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漢字入門  劉克雄教授主講  (第八集)  2015/8/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6-181-0008

  教授:現在複習一下我們上次講過一個「气」字。

  板書:气。

  本是天上的雲氣重重疊疊,後來引申到孟子說的浩然正氣。孟子說怎麼樣養浩然正氣?

  板書:忠恕。

  朱熹的註解好簡要。

  板書:盡己之謂忠。

  「盡己之謂忠」,盡自己的心力,把自己分內的事情負責做好。第二,恕。孔夫子在《論語》裡面,他說得很清楚,「己所不欲」,怎麼樣?

  同學:勿施於人。

  教授:「勿施於人」。引申為什麼?寬恕、包涵。你一定能夠理解,包括孔夫子本人,人生來並非聖賢,總偶爾會不自覺的疏忽,犯些小過失。如果你看到別人他無意的,他疏忽了,他犯些小過失,我們能夠不責備,能夠用恕道來包容你的朋友,那你就能做到了恕。孟子說的,「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你只要平時做到這個字(忠),盡你本分把你分內的事負責做好,我是教書的,我負責把這門課把它教好;你當學生的,你負責把上課聽講的把它消化吸收。忠,盡己之謂忠。恕,我們慢慢修養自己,能夠有寬宏的度量,看到別人一些小過失,你馬上想到人非聖賢,你能包容他,因為你自己也偶爾會不自覺的有些小過失。所以這個恕也是你我都能做到的。如果我們每天都能夠做到忠、做到恕,而且要像《論語》裡面說的「吾日三省吾身」,常常(省是反省)想到我做到了嗎?能夠這樣,今天你做到忠恕,你就培養了一點正氣;明天再做到忠恕,你正氣又增長一點。你繼續努力的這樣做,你自然能夠培養出一股孟子說的浩然正氣,而這種浩然正氣是需要日常生活裡面慢慢培養。孟子還說到,不可以揠苗助長。記得這故事嗎?

  學生:記得。

  教授:所以,我們講文字學是認識這個「气」,原來本義是天上的雲氣。然後引申到為人處世,我們就想到孟子,「我善養吾浩然之氣」。這是修養自己。然後又引申到曹丕說的「文以氣為主」,還記得嗎?

  學生:記得。

  教授:那個氣是什麼?

  學生:氣勢。

  教授:他說一篇文章以氣為主,你說這篇文章你打開來看,我看不出哪裡是氣,看不著,也摸不到,拿起來嗅一嗅,也聞不到。那氣是什麼?我曾經做過比喻,一串美麗的珍珠項鏈,你看到一顆一顆珍珠非常美麗,但是貫串這串珍珠的那根線你是看不到的。文章的氣也正如這樣,一篇文章由一個一個的字組成一句一句,由一個句子一個句子組成一個小段落,由幾個段落組成一篇,這一個一個的文字就像這串珍珠項鏈的珍珠,你都看到了,但是當中那根線你看不到,這就是所謂的氣,文以氣為主。所以文章,你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你想表達你內心你想要說的意思,是嗎?所以你寫這篇文章,你就直接的用來表達你內心的意思,不必去做很多修飾、形容,所謂辭達,要達意。這樣的話,你這篇文章寫下來,你就不會被其他不相干的文字所干擾,你就能做到所謂的氣。

  所謂「辭」,文辭的辭,辭達而已矣。你要表現的意,你用文辭最重要就是要達意。所以,文章是如此,詩、詞,這些韻文也都是如此,也都需要注意到所謂文氣。我曾舉例說要體會文章的氣,要各位試試看,關起你書齋的門,高聲朗讀誰的文章?

  學生:孟子。

  教授:孟子,處在戰國那個時代,戰國那個時代,學術相當發達,以現在的話說,是知識爆炸的時候,所以各家的學說都在那裡宣揚自己這一派的學說。所以我們看到先秦諸子,在戰國時代這些諸子的文章,你就會發現各家都有它的特色,都在盡量維護他那一家的思想。他想要說什麼,他的思想,都盡量用各種方法來維護。荀子,他的文章是非常的鍛鍊,而且非常的周密,你尋不出任何破綻。你看、你讀完他的文章,你一定會點頭,是的。讀過他的《勸學》嗎?《勸學》最好找出來讀一讀。你如果讀《墨子》,你也能夠發現,墨子的文章,真是那樣嚴謹,你挑不出任何毛病,你讀完你也會點頭。這是用來說明,先秦諸子的文章,他都盡量用各種方法來維護他的思想,表現在文章。荀子,墨子是我剛才說的。那孟子呢?他就滔滔如長江大河,「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記得嗎?所以他的氣勢,我個人認為,千古文章以孟子的氣勢最盛。所以要領略什麼是曹丕說的「文以氣為主」,領略這個氣,朗讀《孟子》,你很容易感受到什麼是氣。

  板書:文以氣為主,《典論論文》。

  他的《典論論文》裡面提到這個:「文以氣為主」。所以我們講一個氣,相關的我們想到非常重要的,如何養我們的浩然正氣?一天一天慢慢累積。當你每天都三省吾身,我有沒有做到這一個(忠),你還會起心動念嗎?你還有什麼邪念嗎?更不可能做出壞事來,久而久之,你自然有一股浩然正氣。相信嗎?不信你就去做,你一做你就知道。

  正氣,文章的氣,我們還說到什麼?一個人的氣質。如何使自己氣質顯得很高華?在我們學習文字學的同時,我們碰到像這種地方,我就很願意多跟同學們分享一下我所了解的,關於儒家的、關於道家的他們的學術思想。這是儒家的。道家的我們也碰過,哪一個字?

