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不學禮無以立—《禮記治要》的和諧生活  李越老師主講  (第二集)  2013/4/23  香港國際博覽館HALL2  檔名:56-142-0002

  尊敬的諸位長輩,親愛的朋友們,網絡前面的朋友們,大家上午好!我看到我們的朋友都非常的好學,我們剛才主持人也在調整稱呼,我都沒有發現出什麼問題。剛才一下課,我們負責禮儀隊伍的一位同仁就過來找我,她說:「我們負責禮儀的這位朋友,每一次在老師上台的時候,她們都走在老師的前面,她說這樣會不會失禮?」會不會失禮?不會。禮有它的規定,同時還有它的權變,它是非常活潑的,不是死板的。比方有人就說,「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結果我每天上班的時候走在長輩的後面,他們走得很慢,我很著急,我要超過長輩的話,我就違背了《弟子規》;我要不超過的話,我要遲到,怎麼辦?你們說怎麼辦?後來他們來問我,我說這個時候我們給長輩打個招呼說:長輩,我先走在前面,我要上班了。「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是指的什麼?指的我們一同跟長輩出門,我們時時刻刻要很謙卑走在長輩的後面,不要搶先走在長輩的前面,那是我們尊長;同時,我們在後面又可以保護長輩。

  大家這麼一學以後就死板了,一死板之後,天色很黑,沒有燈光,下樓梯我們也是:「長輩你在前面走,你在前面走」。是不是我們就學死了?長輩在這麼黑暗的樓梯上,我們沒有走在前面去接引著他,那就很危險,很容易摔跤,是不是?大家又顧慮了,那上電梯我們先上還是我們後上?當然我們要趕快上去把電梯的門按住,開關按住讓長輩上。它這些都是活的,法無定法。包括領導、幹部、長輩到我們的團體來參觀,這個就是叫「慎而無禮則葸」,剛才講到的,我們就都很拘謹:「請前面走。」結果這些領導、長輩走在前面說:「要往哪裡走?你們不給我指路我怎麼走?」他就死在「長者先,幼者後」跟在後面,那反而就是失禮。我們的禮不對的時候,又反而變成失禮,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就要走在前面引領。剛才您看,我們的禮儀小姐,她走在前面引領,這就是對講課老師的恭敬和尊重,她把你引到台上來。我說妳們做得很好,沒有失禮。您看要下台她們又上來引請,又從這邊下去。這個禮就是從這邊上,這邊下,它是一個順時針,這個都是上講台的規矩。所以剛才她們這麼一來問,我說做得很好,沒有錯。她們的心很安。所以禮是活潑的,最重要的在當下那個境緣,你要拿捏應該怎麼做,所以它沒有一定。當然一開始我們還是要先學老實,後學權變。

  剛才我們講到道德仁義沒有禮,它就不能夠完成道德仁義的教化和實施。同樣教訓正俗,教訓是家庭教育,正俗是社會教育,沒有禮就不能夠完備周詳。您看家庭教育教什麼?《弟子規》,我們看到《養正遺規》、《童蒙須知》、《朱子治家格言》、《顏氏家訓》,哪一個家庭的教育不是教我們禮的應對進退、揖讓周旋的這些待人處事接物的禮節?都是在教這些最基本的規矩。所以,教訓正俗一定要有禮。「分爭辨訟,非禮不決」,人與人之間起了衝突,利害、利益之爭,包括見解不同,包括侵暴良民等等的這些現象,假如沒有一個是非的準繩,就沒有辦法判別誰是誰非,是非、對錯、善惡,它就失去了標準。所以要用禮來定這個標準,它是一個準繩。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我們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天是象徵著,我們把它稱為乾,象徵著這種領導之力,所以它為君。地,厚重、包容、柔順,我們為坤。坤象徵著什麼?象徵著卑。它是所處的位置不同,分成尊卑。所以它具有那種服從力,自然而然把它用在我們人際的相處上,就有了君臣、父子、長幼的次第,尊卑長幼的次第。假如沒有這樣的次第,我們的晚輩對長輩就會輕慢、無禮,人倫的秩序就會混亂,天下也會大亂。所以禮就是讓我們來制定父子、兄弟、長幼、君臣的這種等級秩序,讓我們依自己的角色而來盡自己的本分和行禮。

  再來,「宦學事師,非禮不親」。這個宦是學習如何做官,學習如何學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你要學東西,要懂得如何奉事師長。您看,我們有十條乾肉的束修之禮,面對我們要去求學的老師,要有問道之禮,還有謝師之禮、拜師之禮,這些禮都不可以少。是不是老師一定要十條乾肉?不是的,那是表達一個學生對老師的恭敬誠意。你假如沒有這些禮,老師會不會收你?因為你沒有誠意,沒有恭敬心,老師也教不了你。所以沒有這些禮,我們也沒有辦法去親近老師,接受老師的教誨。

  再接下來,還有「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這裡的班朝是指朝廷的官爵,它都有次第、有等級。您看,我們看古時候的電影、電視劇,武官這邊站著,文官站在一邊,他都按著他的等級、次第來站,整個的朝廷才有序。如果沒有這些禮,就亂成一團。朝廷、政府假如都亂的話,這些官爵都亂的話,天下更沒有辦法去治理。「蒞官行法」,就是官員到位就職,你要實施這些法令,實施教化。假如失掉了禮的這些儀式,威嚴就不存在;沒有威嚴就不能夠攝受人心,不能攝受人心的善根,這些東西也沒有辦法實施。

  再接下來,「禱祠祭祀」。您看我們現在恢復祭禮,祭祀天地,祭祀祖先,祭祀孔老夫子,一定有它一定的禮儀程序。假如這些禮儀的程序失掉了,人們的那種莊重、至誠的心沒有辦法體現,那天地祖先他們感受不到後代子孫的誠意,也不能夠來享用這些食物。這個都是非常了不起,我們中華文化的禮,它的內涵非常的深厚。所以這裡是《曲禮》當中的一段話。我就用了幾個圖片讓大家了解,您看這就是祭祀皇帝的時候,你看這都是非常整齊有序的禮儀;您看這都是祭祀時候我們看到的這種大型的場面;您看這是祭孔的時候,禮樂師都是融合在一體,來表達我們對古聖先王、對聖賢人、對祖先的那分至誠的恭敬懷念,表達這個。

