向夫子請教。夫子就告訴他說,古代的大舜。我們都知道二十四孝的第一孝就是大舜。他說大舜他的父母,後母和他的親生父親,還有弟弟,三個人常常就要陷害大舜。可是每一次要陷害大舜的時候,大舜都能夠怎麼樣?脫離險境,每一次都能脫離。但是大舜脫離之後回來,仍然盡心盡力的侍奉父母,沒有任何的怨言,他說這個是智慧。假如您的父親今天用一個小棍子打你,你就在那裡受著讓他打,這個絕對沒有生命危險。但是今天他拿一個很危險的東西,大棍子,來打你的時候,你就要怎麼樣?趕快跑掉。所以在經典當中就講到,「小杖則受,大杖則走」,這個走不是說一看大棍子來了,我們還大搖大擺的走,能不能走得掉?走不掉。古時候的走就是跑,我們要理解,古時候的走就是迅速的跑掉。

  所以在座的各位朋友,如果父母打我們,不痛不癢的時候,我們就讓他出出氣好不好?我記得小的時候,媽媽拿那個掃床的,北方的小掃把掃把頭,常常打我們,打我們我們就在那裡乾受著。但是父母他們也很有智慧,他們都相互切磋,說打孩子的時候千萬別打頭。在座的父母你們也要記住,要打哪裡?打屁股,不要打頭。因為我們就看到有些父親,脾氣一上來一巴掌打下去,打到臉上、頭部,甚至就把耳朵打聾了,那就後悔終身,這也是陷父親於不義。當然我們今天做父母的你要打孩子,也要打得明明白白,不是用情緒,而是要用我們的理智,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透過這一點,我們看到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沒有任何的愚忠愚孝,反而我們看到夫子這樣用一個機會的教育點,告訴他的學生,在與父母應對的過程當中,勸諫的過程當中,要有智慧。

  孔老夫子被後人仰慕,是不是孔老夫子每天帶著他的學生讀一下經,讀一下詩歌,「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然後就一下當上了聖人,會不會?不是的。中華文化是非常全面的,孔老夫子不僅在文化方面,對整個世界有卓著的貢獻,孔老夫子的武功也很高強,大家聽說過了沒有?聽說過,可能在座的也有一些沒有聽說過的。他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他在其他方面的才能也非常的顯著。我們大家一起看一下夫子的這張畫像,你看這個畫像能夠真正體現出夫子的德風,「溫、良、恭、儉、讓」。可是夫子這裡我們有沒有看到,他身上帶了一把什麼?一把長劍。大家看到了嗎?有沒有看到?諸位朋友,夫子帶這把劍是不是為了覺得帶上比較威風,或者覺得能夠遇到壞人的時候嚇唬嚇唬他們?不是的,夫子的武功非常高強。中華文化是文武不分、文哲不分、文政不分。一個人不僅要有高尚的德行、淵博的知識和學問,而且他還要有高度的智慧和才能,才能夠真正在這個世界上、這個社會上利益別人。所以孔老夫子三千徒眾弟七十二賢人,七十二賢人都精通六藝,也是昨天我們的李紅新老師講到的六藝,禮、樂、射(射箭)、御(駕車)、書(書法)、數(數學),精通六藝。在史書上記載,孔老夫子的身高是九尺六高,你看有多高?所以夫子絕不是一個弱不禁風的書生,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記載他能夠空手舉起城門的閘,那個閘就幾百斤,所以他也是一個力大無比的大力士。

  孔老夫子有個非常優秀的學生叫子路,大家聽說過沒有?子路在學生當中,他的武藝是第一。子路第一次見夫子的時候還不以為然,還有不服氣的樣子,但是最後他被臣服在夫子的門下。為什麼?第一,他看到了夫子有很高的道德學問;第二,夫子的武藝、射箭要遠遠超過他,所以他非常的服氣夫子。在史書上的記載,孔老夫子的射箭,可以穿透七重鐵甲,我們沒有學習以前,真的是沒有想像到夫子還有這樣的一個功夫。所以孔老夫子常常帶著他的學生在幹什麼?習武射箭。每次習武射箭的時候,老百姓都來圍觀,來觀賞,都擠得水洩不通。可是這個時候,子路和子貢他們會做一件事,在那裡開始大聲的喊起來,「不孝父母的請離開,不友愛兄弟姐妹的請離開,賁軍之將、亡國之大夫請離開」,就是這些在戰場上,膽小怕死做逃兵的請離開。為什麼不讓他們看?因為學生們也是在夫子的教誨下,了解到一個人沒有德行,是沒有資格來觀賞這樣的習武射箭。因為夫子的思想,其實也表現在我們的這幅畫像上,「志於道」,你看那邊寫著「志於道,據於德」,這左邊寫的是「依於仁,游於藝」。你看所有的才華、技能都是要建立在道德的基礎上,所以中華文化強調的就是本末,強調的是先後,「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沒有德行的人,是沒有資格觀看這些才藝的表演,更沒有資格去學習,這在古時候是非常明確的一個價值觀。

