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第三屆中華傳統文化進修班—4500年前中國的遠祖是如何教導他的後裔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一集)  2010/11/30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46-0001

  諸位學長,諸位同仁,大家上午好。大家這兩天睡得好吧!剛到一個新的環境,難免都要適應,所以在生活飲食方方面面,大家有什麼不適應,有什麼需要,一定要跟我們班主任、我們的中心同仁反應,這個大家就不要客氣,客氣就見外了。我們是回到大家共同的心靈家園,傳統文化的家園。很多學長是從零下的溫度來的,現在因為是冬天,北半球的冬天。有沒有學長來到赤道地區(熱帶地區)想,這個天氣這麼熱,我在冰天雪地都沒問題了,在這更不用說了。其實大家想一想,現在在北方容易感冒,還是在這裡容易感冒?所以居安思危。人什麼時候容易墮落?順境的時候,他沒警覺性。逆境的時候,他很有警覺性,天氣這麼冷,不能著涼。到這裡來,天氣這麼熱,很可能那個觀照、那個謹慎度就減低了。其實馬來西亞有沒有春夏秋冬?看起來沒有,事實上一天就有春夏秋冬,到半夜的時候就是冬的感覺。那個時候,假如人不注意,風一吹就很容易感冒。我為什麼這麼清楚?因為那是我的經驗。所以老祖宗講的,生於憂患,就是時時要保持非常謹慎的態度,才不容易傷了身,以至於傷了心,自己的心靈不知不覺就安逸了、放逸了,都有可能。

  所以學習根本的動力在立志,有了這個動力才能不懈怠。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我們看很多古代的千古文章,他們都很善於譬喻,而這個譬喻背後,其實也來自於我們的聖賢人非常謙卑,他們時時以人為師,還有以萬物為師。我們看整個《易經》六十四卦,都是從天地萬物當中領受修己、克己的功夫,所以以天地萬物為師。比方說大家現在用的桌子,這個桌子每天為我們服務,二十四小時不打烊(7-11),我們還得要休息,它們不用,它們不分別、不執著,它們沒有睡覺的觀念,我們還得睡覺。大家有沒有遇過不用睡覺的人?有沒有?有沒有這樣的人?真有,那是功夫到的時候。大家今天不要回去馬上不睡覺,你們到這裡來,身體出狀況,我們可有責任,不要用力過猛,知道那是一個目標。

  而且你看這個桌子是時時都是為我們服務,請問它有沒有向我們索取任何的報酬?沒有。我們還常常對人好,心裡面就說,我對他這麼好,他應該對我怎麼樣怎麼樣,那就是有要求出現了。所以萬物都在給我們啟示。對我們人類來講,什麼最重要?大家缺什麼很快就活不了?最直接的就是空氣,差不多幾分鐘沒空氣就活不了。大家假如印象不是很深刻,回去可以做一下實驗,差不多怎麼樣快不行了,就是那個時間。保證你去做完實驗,這一輩子都忘不了。不過自己做不準,自己做,不行了,趕快呼一口氣。你可以請別人把你的頭壓到水裡,當你已經完全受不了,整個人巴不得趕緊吸一口氣,那個朋友再不放過你。我們學習傳統文化,假如就像那個快要沒氣了,就渴望再吸一口,那種積極的程度來學習傳統文化,沒有學不好的。那種渴望就好像餓了七天要吃飯,就好像沒氣了要吸一口氣,用這樣的心境來學習,這個就是精進。

  所以我們從很多文章當中都感覺到,老祖宗的譬喻當中都有他的謙卑在。從樹當中看到學問,樹每一天放出空氣來,為我們的生命得以延續,但是所有的樹,它從來沒有對人索取任何東西。不只給我們空氣,它還開花結果供人吃,而且它的樹木還供人用,它所有的東西統統盡力的供養需要的人類。這個精神我們學到了,就能無私的處事待人接物。當我們體會到要效法無私,大家有沒有心裡感覺有點擔憂,我都為人,那我自己怎麼辦?有沒有突然害怕無私去付出,會不會?假如有害怕,那就代表其實我們這個「我」還是挺重的。當然這個自私要放下也是慢慢慢慢放下。當然也不是一下子就放下,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

