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馬中心第二屆中華傳統文化進修班—四五OO年前中國的遠祖是如何教導他的後裔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二集)  2010/5/1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53-0002

  大家早,謝謝!我們前兩天都在討論立志的問題,「師志如己志」。立定此志,能堅定的、有恆的去走,「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而我們立的志是效法孔子、效法聖人,所以從今往後,不管說話做事,甚至於是起心動念,都效法孔子會怎麼做、孔子會怎麼想、孔子會怎麼應對。我們以孔子為目標,不自欺的去落實,相信最起碼這一生也能契入賢人的境界。取法乎上,以聖人的標準,一定能達到聖賢的境界,所以《弟子規》說「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

  學習的過程,確實心量要不斷擴寬,古人都是胸懷天下的安危。尤其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面臨的是整個地球的危機,這些危機根源還是在人心,心善,降之百祥,《尚書》講的,「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化解社會、化解地球的危機,最重要的還是要回到根本,人心的教化。所以《禮記.學記》講的,「君子如欲化民成俗」,這個俗就是整個人心、風俗改變了。而這個化,從家庭來講,是感化家人有良善的家風;企業是感化團體有很好的企業風氣。這麼好的企業文化,所有的員工都在這個氛圍當中轉惡為善、轉迷為悟,都不斷的提升他心靈的境界,都不斷的樂善好施,那整個災難就從根本上開始化解了。

  師長老人家,尤其這十多年,參與很多世界和平會議,遇到一些從事和平工作的志士仁人,有的是宗教領袖,有的是政治領袖。像在馬來西亞有位長者,馬哈迪先生,他在馬來西亞執政,當總理當了二十二年,在馬來西亞算是執政最長的一位長者了。他不只是政治領袖,也是宗教領袖。剛好師長跟他談話的時候,他第一句話就問:「這個世界還有可能和平嗎?」一個從事和平工作者,他第一句話就問世界還有沒有和平。一來他確實是念念為了這個社會、世界,再來很可能他經歷很多事,心裡也覺得這件事情很有難度。諸位學長們,這個世界還有可能和平嗎?(聽眾答:有。)信心沒有了,是最慘的事情。有一句俗話叫「哀莫大於……」,這個就是信心沒有了,就兵敗如山倒。「信為道源功德母」,一個人對自己有信心,他才能進德修業,他才能成就、契入聖賢的境界。相同的,我們做一件事業,也都要建立在信心的基礎上。師長告訴馬哈迪先生說道:「只要把四件事做好,這個世界一定可以和平的。」社會安定、世界和平,四個工作。大家聽到這裡要了解,下面這一段話是可以恢復世界和平的道理,我們這一生可以聽到,挺幸運的,這個都是至寶。「國家與國家平等對待、和睦相處,種族與種族平等對待、和睦相處,派系與派系、政黨與政黨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宗教與宗教平等對待、和睦相處,把這四件事情做好」。結果馬哈迪先生聽了以後,皺著眉頭說,這四件事都很難。

  這個時代真正要做好事容不容易?真不容易。為什麼?人心失去聖賢教誨太久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沒有盤根錯節,哪知道刀利不利?沒有很重的承擔,怎麼知道是不是好漢?所以境界是來考驗我們的心是真的還是假的。所有的境界、所有的人事物都是考卷,我們要形成一個愈挫愈勇、百折不撓的氣概。曾經聽到,一位女校長,她剛好在我們講傳統文化的時候,因為她是貴賓,首先請她給我們勉勵幾句。這位女校長上台的兩句話給我很大的震撼。她說道:「社會愈亂,我們愈應該要站出來。沒有難不難做的事,只有該不該做的事。」這個是我們幾千年來,所有炎黃子孫處事的態度。他不是先想難或不難,他是先想該或不該。先想難或不難,那都是先想自己才有難或不難。義所當為,怎麼樣難都咬著牙過去了。大家想一想,三十年前、五十年前,我們的父母,他們維持一個家庭的難度比較難,還是現在的年輕人當父母比較難?(聽眾答:以前。)以前少說也生五個、七個,多的、水平比較高的還生一打的都有。收入怎麼樣?很微薄。你看那媽媽,八個孩子的鞋底都是媽媽納出來的,都不知道媽媽幾點睡,然後一大早就起來做事了。那個辛勞比現在的母親難多了!可是大家想一想,誰喊辛苦比較多?現在的媽媽喊辛苦喊得很大聲,可是難度沒有以前高;可是以前的母親很辛苦,一個難字都沒提過,甚至於在孩子面前都是笑臉,怕家庭的負擔壓在孩子身上,父母親全扛起來,咬著牙。為什麼?義所當為,他無怨無悔,沒有任何怨言。所以,其實不是難不難的事情,而是我們是不是真正有這一分道義去為家庭、為社會、為世界。

