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如何承傳中華文化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十集)  2011/12/5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77-0010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早上好!我們談到學習的心態,今天我們談第十點,要有恆心,有恆為成功之本,我們一般說恆心、毅力、堅毅不拔、百折不撓。我們上個禮拜勵志格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你看「弘」,弘大,心包太虛、胸懷天下,要有這個氣度。「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這就是勵志。

  胸懷天下也要從眼前做起。我們有一個同仁,他上課也非常認真,他來參加課程,他就想,「三個月之後,我要回去好好利益一方。」他上課特別專心,特別用心、用功。但是他的愛,都是想著三個月之後回去利益他故鄉的人,結果室友的需要他都看不到,那這個用功就很有執著跟分別。我們欲明明德於天下者,首先要自愛,格物就是自愛,不讓自己隨順習氣,做習氣的奴隸。再來,要齊家,你身邊的人你都不能愛,你愛遠方的人,那叫名聞利養。因為人家會恭維你、會讚歎你,都容易沉醉在其中。

  很多修行人有一個傾向,喜歡到教育中心,不喜歡回家跟家人講話,因為到這些教育中心、道場,人家就讚歎他,他很舒服。雖然口裡面講,「沒有,沒有,我很慚愧」,但是那些讚歎還是聽得如痴如醉,還是有沾染。回到家,媽媽講我們兩句,心裡很不高興,「人家都看我好,就妳看我不好。」什麼時候染著,不知道,人一有比較,就有染著。一比較,有前面才比現在,前面落了印象,不是染著了嗎?

  陳真老師前一次跟大家談「修學的基本功」,基本功就是心態要對,心態不對,用力用功可能適得其反。就像這個同仁,他有執著點,他就一直想著,「我要學很多東西回去利益我的故鄉。」而他居然不能在當下感受身邊人的需要,請問他學到的東西是什麼?就是抄了很多筆記,回去拿出來,「開玩笑,這個我可是到馬來西亞抄回來的。」開始念給人家聽,人家又很崇拜的樣子。全部念出來,沒一句是自己的心,沒一句是自己契入的境界。

  說到這裡,我也是很慚愧,對於我們之前廬江的同仁沒有護念好,兩、三百號人,後來大家回到各自的因緣,在我們祖國大陸只要聽說在廬江待過的,不得了,每個人的眼睛瞪得很大,恨不得馬上把他拉到台上去講課,太激動了。我還聽說現在有一些上課的人還收費,就去了廬江五天,去過廬江五天的人可能超過兩萬人。大家要會判斷,一個人要靠別人,靠外在的條件,外在的身分、地位、財富來烘托自己,他的心態已經偏頗了,他已經沒有謙卑了,他已經帶目的了。一個修道人是愈學愈慚愧、愈不足,他怎麼還會去標榜?大家要有冷靜的判斷能力。聽思聰,聽了,「這個心態不妥當。」

  老人家教化五十三年,都是以學生自居,「我講課讓大家給我提意見,聽課的人是老師,講課的人是學生。」這是師長太重要的教誨。我還曾經拿到一張名片,寫什麼?「老教授、蔡老師傳人」。真的。我先聲明,我連做老和尚學生的資格都沒有,你們就不要再出賣我了。其實在修學的路上,真的是重重關卡,不善觀己心,自己什麼時候心態偏掉了,不知道。為什麼要先能屈,要能在人群當中自己可以委屈求全,可以低下來。什麼事都要出頭,那都是隨順貪瞋痴慢,這麼急著要去做事情,浮躁。厚積薄發,機會不是去搶來的、不是去要來的,當那個機會是你躲都躲不掉的時候,那才是你的機會。我們現在太急於要做事情,自己的積累都很有限,一出來,人事上的問題都解決不了,內心裡面很多煩惱,人前還得打腫臉充胖子,人後愁眉苦臉。這樣子,人家跟我們一接觸都不敢學傳統文化了,他感覺不到法喜。所以諸位學長們,你們在國內、在大陸,希望大家要比較冷靜的去判斷因緣。

