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論語》中的教學智慧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一集)  2012/6/30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89-0001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下午好!今天這堂課是屬於教師工作坊。教師工作坊最重要的目的,首先,我們有經驗的老師們可以把他寶貴的經驗承傳給我們。可能有學長不是在第一線教學,可能只是為人父母或者當領導。其實父母就是孩子的老師,領導也是下屬的老師,要把領導、父母扮演好,必然也要把當老師的耐性、當老師的善巧智慧也都要能夠具備,才能當好領導、當好父母。所以「君、親、師」這三個精神,其實是每一個人這一生要扮演好自己家庭的角色以及在單位的角色,都是必須學習、必須契入的精神。君親師,「君」,以身作則,君要帶對方向、帶對目標,領導者。「親」,要親愛他、要關愛他、要陪伴他、要護念他、要鼓勵他、要成就他。「師」,要教導他,尤其這個師當中最重要的是「傳道、授業、解惑也」。

  我們談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句話對於我們從事教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話。那我們現在來思考一下,我們要傳什麼道,要授什麼業,要解什麼惑?我們麥克風準備一下,你們怎麼嘴巴張這麼大?工作坊就是要互相切磋的,不然為什麼叫工作坊?除了我們承傳陳真老師,這些長者,這些教育界前輩的經驗,接著我們要「相觀而善之謂摩」,互相切磋、互相觀摩。很好,我看今天來了不少教育界的老前輩,麥克風,ready,準備好。我們之前在韓愈的「師說」這篇教誨一起交流過,請問哪一句留在我們的心中,哪一句?溫故而知新。「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這句話我們聽明白了,看到別人做人做事上的優點,這就是老師,我們有沒有向他請教?假如這篇文章上完之後,我們從此不懂的就向懂的、專業的人請教,這句話叫智慧,「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假如我們的習慣還是一樣,並沒有從此去請教他人,這句話叫知識。諸位老師,我們要傳知識還是傳智慧?標準答案,您從今天開始都傳智慧,這個叫智慧,不然它還是一句話而已。「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每一句話都是用心去體會、用心去落實,去落實的時候就有所感悟了。

  那我們熟悉的「傳道、授業、解惑」。告訴大家,別緊張,緊張也是習氣,要relax(放鬆)。剛有一個學長問說,修行叫「生處令熟,熟處令生」,什麼叫「生處令熟」?勇於承擔提不起來,他就很陌生、很生疏,叫生。生處令熟,時時都勇於承擔,就像現在,right now,好,勇於承擔,我來發表一下,我來帶個頭,讓大家能一起來切磋。這樣我們的那種恐懼、退縮、逃避就不見了,這個承擔的心就提起來了,你能夠到時時提得起來,那生處就令熟了。「熟處令生」,本來一遇到事情就很緊張,老師要問問題了,腦中一片空白,這是最容易的,這叫熟。熟處令生,你勇於承擔以後,任何時候你不會慌張,你可以hold on(堅持)。我今天怎麼一開始講了這麼多句English conversation(英語會話)?對不起,這也是因為我中午剛從新加坡回來,新加坡講英文比較多,受到這個環境的影響,一開始也聊兩句,我現在稍微把頻道調回來一下。

  我們先請哪位老師來跟大家講一下,依你的體會,不要緊張,因為不是像以前考試只有一個標準答案,一個標準答案叫知識。智慧,它有深度、有廣度,依每一個人的領會,答案都不盡相同,但是只要是領會的都是寶貴的。「生處令熟,熟處令生」,還是沒人舉手。有意思,很有味道。你看我們當老師的人都跟學生講,「主動舉手、主動發言」,等我們坐在底下……那不公平,叫別人都比較快,叫自己……你看,「教」字,把教的精神,一個教師的態度、精神表露無遺。第一個叉是父母、老師打的叉,小孩在下面觀摩,上行下效、潛移默化,這叫身教。請問大家,你希不希望你的孩子、你的學生勇於承擔?希望。那你希望他們以後人生有這個態度,現在該怎麼辦?身教。右邊一個手拿著樹枝,「要記住,打你的記性」。哪有父母喜歡打孩子的?打在兒身,痛在娘心,這一點我感觸特別深。

  我小的時候,有一次太調皮了,去抓青蛙。你看沒有教這些經典很麻煩,「舉步常看蟲蟻」,連抬起腳來都要想著不要傷害生命,假如以前小的時候就讀過「文昌帝君陰騭文」,就不會幹那個傻事了。結果抓到中午忘記時間了,回來都已經一點多了。我的爺爺、我的奶奶、我媽媽都出去找,找半天都沒找到。突然我回來,他們站在巷口,我們互相看著,我心裡想:代志大條了!(大家聽得懂?事情嚴重了。新加坡也講台語,我去了也練了不少閩南話回來。)結果我一看,完蛋了,很嚴重。回來,門關上。我媽領我回來,門一關上,怎麼辦?打。你看,你假如是一肚子氣,當下那個媽媽真的就打了。我小時候常常看到我們鄰居被他媽媽打,掃把是用細竹子編起來的掃把,打到最後整個掃帚全部飛來飛去,然後打完一隻壞掉了再拿一隻,我看了很恐怖。可是我發現,這樣打的孩子打到最後打皮了,因為都在人前打他,打到最後他就尊嚴都沒有了。在那麼多人面前看著他,他被他媽媽打,他就這樣,一臉非常那種……「你就打吧,沒關係」,就那種態度出來了。這樣教孩子不好,孩子沒有自尊,最後他就自暴自棄了,「好啊,你覺得我很差,在別人面前這樣打我,那我就壞給你看!」所以要留住孩子的尊嚴,對孩子也要恭敬,恭敬什麼?恭敬他的明德、本善,恭敬他是我們家庭、家族以後的傳人、下一代。你要成就他的德行,你不能用發脾氣的,讓他在人前沒有尊嚴,這樣不對。