  當馬哈迪先生聽完這一段話,他覺得不大容易。師長講到,確實不是很容易做的事情,但是從宗教下手,就可以慢慢讓種族與種族和睦、政黨與政黨和睦,最後國與國和睦。因為全世界信仰宗教的人數非常多,而且他信仰宗教,他有仁慈博愛的存心,你把他的那種宗教熱忱,把他所有宗教經典裡面的教誨能夠弘揚開來,那這些宗教徒就有使命去為社會、為世界而努力。我們看到,在祖國大陸弘揚文化,一開始很大的比例都是宗教徒在做。這個我們要客觀去看,因為整個社會的洪流,很大的主流是以追求名利為他人生的價值觀。沒有遇到聖賢經典、宗教經典,他可能一直都是在往這個方向走。而「人之初,性本善」,他遇到這些好的教誨,他的善心也會被喚醒。現在在大陸弘揚傳統文化的人,不是宗教徒的愈來愈多。因為他們遇到經典,這些儒家的經典,他們也很認同。所以現在不見得宗教徒做得比非宗教徒多了、好了。頭確實是有宗教信仰的人帶起來的,但是帶起來不見得做得比人家好。我們可不能說,我們先做了,就一定比人家高、比人家優秀,這個態度是不妥當的。

  所以師長建議從宗教入手,這是非常有睿智的。但是問題來了,假如宗教都搞形式,也很難利益到社會。比方我曾經聽到,有當媳婦的要去廟裡做功德,婆婆有需要了都不照顧。很可能這個做法就會讓很多人不認同了,「信仰這個宗教到底是幹什麼的,怎麼連家都不顧了?」就是捨本逐末了。就好像林則徐先生說到的,「父母不孝,奉神無益」。你拜的所有的宗教神聖,全部都教我們從孝道做起,不能搞形式去了。我甚至還聽到一個例子,是一個教育局副局長跟我說到,他說,「我們那裡有個幼兒園的園長,不管幼兒園的事情,常常跑到一個千年古剎去做義工,他說到那裡做才有功德」。我們看,這個是愈學愈分別、愈學愈執著,哪來的功德?而且大家要了解,感受一下,這件事情是一個教育局副局長跟我講的。請問,他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中間傳了多少人?不知道多少人。而且這個教育局長假如常常把這個例子再去講給別人聽,那不知道多少人會誤解。從這裡我們就感覺到,不能搞形式,不能只有儀式,最重要是要把教育彰顯,教學為先。

  所以師長又建議建宗教大學、建多元文化大學,把每一個民族的文化,最優秀的都能夠教給大眾,每一個民族都可以感覺到,「那個民族的文化這麼好!」互相尊重。不了解,就互相批評,所以了解很重要。現在很多的衝突都來自於種族彼此之間不了解、宗教彼此之間不了解造成的。所以能夠學習各個民族好的文化、各個宗教好的文化,人與人互相尊重、互相學習,人心就和諧安定了。

  我之前看過《可蘭經》一段話,非常感動佩服,提到,「在憎恨與喜悅的日子說公道話」。這個是很有難度的,我們恨一個人、厭惡一個人,他什麼好我們都看不到,整個心就偏掉了。所以《大學》裡面告訴我們,心「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這個心偏掉,不是心正的狀態了,心不正,身就修不了,要修好這顆心。其實大家想一想,人的心一偏掉,人心就不平了。可是,為什麼自己心態不對的時候,都體恤不到人心的變化?還是被自己的欲望給障住了。「我就想這麼做」,就不管別人了。從家庭來講,父母一偏心,這個家就有風波要產生了。心偏了,人心就不平。

