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馬中心第二屆中華傳統文化進修班—四五OO年前中國的遠祖是如何教導他的後裔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六集)  2010/5/6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53-0006

  大家早上好!我們昨天小組討論德育故事,討論得都很熱鬧。對於一些故事,我們可能覺得,一定要這麼做嗎?一定得要死才行嗎?問到這裡,一定得要死嗎?這個也告訴我們,古代人他們在思考事情,有比死更重要的東西,就是倫理道德。他寧可遵守倫理道德而死,他也不願違背倫理道德而活。這樣的心境值得我們佩服、值得我們學習,因為我們很怕死,就做不出來了。

  慕賢當慕其心,他們可以「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氣概,那樣的胸懷是我們所不及的。而且他們的考慮,就像《了凡四訓》裡面的一句話,「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這是有受過傳統文化教育的人,他都會這樣去思考問題。我們現在,在成長的過程當中,我們自己有沒有受到社會風氣的影響?不知不覺就影響了。所以我們比較容易急功近利,會求眼前,會比較重視自己的感受,就是「我的喜好」、「我的厭惡」,我們是很容易被這樣的心境給牽動。我們看前面的不論現行,而論往後會不會產生什麼副作用。故事裡面的主人翁,他的身分可能是王妃,她影響的層面可能是一個國家,所以她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她都會考慮到對整個社會的影響。以前讀書人,每個人都有這種態度,「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一切言語行為都要給世間做榜樣。師長為什麼一直提醒我們「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是一個讀書人應有的心境,我們沒有行為世範的心境,就不是叫讀書人了。因為有這樣的心境,感得社會大眾幾千年來對讀書人尊重。哪怕他是家徒四壁,他被請到祠堂裡面來教四書五經,所有的爺爺、奶奶、曾祖父、曾祖母,一家的長輩,只要有什麼好吃的,一定告訴他的孫子、這些晚輩,趕緊先拿給先生吃,就是趕快拿給老師吃。我們從這些老人家就可以感覺到以前讀書人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

  說到這裡,我們也很慚愧,現在的教授、老師在人民的心中是什麼地位?可能印象當中,已經有為數不少的人,現在都在追名逐利,老師也在拼命賺錢,可以買Benz(奔馳車)、可以買BMW(寶馬車),是不是叫做「雙B」?請問這樣的行為能讓老百姓打從內心尊重老師嗎?所以社會在變,但是一些做人的態度絕對不能變。讀書人沒有胸懷天下,那書都是白讀了,人家會恥笑我們,讀歸讀,做歸做,最後下了一個結論叫偽君子,那就完蛋了。不只對我們厭惡了,我們更怕的是,對聖賢學問都沒信心,那我們就變千古罪人了。只看眼前能過好日子,把文化的形象都破壞掉了,這怎麼得了!我們這幾天讀《孝經》,其中有句話一定要讀進去,那我們就是名符其實的知識分子了,叫「言思可道,行思可樂」,「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你看,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應對進退,都可以給世間作表率。有了這樣的心境,謹慎的態度就出來了。言語不會隨便,涉世以慎言為先。

  我們昨天講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個知裡面還要包含,「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我們今天考慮不深遠,不要亂講。不要好(音耗)去跟人家談,談自己的看法,自己沒有很清楚的,不要亂講。這個是對言語要負責。因為我們可能思惟裡面說,「這個沒什麼關係」,「這個都小事」,「明天再做就好了」。這樣的心境,帶動的都是沒有當下去力行,都是把事情給輕忽了,「明天再做就好了」。我們前幾天也跟大家講到,姜太公先生勸文王,聽到的道理沒有馬上做,不吉祥,叫「宿善……」你們都入定了嗎?「宿善不祥」。其實,人之所以這一生不能成聖成賢,兩個字害的,「因循」、「苟且」,「明天再說了,這個沒什麼大不了」。「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一個王妃的一言一行,她有沒有守信,這是攸關天下的事情。她假如不守信,給全國老百姓什麼心理?「哎呀,沒關係啦,下次再守就好了」,這個信很可能很快速的在這個風氣之下就下降了。所以她時時以考慮到全國人民、她帶了什麼頭為念,她不願給老百姓不好的影響。這個就很可貴了。

