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馬中心第二屆中華傳統文化進修班—四五OO年前中國的遠祖是如何教導他的後裔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十八集)  2010/6/3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53-0018

  大家早安!今天沒有拿錯本,所謂「經一事,長一智」。長一智就是,假如是好事,就要把它的精神,或者是值得我們效法的人的風範、德行,我們深深把它記在心上,這是長一智。假如是錯事,就要提醒自己,「事勿忙,忙多錯」,而且要提醒自己後不再造,對自己往後的人生,就會因為這一件事有很大的利益,因為每一件事都在提升我們的心境。心只要能不急躁,慢慢的定力就出來了,定又能開慧。所以我們不要小看《弟子規》這一句「事勿忙,忙多錯」,真正去力行,能夠把心不慌張,能從容,都能得很大的受用。

  我們的一生,每件事都能給我們啟發、提醒、提升。不只我們的人生如此,我們這個民族特別重視歷史,所以不只從自己的人生得到教訓,還從幾千年的古聖先賢,還有歷代宗親當中得到經驗。唐太宗先生不簡單,因為那時候魏徵去世了,他說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古」就是歷史,每一個朝代的興,原因在哪裡?衰,問題在哪裡?他都很清楚,那就很有見識了。從每一個朝代的興衰當中啟發自己的人生,用在齊家、用在修身、用在治國、用在平天下。所以唐太宗真正不只治了國,還平了天下。我們看到,韓國、日本為什麼接受漢化能夠這麼深刻?絕對離不開唐太宗的胸懷,還有他的修養。我們看到,像日本現在都還有朱雀街,那是唐朝時候提供給他們的留學生,甚至於他們那時候不止有留學生,還有出家人,都是來到東土、來到神州大地學習,唐太宗沒有德行是做不到的。而且其他的國家還封唐太宗是「天可汗」,就是天下的共主,沒有用武力去打,就用德行。

  《論語》裡面就講到,「遠人不服」,遠方的人不佩服我們,對我們有意見,甚至還要侵犯我們,「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用文德去感化。「既來之,則安之」,「安之」是照顧他、利益他。確實,我們看到唐朝貞觀時代這麼多的外國留學生,這麼多的異邦都來到我們這一片土地上,盡心盡力照顧他。而且還有一些國家民族是重譯,就是說翻譯要經過二、三個翻譯的人,從第一個講話,要透過三、五個人翻、翻,翻到最後才翻成中文,可見得來的國家有多少。

  唐太宗確實是飽讀詩書,他能夠體會到「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能夠接受,就像以唐太宗為例,他能接受大臣的諫言,甚至是老百姓的諫言,還有他身邊包含他自己夫人的諫言。所以福在受諫,能接受勸諫。像孔明在《出師表》當中也是提到一個興衰的關鍵,「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之所以興隆也」,興隆是興盛。但是假如倒過來,「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之所以傾頹也」。這是一個朝代,漢朝,先漢指的西漢,後漢指的是東漢末年。桓頹,那個時候整個朝政就垮下來了,就是因為親小人、遠賢臣,聽不到寶貴的勸諫了。而且它不只可能是一個朝代的現象,它還可能是同一個皇帝的現象。

  魏徵先生講得非常好,「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很多時候都有很好的開始,但是很少人能夠慎終。所以又有一句話提醒我們,叫「晚節不保」。為什麼會晚節不保?志不可滿,人一覺得自己很不錯了,其實覺得自己很不錯的時候就上不去了,就開始下來了。在經典裡面一直提醒,「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絕對不能自滿,只要志得意滿,敗相就出來了。唐太宗這樣的人這麼不簡單,假如沒有魏徵這樣的賢臣在旁邊提醒,都還是會頭暈,就更何況是我們。唐太宗都要主動納諫,更何況是我們?人家要給我們提意見,我們還躲,就很難看到自己的不足了。

