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漢字入門  劉克雄教授主講  (第三集)  2015/8/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6-181-0003

  教授:還記得我們昨天晚上講的「月落烏啼霜滿天」,記得那個平仄嗎?這是說到我們中國的漢字,它特性裡面表現在文學上面是那樣的優美。昨天我們說的是七絕,「月落烏啼霜滿天」,那各位也許要問,那還有律詩?我們舉一首很容易記得,白樂天的《湖上春行》,有同學讀過嗎?「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板書: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

  我們習慣都應該是由上而下、由右至左,怎麼今天我是橫著寫?大家一定奇怪,是吧?不奇怪。

  板書:

  1 2 3 2 1 6 53 1 2 3 2 2 5 3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1 2 3 2 1 6 53 3 6 5 3 2 3 1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3 4 5 6 5 5 3 1 2 3 5 3 3 21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1 3 3 2 1 6 53 3 6 5 3 2 3 1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

  現在不奇怪了吧!我小時候,我弟弟從學校回來,他說「哥,老師在黑板上寫一些數字我不懂。」我說是什麼?他就寫給我。533、422、1234555,我就哈哈大笑,我說「蜜蜂做工」的歌,533,「5 3 3」;422,「4 2 2」,「1 2 3 4 5 5 5」,哈哈大笑。這就是1234555。「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1 2 3 2 1 6 53 ,1 2 3 2 2 5 3,1 2 3 2 1 6 53,3 6 5 3 2 3 1,3 4 5 6 5 5 3,1 2 3 5 3 3 21,1 3 3 2 1 6 53,3 6 5 3 2 3 1。」鼓掌。我們一起先哼一次簡譜,然後一起學唱這首歌,好不好?

  「1 2 3」開始,「1 2 3 2 1 6 53 ,1 2 3 2 2 5 3,1 2 3 2 1 6 53,3 6 5 3 2 3 1,3 4 5 6 5 5 3,1 2 3 5 3 3 21,1 3 3 2 1 6 53,3 6 5 3 2 3 1。」

  好聽嗎?好聽。容易吧!開始對歌詞,對照歌詞。「孤山寺」,一起來,「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鼓掌。

  古代音樂在我們中國的文學史上遺失了,害我們現在學堂裡面,都不能像以前那樣弦歌不輟,這是很大的一塊遺憾。孔夫子是了不起的一個教育家,他深懂得音樂的感人,從耳膜進去直接就能使你潛移默化。所以他給他門徒們六種教科書,有一種是什麼?《樂》。現在樂有兩說:一說樂本無經,就配《詩經》唱的,本來就沒有經,沒有所謂樂經,經書沒有;另一說,說亡於秦火,一把火燒掉了。這是很難考證的事,無從考證。

  再說,古代樂譜沒有樂譜。這個1234555是哪來的?阿拉伯數字,古代沒有。很多像豆芽菜的五線譜,那是歐洲的,我們中國也沒有。那中國的樂譜是什麼?文字譜。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最早的、可信的,唐代傳下來的文字譜。什麼是文字譜?因為我們沒有樂譜,所以就用文字,我們的漢字來記載。如何記載?有一首古琴的曲子,叫「幽蘭」,各位有興趣可以在電腦裡面下載「幽蘭」。這個曲子是從唐代傳到日本,在國內也遺失了。

  那是大唐盛世的時候,日本仰慕我們的大唐文化,他們派僧人,還有留學生把唐代的文化整個、全盤,包括建築、書法、作詩、畫畫,全盤,像現在的什麼?複印機一樣,把唐代的文化整個複印一份搬到日本。你看,日本現在住的那種木板的榻榻米房子。他們所謂榻榻米,實際上就是我們古代的席地而坐的席。古人沒有椅子,也沒有桌子,地上一個墊子,席地而坐。你看日本人現在,他們日式房子裡面,鋪的是現代比較規整的,它那個是一米乘兩米,一席,稻草厚一點,它叫榻榻米。然後,它現在那種生活方式,就是唐代我們中國生活的方式。

  你說奇怪,古人書信到末了都要來個什麼頓首,某某頓首,或者某某再拜,你說哪那麼客氣?因為我們不太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你看日本人用的榻榻米,就知道我們唐代的生活方式。古人席地而坐,一個墊子坐在那裡。客人從門口進來了,主人原來坐在那裡,稍微一挺身就像跪,是吧。稍微一挺身就跪,然後對客人打招呼,比從坐墊站起來,然後跟他握手還要方便,對吧。所以他一挺身就是長跪的跪了。然後,客人也坐下來跟你打招呼,彼此互相打招呼就叩首,也很方便,坐在那裡叩首,長跪叩首。所以我們就不奇怪古人書信,文言文裡的書信,署名後面往往寫某某再拜、某某頓首,是吧!先來理解這個。那是古人生活方式跟我們現在不一樣,沒有高的桌子,沒有高的椅子,更沒有沙發。

  剛才我們說,在唐代那種輝煌盛世的時候,日本人過來學習,把我們唐代的文化幾乎整個拷貝過去。他們善於模仿,他們崇拜我們中華文化,所以唐代那些文人的文化生活,他們都搬過去,這首「幽蘭」曲子就是那個時候傳到日本。它是一首古琴的琴譜,它怎麼樣記載?在座一定有同學可能是學過古琴的。一張琴七根弦,十三個徽位。現在有琴譜是減字譜,不是這個簡字譜,琴譜的減字譜。那唐代是怎麼弄?用文字記載,譬如他要記載一個音,「1 2 3」的「2」,他怎麼記載?他告訴你,左手拇指按三弦十二徽,你就找到第三弦、第十二徽按住。這麼多字只寫一個動作,左手拇指按第幾弦、第幾徽,你按住了,右手中指勾,然後就得一個聲音「2」。這麼多文字記載一個音,這叫文字譜。