  我們看到,現在的社會跟以前的比,變化很大。社會在變,我們要不要跟著變?這是一個很需要考慮的問題。我們思考一下,社會在變,我們也跟著它變,請問會變到哪裡去?我們常常聽到成語說,不要「隨波逐流」,我們跟著它變,會怎麼樣?結果會怎麼樣,誰知道?所以一個人要變,要變得愈來愈好,要變得讓社會走向正確的方向,首先他要知道不變的原則是什麼。他不知道不變的原則,他變到最後一定是隨波逐流。我們學貴立志,我們不隨波逐流,我們是「聖與賢,可馴致」,人的志氣要提起來。我們自己掌握了不變的原則嗎?假如還沒有,不要輕易動,寧靜以致遠,先靜下來看清楚,可以想得更遠。老子講,「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這個是老子的教誨。《左傳》告訴我們,「棄常則妖興」,人背棄了常道,很多家庭、社會的種種亂象都浮現出來了。現在是資訊爆炸的時代,太多的理論、太多的說法,我們自己心裡假如沒有正確的做人做事的準繩,真的是人云亦云,都被影響了。

  大家可以去做一個實驗,您遇到一件事,你去問五個人,很可能五個人的說法都不一樣,請問大家聽誰的?「哪個人我最喜歡就聽他的」,這樣叫愚痴,叫感情用事,不理智了。其實我們要去問別人問題,很多時候都比較喜歡找那個跟我們想法差不多的。反而那個會批評我們、指正我們的,心臟有點怕受不了,看到他趕快跑。所以人能接受忠言,是有修養的。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卻是利於病。我們今天面對種種的說法、看法,首先我們要形成我們的判斷力,我們才能吸收正確的價值觀。而這個判斷力一定來自於智慧,可是智慧一定從學習當中來,「好學近乎知」。我們昨天提到,好學為什麼能跟智慧相近?主要是因為這個學字裡面能從格物下手,把煩惱給放下了,煩惱輕,智慧長。這個學不是一直擠進去很多的知識、學識,而沒有去內化,沒有去力行。只要是擠進去而沒有內化、沒有改習性的,一定產生傲慢,一個都逃不掉。所以《弟子規》提醒我們,「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學習的認知一定要正確,學習是放下的過程,明理以後去放下這些習氣,恢復我們本有的明德、本善。

  學習產生智慧,跟誰學?要跟聖人學,因為聖人不在了,跟經典學習。所以經典開人的慧眼,沒有經典,真的我們對似是而非的道理沒辦法判斷。這個我們僥倖不得。所以我們以後要判斷什麼事情,把《弟子規》、把《太上感應篇》、把《論語》翻開來,它裡面一定有讓我們可以判斷的標準。因為現在名師很多,名師上一次課要多少錢?說到這裡我就很慚愧,因為好多這種名師都是從台灣來的。我在這裡代他們向大家道歉,讓大家花了不少錢。我們假如了解這些經典,一舉其中的一、二句,就可以馬上判斷他到底有沒有學問。比方說,有一個名師上來了,上一次課還要上萬,有沒有符合師道?(聽眾答:沒有。)有沒有符合「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聽眾答:沒有。)

  師道,以前兩個行業最受尊重,醫生還有教書。我們看,醫生有沒有跟人家談收多少錢?(聽眾答:很少。)不是很少,沒有,他說不出口。為什麼?因為他是宅心仁厚,他就是人飢己飢、人病己病的胸懷在行醫。很多好的醫生,半夜有病苦,他是聞聲救苦。所以老百姓覺得他們都念念為人著想,特別的尊重他們。他們不談利,只談義。當然,現在很多課程也要有相當的花費,他也要讓這些老師,還有他們的整個工作人員都要生活穩定。這個時候收取合理的費用是對的,所以才叫「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可是他收得很貴,然後拿著錢,晚上還跑去卡拉OK、跑去酒店,你判斷他這個人怎麼樣?有沒有學問?鐵定沒有學問。還這麼放縱欲望,甚至於旁邊的女孩還常常換。有這樣的名師,收的費用又很高,而且他那些道理真是胡來。什麼道理?「多換女人,才有靈感」。現在這種價值觀,包含在演藝圈、搞藝術的人,都真的是那種邏輯。他假如在古代,我敢跟大家保證,他會被亂石擊死,你相不相信?真的,時代不同了,現在他們能活著,真的是萬幸。可是人間的罪他逃得掉,上天的罪他逃不了,「多行不義必自斃」,這個是《左傳》上面寫的。