  廬江的發展,速度比較快,所以要照顧兩、三百號人,其實是很有困難的。而我自己這段時間也跟大家講,「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能力太有限了。所以我們發展有一個標準,要能護念到自己的同仁、團隊,這個發展速度是穩健的。假如發展的時候,根本每個人的情況你都不能護念,近處不能護念,近處不能感動,未有能及遠者,那就談不上更遠的人了。

  那天我們聽到鄭學長分享到,我們張學長、楊學長他們去到泉州幫忙,強調了一個重點,我們的義工一定要先得利益,他是我們最近的人,他是為這個活動最付出的人,他們不得利益,請問我們把義工當什麼?那就是辦活動的工具,我們一直說功利主義不好、資本主義不好,我們身上、我們的心態是不是資本主義?是不是功利主義?看別人很容易,看自己很難,「工於論人者,察己必疏」。看大家的表情好像這句沒聽過,我寫一下。我們都把精力放在看別人、議論別人的長短,我們還有多少精力來觀照自己起心動念處的偏頗,就不容易了,精力是有限的。真的,同參道友有因緣切磋,互相護念;沒有這個因緣,閒話一句都不多講,趕緊用功。

  有一個同仁,他們的部門堅持每天有禮佛的時間。一堅持,差不多幾個禮拜,兩、三個禮拜,感覺心態不一樣了,以前情緒比較容易起伏,每天固定用功以後,情緒要起來,看到了,因為他的心比較靜了。因戒得定,戒就是老老實實依教奉行,每天用功不斷,你的心就止在正念當中。尤其禮佛,調伏傲慢,把傲慢的頭能低下來,禮敬本師,禮敬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禮敬聖賢人,調伏傲慢,而且又對身體很好,一舉數得。

  其實我們煩惱沒有減少,都是不老實造成的,就是不老實用功。用功要鍥而不捨,用功要不間斷,才能慢慢提升上來。諸位學長,我們這兩個多禮拜,大家有沒有感覺觀照的能力比較高了?你說早上做早課,整個生活很規律,每天薰習的時間都有好幾個小時,這樣持續不斷,你戒定的功夫就慢慢升上去,「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但是用功當中,最重要的要不間斷。修行為什麼不能得力?長的來講,就是因為有死魔,人一投胎,功夫就斷了一大截。請問大家,我們幾歲開始學傳統文化?幾十年了吧?斷了多久?不能再死了,最後生。死了就要遭魔障,一晃幾十年又過去了,不只幾十年過去了,這幾十年又染了多少的習氣,光洗又不知道要洗多久。

  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殊勝?它不死,它無量壽,你在那個學校讀書,保證成就。所以全宇宙的老師、全宇宙的佛都推薦到這所學校去,保證班,都介紹大家去,全宇宙最好的一間學校。所有的佛不嫉妒,哪個學校最好,他希望他的學生成就,趕緊推薦他的學生到這個第一學府。我看好像很多學長都是讀你們當地第一學府,很用功。請問大家,要不要讀宇宙第一學府?(眾答:要。)那就要用功,要不懈怠,要把大家考高考那個勁使出來。其實人就是善用心,功夫就能上去。一個人對傳統文化的渴求,勝過餓的時候想吃東西、渴的時候想喝東西,你有這個勁,德日進,過日少。

  人要不染著,確實是要有高度的覺照才行,不能用情感。情執情執,情感作用就有執著,就不客觀、就不理智。你一聽廬江,你就這麼激動,那就不理智了。還有人講了一句話,「蔡老師講什麼我都信。」把我給嚇死了。第一個,我對不起他,是吧?他這麼信任我,我跟他講了這麼多話,居然他的知見是偏掉的。孔子有沒有這麼教?孔子教,「述而不作」;佛陀教,「依法不依人」。你們要盯著我講的跟經教相不相應,這樣才是同參道友。不然我到閻羅王那裡要參你們一本。同參道友,《弟子規》說的,「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你說一個年輕人,想當年我也很年輕,現在也不老。一個年輕人聽這樣的話,第一次誠惶誠恐,聽到第四次、第五次會怎麼樣?那就不可一世了。所以道友之間,以道相交,不能用情感。

