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傳統文化是今世之必須—傳統道德與幸福人生  劉余莉教授主講  (共一集)  2011/1/11  印尼Borobudur Hotel Flores Ballroom  檔名:56-104-0001

  尊敬的印尼華裔總會的徐主席,尊敬的印尼中華傳統文化促進會的謝會長,尊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印尼的謝參贊、鍾參贊,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來賓,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今天很高興應印尼中華傳統文化促進會的邀請,來到印尼這個寶地,和大家一起來學習傳統道德與幸福人生。在我們的中華文化中有一句俗話,說你知道了嗎?我們經常說我知道了,其實大家並不知道。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如果我們知道了,我們的社會就不會出現這麼多的紛爭,我們的人生也不會出現這麼多的問題。

  所以什麼是道德?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道德這個詞是由兩個字來組成的。首先我們看一看什麼是道?說簡單一點,這個道就是自然而然的秩序和規律,它所講的是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恆常不變的規律,這個規律就像太陽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一樣,在古代是如此,在今天也是如此,這個東西我們把它稱為道。什麼是德?德者,古代的人把這個道德的德解釋為獲得的得。那麼究竟獲得了什麼?其實是獲得了道。所以我們把得道之人所具有的品質和特徵就稱為是有德的,而這個得道之人也就是聖人。也就是說聖人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所表現出來的品質,我們就稱為德。這個道德體現在哪裡?我們今天為什麼還要學習傳統文化?其實很簡單,因為這個道德就體現在我們的經書之中,記載在古人的這些經典中,所以我們學習它,對於解決我們人生的問題就會起到幫助。當然經典中講的道有很多,我們也不能夠一一的給大家來列舉,今天時間有限,我們給大家舉幾個恆常不變的道理。第一就是「厚德載物」,第二就是「福田心耕」,第三就是「未論行善,先須改過」。

  首先我們來看看第一個問題,厚德載物,這句話相信任何一個中華人民、中華民族的後代子孫都不會陌生。在《易經》上有一句話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個厚德載物是什麼意思?也就是說你外在的財物、身分、地位、名聲,都是靠你深厚的德行來承載的。所以在《大學》上有一句話說,德行是根本,財富是枝葉花果。我們學習植物的人都能夠知道,這個植物的枝葉花果能夠延伸到哪裡,它下邊的根必須也要能夠延伸到哪裡。所以一個人他能夠取得別人不具備的財富、身分、地位、名聲,那也絕對不是偶然的,他也一定具有一般人不具備的德行。

  我們現在人,很多人都不了解這一個事實真相,想方設法的用各種不好的手段去獲得財富,所以現在人如果能用一個字來概括他的特點,這一個字就是貪。我們現在的人不是貪財就是貪色,不是貪名就是貪利,總之總有一個字放不下。諸位朋友,如果我們很貪財,又是想方設法的以不好的手段去獲得財富的話,那你一定要記住,在《大學》上有一句重要的教誨,很多人就是因為沒有學習這一句話,本來可以平步青雲,一帆風順,但是卻出現了危機,甚至鋃鐺入獄。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你的財富是以不好的、不正當的方式獲得的,怎麼樣?遲早也會以不好的方式給敗散掉。所以中國古人認為財富為五家所共有。哪五家?首先就是官府,我們這個錢是貪污受賄、違法亂紀賺得的,後來東窗事發,自己鋃鐺入獄,所有的家產被沒收、被充公。所以雖然賺到你手了,你也守不住。

  在我們一個朋友之中有一個在土地局做領導,他說起他們的土地局的局長就特別的羨慕,他說我們這個土地局的局長,豪華的別墅有好幾棟,都是別人送給他的,豪華的轎車開著特別的顯眼,把女兒送到澳大利亞去求學,一路上都是坐著豪華的轎車送到機場,在澳大利亞求學的時候還給她買了一棟別墅,可以說過著很讓人羨慕的生活。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的人都知道,這個貨,這個財貨是不好的方式獲得的,中國古代的老百姓都知道這個財叫凶財,意思是說給你帶來的絕對不是吉祥如意而是災禍。所以我們就勸他不要向他學習,更不要羨慕他,而且還希望他能夠勸導他的領導能夠改邪歸正。但是他就笑話我們,他說我們這個領導是一個老江湖,他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都多,他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麵都多,他說社會經驗豐富,肯定不相信這一套,這都是陳芝麻、爛榖子的事。我們看一個人在春風得意的時候,你去勸導他,他也很難聽得進去,所以我們即使是想去幫助他,也無能為力。沒辦法,我們只能坐視事情的發展,結果三年過去了,這個市的市委書記因為貪污受賄被抓起來,當時也就波及到好幾個局長,其中有一位就是這一位土地局長。而他被抓起來之後,所有的親朋好友對他敬而遠之,以前送禮的人絡繹不絕,現在一提起他都很害怕,生怕和他有什麼任何的牽連,把自己牽涉到其中。

  所以在民國初年有一個聶雲台先生,他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曾國藩的外孫,因為他是曾國藩的外孫,他和滿清末年的那些權貴的後人交往得很頻繁,耳聞目睹了他們起起落落的情形,最後就寫了一本書叫《保富法》,也就是保持富貴的方法。因為我們一般人都知道,賺錢容易,保持富貴可就難了。他也是用他耳聞目睹的身邊的案例給我們證明了《大學》上的這一句話,就是「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大家不是這樣的賺錢,應該怎麼賺錢?明天上午鍾博士會有精彩的分享,希望大家能夠學到真正的致富之道。現在有的人很想得開,說這個錢多少才是夠,即使我是億萬富翁,我也不過是日食三餐,夜眠六尺而已,我們如果吃四頓飯,晚上加一頓夜宵,那還不是很健康。我們再有錢,我們買了好幾棟別墅,諸位朋友,我們晚上睡覺的時候能夠同時出現在兩棟別墅嗎?我看有這樣功夫的人還不是太多。所以我們想開了,那麼多的錢,這一輩子我們怎麼花都花不完,何必為了這個身外之物挺而走險?

