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漢字入門  劉克雄教授主講  (第二十八集)  2015/8/2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6-181-0028

  教授:造字非一人一時一地,因此會造出同樣的意思而字形不同,字音會可能有三種狀況:第一,同音;第二,雙聲;第三,疊韻。由於造字的人、地、時不同,所以會產生字形不同、字義相同、字音相近的文字,這兩者彼此互相的訓釋、解釋,叫做轉注。清楚了嗎?這是「六書」裡面,我們說四體二用。四體是什麼?告訴我:

  學生:象形、指事、會意、形聲。

  教授:好,這是四種造字的方法。二用是什麼?

  學生:轉注、假借。

  教授:就是運用文字的方法。轉注我們已經說得很明白了,我相信同學們一定也很清楚了,這些例子同學們也自己多看看。接下來我們介紹「假借」。同學妳讀一遍:

  學生讀誦:假借

  《說文解字敘》:「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所謂假借,就是在記錄語言時,因為同音多同義,借用已造出的同音文字,代替未造出的文字。所謂「本無其字」,是表示語言上已有這種詞彙,可是文字的形體未曾造出。所謂「依聲託事」,是指記錄語言時,依靠同聲音的文字,來寄託一下會說不會寫的意思。「本無其字」是指字形而言;「依聲託事」是指字音而言。段玉裁:「如漢人謂縣令曰令長;縣萬戶以上為令;減萬戶為長。令之本義,發號也;長之本義,久遠也。縣令、縣長本無其字,而由發號久遠之意引申輾轉而為之,是謂假借。」

  假借的開始,雖然是本無其字依聲託事,可到了後來,本來已有的字,在記錄語言時,因為一時想不起來本字,或甲地不知乙地已造出此字,或用字當時的人,不知古代已有此字,就用另一個同音的字來代替,也叫做假借;甚至用了錯別字,也冒充為假借。這是假借演變的過程。我們分為以下三種:

  一、本無其字的假借。

  段氏舉許書用「以為」者來解說各字為例,其《說文解字敘》註中說:「許書凡言以為者,用彼為此也。如,來,周所受瑞麥,來,麰也,而以為行來之來。烏,孝鳥也,而以為烏呼字。朋,古文鳳,神鳥也,而以為朋黨字。子,十一月陽氣動,萬物滋也,而人以為稱。韋,相背也,而以為皮革。西,鳥在巢上也,而以為東西之西。言以為者凡六,是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之證明。」《說文》九千字中,幾乎每個字除本義外,都有「引申輾轉而為之」的假借義,因此,依段氏之見,這些假借義如不曾另造本字,都可以認為是本無其字的假借。

  教授:好,暫時到這。《說文敘》解釋假借,說「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他舉例令長是也,這是在序裡面我們看到。段注他舉出《說文》裡面「凡言以為者」,認為是假借,本無其字的假借;他又舉出在《說文》中有六個字,許慎解釋有「以為」這兩個字。譬如最明顯的「西」,「鳥在巢上也,而以為東西之西」。這個我們說過:

  板書:

  本是象形,鳥在哪裡?

  學生:巢上。

  教授:牠在巢上是幹嘛?想睡覺,休息了。白天出來覓食,飛了一天累了,回家休息。本意是鳥在巢上,被借為方向的西。我們現在看到這個字,你不會想起它是鳥在巢上休息的意思;你看到它,你只記得是東西南北方向的西。所以,後人想要再用到鳥在巢上休息的時候,他就再造一個字:

  板書:栖

  ㄑㄧ,還有個寫法:

  板書:棲

  ㄑㄧ,休息,棲。本是棲息,借為方向東西,這是假借。「本無其字,依聲託事」,這個清楚嗎?許慎舉的是「令長是也」,跟這個同義,本無其字,這是假借裡面的一種。除了這個本無其字的假借以外,第二是「本有其字」。妳讀一遍,「本有其字」。

  學生讀誦:二、本有其字的假借。

  本有其字的假借,原於記錄語言時,倉促間想不起本字,於是就用同音的字來代替。段氏薈萃《說文》中言「古文以為」的字為例,於《說文解字敘》註中說:「其云古文以為者,『洒』下云:古文以為灑埽字;『疋(ㄕㄨ)』下云:古文以為《詩.大雅》字;『丂』下云:古文以為巧字;『臤』下云:古文以為賢字…」這些都是本有其字的假借。古文及經典古字,因為聲近義通的緣故,往往本字現存,偏不用本字,而用同音的假借字,學者改本字讀它,就怡然理順。照借字讀它,卻以文害辭。所以漢代經師作註,有「讀為」之例,有「讀曰」之例,都是把本有其字的假借字改回本字。

