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漢字入門  劉克雄教授主講  (第十二集)  2015/8/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6-181-0012

  教授:「人」這個字,請開吉師幫我念一遍:

  學生讀誦:人ㄖㄣˊ。②(甲文)(金文)(小篆)。人是人側立的象形。甲文可正寫可反寫,如甲文①甲文②

  備註:

  典籍所見:(1)別人,他人。《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2)眾人。《公羊傳.莊公十七年》:「齊人殲於遂。」(3)品行。《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

  常用詞:正人君子,任人唯賢,志士仁人。

  板書:

  教授:同學們看黑板。它就是人側立的樣子,看到我像它嗎?

  學生:像。

  教授:頭,身體,腳,手。在甲文它可以正反的寫,「人」。演變到小篆筆畫有一點改變,還是看得出來。楷書我們看到:

  板書:人

  人。我們說過,在甲骨文裡面,它往往可以正寫、也可以反寫,可是我們說過有兩個字不可以。

  學生:左、右。

  教授:左、右。

  板書:

  右手,如果把它反寫也可以的話,那不變成左手嗎?

  板書:

  這兩個字它是左右不能反寫。同學們翻過來,「大」。也請開吉師念一遍:

  學生讀誦:大ㄉㄚˋ。(甲文)(金文)(小篆)。大像正面站立的人。

  備註:《說文》:「天大,地大,人亦大。」

  典籍所見:(1)眾多的。《漢書.李廣傳》:「匈奴必以吾為大軍之誘。」(2)猛烈的。《漢高祖.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3)重也。《荀子.性惡》:「大齊信焉而輕貨財。」(4)與「泰」、「太」音同通假。《荀子.富國》:「儒術誠行,則天下大而富,使有功,鐘擊鼓而和。」(按:太、泰:他蓋切,透紐,十五部;大,徒蓋切,定紐,十五部。三者同音,可以通假。)(5)大小的大。《詩.鄭風.遵大路》:「遵彼大路兮。」(按:《三字經》:「三才者,天地人。」人為萬物之靈,人與天地並稱三才,所以引申為大小的大。)

  常用詞:正大光明,發揚光大。

  教授:這個字看到甲文、金文。

  板書:

  教授:看黑板,再看我,像嗎?

  學生:像。

  教授:像正立的人。這裡有個問題比較不好解釋,本來是正立的人,怎麼變大小的大?《說文》說:「天大,地大,人亦大」。後面我們又引到《三字經》,「三才者,天地人」。人是萬物之靈,與天、與地並稱三才。所以本來是一個正立的人,引申為跟天跟地一樣的大,大小的大,明白嗎?這是引申出來的。在我們典籍所見裡面,第四說的與「泰」和「太」通假。底下我們引出它的反切,兩個「太」、「泰」字都是他蓋切,聲紐是透紐,韻部在段玉裁十七部裡面是十五部;「大」是徒蓋切,徒屬定紐,十五部。前面兩個「太」、「泰」是透紐,十五部。大家會覺得「太(泰)」與「大」同是十五部,它們是疊韻沒有問題。然後一個是什麼?聲紐,一個是透紐,一個是定紐。那同學會以為聲紐不同。翻開後面那個表,三九O。翻開,「太(泰)」是屬於透紐,在這個表上找到透紐。發音部位屬於哪一部分?

  學生:舌音。

  教授:舌音。再看「大」是定紐,發音部位也在舌音。發音部位相同,因此它也是雙聲,在古音。所以「太(泰)」與「大」,既是雙聲又是疊韻。所以這兩個字怎麼樣?

  學生:同音。

  教授:同音。同音可以通假,原因是?

  學生:聲義同源。

  教授:聲義同源。兩個字之間如何可以通假,這是非常重要的事,不是用口頭上讀一讀,看它聲音是不是相同,而是要根據反切,然後再查它的聲紐,再看它的韻部。我們已經練習了幾次,我相信同學們都能掌握,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事。然後再翻到剛才那個表,「切語上字表」,要你再真正確認這兩個字在什麼紐。「大」是徒蓋切,你把那個徒字找到,找到嗎?

  學生:找到了。

  教授:按住它,別讓它跑掉。再看「太」是什麼切?他蓋切。再找他屬於哪一個紐,找到沒?

  學生:找到了。

  教授:找到,好。確實找到了,這兩個字屬於四十一聲紐的哪一個紐,然後乍看好像它不是雙聲,再看前面剛才的那個表,發音部位的表,你就知道原來它是同發音部位,它也屬雙聲。像這些地方,就是需要我先跟各位同學先說一說,你才能知道怎麼應用,要不然你光是看這個書,有時候不太容易理解。我們典籍所見引到的第二,《漢高祖.大風歌》,這只有第一句,還有兩句有同學知道嗎?

