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了凡四訓》學習分享(二次宣講)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六集)  2012/5/7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84-0006

  諸位長輩、諸位朋友,大家晚安!《了凡四訓》談到,雲谷禪師問了凡先生:「汝自揣應得科第否?應生子否?」你應該有福報、有功名嗎?你應該有好的子孫嗎?這樣一個反問,讓了凡先生的心沉澱下來,反思他自己處世待人。所以人能夠反省就是改造命運的開始。

  上一次我們講到,了凡先生說到他自己不應該有功名,因為他反思到自己本來福就薄,不是很有福報,又不能努力的積德行善。人應該是知道自己福薄的話,要有自知之明,就要趕緊行善。人世間有兩件事情不能等,一個是行孝。因為父母大我們一輩,假如父母不在了,那就是我們人生的憾事;因為行孝是性德、是自己天性的流露,那是最快樂的事情。所以古人留了一句話給我們深刻的提醒,希望我們不要有這樣人生的大憾事,最遺憾的事情,「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第一個,行孝不能等。

  第二個是行善不能等。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大家也都很努力做事業、積累財富。我們所積累的財富是有形的,銀行裡面看得到;還有一個財富是無形的,看不到的。諸位朋友,請問大家:發生意外的人都是有錢的人還是沒有錢的人?還是都有?所以有錢的人也會遭禍。我們曾經看到有一個很有錢的人,他的親人得了癌症,他自己蓋了一個癌症醫院(他有錢)。「我一定要把我至親的病給治好」,醫院都蓋下來,專門研究癌症,他的至親還是走了。所以人有福報,他看醫生是緣,有了這個福遇到好的醫生,他的災禍化解掉;可是假如他沒有福,縱使是給最好的醫生看,也不見得看得好。所以這一些道理我們都要能夠明白。

  我最近剛好有跟朋友談到,確實行善不能等,你福要積得厚。有一個作家他寫的文章也都算是強調「忠孝節義」。這一點很重要。我們寫的歌曲、唱的歌曲、寫的文章是善的,這個善的東西影響這個世間愈久,這個人的福報愈大,甚至庇蔭他的後代子孫。大家看在歷史當中留下這個千古文章的,後代都很好。但是假如這個是不好的東西,像現在很多歌曲是靡靡之音,大家注意去看很多公眾人物、明星,他很有名,很多人都認識他,甚至很多人崇拜他,可是他的行為是非常偏頗的,把整個社會風氣尤其是下一代年輕人都給誤導了。大家冷靜去看,這一些公眾人物短命的很多。他一場演唱會,五千人來聽、一萬人來聽,他有沒有福報?有沒有?我去唱,五十個人都不一定來,你還要去給人家發票,還要送他糖果,還不一定來聽。這些人大到什麼程度?你還要花一千塊、兩千塊去聽,排隊買票還不一定買得到。所以你看人生有這麼大的福,假如他把「忠孝節義」教育大眾,好的歌曲唱給大眾聽,那個功德就無量無邊;同樣的有這麼大福,唱的是靡靡之音,那造的罪業就大。

  所以人有大福,更重要的要有智慧去用自己的福報,能夠成就自己的德行,又能造福自己世世代代的子孫。像范仲淹先生,他有福報當到宰相,可是他沒有去亂花這些錢,他有智慧,他去行道義給後世子孫培福,樹立好榜樣,結果他的後代現在八九百年之後還是很興盛。而假如一有福報開始揮霍,那一代都過不了,我們這個時代就非常明顯看得出來。

  最近災禍比較多,而這個作家他在印尼海嘯那一天,剛好他就在現場,就在那個海邊,他去度假。結果他定了一個山上的(比較山上的)位置,然後他們到的時候那個房間還沒整理好。他的女兒就很急,說:「父親,我們到山下馬上就有房間,不要在這裡等老半天。」就催他爸爸退房,到下面去。結果這個作家他修養也不錯,不疾不徐的勸她女兒,「都已經定了,就不用這樣子了」,就在那安撫他的女兒,後來決定不下去。就在那等等,突然海嘯就來了。假如他聽他女兒的話,把車開下去,那剛好就碰上海嘯。這個不是偶然的,這個世間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的事情。

  台灣有一次火災,六十條人命在短短的幾十秒鐘就燒掉了,因為電線起火燒得非常快。而在這一場火災當中,離開的人有抱在懷裡的人,然後也有年紀很大的人,什麼年齡層都有。有一些人是什麼?是突然要進去,被一個行動電話給叫走了;有些人是根本沒有要去,五分鐘以前剛好朋友把他叫進去。這樣的事很多。所以從這一些地方,我們就要很冷靜,兩件事不能等,行孝不能等,還有行善不能等。你現在積極去行善,很可能就化解了自身,還有你家庭、家人的災禍,都可以被化解掉。

  所以我們改造命運首先反省,知過,進而去改過。了凡先生已經察覺到自己的過失了,他講到的自己沒有福,又不知道去好好積德累功。要有自知之明,像我看起來就是福薄,所以我就要有自知之明,趕緊要去多行善。