  結果關起門來,我媽沒有打我。為什麼?我爺爺、奶奶還有我姐姐都在,這樣我會很沒面子。把我領到我的房間,然後關起門來。這件事我上次回家還跟我媽媽說起,我媽說,「那是你爺爺交代,『今天非打不可,不然我不放過他』。你爺爺交代的,我一定要打。」但是你看,我媽媽看我爺爺這麼高度要求了,不打不行,但是那個當下還是很給我留尊嚴,不在家人面前打,還到房間裡面去打。

  結果手伸出來,我媽媽沒打過我,第一次。第一下打下去,坦白講,當時媽媽陪著我走回家,走進房間的時候,都感覺到很對不起母親,讓她操那麼多心,很難過。整個心都是在感受母親的心,所以其實那一下打下去痛不痛真的沒有記憶了。第一下打下去,自己就感覺母親的淚在眼眶裡轉。結果再打第二下,才打下去,我母親臉就轉過去,就走了。我沒有看到我母親的臉,但是我非常清楚母親為什麼要轉過去。母子連心,因為母親不願意我看到她眼淚流下來,所以一打下去馬上臉就轉了。所以當下可以感覺得到「打在兒身,痛在娘心」。而當下母親沒有帶任何的情緒,她只是那份愛,她只是那份提醒在其中,所以我們不會記住父母脾氣大,而是記住她那份苦心。記住了,內心就變化了,不想再做讓母親擔心、難過的事情了。所以孩子需要教導、需要提醒。而且「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也不是講一次、也不是打一次他就一輩子就保持好了,所以這個耳提面命當中有耐性。

  其實大家用心去感覺這個「教」字,它就涵攝所有帶孩子、教學生,一切問題,可能在這一個字當中就解決掉了。剛好昨天晚上很多家長問問題,其中有三個問題基本上是一樣的,都問到孩子為什麼不聽話?孩子為什麼沒有責任心?這是教育問題,請問大家,這個字可不可以回答?大家學了要會用,一個字就可以用一切處。

  子貢說他聞一以知二,顏回聞一以知十。大家聽了聞一以知十,那個「十」是什麼意思?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是圓滿,他能把一個道理的那種心境用在一切處。我們今天說對人要恭敬,那對事要不要恭敬?對物品要不要恭敬?對自己的念頭要不要恭敬?對一切生命要不要恭敬?你這麼一體悟,你在心上懂得下功夫了,那個心境一養成,不就用在一切處了嗎?所以善學的人從心地下功夫。

  那我們來用看看,這個「教」字很好用。這三個家長寫問題,我的孩子為什麼不聽話?我就請教他,「你聽話嗎?」我們有時候這麼細細去思考,我們所有的精力絕大部分用在要求別人,要求別人用了這麼多精力,要求自己就難了,看到自己的問題就很不容易了,因為精力都用在外面去了,「工於論人者,察己必疏」。我們時時都很精準的去論斷別人的問題,其實很可能我們的精力都在看別人的過錯,要反觀自己的問題並不容易,疏漏掉了,人的精力其實是有限的。

  所以真正道德學問要提升,孔老夫子教顏回,是他最得意的弟子,教他「克己復禮」,時時要跟禮敬相應,要克制自己的習性,這是大功夫。所以顏回不會常常去看別人的過失,「非禮勿視,非禮勿聽」。時時會讓自己的心起邪念的東西,讓自己起邪念不就不恭敬自己了嗎,「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真正恭敬要先從恭敬自己開始,所見、所聽、所聞都在污染自己,這絕對要制止、要克制。「非禮勿言」,這個言語不恭敬自己、不恭敬別人,不能講出去。「非禮勿動」,這個念頭有邪念,不可以起。請問大家,一個人要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要下多大的功夫?我告訴大家,我到新加坡一趟,境界一大堆。為什麼?女孩子穿衣服穿得特別少,麻煩,連頭都不知道要放哪裡,你說好修嗎?然後,你這邊不想看,轉過來那邊又一張,一大堆。這個時候你要馬上趕快提起正念,明明德、明明德、明明德、明明德……你不能讓那個影像讓你有其他的邪念一直跑。所以修學根本從起心動念修,不容易。真正用過功夫的人就知道,其實哪有時間去看別人的過失?自己要伏住妄念都不容易。