  學生: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教授:真好。「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是漢高祖的《大風歌》,看出帝王的氣概,哪怕只有三句,是吧!「大風起兮雲飛揚」,第二句「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板書: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總共只有三句。接下來,請開吉師讀下一個字:

  學生讀誦:子ㄗˇ。②(甲文) (金文)(小篆)(隸書)。子是嬰兒的象形。甲文①、金文、小篆,像幼兒在繈褓中兩手舞動。甲文②像幼兒頭上有髮及兩脛,今已不用。卜辭借為天干子丑之子。

  備註:段注:「像人首與手足之形也。」

  典籍所見:(1)後代、子孫。《文選.石崇.王明君辭》:「我本漢家子,將適單于庭。」(2)男子通稱。《禮記.檀弓下》:「使子叔敬叔弔。」(3)尊稱,今稱為「先生」。《論語》中:子曰、曾子曰。按:先秦對人的尊稱,稱「子」。漢代稱「生」,如賈誼稱「賈生」,現代稱先生。

  常用詞:正人君子,愛民如子,諸子百家。

  教授:同學們看甲文②「像幼兒頭上有」什麼?

  學生:髮。

  教授:那個是應該寫成哪一個字?

  學生:頭髮的髮。

  教授:現在他們簡體字:

  板書:发

  把這個簡體的「发」,你電腦把它一翻譯就變成這個發財的發。這個(发)是發財的一個簡體字,而他們用這個同音通假變成頭髮。現在大陸上就用這個字又當發財、又當頭髮,所以在電腦上你要把它翻成正體字,它就變成這個發字。實際上是應該頭髮的髮,同學們把它改過來。

  板書:

  子。大頭,小孩子,繈褓裡面的嬰兒,他的頭、身體比例顯得特別大。頭、身體、腳、兩個手。你會問腳應該也是兩個才對?怕他冷了,用一些小毯子把他裹起,在搖籃裡面、繈褓裡面。這個手為什麼不把他裹起來?那他一定哭鬧不停,讓它在外面玩。「子」是象形,後來借為天干地支的子丑寅卯:

  板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這是地支。上面還有天干:

  板書:

  你用白色的把這兩個填到前面:

  板書:

  一開始,天干地支一配多出兩個來,結果我們寫成六行以後,最後這兩個字(戌、亥),也正好配到天干最後兩個字,這叫六十甲子。人六十歲就說他活了一甲子,從這開始活完這一個六十年。

  板書:數干支周遍又從頭

  元曲裡面有這麼一個句子,「數干支周遍又從頭」,這表示什麼?六十歲。我記不全這個曲子了,一開頭是「捻蒼髯笑擎冬夜酒,人事遠老懷幽」,說到干支我就想起這個句子,它整首我就記不得了。元人的曲,元曲,值得各位查出來背誦它,非常美的一首曲。以前我背,現在我忘很多了,值得同學們背誦,非常好。現在,我們要應用這一個表,孫中山先生革命成功是哪一年?

  板書:

  學生:辛亥。

  教授:辛亥革命。辛亥在哪裡?

  學生:在倒數第二行。

  教授:戊己庚辛,辛亥在哪?在這。這是孫中山先生革命那一年。孫中山先生辛亥革命建立民國是辛亥年,是公元一九一一。那天,我說過黃季剛先生,他過生日,過五十生日。太炎先生還做了一副對聯,勉勵他幹嘛?「黃絹初裁好著書」。同年,季剛先生就過世了。我們知道季剛先生過世那一年是一九三五。現在同學們把這一九三五,應該是在這個表裡面的哪一年?你去算一算。

  學生:乙丑。

  教授:這個乙丑嗎?

  板書:

  教授:大家算算看,核對一下。很好算,你看,一九一一、一二、一三、一四,一五、一六、一七、一八,一九、二O、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O、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乙亥,曉得算了吧!我們知道他是一九三五年過世,我們想知道它在這個表裡面是屬於哪一年,要怎麼推算?第一個,你先要知道辛亥是孫中山先生革命成功,是這個年代,一九一一。然後你就往前算,一九一一、一九一二、一九一三,這樣往前算,會了嗎?不難。

  為什麼我們要特別仔細講這個表?如果你碰到一張古畫,清朝的、清初六大家的,是惲壽平的,或者是四王裡面的一個,它上面紀年絕不是說一九多少,它都是用這樣紀年。好,那你就要查一查,這個作者他是哪一個年代出生,這個都可以查得到的,人名大辭典都能查得到。查到以後,再看他,譬如他是這一年(乙亥)出生,而他畫上面題的落款是這個(戊寅),我隨便舉。他落款是戊寅,他是這一年(乙亥)出生,戊寅年,一歲、二歲、三歲、四歲,可能嗎?不可能四歲。但是還有一個可能,他已經活過這六十年,然後周遍又從頭,那是幾歲?