  唐玄宗就是一個例子,唐玄宗一開始叫做「開元之治」,能治理得這麼好,但是他到後期變成「安史之亂」。同一個人,親賢臣、遠小人,唐玄宗一開始,韓休、張九齡,都是非常賢德的臣子、大臣。唐玄宗也是不簡單,能夠開元之治。諸位學長,現在把天下交給你治理,你敢不敢?人家還可以治出個開元之治,他也不簡單,而且他還為《孝經》寫註解,學問也很好。可是學問很好,還是有致命傷。唐玄宗的致命傷在哪裡?在女色上。所以一個人以後要成功立業,首先要從致命傷下手。我們跟大家共勉的,「先難」,先從最難克服的地方下功夫,為什麼?你不從這裡下功夫,等我們做出些事來了,考驗一來,兵敗如山倒,不只前功盡棄,還造成負作用。所以「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太有道理了。之前跟大家舉到我們台灣一個作者,暢銷書排行榜絕對在前五名。我還買了他好幾本書,我還記得還有買一整套的。後來他外遇了,女同胞全部在廣場裡把他的書給燒了。你說那負作用大不大?不只前功盡棄了,還造成負作用。我們從這裡就可以感覺得到,為什麼老祖宗經典裡面一直強調戰戰兢兢,一直強調慎獨、慎言、慎行。曾子有「三省」,君子有「九思」,都是彰顯謹慎、冷靜、反思的重要性。不然自己習氣現前,隨順煩惱了,可能自己都沒有警覺到。

  唐玄宗在前期,他還是能接受別人勸諫,張九齡、韓休都挺嚴格的,所以這個皇帝有時候心理上還是挺怕這些大臣。有一天在那裡偷偷玩,他就問旁邊的人,「韓休知不知道?」結果這麼一講,過沒多久就「報,韓休的奏摺來了」。皇帝一看就害怕了,一打開來就批評他,「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這樣……」唐玄宗有這樣的大臣輔佐,就特別謹慎。後來張九齡老了,韓休去世了,那時候的人就感嘆,「九齡已老韓休死,明朝無復諫書來」。沒有人勸諫,人就容易怠惰、隨順習氣,所以親賢臣相當相當重要。後來親近安祿山、親近楊貴妃,就出狀況了,差點就把國家給敗掉,幸好是有祖上的福蔭。

  有一段話就很提醒我們,能不能在自己的一生當中得到教訓,能不能在五千年的歷史當中得到借鑑而後不再造,寫到,「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我們後面讀歷史的人覺得這些朝代很悲哀,它敗下來的一些情況,我們覺得很惋惜、悲傷、悲哀,可是卻沒有把他們衰敗的原因真的引以為借鏡。我們在看夏桀、在看商紂,「那都是夏桀,那都是商紂,不是我」。所以讀歷史,聽經、讀經,誰是當機者,誰是學生?就是我們自己,就是講給我們聽的,才能受益,不然讀著讀著都看別人了,更麻煩。所以,假如沒有能夠引以為鑑,就同樣的悲劇一再重複,後人又哀後人,再來,以後的人又繼續是這個樣子。

  一個朝代確實不容易,能夠維持八百年,已經是太厲害了,就是周朝。主要還是他的家道算是非常不簡單,聖賢人最多,榜樣最多。為什麼朝代不容易?因為權力、福報太大,這種順境不容易考。所以我們很佩服清朝的皇帝,他知道,在這種這麼高的財富跟權力之下想要不墮落,談何容易?所以清朝的皇帝治國很辛苦的,早上三點多都要起床讀書。諸位學長聽到這裡,可能會說:「那是治天下,不關我的事」。大家要注意,他是治一時的天下,我們是要復興長長久久的文化,民族文化,那我們的努力能不能比皇帝還少?以影響的深遠來講,應該不差於他,我們現在做的事業比王永慶先生,比起他如何?影響應該是比他深遠,那我們的努力也不能亞於他。常常這麼較量,振奮一下精神。

