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漢字入門  劉克雄教授主講  (第七集)  2015/8/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6-181-0007

  教授:同學們翻到二十九頁,同學妳幫我念一遍:

  學生讀誦: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日,日是太陽的象形。甲文日字有方、有圓、有多角,以方形為多。古文字學者謂刀筆刻在龜甲上不便為圓,所以多作方形。中有點畫,用來與口字分別。

  備註:《說文》:「實也。太陽之精不虧。从○一。象形。」段注:「○象其輪郭。一像其中不虧。」

  典籍所見:(1)每天。《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2)白天。《詩經.唐風.葛生》:「夏之日,冬之夜,百歲之後,歸於其居。」(3)昔日。《左傳.文公七年》:「日衛不睦,故取其地。」

  日是部首字,凡由日組成的字,多與太陽或日的引申義有關,如:時、早、昧、旭等。

  常用詞:風和日麗,日新月異。

  板書:

  教授:同學們,甲文的字形有很多不一樣的形態,不過基本上就是畫一個太陽的樣子。本來是應該畫圓形,因為龜甲用刀刻,它不好做弧形的線條,所以往往方形、多角形。在金文裡面我們就比較容易看到,太陽只有輪廓。把當中填滿的,我們稱它為:

  板書:填實

  如果只畫外面這個輪廓的,我們稱它為:

  板書:虛中

  我們常用詞用的有風和日麗,使我聯想到王羲之的「蘭亭序」,裡面說到「惠風和暢」。王羲之的「蘭亭序」,這裡面我想起昭明太子,他選《昭明文選》的一個標準。昭明太子蕭統是南朝梁代人,他喜好文學,集當時他認為最美好的文章成為一本文集:

  板書:昭明文選

  季剛先生要我的老師林先生熟讀《昭明文選》,所以林景伊老師他幾乎能背誦整本《昭明文選》。同學們對六朝的駢文如果有興趣,你也可以買一本《昭明文選》,放在你的書架、你的案頭,隨時翻閱。昭明太子他選文章他有個標準,就是要文辭非常的精美,當然也不能違背一個自然的現象,譬如我剛才提到的王羲之的「蘭亭序」,就因為有那麼一句說「天朗氣清」,好像是這麼一句,因為他說的是江南那個地方,在春天的時候說天朗氣清是不合適的,所以「蘭亭序」沒有選入《昭明文選》。這是我看到我們課本上提到一個風和日麗,使我聯想到《昭明文選》裡面有這麼一個句子,因為它跟實際江南三月的天氣是不合適的,所以沒有入選《昭明文選》。也順便提出來,告訴同學們《昭明文選》是怎麼樣一本書。同學們可以備一本,隨時翻閱。翻過來看下一個字,同學妳幫我讀一遍:

  學生讀誦:(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月,月是月亮的象形。月亮圓時少缺時多,造字取其常見的通象,作彎彎的月形。

  備註:《說文》:「闕也。象形。」段注:「像不滿之形。」

  典籍所見:(1)月光。《唐杜甫.夢李白詩》:「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2)計時單位。《尚書.堯典》:「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月是部首字,凡由月組成的字,多與月亮或光明有關,如:明、朗、朔等。

  常用詞:荷塘月色,海底撈月。

  板書:

  教授:看看黑板上這裡甲骨文有好多種的寫法,大體上都是畫個彎彎的月亮,它為什麼不像我們說畫個弧形的?剛才我們說過,刀筆不便,所以常常是這樣子的形狀。它可以正寫,可以反寫,在甲骨文裡面,它正反不分別。只有一個地方:

  板書:

  右手、左手,這兩個不能夠正反混用。其他在甲文裡面,它可以正反互用。看到課本,引到《說文》:「闕也。象形。」再翻回剛才「日」,《說文》日是什麼?「實也。」用實來解說日,用闕來解說月。

  板書:天 顛也

  天,顛也。用顛來解釋天。月,闕也;日,實也;天,顛也,叫做音訓。

  板書:音訓

  用字音相同的字來解釋,也就是說顛跟天、實跟日、闕跟月,它字音是相同的。如果後世音變,變的途徑不外韻變了,保持雙聲;或者聲變了,保持什麼?疊韻。所以我們看到《說文》裡面的解釋,天,顛也;日,實也;月,闕也;馬,武也,這都是用字音相同的字來解釋,訓就是解釋。為什麼用字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來解釋?聲與義同源。所以這裡面,在《說文》裡面,用字音相同的字來做解釋,就是因為聲義同源。