  板書:

  水,象形,就是畫的水波。

  板書:

  古代竹簡,它是一條一條的,你橫寫,它有時寬度不夠。所以,現在這個水變成直寫。還有我們說過一個字?

  同學:車。

  教授:車字。

  板書:

  教授:它本來也是橫的。這是竹簡,書寫的工具,受它的限制。讓我們也了解到,我們中國古代的典籍為什麼是這樣豎著寫?不像現在流行的橫著寫?這當然也是受竹簡書寫工具的影響,從上往下。然後,習慣上現在是從右至左,第一行、第二行、第三行,這都是受到書寫工具的影響。下一個是「羊」,同學幫我念一下:

  學生讀誦:羊,(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羊ㄧㄤˊ,羊是一隻羊的象形。小篆是從後面看,上像頭和角,中豎畫像身及尾,兩橫畫像四足,下像其尾。

  備註:《說文》:「祥也。從 ,象頭角足尾之形。」按:狩獵遇羊,羊不會傷人,肉可食,皮毛可為衣,是大吉祥。

  古文字學者有以為甲文、金文,是羊頭的象形。(引備一說)

  羊是部首字,凡由羊組成的字,多與羊或美好的意思有關,如:美、祥、養、善等。

  常用詞:羔羊,羊毛,亡羊補牢。

  教授:羊這個字在甲文裡面的寫法,有文字學者,他們認為是羊頭的象形。演變到小篆,許慎看起來就說它是,從羊的後面看,前面是羊角、頭,然後是身體、四腳、尾巴,小篆。這裡我們看到,《說文》裡面說「祥也」。「祥」,看到「祥」跟「羊」在聲韻上有關係嗎?把「羊」和「祥」這兩個字的反切,和十七部屬於哪一部,都把它查出來。

  再把我們這個書後面的反切上字表,查查這兩個字的四十一聲紐。「與」跟「似」,看屬於哪一個紐?

  板書:羊,與章切,十部。祥,似羊切,十部。

  教授:羊,與章切,十部;祥,似羊切,十部。反切上字,一個在喻紐,一個邪紐,不在同一個聲紐,表示這兩個字(羊、祥)是疊韻,同在一部是疊韻。《說文》裡面告訴我們說,「羊,祥也」,用祥來註解羊。我們馬上就想到,昨天我們說過的聲訓,是嗎?

  學生:是。

  教授:所以要同學們勤於動手翻《說文》,反切查出來,聲紐查出來。這個工作,以後你們常常要做,不能偷懶。這一本《說文》,你們以後也會「韋編三絕」,等你三絕之後,那也就有進步了。在這等於是複習了昨天的聲訓,是吧?

  學生:是。

  教授:這裡還要說一點,「羊,祥也」,根本不必看底下,以後我們學完了形聲字,你就明白了,根本不必看它的反切。這個「祥」,从示羊聲,這是它的聲符(羊),用羊來注這個字(祥)的字音,叫形(示)聲(羊),明白嗎?既然用羊來注音,當然這個祥最早也就讀羊,明白嗎?所以這些,我就是故意要讓你麻煩一下,動動手,翻翻《說文》。實際上,它(祥)是形聲字,「羊,祥也」,看都不必看底下這些,馬上你就知道,第一個反應,它(祥)是形聲字。

  形聲字,(羊)這是聲母,(祥)這是聲子。聲母、聲子之間的關係,那必定在最早它(羊)是用來注音的,最早是同音。後世慢慢音變,可能會變成什麼?聲變了成為疊韻,就像這個(與是喻紐)、(似是邪紐)聲變了,韻(十部)還一樣;或者韻變了,還保持雙聲,不外乎這兩個。最早應該是同音,它是用來注音的。

  我們先把這幾個動物先把它講完,到六十頁,同學們看到大象的「象」字。

  學生讀誦:象ㄒㄧㄤˋ,象是一頭大象的象形。甲文是畫一頭大象的形狀,右為象頭、象牙,突出長鼻的特徵,左為象身及象尾。因側視四足只見兩足。借喻為「象形」、「現象」等。

  備註:《說文》:「南越大獸,長鼻牙,三年一乳,象耳牙四足尾之形。」按:這是根據小篆作的解釋。

  典籍所見:(1)象牙。《離騷》:「雜瑤象以為車。」(2)法令、法律。《國語.齊語》:「設象以為民紀,式權以相應。」(3)效法。《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其臣畏而愛之,則而象之。」

  象是部首字,從象的字有「豫」,本義指大的象。

  常用詞:印象,氣象,萬象更新,包羅萬象。

  教授:好,我們看到甲骨文,它會像別的動物嗎?除了大象之外,它不可能像別的動物,因為什麼?牠的特徵,牠的鼻子很長,還有象牙。甲文,它有橫寫、有豎寫。到金文,它這裡是豎寫了,漸漸演變到小篆,再到隸、楷。我們都能看出,長鼻子,還有長的象牙,這種特徵。《說文》說是南越大獸,可是我們想到,除了南越,為什麼我們中國河南省它的簡稱叫什麼?