  我們剛剛講到的不論現行而論流弊這些道理,在演藝圈特別的明顯。大家注意再去看看,香港有一些都提倡暴力色情的,很多這一類的人現在都不在了。所以事實上惡有惡報、善有善報,我們現在人太浮躁了,真正靜下心來,統統在我們身邊,都看得到。這個是他帶了一個不好的頭,罪報就很重了。這些收取很高費用,又行為不檢點的,罪孽比他們都更重。為什麼?因為底下的人稱他什麼?稱他老師。他斷了人家的慧命,這個罪比殺人家的命還要重!人死了,他沒造什麼惡,十八年之後他可能又是一條好漢。可是把人家的思想觀念引錯了,他可能這一生錯誤造成萬劫不復的後果。這個時候,這個老師就麻煩了,常常閻羅王調他去問話,他到時候就忙碌了。

  所以韓愈先生提醒我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孔子告訴我們,「士志於道」,一個讀書人說他志於修道,可是卻很難過、很羞恥穿得不夠名牌、吃得不夠好,這個根本就不用跟他談修身了,不足以議也,他的心還是重視欲望。所以人不進則退,重視欲望,「給我怎麼樣怎麼樣了,我就怎麼樣怎麼樣」。我常常聽到、遇到一些人,他們就說了,「等我賺到幾百萬了,我一定支持你做傳統文化」,「等我有錢了,我一定來支持你」。告訴大家,經過了六年半,我還沒等到一個人回來找我。所以人當下都不能行善了,還能保證六年以後來行善嗎?保證不了。而且老祖宗提醒我們,欲似深淵,它是沒有底的。所以,追求心靈的提升相當重要。人生就好像讀書一樣,人生其實什麼都帶不走。諸位學長,我們哪一樣東西帶得走?這個身體帶不帶得走?連身體都帶不走,其他都更不用講了,連最近的都帶不走。既然都帶不走,那我們每天苦苦在追求什麼?人生像讀書一樣,學習,只有自己智慧的生命(慧命)帶得走,智慧帶得走,所做的一切善事帶得走,所做的一切惡事也帶得走。人一想通了,就知道人生應該怎麼經營了。他要經營有價值的東西,可以利益自己,又長久利益子孫的東西,而不是留一些帶不走,甚至於留一些會讓子孫去爭、去奪的東西,那就沒智慧了。

  所以「勿以財貨殺子孫」,我們台灣很多企業家,留了不少錢,這個企業家還沒有埋葬,他的孩子們在做什麼?大家看,第一代爭財產,到他的孫子怎麼樣?可能開記者會對罵了。留與兒孫作好樣子看,人現在都想不到那兒了,都是爭眼前,「這口氣我忍不了!」誰能考慮到給後代子孫帶個好榜樣?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這些企業家在整個社會的名氣也是很大,他要不要對這個社會負責?(聽眾答:要。)他的名氣很大,他做錯了,這個因果他要負。名符其實,你名不符實了,這個叫造不好的影響。所以《三字經》說,「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每一個名背後都有相對應的職責。你有好的名,你要去做好事;你不做好事,你糟蹋這個名,就對不起老百姓了。人有這樣的認知,他的位置愈高,愈謹慎。所以《孝經》裡面告訴我們,「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他才能夠把這個團體帶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把它換作現代的說法,叫「保其企業而和其同仁」。經典都可以用在現代的整個社會狀況,它的精神絕對不會變。

  剛剛我們跟大家講到的,人這一生,帶得走的是智慧,是所行的善,人這一生學得很好,就升級了,靈性提升。孔子講的,「精氣為物,遊魂為變」,這個是在《易經》裡面講到的。我們這個身體,精氣為物,有物質(五臟六腑)再加上整個氣在運作,這個身體是為我們靈魂所用。可是遊魂,這個身體不能用了,怎麼辦?諸位學長,你騎腳踏車,腳踏車壞了怎麼辦?(聽眾答:修理。)就好像人生病了就看醫生。修理到最後,實在沒辦法用了,怎麼辦?(聽眾答:換一台。)那你要越換越好還是越換越不好?(聽眾答:越換越好。)那是人之常情。可是你要越換越好,你要有判斷力,假如這個男子想要越換越好,可是他很好色,他一換身體,醒過來,「我的鼻子怎麼這麼大?」他可能就變豬去了。你越換越好,是你的靈性很高,你才能夠越換越好。大家注意看,要換哪有那麼容易?我們傳統文化說「五福臨門」,一個人有財富,一個人健康、長壽、好善(他的心很善良),第五個叫考善終,叫好死,俗話講「好死好超生」。但是現在問題來了,現在人好不好死?你看,時代變得很快,以前罵人的話,現在已經不是罵人了。

