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古鏡今鑒—《群書治要》的當代價值  劉余莉教授主講  (第二集)  2013/4/20  香港國際博覽館HALL2  檔名:56-138-0002

  剛才我們講了貪,講了貪財、貪色。下面我們接著講貪名。在《了凡四訓》上有一句話說,「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在世間享有很盛大的名聲,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人,但是卻名不副實,這樣的人多有意想不到的,突如其來的災禍。每當我看到這一句話的時候,我自己也是戰戰兢兢。為什麼?因為現在全國各地傳統文化的論壇很多,我們經常去分享自己學習的體會,也是小有名氣。現在愈講是愈不敢講了,為什麼?因為講來講去,發現自己連《弟子規》還沒有完全落實,所以講得愈來愈沒有底氣了。所以大家邀請我,我不敢去參加,還請大家體諒。所以我們希望有那些在生活中、工作中,落實得好的企業家,還有各個單位的領導者,能夠現身說法,他們來講出的故事才能夠感染人。譬如說我們這次論壇就請到了吳念博董事長,他把《群書治要》的理念,運用到企業管理中,創建了幸福企業。像我們的大學傳統文化的論壇,應該多請這樣的企業家去分享,才更有說服力。

  我們也看到在社會上有很多影星、歌星,確實是婦孺皆知,家喻戶曉。譬如說你問一個孩子,今年評了感動中國的十大人物,今年評了多少位道德模範,你們知道他們有什麼事蹟嗎?他們叫什麼名字嗎?很多年輕人都搖搖頭,說這個誰關心!但是你問問他,現在流行什麼歌曲?哪個電視劇,那個主角叫什麼名字?他的成名作是什麼?他給你如數家珍,講得頭頭是道。說明什麼?說明在我們現在社會影星歌星的影響力是最大的,他們的名聲是婦孺皆知、家喻戶曉的。但是遺憾的是很多的歌星、影星沒有機緣了解傳統文化,結果拍了很多引起人暴力、色情、欲望的鏡頭。譬如說這個電影、電視劇,沒有一個第三者插足,沒有一個情人小祕,再來一段床上戲,這個電影、電視劇都演不下去了。這樣做的結果是什麼?本來一個人是純淨純善的心,但是看了這樣不好的電影、電視劇,把人的欲望、暴力傾向都給引發出來了。所以現在的校園槍擊案不斷的發生,還有青少年的兩性關係也愈來愈混亂,這些都是有原因的。當然我們看到很多的新聞也經常有這樣的報導,說有某某歌星影星突然自殺身亡,某某歌星突然出了車禍,還有的得了絕症,更多的是家破人亡、妻離子散。我們看到這樣的結果,就知道原因在哪裡?原因就是沒有用自己好的名聲去做有利於社會的引導所導致的。當然我們講這些並不是幸災樂禍,我們也是希望這些歌星、影星有機會來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避免這些過失,讓人生更加幸福、更加成功。

  最後就是貪利。中國古人說,「見利思義」、「見得思義」。看到利益現前,馬上就想它符不符合道義。我們看一看中國古代的讀書人,他們都有這種態度。譬如說我們看到一個劉庭式的故事,講的就是劉庭式怎麼樣見得思義的故事,我給大家放一下,(放影片)。這一位劉庭式他是和蘇軾同朝為官的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曾和鄰居家的一個女子口頭訂婚了,後來他就去上太學,五年之後考中進士回鄉,但是這個時候才知道,和他訂婚的這個女子雙目失明了。女子家的人就說,我這個孩子已經雙目失明,就不配再做你的妻子了,這樁婚事就這樣算了。但是劉庭式信守良心、信守承諾,堅持要娶這個女子過門。結果這個女子過門之後,也是非常的感恩,對劉庭式照顧得很好,也給他生了兩個兒子,這兩個兒子教育得也都很好。後來劉庭式到高密去做通守,也就是太守的助手。當時的太守就是蘇軾,在這個過程中,他的妻子就得病過世了,劉庭式就哭得很傷心。蘇軾為了勸告他,就說我聽說人是因為美色才會生起情愛,因為情愛才會有悲傷的感受,而你的妻子她又不是個美人,還是一個雙目失明的人,有什麼哀傷可言?這個劉庭式聽了之後就說,他說我所哀痛的只是因為我喪失了一個曾經和我同甘共苦、篳路藍縷的妻子,我並沒有想到她的雙目是失明的。如果如你所言,一個人因為美色才會生起情愛,因為情愛才會有傷痛的感受,那你看一看在大街上,每一天揮著袖子、揮著手絹,挑逗你、勾引你、誘惑你的那些紅塵女子,她們每一個人都長得很美,她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做你的妻子了嗎?這個蘇軾聽完了非常的慚愧,他也更加佩服劉庭式的德行。

  像這樣的讀書人,在中國歷史上可以說是數不勝數。但是遺憾的是我們很少把這樣感人的故事搬上銀幕,我們搬上銀幕的都是什麼?都是宮廷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其實這些都是現代人,以現在人的心理來編寫、演繹古人的故事。這些讓青少年看了以為我們的歷史,就是這樣一部勾心鬥角的歷史,怎麼能夠對我們的文化生起信心?所以如果我們看到這四個字「財色名利」,如果有一個字放不下,過分的貪著都會給自己的人生招致災禍。所以古人把這些東西稱為身外之物。為什麼稱為身外之物,這也體現了我們古聖先賢的智慧,他提醒你,一個人連自己的身體都不能夠控制。譬如說你想年年十八、青春永駐、不得病,你能做得到嗎?你想自己記憶力很好、很有智慧、一目十行、過目不忘,你能做得到嗎?我們連自己的身體都無能為力,不能控制,請問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東西是你能夠控制的?我們想來想去一看,沒有一件事是我們可以控制的,而對於那些不可控制的東西,你非得要去佔有、要去獲取、要去控制,非常的執著,你這不是和自己為難嗎?所以中國人說理得心安。現在全國上上下下、貧富貴賤的都是身心不安,都忙忙碌碌的在那妄求,原因在哪裡?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不明理所導致的。所以我們學了傳統文化之後,深深的感受到,我們今天反腐倡廉的工作之所以取得的成效不夠明顯,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沒有學習《群書治要》,沒有弘揚傳統文化。如果我們每一個領導幹部都能夠認真的讀一讀《群書治要》,那我們相信人人都明理,人人都能夠做到理得心安,君子坦蕩蕩。這個是給我們講的戒貪。

