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馬中心第二屆中華傳統文化進修班—四五OO年前中國的遠祖是如何教導他的後裔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二十集)  2010/6/8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53-0020

  大家早上好!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家和萬事興,人與人團結和睦,就能夠把家、把社會、把團體都治理好。家要和,就要人懂得倫理、懂得本分、懂得付出,懂得互相關懷、互相照顧,就能夠有人和了。

  我們這一次課程跟大家交流的是學習的心態,以及學習最重要的五個內容,就是五倫的關係。「人無倫外之人,學無倫外之學」,學問就在能夠把人與人的關係處好。前面三個倫常,我們提到夫妻、父子、兄弟,這個是在家庭裡面人與人的關係。再往社會延伸的另外兩個倫常是君臣關係跟朋友關係,但是這兩個關係跟家庭裡面的倫常關係是息息相關的。因為父子關係處得好,「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忠臣出於孝子之門」。

  事實上,整個社會人與人的關係都離不開家庭的倫常,都是家庭的一種情感、一種心境很自然的轉移到整個大社會,整個大社會也像一個大家庭一樣。所以我們到學校去,叫師兄弟,教書的人叫師父;到各行各業去,學每個技能也是要拜師,一起學的也都是師兄弟;以至於求道之人,不管是哪個宗教的,都是以姐妹、師兄弟相稱。但問題來了,他假如在家裡不孝父母、不友愛兄弟,那他根本就沒有做人的基礎。所以我們首先講家庭的三個倫常,因為「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他對人的態度一定是從對自己最親的人開始扎根的。社會的安定絕對離不開家庭的教育,所以《三字經》才提醒我們「養不教,父之過」,父母有責任要把這些做人的道理教給孩子。父子關係延伸到社會是君臣關係,兄弟關係延伸到社會是朋友關係,所以才有經句叫「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但是林則徐先生也說到,「兄弟不和,交友無益」,一個人連兄弟都不和睦,這個人已經失去友愛恭敬的心了,他縱使有朋友,都是表面文章而已,不是真誠的。

  我們今天跟大家先交流君臣關係。我們常說「君父,君父」,在古代,君可以指皇帝,一國之君,他就好像這個國家的父親一樣,要用父母的心來愛護子民。皇帝如此,底下的官員效法,所以不管他是哪個層級的官員都稱為「父母官」,他以父母的心對人民。「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很多好官當要離開他治理的地方的時候,老百姓夾道歡送,流著淚說,「大人,您走了,我們好惋惜!」不希望他走。甚至於這個好官,當他這一生身命結束的時候,全國人民都如喪考妣,就像死了自己的父母一樣傷心。我們可以感受到老百姓對官員那一分期許、那一分依靠。從公司的角度,員工忠誠的在一個公司裡面,他也是希望領導帶領他走上幸福美滿的人生,給予在經濟上的一種支持,以至於在思想上的引導。其實下屬都很期望他的領導人是有德行的、有擔當的。再延伸到我們推展傳統文化的單位,不管是負責教學的老師,還是負責行政工作的領導者,社會大眾對我們也是有很大的期許,希望在我們的引導之下、帶領之下,他們能有真實的學問、真實的智慧。所以我們在接受下屬的恭敬、接受人民的恭敬、接受學習傳統文化人的恭敬的時候,我們要了解到任重道遠。人家愈信任我們,我們是愈誠惶誠恐。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團體裡面的領導者對於團體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所謂上行下效。「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我們從這一句話感覺到,一個領導者對團體,一個官員對社會,影響非常的大。

  我們首先來一起研討,一個領導者應該具備怎樣的人格特質、怎樣的修養,他有了真實的德行,才能夠帶領好老百姓,帶領好他的員工。在《中庸》當中有一段非常精闢的經文,說到,「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就是治理天下國家有九個不變的原理原則,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九經,第一「曰修身也」,「曰尊賢也,曰親親也,曰敬大臣也,曰體群臣也,曰子庶民也,曰來百工也,曰柔遠人也,曰懷諸侯也」。我們看這個次第就很清楚,一個領導者首先自己要有修養,修身擺在第一位,這都是根本的問題。今天沒有這個修身的基礎,哪怕他有很多好的臣子也留不住,「有德此有人」,才能留得住。

  第二個是尊賢,尊重有智慧的人。我們看每個朝代開國要興盛,都是因為有尊賢。我們看,商湯用伊尹,文王用姜太公,大舜用皋陶,都是尊重賢德。因為有賢德的人在,「方以類聚,物以群分」,跟他一樣對國家、對社會有使命感的人都能夠招感來了。但是,假如沒有尊賢,用了一個魏忠賢,會怎麼樣?魏忠賢是明朝的「九千歲」,一個太監,皇帝是萬歲,他自號九千歲,真是荒唐。可是你看,就一個人在那裡禍國殃民,整個國家基本上是毀掉了。尊賢重要,你假如沒尊賢,反而用了壞人、小人,就完蛋了。之前也跟大家提到,「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之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之所以傾頹也」,這是一個興衰的關鍵,擺在第二位。可是說實在的,沒有修身,他就不可能尊賢了。