  有一個父親,他有兩個孩子,一個哥哥、一個女兒。哥哥成績比較好,女兒成績平庸,所以這個爸爸就特別疼這個哥哥。這個父親是一個單位的最高領導,大家要想想,一個單位最高領導,不見得能把自己的家治好。大家想想,假如你的兒子成績很好,女兒成績不怎麼好,你要對誰比較好?(聽眾答:一樣好。)一樣好是在心境上,在事相上不一樣了。一個仁慈的國君,是對富人比較好,還是對貧窮人比較好?在心上一樣好,事上你當然要去幫助那些貧窮的人才對,而且你幫助貧窮的人是真正幫助有錢的人。他有錢了,你幫助他什麼?他有錢,你再給他錢,那是幫助他嗎?你給他最重要、最需要的,那叫幫助他。所以這個時候你接濟貧窮的人,不就把有錢人的善心給喚醒了嗎?所以這個女兒能力比較差、成績比較不好,父親多花一些時間陪伴女兒,不就把這個愛心傳給他的兒子了嗎?這個兒子的善心不就是他一輩子最好的財富了嗎?可是人一有好惡,感受力就一直下降了。所以大家想一想,一個人在什麼狀況之下智慧最低,哪一段時間?談戀愛的時候,如入無人之地,好像這個世界上只剩兩個人,旁邊的人、發生什麼事,哪怕是父母,都不干他的事。好惡心作用會變成這個樣子。

  所以這個父親有虛榮在,他就會對這個哥哥很好。但是我們要看到,事物是持續發展的,這個父親對哥哥非常好,什麼都順著他,「太給我長面子了!要什麼我就買給你」,反而對這個妹妹忽視,「太差勁了!給我丟臉,家裡的事都妳幹,哥哥不用幹」。這個哥哥就傲慢了,恃寵而驕。妹妹呢?好一點,自卑,假如性格比較強,就跟父母對著幹了。這樣的性格,一走到社會上去,就對團體、對社會都不滿。所以現在很多孩子走在路上,無名火很多,一把火就把人家幾台機車都給燒掉了。他那個無名火的源頭在哪裡?在於我們父母沒有好好愛他,他才有那麼多火。其實這個世界沒有很複雜,所有有問題的人就是缺愛而已,給了他愛,他慢慢就改善了,不是很複雜的。

  也確實,這個哥哥後來真的拿到博士了,妹妹專科畢業。我每次講到這個例子的時候,我都覺得很慶幸,因為我父母沒有分別心。因為我成績比較差,我姐姐都是全校第一名,每次頒獎,又在同一個學校,只要講到頒獎兩個字,我的頭就是這樣低下去,一念又是念我姐姐排在第一個位置。站在那裡,假如地上有洞,鑽下去會比較舒服一點。所以大家要了解,我們成績很好、事業很好,或者是長得又比較帥、比較高,什麼條件都比其他兄弟姐妹好的時候,要懂得體恤他們也不容易,那個氣勢不要去壓到這些兄弟姐妹,壓到了,就是我們已經傲慢,覺得自己高,兄弟姐妹低,這個態度就不妥當了。所以家人相處,謙讓非常重要。謙讓是給別人留餘地,才能成為一個能為人設想的人。父親在那裡讚歎你,「生你這個兒子我最高興了」,我們在那裡「對呀對呀,爸說得真好」,然後其他的兄弟在那裡很難過。當父親在那裡讚歎我們的時候,其實兄弟姐妹也不好受,這個時候你馬上說:「哎呀,這幾年妹妹最照顧母親了,弟弟做的哪些特別好」。父親一想,對對對,也想起其他兄弟的這些好,其他兄弟就感覺「兄長時時都能看到我們的付出」。