  古人這樣提醒我們,說「立名於一世,失之僅頃刻。」你看,一個人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學,再到工作崗位,這一路走來,付出了很多鮮為人知的努力,終於有一個好的位置,能夠發揮自己的才能,讓父母驕傲,讓家人為我們自豪了。但是在一個誘惑面前把持不住自己,做出一個錯誤的選擇,結果所有的努力付諸東流,那可是在頃刻之間!所以,中國古人又提醒我們,面對財色名利的誘惑,應該是什麼樣的態度?應該是「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當別人拿著金錢美色來誘惑我們的時候,我們不要覺得自己是領導者,你看別人都給我們送禮、都賄賂我們,很得意。其實人家是拿著誘餌,來誘惑你跳下這個懸崖,結果你把持不住自己,把這個腳踏進了懸崖,你想後悔還來得及嗎?後悔、後悔是到後面才悔,悔之晚矣。所以說一失足而成千古恨,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大學》上說,你要想去治國平天下,你要想去構建和諧社會,你要想去弘揚傳統文化,從哪裡做起?首先從格物來做起。格物就是格除物欲,使你在財色名利的誘惑面前如如不動,能夠把持住自己,這樣的人才致知。你的智慧明瞭,沒有被利益和欲望所迷惑;利令智昏,情令智迷。這個才是我們修身的基礎,這就是戒貪。

  第二就是「懲忿」。懲忿用我們現代話來說,就是轉怒為恕。我們看怒這個字,上面是個奴隸的奴,下面是個心字。看到這個字,告訴我們什麼叫怒?就是把自己的心變成了奴隸,你已經不能把持自己的情緒才會發火。所以你把又字邊這個稜稜角角變得圓滑起來,就變成了「恕」這個字。而恕上面是一個如,下面是一個心。什麼叫如其心?如其心就是站在對方的角度,換位思考,將心比心,那你就能夠轉怒為恕了。譬如說你看人不順眼、不滿意的時候,你就想想我們自己是不是一個聖賢人了?一個錯誤都不犯了?我們自己還有這樣、或者那樣的過失和習氣,怎麼能夠要求別人一個錯誤都不犯?當別人犯錯誤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對待他?我們就想我們自己犯錯誤的時候,希望別人怎麼對我?我們希望別人能夠理解我們的苦衷,給我們一個改過的機會,寬容我、原諒我。那當別人犯錯誤的時候,我們也要有一顆包容的心,給他一個改過的機會。

  在孔老夫子那裡有一個弟子來向他請教,說老夫子,有沒有一個字我可以終身奉行的。孔老夫子說有,這個字就是「恕」。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是我們《弟子規》上所說的「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我們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捫心自問,我希不希望別人以這樣的態度、這樣的行為方式來對待我?如果我不希望以這樣的態度和行為方式被對待,那我們就不能夠這樣去對待別人。你看這一句話很簡單,但是如果你時時、處處、事事都以這一句話為標準,你就發現你的人際關係會有很大的提升,你為人處世就知道應該怎麼去取捨。所以我們學會了換位思考,將心比心,才能夠真正做到轉怒為恕。

  在《孔子家語》上說了這樣一句話,「君子有三恕」。哪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就是你有領導不能好好的事奉,不能好好的恭敬,不能夠負責、盡職的完成你的工作;有臣子,有屬下,你希望他能夠恭敬你、尊敬你、盡心盡力的為你服務,這就不是恕道了。「有親弗能孝,有子而求其報,非恕也。」有父母親都不能夠孝敬,有兒子希望他們能夠回報你,那也不是恕道了。「有兄弗能敬,有弟而求其順,非恕也。」有兄長自己不能夠恭敬對待,為什麼?因為自己有權有勢,或者有財力,但是兄長可能是個農民,你可能就對他說話不客氣,還帶著訓斥的口吻,瞧不起他,有兄弗能敬;有弟而求其順,有弟弟妹妹,希望他們恭敬你,對你很順從,這也就不是恕道了。所以,你看我們一般的人,都背著兩個包袱,一個包袱上寫著他人的過失,另一個包袱上寫著自己的過失。但是我們往往在走人生之路的時候,把寫著他人的過失這個包袱放在了胸前,所以一低頭很容易看到他人的過失,挑剔別人,指責別人,但是怎麼也看不到自己的過失。那怎麼辦?我們就要把這兩個包袱換一個個(位置),這樣才能更多的看到自己的過失。而對他人的過失,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能夠寬容,看到他人的過失,還能夠反省自己是不是有類似的過失。所以孔老夫子在《論語》上有一句話,我覺得特別的有幫助,「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讓你看到賢德的人,做得比我們好的人,就要想著向他學習、向他看齊,而不是嫉妒他、障礙他;看到不賢的人,做得不夠好的人,不是嘲笑他、譏諷他、挑剔他,而是馬上反省自己,我們是不是有類似的過失,這就是善財童子的境界。你看,你從早到晚遇到的每一個人,無論是善人,無論是惡人,都是我們學習的老師。那這個人這麼善學,每一天的提升有多快!

  所以我們學了這些話,要在生活中去落實。我們很多人都說,是誰誰誰讓我很生氣,某某事讓我很生氣。其實這個都是不明理所導致的。從邏輯上說,沒有一個人能夠走進你的內心。所以那個讓你生氣的人是誰?是我們自己修養不夠。所以有一篇文章,我經常的引用,也經常提醒自己,那就是要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一個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他不期待別人使他快樂,反而能將快樂與幸福帶給別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快樂的鑰匙,但我們卻常在不知不覺中把他交給別人來掌管。譬如一位女士抱怨說:「我活得很不快樂,因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樂的鑰匙放在了先生的手裡。一位媽媽說:「我的孩子不聽話,叫我很生氣。」她把鑰匙交在了孩子的手中。還有一個年輕人從文具店裡走出來說:「那位老闆服務態度惡劣,把我給氣炸了!」他把鑰匙交在了老闆的手裡。這些人都做了一個相同的決定,就是讓別人來控制他自己的心情。而當我們允許別人掌控我們的情緒時,我們便覺得自己是受害者,對現況無能為力,抱怨與憤怒成為我們唯一的選擇。我們開始怪罪他人,並且傳達著這樣一個訊息:「我這樣痛苦,都是你造成的,你要為我的痛苦負責。」一個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他不期待別人使他快樂,反而能將快樂與幸福帶給別人。他的情緒穩定,為自己負責,和這樣的人在一起是一種享受,而不是壓力。

