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馬中心第二屆中華傳統文化進修班—四五OO年前中國的遠祖是如何教導他的後裔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七集)  2010/5/10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53-0007

  大家早安!我們這幾天都在談到學習的心態,我們也再複習一下前幾節課談到的重要學習心態。第一,解行要相應。其實《弟子規》在「餘力學文」當中,一開頭就強調了這個重點。「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這個沒有僥倖的,只要學了不去做,無形當中就會增長傲慢,自己不知道。

  比方有一次,剛好有一位剛學習傳統文化的女士,她住在澳洲,師長那時候剛好也在澳洲,她就邀請師長到她開的飯店,能夠讓她供養一下師長,師長也去了。她就給師父身邊負責的人說到她很想親近師父,這個負責安排的人點點頭,「好,沒問題」。結果當天師長就坐在她的旁邊,安排她就直接坐在師父旁邊。還沒坐下去,她就說了,「你怎麼排這麼近?」對方說,「妳不是要親近嗎?」那最近的位置就給她了。就坐下來,坐下來以後,這位女士看到,因為很近,看到師父整個容光煥發,皮膚跟嬰兒的皮膚差不多。結果她就忍不住講了一句話:「師父,你真是天生麗質!」結果我們對面一位同修,都是學好多年的,馬上就接話了,「什麼天生麗質,是法相莊嚴!」大家感受感受,當時的氣氛怎麼樣?氣氛就很僵。他這句話出來就是在訓人,就是拿道理要壓人了。我們感覺一下,他說法相莊嚴不是天生麗質,講這句話的時候,第一個,能不能感覺到對方的心?不行。能不能感覺到在場所有人當下的尷尬?他不見得感覺得到。所以你看人的感受能力,就因為傲慢,拿著道理去壓人,如入無人之境,所有的人都很尷尬,他也不知道。現在怎麼辦?現在好像整個氣氛像在冰庫裡面,也沒有人敢說話了。結果這個時候師父就說了,「天生麗質就天生麗質」,大家哈哈笑,就把這個氣氛給化掉了。

  所以,道理都是要求自己,不能去要求別人,會給人難堪的,會給人壓力的。甚至於人家一接觸,說怎麼愈學愈傲慢,都拿著道理壓人?就不好了。我們學習傳統文化,是愈把我的貪、我的瞋、我的傲慢把它去除掉,這個才是學問。「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把迷失的真誠找回來。真誠被什麼障住了?被自私自利給障住了,被虛偽給障住了。把平等找回來,因為被傲慢給障住了;把清淨的心找回來,因為貪著、染著了很多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些欲望。所以修學的路上是重實質不重形式。形式就是我們背了多少書、看了多少碟,這個是形式。實質是放下了多少欲望,放下了多少執著、分別、習氣,這個才是實質的學問跟功夫。所以當下假如我們能感覺到對方的心,人只要能放下自己的執著,能感受對方當下說話的存心,所謂見性不著相,與人交往,見人家的心性、人家的善心,不要執著在言語或者動作上。比方,淳樸的父母拿著家裡的、故鄉的香蕉、水果、特產,跑到大都市孩子讀書的大學去看孩子。你看母親那種心多麼的可貴,多麼的真實、真誠。可是那孩子一看到爸爸媽媽,第一個反應是「哎呀,拿這個來幹什麼!」「哎呀,穿這麼土幹什麼!」有沒有看到媽媽的心?沒看到了。為什麼?「我的面子都被你們給丟光了」。所以人的虛榮時時都會起作用,就感覺不到父母的心,感覺不到朋友的心了。比方說人家送我們東西,我們一看到,第一個念頭,「這個東西我又不需要,我太多了」。你看,有「我」的時候,「我的好惡」、「我喜歡不喜歡」,這個念頭一起來,根本就感覺不到人家的善心了。

