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如何承傳中華文化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一集)  2011/11/20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77-0001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早安!不知道諸位學長昨天睡得好嗎?有沒有夢到周公、夢到孔子?夢到是好現象,是因為至誠的心感得古聖先賢來給我們教誨,來給我們鼓勵。

  剛剛我要到教室之前,遇到我們中心的林學長,他是負責洗衣房的工作。剛好今天是禮拜天,本來我們禮拜天洗衣房是不工作的,休息一天。事實上在洗衣房、在廚房,這些工作都非常的辛勞,很辛苦的。而在辦課程的過程當中,好像掌聲都給了台上的人,事實上最辛苦的人都是默默付出,他們修的都是真實的功德。我們站在講台上的人,「陽善享世名」,福都消掉了,而且還造一個罪,什麼罪?叫名不副實,名又過實了。「名者,造物所忌」,名過其實,天地鬼神都是忌諱的。「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這個是《了凡四訓》當中的一段話。他享有很高的名聲,可是他實質的德行差很遠,這樣子福報享完了。「享盛名」,享完之後,必有奇禍,他沒福了,沒有福,祿盡人亡。

  大家現在聽每一句話,不要分別、不要執著,一聽到亡,好恐怖。死恐不恐怖?死怎麼會恐怖?請問大家,這個世間每天多少人在死,多少生命在經歷生死?真明白了,死像換衣服一樣。這個身體本身是一個工具,它不是我,它是我的身體,它是靈魂暫時用的一個工具,就像房子,就像衣服。請問大家,換一件衣服,這個衣服已經壞了,不能穿了,會不會捨不得,換另外一件衣服?有些人說不會,有些人說會。會也對,不會也對,都對,只要你善解人意,都對。會的人惜福,再補幾個洞,沒問題,繼續穿。他說「不會」也對,因為他對物質不執著,真的不能穿了,放下,身體不能用了,放下。又有一句俗話叫「好死好超生」。我今天怎麼一開始就談死這個問題?可能就是要大家一起破執著,先把最難放的、最恐懼的問題解決掉,後面就好說話了。你看這句話有道理,「好死好超生」,這個身體不能用了,當下精神清清楚楚,你當然可以去換一個更好的身體,換一個更好的環境。就像一個人很有判斷力、很清楚,你去挑什麼東西一定挑得好。可是今天突然有點重感冒,昏昏沉沉的,當然在決定一些事、選擇一些東西會錯。

  我們看到這句俗話,要用心去感受。好死好超生,請問,現在的人好死的有多少?這句話再用心去體會,道理很深廣。現在的人大部分在醫院結束生命,在昏迷結束生命,你說他怎麼判斷下一世去哪裡。孔子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靈魂能不能非常清晰、有智慧的去選擇他下一段旅程?學生問孔子「死」的問題,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你生時所做的一切是因,死後感得的是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知道怎麼好好的活,你就不會去怕死的問題,欲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功夫。真明白這些道理了,很清楚自己的後半輩子會怎麼樣,下一輩子會怎麼樣,心都是很安的。明理之後,理得心就安。其實我們只要心裡有情緒,心裡有擔憂、有恐懼,都是理還不明白。重點在哪裡?當我們理不明的時候,是在那裡一直煩惱,還是趕緊讀經、趕緊聽經,把問題的答案找到,安自己的心?這就是一個重要的理智的態度。是把時間耗在煩惱上,還是寧為成功找方法,把方法找出來。

  其實,當我們的學習不積極的時候,最根本的原因在我們的慈悲心、使命感沒有發出來。有承擔的人不會想自己,他會想著怎樣提升自己,怎樣去利益身邊的人。我們舉個大家都能體會的例子,我們的父母有跟我們喊過苦,有跟我們喊過累嗎?在我的記憶當中,我的父母沒有講過這句話,可是他們那個時候的生活困難、挑戰、物質的條件,遠遠比我們現在難得太多。可是他們不喊苦、不喊累,盡心盡力照顧這個家族。以前家族比較大,三代同堂、四代同堂,兄弟還住在一起,可是我們的母親、當大嫂的,都能扛起來,從不退縮,從不抱怨。可現在不是大家庭,是小家庭,夫妻兩個人,可能兩個孩子、三個孩子,在大陸一個孩子,結果太太每天都喊苦累。以前生六個、生八個,從來沒喊過苦累。為什麼現在生一個、兩個喊累?問題在心境上。因為以前人有道義,她覺得那是她應該做的事,所以她不感到累,她為別人,她有源源不絕的動力。我們看母親還沒結婚以前的照片,亭亭玉立,不食人間煙火。一結婚,馬上潛力完全發揮出來,去買菜,右手拖個菜籃,左手抱個孩子,旁邊衣服上還扯著一個小孩。我還聽說有一個媽媽,剛好家裡失火,本來經濟就不是很好,結果一失火了,那電冰箱剛買的,積攢了多少年的錢才買到,那個母親把它扛出來。後來火災結束之後,二、三個大男人扛進去都很困難,那個潛力從哪裡來?從責任心來的,從愛心來的。