  所以,在《禮記.經解》當中就講到,「夫禮之於正國也,猶衡之於輕重也,繩墨之於曲直也,規矩之於方圓也。」這裡就是告訴我們,禮要來治理國家就相當於什麼?「猶衡之於輕重也」,衡是什麼?秤,來秤物品的秤。禮就像一個秤,物品的輕重,藉由它就能秤出來,沒有這個秤,我們就不知道這箱東西有多重,這擔糧食有多重。繩墨,在古時候是用來衡量它的曲和直,如果沒有繩墨就沒有辦法。規矩,我們就知道了,矩以求方,規以求圓,也是來畫圓和方的一個工具。治國就如同這樣。這裡有一段話,我們比較可以更好的去理解,「繩墨以求直線,秤以權輕重,規以求圓,矩以劃方,此謂基本之器,由此基本之器,方能成就萬器。」所以禮是什麼?我們治國、為人的基本之器。所以孔老夫子才說,「安上治民,莫善於禮。」治理國家從上到下一定要有禮制,過去古時候連吃東西、穿衣服都有禮的講究。什麼年齡能吃什麼,沒有到那個年齡不能吃;什麼衣服到了那個年齡你才能穿,沒有到那個年齡小孩子不可以穿。他都不會超越自己當下的本分,人們守規矩,都循著自己的本分去生活。您看人與人和睦相處,禮多麼重要!我們現在了解的非常之少。

  這裡在《禮記.曲禮》當中告訴我們,禮有哪些功用?「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禮給我們制定了親疏遠近的關係。因為我們說人要博愛,但是博愛一定是由內而外,由近及遠。我們說,「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所以這個愛一定要回歸到先愛父母。古時候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分成親疏遠近的一個級別。比方說在舉行喪禮的時候,就有五服。五服,你穿最粗的那個粗麻,我們說披麻戴孝,那就代表他跟亡者的關係是最近的,愈往後,衣服穿得愈細,叫絲麻。很細的,代表他跟亡者的關係距離比較遠了,可能是遠親,不是直系的親屬。

  為什麼要這麼分?因為中華民族非常注重血統,注重血統的純正,所以他要把倫常關係要區隔開來。純正,首先血統不可絕,不能絕就要嫡子傳宗,就正妻所生的孩子來繼承家業。代代相傳,這個血統就不會絕。接下來,血統不可弱。怎麼辦?近親不婚,同姓不婚,同族不婚。如果我們近親也結婚,一個家族都成婚,我們後代子孫的智力、體力全部下降,這個家族,我們說的人種,就沒有辦法優化。整個民族的整個智力、體力下降之後,我們的文化又何以傳承?我們的祖先多麼有智慧!今天的倫常關係亂了,如果娶了好幾個太太,生了很多孩子,將來他們長大就有可能近親結婚,中華民族的品種就會變得劣下。

  再來,為了保持血統不混,就是異族不婚。比方我們說可以放開都可以來,不同的族群可以結婚。我們講過去,您看我們到國外,我們看他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可是他完全,他的文化被異化了,他已經不擁有我們這個民族文化的內涵,他的思想觀念完全是什麼?可能是西方的思想觀念,我們的文化也不得以承傳。所以我們中華的祖先,他是世世代代要將我們的文化文明遺傳下去。您看,他都是用禮來區隔,讓我們去遵循,保持我們民族的優良,文化的代代承傳。他是真正創造我們未來子孫後代的福祉,讓我們能夠過幸福的生活。

  再來,親疏一定,大家遵守倫常去生活,「決嫌疑」。我們說,「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這個意思就是說什麼?我們一個人的動機純正,但是往往又因為我們的行為會被別人誤會,又不能不去為,怎麼辦?就用禮把它定下來。這個嫌是誤會,疑是懷疑,怎麼定?剛才我講的,「瓜田不納履」。你在一個西瓜的田地裡,你可不可以去繫鞋帶?你去一繫鞋帶,瓜農看到說:「你給我站住」,過來說:「你偷我的西瓜。」他說:「我沒有,我是繫鞋帶。」「胡扯!你哪裡不能繫鞋帶,偏偏在我瓜田繫鞋帶?」會相信嗎?是不是不會相信?所以就要用禮定了,你就知道到了瓜地不要繫鞋帶,因為你跳到黃河都洗不清,這就會讓人家懷疑。「李下不整冠」,這個李子樹下,不僅僅是李子樹下,蘋果樹、桃子樹,凡是水果長在樹上的,你不要戴著帽子在那樹底下整帽,一整帽別人就可能抓住你了,你偷我的水果。會不會?

  所以,你看古人說「一人不入古廟,兩人不看深井」,也是決嫌疑。那個古廟,有一些強盜藏了很多的東西藏在裡頭,你進去了,他就想你一定發現了我的暗道機關,你的命就沒了。兩人看深井,一個人不小心掉下去,人家一定說是你把他推下去的。大家明白這個道理吧?我們用在現在的生活當中,這個裡頭的學問就更大了!那是古人的生活,現代的生活,您看這個門開著,房間沒有人你可不可以進去?不可以進去。那個東西丟了,你說都說不清,是不是?所以我們敲了門,門開著沒有人,我們不要進,決嫌疑。再來,那個財務室沒有人,你能不能進去在那等著?那錢丟了,你也說不清,因為來進行案例調查發現怎麼樣?就你在裡面,你能說得清嗎?

  所以禮是什麼?是我們不給人家添麻煩,同時也起到保護我們的一個作用,不要因為我們失禮的行為給人家添亂。有一次我記得特別清楚,這個大會一結束,也是一個課程,大家都去照相了,那個人員也就是不僅僅是這一個公司的,可能還有外地來的。我們的包都放在椅子上,之後我們就去照相了,到外面。結果這個時候,一個講課的老師,一個朋友,他特別的細心。他說李老師,妳們的包都還在會場,我們現在都在外面,現在已經結束了,我要把妳們的包拿過來。當時我們就想,沒關係,這個應該不會丟,我們都學聖賢教育,在這裡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沒關係。結果這個朋友他就講什麼?他說不是的,萬一我們把東西丟了,我們給主辦單位就添了麻煩。這個存心好不好?所以這種謹慎小心的態度是處處替他人著想,不要給別人添亂,您看這個就是禮。