  所以,要誠意正心,得把好惡的心放下才行,心有所好樂,不得其正。我們看,人有喜歡不喜歡,情緒就上來了,喜歡的就高興,不喜歡的就生氣,心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所以這些經句,還得要回到我們的心性去調整、去放下,《大學》這四句話才能真正利益我們。所以當下,其實這位女士說「天生麗質」,我們不要著在她的文字上,從她的角度來看,她已經是把她的詞彙裡面最好的詞拿出來了,因為她又不知道「法相莊嚴」這四個字。人家都還不知道,你就拿那個去壓別人、去要求別人,這個就不妥當了。所以,我們能不能感覺到她是用最高的讚歎了?天生麗質是她最高的讚歎了。所以我們處世不能傲慢,心要柔軟,能聽到別人的善意、好意才好。這也是一個修學的誤區,容易拿著道理去要求別人,就不妥當了。

  在經典當中也曾經提到,有一個老太太,她非常崇敬釋迦牟尼佛。那時候是在印度,很多的人都燃著油燈去供養佛陀,有的很有錢,他拿的油燈就特別大、特別豪華,大家都準備供養佛,聽佛講經說法。結果一位女士,她非常的貧窮,她根本身上一文錢都沒有,可是她又非常崇敬佛陀,所以她就把自己的頭髮剪下來,然後去要求、請求、哀求這個賣油的老闆,可不可以給她一些油。老闆心裡想,「我現在又不需要這個頭髮」,可是他看她苦苦哀求,實在很不忍心,動了憐憫心,就給了她一點點油。她就拿了一個破碗,拿了那一點油,就進去要供養佛陀。當她走進去的時候,在場的人看著她,當下起的念頭,想到,「這麼簡陋,這麼一點油,還敢拿來供養佛陀」。很多在心上都瞧不起她了。其實我們為什麼瞧不起那個老太太?我們還是用表相、外在的物質在衡量別人的高下,其實這個也是我們都用虛榮在看事情。結果,佛陀在講經的過程當中,剛好提婆達多(佛陀的一個堂弟)就來搗亂,他捲了一陣很強的風(他看到人家供養佛陀,他就嫉妒,很不高興)。結果這風一吹,所有的燈都熄滅了,只剩下那個老太太(這位女士)的燈還依然明亮,怎麼吹都吹不熄。佛陀就講,因為這個女子供養是真心,它不會滅的。所以我們得看到人家的存心,不要只是在人家的言語行為當中,我們就去下定論,這是「見未真,勿輕言」。

  我們今天生活在大都市裡面,鄉下老百姓淳樸,他拿著他自己做的東西給我們吃的時候,我們還能不能體會到他那一分心?還是我們已經全部都用大都市那些物質的標準在衡量這一切?那我們也被污染了。我都感覺到,回到鄉下喝那豆漿特別香,那是用心做的東西。在另一個公案也提到(大家有機會可以去看「佛典故事」這個動畫片,特別好看,尤其從事教育工作,佛陀是老師),佛陀有一次走在路上,有一些小孩看到了,他們本來在那裡玩耍,拿著石頭、土壤在那裡堆。結果看佛陀來了,佛陀讓人一看就生起恭敬心,小朋友就想送佛陀東西,他就馬上把這些石頭都把它聚集起來,看佛陀來了,就把石頭跟沙子倒在佛陀的缽裡面。旁邊的侍者起一個念頭,「搞什麼,那缽是裝飯的,小朋友搞什麼東西!」正要罵人,佛陀馬上講,「今天收到好東西啦!」佛陀就感覺到孩子那分真心,「趕緊拿回去塗在我的牆上」。其實我們收到別人真心的祝福,也要把它貼在牆上,不要忘記。真心的東西要把它放在我們看得到的地方,時時讓我們念這個恩,時時讓我們不忘別人的鼓勵,不要辜負了這些人對我們的愛心、對我們的期望,這就是把這個心放在心上,一輩子都不忘記了。