  孔子教學生抓住機會教育點,所以整部《論語》其實就是在表演整個師生關係,所以當老師的人要體會孔子在《論語》當中他是怎麼為人師的,還有《論語》當中孔子是怎麼當學生的。(請問大家,《論語》哪句話是孔子如何當學生的心境?考試。我們《群書治要360》古文班可能也要準備籤筒,馬上抽籤,某某學長來回答這個問題。)孔子要當好老師,「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請問要當好一個老師,首先的條件是什麼?當好學生。他是好學生,他才能教學生如何學習。你要是一個好下屬,你才能是一個好領導。你要是一個好兒子,你才會當好父親,那一定的。自己兒子都當不好,怎麼去當父親,怎麼教孩子做個好孩子?自己就不是好孩子。(我是在繞口令嗎?有聽清楚了。)所以這句「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很重要。

  我們站在教師的舞台上這麼久,我們曾經問過自己,我是一個好學生嗎,我是聖賢的好學生嗎?這個問題很重要,我們每天在那裡想,孩子有這個問題,有那個問題,可是我們有沒有從根本要達到一個好老師的目標?什麼是好老師目標?我們剛剛要講的「傳道、授業、解惑」,從經典裡面去找,「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我們的悟性有沒有不斷在提升,還是我們的煩惱愈來愈多?科學家說,一歲的孩子平均一天笑一百八十次,人成年以後平均一天笑七次。煩惱愈來愈多,笑不出來。Hello,諸位老師,你笑不出來,你的學生也笑不出來,是不是?對,大家回想一下小時候,你爸爸回家,氣氛不對,你馬上小心翼翼。所以你一個父親脾氣不好,全家人都低氣壓,怎麼會感覺不到。那小朋友坐在教室,他的班主任走進來,他能不能感覺到今天有沒有殺氣騰騰,可不可以感覺?可以。一個班級開不開朗,跟老師很有關係。這位老師很樂於助人,他的孩子就很熱心。這個都是「教」字,上行下效。

  這節課,下節課,我剛好有兩節「教師工作坊」,跟大家交流我們如何從《論語》當中學到夫子如何當學生、如何當老師,然後又從他的學生當中學到如何當學生。請問大家,跟夫子的學生學如何當學生,首先你要跟哪位賢人學?顏回。我們現在有沒有在跟顏回學?有,「克己復禮」。你看到一切東西,心有沒有起邪念?趕緊,「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把念頭要趕緊轉過來。而孔子抓住機會教育點,我們在《禮記.學記》裡面有一段話,大家一起念,就是教學的方法,「禁於未發之謂豫」。你不會,也搖一下頭,然後嘴巴張一下。「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因為你有時候搖一搖,本來忘記的會想起來,就對上了那個嘴巴了。「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這句話我們古文班的應該比較熟。請問,我們每一天教學,這四個東西用上沒有?沒有用上,知識;用上,智慧。「禁於未發」,現在社會這麼多誘惑,我們的學生得先扎什麼根才不會被這個社會的誘惑給污染?你得先立住,孔子三十而立,不為境界所轉。大家想一想,現在小孩子的誘惑跟五十年前比起來是幾倍?大家的computer(電腦)算一下,大家的ipad(平板電腦)算一下。

  我們現在發明東西都只看眼前方便,看不到流弊。這個ipad一發明,第一個,小孩不會跟人溝通了,他每天就抱著那個東西一直看,他怎麼學習跟人溝通?再來,玩物喪志,那些都是電動玩具,他的腦子裡都是那些東西,那個磁場很不好。然後很浮躁,你真正要讓他看經典,要靜下來,難。

  還有,這段時間剛好回祖國大陸,聽到一個消息,有一個孩子為了買ipad,把他的一個腎臟賣掉。欲令智迷,哪有愚蠢到這種程度,把父母給他的腎都拿去賣掉!人欲望打開的時候,控制不住自己。「刀頭舐蜜」,我只要嘗到甜頭就好,以後我不管。結果一嘗甜頭,舌頭都割掉了。現在財色名食睡,多少人整個福氣都賠進去了,甚至觸犯法網,人生都毀掉了。

  所以當老師很重要。打開報紙,所有社會的亂象沒有一件事跟人心無關,沒有一件事不是因為人心缺乏倫理道德教化才會產生這個結果,所以《禮記》講「禁於未發」。孩子很容易自私自利,你首先教他助人為樂,首先教他為父母想,教他孝悌,他就不會自私自利了。你教他恭敬,他就不會傲慢;你教他節儉,他就不會奢侈;你教他感恩,他就不會忘恩負義。可是你現在不教,他又受污染,想教的時候都比較難了,為什麼?「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他已經形成那些壞的習慣了,你要再改他,就跟他拔河,你累他也累,所以「禁於未發之謂豫」。