  中國人為什麼把這個財物稱為身外之物?因為我們想一想,我們的身體,我們的身體一天天的衰老,我們希望它很健康,但是還經常的得病,我們希望我們的頭腦很聰明,記憶力特好,過目不忘,但是它還是那麼樣的愚鈍。我們連自己的身體都不能夠掌控,對於這些身外之物你又怎麼能夠控制得了?我們想明白了,覺得這個財貪得太多也沒有必要,更沒有必要為這個東西挺而走險,很多人不貪財了,就開始怎麼樣?就開始貪色,是吧?你看中國的文字都是一個智慧的符號,這個色字頭上怎麼樣?諸位朋友,你們真的覺得有一把刀在上面嗎?很多人可能覺得那都是形容,那都是比喻,沒有那麼嚴重。實際上這句話它絕對不是形容,在中國古人那裡有一句話說,「天道禍淫最速」,也就是自然的規律,給那些淫亂的人、過分的人、放縱的人,帶來災禍是最迅速最迅速的。所以中國的古代讀書人還是做官的人,對於這個字都是戰戰兢兢,不敢越雷池半步。

  譬如說我們知道在唐朝有一個著名的宰相叫狄仁傑,他在年輕的時候可謂是玉樹臨風,一表人才,長得英俊瀟灑。這一年狄仁傑就去進京趕考,留宿在一家旅店,而這個旅店的主人恰好是一個剛剛死去丈夫的少婦人,白天看到狄仁傑英俊瀟灑,玉樹臨風,就不免的暗暗動了愛慕之心,到了晚上夜深人靜的時候,這個讀書人,雖然晚上了,還在刻苦讀書,但是這個時候這個少婦人就主動的來敲狄仁傑的房門。

  諸位朋友,講到這裡的時候我們不妨問一下自己,如果您出差在外,住在一個旅店裡,突然半夜有人給你打電話,說請問您需要什麼什麼服務嗎?諸位朋友,我們的反應是什麼?狄仁傑他過來把門打開,結果看到一個玉樹臨風,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子,這個女子打扮得很嫵媚,而且向他主動的說明來意。這個狄仁傑心裡也一動,但是很快就鎮靜下來,突然想起自己在年輕的時候遇到一位老人家,這個老人家給他看了相,說你一生主貴,以後一定是能夠做到達官貴人的,但是你千萬千萬要小心,千萬不能壞在女色的手上,因為色字頭上一把刀,因為這一把刀,把你所有的功名利祿削得平平的,讓你一無所有。狄仁傑他就說,一個人年紀輕輕,又遇到女子主動的來投懷送抱,讓我們不動心確實也有點難,有什麼辦法能夠讓我面對女色而不心動?當時的這個老人家就教了狄仁傑一個辦法,我們今天也把這個辦法教給大家,大家想不想學習?

  他說其實一個人面對女色或者是男色而心動的時候,不過是被表面所迷惑,其實一個人好看不過是好看在外邊的一張皮而已,我們再仔細的想一想,在這個皮的底下都是些什麼東西?都是一些血肉相連,還有一些骯髒的管道流淌著骯髒的東西。所以這個老人家說,他說人體其實就是一個臭皮囊,沒有絲毫的可取之處,如果你遇到女子主動的來勾引你的時候,你可以把她進行這樣的觀想。你想像著這個女子生病了,躺在病床上已經很久了,也沒有人來照顧她,很久沒有洗澡,蓬頭垢面,兩個眼睛眼窩深陷,眼睛裡流著眼淚,嘴裡還淌著哈拉子,鼻子裡還流著鼻涕,還有很多的蒼蠅、蚊子聞到了這股臭味,紛紛的過來叮咬她。諸位朋友,當你看到這個情形的時候,你還願意和她在一起交往嗎?在這個關鍵的時候,狄仁傑就想到這個老人家的提醒,他把這個方法也教給這個女子,他說妳這樣來觀我,妳就發現其實我也沒有什麼可取之處。正是狄仁傑他有這樣的德行,他才有那樣的成就,他去趕考,一舉成名,而且成為唐代的一代賢相,名垂青史。

  我們看一看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有權勢的人沾染了女色,結果我們看到很多的人做到部級幹部、省級幹部,那是省部級的領導,最後還是鋃鐺入獄,而您再去調查一下的話,那後邊都有女色的原因。很多有錢的人貪上了這個色字,可能是把他自己的財產都給敗散掉,然後自己染上了一身的疾病,落得一個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結果。我們看到身邊的這些例子,歷史上的這些故事,就知道「色字頭上一把刀」這句話可不是形容。我們明白了貪色也是一場空,但是有一些知識分子,就像我們這樣的讀書人,特別喜歡出名,因為讀書人對這個財富可能看得比較淡,對這個色好像也沒有什麼過分的貪求,但是就是喜歡想方設法的出名。

  在中國古代的一個家書,叫《了凡四訓》上就有這樣的一句話,他說這個名,「名者造物所忌」,在世間上享有很大的名聲的人,但是卻名不符實,基本上都有意想不到的災禍。諸位朋友,在前不久在我們中國也出現了很多的名人,結果這些名人都偽造了一些假的學歷、假的經歷,最後被記者給調查出來,公布於眾,自己的名聲也就毀於一旦。所以名不符實,德不配位,這個就會給自己招致災難。當然我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對於我們自己也是一個提醒,確實是看了冷汗真流。但是我們知識分子確實是喜歡出名。總之,只要你有一個東西過分的去貪著,而且用的是不正當的手段,都會給自己帶來的是災難,而不是吉祥。

  當然我們說這個財富、名聲,並不是本身就是不好的東西,我們可以把這個財富用來辦這樣的論壇,弘揚中華文化,讓人明白做人的道理,我們可以把自己的名聲用來宣揚仁義道德,這個就讓你做到實至名歸,最後你用這個名聲也影響了社會、影響了大眾。正是因為這些欲望,給自己帶來了很多的災禍。所以古人告訴我們,「立名於一世,失之僅頃刻」。我們回想自己的成長經歷,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學,又上了研究生,然後又成為教授,這一路走來,可以說是付出了很多鮮為人知的努力,但是我們一個不小心,在欲望面前把持不住自己,所有的努力都會付諸東流,功虧一簣,那是在頃刻之間。