  佛家有一句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個方便,從教育講叫因材施教,設身處地,以他能接受的方法幫助他。從教育的角度延伸到處世待人,就是用一切讓對方、親朋好友可以接受的方法來協助、幫助他。其實每一句道理從心性上體會了,它可以延伸到不同的行業,延伸到所有的人,所以夫子才說舉一要反三。為什麼?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假如不能舉一反三,舉一只能反一,很可能那是學知識,不是學智慧。這一點,我們在這個時代受教育,比較容易出現這個情況,因為我們從小學就是學「標準答案」,好像一個問題只能填一個答案。說實在的,一個問題的答案有深有淺,它有深度、有廣度。可是假如我們執著了就是一個標準答案,其實有可能它會把我們的悟性給堵住。一堵住了,不善用心去感悟道理,都是用腦子硬記很多東西。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經驗,我們那時候大學讀書、考試,臨時抱佛腳,一個禮拜拼命記。考試了,考完試當天昏睡過去,因為好幾天都熬夜。昏睡完醒過來,大夢初醒。請問大家,那個禮拜讀的書還記多少?再過一個禮拜,還記多少?我們再想想,我們這一生有多少時間都用這種方式在學習?

  東方的教育重視的是啟發一個人的悟性,西方很多是知識的教育比較多。大家要能分辨我們整個中華文化的特點,跟西方一些功利的社會有什麼不同。西方社會,尤其功利社會,它是資本主義,它以老闆為一個核心點。以他為核心,他假如自私自利,就會把員工當工具用,「我給你錢,你替我賣命」,那不是情義,不是人與人交心。所以很多公司年輕的人,四十歲猝死,工作太累、過勞,最後死掉了。我們學中華文化的人,自己的團隊員工有一個這樣的人,終身都會覺得抱憾、對不起他的父母。可是現在多少企業,這樣的人多得數不勝數,可是老闆知道這樣不妥嗎?他覺得應該的,「我給你們錢,你們替我賣命」,把人當工具了。所以,為什麼有些單位都造成員工跟領導產生衝突?那都是一個根本上心態的錯誤。要把人當人,不能當工具。實實在在講,學傳統文化的人要把人當聖人,要把人當佛看。慧眼識英雄,狗眼不就看人低了嗎?你看俗話不是都啟發我們,應該用什麼心境去看別人?「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真的裝在心上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每個人都有明德,看每一個人都看到他本有的明德跟本善,怎麼會不尊重他,怎麼會不愛護他?這是用心去感受。用心去領受一句了,我們的人生從此改變,因為我們的心已經轉了,境界就轉了。

  今天我們把這一句「人之初,性本善」,只在大學聯考當知識寫出來,對我們的人生沒什麼受益,也不可能去利益他人。東方,我們中華文化,知道「人之初,性本善」,知道「苟不教,性乃遷」,所以幫助每個人恢復明德跟本善。我們看以前的員外,面對他這些家裡的僕人,當家人一樣愛護他。大家有沒有看過「李善乳主」?「八德故事」裡面講的。李善面對自己的小主人,為什麼這麼忠心耿耿?這是果,因在哪?因在他的主人如家人般照顧他。「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孟子把這個真相告訴我們。你把他當家人一樣看,他當然一心一意愛護這個家庭,效忠於主人,效忠於小主人。這一分忠心感動天地,小主人嗷嗷待哺,最後李善哀嚎祈求上天,一個大男人可以哺育這個小孩。這是我們的道統。所以不管是當領導、當老師的,都是這個信念,成就他的德行,君親師。不管是當領導、當父母、當老師,都能用這三個精神來照顧孩子、照顧下屬。君,領導,以身作則;親,愛護、關懷、體恤;師,教導,重點在我們要教導學生,教導下屬、晚輩。「先覺覺後覺」,我們自己得先覺悟,才有可能幫助他覺悟。