  教授:好,我們先說明這個本有其字的假借。譬如我們這裡舉的最後那個「臤」,段注說「古文以為賢字」,也就是說本有賢字,而古文它借臤為賢。

  板書:賢 臤

  《說文》裡面說「古文以為」,譬如這個字「臤」底下,它說古文以為:

  板書:古文以為賢字

  這是說古文本有賢字,而借用臤為賢。古文以為,本有賢字,而借用臤為賢。其他例都一樣。漢代經師作註,有「讀為」、有「讀曰」這種例子。

  板書:讀為 讀曰

  漢代經師,像鄭玄,他註經往往說,臤讀為賢。

  板書:臤讀為賢

  或者說臤讀曰賢,就是把假借字(臤)改回本字(賢),明白嗎?所以讀曰、讀為是改回本字。接下來看,第三「別字自冒為假借」。

  學生讀誦:三、別字自冒為假借。

  在某一時期,約定俗成的使用某字代表某種語言,就假借者約定俗成的某字來表達。這種假借純由聲音上的條件造成,與借字之義沒有關係。

  季剛先生《說文》條例曾說:「假借之道,大別有二,一曰有義之假借,二曰無義之假借。有義之假借者,聲相同而字義又相近也。無義之假借,聲相同而取聲以為義也。故形聲字同聲母者,每每假借;語言同語根者,每每假借;進而言之,凡同音之字皆可假借。」如與前三種之說參看,就更清楚假借的道理了。假借不是造字之法,而是用字之法。那它的功用在於「節文字之孳乳。」

  關於假借的分類,有假借正例跟廣義假借兩種。正例即本無其字的假借,又包括有義的假借與無義的假借;廣義的假借即本有其字的假借,也叫做通假。以下說解,會舉例詳細說明。

  教授:這裡提到季剛先生,在他《說文》條例裡面,他說到「假借之道,大別有二,一曰有義之假借,二曰無義之假借。有義之假借者,聲相同而字義又相近也」,這是有義的假借,聲相同而字義又相近;「無義之假借,聲相同取聲以為義也」,這兩者似乎會讓我們混而為一。我們翻到後面,季剛先生的《說文》二十一條例,大家一起找找看這一條是在第幾條?有找到同學告訴我。

  學生:十七。

  教授:十七。十七條:「假借之道,大別有二,一曰有義之假借,二曰無義之假借。有義之假借,聲相同義相近也」,這是有義的假借。「無義之假借者,聲相同取聲以為義也。」我們後面有例字:爾、尒、伱、女、汝、乃、而、若,這些聲相同取聲以為義。舉的這個例子,是屬於季剛先生說的聲相同取聲以為義。而前面說的有義之假借,比較清楚的是前面我們看過一些形聲兼會意的那些例字,也就是形聲字的正例,這是有義假借,聲相同義相近。而聲相同取聲以為義,就像我們這裡舉的這個例字,它本身:

  板書:爾 汝 而 若

  這些只是字音方面在聲韻上彼此相近,字義方面彼此並不相近,這是條例十七裡面說的聲相同取聲以為義,明白?在前面說的形聲,我們講到形聲字正例,聲必兼義。我們舉了十幾個例子,那些是有義,它義相近,聲又相同,義又相近。這個(爾汝而若)聲相同,義不相近,這是取聲以為義。季剛先生後面說:「故形聲字同聲母者,每每假借」,這句話清楚嗎?一定要弄清楚,沒有問題?真好。「語言同語根者,每每假借」。什麼叫語根?前面我們都說過的,語言的根基,它跟字根不一樣。字根是指什麼?形聲字的聲母,字根。語根,像這群字(爾汝而若),它字根不一樣,但語言的根基是一樣的,叫語根。所以他說:「語言同語根者,每每假借」。我們以前舉過一個例:

  板書:既使我與若辯矣

  記得這個例嗎?《莊子》裡面的:「既使我與若辯矣,若勝我,我不若勝,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你剛讀會一頭霧水,只要你弄清楚聲韻上我「若」就是你(汝),(若、汝)語根相同。它假借若為你,清楚了嗎?你就豁然貫通,這是聲韻學在讓我們解讀古籍有這樣的方便。你要把這群字裡面,它用了很多「若」,既使我與若辯矣,若勝我:

