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古鏡今鑒—《群書治要》的當代價值  劉余莉教授主講  (第一集)  2013/4/20  香港國際博覽館HALL2  檔名:56-138-0001

  尊敬的各位前輩,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下午好。今天非常榮幸應香港聖賢教育學會的邀請,來到了香港這個寶地,和大家一起來學習《群書治要》。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分享的題目,是「古鏡今鑒—《群書治要》的當代價值」。之所以選這樣一個題目,我們都知道,我國老一輩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黨和國家卓越的領導人習仲勳同志,早在二00一年的時候,就對《群書治要考譯》題了這樣四個字「古鏡今鑒」。期許我們從歷史經驗中來學習古聖先賢治國平天下的教訓,能夠為我們今天構建和諧社會,能夠給一些啟示。

  古人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位卑未敢忘憂國」、「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報國情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等,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我們都應該繼承和發揚。我們看了這句話,我們就會思考,為什麼在中國古人那裡有這樣的政治抱負、報國情懷、浩然正氣和獻身精神,而這種精神在現代中國人的身上卻不多見了?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我們讀的書和古人不一樣了。古人從小要熟讀四書五經,接受的是古聖先賢的薰陶和教誨,所以久而久之自然有這樣的人生理想、政治抱負等等。為什麼要學習?目的就是「以學益智」,增長我們的智慧,「以學修身」,提升我們的修養水平。

  我們今天選擇了《群書治要》這本書,對於領導幹部的修身治國有什麼重要的意義?我們知道領導幹部首要任務,就是怎麼樣來治理國家,使社會安定。《群書治要》首先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社會治亂的根本究竟在哪裡?在《群書治要.崔寔政論》上有這樣一段話,「凡天下之所以不治者,常由人主承平日久,俗漸弊而不寤,政浸衰而不改,習亂安危,逸不自睹。」說大凡天下之所以得不到治理的原因,通常都是因為君主承繼太平的日子已經太久了,社會風氣逐漸變壞也不覺悟,政治逐漸腐敗也不更改,習亂於這種亂象,安於現狀,還逸樂看不到危機。「或荒耽嗜欲,不恤萬機」,有的沉迷於欲望的享樂,不理國家大事。「或耳蔽箴誨,厭偽忽真」,有的耳朵裡聽不進勸諫和教誨的真言,滿足於虛偽忽視真誠。「或猶豫歧路,莫適所從」,有的是在歧路徘徊,不知道何去何從。「或見信之佐,括囊守祿」,有的是被信任的大臣,因為要保住自己的俸祿,而閉口不言,不敢犯顏直諫。「或疏遠之臣,言之賤廢」,有的是被疏遠了的大臣,因為自己的身分低微,言語不被採用。「是以王綱縱弛於上,智士鬱伊於下,悲夫!」所以,國家的法度綱常在上很鬆弛,而有識之士在下憂心忡忡,真是可悲!

  我們看了這樣一段論述,感覺到這句話說古代的社會盛衰適用,說今天社會的盛衰也同樣適用。一句話社會盛衰的根本原因在哪裡?那就是在唐朝的時候有一位詩人李商隱所說的,「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也就是說,一個國家之所以由盛轉衰,就是因為領導幹部他們的德行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很多人面對當今社會的腐敗現象,食品安全問題,國有資產流失問題等等,也都非常的憂慮。他們認為只有把西方的民主制度搬到中國,這些問題才能夠得到解決。大家對這種看法認同嗎?在我沒有學習《群書治要》之前,我也是這樣認為的。譬如我在上研究生的時候,有一位學中國哲學的同學,他說要給孔老夫子寫一部書,《至聖先師孔子》,為孔老夫子證明。當時我還和他爭辯,我說就是因為孔老夫子的思想,使得我們今天社會經濟發展落後,大大的落後於西方國家,把這個罪過全都歸到古聖先賢的身上。

  但是,後來我們到英國去讀書,後來又到新加坡去學習,接觸到了上淨下空老和尚的教誨,聽到他說,在英國有一位著名的歷史哲學家叫湯恩比,他在研究了各個國家的社會發展史的基礎上,提出了這樣一句話,說「能夠真正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的,只有中國的孔孟儒學和大乘佛法」。一開始對這句話,也是抱著懷疑的態度,但是聽了老教授講經講得很多,講儒釋道的根本,講學儒和儒學的區別,我們也被他這一種說理透徹給征服了,最後才生起了對傳統文化的信心。所以當我們向西方學習的時候,我們忽視了西方的制度建設所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在西方的歷史上,它的文化是一種宗教文化的傳統,政治制度維護的是公平正義。但是仁慈博愛,誠實守信的道德教育是靠教會來教導的,所以他們並沒有忽視道德教育,只不過道德教育的主體是宗教而已,是教會而已。所以我們忽視了這一點,盲目的把西方的一些先進的制度搬過來,但是並沒有在社會生活中起到應有的效果。

  譬如說我們看,安利公司剛剛到中國來發展的時候,它有一個全球通行的無償退款制度。什麼意思?就是你把這個產品用光了,用得一滴不剩,然後你對它不滿意,可以拿著空瓶子到公司去退款,這個公司會把所有的貨款退還給你。為什麼?因為它覺得自己的產品質量很過關,沒有人對它不滿意,這個制度走過了很多的國家,沒有出現任何的問題。但是唯有來到中國的時候卻遇到了瓶頸,遇到了挑戰。遇到了什麼挑戰?我們知道中國人都很聰明,但是有的時候聰明沒有用到正確的地方。有的人拿著用光了產品的空瓶子,到公司要求退款,而且很多人是倒光了產品,他不是用光了這個產品,然後也拿著空瓶子到公司去退款,結果每一天都有排著長龍的人,拿著空瓶子要求退款,這下可讓安利公司開了眼界。最後怎麼樣?迫使他們在短短的時間,改變了全球通行的無償退款制度。我們知道安利公司的分配制度被哈佛大學的工商管理學院研究過,被譽為最完美的、無懈可擊的分配制度。但是就是這樣一個看似完美的制度,來到我們中國的時候,卻遇到了種種的弊端和挑戰。所以諸位朋友這是制度的問題嗎?歸根到柢是人的問題。