  一般在這麼大的福報跟權力、恭維之下,人不墮落,確實不容易。其實我們現在所受的福報、權力、恭維也不小,所以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好像有個《尚書》的說法,就是腳踏著老虎的尾巴,那種戰戰兢兢的狀態。家族能綿延兩千多年不衰的,有。我們就不得不佩服孔子的後代,不得不佩服范仲淹的後代,他們是怎麼治家的?剛好上個禮拜跟這個禮拜的古文,我們最主要講「慈教類」,這個禮拜還會舉一些例子跟大家做一個探討,他們是怎麼教育他的下一代。現在出現的另外一個狀況是什麼?連承傳幾百年、幾千年的聖賢後代,現在都出現危機,為什麼?他的子孫都不見得讀聖賢書了。在大陸,文化大革命的損害是好幾代人的影響,很多人從小對這些聖賢的經典是否定的,現在要重新拾起來,都有一個過程。我們遇過很多聖賢的後代,他們看到這些在各地推廣傳統文化的人,他們都是非常的尊重,他們覺得這個太重要了。我已經聽到一些聖賢的後代甚至於都出現在監獄裡面了,這些聖賢人還有他的家族其實都是非常擔憂的。所以面對這個大時代,我們真的要群策群力、萬眾一心,來復興文化。我們這一個月左右的時間讀了「德育故事」很多篇,都是最好的榜樣,我們效法,我們引以為戒。

  昨天跟大家談到夫婦之道,夫義婦德、夫義婦順。夫妻結合,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承先啟後,夫妻就扮演很重要的家庭角色。在《易經》當中,六十四卦有一卦叫「家人卦」,叫「風火家人」。風火是它的卦相,家人是它的卦名。八卦有一個背法,叫「乾三連,坤六斷,兌上缺,巽下斷,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這個是八卦。乾三連、坤六斷,乾表天,坤表地;兌上缺、巽下斷,巽表風,兌表澤;震仰盂,仰盂就好像一個碗,底下是有底的,中間空的,震表雷;艮覆碗,艮表山;離中虛、坎中滿,離表火,坎表水。我們看離中虛、坎中滿,這樣記會比較好記。家人卦就是風火,就是巽離,風火家人。不用硬背,常常念一念,慢慢就念熟了。家人卦裡面的卦辭就講到,「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我們從整個卦相來講,每一句話都很有味道的。家庭裡面很重要的三個關係,父子、兄弟、夫婦,而每一個家又是整個社會國家的細胞、基礎,每個細胞好,天下就安定了。而且以前的家是指家族,都是幾百人,一個小社會。這裡講到「有嚴君焉」,就是父母在家裡面也像嚴格的領導人,要有威嚴、要有原則才好。所以夫妻在教育孩子,一定要重視威嚴。

  《易經》裡面又提到「風自火出」,上面是風,火在下面。風自火出,火在燒,風在上面吹,這個意思在《易經》裡面講到,君子言有物、行有恆。用白話來講,君子講出來的話(風)。火表什麼?火表心,就是都是從真誠心流露出來的言語。你看人說,「給人家很溫暖,這個人心地很好」。包含這個火是心,一切的言行都是從這顆真心、誠心流露出來的,所以講話都是很有東西的,不會亂開玩笑、隨便。行為也是從德行當中流露的,這個恆,很有恆心、很有規矩。當然父母的整個生活也是孩子最好的榜樣,所以「居有常,業無變」。你整個生活作息常常都混亂,人在這樣的一種家庭氛圍成長是不可能好的,因為身安才能道隆。我們剛好上個禮拜一起學習了諸葛亮「誡子文」,提到的「寧靜以致遠」,「學須靜也」。人在不能安下心來的狀況,想要提升學問,不容易。你說,「有真功夫的都可以在動中修定」。問題是還沒真功夫,我們得實事求是,不能理論太高,那就變成言語的巨人、行動的矮子,這個都是相同的意境,行動的矮子。所以以前修行的地方,常常都是找連牛的叫聲都聽不到的地方,讓人比較不容易受干擾。慢慢他真的有功夫了,這個時候他可以到菜市場、百貨公司去練定功,那個沒問題了。