  可是在今天我們這個社會,我們的父母許多都是更注重孩子的才藝、技能的培養,讓孩子學音樂、學鋼琴、學書法,學了很多的才華,而沒有注重孩子德行的培養、做人的培養。結果孩子學多了之後會怎麼樣?變得盛氣凌人,非常的傲慢,開始瞧不起父母、瞧不起老師,覺得自己愈來愈不得了。請問,我們許多的父母讓孩子學這些才藝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存心很重要,很多家長就說,讓他學這些,無非就是將來在社會上能夠多一技之才,能夠謀生的機會更多一點、更好一點。是不是今天大部分的家長是這樣的想法?我們也有人點頭了。而忽略了孩子的德行教育。可是當一個孩子很有才華而沒有德行的時候,這是非常危險的。有個年輕的書法家,他酷愛書法,他去學書法,請了很多的名師來教他,是這個「名」,有名氣的名。請這個名師來教他,可是花了很多的錢,有沒有學到東西?沒有學到真實的東西。後來他真正找到了一位「明師」,這個明師沒有收他一分錢。

  講到這個明和這個名,其實我個人也有這樣的一些經歷和體會。我過去也花了很多冤枉錢,去上社會上各種各樣的課程,我不知道馬來西亞這樣的課程多不多。很多的一些課程,總而言之都是著名的什麼什麼,來自台灣的、來自海外的一些講師。我曾經上過三天的課,僅學費就一萬二,這還是大約八、九年前,現在聽說上幾天的課要幾十萬。我那個時候學完,對我的人生真的是沒有帶來什麼幫助;反而人生更加迷茫,不知道要往哪裡走。而且還不包括來回的機票、食宿,就要一萬二,我花了不少冤枉錢。大家一看到我花這個冤枉錢,是不是也覺得我非常的,怎麼講?很愚痴,就常常被人騙了。但是大家要看到我的存心,我去學習的目的是為了什麼?也是希望能夠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質,也是希望能夠帶給自己的員工更多的利益。所以大家要看我的存心,不要看我花了那個冤枉錢。後來我接觸傳統文化,跟著蔡老師學習聖賢教育,一分錢也沒有花。這代表我們祖先留下的文化,是不能夠用金錢去衡量,它是無價之寶。

  後來這個老師找到明師之後,明白道理的老師,我現在也是找到了明白道理的老師。結果這個老師就說了,他住在這個老師家沒有花一分錢。老師就說了,我今天教你的筆法,會讓你在社會上很有名氣,因為它是王羲之傳下來的,這是我們中國古代的一位大書法家。它也會讓你很危險,假如你沒有德行做根基的話,你一旦又出名,那就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甚至可以讓你身敗名裂。諸位朋友,的確是如此,我們今天看到歷史上許多一些成功的人士,後來又身敗名裂的,有沒有?就是因為沒有德行的基礎。所以他的老師說,才能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利益社會、利益大眾,但是它也可以傷害社會、傷害大眾,也會傷到自己。所以有人就講,「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無才是次品」。你看一個企業找到有德行,能力比較差的,我們說寧願能力差一點,但是有好的德行,才能容不容易去培養?容易。無德無才是廢品,最可怕的是無德有才的人,我們的老師講的是危險品,真的是危險品。諸位朋友,從古到今能夠禍國殃民、傷害社會人群的,都是聰明人,都是有才華的人;沒有才華、沒有能力的人,他沒辦法傷。今天我們看到高科技犯罪、電腦犯罪,沒有這個能力和才華,還真做不了這些事。所以我們沒有才能可以培養,一旦沒有德行我們又重用了他,我們看似他能夠做出一點事情,而實際上,他一旦出問題的時候,可能就讓我們所做的一切前功盡棄。