  所以人是很容易傲慢的,「勿諂富,勿驕貧」,人一有錢,驕貧的態度起來了。不只人有錢會傲慢,學歷高會不會傲慢,雙眼皮會不會傲慢?種種一些外在條件比人家好,那個傲慢不知不覺就上來了。所以現在想想很慶幸,自己長得不帥還真是個福報。所以大家要注意,「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我假如像劉德華,保證我現在沒坐在這裡,命還有沒有我就不知道了。所以這個慢心時時要觀照。有一個企業家,他所有的兄弟姐妹中,他事業做得最好,還借錢給他的兄弟。他上了課以後,知道孝悌太重要,知道感恩心太重要,他就突然想到,「我雖然在打拼事業,長久以來都是我弟弟在照顧我的父母,我都沒看到,我只想著我賺錢比他多,而且他還欠我十幾萬,我借給他買房子的」。企業家,他常常五萬、十萬在捐款,善不善心?很善心。可是跟兄弟,這個錢都記得很清楚。後來他感恩的心起來了,回去就跟他弟弟講:「弟弟啊,這些年來多虧了你照顧父母,我實在是太感謝你了,那個十幾萬你就不用再還我了,都是你讓這個家這麼好。」他弟弟聽到,當場眼淚就出來了。大家想一想,他兄弟的這件事,誰聽到了最高興?他母親最高興。而且人孝悌的心現前,真誠心就能夠現前了。真誠心現前,身邊的所有親朋好友、員工統統會感覺到,都會被感動的,人和整個就聚起來了。

  剛剛跟大家講到這個父親偏心,就不好了。而我的成長過程,成績一直都不是很理想,但是我父親就信任我,每一次我很內疚的時候,在樓梯口等著我爸爸上來。大家看得出來,我還是挺有良心的,做得不好,趕緊跑出來認錯。我爸爸都是笑著說:「加油,加油,不要氣餒。」從來沒有用我姐姐的成績來壓過我。我遇到的老師也很鼓勵我,因為剛好我姐姐他也教過,我這個老師就講,禮旭是屬於「大隻雞晚啼」。翻作普通話叫做,比較大的雞,它叫得比較晚。這個是很有邏輯的,那個雞很大,牠的肺比較寬,牠要吸滿一口氣的時間花得會比較多,牠才能叫得出來。翻作成語,叫做大器晚成。那個老師講話的神情現在還印在我的腦海裡,坐的位置我都還記得。所以一個鼓勵的話會暖人心一輩子!「多說鼓勵的話,少說批評的話。批評造成隔閡,鼓勵激發潛能」。所以「一言興邦,一言喪邦」,這是有道理的。心態對了,成就人;心態不對,可能人家一輩子的信心都被我們給打垮了。所以慎言為先,涉世、處世以謹慎自己的言語為首要、重要的功夫。

  結果後來怎麼發展呢?這個哥哥博士畢業回來,就跟他爸爸講:「父親,你買了很多房子,還有很多錢財,我也不知道你什麼時候會死,你還是早一點給我吧。」大家聽完這一段話,他說的話對不對?(聽眾答:不對。)他說的話有沒有犯法?(聽眾答:沒犯法。)其實他說的話,你想一想,「我也不知道你什麼時候會死」,也沒錯,人生無常。所以他說的話沒犯法,可是足以把人活活氣死。這就是一些學歷很高、沒有道德的人,真的會把人活活氣死。他刻薄、沒有恩義、沒有情義,殺傷力很大的。大家想想,我們在教育界一直在喊素質教育、素質教育,請問什麼是素質教育?在這個時代,我們在了解一個概念,很奇怪,你要了解這個概念,你看第一篇文章的時候還有點清楚,等你看到第十篇的時候會怎麼樣?就完全不清楚了,會把很簡單的東西愈搞愈複雜。其實我們幾千年祖宗的教誨就是把很多複雜的東西把它歸納成最重要的綱領,讓我們好去掌握才對。所以凡事從根本看,素質的根本是什麼?是他的善心。所以「教也者,長善……」一句話就講透了,這個就叫素質教育。他沒有善心,才華愈高愈傲慢、愈自以為是,不知道又會壓迫到多少人,甚至於用才華去做非法的事情都有可能。既然是長善,那善才是素質。

