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二十三集)  2010/10/11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33-0023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同仁,大家早安,早上好!我們《太上感應篇》的學習進入第三段,怎麼樣積德行善。

  所以一開始,就是「是道則進,非道則退」。而「道」最具体的,在我們當下,敦倫盡分就是道。五倫的本分,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我們先要把這個本分做好。假如本分都沒有盡,然後說要去行善積德,做好事、做義工,那這個社會大眾不容易接受。人家說妳媳婦不當好,還說出去做善事,那人家就對儒道釋這些聖人的經典教誨產生懷疑了,「是這麼教的嗎?」所以《大學》裡給我們講了很重要的次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提到一句叫「其家不能教,而能教人者,無之」,這不可能的,自己家都不能夠和樂,孩子都不能教好,還能夠去利益他人、教導他人,這是不大可能的事情。所以「是道則進,非道則退」,提醒我們要敦倫盡分。這個本分再延伸出去,那就非常的深遠了。比方說父子有親,佛家給我們講了個真相,「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這個行孝就是對一切的人都有這樣孝敬的心。

  我們都很熟悉淨業三福,第一福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我們從孝敬扎我們德行的根,那不只是以這個孝敬的心對父母、對師長,它的深意是用這樣的態度再延伸到對一切的人、一切的眾生,這個就是善學。假如能以這樣的心境去落實「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那這個人就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開頭第一大願,「禮敬諸佛」,這個「諸佛」就是情與無情都禮敬、都恭敬。所以,這個敦倫盡分、盡本分,用佛家的宇宙人生真相,它就非常深遠了。包含「奉事師長」,我們這一世的老師,我們感激恭敬他們,那生生世世呢?一佛出世,千佛擁戴。當然我們要報這些佛菩薩的恩德,不是說給他們好吃的、好穿的,他們不需要這些東西,他們最歡喜的是眾生得離苦。所以「奉事師長」最重要的是依教奉行、利益眾生,那這個就是更實質的奉事師長了。從敦倫盡分知道了本分,開始落實首先要先提升自己心地的功夫。所以善行更重要的是,它的根本是善心。知道怎麼盡本分,還要從心地下手。我們看「修身、齊家」前面,還要「誠意、正心」。

  所以緊接著經文講到的「不履邪徑,不欺暗室」,這兩句話提醒我們,心地要真誠,不自欺、也不欺人。所以這個「不欺暗室」,「暗室」一般講,沒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深一層講,其實是我們自己的起心動念。縱使有人在了,他人也不知道我們的起心動念。而事實上,我們心有妄念、有邪念了,自己的真心就障礙住、這就不自愛了。所以明理之人知道,人這一生最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靈性、恢復自己的性德,這是有志氣的人。我們假如再隨順妄想分別執著。隨順習氣,那是自甘墮落,有羞恥心的人,不願意這麼做。哪怕沒有人、哪怕獨處,甚至是自己的起心動念都不願意違背性德,這個就是自重自愛之人。有這樣的心境就能有勇猛的心來對治習氣,所謂「知恥近乎勇」。所以「不履邪徑,不欺暗室」提醒我們,用功從起心動念與真誠、與慈悲相應開始。

  古代的人對「不履邪徑,不欺暗室」,他們是非常的敏銳。我們現在看到這些聖賢的風範都覺得很慚愧。像明朝有一位先生叫董樸,他學問道德很好,教了不少的弟子。結果他的孩子要參加科舉考試,他以前的一個學生也當了大官,就把今年的考題事先寄給他,知道他兒子要考試了。你看世間的人都很高興,「我關係不錯,都可以打好這些關係。」但這是「邪徑」,是不公平了,對其他考試的人都不公平了。

  我記得我在念大學的時候,剛好有一個親戚,他知道我姐姐大學畢業(念師範學院的),師範學院出來找學校,到哪一間學校教書。這個親戚關係挺好,他就要介紹某一個學校的校長給我姐認識。當時,我還覺得挺好的,有關係真方便。結果我姐姐過來了,親戚把這情況跟我姐姐講,那我明天帶你去跟這個校長見一下。我二姐說,不行,我假如去了,對其他的人都不公平。當下我聽我二姐這麼講話,我真是對她肅然起敬。雖然我一開始還是動了凡念,覺得有關係挺好的,但是當自己的二姐是正氣凜然說,「這樣對其他的人不公平,不可以這麼做」,把我的這個正氣也喚醒了,所以印象很深刻。

  以後處事,我們不能做出佔人便宜的事情、不公的事情。你說,做這些事都沒人知道。「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哪有不知道的道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最後還有菩薩皆知,佛菩薩統統都有他心通,這麼多都知道,哪有不知的?所以董公並沒有把這個考卷給他的孩子看,後來他的孩子還是考上進士。大家想一想,真的把那個考卷打開了,反而不見得考得上。所以人的禍福在一念之間:是正還是邪、是迷還是覺、是染還是淨,可能人生的命運都會有很大的差別。所以「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絕對不可以用不妥當的手段去求來,這個就「小人冤枉做小人」。