  我們看韓愈的《師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我自己都不知道「道」是什麼。授業,什麼樣的智慧、學問才能真正成就一個人的家業、事業、道業?我明白了,我才能傳授給他。欲助人者先自助才行,欲覺人者要先自覺。解惑,我們要解別人的惑,我們自己還有沒有疑惑?諸位學長,我們現在內心還有沒有疑惑?假如有,我們《弟子規》沒有做到。再思考下去就很嚴重了,《弟子規》沒做到,德行沒有根基,沒有根基就沒有生命力,沒有生命力就沒有法喜。每天看到人,笑一下;沒有人了,嘴巴往下掉。撐來撐去挺累的,有時候肌肉還會抽筋。《弟子規》說,「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我們真能這麼做了,身邊的人都被我們這個態度感染了,當下你就在給你的孩子好的示範。隨身帶個本子,第一,記好的經句、好的故事,剛好人家講給我們聽的,馬上給它記下來。第二,有疑惑馬上記下來,有機會馬上跟人請教、探討。疑會讓自己身心往下掉,為什麼我們有疑不問?還是同一個答案,慈悲心不夠,使命感不夠。今天我們對這個問題有疑,剛好有個人,你這輩子剛好遇到他,他問你這個問題,你又解決不了,而你這輩子剛好只見他這一次,你說遺憾不遺憾?今天我們在學校教書,這一班的學生就跟我們兩年,就跟我們這一段時間,我們早覺悟,他們早得利益,這個時候自己的精進提升決定不用人家推。

  從很多地方去體會,儒道釋這些教誨,句句其深無底,其廣無邊。就這一句「慈悲為本」,在我們生活當中,每個境界都可以觀照。下一句說「方便為門」,這個方便就是善巧方便,柔軟體恤,以對方能接受的方式來幫助他。可是方便跟慈悲是兩件事嗎?還是一件事,方便是行為,慈悲是心境。心行一如,知行合一,心跟行為是一不是二,心跟行為是二,就變做表面功夫了。言行不一致,就落到修學的一個障礙。比較清醒的時候,自己會覺得慚愧;糊塗的時候,就變成真的是人前一個樣,人後一個樣。心是慈悲,一定有善巧方便。假如我們對一個人,你要幫助他,覺得「我不知道怎麼做了」,真不知道怎麼做了嗎?真不知道怎麼做了,就去翻經典,就去聽經,就去找答案。覺得不知道怎麼做了,「我放棄了」,那是我們的耐性沒有了,那是我們的情緒起來了,那是我們對他有成見了。障礙決定不在外面,還是在我們這顆真心已經被習氣給控制住了。老子講,「聖人善救人,故無棄人;善救物,故無棄物」,對一切人、對一切萬物決定沒有放棄。你看這個心境,孔子如是,釋迦牟尼佛亦如是,誨人不倦,對任何人絕沒有厭倦。我們今天談「師志為己志」,我們的老師,遠的,孔子、老子、釋迦牟尼佛,他們的志向、他們的慈悲,我們要時時放在心上。這個志向提起來,慈悲心一發出來了,就成為我們學習源源不絕的動力。

  剛剛一開始跟大家提到,禮拜天我們的同仁休息,開頭是講這個。我講的東西還是要講完全,不然就要欠人家,欠人家下輩子還得還。剛剛是跟大家提到,世之享盛名而名不副實,多有奇禍,因為他福報折完了。所以我每天走路都特別小心,尤其過馬路的時候要戰戰兢兢,因為我名過其實太嚴重了,怕車子會過來。不過該來的還是會來,最重要的還是自己要趕緊提升自己的德行,要能名符其實才好。其實出了名,修行真難,因為大眾感情容易激動,他聽你講得不錯,他就把你當德行很高的人。所以大家不要太衝動,要冷靜,傳統文化就是理智。有一句話說得好,「理有頓悟,事要漸修」,體會到的道理,還要透過不斷的對治習氣才能真正契入。所以講得出來,他還不一定契入到這個境界。像我們年輕的人出來跟大眾分享傳統文化,很多大眾一看到我們,「這個是現代的聖人」。這句話第一次聽,誠惶誠恐;聽到第十次的時候,有點挺舒服的;聽到第二十次的時候,有點像喝醉酒的感覺,飄飄若仙,不知不覺就在這些讚歎當中墮落掉了。所以年輕人也要護念,可以鼓勵他,可以肯定他的發心,但是不可以把他捧得太高,不然善心反而做了壞事。《了凡四訓》上說的「正中偏」,善心行惡事就不好了。