  諸位朋友,你們快樂的鑰匙在哪裡?是在別人的手中嗎?那就趕快把它拿回來!這篇文章寫得非常好,每一次都是提醒我們自己要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當然能夠真正握住自己鑰匙的人,可不是一個容易的事,那是真正做到了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的人。我們很多人,已經習慣於用發怒來解決問題了。我們怎麼辦?我們還要認識到這個發怒對人產生一連串的影響,這樣的話,我們才能夠真正的做到轉怒為恕。譬如說我們看一個狗拿耗子的幻燈片,(放影片)。這個幻燈片就是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怒氣會導致很多人的不愉快,產生連鎖反應。所以,我們一定要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做到轉怒為恕。

  第三個修養就是「改過」。在《群書治要.鬻子》上有這樣一句話,說「大忌知身之惡而不改也,以賊其身,乃喪其軀,有行如此,之謂大忌也。」就是人最大的忌諱,就是明明知道身上有過惡,但是卻不能夠更改,這樣就會賊害了自己的身心,乃至喪失了生命,一個人有行為像這樣,確實是人生的大忌了。這個告訴我們什麼?「知恥近乎勇」,人要懂得知恥。當然說到改過這個字,我們想到了《了凡四訓》他改過的經歷。在《了凡四訓》上就記載著袁了凡先生在年輕的時候,仕途不是很順利。他在後來求學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位雲谷禪師,教導他改過自新的方法,讓他反省自己到底有什麼樣的過失,導致了仕途的不順利。結果這個了凡先生很難得,他一聽到這樣的勸告,馬上就認認真真的反省自己,看看自己究竟有哪些過失。結果他在反省的時候這樣說到,他說「我福分很淺薄,又不能多做好事,積功累德,為我享受那個大的福報奠定一個基礎;加上我做人沒有耐心,又不能夠寬容別人,因為他自己很有才華,自己的才華往往掩蓋了別人的才華,讓別人的才華不得發揮;說話不經大腦,直心直行,想到什麼就說什麼,也不知道這句話對別人產生怎樣的影響和傷害;還輕易的來談論別人的過失、施政的得失等等。」像《弟子規》上說,「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經常談論別人的過失,不小心被別人聽到了,人家知道你在背後說他的過失,就對你非常的痛恨,無形之中也為自己埋下了禍根。

  我當時看《了凡四訓》的時候,我發現這些問題我自己身上都有,特別喜歡以才智蓋人。我到新加坡學習之後,回到中國的時候,我大學的一位老師看了我,他說我留學回來之後,簡直像變了一個人一樣。我以前什麼樣的?我給大家匯報一下。我在上大學的時候,和同宿舍人的相處,結果同宿舍的人,有一次說了一句不太好聽的話。結果我聽了之後就非常生氣,我就說你再說一遍,她果然又說了一遍。結果我怎麼樣?我上去就打了她一拳,把她打得很痛,還去告訴我們班主任老師。我們班主任老師覺得很奇怪,他說都大學生了,男孩子都不動手打人了,這個女孩子還動手打人。這是大學發生的事。即使我在上博士後的時候,和人家相處在一起,還經常和人吵得不可開交。那個時候的脾氣就是一點火就會著的那種,而且不懂得推讓,有什麼事特別好表現,說的話都是咄咄逼人的。

  到了新加坡學習了傳統文化之後,再回到中國的時候,我這位導師就說,他說我簡直像變了一個人一樣。所以我們學了《了凡四訓》發現,我們這些問題身上一一都有,但是了凡先生能夠改正,我們和他同樣是人,為什麼我們就改正不了?所以《了凡四訓》上說,「思古之聖賢,與我同為丈夫」。想一想古代的聖賢人,孔老夫子、孟老夫子和我同樣是人,為什麼他們能夠成為百世的師表?到今天不分種族、不分國籍的人,一提起他們還非常的尊敬,願意向他們學習。而我自己卻是一身瓦裂。什麼叫瓦裂?這個瓦裂就是指陶製的器皿,譬如說陶製的杯子、陶製的碗等等,但是這個陶製的器皿卻破碎了,結果怎麼樣?一文不值。「耽染塵情」,過分的放縱於感官的享受和欲望的滿足。「私行不義」,偷偷做著一些不仁不義的事情,「謂人不知」,還以為別人都不知道。就這樣一天一天的將要淪落為禽獸,而不知不覺,相反還「妄自尊大,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當時我們看了這一段話的時候,真的是看得冷汗直流,我們不就是這樣的人嗎?所以如果沒有接觸聖賢教誨,我們確實可能墮落為禽獸都不知不覺。

  所以孟子說,「恥之於人大矣」。「恥」這個字對人來說,太重要、太重要了。為什麼?一個人知恥,他知道自己有過失,做了錯事會慚愧、會不好意思,他就能夠改正自己的過失。「知恥近乎勇」,勇於改過,他就能夠成為聖人、成為賢人。但是如果不知恥,做了錯事沒有不好意思的感受,「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他就會一天一天的淪落為禽獸而不知不覺。所以聖賢人和普通人的差別在哪裡?並不是說聖賢人從來不犯錯誤,中國古人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後面一句話是重點,「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就是說你犯了過失,但是你能夠改正自己的過失,沒有什麼比這個善更大的善了。所以《了凡四訓》上說,「過去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以前的過失,既然已經犯下了,就不要再糾纏它了,就像過去一樣,都過去了。從今以後,我們接觸到了傳統文化,學習了《群書治要》,要從現在開始改正自己的過失,仍然能夠成聖成賢。

  在《了凡四訓》上也說,我們每一個人身上的過失,就像刺蝟身上的刺那麼多,但是我們回首往事的時候,常常看不到自己的過失,什麼原因?那就是「心粗而眼翳也」。就是我們反省自己的心太粗疏了,眼睛都被蒙蔽了,結果看不到自己的過失。我們現在人有一個最大的過失是什麼?那就是「傲慢奢侈」。我們現在人說起別人,都是不屑一顧,甚至都膽敢批判聖賢人,把聖賢人的教誨都不屑一顧。所以是傲慢到了極點。在《易經》上就說了這樣一句話,「一陰一陽之謂道。」我們學了這個規律,就不敢再傲慢了。為什麼?因為你觀察天地自然的規律,是有日就有夜,有寒就有暑,有潮漲就有潮落,有春夏就有秋冬。從這些自然界的現象來觀察,都是一盈一虛,一消一長。所以古人常用這個太極圖來表示陰陽變化的規律。這個太極圖半邊是陰的,半邊是陽的,中間還有一個界限,如果過了這個界限,做得太過分了,那就會引起變化,這就叫陰極則陽生,陽極則陰生,也就是物極必反,盛極必衰,消極必長。