  學生:豫。

  教授:豫是什麼?原來是「象之大者」。河南省為什麼稱豫?古時候有象,而且有大的象。所以這個象不只是南越,我們河南以前也有大的象。

  板書:

  加了一個手,這是右手的「又」(右)字。手牽著大象,有所作為。把《說文》的「為」翻開,一百一十四頁,這個「為」字在甲骨文清楚的是這個樣子,它只是把這個轉過來,把大象豎寫,上面是加一個手,牽著大象。甲骨文慢慢筆畫有些訛變,變成小篆。在我們《說文》,現在同學們翻開的這個「為」字,是由甲文慢慢演變過來,變錯了有些筆畫。

  這個字,到我們這個經學大師許叔重,「五經無雙許叔重」,許慎,他是五經無雙,東漢的經學大師,很可惜他看不到甲骨文。所以碰到這個小篆,真是傷腦筋,那個「為」字,他最後看來看去,就說它是母猴;如果他看到甲骨文,就很清楚是大象,手牽著大象,有所作為。所以像這種地方,許慎他有時根據小篆做的解釋,我們如果找到了確實的證據,像這個字,我們可以修訂它,因為他當時沒有機會看到甲骨文。

  假如我們現在也看不到甲骨文,各位同學,你直接看《說文》的那個「為」字,那個小篆,許慎說是母猴也,也許你會認為是別的形相,因為它確實很難認,這個字。很慶幸我們現在能看到甲骨文的資料,解決了很多在東漢時候只能根據小篆來做說解,有許多可以說是一種臆測,自己的臆說。我們現在有幸有很完整的甲骨文資料,那天我介紹過,甲骨文現在我們最常用的,有本書叫什麼?你記下來沒有?

  學生:記下來了。

  教授:叫什麼?

  學生:《甲骨文集釋》。

  教授:它的好處是集各家的說解集在一起。譬如這個「為」字,他就會集各家,唐蘭怎麼說,郭沫若怎麼說,然後他集合各家說解。最後他自己還有個按語,他會贊同哪一家的,或者這幾家說法他都不贊同,他有自己的看法。所以對我們來說,是很方便參考,這是《甲骨文集釋》。如果同學們看到這個書上面,它當時是什麼?是刻鋼板油印的。知道刻鋼板嗎?

  學生:知道。

  教授:知道,真不錯,現在好像都不用了。用蠟紙在鋼板上刻,然後拿來油印。沒見過?你去買《甲骨文集釋》,你一翻,它就是油印的,鋼板油印的。以前我的東西也都是這樣搞,因為要找人鉛字排版要花很多錢。尤其甲骨文這方面,它有很多字你沒有辦法排版的。所以這個書是當時用鋼板油印,到現在你買到,還是那樣,他沒有重新去把它排版,而且有些像甲骨文、鐘鼎文也很難排版。它是鋼板油印的書,裡面我們看到的甲骨文,是他寫在鋼板上印出來的,形相是沒有錯,可是感覺到是不太清楚。那你可能想,我想看得更清楚,在哪裡找?

  板書:小屯 甲 乙 丙

  教授:書名叫《小屯》,有甲編、乙編、丙編,三本。中央研究院,台灣中央研究院他們印的。哪裡出版?台灣商務印書館,印得非常精美。大本,你看大概是這麼大,大本,銅版紙影印。每頁之間還用薄膜紙隔開,怕它銅版紙久了以後會黏合,印得非常精美。上面你可以看得很清楚,刻在龜甲上的甲骨文很清楚的看到。所以想要欣賞一下,古代甲骨文真正是有多麼精美,那就要買這個書。我記得當時我買,我覺得相當貴,現在這裡(心)還猶有餘痛,相當貴。這個是可以看到最好的、最清楚的。下一個字是「犬」,同學幫我念一遍:

  學生讀誦:(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犬ㄑㄨㄢˇ,犬是狗的象形。甲文、金文畫的是狗的側視,狗頭、長身,二足及尾。小篆是從甲文、金文遞變而來。

  備註:《說文》:「狗之有縣蹏者也。象形。孔子曰:『視犬之字如畫狗也。』」

  典籍所見:(1)狗。《陳情表》「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又王維《山中與裴迪秀才書》:「深巷寒犬,吠聲如豹。」

  犬為部首字,偏旁寫作「犭」,凡由犬組成的字,多與動物有關,如:狐、貓。

  教授:貓,這裡修正一下,不是,貓不是犬部,等等同學們再確認一下《說文》。接下來。

  學生讀誦:狼、獅等。

  常用詞:犬馬之勞,雞鳴犬吠。

  教授:這個版本的《說文》裡面,可以查到「貓」這個字。在藝文印書館這個版本裡面,許慎沒有收「貓」這個字。貓,它顯然不是從犬,它從「豸」。我們看到「犬」這個甲文,你絕不會誤認它是大象是嗎?