  日本人崇尚我們中華文化,古琴譜他也搬過去,他們也很努力的學。學我們中華所有的文化,我們寫書法,他們也寫書法。去年我還參加在北京他們舉辦的一個中日第四十幾屆的書法展覽,看他們來了一批人寫書法。但是他寫的書法,固然非常努力的寫,奇怪,我怎麼看不太對勁,我看得不太習慣。

  以前我的一位老師弘先生,他是書法家,他寫章草。他應邀到日本去參觀一個他們日本很大型的書法展覽,回來以後跟我們說,他說,他進場,很大一個場面。進場看一幅,皺皺眉頭,再看一幅又皺皺眉頭,每看一幅都皺皺眉頭。再看到這一幅,忽然眼睛一亮,走近一看,中國人寫的。這是說什麼?民族性不同。這是書法。

  唐代不是喜歡作詩嗎?他們也學作詩,他們也很努力,學得還真不錯。譬如「月照一江水」,「月照一江水」,你先分析它平仄對不對?你已經會分析平仄了。「月照一江水」,想想看平仄對嗎?基本沒錯,是吧?第三個「一江」的「一」是仄聲,可以原諒,一三五不論。「月照一江水」,聲調可以,意境也不錯,也很美,「月照一江水」,很努力。可是我來作的話,會跟他們有一點點不同。各位想想,如果你作,同樣是這個景色,我會作成「月照半江水」,是差一點吧。他們努力學書法,很努力學作詩,但是終隔一層如霧裡看花,學不到家。

  大約也是四十多年前,我在台北碰到一位真正研究唐代音樂的專家,日本人。他叫岸邊成雄,年紀活得很高,前幾年才過世。他的著作叫《唐代之音樂》,研究唐代的音樂,真正是專家,我們中國的專家、音樂史家還絕對不如他,他們死用功,真用功。那時他是一個專題講座,在很大一個地方,講座的地方,台北的中山堂,開吉師知道,中山堂,很大一個地方。可是聽講的人,二十幾個人,寥寥無幾。我在那裡聽他這個講座,講的什麼?講日本人學習音樂的歷程。他就說日本人先是崇拜我們中華的音樂,把音樂搬過去努力的學。

  後來歐洲的文化又衝擊他們,這是在明治維新的時代。他們一看這小提琴真好,他們就學小提琴;鋼琴又很好,學鋼琴。中國那個箏,我們叫瑟,他們叫koto,不要了。當時我在台北還買到兩張他們帶不走的唐代那種古瑟。他們盡量去學西洋的音樂,學得也很好,學交響樂。他們很有名的一個樂團叫NHK,交響樂團,在中山堂演奏,我去聽過,真好。演奏是貝多芬第六田園交響樂,真好,到雨過天晴,牧童又出來了,音樂裡面。銀笛在吹,像雨過天晴,牧童又騎在牛背上,吹奏木笛,演奏得很好,日本交響樂團。

  岸邊成雄跟我說,他們學中國的音樂也非常努力,學西洋的音樂也非常努力。但是就是弄不懂為什麼學中國的詩只到「一江水」,他不會作到「半江水」?學西洋的音樂,怎麼樣也不如他們歐洲,就差那麼一點就上不去,何以故,各位想想?

  我先岔開一下,我說另外一個事。去年北京國家油畫院,要我去跟他們的這些油畫畫家做一個講座。我心裡有點慌張,你想,我對那個東西不懂,我要講什麼?後來我想到,學油畫,中國人學油畫,我就忽然想到,原來岸邊成雄跟我講的,日本人學中國音樂、日本人學西洋音樂都不對。所以我那次在那邊跟那些油畫家的朋友們,我把岸邊成雄這個事跟他們說了一下。我說我個人認為,我們學油畫,我們絕不願意永遠在畢卡索底下。他畢卡索像棵大樹,我既有心學油畫,我絕不甘心永遠在這棵大樹下成為一棵小苗,長不大。學油畫絕不願意在西方這些大師,像塞尚是一代大師,他之後像高更,像畫「向日葵」的梵高,這些大師。我們做為中國油畫家,你如果只光學他們的,你永遠超不過,他們都已經登峰造極。

  那你要另覓途徑,如何?我的建議,我說我們需要帶有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性,這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能用技術表現在你油畫布上面。你就不會成為畢卡索、塞尚、梵高、高更這些大師,等於像大樹底下一棵小苗,你不會,你可能一下異軍突起,成為了不起的世界級大家。

  有例子嗎?有。在法國有位中國畫家——趙無極,他畫什麼?畫象形文字。西洋人問:「這是什麼東西?不得了,太好!」畫價高得不得了,你們努力學習象形文字。要有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底蘊的東西,你能夠灌注在畫面上,你很容易就成為世界級,與他們不一樣。你反過來要梵高,反過來要高更、畢卡索、塞尚,要他來學象形字試試看,那太難了對他們來說,對我們來說太容易了。這是題外話。

  說到岸邊成雄,他講到努力學中國的音樂學不好,努力學西洋音樂也學不好。他們就發現,他們很懊悔,一開始學中國的、學西洋的。他做個比喻,就像爬富士山,怎麼爬爬不到頂,回頭一看,哦,原來發現自己錯了,重下山,從頭來。現在才知道他們的日本音樂應該有他們日本民族性的代表,這個發人深省,對嗎?我們中國人任何藝術都要有我們的特色。

  說得太遠不好,我們再回頭。講到哪裡了?講到這首歌,是吧?這個曲子我不知道是誰做的,但是很容易唱,而且同學們很容易看到它的平仄,我們是說七律的平仄,我舉這個例子,這首詩很容易背得。分析它的平仄,「孤(平)山(平)寺(仄)北(仄)賈(仄)亭(平)西是(押韻)」;「水(仄)面(仄)初(平)平(平)雲(仄)腳(仄)低是(押韻)」,跟昨天講的一樣嗎?「月落烏啼」是一樣的吧?