  今天我們推行傳統文化,倫理道德的教育,為什麼這麼注重我們的師德。推廣傳統文化老師的德能是放在第一位的,如果沒有這樣的一個根基,我們在推廣的過程當中,我們看似可能利益到了別人,當我們沒有下定決心改掉我們身上的習氣毛病,沒有不斷的反求諸己從自己做起,可能久而久之,因我們的行為,而會傷害到我們更多身邊的親人、我們的學生。因為他們看到了錯誤的示範、不好的榜樣,更讓人們對文化失去這樣的一分信心。所以在古人的整個求學的過程當中,最重要的是注重德行的扎根,所有的才能一定是建立在德行的基礎上。

  孔老夫子因為他有著非常崇高的道德和學問,而他的才華又非常的出眾,所以就被魯國的國君看上了,請他出來做了魯國的中都宰。中都宰是指一個城市的市長,中都是一個地區,它就在曲阜。孔老夫子在那裡做了市長,他用什麼來治理這個城市?假如是您的話,您要用什麼?一定是用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來治理這個城市。而這個城市夫子接手的時候狀況非常糟糕,民風很不厚道。怎麼講?就是這些生意人去買賣的時候,比方說飼養的吃草的山羊,他們都會在頭一天,在草裡頭參很多的鹹鹽,完了讓這些羊吃,吃了以後給不給水喝?不給。到了第二天早晨要牽到市場上之前給牠水喝,羊就喝得很多。因為牠很可渴,拼命喝,喝了以後牽到市場上就會怎麼樣?對,你們怎麼都知道?我們沒有賣過山羊吧。夫子一看有這種欺行詐市的現象,就用孝悌禮樂來治理。一年的時間,你們知道整個中都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史書上的記載也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晚上睡覺不關門。我們馬來西亞睡覺關不關門?要關門,要關得很緊,是,其實我也關得很緊。我們共同努力,透過我們共同的努力,我們期許十年、二十年之後,我們不鎖門好不好?好。

  這個男女別途,男女的座位都是分開的,長幼有序,這個呈現出來的狀況,其實就是夫子說的「大同世界」。而在歷史上其實大同世界多次呈現,絕不是海市蜃樓,我們一定要相信這一點。為什麼這麼說?在周朝的時候,武王的兒子成王、康王的那個時代,叫「成康盛世」。因為中國歷史上最長的一個朝代就是周朝,綿延八百年,因為聖人層出不窮。當時的成康盛世在晚年的時候,監獄裡的刑具都腐爛了,而且監獄裡的這些獄卒都去哪裡了?都轉業幹別的工作了。你們知道為什麼?四十年沒有一個犯人被關進來。諸位朋友,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四十年沒有關押犯人,這不是大同世界是什麼?中國歷史上還有一個「貞觀之治」,貞觀之治的時候,有一年,全國上下只有二十九個人被槍斃,可是那個時候也被稱為盛世。

  但是今天我們到每個國度去看看,每個國家的監獄,你們怎麼都知道爆滿?有人去過沒有?我經常被,不是被抓進去,我經常進監獄、出監獄,我們看到的情況,真的都令我們非常的痛心。監獄真的是愈蓋愈大,但是夠不夠住?一個月抓好多次人。我們的李紅新老師還有我,我們都會去監獄,我們看到犯罪的年輕人年齡愈來愈小,所以我們看到監獄裡的這些服刑人員,真的我們也非常的憐憫。為什麼?就是因為失去這些做人的道德教育。很多服刑人員也講到,假如我們從小就學《弟子規》,我們的人生絕不可能走到這樣的一個境地。我們看到服刑人員,他們坐的是有形的牢獄,而他們的親人呢?是坐著無形的牢獄,是坐著心靈的牢獄,他們比在監獄裡面的服刑人員還要苦。所以我們今天不把錢投在倫理道德的教育上,我們就要投更多的錢去蓋監獄;我們不把錢用在培養倫理道德教育的講師人才上,我們就要拿更多的錢,去培養更多的警察。曾經有一個教育官員,他聽了監獄的一些情況之後,他說這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是我們的過失,是因為我們沒有把這些孩子教育好,沒有給他們紮下德行的根基,做人的根基,以至於出了校門,接受到污染就走向犯罪的道路。所以今天我們看到監獄蓋得很大,犯人很多,是誰的責任?我們每個父母有責任。每一個老師有沒有責任?大家現在都非常的坦誠,敢於擔當責任。我們這個社會有沒有責任?是我們共同的一個責任。