  板書:若勝我 我不若勝 若果是也 我果非也邪

  古書沒有標點,你如果恍然看到這一則,又沒有標點,文義你一下又通不了,你幾乎不知怎麼樣標點,很麻煩。如果忽然被你想出來了,原來這裡面:

  板書:若 汝

  把這個若字統統代換(汝)進去,現在就清楚了。我記得上次講過,它後面還有一段,是倒過來說,後面還有一段,「我勝若,若不吾勝,我果是也」,他用一個「而」字,「而果非也邪」:

  板書:而果非也邪

  他用一個「而」字,他不再用這個「若」字,結果你一看,原來這個字(而)就跟它(若)在一起,它們是一夥的,它們這一夥把我們搞糊塗了。「既使我與若辯矣,若勝我,我不若勝,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他又反過來說一遍,「我勝若」,寫在下面,「若不吾勝,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他用了一個「而」字。這是我們上次舉過的例,這是假借。

  假借,我們說通假,後面我們舉一些假借的例字,第一個,看到「有義的假借」。

  「令,(ㄌㄧㄥˋ)」。《說文》:「發號也,从亼卪。」令的本義是發號施令,漢代一個縣分如果有一萬戶以上的縣分,這個行政長官稱他為縣令。這是用發號施令的本義,引申這個縣令可以發號施令,所以叫他縣令,這叫有義的假借。借用發號施令的「令」為行政長官,這個縣的縣長叫他縣令,明白嗎?有義的假借。

  「西,(ㄒㄧ)」。剛才我們才說過的,本義《說文》說:「鳥在巢上。日在西方而鳥西(ㄑㄧ)」,這個西當棲的意思,鳥棲息,「故因以為東西之西」,假借為西方。為什麼說它有義?因為是日在西方,所以假借為東西南北的西。

  看「州,(ㄓㄡ)」這個字,本義,《說文》說:「水中可居者曰州」。《說文》說,這個州,它是「从重川」。

  板書:

  水中可居者,這是州的本義。河中間往往有一塊像小島一樣,這種土地稱之為州。那稱九州這個州就是引申義了,不是它的本義,本義是水中可居的小州。

  「年,(ㄋㄧㄢˊ)」。《說文》:「穀孰也。从禾,千聲。」《說文》還引到《春秋傳》曰:「大有年。」它又引《爾雅》說:「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這是《說文》許慎告訴我們,年本義是穀熟,稻穀一年一熟,在北方一年一熟,南方有二熟甚至有三熟的。年本義是稻穀一年一熟,借為年歲的年,借為三百六十五天,一年。「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有時候,我們看到電視節目上那古裝片,皇上出來了,臣子就喊什麼?

  學生:萬歲萬歲萬萬歲。

  教授:萬歲萬歲萬萬歲。這個皇帝一定是夏代的時候。那你可不可以改為萬年萬年呢?那就要看這位皇上喜不喜歡了。他喜歡當然好,不喜歡就有一點麻煩。

  「朋,(ㄆㄥˊ)」。這個字《說文》說:「古文鳳,象形。鳳飛群鳥从以萬數,故以為朋黨字。」這裡說它是鳳,本是一種與其他的小鳥不太一樣,在《說文》裡面:

  板書:

  古文「鳳」,有這麼一個古文,翻開《說文》,看有嗎?看我有沒有畫錯?找到嗎?

  學生:有。

  教授:有沒有畫錯?

  學生:沒有。

  教授:我唯恐畫錯,一定要你對照確認一番。這個「鳳」,我們以前講象形的時候沒有講到嗎?

  學生:沒有。

  教授:沒有。留給同學一個小小的題目,你們去找,我們這裡如果有甲骨文方面的書籍,把鳳字查一查。牠很漂亮,這個鳳鳥。牠羽毛後面風一吹,翩翩在那動,鳳鳥,甲骨文的鳳很漂亮,頭上還有個冠,有點像現在的孔雀。哪位同學如果查到了,拿給我看看,我記得是很漂亮的鳥。這個「鳥」《說文》是說,牠像是鳥中之王的樣子,他說,牠一飛,眾鳥「从以萬數」,「鳳飛群鳥从以萬數,故以為」,「以為」兩個字什麼意思?