  而許哲女士她是真正放下,沒有為自己了。結果她無私無我,她有沒有吃虧?她有沒有餓死?所以老祖宗講得好,孟子講得好,「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這個是真理。所以我們腦子裡起的念頭要跟真理相應,不能跟自己的恐懼煩惱相應。請問大家有沒有看過一個無私無我的人最後餓死?來舉一個例子我看看。既然沒有一個無私無我的人餓死,為什麼我們在放下自我的時候這麼緊張?所以我們都覺得我們在跟聖賢的教誨學習,其實細細分析我們的念頭跟誰學?還是跟自己學,還是很習慣順著自己的思想觀念在面對問題。所以我們不能口頭上都說,跟聖賢、跟師長學,事實上自己的起心動念跟一言一行,還是順著自己本來的慣性在做。所以這個觀照很重要。

  我記得在廬江的時候,有一個台灣的碩士生,而且還是知名大學的碩士生。他從台灣到了廬江也不簡單,也很有心,他來參加課程。結果後來他留下來時間比較長一點,剛好我那幾天比較忙,然後我們就安排他做一些工作,勞動的工作,剛好那時候人手也比較缺。因為這個年輕人來的時候就說到,他是要來學講課的,就是要跟蔡老師一樣講課。所以,其實很多人說要像蔡老師一樣,像什麼?像哪個地方一樣?哪裡一樣?相貌嗎?那不要跟我一樣,跟彌勒佛一樣好。什麼跟我一樣?其實大家都是想,幾千個人在底下鼓掌,然後下去的時候,揮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他們想像這種風采,這個是什麼?這個是貪求名利。覺得這樣,人家這麼崇拜,好像很好。那跟劉德華不是差不多嗎?我本人對劉德華沒有任何看法,我只是for example,我只是舉例,因為我們那個時代看劉德華的電影看得不少。學樣子,其實在心境上,可能已經有點偏掉了,自己都不知道。

  所以我看他又那麼年輕,想說讓他去服務。服務是修福,假如那個心境是以恭敬每一個大眾,把他們都當作聖賢一樣看待的心,去做每一個服務的工作,這個在佛家講修普賢行,這個是最高的境界。結果安排他幾天之後,好像是二、三天,他就不幹了。因為安排他去清潔廁所,然後他就說了,我是來學蔡老師的,不是來掃廁所的。有沒有道理?告訴大家,我也掃過廁所,我到澳洲淨宗學院學習的時候,我是寢室長,雖然還有個長,也不能有官氣。這個當官是很容易有官氣的,你看那個小朋友一當班長,走路就不一樣。念歷史的時候,覺得堯舜很有德行,自己就想做堯舜。真的讓他當個班長,他那種刻薄、傲慢就出來。結果老師就提醒他,你現在的行為不是堯舜,是商紂王,是夏桀。看起來很輕鬆,真正去做的時候,習氣伏不了。所以理有頓悟,也很有善心、很有感悟,理有頓悟,事要漸修,這個真正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世待人,還要漸漸能對治自己的習氣,才能夠契入更高的境界。

  我記得我是做寢室長的工作,就是希望能屈得下來盡心盡力去服務他人,享受服務。很巧,剛好我們寢室裡面有一個長者大我父親一歲,所以冥冥當中大家發的是真心,老天爺自有安排。這不是我說的,這是孟子說的,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請問天降給誰大任?降給願意承擔大任的人。那是因為這個人自己的真心發出來,才跟上天感應。而且人真發真心,天地都有感覺,聖賢祖先在冥冥當中都了解。但問題是我們有心去承擔,那得要看看我們的肩膀夠不夠厚?得要先考驗考驗我們的能力。比方說大任給我們了,我們做到一半,蹲在地上,坐在地上開始哭,我不玩了,我不幹了,太辛苦了,我不做了,你們看著辦吧!那我們不是給老天爺添麻煩嗎?事情做到一半,要進進不了,要退也退不成。所以老天必然是考驗這個人是真心加上真功夫的時候就會把責任給他。

  所以很可能是我們現在根基不牢,急於要去攀求一個機會服務,可是往往服務到半途的時候,煩惱都現前了,自己很痛苦,慢慢的身邊的人也受我們不好的影響。這個時候雖然自己也很難過,但不知道怎麼解決。所以凡事要慎於始,做一件事情要度德量力,度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才智能力,這個才是理智的狀態。大事不是靠激動、靠激情能夠做得成,靠的是定力,靠的是智慧,靠的是深謀遠慮。尤其弘揚文化的事情,百年樹人,那是要看得很遠,而且要從根本做起。所以人真有心,種種考驗會來得很快,心發得愈勇猛,挑戰來得愈快。所以假如您現在遇到很大的瓶頸,恭喜你,你發的心滿大的。所以孟子講到,「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要把我們本來沒有的智慧能力趕緊磨鍊出來。