  孔子教導,「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現在很多青少年都縱欲,整個身體就搞垮了,一輩子都拖著這個病體,要教。彭鑫醫師,他是專業的中醫師,他那個VCD大家要會用,用在你教導孩子。你自己在對這方面,縱欲對身心的摧殘,這些資料你蒐集好,引導自己的學生。「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跟人鬥爭,傲慢,嫉妒人家,這個心性都不好。要學習什麼?「見人善,即思齊」,「道人善,即是善」。請問大家,《弟子規》哪句是《禮記.學記》裡面的「禁於未發之謂豫」,哪一句?從頭到尾都是。你正氣進去了,邪氣就不能夠干擾。這是《黃帝內經》講的,你有了正氣,邪氣就不能干擾你了,用在醫學講叫免疫力要強,他的德行根基要先扎牢,要「禁於未發之謂豫」。

  「當其可」,就在這個機會點,看到學生的問題,馬上提醒他,「當其可之謂時」。這個時就是機會點,時機出現了。《論語》裡面提到的「子貢方人」,這個方人就是批評別人。子貢口才是number one的,最好的,子貢方人。其實口才好的人,腦筋轉的特別快,很聰明。「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大家注意看,這是孔老夫子修學的狀態,大家善於體會,這是他修學的實際境界,他告訴他的學生,「你很賢德了嗎?你的學問契入了嗎?假如是我,我就沒有那個閒工夫去看別人的過失,我自己下功夫都覺得二十四小時不夠用。」這是夫子修學的真實境界。我們假如腦海裡還一大堆人的過失,還在批判別人,就很難提升自己了。

  而我們看夫子自己求學,在《論語》裡面講到,夫子時時憂患的是什麼?夫子不怨天、不尤人,憂患的是什麼?「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大家想想這四句話,他在自己的道德學問上下功夫,改自己的習氣,真的是「我則不暇」。「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聞到道義的事情馬上去做,「不善不能改」,自己還有哪些過失、習性,自己知道了不能馬上去改,這是他擔憂的事情,這是他時時不敢忘懷的事情。聞義能徙,不容易。剛好去新加坡,我跟我們中心李金樺校長,我們兩個坐在一起就談到,在跟一些朋友們聊的時候,我們應該來做一些善事,復興文化的事情。朋友會說,「等我退休以後、等我有空的時候、等我有錢的時候……」大家看,聞義能徙不容易。都是「明天再看看」,還有明天。其實對人類殺傷力最大的,這句話是相當大。每一個人都覺得還有明天,該做的事當前沒有去做。人應該是怎麼過?每一天當生命的最後一天,有哪些事我不做,我這一輩子遺憾?有哪些恩我不去感,我這一輩子遺憾?有哪件事情我不去道歉,我這一輩子遺憾?那我今天就要做。最後一天了,不然會遺憾終身。假如覺得明天再說、明天再說,那整個時光就這樣蹉跎過去了,「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請問大家,三十歲好跟人家道歉還是五十歲?是,你年齡愈大,那個執著點會愈深。所以修行對自己習性要趕盡殺絕,那個下的功夫不能妥協,一妥協就明天、明天再明天。

  而且大家注意看,今年的天象很奇怪,你們注意看國際新聞,可能是馬來西亞災難太少,你們不大知道。但是你們要「先天下之憂而憂」,還是要關注一下,今年的天象不正常。我們老祖先創字都有智慧,這個「神」字什麼意思?上天垂象,這個示字上面是一短一長,這個是上,(下是這麼寫,一長一短。這是指事字,一看你就知道,一個「上」,一個「下」。)上天。三橫下來,三表多,三六九表多。上天垂象,上天所垂下來的一切現象,你都非常,「申」就是通達。好幾層的障礙他都穿過去了,完全明白,沒有疑惑,這樣叫「神」。司馬懿稱諸葛孔明「真神人也」,就是他什麼事情都很通達,天文地理無所不通,包含還能夠草船借箭,對天文地理都懂。而經典其實也告訴我們,「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今年的地震非常不一般,平常地震曲線都是這樣,高了之後接下來就低一點,這叫做能量釋放。可是今年的曲線是這樣,還在上,一直上,沒有停下來,各地的地震愈來愈多。這就提醒我們,人心偏了才會有這些異象出現,《左傳》告訴我們,「人棄常則妖興」。這些怪現象為什麼都出來了?「仁義禮智信」這五常沒有了,奇奇怪怪的現象出現了。

  諸位學長,我們會不會遇到災難?我們假如遇到災難會用什麼心態去面對?有人就請教師長,「可能災難會來,我準備一些食物。」師長問他,「你準備多少?」算一算,「五十個人的。」師長說,「假如真的災難來,你一定被人家打劫,被人家搶就是你。準備五十,自私。你假如真的要準備,準備五千、準備一萬。」這些教誨很可貴。大家看看,一有災難,我、我家,都是想自己的人而已,有沒有為蒼生著想?真的為蒼生著想,第一,「端正心念」,念力很強,從現在開始,念念祝福天下之人。有八千個人是這樣的存心,念念保持,這個災難就大大化解了。這是科學家研究出來的,所有人口的百分之一的平方根,八千左右,任重而道遠。請問大家,這八千人是誰?我們的胸懷應該是,七千九百九十九是誰,這個我們不管,我們也不要求,其中有一個人是誰?「當仁不讓」,這《論語》都用上了。我們跟夫子學,不就學這個仁愛、這個仁道嗎,什麼時候用它?什麼時候力行?當下。所以師長就這個事情,他講到了,真的有災難,你準備五千人你才能救一方的百姓。所以念念為他人,不管你在哪都是活路;念念為自己是死路,沒有福報了。災難來了都只為自己想,那怎麼會有福報?現在是文化危急存亡之秋,真發願承傳中華道統的人死不了,有沒有信心?這不是我發明的,這孔子講的,「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老天要把中華道統留下來任何人都傷不了我。有沒有孔子的氣慨,有沒有孔子的使命感?