  所以古人提醒我們,面對財色名利的誘惑應該是什麼樣的態度?應該是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好像自己是站在懸崖的面前,別人拿著金錢、美色來誘惑我們,如果我們一時把持不住自己,把這個腳踏進了懸崖,我們還想後悔,還想翻過身來,那就來不及了。所以後悔後悔,都是到後面才悔,已經是悔之晚矣。這個就是告訴我們,修身、齊家都是從格物來做起。什麼是格物?在司馬光先生那裡對格物做了一個解釋,就是要格除物欲,也就是使你在財色名利的面前能夠如如不動,這個時候你才能夠有定力,才能夠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是我們講的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我們講一講福田心耕。上午在蔡老師的講課中也提到了這一句話,中國古人把人的福分用田地來比喻,也就是說我們人生的幸福,我們的福報,都是靠你善良的心來耕種的。這個福田有比較肥沃的三種,古人把它概括為恩田、敬田和悲田。我們首先看一看恩田,也就是說我們看到一個人他能夠知恩報恩,飲水思源,他不忘本,我們就可以判斷出這一個人是有福氣的人,他以後事業會有長遠的發展。所以中國古人看問題是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要看他現在的享受、現在的福分,而要看他以後的發展。上午蔡老師也講了,「孝是德之本」,它是教育所產生的根源。為什麼是這樣的?因為正是從孝敬父母中,我們培養了一個人恩義、情義、道義的處事原則。我們想一想,我們人生在世,誰對我們的恩德最大?無過於父母的養育之恩。但是如果一個人,連父母的養育之恩都不能夠記在心上,想著時時去報答的話,請問還有誰的恩德會讓他念念不忘想著去報答?所以一個人恩義、情義、道義的處事原則沒有樹立起來,他不會什麼原則都沒有,取而代之的就是一種以利害為取捨的處事方式,這件事對我有利、有好處,我就會全力以赴,當這件事由利變成害的時候,對不起,我就會做出忘恩負義的事情來。所以中國人有一句話叫「求忠臣於孝子之門」。為什麼?因為這個孝子有一種恩義、情義、道義的處事原則。

  在《孝經》上還有一句話,他說一個人不愛他的父母親去愛別的人,這個和德行的要求是相違背的;一個人不尊敬他的父母親去尊敬別的人,這也是和禮的要求相背離的。為什麼是相背離的?我們想一想,我們出差在外,買了很多的土特產回到家裡的時候,我們沒有帶著這些土特產去見養育之恩最大的父母,請問我們帶的這些土特產首先去見誰了?諸位朋友,我們去見誰了?我們都沒有經驗,我們都是帶著土特產去見我們的父母了,是吧?很多人他沒有孝道的教育,他沒有形成一種恩義、情義的處事原則,買了很多的禮品,沒有想到去見養育之恩最大的父母,帶著這些土特產去見他的上司,去見他的生意合作伙伴,去見他的領導,因為什麼?因為領導可以提拔我,生意合作伙伴可以給我帶來財富,但是我的父母已經年邁了,甚至已經成為我們的包袱。所以沒有接受傳統文化之前,很多人的想法可能都是這樣的。

  所以我們看現在有一個短片,大家先看一看,可能看了之後都會深有同感。這個短片的題目就叫「哪一個是我」。

  那個一進門就喊「肚子餓了,飯怎麼還沒做好」的人是兒女。那個一進門,衣服都來不及換就下廚房燒菜的人是父母。

  那個一會兒說「粥燙了」,一會嫌「菜鹹了」的人是兒女。那個哪怕就一點青菜、豆腐,也要精心烹飪,力爭做出滋味的人是父母。

  那個整天抱怨作業多,實在太累的人是兒女。那個累了一整天毫無怨言,洗衣打掃衛生後再陪讀的人是父母。

  那個動不動就開口要錢,不給就生氣的人是兒女。那個省吃儉用、精打細算,卻從不在教育投資上吝嗇的人是父母。

  那個記不住家人的生日,可一到自己生日就早早召集同學、朋友聚會的人是兒女。那個很少記自己生日,卻用心為家人準備生日禮物的人是父母。

  那個早上賴床,還不停抱怨家人叫他的人是兒女。那個深夜入睡,黎明即起準備早點的人是父母。

  那個受了一點委屈,回家苦水倒個不停,以求得同情和安撫的人是兒女。那個在外面受了再多氣,回家後卻強作歡笑的人是父母。

  那個有牢騷就發,有煩惱就怨,把家當作壞情緒宣洩所的人是兒女。那個把苦埋在心中,生怕讓自己不良情緒影響家人的人是父母。

  那個總以學業、工作忙為托辭,很少往家裡打電話問候的人是兒女。那個在電話裡噓寒問暖,總為家人牽腸掛肚的人是父母。

  那個一開口就將家裡的積蓄借走,然後舒舒服服住大房子的人是兒女。那個勞累了一輩子,到老還住在破舊小屋裡的人是父母。

  那個總羨慕人家多麼有錢,自己家多麼寒酸的人是兒女。那個退了休還不安分,起早摸黑掙錢的人是父母。

  那個寧願把大量閒暇時間放在娛樂、和朋友聚會,卻不願回家看看的人是兒女。那個只要看到兒女,哪怕就一會兒都神清氣爽的人是父母。

  那個娶了媳婦忘了娘、嫁了老公忘了爹的人是兒女。那個為兒女操了一輩子心,老了還幫兒女帶小孩的人是父母。

  那個總以自我為中心,從不把家人太當回事的人是兒女。那個從不把自己當回事,卻總以子女為榮四處炫耀的人是父母。

  那個總喜歡把愛掛在嘴邊,卻很少付出行動的人是兒女。那個從不把愛說出口,卻將愛播撒於生活每一塊土壤中的人是父母。

  或許只有等到兒女也成了父母時,父母慢慢變老時,我們才會回憶起生活裡這些點點滴滴,才能真正理解什麼是愛。

  這個幻燈片大家看了之後可能會有所感觸,說我們既是幻燈片中的那一個父母,又是幻燈片中的那一個兒女。所以中國人有一句話說,「不養兒不知父母恩」。可是我們養了兒,又何嘗知道父母恩?我們很多人對自己的兒女照顧得無微不至,體貼入微,要什麼就滿足什麼,而對父母卻不聞不問,都是以工作忙為藉口,不能夠回家去照顧、看望一下白髮蒼蒼的父母。所以我們看了這個幻燈片,可能也在想,如果能讓我的兒子、我的女兒來聽一聽這堂課,那就好了。上午蔡老師就說了,說每一個人都要學習,都需要學習,但是只有一個人不需要學習,這一個人是誰?就是我們自己。因為什麼?因為我們都是覺得別人對不起我們,我們做的很多別人都看不到,但是怎麼樣?但是沒有去反省自己。為什麼看不到父母的需要?因為我們的自私心太重了,因為我們心中總想著我的利益,所以看不到父母的需要。