  而且有名之後,人家不好講你,有名之後,人家比較會討好你。對方可能不是故意的,可是這麼一討好,有時候你的問題人家不會跟你講。比方我給林學長講到,「今天還有洗衣服嗎?禮拜天我以為沒有。原來我們進修班學長來了,現在禮拜天也有洗」,我說,「我剛好有一、二件衣服,我待會拿出來洗」。接著林學長說,「蔡老師,明天再洗」。我聽了,太歡喜了,太好的同參道友了。我相信絕大部分的同仁會說,「好好好」。林學長為什麼說明天再洗?因為衣服已經放水裡去了,假如我這一、二件再洗,不是又要浪費很多水嗎?他是珍惜物品。我們所有的水電、物品哪裡來的?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人來支持的,這何等珍貴的支持,能夠有絲毫的浪費嗎?所以他說明天再洗,那是真正珍惜十方來的物品。我被他這個態度感動,我受教了。可是假如他賣面子給我了,第一個,我自己知不知道我這麼做會造成水浪費?我本來是想一起洗,可是他的回答讓我知道已經洗完,我放著明天再洗就好了。假如他沒有這麼說,他可能在洗的時候心裡還是毛毛的,「浪費這麼多水」。假如這個情況又兩次、三次了,他在那裡想,「怎麼又是蔡老師?」化學變化都在這裡發生。每個團體這些現象都會產生,邊洗邊在那裡講,「他學傳統文化都學五年了,還學成這個樣子!」你在那裡抱怨,為什麼不去告訴他?多少問題是本來沒事,想成都有事,想成彼此隔閡一大堆。

  有一個故事,我記憶很深刻。有一天,看到自己的雨傘不見了,「一定是某某人拿的」。這個念頭一起,當天去吃飯的時候,看到他,「看那個表情,一定是他拿的」,愈看愈像。過了三天,在自己房子裡另一角落,「我放這了」。那三天怎麼他那麼像,誰造成的?自己的心造成的。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仁者自己的心動了。所以本來沒有事的,自己的分別執著一起,成見一起,愈想愈嚴重。有一句話重要,對每個團體都是非常重要的道風、學風,「直心是道場」。直心是真誠,直心是正直,直心是沒有成見、真誠的溝通。比方團體裡面,你做人事工作,「那個主管請假,他怎麼沒有寫假條過來?他家裡人來拜訪,怎麼沒有寫申請過來?」在那裡一直想,一定是攀關係,一定是仗勢欺人,一定是跟蔡老師的交情不錯。想了一堆,煩惱自己,跟人的隔閡愈來愈嚴重。你為什麼不去說,「主管,親人來了,我們很歡喜,不過要寫一張申請條」。撒嬌又不是只有對父母可以用,撒嬌對領導也能用,對長輩也能用,舉一要反三。這個話很柔軟,帶點撒嬌,有誰能不接受?一拿過去,「要填嗎?對不起、對不起,我不知道」。你看一個直心、一個真誠,兩個人互相之間多愉快。而且這個領導記你的恩,「謝謝你提醒我」。你不直心,不真誠溝通,隔閡愈來愈大,突然有一天,因為一個小事情,你積累很久的情緒終於火山爆發,「砰砰砰」,對方還覺得,「就這麼一點芝麻蒜皮,他幹嘛發那麼大火?」

  話又說回來,今天為了一件小事,人家給你發很大的火,我們應該怎麼樣?「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當一個人因為小事而跟我們發很大的火,那個事情叫導火線,代表我們以前做很多事都已經得罪他了,一件、兩件、三件、四件……