  「決嫌疑」,在古時候您看還有很深的學問,它講到父不可以弄子,祖可以弄孫;媳婦可以到公公的房間問疾,公公不可以到媳婦的房間問安;子長母可以抱,女長父不可以抱;再來,姐姐可以到幼弟的房間,哥哥不可以到妹妹的房間。在《禮記.曲禮》當中全是教給我們生活中的這些禮,很細。為什麼叫「曲禮」?委婉曲折。為什麼要學這些?後面我們會知道禮是源情而作。為什麼要有禮?禮是源於我們人有喜、怒、哀、樂、愛、惡、欲的七情,他要時時用禮制定防患於我們情感的氾濫或者放縱,所以就用禮把他規定下來。為什麼父親不可以跟兒子玩耍、打鬧?因為父親在家庭擔當著教育子女的責任,他要時刻體現出他做父親的威嚴和威儀,兒子就學到了這種尊重和威嚴,他不敢造次。假如我們的父親讓孩子騎在他頭上,天天怎麼樣?騎大馬,沒大沒小,父親的這分恭敬、尊重、威嚴的態度,他就學不到,他將來就會造次。所以為什麼說要母慈父嚴,要兩個人扮演不同的角色?母親的那種厚道柔軟、那種關懷,讓孩子學到仁愛;從父親身上學到尊嚴、威嚴。你看,父母是給兒女表法的。假如我們不懂這個道理,我們溺愛,跟孩子打鬥,孩子他的教育就失敗了,這是很危險的。為什麼爺爺可以跟孫子、可以跟他玩耍?我們講含飴弄孫,享受天倫之樂,因為爺爺沒有承擔這樣的一個義務。再接下來,我們剛才講到,媳婦可以到公公那裡問安,公公不可以,防止譏嫌。包括孩子長了,母親還可以抱,爸爸就不可以抱。所以所有的禮它都是我們的護身符,讓我們人的行為都守這樣的一分禮數而去生活。人有禮則安,無禮可能危險就出現了,它就是表這個意思。包括老師是心喪三年,老師如果也是服喪三年,別人就搞不清,您家是父親往生了,還是母親去世了,所以它一定有區隔。把這種嫌疑讓人們去除,不要有這個懷疑。

  「別同異」,這裡告訴我們,「事有同情不異,情有同而事不異」。如果把它都混在一起來談,那就會乖戾。什麼意思?比方說,你有一個養子,這個養子有名分,不是你親生的;你同時也有一個什麼?這個叫繼子;同時,可能你外面又有一個私生子,請問誰是你真正的兒子?一定是什麼?法律規定的這個繼子,反而他可以繼承你的,這在古時候是這樣,繼承您的遺產。反而這個私生子能不能?雖然是你的骨肉,但是他不合倫理道德的道義。如果我們是非混淆不分的話,我們的道義就會乖戾,人們就沒有是非善惡評判的一個標準。所以這個也要用禮來定下來,別同異。再來,「明是非」。是非好壞用什麼來評?我們說用禮,禮很抽象看不到,用什麼?典章制度。單位的規章制度,手續、辦法、章程等等,把這個禮用事來表現出來,我們就很清晰,我們就要去遵循這些制度。這個就是禮的功用。

  再接下來,來看《禮記.昏義》當中的一段話,「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這個昏是因為黃昏的時候娶妻,所以古時候用的是這個昏。「將合二姓之好」,兩個不同的姓氏合在一起,這個叫美、叫善。合在一起幹什麼?不是兩情相悅去過自己二人的浪漫世界的小日子,它是有一分沉甸甸的責任和義務,要奉祀宗廟、祭祀祖先,下面要傳宗接代,把祖先光榮的美德、家道、家風、家規、家業承傳下來,傳給後代子孫。所以,古代的聖君明王非常重視婚禮。

  這裡就講到,因為男女有別,婚禮所要表達的就是男女有別,而後夫婦有義。男女要有責任的分工,沒有責任的分工,沒有別,就沒有義。今天兩個人都去賺錢,孩子的教育沒人管,當我們賺到錢,他最寶貴的接受黃金教育的時段,養成他正確人生態度、正確的行為習慣的那個階段完全失掉了。所以今天我們很多朋友學聖賢教育,孩子十七、八,已經成型了,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再想讓他回頭,難!當我們擁有了財富金錢,可是我們的下一代毀了,值得嗎?為什麼說治國平天下的大事,女人家要擔得一大半?那推動搖籃的手就是推動世界的手。我們無論是看到孔老夫子,周文王、周武王、孟子,哪一個聖賢君子不是由聖母所培養出來的?所以今天我們母親,我們學聖賢教育,真的是承擔的責任非常的重要。古時候實際上對女性的尊重,那個地位是很高,為什麼?「妻也者,親之主也,敢不敬與?」妻子是這一家人的親人,她要祭祀祖先,為你的祖先培養後代,要尊重。如果今天我們夫婦無別,女性都不管家了,您看不僅僅毀掉的是我們的後一代,更重要的我們的文化也沒有人繼承了,我們這個民族還有希望嗎?所以我們的眼光絕不能只看到眼前,要看到長遠。

  我們夫婦有義,分工不同,一個主內,相夫教子,一個主外,維護家庭的經濟,彼此守著這分本分,自然和睦相處。和睦相處,一個溫暖健康的家庭,兒女在這裡成長,他的心靈人格是健康的,自然而然父子就會有親。您看今天我們一說叛逆,父母和兒女的對立、仇恨,現在是極為的嚴重。有很多的例子,因為時間的原因,我就不能一一和大家分享。父子的親愛失掉了,他怎麼可能到社會上會對他的領導尊重,會對朋友禮敬?不可能。父子的親愛是愛的源頭。所以我們就可以深刻的體會到禮是什麼?婚禮是禮之本。父子親,自然君臣就正。所以,「昏禮者,禮之本也」,它是禮的根本。也就是告訴我們,「君子之道,肇端乎夫婦」。五倫皆由夫婦這一倫正而五倫皆正,所以我們今天經營家庭就很重要。

  藉這樣一個機會,那天我們劉教授也講了不少婚禮的內容。我們剛好在前年,我們中心,馬來西亞中心,我們為三對新人舉辦了一場傳統的漢服婚禮。我也想藉這個機會給大家播放一段,讓大家感受一下。