  再來,領導人要以身作則,所以他必須要表演出孝順父母、友愛兄弟,他是一個很好的家庭榜樣,底下的人效法他。今天假如一個企業的領導者都對家庭不負責任,每天在外面喝得爛醉,還在燈紅酒綠的地方糜爛,你說他底下的員工能帶得好嗎?不可能,就跟著他墮落了。所以對員工很重要的一個貢獻,就是領導者真正是一個幸福的家庭,讓員工不只在工作上效法你,還在他的家庭,還在他的人生觀當中能受到我們的影響,這樣的領導者心胸就非常寬大了。他不是把員工當作一個賺錢的工具而已,他是把他當親人一樣愛護,在工作當中引導他、提升他,在家庭生活當中給他做好的示範。就像《孝經》裡面說的「愷悌君子,民之父母」,這個領導者真的就像父母一樣在愛護底下的人。南京李慕松總裁,是菲尼克斯的總裁,他自己安排員工禮拜六、禮拜天到廬江參加課程,而且是他自己親自開車載著員工來參與課程。後來我們了解到為什麼他親自開車,因為他想到,這個開車的同仁也需要休息,他也有家庭,體恤備至。他親自開車,他已經快七十歲的人了,不過他看起來很年輕,看起來像六十歲而已,都快七十歲的人,身體也很好。為什麼他身體很好?仁者壽,仁慈的人長壽,每一個為人著想的念頭還沒有付諸行動,首先這個仁慈的思想就已經薰陶、滋潤了自己身心八十兆的細胞了。所以叫利人絕對利己,這是真理。

  他就是希望員工能接受老祖宗這些教誨,讓他家庭能幸福,這個是真正做到了以親人、父母的心對待員工。可是他的員工剛去的時候還想,「這個李總可能是帶我們去洗腦,回來好好效忠他」。所以大家以後幫助人,在這個時代,一定要修一個修養,「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你為人家好,人家不能理解,甚至於還罵你,還污辱你,你都能心平氣和,不生氣、不計較,還是一往如前的幫助他,這才叫君子。人不知而不慍,要到這個分上,你幫他,他都毀謗你,甚至還要打你,你都不跟他計較,這個才叫真心,真心不會變。人家一生氣,人家口氣一不好,你馬上就翻臉了,就不叫君子,也不叫修養了。而且這個時代,真的,當你對人家好,人家反而懷疑你,你更不應該難過,為什麼?更應該要憐憫這個世間,缺乏倫理道德教育太久了,人現在都不敢相信有人會無私的付出,他沒辦法信任了,你說人可不可憐?「如得其情,哀矜勿喜」,憐憫這個世間目前人的心理狀況都來不及,還有時間跟他對立、跟他計較,那是我們自己瞋恨心在作用了。每個孩子都是這麼信任他的親人,怎麼我們活得愈來愈大,都不敢相信人了?這個心境不就在社會當中一直在扭曲了嗎?

  我剛到海口去的時候,我們送書,給他們分享,很多去聽課的人都在那裡想,「今天已經第三次了,怎麼這個蔡某某還沒拿書出來賣?」有些家長都跑去看看我們中心到底在幹什麼,那時候在海口孝廉國學啟蒙中心,到我們的辦公室繞了好幾圈,終於坐下來了,我倒一杯茶給他喝,他喝了一口,第一句話,「你的錢從哪里來的?」人好像都特別注意錢這個問題,但經典不是這麼教的,「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怎麼我們一考慮事情都從末上去考慮?我們做的好事,一定有很多善心的人一起來護持、一起來護念。這個社會功利太厲害了,我們已經習慣好像做什麼事都是要有目的、要有條件,反而面對別人沒有條件的付出,我們是誠惶誠恐。但是我們要了解,古代的社會都是道義的社會,甚至於是三、五十年前,那種道義、人情味處處可見,唯利是圖是最近這二、三十年搞的。我們小時候的記憶,爺爺奶奶、鄰居煮一鍋茶放在路邊,專門給趕路的人喝,哪有談什麼條件的道理?都是體恤別人辛苦。有時候看那個路人趕得接近吃飯時間了,很辛苦,大熱天的,坐在那休息,會主動說,「來我家吃頓飯」。這都是我們小時候的記憶。

