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馬中心第二屆中華傳統文化進修班—四五OO年前中國的遠祖是如何教導他的後裔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十一集)  2010/5/17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53-0011

  大家早安!我們這幾天談如何學習,我們把前面談的內容再過一遍。

  第一,要解行相應。我們這一段時間理解的道理,有沒有存在我們心中,有沒有已經付諸實踐,這樣我們體會到的道理就用上了,解行相應。而且,心境能夠砥礪自己學一句就做一句。第二個,要不自欺。先是學貴力行嗎?當人家說一定是這樣,你就恆順一下,反正這個不是那麼關鍵的事,就不要爭得面紅耳赤,沒有那個必要,有智慧的人要抓大方向。當然應該還是第二個是學貴力行,不然我這麼講完,今天李老師晚上睡不著覺了,「我對了,怎麼還這麼說?」所以隨時都要把執著放下,什麼都好,只要意思對了、方向對了。還有我們這幾天一直在探討的,主動對治自己的習氣。學問就在放下這些習氣,重實質的功夫,不是只有形式上。所以這個實質,其實說穿了還是修這一顆心,我們常常說歷事鍊心。就像我們禮拜六談到的,有一個讀書人看起來很孝順他的父母,可是功名都考不上。因為他是看起來很孝順,事實上他的內心對父母是不耐煩、是有怨的,叫做「腹誹」。表面恭敬,內心不悅,內心是情緒,甚至於怨恨,這個就是在心地上折自己的福了。這個是我們修學一定不自欺,從實質的心地下手。所以「古之學者為己」,古代的讀書人很清楚,學問是內學,往內對治自己的習氣。「今之學者」,為了給人看起來好像自己學得不錯,自己是個君子,那都是做形式給人看的。所以事實上這些理,不自欺、力行、重實質不重形式、對治習氣,它在心境上都是相通的。

  我們剛剛講的經歷事情,我們在事奉父母,我們的心是不是恭敬,是不是至誠?這個就不能欺騙自己了。我們在對待一切人事物,我們是不是保持在真誠、清淨、平等、覺悟、慈悲的心?心能時時保持,那就是在這個事情當中鍊自己的心,提升自己的境界。對待人事物,真誠,不應付、不虛偽;清淨,不染著、不貪著;平等,恭敬、不傲慢;覺悟,不迷惑;慈悲,設身處地,不自私自利。這個樣子去觀照自己,就是歷事鍊心了。我們常常會覺得,為什麼我常常會有煩惱。我們之前也跟大家提到了,煩惱的根源是因為有一個「我」。「我想怎麼樣怎麼樣」,「他怎麼可以這樣子對我?」「我比他高」,都是這個「我」才產生煩惱,產生貪瞋痴慢。有一位高僧大德講到,「煩惱起於愛憎」,這愛憎就是喜歡、不喜歡。這個人我喜歡,煩惱來了,為什麼?你喜歡他,他不喜歡你,你煩惱就來了。所以不是他讓你煩惱的,是你自己的喜歡產生愛憎讓你煩惱的,我們不要把責任都給推出去了。想當年我們年輕的時候,你要是欣賞一個人,覺得他很好,那些優點我們要學習,結果動了一個念頭,「我要追求她」,煩惱就來了,為什麼?追不到。然後說「都是他讓我痛苦的」,這叫愚痴,不明事理。自己的愛憎、貪愛造成煩惱,還把責任推給別人。

  在歷史當中,漢朝,東漢宋弘,他非常有德行,又有才幹,很得皇帝的喜愛。剛好皇帝的姐姐湖陽公主的先生去世了,這個皇帝很想幫自己的姐姐再找一個對象,就問姐姐,套套姐姐的意思,「在文武百官當中,您有沒有非常欣賞的?」他姐姐就說,「宋弘氣宇非凡,最令人佩服」。漢光武帝就去問宋弘,漢光武帝就講:「我聽說人一有錢就會換太太,現在有一些風氣是這個樣子。」以前的讀書人很有智慧,好像聽了人家的話就知道啥意思了,而且這個湖陽公主就在皇帝的帷幕之後等著聽消息。結果宋弘就給皇帝講:「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讀書人講話是從心性當中講出來的,這個話裡面往往都包含人情事理在裡面,我們假如懂得去體會,個中的道理就了解了。皇帝的意思是問問他願不願意娶他的姐姐,你一下說「我才不要」,感覺上好像有點衝。所以先用第一句提起皇帝的正氣,「貧賤之交不可忘」。光武帝一聽這句,「應該是這樣」。這個時候下一句就不會覺得很唐突,好像很直接拒絕人。下一句,「糟糠之妻不下堂」。我再重複一遍,「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第一句提起正氣了,第二句委婉的說出來,不要讓皇帝覺得很難堪。