  我記得二十九歲那一年身體就很不好,在高速公路上開車都會睡著,而且還不止一次。幸好我是在台灣的高速公路上,其他的地方我不知道。台灣高速公路的車道兩旁都有燈,就是晚上你的車燈一照它就會發亮。但那些燈本身都有一定的高度,所以我去壓到那個時候會有警覺,壓到之後就醒過來了。假如沒醒就不能跟大家見面了。說實在的,除了那個車燈的提醒之外,冥冥中有很多祖先在保佑,這是我們能體會到的真相。我那一年身體就很弱,而那時候剛好答應了一件事,我一個同學打電話給我,說有個學校有一個班學生特別調皮,全校最難管的班,問我要不要去接這個班,接一個學期。諸位朋友接不接?你們這麼有愛心,馬上就說接了,我還要考慮了一會,你們這麼義無反顧就接了。真的,我接了這個班,本來身體很弱還咳嗽,後來就沒咳嗽了。所以行善還是不能等,後來我那一段時間的身體就慢慢調過來了。

  好,所以他反思了之後,接著又反思自己不能夠有孩子的原因,經文當中提到:

  【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

  大地包容萬物,感覺起來好像很污穢,但事實上他是量大,他是能滋養萬物,平等的慈悲;『水之清者常無魚』,河水太清澈了,反而不能夠養育這些生命、魚類。又有一句話講到「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所以了凡先生又講到,他太喜歡乾淨,最後變成潔癖,給人很有壓力。比方說這個地拖拖,人家稍微弄髒了,就給人家罵得不得了,人家看到你就很緊張,慢慢就變苛刻。所以「水至清則無魚」,不能有潔癖;「人至察則無徒」,這個「察」就是苛察。一個人假如看別人的缺點都用放大鏡來看,那這個人出現的時候,身邊的人渾身不自在,好像在你眼裡一點好都沒有,這叫「至察」。「無徒」就是沒有朋友,沒有人喜歡跟你相處在一起。所以我們人緣好不好,再觀察一下,要有包容性,不要苛刻。

  當然朋友有缺點也要懂得去勸諫他,所謂「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還是要懂得勸諫的,可是不要苛刻,甚至不要在別人面前講他的缺點,那他會很難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很重要。「將加人,先問己」,你的親朋好友在大庭廣眾之下把你的缺點講出來,你受不受得了?受不受得了?當然面子掛不住很難受,所以我們不希望這樣,也不能對別人這樣。有一句話講到的,「揚善於公堂」,好的事情讓大家知道、效法;「規過於私室」,勸諫別人的過失要在私底下,別人不知道的時候去勸,尤其我們都是成人,要顧及人家的自尊。不要「我這個人就是很直」,啪啪啪就出去了,那叫機關槍不叫直,不管人家的感受就出去了。而且縱使是勸,也不能次數太多。

  孔子又提醒我們「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我們老祖先通達人情事理,人與人有五種關係,有三種是親屬關係:父子、夫婦、兄弟。今天母親給你嘮叨幾句,你雖然很煩,你心裡會不會說「以後不要再見我媽了,煩死了」?她生你養你,一輩子都是你媽。而君臣跟朋友關係不是血緣關係,今天哪個朋友講的話,你聽了很煩,「離他遠點,以後不要再見他了」,就有可能是這個發展。所以今天你侍奉領導,你勸你的領導次數太多,他聽了實在有點反感,他都已經臉色很不好看了,你還繼續一直講一直講,然後可能那個領導他脾氣控制不住了,就罵你一頓。那這個可能變成侮辱,是我們自己不會察言觀色,自己招感來的。所以領導假如幾次勸不聽,那先把自己做好就好。除非這一件事情會攸關整個公司的存亡,那這個你可以「號泣隨,撻無怨」都沒有關係,縱使是坐在地上哭也沒有關係,因為這個是攸關整個團體的存亡。一般一些不至於造成太大損害的,他個人的一些修養的問題,一些小細節,勸了幾次他不聽,可以先緩一下,不要讓對方惱羞成怒,就不好了。那朋友相處也是這樣,你勸他幾次了,他不能接受,那你就先緩一下,先把自己做好,用自己的德行去感動他就好,不要操之過急。不然這個朋友以後就不想見到你,你利益他的機會可能就錯失掉。

  接著,了凡先生分析第二點,他沒有孩子的原因。

  【和氣能育萬物。余善怒。宜無子者二。】

  我們看到這個『和』字,想起「家和萬事興」,「和氣生財」,那和的反面?其中有一點就是發怒,怒是猛虎,一個人發脾氣的時候很凶,就好像一隻老虎一樣把人給嚇壞了。所以當父母的人脾氣大,那等於小孩從小被嚇到大,那身體跟人格怎麼會健康?這一點很重要。所以真正愛護孩子,成就他健康的人格,絕對不在孩子面前亂發脾氣。