  所以我們盲目的把西方的制度搬到中國來,而忽視了它的宗教文化傳統,就會出現異體移植的弊端;就是制度在西方用得很好,一挪到中國就會水土不服。再譬如我們把西方的民主制度引到中國的鄉村,民主選舉村幹部,結果這個村民誰給他的錢多,他就會選誰,最後出現了很多賄拉選票、營私舞弊的現象。這些現象都告訴我們,愈是實行民主,愈需要有一定的道德教育,道德素質做基礎,否則的話,選出的這個村幹部,絕對不是最理想的。這些案例為我們說明了孔老夫子反覆強調的一個道理,那就是「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如果這個領導者是個有德行的,大公無私的領導者,無論是怎樣的制度,都不會對企業、對國家造成很大的危害。如果相反,如果這個領導者德行敗壞,以權謀私,他總是會利用制度的漏洞,想方設法的以權謀私。

  這句話在古代適用,在今天還適用不適用?我們看一看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出現了很多的能人現象。什麼是能人現象?就是這個企業眼看著要倒閉了,但是換了一個董事長、一個總經理,結果他在短短的時間,就使企業扭虧為盈。很多人認為這個人很能幹,把他稱為能人。其實當我們反觀這個現象的時候,這個人不僅僅是一個有能力的人,他首先是一個有道德的人,因為他沒有想方設法的把國有資產化為私有,中飽私囊,所以他制定的政策,全都是有利於整個企業的長遠發展,有利於企業的每一個員工。所以這個能人不僅首先是有能力的,而且首先是有德行的。在美國也有一位倫理學家,他專門研究美德,他有兩個著名的著作,一本書叫《追尋美德》,另一本書叫《誰之正義?何種合理性?》。在《追尋美德》這本書中,麥因泰爾就提到,他說「無論道德原則有多麼具體和完美,如果人們不具備道德品格或美德,這些原則就不會起作用」。他還說,「對於法律的應用而言,它僅僅對那些擁有正義美德的人才有可能發揮作用」。這一句話就是告訴我們,這個正義的制度和規則,是得有正義美德的人設計出來的,而正義的制度設計出來了,在它推行的過程中,也必須得有正義美德的人才能把它推行得好,才不至於出現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

  他的這一句話,在《群書治要.孫卿子》也就是荀子上,以另一種方式更加簡潔的表述出來,他說「故法不能獨立,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源也。」也就是說這個禮法制度不能單獨的存在,不能單獨的發揮作用,得到聖賢君子這樣的人,才能夠把這個制度推行好,失去了聖賢君子這樣的人,這個禮法制度就不能夠發揮好的作用。所以這個禮法制度是治理的開端和憑依,而聖賢君子人,是制定這個法律制度的人,他是法之源也。在《群書治要.傅子》上,把制度建設和道德教育之間的關係,用一句話就給我們表明了。因為我們在反腐倡廉的過程中,好多人都在爭論,究竟是制度是更根本的,還是人是更根本的,二者的關係如何去平衡?這句話就告訴我們,說「明君必順善制而後致治,非善制之能獨治也,必須良佐有以行之也。」明智的君主,一定會順著好的制度,才能夠達到社會和諧天下大治的結果。好的制度重不重要?當然很重要。但是它接著強調,並不是說有了好的制度,就一定能夠達到天下大治的結果,必須有良佐,就是好的輔佐的人才,有聖賢君子來推行這個好的制度,所以聖賢君子也同樣重要,甚至是更為根本。這兩句話就把制度建設和人的道德教育之間的關係,給我們講清楚了。

  在美國聯邦上訴法院有一位法官叫勒納德.漢德,他說了這樣一句話,他說「我總是不明白,人們為什麼要求助於憲法、法律、法院、法官來實現公平和正義,我反覆的告誡你們,這麼做是錯的。因為真正的公平正義只存在於男女老少的心中,如果公平正義在人們的心中死去,憲法、法律、法院、法官誰也救不了他!」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的法官認為誰給他的錢多他就可以偏向誰,就有失公平正義,那我們的法院、法官也沒用辦法真正起到維護公平正義的效果。這個就是告訴我們,道德教育很重要,絕對不可以忽視。

  如果我們忽視了道德教育,只是強調制度建設,那就會有三個問題是不可以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難以防患於未然。在《漢書》上有這樣一句話說,「禮者禁於將然之前,法者禁於已然之後。」這個禮儀的教化,倫理道德的教育,都是防患於未然,使這個消極結果根本就不發生。而法律的制裁是在消極結果產生之後,給予事後的懲罰和補救。你可以把這個犯罪的人、腐敗分子抓進監獄,判處他無期徒刑,但是他給國家所造成的損失已經無可挽回了。這個「禮者禁於將然之前」的效果,我們可以從婚禮上得到觀察。我們中國古人被譽為「華夏之族,禮義之邦」,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滲透著禮的教化。譬如說我們看婚禮,男女結婚前三天,女方三日不熄燈。為什麼三日不熄燈?很多人說那是迷信。其實我們現在學習傳統文化,學到了很多形式的東西,但是內容不為人所知,就被誤解為迷信了。為什麼要三日不熄燈?因為再過三天這個女兒就要出嫁了,趁著她還在家的時候,抓緊時間,徹夜不眠給予她為人妻、為人母的教育。當然平時夫妻相處很和睦,這個女兒已經學得很多了,但是在她出嫁前三天,還要徹夜不眠的抓緊時間教導她,如何為人妻、為人母。