  學生:假借。

  教授:對了。故假借為朋黨,也就是朋友的朋字。朋友都是三三五五聚在一起,這鳳鳥牠像是鳥中之王,牠一飛,跟從牠飛的有一大群,萬數,从以萬數。所以一大群,就像朋友三三五五一群,所以以為、借為朋友的「朋」,明白嗎?

  學生:明白。

  教授:這是根據《說文》這樣說。在甲骨文,有些學者他認為「朋」這個字,並不是《說文》裡面說牠是這種神鳥,他是另外一種說法。我們這裡根據《說文》的解釋,古文字學那些學者他們怎麼說的,同學們可以參考。

  下一個,「來,(ㄌㄞˊ)」。這個字以前我們講過,它本義是什麼?

  學生:麥子。

  教授:麥子。因為是上天所賞賜來的,「周所受瑞麥」,是上天賞賜來的。所以,故以為,他又來以為了,是什麼意思?

  學生:假借。

  教授:假借為行來,就是來去的來,是假借義。

  下一個,「彊,(ㄑㄧㄤˊ)」。本義,《說文》是「弓有力也。从弓,畺聲。」本義是如此。國勢強盛也稱強,這是從弓有力這個彊假借來的。

  下一個,「自,(ㄗˋ)」。這個字同學也認識了。現在用這個鼻子當自己,是什麼意思?假借,假借義。

  板書:

  這個「鵬」字,《說文》裡面有嗎?

  學生:有,一百五十頁。

  教授:就是在剛才同學們查過的「鳳」字的後面,他說「亦古文鳳」。

  板書:鵬

  這個字我們讀它為什麼?

  學生:ㄆㄥˊ。

  教授:鳳鳥的鳳(),亦古文鳳,這邊(朋)是聲符,可證「鵬」,這個「鳳」,輕唇與重唇的關係,明白嗎?能告訴我這個「鵬」是哪裡來的?從我們那個北冥鯤來的,想起來沒有?「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牠很厲害,牠會:

  板書:化

  牠會化。「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就是我們畫的那個北冥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幾千里還加個不知,到底幾千里不知道,很大的魚。「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然後牠很厲害,牠會變化,「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所以我說這「鵬」是哪來的?原來是我們畫的那個北冥鯤來的,牠變化來的。莊子純屬寓言,鯤實際上是小魚。那天我們不是把牠裝在一個玻璃缸裡面放在桌子上嗎?其實牠是很小的魚,莊子把牠變成很大,「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這裡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什麼?鵬與鳳的關係。鳳的古文就是從鳥朋聲,大鵬鳥的鵬,鳳的古文是大鵬鳥,也讓我們再一次證明古無輕唇音。現在這個鳳,古文就是大鵬鳥的鵬字。

  前面我們舉的是有義的假借。接下來看,第二,「無義的假借」。

  像:「佛,(ㄈㄛˊ)」。《說文》:「仿佛也,从人,弗聲。」仿佛是佛字的本義。我們現在用的,我們看到現在這個佛祖的佛是借音,它是無義依聲的假借。你說,我們書上說是音譯,這個字讀我聽聽看:

  學生:buddha。

  教授:大聲一點。

  學生:buddha。

  板書:ㄅ

  教授:我知道葡語叫budista,budista,也是ㄅ。閩南語ㄅㄨ ㄗㄡˋ,佛祖,ㄅㄨ ㄗㄡˋ,是嗎?重唇。所以現在佛祖的佛讀輕唇,本音就是重唇ㄅㄨ ㄗㄡˋ。它的譯音原來也是ㄅ,我讀不清楚,請妳大聲讀一遍:

  學生:buddha

  教授:buddha。可能這個葡語budista一樣,都是重唇,與閩南語的ㄅㄨ ㄗㄡˋ也是一樣。有同學能講客家語嗎?廣東話有嗎?妳試試看。

  學生:講什麼?

  學生:佛怎麼說,廣東話?