  (放影片)禮儀第一,萬家燈火祝福。中國古代每當有新人喜結連理,鄰里鄉黨都會點亮紅燭,祝福新人。讓我們許下共同的心願,祝願新人新婚吉祥,福慧雙增。

  禮儀第二,告上禮。《禮記》云:「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請三對新郎上台就位,稟告祖先。上香。行禮。拜。下面請新郎宣讀告文,告如在:「奉天之作,承地之合,…友愛兄弟,團結宗族,和睦鄉鄰,勤儉持家」。

  禮儀第三,行醮子禮。向父母大人行禮。一拜,興。請新郎父親為新郎敬酒。新郎接酒。新郎出發迎親前,父親教導說:「去迎接你的內助,以繼承我們的宗室之事。勉勵和引導她恭敬從事,以嗣續我們先妣的美德,你的言行要有常法。」兒子回答說:「是的,父親。只怕我不能勝任,但絕不敢忘記父親的訓誡」。

  禮儀第四,親迎禮。有請新郎獻大雁。大雁順陰陽往來,是隨陽之鳥。妻子應當順從丈夫,是取自大雁飛行有序之意,婚娶要依長幼定先後,篤厚人倫觀念。行禮。拜、興。獻大雁。新郎新娘會面。新人行禮。拜、興。新娘將要告別父母,接受父母最後的教誨和叮嚀。女兒即將離開家人的佑護進入夫家,請父親母親囑託一句終身受用的話。

  父:女兒,嫁到馬家要做個好媳婦,好好孝順公公婆婆、爸爸媽媽,一家和諧,快快樂樂。

  母:在娘家孝順父母,嫁去馬家要孝順家公家婆。要做人家好媳婦,要一家人快快樂樂。

  父:不要難過,女兒,坐。

  在座的朋友,你有沒有身臨其境的感受?我們的心靈有沒有受到感動、感化?我們的心靈好像得到了一次洗滌。這樣的婚禮有沒有價值,有沒有意義?當時這一場婚禮舉辦完,我們馬來西亞第二天的大小報紙都是大幅度的來刊登。為什麼他們這麼積極要刊登?覺得這種婚禮、傳統的婚禮是可以起到移風易俗的作用,淨化人心的作用。而這個婚禮它絕不是兩個人在一起成家,熱熱鬧鬧,歡歡喜喜。我們在感受整個過程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一分什麼?一分責任,一分承擔家業,教育後代子孫,將文化承傳下去的這分使命和責任。您看,婚禮它是起到教化的作用,教化的目的。

  所以,中國古代的婚禮是六禮,六個禮的程序,完全都是在宗廟來舉行。也就是說,這樣一個婚禮不是兩個人的事。不僅不是兩個人的事,而且是什麼?一個家族的事。不僅僅是家族的事,還包含子孫在內。您看有「告上禮」,就是後代子孫所行所言的都要稟告祖先,讓祖先看到我們這些後代兒女是遵從祖先的教誨,將這個家業代代在承傳。我們的祖先在天之靈,他也會非常的欣慰。而當事人經過了這六禮的過程,還有剛才我們婚禮現場的每一道程序,都是對他人心的提醒。每一道程序都提醒他,要珍重這一分的姻緣,不可以輕慢、輕率,要對得起對方,對得起父母。上對得起祖宗,下要對得起後代子孫。您看,那分責任心油然而生。所以經歷了這樣一場婚禮,在他的心中是牢牢的刻在他的心間。當夫妻兩個吵架、鬧矛盾了,不忘其初,把這個婚禮放一放,想到當時的這分承諾,想到當時這分對祖先的發願,這些矛盾都會化解,不會因為一點點小事,斤斤計較就鬧到法庭。所以,這樣的婚禮是教化提醒人心的。這樣一個家庭保全、和樂了,後代子孫教育好了,這個民族才會興旺,這個民族才會持續的發展。禮是起這樣的一個作用。因為人心需要提醒,人心需要教化。哪怕是來參加婚禮的,已經結了婚,參加了這個婚禮,也是對自己的一分提醒,要珍重。所以一些朋友說,看了這個婚禮,本來想算了,要跟老公分手;參加完這個婚禮說,我的念頭是錯的,以後不可以再起這樣的念頭。所以它起到教化的作用。所以我們來看,當然其中我們看到那麼多感人的鏡頭,時間的關係,我們一一不去再分析。

  這裡在《禮記.經解》當中告訴我們,「朝覲之禮,所以明君臣之義也」。朝覲禮是指的諸侯朝見天子,春秋兩次要朝見天子,這個就是體現君仁臣忠的這分道義。在這樣的禮儀過程當中,做為臣的他懂得無限的感恩君王的恩德,君臣之義就會建立。不能多,也不能少,少了人也會輕慢,多了會複雜,這個禮就是保持君臣的道義能夠保住。「聘問之禮,所以使諸侯相尊敬也」。聘問之禮是指諸侯國之間的往來,我們禮尚往來,就是我們現在的外交使節出訪,建立友好的關係。我們在單位也是,往往我們最高的領導要召集主管開會,建立共識。同部門的這些主管也要相互的交往,要平等的尊重對待,和睦的相處;分工不同,但是我們和睦相處,共同完成工作。我們說見面三分情,人有這樣的一個往來,情義就會濃厚。

  再來,「喪祭之禮,所以明臣子之恩也」。指的是喪禮、祭禮。喪叫慎終,祭叫追遠,「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我們有喪祭之禮,民風就會純樸,人心會厚道。這個道理在哪裡?我們無論是喪禮還是祭禮,舉辦這樣大型的禮儀,都是我們用真誠的心去思念我們的親人、我們的祖先,去感恩、感念他們的恩德。所以中國的古代沒有特別明顯的歷史教育,但是它有歷史教育的實質,就是用什麼?用喪祭之禮。怎麼講?當我們在這種喪禮、祭禮的過程當中,我們緬懷祖德,不忘祖先。在這種祭禮當中,我們都可以看到,要唱《詩經》裡的詩歌,有音樂舞蹈伴奏。《詩經》裡的詩歌唱什麼?全是讚美詩,讚美我們的祖先篳路藍縷、創業艱危的這個過程、美德。唱給誰的?唱給晚輩孩子聽的。他們在聽的過程當中,知道原來我們的祖先是這樣創造了豐厚的家業留給我們,讓他生起了這分榮譽感、自豪感,同時又生起了這分責任心,把過去和現在連接在一起,把這種真摯的感情延伸到千年以前。在這個莊重肅穆的禮儀當中,又把這樣濃厚的情感再怎麼樣?再來感受到,就是更加篤厚了我們現人家族的那分親情。