  所以,在曾國藩的《家書》上,他就說了這樣一句話,「家敗離不開一個奢字,人敗離不開一個逸字,討人厭離不開一個驕字。」一個家庭、家族企業、單位政黨的破敗,都是因為這裡邊的每一個人過上了過分奢侈、過分浪費的生活,以至於入不敷出。而一個人以前都在走上坡路,突然轉折,開始走下坡路了,這個轉折點何在?什麼時候他認為自己的奮鬥已經差不多了,可該享受一下人生了,從此他人生的轉折點就出現了。有的人是在大學,有的人是在走上工作崗位,有的人是獲得了一官半職有了一些財富,開始過上了玩物喪志,不思進取的生活,他人生的轉折點就出現了。

  一個人討人厭,討人不喜歡,就是過分的驕傲自大,自以為是,不把別人放在眼裡。我自己從小到大,學習成績都挺好的。結果因為成績很好,往往就瞧不起別人。因為什麼?因為我覺得自己沒有什麼事是需要求別人的,全都是別人有事來求我。所以走在路上,這個頭都是往天上瞅的,兩眼朝天看。就像現在的名牌高校的學生一樣,走在路上旁若無人,這個眼神裡都帶著傲慢。結果每到評三好學生的時候,雖然我的成績特別好,但是一投票我就落選了。那個時候沒有學傳統文化,也不知道凡事要反省自己,「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心裡怎麼想的?我想都是我的成績太好了,別人都嫉妒我,所以才不投我的票。我一直都是這樣認為的,結果直到我們到湯池去學習,聽蔡老師在講課的時候講了一句話,他說「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為什麼我們走到哪裡,和人相處了幾天,就起了矛盾、起了對立、起了不滿?因為我們沒有學《弟子規》,不懂得最起碼的為人處世的道理,沒有做到敬而無失,恭而有禮,所以走到哪裡才不招人喜歡。所以我們看了蔡老師的講座非常的受啟發,多年之後才突然明白,自己大學的時候為什麼一評三好學生,都評不上。所以我們學傳統文化,確實能夠發現自己的很多過失,當你能夠明白自己的過失,進而改正自己的過失時,這個歡喜才是不可言喻的。

  在《易經》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六爻,六爻的爻辭有凶有吉。但是在所有的六十四卦之中,有一卦是六爻皆吉的,這一卦就是謙卦,謙虛的謙。而這個謙卦的卦象是地山謙。平時這個高山都是在平地之上的,但是在謙卦之中,這個高山寧願居於平地之下。我們想一想,一個人像曾國藩那樣才華橫溢又有權有勢,這個時候皇帝可能就有戒心了,群臣對他也會有嫉妒之心,這個時候他怎麼做的?他是「推功與上,讓利於下」,把這個事情做好了,功勞推給了領導、推給了長上,利益分給屬下,自己不去沾。當然一個真正能這樣做的人,不居功,不求利,那也是有很高修養的人,他是真正明白了天地之道的規律。因為任何一件事的成就,都不是某一個人付出的結果、聰明智慧的結果,它需要有很多人的付出才能夠成就。所以他說是推,也並不是真正的推。所以謙,「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驕滿的人給自己招來損失,為什麼?一旦一個人驕滿了,認為自己比別人都強,他的人生就不再會有好學的品質,他的人生就很難前進了。謙虛讓自己受益,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道理。又說「惟天福善禍淫」。天道自然的規律,都是給善良的人帶來福分,而給過分的人招致災禍,這都是從「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規律推導出來的。

  所以在《群書治要.孝經》上,有這樣一句話,說「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雖然你身處高位,但是沒有驕慢的表現;雖然你身處高位,也沒有被顛覆的危險;雖然你很有財富,但是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符合於禮的規範,做事很謹慎、很符合於法度;雖然你很有錢,但是也不會有入不敷出的危險。「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你看我們看了這段話,就告訴我們,現在的富二代、官二代問題出在哪裡。出在哪裡?就是因為缺少教育,不知道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第一代創業的人都是白手起家,兢兢業業,艱苦奮鬥,用自己的雙手創下了事業。第二代條件好了,但是有的還能耳聞目睹父輩創業的艱難,知道克勤克儉使事業發展壯大。但是到了第三代,一出生過上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沒有體會到祖輩、父輩創業的艱難,不知道什麼是克勤克儉,還學會了驕奢淫逸,鋪張浪費,久而久之,就把祖輩、父輩辛辛苦苦所打下的基業給敗壞光了。所以我們學《群書治要》,確實可以讓我們的人生避免很多的錯誤,少走很多的彎路。這個是我們講的第一點,講的是修身。

  第二點,就是「愛民」。做為領導者能夠做好兩件事,這個領導基本是成功的。那就是《孫卿子》上所說的,「愛民而安,好士而榮。」所以我們首先看一看愛民。在《群書治要.六韜》上,記載著姜太公回答周文王怎麼樣治理國家,他就說了這樣一段話,他說「善為國者,禦民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慈弟。」善於治理國家的人,他對待人民百姓什麼態度?像父母慈愛自己的兒女一樣,像兄長慈愛自己的弟弟一樣,是「見之饑寒,則為之哀。見之勞苦,則為之悲。」我們想一想,父母是怎麼對待兒女的?如果一個家家境很貧寒,沒有吃的,沒有穿的,父母寧願自己挨餓也要讓兒女吃飽,自己寧願挨凍也要讓兒女穿暖。一個好的領導者對待屬下、對待人民就應該是這樣一種態度,見到百姓飢寒交迫,就為他們感覺到哀傷;見到他們勞苦奔波,也會為他們感覺到悲愁,想方設法的要解決他們的困難。

  在《春秋.左氏傳》上,也是總結了歷代興衰成敗的經驗,說了這樣一句話,「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為土芥,是其禍也。」一個國家之所以能夠興盛,什麼原因?因為他把百姓視為受傷的病人一樣加以體恤、加以關愛。很多人說把他視為病人還不夠,應該是把他視為自己的傷病一樣加以關愛、加以重視。一個人生病的時候是最擔心的,想方設法的四處求醫。你對待百姓什麼樣的態度?就像自己的傷痛一樣,那麼樣的關愛,那麼樣的體恤,這是一個國家的福祉所在。而一個國家之所以滅亡,就是因為把人民視為泥土和小草一樣的低賤,可以隨意的踐踏,這也是一個國家災禍所產生的原因。