  Ladies and Gentlemen(女士們先生們),一個當老師的人,首先最重要的是使命感,什麼使命?承傳道統。這個承傳道統是什麼?是為了天下的蒼生。一九七O年代湯恩比教授講的,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唯一只有靠什麼?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也就是中華文化。這句話真聽懂了,所有中華兒女不做這個事情,叫見死不救。有沒有道理?我沒有逼你們。有沒有道理?「有!」你們自己講的,我只是客觀分析。人這一生來到世間,假如把享受當目標,只有造罪、造孽的份。要知天命,這也是夫子學習的態度,「五十而知天命」。恭喜大家,你們這麼年輕就知天命了。你們好像又吞回去了。其實人求個什麼?問心無愧,「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假如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對世界,該做的我們都沒做,那活著有什麼真正的快樂?這個良心都沒有真樂了,能做多少,盡力就好,盡力就安心了。所以夫子又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君子首先要知命。「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句話是知命很好的詮釋。明明德,知道這一生對自己的受用是什麼?成就本善、明德,成就自己圓滿的智慧,這是我這一生的目標。可是,假如我們隨波逐流,目標變成什麼?享受、縱欲,就是現在做的事情。

  剛好住在飯店裡面,我看飯店聚了一大堆人,穿得很華麗,歌舞升平。請問大家,這些人知不知道他這一生的天命是什麼,他知不知道他來到世間要幹嘛?他就在那裡玩樂,現在天象都不好了,他有沒有想到如何轉禍為福,如何化解災難?都沒有那個意識。每一個朝代它要滅亡的時候都是歌舞升平。同樣的,很可能災難要降臨的時候,不明道理的人,他還是放縱欲望,很可憐。

  所以聞聖教的人就有責任盡力的把五倫八德,把人生的正道趕緊跟身邊有緣的親朋好友介紹,要介紹聖教,要引領他們入聖教。最好的介紹是「為人演說」,自己學了以後,壞脾氣改掉了、傲慢改掉了、自私改掉了、吝嗇改掉了,很能為人著想,很慷慨。人家感覺這個人不一樣,這傳統文化到底有什麼魅力,怎麼可以讓一個人轉變這麼快?所以他人聞聖教的緣分跟我們有沒有表演出來、有沒有落實息息相關。

  剛剛跟大家談到,這也是師長在面對自己的學生看見現在很多異象,教導大家不要只為自己想,要為大眾才是活路。首先,我們有這個使命了,祖宗、上天都會保佑。所以有句話叫「在道中,即不在劫中」,你在正道當中,你就不在劫難當中,為什麼?「共業當中有別業」。人生兩件事不能等,行善,還有什麼?行孝跟行善不能等。我們在一些地區發生重大災難的時候,你細細去研究很特別。比方說這一條街被土埋,很奇妙就有兩三家沒事,甚至於是他左右兩邊很嚴重,他中間不嚴重。按照科學的角度怎麼會有這個道理?這就是證明給我們看,共業當中有別業。在《二十四孝》當中就有最明顯的例子「李忠辟震」,那一萬多戶全部震倒,他是在這一萬戶當中的中間,可是那個地震震到他們家的時候分成兩路,經過他們家以後又合在一起,所以全部震倒,就他們家沒有倒。因為他有德,他有別業,他不在共業當中。但是,假如不趕快行善,那又有另外一句成語提醒世人,叫「在劫難逃」。這時候哪怕你是大官、哪怕你有幾億財產都沒用,劫難到了,這些東西不管用。所以這些提醒很重要,這都是機會教育點。

  而我們剛剛講,「神」是通達萬事萬物的真相、真理。我們以前常常看到三個字叫「真、善、美」,我們都追求真善美的人生。請問大家,你想求真理,你會想到什麼,你們看到「真」會想到什麼?有沒有台灣來的同仁?我記得我們以前讀過一句話,「科學求真,宗教求善,藝術求美」。大家注意看,科學求真。科學,它的目標是能了解到真理,可是科學目前研究出來的道理是不是真理?不一定。可是我們這一代都學科學,物理、化學,很多自然科目都學過,可是有沒有發現我們這一代的人很傲慢,「爸,你怎麼連牛頓第二定律你都不知道?」學了一大堆科學知識,忘了科學的目標是什麼?求真理。變成知識就拿來炫耀。而且他現在研究,研究還不到徹底的時候,可能過十年、二十年,他本來的研究成果就又改了。