  好,現在看麻煩是中間這兩對,是一對句,「幾處早鶯」對「誰家新燕」;「爭」,動詞,對「啄」,動詞;「暖樹」、「春泥」,名詞對名詞;「幾處早鶯」、「誰家新燕」;「爭暖樹」、「啄春泥」。下一聯:「亂花」對「淺草」,名詞;「漸欲」、「才能」;「迷人眼」、「沒馬蹄」,詞性一樣,平仄相反。記得這句話:對句是詞性一樣,平仄相反,數目要對數目,這有點麻煩,不是有點,是相當麻煩,對句。

  誰做得好?唐代詩人裡面有一個做得最好的,不是他,不是白香山,詩聖杜甫,他的律詩做得最工穩,我們稱他為「詩聖」。同學們有意做對句,你先熟讀一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所以這是很麻煩的事。所以杜工部杜甫他說:「吟成幾個字,捻斷幾根鬚。」很麻煩,是吧,慢慢在那苦吟,吟成七個字,捻斷幾根鬚。這種苦差事,李白不幹。看李白作的詩,天馬行空。他偶爾是為賭氣,《登鳳凰台》,為賭氣偶爾也作。但是他覺得很痛苦、很難搞,律詩,因為當中要作對子,很麻煩。

  說到文學創作,才氣有兩種:一種叫緩才,遲緩的緩,慢的意思;一種是捷才,快的。李白是個捷才人物,杜甫應該屬緩才人物。你不能問是捷、是緩,是哪一個好?只要你做出來的東西是好,不管緩、捷。假如你認為,原來杜甫是慢慢的捻斷幾根鬚才能好,你說那我也慢慢來捻斷幾根鬚,你如果沒有那個基礎,你怎麼捻斷也捻不出來。所以不一定是緩才好,也不一定是捷才好,最重要是你的作品。

  文學作品除了作詩,其他也一樣。漢代的文學作品是什麼?漢賦。賦,漢代的賦,像司馬相如、像揚雄,揚雄了不起,他既是文字聲韻這一方面的大家,揚雄,他又是文學漢賦四大家之一,揚子雲。還有張衡。有一次,我們說到緩、捷的問題,如果我沒記錯,可能就是揚雄。他為了作一篇賦,在那苦苦的思索。有一次他夢見,他把他的心肝肺吐得滿地,苦吧?很痛苦,揚雄,但是他終究是個大家。這是說才華有捷有緩,不論緩捷,只論結果。

  剛才我們說藉這首詩,白香山這首詩,因為它很淺白,當中兩段又很漂亮。「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很漂亮,也讓同學們容易記,也了解到它的平仄是怎麼樣?平仄相反,詞性相同,作對句。是很麻煩吧?相當麻煩,我也很懶得作它,太討厭了,我也作不好。

  但有時不得己,你也非作不可。有一個學生跟我來訴苦,他說有人一定要他作一個對子,他說他作不出來,要我幫忙。既是學生要我幫忙,那只能硬著頭皮幫忙。是什麼一個東西?在桂林漓江,如果有去過的同學們都知道,很漂亮。漓江邊的一個樓盤,很高檔的別墅,漓江邊有些景色,他那個小區裡面有些景色,釣魚磯徵對聯,公開徵聯。那個學生是被指定,你需要作。他沒辦法,就來找我。我也沒辦法,硬著頭皮。

  板書:雙槳搖來朝露白,一竿釣起夕陽紅。

  大家看看,它是江邊的一個景點,叫釣魚磯,向社會大眾公開徵聯,還有獎的。學生找到我,我不得已作了這個:「雙槳搖來朝露白」,一大早,一個漁翁他要釣魚,「雙漿」划著船「搖來」,是一大早的時候,「朝露白」。一直在那釣魚磯上幹嘛?在那垂釣,「一竿釣起夕陽紅」。剛才我說對句要怎麼樣?詞性要一樣,平仄要相反。檢查一下,「雙」對「一」,「雙槳」對「一竿」,槳是仄聲,竿是平聲,它是平仄要相反。「搖來」、「釣起」,「搖」,划槳,是動詞;「釣」,動詞,詞性一樣;「搖來」對「釣起」,平仄。「朝」對「夕」,「朝露」對「夕陽」;「白」對「紅」,顏色對顏色。鼓掌。所以,對子是有些討厭,但是你經過一番困苦之後,有時也會高興,終於被我作得不錯,對出來了。結果沒想到,竟然得了頭獎,還有獎品是紅包。紅包可愛嗎?很可愛。他拿了紅包還來感謝我,怎麼感謝我?去買兩餅的普洱茶送給我。這是兩句對句,也讓同學們看對句的作法,它是相當麻煩。