  再說,日,象形畫個圓圈、畫個太陽,這個都沒有問題。月,你說十五的時候月不是很圓嗎?為什麼不畫圓的?造文字,月亮圓的時候少,缺的時候多,造文字取它的通象,常見的。月亮圓的時候只有十五、十四、十六這幾天,平常是缺的,所以缺時多,這是它的通象。而太陽永遠是圓的。所以月亮是畫一個不滿,彎彎的樣子。

  典籍所見,我們引到一個杜甫的詩「夢李白」。從這首詩裡面我們看出什麼?兩位了不起的大詩人,他們是很要好的朋友。李白被貶了,杜甫作夢都夢見他:「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這是他夜裡夢見李白,醒來看到落月滿屋梁,好像這月光照的就是平常你的臉的顏色,很富感情。也看出千古兩位大詩人,他們不但沒有文人相輕,而且感情很好,難能可貴。下面一個字「鼠」,同學幫我念一下:

  學生讀誦:(甲文)(小篆)(隸書)(楷書)。鼠ㄕㄨˇ,鼠是老鼠的象形。甲文鼠,橫視像鼠頭、身、足、尾之形,上三點像殘土,鼠性好穴,因此頭常有土。小篆上像齒,下像腹、爪、尾;因其好啃物,故突顯它的牙齒。

  備註:《說文》:「穴蟲之緫名也。象形。」段注:「上像首,下像足尾。」

  典籍所見:(1)憂也。《詩經.小雅》:「鼠思泣血。」(2)微賤。《魏志.華佗傳》:「太祖曰:『不憂天下當無此鼠輩耶?』」

  常用詞:膽小如鼠,鼠目寸光。

  教授:由小篆再變到隸、楷,我們都很清楚可以看出,從甲文、小篆、隸、楷它演變的線索。再翻過來,下一個字,同學幫念一遍:

  學生讀誦:(甲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米ㄇㄧˇ,米是一撮米粒的象形。米粒很小,如只畫一粒,難以表意,所以畫許多米粒較能表意。

  備註:《說文》:「粟實也。象禾實之形。」

  米是個部首字,凡由米組成的字,都與糧食有關,如:粒、粱、粟等。

  常用詞:米飯,大米,魚米之鄉。

  教授:我們天天吃的米飯,這個米,如果你是造文字的人,你幫我畫一個米好嗎?一顆米太小,所以就畫一撮的米,比較容易看清楚。下一個字,同學讀一遍:

  學生讀誦:(陶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瓜ㄍㄨㄚ,瓜是藤蔓上結有一個瓜的象形。陶文及小篆,外象蔓,中象瓜。

  備註:瓜是部首字,凡由瓜組成的字,都與瓜果有關,如:瓣、瓢等。

  常用詞:黃瓜,西瓜,滾瓜爛熟,瓜熟蒂落。

  板書:

  教授:看看小篆,還有一個陶文,那個瓜非常象形,它是藤蔓結的一個瓜。說到這,我目前住在北京的一個山下,後面有一片果園,利用隙地就種些青菜。青菜它一下長得很快,我們來不及吃它,送給左右鄰居都還來不及,它長得太快。有一天,我去看看那個韭菜長得怎麼樣?長得很高,再不割的話它太老了。那麼就割了,也是吃不完,也分給左右鄰居。再隔一陣,再去看,割了的韭菜它又長了。種過韭菜嗎?同學們把《說文》這個韭菜的「韭」字翻開。

  板書:

  先找到的同學,讀一下許慎對「韭」的說解。

  學生讀誦:韭,韭菜也。一穜而久生者也。

  板書:一種而久生者也

  教授:種一次,你割了它又長,你再割它又長,叫一種而久生者也。它這就是很容易長,韭菜。我說我的菜園裡面,韭菜割了以後它又長。所以要你們翻翻《說文》,果然許慎也這麼說,一種而久生者也。