  有一對夫妻他們也很有心,二人同心建立一個幸福的家庭,所以結婚當天就約法三章說:我們以後有孩子了,只要孩子在的時候,任何一個人有情緒上來,另外一方就趕緊先離開,不要在孩子面前發脾氣。這個很有道理,另外一個離開,架就吵不起來,一個巴掌拍不響。都是一個發脾氣,另外一個也忍不住才吵起來,所以他們約好這一點。結果夫妻一輩子都沒有紅過臉、吵過架。這對夫妻九十歲的時候,還辦了六十幾周年的結婚紀念,晚輩看他們一輩子都沒有吵過架,所以才請教他們夫妻相處之道,就是念念為這個家、為後代孩子著想,就不會亂發脾氣。而且這位老先生認為,我們丈夫是值得依靠的人,要領妻成道,帶領自己的妻兒成就道德。所以這個老者就對這些年輕人講,「我們夫妻約好不在孩子面前吵架,而且我告訴你們,這六十多年來都是我先離開的、我先出去的。」諸位男士,當你聽到這裡的時候,心裡有什麼感受?六十多年來每一次太太有情緒的時候都是自己先離開,「這樣我不會很委屈嗎?」還是你馬上聽到,「這個男人很有修養、很以大局為重」。當然我們用心去感受看看,這六十多年來都是這個先生看到太太有情緒了,趕緊自己低著頭先離開,先出門走走,當下這個太太留在家裡作何感受?「又是我」,她假如有記錄的話,每一次發一次脾氣,一橫二橫三橫,人家先生都沒有這麼多。慢慢的慚愧心會起來,以後就不好意思發脾氣。所以當下,這個太太會感覺先生很有修養,念念為大局著想,所以會很佩服先生。

  「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我們現在這個社會有一個很錯誤的認知,好像覺得用言語、用氣勢把人家壓下去就是「我多厲害,我贏了」,那叫愚昧無知,那叫輸得很慘,哪會贏?比方諸位朋友,你在公司裡面看到兩個同仁發生衝突了,有一個很凶,得理不饒人,把人家罵得狗血淋頭;另外一個人隻字不提,甚至還給他道歉。旁觀者清,請問你在旁邊,你會佩服哪個人?你會覺得哪個人沒有修養?所以用言語把人壓下去的人,事實上他已經失去了整個團體對他人格的信任。脾氣這麼大,得理不饒人;反而在摩擦的時候能夠認錯,甚至能不計較的人,贏得這些同仁的認同跟愛護。所以這個輸跟贏,愚昧的人分不出來,愚昧的人只會順自己的壞習性而已。

  所以人生首先要理解,吃虧是福,不要發脾氣、不要跟人計較,這個才是有福的人。我給大家舉個例子,我父親是長孫,可是每一次我曾祖母發東西的時候,我爸爸都走後面不跟人家搶。結果每次我爸爸在後面,最後人家糖果都分完了他都沒有,吃不吃虧?看起來好像挺吃虧。這樣才是當大堂哥的風範,讓這些弟弟有什麼關係?「給他們,算了算了,我沒有沒關係」,看起來吃虧。結果我曾祖母每次看所有的孫子都離開的時候,會從她的床下再拿出留下來的,留給這個最老實的長孫,我為什麼知道?因為我曾祖母常常會從床下拿東西給我,愛屋及烏(鼓掌聲)。諸位的掌聲是給我爸爸的,你看我爸爸厚道,不跟人家爭,連他的兒子都有福氣。人生要心平氣和去感受這些道理。

  結果先生先走出去了,太太反省到還是先生有修養。當然這個先生出去走一走,不要太久,十五分鐘就該回來,為什麼?剛剛太太發脾氣,她也不知道先生有沒有心情不好,出去走太久她怕會不會(發生)什麼意外?因為現在報紙打開來自殺的情況還不少,夫妻之間、人與人之間那種設身處地就要在這麼細微的地方。哪有說每一件小事都是這麼設身處地,對方不能感覺到你那份關愛跟那份柔軟?可以感覺到的。所以差不多十分鐘、十五分鐘就該回來了。結果一回來,太太剛剛先動了氣,不好意思了,女子是比較含蓄的,有這種婉約之美,這是我們女人天性有的美,所以就不好意思了,就端了一杯先生喜歡喝的茶,然後也不好意思講話,臉也不敢看,就放著。

  諸位男士,你看了要會欣賞女人的美,結果先生看到這種情景該怎麼說?該怎麼做?你會不會看太太茶端過來了:「怎麼樣,又是妳先發脾氣了?又是我有修養?」你假如這麼說,根本就不給人家面子,然後你太太瞪大了眼:「有什麼了不起?」那你不能用嘴巴喝,你只能用眼睛喝了。諸位朋友,人生有很多情境為什麼別人會跟你衝突?為什麼別人會怒目相向?有時候是因為我們的態度激怒對方,最後變成自取其辱。所以人還是要厚道,不要讓人難堪。這個先生他不會這樣,他看到太太這麼不好意思,人看人不好意思就趕緊讓她有台階下,不要讓她這個不好意思在那裡持續,你看人柔軟到這種程度。

  古人給我們做了這個榜樣,古人胸懷到什麼程度?有一個讀書人叫淳于意,人家到他田裡偷割稻子,割他的稻子,他怕那個人發現他,同鄉不好意思,他看人家偷割他的稻子,他蹲下來不要讓他看到。大家體會到古人那種胸懷沒有?就不忍心看人家出糗:「算了算了,不要讓他這麼難受。」他沒有想:「那我的稻子。」你看人家多慷慨:需要你就拿去,不要讓他難堪。他種的水果人家去給他採,那不是他認識的人,人家給他採水果,他去幫忙,幫他採給他。其實這樣不計較的人一次、兩次、三次下來,對方的良心會被他喚醒,為什麼?「人之初,性本善」。他明明有錯,不去指責他,寬恕他;他有好,鼓勵他。人慢慢覺得我不好,人家都不講;好,都肯定,人家這麼尊重我、肯定我,那我不能自暴自棄,所以人的善根都是被這些德行所喚醒。