  所以在《史記》上就記載著,歷史上曾經出現有三種不同層次的管理。西門豹在治鄴縣的時候,他做鄴縣的地方官,他把法律設計得很嚴苛,結果他達到的是不敢欺的境界,老百姓被嚇得戰戰兢兢,沒有人敢欺騙他。子產在治理鄭國的時候,他做鄭國的宰相,把法律、監督機制設計得很嚴密,結果他達到的是不能欺的境界,老百姓想欺騙他都做不到。但是孔老夫子的弟子子賤,在治理單父的時候,他把孔老夫子的仁愛、忠恕思想落實在管理之中,真正做到了愛民如子,視民如傷,他達到的是不忍欺的境界,老百姓不忍心欺騙他們的長官。究竟哪一個層次的管理是最高層次的管理?而我們現在的很多企業,又在追求哪一個層次?我們很遺憾看到現在很多的企業管理,包括政府管理都在追求不能欺、不敢欺的境界,而沒有想到還有一個不忍欺的境界。

  子賤治理單父究竟有多好?他的一個同學,也是孔老夫子的弟子叫巫馬期,他就很想了解子賤治理單父到底有多好。於是他就乘著夜色,來到了單父微服私訪,看到一個人正在捕魚,結果他捕了很多魚,看了一看,又把這些魚給放回到河裡去了。巫馬期看了覺得很奇怪,他就走上前來問,他說我看您捕魚,捕到了很多魚,但是您為什麼又把這些魚給放回到河裡去了?這個人怎麼回答的?這個人回答說,因為我們的長官子賤告訴我們,不要去捕撈那些還在成長中的小魚,而我剛才所捕上來的,正是那些還在成長中的小魚,所以我又把牠放回到河裡去了。這個巫馬期聽了之後,非常的感嘆,回來就向孔老夫子稟報,他說不知道子賤是用什麼樣的方法,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孔老夫子就說,他說子賤曾經說過,一個人對身邊人事物的至誠之心,就會影響到遠方的人。也就是說,你對身邊的人和事至誠恭敬,你的這種至誠恭敬心、愛心,老百姓都能夠體會到,所以他們不忍心欺騙他們的長官,他可能就是把這種方法運用到管理之中了。巫馬期就說,他說子賤治理單父能夠達到,即使是沒有人看管,也像嚴刑峻法就在身邊一樣。他靠的是什麼?靠的是愛民如子,他起到了君親師的責任。

  很多人說,這種理念用來治理古代小的縣、小的地方還可以,現在我們這個企業都是跨國公司,你再用這種理念還能行得通嗎?我們看松下幸之助為什麼能夠成為經營之神?稻盛和夫為什麼能夠創下兩個世界五百強的企業,並在短短的時間拯救了瀕臨破產的日航?他們都是把這種君仁臣忠的理念運用到企業管理之中,所以獲得了成功。稻盛和夫在接受中央電視台的採訪時,他就這樣很謙虛的說,他說「其實我不過是把中華傳統倫理道德教育的經驗,運用到企業管理中而已。我所做的都是你們古聖先賢的智慧。」他的這一句話,也讓我們感到非常的感慨,為什麼?因為一個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古國,對自己的文化沒有信心,反而要去向一個有兩百年歷史的國家學管理。

  在「和諧拯救危機」上,我們看到尊敬的上淨下空老教授,曾經做過這樣一個比喻,他說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沒有長期統一的歷史,他們是一個移民國家,就像一些小攤販一樣。那怎麼樣把諸多的小攤販管理起來?他們想到了民主,通過民主推選,選出一個領導人來管理這些小攤販。這個管理方式適合於美國,但是不適合於中國。為什麼?因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長期統一的歷史,它已經形成了像超級市場的管理方式。而我們現在很多人想要做什麼?放棄超級市場的管理方式,去學習那些小攤販的管理方式,這是多麼的可悲和可嘆。當然我們現在也欣喜的看到了希望,像我們吳念博董事長、胡小林董事長,還有很多的企業家,都把傳統文化落實在自己的企業管理中,最後創下了和諧企業、幸福企業。他們這些活生生的例證,也讓我們生起了對中國式管理的信心。

  說到了「愛民如子,視民如傷」,我們就想到很多的領導者,根本就沒有這種魚水情深的意識,對老百姓是漠不關心,哪裡還會愛民如子,視民如傷?這個愛心生不起來,原因何在?在《論語》上孔老夫子就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我們之所以做不到愛民如子,視民如傷,我們對老百姓沒有感情,因為什麼?因為我們沒有孝心。對於我們父母他們的傷痛,他們處於貧困的境界,我們都生不起回報幫助的心;看到這些陌生人處於貧困的境界,又怎麼生起要幫助他、扶持他的心?所以愛心的原點在於孝悌。我們看在《孝經》上有這樣一句話,說一個人,不愛他的父母親去愛別的人,這個是和德行相背離的;一個人不尊敬他的父母親去尊敬別的人,也是和禮的要求相背離的。

  我們看到在歷史上有一個叫楊甫的人,他要去四川拜見無際大師,因為他聽說無際大師修學佛法非常的功夫深,而且很有智慧,所以他就離家不遠萬里到那裡去拜見無際大師。在路上就遇到了一位出家人,告訴他,你求無際大師,不如求佛。他就說那佛在哪裡?他說你從這裡往回走,一路上你如果見到一個倒趿拉鞋、披著被子的人,這個人就是佛。他就一路往回走,結果留宿了很多的旅店,敲一敲門,也沒有見到有那一個倒趿拉鞋、披著被子的人。所以他就很失望,回到了家裡,深更半夜就敲門,他的母親一聽,兒子回來了,非常的欣喜,顧不上穿鞋,結果倒趿拉鞋、披著被子就趕快來給他開門了。結果他打開門一看,看到母親倒趿拉鞋、披著被子,他突然恍然大悟,原來母親就是佛。

  所以中國人有一句話說,「在家敬父母,強勝遠燒香」。為什麼?這句話說得很有味道!如果你去遠燒香、去拜佛的目的是求自私自利,求升官、求發財,那還是一個為自己自私自利的心。但是你在家能夠孝敬父母,能夠感受到父母的需要,你那個是愛心,那是為別人的心,是一種感恩的心,這個心才是和你的心性本善相應的。所以你看我們很多人學佛,到寺院裡去燒香、磕頭,結果怎麼樣,對父母都不知道孝敬,你說這個佛怎麼能夠學得深入?因為你沒有愛心,沒有一種感恩的心,你孝心沒有,愛心的原點就找不到。所以我們上淨下空老和尚,他就提倡讓我們學習《弟子規》。為什麼要學習《弟子規》?因為做人都不及格,還怎麼樣去成佛!