  各位朋友,我們有了這樣的祭禮,我們看到過去無始,未來無終。這樣的一個過程,讓孩子們永遠了解祖先的豐功偉績,我們人與人之間還會有代溝嗎?還會有叛逆嗎?不會。當他透過聽這個讚美詩,知道了祖先是這樣創業的,他的心中有一種什麼感受?他覺得他是整個家族歷史的延續。祖先既然創造了這麼豐厚的家業,物質文化,到了我的手中,我是拿著這個接力棒,這個家業,這個家道,我沒有理由不去承傳、不去保護、不去傳遞、不去發揚光大。所以在這樣的一個祭禮過程當中,他體驗到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我必須要把文化承傳下去。他就會設定自己人生的方向、目標,我的任務原來是薪火相傳,把這個文化代代傳下去。請問如果我們有這樣的教育,我們今天的年輕人會迷茫嗎?會縱欲嗎?會自殺嗎?不會。因為他看到我們祖先這樣光榮的美德歷史,看到祖先的風範,他就會效法,以祖先的風範做為人生的準則去效法,他的人生之路不會走偏,他的人生之根就會紮下去。所以這些喪祭之禮的復興是連根的教育,把我們和祖先緊密的連接在一起。

  我們的祖先就如同大地,祖先是我們父母的根,父母是我們的根,這樣代代相連,根深葉茂。所以大地就像我們的祖先,我們一個人就是有根的人,他的人生目標就很明確,內心做人就很踏實。這個根斷了,所以每個人今天為誰活著?不是為了祖先,不是為了榮宗耀祖、光大門楣,都是在為自己的自私自利,自己欲望的滿足享受去生活,怎麼能不迷茫?怎麼能不痛苦?怎麼能不困惑?所以在這裡我也衷心的希望,藉由我們聖賢教育的不斷發揚光大,要將我們傳統的婚禮、祭禮、喪禮要恢復,我們每一位中華民族的後代子孫都要做一個有根的人。我們永遠可以從祖先那裡吸收到養分,得到祖先的庇蔭,福德的庇蔭,我們的人生才能夠健康茁壯的成長。您看這些禮,多麼的偉大!我在學習的時候,我就非常的感動,我們祖先的智慧。當我們連死去的人,我們都能如此的感恩,請問對現在活著的父母能夠不孝順嗎?所以這些所有的禮都是教育。

  接下來,還有「鄉飲酒禮」。鄉飲酒禮是把村裡的父老鄉親請在一起,來怎樣?來宴請,我們講的和睦族群、和睦鄰里。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就讓長輩坐在尊位,讓孩子們看到了什麼?如何尊長敬老。您看,這種人生態度就紮下去了。所以過去,人們叫禮儀人生,人生禮儀,中國人就活在禮樂教化中,時時刻刻都離不開禮。這裡我們再往下看,這裡講到,「夫禮,禁亂之所由生也,猶防止水之所自來也」。也就是禮起到什麼作用?起到禁亂之生,就像水的堤壩防止洪水沖過來淹沒房屋。我曾經就聽說,有一個大學在山腳下,每年洪水一氾濫,山上的洪水下來,沖到宿舍裡,差點淹死人。後來他們就把堤壩建立起來,從此再沒有水患。可是住在一樓的人說,我們住在這個山裡,一打開窗戶看到的是一堵牆,都看不到風光,太倒霉了,他們就想提議要把這些牆推掉。可不可以推?我們說居安思危。禮就是起到這樣的作用。我們認為這個舊的堤防沒有用了,把它推掉,「必有水敗」;我們認為過去這些舊的冠禮、喪禮、祭禮、婚禮、鄉飲酒禮、鄉射禮沒有用了,「必有亂患」。所以今天我們學聖賢教育,的確第一步先要恢復禮儀,恢復這些重要、大型的禮儀形式,那禮儀形式背後都是有深刻的內涵和教化的意義。

  這裡就講到「婚姻之禮廢」,夫婦之道就苦,淫僻之罪多了,男不忠,女不貞,這樣的現象今天在社會是比比皆是,我們不一一列舉。人心壞了,社會亂了,兒女在不健康的家庭成長,他的人格曲扭,走向社會處處對立衝突,我們這個民族就完了。再接下來,「鄉飲酒之禮廢」,長幼之序失掉,長幼的秩序失了,人們彼此的鬥爭就開始多了。「喪祭之禮廢」,臣子對君王沒有了恩情,父子之間的恩義也失掉了,人情淡薄,背叛祖先的行為多起來,背死忘生的事就發生了。「聘覲之禮廢,則君臣之位失」,君臣道義失掉,「而倍畔侵陵之敗起矣。」所以,「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於未形,使人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禮的教化是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它潛移默化在教化人心,不知不覺讓我們每個人每天遠離罪惡,一心向善;就像一個水果糖放在嘴裡,不知不覺起到教化的作用。

  我們的古聖先王是非常重視禮的教化,《易經》就告訴我們,「君子慎始,差若毫釐,謬以千里。」所以禮就是告訴我們要慎於每一件事的開始。比方剛才三對新人慎於婚禮的開始,您看現在這三對新人已經變成三對老人,每人都有一個小寶寶了,現在。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們又慎於胎教。懷孕期間,我們都知道周文王的母親「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在胎教的時候就開始教育,慎於開始。這些孩子一生出來現在非常的健康。我們也在此衷心的祝願,這三位小寶寶成為我們未來聖賢教育的傳人。而且都是素寶寶,有一個小朋友才生下來,剛好是我們開課那天滿月。生下來十來天,眼睛就滴溜滴溜轉,都是吃素的媽媽,素寶寶。非常健康,七斤,生下來就七斤。禮就是讓我們防患於未然,防微杜漸,每一個行為都要慎於開始,沒有慎於開始,就會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講到這裡,其實我也想起一個故事。有一個讀書人,魏公子牟。有一個叫魏公子牟的人,他要到山東。他身邊有個叫穰侯的人,這個穰侯就說:先生你要去山東,有沒有什麼話要給我交代?魏公子牟說:我想起來了,我有話要交代。你知道嗎?他說:官位不與權勢相約,權勢自然會到來;權勢不與尊貴相約,尊貴自然會到來;尊貴不與富裕相約,富裕自然會到來;富裕不與傲慢相約,傲慢自然會到來;傲慢不與罪惡相約,罪惡自然會到來;罪惡不與死亡相約,死亡自然會到來。講完這句話之後,這個穰侯說:是是是,是是是,先生說得對,先生說得對。官員墮落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墮落?是官位到手之時;病情嚴重,是在病情好轉之時;災禍降臨,是在我們麻木之時產生;而孝心減弱,可能就是我們在娶妻生子之後減弱。所以這裡的故事告訴我們就是「君子慎始,差若毫釐,謬以千里」。所以古代聖王、明君,包括讀書人,他們無時無刻不去謹慎小心的去生活每一天,戒慎恐懼去生活每一天。所以這些教誨都會給我們非常重要的啟發。所以禮是什麼?像衛生防預是治未病;法律,如手術割治,治已病。所以我們中國的古人非常重視的是什麼?是防患於未然,治未病。