  有一個女士,她很有愛心,她就說到,都受她奶奶影響。她小的時候,奶奶煮茶供養給這些路人喝。第一次,她們這些小孩在旁邊看,「奶奶怎麼拿出茶要給人家喝?」幾個小朋友就躲在那個大樹後面,看看有沒有人喝。當第一個路人喝下第一杯水,所有的小孩(都是孫子輩的)高興的跑回家裡去,給她奶奶報告,「奶奶,有人喝了,有人喝了!」你看這些小孩高不高興?很歡喜,這叫天性,誰教她給人喝水要高興?又沒人教她高興,她為什麼自己高興?這仁愛心是人本有的。而當她在那裡很歡喜的時候,那顆仁愛的存心就種到她孫子的心田裡面去了。所以「福田心耕」,她的這個孫女福報也很大,生意做得不錯,都跟她的心量有關係。而且她還提到一點,讓我非常感動。

  她說她奶奶出殯,幾個叔叔伯伯,包含她的父親,給她奶奶扛棺木。那個棺木有一個規定,不管這個規定好不好,我們暫且不論,就是這個棺木只要往前走了,就不能往後退,可能就是希望母親走得好,怎麼可以往後退?剛好,棺木進去的時候沒問題,出來的時候,可能那個扛的東西,它的體積大了,門卡住了,沒辦法出去。這些長輩們連想都沒有想,馬上拿著鐵錘就把門給敲掉。那個瞬間的念,我自己聽這個故事,我說,她的孩子、她的孫子,當下在那個現場都震撼一輩子,沒有辦法忘懷。就是那種心裡只有自己的母親、只有自己的奶奶,哪還有想到門、一個磚塊多少錢?就全部趕緊把它打掉,趕緊把母親送出去,因為那時候都看時辰,不敢耽擱時辰。所以孝心、仁愛心是最好的家道了。確實,古代的人,包含有傳統文化修養的人,都能以對親人的心來對待一切的社會大眾,包含自己的同事。

  再來,我們看敬大臣、尊賢。有些賢人是不拿你俸祿的,專門給你提供諮詢,他在山上,你還得上山去找他,他不願意領這些俸祿。像這些是尊賢。大臣就比喻是高級主管。群臣可能是一般的員工。大臣都是屬於中、高級以上的主管。敬大臣、體群臣,真正去關懷、去愛護了,才能夠凝聚人心力量。而且在君臣關係當中,領導者要反求諸己。因為領導者位置比較高,底下的人在心理上比較能尊重、比較能崇敬我們。下屬之所以不崇敬領導者,很可能就是領導者自己德行不好,讓人家喪失信心。不然,在人很自然的心態當中,都是尊重父母、尊重領導者的。

  在敬大臣、體群臣當中,孟子有一段話,也是我們要常常來觀照自己的。孟子講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領導者把員工、同仁當作手足,他的員工就把他當心腹一樣看待。君之視臣,我們就把他當犬馬一樣使喚,也不關懷尊重他,則臣視君如國人,他一下班,在超級市場看到你,就像看到陌生人一樣,「我已經下班,你也不能叫我做什麼事了」,如國人一樣。但是領導者輕視、輕賤下屬如土芥,那下屬就覺得這個領導者像土匪一樣、像仇人一樣了,如寇仇。我們從這句話體會到,下屬對上司的態度,跟上司對下屬是息息相關的。所以我們在與所有同仁相處的過程當中,能不能時時反求諸己來觀照?因為人不反求諸己,就不能理智,就變成在指責他人。不反省自己,不理智了,一定是感情用事,我們不反求諸己來處理事情,很難把事情處理好,只會愈處理愈糟。所以最重要的還是修養,還是心地的功夫。

  子庶民,我們想一想,現在的企業,子庶民應該指誰?客戶。你不管做哪個行業,都是以服務為目的。今天你在房地產業,每個來看房子的客戶,你就要當是你媽媽來看、是你姐姐來看房子了,你會用什麼心情去照顧他、去服務他,這樣就對了。子庶民很重要,我因為這幾年都是在祖國大陸跟大家一起交流傳統文化,所以每次回家也會帶一點大陸的特產。結果帶回家裡去,我爸爸就說:「哪里來的?」一看,「我不敢吃,前幾天又看到什麼黑心食品」。所以,我們所做的事情不只會影響我們個人的信譽,還會影響到整個國家社會的信譽。講到這裡,氣氛好像有點沉重,諸位大陸的學長,要「聞譽恐,聞過欣」,我剛剛好像嗅不到聞過欣的味道,害我有點講不下去了。這就是一個重點,真的是一個重點。真正愛護自己的國家,真正愛護自己的團體,不是用面子去愛,是要讓它更好。不是人家批評我們,我們就出去要跟他打架叫愛護,是要真正「知恥近乎勇」來改善。