  再來,請問大家,現在大自然破壞得嚴不嚴重?請問是拜什麼之賜,才能破壞得這麼嚴重?科學發明的東西,農藥、化肥這些東西。科學它是一個工具,為什麼所用?為人所用。人假如他的目標是欲望,所有的科學會當成工具去滿足他的欲望。比方,一百年前能不能墮胎?可是你看現在墮胎有多少?一年五千萬紀錄。請問跟真理相應嗎?可是它是透過什麼?科學工具。我們當老師的人對整個社會所存在的這些現象要很清楚,你要引導你的孩子以後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不是人云亦云,隨著這個社會的價值觀被拖著走。

  勤儉才是真理。現在拿著信用卡一大堆,還沒賺錢就好幾張,是不是真理?真正有見識的人看到信用卡,他就能預估到未來完蛋了,孩子根本就不知道賺錢的辛苦。

  我真的遇到這樣的長者,就是這次南洋小學的董事主席,一位女士,七十三歲,黃女士。我很佩服她,她們那個年齡都有傳統文化傳承。她說她當時看到Credit Card(信用卡)發明出來,她說麻煩了,她能推斷這個東西一出來,人會愈來愈奢侈。為什麼?老祖宗教我們「量入為出」,沒有錢去借錢來花,叫什麼?無恥!自己在放縱自己的欲望。哪有沒有錢打腫臉充胖子還去享受的?大家有沒有看到,這些社會風尚對不對,我們老師判斷出來了嗎?還是老師的信用卡比學生還要多,那你怎麼去講這些道理?

  我們現在似是而非的東西太多了,都要能理得清楚,你才能把理講明白給你的學生,他才有判斷力。現在有一個錯覺,新的東西都比較好,這個很嚴重的錯誤。新的東西都還沒有經過時間的檢驗,我們那個經典都是五千年的檢驗,中醫是五千年的檢驗,這些都是寶貴的經驗。所以西方的藥物品管,中醫來了,「不用再實驗了,中國人實驗了五千年了,吃得都挺好,不用了。」他們這個時候科學精神也用上了。

  現在所謂文明國家,它的社會福利很好,大家羨不羨慕?羨不羨慕外國的月亮比較圓?我請教大家,它那些社會福利、那些養老花誰的錢?人民,不止人民,後代子孫。請問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哪一代人花後代子孫的錢?可是現在民主國家絕大部分都是這個規矩、這個規則,你不覺得嗎,人假如不依照經典,真的是偏得太厲害了。所以這都是需要我們冷靜去判斷,不然都會覺得新的東西比較好。是「真理」才好,不是新的東西比較好。可是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還有一個習性很麻煩,叫喜新厭舊,最後就後悔。那都是一時的欲念,短視近利、違背道義。最後才知道,朋友還是老的好,太太還是顧家的好,而不是很妖艷的好。人其實假如沒有建立很好的判斷力,往往都是做出錯誤的人生抉擇。

  有一個校長跟我們在交談的時候問了一個問題,說,「《弟子規》裡面講尊重、服從,傳統文化講尊重、服從,可是現在的教育又強調批判、創新,那不是矛盾嗎?」請問大家,有沒有矛盾?現在很多新的教育理論到底跟傳統有沒有衝突?大家冷靜去看,傳統它抓什麼?它抓根本、它抓德行。現在很多說法比較強調他外在的表現、行為、才能。比方很多地區都強調品德教育,可是很多教育界的人一看到品德教育或者家長看到品德教育,他會想到什麼?彈琴、繪畫,這些外在的才能。其實品德教育最根本的應該是他的德行才對。所有的知識、才能為什麼所用?為德所用。大家冷靜去看現在很多社會事件,詐騙集團裡面高學歷的人不少,那些都是教育失敗的例子。他讀了一二十年的書,最後是去做貪贓枉法的事情,作奸犯科的事。這都是在提醒我們教育要回到本,「德者本也」。

  有一個數字報導到,很多考試的榜首,他之後出社會沒有一個,沒有一個,幾十年來這麼多榜首,沒有一個是他從事的那個行業的領頭人,沒有一個。奇怪,我們培養孩子讀書,最後他考上榜首。再來,我們學校培養孩子是要讓他去社會發揮,有沒有老師說,我培養人就是讓他會考試的,有沒有?沒有這樣的老師吧。可是你看他們都是榜首,出來都沒有大成就,都很平庸,都是做人家的一個技術人員,因為他學到了什麼?如何考試。他沒學到胸懷,他沒有學到怎麼跟人相處,怎麼「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怎麼團結大家的力量、怎麼資源整合、怎麼跟人溝通、怎麼做事有條不紊、怎麼規劃事情,他都不去參加活動,他就一直在那裡準備考試,這些東西他怎麼學?所以我們看,你不從「德」下手,你培養不出真正的人才。