  禮在佛家叫戒律,出家人都要念誦戒律,在儒家就叫禮,告訴我們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在今天就叫科學的辦事方法。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再來往下看,禮是什麼?我們人類言行的規則,我們的言語行為一定要有規矩、規則可去遵循。假如沒有這個規則去遵循,我們就變成,「一人則一義,二人則二義,十人則十義」,就是每個人都有他做人的標準和準則。您看一個家庭三口、二口之家,今天都不和睦,同床異夢。父母和兒女有代溝,夫婦之間彼此不交心,為什麼?沒有共同遵循一個做人的標準。就是因為禮失掉的原因。所以我們今天做人的準則在哪裡?在三根。儒家《弟子規》,道家《感應篇》,佛家《十善業》。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國家有法律、法規,行業有行規,交通有交規,學校有校規,家庭要有家規,我們今天做人哪裡能沒有規矩?所以我們從禮的深度拉回到我們現實的生活,我們從哪裡學?從《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來學習,這就是禮。這就是為何我們現在都強調要落地,就是紮這三根,紮禮做人的根基。禮要講起來很長,規則從哪裡來?我們要問。其實規則來自天地,規則不是聖賢人,或者一般的人隨便定下來的。所有的禮,禮本乎天性,它是規律,它是道。不是人為定下來的,不是「父母呼,應勿緩」,是人為定下來的。

  「禮者,天地之序」。講的是什麼?就是天地萬物的秩序。我們看到天空中的日月星辰運行不悖,大地上的山海平原高下相宜,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生生不息的在運轉。請問,這是不是天地自然的法則和秩序?一年三百六十天,十二個月你能篡改嗎?不能。一天二十四小時,今天我的課講不完了,我們把二十四小時變成二十五小時,再給我一小時,可不可以?不可以。這就是天地萬物的規則,禮就是遵循天地萬物的規則。天以生生不息為德,以四時運轉有序為則,以剛健無私為法。所以,制禮作樂,是承此德,順此則,效此法,產生了禮。所以,「樂由天作,禮以地制」,是效法天地。所以我們效法天地,我們人類的禮是什麼?就是五倫的秩序、五倫的關係。所以我們說如果儒家的文化失掉了禮,就沒有儒家的文化;就像佛法失掉了戒律,就沒有佛;道家失掉了《感應篇》,就沒有道。所以禮是什麼?我們人之所需,一個人需要的需。如同陽光、水分、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我們天天都需要它,所以禮不可不學。

  這一段是要講禮的本質,前面我們都講了,是恭敬心。禮有很多的形式,它的內涵永遠不變,超越時空,就是《曲禮》中的第一句話「毋不敬」。它反映在哪裡?反映在自卑尊人。您看尊敬別人就是,前兩天我們尊敬的釋淨空老教授講到人要自愛,尊敬別人就是自愛,就是善待自己。我曾經到監獄出出進進很多很多次,在海南,幾大監獄都有出進。我們看到這些服刑人員,他們恭恭敬敬的在鞠躬。當我們剛開始進去的時候,他們不屑一顧,給父母打電話都很驕蠻,很橫。可是當他們學了《弟子規》,學了做人孝道的道理,有一個服刑人員再打去電話,父親接起來,他說:爸爸,您好。父親說:你打錯電話了。這時候我們的警官又給他打回去說:沒有打錯,是您的兒子。我的兒子怎麼在監獄變成這樣?原來打電話根本不叫父母的,要錢要物,現在居然這麼恭敬的叫父親,父親都很驚訝。「人之初,性本善」,我們要相信,這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當這些服刑人員學了之後,他們開始鞠躬,向父母、向親人鞠躬,懺悔他們的罪業。在座的朋友,這個躬一鞠下去,安了多少父母的心,安了多少警官的心,安了,有沒有安我們國家領導人的心?安了天下人民的心。這個教育多麼的重要!一個教育官員講,連服刑人員都能夠教育好,難道我們的孩子教不好嗎?所以我們要有信心。這個監獄的故事很多。

  您看這些禮的內容,在言語當中我們看到,問別人的姓氏,貴姓,表現自卑尊人。問別人的名,叫台甫;稱自己就是敝姓、草字。我讓大家比較大約的了解一下,稱人家的父母叫令尊、令堂大人;稱自己家的叫家嚴、家慈。稱人家的妻子叫令正、尊夫人;稱自己的叫拙荊、賤內。大家不要誤會,不是罵自己的妻子是賤內,他是自卑尊人,尊敬別人,縮小自己,是我這個貧賤之人的妻子,是在說自己,不是罵妻子,我們的男性一定要理解對了。您看文字的恭敬,自卑尊人,稱父母尊鑒,稱師長尊鑒和函丈,席間函丈,這都是禮敬。還有很多的敬祝語,對父母恭敬福安,對師長敬請教安,對長輩敬頌頤安,在寫信寫短信的時候,平輩恭祝春祺,同學恭候課安,女性敬頌秀安。這都是我們過去的禮,現在都失掉了。