  有一次,想再看看韭菜又長多高,要趕快要割,沒想到很意外的發現旁邊長一個西瓜,實在太意外了,高興得不得了,我看看有點像這個。為著去看韭菜,竟然發現一個西瓜,還不是很大,大概有我拳頭這麼大。現在我出門幾天了,不曉得長多大。有時我下課休息的時候,我還會想到這個西瓜,我想到底長多大。翻過來,同學妳幫我讀「燕」:

  學生讀誦:(甲骨文)(小篆)(隸書)(楷書)。燕ㄧㄢˋ,燕是燕子的象形。甲文像一隻頭朝上,而展翅奮飛的燕子,小篆從甲文演變而來,上像燕子似小鉗的口,中像其身背,下像其歧尾,身背兩旁像飛時所張的兩翅。

  備註:《說文》:「玄鳥也。籋口,布翄,枝尾。象形。」

  典籍所見:(1)宴飲,假借為「宴」。《詩經.鹿鳴》:「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按:宴、燕:於甸切,十四部,兩者同音,可以通假。)(2)春秋時期諸侯國名。《左傳.隱公五年》:「衛人以燕師伐鄭。」(3)輕侮。《禮記.學記》:「燕朋逆其師。」

  常用詞:燕子,海燕。

  板書:

  教授:大家看看甲骨文有這樣寫的,很形象,翅膀、身體、尾巴,牠嘴巴像小鉗子。演變到小篆,再演變到我們現在隸、楷。

  板書:燕

  這個都還保持象形,牠的頭、小鉗子的嘴巴、身體、翅膀、尾巴。燕子尾巴總是叉開的。《說文》說牠是什麼?「玄鳥也。」燕子一般是黑色的,玄是黑色的。演變到隸、楷,問題就看不出來了。這四點代表什麼?看不出來了。你說我們四點的文字有好多。

  板書:然

  這個字也是四點,它(燕)也是四點,那這四點一樣嗎?這個字(燕)這四點,我們知道是從它變來的。這個字(然),這邊是犬,這邊是肉,底下這四點原來它是火。

  板書:火

  用火來燒狗肉,然。有同學在皺眉頭,這狗牠好可憐。然,本來就是火來燒狗肉。各地方風俗不太一樣,在廣西桂林地方,他們認為狗肉是非常好吃,所以他們喜歡朋友三三兩兩一起去吃狗肉,因此就把好朋友叫做「狗肉」。他是我的「狗肉」,意思是說他是我的好朋友。如果你在國外,外國人看到中國人在燒狗肉,他們覺得莫名其妙,太不可思議!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我們主要是講這字形,「然」原來是燒狗肉,後來被借為什麼?天然、自然,因此旁邊又加一個火,燃燒的燃。

  板書:燃

  這一來的話,這狗一定是很痛,更多的火,燃燒。

  板書:然 燕 魚 鳥

  大家看看現在的楷書、隸書,這些四點,實際上在篆書裡面我們看到,它都不一樣,這代表火,這是燕子的尾巴,這是魚的尾巴,這是鳥的腳,這變成四點了。我們中國的漢字從甲骨文、金文、小篆,都還能夠看出造字它原來的形體,到了漢代的隸書,以及後世的楷書,像這種變化,你就看不出它原來到底是代表什麼。我們現在學文字學,看到底下這些,知道原來它不一樣。如果同學們沒有來這學文字學,你只認得這些,你不曉得怎麼分別,是嗎?

  同學:是。

  教授:所以,隸書、楷書對原來造字的這種形象有很大的破壞,好在這個我們現在都已經習慣了。假如它再演變,演變成為簡體字,那對我們傳統文化,尤其是傳統文化的基礎——文字的破壞就會更加嚴重。甚至有人主張廢除漢字,改用像西洋一樣標音的文字,這一來就會把我們原來這幾千年光輝的傳統文化等於是一舉消滅,你看不出字義來,這是非常嚴重。各位同學在此,我們認識到這個,認識到我們漢字的重要性,我們有責任要保護我們的漢字,保護我們的傳統文化,讓我們的傳統文化能夠千年、萬年的繼續傳承、繼續光大,這是各位的一個責任!我們經常引用曾子的話,士怎麼樣?