  可能我們說到這裡,「世間那些名利,我把它當垃圾一樣,我求都不求」,有人講起來挺清高的。世間有名利,請問大家,在一個弘揚傳統文化的團隊裡有沒有名利?有。所以佛門是要我們在心地當中下功夫。你說世間貪,我到佛門不貪,不見得。貪法,這一本也要看,那一本也要看;法寶一來了,趕快先搶幾本放著。那不都是貪心嗎?一看,法寶這麼少,先讓人家拿、自己後拿,這才是去貪心。

  佛門的名利,不輸給世間。你看人家一知道,弘揚傳統文化的,人家對我們很恭敬。我們要了解,「恭敬」也是名、也是福報。但名要副實,名不副實,我們福報都花完了。今天我們對一切人都恭敬,這個態度才對。我們對上、對有名的人、對有影響的人特別恭敬,對平常的同修甚至對下面的人就很傲慢,這個一定是在搞名聞利養、諂媚才會做出這種事情出來。所以那個追名逐利的心態,攀緣、攀關係的心態一定要徹底放下,在心地當中要放下。

  今天世間的人追名逐利,他還承認;我們在弘法利生,追名逐利,有時候自己不承認。我們口頭上不要名利,事實上都在搞名利,反而世間的人覺得,人家社會當那些人擺明了說,我就是要名要利,人家還比較容易接受;口頭上不要名利,事實上都在追名逐利,反而讓人家看了不舒服。所以真正修行,一定從清淨心開始,不能染著、不能攀求,不履邪徑。

  「不欺暗室」,沒人看到的是「暗室」,甚至於做夢也是「暗室」。尤其平常,人意志力比較強,但在夢中的意志力就可能沒那麼強。比方我們平常殺盜淫妄的行為絕不會做,可是在夢裡就不能保證。所以平常有功夫,還要看看夢裡有沒有功夫?夢裡有功夫,病痛得死去活來的時候,就不知道還有沒有功夫,所以叫勘驗功夫。《了凡四訓》裡面有一段,「或夢飛步太虛;或夢幢幡寶蓋」,這就是好事了。假如「夜夢顛倒」,夢裡都是犯了邪行,那這個就要特別痛定思痛,在平常要下大工夫,平常正念分明,夢境就不會出現這些情況。所以做不好的夢也提醒我們功夫還差得遠。

  明朝的楊翥,他後來當到尚書,很不簡單。在書上記載,楊翥非常厚道,我們佛門講的「柔和質直攝生德」,跟這樣的人做鄰居都被他感動。他鄰居蓋房子,屋頂蓋得特別大,然後那個屋頂的雨水,統統都流到他們家屋上了。然後他們家裡的人就覺得,這個人建房子怎麼這麼超過,就來告訴楊翥。楊翥說,不下雨的時候比下雨的時候多!不跟人計較。然後剛好隔壁鄰居生了小孩,那個嬰兒特別怕驚醒,他就把自己的驢賣了,因為那個驢有時候會叫,他怕嚇到孩子。你看,為了一個小孩,他自己當官的人連驢子都賣掉,走路,念念為人著想,絕沒有絲毫自私自利。我有時候看到《德育故事》這些風範,我說,他們假如又知道念佛,個個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德行是太不簡單了!

  所以為什麼整個神州大地學大乘佛法,成就的人遠遠在印度之上,這不是沒有道理的。實在講,堯、舜、禹、湯、文、武、周公、老子、孔子,那都不是一般人。在永明延壽大師寫的《萬善同歸集》裡面,就指出來了:在《起世界經》裡面講到,佛遣兩個菩薩於震旦方向講經說法。印度的震旦就是中國。震旦方向,你們以前沒學過地理嗎,全忘了嗎?告訴大家,心地愈清淨,以前學過的東西會自己冒出來。假如以前學過的東西還是都提不起來,那就不大正常。你不要說,佛門就是要放下,放下。你心地清淨的時候,本來忘的東西都會浮起來,你愈學記憶愈差是不正常的。所以就講到了,東北西南的震旦方向,遣兩尊菩薩:迦葉菩薩跟儒童菩薩。大家一聽就知道是誰了,儒童菩薩是孔子,迦葉菩薩是老子,給我們打好根基之後,大乘佛法一傳來開花結果。