  這個湖陽公主在後面聽到了,假如你是湖陽公主,當下是什麼感受?「怎麼可以拒絕我?」你看,「我」讓自己哭的。假如湖陽公主沒有這個貪著,她應該很高興,她說,「我真是有眼可識泰山,我終於看對人了」,這樣才對。從這裡我們就可以深刻的去感覺到,我們的煩惱其實都來自於自己的喜歡、不喜歡。對人如此,對事、對物統統是這樣。所以人能把喜歡、不喜歡放下,都好,什麼人都好,都是來成就我的,心就平了,煩惱就消了。

  接著下面講到,「愛憎起於分別」。因為你分別了這個人好、不好,之後就有喜歡、不喜歡,所以分別還在愛憎之前。你看我們男人,分別這個是女人、那個是男人,我們看到女人就很有感覺,看到男人就沒感覺。不過這個時代聽說有些男人看到男人也很有感覺,那是他的分別、執著造成的。從這裡我們就看到分別在哪裡。假如我們都覺得每個人都有明德、每個人都有本善,我們都同樣恭敬去對待他們。常常觀想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一般人說的壞事,就是不順己意是壞事,可是我們感覺到這個事就是來考驗我、就是來提醒我,我還有什麼修養不夠。你感謝這個事情。我們在那個電梯上面寫的那段話,「感謝傷害我們的人,因為他磨鍊了我們的心志;感謝欺騙我們的人,因為他增進了我們的見識」,每件事情對自己都有提升。「感謝遺棄我們的人,因為他教導了我們應該自立」,人有這種心境,不貪著了;人有這種心境,隨時歡歡喜喜安住當下。面對每一個人、面對每一件事物,他就能夠在所有的人事物當中得到覺悟、得到啟發。人很難不依賴,順的時候就貪,逆的時候就生氣。

  在古代有一個君王,魏文侯。有一天,他跟他的臣子孤卷子在對話,魏文侯就問這個臣子,「父親很優秀,可不可以依賴?」孤卷子說:「不行。」而且古代的人很有意思,他們博古通今,對歷史很了解,馬上舉一個例子,「堯帝這麼有德行,他的兒子丹朱也不成氣候,所以父親好也不能依賴」。「兒子好能不能依賴?」孤卷子又講了,「兒子好,沒有比大舜更賢德的,但是他的爸爸跟繼母也不好」。魏文侯又問,「那哥哥優秀可不可以依賴?」「不行,哥哥優秀,也沒有比大舜優秀的,可是他弟弟象也很傲慢」。魏文侯快問不下去了,「那弟弟優秀可不可以依賴?」他接著說,「弟弟優秀,沒有比周公還優秀的,可是管叔、蔡叔還是作亂」。「那臣子優秀可不可以依賴?」他自己是君王,沒問。「臣子優秀可不可以依賴?」「臣子優秀,沒有比商湯、文王更優秀的,可是夏桀、商紂還是扶不起」。商湯、文王做臣都是做到極處,商湯帶著伊尹要去輔佐夏桀,好像歷史上是寫五次進諫夏桀,盡心盡力幫他的君王。最後君王還是這麼暴虐無道,沒辦法,要救民於水火了,詔告天地,很慚愧,才發動革命。大家要體會這一點,商湯是做臣做到極處,沒有辦法了,為人民著想,才革命,不是為了「我要享榮華富貴」,就陷人民於戰亂之中。而且商湯對待夏桀,「他一日是我的君王,不管怎麼樣,我對他的恭敬還是沒有減少」。這是人可貴的地方。