  我們那一天也講到,一個緣分成不成熟,「度德量力,審勢擇人」,你要用人的時候,要非常慎重去判斷。你說,「我這樣判斷不是不信任他了嗎?」有沒有道理?那怎麼辦?「貪瞋痴慢疑,我這樣懷疑別人不好。」我們學佛假如這些道理沒想通,有時候自己在那裡好幾天想不通。大家有沒有這個經驗,想一個問題想了好幾天想不通,然後聽師父講經,好像也沒聽幾句進去,就一直在那轉。佛經裡說,「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又說,「佛不度無緣之人」,這兩句話有沒有矛盾?不捨一人,又不度無緣之人。不捨是慈悲心。不度,度是已經緣分成熟,你一定要讓他成就,你不讓他成就,這一生對不起他。可是不度無緣之人是什麼?慈悲。這一句慈悲,那一句就不慈悲了?慈悲為本。大家有沒有看出不度無緣之人是慈悲?緣分沒到,你去強求,不是惱害他嗎?不去跟他講話也是慈悲,講話叫攀緣。

  我給大家舉個例子,我當時到補習班去,看到一個女孩子,我一看,前世緣分相當相當深,感覺到了,怎麼辦?決定不可以跟她講一句話,為什麼?一講,她的情緣就上來了,所以不跟她講話是愛護她。我們有時候情感一上來控制不住,要慎於始,每個緣分要敏銳,要慎於始,你開得好,後面就順。你開頭,動不動,「這位女同學,我很想認識妳。」完了。大家有沒有經驗,遇到一個人,才一個月好像認識十年那種感覺?小心,別太激動,任何時候都要保持很平穩去應每一個緣,一下去了,情緣很深,好而知其惡,難矣。真的,我把持住了,那幾個月下來沒跟她講一句話。而且我們很多男學長都挺年輕的,又長得這麼帥,笑都不可以亂笑。你跟一個女孩子,哈哈哈笑好幾次,笑到人家誤會,可能也會讓人家生煩惱。連笑不笑都是慈悲,心要用到這麼細。阿彌陀佛。大家應該很有經驗,很多緣分過了幾個月後悔了,當初沒有注意到這些,現在好像也退不回原來的因緣,只能接著謹慎的去應對,護念彼此。

  告訴大家,該來的還是會來,我真的守住了,沒跟她講一句話。突然有一天,考試考完,放榜了。一放榜,我到補習班查成績,這個同學出現了。前提還有一幕,這個步驟必須讓大家了解清楚。我沒跟她講話,考試當天,我不知道她報哪一所,台灣好多師範學院,她就報台南。我報台南是什麼原因?我本來要報屏東,結果我幾個同學說,「你幹嘛報屏東,搶我們一個名額!」我是因為這樣,所以報了台南,恆順眾生,人家不高興,好,我站邊去,報台南。你看,報台南,當天考試,我教室考場看完,一走出來,見到她了,迎面撞上。更重要的是,她跟她男朋友一起,太好了,有男朋友在旁邊特別好說話。為什麼?Why?人要有職業道德,你是在她男朋友面前跟她講話,她男朋友看到我了,所以她男朋友不會胡思亂想,我是光明磊落的人;而且她也不會胡思亂想,因為我是在她男朋友面前跟她講的第一句話。講什麼話?「妳哪個考場?」關心人家。是不是?你在補習班雖然沒有正式講話,也照過幾個面,總不能學傳統文化學到一點人情味都沒有。你們不要今天聽說不能亂笑,明天變酷哥。