  學生:六十四。

  教授:六十一、二、三、四,六十四歲畫的畫。好,然後再查《人名大辭典》,這個畫家他只活了五十歲就過世,這個怎麼樣也不可能是吧?那怎麼樣?你就可以百分之百拍板,確定假畫。明白嗎?所以這個表有用嗎?

  學生:有用。

  教授:非常有用。很高興,我們今天又學了一招鑑賞斷代。開吉師,麻煩妳再讀下一個字:

  學生讀誦:巳ㄙˋ。②甲文 金文 小篆。本是子字的重文,是嬰兒的象形。在甲文中,十二支第六位之「巳」,作形,即篆文「子」字;十二支第一位「子」字,則作形,即「子」字之籀文。二者實為一字,「巳」乃「子」字重文。從甲文筆畫漸變為金文、小篆及隸書、楷書。

  典籍所見:(1)十二生肖以巳為蛇。《論衡.物勢》:「巳,蛇也。」

  教授:這個字本是子的重文。重文,同學們翻開《說文》的「子」,在《說文》裡面把「子」翻開。七百四十九頁下半頁,「子,十一月,陽气動,萬物滋,人以為偁。象形。」後面有個古文「」,在「子」上面長了三根頭髮,我懷疑是不是叫三毛?這個「」它是古文。再看下面還有一個籀文子,籀文子,許慎說:「囟有髮」。段注說髮(指的那個三毛),「囟有髮,臂脛在」,這個字應該讀它ㄖㄣˊ,絕不是ㄐㄧ,段注倒說它是ㄐㄧ。看到段注嗎?「木部曰。床者,安身之几坐也。」他認為前面許慎說解「籀文子,囟有髮,臂脛在几上也。」認為這個字是几,然後他底下註說,像床几可以坐臥的地方。而實際上,同學們看這個籀文的寫法,囟指頭,上面有頭髮,兩邊是手臂,然後身體,底下應該就是兩腳、兩足。所以從這個筆畫來分析,它是不是整體的一個象形?這個我們可以判斷,並不是一個小孩把他放在一個几上面。這裡主要是讓同學們看到子這個字,它有兩個重文,重是重複的重,重文,一個是說古文,一個是籀文。

  再看到我們的課本八十六頁,巳在甲文寫作子的形狀,這個子跟前面我們說的那個子,小篆的兩個手向上,甲文裡面是一個向上、一個向下,說不定過一下他那個手又下,另外一個手上來,這無所謂的。這是甲文,這代表子,象形的子。剛才我們翻到《說文》,還有籀文。所謂重文、籀文、古文跟小篆,它說籀文怎麼寫,古文怎麼寫,也就是前面的小篆它有另外兩體的寫法。古文這樣寫,籀文那樣寫,加上小篆,讓我們看出三種字體。這是所謂的重文,重當重複,小篆子是這樣寫,那小篆的籀文可以那樣寫,小篆的古文是那樣寫。這個巳,在甲文裡面它就是子這個字,所以這兩個字本來是一個字,子跟巳本來是一個字。「巳」的甲文②,它省略了在舞動的雙手,然後它就變到金文的寫法,甲文②跟金文的寫法就是一致的。然後由金文再變到小篆,我們看起來,它與「子」就好像不一樣了。接下來我們看下一個字,開吉師麻煩妳:

  學生讀誦:女ㄋㄩˇ。甲文 金文 小篆。女像女子跪坐,兩手操作女紅,揜斂自守的象形。甲文、金文及小篆女字,像女子跪坐,兩手有所操作。女紅之事多在室內,男字則用力田會意,男耕女織,各有專司,故男女兩字用工作的差異來表現。

  備註:《說文》:「婦人也。象形。」

  典籍所見:(1)假借為「汝」、「爾」。《左傳.宣公十一年》:「諸侯縣公皆慶寡人,女(rǔ)獨不慶寡人。」(按:古代狩獵、農耕以男子為主,男子的對方就是女人,所以「女」便成為第二人稱。又因汝,人渚切,日紐,五部;爾(尒),兒氏切,十五、十六部之間;女與汝古音同,與爾,古雙聲,三字可以通假,現在寫作「你」。)(2)將女兒許配給他人。《左傳.桓公十一年》:「宋雍氏女於鄭莊公,曰雍姑。」(3)女之未嫁者。《書經.堯典》:「厘降二女於媯汭。」

  女是部首字,凡由女組成的字,多與女性有關,如:婦、妊、娠等。

  常用詞:郎才女貌,善男信女,男耕女織,男女老少。

  教授:這個女字。

  板書:

  像女子跪坐側面的形象,頭、身體,腿跪坐在這裡,兩個手在那裡操作女紅,繡花也是女紅,這個「紅」是讀「工」。男人以田力會意,在外面去耕田,女人在家做家事。所以用工作的性質不同來造男、女兩個字。這裡面我們提到,典籍所見裡面提到,它之所以成為第二人稱,原因是我們上一堂課說的:

  板書:汝 爾

  它之所以是第二人稱,我們書上說,男人的對方指的就是女人,女方,所以它就變成第二人稱。而這幾個字(汝、爾),還有若:

  板書:若

  這幾個字跟它字音相同,在古音是字音相同,所以是本來應該用這個字(女),而借這些字來當第二人稱。真正第二人稱說到你我他的你,應該用這個字(女),這幾個是因為同音被假借。我們把汝的反切、爾的反切,以及女的反切查出來。這兩個字(汝、女)是同音,汝與這個女古音相同,同音。另外與爾是雙聲,爾與女反切的上字你可以查出來。真正指第二人稱,是剛才我們說的應該是女這個字,第二人稱。後來因為這幾個字是跟它聲韻古音相同,或者雙聲,或者疊韻,因此假借這些字為女,真正應該是用這個字,女。男人的對方,女。同學們也許會奇怪,她為什麼不好好坐在椅子上?她為什麼這樣坐?我說過,怎麼樣?古代沒有這種高的桌椅,席地而坐。所以就像她這個樣子,跪坐。接下來我們看下一個字,開吉師麻煩妳:

  學生讀誦:力ㄌㄧˋ。甲文 金文 小篆。力是人用力時,筋絡鼓起,肌理分明的象形。

  備註:《說文》:「筋也。象人筋之形。」段注:「像其條理也。人之理曰力。故木之理曰朸(ㄌㄧˋ)。地之理曰阞(ㄌㄜˋ)。水之理曰泐(ㄌㄜˋ)。古文字學者有以為力像耒形,即耕田用的犁。(引備一說)

  典籍所見:(1)力行。《荀子.勸學》:「真積力久則入。」(2)暴力。《孟子.公孫丑》:「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3)功勞。《國語.晉語》:「吾君將伐,知而多力。」(4)務求。《禮記.坊記》:「食時不力珍。」

  常用詞:自力更生,盡心竭力,齊心合力。

  教授:這個字「力」,說解告訴我們,像人用力的時候,他這種肌理顯出來的樣子,所以《段注》說,「像其條理也」。我們看過那些大力士,他這個手臂肌理一塊一塊的,用力的時候。看看甲文這樣寫,甲文還有一些不同的寫法,類似這樣。古文字學者有認為,它是像耕田的犁。所以前面我們講過那個「男」,男人這個「男」字,古文字學者就認為底下那不是「力」,是耕田用的犁,男人在田裡耕種。我們這裡引備一說,讓同學們知道有這樣的一種說解。

  甲骨文是很好的資料,從甲骨留下來這種資料,對我們認識文字的構造是非常有幫助的。但是我們不要忘記,我們一定要先從《說文》入手,而且不可以隨便;就是你看看它像什麼,甲骨文它像什麼,你就認定。因為只有一種證據,不能說它是完整的,你必須有旁邊很多證據,才能說這個字《說文》說得不對,它應該是什麼。如果真正的、客觀的證據不足的話,不可以直接判定,「我看它像個犁田的犁」,所以它應該是犁。因此我們這裡還是按照《說文》的說法,是人的筋理。

  還有《段注》說到後面,你看,「木之理曰朸(ㄌㄧˋ)。地之理曰阞(ㄌㄜˋ)。水之理曰泐(ㄌㄜˋ)。」這個注音跟力不一樣。其實按照形聲字造字的原理,你讀它力毫無問題,明白嗎?因為力是用來幹嘛?注音。後來有音變,音變是什麼情況?可能聲稍微變了,它還保存疊韻;可能韻稍微變了,還保持雙聲,像這裡,力跟阞,韻稍微變了,聲還保持雙聲。可是按照造字的原理,形聲字「力」即是當作注音符號。所以地之理的這個阞,你讀它力也是絕對沒有錯誤。這是明白形聲字造字,它本來就是用聲母來注音。我們接下來看下一個字。請開吉師幫我念一遍:

  學生讀誦:火ㄏㄨㄛˇ。②甲文 金文 小篆。火是火焰的象形。甲文①像火焰之形,金文和小篆是從甲文①遞變而來,像火上炎,噴出的火花。

  備註:《說文》:「燬也。炎而上。象形。」段注:「大其下。銳其上。」

  典籍所見:(1)燃燒。《禮記.王制》:「昆蟲未蟄,不以火田。」(2)急速、緊急。《莊子.天地》:「方且尊知而火馳。」(3)火災。《左傳.昭公十八年》:「陳不救火。」

  火是部首字,如放在字的底部,可寫作四點。凡由火組成的字,多與火有關,如:焰、燒、炎、然等。

  常用詞:火冒三丈,急如星火,飛蛾撲火,赴湯蹈火。

  教授:同學們看到甲文①,他就是畫火焰往上冒的樣子,底下大,上面畫火焰的形象。甲文②就跟金文、小篆比較接近。《說文》說:火,「燬也。炎而上。象形」。火用燬來說解,同學們能告訴我,這是什麼?