  今天,我曾經在這家公司,他當過我的主管,哪怕以後我是一個大企業的老板,對待以前曾經是我們的主管,那態度沒有絲毫的改變,這才是人厚道之處,這才是人真誠之處。沒有因為自己的財富、地位增加了,而染著了自己的恭敬心。而且這些以前的主管、同仁很可能在我們能力不足的時候,給我們很多的指導跟幫助,飲水應該思源。商湯推翻夏桀之後,還把夏桀安置在一個地方,讓他生活,把他的後代都安排好,你看多厚道。很遺憾的是,夏桀被安排走的時候,心裡還在想,「早知道我就早一點把他殺了」,就是到這種地步了,一點反省都沒有,難怪扶不了。文王、武王也都是盡力輔佐商紂王,自己還是改不了習氣,最後商紂王是自焚而死,不是武王殺他的。我們從這些歷史當中,要看到這些聖賢人在面對這些因緣的時候,他是厚道存心的。魏文侯問到這裡,有點火氣上來了,「那到底什麼可以依賴?」問了老半天,都不能依賴。孤卷子(我感覺這些大臣,可能他們都有他心通,君王一問話,他就感覺到這個領導、這個君王的心偏了,就藉這個機會要提醒他,叫「望人者不至,恃人者不久。君欲治,從身始,人而可恃乎?」

  我們只是一直希望別人能怎麼樣,希望往往可能會落空。依靠人,不可能長久,我們想一想,孩子一直依靠父母,他以後能成才嗎?人要有獨立思考、獨立承擔的態度才好,一個人成長最快的時候就是他勇於承擔的時候。常常都要靠、靠,靠到最後,能力出不來,反而形成貪著、貪心,智慧打不開。所以他提醒他的領導,「君欲治」,您希望國家大治,一定要從你自己修身開始,怎麼可以想著要去依靠誰?所以他看到君王已經動了念頭要依靠人,他馬上破他的執著,不要靠別人,靠自己。抓住每一個能夠提醒君王正念的機會,不簡單。

  有一次,晏子跟齊景公在一起談話。剛好那一天齊景公出去打獵,剛好走到河邊的時候,看到一只蛟龍,走到山上的山洞裡又看到老虎。他回來就覺得,「我今天好像很觸霉頭,是不是有什麼不吉祥?」他就問晏子,「我今天看到蛟龍,又看到老虎,是不是我有什麼不祥的預兆?」結果晏子又抓住這個機會跟他講,「君王,你到山上去看到老虎,因為牠本來就住在那裡;你到河邊去看到蛟龍,那是牠的家,這不是不吉祥。國君的不吉祥,有三個不吉祥」,你看順勢而為,抓住這個機會把最重要的治國道理跟他講。「有賢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能用,二不祥;用而不能任,三不祥」,有賢德的人,不知道,一不祥;知道了,不能好好大用他,二不祥;用的時候又不能任,就是最適合他發揮的職位,就三不祥。還有另外一個說法是五不祥。「任而不能信」,你把他擺到很適合他的位置了,可是你還懷疑他,「任而不能信」,四不祥。我們說用人不疑,你已經觀察好這個人可以了,你就不要常常懷疑他。「任而不能信,四不祥;信而又使小人摻之,五不祥」,你已經信任他了,結果還派一大堆人去給他搗亂,讓他放不開手做,這個也是不祥。這個五不祥是另外一個情況,就是孔子的學生宓子賤輔佐魯君治理一個地方,結果魯君還派人去看著他,讓他放不開手做,所以才講到這個五不祥。這個是臣子都抓住每一個機會,幫助君王提起正念,這個叫「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

  這一段話我們重新再來感受一下,「煩惱起於愛憎,愛憎起於分別,故《信心銘》云: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人要達到所謂明德的境界、很高的學問境界,並不是很困難,至道無難。最重要的,要把這個嫌棄、揀擇放下,就是挑東挑西的,挑境界、挑人,不順自己的意了,「這個人我不喜歡」,煩惱叢生。所以人真的要安住當下,不挑境界。「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揀擇就是執著,不去揀擇它,都好,分別也放下了,執著、分別都放下了,自性的智慧自然就透出來。所以真正會歷事鍊心的人,在每個境界當中,把喜歡、不喜歡放下,把討厭放下,都是真誠、平等的去面對一切人事物就對了。剛剛我們跟大家講到的,今天要想要國家團體好,最重要的還是要從自己修身做起。真正有德了,自然能感來志同道合的人。我們自己不提升,感不來這些人,甚至於覺得身邊這些人很好,你硬把他拉住了,也拉不了多久。因為我們自己無德,留不住真正德才兼備的人,還是要從根本下手,「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今天我們沒有虛懷若谷,沒有有容乃大,再好的人才在我們身邊,遲早就離開了。一個人真明白這些道理了,最重要的就是提升自己的德行跟境界。這個是跟大家講到重實質不重形式,最重要是鍊這一顆心,歷事鍊心。