  現在人真的都不得有善終。我有一次到香港遇到一位朋友,他幫我們服務,他開車,剛好早上車子很多,開得很快,他就說到:「我們香港人什麼都快,就是死比較慢。有的你看,躺在醫院彌留,有的躺五年、十年都有,很辛苦很辛苦。」所以這個五福,最大的福,就是死得很好,甚至是沒死。大家看,那個坐著就走了的,你看他死了沒有?他是活著去好地方了。所以我們看德育故事裡面,很有德行的女人,晚上她的家裡人都聽到從來沒有聽過的美妙音樂,結果一看,她走了,沒病就坐化了。德育故事裡面都有。那音樂從哪裡來?從天界來,你們聽過沒有?(聽眾答:還沒。)時間還沒到。聽過了也別執著,到處炫耀,你就麻煩了,你有貪著,魔就來了,就來引誘你。好境界,心不罣礙,多好,我們行善又不是因為要聽好音樂,行善本來就是我們應該做的。人生就是學習,學得好,智慧提升了,靈性往更好的地方去走;假如學得實在是差強人意,就留級;學得太差,降級。大家注意,地球所有的動物有多少,是人類的幾倍?所有動物的總數,昆蟲、螞蟻、無尾熊……人類的幾倍?太多倍了。所以大家想一想,墮落容不容易?很容易,提升不容易。所以《弟子規》提醒我們,「流俗眾,仁者希」。這個人間挺美好,也會容易讓人留戀、讓人墮落,必須保持高度的警覺。孔子提醒我們,人生的幾個過程,都有非常重要要對治的習性。「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

  昨天給大家寫錯了,就是孔子講的「足兵、足食、民信之」,這三個治國應該要建立的事情。足兵、足食,有很好的國防,有很好的老百姓的食糧,讓他們都生活無憂,吃得飽、穿得暖,還有一個是民信之。當這三個只能留兩個,第一個是先把軍隊去掉,不要讓老百姓餓死了。再來是去掉食物,因為自古人都難免一死,可是只要人民對領導、對政府的信心失去了,這個國家就可能很快的毀於一旦,「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所以一個企業團體,縱使現在有很多的財富,只要失去人民的信任,很快就會瓦解。

  我們看孔子這個提醒,少年的時候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這個以男士來講,中年男人就常常喜歡跟人家比高下,常常嫉妒人家的才華,就會造成團體的對立,在那兒內耗、搞黨派,爭起來了,對組織的損失非常非常大。歷史當中,好多朝代都有黨爭,就是這麼搞出來的。所以人不能有好勝心、爭鬥心,要有寬容心、欣賞別人優點的心、隨喜別人好事的心才好,不然會對組織傷害非常大。以至於跟同業的人造成很嚴重的競爭,搞得整個領域都烏煙瘴氣的,這個不好。為什麼?我們同業的爭起來之後,整個消費者會瞧不起我們,會對我們沒信心。有錢大家賺,何必錢都一定要我賺?其實人就是愛貪、就是愛爭鬥。我們冷靜想一想,真正那個大公司拼命賺錢,他真的幸福了嗎?你人生只把錢放在第一位,其他的都沒想到,怎麼可能幸福?一天二十四小時,工作二十個小時,拼了命,請問他的身體會不會好?請問他的家庭會不會好?都不會。幹嘛一定要所有的錢都到我旁邊來,我才覺得我這樣叫成功呢?錢夠用就好了,讓每個人都能賺到錢,幹嘛要錢都到我身邊來?結果真的拿到那麼多財富的時候,他的人生已經失衡了,鐵定出事的。所以人看不開,該是我們的,遲早是我們的,幹嘛去爭?爭到最後,身體垮了,家庭也毀了。所以這個貪字對我們人生的障礙非常非常大,貪、爭,孔子講得很準。