  學生:是。

  教授:我們很佩服古人造字能夠那麼形象,你看到馬,它就是馬;看到象,它不會是狗。然後這裡又引到王維《山中與裴迪秀才書》,多熟讀,會帶領你進到山裡面那種幽靜可愛的境地,會讓你感受到一種非常美好的享受。接下來我們看下一個字,同學妳幫讀一下:

  學生讀誦:(甲骨文)(小篆)(隸書)(楷書)。兔ㄊㄨˋ。兔是兔子的象形。甲文突出兔子長目短尾之形,小篆是從甲文遞變而來。

  備註:《說文》:「兔獸也。象兔踞,後其尾形。」段注:「其字象兔之蹲。後露其尾之形也。」

  兔是部首字,凡由兔組成的字,多與兔有關,如:逸、冤等。

  常用詞:白兔,守株待兔。

  教授:看這個兔字,甲文也非常有趣。在《說文》裡面,他說是像兔子蹲踞在那裡,這是根據小篆的樣子來說解。我們再看下一個字,同學妳讀一下:

  學生讀誦:(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魚ㄩˊ。魚是一條魚的象形。甲文描繪魚的頭、尾、背鰭與腹鰭,金文和小篆是從甲文遞變而來。

  備註:《說文》:「水蟲也。象形。」段注:「其尾皆枝。故象枝形。非從火也。」

  典籍所見:(1)捕魚之事曰魚。《左傳.隱公五年》:「公將如棠觀魚者。」(2)殘害。《後漢書.仲長統傳》:「魚肉百姓,以盈其欲。」

  魚為部首字,凡由魚組成的字,多與魚類有關,如:鰭、鯉、鱗等。

  常用詞:金魚,魚米之鄉。

  教授:看看甲文的魚。

  板書:

  教授:這位同學畫的是吳郭魚。段玉裁注,他是很有眼光的,說出魚的尾巴是分開的枝,像枝形,不從火也。小篆裡面不是像火嗎?段玉裁有眼光,說這個魚,後面是魚的尾巴分開,不像火。我們這個魚字,看看楷書、隸書,下面變成四點是嗎?那天我們講過,四點還有然、還有鳥,還有什麼?燕子的燕,還有魚,這是變成四點的。其實它本來是有分別。魚是牠的尾巴、燕子也是像剪刀的尾巴。然後,然底下是火。還有一個什麼?

  學生:鳥。

  教授:鳥,鳥有四個腳嗎?公孫龍子說有。好,再翻回頭,動物我們舉例說到魚為止。接下來我們看到四十六頁「木」這個字,同學幫念一遍:

  學生讀誦:(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木ㄇㄨˋ。木是樹木的象形。甲文、金文和小篆,丨像樹幹,上揚者像枝葉,下者像根株。

  備註:《說文》:「冒也。冒地而生。下象其根。」

  典籍所見:(1)木材。《論語.公冶長》:「朽木不可雕也。」(2)棺材。《禮記.檀弓》:「原壤登木曰。」(3)樂器。《周禮.大師》:「金石土革絲木匏竹。」(4)質樸。《論語.子路》:「剛毅木訥。」

  木為部首字,凡由木組成的字,多與樹木有關,如:松、柏、果等。

  常用詞:樹木,入木三分,移花接木。

  板書:

  教授:好,看黑板。樹木的根,樹木的幹,樹木的枝葉,象形。甲文呢?

  板書:

  教授:它把這一杈畫到下面一點,還是一樣的,畫的樹木。用個符號指這裡,是什麼?

  板書:

  學生:本。

  教授:指這裡?

  板書:

  學生:末。

  教授:你們很聰明,怎麼都知道了呢?用個符號指這裡?

  板書:

  教授:朱。指松柏這一類的樹,中間樹心紅的顏色,就是我們現在用的「朱」。這棵樹用個指事符號指著這裡,表示樹根本的本,後來引申為重要的。這個樹,樹根可以傷害嗎?這個,在這裡,可以用剪刀修剪,那個不要緊,末。物有本末:

  學生:事有終始。

  教授:很容易理解了,本、末。所以從文字上認識本,我們讀經典就能更深入,正確。本、末。

  板書:

  教授:太陽是吧?

  板書:

  教授:這是什麼?

  學生:旦。

  教授:平旦。早晨太陽剛剛從地平面冒上來,表示一天的開始,一早叫平旦。一年一開始我們叫什麼?