  禮是什麼?修身的工具。「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所以我們今天學聖賢教育,我們不能學高學大,要腳踏實地,從修身克己開始。從哪裡開始?「當自端心,當自端身,耳目口鼻,皆當自端。身心淨潔,與善相應。」從哪裡學?從正我們的儀容儀表,從我們以微笑禮貌待人開始,從聽父母長輩的辭令、聽話開始。從《弟子規》的「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開始,這個叫落地的工程,我們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我們看到希望了沒有?我們要看到我們民族的希望。所以現在我們就從哪裡學?「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後面還有很多,我們要在生活的點滴當中去學的。現在我希望還是要有一些,因為禮是講實踐的,我還是希望我們有朋友上來參與。

  可以請我們的義工搬九把椅子上來,現在我想請八位,四男、四女上台來跟我配合。太好了,舉手,起來,這邊舉手的你們可以站起來。好,請上台。太好了,感恩你們的支持和配合,請你們上來一下。只要先上來的四個就可以,四個男的您上來,四個女的先上來,我們就夠了,謝謝。我們就現場,我們共同來學習「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的禮儀。我看哪裡是中線,這裡是中間,這裡是中間,中間擺一個,這邊四個,這邊四個。好,謝謝、謝謝!我就今天時間的關係,我沒有辦法採訪得那麼詳細。這個擺好了嗎?總共九把椅子,間距擺好,不要擺得太密。對,這樣的間距就可以。再往那邊過去點,跟這邊對齊,很好。我們男尊女卑,來,男士往這邊。這個男尊女卑大家不要理解錯誤,它不是封建,尊卑它是不斷轉換角色的,我們今天面對父母,做兒女的叫卑。天尊地卑是位置處的不同,我們到了單位我們是領導,我們是尊,臣子就變成卑;我們到了學校是老師,我是尊,學生是卑。我們每個人都在尊卑的角色當中不斷轉換,我們要了解。來,請這邊來,您看他們多規矩,沒有叫就沒有來。

  李越老師:請問您來自哪裡?

  配合會員:中山三鄉。

  李越老師:中山,好。從事什麼工作?

  配合會員:暫時沒有去工作。

  李越老師:一心學習聖賢教育。

  配合會員:對。

  李越老師:好。

  配合會員:也在學習。

  李越老師:您好,您來自哪裡?

  配合會員:我來自深圳。

  李越老師:來自深圳。

  李越老師:再來,您好,您來自哪裡?

  配合會員:您好,我來自深圳。

  李越老師:也是深圳。

  配合會員:我也是音樂老師。

  李越老師:太好了!

  李越老師:您來自哪裡?

  配合會員:深圳。

  李越老師:今天都是我們深圳的朋友在上場,中山的、深圳的。

  李越老師:您來自哪裡?

  配合會員:大家好,我來自廣東順德的。

  李越老師:來自順德的,好。

  李越老師:您來自哪裡?

  配合會員:大家好,我來自黑龍江牡丹江中華傳統文化研究會,我是一名義工,謝謝。

  李越老師:好,謝謝。

  李越老師:您來自哪裡?

  配合會員:各位家人好,我來自於美麗的西安,我叫王榮生。

  李越老師:請問您來自哪裡?

  配合會員:大家好,我來自深圳孟母堂,從事幼兒讀經教育。

  李越老師:好!其實我們這個論壇應該是我們祖國各地的朋友都有來,本來可以詳細的再採訪,時間的關係沒有辦法了。現在我就請台上的八位朋友,你們站到前面好嗎?以往你們要站立的話,你們都會怎麼站?我們跟人講話,或者甚至我們升國旗儀式你們都怎麼站?你們站給大家看好嗎?你們不要看我,看前面。他們站得有沒有威儀?我們說三才者天地人,人與天地列位三才。所以一站就要有天地的那種胸懷,那種德行,那才能夠代表萬物的靈長。他們站得很好,我很想了解一下,我們如果沒有學聖賢教育的時候,甚至我們平常看到人們站在那裡的時候,表現出來的沒有這麼端莊,這麼有威儀,都表現很鬆散、輕慢,一些放縱的態度,你們做給我看一下,讓大家也看一下好嗎?你們都做一下好嗎?做了定格一下好嗎?做好以後定格。您不會做?就是不好的動作,站姿不好的。你們站了不要動,不是,做了這個動作不要動,做了這個不好看的動作不要動,可以配合嗎?

  在座的朋友,我們今天講禮主要講恭敬心,當他們這麼一站的時候,你們覺得磁場變了沒有?我如果今天是這樣的,今天我們來一起來學禮、學《弟子規》,您還願意學嗎?我體現出來的是什麼?傲慢、輕慢,是不是?目中無人。這樣的人,我們願不願意跟他交往?更不可能跟他學習,是嗎?我們前兩天好像是周老師講,「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矣。」你有周公那樣好的才華,假如你傲慢無禮,就不用再談了,什麼學問都不用再談。所以您看,你們一下就不願意站不好看的動作,非常感恩他們來配合,讓我們來現身的去感受一下。所以這些禮的外在的行儀,就是我們內心修養的具體體現。所以我們內心有什麼樣的修養,外在就會有什麼樣的行為。

  所以我們說,「德輝動於內,理發諸外」。內在有德,自然出來我們言行舉止就有威儀。因為我們的威儀代表我們一個人的人生態度,代表我們的精神風貌,很重要。所以學聖賢教育,我們沒有威儀,別人不願意跟我們學,我們沒有攝受力,我們沒有做到做人的這樣一個端莊,那是不行的。他們站得都很好,你們要不要跟著一起站一下?那要怎麼站?腰直頭正,目視前方,你感受一下,頂天立地。你看一升國旗的時候,我們這麼肅穆莊嚴的站著,兩腳後跟要併攏。假如我們這裡站得很好,腳是這樣的,您看,是不是心就散亂了?禮是收攝人心,讓我們散亂的心時刻能夠收攏回來。我們這樣一站就很有威嚴,就很有威儀,大家站得都非常好。所以宇宙天地之間,所有的動物都不可能頂天立地,唯有人頭頂藍天,腳踩大地。你還能找到任何一個動物跟人一樣嗎?所以人是萬物的靈長,我們不能夠辜負這樣的美名,要做所有萬物的表率。站得非常好,掌聲鼓勵一下。