  律詩有這兩聯,需要作對子,所以律詩相當的麻煩。李白他是個天馬行空的人,他不喜歡受拘束,所以他很少作律詩,他是古歌行作得最好,《將進酒》這些古歌行。還有他的七律也很好,《送孟浩然之廣陵》,應該同學們都熟悉。孟浩然是他的好朋友,「故人西辭」哪裡?「黃鶴樓」;什麼時間?「煙花三月下揚州」;看著孟浩然坐的小船慢慢走了,走遠了,「孤帆遠影碧空盡」,看不見了;只看到什麼?「唯見長江天際流」。表面上寫長江,實際上寫李白對孟浩然依依不捨的離愁,就像長江,是嗎?好,好到無以復加。所以李白這號人物他不太喜歡作律詩,原因跟他個性有關。

  杜工部杜甫,他耐得起在那慢慢捻斷幾根鬚,所以他成為詩聖。同學們不可以問到底是詩聖厲害還是詩仙厲害,常常有人問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是不可以問的,原因何在?各人的方向、各人的成就不一樣,你不能比較。以詠嘆社會的民生疾苦,這方面杜甫登峰造極,無人趕得上。以抒發個人性靈,像李白也是登峰造極。你不能把兩個不同東西拿來比哪個高哪個下,明白嗎?

  正如我們不能夠拿西洋的畫拿來跟中國的畫來比,不同的東西。我們也沒有資格來評論西洋的畫,因為我沒有接觸,接觸不多,你不深入,你說往往會鬧笑話。我們不敢拿西洋的畫跟我們中國的畫來比,本來就不可以比的東西,是吧?不同的東西。中國畫其實為什麼在世界上拍賣價錢,怎麼永遠比不上梵高的一朵向日葵?梵高畫一朵向日葵,粗粗拉拉的幾筆,幾億美元。為什麼中國的畫上不了那個高價錢?不要急,等著,等中國愈來愈強大,慢慢的我們的畫被世人研究透徹了,就知道不得了,這裡面內涵這樣高,筆墨是這麼難。這些大師,張大千,還有鄭曼青,我都接觸過,他們是真功夫。張大千模仿石濤的作品可以亂真,模仿石濤達到亂真的地步,可見對石濤的功夫下得極深。

  學中國畫跟我們寫書法一樣,你一定需要從摹臨古人作品入手。你說我不幹,我這麼大的天才,我還要摹臨什麼石濤八大?可以,你可以不要摹臨。你努力吧,盡量努力,假如你真正自己努力,到最後你會發現你走了很多冤枉路。因為不管石濤也好,八大山人也好,他們都不是自己在那兒從零開始創的,都是摹過很多的帖、很多個古代的字畫。

  寫書法也許更容易明白,唐代的歐陽詢、柳公權還有顏魯公,你說我有本事,我不要他們的。你試吧,你可以不要他們的,到最後你也會發現,你走了冤枉路。又譬如我們敬仰的弘一大師,他的書法像仙風道骨,像不食人間煙火,我喜愛,我直接模仿他,拿來臨,可不可以?沒有人說不可以。但是結果會怎麼樣?你永遠寫不到跟他那個程度。這主要兩個因素,第一個因素,你不知道他原來他那個書法是怎麼來的,你以為他從來不臨帖自己寫的嗎?不是的,他下很大功夫,主要是張猛龍碑(魏碑),後來加上他自己的修為,才寫出他自己的風貌,像不食人間煙火,那種仙風道骨,我們都非常敬仰。這是說到書法,我舉這些例,也許同學比較容易理解。

  畫畫更是這樣。你如果不從古畫裡邊,像元四家,像明四家,你不從裡面吸取他們的經驗,你自己去創,做一個簡單的比喻,書法也好,畫畫也好,做個簡單的比喻,像蓋金字塔,從底下很廣大,慢慢往上蓋。我們幾千年的傳統文化,這是金字塔的基礎。你如果不借重前人蓋到這高度了,你自以為你才華高,你要從頭,頂多是地下的一塊石頭那麼高。你為什麼不借重古人的,然後把你那塊石頭加在,前人金字塔還沒有往上,加在這個上面。現在有很新的一個詞叫什麼?踏在巨人的肩膀。這個話應該很容易理解,書法、繪畫都一樣。

  回過頭說我們學習傳統文化,最最基礎就是從文字入手。對一個文字,它的字形、字音、字義徹底弄明白,對一個字真正正確的認識,然後我們再打開經典,我們就不會誤解經典。也就是我們說,學習傳統文化從哪入手最根本?從文字入手,這是章太炎先生說的話。章太炎先生我們都公認,他是集有清三百年的樸學,集於他一身。古聲,字音的聲,古聲,太炎先生有發現,「娘日歸泥」,這話現在各位同學一定不理解,等後來我要講到,《聲韻略說》我會說到,太炎先生在古聲方面。

  昨天我們說過一個人,錢大昕,他有兩項發現。告訴我,一個是什麼?「古無輕唇音」。第二個,簡單說古無舌上音,他真正的原話是「舌音類隔之說不可信」,我們簡單說是「古無舌上音」。舌上音是什麼?就是北方那種捲舌的聲音,ㄓ(zhi)、ㄔ(chi)、ㄕ(shi)、ㄖ(ri)這些聲音,古代沒有。那這些捲舌音古代讀什麼?平舌,讀ㄉ(d)、ㄊ(t)、ㄋ(n)這些,這是古音。古無舌上,舌上就讀舌頭,也就是ㄓ、ㄔ、ㄕ、ㄖ。南方人我是怎麼捲捲不好,愈捲愈難聽,北方人他很習慣,他很容易,南方人很困難。古代沒有捲舌的這種ㄓ、ㄔ、ㄕ、ㄖ,錢大昕他發現的。古聲方面,章太炎先生發現「娘日歸泥」。