  那個時候我在澳洲,我當寢室長是盧叔叔交代我的,我也不知道長者為什麼臨行前交代我,你下次再回澳洲,要主動當寢室長服務他人。我在想,可能盧叔叔很會看人,二十九歲就當專業總經理,一個企業最重要的要用對人才,要用對人才首先要很會看人。所以可能一看我這個長相,就知道不食人間煙火,太好命,沒吃過苦。這是真的,我兩歲就搬到高雄市,都市,生活都比較富裕,從來也沒餓過,所以真的沒有吃什麼苦,也沒有什麼去服務大眾的機會。所以長者可能看到這些端詳,交代我一定抓住這個機會去服務。我第二次回澳洲淨宗學院就主動請求能有這個機會服務大家。結果有一次剛好我們寢室的一個長者,大我爸爸一歲,他胃出血,胃出血吐出來那個血塊都是一塊一塊的,還挺嚴重的。結果在這樣的情況,我就到醫院去陪這個長者,這個陳伯伯。然後因為他胃出血之後,必須休息,而且吃東西,一般的東西沒辦法吃,必須吃那個麥麩,就是孩子好像七、八個月還是很小的時候,從那些東西開始吃起,他的胃比較脆弱。要有人照顧,誰來照顧?那我是寢室長,主動來照顧。

  我們那個時候到澳洲去學習,那個飛機票是幾萬塊錢,所以大家腦子裡都是想,我要去「學習」,這個學習括號。在我們的心裡面覺得什麼是學習?聽課叫學習。假如聽課才是學習,這個心境有沒有形成一個新的執著?有可能。可能旁邊的人很需要我們幫忙,我們說,別吵,我要學習。學到最後,看不到任何人的需要。學習不就是放下自私恢復仁慈博愛嗎?怎麼愈學愈感受不到身邊人的需要?表面上在學習,事實上可能背道而馳。所以實質的學習是放下執著、放下分別,這個才是真學習。所有的經典,都是在告訴我們,如何放下分別執著,這個叫真正學習的功夫。聽課、讀經是學習的手段,它不是目的。

  所以有一位朋友希望跟師長學習,當師長的弟子,結果他去找師長,說師長,你說要把《無量壽經》念三千遍,我已經念了三千遍,請問接下來要怎麼做?師長告訴他,再念三千遍。代表他念了三千遍有沒有體悟?所以學習是要提高悟性。念三千遍是讓我們不要胡思亂想,先老老實實讀經。但是假如念了三千遍,還沒有體會到,原來就是把這個經的教誨落實在生活。念了三千遍,居然沒有一句印在心上去變成生活,所以才會再問,請問接下來要怎麼走?那不就變成學習的時候就是執著點了嗎?執著一個形式而已,而沒有用心體悟到實質。

  還有一個學生跑去找師長,然後就跪下來,師長,您今天沒有幫我圓頂(在佛門就是幫他剃度),我就不走了。你看他決心強不強?看起來很有決心。我們還說,他敢這麼要求,我還不敢。我們人有時候會覺得,人家敢,我們不敢,就佩服他,這個邏輯是不對的。他敢做,問題那件事不一定是對的。所以學要跟聖賢人學,因為他們的心境都是對的。世間的人容易比高下,有時候看到人家會我們不會就很羨慕,特別羨慕人家有才華,容易羨慕這些表相的東西,沒有看到根本他的心地功夫如何。所以這個人一跪下去,連刀子自己都準備好了,幫我圓頂。其實他已經有很深的執著了。結果師長看著他說,你不走,好,我走。老人家沒有執著,他有執著。所以學習很重要的,放下執著,隨緣盡本分,不要攀求。

  人世間,我們常講「道法自然」,很多的因緣自自然然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我們很急於求成,適得其反。勿欲速,勿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我記得我剛學傳統文化的時候,我這個人的性格也是比較容易激動,所以覺得這個東西很好,一遇到親朋好友,就把一攤子書跟光碟全部給他了。結果事後我調查,他們都被我嚇到了。然後那一攤東西拿回去就供在桌上,沒有再動了,這太急了。慢慢的我就做調整,比方說在跟這個人談傳統文化,看他眼睛有點發亮就繼續講,看到他有點痛苦,聽不下去了,我就趕緊別講;看他很歡喜,先送他一本書,不要急著一下送太多。所以有時候我們太急了,本來好的緣,弄巧成拙。所以應該是要安住在本分上,安住在當下的因緣,這個才是好的學習心態。