  (此時工作人員為老師換麥克風。)這個聲音不是挺好?自己覺得挺好,可是還是要相信專業的。真的,學傳統文化,學著學著,人家讚歎多了,都覺得自己什麼都會,太危險了。我是險象環生,不知道讓多少身邊的長輩汗流浹背。「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我們這次來了很多專業的佼佼者,有管理的佼佼者,有傳播媒體的佼佼者,這方面我們一定要向他們學習。哪是我們講幾堂課,人家叫我們老師,什麼都高高在上了。人家這些專業的來了,跟你打個招呼,「你好、你好」,愈學愈謙卑,抓到一切比我們有長處的人,我們要向他學習,不然還是沒有做好《弟子規》,還是沒有根基,為什麼?《弟子規》說,「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真的,太多人事上的問題都是因為成見、誤會,沒有直心的溝通所造成的。一個人只要不直心,他就不可能跟人交心,一不能交心,人家對我們就不認同,沒有辦法信任我們。尤其講課的人,這一點要特別慎重,為什麼?因為你在講課的過程當中,人家聽了,對你會仰慕、會佩服。結果一跟你接觸,你冷冰冰的,一點都不真誠、熱情,人家的落差太大,會內傷,還要吃中藥。

  我們效法孔子「溫、良、恭、儉、讓」,溫和、善良、謙讓。學生稱讚夫子,「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遠遠看著夫子,很有威儀;接近他的時候,覺得很溫暖、很親切;聽他教誨的時候,覺得很振奮,覺得很提起正念、很受益,而且沒有一句廢話。夫子說他「述而不作」,每一句一定跟經典相應,為什麼?因為夫子的心已經跟仁義禮智信相應,每一句話決定離不開仁義禮智信。心行一如,言語也是心之聲,它是相應的,它是一不是二。所以今天特別高興,有同參道友的護念,讓我今天沒有浪費水。

  記得二O一O年元旦,我到新加坡,剛好十二月三十一號是歡迎宴,隔天有弘法大會。那一次有胡小林老師他們參與這個講學的課。前一天晚上是歡迎宴,就讓我們三個人上台去跟大家分享一下、問候一下。結果我上去了,下來之後,我不知道我講錯話了,講錯哪一句話?我說「佛教是宗教,不是教育」,講錯了。你看上千人,麥克風的音響特別好。我為什麼不知道?因為沒有人告訴我。出了名挺不好的,出了這麼大漏子,沒人跟我講。隔兩天,有一個女士,年齡差不多四十幾歲。她過來跟我說,「蔡老師,你的年齡跟我弟弟差不多,我把你當弟弟一樣愛護。你那天講錯了,佛教應該是教育,不是宗教,你講反了」。我一聽,冷汗直流,這句話講得這麼離譜,給那麼多人聽,而且還有攝像,還有轉播。我很感激她提出我的問題。師長教導我們,今天我們有機會跟大眾分享,台下的人都是老師,只有自己一個人是學生,「我給大家做學習心得彙報」。老人家有智慧,都給我們打預防針。假如我們今天在台上,覺得自己可以教人,就很危險了,這個好為人師的習性可能就會調動起來。

  今天第一堂課,也懇請大家,我在跟大家交流的過程,以至於在生活上的一言一行,有錯誤、不妥的地方,還請諸位學長給我指正、給我批評。因為我們很多的學長,他們的條件、他們的難度比我高太多,他們卻做得更好,更不容易。所有的同仁也很珍惜這一次機會能跟諸位學長學習,所以大家一定要不吝賜教。像昨天,我看到我們侯峰學長,他剛好綁了一個熱水袋,剛好是吃飯結束了,他向孔老夫子行禮,我就看他背後戴了個熱水袋。大家有沒有看到我今天背了個熱水袋?因為我昨天說「聞教便行,奚待更勸?」聽到人家一個好的教誨,看到人家一個好的做法,馬上要學習。我不是說你們明天也要背熱水袋,大家不要學相上。因為我的體質怕冷,所以這個命門要常常給它熱源,慢慢它就不怕冷了。可是我實在是太遲鈍了,明明有熱水袋,都沒拿出來用。福報容易使人墮落,擁有的愈多,反而不珍惜了,甚至於覺得是應該的,就麻煩了。我記得有一次,有個同修帶東西,剛好我們同仁去拿過來,說,「這個東西我們中心很多了」。我馬上跟他講,「你是看到東西,還是看到人家的真心?」著相,什麼時候會著相?一不小心就著相。「這個東西我們中心很多」,自私自利,都想自己,就在福報當中墮下去了。