  學生:元旦。

  教授:元旦,也是一年的開始。從這個字,造字你認識了,你就容易理解一年開始,為什麼叫元旦。這一系列你可以看到:

  板書:

  教授:什麼字?

  板書:杲

  教授:杲。(旦)太陽升到地面,繼續往上升,升到樹上了(杲)。《詩經》裡面說「杲杲出日」,很明亮,太陽升得很高、很亮。太陽繼續往上走,最後怎麼樣?

  板書:

  教授:哪個字?

  學生:杳。

  教授:對了。

  板書:杳

  教授:看不清楚了,黑了,太陽下山了。再看這。

  板書:

  教授:屮,一株小草。

  板書:

  教授:這是什麼?

  學生:草。

  教授:兩株小草。

  板書:

  教授:那天我們說過這個?

  學生:卉。

  板書:

  教授:這個呢?

  學生:莽。

  教授:莽。

  板書:

  教授:什麼字?

  學生:莫。

  教授:莫,太陽升上來,樹上,還沒有真正落到樹下的時候,它先到這裡,先到草莽中。我們現在寫作什麼?

  板書:莫

  教授:「莫」,日暮的時候。太陽落到草莽中,再一下它就落到樹下面去,就看不見了。後來這個字被借走了,借為「莫要」的莫。後人想要再用到日暮本意的時候,怎麼辦?它底下又加了個日,是嗎?

  板書:暮

  教授:合理嗎?天有二日嗎?不可以。所以這個字是很不合理,但是用慣了,大家都在用。莫,它本意就是暮。像這樣一系列很有意義的文字,同學們將來你出去,你在國學班裡面跟小朋友們講解,他一定很有興趣。中國的文字,中國的漢字是這樣有趣,有條理。這是樹木的根、幹、枝葉,很容易看出來,用這個符號使得這個地方最重要。然後,這個是比較麻煩一點,但是你一說他也清楚是朱。一株、兩株、三株,很多草。然後再把太陽它升上來,又落到這。這一系列一講,小朋友非常喜歡,是嗎?原來中國漢字這麼有意思。不可以忘記,因為以後你是獨當一面,負起弘揚我們中華文化,你是一位獨當一面的健將。要引起聽你課的朋友們,引起他們對中國漢字的興趣,然後他們有興趣才能深入。他能深入漢字,他就能漸漸深入傳統文化。所以,像這個能引起興趣的不要忘記,將來你出去,可以照樣跟他們講,他們一定很喜歡聽。

  這裡說到,第三個樂器。《周禮》裡面說到:「金、石、土、革、絲、木、匏、竹」。

  板書:八音

  教授:你說過知道五音,「宮、商、角、徵、羽」,怎麼又來個八音,那是什麼?宮、商、角、徵、羽,Do、Re、Mi、Sol、La,還有什麼?fa、ti,還有什麼?Do,是嗎?不對。八音是八種樂器的材料。八種材料: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種。我說的順序跟《周禮》不太一樣,我這個順序我記習慣了。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種。金是金屬,鐘,編鐘,鐘這一類金屬。石,石頭。石頭怎麼做樂器?拿個石頭敲敲看。

  板書:

  教授:用石頭做成這麼樣一個形狀,薄片,這裡有個孔,可以穿繩子。可以掛在架上,一個架上,可以掛在上面,大小一樣,厚薄不同,發音就不一樣,有高低。所以掛在這個架上,一片一片看起來一樣大小,實際上它厚薄不同,敲起來音高就不一樣,拿個錘子敲它。這種石頭一般是漢白玉那一類,在台灣有花蓮大理石,拿來做。你這個錘子如果是釘錘,比它硬,一敲它就破掉了。那錘子的材料要比它軟,一般用牛角加一個木棒,噔、噔、噔、噔,非常好聽,清脆悅耳。唐詩裡面有個句子:「唯聞鐘磬音」,就是這個東西,「磬」。

  我們出土的古物裡面有編鐘、有編磬,都是掛在架子上,演奏的人就是拿個錘子在這敲;編鐘在另一邊,另一個人拿個錘子。那你想,編鐘、編磬它一片是一個聲音,演奏又是拿錘子來敲,所以它這種音樂一定不可能是快節奏的。你說西洋的小提琴,你可以很快節奏;西洋的鋼琴,噹叮噹噹噹噹,很快。剛才我哼的是什麼?沒有人知道?貝多芬鋼琴的一個協奏曲,叫「皇帝鋼琴協奏曲」。你可以上網聽聽看,看我有沒有哼錯,很快,是鋼琴、提琴都能很快。這個編磬、編鐘你快不起來,一個人拿個錘子敲,你要快怎麼辦?亂來了,是吧?聲音就亂了。