  孟子有一天去見一個國君,他就給那個國君指出來一些問題。指完以後,這個國君離開之後,旁邊那些臣子就過來罵孟子了,「你怎麼這麼不尊重我們的君王?」假如我們在當下,可能也會這麼覺得,「你怎麼批評我的君王?這麼不尊重我的君王!」孟子跟這些大臣講:「我是最尊重你們君王的,因為我要他做聖王,所以我提的這些建議都是讓他如何當聖王的建議。而你們都是巴結諂媚他,他不對了也不講,你們這是愛護他嗎?你們這是讓他愈來愈墮落了」。我們假如不理智,一下子是情感、情緒上來了,我們能愛護人嗎?所以人在一切境界當中,要能理智應對,要能反求諸已,要能接受得了別人的批評,甚至於哪怕批評得不對,我們都笑一笑,為什麼?人家批評了三點,一點不對,我們「嘩」一下就把它撲過去了,人家下次還敢跟我們提嗎?真正要贏得全世界的尊重,是來自於我們的修養,來自於我們能接納別人的批評,這個才是最重要的。德才能真正讓人打從內心的佩服,你有多強的外在條件,都不可能真正贏得人家內心的尊重。

  我們剛剛講到的子庶民,對於各個行業就非常重要了,有沒有真正愛護所有服務的對象?包含來百工,我們看,讓各行各業都興盛起來。而且一個企業一定有很多合作的單位,能不能讓他們統統都發展起來?有時候心胸狹窄了,自己賺錢就好,對於這些配合的單位都給人家摳得不得了,讓人家跟我們做生意配合都很困難,日子都不好過,只有自己好過,這個就不妥當。這叫來百工。

  柔遠人,這個在古代是說,連他國的人民、老百姓都懂得去關心。我們看到現在很多國家有災難了,其他的國家都趕緊去幫助,人道主義,這個就是柔遠人。我們自己雖然是在某一個行業,但是對於整個社會大眾的需要,我們還是懂得去關心,隨分隨力。比方汶川大地震,那是各行各業的人出錢出力,我們去看那個賑災晚會的時候,都非常觸動。很多企業還有捐上億的都有,捐幾千萬的不計其數了,這個就是「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存心。

  懷諸侯,這個諸侯,在古代,天子底下有很多諸侯國,有些國可能衰敗下去了,領導者懂得去扶持它,再把它興盛起來。用在我們這個時代,比方我們是從事建築行業,我們希望整個房地產行業都能夠有很好的形象,為什麼?其實同樣的行業,不只不是競爭關係,應該是合作關係。人們不明白這個道理,同業相忌,互相競爭,然後做出很多不妥當的做法,造成社會大眾對這些行業喪失信心。比方,我們舉一個例子,我有點不大敢舉例子了,我已經感覺到底下有殺氣,我快講不出話來了。你看牛奶加三聚氰胺,你一家加了,兩家加了,最後一曝露起來,全部的牛奶業統統受影響。我們會誤會各行各業是競爭的,是因為什麼?是因為人的野心太大了,這叫人心不足蛇吞象,請問這隻蛇把象吞下去了,它活得了嗎?大家現在看,拼命賺錢賺得很多的,賺得連家庭都不顧的,他活了嗎?那天我們聽到一個真實的故事,有一個很有錢的人,半夜在路上,喝酒喝得爛醉,倒在地上。有一個當地的警察,過去把他給叫醒了,「你怎麼不回家?」「回什麼家?我又沒有家」。「你怎麼沒有家,那棟別墅不就是你家嗎?」他給警察講,「那是一幢房子,哪是我家?」因為他太太跟他孩子都不理他,早就已經走了。那個家幾千萬,空空蕩蕩的,他都不想回去了。

  我們想一想,人生不是有錢就幸福。可是我們現在人的價值觀失衡,就覺得賺錢,錢是萬能。結果一失衡,家庭都不顧,健康都不顧了,只要錢。然後又用競爭的手段去跟人家做生意,同業競爭,搞得這個社會大家都急功近利、人心惶惶,這是惡性循環,應該是有錢大家賺。其實各行各業只要去掉了競爭這種模式,整個地球人類的資產會增加很多倍。都是這種惡性競爭,造成整個社會資源的損失。以前,人還沒有這麼強的競爭能力,比方說同業之間,來這裡開書局,買不到這個用品了,「我跟您講,我打個電話,你到哪一家那邊去買,那邊有」,這樣才對。真的,我們在這個時代,不能受到這些不妥當的社會風氣影響,然後我們也捲入這種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氛圍裡面去了。對於各行各業,我們是互相切磋、互相學習,懷諸侯。真的有一個在大陸做得特別好的房地產企業,他就是常常都把自己做得好的方法全部公告出來,希望同業學習,共同成長,這是無私的心。難怪他在房地產行業都是名列前茅,都沒有退下來,而且連續十多年都是名列前茅。老子提醒我們,「既以與人己愈有」,你愈給人,自己愈有,「既以為人己愈多」,這個才是天道。大家要了解,現在不只是各個行業會競爭,我們弘揚文化也會互相嫉妒競爭。不去掉嫉妒心,不提起隨喜心、讚歎心、欣賞別人的心,那我們到處弘揚傳統文化還是在搞以前的習氣。這是九經。