  我們看父母是怎麼對待我們的?我們看一個幻燈片,題目叫「母親」。媽媽,雖然孩子已經成年,但是我依然能夠感受到你哺育我時,那乳汁裡飽含著的溫暖。當我畢業的喜訊,充滿著您的驕傲笑臉,您知道您期盼的世界,已經開始將五彩渲染。母愛無邊,在生命中承襲綿綿,無窮的力量,支撐著不朽的關懷,讓愛走向生生不息的永遠。媽媽,雖然魚白早現天邊,我的耳旁依然迴響著,在雷鳴的轟響中,您深夜輕輕的腳步點點。好想為您遞上一支拐杖,支撐起您,曾經硬朗似鐵的腰桿,所有的豪情歲月,航行在您承諾的永遠。好想摘一朵鮮花,插在您白髮蒼蒼的鬢邊,在滿是歲月的溝壑裡,為您種下永遠的春天。您依舊溫柔的聲音,哪怕是喋喋不休的叮囑,也是在我神情未定的時刻,延續著千年不絕的訓言。當我很久沒有聽到您的嘮叨,偶爾有一天我發現,我在重複您的教誨,我才知道,我在將愛的信息承傳。好想為您點上一盞明燈,照亮您曾經秋水的眼簾,讓所有記憶的詩集,在您的眼眸裡歷歷再現。

  下邊是有人總結的,母親一生的八大謊言,看了之後,確實是感人肺腑。兒時家裡很窮,飯常常不夠吃,母親就把自己碗裡的飯分給孩子吃。母親說,孩子們,快吃吧,我不餓。孩子們吃魚的時候,母親不吃,母親又用筷子把魚夾回孩子的碗裡。母親說,孩子,快吃吧,我不愛吃魚。有一個冬天,孩子半夜醒來,看到母親還躬著身子在油燈下糊火柴盒。孩子說,母親,睡了吧,您明早還要上班。母親笑了笑說,孩子,快睡吧,我不睏。高考結束的鈴聲響了,母親迎上去遞過一杯用罐頭瓶泡好的濃茶,叮囑孩子喝了,望著母親乾裂的嘴唇和滿頭的汗珠,男孩將手中的罐頭瓶反遞過去請母親喝。母親說,孩子,快喝吧,我不渴。父親病逝之後,母親又當爹又當娘,苦不堪言。然而母親多年來卻始終不嫁,別人再勸,母親也斷然不聽,母親說,我不愛。身在外地工作的孩子常常寄錢回來補貼母親,母親堅決不要,並將錢退了回去。母親說,我有錢。孩子長大了,有了一份好工作,孩子想把母親接來享享清福,卻被老人回絕了。母親說,我不習慣。晚年,母親患了重病,住進了醫院,孩子千里迢迢趕回來時,術後的母親已是奄奄一息了。望著被病魔折磨得死去活來的母親,孩子悲痛欲絕,潸然淚下。母親卻說,孩子,別哭,我不疼。

  我們看了這個母親的八大謊言都覺得很熟悉,為什麼?因為我們的母親確實經常說這樣的謊言,而我們做兒女的還很粗心,以為母親說的都是真的。我們想一想哪一個父母不希望和兒女住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但是為什麼他覺得不習慣?因為你看他到了你們家裡,他一會兒這個做得不對了,那個東西放錯了,他覺得很不自在,確實很不習慣,是吧。你看孩子小的時候,母親對他的照顧是無微不至,有求必應,非常的耐心。但是自己老的時候,到了孩子的家裡,卻被孩子挑三揀四,這也不對、那也不對,哪一個父母能習慣。父母對待我們是這樣的,我們應該怎麼樣來回饋父母?什麼樣才是真正的孝敬父母?這個禮也有具體的規定,像我們在讀《禮記》,講到「內則」,怎麼樣孝敬父母的時候,我們突然恍然大悟。為什麼老法師經常說,你們這一代年輕人沒有恭敬心。為什麼沒有恭敬心?因為我們對父母就沒有恭敬心。

  《禮記》上記載,一個兒子侍奉父母,應該是這樣的態度,兒子侍奉父母,應該是雞剛剛啼叫,就起來洗臉漱口、梳頭、戴帽、理好飾物、繫好帽纓、穿上端服、套好蔽膝、繫上大帶、插上笏板。這是古代當官的人去面見皇上時的裝扮,非常的正規。左右兩邊佩戴用具(為什麼佩戴用具?怕是父母公婆有所需要),然後去父母、公婆所居之處。到了那裡靜氣平聲,詢問父母需要什麼就恭敬的送上什麼,和顏悅色以問寒問暖;父母如有過錯,要心平氣和,低聲勸說;如果勸說聽不進去,就要更加恭敬孝順,待父母親高興時再次勸說。如果父母發怒不高興,甚至打得自己頭破血流,也不能夠厭惡埋怨,還要更加恭敬孝順。父母去世以後,將要做善事的時候,想到要讓父母留下好的名聲,就一定要實現它。這是一個兒女對待父母正確的態度。

  我們看了這段話,我們才體會到我們現在的人為什麼沒有恭敬心了?因為我們從父母那裡就沒有培養出恭敬心。而我們從侍奉父母的態度上培養了一個重要的態度,那就是不和任何人起對立的念頭。因為你看父母打得你頭破血流,你都沒有怨言,你不會和父母有逆反、有對立,這種處世態度一旦養成,你和任何人相處的時候都沒有對立、都沒有矛盾、都沒有逆反。所以,我們沒有恭敬心,根源何在?根源就是對父母沒有了恭敬心。所以你對父母不恭敬,你對師長很恭敬,畢恭畢敬,那個恭敬是假的,是裝出來的。為什麼?因為真正的恭敬心,是對待所有的人都同樣的恭敬。你對父母能夠恭敬,你對別人的恭敬才是發自內心的,是一種心性的流露。所以,為什麼說孝是中華文化的根!