  我很慶幸,我曾經在桂林的一個靖江王陵,那裡擺了一套編鐘、編磬,遊客多的時候,他就演奏編鐘、編磬。編鐘一大架,底下鐘聲音非常洪亮。你聽他演奏的時候,你才能感受到鐘鼓煌煌那種聲音,你才能感受到那種帝王將相的府第裡面,那種鐘鳴鼎食之家氣氛,非常好聽。你聽完以後,你會覺得,原來我們中國老早有這樣動人的音樂。我聽了以後我捨不得走,我在那等著,等第二撥遊客來,我又坐在那聽。我一個早上在那聽了五、六次,真好聽。如果同學們有機會也感受一下編鐘,也有編磬。金、石,匏是什麼?匏瓜,葫蘆瓜。

  板書:

  還一根一根小竹管,底下這個是葫蘆瓜,匏,一根一根的小竹管插在上面,這裡有個吹口,是用來吹的,這個孔是用手指頭來按的,這個匏,匏就是這種笙。還有一種,近乎這樣,它叫竽。我們說濫竽充數那個竽。什麼是濫竽充數?一個樂隊裡面,那個吹竽的人那天不能來,就抓一個代替,他根本不會吹,在那充數,叫濫竽充數。

  金、石、匏。我應該照順序:金、石、絲、竹。絲,琴,弦是蠶絲紐的,琴、瑟。瑟同學們見過嗎?沒見過。古代的瑟是跟琴一起來彈奏的,我們說琴瑟和鳴,《詩經》裡面說「鼓琴鼓瑟」,琴跟瑟是搭配的,在那裡演奏。那到底什麼是瑟?你們都搖頭沒見過。看看你們的課桌,還要這麼長,還要這麼寬,看看這個門板,跟門板差不多大,瑟。要不然李商隱的詩「錦瑟無端五十弦」,如果沒有那麼大,五十根弦如何張在上面?弦與弦之間總一定有個固定的距離,你要那個板子能張五十根弦,比門板還要寬一點。這是古代的瑟,很大。又由於琴瑟都是文人雅士用來修心養性用的,所以古人,人死了,有個名稱叫除瑟,把這個瑟除掉,因為好辦喪事,它太大。除,清除的意思,把它清除掉,除瑟。

  瑟有五十弦,那可以有多少的音階?我們知道中國我們的音樂是五音,宮商角徵羽,就是Do、Re、Mi、Sol、La,沒有fa,沒有ti。fa、ti是半音,沒有。那你說,如果要演奏,有半音的時候辦得到嗎?可以。在弦上沒有,宮商角徵羽五音。所以這五十根弦,譬如黑板這麼大,這裡張了五十根弦,還要大。你演奏的時候是這麼演奏的。一根一根弦,每五根,Do、Re、Mi、Sol、La;再來,高一個音階,Do、Re、Mi、Sol、La,十個,你說有多高,用得了嗎?用不了。所以就把這個五十根大瑟剖開一半,二十五弦。二十五弦有五個Do、Re、Mi、Sol、La,還是用不了,用不上;再剖開,一半十二,一半十三。

  傳到日本的十三弦,日本人稱它的名稱叫こと,是唐代傳過去的。長,比我們課桌還長,寬比課桌稍窄一點點。看看你的課桌,比我們的課桌稍窄一點點,大概去掉一個拳頭,這樣,它上面可以張十三根弦。這是唐代傳到日本。我曾經買過兩張,為什麼我有機會買到?甲午戰爭結束,李鴻章簽署的「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他佔領了五十年,他以為台灣就是它的領土,所以他們就把那些東西又統統搬到台灣來,就有這種瑟。那麼大東西他也搬過來,這下他要把台灣還給我們中國了,他走了,走了這東西很大,算了,不要了,他要走。所以我有機會買到一張。後來又碰到一張,我又買一張。我才知道原來我們的瑟有五十弦,最後變成十三弦。

  它木材很講究,真正的梧桐木,大概有這麼厚,看,這麼厚,大約十公分,八、九公分這麼厚。一個這麼大的一個板子,從底下把它刨開,然後底下再貼上一個板,當中這是空的,然後再有兩個出音孔。你上面彈的時候,聲音就出來了。那個木材是非常好的,整個、整板是梧桐木,然後刨出來的。我本來是想用它這種老木材,拿一把去請人做成一張古琴,因為古琴的材料也是需要很講究。後來找到製琴的朋友,他說不能用。何以故?琴的面一定要是平的,因為是按弦,就像小提琴按那個板一樣,那個地方一定是平的,琴是按的弦,還要滑動。而日本人那種留下來的,我們唐代那個瑟,它面是鼓的,不是平的,所以無法做。

  這是我能收到當時唐代傳到日本,後來日本人留在台灣的,這個所謂瑟。原來叫瑟,後來就叫箏,現在說的古箏就這個東西。剛才我們說五十弦,一剖兩半,兩半變多少?二十五。覺得還很大,再剖開,十二、十三。用十三的後來覺得十三的又稍微聲音覺得少了一些,又加了三根。現在古箏一般是十六弦。不知道在座有學古箏的嗎?是十六弦。

  箏比琴容易學。箏上面的弦,它底下有個碼固定它的音位,這個碼是可以活動,可以移動的。往上移,上面弦短一點,聲音就高;太高了,再往下移,聲音就低了。然後把它固定好,它音就定好了,就像鋼琴一樣的,一彈Do就是Do,Mi就是Mi,音已經固定。琴不是,琴一根弦是空的,從頭到尾是空的,一根弦。只靠你的手按,按上面一點,短一點彈奏,聲音高,往下聲音低。就像小提琴一樣,靠你按,靠你的耳朵聽。所以箏學起來比琴容易,原因是聲音已經固定好。如果你覺得學琴難,你先學古箏,也很好聽。還想聽詳細一點嗎?