  結果一講話,哪個考場?跟我同一個考場。坐在哪?隔我一個位子。後來,考完試了,去補習班看榜,一看,安心了,考上了。我一走出來,後面有人叫我,「同學。」她追上來了,剛好看到我也在,「你考上哪一班?」台南師範學院還有甲乙丙三班,不一定同班。你考上哪一班?乙班,同學!最後去學校,坐哪裡?坐我隔壁!該來的還是來,但是你開緣要慎於始。

  再來,又有一次,很好玩,我們一開始有「教育哲學」這門學科,老師列了十二個題目讓我們分組,四個人一組,討論這十二個題目,都是教育方面、哲學方面的。有一個題目叫「色即是空,空得了嗎?」空得了嗎?我們老師一念完,我說,這是般若的題目,這是一個可以讓所有同學乖乖坐在那裡一個多小時聽佛法的機會,是吧?你去哪找?老師開始抽籤,第一組某某題目,我是第二組,我那同學坐在我隔壁。我說,「同學,我們一定抽到『色即是空,空得了嗎?』」我話才講完,不到三秒,我們老師打開,第二組,「色即是空,空得了嗎?」我那同學嘴巴張得很大。

  佛法很有意思,你有誠心都能感通。我是二十五歲才開始學習傳統文化,結果我那堂課講完,好幾個同學,高中就學了,大學就學了,最後都沒有再認真。我那一節分享完,他們上來懺悔,「我大學就學了,我什麼時候就學了,沒有認真。」這就跟同學結法緣了。所以大家看,每一個緣你都要很慎重去應對,這才看出人的柔軟。剛剛跟大家講的,不度無緣之人也是慈悲,他緣分不足,你去強求,會惱害對方的。佛有耐性,等因緣成熟了再利益他。我們現在太急了,一定要講到他點頭,最後適得其反,他看到你就跑了。而且,還沒有辦法成就的人,他沒善根,幫他種善根;他有善根,幫他增長;他善根已經成熟了,這一生決定讓他成就;這叫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依他的程度幫助他。

  剛剛跟大家講到,我們擇人的時候去分辨這個人,是客觀分辨,而不是主觀、而不是成見。「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你從他的整個成長背景、工作經歷來判斷整個他的德行、他的智慧、他所積累的能力,你才能評估要不要用,怎麼用,擺在哪一個因緣最適合他。這都不能是一廂情願的情感,為什麼?你把他用錯了,你把他放錯了,其實是不慈悲。比方說他傲慢伏不住,你就讓他上台一直講,最後誰的話他都聽不進去,你當初那個信任不是多禍害嗎?那個信任不也是帶著情執嗎?信任跟護念這兩個東西是不衝突的,我們有時候看到一個理就整個都偏到那裡去了。信任是信任什麼?他有明德、他有本善,至於他現在的狀況,要客觀分析。你看日本人要提拔一個重要幹部,怎麼辦?調查他的家庭,做家庭訪問,看他有沒有跟父母一起住,有沒有孝養父母,看他太太有沒有生活在溫暖快樂當中。假如一去看,他的太太愁眉苦臉,眉間還有好幾道痕,那這個人應該對太太不是很好,還是近處要能感動才能及遠者。

  剛剛講這段也算是給大家致歉,我以前在廬江沒有把大家帶好,有些同仁他的基礎還不夠,可能在各地也給大家添了麻煩,我也深深慚愧,給大家也是致歉。我們以前廬江的同仁在各地,也希望諸位學長能夠照顧、能夠護念。我們很客觀來看,傳統文化在祖國大陸開始學,就這幾年的時間,是吧?這是客觀。改習氣不容易,沒有幾年功夫很難調伏得了,怎麼可能學幾年之後他就大聖大賢?昨天剛好我們廬江一些同仁,大家也一起坐下來,聊聊那幾年在廬江的一些回憶、體悟。確實,當時在廬江大家真的是竭盡全力,拼了命幹。廬江那三年跟大眾結的緣,這兩、三百個同仁,確實是他們不分彼此做出來的。做出來了,事情完了嗎?才剛開頭。可是要不染,談何容易?染了什麼?「我是廬江的。」是不是染?染。必須強調廬江的時候,那我們不是籍廬江的光環在做事情嗎?