  板書:娘日歸泥。

  這是章太炎先生在古聲方面的成就。這個一時同學們我相信不容易懂,我現在也暫時不說它,後面我們會說到。「娘日歸泥」,娘日是什麼?泥又是什麼?這是聲韻學上,古代的聲紐。經過清代學者叫陳澧,他用廣韻的反切上字,歸納成反切上字,古聲紐有四十聲紐。後來季剛先生,黃侃,季剛先生又把古聲裡面,把「明微」分為兩個,所以就變成四十一個聲紐,以後我們會再說它。現在只是告訴各位,太炎先生對古聲方面有這個發現,「娘日歸泥」。古聲,有清三百年學者們努力,就是昨天我們說的錢大昕的什麼?「古無輕唇音」、「古無舌上音」,再加上清末民初的太炎先生「娘日歸泥」,就這三項。而最後發現最多的,就是我太老師黃季剛先生,古聲由四十一只剩十九紐。發現最多的,黃侃,黃季剛先生。

  唱歌很高興,唱完歌,現在我們再回到課本,十三頁最後第四項說的什麼?漢字的藝術性。再翻到,翻過來,同學妳幫我再讀這一段,「在聲音上」,十四頁:

  學生讀誦:在聲音上,漢字一字一音,又有平仄不同。所以排比對仗起來,一個字對一個字,一平一仄,可以對得非常整齊。中國駢文,幾乎句句對稱,每兩個字一個節奏,平仄遞用(即俗稱馬蹄韻),便是這種文字特性的表現。至於近體詩全部用五言或七言,平仄、對仗、用韻,都有嚴格性的規格,更非靠這種文字特性莫辯。即使普通散文,作者也每不自覺的摻入一些駢語。這都顯示出漢字具有音樂的節奏拍子,可以認為是一種時間藝術。

  教授:好了。現在同學們再看到課本上這些文字,明白了嗎?對仗、平仄種種就比較清楚了。再接下去講之前,我回答昨天晚上下課以後,是劉先生提的一個問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孔子加上去的。孔子儒家是教導我們忠恕做人的基本方法,所以在《論語》裡面也看到「子不語」,四個字,「怪力亂神」,他教導我們的是我們如何日常生活裡面為人處世,如何以忠恕待人、以忠恕修己。「天行健」,這是天體的運行永恆不息,健,除了永恆不息,還有剛毅勇往。正如曾子說的,一個士不可以怎麼樣?「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因此「天行健」這個健就是儒家的這個概念,永恆自強不息來修己、來影響傳播你旁邊左右的人。先修己,用忠恕修養自己,然後不忘隨時來能夠影響你周遭的人。「天行健」,君子人要學天體運行永恆不斷,修己治人。什麼時候可以停止?曾子怎麼說?死而後已。君子自強不息要到死而後已。用忠恕修己,用忠恕待人,這樣自強不息,一直到死而後已。這是我補充昨天晚上匆匆忙忙沒有說清楚。這跟道家思想不一樣,道家思想,我們等到後面我們再來介紹一些。

  剛才我們提到關於方言裡面哪些地方保存中原古音比較多,我們說到閩南和客家。原則上江南、大江以南的地方多多少少都保有古音,只是這兩個地方保留比較多。為什麼這兩個地區的方言能保留古音比較多?先了解閩南的人和客家的人,他並不是閩南、客家當地土生土長的人,他是從中原遷徙過來,尤其在五胡亂華唐代,等於從中原逃難到閩南、客家。閩南這個地區山多、田地很少、交通不便,相對它比較閉塞,閉塞它就有個好處,它從中原帶來的包括語言比較容易保留下來,這是閩南。客家人也不是當地土生土長的人,也是從中原遷徙到廣東梅縣。到了廣東梅縣,他們的衣著、生活習慣以及語言都與當地不同,當地人看他們是外來的客人,所以稱他們為客人。明白嗎?是這樣來的。

  至於有人說,閩南語是漢代的標準國語,客家話是唐代的標準國語,這個我沒有考證。但是保存中原古音,在全國各種方言裡面最多,是沒有錯的。你們要說它是漢代的標準國語,我們必須拿出真正的證據,說它是唐代的標準國語也要拿出真正的證據。什麼證據?韻書是最直接的資料。韻書,唐代之前有《切韻》,《切韻》是在隋朝。《切韻》到唐代又增廣一些文字,那個人叫孫愐,這書叫《唐韻》,《唐韻》是由《切韻》增廣而來。然後到了宋代,就是同學們手上要用的這本《廣韻》,《廣韻》又是根據唐代孫愐的《唐韻》加以增廣,因為到後來文字就愈多,他不得不都收錄進去,增廣。《切韻》、《唐韻》都已亡佚,幸好《廣韻》保存完整。我們從《廣韻》可以追溯古音,古音當然包括聲和韻。這是說,要說某種語言是當時的標準國語,這個需要證據。

  更何況,隋代陸法言的《切韻》,它前面的序說到,他作《切韻》這個書的原則,是「南北通塞,古今是非」。它不是一個地方的標準國語,它包括南北,它叫南北通塞;包括古今,古代周秦,一直到他當時的今是指他當時的什麼?隋代。所以《切韻》它也不是拿唐代的首都長安為標準,它包括古今、包括南北,這是《切韻》。所以如何能定唐代的標準國語,這個問題我沒有深入,我不太知道。但是我了解應該是從這些韻書去真正把證據拿出來,我們做學問求一個真字,要大膽假設提問。同學手上有段玉裁的《說文注》,你翻開「吅」這個部首。

  板書:吅。

  然後你看段注。這個部首後面的一個字。

  板書:哭。

  看「哭」這個字的段注,怎麼說段注?妳讀一下我聽,讀:

  學生讀誦:「哭,哀聲也。从吅,獄省聲。」

  教授:段注怎麼說?