  學生:ㄈㄛ。

  教授:妳已經變輕唇了。從本音讀buddha就能證明,佛教傳進來當時音譯,當時的音這個佛就讀ㄅㄨ ㄉㄚ。從閩南語也證明保留的古音,ㄅㄨ ㄗㄡˋ,佛祖。ㄅ,ㄅㄆㄇ的ㄅ。我曾經聽到有人跟我解釋這個「佛」什麼意思?他說,你看這個字,這邊是人,這邊是弗,「弗」就是不是的意思,他說佛不是人。我到現在不理解,但是這是個人的臆說,不值得引備一說。我們很清楚知道,它是由budista、buddha的音譯,是重唇音,它跟這個字的本義仿佛是完全無相干的。這叫無義而只借音,無義的假借。

  再有,看下面的例子。「留連,(ㄌㄧㄡˊ ㄌㄧㄢˊ)」。它本身是:「留」當止;「連」是負車,跟留連這個音意思上毫無關係。現在這個譯音留連是連綿字,表示依戀不捨。跟本義留連無涉,只借它的音。我們引到梁元帝《長歌行》:「人生行樂耳,何處不留連。」我們現在說留連忘返,只借它的音,跟留連兩個字本義無涉。

  下一個例子,「習習」。「習,(ㄒㄧˊ)」。《說文》是「數飛也,从羽,白聲。」引的《詩經》:「習習古風。」《毛傳》說:「習習,和舒貌。」跟本義數飛是無關,只借它的音來狀和風之聲。

  下一個,「之,(ㄓ)」。《說文》是「出也。象艸過屮(ㄔㄨㄛˋ),枝莖益大有所之也。」大家把《說文》翻開,之,看小篆怎麼寫:

  板書:

  象艸過屮,枝葉剛剛冒出來,這代表地面,所以「之」有往上生長的意思。它用作介詞,之乎者也的之,跟這個本義無干。記得我們昨天說的嗎?

  板書:之,的也;的,之也

  太炎先生說的,轉注。當介詞用就等於的,「之,的也」。這是跟本義無干,只借它的字音。那你說,現在我們說話,這個筆是我之,這個紅筆是你之,可以嗎?可以,需要轉注,加個轉注他們就懂了,你之,我之。

  看下一個字:「焉,(ㄧㄢ)」。「焉鳥,黃色,出於江淮。象形。」焉原來是種黃色的,江淮那邊很漂亮的鳥,黃鳥,本義是黃色的鳥。用作指稱詞,等於「於之」的合音,焉。可代人,也可代物或代事,焉。這也是無義依聲的假借。

  接下來,我們看「廣義的假借」。讀一遍:

  學生讀誦:三、廣義假借

  (一)同音假借

  假貞為楨:東方曼倩《非有先生論》:「惟周之貞。」貞,《詩.大雅.文王》原作楨。聲子楨為本字,所从聲母貞為借字。《說文》:「貞,卜問也,从卜貝,貝以為贄,一曰鼎省聲。京房所說。」陟盈切,古聲端紐,古韻十一部。「楨,剛木也。从木,貞聲。」陟盈切,古聲端紐,古韻十一部。二字古音同,故得通假。

  假圓為員:袁彥伯《三國名臣序贊》:「御圓者不以信誠率眾。」圓,《晉書》作員。聲母員為本字,聲子圓為借字。《說文》:「圓,圜全也,从囗,員聲,讀若員。」王問切,古聲影紐,古韻十三部。「員,物數也,从貝,囗聲。」王權切,古聲影紐,古韻十三部。同音故得通假。

  假聞為問:王仲宣《從軍詩》:「但聞所從誰。」聞,《魏志》作問。問為本字,聞為借字。《說文》:「聞,知聲也,从耳,門聲。」無分切,古聲明紐,古韻十三部。「問,訊也,从口,門聲。」亡運切,古聲明紐,古韻十三部,二字所从聲母皆為門,且音同故得通假。

  假后為後:司馬長卿《上林賦》:「然后揚節而上浮。」后,漢書作後。後為本字,后為借字。《說文》:「后,繼體君也,象人之形,从口。」胡口切,古聲匣紐,古韻四部。「後,遲也。从彳幺夊,幺夊者,後也。」胡口切,古聲匣紐,古韻四部。二字語根相同,故音同得通假。

  教授:好。第一個例,貞與楨:

  板書:

  其實就是形聲字聲母()與聲子(),同學們一看就清楚了,這兩個字同音,這是說同音的假借。

  第二個例子,圓:

  板書:

  它的聲母,員。所以聲母、聲子因為字音相同,相假借。第三個例,聞和問:

  板書:聞 問

  像這兩個字,聞和問通假的問題,同學們一定能一眼看出來,它的聲符相同。聲符相同,我們就稱它聲母相同,又稱它什麼?字根相同。形聲字的聲母又稱字根,字根相同。

  板書:后 後

  這兩個字,看不出字根來了吧?它之所以能通假,你碰到這個問題你要怎麼辦?