  這個長者他胃出血了,正好是我去力行照顧長者的一個功課。我沒機會照顧父母,怎麼說沒機會?因為我爸爸的身體比我壯很多,我那個時候也希望帶爸爸出去環島旅行,把台灣繞一圈,我們真的是這麼做。一開始都是我開車,我年輕,我開車。開了兩個小時之後,我爸爸坐在旁邊,看我好像有點不行了,我爸爸就說,我來吧!所以本來都是我要服務我爸爸,最後都變成我爸爸服務我。也是很感激父母的身體都非常好。所以剛好到了澳洲去,這個長者身體這樣的狀況,我才有機會去服侍長者,像服侍自己父母一樣,就讓我補上了我沒有上的功課。而且我們在那裡,人手都不足,所以刷鍋子、刷碗、做饅頭、掃廁所,這個我那幾個月常常做。做饅頭一次要做一千個,就幾個人在那裡做饅頭,跟這些長輩,有的從美國來的,有的從紐西蘭來的。我一開始做饅頭,做饅頭要揉,我都不知道他們怎麼這麼厲害,從頭做到尾。我做一段時間,站得腰都快斷了,很難過。可是沒有人說要休息,繼續做。沒人說休息,一個大男人先說休息,其他那些都是阿姨,說不出口。我都得裝著去上廁所,然後在角落那裡先蹲一下,喘幾口氣,調整一下體力再回來做。包含刷鍋子,那是六、七十個人吃的鍋,很深,整個手伸進去刷,刷得很開心。人覺得在團體當中能付出,而不是只有接受,心裡也比較歡喜、比較踏實。所以好像冥冥當中都有這些鍛鍊,都能安住在每個因緣當中。

  所以那一位年輕人到了廬江,我給他安排這些工作,他就說,他不想做了,他就是要學講課的。他愈這樣,我就愈不見他。結果剛好有一天我下樓的時候,碰到他了,怎麼辦?隨緣,見了那就好好的跟他談一談。可能也是他快撐不了,就跟他交流一下,我就跟他散步。結果走的過程當中,他就一直講很多事情,包含有一些感覺委屈,他就開始講。他還提到,他一個人在這裡,一個台灣人在這裡,人生地不熟,心裡很恐懼,就談了這些事情。他談到這裡,我就跟他講,什麼你一個台灣的人,我不是台灣的人嗎?等到他講完之後,差不多講了五分鐘,我就問他一句話,我說你不是想講課嗎?他說,對!你講了五分鐘的話,請問有哪一句是師父講的?他愣了一下,結果接著他說,沒有一句是師長講的。膽子真大,講話沒有一句是師長講的,他想要上台去講,你給人家講錯了,斷人家的慧命,要到十九層地獄報到。

  昨天有一位學長說,蔡老師說教書沒教好,要墮十九層地獄。不是我說的,是有一個故事說的,你們不要把很多事都推到我身上,這樣我駝背不會好,壓力太大了。我很怕有人第一句話就說,蔡老師說,我很恐慌。因為在我的一個經驗當中,我發現一個現象,很多朋友一開口,蔡老師說怎樣怎樣怎樣,結果都不是我講的。這個很有意思,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人聽的時候是用他的意識去理解,所以講出來的話,很可能都跟本來的話不一樣。所以大家假如仔細去觀察,比方我們在團體裡面,我們當祕書的人,甲跟我們說這個事情,讓我們去傳達給乙,往往一傳就失真了,可能只剩七成,有的時候還意思傳錯,有沒有可能?很有可能。所以今天我們有很多感悟,到底悟得對不對?得要先跟經典對一對,不要很衝動,我體悟很好,一直講,結果跟經典都不相應。或者你們有幾位非常好的,志同道合的同參道友,知見也很正確的,先互相切磋一下,才比較能確定這個知見跟經典相不相應。所以這個都是謹慎的態度,這個也是一個人有機會跟大眾分享傳統文化應有的態度。