  同學:想。

  教授:想,好。你知道琴,材料要非常講究。我聽說過一個故事,有人到北京賣古玩的地方,好像就叫琉璃廠,去那裡。他本身並不懂,他想附庸風雅,想買一張古琴,回去放在那裡,好讓人家知道他也是一個雅士。好了,找,找到一家,彈兩下,撥兩下,覺得聲音很好。但是,他問老闆說:老闆,你有沒有更好的古琴?老闆說:有,但是我眼下沒有,你一個月以後來,我會幫你訪到一張古琴。一個月以後,他再回到這個店裡,老闆用錦緞包起,拿出來,打開。比以前舊了,彈一彈聲音也很好聽,他相信這是比上次看的那張好,高高興興的就買回去了。

  實際上,一張古琴不是容易你一個月就能訪到的。老闆他是騙他,他把那張古琴,原來看的那張古琴,他會做舊。把它一冷一熱,它就變成更舊了,看起來好像很舊,實際上是同樣一張。那個人拿回去,覺得這琴怎麼沒有他在朋友家裡看到的那種很光亮?上面還有很多斷裂的裂紋,他就買了油漆,把裂紋漆一漆,漆得很光亮。這有一句俗語叫什麼?「烏漆了斷紋琴」,表示不懂、不識貨,亂整。

  琴,有斷紋才顯示它是古琴。新的琴是經過很多次生漆,它漆過。因為琴的木材是非常鬆的梧桐木,如果不厚厚的漆十來次的漆,它聲音就顯得很鬆。所以要一漆,再來一次一次的漆。好,這是一把新的琴,你買回來練習也好,就常常彈。彈久了,彈到大約一百年,這張琴開始有斷紋,有裂紋了。原來的油漆很多層,經過這麼長的時間,一百來年,又經過不停彈奏、振動,所以琴的表面就有很多斷紋、裂紋。開始有裂紋,像蛇的肚皮一樣,距離比較寬,我們稱它為蛇腹斷,像蛇的肚皮一樣,蛇腹斷。

  你繼續的彈,而且,要曉得保護這張琴,你不彈的時候不能平放在桌上。要怎麼辦?要掛起,掛在牆上。當然不是水泥牆,更不可以土牆,木板牆才好。為什麼要這樣?琴,它面一定要平,它底下有兩個腳,可以用來纏琴弦的,所以你平放時候,它當中是懸空的,久而久之,它會塌腰,它的腰會塌下去,就不平了,就不能彈了。所以,平常不彈,要把它掛起。

  那麼不停的彈奏,一百年左右,有蛇腹斷。再不停的彈,再經百來年,它的斷紋就愈來愈密,有個名稱,有人知道嗎?牛毛斷。那個斷紋很密集,像牛毛一樣,叫牛毛斷。如果你能夠訪到一張牛毛斷的古琴,你就知道它應該是兩百年上下,才能有牛毛斷。那你問價錢,對不起,我不知道。因為有些琴家,他寶愛他的琴,他不會輕易的出讓,所以它也是無價。那你也可能會問,如果我繼續在牛毛斷上面彈呢?再彈,已經是密得像牛毛,沒地方擠了,那會變什麼?我相信各位都不會知道,它會很奇妙的、自然的形成一朵一朵像梅花一樣,這叫梅花斷。同學們一定想問一下,這梅花斷多少錢?那是更是不知道多少錢了。

  我有機會從梅庵琴派第三代傳人吳宗漢先生,我跟他學琴,說到剛才我說的這些常識,他告訴我,他有一張梅花斷。那他這張梅花斷,他告訴我,當時逃難,來不及從家鄉帶到香港,也來不及從香港到台灣,來不及。後來有他家鄉的人碰了面,他就問他,他說:「你知不知道我那張琴的情況?」那個人告訴他說:「很可惜,你那張梅花斷的寶琴,被放在屋角那裡,房屋的屋角,塞在那裡。」他一聽,眼淚就下來了,琴家寶愛他的琴,就像他第二生命。琴,剛才我們說要怎麼樣?要掛起,竟然被人把它塞在牆角,牆角會怎麼樣?受潮,一下就完蛋了。所以他一聽,眼淚就下來。他有梅花斷,我沒見過,我只聽他告訴我。