  在娶妻這一天,新郎就早早的起身,幹什麼?他要祭祀祖先、祭祀天地。因為在中國古人看來,兩個人的結合,不僅僅是兩個人之間的私事,它關係到整個社會的和諧,關係到整個家風的承傳,所以不能夠不謹慎。他要去迎親之前,出門之前,要接受他父親的敬酒。中國人特別講究長幼有序,平時吃飯的時候都是兒子恭恭敬敬的給父親敬酒,但是這一次不同了。突然之間,他的父親要給兒子敬酒,結果這個兒子就感覺到和平日不同,突然感覺到這件事情很重要,自己肩上的責任也很重大。新郎來到了新娘的家裡,岳父岳母非常鄭重的親手把女兒交到新郎的手上。意思是說,從此以後我們這個女兒一生的幸福就託付給你了,你要對她倍加關愛。這個時候新郎也能夠體會到岳父岳母的心情,他就帶著新娘跪拜岳父岳母,讓他們放心,感恩岳父岳母給自己培養了一個賢內助。

  新娘就被娶上了花轎。在她坐上花轎之後,一定要做一個動作,什麼動作?就是把她的香扇從轎子的窗口給扔出去。為什麼要做這樣一個動作?這就是提醒自己,以前在家是千金小姐,天氣熱一點還要拿扇子搧一搧,說天氣好熱。現在你要去為人妻、為人母了,這些嬌裡嬌氣的小姐習氣,就要隨著這一把香扇都給它拋出去,扔得一乾二淨。她來到了公公婆婆的家裡,公公婆婆本來是在主人的位置上的,他們就從主人的位置退了下來,退到了客人的位置上,而把這個兒媳婦從主人的位置迎了上來。為什麼?這個就是提醒兒媳婦,從此以後我們這個家就託付給妳了,妳就是這個家的主婦了。所以要上孝公婆,中和妯娌,輔助丈夫,下教育好子女,這個責任無比的重大,必須有深厚的德行,才能夠承擔好。所以在《易經》上有句話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句話象徵的是女子的德行,女子應該效仿大地,大地非常的寬容,你把好的、乾淨的東西扔給它,你把髒的東西扔給它,它都沒有怨言,一概接受。這就說明,一個女子愈有德行,愈能忍辱負重,這個家庭才愈能經營得好,這一家才愈能夠幸福。

  到了兩個人要喝交杯酒了,這個交杯酒也會喝得終身不忘。他們拿著一個葫蘆,一切兩半,一人一半,意味著什麼?提醒夫妻兩個人原本就是一體的,不分彼此。不是像我們現在學到的,所謂西方的觀念,什麼觀念?這兩個人還沒有結婚,就要進行婚前財產公證。什麼意思?意思是說不要因為財產問題,一旦離婚再惹出紛爭吵上法庭。你看兩個人還沒有結婚,就想到了以後可能會離婚,這個婚姻怎麼能夠經營得好?中國人恰恰相反,他認為夫妻本來是一體的,不分彼此。這個葫蘆瓜裡的酒是甜的,葫蘆瓜的絲是苦的,喝了這杯交杯酒之後,就意味著夫妻從此以後要同甘共苦,彼此扶持,白頭偕老,共度一生。這還不算,喝完交杯酒之後,還要把這個葫蘆瓜拿繩子繫在一起,掛在牆上。為什麼?這就是提醒夫妻兩個人,在今後的生活中,不要因為小小的磕磕絆絆影響了夫妻和睦相處的主旋律,不要忘記兩個人結合時最初的發心。

  這個婚禮進行下來,處處都是起到了提醒和教育的意義,提起了每一個人的責任感。所以我們看到這個的時候,我們就想到,其實古聖先賢對得起我們後代子孫,他把如何夫妻和睦,如何教育好兒女,如何構建和諧社會的方法,都已經給我們總結出來了,並且落實在禮儀之上。但是我們後代子孫體會不到古聖先賢的良苦用心,還把他們誤解為封建迷信,是等級制度的產物,還對它進行批判。這就等於我們坐在一個大樹蔭下好乘涼,但是卻不知道感恩回報,還要拿著斧子把這棵大樹猛砍,沒有比這更折福的事情了。所以我們中國社會出現了這麼多逆倫現象,兒子把父母給殺了,夫妻同床異夢,兄弟因為財產起了紛爭,吵上了法庭,什麼原因?原因就是我們忽視了傳統文化的教育。在五四運動和十年文革之中,我們對傳統文化的過度批判,讓我們一度喪失了對傳統文化的信心。所以在十八大的報告中就提出說要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這一句話講得非常必要。

  第二個問題,就是容易導致人「免而無恥」。什麼叫「免而無恥」?就是沒有觸犯法律,不道德的行為,西方把它稱為反社會行為。譬如說青少年吸毒、酗酒、賣淫,鄰里糾紛,青少年倚強凌弱等等,這些現象沒有達到法律制裁的標準,這個青少年的年紀很小,還達不到法律制裁的標準。但是這些現象已經非常的普遍,已經對社會和諧造成了嚴重的危害,這些問題靠法制監督機制的健全是沒有辦法解決的。所以在《論語》上,孔老夫子就提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這就是我們現在所學的西方式的管理方式,設置了各種各樣的政令條款,用這個來引導人們,只要他觸犯了這個政令條款,就給他以刑罰的處罰。結果是什麼?人們因為懼怕處罰,免於去做壞事,但是他沒有羞恥心,甚至他仍然想方設法的去做壞事,免於法律的制裁,還沾沾自喜,認為這是自己聰明智慧的表現。所以在《群書治要.鹽鐵論》上說了這樣一句話,「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殺人,而不能使人仁。」法律確實能夠把犯罪的人給予刑罰的處罰,但是培養不出一個人廉潔的節操;也能夠把犯罪的人處死,但是培養不出一個人的仁愛之心。這就是法律的侷限。