  我們先來看幾個歷史上的例子,四十五頁,在我們的《古文讀本.說苑節錄》,它一開始就是「君道」,怎麼當領導者。我們看,「河間獻王曰:堯存心於天下,加志於窮民」,時時繫念著天下的人民,尤其是特別苦難或者先天比較弱勢的人,所謂「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我們看,這些好的領導者都是加志於窮民。而且我們現在很多企業家非常的難得,他的企業裡面都固定用一定比例的殘障人員。這個就是把古聖先賢的精神落實在他的企業裡面,讓他們也有工作的機會。而且,人同此心,一個人先天遭遇就已經不幸的時候,又能夠遇到有仁愛心的企業家,他哪有不忠誠感激的道理?「痛萬姓之罹罪,憂眾生之不遂」,確實,老百姓有什麼苦難,就好像自己孩子受難一樣的心情。「有一民飢,則曰:此我飢之也」,是我讓他飢餓的,我沒有做好。「有一人寒,則曰:此我寒之也;一人有罪,則曰:此我陷之也」,一個人犯法了,堯帝就覺得「是我沒有把他教好,我有責任」。我們讀到這裡都可以想到,在《論語》裡面,堯傳給舜,舜傳給禹,禹下面是湯,湯再傳下去。這些古聖先王的心境,「萬方有罪,罪在朕躬」,這是一個天子的心境,民胞物與者的心境。誰不好了,「是我沒把他教好,是我沒給他做好榜樣」。其實我們能不能效法古聖先王的心境?「我又沒有當皇帝,又沒有當天子」。其實當社會發生不幸的時候,當我們起一個念頭,「他是他,我是我」,其實在心性上,我們已經在怎麼樣?在退步了。「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最健康的心態,「凡是人,皆須愛」,這叫健康的狀況,我們不能保持這個念頭,我們心就生病了。

  待會讀到一篇文章,就是孟子比喻,一個人無名指伸不長了,就是稍微有點不正常,稍微彎,伸不直了。才一個指頭伸不直,有一點小小毛病,只要知道幾百里之外,楚國、吳國,哪個國家能治好,再遠都走去,就把這個指頭治好了。可是我們的心病了,就從來不去管它。諸位學長,心比較重要,還是這顆無名指比較重要?(聽眾答:心。)你看,人現在輕重緩急不知道了,都忙一些可能不是很有意義的事情,但是最重要的事情往往忽略很久了。所以孟子才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這顆心才是最重要的,可是我們都忘了它。我曾經看過一個景象,兩個一、二歲的孩子在一起玩耍,他們跑著跑著,前面第一個小朋友不小心跌倒,撞地上了。這個小朋友還沒回過神來,還搞不清楚,可能有點頭暈,不知道發生什麼事了,後面那個小朋友就「哇哇」哭起來了。大家有沒有看過這個景象?我以前看過這個景象。但是我看的時候就明白為什麼,因為撞下去的時候聲音很大,那個孩子就感覺他一定很痛,一想到這裡就流眼淚了。感同身受,這是一個人的天性。科學家(現在都重視科學了)還做實驗,就讓那些連走都走不穩的小嬰兒做實驗。大人走著走著,就故意掉東西,掉下去了,就看這個小朋友做什麼。他們實驗結果,這小朋友看到東西掉下來,就拿起來,又要去拿給那個掉下來的人。為什麼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其實我們是污染太久了,要回到赤子之心。赤子之心,他的愛心是沒有邊界的,他不是私愛的,他對人都有關懷的,不去分別。人一分別就冷漠了,麻木就開始增加,「那些都不關我的事」。人這一生,只有自己心靈的提升是最真實的,什麼其他外在的東西一樣也帶不走,萬般將不去。

  今天我們看到社會的種種情況,我們花太多時間在哪裡?批評、指責。其實當我們在批評指責,我們也不是在覺悟當中,我們的心境都跟這個世間的人對立了。甚至很多都罵,罵誰誰誰,現在人一吃飽飯,茶餘飯後就開始罵,「領導不好,官員不好,我太太不好」,什麼人基本上都罵了,就一個人挺好,就自己沒有罵到,好像全天下都欠他。這個樣子是不理想的。當我們覺得,「所有的不理想都是在告訴我,這是我一生的責任,我應該提起這一分道義」,那他看到世間所有不如意的事情,都在提升他的使命感,都在以這樣的心境期許自己,「『萬方有罪,罪在朕躬』,社會現在是這樣了,我能做什麼?」人就不把寶貴的時光耗在批評、耗在指責上面了。小到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單位,出現了情況,「我能做什麼?我有什麼不足?」大到自己的民族,我們都有這一分承擔。這一段是堯帝給我們的一種風範,因為他有這樣的胸襟,能展現「仁昭而義立」,他仁慈了,老百姓講道義;「德博而化廣」,道德廣博,老百姓都被他感動了。我們待會再看下一個故事就很有味道了。

