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三十六集)  2010/10/27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33-0036

  諸位同仁,大家早安!我們學習《太上感應篇》,談到「忠孝友悌」,講到「孝」這個德行。這個「孝」是人的天性,聖人教化人民,都是順著天性來教育。所以《三字經》開頭就說,「人之初,性本善」。教育就是回歸人的本善,而回歸本善很重要的就是要教「孝」。這個「孝」也是人的天性,「父子有親」,是很自然的流露。那如何讓它保持,如何讓它更發揚光大,把這一分孝、愛心,能推演到整個家族,推演到社會大眾?這就是後天教育很重要的功能。

  「孝」是天性,我們再看一兩歲的孩子跟父母的相處,就容易觀察出來。看那孩子看到爸爸媽媽那種喜悅、那種安全,流露在他的臉龐。甚至於犯錯了,父母責罰他,他往父母的懷裡鑽,這是天性。我們回想一下,看到的這些情景。你看那個小孩,看他爸回來,看他媽回來了,張開雙手跑過去抱著他的父母。你說這個誰教他的?你們有看過哪一個爸爸媽媽教他的孩子說,「來,我進來的時候,你就要這樣抱我」?不是這樣教的。

  大家有沒有看過,六七十歲的人一開門,「媽!爸!」有沒有?有。你看,翟俊杰翟導演,包含我們大陸前司法部部長高昌禮先生。高部長已經是七十多歲的人,他母親九十幾歲,好像是九十七了。他一談到他母親,眉飛色舞,他說,我還有人可以疼我!然後他說,他在省的單位做幹部,省級的幹部,那都五六十歲的人了,他說有時候他要出門,他爸爸說:「來,過來。」他說他都乖乖的站在那裡,他爸爸摸摸他的帽子,弄一弄,好,可以了,出去了。然後他就「是!」我們可以看那個情景,高部長一生都保持那種對父母的恭敬跟親愛,難怪他老人家七十幾歲,現在遇到弘揚中華文化,那種赤子之心,表現在對自己文化的那種孝心,盡心盡力,哪裡有需要,他那麼大年紀都去給大家講課,給大家信心。所以人這一生幸不幸福,第一個,能把這個孝心保持進而發揚,這個人是最幸福快樂的人。所以「二十四孝」,我們最熟悉的大舜是終生保持了這一分孝心。而且,不是說父母對他好他保持,父母對他不好他還保持,「親憎我,孝方賢」,心中只有父母。時時想的是,怎麼讓父母更好,怎麼讓父母歡喜,絕不見父母的過失。

  尤其在我們這個時代,整個社會的發展非常快速,在這兩三代人,面對這個快速變化的社會,都還沒想清楚怎麼樣走是對,怎麼樣走是不對,都還沒想清楚,人生就不知道過了多少歲月了。所以很多的家長接觸了《弟子規》、傳統文化,他們都非常的自責,我當初不懂,小孩小的時候不知道,應該這麼教他才對。所以,父母他們是用了很多的心血、辛勞在照顧這個家庭,但是由於接觸傳統文化少,甚至沒有,所以「人不學」,就「不知道」。他不知道為人父、為人母之道,但是他又很想做好,其實他是很苦的。我們看現在,尤其在大都市謀生活,哪有那麼容易。有的父母都要一起賺錢,才養得起這個家。體力已經相當的負荷,回到這個家還有這麼多人事問題,還要教育好孩子,這兩三代人真的都是身心俱疲在面對家庭、面對生活。我們現在學了傳統文化,不能用這些傳統文化的道理去要求自己的父母,這個就太苛刻。那個時代是沒學,但是他們很想做好。所以我們體恤父母的難處跟辛勞,我們學了以後,更讓這個家更和諧。感恩父母這幾十年的付出,父母有不妥當的地方,完全要包容。其實,父母覺得自己做得不妥當,他比我們更難過!我們能體恤父母的難,父母心上那個石頭就掉下來了。

  所以「不知者無罪」,不懂,他做不妥,本來就不應該再指責。而我們學了,不只不見父母的過,而且還要期許自己:我既然學了,從我開始以後,就要把中華傳統文化傳下去,我要當一個好的兒子,我以後要當一個好的家長。這才是有志氣,才是對的心態。不能帶著怨氣,對不起上,也對不起下,這就愚痴。要用理智來包容,要用理智來承擔,這個才是可貴的人生態度。而這個行孝,其實只要孝心真的發出來,那行孝不難。我們能從生活的點滴當中,看到父母的不容易,看到父母對我們的愛,體恤到,父母寧可為孩子付出生命都在所不惜。我相信在我們成長過程當中,在生病的時候,在病得睡不著覺,痛苦不堪,我們想像得到,父母比我們還難過。父母可能曾經都在我們的病床前,向老天爺祈求:你別讓我的孩子再這麼苦了,你趕緊把這個病痛加在我的身上。所以,我自己也常回想,父母的愛真的都在生活的一舉手一投足當中。