  現在的人就是過著一種忙、盲、茫的人生。第一個忙就是忙碌的忙,是一個豎心旁加一個亡字,看到這個字就是提醒我們什麼叫忙?就是我們的心已經不覺悟了,已經不敏銳了,已經觀察不到周圍人的需要了,就變成了第二個盲,就是盲目,看不見的那個盲。在母親節的時候,很多的記者來採訪這些做兒女的,說你認為最好的孝敬父母的方式是什麼?這些兒子都怎麼回答?我要賺很多的錢,讓我的父母可以住上大房子,坐上豪華的車子,多有氣派!結果這些記者又去採訪了這些兒子的母親,說您認為最好的孝敬您的方式是什麼?結果出乎意料的是,這些母親基本上異口同聲的回答說,我也不需要住什麼大房子,坐什麼豪華轎車,我只希望我的兒女有時間陪我聊聊天,嘮嘮家常,就夠了。所以我們因為我們自己的利益,或者說我們自己的事業而奔忙的時候,我們周圍人的需要都被我們忽視了。

  這個也是我自己切身的體會,因為我母親也是對我們出來,總是跑來跑去的去講什麼傳統文化不是很理解。所以每一次我要出門的時候都要和她請假,多半的時候她都是很不高興、很不滿意。我就很不理解,我說做這麼好的事,大家迫切需要的事,人家都是非常的支持,像鍾博士的母親,都把他貢獻出來了,要為弘揚傳統文化來奉獻一生。結果我的母親卻對我挑三揀四,還給我設置了種種的障礙,讓我不得順利的出行,所以我當時就有很多的怨氣。後來我們學了傳統文化之後是不斷的在反省自己,為什麼?因為我們沒有看到母親的需要。所以我們去做這些事,說是為了大家學習傳統文化,但是傳統文化的根就是孝道,而我們自己還不能夠讓父母滿意,我們還在給別人鼓著腮幫子在講傳統文化。所以我們看了這些老師的講座,也覺得很慚愧,也希望我們能夠在孝敬父母方面做得更好。所以我們現在的兒女之所以沒有孝道,原因在哪裡?教兒教女先教自己。因為我們在生活中沒有表演出孝順的兒女,讓他們來學習和仿效,他們之所以不知道如何孝敬我們,那也是因為我們從來沒有細心的、認真的留意過自己的父母。所以有一個文章寫得非常感人,叫「您留意過自己的父母嗎?」

  如果你在一個平凡的家庭長大,如果你的父母還健在,不管你有沒有和他們同住,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媽媽的廚房不再像以前那麼乾淨;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家中的碗筷好像沒洗乾淨;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家中的地板、衣櫃經常沾滿灰塵;如果有一天,你發現母親煮的菜太鹹、太難吃;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經常忘記關瓦斯;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老父老母的一些習慣不再是習慣時,就像他們不再想要天天洗澡時;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不再愛吃青脆的蔬果;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愛吃煮得爛爛的菜;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喜歡吃稀飯;如果有一天,你發現他們過馬路行動反應都慢了;如果有一天,你發現他們在吃飯的時候老是咳個不停,千萬別誤以為他們感冒或著涼,那是吞嚥神經老化的現象;如果有一天,你發覺他們不再愛出門……。如果有這麼一天,我要告訴你,你要警覺,父母真的已經老了,器官已經退化到需要別人照料了。如果你不能照料,請你替他們找人照料,並請你請你千萬千萬要常常探望,不要讓他們覺得被遺棄了。每個人都會老,父母比我們先老,我們要用角色互換的心情去照料他,才會有耐心,才不會有怨言。當父母不能照顧自己的時候,為人子女要警覺,他們可能會大小便失禁,可能會很多事都做不好。如果房間有異味,可能他們自己也聞不到,請不要嫌他髒或嫌他臭,為人子女的只能幫他清理,並請維持他們的自尊心。當他們不再愛洗澡時,請抽空定期幫他們洗身體,因為縱使他們自己洗,也可能洗不乾淨。當我們在享受食物的時候,請替他們準備一份大小適當、容易咀嚼的一小碗,因為他們不愛吃可能是牙齒咬不動了。

  從我們出生開始,餵奶、換尿布,生病時不眠不休的照料,教我們生活基本能力,供給讀書,吃喝玩樂和補習,關心的行動永遠都不停歇。如果有一天,他們真的動不了了,角色互換不也是應該的嗎?為人子女者要切記,看父母就是看自己的未來,孝順要及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您留意過自己的父母嗎?」

  這個文章寫得非常感人,我在第一次讀這篇文章的時候也是淚流滿面。因為什麼?因為到西方去留學,學會了西方的功利主義,覺得父母已經成為我們的負擔,而我們自己學業有成,也愈來愈看不起父母,然後說話的時候也是沒有禮貌,甚至還經常說一些讓父母傷心的話。所以確實是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如果一個人連父母都不能夠孝敬的話,那確實是連禽獸都不如。自然界的烏鴉尚有反哺之情,羔羊尚有跪乳之恩,我們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夠孝養的話,那確實比不上這些禽獸。我們正是從孝敬父母培養一個人知恩報恩、飲水思源的這種意識,所以我們的事業能夠長遠的發展,也正是得益於有這個孝敬做為德行的根本。這個是我們講的第一個恩田。

  第二,我們講一講敬田。在我上大學的時候,成績非常的好,基本上每一次都是一等的獎學金。當時我在人民大學讀書,這個一等獎學金意味著什麼?就是你每一年的所有的學科考試都必須是優秀,如果你有一門不是優秀,那都是二等獎學金。正是因為自己的成績很好,結果怎麼樣?走在路上目中無人,這個眼睛都是往上看的。結果每一次要評三好學生,現在也實行民主選舉,同學要給大家投票,結果雖然成績名列前茅,一投票的時候大家就都不投我。當時我是怎麼想的?當時我就想,都是因為我的成績太好,他們都嫉妒我,所以不投我的票。這一種想法一直持續到我真正的接觸了《弟子規》,聽到了蔡老師的「《弟子規》細講」,在講座中他就提到了孔老夫子的一句話,他說「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而我們現在走到哪裡,不僅不能夠體會到四海之內皆兄弟的這種境界,反而走到哪裡,和哪裡的人發生了矛盾,發生了衝突,發生了對立。