  板書:士

  學生:不可以不弘毅

  教授:不可以不弘毅。弘是大的意思,毅是堅忍。一個士要有弘毅的精神,我們才能夠傳承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我們還要弘揚,這是我們的責任。我現在已經快八十歲了,還在這裡揮汗,一站站幾個鐘點,我為什麼?這是我的責任,因為我了解到它的重要性,因為我了解到現在年輕一代的朋友們,他不認識,他不知道它的重要性。所以我希望藉著在這個地方,各位是種子,由你們再去傳播,會一個變十個、十個變百個,慢慢傳播。這是寄望各位要有這種使命感!我們對我們的傳統文化,我們必須認識這一點,我們不能夠讓它斷絕。我們認識傳統文化,它的優良是西歐其他國家不能夠跟我們並比的。因此,我們不能夠讓有些他可能是沒有認識,所以認為西洋什麼都是好的,要用標音來改換我們的漢字,這是極為嚴重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們需要傳承它,還要捍衛它,使我們的文字,這樣優美的文字、載義的文字、富有哲學的文字,能夠一直傳承下去。

  昨天我們黑板上曾經我寫了一小段的樂譜,我們說唱著歌兒回家,是嗎?記得《論語》裡面,孔夫子跟他幾個弟子在一起,他說:「盍各言爾志?」有一個他的弟子,他就說:「願無伐善,無施勞。」最後問到曾點,他說願意跟幾個年輕朋友,然後說最後要:

  板書:詠而歸

  記得嗎?就是我們昨天說的,唱著歌兒回家,「詠而歸」。各位同學把這一則找出來熟讀,很短,「盍各言爾志」。曾點說到「詠而歸」,孔夫子說:「吾與點也」,我贊同曾點這樣的學習。

  板書:

  昨天因為黑板太小,我寫得比較潦草,現在把它擦乾淨了重新寫一下。這個一點一挑是琵琶的指法。你看看這裡有兩點,一點一挑表示有兩個聲音,這也是兩個聲音。旁邊紅色圈代表節拍,打拍板的地方。我哼一次,同學跟著來。我再開始哼,同學們一起哼好嗎?再來,還想唱一次嗎?

  學生:想。

  教授:我知道還想,再來。比較熟悉了吧?回去自己念一念,然後你就可以詠而歸。真高興!接下來,樹詩幫我讀下一個字:

  學生讀誦: 甲骨文金文 (小篆)(隸書)隹(楷書)。隹ㄓㄨㄟ,隹是一隻短尾鳥的象形。甲文是一隻鳥的形狀,與鳥本同為一字,不分短尾長尾。上部是鳥頭,嘴朝左方,右為翅膀,下為鳥爪。金文、小篆是從甲文遞變而來。

  備註:《說文》:「鳥之短尾緫名也。象形。」

  隹是部首字,凡由隹組成的字,都與鳥類有關,如:雅、雀、集等。

  教授:前面這個「鳥」字,我們講過嗎?

  學生:沒有。

  教授:再來念一下「鳥」。

  學生讀誦: 甲骨文金文小篆 (隸書)(楷書)。鳥ㄋㄧㄠˇ,鳥是一隻鳥的象形。甲文、金文是一隻鳥的形狀,鳥頭朝左,鳥身側立,下為鳥尾及足。小篆是從甲文、金文遞變而來。

  備註:《說文》:「長尾禽緫(ㄗㄨㄥ)名也。象形。鳥之足似匕(ㄅㄧˇ),从匕。」(許慎據小篆筆劃,說鳥足從「匕」,不確。)

  鳥是部首字,凡由鳥組成的字,多與禽類有關,如:鸝、鷺、鵝等。

  常用詞:笨鳥先飛,鳥語花香。

  板書:

  教授:這兩個字在甲文裡面它不分,短尾、長尾在甲文裡面不分。到後來小篆,這就分為「鳥」是長尾,「隹」是短尾。從小篆一直演變到隸書、楷書,鳥與隹就一直是分開用的。

  板書:

  這是什麼?右手,就是手。手抓住一隻鳥,是哪個字?

  學生:隻。

  板書:隻

  教授:隻。抓住一隻。

  板書:

  教授:這是什麼字?

  學生:雙。

  教授:雙。手抓住兩隻鳥。

  板書:

  教授:看看這應該是什麼字?