  王善人有提到,處世待人,尤其做領導的人,要切記三點,講得非常精闢。第一,「永遠治己不治人」,永遠是在自己身上找問題,不在他人身上找問題,「永遠治己不治人」。第二,「托底就下」,托底就下是什麼?成就底下的每一個人,你要屈下來,不然你怎麼把他托上去?第三個,「不假任何勢力」,不假藉任何勢力。你請人家去做事,是他心悅誠服去做,而不是你說,「這是老和尚說的,這是蔡老師說的。」那都是假勢力。你要用誠,真誠去感通,你不要假藉任何名義去強迫別人。你看,這都是心地上要很慎重的地方。九九八十一關,我們廬江的同仁才第一步跨出去而已,第一步不明白問題在哪,就談不上第二步。光環不褪去,如何打破自欺一關?我們確確實實,盛名所累,我們名氣那麼大,實際上修行,坦白講,還差得太遠太遠。我們是剛好憑著一分熱忱為文化傳承盡了一些力量,可是我們得很冷靜,宣傳期過去了,現在是扎根期,要扎自己德行的根,德行能扎得住,對自己的習氣要趕盡殺絕,沒有這樣的氣概是決定不能提升的,這沒有絲毫可以僥倖的。

  師長慈悲,二OO八年春節期間,到中心第一句話,老人家一開口講到,「廬江這兩年多所做的事,不是任何人能做得了的,那都是祖先的加持、佛菩薩的加持。」我們很冷靜去看,現在有一個人跟你二十四小時同吃同住,你能感化他嗎?我們現在的德行能感化他嗎?假如不行,那廣大的人群聽課受益是我們的功勞嗎?這不就很清楚了嗎?不然大眾的,「太感謝你們了」「都是因為你們」,這些話聽多了也會醉。我們現在是化不了人的,我們的行為不讓人家對傳統文化喪失信心就很不錯了,這都是客觀狀況。慎獨,我們私底下一舉一動有警覺到依教奉行嗎?假如沒有,這個人跟我們同吃同住,幾個動作我們就把他的信心給摧毀了。可是諸位學長,我們以後要從事教學工作,不是講學。講,是用嘴巴講,教呢?「教」字,上行下效。昨天我們廬江同仁也講到,印象最深的,到哪一個部門,那個同仁手把手帶他,他終身不能忘。人才是帶出來的,人才不是我們講就把他講出來的。帶的時候,人家看到我們言行一致,打從內心感佩,這才能化得了人。教化的事情,我們不能把它想得太容易了。修身為本,教學為先。修身是本,我們沒修好,化不了人。這個客觀一了解,我們還會假任何的光芒、任何的頭銜嗎?不可能。所以師長這些話,我們得要很用心去領會才行。

  廬江三年的經驗是要用心領會的,那個精神要領會在心。但是離開廬江之後,每一個當地的因緣一不一樣?條件一不一樣?都不一樣。可是我們發現,同仁會用廬江的做法去要求他當地的情況。首先,這是我沒有教好他們,所以我一直跟大家講,我是在阿鼻地獄註冊的,確確實實帶罪立功,看能不能真正趕緊將功贖罪。他們也是好意,希望大家做好,但是以前那個經驗學了,著那個相。任何其他地方跟廬江不一樣,它的財力、它的人力、它的物力都不一樣,怎麼可能做法一樣,是吧?大家注意,什麼時候會染、會著?Anytime,Anywhere。一不小心你就著,所以《金剛經》為什麼說「無住生心」,你不要分別、不要執著、不要落印象,遇到境界生起真誠慈悲心就對了。人生要踏出一步,首先你前面的執著要放下,你前面的錯誤要清清楚楚,才能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人其實很容易留念,不能安在當下。