  這個大學生讀到博士畢業的時候,父親有沒有去觀照他的心性往哪裡發展?我們沒找到根本,等狀況出來的時候,我們都搞不清楚,「怎麼這個孩子突然變成這麼傲慢,這麼不講情義了?」他不是突然變成的,從很小那些細節就慢慢形成了。人有執著的時候就只看到部分,看不到客觀的狀況,「他成績好就好了,其他我不管」,就麻煩了。這個父親聽完,真的都快承受不了,進了精神病院。這個時候誰出現了?女兒出現了。女兒有學傳統文化,帶著自己的丈夫去跟她父親講:「父親,你這一輩子教育我們、養育我們幾十年,恩重如山,這一輩子我們絕不跟你老人家再拿一分錢,報恩都來不及了。從今天開始,每個月再給你五千塊台幣,讓你生活都不用再擔憂了。」這分誠心就把父親從精神病院給接回來了。

  我們看,一個心偏掉了,對整個家庭十年、二十年之後的影響會非常非常大。後來這個兒子結婚,生了一個孩子,在一年之內動了幾次大手術,兒子來來回回在醫院裡跑。所以,人最折福的事就是不孝。而事實上,他的孩子在一年之內遭遇這麼多的情況,換另外一個角度講,不見得是壞事,為什麼?很可能要藉由這些經歷之後,讓這個兒子真正明白,養兒方知父母恩。對他的兒子這一生身命最重要的事,就是孝心能喚醒,這才是他最大的福報。

  孔老夫子說,舉一要反三,要從這個心境能夠觀照到所有的處事待人接物。我們當老師的人,帶學生能不能偏心?當然不能。成績好的都坐前面,成績不好的坐後面,那完了,全盤皆輸。好的傲慢,不好的自卑,甚至看老師不順眼,所以我們全輸了,所有人的心都病了,這個社會還能安寧嗎?可是,如果這個時候老師都留下那些成績不好的,盡心盡力教他們,那成績好的看了感動,「老師,你這樣太累了,這個人我來照顧」,統統開始責任分配了。你看,「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個老師有愛心了,學生統統被帶動起來,所有的學生都得到他生命中最受用的愛心、感恩心。這樣的老師教出的很多學生都願意以後當老師。包含在企業裡面,我們對能力比較差的員工都能夠包容、愛護,而不去排斥,這樣也能把這個愛心變成整個企業的文化。現在還有很多的企業響應政府,讓一些先天肢體比較不方便的人都有為社會服務的機會。我們去到他們的公司,看得都被他感動了。我們也相信,先天身體有障礙的人,他的父母、他的家人都會感激這個企業家的成就、成全。所以我們剛剛看到的,在憎恨與喜悅……人產生好跟惡的情況,還要很平等、很公正,就不容易了。

  第二個,「接濟與我斷交的人,照顧與我絕情的人,原諒對我行不義的人」。有這樣的修養,一定能夠化解對立、化解衝突。因為人都有良心,我們真的能這麼做,真的能這麼包容,人家的良心就喚醒了。所以我們看到,各個宗教的教育,民族、文化的教育都是非常優良的。其實我們看《古蘭經》這些教誨就知道,現在恐怖分子就是因為不懂得這些教義,才會有這些現象的。所以顯正破邪,得把正的民族文化教育、宗教教育呈現出來給世人明白才行。所以師長建議的宗教大學、多元文化大學,這個都是很急迫的。我們明白了,以後看有沒有因緣,自己做也好,或者有一些政治人物你也認識的,都可以把這些寶貴的經驗、寶貴的智慧跟他們做分享,這個就是我們也能夠為世界的和平奉獻心力。

  我們的志向立住了,終身不變。有時候人立志還會談條件,「誰做了我就做」,「誰不做了,我就不做了」,這個立志我看是不可靠。該做的事是沒有條件的,道義是不談條件的。所以孟子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提醒,「待文王而後興者」,一定要有文王這樣的人出來他才肯做,這個是「凡民也」,就是一般的人。「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真正的豪傑之士,縱使前面沒有任何人帶頭,他也義無反顧的向前衝。諸位學長,蔡老師不做了,你們做不做?(聽眾答:做!)大家要了解,我們這二、三代人根基都不牢,說不定哪天蔡老師遇到楊貴妃這樣的人跌下馬來,怎麼辦?你們還是繼續往前走,這樣才是理智的。