  剛剛跟大家講到,解行要相應,這個道理是「嚴以律己」,拿來要求自己,「寬以待人」,能寬恕別人不知道、不了解,寬恕別人沒做到,但是嚴以律己。包含剛剛講到的,心有所好樂,不得其正,我們理解了這句話,更重要的,要把心中分別的心、好惡的心要放下來,才能真正得這句話的利益。再來,學貴力行。從最難處下手,急躁要對治、好色要對治、嫉妒要對治。懲忿,壞脾氣要對治,都從最難的地方下手。而且很微妙的就是,人肯真幹了,真正去面對自己習氣的時候,他才知道修行不容易。他那種深刻的體會,他對人自然就寬恕、包容,他自己都走過來了。我們仍對人還苛刻,顯然我們自己還沒有在自己的習氣當中下功夫。所謂「事非經過不知難」,真正自己走過來了,就體會別人在其中也是相當辛苦,只有想著怎麼樣協助他們能夠度過這些考驗,哪有還在批判人家問題的?所以真正對治得了自己習氣的人,絕對寬容,他知道那個不容易。假如我們都還沒有真正對治習氣,看到別人錯,批評的心就起來,顯然我們誤會自己已經調伏得了習氣,那就錯估自己的程度了。

  所以要不自欺,不能錯估自己的境界。我們說勘驗,有一句話就提醒我們,「學問深時意氣平」。我們學問真的有境界了、到家了,表現出來的是心平氣和。其實我們常常會動氣,主要的就是強勢,主要的就是控制的念頭,「你要聽我的,我是對的」。控制的念頭一起來,人的脾氣就容易控制不住了。所以修學首先我們要把控制的念頭放下,正己化人,先要求自己,不要想去控制別人。不控制別人,心就柔軟。我們勘驗自己,跟孔老夫子效法,處事待人,溫、良、恭、儉、讓。溫和、善良,這個善良包含寬恕別人、善解別人的意思,哪怕人家是惡意,我們都覺得他也是一分善心。人家是惡意,你都理解成善心,三次、五次以後,對方都生慚愧心了,人都有良心的。我們修學,學儒就學孔子,常常以孔子的風範來砥礪自己。「德比於上則知恥」,我們道德都跟孔老夫子比,羞恥心就上來了,德比於上則知恥。再來,我們求學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個是修學很重要的態度,不知道不能裝知道。不知道了,我們主動學習,「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第三個是勇於改過,有過必改,「過則勿憚改」,「宿善不祥」,懂得道理我們馬上就去做。第四,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再來,我們不自欺之後就要開始真幹。真幹,要主動找到改過的方法,要對治自己的習氣。當然這個對治就是重實質不重形式,這個實質就是抓根本。我們《大學》開篇講,「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這個是很宏大的目標,能夠讓天下和平、天下的人都覺悟,要從哪裡下手?最後是「致知在格物」。從「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到最後,下手處還在格物上。「物格而後知至」,格物就是煩惱輕了,致知,智慧就增長了,而且煩惱少了,人的良知就往外透出來。大家有沒有經驗,自己流下懺悔的眼淚,流完以後好像覺得世界變光明了一點,看誰都可愛,大家有沒有經歷過這種感受?更重要的是要保持,看誰都可愛,隔天又不行了,那你得要找到原因,是我們又起了什麼念頭,這種感覺才不見了。這些念頭往往就是又見人家過了、又有怨了、又有煩惱了,把自己這種真誠又給障住了。所以,實質的用功還在對治習氣上面,而且要靠自己。人家給我們方法了,我們就得要自己下功夫。師父領進門,修行要靠我們各人,不能去依賴。我們剛剛說主動,孔子的一句話說,「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都不會去主動的想方法怎麼辦怎麼辦,怎麼克服。「天助自助者」,你肯下功夫了,冥冥當中祖先都會保佑;你自暴自棄了,誰都幫不上忙。要主動去突破,主動去克服。