  今天我們在廬江可以無私無我三年,再三年呢?能無私無我嗎?發心容易,恆心難。行百里路,半九十。而且最難最難在哪?你前面做點事,人家會讚歎、人家會支持、人家會供養的時候,順境來了。逆境是磨鍊人,順境是淘汰人。吃也不愁、穿也不愁,慢慢的生活上的要求變多了,福利這些東西。妙了,以前任何條件都不要,衝鋒陷陣、無怨無悔,現在為什麼條件多了反而提不起那個勁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事實真相,但是我們還不一定能馬上達到這個程度,還要學神秀大師,「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這個觀照能力就要非常強。情執是修行最大的敵人,要打破它。現在要跟大家講件事,師父老人家不來馬來西亞了。為什麼?因為馬來西亞政府辦的活動移到一月份。我在觀察大家的表情,大家「境緣無好醜,佛號一掃過」,請受小弟一拜,你們的功夫都比我好。我記得剛好陳老師帶我,我們三個人,還有一個師姐,應該是二OOO年的時候,到新加坡見師長。結果我們去的時候,師長出國了,要九天以後才會回來,我剛好在新加坡住十天,師長要第九天才會回來。大家看我情執多重,雖然說第九天會回來,我每一天都去問:「師長有沒有突然回來?」問到第九天,師父回來了,下飛機了。消息傳回來,「師父下飛機了。」我們三個人坐那吃飯,聽到這個消息,我突然控制不住情緒,這幾年來,因為師父教誨,自己人生所受的大利益就好像一幕一幕出來了,我就眼淚止不住在那流。陳老師她們人情事理很敏銳,看我哭成這樣,就讓我痛快的哭,一句話也沒講。太感激了,流眼淚。這個慧命確實是得自於師父。

  後來那一天要到居士林,我就住居士林,吃完飯就到門口等,等啊等啊,等了也應該有一個小時,傳來消息,「師父今天不來了,明天也不會來居士林。」照慣例,禮拜天是不來居士林的。突然我想到了一個公案,就整個心曠神怡了。什麼公案?佛陀到忉利天講經,講完之後回到人間,有一個比丘尼衝到最前面,當佛陀下來的時候,她說,「我是第一個見到佛陀的。」八風吹不動,在強調「我是第一個見的」,名聞利養已經上來了,你標榜這個幹啥?有沒有依教奉行才是重點,第一個見到有什麼用。佛陀告訴她,「妳不是第一個見到我的。」《金剛經》上講,「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要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都是搞情執。印祖在世的時候,當時居士、弟子去找老人家,被罵回來,「你不好好老實在家用功,你看我這臭皮囊幹什麼!」臭罵一頓。你看《金剛經》這個太重要了。佛陀講般若講了二十二年,不著相,太重要了。不然修了半天,一著相,都沒有功德了,是吧?梁武帝的公案,一有起心動念,哪有功德,有福德沒有功德。

  佛陀講,「須菩提才是真正見到我,見到諸法實相。」我想到這個公案,執著就放下了。我說,師父不來真好,師父來,我這個執著我還看不到;師父不來,真正教化我。一想通了,睡個好覺,隔天趕緊該洗一洗的東西,用過的規定要洗的趕緊洗一洗,我就在廁所洗,很歡喜。突然有人進來了,「師父來了、師父來了。」誰來叫我?工作人員。因為我從第一天問到第九天,他們都認識我,所以好幾個人都跑進來,「師父來了。」都來通知我。他們也很慈悲,怕我失望,所以不只一個人來告訴我,連法師都來告訴我,那時候悟忍師,她們都很慈悲,來告訴我。師父來了當然要見,但是前面那個因緣對我來講就很重要。我講到這裡,大家不要想,「你還是見到了。」那這一段我就應該砍掉不講了。該見到的時候還是會見到的,而且實質的見到就是依教奉行。大家看劉素雲老師,她依教奉行十年,有沒有見到師父?相上沒有見到,心上真是念念把師父的教誨放在心上。