  最後,「及其老也」,年紀大了,「血氣既衰,戒之在得」。人老了,患得患失,「我以前當董事長的時候,人家一看到我馬上給我倒烏龍茶,現在都沒人倒了」,患得患失了。有一個人當官退下來了,每天很鬱悶。他身邊的人看他這麼難過,就想了個辦法,差不多過幾十分鐘,就在他的門口喊:「某某部長來啦!某某縣官來啦!某某書記來啦!」然後他就舒服多了。大家講,他能舒服多久?(聽眾答:沒多久。)人不把執著放下,靈性是一直在往下沉。戒之在得,人老了,應該享清福,應該知足常樂。他假如又在那裡比,「哎呀,你看人家娶那個媳婦,嫁妝有多少」,「你看人家那個兒子,一個月收入多少」,他每天就煩惱一大堆事情。我們真正愛我們的父母,他們年紀大了,最重要的,養父母的智慧。智慧怎麼來?得放下這些人生的執著、欲求。引領父母學習古聖先賢的教誨,這是大孝,利益的不只是父母這一生,還能利益父母的來生。不然他一直貪著下去,他就很難提升了。我們剛剛講到的,一個讀書人厭惡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代表他的貪欲重,這個就很難修道。我們今天奉養父母,一定要讓父母衣食無缺,但是不要增長父母的貪心,這個就有愛而沒有智慧了。引老人重視精神生活,這個就對了。不然我們都順著整個世界的價值觀,不斷的在追求名利,到頭來自己不快樂,家庭也都不快樂,老人也不會快樂的。這個是「急急忙忙苦苦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是是非非何日了,煩煩惱惱幾時休?」人有時候要看得破,要放下帶不走的,努力帶得走的。

  剛剛我們一直在思惟,面對現在種種的思想觀念,我們要形成判斷,得要根據這些恆常不變的人生道理。這個五常是仁、義、禮、智、信。諸位學長,母親出去工作,而沒有能把家庭照顧好,沒把孩子照顧好,請問符不符合仁義禮智信?這個時候你就不能說:「哎呀,現在女人出去工作的都很多,這個正常啦!」不是這個邏輯。大家要注意,這三、五十年,女子統統出來工作了,請問我們的下一代情況怎麼樣?不好。再下去會怎麼樣?這個民族文化就整個斷根了。從這裡我們就知道了,天下的安危,女人太重要了!安危的安字、安全的安字怎麼寫?這個家,誰在了就安?(聽眾答:女人。)大家注意,女人在家,安了哪些東西?第一,孩子的人格、孩子的心靈很安,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我每天都不去流連忘返,去打什麼電動玩具,我都是先回家,門打開,「媽!」還沒看到媽媽,「哦,今天有紅豆湯,趕快上去喝」。時時處處都感覺到媽媽的愛。一個人的內心充滿了愛,他不跟人計較的,為什麼?一個人覺得自己很滿足,他就希望去給予;一個人覺得內心很匱乏,他就要去控制,他就要去奪。所以人為什麼沒有安全感?這個根源在家庭沒給他足夠的愛,源頭,病都病在這裡。所以今天你看到所有這些行為很偏頗,告訴大家,他沒啥病,就是缺愛而已。所以也告訴大家,我也沒啥病,就是缺睡覺而已。真的,我五臟六腑都還挺支持我的。所以事情都不複雜,你回到源頭才能解決,不然解決不了。你說在那裡心理輔導,他一天能接幾個電話?接得連耳朵都快壞掉了。假如孩子沒有得到很好的照顧,這些有問題的人會像雨後春筍繼續出來。

  所以大家想一想,我們這三、五十年確實做了一個實驗,就是女人出來工作。你們出去不要說我反對女人工作,你們不要出賣我,我從沒講這句話,我現在只是客觀分析給你們看。剛剛我們在思考的就是,現在的人就只能感受到現在,感受到下一個月有薪水,就只能感受到這麼短。他感受不到孩子的心、孩子的人格、孩子的一生,感覺不到,甚至他感受不到對整個社會的影響。有的女子就不服氣了,「我可以工作,我也可以把家庭照顧好!」對,妳行,別人行嗎?你看我們講這句話的時候,只想到誰?自己。可是事實擺在我們眼前的是不行,真的,我自己一個人住的時候,都覺得理一個家挺難的。我只是理家,把家裡給弄好而已,我都覺得累得不行了,更何況還要相夫教子。相夫教子是真本事,那個心要很靜。妳的孩子第一次說謊,他的眼睛在那裡飄浮的時候,妳馬上可以知道。「慎於始」,把他導正過來,他一輩子都不會再犯。可是當我們的心很浮躁,沒有辦法體會到孩子的狀態,等到我們發現他會說謊的時候,都已經很難再拉了。