  在台灣曾經發生一件事,也讓我很省思。有一個作者,他的書在台灣都是暢銷在前面的,看他書的人非常非常的多,我也都看過。我曾經聽過他一次演講,讓我有點說不上來什麼問題,那個時候我智慧也不夠。就是他在演講的時候,跟他的書都一樣,我就覺得說不上來。因為一個人重視心靈的時候,他應該是每一天都在人事物當中有新的體悟才對,怎麼會幾年前寫的書跟他現在講的都一樣?我就覺得怪怪的。後來他出問題了,他拋棄他太太,另結新歡了。結果我們台灣的女同胞非常氣憤,把他的書放在廣場上,集體要把它燒了。每一個場景對我們都有啟示。一個作者寫的都是心靈的文章,很多人對這些道理、對這些經教的信心很可能跟他牽著。結果現在他出狀況了,可能他談的道理,人家都說那都是假的,就把很多人的慧命、增長智慧的因緣都給切斷了!這個罪孽就很難算了,可能十九層地獄都跑不掉,這是斷人慧命!假如我們帶領著大家學習傳統文化,我們自己要戰戰兢兢,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不能給傳統文化負面的影響。再來,這些女同胞很氣憤的要燒書,理不理智?他講的對,你學了就好;他講的不對,你不學就好,他做得不對,你不學就好。怎麼一下子火那麼大?那不就自己這顆心都護不好了嗎?今天,我們的經典已經歷經幾千年的考驗,它是真理,我們不要因為哪一個人出狀況了就否定傳統文化、否定經典,這是不理智的。

  所以聖賢人提醒我們,依法不依人。人,每個人的境界起起伏伏,沒有到蓋棺論定,誰都不好說,你的信心不能建築在一個人身上,尤其我們是從小沒有這個根基的。有這個五千年傳統文化根基的,師長是最後一代,師長說:「連我弟弟都沒有學這些。」師長還有學到私塾教育,那個時候他們的父母都是非常懂得這些做人道理的。所以在弘揚文化的過程當中,肯出來走在前頭的,我們佩服他們的發心。可是當走在前頭的人出狀況的時候,你也不要因為他而喪失信心或者難過。你說:「可是是他帶我出來的。」他帶著我們學習傳統文化,我們怎麼報他這個恩德?我們成就自己就是回報他最大的恩德,這是理智。假如前面引路的人走錯了,「哎喲,我跟他感情很豐富,我也跟著他走」,這樣對不對?那就不是理智的狀況了。現在在各地,很多人很難過,「當初介紹我傳統文化的人,好像現在態度不對了,偏了」,自己很難過。不要難過,你走對了,就是對他最好的供養。現在弘揚文化刻不容緩,我們哪還有這麼多時間在那裡哀傷、痛苦?其實對誰有幫助?對誰都沒有幫助。也不要以人情做傳統文化,「我跟他交情比較好,我就跟著他」,不是這個邏輯。誰依經典做事,這個才是正確的方向。所以在弘揚的過程當中,時時要理智。

  而且,我們各地弘揚文化的人也是有了祖宗的教誨、有了這個平台,才能介紹給我們。假如今天我們介紹一個人學習,就覺得「他能學習都是我的功勞」,這一念是貪老天的功勞,這要不得!所以顏回說,「無伐善,無施勞」,不要去標榜自己的優點、自己的付出、自己的好處。一標榜,這個心已經在名聞利養裡面了。在這一點上,有一個歷史故事。晉文公在自己國家以外的國度流亡了十九年,這十九年過程當中,身邊跟了幾個人都沒有走,也是非常忠誠。後來晉文公回到自己國家了,這跟著的幾個人當中都在說,「這十九年我的功勞最大,我應該封什麼爵位」,在爭功了。只有一個人,叫介之推,他連講都沒有講,默默的就走了。他對他自己國君的盡忠是發自他的赤誠,他不是想著以後要獲得哪些東西,所以他默默的離開了。他講到,「竊人之財」,偷取人家的錢財,「猶謂之盜」,就犯了盜戒了,「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晉朝能復興,那是他祖上有德,還有多少人流血流汗成就的,怎麼當下我們覺得「都是我的功勞」呢?這不妥當的。