  不過我剛舉這個例子,心裡有點顧忌,所以要做個聲明。諸位學長,你們以後回家不要帶東西,回家帶東西叫見外。你們怎麼沒有反應?配合一下。第一句,回家,對不對?別帶東西,也對,你回爸爸媽媽家也不可能帶東西,父母覺得這麼見外。我是怕剛剛說的剛好提到帶東西,以後又顧忌要買什麼東西,那不好。我會不會愈描愈黑了?我是要強調一個重點,就是你們一定有一個共同的感覺,到馬來西亞不覺得出國了,為什麼?馬來西亞的華人很有人情味。我坦白講一句話,全世界最像中國人的就是馬來西亞的華人。我講這句話是有根據的,因為我走過全世界華人地區不少了,他們心裡放著祖先的教誨,他們最珍惜。大家注意去觀察,馬來西亞的校長、馬來西亞的企業家很有親和力,沒有官氣。他不表明身分,你還不知道他這麼有成就,他很謙虛。很多地方的領導,你一看,一定是當官的,看就看出來那個習氣在。老祖宗說「謙受益」,為什麼馬來西亞這個地方沒有災難,有福氣?跟謙卑有關,跟知恩報恩、珍惜祖先教誨有關。所以這裡的華人非常愛護我們,像回家一樣,什麼都不缺,大家放心。

  我們第一堂課跟大家交流「師志為己志」,剛剛談到了,孔子、老子、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老師。師長在講經當中有多次提到,他到劍橋、到英國,到西方非常知名的漢學院去做訪問交流。當時我剛好也有一次一起到了英國劍橋大學,跟他們的碩士班、博士班的同學們一起座談,剛好也請師長做專題報告。結果了解到,他們很多學生用孟子、用王維的思想寫博士論文。師長告訴他們,「你們可以用儒道釋的教誨拿到博士的畢業證書,可是你們可能還是活在煩惱的痛苦當中,你們不會像我這麼快樂」。師長這麼講,底下的學生也笑了。我記得師長在十年前有做了一次專題演講,叫「五十年修學心得」。有沒有學長聽過這一片光碟,「五十年修學心得」?我記得師長講到其中一段,老人家說:「當你什麼都不要了,你什麼都得到了。」師長講到這裡,笑得很開心。大家要了解我的意思,現在流入你的心海是這一句,「當你什麼都不要了,你什麼都得到了」。跟我們的心相應沒有?如果相應了,臉部表情如何?現在感受一下,把那句話流進去。流不進去是被疑惑擋住了,「真的嗎?我什麼都不要了,我明天吃什麼?」你看,心又不安了,理得心才能安。

  講到這裡,我感覺有一本書大家一定要熟讀,這一本書的教理談得太透徹了,《了凡四訓》。包含今天這個主題,《了凡四訓》講透了。《了凡四訓》上說,「世間享千金之產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產者,定是百金人物;應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你命中就不會餓死,你擔心餓死幹什麼?你每天都在布施,哪有可能會餓死?每天都在耕耘,卻怕沒飯吃,這不是杞人憂天是什麼?而且這個捨,再談下去,《了凡四訓》說的,「內捨六根,外捨六塵」,沒有什麼不能捨的。能這麼捨,所有的分別執著一捨掉,本有的智慧、福分完全現前,那就是世間福慧圓滿之人,還怕餓死嗎?說到這裡,有人會問,「真的嗎?你拿個例子給我看」。我說,「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嗎?都三千年前了」。現在跟大家交流不容易,古今中外的例子都得蒐集。您看我們的師長,他給我們表演得多好,本來命中只有四十五歲,命中沒有財富,很窮。當時跟三位老師學習,連供養的錢都沒有,完全無私無我,最後福報現前,智慧現前。