  所以修學的心態,第十一點,重實質不重形式。信心重要,任何安排都是佛菩薩安排,你就可以在每一個境當中歷事鍊心、善觀己心。剛剛跟大家講,第十點是恆心、毅力。恆心,我們說弘毅,弘,弘大、包容。普天之下沒有我不愛的人,沒有我恨的人,沒有我不能原諒的人。有這樣的心境,曾子這段話才有辦法受持,不然這還是一個知識而已。修行沒有別的,擴寬心量。我們心胸狹窄,一定製造人我是非,都是在給聖教添麻煩。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們心胸小都在破壞人和。

  有個心境,也是師父講到的,「報人以德,不報人以怨(我底下就省掉一些重複的);分人之過,不分人之功;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隱人之惡,不隱人之善」。大家體會體會這個味道,報人以德,心理面都是留著別人的恩德。現在跟你有摩擦的人,跟你有不愉快的人,你都能夠回想到你們相處這一段過程,他對你付出過的點滴,這是你的胸懷、你的度量。我們的一個習性就是記怨忘恩,有一個不愉快,這個不愉快一直擴大,他的好全部看不到。其實人只要好惡一起來,看任何人事物都不準,因為心已經偏了,不得其正。「分人之過」,人家的過失,看他被人家指責,很難過,把過拿到自己身上來,讓他好受一點。這是什麼?這是有道義、有情義、有血性的人。我們學傳統文化不能學得看起來很有禮,沒有血性,沒有那種拔刀相助的情義。拔刀相助好像有點殺氣,沒有那種共赴患難的情義。我們上一個禮拜講義,「云敞葬師」,你看我們的老祖先跟聖賢在道義面前視死如歸,寧為道義而死,也不要違背道義而苟活一生。

  《德育故事》裡面還有一個公案,一個女子,火災沒把她婆婆救出來,她自己要跳進火裡,她說,「我以後還有什麼顏面見人?」她覺得她對不起婆婆。你看我們古人把道德、把義看得比生命還重,一個人能這樣,他會去幹違背道德的事嗎?他不怕死,就怕違背道德。五千年可歌可泣的歷史,不都是這樣的氣概表演出來的?殺身成仁,捨生取義。我們現在又沒有生命危險,什麼事都不能忍,都不肯吃點虧,都不肯委屈求全,那談不上弘揚文化。而且大家要冷靜去看,斷了三代,斷了幾代人,我們能去要求誰?要求任何人叫苛刻。都斷那麼多了,大家都沒有學,有什麼好求的?而且不只大家沒有基礎,大家的信心也很脆弱,他這個芽剛冒上來,一碰就斷了。念念為眾生。我們所有的煩惱情緒全部是我執在作祟,「我」這樣不舒服,「我」這樣不能夠接受,他不能這樣對「我」,都是我我我,煩惱的根就是我執。

  說到這裡,大家有沒有想到哪一句經句,「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是不是?你看到了所有貪瞋痴慢是什麼?我貪、我瞋、我痴、我慢。不能再增長「我」,念念設身處地,推己及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恕,設身處地。忠,我能為他做什麼?盡心盡力,不吃虧,這一生敦倫盡分,圓滿道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什麼吃虧?肯吃虧的人有大福。

  師長講的,「咬緊牙關,此生證無量壽。」咬住什麼?咬住自己的習氣,不是別人的行為。別人行為我們不要著相,你相信他有明德本善,當他作惡的時候,你只是憐憫、不忍心而已,就像一個人是千萬富翁,結果他不知道他的財富就放在他們家的地裡面,他在那裡當乞丐討飯吃,你會怎麼做?你當然要去告訴他,讓他不要再吃這個苦了。同樣的,他有無量德能、智慧、相好、福報,他現在糟蹋自己又傷害別人,你當然要告訴他,「你是可以恢復明德的。」我們要看到真的不變的本性,假的習性剎那生滅,不要把它當真。古人這些話都是實實在在處世的功夫、智慧。不能誰錯了,劃清界限,「這事我不知道,他搞的。」那一體就提不起來了。有沒有人說他的腳受傷了,「這腳我不要了,切掉,分了分了。」不完整了,這個人就生病了。