  學生:聲訓。

  教授:聲訓。用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字。現在閩南音裡面這個火,還讀它為ㄏㄨㄟˋ,ㄏㄨㄟˋ就是這個燬,也就是火,這兩個字原來是同音,ㄏㄨㄟˋ。沒有的話,我們繼續下一個字。請開吉師念一遍:

  學生讀誦:鼎ㄉㄧㄥˇ。鼎(甲文)(金文)(小篆)。鼎是寶鼎的象形。甲文像鼎的兩耳、腹、足,「鼎」全器的象形,小篆鼎字的下部,是從甲文、金文訛變而來。

  備註:《說文》:「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

  典籍所見:(1)鼎的三足。《晉書.霍光傳》:「昔漢運將終,三國鼎峙。」

  常用詞:三足鼎立,一言九鼎,大名鼎鼎。

  教授:大家看看甲文的寫法,它就是寶鼎的象形。鼎上面有兩耳,下面有足,中間是腹。我相信同學們一定看過,在博物館裡面一定看過鼎的實物。在台北故宮博物院裡,它陳列銅器有一個專室,一進門有一個很大的鼎,叫毛公鼎;另一邊陳列一個很大的青銅器鑄造的盤,叫散氏盤。

  板書:毛公鼎 散氏盤

  毛公鼎這麼大。

  板書:

  它這個裡面,鼎腹裡面:

  板書:

  忘了,你說為什麼沒有腳?鼎腹裡面刻有一篇文字,是摹臨書法非常寶貴的字帖,毛公鼎。另外,在這個銅器室的另一邊,有一個很大的盤:

  板書:

  盤子。高大約十七、八公分,不到二十公分,大約這麼高,那麼大。在盤裡面也有一篇銘文,這篇銘文也是我們摹臨書法、我們寫書法非常寶貴的鐘鼎銘文,讓我們用來摹臨書法,非常重要的帖子。散氏盤大約有五百多字,裡面文字,非常難得。毛公鼎我不太記得,也是一整篇的文字,確實多少字我不太記得。這個盤因為它比較平,所以把它拓印下來比較方正:

  板書:

  這個因為是圓的,所以它拓印出來以後,它就變成這樣:

  板書:

  它沒有像這麼方正,因為裡面是圓的。有機會希望同學們能夠到台北故宮博物院,去看看那個寶器。這兩樣寶器可以說是故宮博物院鎮院之寶,它放在銅器室的前面那裡,是不更換的,永久在那裡陳列。銅器室裡面有很多其他的器物,鐘、鼎、盉、鬲很多種,以這兩件是很大。所以有喜歡書法的同學,有機會,台北故宮博物院曾經把這裡面的銘文拓印出來,還把外形也拓印出來,上面是孔德成先生題字:「西周毛公鼎」,印刷得也很精美。如果去旅遊,去它一樓地方,有一個販賣部,關於故宮裡面他們複製的像這種拓片,都在那裡出售,賣得也不貴。最早它是用黑色拓印出來,我一口氣買了二十幾幅,為什麼?我覺得很好。後來有朋友喜歡,我就送,後來送完了,自己沒有了。我再去買的時候,它已經變成紅色的,也很漂亮,我是一口氣又買二十幾幅,我現在只剩一幅,我再不送人。你們可以到那邊買,如果覺得麻煩,我去複印一下,我可以送給你。這是非常寶貴,用來寫字、書法。

  我曾經將這兩套印刷的毛公鼎和散氏盤(它是先拓下來,然後再印刷),我送給一個朋友,他本身是寫書法,而且他已經是成書法家了,他又喜歡金石篆刻,所以我送他這兩份東西,他如獲至寶,把它裝在玻璃框,掛在牆上。然後隔一陣時間,他打電話給我,他說我真感謝你,他說我天天搬個椅子坐在這個前面讀它,仔細的看,讀它。他說我現在有個心得,所以我今天很高興打電話告訴你,他說我篆刻,我現在膽量大了。這個我很能理解。一般篆刻都是根據小篆刻圖章,根據小篆。小篆你怎麼刻,只不過是工整,你很難變化。他們刻圖章的有的不懂,買一個什麼《六書通》,去翻這個字,「鼎」字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也可以那樣,但裡面有很多是俗字,弄錯了,他們也不知道。要真正看到這個毛公鼎或者散氏盤,膽氣就大了。原來這個鼎字,甲骨文可以這樣寫。看看甲骨文,跟小篆不一樣,他原來刻圖章只敢用小篆那樣刻,現在看到甲骨文、看到鐘鼎文(金文是鐘鼎文),毛公鼎、散氏盤是這樣寫,他就敢變化了。所以膽氣大了,他非常高興,他從此可以非常的天馬行空來刻。書法也一樣,你寫過鐘鼎,你膽氣會大,你曉得變化。