  在《群書治要.淮南子》上,它就做了一個更佳形象的比喻,它說法律能夠把不孝的人給殺死,但是不能夠使人成為像孔子、曾子那樣有德行的人;法律也能夠把盜竊的人給處以刑罰的處罰,但是培養不出像伯夷、叔齊那樣高尚的廉潔的節操。孔老夫子培養的徒弟有三千多人,每一個人在家孝敬父母、出門尊敬長輩,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社會大眾的表率。這是靠什麼所成就的?靠的不是法律,靠的是教育所成就的。我們看到孔子養徒三千人,我們也想到了我們目前,也有一位類似孔子的老師,那就是我們所尊敬的上淨下空老和尚。你看他培養的徒弟,可能比三千人還多,很多人都是各行各業的表率。譬如說我們知道的劉素雲老師,優秀共產黨員;我們所知道的胡小林董事長,優秀的企業家,無私無求的為弘揚傳統文化在做貢獻;包括我們今天大會的主辦方,聖賢教育學會的王會長,都是在老法師老教授的教導下,來為社會公益事業無私無求的付出。當然我們所熟知的蔡老師、李越老師等等,這些更是長期接受老法師的理念。怎麼樣?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受到社會大眾的尊重。所以我們想,這是靠什麼成就的?靠的是教育所成就的。

  第三個問題,如果我們忽視了道德教育,只是關心制度建設,還會出現一個問題,那就是「法令滋彰,盜賊多有」。就是我們設置的法令條款,一天比一天的更具體、更細緻、更嚴密,愈來愈多,但是社會沒有因此安定和諧,違法亂紀的人、鑽法律空子的人卻愈來愈多,法令滋彰,盜賊多有。譬如說我們食品安全出現問題了,我們就可以出一個「食品安全法」;我們腐敗現象很嚴重了,我們可以出一個「反貪污反腐敗法」。法律的條文愈來愈多,愈來愈細緻,但是怎麼樣?社會並沒有因為這些法令的出台而變得更加和諧,相反鑽法律空子的人、違法亂紀的人卻愈來愈多。

  有一次我去參加一個國際會議,這個會議有很多西方的學者。其中有一位學者,還是一位女士,她站起身來用非常諷刺的口吻說,她說:你們中國人千萬千萬不要盲目的向我們西方人學習,為什麼?因為我們西方社會,並不像你們想像的那麼美好,恰恰相反,還出現了你們幾千年前老子所描述的情形。什麼情形?很難得,當時她就引用了這句話,你看一個外國人,她能夠引用老子的話,說「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我們看一看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不是這種情況?在近現代以來很多人認為上帝死了,宗教是迷信,所以西方社會的很多年輕人,不再相信宗教了。但是他們的政治制度,仍然是以維護公平正義為核心來進行制度安排的,結果怎麼樣?結果法律雖然愈來愈多,愈來愈細緻,但是青少年犯罪率不斷的攀升,青少年的問題也愈來愈嚴重。

  在《群書治要.袁子正書》上就這樣說到,「不能止民惡心,而欲以刀鋸禁其外,雖日刑人於市,不能制也。」每每我讀到這些聖賢教誨,我就發自內心的佩服。為什麼?你看他用三、二句話,就把那個問題的關鍵給指出來了。你不能制止人民作奸犯科的心,而只是以刑罰來規範、處罰人的行為,就是你每一天在外面執行死刑,都不能制止作奸犯科的事情發生。我們從歷史上看,在《漢書》上說,如果我們只是注重法律的嚴苛,忽視了道德教育,會出現什麼問題?「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詐起」。這個法律一出台,奸詐的行為就產生;這個命令一下達,欺詐的行為就興起。就像「以湯止沸、以薪救火」一樣,只是使這個事情發展愈來愈烈,於事無補。所以這些論述都告訴我們,在重視制度建設的同時,必須加強道德教育。因為什麼?因為「人心正則國治,人心邪則國亂」。這也是我們學習《群書治要》得到的一個基本的結論,也就是社會治亂的根本在於人心出了問題。

  第二個問題,領導者成敗的關鍵在哪裡?我們學習《群書治要》,也給我們很多的啟發。因為當領導者的都希望自己一呼百應,受人愛戴和尊敬,走到哪裡做事、說話都很有執行力。凡是領導者,都希望有這個效果。怎麼樣做才能有這個效果?在《大學》上告訴我們,說「德者,本也;財者,末也。」這個名聲、財富、社會地位,那都是枝葉花果,它的根在哪裡?根就在於一個人深厚的德行。所以說領導者成敗的關鍵就是在於有深厚的德行與否。在《中庸》上,孔老夫子在稱讚舜王的時候,也說了這樣一句話,「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真正有深厚德行的人,像大舜那樣,他的後母、他的弟弟三番五次的要置他於死地,他不僅沒有懷恨在心,想著去打擊報復,還總是反省自己做得不夠。最後他的德行感化了堯帝,把這個王位、天子之位讓給他,感化了天下的百姓,最後也感化了他的後母和弟弟。所以孔老夫子在稱讚舜王的時候,這樣說到:真正有德行的人,一定是福祿壽名都是齊全的。