  夫子因為把中都治理了一年,呈現出這樣一個祥和、和諧的世界,當時各個諸侯的國君都派使者來學習,把它作為一個示範,都來學習他的經驗。我們聽到這一段,諸位老師,我們有沒有想到,將來我也要做這樣的示範和榜樣,希望其他的老師、校長們,都能夠到我的學校來參觀學習,有沒有這樣的一個信心?有沒有?當時魯國的國君就來問夫子,說你能夠用倫理道德的教育治理一個城市,用這個方法能不能治理一個國家?可不可以?當然可以。一個城市能夠治理,就一定能夠治理一個國家。那能不能治理一個家庭?能不能治理一個學校?能不能治理一個班級?是同樣的道理。《弟子規》的確是靈丹妙藥,我們一定要有信心。在安微廬江的湯池,我們二00五年到二00六年,就用孝悌禮樂聖賢的教育,在那裡辦班教學。一年之後,它的離婚率下降了百分之二十九,刑事犯罪率下降了百分之四十七。當時給我們帶來非常大的鼓舞,這是當地的鎮政府做出來的統計,所以我們一定要有信心。孔老夫子因為他在做官的過程當中,就做出了非常卓越的一個成績,後來魯國又任命他做大司寇。大司寇就是一個國家的,屬於司法系統、公安系統,古時候它是一個部門,不像現在分的科目比較多。

  我想今天的時間有限,最重要的還是要和大家分享,孔老夫子在中華文化方面以及教育他的學生方面,所做出的貢獻。孔老夫子在三十歲的時候,他就看到當時整個的社會現象,讓他非常痛心。因為當時魯國的國政也在衰微,諸侯也紛爭迭起,倫理道德的教育一直在滑坡,一些不仁不義的人到處做出一些違法的事情,也看到整個國家禮崩樂壞。所以夫子就在想,我的先祖他們這麼有智慧,我的父母這麼用心的培養我,對我有這麼高的期許,我今天應該怎麼辦?我為什麼不能像文武周公那樣,把天下治理得如此太平?他想了很久,他說,我沒有君王的地位,不能夠施展我的政治抱負,我也沒有威武之師,來去征伐這些社會上邪惡的力量,但是我有智慧、我有知識,我可以用教育來啟迪人心,用六藝來教導,上可以事君下可以給人民恩惠這樣的賢臣,能夠恢復禮樂,實現天下太平的這樣一個盛事。所以在三十歲那一年,他就辭掉了其他的一些工作,準備籌設講台,開始辦班教學,傳先王之道,授六藝之技,育天下人才,並且要步文武周公之後塵。在他開學的第一天,他的學生就在講壇的旁邊種了一棵銀杏樹,夫子就撫摸著這棵銀杏樹說,銀杏樹多果,果實很豐富,這代表弟子滿天下;銀杏樹的樹幹很直、很挺拔,代表學生的品格正直;銀杏樹的杏仁可以入藥又可以食用,代表學生將來學成之後可以利益天下、利益國家。所以這個講壇就起名叫「杏壇」,大家都點頭了,杏壇就是這樣的一個來歷。

  夫子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是「有教無類」,什麼意思?不分族群、不分尊卑、不分年齡、不分貴賤、不分國度,只要是願意來學的怎麼樣?都教給他。講一個小小的故事,孔老夫子的學生有一個叫陳亢的,陳亢他很好奇,他想孔老夫子教學生,難道沒有給他兒子私下開點小灶嗎?所以他就來問孔老夫子的兒子孔鯉,他說您的父親有沒有在私下單獨給你傳授過什麼我們不知道的東西?後來孔鯉想了半天,好像沒有單獨給我傳授過什麼。昨天鄭老師也講。他說,就是有一次我的父親在庭院站著的時候。過去古代的孩子只要看到長輩立即要怎麼?「進必趨」,要去打招呼。他說,看到父親在庭院站著,我就趕快上前向父親請安,父親就說你學詩了嗎?孔鯉說沒有。夫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因為古時候文人之間在交流的時候,常常都會引用《詩經》裡的詩句,這個詩可不是別的詩,大家千萬不要想成是現在的現代詩、朦朧詩,什麼詩,不是的。是夫子刪詩書,從三千多首詩當中選出來的三百零五篇的《詩經》,「關關雎鳩」這些就是《詩經》裡的。因為《詩經》裡的內容,完全是表達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些做人道理的詩句,所以「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詩有三百首,用一句話來概括,沒有任何邪惡不善的東西,所以他要讓孔鯉學詩,不學詩不知道言語之道,不知道怎麼說話。他說,又有一次我的父親又站到庭院,我又趕快走過去。父親又問他,你學禮了嗎?「不學禮,無以立」。他說,如果要說有的話也就是這兩次。