  我們在整個力行、弘揚傳統文化的過程當中,前期叫做推廣期。大家都沒有接觸到,也是一分熱忱,趕緊讓大家知道老祖宗有這麼好的東西,能夠啟發、利益他的個人跟家庭。緊接著下一步很重要,叫扎根期,每個人包含帶頭推展的人,都要自己要立住,立住了做標杆。假如我們不立住,不把根扎好,還晃,還每天忙得暈頭轉向的,那我們怎麼深入經典,怎麼真正提升自己的德行修養?身安,道才能隆。這裡行有恆,你整個生活不能夠沒有規律。現在也出現一些情況,就是一些講課的老師也成為「空中飛人」,然後過年吊點滴。這是要很冷靜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這幾十年來,好像因為受到戰爭的影響,敢死隊特別多,都是打遊擊戰,不知道該是打正規戰的時候,要調整軍隊的組織,是要打正規戰,不是打遊擊戰。這就值得我們各地帶頭的這些志士仁人想一想,怎麼樣帶能走得長遠?不同的地方互相支援是好的,但是(這個「但是」要講得比較突顯一點),但是要注意度,假如這個分寸、這個度沒掌握好,就「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這些講課的人、服務的人東奔西跑,連他太太、連他兒子都看不到他,最後他就身體受不了。身心受不了,「為國捐軀」。所以互相支援的度要掌握好。

  其實事物都有好幾個面,今天一個地方的推展,假如都靠外面的人來支援,請問他能夠支持多久,他能夠出多少人才?好像孫中山先生有講過,「因地制宜」。這是有道理的,還是得要當地的人去歷鍊、去承擔,慢慢他的人才會出來。假如都是明星效應,都是別人來,來了又走,他們又長不大,那怎麼長遠?凡事那個度掌握好,才能夠讓當地的人受益,支援的人也不會累垮。這個分寸適中,中道很重要。中道來自於哪裡?來自於看得長遠,來自於體恤他人,就知道那個度了。從這個家人卦給我們治家很好的啟示,家有家庭,有我們的團體,以至於有我們推廣的一個團隊,都是如此。包含企業界裡面,今天假如員工的心都安不住,說事業能做得多長遠,不大可能。之前給大家舉的,富士康的員工,昨天的消息,已經好像是十三個人自殺了,而且已經不敢再報導了,怕人心惶惶。我們就體會到,很多事情「發然後禁」,已經形成了,再來補救都不容易。當然這個有他公司領導的問題,也有現在這些青年人的價值觀,還有他忍受挫折,種種問題。甚至包含,我感覺還有男女相處的問題,都是縱欲,都是沒有情義,始亂終棄,就很麻煩,就是人遇到這些挫折就受不了。而且我們昨天也說,一個人善的意念會感染,消極、悲觀的意念也會互相感染。

  企業家真的是一個諸侯國、諸侯家。這個時代,企業家負起復興文化、安定社會的使命。我們幾個企業家都笑得挺開心的,真有擔當。你看這個企怎麼寫的,企業,這個企就是「人」要「止」於至善,才是企業家。你看老祖宗就看到幾千年後,企業家是重要人,創字的時候就已經等著諸位企業家了,止於至善是目標。業,要做世間最好的影響,業就是影響,行業要做出善業,更要做出淨業。淨是什麼?心清淨,為社會做了很多卻不邀功,心地清淨,道義之身,淨業。很多人做好事都怕人家不知道,那個名片一張前後還印不夠,他恨不得整個列出來,那就不是淨業,都有染著了,名利心還是太重。

  夫婦的關係我們分析一下,也是經典當中提到的,有夫婦而後有父子,而後有兄弟。緊接著從家庭延伸到社會,而後有君臣,而後有朋友。社會能不能安定,就看家庭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西方一些科學家就很好奇,為什麼全世界其他的古文明,它的歷史文化都斷層了,怎麼唯有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還承傳,原因在哪?他們經過調查說,「可能是中國人重視家庭教育」,分析得很準確。我們看,我們這幾十年家庭教育、倫理道德沒傳下去,現在我們華人的子弟,驕奢淫逸的狀況不亞於其他民族了。文化的價值、文化的重要性,在我們這二、三代人,真的看得清清楚楚,現在我看揮霍最厲害的可能是我們華人的子弟了。這很值得借鑑,家道一定要傳。