  根,就是因為從孝開啟了一個人的愛心,開發了一個人的心性,而這個心性不是偽裝出來的,是自然而然的流露。我們現代人看到了這一段話可能在想,什麼年代了,我們現在都講深圳速度,做什麼事都非常的快,哪有這麼多的時間去恭敬父母?我們現在人覺得這是繁文縟節,但是有一個朋友,他到日本留學,結果娶了一位日本的太太回來了。他第一次帶著這個日本的太太去見父母的時候,第二天起床的時候,他的父母打開房門突然發現,這個日本的兒媳婦穿著很好的和服,臉上化著妝,就好像去參加宴會一樣,恭恭敬敬的跪在門外,看到公公婆婆出來了,馬上就鞠了一個躬說:「請問爸爸媽媽昨天晚上睡得好嗎?」結果把這老倆口嚇了一跳,還不知道這兒媳婦發生了什麼事?這樣的跪在門外。實際上,這些禮都是從中國人那裡學來的。你看我們現在鞠躬,中國人之間鞠躬,你覺得很奇怪,但是你到日本,人與人之間見面全都是鞠躬禮,你覺得很自然。所以現在日本人,日本民族被譽為世界上形象最好的民族。什麼原因?因為他們學習並且保留了中國的禮,所以他們成為了最受尊重的民族。

  在《禮記》上還有一段,告訴我們怎麼樣孝敬父母,孝敬父母的兒女有什麼樣的態度。它說:「壹舉足而不敢忘父母。」就是真正的孝子,每走一步路都不敢忘記父母,所以有大道就不會走那些羊腸小路,有舟可乘就不會冒險涉水過河。為什麼?不敢以父母給的身體去做危險的事情。一個孝子每說一句話都不敢忘記父母,每說一句話都不敢忘記父母,他就不會口出惡言。為什麼?因為你口出惡言你罵別人,別人也會回罵你。「忿言不及於身」,憤怒的這種話,也不會返回到你自身。「不辱其身,不羞其親,可謂孝矣。」不辱沒自己的身心,不讓你的父母親蒙羞,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孝子。你看,一個真正的孝子,每走一步路,不敢忘記父母,每說一句話,不敢忘記父母,他還會想到去自殺嗎?現在有的大學,突然一天出現了兩個自殺的學生。結果有新聞就說,我們應該加強對大學生的生命教育,讓他們懂得尊重生命。這個就叫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個問題出來了,就說應該怎麼做。實際上,只要給這個孩子有孝道的教育,他怎麼敢去輕生?他只要一念想到父母,他就不敢做出這樣讓父母傷心的事。所以我們中國文化抓到了根本,根本抓到了,所有的問題都迎刃而解。這個就是講愛民。愛民從哪裡愛起?從愛父母來做起。

  最後一點,我們講一講「用人」。「愛民而安,好士而榮」。領導者除了愛民之外,就是要任用賢才。中國古人說,如果你這個領導者親近的是君子人,遠離小人,你這個事業就會發達。如果相反,你親近的是小人,遠離君子人,你這個事業就會衰敗。有人問了,怎麼樣才能判定我身邊的人是小人?在《群書治要.韓子》上有一句話,他告訴我們小人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凡奸臣者,皆欲順人主之心,以取信幸之勢者也。」凡是奸臣小人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凡事都會順著君主的心思去說、去做,以取得君主的信任和寵幸。「是以主有所善,臣從而譽之;主有所憎,臣因而毀之。」所以這個領導者認為什麼好,他一定跟著讚歎什麼;領導者憎惡什麼,他一定跟著毀謗什麼,批評什麼。這就是小人最大的特點。諸位朋友,我們看了這一個觀點,我們想一想現在的領導者,喜歡用君子還是喜歡用小人?

  在《群書治要.吳志下》上面,也是總結了歷史經驗,說了這樣一句話:「興國之君,樂聞其過;荒亂之主,樂聞其譽。聞其過者,過日消而福臻;聞其譽者,譽日損而禍至。」能夠使國家興盛的君主有一個特點,就是特別喜歡聽別人說他的過失;而使國家混亂的君主,特別喜歡聽別人對他的讚歎。喜歡聽自己過失的人,他的過失會一天一天的減少,福分也就來到了;喜歡聽對他讚譽的人,他的聲譽一天一天的減損,這個災禍也就來到了。中國古代的領導者,他們都明白這一個道理,所以他們選用人才的時候,選用什麼樣的人才?選用那些可以指正他過失的人。

  譬如說我們看在《韓詩外傳》上,記載著一個趙簡子和周舍的故事。趙簡子有個臣子叫周舍,在他的門外站了三天三夜。於是趙簡子就派人去問,問他有什麼所求,為什麼在門外站了三天三夜?周舍就回答,他說我別無所求,只想做一個能夠犯顏直諫的臣子,每一天跟在您的身後,把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特別是過失給記錄下來。諸位朋友,特別是領導者,如果您遇到這樣一個臣子,每一天跟在你的身後,要記錄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特別是你的過失,你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很多領導者第一個反應就是不敢。為什麼不敢?現在領導者有很多的隱私,如果一個人跟在我的身後,每一天記錄我的過失,那怎麼可以?第二,現在的領導者喜歡別人對他的讚譽還來不及,結果有一個人這麼自討沒趣,跑過來要記載他的過失,他能高興接受嗎?但是趙簡子卻不一樣,他非常高興接受了周舍的建議,從此以後趙簡子走到哪裡,周舍就跟到哪裡,很老實的把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特別是過失都記載下來。但是沒過多久,不幸的是這個周舍過世了。

  有一次趙簡子在洪波台和群臣飲酒,當大家正喝得高興的時候,突然趙簡子就趴在桌子上嗚嗚的哭了起來。諸位大夫一看,就不敢再飲酒,馬上離開坐席,紛紛的向前來請教。他說我們知道自己有過失,但是不知道自己過失何在,還請您明示。趙簡子說,諸位大夫都沒有什麼過失,我突然想到了自己的一個朋友叫周舍,他給我說過這樣一句話,說一千張羊羔的皮,都不如一片狐腋有價值,一千個唯唯諾諾的臣子,都沒有一個敢犯顏直諫的臣子對我有幫助。你看歷史上的商紂王,他的臣子都閉口不言,所以商朝就滅亡了。而周武王的臣子都能夠犯顏直諫,當面指正他的過失,所以周朝就興盛起來了。但是自從周舍過世之後,我再也沒有聽到過自己的過失了,我知道自己離滅亡的日子已經不遠了,所以我才哀痛!所以你看古代的領導者,都以不能夠聽到自己的過失,而感到戰戰兢兢。

  現在的領導者怎麼樣?你看在朋友聚會的時候,大家都諂媚他、恭維他,他還在那洋洋得意、飄飄然。我們自己也經常犯這樣的過失。所以為什麼現在很多人還喜歡稱讚我們?肯定因為我們還喜歡聽這樣的話,還不能夠真心實意的接受別人的建議和批評,所以還感召不了犯顏直諫的人來到我們的身邊。