  特別是現在的孩子,剛開始接觸的時候,和小朋友還能玩,結果玩上了兩天就和他有了矛盾,不願意和他在一起。為什麼現在的人、現在的孩子都體會不到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境界了?孔老夫子一語中的,一句話就把原因給我們說出來了。說「四海之內皆兄弟」,那是結果,原因在哪裡?原因在於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也就是說我們做到了對別人都恭敬,沒有任何的過失,對每一個人都彬彬有禮,你走到哪裡,哪裡就是你的兄弟姐妹。所以我們對別人要保持恭敬心,首先就要克服傲慢之心。中國人有一句話是「人道惡盈而好謙」。我們觀察人際交往,人們一般都喜歡那個謙恭有禮的人,討厭那個傲慢無禮的人。在《易經》上有一句話,叫「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個陰陽並不是很玄虛的東西,都可以從自然界的現象得到觀察,譬如說有日就有夜,有寒就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漲就有潮落。從這些自然界的現象來觀察,都是一盈一虛、一消一長。而我們把這個道理用來觀察人世的變化,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譬如說我們看到一個人現在很懶惰,我們就一定知道將來一定有忽然困苦的日子到來,我們看到一個人現在很傲慢,就可以推知總有一天倒架子的日子會到來。

  所以中國人還有一句古話,那就是「富不過三代」,這也體現了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規律。前不久我在北京的出租車上聽到廣播台的主持人說了一句話,他說我們現在中國人都沒有教育富二代、富三代的經驗,所以我們必須要到西方人那裡去學習,看他們怎麼教育富二代的。諸位朋友,在中國的歷史上,不知道有多少個家族,他們的家業豈止是承傳了兩代、三代,那是承傳了上百年、上千年而不衰,但是在崇洋媚外思想的影響下,我們居然認為自己沒有教育富二代的經驗。所以富不過三代,這是結果,原因在哪裡?我們看,第一代創業的人往往都是白手起家,兢兢業業,用自己的雙手創下了事業,到了第二代,雖然條件好了,還能耳聞目睹父輩創業的艱難,還知道克勤克儉,使事業發展壯大,但是到了第三代,一出生就過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更沒有體會到祖輩和父輩創業的艱難,不知道什麼是克勤克儉、勵精圖治,還學會驕奢淫逸、鋪張浪費,久而久之,就把祖輩、父輩辛辛苦苦所打下的基業給敗壞光了。

  所以中國古人常用一個太極圖來表示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規律,這個太極圖,半邊是陰的,半邊是陽的,中間有一個界限。如果過了這個界限,意謂著陰陽失去了平均,陰陽失去了平均會怎麼樣?那就是會引起變化,這就叫陰極則陽生,陽極則陰生,也就是物極必反,盛極必衰,消極必長。而那些家業能夠承傳三代以上的家族,都能夠觀察到這個規律。所以在《易經》上有一個卦叫謙卦。《易經》有六十四卦,人們根據這個卦象來推卜一個人、一個國家、一個軍隊的未來。在六十四個卦中,每一個卦都有六爻,六爻的爻辭有凶有吉,但在所有的六十四卦之中,只有一卦是六爻皆吉的,這一個卦就是謙卦,也就是謙虛的謙。而這個謙卦的卦象是地山謙,高山都是在平地之上的,但是在謙卦之中,這個高山寧願居於平地之下。我們想一想,一個人他才華橫溢,就像高山一樣,但是他不居功自傲,把這個事情做好之後,功勞推給了領導,推給了同事,推給了下屬,結果這樣的人,即使很有才華,也不會遭人嫉妒、遭人障礙。所以中國人有一句話叫「謙卦六爻皆吉,恕字終身可行」。

  孔老夫子一生所奉行的就是溫和、善良、恭敬、儉樸、禮讓的德行,而他的後代子孫一直承傳到今天,保持了八十多代,兩千多年而不衰。道家的創始人老子,也是把對天道的認識運用到人際關係的處理上,提出了「處柔守慈」的處事原則。所以在《尚書》上也有這樣一句教誨,說驕滿給自己帶來損失。為什麼給自己帶來損失?因為一旦一個人驕滿,認為自己比別人強,他這一生就不再會有好學的品質,他不再好學了,他的人生就很難提升。所以諸位朋友,今天我們來到這一個會場的人確實都是有福之人,因為我們起碼有一個品德,那就是謙虛。如果我們認為自己都會了,比別人做得好了,還用聽你這一套嗎?我們就不會坐在這裡了。謙虛讓自己受益,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規律,又說唯天福善禍淫,天道自然的規律都是給善良的人帶來福分,而給過分的人、放縱的人、驕滿的人帶來災禍,這個都是從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規律推導出來的。所以我們只有保持謙卑心,才能對別人生起恭敬。而我們要對別人保持恭敬心還要克服一個障礙,那就是發怒。這個怒字上面是一個奴隸的奴,下面是一個心字,看到這一個字,就是提醒我們,當我們發怒的時候,就是把自己的心變成了奴隸,我們已經不能掌控自己的情緒了,所以才會發怒。所以也有人說,發怒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為什麼?因為一旦一個人發怒了,《黃帝內經》上說怒傷肝,經常喜歡生氣的人就會有兩個比較明顯的特徵,因為怒傷肝,這個肝上就會出現很多的病症。

  第二,中國人還有一句話說「怒髮衝冠」,如果一個人經常喜歡生氣,這個血氣總是往頭頂上湧,這個頭頂會經常發熱,而這個頭頂經常發熱會有什麼樣的不良後果?我們看一看,那個植物在很燥熱的地方都不是很茂盛,所以如果一個人經常喜歡生氣發火的話,他的頭髮就不是很愛長。當然大家不要左顧右盼去對號入座。大家還記得中國人有一句話叫聰明絕頂。為什麼聰明的人頭髮比較少?我們去觀察一下好像也很有道理,因為這個聰明的人看別人做事都是笨手笨腳,說這麼簡單的事你都做不好,他就容易著急,容易上火,結果把自己的頭髮弄得很不愛長。這個確實給自己帶來很多的弊端。