  再來,學習,第六個,要老實,學習孔老夫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其實我們面對經典,面對古聖先賢教誨,受益的程度是取決於我們的態度老不老實、聽不聽話。有一句話講到了,「老實者,精誠之捷徑;狐疑者,精誠之大敵」,我們老實恭敬,修學起來是最直截了當的,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可是對經典的教誨常常懷疑,剛好跟精誠是背道而馳了,邊聽還邊懷疑這些教誨,就很難得利益了。孔子是我們的很好榜樣。孔子學習的態度,這八個字,他了解古聖先賢的教誨都是從性德流露出來的,不是他們自己的意思。我們每個人真正力行格物,習氣去掉,我們的明德起作用了,我們處事待人接物就像《論語》、四書這些教誨一樣了。所以他「述而不作」,不驕傲;「信而好古」,他不懷疑。心地上還是不慢、不疑,不傲慢、不懷疑。這個是老實的重要。在我們學習的過程當中,聽到師長的教誨,我們不懷疑。而且都有一個態度,聽了這個道理,只想著如何做到,從沒想做不到,寧為成功找方法,都是想著如何去做到。你想做不到,第一個,對師父的教誨打折扣了;第二個,對自己的信心又打折扣了。

  再來,學習一定要有恆心。若要功夫深,鐵杵磨成繡花針。這個恆心的重要,在《論語》裡面也有講到,孔子說,「譬如為山」,就好像一個人在堆一座山,「未成一簣」,這座山,眼看著再堆一抔土就成山了,可是最後那個土他就不願意再疊上去了。有一句成語叫「功虧一簣」,就是《論語》這句話來的。我們今天的路程是一百里,我們走走走,走到九十九里就停下來,那還是我們自己放棄了,不夠有恆心。「譬如平地」,孔子講,譬如我們今天把一個坑洞要把它填滿,雖然只填了一筐土,可是只要我們恆心堅定的去做,遲早還是可以把它填平的。其實這個恆心強調的就是「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因為人恆心不夠,很容易不耐煩,很容易急躁,所以《弟子規》提醒我們,「寬為限,緊用功,功夫到,滯塞通」。再來,我們之前也有講到,不畫地自限,要信任自己。我們也舉到了冉求跟夫子的對話,冉求就說了,「我不是不崇敬夫子的學問,我的力量達不到」,「力不足也」。孔子說:「你不是力量不夠,你是自己先預設立場。」你都還沒開始就害怕了,這是預設立場。所以不要畫地自限。就像那天,好像是我們許學長,怕自己對自己沒信心,結果我給他派了一個作業,「聖與賢,可馴致」念五十遍。念完了嗎?交作業了。另外一句,常常提醒自己,「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有這種決心,「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弱必強」。

  再來,要非常歡喜的去學習。因為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知道的人比不上喜好的人,喜好的人比不上樂此不疲的人。當然,人能夠學到這麼樂,最主要還是他肯依教奉行,因為他煩惱輕、智慧長,嘗到學習的樂趣、法味了。人真的知道放下煩惱習氣的快樂輕鬆,再讓他去沾染世間這些欲望,他不肯了。我們今天學習,還沒有這種法喜,還很貪戀世間很多東西,事實上是我們還沒有真正去依教奉行。精神一提升,欲望自然就下降。所以感覺這些欲望都沒有減少,那真的我們是在玩弄這些學問、這些經典。而且這個樂,我感覺很重要的動力還是在助人為樂。我們今天把這些古聖先賢的教誨告訴這個人,讓他減去痛苦,讓他家庭能幸福美滿,我們比他更欣慰、更高興。這個就是有慈悲心、有愛心。有慈悲心、有愛心了,就怕自己虛度光陰,「我趕緊提升,我早一天提升,我的學生得利,我的親戚朋友得利」,他有這樣的心境,他學習非常積極。所以叫「慈悲為本」,慈悲博愛的心是學習最重要的根本動力。