  大禹講,堯帝的時候,老百姓都以不能像堯帝這樣感到恥辱。我們就看一個天子給予老百姓那個榜樣的力量。「故不賞而民勸」,不用外在物質的獎賞,老百姓就互相勸諫,一定要好好做人。「不罰而民治」,不用處罰老百姓,老百姓有羞恥心,不願作惡、恥於作惡,就天下大治了。「先恕而後教,是堯道也」,先能寬恕、先能包容,設身處地,進一步盡自己的力量以身作則,是教,然後把經典這些倫理道德教化老百姓,就是這個教字,是堯道也。這五個字很好,「先恕而後教」,我們當領導的、教學的、教書的還有當父母的,都能夠先恕而後教。

  下一個故事講到,「禹出見罪人,下車問而泣之」,問了這個人犯罪的情況,結果自己也很傷心,流眼淚了。他左右的人就說了,「夫罪人不順道」,他自己沒有順著正道做,才會被關起來,「君王何為痛之至於此?」你何必傷心?是他罪有應得。「禹曰:堯舜之人,皆以堯舜之心為心。今寡人為君」,今我當天子了,百姓卻各自以其私心為心,所以我感覺很痛心,感覺我自己沒有做好。「書曰」,這個就是《尚書》的話,「百姓有罪,在予一人」。這個是從以身作則來看。

  再翻到四十九頁,我們來看中間這個故事,挺有意思的。我直接用白話講,你們馬上就直接把白話跟原文契在一起了。齊景公喜歡女人穿著男人的衣服,結果全國的女子爭相穿男人的衣服。齊景公很生氣,就吩咐這些官員,禁止百姓女子穿男人的衣服,假如看到了,就撕裂她的衣服,把她的腰帶給她扯斷,警告她以後不准穿了。裂衣斷帶,可還是沒有辦法制止這個風氣,還是照穿。晏子看到了,晏子來見齊景公,齊景公就說:「我使這些官員禁止女人穿男人的衣服,我還這麼嚴厲的裂其衣、斷其帶,可她們還是互相學習,都制止不了,為什麼?」晏子說:「國君,你又不禁止自己的太太穿,又不禁止宮內的女人穿,你就禁止老百姓不穿,這個叫『使服之於內,而禁之於外,猶懸牛首於門,而求賣馬肉也』」,就是外面掛牛頭,裡面賣馬肉,這什麼勾當,人家怎麼能服氣?「公胡不使內勿服?」你就叫你那些妻妾不要穿了,「則外莫敢為也」,人家就不會效法了。齊景公說,「好,善!」「使內勿服,不旋月而國莫之服也」,就是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所有的人都不穿了。這個故事就提醒我們,確確實實是上行下效。

  再來,我們看下一個,「齊人甚好轂擊相犯以為樂」,齊國的老百姓很喜歡馬車跟馬車對撞,還覺得很好玩。「禁之不止」,禁止不了。晏子覺得很憂患這個社會風氣,所以他自己做了一台新車,還有很好的馬,配著兩馬。開出去之後,設計好了,也找個人撞車。結果一撞完,晏子就說,「轂擊者不祥」,跟人家車車相撞是很不吉祥的,一定是我祭祀不誠懇,才會今天跟人家相撞,一定是,我的行為是不恭敬的,「居處不敬」。他講完就下車走了。國人看到,就把這個情況傳出去了,「晏子,那個最有學問的晏子說,車子跟車子相撞不吉祥,我們就別撞了」。真的是捨命陪君子,這個用講的沒辦法,親自做一次給他看了,「然後國人乃不為」。「故曰:禁之以制」,你用制度禁止他,「而身不先行也,民不肯止,故化其心莫若教也」,這個教其實就是身教。其實我們想一想,員工有很多壞習慣,都會影響他的健康,會影響他的工作,甚至影響他的精神,影響他的家庭。問題是,假如領導者也喝酒,領導者也有那些壞習慣,我們怎麼去讓他改,給他好的影響?就不可能了。這個是以身作則的部分。