  包含父親,我們自己長大了,在社會當中打拼努力,容不容易?不容易。就這樣二十多年過來了,父親在我們的面前,從沒談過工作謀生活的辛苦,那等於是父親大男人把整個家庭經濟的重擔,全部承擔起來,沒皺過一個眉頭,也沒抱怨過,給我們一個完全安全的環境來成長。包含交學費,我們家三個孩子年齡都差不多,三個人同時上大學,那個對一個家庭的經濟負擔都很大,我們家也不是做生意的,是公務員,薪水都是供家庭的生活就已經不容易。包含,雖然男人是比較陽剛,但是當我生病的時候,往往在睡夢當中,都有感覺到父親的身影,父親在半夜的時候來撫摸我的額頭,看我的燒退掉沒有。包含自己考試不好了,有一些挫折了,父親笑著拍拍我說,加油,加油,不要氣餒。這些都是真愛的流露。母親,我們早上一起床,母親早在那裡準備早餐了,晚上要去睡覺,我記得很多次都是跑到一樓,母親還在那裡洗衣服,說「媽,我們去睡覺了。」不知道母親什麼時候起床,也不知道母親什麼時候去睡覺。

  父母對我們的愛都在這些生活當中流露,不是什麼轟轟烈烈的。為什麼?因為父母覺得,愛孩子太自然了。從我們來到家庭的那一天,父母就一心一意希望我們長大,希望我們幸福,真是對我們沒有絲毫的索求,沒有條件的愛。所以我很感激父母對我們的這一份愛,也讓我們往後在愛人的時候,也不帶任何的條件。所以假如能真正體恤到父母的不容易,那就不願意讓父母再操心,再擔憂我們了,時時自自然然心上就有父母。

  《孝經》告訴我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一個人會很自然的關注到自己的健康,不糟蹋自己的身體,更不能養成一些壞習慣,戕害身體。為什麼?因為他想著父母,不能讓父母多擔心,我們生病了,父母比我們著急。所以我們假如在生活當中,該加衣服,不加衣服,該注意生活作息,還是常常熬夜,而且熬夜還做一些不重要的事情,那這個就是不孝了,沒有把父母放在心上。所以孝道的落實就在這些生活的細節裡面。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我們出社會了,在團體裡面服務,假如不能盡忠職守,那父母傷心;不能跟同事和睦相處,父母擔憂,孝子絕對不會這樣。「終於立身」;「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我們要成就德行,父母會覺得這一生養育這個孩子非常的榮耀;我們做出不好的事違背德行,那是以身羞辱自己的父母。我們中華民族是孝道傳家、光宗耀祖的人生態度,所以行為處事都非常的謹慎。

  我們看《德育故事》裡面的這些孝子,真的能為父母豁出生命在所不辭。我們看庾黔婁,「黔婁嘗糞」。他的父親生病了,他怎麼知道的?他剛上任當官全身不舒服,他就覺得一定父母有事了,馬上就把官職給辭掉,是絕對不會貪著世間的功名利祿而不去孝順父母。所以以前的孝子,很多都是有當大官的機會不做,等奉養完父母,他覺得良心安了,再去奉獻國家社會,這種心境是真性情的人。哪有說為了謀自己的功名利祿把奉養父母擺在一邊?那這個就心性上就有問題。

  這個黔婁趕回去之後,果不其然,他的父親生了重病。為了趕緊了解父親的病情,那個醫生說,你嘗你父親的糞便,它假如是苦的就比較有可能能救得回來,甜的就難救了。話一說完,黔婁沒有任何的想法,馬上就去嘗他父親的糞便。這是心中只有父母的安危。結果是甜的,他就非常擔憂,當晚就跪下來祈求上天,折他的壽讓他父親活下去。包含女子的盡孝,「楊香扼虎」。她父親被老虎給咬住了,楊香不畏生死,馬上衝過去救她的父親。我們看到這些榜樣就心生慚愧,這是世間的聖賢,我們既是學佛之人,想要成就出世間的功業,沒有這個世間人的德行基礎,那就談不上出世間的功業。包含,確實,大舜也好,閔子騫也好,完全不見父母之過,這是我們要學的。「天下無不是之父母」,我們心上還有對父母哪裡不悅,哪裡不愉快,哪裡有埋怨,這個心就被自己的習氣給污染,就不真誠。你看閔子騫,後母對他不好,他念念想著為後母好,為這個家好,所以他才能真情流露、至誠感通,講出了那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的千古的名言。

