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文言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五十九集)  2011/3/19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28-0059

  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好!我們「管晏列傳」裡面提到管鮑之交,也提到晏子面對一位賢者,一位剛認識的朋友,對待朋友的態度。我們來讀一段《說苑》裡面,曾子談夫子與人相處的風範,七十一頁。

  【曾子曰。吾聞夫子之三言。未之能行也。】

  我曾經聽夫子談到三句很寶貴的教誨,而我自己還沒有能做到。『未之能行』,這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曾子謙虛,一種是曾子念念不忘要趕緊把它落實。我們很熟悉《論語》當中曾子的一段話,也是我們立身行道很重要的一個態度,「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每天自己的本分有沒有盡心盡力去做,盡忠職守;「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誠信待人,凡出言,信為先;「傳不習乎」。「傳不習乎」,第一、夫子教給我的教誨我有沒有做到;第二、可能他們也在教學,我教學的內容有沒有盡力去領會,進而把它傳下去;第三、我是教學的人,我自己有沒有先做,才傳給學生。「傳不習乎」,有幾種意義在其中。當然在這裡曾子是反思夫子曾經給我三句這麼好的教誨,我還沒有能完全落實。所以學習的態度,很珍惜老師的教誨,不敢忘懷。

  【夫子見人之一善而忘其百非。是夫子之易事也。】

  夫子見到人家一個善行,肯定他這個善行,然後他以前所有的不是,都不放在心上。所以感覺夫子很容易相處,因為處處都看人家的好,肯定人家的好。這句話也給我們反思,我們不能倒過來變成見人之一惡而忘其百善,幾年交情,人家做得很多很好的,就一件做不好,就看他不順眼,就不想理他,這心胸就太小,不能容人家之過。而且夫子這樣的態度會讓身邊的人很受鼓舞,我這麼多錯,孔老夫子都能包容,我才這麼一點點善,他這麼肯定、這麼鼓勵我,我不能讓老人家失望,我要趕緊加油。所以要隱惡揚善的處世態度,這是我們讀完了要效法,專記人家的善跟人家的優點、人家的恩德,人家的不是絕不污染自己清淨的心。第二:

  【夫子見人有善若己有之。是夫子之不爭也。】

  見到人家的德行,見到人家的善行,就像自己做的一樣高興,隨喜他的善,叫見人之德如己之德。沒有絲毫的嫉妒心,都是肯定、效法、學習人家的善,「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這裡是提醒我們,人的心中一定要去掉嫉妒心,嫉妒心是很大的煩惱。一嫉妒人,在這些賢德之人身上就學不到東西,而且嫉妒心繼續發展還會嫉賢妒能,排斥、對立這些賢德之人,甚至還陷害,這造的罪孽就很大。我們曾經講到一段話,不知大家有沒有印象,「進賢受上賞」,為團體、國家推薦好的人才,受上天最豐厚的賞賜。就像鮑叔牙的後代十幾世都是名大夫,因為鮑叔牙心胸寬大,不嫉妒管仲之能,為國舉才,所以「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但「蔽賢蒙顯戮」,嫉妒賢才,障礙賢才為團體、國家服務的機會,很快會遭到上天的懲罰。我們曾經舉過李斯,他是宰相,可是他嫉妒他的師弟韓非子,最後沒多久的歲月,全家都被殺戮,蒙顯戮,兒子跟著他一起被腰斬。所以嫉妒心一定要去掉,障礙自己的道業,還會造很大的罪孽。《弟子規》裡面,「見人善,即思齊」,都是去掉我們的嫉妒心;「人所能,勿輕訾」。

  【聞善必躬親行之。然後道之。是夫子之能勞也。】

  夫子聞到善的教誨,看到善的德行,他必定,這個『躬』就是親自,「躬親行之」是把好的教誨自己先落實、做到,體悟很深了,然後再去教導、引導他的學生。夫子是做到再說,是聖人。不是學了一堆道理,自己沒做就先要求別人做。因為他自己做了、感悟的這些寶貴經驗,一定能成就學生,甚至於少走彎路。『能勞』是為了成就弟子,他是非常用心以身作則,然後自己身先士卒,自己好好落實,再把這些寶貴的感悟來利益他的學生。其實我們今天在學校落實《弟子規》,推展《弟子規》,學生如何得最大的利益?坦白講就是這一句話,老師躬親行之,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跟《弟子規》相應,孩子潛移默化當中都學會了。

  我曾經在馬來西亞遇到我們夫子的後代,他說他沒讀過《弟子規》,可是他第一次讀,從頭讀到尾腦海裡浮現的,都是他小時候家裡裡面的情景。他說他所有的叔叔、伯伯、長者都是這樣做的,孝的部分,都是這樣對奶奶、對爺爺的,您說他學過沒有?在表面的經典上,他還沒有正式讀過《弟子規》,但是從小整個養成的處世心態、習慣,都來自於潛移默化的家教。所以一個教學者也要效法夫子,教誨都是自己努力先去做到的這分精神。