  學生:集。

  教授:集。很多鳥在樹上,集。現在怎麼寫?省略了。

  板書:集

  教授:只寫一隻鳥,省略了。另外那兩個鳥大概跑掉、飛了,這「集」。所以你看,從我們現在說的,實際上在甲文時代並沒有分別。我們又知道,手抓住一隻鳥就是隻;抓住兩隻鳥,一雙。所以從它的演變,我們會覺得文字學並不是很枯燥,是嗎?因此我們需要更深入的,現在我們講的只是象形,這已經是會意了(),兩個字結合起來、拼起來。這也是會意了,,這是右手,,兩個初文組合成一個新的字,這是會意。所以把初文,這是,這是,認識了以後;這是,右手;這是,認識以後,再了解它怎麼組合,我們認為我們的漢字並不難學,而且很有趣味,你覺得是嗎?真好。接下來,樹詩幫我念下一個字:

  學生讀誦:(甲骨文)(小篆)(隸書)(楷書)。羽ㄩˇ,羽像鳥的一片羽毛。甲文、金文羽字略同,像鳥的一片羽毛,小篆從甲文、金文演變而來。

  備註:《說文》:「鳥長毛也。象形。」

  典籍所見:(1)鳥毛。《易經.漸卦》:「鴻漸於陸,其羽可用。」(2)鳥類。《文選.七啟》:「野無毛類,林無羽群。」(3)五音之一。《呂氏春秋.孟冬紀》:「其蟲介,其音羽。」

  羽是部首字,凡由羽組成的字,多與羽毛有關,如:翅、習、翔等。

  常用詞:羽扇綸巾,黨羽。

  教授:看到甲文和小篆,它就是畫的一片的羽毛,是象形。典籍所見裡面第三項說是五音之一,理解嗎?五音是什麼?

  學生:宮、商、角、徵、羽。

  教授:就是我們現在說的Do Re Mi沒有Fa,Do Re Mi Sol La五音,Fa和ti是半音。我們只用五音,宮、商、角、徵、羽。這裡附帶要說一下,中國古代的音樂,我們多麼希望能夠找到它、恢復它,那我們在學堂裡面又可以弦歌了。可是太難了。第一,古代沒有樂譜。我們看到最早的樂譜是,我說過,唐代的什麼?文字譜,記得嗎?是什麼曲子?「幽蘭」,是一曲琴譜,古琴的琴譜,「幽蘭」。這是現在有物證,實際能看到的樂譜。

  古代的樂器,我們要恢復古代的音樂,第一要先能恢復古代的樂器。你說,有,出土的有編鐘、編磬,還有其他的樂器。管樂器好像沒聽說,橫的、豎的,我沒有聽說出土有管樂器。現在有一個問題存在,我們現在外面市面上買到的洞簫、橫笛,它的音高是對是不對?這是非常麻煩的一個問題。因為根據記載,音高,Do、Re、Mi,它的音高是根據管吹出來的。這個管是竹管,多長,吹出來這個聲音它的音高,定它為宮。因此最重要要知道管的長度,你才能夠取一個標準古代的長度的管,吹一下才知道,它相當於鋼琴上哪一個音,知道它音高。同學們一定覺得這也不難,記載上有,古代的尺,一尺是多長。這實際上是個很麻煩的問題,我們地上出土沒有挖出古代的尺,你就很難定它的長度。記載上怎麼說?尺是用一百顆的米,把它排起來。排一百顆的米,這是一尺。有橫排,有豎排。

  板書:

  橫排一百顆的米,叫橫粟尺。粟,米粟的粟。

  板書:粟

  橫粟尺。縱排,叫縱粟尺。排一百顆的米,你這樣縱排就是縱粟尺,橫排叫橫粟尺。你說,真好,我回家拿一百顆米排一排看,就知道古代的一尺是多長。問題又來了,你現在用的米跟古代的米一樣大小嗎?米還有好幾種的米,是吧?所以雖然有記載,實際上是很難確定它。就盼望能夠挖出一個古代金屬做的尺,沒有朽爛掉,那就有個標準了。所以很多,音樂史上很多這種問題,乍看好像可以克服,再深入一點就麻煩得很,有時候幾乎不可克服。翻過來,我們看老虎,同學幫我讀一下:

  學生讀誦:(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虎ㄏㄨˇ,虎是老虎的象形。甲文、金文是側視的老虎,巨口利齒及長身。小篆是從甲文、金文譌變而來。

  備註:《說文》:「山獸之君。从虍。从ㄦ。虎足象人足也。」(老虎的腳豈會像人足呢?小篆下部疑像老虎蹲踞之形。)

  典籍所見:(1)老虎。《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氣吞萬里如虎。」

  常用詞:龍騰虎躍,如虎添翼。

  教授:看看甲文的虎,你把它橫過來看像一隻老虎吧?