  學生:反切。

  教授:真好。再說一次,怎麼辦?

  學生:查反切。

  教授:查了以後怎麼辦?

  學生:查聲紐。

  教授:它萬一查出來兩個反切又不同怎麼辦?你當然希望查出兩個反切一樣,如果不同怎麼辦?

  學生:查聲紐。

  教授:查它的聲和韻。聲,就根據我們的四十一聲紐表、反切上字表;韻,我們目前用的是段玉裁的古韻十七部,看看它聲和韻的關係。這兩個字「后」、「後」,它不是同字根的形聲字。所以這種問題,你要想辦法明白它到底能不能通假,那就是剛才我特別要提出來問你的,你一定不可以忘記,你一定要曉得應用它,查反切,查聲紐表,查韻部。這兩個字查出來,反切上下字竟然完全一樣,「胡口切」,真是高興,我們不必查聲紐表了。以上說的是廣義假借,第一項「同音」。第二項「雙聲假借」,讀一遍:

  學生讀誦:(二)雙聲假借。

  假茸為佴(ㄦˋ):司馬子長《報任少卿書》:「李陵既生降(ㄒㄧㄤˊ)隤(ㄊㄨㄟˊ)其家聲,而僕又佴之蠶室。」如淳曰:「佴,次也,若人相次也。今諸本作茸字。」按:漢書亦作茸字。佴為本字,茸為借字。《說文》:「佴,佽(ㄘˋ)也。从人,耳聲。」仍吏切,古聲泥紐,古韻一部。「茸,艸茸茸皃。从艸,耳聲。」而容切,古聲泥紐,古韻九部。二字所从聲母皆為耳,雙聲故得通假。

  假苓為蓮:曹子建《七啟》:「寒芳苓之巢龜。」《注》:「《史記》曰:有神龜在江南嘉林中,常巢於芳蓮之上。苓與蓮同。」蓮為本字,苓為借字。《說文》:「苓,苓耳,卷耳草。从艸,令聲。」郎丁切,古聲來紐,古韻十二部。「蓮,扶渠之實也,从艸,連聲。」洛賢切,古聲來紐,古韻十四部。二字語根相同,故雙聲得假借。

  教授:好,雙聲我們舉的這兩個例子,茸與佴。這兩個字同從耳得聲,字根相同,而查它的聲韻,又都是泥紐,所以我們這裡稱它是雙聲假借。同學們要問,為什麼前面同音假借裡面,字根相同我們稱它是同音?這個茸與佴字根也相同,為什麼說它是雙聲而不是同音?想一想告訴我。不要一切都依賴課本,要動動腦筋,為什麼?誰想到了告訴我。

  我一再的說,一再的提過。好,我再說一次。聲母與聲子之間的關係,聲母是聲子的注音,記得嗎?所以在造字當時,它必定是同音,然後字音隨時間會演變,因此原來同音的聲母、聲子之間,隨時間的變化、語言的變化,它聲母、聲子字音也會有變化。有的韻變了,稱雙聲,就像我們現在舉這個例,茸與佴,韻變了,保留雙聲;有的是聲變了,保留疊韻,是下一節我們要舉的例子,翻過來,「疊韻通假」。現在弄清楚沒?弄明白沒?自己說一次。

  學生:聲母為聲子的注音,造字之時必定同音,後來演變。

  教授:說大聲一點,讓大家聽到。好,妳代表說:

  學生:聲母是聲子的注音,所以在造字的時候,它們必然是同音的,後來產生了演變的關係,有的是韻產生了變化,有的是聲產生了變化。韻產生的變化,它的聲不變,就是雙聲;聲產生的變化,它的韻不變,就是疊韻通假。

  教授:大家鼓掌。每一個同學都要像開吉師這樣說得清清楚楚,下次來我要一個一個問,說不清楚我就去請一個戒尺來。很高興,終於把這個問題讓同學們牢記在心裡。現在我們一起唱歌,來,一二唱:「功課完畢要回家去,先生同學大家暫分手。我們回去不要遊戲,先把今天功課再溫習。明朝會好朋友,明朝會好朋友,願明朝齊到校無先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