  我跟這個年輕人這麼一講,他有一點愣住了,講了這麼多的話,居然沒有一句是師長教的。接著我跟他講到,你說身邊的人人生地不熟,這個也不是孔子教的。孔子說,「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你對人很恭敬,非常忠誠,你走到哪,都不認識的人,一下就變好朋友。「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怎麼遇到事情,起來的統統是自己的這些煩惱?我就跟他講,我說年輕人,可能很多人讚歎你,我比較不好意思,直接點你的問題。我說有沒有人曾經這樣點過你?他說有。我說請問是誰?盧叔叔。這個年輕人福報不小,在台灣的時候還親自去請教過盧叔叔。但是大家注意,見過盧叔叔了還是如如不動,點的那些問題沒有真正去改,所以有福還得要自己珍惜,才能產生好的作用。福在受諫,接受勸諫。所以學習不能形成執著點,這樣才是學習,這樣才是用功,這樣才算利眾。那都可能是自己心上的執著點。

  所以我們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冥冥當中,祖先聖賢的保佑,用很多境界來放下我們的執著、我們的分別點。比方對我來講,當時候澳洲淨宗學院有課程,他們規定要從頭參加到尾,我很想去,可是他們五月份就開始上課了,我要六月份,我六年級的學生才畢業,我去不了。除非我最後那幾天我不陪我的學生,我先去學。可是我感覺這個畢業班我必須陪他到最後,把他送出門,才盡了我的本分。至於沒有辦法去學習,我就隨緣。這樣的一個境界,對我來講,是不是也是讓我放下什麼?執著。有一定要怎麼樣,往往忘了當下最重要的本分,就去攀求。一攀求,自己也學不好,為什麼?因為本分沒有盡,還得要擔憂很多情況,擔憂家裡,擔憂另一半,擔憂這個,擔憂那個,心都定不下來。往往上一個緣圓滿了,下一個緣出來,心安理得才學得好,不可強求。

  結果我心裡放下了,沒有機會,以後自有安排,不強求。結果反而我都沒去罣礙這件事,我就準備帶完以後,我先到澳洲淨宗學會,學院不能去,我到學會先去學習,先去服務就好了,有機會我再上去讀書。結果我都打算好了,先到山下就好,我都還沒到澳洲,就有人打電話給我。剛好有一個朋友他去學習,他是正規的學員,他就跟我講,他已經跟學院的總幹事說,希望破例讓我進去,他講通了,我就能去。您看,我放下了,反而怎麼樣?因緣成熟。結果更巧的是什麼?那一次的課程只有兩個人是破例,除了我之外,另外一個人是盧叔叔。你看,那個破例都是有安排。別操心,我們把自己本分事幹好,在當下提升自己的德行跟心境最重要,後面自有安排。所以學習的實質很重要的,確確實實要放下分別、放下執著。

  而昨天跟大家談的重點在立志。人有志氣,如樹之有根,它有生命力,它生生不息。而且人有志向,他就很清楚我要往這個方向、往這個目標。而我要達到這個方向目標,我必須具備什麼樣的德行跟能力,他很清楚,他就一直吸收,他不會再走彎路,不會再反方向走。所以人時時要很清楚我的目標在哪裡。而在邁向這個目標的過程當中,也會遇到很多的挑戰,這個時候磨鍊自己的心志,「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任何境界來都不恐懼、不退縮,所謂凡事都有極困難的時候,打得過的才是好漢。我們想不想做好漢?你們要配合一下,不然我講不下了。大家都想做英雄好漢,那在面對最困難的時候,要咬緊牙關就能突破,所謂「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當您覺得是最困難的時候,只要你再咬緊牙根,再撐一下,很可能就過去了。最容易放棄的時候,往往在行百里路半九十,都是在那個時候撐不住就退了。

  所以盧叔叔當時有送給我八個字,願大,願要大,志要堅,心要細,氣要和。我們的心願要宏大,志氣要堅定,這個堅就是不為任何境界所動搖。而這個志向要堅定到什麼程度?比方我們修學,下的功夫在我們的念頭,要把念頭時時保持在正念不容易,一不注意,邪念、妄念就上來,抽刀斷水水更流,很想保持正念,一不留神,妄念就連續好幾個。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而且要到什麼狀態?不怕死,就怕念頭不對,要下到這種堅定的意志。「寧肯碎骨粉身,終不忘失正念」,要有這個決心。大家怕不怕死?用那個不怕死的決心來對治自己的邪念、妄念。所以人要發勇猛的心,這種勇猛,做個比喻,就像《了凡四訓》講到的,人不好的念頭起來,如毒蛇嚙指。請問大家被很毒的蛇咬到了,下一個念頭是什麼?劍拿起來,手指就把它切斷,不然命都沒了。這個時候還會不會想,好痛?那命就沒有了,沒有任何遲疑,不然那個毒一下攻心就活不了。這個就是勇猛心。