  學生讀誦:「按許書言省聲,多有可疑者。取一偏旁,不載全字,指為某字之省,若家之為豭省。」

  教授:這裡面段注提到「省聲」的問題。

  板書:省聲。

  教授:他提到哪一個字可疑?

  學生:一個「豕」,一個「叚」,左面「豕」,右面一個「叚」。

  教授:他說「家」是从豭省聲,看到段注嗎?那個「家」字。

  板書:家。

  教授:家,看到段注《說文》對這個「家」是从「宀」,上面是房子了,「宀」,豭省聲。

  板書:从宀,豭省聲。

  教授:从宀,家上面是房子,底下是豬。許慎說是從豭省掉這部分「叚」,來當「家」這個字的聲符,如果不省的話應該怎麼寫?(宀+豭)對吧?這是許慎說的。

  段玉裁就大膽提出疑問,他說:凡是許慎說的省聲的字多有可疑,是嗎?就是剛才我跟同學們說,做學問求真。連許慎的這本經典的《說文》都可以懷疑。段玉裁提出,豭省聲,他說太可疑了。然後他解釋怎麼樣?他說,簡單的說,他說這個「家」字,本來是豬住的地方,豕住的地方的房子,後來借給人住。我們的家原來是豬住的地方,這是段玉裁說的,後來借給人住。就像這個字(哭),本來是狗在那學叫,在那哭,後來也借給人來用,人哭也用這個,不另外造一個(吅+人),他不另外造一個(吅+人),他就借這個(哭)為人哭,借豬的家為人家。他說,豭省聲是很可疑的,明白嗎?所以做學問求真,可以打問號,但是你不要亂打問號,要有根據打問號。

  《史記.孔子世家》裡面提到,《詩經》孔子刪詩的問題,他原話好像是這麼說的:「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三百五篇」。這是司馬遷在孔子的傳記裡面(他叫《孔子世家》),關於孔子刪詩的問題他的記載。先解釋一下《史記》的體例,一般人的傳記叫列傳,《廉頗藺相如列傳》;對諸侯,列傳升一等,叫世家,這是諸侯;帝王叫本紀,帝王的傳叫本紀。本紀、世家、列傳。人,他分成一般人的傳記,稱它為列傳;他是諸侯,稱它為世家;它是帝王的傳記,稱它為本紀。《高祖本紀》,漢高祖他的傳記。

  《項羽本紀》,你說奇怪了,項羽沒當過帝王,他自刎於烏江,那怎麼是本紀?他頂多是「項羽列傳」,對吧?《孔子世家》,孔子又不是諸侯,孔子是布衣,普通老百姓,他應該稱孔子列傳,對嗎?司馬遷自己搞糊塗了,自己弄的體例自己搞糊塗嗎?不是。他為尊崇孔子,把他本來是布衣平民應該放列傳,把他升一等《孔子世家》,這個清楚了嗎?大家會有個疑問,這個項羽,司馬遷真的糊塗,他跟漢高祖怎麼樣?他打敗仗了,漢高祖稱本紀。項羽,司馬遷你要給他列傳的話,應該是「項羽列傳」,他為什麼稱他為本紀?連升兩級,孔子只升一級,世家。項羽從平民連升兩級,《項羽本紀》,何以故?想一想,這裡面很有意思。因為司馬遷他氣恨劉家的天下,他替他的好朋友李陵辯護。李陵是誰?飛將軍李廣的孫子,被漢武帝派去,只有五千騎兵,深入匈奴,打到最後應該怎麼樣?自盡殉國。後來李陵他想,我這樣的(自盡),豈不是以後沒有機會來報答朝廷嗎?所以他假意投降,希望有一朝從後面給匈奴好好給他一下,來報答朝廷對他的厚恩。這邊朝廷的人就不饒他了,各種刀筆之吏對他評論非常不好,說他是這樣投降匈奴。所以漢武帝一氣,聽信左右的人,連他們祖先的墳墓都給挖了。這是李陵投降匈奴。

  漢武帝聽到左右的人,這時候司馬遷是史官,他為他的朋友李陵辯護,說他是假意投降,他不是真投降。可是眾口鑠金,漢武帝聽那些人的話,連帶痛恨司馬遷,宮刑。這種刑罰又叫腐刑,當時是最恥辱的刑罰,就像太監一樣,叫腐刑。司馬遷在《報任安書》裡面說得很詳細,同學可以拿出來看,《報任少卿書》。所以他的《史記》為什麼把項羽放到本紀?《項羽本紀》的讚語,司馬遷這樣說,「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這什麼意思?簡單的說,他說我聽到一個周先生說的,他不說是自己說的,我聽到周先生說,舜大聖人,堯舜的舜,「重瞳子」,一個眼睛裡面有兩個眼仁,叫重瞳子,堯舜的舜。「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然後又說,「羽」,項羽的羽,「亦重瞳子」,項羽也是有兩個眼仁。所以他底下說,「羽豈其苗裔邪」,這樣說來項羽豈不是舜的後代嗎?如果給漢武帝看到怎麼樣?乾脆宰了他算了,這樣發牢騷。懂這意思嗎?「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也就是說項羽是大聖人的後代,這個漢代的天下本來就應該給項羽,你這個劉邦是什麼狗屎運,竟然你得了天下。所以他是滿腔的怨恨,司馬遷。所以他《史記》著完了以後不敢發表,發表會怎麼樣?像剛才這個問題,他會引來殺身之禍。所以他《史記》作完以後說,「藏諸名山,傳之其人」,先藏起來再說。這是司馬遷《史記》之所以孔子稱世家、項羽稱本紀,現在明白嗎?