  母親陪伴孩子,當然不是說父親不用陪,因為你一個家裡面,很重要的兩個任務,第一個就是經濟的承擔,第二個就是照顧家庭、養育後代的重責。大家想一想,是賺錢重要,還是養孩子重要?都很重要,但是較量起來,還是教育孩子重要。為什麼?孩子沒教好,財富都經不起敗家子去花。「成家猶如針挑土」,你看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在成就這個家庭,積累財富,好像拿著針把沙子一點一點聚起來,這叫成家猶如針挑土,小心謹慎、省東省西的。「敗家好似水推沙」,一個家庭的財富要敗,就好像浪拍起來,水一下子就把土全部捲掉。我自己親身聽聞到一個例子,不知道跟大家講過沒有?一個企業的創始人之一,一生賺了二十億台幣,二十億台幣最起碼也是四億多人民幣,很多了。他七十歲中風,他的兒子跟孫子在一年之內把他的二十億全部花光,一年。結束了嗎?(聽眾答:沒有。)當他的孩子跟孫子把二十億花光之後,有沒有走到他的面前,「爸,我對不起你」,「爺爺,對不起你」,然後在那裡磕頭磕到流血,是不是這個結局?那個是他爺爺作夢的時候夢到的,事實上不會這麼演。所以二十億花光不是結束,是剛剛開始。他的兒子跟孫子會繼續成為賭博的奴隸、欲望的奴隸。

  所以為什麼教育擺在第一,這不是沒有道理的。「教學為先」,治國、治家都是如此,我們看,安了孩子的心、安了孩子的人格、安了孩子的健康。現在多少人得中風、癌症,連十八歲、二十歲的都大有人在。從哪裡來的?從亂吃來的。現在都不在家吃,都在外面吃,不衛生、油膩,致癌物一大堆。再來,男人都不回家吃飯,在哪兒吃?我不知道。他假如到這些飯店、酒店去吃,會發生哪些事?「英雄難過……」這一句不對,這一句《論語》裡面沒有,應該叫「男人難過美人關」。很多讀聖賢書的人,遇到這些境界他都不一定有把握,更何況現在的男人都沒怎麼讀聖賢書,我們這裡的男士除外。都沒有這個定力了,你還常常讓他在花叢裡面轉啊轉,哪有不暈頭轉向的道理?所以現在當男人也不容易,諸位女同胞要多體恤一下。現在想當君子的,一想到顏回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看了會讓自己起心動念的,不能看,結果一看到女同胞都穿成這個樣子,他們走路只有埋著頭這麼走,連廣告都不能看。所以不能再把男人推到這些地方去了,要讓他回到最溫暖的地方,讓他回到可以學傳統文化的家、可以享天倫之樂的家。

  大家想一想,看起來是賺到錢了,孩子、家人多花了多少醫藥費?我們在那兒忙前忙後,又有「婦功」,能力又很強,省了多少家庭的開銷?再來,陪孩子讀書,養成好習慣了,補習費可以省掉。再來,孩子以後不懂事,創業花了很多的冤枉錢,有沒有省掉?有,而且他創業亂搞,你都不知道什麼時候是個盡頭!再來,當孩子人格有問題,得憂鬱症要花多少錢?得癌症要花多少錢?以後他交女朋友,結婚了吵吵鬧鬧,不要說花錢了,你要操多少心?大家算盤打完了沒有?當然,大家聽完不要太激動,落實傳統文化要理智,要循序漸進。妳不要回去桌子一拍,「先生,我不幹了!」這樣不行。到時候我走在路上,會有一個很壯的男人跑過來,「你是不是蔡某某?」我一看他的狀況,好漢不吃眼前虧,「我不是,我是他弟弟」。結果這個男人說:「他只有兩個姐姐,沒有弟弟。」因為他在家裡被疲勞轟炸「幸福人生講座」,所以對我們家的家事了解得特別清楚。當下他說「他只有兩個姐姐」,我說:「對不起,我是他堂弟。」

  所以我們人心要柔軟,所有的調整都是循序漸進。而且調整有一個前提,是什麼?建立溝通、建立共識,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做什麼事愈急,反而適得其反。我們北京有一個企業家,他這一次也在青島論壇,第三屆青島論壇,也跟大家分享。他的餐廳非常成功,我們都去過,做得是相當的用心。他現在循序漸進,慢慢把它改成素食,而且我們去的時候,他們素食確實做得非常好。他很清楚都有一個過程、步驟,你馬上調過來,家人不能接受,員工不能接受,好事之後還是沒有結果。所以人心要柔軟,要體恤、要循序發展。很多,比如我們一個同事,回去之後就跟她先生講:「素食好!從今天開始,我不煮肉給你吃了。」這麼幹就麻煩了,家裡就出問題了,所以她來的時候皺著眉頭,很難過。今天我們在落實傳統文化遇到障礙,不能怪別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要不就是我們急於求成,要不就是我們控制的欲望太強,才會造成這些煩惱。「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這個心境很重要。我們看到,這是一個標準,我們之後再以這來做一個專題,跟大家再交流。