  而在民國的時候有一個王老善人,他觀察了人的性格、情緒和人的疾病之間的關係,提出了一句話,說「恨怨惱怒煩」,人生五毒丸,吃了半顆就生病,吃了一顆就要你的命。所以我們人體五臟六腑之間都有問題,都是因為我們有恨怨惱怒煩這五種不良的情緒有關。我們知道發怒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就要轉怒為恕。這個恕上面是一個如,下面是一個心,告訴我們要如其心。如誰的心?如對方的存心。當我們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換位思考的時候,我們就能夠將心比心,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以孔老夫子的弟子來請教他,說老夫子,有沒有一個字我可以終生奉行的?孔老夫子說有,這一個字就是恕,就是你自己不想得到的,也不要強加給人。在《弟子規》上也有這樣一句話,「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諸位朋友,如果您把這一句話落實在我們的生活中,當你每做一件事之前就反過頭來想一想,我希不希望別人以這樣的方式來對待我?如果我不希望別人這樣對我,那我們就不要以這樣的方式去對待別人。我們知道發怒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就要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

  有一篇文章寫得也非常好,他說「一個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他不期待別人使他快樂,反而能將快樂與幸福帶給別人。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快樂的鑰匙,但我們卻常在不知不覺中把它交給別人來掌管。譬如說,有一位女士抱怨說:「我活得很不快樂,因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樂的鑰匙放在了先生的手裡。一位媽媽說:「我的孩子不聽話,叫我很生氣。」她把鑰匙交在了孩子的手中。還有一個年輕人從文具店裡走出來說:「那位老闆服務態度惡劣,把我給氣炸了!」他把鑰匙交在了老闆的手裡。這些人都做了一個相同的決定,就是讓別人來控制他自己的心情。當我們允許別人掌控我們的情緒時,我們便覺得自己是受害者,對現況無能為力,抱怨、憤怒成為我們唯一的選擇,我們開始怪罪他人,並且傳遞著這樣一個信息,我這樣痛苦都是你造成的,你要為我的痛苦負責。一個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他不期待別人使他快樂,反而能將快樂與幸福帶給別人。他的情緒穩定,為自己負責,和這樣的人在一起是一種享受,而不是壓力。諸位朋友,你們的快樂的鑰匙在哪裡?在自己的手中就要把它握住了。如果你把它放在了別人的手上,就趕快把它拿回來吧!

  這個文章確實寫得很好,它教導我們要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因為從邏輯上說,沒有一個人能走進你的內心,對不對?那一個使你生氣的人是誰?是我們自己。所以下一次你再生氣、再發火、再怨天尤人的時候,你就要提醒自己,我又把自己快樂的鑰匙放在了別人的手上。這個是我們要保持尊敬心克服的第二個障礙。

  第三個障礙就是怨。中國人有一句話說,「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的修養不夠」。諸位朋友,我們看了這句話能夠理解它的內涵嗎?我們說他明明就做錯了,是他做得不好,為什麼我看他不順眼還是我的修養不夠?在「《弟子規》細講」中,蔡老師舉了一個故事,有助於我們很好的理解這一句話。他說當我們看到一個孩子還沒有走上社會,就做出了很多背逆社會的行為,譬如說他看到一個豪華的車子停在路邊,雖然他不認識這個車子的主人,但是他上去給這個車子拿著刀子劃兩道,甚至潑上汽油,一把火把這個車子給燒掉了。諸位朋友,如果您恰好是這個車子的主人的話,你遇到了這樣損人不利己的事,您的第一反應是什麼?我們第一反應,沒有學習傳統文化之前就是要發怒,還會說怎麼有這樣的孩子,真是沒有家教!可能這個怨恨不平的心就生起來了。但是當我們進一步去探討原因的時候,才發現這個孩子小的時候他的父母離異,沒有人給他做人的道理,更沒有人讓他去學習《弟子規》,他從小就不知道做人的本分在哪裡,而且因為沒有得到父母的愛,沒有得到這個世間的真情,他和人相處的時候就是懷著冷漠、懷著對立、懷著仇恨,所以他還沒有走上社會,就已經做出了悖逆社會的行為。

  當我們知道這個原因的時候,我們再想一想我們自己是怎麼對待自己的孩子?我們聽說傳統文化教育孩子效果好,你看我們今天放下了所有重要的工作,來到這裡傾聽傳統文化的教誨,我們聽說哪一個學習方法提高成績特別的迅速,可能是不惜重金的送孩子去學習,我們對自己孩子確實是關懷得無微不至。我們再想一想,這些孩子相對於我們的孩子是不是很可憐?所以中國人有一句話說,「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你看他今天的處境、今天的行為很可恨,但是你再去探討原因的話,都有值得人同情和可憐的原因。而當我們把這種原因找到之後,我們對他提起的不是不平、不是抱怨,也不再是怨恨,而是去幫助他、去提高他的一種心。所以我們看別人不順眼的時候,確實是我們的心地不夠慈善、不夠厚道。

  在當代的日本科學家江本勝博士那裡也做了一個水結晶的實驗,這個實驗是從科學的角度給我們證明了這一點。他是怎麼做的?他把這個水先貼上「愛、感謝」、「我恨你、討厭你」不同的詞,然後放在冰箱裡去結晶,過一段時間之後再把這個結晶拿出來,放在高倍的顯微鏡、放大鏡下去觀察,結果他發現,幾百萬次的實驗過去了,看過「愛」和「感謝」的水形成的結晶是最美的,充滿了喜悅,像盛開的鮮花一樣。為什麼這個水的結晶很美?因為我們給它的意念是愛和感謝。你看這一個是看了「謝謝」,呈現的是美麗的雪花狀的六角形。而下邊這個圖案,是看了「混蛋」、「我恨你」、「討厭你」、「醜死了」,不能形成完美的結晶,而且是混濁一片,讓人一看確實生不起喜愛之心。同樣的水,只是因為你對它的意念不一樣,它所呈現給你的結晶也就不同。所以我們看別人不順眼的時候,他呈現給我們的是不如意,因為什麼?因為我們看他的眼光、看他的心態,就是帶著怨恨、帶著挑剔、帶著抱怨,而沒有感恩之心。所以這一個實驗,也是從科學的角度給我們證明了,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的修養不夠。