  學生:像。

  教授:嘴巴很大,他特別畫的,突出牠可怕的大嘴巴。身上還有紋彩,是吧?到了小篆,慢慢的變得有點不太對了。

  板書:

  看這個,這像虎頭,還有點像,大嘴巴變得更大,虎頭。這一個小篆變成這樣子。許慎說是老虎的腳像人腳,所以這裡畫個人。底下這部分,紅的這部分,說虎足似人足,這個有問題,對嗎?像這種地方我們既找到了甲骨文,我們又看到了動物園的老虎,就能確認這個地方是不對、不正確的,它不是人足。

  板書:

  可以說它有點像,它這裡有點拐彎,像老虎蹲踞那個樣子,這是從小篆來說。而實際上,在金文、甲文就清楚的是個整體的象形。這是我們說到《說文》裡面有些部分、少部分,譬如這個「虎」字,許慎這種說解,我們就不可以迷信。我們有證據,我們就應該正確的更正它,它不是人足,我們頂多說,像老虎蹲踞那樣。如果說是甲文、金文,它就是整體的象形。我們看下一個字,同學妳讀「豕」:

  學生讀誦:(甲文) (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豕ㄕˇ,豕是一頭豬的象形。甲文、金文像豬肥大的肚子及尾巴。小篆是從甲文、金文演變而來。

  備註:《說文》:「彘(ㄓˋ)也。竭其尾,故謂之豕。象毛足而後有尾。」段注:「豕首畫象其頭,次象其四足,末象其尾。」

  豕為部首字,凡由豕組成的字,都與豬有關,如:豪、豢、豬等。

  教授:大家看看甲骨文,這豬的肚皮是否還應該畫得更大一點。後面說部首字,由豕組成的字都跟豬有關。我們以前說過:

  學生:家。

  教授:什麼字?

  學生:家。

  教授:家,對了。家,我們說它本來應該是什麼?

  學生:豬的家。

  教授:豬住的豬圈是吧,後來移用到人住的家。許慎他說,是「从豭省聲」。段玉裁就覺得很可疑,他特別提出來「凡許慎說省聲者,多有可疑」,記得嗎?

  學生:記得。

  教授:這是豬。原來我們住的地方,我們這個家,我們這溫馨的家,原來是豬住的地方。看後面的「鹿」,同學讀一遍:

  學生讀誦:(甲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鹿ㄌㄨˋ,鹿是一隻鹿的象形。甲文鹿字像其兩角多歧,下像其頭及身之形。篆文是由甲文、金文遞變而來。

  備註:《說文》:「鹿獸也。象頭角四足之形。鳥鹿足相比。从比。」(按:許慎說「从比」不確。)

  典籍所見:(1)比喻帝位、政權。《史記.淮陰侯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2)方形的糧倉。《國語.吳語》:「市無赤米,而囷(ㄐㄩㄣ)鹿空虛。」

  鹿為部首字,凡由鹿組成的字,多與鹿有關,如:麗、塵等。

  常用詞:鹿角,梅花鹿,逐鹿中原。

  板書:

  教授:同學們看看甲文,這很可愛,是吧?鹿真是很可愛。特別標出什麼?