  你看老人家從出來講學到現在,五十三年了,任何人問問題,沒有一次答不出來的。我們多羨慕,不過沒關係,至誠感通。你可不能又冒一個念頭,「那是師長做得到,我做不到」,這個念頭是煩惱,懷疑自己,疑心在作用,就不能感通了。再來,對不起老人家。老人家表演給你看,不就是供養你,讓你能夠效法他,你也能做到。他講了半天、演了半天,你說,「師父,只有你做得到,我做不到」。就好像一個兒子跟他爸爸講:「爸,你的德行很好,我絕對比不上你。」然後老爸說:「真高興,聽到這個話。」哪有父母、老師喜歡聽這種話的?最期望的就是「青出於藍勝於藍」,我們理解父母的心、理解師長的心嗎?《了凡四訓》這些話談得非常好,也有實際的例子讓我們增長信心。真的無私無我了,生死自在,福報自在,德能自在。這個主題,待會聊下來可以看到,師長的每一個教誨理念,都可以救這個世界。有這樣的德能跟智慧,人生多有意義。我們肯至誠接受老人家的教誨,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萬分誠敬得萬分利益。老人家把六十年學習的心得,最成熟的、最圓滿的和盤托出,只要我們肯依教奉行,我們修學的彎路就不用走了。

  大家有沒有看到,「信」不容易?明明在聽這些話,是講得很有道理,好像入不了心,就是因為我們的心態上分別執著很重。「師父不是普通人,只有師父才能這樣」,這些念頭夾雜很多。你看老人家說,李炳南老師教誨他十三年,最重要的一句話,「至誠感通」。胡小林老師二OO七年開始修學傳統文化,到現在才四年,人家的提升一日千里。內行人看門道,重點在哪?他對師長至誠的感恩,念念是報恩的心。師長給他什麼教誨,他馬上去做,他有沒有想做不到?所以一感通,提升這麼快。大家可不要又起一個念頭,「那是胡小林老師」。「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皆有明德,皆有本善,「但因妄想分別執著不能證得」。本覺是本有,一定可以恢復;不覺是本無,一定可以放下。念頭一轉、執著一轉,就放;分別一觀照到,趕緊把它放下。真會用功的人,就是在每一個境界當中放下分別執著,那就是會用功的人。所以孟子才講,「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念頭一污染、一執著了,轉成清淨;念頭一有高下、一傲慢、一分別了,轉成平等。求其放心,回歸自性。聖人跟凡夫,從理論上講,一念之間就轉過來而已。會學的人,「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轉!還在那裡懊惱,還在那裡沮喪,叫浪費時間,轉過來就對了。你說,「可是我做錯了」,做錯了,你一覺悟,那個錯就變成供養他人的資糧了。

  比方說,你曾經有三高,身體不好,好事還是壞事?你按照經典去做,三高全沒有了,你以前的三高不就是好事,煩惱不就變成菩提了?你說,「我以前跟你一樣」。對方馬上說,「真的嗎?那怎麼辦?」你的話他就聽進去了。像我去跟人家講三高,講不了。一看我那麼瘦,從小到大就是瘦的,「你都不知道我們三高人的苦」,他沒辦法接受。所以只要覺悟了,你這一生所有的事都是好事;你不覺悟,所有的事都是壞事,連好事都是壞事。為什麼?不覺悟,好事不就貪著了?就起貪心,就變壞事了。好壞都是這顆心決定的。剛剛跟大家講到《了凡四訓》,把「師志為己志」談開了。「愛敬存心」,君子跟一般人的差異,在外相上看,差異不是太大,從哪裡看容易分得出來?他的存心。君子、聖賢都是愛人敬人之心。接著後面講,「愛敬眾人,即是愛敬聖賢;能通眾人之志,即是通聖賢之志」。何謂聖賢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就是讓世間天下的人都得到幸福快樂,這個就是他們的心願。《大學》講的「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就是這個胸懷,讓天下的人都能恢復明德。他們靠什麼來讓眾生幸福快樂?首先讓眾生覺悟,痛苦的根源在迷惑,迷惑了,他就會造罪業,造了罪業,產生惡果,最後就要受痛苦,苦報就來了,「惑業苦」。所以聖賢人最重要的是,幫助所有的人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這個就是他的目標、他的志向。