  「天賜之福,先開其慧」,上天要賜福給這個人,而且它是真正的福,先開他的智慧。因為有智慧,你福來了才不會墮落。「天降之罰」,這個人要遭大難了,「先奪其魄」。怎麼看一個人是要有福、要開智慧了?慚愧,他每天都能反省,都能找到自己的問題,而且找到以後,是奮發、改過的態度。「皆天開其慧」,這樣的心境都是自求多福,而且也會得到冥冥當中的保佑,天開其慧。我們看,覺得慚愧了,奮發圖強,然後勇於去改正自己,甚至於是從根本的起心動念去克服。人沒有惡念了,他就不可能有惡的言語行為。這個是下功夫了。所以很多修養很好的人都說到,「修學要真幹」。什麼是真幹?不自欺才是真。這個真幹,「真」的表現是不自欺,不夾雜邪念,這個才是「真」的表現。什麼是「幹」的表現?不懈怠,確確實實「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真正幹的人不懈怠。還有不自恕,這個自恕就是自我寬恕,得過且過,那就很難提升上去了。我們從這裡去觀照我們是不是真幹。真幹的人不怕死,就怕念頭不對,寧肯碎骨粉身,都不願意忘記正念。不怕死,就怕念頭不對,有這種態度了,這個是真奮發,真勇於從根本去改正自己了。您看袁了凡先生、俞淨意公,他們是讀聖賢書讀了一輩子,可是命運愈來愈不好,像俞公家裡這麼糟糕。有沒有慚愧?沒有。有沒有奮發,有沒有改過?沒有。所以讀的書再多,也利益不了自己的人生。但是後來經過點化,他是真正奮發、真正改過。我們看那個奮發的態度,他說「願善念永純,善力精進,倘有絲毫自寬」,絲毫的自寬自恕,「永墮地獄」,他奮發改過的心出來了。而且他是真慚愧了,為什麼?他發覺自己的問題在「意惡太重」。

  在《了凡四訓》裡面有一個故事,也是提醒我們。衛仲達先生,他那時候也是當官的,剛好有機緣,被叫到閻羅王那裡去了。被叫到閻羅王那裡去,好不好?(聽眾答:不好。)好!你一輩子都不會忘,記憶才深刻。閻羅王說,「來,把他這一生的善跟惡都拿出來」。結果那個惡等於要裝滿一間房子了,他就很驚訝。因為他是讀書人,他說,「我才四十來歲,怎麼會有這麼多惡呢?」閻羅老爺的話對我們都很有幫助,「一念不正即是」,一個念頭不對了,就是造惡,「不待犯也」,不待你變成惡行惡言,就已經是造惡了。這些經典都是提醒我們,也一定要從意念來修學。後來把他的善拿出來,善才像筷子這麼粗的一個卷宗而已。到秤(天平)去稱,結果反而這麼小的善錄重,裝滿一屋子的惡錄輕。他就很驚訝,「給我看一下,那一卷到底裡面做了什麼事情?」結果是衛仲達先生勸皇帝不要建三山石橋,那個三山石橋是大興土木,勞民傷財。他就很驚訝,「我雖然勸了,皇帝沒有聽我的,怎麼會有這麼大的善力呢?」閻羅王講,「君之一念,已在萬民」,你這一念是為萬民著想,「向使聽從」,假如皇帝真的接受了,那善就更大。沒有採行,但是他這一念已在千千萬萬的人民,這個力量是很大的。我們前幾天說,不論一身而論天下,考慮什麼事情都以天下為重,這樣的人後福無窮,念念都是為人著想,而且心胸非常寬廣。量大,福就大了,福田是靠我們心去耕。故事聽完了,對我們的人生有沒有什麼影響?有,我們聽完真入心了,念頭就很謹慎,不能再造業了。再來要造福,擴寬心量,時時起心動念為天下人著想,給天下人一個好的榜樣,從我們自己做起。