  在中學生的時代,往往老師要你寫什麼?楷書。楷書像歐陽詢、顏真卿,像柳公權,要你一筆一筆的寫,楷書。我碰到一位書法家,我們兩個聊天就談到書法。他拿他的書法給我看,他很謙虛,希望能得到我的一些看法。我說:你書法已經寫得相當的好。他說:你不要光說這些好聽的話,你要真正告訴我。他說:我現在自己感覺,怎麼樣寫,寫來寫去就是這樣。我說:我明白,這是你碰到頂了,你前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你現在碰到頂了,你無法突破,你一直在底下。他說:你真是一針見血說到我心裡話,我書法我自己感覺到無法突破。那要怎麼辦?他問我。我說:根據你寫的這個楷書,我建議你可以寫寫魏碑。他說:魏碑好多種,哪一種合適?我說:魏碑有《張黑女墓志銘》,另外《張猛龍碑》。他記下來。

  他說:除了這個之外,如果想再進一步?我說:有,你可以寫漢碑,漢碑有更多的式樣。我就告訴他,你可以從《張遷碑》和《禮器碑》入手,因為它很工整,《張遷》、《禮器》。之後呢?他問。我說:之後,你到了功夫的時候,你就可以寫《石門頌》。一定要先經過前面那些功夫,再來寫《石門頌》。原因,《石門頌》大開大合,沒有膽量的人不敢寫,沒有功底的人也不敢寫。所以一定先前的楷書或其他的碑,你都練到一定相當穩固的功夫,再來寫《石門頌》。有個現成的例子,畫家張大千,他那個字好像跟一般人不一樣。是他自己創嗎?不是,他就是《石門頌》出來的。

  我們很崇拜弘一大師,他的墨寶如不食人間煙火。你說我崇拜他的書法,我直接摹寫他的可以嗎?我告訴你,你這樣摹寫的話,你將來只有形式而沒有神采。你一定要從他,弘一大師他原來寫過什麼,你從那裡去探究。那他,弘一大師寫的是什麼?當然寫過很多,主要是魏碑裡面的,剛才我提過《張猛龍碑》。你說好,專心寫《張猛龍碑》,然後我的書法,我將來就能像弘一大師那樣仙風道骨嗎?那就看你的修養了。光筆下的功夫是不夠的,還靠個人的修養。

  漢碑有很多種,我們剛才只提了《張遷》、《禮器》、《石門頌》,這是我個人認為比較工整。譬如還有《乙瑛碑》也不錯。《曹全碑》就比較的飄逸,不像我們認定的漢碑是那樣的典重。如果這些都已經相當有了功夫,接下來還有嗎?那就是看看黑板上說的,毛公鼎、散氏盤。你寫過散氏盤或者毛公鼎,你的書法,你就有膽量變化。就像剛才我說的,刻金石圖章的人,讀過《散氏盤》、《毛公鼎》,他就大喜過望,他自己覺得已經解放出來,不再受小篆的拘束,可以解脫了,他可以自在的變化,再怎麼變不會錯誤。這是原則,不能亂變。這是說寫字、書法。

  我剛才說跟我一起閒談那位朋友、那個書法家,談了這麼多之後,他真是貪心,他說:那還有呢?我說:有,這些帖我介紹的,你都寫得可以亂真了,還有。他說:那是什麼?我說:那就是修養。修養怎麼來?多讀書。讀什麼書?我說:這一時就說不清楚了,跟各人的性向不一樣。這個可以慢慢的來,你該讀什麼書,我要了解你、深入的了解你,我才能推薦你,給你讀什麼書。所以書法是如此,你要寫得一筆書法,真正到家,除了臨碑帖之外,還要不要忘記讀書、修養。讀書是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學識的增長,一方面是修養的增長,德智兼修。這樣才能夠造就你書法的高度,成為一個真正了不起的書法家。

  王羲之,公認他是書聖。他的《蘭亭序》真跡,傳說被唐太宗拿去殉葬了。不過當時他讓他臣子,底下那些書法大家寫的《蘭亭序》也很好。你細細看,我們只能嘆息,你無法改動裡面的任何一筆,《蘭亭序》,因此尊他為書聖。他光是平常練字就能到達那個地步嗎?不是。你看他的書法,尤其行書你就看出來,非常飄逸瀟灑。不要忘記,魏晉時代,王羲之是那個時代。同學們知道竹林七賢嗎?聽說。他們在那裡談些什麼?玄談。這都是有關修養的一些學識,他們經常在談論這些。所以王羲之也是那個時代的人,因此,除了他書法平常練習之外,加上他當時那種學術的風氣對他的影響,因此在他的筆下就是行雲流水。所以修養對一個人是重要,對你的書法也很重要。