  這個太太端這一杯茶過來了,先生看了之後,要讓太太有台階下,馬上轉移話題:「太太,好久沒有去看我岳父岳母了,今天下午剛好有空」,趕緊買岳父喜歡吃的榴槤、岳母喜歡吃的山竹,這兩個配起來比較好,比較不會上火。你看當下太太還在那裡尷尬的時候,你馬上還想到她的父母,太太心裡想,你不只不計較不放在心上,還馬上為她的父母著想,她會很感動,從尷尬變成感動。請問大家感動多久?你們都沒有這樣的經驗嗎?這個會感動一輩子的,一次就能感動一輩子,這種事常常發生,哪有夫妻不相親相愛的?所以面對夫婦、家人尷尬的時候,要懂得轉移話題,然後轉到讓大家都是提起這份愛跟關懷。所以先生這種德風感動太太,這個太太怎麼回報這份情義跟恩義?那一定盡心盡力孝順公婆,然後相夫教子。女人對整個家庭的氣氛,還有下一代的影響那是最大的,所以叫家庭主婦,她是主角,沒有她不行。而我們這個丈夫也要要求自己,自己的德行能感動太太,很自然的為這個家、為家庭的未來去付出,這個不是要求來的,是夫妻之間的情義互相感召的。

  所以我記得盧叔叔曾經講到,自己的太太不能對自己的父母好,那是自己的德行不夠,要做到太太很感動、很感激公公婆婆生了這麼好的兒子來跟她成為夫妻。奇怪了,我聽了很感動,你們的表情怎麼這麼嚴肅?這是好榜樣要效法。「見人善,即思齊」,「見人善,即思齊」的表情應該是很歡喜,怎麼大家都這樣愈聽愈「不可能,做不到」,「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所以這裡提到『和氣能育萬物』,和氣生財,生錢財還生人才,養育人格健康的下一代。

  『余善怒,宜無子者二』。處事首先要能多對人微笑,給人如沐春風,所以有一句格言說「養喜神為招福之本」。大家都希望有福氣,從哪一步開始?臉帶微笑,「養喜神為招福之本,去殺機為遠禍之方」。其實大家想一想,假如你是財神爺,你要把福報給誰?你本來要降福給這個人,結果你一看到他,他就是怒目相向,你都被他嚇壞了,而且你時時給人信心、給人鼓勵、給人笑臉,這個都是積福。所以叫「面上無瞋供養具」,一個人臉上沒有絲毫的情緒、脾氣,都是對人的一種善意,這就是在對人的一種恭敬供養。所以修福很簡單,時時笑臉迎人、待人就對了。每天板著一個臉嚇人,折福。所以諸位朋友,每天要出門前請照鏡子,假如你一照鏡子,自己被自己嚇到了,先不要出門,先把《弟子規》讀兩遍、把《了凡四訓》讀一遍,調整好心情再出去。「去殺機」就是不要對人有惡意,念念還是為人著想的心。其實只要對人有惡意,那就是在造業了,也是在種惡因,最後還得感惡果,冤冤相報何時了。

  接著第三點說:

  【愛為生生之本。忍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節。常不能舍己救人。宜無子者三。】

  萬物的生長得到天地的化育、愛護,我們一個人的成長,得到父母、長者、師長種種這些愛心,得以成長,所以這個愛是生命之本。『忍為不育之根』,這個「忍」是殘忍苛刻,反而會傷害生命。而且『余矜惜名節』,這個「矜惜名節」就還是都為自己想。比方說你今天去做一件好事,可能別人會調侃你、會挖苦你、會給你說一些風涼話,你還去做不做?縱使別人不理解還誤會你,但是只要能夠利益到人,那我不在乎這些東西,還是去做,不「矜惜名節」。而且要捨己為人,這裡他不能捨己為人,這個就吝嗇,『宜無子者三』。

  第四:

  【多言耗氣。宜無子者四。】

  他話講太多了,首先第一個傷元氣;第二,「話說多,不如少」,為什麼?言多必失。話多的人一般來講就是心裡浮躁,才會劈哩啪啦一直講話。所以《易經》說「吉人之辭寡」,吉祥的人話少,一開口就是能利益別人的話,平常廢話不講、閒話不講;「躁人之辭多」,急躁的人話就特別多,然後你話很多,你的心又浮躁,考慮不周全,可能話就得罪人。我們說「三思而後行」,「話到口邊留半句」,這個都是給我們在言語行為當中的一個重要的提醒。而且假如話多,又是會傷到別人,那就又折福了。又耗氣、又折福,難怪沒有好孩子。

  【喜飲鑠精。宜無子者五。】

  喜歡喝酒,這個『鑠』就是損害自己的精氣、自己的體力,這個「鑠」也有消失,就是折損了自己的精氣,所以『宜無子者五』。『喜飲鑠精』的人、不惜元氣的人,他會無子,甚至於他縱有後代,因為他不惜元氣,他的孩子大多還是身體孱弱,很虛弱,或者有可能會夭折,體質太差了,所以這個要注意,『宜無子者五』。