  我們看到,夫婦是好的榜樣,教育了好的孩子,給了兄弟姐妹最好的影響。夫婦是關鍵,要拜天地,就是這樣。而且夫婦隨時都在影響孩子,都在教育孩子。記得在湯池的時候,有去訪問一個好媳婦。其實她那個時候年紀也不小了,她已經是人家的婆婆了,但是她以前對她婆婆非常好。我們在訪問她的時候,她的三個兒子還有兩個媳婦都在,她的小兒子還沒有娶妻。聊的過程當中,她的小兒子就說:「我的爸爸媽媽非常恩愛。」他說到他小時候,剛好有一天晚上全家十口人吃飯,那時候貧窮,那一天特別,有九顆雞蛋。上菜之後,媽媽很自然的就把九顆雞蛋都分下去了。誰的碗裡沒有雞蛋?母親沒有。母親對孩子、對家庭的愛都表現在這些生活的細節,表現什麼?完全沒有自己,無我的付出。我們成長的記憶當中,媽媽都是最晚上桌、最早吃完的,最晚睡覺、最早起床的。我們確確實實從這些生活細節去感悟,就可以知道母親的愛太偉大了。這個小兒子就提到,當下他的父親看到自己妻子的碗裡都沒有雞蛋,丈夫就夾起雞蛋給他的太太,「太太,妳太辛苦了,這麼瘦,這個應該給妳吃」。他太太又夾回去,「丈夫,你在外面工作耗費很多勞力,你應該補一補」。夫妻兩個人就互相讓,夾來夾去,結果這個雞蛋就掉下去了。他的兒子提到那個蛋掉下去,眼睛泛著淚水。我們就可以體會到,他父母這種相處的情境給他內心很深的感動。

  諸位學長,他兒子會感動多久?請問以後還要教他兒子怎麼夫妻相處嗎?什麼時候在教?隨時隨地,父母有這樣的認知,慈愛就表現出來了,念念為孩子著想。所以夫妻教育孩子,常常都會溝通,要怎麼配合教孩子。有一個老爺爺九十歲了,結婚六十多年,從來沒有紅過臉、吵過架。剛好那一天他們結婚紀念日,就有晚輩向他們討教了,「老爺爺,你們夫妻是怎麼相處的,怎麼可以這麼和樂?」當下這個老爺爺就給這些年輕人講,「我們夫妻結婚當天約法三章,絕對不在孩子面前有不愉快、有對立、有發脾氣。假如有一方情緒稍微激動起來了,另外一方趕緊出去外面走一走。因為一個巴掌拍不響,一個動火了,另外一個跟上,就吵起來了;一個人不動氣,就吵不起來。」這個年輕人一聽,「真是用心良苦,結婚當天就這麼約定」。接著這個老爺爺笑得很開心說了,「我告訴你們,這六十多年來都是我先出去的」。大家可以感受一下他的整個家庭的情境。你說一年、二年不發脾氣,已經有點功夫了,六十多年來都是這顆初心,不忘當初的約定,而且都是為孩子著想。所以當太太有點情緒上來,先生馬上低著頭就出去了,當下這個太太是什麼感受?這個故事我沒跟大家講過嗎?(聽眾答:講過了。)你們真是最好的觀眾。但是入心了沒有?(聽眾答:入了。)諸位學長,已經結婚有家庭的,這一個月來打電話回去,有沒有感覺太和之氣?(聽眾答:有。)很好。