  我們看到近代、現代,台灣有另外一位畫家,溥心畬先生,聽說過嗎?溥儒,他名字是儒,儒家的儒,字心畬。他跟張大千是好朋友,只是他過世得早,六十多歲過世。你看他的作品,不管他的畫,不管他的書法,你展開,有一股書卷氣迎面撲來,這就是修養。所以書法不是光練字形,最後要形成你個人的風貌,千千萬萬注意一個事,不要落俗。千萬不能落俗,你的書法、你的作品被人家一看,說俗不可耐。那就完了,那就無可救藥。要讓人家一看,愈看愈喜歡,你說不出所以然來,這就是書卷氣,明白嗎?這裡說到書法。

  畫畫也是一樣,彈琴也是一樣。彈琴也一定要注意到修養。修養怎麼來?讀書。多讀書增加你的學識和增加你的修養,再加上琴本身的技巧,將來你才能夠獨樹一幟,不光是演奏前人的曲子。尤其古琴,它允許你有些自由發揮的地方,你能彈出你個人的風格。同是陽關三疊,你彈的人家一聽,這是某人彈的陽關三疊,這就是修養有關。更希望自己將來能成為一個作曲家,除了演奏家之外,更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作曲家。這才能夠真正傳之千古,成為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塊瑰寶,成為最璀璨的紅寶石、藍寶石或者祖母綠。你作的這個曲子,在歷史長河裡面它永遠不滅,是一顆璀璨的綠寶石。這是我們追求的目標。不光只是一個演奏家,演奏家人死了以後就沒有了,更希望能成為一個作曲家。不一定貪多,有一曲、二曲能傳世,能代表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音樂。所以,像這方面,都是造就我們傳統文化的高度愈來愈高、愈來愈偉大。傳統文化有古人的,再加上你我不停的努力創作,我希望我們之間能有所成就,在古人的金字塔上面,能夠加上一點,哪怕是一粒小小的砂石。贊同嗎?

  學生:贊同。

  教授:大家努力。西洋的音樂我們也需要了解,就像畫畫的人,也要有機會就去看西洋的畫家他們的作品。我在巴西聖保羅它那個藝術館裡面,看過塞尚印象派大師的幾幅作品,有一幅我到現在都難以忘懷。畫畫的人都知道,一個畫面上,如果要大面積的用綠的顏色,這是很難的事。塞尚有一幅畫,畫一棵大樹,大面積的綠色,是畫得那麼好,看到他的真跡。塞尚以後,梵高我們都知道,畫向日葵的。高更,他的朋友,都是一、二十幅掛在那裡。沒有玻璃遮擋,牆壁,地板上八十公分畫一條黃線,觀賞的人自覺不要超過黃線。八十公分也就是這樣,你一彎身,可能你的鼻子都會碰到畫,它是那樣直接的掛在前面,讓你好好的觀賞。塞尚、梵高、高更,還有畢卡索,就是這樣掛在那裡。我經常去,所以我了解他們的用色,什麼色調,他的用筆。

  梵高為什麼會那麼值錢?一幅向日葵上億美金,為什麼?如果你細看、你細分析,就能明白,他是超出他當時同時代的畫家的風格。他那個時代的風格是古典派,畫得很細膩,畫美人的皮膚,手是畫得那麼細膩,在當時。他梵高不一樣,他用油彩,像畫中國畫的皴法線條一樣,一筆一筆塗上去。你說,他怎麼跟當時的風格是那樣完全不同?顯得那麼粗糙。原因,我看了他有一幅畫,他的自畫像的背後背景,掛的有一幅(捲軸的)日本的浮世繪。日本浮世繪是什麼?中國的版畫。版畫是什麼?先是手畫,然後刻在木板上再印,可以多印幾張,版畫。日本所謂的浮世繪就是中國傳過去的版畫,當然裡面以線條為主。所以梵高他的作品,他受東方畫的影響很深,用線條。不光是向日葵,他畫鄉村,稻田裡面那個草垛,一堆一堆的草垛,同樣是用油彩一筆一筆畫上去,就跟我們中國畫的山水裡面石頭山的皴法一模一樣。就因為他吸收東方這種繪畫的技巧,把這個元素放在他的作品裡面,他就與眾不同。