  第二個就是在用人方面一定要「尊賢使能」。魯國的國君向孔老夫子來請教,他說我聽說向東擴展房屋是一件不吉祥的事,這件事可不可信?就像現在很多人特別喜歡看風水,說這個門朝那邊開,這個桌子往那塊擺,才更吉祥。孔老夫子怎麼回答,他說我聽說天下有五種不吉祥的事,而向東擴展房屋並不包括在其中。哪五種不吉祥的事?「夫損人而自益,身之不祥也」,損人利己,給自身招致不祥。「棄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放棄了老年人不管,所有的關愛放在了孩子的身上,給自己的這個家、家族招致不吉祥。「釋賢而任不肖,國之不祥也」,把賢德的人都放任,不去任用,任用的全都是不賢德之人,這是一個國家的不吉祥。「老者不教,幼者不學,俗之不祥也」,老年人,上了年紀的,有經驗的人,不願意去教導年輕人,年輕人沒有謙虛好學的心,也不願意向老者去請教,這是社會風俗的不吉祥。「聖人伏匿,愚者擅權,天下不祥也」,聖賢人都隱居、伏匿、藏起來了,那個愚鈍的人把持了領導的位置,這是天下的不吉祥。所以世間有五種不吉祥的事,而向東擴展房屋並不包括在其中。而孔老夫子說的五種不吉祥,有兩種國之不祥、天下之不祥,都是和不能夠任用賢德的人有關係。什麼是賢德的人?就是能夠身體力行聖賢教誨教導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道理的人。換句話說,就是像我們上淨下空老和尚這樣的人,特別應該受到國家的尊重。在《群書治要》中,其實也有這樣的闡述。它說,自己能夠說又能夠行,這是國家國寶級的人物。如果你能說,但是做得還不夠,這是國師級的人物;你說的都沒錯,但是你在力行中,你還做得不夠好,這是國師級的人物。我們的老法師實際上是國寶級的人物,特別應該受到尊重。

  在《尸子》上就對任用賢德的人,它的重要性做了一個比喻,它說你看你們家的房子著火了,有人幫你把火撲滅,你一定會對他感恩戴德。但是上了年紀的、有經驗的人很早就告訴你,要把牆的縫隙塗好,把這個煙囪彎曲一點,讓你終身沒有失火之患。但是你卻不知道對他感恩戴德,你還覺得這樣的人很麻煩、很嘮叨,把他的話當成了耳旁風。現在一個人被關進了監獄,如果有人能夠幫他解除牢獄之災,他一定會對他感恩戴德,他們家族的人都會對他感恩戴德。因為他出了監獄可以照顧妻子、贍養父母、教育兒女,所以他們全家的人都對他感恩戴德。但是問題是什麼?教導人仁義慈悌的道理,讓你終身沒有被關進監獄的禍患,但是我們卻不知道對這樣的人感恩戴德。所以我們看了這樣的話,其實就明白了,為什麼我們的道德教育不得力?對於那個真正賢德的人,能夠教導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道理的人,沒有被尊重。如果我們國家真正尊重這樣的人,才可以真正防患於未然,讓人根本就不去犯罪。這個是我們講的第二點。

  最後一點就是「慎用人才」。因為任用人才好不好,對整個社會的風氣有重大的影響。所以《論語》上說:「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就是很多人都厭惡他,你也要知道為什麼有人會厭惡他。我們也知道,現在有很多人對老法師有一些毀謗的言論。為什麼有人會毀謗他?因為他嫉妒他,因為他知道老法師有德行,一旦被任用,他們的利益會受到影響,所以他們都厭惡他,就要譏諷他、毀謗他。「眾好之,必察焉」,就是所有的人都喜歡他,很多人都說他好,你也要去認真的考察,他是不是有真才實德,是不是真正的有德行,讓人喜歡。有的人喜歡特立獨行,他不願意和眾人同流合污,這樣的人往往會被那些不能夠很公正的人所厭惡。這個就是告訴我們,人才的任用要非常的謹慎。

  在《六韜》上也說了這樣一句話,說「君以世俗之所譽者為賢智,以世俗之所毀者為不肖,則多黨者進,少黨者退,是以群邪比周而蔽賢,忠臣死於無罪,邪臣以虛譽取爵位,是以世亂愈甚,故其國不免於危亡。」說這個國家,如果國君以世俗大眾所稱讚的人認為是賢智之人,以社會大眾所毀謗的人認為是不肖之人,喜歡結黨營私的人就被舉薦出來了,不願意結黨營私的人就被罷黜了;邪曲不正的人結黨營私,把真正賢德的人給蒙蔽了,忠臣還因為莫須有的罪名死於無罪,邪曲不正的人以虛有的聲譽獲得了領導的位置;這個世間的亂象會愈來愈嚴重,這個國家也就免不了危亡了。這一句話是告訴我們,為什麼民主制是有弊端的。它的弊端何在?就是採取民主制的這些民眾,他必須有一定的德行才行,如果他沒有德行,他們往往結黨營私,把那個真正賢德的人給蒙蔽了。所以我們對於民主制的弊端要看得清楚一點,不能夠盲目的採取。所以中國人講民主,有民主還要有集中。這個集中的人就是領導者,必須是非常的有智慧。

  在《六韜》上,對於慎用人才,也做了這樣一段論述,說「問之以言,以觀其辭;窮之以辭,以觀其變。」就是你要對他提出問題,看他的回答是不是有理有據;你還要對他追根尋底的來提問,看他有沒有應變的能力。「與之間諜,以觀其誠」。你還要暗地裡考察,他是不是夠忠誠。「明白顯問,以觀其德」。這件事你明明知道結果如何,但是你明知故問,看看他的德行如何,是不是有隱瞞。「使之以財,以觀其貪」。讓他有得財的機會,或者是支配財務的機會,看看他有沒有貪心,夠不夠廉潔。「試之以色,以觀其貞」。還要用女色來考驗他,看看他面對女色的誘惑是不是能夠如如不動。「告之以難,以觀其勇」。告訴他這件事很困難,看看他有沒有勇氣去承擔。最後,「醉之以酒,以觀其態」。還要把他灌醉酒,看看他酒後是否失言,是否失態。你看我們現在很多的領導者,平時都是文質彬彬的,溫文爾雅的,說話慢聲細語的,但是喝醉酒之後就醜態百出,讓人一看就失去了恭敬心。所以你經過這層層的考察之後,這個人都沒有問題,才可以把他用到重要的領導位置上。這個就是我們今天拋磚引玉,把《群書治要》中的修身、用人、愛民的思想,給大家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我相信接下來三天的論壇講座會更加精彩,希望大家都能夠認真聆聽古聖先賢的教誨,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