  所以中國古人有一句特別重要的教誨,就是境隨心轉,也就是說我們的環境,我們的物質環境,包括我們的身體,都是隨著我們的心轉變的,而和我們的心最切近的環境就是我們的相貌、我們的身體。所以我們的相貌長得好不好,我們的身體健不健康,在很大的程度上都取決於我們的心態。那個做警察的人特別有經驗,他只要一上公共汽車,他拿眼一掃,就知道哪一位是小偷,因為那個小偷都長得賊眉鼠眼相,而那些搶劫案的、殺人案的這些凶犯,這些犯罪人員,他的臉上也有一種凶相。大家看那些心地很善良的、很仁慈的人,他的相貌就很仁慈,大家一看上午的淨空老和尚,你看慈眉善目,一看就知道是一個仁慈的長者。所以中國人有一句話說,「相由心生,境隨心轉」。我們明白這一個道理的時候,當我們遇到不如意的人際關係和環境,解決的答案一定不在外,一定是在我們的內心。所以在《格言別錄》上有一句話,它說「德盛者,其心和平,見人皆可取」。也就是說德行很高的人,他表現出來心平氣和,見到每一個人都有可取之處,都有我值得學習和效仿的地方,所以他口中所許可者多,就是他口裡所讚歎的人、認可的人、肯定的人就有很多很多。相反,那個德行淺薄的人,心地刻薄、傲慢,見到每一個人都有可憎惡的地方、可挑剔的地方、不如我的地方,所以他眼睛中所瞧不起的人、所鄙視的人就有很多很多。我對這句話特別的有體會,為什麼特別的有體會?因為我自己以前就是一個德薄者,看到誰做事都覺得這不好、那不對,這不夠圓滿、那還有待提高,如果換了我,一定做得更好。其實如果真的讓我去做,還不一定有人家做得那樣的圓滿。這個就是我們從學習傳統文化中給我們的人生教誨,如果我們能克服傲慢心、克服怒氣、克服抱怨心,我們對別人的恭敬心才能夠逐漸的提起。

  當然這個敬田還包括對聖賢教誨的恭敬、對傳播聖賢教誨的人恭敬,所以中國人特別強調尊師重道,「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就像我們今天來了很多的聽眾,大家回去之後,兩天,雖然學的課程都是一樣的,聽的教誨也沒有什麼不同,但是對我們人生的改變,我們從中所獲得的益處,卻大大的不同。原因在哪裡?原因在於我們的心是不是恭敬。當然我們老師其實不需要大家恭敬,因為我們講完這個課可能過兩天我們就回去了,再也見不到大家了,大家對我們恭敬與否,我們也沒有說就歡喜一點,對我們不恭敬,我們就覺得受到打擊。其實怎麼樣?其實是我們的恭敬對於我們自己的人生有幫助。就像我們現在很多的人,對聖賢教誨都持批判的態度,還沒有深入聖賢教誨,就說哪兒是糟粕,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句話說起來好像沒有什麼不對,但是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們古代的聖賢經典那都是聖人所講的道理,而我們現在的一般人都可以對它指手畫腳,說哪是精華、哪是糟粕。所以很遺憾的事就發生了,因為我們傳統經典中那些精華的東西,都被我們某些人做為糟粕給拋棄了,這個確實是很遺憾的一件事。

  在《易經》上有兩個卦也給我們很大的啟發,一個卦叫泰卦,一個卦叫否卦,有一句成語,就叫「否極泰來」。這個泰卦的卦象是坤上乾下,本來這個乾代表天,坤代表地,正常的位置是應該乾在上,坤在下,但是在泰卦之中,它們兩個的位置互換了,這個天到了地的位置,地到了天的位置,這就意味著他們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換位思考,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各自責,天清地寧」。而這個否卦是恰恰相反,乾在乾的位置,坤在坤的位置,它們各自站在自己的位置來要求對方、挑剔對方、指責對方,說你應該應該怎麼做,但是你卻沒有做好,這就是「各相責,天翻地覆」。所以我們和人遇到了不愉快,遇到了誤解,遇到了人際關係的障礙,諸位朋友,您去用心的反省一下,一定是我們站在自己的角度,不知道換位思考為對方著想所導致的。這個就是我們講的敬田。

  第三,我們講一講悲田。這個悲在古代的漢語中解釋為惻愴而救贖之,也就是說你要有慈悲心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你是對別人的處境感同身受,如果你不能夠對他的處境感同身受,你去捐了很多的錢,目的是什麼?你看我能夠上電視,我是老闆,我有錢,我們是英雄主義,那個稱不上悲。你要對他的處境感同身受,有那種發自內心的同情心要去幫助他。所以第二個條件就是要有切實的行為給以幫助。有很多人看到汶川地震,看到泥石流,看到火山爆發,哭得眼淚直流,覺得被這些人的悲慘處境很是同情,但是要到具體的捐助,他是一分錢都不願意拿出來,這也不叫悲。所以我們要具備悲,那就是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就是同情,感同身受,第二就是要做出具體的行為給以幫助。

  孟子也說,他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惻隱之心就是同情心,這個是仁愛之心的發端。在《論語》上有一句話大家可能都很熟悉,叫「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這兩句話雖然大家耳熟能詳,但是不要把它輕易的錯過了,因為這兩句話告訴我們人為什麼會有煩惱,為什麼會有壓力,人生為什麼還有很多的不如意。這個君子人雖然還沒有像聖人那樣成為得道之人,但是他能助人為樂,成人之美,看到別人有需要就給以幫助、給以付出,他總是想到去幫助別人,他沒有自己,所以他的心胸總是歡欣喜悅、坦坦蕩蕩的狀態。而這個小人他總是想到自己的利益,甚至為了自己的自私自利,爾虞我詐,勾心鬥角,想方設法的去謀算別人,這樣的人就會處於鬱鬱寡歡的憂戚狀態。所以諸位朋友,我們人生之所以還有壓力、還有煩惱,還有很多的不如意,都是因為我們不能夠把目光從自己的身上移開去幫助別人所導致的。

  大家都知道在新加坡有一位華人叫許哲女士,現在有一本書叫《快樂是一種習慣——一百零六歲的快樂法則》,就記載了她的事蹟。這個許哲女士在小的時候看到母親所做的一件事,從此樹立了她一生為人處事、待人接物的原則,就是要去幫助別人。所以她今年已經活到了一百一十多歲,但是還是身體健康,應邀到世界各地去講瑜珈。當記者來採訪她長壽祕訣的時候,她就說,她說我最快樂的事,就是看到我所幫助的人他們臉上露出了笑容,我也很開心,所以整天沒有煩惱,因此會長壽。這句話雖然只是她個人的人生體會,後來也為科學家所證明,在美國密西根大學的布朗教授,對四百二十三位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進行了跟蹤調查,結果顯示,那些經常給予他人精神上的支持或給予他人幫助的老人,與那些從不為別人提供任何幫助的老人相比,預期壽命平均要長五年左右。而那些僅僅接受別人幫助的老人,他們的壽命卻沒有太多的變化。而這位科學家也指出,說人們在社會中往往得意於對社會和他人的付出,而不是一味的從社會和他人那裡去索取。所以我們看到別人的苦難,我們給予同情、給予幫助,不僅僅是幫助了別人,也是成就了自己。所以我們看一個人能不能有發展前途,我們就可以從這三個方面來看,第一就是他是不是知恩報恩、飲水思源,第二就是看他對人、對事、對物是不是有恭敬心,第三就是看到他是不是有慈悲心,看到別人的苦難,給予幫助。這是我們講的第二個問題。