  有一次,我在北京的中國油畫院,去做一次講座。起先我對這群油畫的朋友,我心裡有點慌張,我不知道要跟他們講什麼,他們是畫油畫的。那個場所(是他們油畫院裡面的場所)很大,有三、四百人在底下,都是畫家,油畫的畫家。假如你是我,你要跟這些畫家朋友們要講些什麼?因為我學的是國學,今天在這跟各位講文字學,我總不能跟他們講文字學。我靈機一動,想到這麼多的中國油畫的朋友們,他們缺乏一樣東西。缺乏什麼?缺乏國學的修養。如果他們對我們傳統文化能夠多吸收一些,他能夠用我們傳統文化表達在他的油畫布上面,那你想,他就能夠與眾不同。要不然你崇拜塞尚,就天天在那摹塞尚的畫,你一輩子摹他的,你脫不掉他的外衣,你畫到最後很像他的,但是始終不是你的。就像一棵大樹下面的一棵小草,你崇拜的塞尚,你崇拜的畢卡索,他就像一棵大樹,你畫幾十年,最後畫得很像了,你還是大樹下面的一棵小草,你甘心嗎?划不來。你一輩子賣力氣,最後還是一棵小草,划不來。所以要怎麼辦?要畫出你個人的風貌。油畫如何畫出你個人的風貌,最重要的,要把我們民族精神、中華文化的精神灌注在你的畫面裡。你畫出來的東西就跟畢卡索不一樣,說不定他看到了,他佩服你,因為你畫的他不會畫,有道理嗎?因此,中國的油畫家也不能不學習一點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嗎?

  學生:是。

  教授:如果你認為是,鼓掌。我也貪瞋痴太重,貪你們的掌聲。說實在,這些都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則,學任何東西,要有個人的精神表現出來,畫畫是如此,書法是如此,學琴,古琴也是如此。不然你永遠只是一個演奏家,一般人說是匠,畫畫說他是畫匠,他不是畫家,不能稱家。你只是一個演奏的匠,你不能稱音樂家。離題太遠了,回到我們的課本,請開吉師接下來讀下一個「鬲」:

  學生讀誦:鬲ㄌㄧˋ。甲文 金文 小篆。鬲是古代一種烹飪器具的象形,與鼎同屬一類。

  備註:《說文》:「鼎屬。實五觳。斗二升曰觳(ㄏㄨˊ)。象腹交文,三足。」段注:「上象其口。象腹交文。下象三足也。」

  典籍所見:(1)鬲謂隔絕於上。《荀子.大略》:「鬲如也。」

  鬲是個部首字,凡由鬲組成的字,多與器皿有關,如:融、鬵(ㄒㄧㄣˊ)、鬷(ㄗㄨㄥ)等。

  教授:大家看看金文這個「鬲」字,它非常的形象。

  板書:

  它這個腳,三個腳特別胖,裡面是空心的。這也是個鼎的樣子,可是它的腳裡面是空心的,胖胖的。幹嘛?生火的時候它容易吸熱,裡面東西容易煮熟。所以這個胖胖的腳叫鬲。我們看下一個字,「壺」。開吉師麻煩妳讀「壺」這個字:

  學生讀誦:壺ㄏㄨˊ。甲文 金文 小篆。壺是酒壺的象形。甲文、金文壺字,上像蓋,旁有兩耳,中像腹,上環紋,下像其圈足,小篆是從甲文、金文遞變而來。

  備註:《說文》:「昆吾圜器也。象形。從大,象其蓋也。」

  典籍所見:(1)酒樽。《儀禮.聘禮》:「八壺設於西。」(2)禮器,腹方口圓稱壺,反之稱方壺。《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國子執壺漿。」

  常用詞:冰心玉壺,簞食壺漿。

  教授:這個「壺」字非常的形象,你看甲文、金文,這個壺字不但形象而且很漂亮。認識了甲文、金文,再看到小篆,也就了解上面是蓋,底下是壺身和兩耳和壺腳。因此你也看出來,《說文》裡面說從大,對不對?那不是大小的大,它是根據小篆的寫法,上面那蓋子,小篆變成大那個字的樣子,所以它說是從大,這是不正確的,實際上就是蓋子。

  同學們也許有個想法,如果我們現在用的文字也能夠像甲骨文那樣,壺就畫個壺,大家看起來不是很方便嗎?是,沒錯。甲文、金文都很容易看出象形,實物的象形,到了小篆就有一點變化,到了隸書、楷書就受到傷害了。這個壺字還勉強,隸書、楷書。原來我們說過有幾個字,隸楷以後,下面的四點有好幾種,有的是魚的尾巴、有的是燕子的尾巴、有的是鳥的腳、有的是火字,都變成四點,所以這是對文字字義的一種傷害。好在我們現在已經被它害得很久了,也就習慣了。所以說,如果像這個壺字這麼漂亮,現在文字還是用這樣寫不是很好嗎?好,是非常好,就是寫起來很不方便。之所以會演變到小篆、隸書,也求其書寫的方便。

  好,讓它多留一陣,現在我們就準備吃飯好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