  再補充一點,琴的木材是梧桐木,梧桐木指的是北方的梧桐。在南方,梧桐木長得太快,它就太泡,南方就用杉木取代,梧桐木是北方。這一段用來做琴的木材,取下來以後要放在屋簷下,讓它自然風乾,要多久時間?三代。祖父砍下來放在屋簷外,讓它自然風乾,到孫子那一代,它才乾透了,才拿來鑿琴。你說為什麼不用科學方法,在烘爐裡面處理一下不就很快嗎?不行。木頭一樣是細胞組成的,每一個細胞都有那個叫細胞液,它自然風乾,自然乾透,它聲音才會好。所以真正一把好琴有這些講究,不說了。

  金、石、絲,講到琴了。竹,管,有橫吹、有豎吹,橫吹叫笛,豎吹叫簫,也叫管。唐代的樂器,流行琵琶、洞簫、三弦、二弦,以及拍板,五個人演奏。那根豎吹的,我們一般人稱它叫洞簫,在閩南它依然稱尺八。

  板書:尺八。

  你現在到閩南、泉州、廈門這些地方,你問豎吹的這個管,這叫什麼名字?他會告訴你:尺八(閩南語),尺八。為什麼洞簫叫尺八?原因,洞簫的制度,你不要以為簡簡單單一根竹管,拿來開幾個洞能吹就行了,不是這麼簡單,它也非常講究。尺八是它的長度,一尺八寸長。它規定:

  板書:十目九節。

  十目九節。什麼叫目?這是目,我們手指頭,這叫目,目與目之間叫節,這兩目之間叫節。這一尺八寸的竹子需要合乎這個條件,要有十個目,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我正好畫十目,十目當然是九節。你說這很簡單,也不是太難,我拿一把尺到竹林裡面去找,量一量,很好,這裡剛好十目九節,你把它取下來。

  第二個條件,拿在手上你掂量一下,它要很沉重,這表示什麼?這個竹子已經熟透了,它很結實才會沉重。沉重的目的幹嘛?如果你有另外一管很輕的,同樣拿來吹吹看,你就會把那管輕的丟掉不要它,聲音不好。這個竹子本身的質料它很結實,所以聲音也就會好。然後開孔,一節只准開兩孔。這節,這孔在前面,綠的表示在後面。拇指按在後面,前面這裡還可以按到前面的,也是兩孔,一節開兩孔。

  你隨便找一個十目九節,結果不適合於這個條件,一節只能開兩孔,那也不能用,所以就相當的麻煩。這些條件都符合了,還要找真正的名家請他開孔,孔的大小、孔距離的長短就影響到音準不準。這些條件都符合了,最後吹是最重要了。當你吹出來的聲音向四散迴響,像一個大罈、甕裡面那種迴響,這是真正好的一把尺八,四散迴響。

  所以日本人對武則天送他這套樂器,有尺八、有琵琶,他們完整保存在正倉院。如果有機會到日本,你到正倉院去看,除了武則天送他的琵琶、洞簫的實物還在那裡,還有那個清單:琵琶幾面、尺八幾管、小瑟多少,那個清單都放在玻璃櫃裡。這些樂器是唐代武則天送給日本的,他們對這些樂器也很尊重。這個尺八,到現在他們也叫尺八,跟閩南一樣。

  閩南,從唐末他們到了閩南以後,依然保留這個名稱,對這個洞簫叫尺八。我也是運氣好,我認識台灣有一位吹洞簫公認吹得最好的老先生,蔡添木蔡先生,我曾經請他帶著樂團到東吳大學,他們有課外活動的時間,請他去指導學生學南音,台灣叫南管。他為著表示感謝我,特別親自做一把洞簫(尺八)送我,拿起來確實是很有分量,吹起來四散迴響。有同學會吹嗎?下次有機會我們碰到,我可以拿給你吹,我吹不動。好,真好,那把洞簫。絲、竹說到這裡。

  匏,剛才說過,它這個裡面有個簧片,看過口琴嗎?口琴有會吹的嗎?會嗎?很簡單,我教你。口琴裡面有簧片,一吹,Do、Re、Mi、Sol、La,它簧片在振動。這個笙裡面也裝的有簧片,這一吹,它裡面就鳴—鳴—響,這是笙。金、石、絲、竹、匏,土是什麼?你說土還能當樂器?你抓一把泥土,怎麼當樂器?

  板書:

  壎,知道壎嗎?用泥土燒成的,當中是空的,這裡開孔,可以按Do、Re、Mi,這是叫壎。很早很早,出土甲骨文的時候,看到有古人用骨頭做的一個小小的壎,他們還吹,還真能吹,古壎。這是土。金、石、絲、竹、匏、土,革是什麼?皮革,用來做什麼?鼓,砰砰砰砰砰,敲的。木,最後一樣木是來做什麼?

  板書:

  大概這麼大,用木頭雕出來的一個東西,有點像老虎,它背上有這麼多齒。因為它是木頭做的,所以八音裡面最後那個木就指這個東西。你說這個東西怎麼樣來演奏?有同學手上在敲,敲這個上面嗎?不是。沒錯,在這裡,拿一根竹子,竹子稍微剖開,什麼時候演奏?音樂最後結束的時候,那個人就拿那個竹子,從這,你看,從這往上嘟——結束了。好,下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