  【好徹夜長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無子者六。其餘過惡尚多。不能悉數。】

  第六點談到,他喜歡整夜打坐。一般打坐是修定,修定之後他是沒有煩惱,精神非常清朗,智慧會如湧泉,這個是入定的狀況。假如他在那裡打坐,然後頭都是這樣,那叫打瞌睡,不叫打坐。打坐是入定,不會在那裡頭一直點著。所以今天打坐會耗元神,那就不叫打坐,不叫入定,那叫硬撐在那打瞌睡。所以你假如看到這個情況就送他一句話,說「躺著睡比較舒服」,躺著睡一定比坐著睡舒服多了。其實這個主要是什麼?裝腔作勢好面子,好像很有修養,其實是在打瞌睡,最後還損了身體。其實修行要選擇自己適合的方法,不能硬撐。而且會硬撐的人往往有一個人格特質就是好勝,好像都要比別人高很多,把別人比下去。沒有必要這樣,修身應該是愈修愈謙虛才對。而『葆元毓神』很重要。

  林則徐先生談到「十無益」,這個都是人生道理徹底的開顯,非常可貴的教誨。其中林公有提到,「父母不孝,奉神無益」,你連父母都不孝順,每天去拜拜都沒有用。所以古人提醒我們「堂上二老(我們家裡的老父老母)是活佛」,你真正孝養父母,那是真正聽古聖先賢的教誨,聽佛菩薩的教誨,不孝父母再怎麼拜都沒有福報的。「兄弟不和,交友無益」,你連兄弟都不友愛,你哪怕是朋友一大堆都是酒肉朋友,不是真心朋友。還有一點說「存心不善,風水無益」,你心地不好,再好的風水被我們一住,龍穴都變鼠洞,風水都被我們破掉了。風水他是動的,它不是不變的。真的,很多讀書人本來那個是斷子絕孫的地方,他一住最後五子登科就轉掉了。還有一個有關身體的,林則徐先生也說到,「不惜元氣,服藥無益」,不珍惜自己的身體、精氣神,哪怕你再有錢去買一大堆很珍貴的補品、食物還是沒有用的,你這個身體的大根大本沒有守住。大家注意看現在有錢的人很多,但健康的人很少。醫院蓋得很多,可是健康指數一直下降,原因在哪?林公這一句話給我們提醒,預防重於治療。結果現在的人日夜顛倒,元氣耗得非常厲害。大家注意看現在女孩子十七八歲身體就很差,那個真的遇到颱風有可能會被吹走,就好像沒什麼氣力的感覺。以後還要生孩子,還要照顧幾個孩子,你說她的體力扛得過來嗎?現在女孩子很多生理期來的時候都痛得下不了床,那個都是吃、睡都不正常,最後呈現出來的結果。

  所以諸位男士,你找對象要注意看她身體健不健康,你不要找一個太太回來,你就變成每天照顧她,她常常在那生病你就每天照顧她。我這麼講是不是有點絕情?不能這麼絕情,你假如覺得她不錯,先把健康的知識告訴她,把《弟子規》送給她。她肯接受了,「這個女子是很受教的」,那她不只是身體可以改善,她的德行都能夠去改善。因為畢竟娶妻是人生大事,娶一個好太太可以旺三代,娶一個不好的太太會怎麼樣?會一敗塗地,就爬不起來了。所以你看以前對這個娶媳婦娶妻特別慎重,現在人把婚姻當兒戲,太隨便。所以以前的人「娶妻要看丈母娘,買牛要買尾巴長」,那都是經驗之談。

  所以孟子很誠懇的勸我們,人生的大道理:「事,孰為大?事親為大。」我們侍奉他人,什麼最大?以侍奉父母為最大。因為我們的身體來自父母,我們的生命來自父母,父母對我們的恩德最大,「事親為大」。我們假如是一棵樹,父母就是我們的根。人不能連根本都忘了,那我們的生命就是行屍走肉了,就像這個樹沒有根了。「守,孰為大?守身為大」,先要照顧好這個身體,不能讓父母操心,那要在哪一些方面要謹慎?首先「謹嗜欲」,謹慎第一個,自己的嗜好不能是損害身體的,你這些嗜好喝酒喝很多、熬夜都是不對的,「謹嗜欲」。還有人喜歡去找刺激,去攀峰,那些危險性很高的好不好?「我要挑戰極限」,好不好?你挑戰極限,你們家裡的人提心吊膽,那你這種快樂根本就是錯誤的。我們的快樂不能建立在家人的痛苦跟擔憂當中,這個很重要。再來,「慎憤怒」,就是脾氣要控制好,不然很傷身。「慎飲食」,飲食要懂得適中、適當,不要挑食,也不要暴飲暴食。