  但是又有另外一個客觀。(我講這些你們要記住,以後你們跟教育界還有跟家長一講,他們聽了會思考。這個是上一次呂明晰導演來的時候跟大家分享的,呂導的演講有登上去嗎?大家可以上去看。這些老師,他們本身閱歷很多,他是做電視節目,做「天下父母」,接觸的面非常廣,他們都收集了很重要的這些事例。)清朝末年,送出了一百多個留學生到歐美去留學,這些孩子都是十幾歲出去的,傳統文化都有學,有道德的基礎。出去之後回來,一百多個人都是各行各業的領頭人,沒有一個不是。前提是什麼?他有倫理道德,他愛國,他的根本動力是孝、是忠。而且因為他有定性、他有悟性,學東西特別快。像這些說法,我們首先要先抓到德行是根本。

  今天你要創新,你無德,這個創新會禍害社會。你去發明那些殺人遊戲有沒有創新?可是他無德。現在多少行業在摧殘人心,他都是創新,吸引人把人的欲望都勾起來。所以這個創新要有根本,就是善心、德行,他的創新才能利人。我們光想創新,把孩子的腦筋訓練得好聰明,可是無德,最後他就被他的聰明給害了,他也會用他的聰明去害人。所以你不從根本出發,這些理論其實都是枝末。

  在大陸這幾年,每兩年有一次道德評選,非常好。去年二O一一的道德評選叫「德耀中華」,我們有放給家長看。其中有一個最美的女孩叫孟佩傑。她四歲,她的養母收留她,八歲的時候養母全身癱瘓,她的養父離家出走。她八歲從此擔起全家的重擔,八歲。還要每天照顧她的養母,她的養母不能動,每天幫她做仰臥起坐,每天腿要幾百下,幫她整個要活動。擦身體、三餐……種種,還要翻身,不然會長褥瘡。八歲的孩子煮飯,她母親講的時候在那裡流眼淚,不知道在那個灶台摔了多少次,摔傷了多少地方,都是笑著給養母說沒事。出去買菜怕記不住,把菜的樣子編成一首歌,有沒有創新能力?從哪裡來,誰教她了?大家看「孝」裡面,萬德都能夠彰顯出來。她說長的是蔥,「長的是蔥,圓的是蒜,疙疙瘩瘩是生薑」,她就編了一首歌。所以大家看,有孝心之後,她那個創新就是利益父母,緊接著利益天下的人。好多企業家成功就是為了要照顧好他的父母,然後發明很好的產品。包含我們千古的文章《史記》(談到歷史,《史記》排第一位),《史記》就是司馬遷先生為了滿他父親的願,他受了極大的侮辱他都能忍下來,就是這一顆孝心,所以創新。

  再來,其實用這兩個字我不是很喜歡,「批判」,其實應該說「勸諫」別人,提出不同的看法,集思廣益,不要用批判。你比方說民主國家,不同政黨,你不是去攻擊對方,我們的目標是什麼?目標不是攻擊對方,不然幹嘛來從政。從政目標是什麼?利益老百姓。所以你是從不同的角度提建議給他,彼此是共同的目標。現在為了批判而批判,為什麼?德行不穩,全部攪進去習氣,攪進去是非人我了,哪還清楚人民的需要在哪裡?所以各個行業,政治、教育、醫學、商業種種,根在哪?道,道德。哪一個行業最重要?教師。「師者傳道」,傳下去了,道在哪裡顯現?商業的商道、醫學界的醫道、教育界的師道、政治界的君道就恢復了。哪怕她沒有到社會去工作,她在家裡相夫教子,她把婦道、她把母道都演得很好,她把媳婦道演得很好,那也是老師有把道傳給她了。

  其實大家都在相上看的時候,很多人就會覺得,批判跟尊重有沒有衝突?批判跟服從有沒有衝突?請問大家,有時候在這些理論上探討,你突然間給他講個故事,很多可能感受就不一樣了。請問大家,魏徵尊不尊重唐太宗?尊重。魏徵服不服從唐太宗?服從。可是魏徵給不給唐太宗提意見?他給唐太宗提意見的時候有沒有影響他對唐太宗的尊重?沒有。所以這個不衝突。《弟子規》也教了「親有過,諫使更」,所以他的心裡明明白白,他在勸父母的目標是什麼?為父母好。所以他為人子是這個心態,他到單位去為人下屬,他不管怎麼給單位、怎麼給領導提意見,他的心是什麼?是愛領導、愛團體,是尊重領導、尊重團體,這是不違背的。可是我們現在沒有學到尊重、沒有學到服從,就教他批判,一個比一個厲害,批評很厲害。那天遇到一個長輩,我們在聊的時候,他說,「我最近用了一個研究所的員工,很會提意見,這邊不好、那邊又不好,提一大堆。然後我接著問他,有什麼辦法可以改善?」他說「不知道」。就是練出功夫來了,很會找問題,但是積極的意見不會提。那我們話說回來,剛剛孔子提醒他的學生,「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功夫都用在批判別人,看自己就不容易。