  我們現在先觀照一下,父母都忙在工作上的時候,能體會仁是兩個人,想到自己就想到別人嗎?想到自己,有沒有想到自己親生孩子的需要?他現在最需要什麼?其實說實在的,天地很微妙的,道法自然。女子給孩子哺乳,這個是自然。所有的牛奶做得再好,技術再高,現在還做不到母乳的素質。而且那裡面含有很多的好菌,可以讓一個孩子腸胃非常健康。一個人從小腸胃健康,他就不生病。萬病的根源在脾胃,他吸收都不好了,你給他吃得再好有什麼用?補品再多也沒用。所以能哺乳是最好的。母親從孩子在胎中到生出來,三年哺乳,共要喝掉母親差不多一千公斤的血。所以為什麼女性老的時候,骨頭會裡面比較空?都把自己奉獻給孩子了。

  我們看義,我們有沒有對家庭的義,對下一代的義?還有智慧,想得多遠?還有我們對於家人的一個信諾,我們守了多少?但是,其實還是有人很罣礙,就是說,「不出去賺錢不就沒錢了嗎?」就好像我道理講了很多,家長都會說:「你講的很對,不過分數也很重要啦!」我們剛剛講了這麼多教育孩子重要的原則,「你講的很對啦,不過錢現在就是沒有」。大富由天,小富由勤儉。在歷史當中絕對沒有一句話叫「小富從拼命賺錢」,沒這句。其實我們人都很健忘,都只顧眼前在那裡思考。我們就看兩代人就好了,我們的上一代,父親一個人賺,還養了五個、七個孩子,省吃儉用,還可以買個房子。他怎麼積攢來的?我們現在是夫妻一起賺,只養一個,終生房屋貸款還付不完。差別在哪兒?所以現在有很多思考不一定隨他們意。「拼命賺,就有錢」,不盡然,假如不節儉,怎麼賺都補不了,欲似深淵。大家注意,一個孩子假如好虛榮,請問,從他的頭髮到他的腳,要花多少錢?洗一次頭髮要到美容院,眼鏡要戴雷朋的,吃都要吃好的,連刮鬍刀都要用飛利浦刮鬍刀。穿的衣服、戴的表、穿的鞋子、拿的手機還要半年換一次,還是一年換一次,打手機也要花錢。請問大家,他這一生要多少人民幣?賺,夠他花嗎?而且還不是他在花而已,假如這個太太也很奢侈,那麻煩了,這個先生再怎麼會賺也扛不住。所以勤儉才是致富的關鍵所在。我們看這些古聖先賢留下來的智慧,我們才有辦法判斷,才不至於隨波逐流。

  我們複習一下。昨天跟大家講到,有效學習的方法、心態,第一個是解行相應。不要翻書。告訴大家,腦子是愈用愈活,你不用它,它就鈍。真的,李炳南老師九十幾歲講課,不用拿稿子。「《詩經》說……《書經》說……」他就是腦子常用,很精明、很清楚。有時候人太有福了,依賴的東西愈多,人的能力愈下降。聽說現在打電腦很輕鬆,打打打,現在連字都不會寫了。第二,學貴力行。我們昨天講到,從《弟子規》看,哪一句最難做,自己先力行。報告大家,我昨天有看兩則德育故事,因為我跟大家give me five(擊掌約定)。但是記住,不要趕進度,假如覺得這個故事體會得還不夠深,重複再看,不要囫圇吞棗。這個是學習,還是深入。真正感覺到這個聖賢人的德行、存心印到我的心上了,再看下一則,這就有味道了。第三,不自欺。我們說的,第一個是時時自知之明,勘驗自己的狀況。第二,知之為知之,不可以裝懂。第三,有過必改。孔子對改過的態度重複提醒,因為改過是提升自己學問最重要的一環。發現自己的過失叫開悟,沒有活得糊里糊塗;改正自己的過失,人就提升了,這個叫真修行。孔子也講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我們昨天建立一個默契,看到孔子講「已矣乎」、「如之何」,我們神經要繃緊。就是孔老夫子在嘆氣了,我們不能再做出讓他老人家很失望的事情。這一段,孔子後面也是說到,假如人這個樣子,我也拿他沒辦法了。哪些情況?法語,就是經典的教誨,就是別人給我們義正言辭講的、跟經典相應的這些話,都屬於法語之言。我們打開《弟子規》、打開《大學》,這些都是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我們聽了、看了,「講得好!」認同。可是,不是這樣就結束了,能夠對照自己,趕緊改正不符合經典的這些行為,叫改之為貴。不能只是口頭上在那裡「太好了!講的都對」,結果自己習性還是習性,那個就是有口無心。