  這個是天開其慧,一個人智慧要增長了,從他這些態度就可以看得出來。而「悠忽、昏惰、自欺、飾非,皆天奪其魄」。我們常說這個人魂不守舍,這個就是天在奪他的魄了。為什麼?因為,比方說一個人常常要找藉口,他心神不寧,都在為很多事情擔心,因為人要掩蓋一件事情,得要用好多理由去搪塞,這個是飾非。甚至於我們飾非已經變成一個不自覺的反應,人家一說我們什麼,我們馬上解釋,馬上找藉口了,這是飾非。自欺,我們剛剛分析的那些都是自欺的狀態。再來,很容易懈怠,這是惰。很容易昏沉,好像悠悠放任,一天過一天,都不是很專心在每一個事物當中,混日子,這個就麻煩了。我們其實寫了這一段話,也都是要勘驗自己,是往開智慧的路上走,還是慢慢的都往渾渾噩噩去走了。我們肯真下功夫了,就能得到祖宗、聖賢的庇蔭。

  接下來,怎麼對治這些習氣?有格言就提到了,「輕當矯之以重,急當矯之以緩,躁當矯之以靜,褊當矯之以寬,暴當矯之以和,粗當矯之以細」。這些是我們可能發生的問題、習氣。輕浮怎麼來矯正?穩重。我們看,現在的孩子都很輕浮,輕浮的人成不了大事的,穩重才成得了事。所以我們整個傳統文化從小就教穩重,我們說「小大人」,走路吃飯都有他的威儀,不浮動。穩重才有定力,處理事情才能不亂;輕浮,就不能夠達到這樣的一種心境了,思考事情也是比較短淺。急當矯之以緩,我們比較容易急躁起來,要用緩慢來對治,所以吃飯要緩、走路要緩、說話要緩。諸位學長,有沒有感覺到我們這一陣子講話緩慢多了?尤其你在講話的時候,假如對方愈聽眉頭愈皺起來,那就是我們速度太快了,要調整一下,緩和下來。有朋友就講,「聽師長講經,怎麼講這麼慢,我心臟都跳得很快了,都受不了(音瞭)了」。不是師長講得太慢,「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仁者的心動」。我以前講話也很快,看我的身材就知道了,人急躁了就吃不胖。可是,因為常常聽師長講經,潛移默化,自己講話也就慢下來了。急當矯之以緩。

  躁當矯之以靜,很容易煩躁,常常提醒自己靜下來、靜下來,不要亂了陣腳。褊當矯之以寬,這個褊就是心胸太狹隘,要擴寬自己的心量。暴當矯之以和,暴躁要轉成太和之氣,以大局為重,不要給人難堪,要給人台階下。粗當矯之以細,粗心,我們慢慢的藉由一些方法,讓自己細心一點。比方說,怕東忘西忘,常常身上帶一本小冊子,隨時可以記,就不會忘。「凡出言,信為先」,還得要透過工具才容易做到,有一句話叫做「好記憶不如爛筆頭」,有時候多記一下會比較穩當。這個格言也提到我們種種這些習氣。不去掉習氣,說實在的,我們是根本不改習氣,連門(聖賢的門)我們都進不去。所以師長常常說,十六個字一定要放下,「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痴慢」。而最核心的,事實上還是意念上的貪瞋痴慢,才會做出損人的事情出來,所以我們要去貪、去瞋、去痴、去慢、去懷疑。這個貪,所謂貪著財、色,好名、好吃、好睡。我不要念完,大家又不敢吃、又不敢睡,這個最重要的還是觀察到自己有沒有貪著,有沒有「不吃不行」。假如不吃不行,嘴巴都在抖了,那就是貪了。你有什麼吃什麼,邊吃,懷著感恩的心,就很好了。這個貪財,其實人假如明理,他就不會去貪財了。該是我們的就是我們的,不是我們的強求不得。而且不是我們的財,我們去貪了,這叫橫財。道家講,橫取人財者,就好像喝毒酒要解渴,拿在手上,他的禍就跟著來了;就好像吃腐敗的肉,吃下去想要止饑,可是一會兒就死掉了。所以不能貪財。