  靠什麼方法讓人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我們想一想,靠什麼?靠政治、靠外交、靠金錢、靠贊助嗎?慢慢去感受,世間的方法,很多方法一時解決而已,解決不了根本。所有的問題出在人心,所有的衝突出在人心不善,所以轉變人心就能把問題解決,包含天災。《尚書》上說的,「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所以要化解整個天災,只要人心轉,境界就轉。現在可貴,不僅經典這麼講,科學家也發現了。最近有一本書叫《念力的祕密》,這本書是根據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史丹佛大學這些知名大學科學家的研究寫出來的。為什麼要推薦這本書?因為現在的人都相信科學,不相信經典。經典傳幾千年,我們不相信,但相信現在的科學家,那就恆順眾生。這些都是頂尖科學家發現的,所有的物質跟人的心念有關。研究這個的鼻祖是愛因斯坦的老師,叫普朗克,他研究近代物理學(量子力學)。其實我記得我念高中的時候就聽過一句話,但是悟性太差,沒有受用。我不知道大家以前念高中的時候,或者念大學物理,有沒有念到這一句話,這是我記憶當中曾經念過的,「根本沒有物質的存在,都是波動現象」。我讀過這一句話,落了個印象,最後還是聽了師長講經才想起來。普朗克說,物質是人的意念相續累積的幻象,所以物質是人的念頭變出來的。

  談到這裡,舉個例子大家比較容易感受。大家有沒有作夢的經驗?(聽眾答:有。)請問,夢裡有沒有山川大地,有沒有人事物?(聽眾答:有。)哪裡來的?心現的,你從這個道理再想。你說,「可那是作夢」。我們現在就沒有作夢嗎?你作的夢叫夢中之夢,現在還是在夢裡。大家有沒有看過,電視裡面又演個電視?什麼時候才完全出離這個幻象,得要靠自己放下的功夫了。有念頭就有波動,就還在幻象當中。儒道釋都講了,孔子說,「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你看,都在波動,現象一直在變,怎麼不動?會變的是幻象,不變的是真心。《易經》裡面這句話講得多好,「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它雖然不動,可是它能起作用,它能利益無量無邊的大眾,真心恢復的時候是這樣的大用。往後的課程我們再好好的來談這個問題,其實就是恢復性德。為什麼我們叫中華民族?這個「中」字就是恢復本性,「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你把宇宙萬物的本體、根本找到了,就是「中」,它不偏、不妄動。這本書(《念力的祕密》)裡,這些科學家就證明了,意念可以轉變物質。他舉很多癌症的病患,最後轉變意念,病好了。這個事情,我們要請陳真老師再跟大家好好分享一下。我來講,公信力不夠,因為我沒有得過癌症。我們陳老師是二OO九年過年的時候,大腸癌末期開刀。結果半年以後,老師又回到講台上教書了。半年以後,整個癌症都沒有了。這一段要讓老師現身說法。

  科學家都講了,念力強到可以轉變整個天災。有一些道行很高的人,他可以用意念把水煮沸。接著我們又想個念頭,「真的嗎?那是科學家」,科學家一定是有憑有證才會講。我們不能把它煮沸,也不能不相信別人可以煮沸。我們昨天講到,「君子以其所不能畏人,小人以其所不能不信人」,我們起個念頭懷疑別人,那是小人的存心,應該去請教、效法,而不是去懷疑。意念相當重要,人的意念都是跟他的志向有關。他志在利益天下之人,那他念念就是慈悲的心、仁慈的心。念頭對整個宇宙都有非常大的影響,念力不可思議,所以我們念念都祝福整個宇宙。大家看《了凡四訓》裡面講衛仲達,他就起一個念頭,希望皇帝不要修三山石橋,因為勞民傷財,很多老百姓的日子就會很難過,他不忍心。勸皇帝,皇帝沒有接受,所以這個事沒有做成。可是那個善的力量大不大?《了凡四訓》說,「君之一念,已在萬民,向使聽從,善力更大矣」。我們念完這一段,聽了這個故事,對自己有沒有啟示?我們要善學、會學,學成什麼?「君之一念已在宇宙」,念念都以自己最好的意念,祝福整個宇宙恢復和平、恢復安寧。

  談到安寧、安詳,這一次很難得,我們印尼有兩位年輕的兄弟來參加課程。我看到他們兄弟,首先佩服他們的母親,能教出兩個心量這麼大的兒子,沒有母親是教不出來的。而且他們的父親取名字也不簡單,他們姓陳(大舜的後代),名傳安、傳祥。承傳,是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責任。承傳,承先啟後,傳什麼?讓天下的人安詳,最好是永永遠遠徹底的安樂、安詳,而不是只有這一世而已,傳這個就太有意義了。因緣不可思議,我們發了「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心,往後每個因緣都是祖宗保佑,都能遇到很多善良的人來啟示我們,來幫助我們的道業,叫「善友為依」。人一善,招感來的緣分都是很好的緣,不用等來世,這一世有感就有應。

  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