  所以,我們面對很多情境都要觀照得到我們自己的心態對不對。當然,我們也不要覺得「一定是我對」,很強勢的去要別人跟我一樣,這樣也不妥當。我們很確定我們在依教奉行,就好好的去做、去扎好根,做出成績來了,自然有非常踏實寶貴的經驗可以去跟一切有緣的人分享。把跟人家辯論耗掉的時間跟口水省下來,好好的把事做到,依經典去做,就對了。這也是對所有跟你有緣的人最好的供養。這是跟大家講到孟子講的這句話,「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

  而人與人的緣分,說實在的,不可強求,要珍惜,但不可強求。而且這個緣分,真的有五年的緣分,你怎麼拉,那個緣分都還在;可是只有一年的緣分,你怎麼扯也扯不回來。為什麼?人的思想觀念很難能夠統一,除非大家都放下自己的想法,都依經典,有這樣的態度,三個人五個人的力量都非常非常的強。所以其實放下自己的想法是最難的。四個人完全依照經典做事,這樣的力量都能把正法弘傳開來。所以我們一開始弘揚文化的過程,不要急著一定要很多人一起來做,整個見解都能依照經典,這個就是最成熟的因緣。不要去攀緣,說一定要很多人,不用搞氣派。有三個人,我們三個人一起做;有五個人,我們五個人一起做,扎扎實實的,這樣的緣分發展反而非常的穩固。

  再來,我們談到學習的次序。我們一開始,學習貴在立志,再來,學習的次序:信、解、行、證。其實在學習的次序當中,也離不開人學習的心態。這個「信」是很重要的基礎,不相信,就很難深入這些教誨了。孔子給我們很好的榜樣,「信而好古」,他相信古聖先賢這些教誨都是真實的,都是經過歷史考驗的,他不懷疑。而且古人確實他們的心比我們清淨,清淨心生智慧。我們現在人心比較浮躁,看得比較淺、比較短,所以這個好古也是真正很客觀的讓我們感受到,古人確實比較沒有那麼多的欲望,分析事情都比較冷靜。再加上都是幾千年印證過來的,所以「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所有的所講出來的道理,都是依據這個道統講下來的。所以孔子講到,「祖述堯舜,憲章文武」,都是從堯舜禹湯這些古聖先賢傳承下來的。這個是信心。

  相信之後,我們要深入經典,能夠理解它。理解完之後,要能去做,叫解行相應。這個解,比方說我們了解到要行孝,從經典當中我們了解,行孝要從哪些生活細節當中去落實。了解了,我們就知道怎麼去行、怎麼去做。比方《孝經》裡面講到的,「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這方方面面都講到了,要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甚至養父母之志,都提到了。這個時候我們理解了,我們就知道在這些生活細節去落實。更細的,就像《弟子規》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個就是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冬則溫……」,這個都是養則致其樂。「晨則省,昏則定」,讓父母很歡喜、很安心。包含「親有疾,藥先嘗」,這個就是病則致其憂。這個很具體的,怎麼在生活中去落實。

  所以師長有一句話提了非常多次,就是每一句教誨要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每一句教誨都從這裡去思惟,我們就知道,都要在這些方方面面去行、去落實。《弟子規》也提醒我們解行相應的重要,「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解行必須要並進,它不並進,人的心態還是會出現問題。不力行,只是一直學習這些經典,無形當中懂了很多道理,長了浮華,自己可能沒有注意到。孟子在這一點也是很提醒我們,說到「人皆好為人師」。為什麼好為人師的心會起來?就是行得不夠,就比較容易用道理去看。因為「力行近乎仁」,在做的當中,會慢慢客觀能理解到,一件事情要成就,它必須要有天時地利人和,種種的因素去配合,這個時候他設身處地的態度會因為在力行當中而提高。所以有一句話叫「事非經過不知難」。尤其文化在復興的過程當中,萬事起頭難,所以我們應該去體恤很多的不容易,然後自己能夠去帶頭把它扛起來,而不要指手劃腳,「這邊不好,那邊不好」。批評太容易了,真正去做,才知道個中的酸甜苦辣。所以學文一定還要再加上力行。