  人,「聞教便行,奚待更勸」,一個人聞到經典的教育,學一句就去做一句。一個人學了馬上去做,他就不用再等待任何人勸他了,他每天「德日進,過日少」,就不用人家再勸你了。這個其實誰做到了?大舜做到了。我們提到舜,他還沒聞到聖賢人的經典,他也是像山上打獵的人一樣,每天走路的時候旁邊還「野豬好」,跟這些野豬、鹿走在一起,有什麼差別,差在什麼?「及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那個力行的力量,就好像黃河潰堤的力量,誰也擋不住他斷惡修善。我們是怎麼樣?誰都能擋得住我們斷惡修善。差就差在這裡,人家講兩句,我們信心就沒了。所以很不簡單,很多同仁說馬上打電話回去給太太、給先生,都是太和之氣。我們現在抽籤,看誰起來把這個故事講一遍,學了印在心上就講得出來。點到為止,不要逼人逼到死地,大家今天回去,每個寢室抽一個人來講,看能不能講得順,不然學一學,像聽故事一樣了。講的過程是不是從我們自心深處流露出來?最好是講到同仁都流眼淚,感動自己,也感動別人。這個是夫妻在教育孩子上的一個默契。所以教育孩子要「見和同解」,夫妻見解要相同。首先,我們之前講到的父慈子孝,教育孩子當中恩威並濟。你不能統統都是恩、都是愛,都沒有威嚴、沒有原則,孩子就非常的囂張、造次。但是都太嚴格了,又顯得傷親情,孩子看到我們都發抖,這又太過了。

  我們剛剛在《易經》裡面說,「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母本身也是嚴君。從父親來講,有威嚴,但是父親威嚴當中,還是有他的慈愛。母親雖然慈愛,有時候也有她的原則跟威嚴。這是以個人來講,都有恩威。以分開的角色來講,這個恩主要表現在媽媽,威嚴表現在爸爸。所以稱呼我們的爸爸叫「家嚴」,稱媽媽叫「家慈」,這很有味道,一個家要有黑臉、白臉配合。所以夫妻的搭配就很重要,要有默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縱使另一半的方法不妥當,都不應該當場去制止。當場去制止,甚至於還口角,孩子就對這個教訓他的人不順承,以後就不聽他的話,他的威信就沒有了。甚至於以後都是躲到那個會袒護他的長輩後面去,他就只是逃避責任,不會面對他的過錯了。方法有不妥,私底下好好的溝通、調整,因為夫妻有一個共識,就是為孩子好,只要我們能把道理分析清楚了,慢慢都能夠調整過來。這是教子方面,我們之前在「父慈子孝」也談得比較多。

  我們接下來跟大家談的,夫妻相處的經營。我們昨天講到的,相愛之後結婚,結婚以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事情,是要用心去經營。不是結了婚,什麼事都沒有了。婚姻的經營有一句真言,能夠白頭偕老的真言,「只看對方的優點,不看對方的缺點」。其實就是懂得欣賞、成就對方。我記得我有一次在珠海,剛好講到這一句「白頭偕老」的真言,當我講「只看對方的優點,不看對方的缺點」,一講完,底下有一個婦女就很激動,舉手,她說「沒有優點!」我就走下台去,對她肅然起敬。我說,「這位女士,妳的先生沒有優點,妳還敢嫁給他,我真是太佩服妳了,妳真是有『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應該列為現代《列女傳》」。人其實很容易偏頗、偏激,尤其是把家裡人的不好、過失一直放在心上,他就開始擴大,一直擴大、一直擴大,擴大到沒有優點。所以人要冷靜、要理智,你到底要往哪裡走?是往愈來愈衝突、對立,還是要去化解?還是要能夠讓他的優點愈來愈多、缺點愈來愈少的方向去努力才對。

  其實不只是夫妻不能看對方的缺點,還一直記在心上,人與人相處都是這樣。一看到對方這裡不好了,一直在念著他的這個不好,他以前的什麼優點,以前的什麼付出,我們連想都想不起來,就是看他不順眼。《弟子規》裡面講,「恩欲報,怨欲忘」。這個經典很可愛,很有人情味,怨欲忘,慢慢要忘,沒有說「怨馬上忘」,知道我們還有一個過程,鼓舞我們慢慢要放下。其實人把怨、把苛刻、把看別人不好的態度一放下,誰最輕鬆自在?自己最輕鬆自在。人其實說坦白話,叫自討苦吃,自找罪受。所以第一個是要欣賞對方。我們之前講到有一個孩子素質很不好,可是他的媽媽都從欣賞他的角度去鼓勵他,最後這個孩子也很有成就。不只是父子關係如此,其他的關係亦如此。夫妻相處、家庭氛圍的經營,要懂得欣賞對方,還要感恩的心。而家庭要有太和之氣,我們要懂得掌握情緒,才能掌握未來。這個掌握情緒,其實就是不要都看對方的不好,能反省自己的不足,不要去計較。之前有跟大家談過那一對夫妻的相處,各自責,天清地寧;各相責,天翻地覆、天崩地裂,都可以。