  盧叔叔送給我一個杯子,叫做戒銀杯。你看這個杯子好用,一個銀字,包含的範圍很多。你看,貪財、貪銀子、貪色;再來,貪盈,志得意滿、傲慢;貪贏,事事要比人家好、比人家強,這叫好勝。所以有一句格言講到,步步佔先者,走都要走在人家前面的,「步步佔先者,必有人以擠之」,一定有人撞他,看他不順眼,擠他。所以我們的人生路上遇到一些同仁都盡跟我們較勁,不要怪他,首先要把原因找到,可能我們性格當中就跟人家喜歡逞強鬥勝。「事事爭勝者,必有人以挫之」,什麼事都要爭勝利的,一定會遇到人家打擊他、折磨他。所以凡事都是感應,我們的心態就感那些境界來。

  說到這個財,師長老人家一生不跟任何人爭。「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師長講到,「此法本無諍」,古聖先賢沒教我們爭,「諍則失道意」,爭的心起來,就與道相違背了。道在哪?在這一顆心上。所以師長都讓,走到哪裡,只要人家要,都讓。愈讓福氣愈大,師長本來命中無財,自己養活自己都不容易,可是修財布施,有的都布施掉,布施到最後,財富自在。大家知不知道財富自在是什麼感覺?不需要錢的時候,很輕鬆。今天你有一萬塊人民幣,放在口袋裡,你輕不輕鬆?不輕鬆,還想會不會被人家看到,挺累的。財富自在就是不需要錢的時候,沒有負擔;需要錢的時候,要多少來多少。痛不痛快?誰可以修得到?每個人依教奉行都能修得到。大家不要又說,那只有師長修得到,這個念頭叫妄念,叫分別執著。我們接受聖賢的教誨,要有志氣,聖賢的教誨是真理,真理是在每個人身上都能印證才叫真理。沒有說只能在某些人身上印證,那就不叫真理了。誰依教奉行,誰就可以達到。你看師長在故鄉想要建一個教育中心,我們馬來西亞的華僑賴居士就把錢拿出來了,善心感這些善的緣分。所以人明白了,不貪財。

  不知道跟大家講過沒有,有一個縣令貪了人家的錢財,謀財害命。一個人死了之後,他的太太繼承了財產,可是這個人的弟弟動了歹念,就找這個定遠縣的狄縣令,「我們合作,誣陷這個女子,把她的財物都拿過來」。他們真的這麼幹了,這個縣令拿到了錢財,就回家裡去了。結果回去之後沒多久,他就生病,長了一個惡瘡,緊接著他的兒子跟孫子都開始長。他有五個兒子、七個孫子,後來五個兒子都死了,六個孫子也死了,剩下一個孫子沒有立錐之地。橫取人財的果報相當恐怖。這個故事在《德育古鑑》裡面的「交財類」,大家可以翻一下。

  再來,我們看這個貪色。有一個讀書人姓李(一講到姓李,好像很多人好像不大舒服,因為現在四大姓,李、王、張,還有呢?沒有固定說法吧?四大姓,劉,劉好像有點道理,我們知道姓劉的朋友特別多,這幾個是大姓,都是幾千萬,有的都快逼一億了。因為李氏的祖先是聖人,李耳,老子,還有李世民,唐朝這麼大的盛世,所以他後代也很興旺,我們華人叫唐人,所以他有這麼大福也是有原因的)。他去考試,結果到了一個客棧,這個老闆就跟他說了,「昨天土地公來跟我講,今天有一個廩生(這個讀書人),他會考上進士,叫我要好好款待他」。這個廩生就很高興,「我命中可以考上進士」。隔天要去考試了,當天晚上他就起了個念頭,「我那個太太長得又不怎麼樣,我考上進士了,她走出去挺不好看。考上以後,我當官再把她給休掉」。結果他去考試,沒考上。你看好色,一念就把福給折了。他就垂頭喪氣回來了,剛好又在這個旅館住下來,這個老闆就說,「你去考試,我作了個夢,土地公說你起了一個念頭,要拋棄糟糠之妻,所以你的功名就被削掉了」。所以人「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而且經典上還有一句叫「天道禍淫最速」,老天降罪給淫亂的人是最快的,我們看每一次亡朝滅國,都是淫亂佔了很大的因素。