  學生:角。

  教授:牠的鹿角。在甲文裡面,如果這裡,這是「土」字,標上這個,表示牠是雄性的鹿。換一個,表示牠是雌性的鹿。在甲文裡面雌雄分開。接下來,同學們看下一個「馬」字,同學妳幫讀:

  學生讀誦:(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馬ㄇㄚˇ,馬是馬的象形。甲文、金文馬字,頭、身及尾咸備,特別突出其他動物皆無,而馬獨有鬃毛的特點。小篆是從甲文、金文演變而來。

  備註:《說文》:「怒也。武也。象馬頭髦(ㄇㄠˊ)尾四足之形。」

  典籍所見:(1)形與馬相似之物。《蜀志.諸葛亮傳》:「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2)騎馬。《淮南子.齊俗》:「胡人便於馬,越人便於舟。」

  馬是部首字,凡由馬組成的字,都與馬有關,如:駕、騎、馳、駒等。

  常用詞:汗馬功勞,一馬當先。

  教授:甲文、金文,牠跟其他動物有什麼不同?特別畫出別的動物沒有,而這種動物特有的鬃毛,馬。小篆的馬,看看:

  板書:

  這是牠的鬃毛。這個馬字,它是從甲文、金文慢慢演變過來。應該看出什麼?二足,這是馬的兩個腳,這是牠的尾巴。許慎把它看成一二三四,尾巴變小了。看下一個字,「車」,同學妳讀:

  學生讀誦:(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車ㄔㄜ,車是古代馬車的象形。甲文和金文像整架馬車之形,小篆及隸書、楷書車字應橫視。

  備註:《說文》:「輿輪之緫名。夏后時奚仲所造。象形。」段注:「象兩輪一軸一輿之形。此篆橫視之乃得。」

  典籍所見:(1)士大夫所乘的車。《易經.賁卦》:「舍車而徒。」(2)牙床。《左傳.僖公五年》:「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車是個部首字,凡由車組成的字都與車有關,如:軌、輪、軸等。

  常用詞:杯水車薪,前車之鑑,車水馬龍,學富五車。

  板書:

  教授:當中這一塊是什麼?馬車當中坐的那個輿,可以坐的地方,旁邊才是它的輪子。那為什麼本來應該橫寫,現在我們都把它豎起來寫?為著竹簡上一片一片,你橫寫竹簡一片一片很窄,有時寫不好,所以都變橫為直。甲文我們選了兩個。第一個,看到是整架馬車的象形。看過西安的兵馬俑嗎?你可以看到馬車,跟我們甲文看到幾乎是一樣。接下來,我們看下一個「舟」。同學妳讀一遍:

  學生讀誦:(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舟ㄓㄡ,舟是船的象形。小篆是從甲文、金文譌變而來。

  備註:《說文》:「船也。古者,共鼓、貨狄,刳(ㄎㄨ)木為舟,剡(一ㄢˇ)木為楫(ㄐㄧˊ),以濟不通。」段注:「古人言舟。漢人言船。」

  典籍所見:(1)船。《詩經.邶(ㄅㄟˋ)風》:「二子乘舟,汎汎其景。」(2)乘船。《禮記.祭義》:「是故道而不徑,舟而不游。」

  舟是個部首字,凡由舟組成的字,多與船隻有關,如:航、舫(ㄈㄤˇ)、艦、舵等。

  常用詞:同舟共濟,破釜沉舟,逆水行舟。

  板書:

  教授:舟很容易看出,小船。所以段注說:古人言舟,漢代的時候就稱它為船。到小篆變得已經不太像船了,然後到了現在隸楷,這個舟就更不像船了。所以我們很高興,我們現在能看到甲文、能看到金文,讓我們更進一步對這些文字更清楚、更正確的認識。同學們再看下面一個字,同學妳讀一遍:

  學生讀誦:(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牛ㄋㄧㄡˊ,牛是一頭牛的象形。甲文、金文、小篆,是從後面看牛的樣子,上像頭和兩角,「一」像肩甲隆起,中間「丨」像牛身和尾巴。

  備註:《說文》:「事也,理也。像角頭三封尾之形。」段注:「角頭三者,謂上三岐者象兩角與頭為三也。封者,謂中畫象封也。封者,肩甲墳起之處。尾者,謂直畫下垂像尾也。羊,豕,馬,象皆像其四足。牛略之者,可思而得也。」

  按:古文字學者有以為,甲文的牛字是牛頭的象形。(引備一說)

  教授:等一下。古文字學者,上面加一個「按」,按語,這不是段玉裁說的,是我說的。按:古文字學者有以為,甲文的牛字是牛頭的象形。(引備一說)。接下來:

  學生讀誦:典籍所見:(1)星座名。《晉書.張華傳》:「初,吳之未滅也,斗牛之間常有紫氣。」(2)自謙的代稱。《史記.報任安書》:「太史公,牛馬走。」

  牛是部首字,凡由牛組成的字,多與牛有關,如:犧、牲、犁等。

  常用詞:牛角,小試牛刀,九牛一毛,庖丁解牛。

  板書:

  教授:對這個「牛」段注怎麼說?角頭三者,它是三岐,像兩角和頭,指這三個,頭,兩個角。封是指這一橫,牛肩膀上凸起的封。這是牛身、牛尾,你從後面看,牛是這個樣子。研究甲骨文的古文字學者,有認為這個牛就是牛頭的樣子。這是有這麼一說,讓同學們知道,從甲骨文,有人認為它是牛頭的象形。

  段注說,羊、豕、馬、象都像四足。而這個牛為什麼省略這些四足?段玉裁說:「可思而得之。」這很有意思,可以想像到牛有四個腳。這又是剛才我們說的聲訓,用字音相同、相近的字來解釋。

  同學們查一下《說文》,「事」和「理」和「牛」,這三個字的反切。把「牛」的反切和段玉裁注第幾部,你把它記在這個書空隙的地方,先寫下來。「牛」字查完,接下來查另外兩個字,「事」、「理」兩個字的反切。

  學生:「牛」、「事」、「理」三字,同在古音第一部。

  教授:記下來。

  學生:是。

  教授:古音第一部是哪一個字?三個字都查到了嗎?「牛」找不到第幾部,是吧?有一個辦法,同學們查查後面,昨天我們用過它的諧聲表。「事」跟「理」都在第一部,在第一部你查查看有「牛」這個字嗎?有嗎?很高興被我們發現了,「牛」也在一部。好,現在妳上來寫在黑板上。

  板書:牛,語求切,一部。事,鉏史切,一部。理,良止切,一部。

  教授:現在我們是要查這三個字的反切,現在反切查出來是這樣子的嗎?

  學生:是的。

  教授:是的,好。然後看看這三個字都在第幾部?

  學生:第一部。

  教授:都在第一部。再看看這三個字反切的上字,查查它的聲紐,要怎麼查?在我們這個書上後面,在這。看看「語」是哪一個聲紐?把這三個字的聲紐都查出來,三個反切上字的聲紐。

  學生:語是疑紐。

  教授:疑紐,是這個字。

  板書:疑

  教授:再看第二個(鉏),這個字呢?查查看。

  學生:在這裡。

  教授:妳查得真快。是牀紐是吧?

  學生:牀紐。

  板書:牀

  學生:然後,「良」在來紐。

  教授:「良」在哪裡?

  學生:來紐。

  教授:查得真快。以前林景伊老師,要求我們把這四十一聲紐的反切上字,哪些字屬哪一個紐,要背下來,要背誦下來。我們是努力背了,可是也忘了很多,因為它本身很難背誦。什麼道理?它彼此不連貫,沒有意義,所以不太容易背。當然能熟記是最好,一看到這個字(語)是疑紐,一看到這個字(牛)是疑紐,一看到它(事)是牀紐。如果不熟悉就要慢慢查。

  好,現在回到這裡,牛,事也,理也。我們說它是聲訓,用事來解釋牛,除了聲音之外,它意義上,牛是很能夠做事的,事也。在聲音上,我們看出來它跟牛不是同聲紐,它是疊韻。這三個字都同在一部,我們查出來。這表示事與理跟牛是疊韻為訓,這個清楚嗎?很明白。

  我們說過聲訓是以同音的字來解釋,那個同音有時會慢慢變化,聲音的變化。韻變了,保留雙聲;聲變了,保留疊韻。所以,現在我們說許慎《說文》裡面的聲訓有同音、有疊韻(像這個),也有是雙聲的。這是聲訓,我們的理解是這樣。至於為什麼用同音字來解釋,剛才開吉師幫我們說出來了,聲義怎麼樣?同源。這是它的原理,之所以用同音字、疊韻字、雙聲字來解釋,它的原理是聲義同源,這個清楚嗎?真好。

  這個牛好像不停的吃草,是吧?牠不停的吃,所以看到牠我肚子就餓了,我們下課準備吃飯好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