  所以我們要了解,成就一個人、成就我們的道業,你說佛菩薩要傷多少腦筋!要不疲不厭,這樣子來呵護、來護念我們。我們再糟蹋了這麼希有難逢的因緣,那就是這個心太狠、太不感恩了。假如能用心去感受,緣分實在是千載難逢。遠的我們不說,就光是師父護念我們這一生的道業,大家看,多少的良苦用心在其中:堅持講經說法,堅持以自己的行持來彰顯釋迦牟尼佛的行持。佛陀就是這麼教我們的,佛教就是教育、就是講經說法,結果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受了多少毀謗、多少侮辱,才成就我們聞法的因緣。所以時時這麼想,念念就想著「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楊翥,他這個心地非常為人著想,所以他把驢子賣了。看人的修養,往往在他面對一些境界瞬間的態度,就可以看得出那種至善、那種對人的體恤、關懷。剛好有一個小孩在玩耍的時候,把他祖上的墳墓的墓碑給推到了。諸位同仁,你們家的祖墳墓碑被人給推到了,我們第一個念頭是什麼?楊翥的僕人(專門在整理這個墳墓的僕人)是驚慌失措的跑回來報告,主子,墓碑被推倒了。楊翥說,那個孩子有沒有受傷?我們看到這裡都佩服,人家完全沒有我執。而且還主動的到這個孩子的家裡,看看那孩子有沒有受傷。然後對他父親講,「孩子沒受傷,要多注意孩子的安全」,就回去了,一句批評都沒有。用德感動人。而這個楊翥他剛好有一天做夢,夢到走到一個果園裡面,摘了人家兩顆李子吃。結果他醒過來就非常自責,我在夢中會摘人家的李子,鐵定是自己平常這個「道義」跟「利欲」還沒分清楚,修養太差,怎麼在夢中不守規矩,還有盜人家東西的情況?所以他好幾天都不吃飯。

  他們克己、格物的功夫,非常的扎實。所以常常我們說「參善知識」,《德育故事》裡面這些風範,確實我們看一則、效法一則,把他們的行持要放在心上。接著就具體談到,怎麼樣來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所以經句接著說的:

  【積德累功。】

  這個『德』偏重在存心。我們說看一個人有沒有德,看他善心、愛心。『累功』,這個「功」比較是強調在它事項當中,做出哪一些利益他人的事情。「積德」最重要的要增長自己的善心,「累功」就是積累自己的善行。而佛菩薩、聖賢,事實上他們生生世世都是在做積德累功的事情。

  在《三字經》當中,我們比較熟悉的一個例子,叫「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這個例子就是積德累功很好的事例。他本來三十幾歲了都沒有孩子,他的祖父夢中告訴他命中無子,但是命運可以改變,叫他要趕緊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所以一個人有沒有福氣,首先在能尊重聖賢、尊重長輩的勸告,這個就是他得福最根本的一個原因。祖父來交代他的,他不敢懈怠,所以很認真的從隔天開始,只要有行善的機會,他都盡心盡力去做。

  剛好,他有一個僕人偷了他的錢,偷了兩萬錢。以前的人很有意思,畢竟文化的薰習氛圍比較強,所以偷了人家的錢不好意思,就寫了一個借據貼在他一個女兒的身上,然後自己就跑了,意思就是以女兒來抵這兩萬錢的債。竇禹鈞先生就把這個借據燒了,把這個孩子很用心的照顧長大。我覺得他夫人也不簡單,面對先生的善心,成人之美,配合先生做這些善事。結果這個女孩後來十五歲了,他又花了兩萬錢把這個女孩嫁出去,嫁到一個好的人家,就是把這個偷他兩萬錢的僕人的女兒當自己女兒一樣的愛護。後來,這個僕人知道了,自己的女兒都嫁到好的地方去,痛哭流涕很慚愧,又跑回來做他的僕人。然後這個竇禹鈞先生就當作什麼事都沒發生過一樣,還是一樣對他很好。我們說這叫厚德,『積德累功』那個「積德」就是他心地非常的寬厚、厚德載物。

  後來又在一個地方一個佛寺裡,撿到兩錠金子、十兩銀子,時間晚了,他先回去了。隔天又去站了一天,等那個失主來。果然那個失主來找,那個失主是拿這個錢要去贖父親的罪,都是很危急的事情,所以救人危急。而且,親戚結婚沒有錢,他資助;辦喪事沒有錢,他支持,一生做下來都是幾十件這樣的事情。在自己房子的南邊建了四十間書院,所有這些沒錢讀書的學子,他都供給他們生活的需要,讓他們考功名,幫國家成就了很多人才。所以他後來做到諫議大夫,生了五個兒子,後來還有八個孫子,全部很顯貴、當大官。結果他的祖父又來託梦說,你積德行善,上天給你延壽三十六歲,活到八十二,而且子孫都很貴顯。而且上天已經留個洞天真人的位置給他。結果八十二歲那一年,他跟朋友談笑風生,談著談著就走了。真好,哈哈哈幾聲就走了。

  所以諸位同仁,當我們至誠念佛的時候,西方極樂世界那個蓮花就開了,而且你愈念它會愈大。西方的位置都幫我們留好了,大家別擔心,這一輩子好好積功累德,自自然然就去了,水到渠成。大家這幾天念佛特別努力,有沒有感覺蓮花大了一點?功不唐捐,「如母憶子」,就像念著自己的父母一樣,歸心似箭,趕快要回老家,一念相應就一念佛,念念相應就念念佛。

  早上先跟大家分享到這裡。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