  我們心中都能放著父母,我們來奉養父母,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我們看養父母之身,「蔡順拾椹」,有什麼好吃的,先想到父母。春秋戰國時代,潁考叔是孝子,國君賜給他好吃的,他包起來沒吃。鄭莊公問他,這麼好的食物,你怎麼不吃?他說,任何好吃的,我一定讓我母親先嘗過了我再吃。這種孝心感動了鄭莊公去把他的母親迎回來奉養。這不只解了鄭莊公的誤會,還帶動了整個國家的孝道。

  一個孝子對國家社會的貢獻非常大。我們看晉朝李密《陳情表》,李密孝順他的奶奶。這些榜樣,皇帝知道了把他樹起來,所以漢朝跟晉朝的孝子最多。為什麼?榜樣。漢朝漢文帝當榜樣,「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這養父母之身。「病則致其憂」,生病了,感同身受,盡力照顧,盡力找好的醫生來給父母治病。在漢朝有領導人做榜樣,民間東漢黃香冬溫夏凊來孝養,這個是養父母之身。而且,當我們要奉養父母的時候,父母年齡都比較大,所以照顧老人要像照顧小孩一樣細心。這個老天爺也很有味道、很有智慧,讓人有一個循環,懂得飲水思源、知恩報恩。小時候,因為有父母才得以長大成人,父母年老了,那我們要報這個恩,也像照顧嬰兒一樣來照顧我們的父母。所以這個養父母之身重要的要體恤備至。

  接著要養父母之心,時時能體恤父母的心意,不要辜負父母的好意。包含:不要讓父母憂慮,不要讓父母煩惱,讓父母心情愉快。我們侍奉父母要懂得順,懂得柔和。父母所擔憂的事,我們趕緊去做好自己,讓父母不要再擔心;父母所掛念的人,我們盡力去照顧好,讓父母欣慰;兄弟姐妹互相友愛,「兄弟睦,孝在中」;兄弟姐妹的孩子,父母也掛念,也好好照顧這些晚輩,教育好他們,這都是盡孝。

  晉朝有一位讀書人叫劉殷,七歲的時候就喪父,九歲的時候,他奉養他的祖母。所以不簡單,七歲就在照顧自己的奶奶。結果剛好他的奶奶很想吃堇菜。堇菜應該就是指芹菜,旱芹。他觀察到他的奶奶十天吃飯都不怎麼吃得下去,他就主動問,奶奶,妳是不是胃口不好?你看一個九歲的孩子很細膩,發覺奶奶表情不對,就趕緊主動去關心。奶奶說,我這幾天很想吃堇菜。而那時候是冬天,根本不長堇菜。九歲的孩子到了水田邊,嚎啕大哭,祈求上天能不能給他奶奶一些堇菜吃。哭了半天,那個水邊就長出堇菜來。至誠感通,萬物都是有情的。而且他割回去給他奶奶吃,那個菜又會長好,他每天割都吃不完。等到堇菜的季節到了,它就不長了,因為已經有人在賣堇菜了。後來,他作夢夢到有人告訴他,在他籬笆西面底下埋了一百石的五穀雜糧。他真的去挖,挖出來了,上面還寫著要給他的。至誠感通,福報現前。而且還寫著,讓他吃七年,真的吃了七年。而且,劉殷以後還生了七個兒子。這福報現前。所以這個不只養父母、養爺爺奶奶之身,體恤備至。所以我們昨天也提到了,「親所好,力為具」。我們學業,父母會擔心;我們夫妻、家庭,父母會擔心;事業,父母會擔心,我們都應該盡力把它做好,養父母之心。

  再來,養父母之志。當然,這個養父母之志,要隨順父母的佛性,不隨順父母的情執;隨順父母的智慧,不隨順父母的煩惱。而老者「戒之在得」,人年紀大了,容易患得患失。我們為人子女能善巧方便,藉由生活上發生的這些事情引導父母,萬般將不去,人生不要再執著這些東西了,死生事大,提升自己的靈性,這一生有更高的價值,而且生命結束之後,有最好的西方極樂世界可以去。這個都是養父母之志。包含,父母對民族、對社會國家有使命,他這一生盡力了,但還有遺憾的部分,我們為人子女能體恤到能繼承父母對國家民族的這一份使命感,我們做得更好,這個也是養父母之志。

  今天就先跟大家先談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