  在中國的史書上,有很多有道德學問的讀書人,他看到一個人現前的所作所為,他就知道他以後的發展趨勢如何。他們靠什麼來看的?其實這些有道德學問的讀書人都明白天道,他們都從聖賢書上體悟到了這些規律。譬如說在《尚書》上就有這樣一句話,「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牆。有一於此,未或弗亡。」在內興起迷戀女色之風,在外喜歡打獵,喜歡娛樂,喜歡飲酒沒有節制,沉迷於靡靡之音,住的房屋又高又大,牆上還雕刻著花紋,以上六種情況,如果你做到了一件就沒有不滅亡的。魏徵在《群書治要》的註釋上加了這樣一句話,「更何況是六種全都做到了」。所以我們看了這句話,要非常的謹慎、要非常的反省,自己是不是有六種表現之一?如果有其中一種表現,那就沒有不滅亡的了。

  在《群書治要.呂氏春秋》上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說楚國有一個很會給人看相的人,他給好多人看相,說的都和這個人一模一樣,結果楚莊王就感覺到很奇怪,把他召見了,問他是怎麼一回事?這個人怎麼回答?他說:我並不是能夠給人看相,我只不過是能夠觀察這個人所結交的朋友。如果我看的這個人是一個布衣百姓,他所結交的朋友在家孝敬父母,出門尊敬長輩,做事非常的謹慎,自己很善良,還畏懼法令。這樣的人,他的家一定一天比一天過得更好,身心一天比一天的更安定,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吉祥的人。如果我看的這個人是一個事奉君主的大臣,他所結交的朋友個個誠實守信,喜歡德行,喜歡做善事,這樣的人事奉君主,一定一天比一天事奉得好,他的官位會一天比一天的更提升,這就是所謂的吉祥的臣子。如果我觀察的這個人,是一個君主,他的朝廷中的臣子都是賢德之人,左右都是忠誠之士,君主有過失,這些臣子都敢犯顏直諫,這樣的君主,他的國家會一天比一天更安定,他君主的地位一天一天的受尊崇,天下的人一天比一天的更加心悅誠服,這就是所謂吉祥的君主。最後他還強調,他說我並不是會給人看相,我只不過是能夠觀察這個人所結交的朋友。

  諸位朋友,我們今天來到這個會場,有可能都是朋友勸告讓我們來的,或者是朋友騙我們來到了這個會場,為什麼?因為他們希望你們接觸聖賢教誨,結交那些喜歡德行、做善事的人。這樣的朋友是最值得你尊敬的、最值得你信任的人,對他們要非常的感謝。當然我們為什麼能夠結交這樣的朋友?在《易經》上也告訴我們,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因為我們自己有德行,我們才能夠感召這樣的朋友來到我們的身邊。譬如說我們喜歡賭博,結果你感召的許多朋友都是喜歡賭博的人。另一個人喜歡卡拉OK,他所感召的朋友都是喜歡卡拉OK的。我們喜歡學習傳統文化、喜歡《群書治要》,結果這些喜歡聖賢教誨的人就來到了這裡匯聚一堂。這個就是告訴我們,根本的根本還是在於自己的修身。所以領導者的成敗何在?就是在自己的道德修養。

  「現在的社會,誘惑太多,圍繞權力的陷阱太多。面對紛繁的物質利益,要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官商交往要有道,相敬如賓,而不要勾肩搭背,不分彼此,要劃出公私分明的界限」。他在沒有擔任總書記之前就強調說,「一個人不能夠既當公務員又想發財,如果你既想當公務員又想發財,那就會有危險了」。為什麼不能夠這樣想?在《群書治要》董仲舒對皇帝的上書中,有這樣一段闡述,他告訴我們為什麼不能既想當官又想發財。他在上書中說,古代的國土,也是今日的國土。同是一片國土,而古代能夠使國家大治,上下和睦,不令而行,不禁而止;官吏沒有奸詐邪惡,囹圄空虛,監獄裡沒有犯人;恩德潤及草木,福澤廣被四海。以古觀今,為什麼相差得這麼遠?是什麼地方出現了錯亂,以至道德風氣衰敗成這樣?你看董仲舒提出的這個問題,也是我們今天要解決的問題。

  提出這個問題之後,他自己進行了回答,他說,想來大概是現今的治國之道比之古時有所差失,或者是與天理有所違背?天道是什麼樣的?上天對待萬物是有所分配的,它也是很公平的。譬如說給予了一個動物很鋒利的牙齒,就去掉牠的抵角;讓牠長著翅膀的,就讓牠只長著兩隻腳。這就是接受了大的好處,就不能再獲取小的好處。同樣的道理,古代凡是接受俸祿的人,就是當官的人,現在來說就是公務員、領導幹部,不以體力勞動謀生,不得從事商貿事業,這也是接受了大的好處就不得再謀求小利。如果已經接受了大的好處,又要謀取小利,連上天都不能使其滿足,更何況是人?富有的人奢侈美滿,貧窮的人艱難愁苦,而居上位者不予救助,人們就不樂意生存下去;人民不樂意生存下去,連死都不躲避,又怎麼會去躲避犯罪?這就是刑罰之所以繁多,但奸邪仍然制服不了的原因。所以享受俸祿之家,也就是領導幹部公務員,以俸祿為生就行了,不能與人民爭佔產業,這樣利益就可以普遍的分布,而人們也可以家給人足。這是上天的公理,也是上古的治國之道。天子應該取法此道做為制度,大夫也應該遵循它,並成為自己的行為。

  這一句話就是告訴我們,古代的聖賢君子,身居爵位的人,他都不與民爭利,不去從事工商業,所以百姓才崇敬他們的品行,聽從他們的教導,人民被他們的廉潔所感化,而不貪婪鄙陋。由此看來,天子、大夫是百姓所效仿的榜樣,怎能以居賢人之位,卻像平民那樣行為?惶惶不安的謀取財利,並經常擔心財用匱乏的,那是一般百姓平民的意識。惶惶不安的求取仁義,並經常擔心不能教化百姓的,這才是士大夫應當考慮的事。最後他用《易經》上的一句話做了總結,他說《易經》上說「負且乘,致寇至。」什麼意思?乘車是君子的位分,而背負肩挑是平民百姓所做的事情。這句話就是說身居君子之位,身為領導幹部、身為公務員而又去幹平民百姓的事,必然會招致災禍臨頭。這個是我們講的,領導者的修養是領導者成敗的關鍵。