  但是,「但力行,不學文」,一直做一直做,都沒有去聽經,沒有去深入經典,做著做著,可能自己處事待人接物就沒有依經典在做了,就「任己見」,這樣也不理想。因為做著做著,尤其我們這個時代,我們一直做事,心就會比較容易浮躁起來,會著急起來,連帶的,可能脾氣也會大起來了。這個時候能常常聽經,把心的浮躁穩下來,然後對照對照,現在做的跟經教、跟師長教誨的一不一樣。這個是行當中也不忘觀照自己有沒有跟經典是相應的。而且在力行過程當中要保持薰習,這個是誰都不能夠忽略掉的,為什麼?宋朝這些很有學問的人,他們就說過一句話,「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整個心境就順著習氣在走了。我們現在客觀來講,我們多久不讀書、多久不薰習經教,這個心態可能就不知不覺偏掉了?一天都不行。我們說要有自知之明,不能一天不聽經。所以很多護持傳統文化的大護法,他們發心也都很大,很不簡單,可是假如忙到沒有聽經了,遲早都會因習氣而出現狀況。當人習氣起來的時候,都會覺得他比師長還厲害。這個不得不冷靜。你說做這個好事,世間的人追名逐利,他也知道,看到你做這些公益事業,他哪怕是總統、總理,他也挺尊敬你的。可是總統、總理跟我們平起平坐,坐在那裡談話,可能無形當中都覺得自己好像走路有風了,「那當然,我都可以和總理平起平坐了」,人的傲慢不知不覺就上來了。

  師長老人家常說,找一個好老師很難,找一個好學生更難。我們的習氣傲慢一起來,可能連師父都不放在眼裡都有可能了。所以這個也是警惕我們,薰習不可以斷。所以學習能提升,恆心是一個關鍵,而且是不間斷的。就像鑽木取火,要鑽到什麼時候才行?要鑽到火出來才行,不能懈怠,停下來可能就前功盡棄了。

  解行也可以在解當中,心念一轉變,解中就有行了。比方說,師長曾經提到,最傻的人,就是把別人的不好、過失放在自己純淨純善的心中。純淨純善的心應該拿來裝什麼?拿來裝最好的教誨,拿來裝所有人的恩德、優點。當我們聽最傻的人,聽到心裡面去了,那我們還做不做最傻的人?在聽的時候,這個心轉了沒有?你們怎麼沒反應?所以佛陀那個時代,講經的時候,有人當場就開悟了,他就是解中有行,他當下聽教誨的同時,就把習氣給放下來了。而我們平常在工作、處事的時候,行中有解。比方我們在面對一切的人,我們都保持笑容,然後提醒自己,《曲禮》曰,毋不敬、毋不敬,時時這個恭敬心要觀照得到。這個時候行中就有解,就把經典時時提起來觀照自己的行為有沒有符合。包含在跟人家談話的時候,難免情緒會有起伏,所以這個時候要提醒自己「怡吾色,柔吾聲」,這個都是行中就有解。

  所以解行是相應的,甚至是可以並進的。師長很多好的教誨,我們假如在聽的過程當中,馬上把它轉變成我們的心態,就受用無窮了,那也是善學。比方我們大家坐電梯的時候,就有看到一段很好的教誨,「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我們念一遍,「感謝傷害我們的人」。我們現在念這一段,是念著念著解中有行,念完,所有那些人都不見了。我們來測試一下。「感謝傷害我們的人,因為他磨鍊了我們的心志」。我都可以感覺那個磁場很強,你們念著念著就把它放下了。「感謝欺騙我們的人,因為他增進了我們的見識;感謝斥責我們的人,因為他助長了我們的定慧」。大家有沒有想起被人家罵得很凶?有。他是來考驗考驗我的定慧夠不夠。「感謝絆倒我們的人,因為他強化了我們的能力」。大家去想一想,一個人進步最多的時候,就是逆境考驗最大的時候,反而進步最多,就是他們成就我們的。「感謝遺棄我們的人,因為他教導了我們應該自立」。有沒有覺得現在心地光明不少?這個就是解中馬上就去行了,不用等到下一個因緣,自己就在用功了。師長也講到,「處逆境,隨惡緣,無瞋恚,業障盡消;隨順境,處善緣,無貪痴,福慧全現」。所以所有的人都在成就我們福慧雙修。真的體會到每個人都是來成就我功夫的,那看每個人就很可愛了,就能「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都在我們這個心念。理解之後馬上把它轉過來,馬上把執著、習氣給放下,就可以受用了。

  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