  「慎寒暑」,天氣在變化的時候要懂得保暖,懂得調整好自己的作息。比方說今天早上涼不涼?有沒有加衣服?有,對。早晚要加衣服。其實我們在大馬雖然是四季都是夏天,可是你要注意,我們感冒的人不輸給那個四季分明的人,為什麼?「都那麼熱」,掉以輕心反而容易生病。我記得我在澳洲冬天的時候,那個溫度有時候到零下一兩度,一般差不多六七度都還很冷,那兩個多月我都沒有感冒,因為我去那麼冷的地方以前沒有,第一次去,包得很安全。所以我們九個男人住在一起,有一些長輩他看我比較瘦弱,結果他們都感冒了,只有我沒感冒。他們就說怎麼只有你沒感冒,我們都感冒了?其實就證明一點:就是愈謹慎的人反而愈安全,愈覺得沒問題的人才是真有問題,他會粗心大意。所以縱使在我們大馬,早晚還是要注意保暖,不要被寒氣入侵了,尤其要進去吹冷氣的地方,要帶個薄外套。不然你在冷氣房進進出出很容易感冒,那個毛細孔一打開來寒氣就進去了。

  「慎思慮」,很多事情盡力就好了,不要一直在那裡想,想到睡覺都睡不著,慢慢的就損害身體了,不要想太多。「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良心能安就好了,該放下要放下。你假如今天不好睡,在那想東想西、翻來覆去,連你另外一半也沒得睡,最後還全家人都替你擔心。現在憂鬱症的人很多,跟這個有沒有關係?胡思亂想一大堆,慢慢的腦神經衰弱,所以人生要練一個功夫——放下。該睡覺就睡覺,該吃飯就吃飯。不要吃飯的時候還在想、睡覺的時候還在想,聽經的時候就打瞌睡,精神氣力要用對地方。

  再來,「慎煩勞」,考慮事情周詳,但是不要太過,常常在那裡煩惱。包含勞動不可過勞,損害身體,事情可以計劃好,每天每天這樣扎扎實實去做。你不要性子很急,「我今天就要把它做完」,結果做到三更半夜把身體嚴重折損,這樣都不好。所以當家裡的人說,「好了好了,明天再做,去睡覺啦」,要領家人的這份善意。「別煩了,去去去」,這個很不妥當。再來,這些就提醒我們具體要謹慎這些地方,才能守好自己的健康。而我們人生有一件事很重要,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個「無後」就是你沒有好的下一代,這是對不起祖先,因為整個家族都要透過孩子代代去承傳下來。而你今天要求到好的子孫有三個很重要的條件。大家注意,《易經》有告訴我們「方以類聚,物以群分」,萬物之間是相交感的,「龍交龍鳳交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請問大家你能不能感來聖賢子孫?你們沒有反應?那《了凡四訓》怎麼學的?要有信心,待會就會講到了,「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你們剛剛也有念到了?對。

  第一個是什麼?接著剛剛的重點,「保身節欲,以培先天」。夫妻的身體很健康,生下來的孩子體質才會好。假如夫妻本身身體沒有保養好,還縱欲的話,那這個孩子先天就很不好,甚至根本生不出孩子來。我們在以前看一些歷史劇,有一些很有地位的人或者是大商人,後來孩子就很揮霍、驕奢淫逸,最後都沒有子嗣,跟這個都很有關係。而大家冷靜,我們現在很多,最近這個時代的觀念都是非常偏頗的。比方這個縱欲,西方說沒有關係,不影響身體健康,男人縱欲,那個也只是物質而已,蛋白質什麼的而已。大家要了解男子他那個精液,它可以變成一個身體,其他的蛋白質變得出來嗎?所以現在很多說法都亂說,而且還在教科書裡面,真是把我們給害慘了。那教科書是聽誰的?聽最近那些人的,這幾十年來研究出來的人講的,五千年聖人的話、老祖宗不聽了,難怪現在的人吃這麼多苦頭,就一句話講完了,「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真的,我覺得現在那些教科書很多地方錯了,會誤了幾代人。包含女子生完產要坐月子,很多現在說法:「你看人家那個歐美的,一生完孩子就跳下去游泳,又沒有怎樣。」她是那個時候沒怎樣,你有去研究過十年以後她怎樣嗎?現在的人都看眼前,吃大虧了。大家注意去看,只要不懂得這些道理的,歐美女子她四十歲就老得會嚇你的,你注意去看看她們很縱欲的話,四十歲看起來非常老。可是你只要懂得養生的人,那個四十歲看起來像十八歲。我不騙你的,你不相信,你去買許哲女士她有出的《自傳》。我當時候還沒看內容,先看前面她的照片:許哲女士年輕的時候長得很莊嚴。我才起這個念頭一看,七十歲時候照的,七十歲的時候穿洋裝看起來像姑娘。你們自己去買,你就相信我說的。所以她懂得養生,那真的是不容易老的。注意了,這個是大事,你生出來孩子個個都是先天好,又有德行。

  第二點「敦倫積德,以立福基」,「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而且我們自己在「敦倫積德」當中也是給後代樹立最好的榜樣。

  第三點「胎幼善教」,胎教,還有孩子幼時,所謂「三歲看大,六歲看老」,「胎幼善教」,這個時候母親的風範就非常重要。孩子三歲以前常常在父母的身邊,尤其是母親。「胎幼善教」,把他的德行根基扎穩;「以免隨流」,他不會隨波逐流。這是求子三要。