  有兩個兄弟,雙胞胎,幾乎同一個時間生出來,跟大家講過這個故事沒有?在《德育古鑑》的「性行類」,最後一則就提到。他們兩個幾乎同時間生出來,連父母都認不出來,得要穿不同的衣服來認。同一年考上貢生、考上秀才,同一年娶妻,同一年同一個月生子,所有福分幾乎都一樣。所以親朋好友說他們兩個命完全一樣。後來兩個兄弟一起進京趕考,剛好隔壁有一個年輕的女子(他們都已經娶妻了),就去找他的哥哥獻殷勤。哥哥很有正氣,以前的人都懂考功名要積陰德,不能做違背良心的事情,就拒絕了這個女子。哥哥心裡想,「我長得跟我弟弟這麼像」,一定要提醒他的弟弟,就交代他弟弟絕對不可以犯下這樣的過失。他弟弟點點頭,但是後來還是沒有把持好,跟這個女子發生關係了,而且還騙這個女子,說回來之後要娶她。錢債好還,情債難還。欠了情,你看現在社會版,男女發生衝突的、喪命的,幾乎每天都有。這個淫為什麼這麼恐怖?因為它不只毀了對方的名譽,甚至於毀了彼此的家庭。或者是邪淫之後,前幾天剛好上網看到,就是有個太太犯淫戒了,居然是跟自己的姪子。結果她的丈夫就怒氣衝天,把太太、姪子都殺了,還把太太的父母也殺了,他說「你們沒有教好!」殺了以後又自殺,後來沒自殺成。所以我們看,真的,老祖宗看得很準,這個淫欲會讓很多人一生都遭難,都會蒙羞一輩子,這個不得不慎。

  後來兄弟倆進京趕考,他的弟弟就沒考上,哥哥考上了。沒考上,他還回去找那個女子,然後還跟她要錢,說,「我進一步還要再考,更進一關」,又把她的錢給騙走了。結果他哥哥真的考上進士,那個女子還以為他考上了,然後等了很久,等不到,鬱鬱寡歡,臨終前還寫了一封信寄給他哥哥了。他哥哥拿到了,就知道弟弟做了虧心事。結果他弟弟沒多久,自己唯一的兒子就死了,重病而死。他因為太傷心了,哭到雙眼失明,沒多久也死了。而他的哥哥考上進士以後,家道非常興盛,後代都很好。我們看,本來同樣命運的人,就因為犯了淫戒,整個命運完全不一樣。這個是不得不讓我們謹慎的。說實在的,常常男人都說色戒太難伏了。當然,現在連女士也要小心,因為劉德華這樣的人太多,看太多了,現在也都很崇拜那個。我們有時候看,在飛機場,看到那些女生在等男歌星,也是只能搖頭。那個男歌星一出來,「啊!」能叫多大聲就叫多大聲。還有一個更扯(離譜)的,好像是為了去看劉德華演唱會,跟她爸講:「爸,你拿錢給我買票。」他爸說:「我沒錢。」農民。她說:「爸,你可以去賣腎。」所以你看,人的情欲上來的時候,愚痴到什麼程度?為了去看一下劉德華,叫她爸爸賣一顆腎給她去看,愚痴!後來好像劉德華勸她不可以。歌星也要給社會帶一個好榜樣,孝道重要。