  感恩對方,我是剛好有一次跟回教的一位長老,他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個丈夫覺得他的太太很凶,讓他覺得常常被太太壓,很難受,希望能找一個先知教導他如何馴服他妻子。他就打聽到有一個先知住的地方,趕緊去找他請教。當他到先知家的門口,發現了一個情況,就是先知的太太比他太太還凶,正在罵他。他本來要去請教的,站在門口外面說,「他比我還慘」。當這個戰爭結束之後,他抓個比較適當的時機就進去了,然後對著那個先知,那個眼神對他非常的憐憫,「兄弟,你比我還慘」。這個先知就跟他講:「其實我太太有時候脾氣一來,對我很凶,我也是想把她凶回去。可是我心裡一想,這個女子這麼信任我,把終身都付託給我了,那是要有多大的勇氣對我信任。她又懷胎十月,幫我生了這麼多孩子,那是太辛苦了,臨產的時候這麼痛,又把這麼多的孩子都一把屎一把尿拉拔長大。我的爸爸媽媽都是她在孝敬,家裡的事都是她在張羅,讓我的事業都沒有後顧之憂。這麼多年走下來了,我一想到這些付出,我的氣就沒了。」

  所以常常想著對方的這些付出、這些信任、這些恩德。說實在的,脾氣是真的還是假的?諸位學長都看過「達摩祖師傳」,脾氣是真的假的?心不安,達摩祖師說,「拿來我幫你安」。脾氣拿來,Let me see(讓我看看),假的,剎那虛妄的東西,不要把它當真,你愈當真,它就愈來黏你,就好像你的意念把邪氣自己招感來了。你正念現前,邪念就污染不上你了,「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一覺悟,邪念就污染不上了。以後我們彼此都有默契,你們家假如都一起學習傳統文化就很有默契,你就告訴身邊的人,「以後我要發脾氣的時候,你們趕緊把手伸出來,『拿來拿來,我幫你安』」,馬上想到達摩祖師,脾氣就吞進去了。這個是可以共通的語言。再來,當然家裡人之間也要,就像我們幾位老師,像仉老師他們談夫妻相處,要互相恭敬、互相信任,在很多生活細節當中都表現出那一分關懷的心。哪怕是穿上衣服了,幫他檢查檢查。這些很細微,其實都是展現對另一半很細膩的關懷,包含給他拿個鞋子,給他這些方便。

  夫妻相處很重要的是,四攝法。「布施」,其實就是付出。而且這個付出不止是對另一半,還能夠愛屋及烏,對他的父母、對他的家人,盡心盡力去幫忙。這一點我從我父親身上體會得很深。我的一些表哥表姐家裡情況比較困難,我父親沒等我母親開口,都是主動的去安排這些事情。我可以想像我母親是非常感動的,不分彼此,「她的父母就是我的父母,她的家人就是我的家人」。所以在稱呼當中都要注意,你不能講「你爸」、「你媽」,分這麼清楚,聽起來特別不舒服。「咱爸」,是東北話。其他地方怎麼稱呼?「俺爸」,大家各地就照各地的情況,就是不分彼此。親人不分、財物不分,甚至於是智慧、喜悅不分,互相共享。