  再來,領導者要能夠有愛心,而且要聽勸諫才好。我們看一下四十七頁,這個故事應該是跟大家講過了,最後這裡「師經鼓琴」,師經這個樂師彈琴,大家有沒有印象?師經勸諫魏文侯,這個就告訴我們,一來臣子要勸諫,二來領導者要受諫,勸得對他馬上改,而且還彰顯自己的錯誤,讓更多的人來督促他,這個就很不簡單了。而且這個魏文侯講的,「我最高興的就是所有人都聽我的,不敢違背」。這句話在《論語》裡面孔子也有講到,這句話大家都熟悉,叫「一言興邦,一言喪邦」。因為魯定公有一天問孔子,「孔子,聽說有一句話叫一言興邦,是不是這麼說的?」孔子說,「這個話這麼說,可能沒有到那麼嚴重,不過也接近了。比方說……」孔子就舉例了,比方說,假如有一個人,他當國君了,他說,「為君難,為臣不易」,就是當好國君是很不容易的,要戰戰兢兢的。他講這一句話,他自己是這個心境,那這句話就可以讓他好好的、謹慎的做好國君,這句話不就是一言興邦嗎?甚至於其他的國君也效法了,也興了他那個國家,這叫一言興邦。後來又問了,「好像又有一句話叫一言喪邦,有沒有?」孔子又說了,就是假如一個國君說,「我最快樂的事就是所有的人都要聽我的,不敢違背我」,孔子就舉了這一句話,說假如他做的是善,沒人違背,那也挺好的。可是他假如做的是不善,又沒人敢違背,那這個國家不就要毀掉了嗎?這裡也提醒我們,一個領導者假如不受勸諫,一定會喪邦的,這個一言就是指完全不能接受別人勸諫,這個領導就麻煩了,所以一個領導者納諫的態度是非常關鍵的。

  我們看四十八頁,這個也是跟大家講過了,「文王問於呂望」,怎麼治理天下?「為天下若何?」「對曰:王國富民,霸國富士,僅存之國富大夫,亡道之國富倉府,是謂上溢而下漏」。其實這個過程當中就是不能貪,要愛人民,為人民著想。文王說:「善。」「太公曰:宿善不祥」,宿善不祥是姜太公說的。所以當天周文王馬上就去做了。這裡提醒我們領導者要不貪、戒貪,要愛民。同時姜太公給我們表演很好,他勸諫很及時。文王難得的是,聽到好的建議,當場去做。而且當一個人都是當場去做的時候,這些賢德的人很歡喜,他以後會更主動的來勸諫、來協助。這個消長之間,都在領導者的心態。但是我們差很多,這個都看不到,可是卻關乎整個人心的向背。大臣的建議皇帝接受了,振奮群臣,何止振奮一個人?所以什麼時候會失人心,什麼時候能得人心,往往都是一個心態的問題。

  我們看五十八頁,這裡就有一個例子,很有意思。「子路問於孔子曰:『治國如何』?孔子曰:『在於尊賢而賤不肖』」,其實這個都是相同的,「親賢臣,遠小人」。「子路曰:范、中行氏」,這一戶、這一個大夫,「尊賢而賤不肖,其亡何也?」他怎麼亡了?「曰:范、中行氏尊賢而不能用,賤不肖而不能去」,最後什麼結果?「賢者知其不己用」,尊賢根本就是做給別人看的,要博得人家美名的,根本就沒有去用賢德的人,所以這些賢德的人就埋怨。搞名聞利養,都不是真正依教奉行,「而怨之」。不肖的人,「不肖者」,這些小人很聰明,「知其賤己而讎之」,知道他根本對我們還是很不屑的、很無禮的,我看我們就先下手為強。齊桓公,最明顯的例子。用了管仲,「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用了幾個小人,真的讓他死無葬身之地,幾十天,屍蟲都流到宮外才被發現他死了。你看這不肖者,你不趕緊離開他,一定是引火自焚。不肖者知其賤己而讎之,他們先謀自己的私利了。所以「賢者怨之,不肖者讎之;怨讎並前,中行氏雖欲無亡,得乎?」一定亡的。所以尊賢做表面不行的,你得真正用這些賢德之人。我們看剛剛文王聽了馬上去做,這是好榜樣;中行氏會敗,就敗在只是好尊賢的虛名,沒有實質。

  我們再來看一則,四十八頁,我們昨天講到「治本在得人」,所以得賢才,這個就好像一個房子最重要的幾個支柱,很重要的。「孔子謂宓子賤(他的一個學生)」,說你去治理單縣,大家都有口皆碑,都很歡喜,你說說你是怎麼治理的?「不齊」,是宓子賤自己稱呼自己。「父其父,子其子」,我把老百姓的父母,我也是恭敬他,他們的孩子我也是愛護他們,而且「恤諸孤兒」。他們有喪事了,我跟他們一樣哀傷。孔子說,這個是「善小節也」,一般的老百姓會依附你了,比較有水平的老百姓不見得。接著又說,「所父事者三人」,我真的就像認他做乾爹,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者十一人」。孔子說,父事者三人,可以教孝了;兄事五人,可以教悌了,都是做到教化人民。「友十一人,可以教學矣」,交朋友都是來互相切磋道德學問提升的。孔子說,那中等的老百姓也可以依附你了,可是還不夠。後來他講,這個地方有比我有賢德智慧的,有五個人,我用對待老師的態度侍奉他們,而他們就把這些治理天下的智慧告訴我。孔子說,這個才是最關鍵的,「欲其大也,乃於此在矣。昔者,堯、舜清微其身,以聽觀天下,務來賢人」,堯舜能治理天下安定,最重要還是用了賢才。所以賢德之人是「百福之宗,神明之主也」。孔子就讚歎,你能夠尊賢,尊重這些比你還有智慧的人,是非常正確的,他們給你的建議就能夠造福萬民。最後孔子講,你所治理的是一個小縣,假如你治理的是一個大國,你繼續保持,也可以是跟堯舜一樣的功業了。