  立決定志,而且不計成敗,不顧生死,這樣的心境,妄念才能慢慢減少,時有跟聖賢相契的境界。我們看這幾個字很好,不計成敗,毛病又犯了,別管了,安住當下趕快提起正念。人有時候舊的毛病一犯,又開始在那裡懊惱,怎麼又來了,我不行,我不能。我剛剛念了幾個妄念?全都是妄念。所以敗了就敗了,愈挫愈勇,百折不撓,就對了。這個也急不來,修學的過程當中,生處令熟,熟處令生,不能急,急就是一個煩惱,人一急妄念特別多,手忙腳亂,所以先要把急對治。所以我們學一日常規,連走路都要緩,吃飯也要緩。很多人吃飯好快,都沒有咬碎就吞下去,不慈悲。對誰不慈悲?對自己的胃不慈悲。你有沒有聽到你的胃在說,主人,我快幹不下去了。要細嚼慢嚥,然後雖然在吃飯,還是保持正念。所以修學生處令熟,什麼是生處?比方從容不迫我們比較做不到,這是生,很陌生,慢慢的讓它時時能保持從容不迫。「步從容,立端正」、「事勿忙,忙多錯」、「凡道字,重且舒」,你看都是在這些生活細節調自己的急躁。其實有時候我們當個旁觀者,當一個人講話很急的時候,人家聽不聽得清楚?不容易聽清楚。生處令熟。

  熟處令生,急躁我們很容易就起來,遇到什麼境界馬上自己就慌張,慢慢的要讓這一個心態轉過來,慢慢放下這個急躁,好像覺得急躁離我愈來愈遠。比方說我們最嚴重的是脾氣,最熟的是脾氣,那就要熟處令生。我是看大家有沒有注意聽。剛剛這段話,大家要會判斷,我剛剛補的這一句叫「倘揜飾,增一辜」,是否?你們聽出來沒有?沒聽出來,你們已經有執著點了,才沒聽出來。什麼執著點?挺尊重蔡老師的。尊重也不能變成執著,尊重是要理智的,而不是情感的。很多一尊重,他什麼都對,他什麼都對就是執著,是否?對啊!所以才說,「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要過這一關談何容易!這個就是情的執著點。覺得我很歡喜這個人,很尊重這個人,他什麼都對;覺得看這個人很不順眼,他什麼都不對。其實不是他有問題,是我們自己有問題。所以人的智慧修養在哪裡?很喜歡他,很愛護他,卻知道他的問題在哪裡。愛護一個人,不知道他的問題,怎麼去愛護他?不知道他的問題,那種愛護很容易就變溺愛、袒護。所以剛剛大家有要袒護我,都沒有觀察出來我剛剛那一句叫「倘揜飾,增一辜」。請問大家,那個父母袒護孩子,孩子有沒有說,「媽,你們不要袒護我了,是我自己的錯。」這種兒子可能是聖賢人轉世再來的。一般一被袒護,他很enjoy那個感覺,很享受那種被寵愛的感覺,慢慢的他就沉淪下去了。大家有沒有看溺愛的溺字怎麼寫?被水淹了,之後就呼吸不了。

  而剛剛講到修養就在這個地方,智慧就在這個地方看出來。包含這個人跟你有過節,但是他講的話,對的你還是能接受,他的優點你還是能欣賞,這個才顯示出我們的度量,必有容,德乃大。假如我們不把這個好惡心放下,其實我們在團體當中,尤其我們自己還是領導者就很麻煩,為什麼?我們的好惡沒放下,身邊的人會察言觀色。領導看這個人不順眼,其他的人可能無形當中就跟這個人對立。領導人很喜歡這個人,其他人察言觀色,就諂媚這個人。所以「上有好者,下必甚焉」,領導者的心偏了,有好惡了,底下的問題就出來。所以修行,首先《大學》告訴我們,「身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要先把這個好樂的心放下來,好惡的心放下,用平等的心、用真誠的心、用慈悲的心對人,要先調這個心。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才能家齊,我們的家庭、我們的團隊才能好。