  「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隨喜、讚歎,不能嫉妒。「隱人之惡,不隱人之善」,隱人之惡,厚道。「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他已經夠難堪了,不要再讓他難受了。「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你知道,不說,他說,「他知道,都不說我。」他不會放肆。你不說他不好,可是他有一點好,你又說,他的羞恥心就起來了,「我才這麼一點好,人家都這麼肯定,我何必再自暴自棄呢?」這個心境太可貴了,用在五倫關係全部是這樣。妳的先生有不好妳不說,他的好妳都大力的去讚歎,妳的讚歎傳回他的耳朵,他會很感動,「我明明就做得這麼多不好,我太太統統包容,還說我好的部分,讓我在人前這麼有威信,我不能讓她失望。」

  諸位學長,這個時代大家要客觀去看,人只能用至誠去感化,不是用道理去壓的時候,真正體會到了。「恥篇」,大家好好去看一下,以前的人這麼厚道,這些古聖先賢都是用自己的德去感動他們,更何況是我們現在這個時節因緣。師長給我們打預防針打得很好,我不知道你們打過預防針沒有?我記得我剛開始的時候聽到一段,師長說,李炳南老師當時候跟他說到,「我們這一代是跪著把正法接過來的,到你們那一代,是要跪著把正法送出去。」

  師父那一代,諸位學長,師父對我們來講是爺爺輩,這一段話已經又經過了兩代人,請問大家,現在要把正法介紹給別人,要怎麼介紹?跪著嗎?請問大家,我們要有科學發展觀,要客觀分析。現在要趴著,現在可能得要像西藏那個大拜,五體投地拜。大家要體會那個意義,你沒做到這個樣子感動不了人。眾生可憐,幾代人沒有傳下來,又受到這麼多功利的污染,他那個冰,冰凍太久了。冰塊這麼大,你要讓它融化,當然要有時間,這也是自然而然的道理。可是他的信心又很脆弱,你一見人過,你一批評,你一跟人對立,他馬上就不敢接觸你了,那不是又把他的機緣給斷送掉了嗎?

  這些都分析完了,肯來再來,不勉強。真要幹,從此以後一句抱怨都不要講,是吧?「我做傳統文化是來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不是來抱怨的。」「我種蘭花是來欣賞的,不是來生煩惱的,不是來罵人的。」人家鄭學長把這麼精闢的故事告訴我們,心神領會沒有?不忘初心,我到底來幹什麼的?好像有一個俗話講,父親嫁女兒的時候都會說,「妳自己選的,不要後悔,以後不要回來哭。」這是心理建設。這一條路要跪著、要趴著,肯來再來。請問大家,你跪過嗎?都還沒有,考驗還沒開始,不過心理建設建設好了。我們走在這個事業上,無欲則剛,沒有求任何一件事情,只求眾生得利益,只有這個心態,你只要看到孩子有一點進步,喜出望外。你能盡點力,你都高興得不得了,這就是我們的初心。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我們有要求,有求皆苦,無欲則剛。

  今天講恆心、毅力,有一句《中庸》的話跟大家一起共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有這樣的毅力、有這樣的決心,恆常的去用功夫,人家一次會,沒關係,我一百次;人家十次會,沒關係,我一千次;真有這個心態,不會找藉口、不會退縮,就老老實實依教奉行去做了。孔子讚歎顏回,「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只看到顏回不斷的往前進,從沒有看到他停止下來,恆心重要。一停下來,前功盡棄。所以精進重要,精進就像鑽木取火,你不可能鑽兩分鐘休息一分鐘,那你鑽一百年火都出不來。再怎麼累、再怎麼苦,什麼時候休息?火出來了再說。所以精進不懈怠才能提升自己的境界。

  好,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