  陳亢聽完之後,一看夫子教給他兒子的這些學說,是跟教給學生們的是一模一樣,沒有任何的分別、不一樣。所以這個時候陳亢就特別的歡喜,他說,我問了一件事得到了三個收穫,第一個收穫,我知道學詩很重要;第二個是學禮很重要;第三個,讓我知道了聖人對待世間一切的眾人,沒有任何的高下分別之心,聖人視天下人為子女,視自己的子女為眾生。看到了夫子這樣一個平等、仁慈、博愛的胸懷,你看這就是有教無類,無論是誰,沒有任何的偏袒,只要你好學。所以孔老夫子在中國的歷史上,開民間私學的先河,打破了學在官府這樣一個貫例,為中國文化教育的事業,開闢了一個新的天地。

  孔老夫子在教學的時候,非常注重因材施教,我相信在今天一天的課程當中,我們兩位老師可能都有和在座的朋友分享到這一點。孔老夫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每個人的生活背景不一樣,人生成長的閱歷不一樣,根性不一樣,怎麼教?教育絕不可以一刀切,不能夠用一個方法對待所有的學生,這樣可能就教不好學生。有一次夫子的兩個學生向夫子來請教,頭一個是子路,就跑了進來,就問夫子說,「聞斯行諸」。什麼意思?就是我聞到一個道理,要不要立即去做?意思就是說,我聽到一個道理,要不要馬上去做它?孔老夫子說,你聽到一個道理、聽到一件事,怎麼可以馬上去做?你要三思而後行,你上有老下有小,做事不可以魯莽。子路聽完以後就走了。另外一個學生也進來問同樣的問題,他叫冉求,他說,「聞斯行諸」。夫子說,你聽到一個道理要趕快去做,不要在那裡思前想後,立即行動。結果旁邊另外一個學生叫公西華就看糊塗了,這個冉求也走了,他就在想,這個老師是不是騙了其中的一個學生?他就來問老師,老師這是怎麼回事,他們問的同樣一個問題,可是你給的是兩種不同的回答?夫子說,子路本來就比較魯莽,所以你要告訴他,做事情要思前想後,不可以太莽撞,這樣會把事情搞砸的。而冉求的性格優柔寡斷,等他想要做的時候,可能那個機緣都沒了,所以你要鼓勵他,讓他的性格當中多一點果斷,你要告訴他,聞到一個道理趕快去做。你看這是我們夫子教人的智慧。

  所以我們的學生可能同樣你讓他讀《弟子規》,甚至背《弟子規》,有些學生你讓他背一遍可能就可以了,有些學生你要給他可能兩遍、三遍,不一樣。那個能夠把一遍讀下來的,我們都覺得要鼓勵他,為什麼?他好動坐不住,我們就給他的遍數不要壓得太多。我們寫書法的小朋友也是如此,每一個寫書法的小朋友他練那個點,有的可能練五十遍就讓他休息,有的練二十遍,有的練一百遍。那個比較有耐力的,他本來就上進的,你就給他多一點遍數。那個本來就不好好學習,好動的,你讓他先二十遍,不要給他太高的壓力,他做不到,反而讓他失去了興趣和信心。這就是我們老師教導學生的一種智慧,根據孩子的根性,他的特點,這就需要我們用心去了解每一個孩子的狀態。