  事實上我們假如了解一個真相,就是所有這些欲望、煩惱,它不是真的,它是假的,你把它當真了,它就好像很有力量,你知道它是假的就沒了。打一個比喻,就好像小偷爬上你們家的圍牆,小偷要進來了,就好像要爬到你的心裡面去了,這個時候只要主人警覺到了,桌子一拍,「哼!」那個賊會怎麼樣?他作賊心虛,你這麼桌子一震,「啪!」他就從牆上掉下去了。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大家有沒有看過「達摩祖師傳」?你看二祖慧可問達摩,「我的心不安」,煩惱,心不安。達摩祖師說,「來,你把心拿來,我幫你安」。(大家把不安的心拿來,我幫大家安。對不起,我的功力不夠。)不安的心在哪兒,壞脾氣在哪兒?大家把壞脾氣拿出來,Let me see(讓我看一下),沒有,它是假的,剎那在那裡變化的。你把它當真的,它就常常來給你搗亂,你知道它是假的,它就沒力量了。有一個男子,他的朋友跟他講,「我把城裡面最漂亮的女子幫你安排在哪一個飯店,你趕快過去,今天晚上她陪你」。一下子欲火焚身,以最快的速度,平常不坐計程車,那一天都坐計程車,就趕過去了。你說欲是真的還是假的?那個當下他覺得太真了,擋都擋不了。結果一進房子,把門一打開,他妹妹坐在那裡。當下,「妳怎麼在這裡!」請問,剛剛的欲在哪兒,都快要衝上天的那個欲在哪兒?假的。他馬上從欲念轉成脾氣,自己的妹妹。所以愈能了解到欲是假的,這些欲念是假的,愈能夠放下它。「不行,人一定要吃,人一定要這些」,你愈覺得那些欲望是真實的,你就愈難調伏它。

  這個色戒,古來這些有德行的人有幾個方式。第一個,看到年齡比你大的女子,當媽媽看,就不會犯邪淫;跟自己年齡差不多的,當姐妹看;比自己小的,當女兒看。這是第一個方法。第二個方法,就是假如這個女子要引誘你,你就把她當毒蛇看,就是馬上就把你的家給毀了,把你的命給咬掉,你這個時候警覺性就高了,就不會陷在這個誘惑裡面去了。以後看到很漂亮的女孩子給你拋媚眼,你馬上想,毒蛇來了,「沙沙」,那個嘴巴「呲……」。(你們的鼓掌是說,我挺可惜的,沒有到好萊塢去,是吧?)第三個叫不淨觀。人為什麼會產生淫念?因為對這個身體,女子的身體產生這種貪愛。這個身體有什麼好愛的?大家注意看,現在把顯微鏡拿出來,把我們的身體看一看。我們每天為什麼要洗澡?三天不洗澡,搓一搓,藥丸都出來了。垢、汗、涕、唾……大家看,一個人三天不刷牙,美不美?這個毛髮、爪齒、骨肉、膿血、大小便利,講白了,我們這個身體是包一層皮而已,就是一個很漂亮的花瓶裡面裝著大便,這個就是真相。漂不漂亮?裡面是大便,所以為什麼叫臭皮囊?不只是男人不能貪色,女人也不能貪這個身體。但是這個身體也很可貴,你藉這個身體提升了你的靈性,你成佛作祖,那你這個身體就有價值了。你執著這個身體,貪愛,造一大堆業,那就是愚昧了。這個叫不淨觀。

  諸位男士,假如我們一想,人都有這些東西,你那個貪愛就不見了。然後你還想,她假如八十歲長什麼樣子?然後你看人死了,幾個小時就開始腐爛,裡面都生蟲了,你還有什麼念頭?心如止水。所以不能執著身體,要看女子的美德。這樣,太太愈看就愈莊嚴。大家有沒有看?我們有受過傳統文化教育的長者,五、六十歲,你看他坐在那裡就有威儀,看著很莊重、很舒服,他有氣質。氣質才能夠讓人看一輩子都非常的舒服,尊重他。所以要重德,不能重色,不能只重外貌而已。

  這節課先跟大家分享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