  我讀《孔子世家》讀到後面,說到「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重複的淘汰掉,「取可施於禮義」的,很純正的,「三百五篇」,三百零五篇,現在我們看到的《詩經》,三百零五篇,這司馬遷記載。「古者詩三千餘篇」,他說古代詩有三千多篇,到孔子,「去其重」,把重複的刪汰掉,還有「取其可施於禮義」,那些不可施於禮義,所謂的靡靡之音的也把它淘汰掉。所以《論語》裡面我們讀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都很純正。《史記》是這麼記載,孔子之前《詩經》有三千多篇,孔子去了百分之九十,剩三百零五篇,對吧?我們讀他的書,了解到古代詩有三千多篇。被刪汰掉的,稱它為佚詩,沒有收到三百篇裡面的,被孔子刪汰掉的,稱它為佚詩。

  因為讀到《孔子世家》,剛才我念的,孔子對古代的詩刪汰了百分之多少?九十左右。這樣的話,留下來的佚詩,應該還有很多才對。可是我們讀後來的典籍裡面,引詩,一段理論,後面說「詩曰」,這叫引詩。讀後代典籍的引詩,應該有很多佚詩,應該有很多不在現在這本《詩經》裡面的。可是我們讀古代典籍,竟然很少發現佚詩,所以我就有個,剛才說怎麼樣?可以打個問號。司馬遷你有沒有搞錯?三千多篇。古代有三千多篇,孔子就去掉百分之九十,你有沒有搞錯?不然為什麼現在佚詩那麼少?這個可以打個問號的。

  因為孔子刪的詩是孔子以前流到孔子手上的,司馬遷說有三千多,請問你,你怎麼知道?你怎麼會知道有三千多篇?你是漢代的人,所以可以打個問號。這個問號一打,你就麻煩了,我花了三個月,整整一個暑假才把它搞清楚。怎麼搞?各位同學想一想,你如果有了這個疑問,像剛才我說的疑問,要如何來澄清它?第一個,靠近孔子年代的典籍,我們說先秦諸子,對吧?靠近孔子時代的典籍,然後我們讀先秦的諸子,看看裡面引的詩,詩曰,它引的詩,拿來對照現在的三百篇《詩經》,然後看到它比例,合乎《詩經》的多,還是佚詩多,來澄清我們的問題,是嗎?

  接下來碰到一個問題,要從先秦諸子比較靠近孔夫子那個年代的典籍裡面來看它引詩。第一個,你要確定先秦諸子是哪幾家,哪些算先秦諸子,你要有個根據,把《漢書.藝文志》打開,先秦諸子有這麼多家。這些家裡面,開始要找它的版本,譬如墨家,《墨子》這本書,哪一個版本是好?當然是愈早的、愈近古的愈好。開始有版本的問題,又開始有校讎的問題,種種問題都來了。找到這些你認為是比較合適的版本,開始要翻了。從開始慢慢的翻、翻,要仔細的翻,不能遺漏,碰到「詩曰」,趕快抄下來。這樣子,把先秦諸子整個從頭看一遍,摘錄出來引詩。

  我覺得好像我很用功,很高興,拿去給我的老師看,希望能得他誇獎一下。結果他一看,他說《莊子》你怎麼沒有引?嚇我一跳,《莊子》我也算熟悉的,可是想偷懶,就沒有從頭一頁一頁去翻。我說,我對照過,好像沒有引詩。他說怎麼沒有?「青青之麥,生於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為」,怎麼沒有?嚇一跳,老師真是火眼金睛,又被他找到問題了。戰戰兢兢回來,又從頭把《莊子》翻一遍,有,「青青之麥,生於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為」,就引這麼一首,一次,整本重翻一次,就有這麼一次引詩。

  好,把先秦諸子的引詩統統摘錄出來,然後排比對照。如果按照司馬遷那個說法,孔子刪詩去掉百分之九十,對照先秦諸子引的詩,應該有百分之九十是佚詩,對嗎?然後合乎三百篇只有百分之十,這才合乎司馬遷的計數。等我做完,排比一個表格出來,不對,佚詩在先秦諸子引詩裡面只佔百分之二十不到,反過來,百分之將近八十出頭的,是跟三百篇一樣。這也就是說明一件事情,司馬遷說「古者詩三千餘篇」,孔子刪汰那麼多,不對,有證據嗎?在這,先秦諸子引詩,最靠近孔子時代,這是鐵的證據。所以我的結論是,司馬遷說到孔子刪詩的問題,「古者詩三千餘篇」,孔子去掉多少?我的結論是孔子確曾刪詩,他確實刪過詩,古代的詩,但是數目不是那麼多,應該是「古者詩三百餘篇」,不是三千餘篇,他只去掉十分之一多一點。這是從先秦諸子引詩裡做出的排比,你才敢下這麼一個結論。