  了凡先生反省這六點以外,他還覺得還有其他很多的不能悉數,這個『悉』就是完全、全部說出來。當然他自己有反思到,進一步就要思怎麼去改過。而今天我們看到,了凡先生在反思他人生為什麼沒有福報、沒有子嗣,同樣的這一段我們能夠回到我們自身:我現在的人生有沒有福?我現在孩子不聽話怎麼辦?就像了凡先生一樣,首先要什麼?自我反省!而且反省裡面還要有什麼?還要有勇氣,要面對自己、要承認過失。孔老夫子教給我們人生的「三達德」,你今天智慧要成就、事業家業要成就,一定要有這三達德,「智,仁,勇」,三達德。智,你要有智慧,智慧首先表現在哪裡?有自知之明,所以老子說知人,你了解別人者智,「自知者明」,你要先當一個明白人,不能糊裡糊塗。你糊裡糊塗,每天都造罪業,那怎麼可能會有福?所以智慧首先要有自知,而智慧表現在哪?遇到任何事情首先反省自己的問題。老祖宗留了一句話給我們叫「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接著你要有勇氣承認過失、改掉過失。諸位朋友,改自己的壞習慣容不容易?不容易,像扒皮一樣,撕下來會痛,可是長痛不如短痛,要有勇氣去改過。而在處理整個家庭問題當中,這個仁很重要,仁愛慈悲,自己家庭裡不管是孩子,還是另一半,還是長者的過失,我們都要用一個仁愛慈悲的心去幫助他、陪伴他,而不是指責對方。

  這裡有一個例子,剛好有朋友提到這個問題,我們也在了凡先生反省當中來反省我們自身的狀況。這位朋友說到:「我的女兒今年九歲,一直以來不愛做功課。」大家注意這句話?「一直以來不愛做功課」,你怎麼讓她不愛做功課變成一直以來?大家有沒有發現,人都是要到病很嚴重才知道要治,你假如一點小病你就知道趕快去調整,那你怎麼會有大病?所以「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你要看得遠,要懂得「防微杜漸」,當領導的要有這個智慧,當父母老師也要有這個智慧。「不愛做功課,在學校上課不專心,喜歡做小動作,並有動手打同學的現象,屢教不改。最近學校有三個老師找我反映孩子的問題,如果孩子再沒有改善,會面臨被退學或轉學的問題。學校老師說,真不相信這個孩子是學《弟子規》的。」我有點冷汗直流,這個孩子假如又是到中心來學,那我是對不起他這個家庭了。「我沒有辦法教了(這個老師講的),你還是去找教《弟子規》的老師」。

  請問老師,面對這樣的問題我該怎麼辦?先要冷靜、先要沉澱、先要反省。其實智慧,我們剛剛提到的幾個點要自知。再來,智慧表現在,面對任何問題不在目前的結果跟現象當中打轉,或者懊惱、不敢接受、逃避,都不是這個,是什麼?面對現在的結果,去把原因找到,然後對症下藥就可以解決了。

  那我們看這個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是一個結果,他在哪裡養成的?家庭!所以我們必須把那個學校再拉回來哪裡?家庭裡面養成他這個習慣的原因在哪裡?比方他不專心,那一定是在家裡就不專心,哪有說在家裡專心去學校變不專心,你有遇到過這樣的小孩嗎?沒有?所以我們當父母、當老師的,在面對孩子行為不妥的時候,其實他只是把結果呈現出來,他在提醒我們,我們教育孩子錯了。他也在提醒我們要趕緊做對的事情,所以那也不是壞事。孩子在提醒我們教育的偏頗處,孩子在提醒我們,我們都忙在工作上,沒有用愛去陪伴他們成長。接著還說喜歡做小動作、動手打同學。在家庭裡面,是不是這個孩子需要做這些動作才能引起父母的注意?我現在是在分析,不是一定,因為原因可能有很多種,這個要你自己去思考。一定是在家裡有養成這個習慣,去學校才會這個樣子,或者是家裡就有人喜歡打人,就被他學去了。

  這個「屢教不改」,第一個教的方法對不對?你教他的時候還是脾氣很大,那沒什麼效果,你要很有耐心的去引導、去陪伴他改過來。縱使你沒有情緒不好,你很有愛心去教他,你也不要想教一次他就改,這也是貪快。你假如教一次、教兩次孩子沒有改過來,然後你就心浮氣躁很生氣,那你就教不了。所以「教」字大家注意,左邊兩個叉,下面一個小孩。這是「教」字的古字寫法,上面一個叉,下面一個叉,這裡一個小孩,上行下效。父母、老師、長輩、領導者做的,底下的人效法,左邊教我們什麼?身教,以身作則。右邊一個手拿著一支樹枝叫「耳提面命,不厭其煩」,這個叫耐性。你從小教孩子道德倫理,他開花結果最少也要十年到十五年,你哪講一次,下一次就讓他改?「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所以今天孩子不受教,基本上不是他的問題,是我們身教做得不到位,或者耐性不夠,這兩點你真的做徹底了,你不要擔心,你的孩子會慢慢愈來愈好。

  再來,這個裡面也有提到說,學校的老師講,說會被退學或轉學。我想假如我們是學校的老師,我們有一種使命要振興師道,師道可貴在哪?絕不放棄人,教育是成就人,不是放棄人。而且我們要自問我們盡了力了嗎?我們用對方法了嗎?再來,我們有去跟他的家長好好溝通,進而跟家長共同來幫忙這個孩子了嗎?這個是額外,因為我自己也是在小學服務過,我們這一代的老師們有這個責任,從自己身上來振興師道。

  再來,這裡面又有提到學《弟子規》的,這個重點我不能不提,不然人家會說,你看避重就輕。我曾經做過民意調查,給誰做民意調查?給小朋友做民意調查。他很不想學《弟子規》,然後他會想:為什麼我的媽媽要學《弟子規》?為什麼我的媽媽是教《弟子規》的老師?大家「聽思聰」,聽到什麼?媽媽學《弟子規》、媽媽教《弟子規》是有德的人才對,要讓他如沐春風,為什麼他會這麼痛苦?大家開悟了沒有?