  最後跟大家再提一個,學習在歷事鍊心的時候,常常提醒自己用心如鏡。鏡子表的就是清淨心,清淨心才能生智慧,生智慧才能解決問題,煩惱只是增加問題而已。我們感受感受,學鏡子什麼?鏡子,這個人還沒出現在它面前,它清清淨淨,不染著;這個人出現了,它照得明明白白。其實這個就表示,當有緣的人來到我們面前,我們全心全意真誠的對待他。等到這個人離開了,鏡子怎麼樣?還是清清淨淨。有沒有哪個鏡子,這個人照完了一離開,那個樣子還印在它(這個鏡子)上面,下一個人來,「照的怎麼不是我?」不會這樣。但是我們人麻煩就麻煩在這裡,人已經走了,這個境已經離開了,還一直在那煩惱他的情況。另外一個人來找我們談話了,表面上在跟他講話,「嗯嗯」,腦子裡在想另外那個人。然後人家跟我們講話,「你還好嗎?」這叫魂不守舍,用心就不像鏡子了。我們去推他的發展,當人都沒有辦法全心全意面對當下的這些人事物,他處理事情就會愈來愈多的問題,處理不好,愈來愈困擾。能真誠去面對,很多問題當下都化解掉了。這個就惡性循環,不能活在當下,前面的事煩惱,現在的事又處理不好,後面又要去解決,所以惡性循環很累人。

  大家有沒有感覺到小孩功夫很好?剛剛還在那裡哭得稀里嘩啦的,過三秒鐘開始笑了,他不落印象,鏡子一樣,就轉境界了,所以他一天能笑一百七十次。我們經歷過這麼多事,全放心上,在那裡折騰、在那裡痛苦,所以一天笑不到七次。今天是個美好的日子,大家今天早上笑七次了沒有?(聽眾答:笑了。)恭喜恭喜,你今天破記錄了,超過平均值。用心如鏡,有一句提醒特別好,叫「過去勿留滯,未來勿將迎」。人的煩惱,很多來自於懊惱過去的事、貪戀過去的事,煩惱還沒發生的事、擔心還沒發生的事,一天二十四小時大部分都在煩惱裡面。所以要用心如鏡,就不會這樣了。過去的事情,不只不要罣礙,還要提升到「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在每個發生的事情當中,得到寶貴的經驗跟教訓,提醒自己後不再造,不能犯同樣的錯。我們發現到,其實一個人也好,或者一個團隊也好,往往同樣的錯一而再、再而三在犯,這個是很浪費每個人的人生,也很浪費整個團體的精神跟資源。所以經歷過事情,一定要讓我們每個參與的人帶著明白,知道問題在哪兒,他下一步再跨出去就不會再犯之前的錯誤了。雖然不能罣礙,不能懊惱過去,要帶著明白走向未來。

  未來勿將迎,就是還沒發生的事,你不要在那裡乾著急。因為明白人都知道,未來跟現在分不分得開?分不開,農民都知道,要怎麼收獲,就要怎麼耕耘,欲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功夫。所以未來會成怎樣,其實都跟我們當下每一點一滴的努力息息相關。有一句話叫「但行好事,莫問前程」,這種人生態度特別簡單、輕鬆、明白。打一個比喻,就是你常常去儲蓄存款,你還怕你以後領不出錢來嗎,怕不怕?不怕。人生有兩本賬本,一本是銀行的賬本,另外一本是我們積的福分、積的陰德的賬本。但是大家要注意,錢買不到生命,錢化解不了災禍。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很多財產幾億、幾十億的人,三、四十歲命就沒了。錢能買這些世間的東西,化解不了災難,化解不了自己的凶禍,但是積的陰德化解得了,逢凶化吉。所以看得到的賬目要積,看不到的陰德賬目也要好好積。