  夫子他的教學不僅僅是在課堂上,更多的是在生活當中。我們都知道夫子後來周遊列國十四年,有一次楚國的楚昭王就要邀請夫子到他的國家,能夠輔佐他來把這個國家搞好。夫子就帶著他的學生要去楚國,可是這個時候陳國和蔡國兩個國家,聽說孔老夫子要到楚國去,他們就很害怕,害怕楚國壯大之後對他兩個國家不利。所以陳國和蔡國就派人來把夫子他們圍在陳蔡的邊境,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典故就叫「陳蔡絕糧」,因為在那一圍就圍了七天,七天沒有飯吃。諸位朋友,七天沒有飯吃困在那裡,什麼感受?這個時候我們還能不能想起仁義道德?還能不能想起《弟子規》的教誨?如果餓七天的時候能不能想起來?大家搖頭了,想不起來。我們明天最後一天的課斷食,明天斷一天的食,你們要不要學習?真的要?到中午的時候第一頓飯沒有吃還撐得住,到中午了。如果我們的鍾博士,明天是鍾博士,說大家現在在想什麼?還能不能想起夫子的教誨?那個時候我們會說什麼?給我們碗粥喝好不好?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七天沒有吃飯的情況下,我們還能不能想起堯舜之道?能不能想起文武周公的教誨?

  這個時候愈在艱難困苦當中,而夫子就來問他的學生,你們有什麼感受?那個時候很多人都餓得趴到地下了,倫理道德的教育這個時候還要不要繼續學?可是夫子為他的學生做了最好的表率,七天沒有飯吃,夫子還在那裡弦歌不絕,講述禮樂,就是要為他的學生做這樣一個示範。這個時候,子路是一個比較莽撞的,就先衝出來講話了,夫子,人為善,天報之以福。從古到今不是說人做好事,都會得到好報嗎?我們今天講授倫理道德的教育,推行聖賢教育,我們怎麼會落到這個地步?在座的各位朋友,我們將來在推廣聖賢教育的時候,遇到狀況的時候,遇到困境的時候,我們心裡會不會有不平、有報怨?覺得不是好人有好報嗎?怎麼我們看到的情況是不好的結果?我們這個時候對聖賢教育還有沒有信心?這都是考驗。孔老夫子就說,今天我們推行聖賢的教育,你推行的目的不是為了要得到一個什麼好的結果。

  古代很多的聖人君子,他們為了真理,捨身取義,殺身成仁,不顧自己的性命。你看比干為了勸諫紂王而喪失生命,他們完全可以過好的日子,但是他們為了讓天下的人過上好日子,而不惜自己的性命。所以夫子就講了,「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謂窮困而改節」。芝蘭是一種非常芬芳的植物,它生長在深山老林裡,但是它不會因為沒有人而不散發它的芬芳。也就是今天我們從事倫理道德的教育,我們不管別人怎麼看,或者說別人他做的對不對,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們永遠堅持要做對的,所以它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而不應該因為貧困、窮困,而喪失掉我們做人的節氣。講完這段話之後,子貢就出來了,說夫子您的道德學問太高尚了,可能很多人做不到。我們是不是把夫子的思想、道德降低一點?諸位朋友,我們要不要把它降低?不要。如果那個時候就降低,到了范仲淹的時代再降低,到了我們這個時候還有沒有可以學的?完全沒有可以學的了。講到這裡就使我想起《西遊記》,《西遊記》的唐僧去取經,去西天取經九九八十一難,常常唐僧都會被妖怪抓去,有沒有?一抓去以後,大耳朵豬八戒就出來了,「猴哥,師父又被妖怪抓去了。」他說,乾脆我們散伙,你回你的花果山,我回我的高老莊,我們現在就把師父的行李分了好不好?諸位朋友,假如我們遇到挫折和困難,我們要不要把行李分了?我們要是分了行李,就變成誰了?