  巽與之言,有一些是人家的肯定,有一些是人家委婉的勸告。面對人家的肯定,我們要謙退;面對人家委婉的勸告,我們要反省。這個是巽與之言告訴我們的。我們聽了挺歡喜的,「沒有沒有,謝謝你鼓勵,謝謝你提醒」,歡喜的接受。可是歡喜完,也沒有反思,也沒有修正,其實還是糟蹋了別人的鼓勵跟提醒了。高興了卻不去反思、修正,覺得這些法語很好,卻不去改正自己,其實這個都是修到表面,甚至修到虛偽去了,就很不好。這個是有過必改,很重要。

  再來,不自欺還有一點很重要,是我們要時時觀照自己言行一致。所以師長一開始給我們的一個叮嚀,老人家說到:「做到再說,是聖人;說了以後能做到,是賢人;說了以後做不到,是騙人。」這個就提醒我們,我們來學習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是希望利益別人,絕不願意騙人。但是假如我們不時時觀照自己有沒有言行一致,就很容易騙人。比方我們都勸人「看開一點,放下啦!」自己看開了沒有?自己放下了沒有?「別迷惑了!」那我們的迷惑解完了沒有?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那我們自己煩惱還揪在那裡,怎麼幫人家解惑?這個心態,其實在經典當中重複提醒這個重要性。我們看,孔子在《論語》裡面談了好幾遍,「古者言之不出」,以前的、古代的人,言語不輕易出來,為什麼?他們很羞恥自己說了沒做到,「恥躬之不逮」,「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一本《論語》,這樣的心境重複提醒,就告訴我們太重要了。只要我們講得很高,做得很低,第一個,人的傲慢會起來;第二個,會不知不覺以為自己就是這麼高,就很麻煩了。人以為自己高的時候,你要請他下來,容不容易?就很難。所以那個時候師長說學《弟子規》,我們很多同修都說:「我是學《無量壽經》的,我是學大乘佛法的,那個是給小孩子學的。」就麻煩了。「我爬到三樓了。」底下的人說:「下來吧,下來吧,下來打地基吧。」「我在三樓了,還叫我下去。」但是一樓二樓是四根竹竿架的,隨時會晃的。所以人貴自知,自己真實的狀況是怎麼樣,老老實實依經典、依師長的提醒去做就對了。

  孔子因材施教,可以在他對每一個學生的回答當中流露得非常的透徹、精彩。子貢口才最好,「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你把你要講的話先去做到,這個都是在提醒言行要一致的態度。這個也是針對子貢的情況。所以我們今天有機會跟大眾交流傳統文化,每一句是提醒我們的,是勸我們自己的。一對照還差很遠,戰戰兢兢,不敢懈怠。師長很疼愛我們,保護我們,提醒我們:「台上的是學生,台下的是老師。」一生,老人家都是這樣的心境,「台下的都是在鼓勵我,都是我的監學,都是我的老師,給我提出問題」。唯有這樣的心境,才能讓我們的傲慢不起來。不然我們這個時代的根基都比較淺,得要在心境上不離老人家這些提醒、勸告才好。不然說實在的,傲慢、好名聞利養,太容易了,什麼時候上身都不知道。

  我舉個例子給大家聽。我有一次,因為那個時候兩岸還不能直航,我每一次都要經過香港。結果有一次在香港轉機要飛合肥,我一邊走的時候,就有一個女子一直看我。我發現她看我,我就走得比較快,「是不是來討債的?」結果走走走,好像不在了,我就坐下來。沒多久,她剛好坐在我對面。告訴大家,該來的還是會來,但是你要有定力。我就坐在那裡,頭低低的。她還是繼續看,最後她終於忍不住了,她就站起來,往我的方向一直走。然後我的心臟就「砰砰、砰砰」,我在想她一定認識我,因為在台灣的電視播「幸福人生講座」已經播了四年多,四年多應該有,從二OO五年開始的。我就在那兒,「她一定認識我」,砰砰砰砰。然後她一看到我就,「你就是那個長庚的醫生嘛!」你看在這個過程當中,我的八風動了多少次?無數次。最後她說我是長庚的醫生,差點沒有昏倒。所以人的名利心,名聞利養心,太無形了,你一不小心,它整個就上來了。所以時時要戒慎恐懼,「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早上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