  最後我們來看一個,六十五頁,最後一個故事,這個是對待子民、對待員工做到仁至義盡。我們有時候常常看結果,其實人與人的互動不是在結果而已,在整個過程,隨時隨地,哪怕是你一個眼神都在互動。我們來看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發挺大的。「子羔為衛政」,子羔到衛國從政,「刖人之足」,他那個時候當判官,判了一個人,把他的腳給砍了。衛國君臣作亂,子羔因為當下整個國家失控了,他就逃命。走到郭門,就是城門關起來,沒辦法過去了。「刖者守門」,就是當初被他切掉腳的那個犯罪的人,剛好是守門的人。結果他不只沒有很怨恨子羔,還帶著他逃命,然後就跟他講。因為他是守門的,他很清楚這些地理狀況,他就帶子羔,說,「這裡牆比較低,你從這裡爬出去就可以逃走了」。子羔說,「君子不踰」,君子不爬牆。又帶他到另外一個地方,剛好那個城牆有一個破洞可以鑽出去,「於彼有竇」。「子羔曰:君子不遂」,君子是不可以爬狗洞的。大家看到這裡有什麼想法?「這麼死板!」我看到這裡挺佩服的,為什麼?連命都可以不要,就是不敢不守這些教誨。當然也是能通權達變,只是他能屹立不搖,這一念心是我們的學處。後來拉他到一個房間裡面去躲起來,子羔進去了。後來追兵走了,子羔要離去以前,就對這個斷了腳的人說,「我『不能虧損主之法令』」,就是這個法律是這麼規定,把你的腳都削掉了。「現在我在難中,就是你報復的好機會了,你幹嘛幫助我逃亡?」

  這個人說到,腳被砍掉是我犯的罪,無可奈何。而你處理我的事情,「君之治臣也,傾側法令」,就是他知道子羔是翻遍了所有的法律,就想著不要讓他的腳被砍掉。「先後臣以法」,就是跑前跑後,想盡辦法了,「欲臣之免於法也」,希望他不要被判這麼重的罪,「這我可以感覺到」。但是最後「獄決罪定」,沒辦法了,法律不是一個人可以改的。「臨當論刑」,就要被砍的時候,子羔在現場「愀然不樂,見於形色」,就是子羔很難過,沒有能夠幫得上他的忙。這個犯人都看到了,說「臣又知之」,領導你不可以因為我而起私心,而我看到你整個過程,包含你的表情,您天生就是一個仁慈之人,「仁人之心,其固然也」。「此臣之所以」,為什麼幫助你逃脫的原因。我們可以感覺到,子羔盡心盡力了,哪怕他處罰一個人,那個人也會感謝他的。我們假如用這樣的心境去待我們的下屬,去教育我們的下屬,甚至於是處罰我們的下屬,他所收到的還是我們在協助他、在警誡他、在提醒他,而不會跟我們結怨。但是我們人往往在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馬上情緒起來了,就批判他不對。沒有設身處地看,既然事情發生了,怎麼幫助他收尾?假如,雖然事情不對了,我們還是盡心盡力協助他收尾,當事人都會很感動的。

  情、理、法,我們往往在處理事情的時候都是拿著法,並不是說我們要不遵守法,不是這個意思,法還是要遵守的。可是假如在遵守法的當中,情、理都盡了,相信沒有人會怨的,不會對立的,甚至於會更讓人打從內心佩服這個領導者的修養。很多人都說,現在經濟不景氣了,可不可以裁員?諸位學長,可不可以裁員?人在思考事情,容易在做法上思考、在相上思考,而沒在哪裡思考?沒在心上思考。有時候人在做抉擇的時候,你給他講了半天,他說:「那到底是要還是不要?到底是留還是不留?到底是去還是不去?」去也好,不去也好;留也好,不留也好,最重要是你的心態對了沒有。心態對了,留也好,不留也好;去也好,不去也好。可能我講到這裡,底下人說:「那到底是怎麼樣?」這個時候就說:「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裡。」所以還是什麼都找到根本,「本立而道生」,「依報隨著正報轉」,心境轉了,這些關係慢慢都會轉的。

  我們下一節課跟大家談一下說話的修養。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