  那我們再講到,剛剛我為什麼講到子貢,是從這裡跟大家提醒說這個教育的教字很好用。剛好昨天晚上有三個家長提差不多同樣的問題,提說,「孩子為什麼不聽話,孩子為什麼沒有責任心?」我說這個教字很好用。所以我問家長,我們聽話了沒有?我們聽父母的話、我們聽經典的話了沒有?我們都急著要先讓孩子聽話,先要求別人,卻沒有先要求自己,所以適得其反。所以態度重要,心態重要。心態不對了,經典你背一大堆,用出來都是背道而馳,而且經典還變成藉口,「我為他好」。但是我們要看,「正己而不求於人」,不是先要求別人,你自己不先做而要求人,鐵定人家不能接受還會埋怨。夫子二千五百年前這句話就等著我們,要提醒我們。

  所以當我們要要求孩子聽話,首先我們要先做一個聽父母話,聽聖賢、老師話的人。我們聽話一表現出來,聽話順性德,孩子有本善,看到你的德行,他會被感動。孩子說,「你都不聽爺爺奶奶的話,你幹嘛叫我聽話?」而且還有一個現象,好像聽了一個道理,腦子裡都是很急著要別人趕快做到,不是急著自己做到。所以「嚴以律己」,應該是很用心的先改自己,然後「寬以待人」。再來,聽話的問題跟身教有關,聽話是一個好的習慣,也需要父母善巧的慢慢讓孩子養成聽話。再來,責任心,我們父母有沒有責任心?當一個人覺得「我爸爸非常有責任心」,他這句話講出來的時候,我相信他應該也是有責任心的人,因為他已經被他爸爸的態度感動了。你們有沒有聽過一個人說,「我爸爸好有責任心,可是我沒有責任心。」你有沒有聽過人家這麼在講話的?很少。因為那個風範很自然的就會影響孩子了。而責任心也要你扶持它,「黎明即起,灑掃庭除」,你要讓他有付出的機會。付出了,你又給他肯定,他就非常歡喜,「我可以負責這些事情,我可以幫長輩、幫父母分擔這些辛勞。」他的肩膀不就厚實起來了。從小你什麼事都不讓他承擔,他怎麼去培養責任心?從小只知道考試,他到學校去也不懂得幫助老師,不懂得主動去協助他人。所以這個都要身教、要耐性,而這個耐性裡面還要有循循善誘的一些方法、智慧去做。我記得我從小就是比較喜歡幫忙的,台灣話叫做「真雞婆」,馬來西亞「雞婆」是什麼意思?就是很喜歡摻一腳,好像哪個事沒有出到力全身不舒服。這個習慣是家裡養成的,就是爺爺奶奶吩咐做什麼事,好高興去做,摸摸我的頭我就很高興了,這也是一個善巧的鼓勵。假如去幫忙了,還被長輩罵一頓,他以後就不做了。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大家醞釀了一個多小時應該沒什麼問題了。請問,哪位老師先跟大家分享一下您對「傳道、授業、解惑」的體會?我覺得大家的定功很強。告訴大家,定功不是不動的意思,定功強的人是該動的時候動,不該動的時候不動,叫作「靜則一念不生,動則萬善相隨」,這才是定功。我看到這個份上了只好用點名。待會有體會的老師們、學長們,你們用字條寫一寫再傳上來給我。大家要了解「人情練達皆文章」,孔子教導我們入境要問俗,你到一個環境裡,你要了解那個地方的風俗民情,還要了解那個地方人的性格。我們馬來西亞的華人比較謙虛、比較內向、比較不善表達,這個時候不能強人所難。這就要有克己功夫,強人所難叫控制的念頭,不能強人所難。不然真的點了名,下次就沒人敢來了。

  剛剛跟大家念到我們曾經一起交流過的文章跟我們從事教育工作息息相關,「傳道、授業、解惑」,「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夫子教導學生子夏,子夏文章寫得非常好。夫子教導他「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這是不是機會教育?這裡同時展現了夫子對他每一個學生非常的了解,這都是很可貴的地方。他知道學生喜歡文學,可能心量不夠大,儒家他所學的學問是格致誠正、修齊治平,是要能夠治國平天下、要胸懷天下的這種大悲心,叫「君子儒」。不能只是學了自己高興的小人儒,發現這個學生心量不夠大,擴寬心量。所以我們從事教育工作,要能了解學生的狀況、性格,這個叫「知人」。那我們再觀照一點,要能知人,首先基礎在哪裡?「自知」。「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我們是傳道的人,那時時要回到務本,這個道理我們才能明白,才能給人講清楚。所以「欲知人者先自知」,他能這麼了解他的學生,首先他了解自己。而人要能真正了解自己,那必須「善觀己心」,自己的念頭時時能觀照得到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進而了解自己,然後要突破自己的習性,不能自欺,不自欺了才能不欺人。所以夫子跟他的弟子這些互動,對於我們從事教育工作都是非常有啟發,我們用心去體會每一句就會很有收穫。

  好,這節課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

  我剛剛欲言又止是說,歡迎大家待會把體會寫上來,可是我又覺得這句話好像又要增加大家的負擔。所以大家好好休息一下,不要有壓力,relax(放鬆),悟性才會出來,有就寫,沒有,自然就好了。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