  最後一個問題就是未論行善先須改過,我們想方設法的去做好事,就像我們要把這個杯子的水要注滿一樣,但是我們還有很多的過失沒有改正,這就像這個杯子還有一個漏洞,這個漏洞把你所做好事的那些福分都給漏掉了。所以中國古人說,未論行善,先須改過。我們學習傳統文化從哪做起?就是要從改過來做起。所以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過失,這個就叫覺悟的開端。但是當我們反省自己過失的時候,我們覺得自己做得不錯,好像十全十美,沒有什麼過失,怎麼辦?上午蔡老師也給我們指出了五倫關係,我們可以通過這五倫關係來反省自己的本分。這五倫關係,在以前也是做為知識給它記下來,但是現在我看到這五倫關係的時候,我不再是把它做為知識點來記下,而是用它來反省我們自己。

  如果我們是父母的話,我們是不是慈愛教導了兒女,做好了父母的本分?如果我是做兒女的,我們是不是做到了孝養父母,能夠贍養他,讓他衣食無憂,能夠養父母之心,讓他能夠生活得很和樂,而且讓他能夠有聞聽聖賢的教誨,有遠大的志向?我做為領導者,是不是能夠仁愛、關心下屬,做到了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不僅僅領導了下屬,而且關愛他,而且教導他?我做為下屬,對領導交給我自己的工作任務是不是盡心盡力的加以完成?做為丈夫的,是不是做到了有恩義、有道義、有情義?做妻子的,是不是有良好的德行,能夠起到相夫教子的作用?做兄長的,是不是友愛、關心了弟弟妹妹?而做弟弟妹妹的,對於兄長是不是保持了恭敬心?我和朋友,和平等的人相交往的時候,是不是做到了誠實、守信?所以我們從這五倫關係中來反省,我們就能知道自己的過失在哪裡。這個就是我們講的第三個問題。

  最後我們把自己學習傳統文化的一點心得體會也匯報給大家,我自己覺得學習傳統文化能夠得力就是守住了十六個字。這十六個字,第一就是「一門深入」。我們學習傳統文化不是去做學者,不是去談玄說妙。孔老夫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古代的學者學習聖賢教誨是為了提升自己的修養,能夠齊家、治國、平天下,而現在的人學習聖賢教誨是給別人看的,是裝點自己的門面的,在我們朋友聚會的時候、在酒席之間我可以說孔老夫子怎麼說,《詩經》上怎麼說,這個是「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我從大學開始專業就是倫理學,學的就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但是我一直把這個傳統文化做為學問去研究,用來寫文章、拼職稱,從來沒有想到去身體力行《弟子規》的教誨。結果怎麼樣?結果我們所學的和我們自己的行為、生活毫不相關,沒有從傳統文化中獲得真實的利益。

  所以我們要一門深入從哪裡入手?可以從《弟子規》來入手。因為這個《弟子規》它是做人的規則,也就是說不分種族、宗教,只要你是一個人,你就必須要學習《弟子規》。有的人把這個《弟子規》給它形容為交通規則,就像我們開車必須要遵守交通規則,才不至於和別的車發生衝撞,我們做人必須有做人的規則,我們才不至於和別的人發生人際的矛盾。我們現在有很多的老師,像上午的蔡老師、明天的鍾博士,他們都對《弟子規》有詳細的講解,這些講解給很多的企業、學校、還有單位,都帶來和諧、帶來幸福,希望大家回去好好的看一下。

  第二就是長時薰修。我們今天聽了一天的講座,覺得人生不學傳統文化那真是白活了,自己很多的錯誤都在傳統文化中找到答案,真是太好了!結果我們走出這個教室來和我們的親朋好友去交流的時候,他們就說,都什麼年代了,還學這一套,然後你這個信心就一點一點的被他們給澆滅了。所以要長時薰修。古人說「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古時候是什麼時候?人人都熟讀四書五經,《弟子規》更是每一個人做人的標準,在這種時候三日不讀書還面目可憎。我們現代是什麼時候?我們現在很少能聞聽聖賢教誨,打開網路、媒體到處都是讓人引起貪瞋痴慢的內容,在這種條件下,如果我們一日不讀聖賢書就面目可憎,就回到我們原來的那種狀況了,所以要長時薰修,還有就是要親附善友。今天很多人來到這個會場可能是被朋友給拽來的,甚至是被朋友給騙來的,是吧?如果您屬於這種情況,你要特別感謝你這位朋友,他是你真正的善友,為了讓你學習聖賢文化,都是不擇手段,是吧?古人有一句話說,「親附善友,如霧露中行,雖不濕衣,時時有潤」。和那個善良的人交朋友,在一起交流,你就像在霧水中、露水中行走一樣,雖然它打濕不了你的衣服,但是你能夠常常蒙受他德風的滋潤,這個是親附善友。最後最關鍵的一句話就是身體力行,從改過、從五倫關係、從《弟子規》做起,能夠使傳統文化落實在我們的生活和行為之中。

  最後我們也用幾句話來結束今天的講座,「人戰勝自己是最難的,所謂的競爭絕對不是和別人爭,而是和自己的習性爭。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要成為自己欲望的奴隸」。聽了今天的講座,很多人也在反省自己,我們的人生走了很多的彎路,做了很多的錯事。喬布斯他也有一句話,他說「人生中能夠從挫折中站起來,那麼就能夠將經歷變成財富;如果倒在挫折中站不起來,那麼挫折的經歷就是一場災難。選擇災難還是財富,完全取決於你面對挫折的態度」。我也希望今天的講座只是我們學習聖賢教誨的一個開始,而絕對不是結束,也希望我們在座的各位,能夠把傳統文化的教誨力行在自己的生活中,為自己的家庭、事業,乃至於整個社會的和諧,貢獻出自己的綿薄之力。我今天的分享到此結束,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