  我得給大家舉個例子,我有一次在深圳百貨公司前面,有一個媽媽學《弟子規》的,看到我像看到什麼一樣?好像看到寶藏,趕快跑過來把她兩個孩子叫過來,「蔡老師!鞠躬,鞠躬」,把頭按下去。然後就說:我這兩個孩子哪裡不好,哪裡不好,來蔡老師你幫我教一下。我看著她、看著她的孩子,我說你的孩子不錯了,你看還這麼親切對我微笑,你們兩個先到旁邊玩。我這個時候假如講道理給那個兩個孩子聽,他這一輩子就不想再見到我了,我得考慮遠一點,「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在大庭廣眾之下這樣子講他,他的自尊受損,我先把兩個孩子支開,好好先跟媽媽溝通。你得留個面子給他們,而且教育要水到渠成,不是這樣強迫的,你先做給他看。

  所以有個媽媽就很感嘆,她的孩子剛開始學《弟子規》也很痛苦,最後她發現就是她都一直要求他,很有壓力。後來她先不要求孩子,先自己做。結果她就發現,有一次要過馬路的時候,她的孩子就主動的去牽一個老人的手,幫那個老人過馬路,當下她法喜充滿。她說這段時間我都是自己做,做到感染孩子自然而然去行善,不是我去要求他的。所以這一點也值得我們父母省思,看起來是為他好,事實上都是控制、要求,反而適得其反。「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我們以身教落實《弟子規》,孩子會感覺我們有德行、變化很大,自然他就很服氣了。所以師長有一句話值得我們深思,說到《弟子規》不是孩子學的,《弟子規》是當父母的做給孩子看,孩子潛移默化就變成他的處世的習慣,這一句話真的。我遇過孔子的後代,一位女士,她第一次學《弟子規》、讀《弟子規》,她說好親切,她讀著讀著,小時候父母、伯伯、叔叔怎麼樣做的都浮現在她的腦海裡。請問大家她第一次讀《弟子規》,她學過《弟子規》沒有?她學過了,她從小父母就做給她看,她也覺得這些行為本來就應該這樣。我們現在孩子剛學,他也還沒看到榜樣,就被一直要求,然後大人也還沒做到,他哪有不苦悶的道理?

  再來,這裡還提到學校可能有提出要求,可能孩子的行為影響到太多人,學校可能有點招架不住了,可能要退學。諸位家長,你的孩子遇到這個情況被退學了,你受不受得了?有沒有說退學以後的人生就不成功的?沒有?對。好,那我請問大家,退學跟人格健康哪一個比較重要?(眾答:人格健康。)標準答案。可是你看明明標準答案是人格健康,可是多少人有勇氣退學之後,陪孩子先把他整個心態調整好?他先跟人相處是健康的。要不然你一直不去調整他的這些嚴重的問題,他這些問題就會愈來愈陪伴他,他愈大愈難調整。他現在才九歲還好調,他假如十九歲難度就更大了。

  我們不肯去面對問題,往往是什麼?面子掛不住。退學了,親戚朋友都問我,我多沒有面子。所以人生有很多重要的抉擇沒有能夠下對,都是被面子給障礙住的。別人怎麼看不重要,我自己做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好,而且是真正能夠為孩子好。所以這個時候要陪伴孩子,帶他去爬爬山,帶他遊山玩水,心情一快樂了,什麼話都給你講了。你就可以從他講的話當中,去了解他整個內心的狀況,進而用你的愛去撫平他的傷害,然後去引導他。其實這個世間沒有壞孩子,只有缺愛、缺教的孩子,為什麼?「人之初,性本善」,這個孩子跟人相處不好,他願意嗎?他也不願意,他變成這個壞習慣的奴隸,把他控制住了。但這個陪伴需要耐性。

  還有你首先要跟孩子建立無話不談的信任。他談出來的時候你要多傾聽,你不要他講一些話出來了,「這個不對,《弟子規》不是這麼講的」,你馬上又用一大堆道理把他的話給截斷了,然後又開始批評他,他可能那個心又包裝起來,又不肯把他內心真實的狀況給你講了,因為他感覺到又是指責了,他又自我保護。所以孩子講什麼你都不要先去批判他,先讓他把事情能夠毫無保留的給父母講,然後用耐性、愛心再去好好的一步一步陪伴他,引導他。然後整個他的心態調整好了,再去讀書也不遲,人生不差這個半年跟一年。而且我告訴大家真正的病不在孩子身上,病在哪裡?可能這個孩子會讓你的一生人生價值觀調整到正確的方向,禍福是相倚的。孩子十二歲以前的身體狀況,跟他的整個行為狀況,跟父母的德行息息相關,這個要從我們自身來找答案。

  好,今天就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