  明白,對古籍經典如果有懷疑,可以打問號。但是你要很確實的去找證據,才能夠來解答你的疑問。我是提出這麼一個例子,從先秦諸子引詩論司馬遷孔子刪詩之說,我只是自己打一個疑問,結果我花了整整三個月的時間,才把這個問題找到答案。後來這篇文章發表在台灣的《孔孟月刊》這期刊裡面,因為長,分兩期。這是說明給同學們一個例子,做學問是要求真,而可以允許我們提出疑問。我先舉出段玉裁對《說文》的疑問,他說這個「家」,許慎說是「從豭省聲」,他說很可疑。

  那天好像有個同學,在下課之後提到一個問題,對許慎《說文》有些是不是也有點疑問的?我說當然有,原因我們現在說明一下。許慎用來做根據的是李斯留下來的什麼東西?小篆。小篆跟甲骨文我們現在對照一下,有很多筆畫變化了。所以許慎他來不及看到甲骨文,他只能根據小篆的筆畫來做《說解》,裡面就有一些是要更正的,可以更正的,但是你需要有什麼資料?甲骨文或者鐘鼎金文,而且不光是孤證,要多方面來證明。許慎這個《說解》是只根據小篆,是不正確的。我們這書裡面後面就有一些,是允許我們這樣去訂正它。因為他當時所能看到的山川鼎彝也是極有限的鐘鼎文,所謂的古文、籀文。我們《說文》裡面有一些古文、籀文,那就是大篆。

  接下來同學們看六書以及舉例。前面我們講的是緒論,如果還有些疑問,同學們多讀幾遍緒論,如果再發現疑問,你再提出來。同學妳幫助我讀一下「象形」這一部分:

  學生讀誦:象形

  《說文解字敘》:「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所謂象形,就是按照物體的輪廓,用線條畫出物體的形狀來,例如「日」、「月」等。象形文字是由原始的圖畫演變而來,經過相當長的時間,將圖畫簡單化、通俗化,往往就跟原物不大相似了。以萬字為例,《說文》:「萬,蟲也,从厹,象形。」萬的甲骨文是「 」,畫的就是一隻蠍子。因其產子極多,每胎百數十隻,且小蠍子出生後,自動攀附在母蠍身上,密密麻麻,若不可勝數,古人因假借數目極多,為千萬的萬字。現在用的萬,已經看不出來萬的本義。但是推溯到最初造字的時候,一定和原物相像。

  人看物的位置,不外「仰觀」、「俯察」、「迎視」、「隨視」及「側視」五種方法。在造字的時候,由於人和物所取角度不同,所以要注意到造字時取象的位置,如「日」、「月」、「云」、「雨」,便是由「仰觀」畫成的象形字;「田」、「水」、「川」、「井」,便是由「俯察」畫成的字;「山」、「木」、「口」、「大」,便是由「迎視」畫成的象形字;「牛」、「羊」、「矢」、「燕」,便是由「隨視」畫成的象形字;「人」、「鳥」、「馬」、「象」,便是由「側視」畫成的象形字。這些表明象形字畫物的不同角度。至於變橫為直的象形字,也不出這五種方法之外。例如「車」、「龜」都應橫看,車由「隨視」畫成,「龜」由「側視」畫成。

  上舉各例,可說純粹隨看原形畫下來的,形體上沒有什麼增省,我們稱之為「純體象形」,亦稱為「正例」,象形除純體外,還包括變例的象形。變例有二:

  1、增體象形。就是單單象形不能明白表示它是什麼東西,必須增加其他不成文的形體來補足。例如「果」字,形為不成文的「田」,「木」是已成文的象形字,兩者結合,成為果字。又如「石」字,形為不成文的「〇」,「厂(ㄏㄢˇ)」是已成文的象形字,兩者結合,成為石字。表示在形體外有所增加。

  2、省體象形。表示在形體之內有所省減,如「鳥」是已成文的象形字,省去「丶」,變成「烏」,表示全身烏黑,連眼睛也看不到的烏鴉。

  胡樸安統計《說文》中象形文字,得三百六十四;除去不純粹的,還餘二百四十二;再除去重複的,和由一個形體而演化的,只得一百幾十個,佔現在的文字,不到百分之一。

  教授:好了。這裡說到象形,就是按照物體的形狀,用線條彎彎曲曲畫出來。它與圖畫的區別不是很大,但它不是圖畫。圖畫比較尊重畫出來的物體跟原物的比例大小。文字,象形文字,它對這方面就可以不注意。譬如梅花鹿的鹿,如果是圖畫,四個腳、頭上的角,都要整體畫得跟鹿相近、相像;至於把它變成文字,只用線條大體上表現出來就可以。這是文字、圖畫。這裡又提到我們看物體不外幾種,一個是仰觀,一個是俯察,還有迎視,正面看,從後面隨視,種種方法,這是象形的方法,還有側視這些。至於後面提到一個字,提到增體和省體。增體:

  板書:

  告訴我這是什麼字?木。樹木的根,樹木的幹,樹木的枝葉,是一個已成文的象形字。

  板書:

  什麼字?水果的果,樹上長的一個果實,現在楷書寫成什麼?

  板書:果

  樹上的這個,寫成像個田,樹會長田嗎?不可以,只可能田會長樹。所以這叫增體象形,由原來的木又增加了一體不成文的,它不成文字,我們說它是個符號,這叫增體。還有所謂的省體:

  板書:

  什麼字?

  板書:鳥

  鳥,嘴巴、頭、羽毛、身體、腳。把這點去掉,這個鳥很奇怪,看不到牠的眼睛,全身黑的,烏鴉,烏字。這是把原來有的筆畫省去,所謂省體象形。我們今天早上上到這,下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