  好,請大家就坐,你們也就坐。站的錯誤的站姿,我們剛才看到這樣,穿著西裝,把手揣到口袋。有沒看到揣到口袋?這些站的行為都是錯誤的。這個站,它的實踐當中,比方立不中門,行不中道。尤其一下課出門的地方,我們不要站那聊天。我們走到大街上見到老朋友,一下就站那聊天,把路就給擋了。我們上電梯的時候,要站到電梯的旁邊,讓電梯的人出來,我們再進去。您看點點滴滴都是禮。我們沒有這個觀照,我們就往裡擠,可能就把人家的腳踩了,衝突就產生,可能一場災禍就因為我們失禮而發生。您看,就是要時刻的謹慎。所以在站的時候,我們注意生活中的這些細節。

  再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如何來坐。妳們坐得這麼優美,現在請妳們坐出淑女般的端莊好嗎?我也跟妳們坐一個淑女般的端莊。你們男士也坐一下好嗎?他們做得好不好?你們怎麼沒有學都做得這麼好,一定都有學過。你們沒有人看到的時候,是怎麼坐的?你們做給大家看一下好嗎?你們就是說沒有學聖賢教育,或者沒有觀照的時候,或者我們看到。你看我每次到機場、公共場所,我看到那個坐都不堪入目的。你們能不能做給大家看一下,好嗎?有什麼不好看的動作,你們要廣修供養,你們也做一下好嗎?不好看的動作。我們一些朋友都不會做,他可能一直都很規矩,都是這樣坐著的。你們坐了不要動。好像我們一些朋友都不會那種不雅的,可能從小家教很好,沒辦法效法。我要問一下,您知道什麼叫箕踞嗎?

  配合會員:不清楚。

  李越老師:《弟子規》的箕踞,您不清楚?

  配合會員:箕踞,立端正。

  李越老師:箕踞的動作。好,您不知道。您知道嗎?《弟子規》裡的箕踞,哪位朋友知道?您做一下,做給大家看,什麼叫箕踞。你們不都學過《弟子規》,您知道什麼叫箕踞,做給大家看。我好傷心。開玩笑的。什麼叫箕踞,你們都不知道?好,您看我太狡猾了,他們不知道,我就要做給大家看。箕踞,我們說「勿箕踞,勿搖髀」,箕踞就是兩個腿叉得很開,這樣叫箕踞。我真的在機場看到,我們很多的女性都是這麼坐著的,靠在那裡的。我們這樣一箕踞坐著的時候,這個桌子擺在這,人家不小心從那裡過,就被你的腳絆倒,有時候會傷得很厲害。你看這個就失去了一種威儀,就不怎麼樣?就看上去非常不雅觀。這個我們每一句要落實。

  搖髀誰知道?你看他們都很勇敢,這個叫搖髀。搖髀大家都知道了,好。這些都是我們坐姿上比較錯誤的姿態。包括支頤,我們要請客吃飯,我們的手都是這樣的,就很不禮貌,對客人。包括《常禮舉要》裡講的橫肱,我們往那兒一坐,腿一叉,手一放,您看其他的客人沒有地方了。您看禮就是在這些細小的地方來觀我們的心,有沒有替人著想。還有交股、翹足,剛才就是你們翹二郎腿。現在要怎麼坐?我們一起來坐一下好嗎?坐椅子的三分之一或者二分之一,我們把雙腳併攏。可以請一位我們禮儀的小姐拿一下話筒嗎?給我幫一下忙。都可以,只要有一位上來。好,謝謝、謝謝!我們男士兩腳與肩等寬,男士兩腳與肩等寬,兩手放在腿上,大家來跟我一起做。您看這樣坐是不是就很有威嚴?看那個老的舊照片,我們的父親就是這麼坐著的。女子呢?表柔順,我們就要把腿併攏,右手輕輕地放在左腿上,這麼來坐。您看這樣也會非常的端莊,我們如果有照相,我們都要這麼來坐。大家試試看,大家坐得就完全不一樣,很有威儀。

  這就是我們的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那這個坐,其實還有很多的禮在其中,「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吃飯的時候如何坐,開會的時候如何坐。今天我們主要拋磚引玉,要讓我們對禮引發更加重要的去重視它。在生活中,我們今天學聖賢教育,就是從《弟子規》的一句一字去落實,我們去學習才會有根基,而不是僅僅學很多的道理。要學它的實踐,實踐之後才能夠內化,才能長養我們的德行。您看他們透過我這麼一坐,把這個胸脯要挺起來一點,這樣坐好,手再收回去一點,就很有威儀。您看,這都是對人的禮敬。假如我們翹著二郎腿,完了之後跟人家談話都是這麼坐著,您看就對人非常不禮貌、不恭敬。所以你看有長輩來,我們馬上也要長者來必起立,馬上都要起立。所以我們今天學聖賢教育,要由父母先身體力行去落實,之後要訓練我們的子弟。這樣我們所學的一切都很紮實,都實實在在的,就落實在日常的生活待人處事接物當中。因為禮的這些具體的落實,包羅萬象。時間的關係,我們不能夠一一和大家來分享、來參與。我們也再一次非常感謝我們台上的這幾位嘉賓,為我們做了良好的示範。謝謝你們,謝謝、謝謝!順便可以幫我把椅子搬一下,好,謝謝!

  講到這裡,我們的時間也到了,我衷心的希望我們所有參會的朋友,藉由我們不斷的參加聖賢教育的學習,我們不僅僅是在聽課的時候感動,跟朋友打電話的時候激動,更重要的回去要怎樣?行動,不能不動。我們回去之後?每天就是照著《弟子規》的經本,一條一句的去落實。讀書不力行,只是說話而已,那都學在脖子以上,我們要學在脖子以下,要修身力行。我也衷心的希望,透過我們中華兒女共同的努力,來恢復我們禮儀的文化,讓我們真正擁有這樣一個文明古國禮義之邦的實質,恢復我們文化的這樣一個大國。而當我們人人都有禮的時候,我們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就有希望,我們的文化就一定能夠復興光大。

  在我來之前,因為我在馬來西亞,我們有個一年的共學班,我和大家一起學習,就請我們一個學音樂的老師,為我們寫了一首使命的歌。這首歌叫「使命」,我想不僅僅是我們這個班級的使命,是每一位參會朋友的使命,是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的使命,我們就唱給大家。「滔滔江河滾滾東流,匯成大海,千里因緣我們相聚,奉獻真愛,共學共修,相親相愛,是一家人。承傳使命,復興文化,繼往開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好,謝謝大家!對不起,耽誤了大家的時間。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