  古代有一個人叫王志仁,這個仁兄三十多歲,三、四十歲都還沒有孩子。他剛好就遇到一個算命的,算得還挺準的。你們有沒有去算過命?(聽眾答:有算過。)準不準?你假如去給人算命,學了傳統文化,你還覺得他算得很準,你真的白學了。學了老半天,連命都轉不了,這都是玩弄學問。大家可以去算命,是要提醒自己,「我到底命改了沒有?」還不能改,痛哭流涕,很慚愧。命要讓人算不到才厲害,你下一次去算命的時候,你不要說是你的八字拿給他看,他一看,「這個人已經不在了」,你就可以偷笑一下,把命給轉過來了。這個王志仁先生,他算是中壯年,三、四十歲,沒有孩子,對祖先都有一分責任,所以他就去請教。算命的說:「你在這半年左右大難臨頭,可能活不了。」他就心裡想,那得要把一些做生意的賬收回來,讓自己的妻子也有保障。他就趕緊去收賬。在收賬的過程當中,有一天在一條河邊看到一個女子要跳水自殺。跳下去之後,他趕緊要過去救,還讓船隻去救她,還給那個船夫錢。然後就問這個女的,「生命這麼可貴,妳幹嘛要自殺?」她說:「因為我今天把我們家養的豬去賣了,結果賣了一個不錯的價錢,回來的路上才發現,他拿給我的銀子是假的。這個豬養了這麼久才養好,正準備要去還債,結果是假銀子。假如我先生回來知道這個事,鐵定把我給打死。所以我實在是覺得沒有意義了。」她就跳水了。王志仁聽到這裡,就問她,「那妳的豬到底賣了多少錢?」她給他講了之後,就把錢給她,「妳安心回去,不要想不開了」。

  這個女子回去以後,就給她先生一五一十講了這個過程。她先生就非常驚訝,在這個世間還有這麼好的人,「你帶我去找找他」,就去找這個年輕人了,他剛好住在當地的客棧。王志仁剛好那一天晚上比較早入睡,這個女子跟她先生就找到那個客棧,就問清楚他住在哪裡,就去敲他的門。王志仁,「誰?」「就是你今天救的那個女子」。這個當下,王志仁提起的是,孤男寡女,現在是晚上,「這位女士,我們不能夠見面,會讓人家誤會,這對妳的名節也不好」。你看讀書人處處為人想,很謹慎。「妳還是趕快回去了」,她先生聽到這裡,更感動了,真是正人君子,馬上發話了,「王先生,你不要擔心,我跟我太太一起來了,就是來謝謝你的」。這個時候王志仁才把門打開。這個故事很提醒我們諸位男士,你不要女生晚上給你敲門,一打開來,記者馬上卡嚓卡嚓(拍照),你就麻煩了。尤其你們都是老板,有些人要找機會要毀謗你們的,這個時候一舉一動都要謹慎。結果一開門,才談了幾句話,突然間,王志仁躺的那個床旁邊的牆整個就垮掉了,壓在他床上,把他的床整個壓垮了。就是說,假如他們沒有來找他,那王志仁就一命嗚呼了。他就逃過這一劫了。後來他回去以後,連生十個兒子,活到九十六歲。當然,他一定之後也是不斷行善。人不要怕命不好,「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心好命又好,富貴直到老」,我們常常念念這首心命詩,更提醒自己早點行善。

  我們談完學習的態度,接著我們來談學習的內容,是五倫大道。五倫當中,它的核心點是「父子有親」,就是一個人愛的原點,讓他這一生終身保持對父母的親愛,這個是人生最幸福的人了。父子有親就是父慈子孝,再把這個親愛能夠延伸到對家族親人、對鄰里鄉黨、對社會大眾,達到「凡是人,皆須愛」。這是我們教育的兩個目的。剛好禮拜六跟大家都是談到孩子怎麼孝順父母,其中還有兩篇「緒餘」請大家背,背得怎麼樣?有沒有在夢中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假如你是在夢中都在背《孝經》,不簡單,過不了多久曾子就來了,然後會摸摸你的頭,「真乖,真乖」。或夢往聖先賢垂手提攜,這就是好夢。子孝絕對也離不開父母的慈愛,尤其是父母的教誨,所謂「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所以父母的慈愛就表現在真正能念念給孩子做好榜樣,成就孩子健康的人格。在教育孩子、慈愛孩子當中,第一個,首先要對自己有信心,要對孩子有信心。不管孩子現在的情況如何,我們還是堅信他性本善,還是堅信他以後會有出息。你不相信自己的孩子,都是帶著有色的眼光看自己的孩子,那孩子的信心可能都會被我們的態度給摧毀掉了。