  第三個問題,我們就要講一講,領導幹部道德修養的內容是什麼?很多人也想一呼百應,受人尊敬,也想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應該從哪裡入手?我們講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就是修身,第二就是愛民,第三就是用人。首先我們看一看修身從哪裡入手?修身也講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是戒貪,第二是懲忿,第三是改過。修身從哪裡提升自己的境界?從戒貪開始。這個《群書治要》被魏徵等大人編纂好了,呈送給唐太宗。他每一天手不釋卷的閱讀,讀得非常高興,最後他總結這樣一句話,「為主貪,必喪其國;為臣貪,必亡其身。」說當君主的很貪心,最後的結果就是喪失了自己的國家;當臣子的很貪心,最後就是身敗名裂。所以他說,一個人拿著自己的官位不珍惜,去以權謀私,權錢交易,徇私舞弊,那就是如同拿著珍珠蛋射鳥雀。什麼叫拿著珍珠蛋射鳥雀?珍珠的子彈非常的昂貴,在中國古代那會兒還沒有人造珍珠,所以都是自然珍珠,價值連城。但是他認為這沒有什麼,拿著它去幹嘛了?拿著它去射麻雀,分不清哪一個重、哪一個輕。

  我們看,在曾國藩的家書中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他說「不取軍中一錢,寄回家中。」就是公家的一文錢他都不會挪作私用。我們現在的人看到了這一句話,我們相信不相信曾國藩真的做到了不取軍中一文錢挪作私用,我們相不相信?大家都是學習傳統文化的,所以他能夠相信。但是每每我給這些領導幹部上課的時候,我問他們相不相信?很多幹部都在下面搖頭,說不相信。為什麼不相信?因為我們自己都沒有做到,怎麼能夠相信他能夠做到不取軍中一錢寄回家中?所以我們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那我們就要問了,為什麼曾國藩能夠做到不取軍中一錢寄回家中,而我們現在的很多領導幹部卻做不到這一點?我們和曾國藩的區別何在?

  其實我們和曾國藩的區別也不是很大,特別是在座的很多可能智商都比曾國藩高。為什麼?我們講一個故事,大家就相信了。曾國藩小的時候,有一次在讀書,讀得很累,天已經很晚了,結果家裡就來了一個小偷,這個小偷就趴在屋頂上,想等他讀書累了、去休息了,然後再入室行竊。但是曾國藩讀了一段書,翻來覆去的背誦,就是背誦不下來。結果怎麼樣?結果這個小偷等得有點不耐煩,他就從房上跳下來,把曾國藩前面背的那一段書給他背誦了一遍,然後就揚長而去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告訴我們曾國藩小的時候智商不是很高,但是他一生得益於恭敬、勤儉、恆心這幾個字。他和我們不同之處何在?他對古聖先賢的教誨,深信不疑,有一種至誠恭敬之心,所以他讀了四書、讀了《易經》等等,我相信對這上面的教誨,也深信不疑。

  《大學》上就有這樣一句話,「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很多人本來可以一帆風順,平步青雲,但是就是因為沒有讀這一句話,不相信這一句話,結果卻鋃鐺入獄了。這句話就是說,你的財富是以不正當的、不好的方式賺得的,結果怎麼樣?結果一定會以不好的方式給敗散掉,這是一定的規律。所以中國古人說,這個財富並不是賺到你手、貪到你手就是你的了,它為五家所共有。哪五家?古人給我們總結出來了,首先就是官府,譬如說我們這個錢是貪污受賄、違法亂紀賺得的,最後東窗事發,自己鋃鐺入獄,所有的家產被沒收、被充公,雖然賺到你手了,還沒等你享受,又曇花一現給收回去了,所以是竹籃兒打水一場空。

  我們看《群書治要.史記》上,記載著魯國有一個宰相叫公儀休,他為官清廉,不與民爭利,對屬下要求也很嚴格。這個公儀休有一個特點,就是有一個嗜好,很喜歡吃魚。結果有人就投其所好,送給他很多魚,他就派人把這些魚又送了回去。這個送魚的人就感覺到奇怪了,他說我知道您愛吃魚,特地選了一些上好的魚送給您,為什麼您不接受又給我送回來了?這個公儀休怎麼回答的?他的回答很有味道,他說正是因為我愛吃魚,所以我今天才不能接受你的魚。為什麼?如果我愛吃魚,我是宰相我也買得起,我自己去買不就好了嗎?如果我今天接受了你的魚,改天養成了愛佔便宜的僥倖心理,愈貪愈多,當我被關進監獄的時候,請問我還能吃得到魚嗎?還有誰再送給我魚?所以,正是因為我愛吃魚,我才不能接受您的魚。你看看我們經常讀一讀這樣的故事,就知道那些領導者怎麼樣的有理智,才把自己的理智也提起,不會利令智昏,情令智迷。

  第二就是水災,第三就是火災,這些災害,看起來是自然的,實際上也專會把不義之財給焚燒掉、給剽奪走。第四就是盜賊,中國古人有一句話說「盜亦有道」。這個盜賊也有道義,專門劫富濟貧。看你這個錢來歷不明,貪污受賄而來,又沒有用它做慈善事業,反而一擲千金,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這個盜賊看了也會過意不去,專門偷盜、敲詐勒索為富不仁的人,所以這個盜亦有道。在《莊子》上就告訴我們,有一個大盜叫跖,他所以能成為大盜,是因為他也講仁義禮智信。譬如說他能判斷什麼時候去行竊最沒有危險,風險最小,這也是智的一種表現。去偷盜的時候,這個領頭的人要衝鋒在前,出來的時候他要再斷後,這也是勇的表現。分配贓物的時候,要按照每一個人的付出和風險大小來平均分配,這也是義的表現。這就是告訴我們你要想做一個盜賊,都要講仁義禮智信,否則都成不了大盜,更何況做一個領導幹部?第五點,防不勝防,那就是不肖子孫,敗家子也會把你的不義之財給敗散掉。