  這個時候顏回出來講話了,顏回說,今天聖賢的教育沒有人去講,是我們的恥辱,是我們的過失,如果別人不接受、不聽,那是他們的悲哀。講完這段話,夫子就說,回!假如你將來有錢的時候,我願意為你做管家。這是夫子對他學生德行的一種稱道,對學生的一種信任。楚昭王知道這件事之後,就派了一些軍隊過來,把他們解出了這個圍困。出來之後,這個時候子貢就講了一段話,就說兄弟們,我們一定要記住這一場的災難。孔老夫子聽到這句話之後說,你怎麼可以說這是一場災難?這是人生莫大的一次幸運。「君不困不成王,烈士不困行不彰」,一個真正的君子,他沒有經歷這些逆境的磨難,他的道德學問沒有辦法得到歷練和提升;一個真正的一個烈士,他沒有遇到這些坎坷和挫折,他這種大義凜然的情操,就沒有辦法彰顯出來。所以我們思考一下,在我們人生成長的過程當中,是逆境讓我們更有進步?還是順境讓我們更有進步?所以逆境成就人,順境淘汰人。「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褲少偉男」,所以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我們今天一旦學了聖賢的教育,我們的心態非常重要。在我們現實的生活當中可以說沒有一件事情是壞事,關鍵當我們面對一些不好的境緣的時候,我們的心是怎麼去想、怎麼去面對?就像我們昨天唱的「感恩一切」,感謝傷害我的人,他教會了我什麼?堅強是不是?所以沒有一件是壞事。

  後來夫子過世之後,在七十三歲過世,子貢就守喪六年,守喪六年他手裡拄了個棍子,後來叫哭喪棍。因為他們緬懷老師的恩德,所以他在那守了六年。最後這個哭喪棍紮到地裡,長出了一棵樹,叫哭喪樹。後來我們聽說這個樹也死了,但是旁邊又長出了一枝新芽,代表中華文化歷久彌新,後繼有人。夫子過世之後子貢就到了齊國,齊景公就說,夫子的學生都很優秀,甚至都超過了他的老師。子貢說,怎麼可以這樣說?我們怎麼能夠超過我的老師?他說,可是鄭國的子產過世之後百姓都在哭泣。子產也是夫子的學生。子貢就講,因為他是一個宰相,他過世是因為他的恩惠百姓可以看見,像涓涓的流水。可是夫子他的恩德像天上的大雨,恩澤萬物,滋養萬物,洗滌萬物,人們感受不到,所以夫子的教誨是「潤物細無聲」。今天任何一個人毀謗夫子,就如同到泰山頂上抓了一把泥土把它丟掉,沒有降低泰山的高度。今天我們抓一把泥土放到泰山,像我這樣去讚歎我的老師,也不能增加泰山的高度。無論是讚歎還是毀謗,夫子永遠是夫子,永遠是偉大的;我們不論學他還是不學他,夫子他都是他本來的面目,我們學習是我們受益,我們不學習是我們自己受損失,夫子沒有任何的損失。

  我們思考一下,在整個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皇帝就有二百多位,可是有哪個皇帝的家業能夠承傳二千五百多年?而夫子的家道承傳了二千五百多年。前兩年,有個女校長到美國去考察,她就是夫子的後代。當美國的當局知道她是夫子的後代之後,給予非常高的禮遇,竟然在二千五百年後的今天,二萬五千里以外的異國他鄉,升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就是因為她是夫子的後代。所以我們看到二千五百年過去了,夫子的德風仍然在庇蔭著我們這個時代的子孫後代。所以後人講到,「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假如夫子沒有在這個世界上誕生,我們的人生就像生活在黑暗當中,因為我們不明做人的道理。所以後人也說,「先孔子而聖者,非孔子無以明;後孔子而聖者,非孔子無以法」。什麼意思?在孔子之前的聖人,沒有孔子刪詩書、定禮樂,把古聖先賢的東西承傳下來,我們就不知道這些道理;後孔子而生的人,沒有孔子為我們做出聖人的風範和表率,我們就沒有人可以去效仿、去學習。所以孔老夫子一生當中,「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信而好古」,從來沒有自己的發明創造,他所傳下來的都是古聖先賢傳下來的東西。

  今天我們人身難得今已得,聖教難聞今已聞,善知識難遇今已遇,萬事具備,只欠東風。「莫將容易得,便作等閒看」,我們要共同期許和努力,我們共同為了整個人類的福祉,為了我們華夏兒女後代的子孫,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能夠把夫子承傳下來的聖賢教誨,世世代代承傳下去,這是我們中華兒女炎黃子孫的責任和使命。我想最後我們就用一首「傳燈」,來結束今天的課程。我們把這首傳燈的歌詞打在屏幕上,我們一起來唱。因為我也了解到傳燈這首歌,是表達我們海外華人內心最真實的一分情感,把這盞燈能夠傳給更多的人,點燃更多人的心燈。好,大家和我一起唱。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