  有一則故事叫做「媽媽,只有妳會欣賞我」,大家看過這篇文章沒有?這也應該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有一個孩子去上幼兒園,上了幼兒園,去參加家長會,老師就跟他媽媽講,「妳的孩子連三分鐘都坐不穩,可能有多動症。妳還是趕緊帶他去看醫生」。這個媽媽家長會開完了,帶著孩子走,孩子知道媽媽去見老師了,就很關心的問媽媽,「媽媽,今天老師說什麼?」剛聽完老師說「妳趕緊帶孩子去看醫生」,心裡其實滿難受的,但這個媽媽忍住內心的傷心,對孩子講:「孩子,你們老師說你進步很多,本來一分鐘都坐不下,現在可以坐到三分鐘了。」結果這個小孩那一天回家,本來吃飯都要人家催的,那天都不用,還自己吃兩碗。後來去念小學,又開家長會了。剛好也是發成績,五十個孩子,他的孩子考四十幾名,所以老師又找他媽媽談話了,說:「妳的孩子可能智商有問題,要好好注意他。」這個媽媽回到家裡,她的孩子等著他媽媽了,因為他自己考不好,自己也很難過,臉色也比較沮喪,等媽媽回來,就問,「媽,我們老師怎麼講?」他媽媽又忍住難過對他講,「你們老師覺得對你很有信心,你假如再用功,一定可以趕過你旁邊的同學!」這個孩子本來已經很沮喪了,媽媽這麼一講,馬上眼睛就發亮了。他媽媽說,那一天她覺得她兒子特別懂事,兒子特別溫柔,被他媽媽一鼓勵,做什麼事都很主動。

  後來孩子上初中了,媽媽又去參加家長會。坐在那裡,因為他媽媽已經習慣了,每一次都要被老師叫去談話。結果念初中,所有這些比較差的孩子,都沒點到她兒子。家長會就結束了,她還有點不習慣,「今天怎麼沒有我?」自己心裡沒底,還跑去問老師,「我兒子情況怎麼樣?」他老師說,「妳兒子的情況,要考上重點中學太困難、太危險了」。她就回去了。回去,兒子又在家裡等她,「媽,我們老師怎麼講?」他媽媽又說了,「你們老師說,只要你肯努力,必定可以考上重點中學!」孩子也很欣慰。後來高中畢業了,考大學。考了大學以後,等著拿通知。她兒子就自己到學校去拿通知,結果拿回來,是清華大學的通知書。她兒子就把這個交給他媽媽,然後自己就跑進房間去了。當下她兒子就放聲大哭了,他說,「媽,我知道我不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可是只有妳會欣賞我!」當下他媽媽也忍不住淚水,也在那裡流眼淚了。所以真的,一個父母全心全意信任他的孩子,這個時候能把孩子的潛力不斷開發出來。

  我們回想,父母在孩子學走路的時候,孩子第一步能跨得穩,前面不知道跌了多少次。可是父母絕不會因為孩子跌倒而不信任他,在孩子前面引導孩子跨出穩健的第一步,那個眼神是全然的信任。你看,當第一步走穩了,父母好像中了什麼大獎一樣的高興。大家回想起來那一幕沒有?你們怎麼,有孩子的怎麼都忘了嗎?我們現在對孩子的愛有沒有像那個時候那麼純,甚至於更純、更愛?那就不簡單了。所以往往不是世界變了、不是孩子變了,很可能是我們這一顆心變了。有一句教誨,「依報隨著正報轉」,這個依報是我們所遇到的一切人事物,正報就是我們這一顆心。我們的信任完全沒有變,孩子內心裡感受到那種完全的付出跟信任,孩子會覺得「我不能對不起我的父母」。我的成績從小學都不是很理想,可是我父親,每一次我自己很內疚,考得不好,一聽到爸爸的摩托車聲,我就負荊請罪,等在那裡,等我爸爸進來了,低著頭,「爸,我考得不好」。我永遠都忘不了我爸那時候笑得很開心,「加油加油!」當然,除了這種鼓勵以外,父親也都是把好學表演給我們看,他每天吃完飯休息一下就去讀書了。所以我們自自然然就養成一個讀書的習慣。所以心變了,慢慢的我們一切家庭狀況、工作狀況也會不斷的好轉。而這個信心當中,我們除了信任孩子、信任他人,還要有耐心的去陪伴他、去利益他、去教導他,這個都要用耐性。我們談到的這個「教」字,就是以身作則的身教。兩個叉,第一個是父母、長輩、老師畫的,第二個是孩子效法、模仿的。右邊,手拿著一支樹枝,耳提面命,不厭其煩。而且這個耐性還包含不能急躁、不能發脾氣,才耐得住性子。

  這節課先跟大家談到這裡,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