  其實我們很冷靜去感受,今天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大家都還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團體裡有誰不對了,我們身為一個領導者,我們包容,身邊的人就學到包容;我們好惡,身邊的人就學到好惡。而身邊的人學到包容,對他們有利。所以其實我們常常想著要幫別人,我們習氣不去掉,談不上幫人,為什麼?因為學習有一個很微妙的地方,是學好終年不足,學壞一日有餘。我們的貪心、我們的傲慢一起來,身邊的人一次就學會了;可是要學好的,學孝、學無私,他可能要學好幾年。我們的好他還沒學到,壞的全學去了。所以要先誠意正心、要先格物,才談得上修身齊家治國,君子務本。大家聽我這麼講,可能還不是很相信,很難體會,我舉個例子。大家跟師長學了這麼久,請問大家,師長身上的哪一個優點你完全學到了?師長所教誨的哪一句你時時放在心中不敢忘?那大家說學好容不容易?不容易。可是那個習氣的感染很快。

  所以欲助人者先自助,欲救人者先自救。我們可能會覺得講一堂課,底下的人很激動,你講的課我太受益了,我們就覺得我們幫上他了。幫人哪有這麼簡單!沒有錯,我們的言語可能利益他,問題是這個言語不都是跟老祖宗學來的嗎?那也不是我們的功勞。再來,他因為聽我們的課,跟我們有緣,信任我們,問題是我們講完課以後,我們的言行跟自己講的課不相應的時候,流弊就出來,問題就出來。請問他的信心會不會變化?我最崇敬的人居然是這樣的人,傳統文化不能學。可不能只看眼前當下的這一點感動、激動,得要看得遠才行。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是人真正把道做出來了他才能弘道,曾子講的話。曾子沒有說,口能弘道。我們的師公也教誨我們,「有廟無道,不能興教」,中心蓋得很漂亮,自己不能依教奉行,也沒有辦法把正法弘傳開來。

  這樣的一個思考,是因為我很多年前在台灣,看到一件事情讓我心裡記憶非常深刻。台灣有一個作者專門在寫修身、修道,在寫跟傳統文化相應的這些文章。暢銷書!每次我們到書局,他的書都排在前五名,看他書的人太多太多。結果後來他外遇,把他的元配拋棄,當時候的女眾,台灣的女同胞,非常氣憤,在一個廣場上燒他的書。其實我們看這個作家,他很對不起大眾對他的信任,他也很對不起老祖宗的教誨,他把老祖宗教誨拿來經營他的事業,最後卻毀了老祖宗這些教誨的形象。所以其實愈受到大眾的尊敬,對我們來講,我們愈是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大家有機會今年到北方去,春天去的時候,找一個機會,找條河,快要融解的時候,當然要先做好安全準備,要去的時候先綁個繩子,先喝幾杯薑茶,是怕掉下去。然後旁邊的人準備好,你去感覺一趟,保證終身忘不了,你就把那個狀態時時保持。當然這件事情,其實不只是這個作家要思考,每一件事情,其實在這個事件的每一個人都有值得我們思考學習的地方。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比方這些女同胞,我們學習這些聖賢的教誨跟誰學?跟孔子、跟孟子學,跟聖賢人學,跟師長學。是不是跟這個作家學?這個作家也還沒契入聖賢的境界。每個人學習都有進進退退,也很正常,幹嘛跟他一般見識。而我們的信心怎麼是建立在一個人身上?那太危險了,這個人一出狀況就倒一片了。我們應該建立在哪裡?建立在五千年的智慧,這個才是理智的。所以依法不依人,要依正法,依五千年亙古不變的真理才對。

  昨天也跟大家有交流到,我們自己待人都是比較缺乏傳統文化的根基,堪為人師,師長他們那是最後一代,我們都是還在補習、還在學習。所以有機會跟大眾分享,我們時時保持一個學習的態度,只有一個學生是自己,其他的人都是老師。這個心態非常重要,不然不知不覺自己就覺得自己很厲害,好為人師。師長其實很愛護我們,知道我們這個傲慢不容易伏住,所以就跟我們分享到,師長講課五十幾年,從一開始到現在,師長說他在台上是學生,所有聽課的人是老師。他還會去請教這些人,尤其是一些老的修行的人,還請教人家,我是不是有哪些還講得不好、不圓滿,請教於他人。謙受益,滿招損。其實這些對我們的叮嚀,對我們這一生的修學,都是非常關鍵的地方。只要師長重複講的一些心態,都是對我們最重要的提醒。