  現在我們很多人都沒有學習傳統文化,看到很多的腐敗分子,貪污了很多錢,把兒女送到國外去求學,一說起來,就是一臉的羨慕。譬如說我有一個朋友他在土地局工作,說起他的局長,他就是一臉的羨慕,說你看我們這個局長,只是一個小小的市的土地局長,但是豪華別墅有很多,豪華轎車有很多輛,把女兒送到澳大利亞去求學,一路都是豪華轎車開到機場,說起來就很羨慕。結果我們就說,「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這樣的事情不能夠羨慕,還要勸告你的局長,趕緊懸崖勒馬,否則災難就在不遠了。結果他聽了之後就笑了,他說我們這個局長是老江湖,他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都多,他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都多,他怎麼會相信這些道理?你看沒有辦法,我們想去幫助別人都幫不上忙。結果過了幾年,這個市的市委書記,因為貪污腐敗被抓了起來,波及到好幾個局長,其中有一位就是這位土地局的局長。結果他被抓起來之後,所有的親朋好友都對他敬而遠之。你看,以前要去給人家送禮都要排著隊的,還要走後門,現在這些親朋好友看到他的家屬都敬而遠之,都不敢跟他打招呼,生怕牽連到自己,把自己也給牽扯到其中。他東窗事發之後自己鋃鐺入獄,不義之財被沒收、被充公,連在澳大利亞求學的女兒也受到了盤查。所以我們看「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的這個例子,就在我們的身邊。

  當我到英國去求學的時候,我們也看到了很多,這個有錢人的、有權人的子孫,他們被送到國外去求學,並沒有拿著父母給註冊繳學費的錢去註冊繳學費,反而拿著這些錢來到了卡西歐。卡西歐中國留學生是最多的,結果怎麼樣?一擲千金,嘩啦嘩啦,把父母給的錢又給敗散掉了。所以我們深入去觀察,這個「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的例子,就在我們的身邊。

  當然我們要知道,中國古人是拋磚引玉,只是引導我們學會去觀察。在我們現代社會,又多了一種敗散錢財的方式,大家知道是什麼嗎?那就是得病,那就是醫院。為什麼古人沒有總結這一點?因為在中國古代有兩種人最受尊重,一種人就是醫生,另一種人就是老師。因為這兩種人對社會的付出是無私無求,不講條件的。你看這個醫生半夜有人來敲門,他也不問這個人是貧富貴賤,付不付得起藥費,背上藥箱直接就走了。把人家的病醫好,他還繳不起醫藥費,他就免費把這個醫藥贈送給他,所以醫生最受尊重,也沒有出現在醫生那兒敗散錢財的方式。但是我們現在不同了,醫生很多也沒有學傳統文化,結果怎麼樣?看這個人領導幹部,那個人很有錢,他們得病了。結果就讓他們去做很多不必要的檢查,花很高的費用來買那些所謂的特效藥,其實都是有副作用的。所以你看賺了很多的錢,但是自己得了一身病,還要在醫生那裡把這個錢財給敗散出去,這個是得不償失。

  所以我們看古聖先賢的教誨,卻非常的感觸。譬如說道家的勸善書《太上感應篇》,被譽為古代狀元、宰相的必讀之書。這裡邊就有這樣一句話,「取非義之財者,譬如漏脯救飢,鴆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取不義之財的人,就像吃了那個有毒的肉,喝了那個有毒的酒,想止息自己的飢渴,不僅達不到目的,反而給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你看它比喻得多麼形象,但是我們現在的領導幹部,卻沒有機緣來讀一讀這樣的書。

  在現代人非常喜歡學《易經》,但是很多人都是在枝節上做文章。為什麼要學《易經》,請一個人來給我算一卦,看看我這件事可不可以做,這件事的發展趨勢如何,這個朋友合作夥伴可不可以交,這些都是枝末。有兩句話大家只要掌握了,就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興衰成敗。這句話就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是一定的規律。在二00九年,當時還任中央組織部部長的李源潮,在延安幹部學院秋季開學典禮上就這樣告誡,「貪官斂財,從來都禍及子孫;廉官清白,多數能蔭澤後代。」這也是一個熟讀歷史的人,得出了一個必然的結論。所以一部《二十四史》講的是什麼道理?講的就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的道理。

  另一句話也很重要,就是「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譬如說我們現在有一個省部級以上的幹部突然鋃鐺入獄了,大家都議論紛紛,說什麼回事、什麼原因等等,其說不一。到底是什麼原因?其實《易經》上早都給我們指出來了,那不就是「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所導致的嗎?是惡貫滿盈的結果。所以中國人看問題是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是看他現在有權有勢,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就對他很羨慕。他知道再過十年、二十年,甚至你看一看他的子孫後代,你就對他不羨慕了。另一家,他們家家境貧寒,但是兄弟姐妹勤奮好學,團結互助。你不要瞧不起人家,再過十年、二十年,這個家的家道就興盛起來了。這個都是不論一時,而論久遠,得出的發展趨勢。

  現在也有很多人很用心,為那些腐敗分子算了一筆帳,覺得確實是很不划算。第一是政治帳,自毀前程;第二是經濟帳,傾家蕩產;第三是名譽帳,身敗名裂;第四是家庭帳,妻離子散;第五是親情帳,眾叛親離;第六是自由帳,身陷囹圄;第七是健康帳,身心交瘁;第八是歷史帳,遺臭N年。在若干年之後,人們一談起他還恨得咬牙切齒,確實是非常的不划算,正如唐太宗所說的,是拿著珍珠蛋射鳥雀,分不清哪一個重、哪一個輕。