  「愛語」,常常是鼓勵的話、商量的話。商量,不能命令,夫妻之間講話像命令也是很難受。關懷的話、尊重的話、感恩的話,這個都是愛語。甚至於是勸諫的話,真正愛護對方,善巧方便提醒他的問題。而且先生一進門,看看氣色不對,這個就是一個時機點。先端杯熱茶,端點點心,讓他感覺家庭的溫暖了,稍微放鬆一下,再讓他把事情講出來,然後協助對方提起正念,「算了,不要跟人家計較了」,「可能我們也有不妥當的地方」。當然,言語上還是柔軟的,妳不能「就是你不對」,可能對方聽了又不舒服了。這是愛語,包含有時候還幽默一下、輕鬆一下,但不是輕慢,是豁達、詼諧的這種態度。

  「利行」,就是做一些對他的事業、對他的學問有幫助的事情。比方,可以感覺到他可能需要哪些資料,妳趕緊主動幫他找,他一看到就覺得很歡喜。或者事業,他出門了,妳常常都記得幫他看看哪個東西有沒有帶。他突然有一天要出門了,「別急」,「什麼事?」一回頭,最重要的忘了,先生都會覺得很安慰。這時候是在生活、工作當中,設身處地去想他的需要。我們常常說「否極泰來」,「泰卦」叫做地天卦。否極泰來,「否卦」是天地卦,天地相交,萬物才能生長。天表丈夫,地表妻子,假如這個天(丈夫)就「我就是我,妳別管我,妳怎麼不替我想,我為什麼要替妳想?」天只站在天,地只站在地,都沒辦法交流了,都是冷戰,這個家會怎麼樣?否卦,愈來愈糟糕了。所以夫妻常常冷戰,家裡面很容易得癌症;夫妻常常吵架,容易得心臟病。憋著就容易得癌症,發脾氣,血壓都會很高,心臟會有問題。這個泰卦就是,天本來在上,這一卦就是天站在地的位置想一想,地站在天的位置想一想,設身處地就泰了。丈夫想想妻子的不容易,妻子想想丈夫的難得,就化掉了,這是泰卦,設身處地為他著想。

  再來,「同事」。這個同事,從家庭裡面,孝順彼此的父母,或者是整理家庭的事務,或者是一起教育孩子,這都是同事。同事當中建立共識,包含,比方說招待親戚朋友,在家裡也好,或者出去外面館子吃飯,丈夫在那裡招呼大家,妻子就張羅一些容易忽略的事情,甚至於是人情上比較沒顧及的。吃得差不多時間了,太太很自然的就去付錢,都去張羅好,兩個人都能夠搭配得很好。假如太太都不能觀察到整個因緣,怎麼兩個人去搭配,就讓先生跑來跑去的,太太就坐在那裡如如不動,就顯得很奇怪了。所以同事裡面還要識大體,能了解那些狀況應該怎麼去配合。這是跟大家談到的夫婦關係。

  另外,家庭當中還有兄弟關係。林則徐先生講到,「父母不孝,奉神無益;兄弟不和,交友無益」。一個人連兄弟姐妹都提不起道義、情義了,他說他能夠跟人、朋友交心,那是沒有基礎的,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今天要交一個好的朋友,首先看他有沒有孝悌的德行。以前老人都懂,都去觀察,這個人對父母不孝順、對兄弟不友愛,這樣的朋友不要交。很多人說,「這樣的朋友不要交,我們是不是分別心太重了?」有沒有道理?聽起來有道理,不過得客觀。今天假如你的德行已經不會被人家影響,那沒問題,可是我們還沒到那個功夫,會受影響。孔子就說,「我走了以後,子張會愈來愈進步,子貢會愈來愈退步」。因為子張都去結交那些德行比他好的人,子貢都喜歡去跟那些比他學問不好的人,去給他們講道理。常常都是接觸這些比自己差的,慢慢自己水平也下去了。孔子觀察得很細微。

  兄弟相處是我們處世當中相當重要的一個倫常。法昭禪師有一段對兄弟情的偈子,也是把兄弟情感表露得無遺。這段我們一起把它念一遍,要背起來,這麼好的東西要主動背。諸位學長,你們背了多少東西?你們怎麼突然好像很有壓力的樣子。「同氣連枝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兄弟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爭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與兒孫作樣看」。你看,每一句都很有情感。

  我們下一節課再跟大家來談這個兄弟關係。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