  這是剛剛跟大家講到志要堅。心要細,這個細,它可能指的是自己心地用功就從身邊的人事物開始,這也是細的意思。有個故事就說到,有一個孩子家裡很亂,剛好有個長輩到他們家,就說這個家這麼亂,你怎麼不掃一掃?結果這個小孩就講,我的手是拿來掃天下的。聽起來有沒有道理?大家不要小看這個故事,我們身邊的人,包含我們自己,都有這個情況,我是要治國平天下的。那沒有根。結果這個長輩跟他講,你一屋都不掃,你怎麼掃天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我們對身邊的人都不能體恤,我們還能體恤遠方的人嗎?近處不能感動,未有能及遠者;小事不能調理,小事都做不好,未有能治大者;親者不能聯屬,未有能革疏者,最親的人都不能團結,還能團結疏遠的人嗎?一家子弟不率規矩,自己家的孩子都沒有辦法教規矩,未有能教誨他人者。一家生計不能全備,我們身為一個家的負責人,都不能照顧好這個家庭的生活,未有能安養百姓者,自己家都照顧不好,要去照顧天下也不可能。所以這個心的細要細到務本,從根本做起。所以我們說要有遠大的志向,但是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個心要細到時時從本上來反省、來立心。

  什麼是本?比方孝是本。還有沒有?諸位學長,我們以前考試考習慣了,標準答案有幾個?那個知識性的東西,標準答案可能只有一個;心性上的東西,標準答案有無量無邊,只要你心悟到那,你就能體會到。好,孝是本,還有沒有?修身是本,很好,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再來呢?格物是本,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還有沒有?孝親尊師是本,敦倫盡分是本。放下,對,放下是學習的本,你沒有放下的功夫,談不上學習,尤其放下執著,放下貪瞋痴慢。還有沒有?真誠是本,很好,這個講到了,真誠是本,起心動念是本。慈悲心是本。大家有沒有看到,標準答案不是只有一個。這個再延伸開來,請問大家,團體什麼是本?知見是本,人才是本,領導是本,他要帶頭,上行下效。包含夫妻什麼是本?道義是本。朋友信義是本,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為人子,止於孝;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父,止於慈,您看這幾個字是不是本?好,這個是心要細到根本,細到根本它就有生命,它就開始提升,開始茁壯。

  但是假如不務本,從末上那就麻煩,本末倒置,就像沒有根的樹跟花,好不好看?有,插在花瓶裡的花,很好看,能看多久?沒辦法看很久。所以這個心細就很重要,有了遠大的志向,接著要務本。而且氣要和,因為現在這個時代,都要靠團體的力量才能成就事情,不可能靠單打獨鬥來做事情。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氣才能生財,生人才,生錢財。不和氣,人都跑掉了,都嚇跑了。所以要以大局為重,時時想到不要增加團體的不愉快,不要增加團體的對立。現在要做事已經很不容易了,常常就為了團體裡面彼此的鬧情緒,我們還能做什麼事?而大家想一想,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其實都挺脆弱的。這麼講有點怪怪的,其實我滿脆弱的。脆弱,有時候你那個眼睛稍微瞪一下,他就難過三天。或者你一個禮失掉了,不跟他打個招呼,他在那裡自己難過,在那裡想我是做錯什麼,今天他怎麼沒跟我打招呼?所以有時候我們自己心情不愉快、不經意,就不知道多少的人都因為我們生煩惱。

  所以有一句話叫「面上無瞋供養具,口裡無瞋出妙香」,一個人講話沒有任何火藥味,都很柔和,出妙香,這樣才能達到團體的和。而且不只是言語要柔和,面上要無瞋,臉上沒有一絲毫的殺氣,讓人一看很舒服。大家出門前要照鏡子,假如覺得有殺氣,先深呼吸幾次,調整一下,放輕鬆,拍一拍,這樣比較有彈性,不會僵硬。然後你就想,我只要想到誰就很高興,你就在鏡子旁邊,比方把師長的照片貼上去,趕快一看,心情愉快了,再出來。告訴大家,心情是真的還是假的?心情不好,請問心情不好在哪裡?你拿過來我看看,假的,沒有的東西,剎那變化的東西都不是真的。當我們把這些剎那的、虛妄的習性放下,人真正的慈悲心就出來了。我們看到師長,我們不管是在螢光幕上,還是我們有機會親近師長,你看人家師長都是這樣,和藹可親。很多人說,坐在師長旁邊,一句話都不用講,都覺得好像充了電一樣,很歡喜。我們聽到這段話就有目標了,修到像師長這樣的修養,不用講話,人家就充電了,多好!

  好,早上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