  如果我們很貪財的話,我們讀《群書治要》有一個人物就是楊震,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楊震在赴任東萊太守的路上,路過了昌邑縣,這個縣令王密是他舉薦做秀才的。王密聽說楊震路過此地,就乘著夜色,帶了十斤黃金要送給楊震。但是楊震就拒不接受,王密以為楊震怕這件事有人知道,才不願意接受的。所以他就說,恩公這一件事沒有人知道,我只不過是為了表達一下知遇之恩而已,你就放心的接受了。楊震聽了怎麼回答的?楊震回答說,這件事有天知、有神知、有你知、有我知,這叫四知財,怎麼說沒有人知道?所以他拒不接受這四知財。後來楊震的兒子、孫子和曾孫,都做到了三公的位置,非常的顯達。而他的後代子孫非常的廉潔,守住了他這種廉潔的家風。為了紀念他的這種品格,就把他家的一個房屋取名為「四知堂」。所以楊家的四知堂,凡是楊家的後代子孫從這個匾額下走過的時候,都能夠知道他們的祖先不收四知財。

  有的人對財看得很開,覺得我官位也不小,財富也不少,維持一個有體面的生活已經足夠了,何必為這些身外之物鋌而走險?所以他不貪財了。不貪財就開始貪色。中國古人說色字頭上一把刀,這一把刀可不是形容,因為這一把刀把你所有的功名利祿削得平平的,讓你一無所有。所以古代讀書的人、做官的人對這個字也非常的小心謹慎,不敢越雷池半步。譬如說我們都知道,在唐朝有一個著名的宰相叫狄仁傑,他在進京趕考的時候就留宿在一家旅店。因為這個狄仁傑少年英俊,非常的瀟灑,一表人才,結果這個店主是一個少婦人,白天看到他玉樹臨風,一表人才,就不免動了愛慕之心,到夜深人靜的時候,狄仁傑還在刻苦攻讀,結果這個少婦人就主動的來敲狄仁傑的房門了。諸位朋友,我們現在經常出差,到一個賓館剛剛登記入住,突然接到了一個電話,說你需要什麼什麼服務嗎?這個時候你會怎麼辦?狄仁傑把門打開一看,看到了一個盛裝的女子,打扮得非常的嫵媚,而這個女子還非常的坦率,說明了來意。這個時候狄仁傑心裡不免一動,但是他很快就鎮靜下來,想起自己在年輕的時候,曾經遇到一位老人家提醒過他,說你一生主貴,一定是能夠做到達官貴人的,但是你千萬千萬要小心,千萬不可以敗在女色的手上,因為這個色字頭上一把刀,會把你所有的功名利祿削得平平的,讓你一無所有。狄仁傑聽了之後,他也很坦率,他說一個人年紀輕輕又遇到女子主動的來投懷送抱,讓我不動心,確實也有點難,有沒有一個辦法讓我面對女色而不心動?當時這個老人家就教了他一個辦法,那我們今天也把這個辦法教給大家。他說其實一個人面對女色而心動的時候,不過是被表面所迷惑。為什麼?其實一個人好看,就好看在外邊的一張皮而已。我們仔細的想一想,在這個皮的底下都是些什麼東西?都是血肉相連,還有一些骯髒的管道,流淌著骯髒的東西。所以中國古人把人體比作一個臭皮囊。就譬如有人送給了你一個皮囊,外面雕著花又繡著朵,讓你一看就非常的歡喜。但是你把這個皮囊接過來一看,封口一打開,裡面裝的是什麼?裝的是血、肉、屎、尿等等,非常骯髒的東西。這個時候你還願意把她抱在懷裡嗎?我相信這個時候你是迫不及待的一把推開,避之唯恐不及。古人把這稱為不淨觀。實際上我們人體就是一個臭皮囊而已,沒有絲毫可取之處。

  在這個關鍵的時候,狄仁傑想起了老人家的提醒,他就把這個辦法也教給了這個女子,他說妳這樣來觀察我,妳發現我也沒有什麼可愛之處了。正是因為狄仁傑他有這樣的德行,他能夠忍人之所不能忍,所以他才能夠成人之所不能成,他去進京趕考,一舉成名,後來成為一代賢相,名垂青史。所以我們從狄仁傑的身上,確實學到了不淨觀。有人說你這個方法到底有沒有作用?有沒有作用根本上看你到底想不想去用。我記得以前在一個企業家論壇上就講過這個不淨觀,後來有一位企業家他真的就按照這個方法,就和自己的情人斷了關係,最後還走上了弘揚傳統文化的講台,把自己的經歷說給大家聽。所以說明什麼?說明古聖先賢的教誨能否起作用,關鍵是你對它是否有信心,是否會把它用在自己的生活之中。所以在難忍處能忍,這個才叫大英雄。

  所以,你看我們在寺院裡都有大雄寶殿,什麼叫大雄寶殿?在中國古人看來,戰勝千軍萬馬的人不叫大英雄,能夠戰勝自己的人,才是大英雄。譬如說你原來很懶惰,現在變得很勤奮;你以前好色,現在不好色;你以前喜歡賭博,現在不賭博;你以前喜歡吸毒,現在不吸毒。你以前有種種不好的過失,現在全都能夠改正過來,能夠克制自己的習氣、戰勝自己的人,叫大英雄。我們今天也期許,在座的各位學了《群書治要》、學了傳統文化之後,都能夠成為戰勝自己習氣的大英雄。我們上半堂的講課就到這裡,我們先休息一下,我們再接著講,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