  【夫子之能勞也。夫子之不爭也。夫子之易事也。吾學夫子之三言而未能行。】

  曾子最後總結,夫子處世當中這三方面的一種涵養、行誼,他自己再提醒自己還沒做到,要趕緊效法。

  我們再看回來「管晏列傳」,下一段:

  【晏子為齊相。】

  晏子為齊國宰相。

  【出。其御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

  晏子出門。『御』是駕車的馬夫,他幫晏子駕車,他的妻子剛好從自家的『門間』,門縫,『窺』是偷看,他的丈夫不知道妻子在家裡看出去。

  【其夫為相御。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

  她的丈夫是宰相的馬夫,『擁大蓋』,因為宰相的馬車它有一個傘蓋,遮太陽的。然後馬夫因為也在車上,所以也在這個傘蓋底下,居傘蓋之下,坐在宰相的車上,駕著駟馬,這個馬車是四匹馬拉的。『意氣揚揚』,就是很得意的樣子。『甚自得也』,志得意滿。應該是滿驕傲的,然後走路應該是這樣,一般俗話叫很跩。

  【既而歸。】

  那一天回去了,回到家裡一見到他的妻子:

  【其妻請去。】

  這個『去』就是要離開她先生,要跟他離婚,不想跟他在一起了。這個妻子不簡單,很有氣概,離開了沒飯吃怎麼辦?你看都不為這個想,有氣概,我這一生就是要跟有德的人在一起,看到你這樣的行為,我很難過。所以他說:

  【夫問其故。】

  她丈夫問她。這個『故』就是什麼原因。

  【妻曰。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齊國。名顯諸侯。】

  古代這個『尺』,我們一般說男子漢大丈夫很高是身高八尺,八尺可能應該有一百八十公分上下。而那個時候的人比我們還要高,我們現在其實是愈來愈矮。可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人被很多認知誤導,好像我們是這五千年來最發達的。大家有沒有注意,好像從小讀書就是我們是最發達的,其實是最退步的,心性最退步。包含整個大環境的這些財寶都愈來愈少,因為所有的環境隨著什麼?人心轉。我們現在的稻米愈來愈短,原來的稻米很長。晏子他身高不高,可是他卻當到宰相。他的德行跟功業,『名顯』,名聲顯著於各國諸侯之間。今天:

  【今者妾觀其出。】

  我觀察到晏子外出的時候,坐在馬車上:

  【志念深矣。】

  他的志向、他的思想非常深遠。他太太不簡單,光看到晏子的面容,就能觀到晏子內心的修為。

  【常有以自下者。】

  而從他的整個舉止感覺到,他是非常謙虛卑下,都把自己擺得很低。以身分來講,他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但是他卻這麼樣的謙退,謙光逼人。

  【今子長八尺。】

  你的身高有八尺這麼高。

  【乃為人僕御。】

  當晏子的車夫、僕人,專門駕車的。

  【然子之意自以為足。】

  就是志得意滿,不思上進,當個車夫就不可一世。所以《曲禮》開篇就說,「傲不可長,志不可滿」,尤其男子漢大丈夫志向要高遠。

  【妾是以求去也。】

  看到你這樣的態度,實在很傷心,所以我想我還是離開。

  【其後夫自抑損。】

  丈夫聽了太太這番話很慚愧。古人難得,連一個車夫聽到妻子有道理的話馬上生慚愧心,所以古代人心都受聖賢教化。你說車夫讀過書嗎?學歷可能也不算太高,但是懂得聞善言要接受,福在受諫,人貴自知,福跟貴都在自己的一念轉變當中。『抑損』就是懂得克制自己的傲慢,「抑損」就是要把習氣壓下來,不能讓它再發作。

  【晏子怪而問之。】

  他一調整自己,表現出來的氣質、言行不一樣,頭也沒有抬得這麼高,都比較低著頭,謙下下來了。晏子覺得很奇怪,就問他。這也代表晏子對屬下還是挺關心的,看到有變化,了解情況。

  【御以實對。】

  他的車夫就把來龍去脈都跟他講。後來這個車夫的德行不斷增長,晏子推薦他出來當官,出來當大夫。當然晏子也是為國舉才,「內舉不避親」,推薦好的人,雖然是自己身邊的人,也不避嫌;「外舉不避仇」,真的這個人很好,能為國出力,哪怕他跟我是死對頭,都把他推薦出來,人要有這種涵養。從這一段當中我們感覺到,車夫的太太有助夫成德的修養,有助夫運。就是在另一半有不妥的時候,懂得要勸諫,這也是我們為人夫、為人婦很重要的職責本分。其實在五倫關係當中都有勸諫的本分,「親有過,諫使更」;朋友之間也要「善相勸,德皆建」,兄弟都是這樣的,不過要善巧去勸。接著:

  【太史公曰。】

  司馬遷先生說到:

  【吾讀管氏。】

  『管氏』就是管仲他的著作:

  【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詳哉其言之也。】

  太史公讀過管仲所著的『牧民』,這一篇文章主要是如何治理人民;『乘馬』是整個國家的體制,如何來建設;『輕重』是國家的財用,如何來規劃;而『山高』跟『九府』在《管子》一書當中沒有出現這個內容。為什麼?因為《管子》有三百八十九篇,後來劉向把它刪成八十六篇,最後是八十六篇,可能「山高」跟「九府」是刪去的篇章,沒有留在這八十六篇。一般我們比較熟悉的「牧民」,還有太史公讀《晏子春秋》這一書,裡面很詳細的記載了管仲跟晏子他們的一些學說、主張,算記得比較清楚、詳細。

  【既見其著書。】

  都看過他們寫的書。

  【欲觀其行事。】

  也想觀他們很多做出來的事蹟,行出來的事蹟,所以想記錄這些事蹟。

  【故次其傳。】

  把他們兩位在這些重要著作當中,沒有提到的行持、事蹟,把它記在列傳裡面。

  【至其書。世多有之。是以不論。論其軼事。】

  因為漢朝,管子跟晏子的這些書籍、學說,當時很多人都在看,所以他就不在寫《史記》的時候,再去論說這些部分。主要把這些軼事,就是蒐集到兩位的這些行持,把它記錄下來。

  【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

  管仲是世間所謂的賢德又有才幹的臣子,宰相。『然孔子小之』,但是孔子卻覺得他氣量太小。孔子在《論語》當中,對於管仲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抵禦外族的侵略,夫子是非常肯定管仲,假如沒有管仲,我們漢民族可能就要遭到非常大的劫難。夫子說,可能我們的衣服,我們看漢服,這些服裝都是這樣過來,右衽,但是其他夷狄,他們是開左衽。所以沒有管仲,我們可能整個漢文化就要被他們給滅掉了,管仲功勞很大。孔子說:「吾其披髮左衽矣」,管仲的功勞孔子很肯定。但是管仲做得不好的地方,孔子還是很明白點出來,這也是給我們後人警惕、學習。為什麼說他氣量太小?接著說到:

  【豈以為周道衰微。】

  豈不是就是因為『周道』,周朝比較衰微了。

  【桓公既賢。】

  齊桓公有很可取的地方,想要把國家治理好,又用了他做宰相,他就很有影響力,可以去輔佐齊桓公。

  【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

  而不用王道的精神來勸勉齊桓公,就是應該以王道的精神來輔佐齊桓公,而不應該是以霸道,讓他稱霸,這樣功業就顯得小了,應該是王道精神更好。所以覺得管仲沒有以王道來輔佐齊桓公,這樣氣量不夠大。

  【語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

  這在《孝經》裡面也有提到,順著君王、領導者他的優點,他好的政策、好的這種做法,應該順著成就他,『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改正領導者的缺點,或者從政上的錯誤,叫「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因為這個臣子念念都是為了上位者、為了人民,這樣的盡忠愛國,上下一定能相親。

  【豈管仲之謂乎。】

  這句話也就是對管仲他輔佐齊桓公這件事的一個詮釋,但這應該也是覺得管仲沒有把這個做到徹底。「將順其美」,應該以王道來輔佐齊桓公才對。「匡救其惡」,也要針對齊桓公一些不足的地方,要更盡力的來匡正勸告。因為齊桓公後來在管仲去世之後也是很慘,他一些嚴重的好色、好吃、好玩的習氣沒有調服,就去用了一些很不好的臣子,最後死去六十幾天,屍蟲都流出來了才被發現。所以孔子的批評還是很有洞察,管仲還是有他不足的地方。夫子評論人很公正,對的要認同肯定,不對的也要指出來,以為後世來警醒,來以為借鑒。

  【方晏子伏莊公屍哭之。】

  這個『方』就是當,當晏子趴在莊公的屍體上痛哭流涕,因為莊公不能容晏子、排斥晏子,晏子沒辦法只好離開,然後到海邊居住、種田,不為所用。後來莊公沒幾年就被崔杼這個臣子給殺了。當然這也是莊公自己行為不檢,最後被人家設計殺害了。畢竟晏子曾經服侍莊公六年,看到莊公死去,他也非常悲痛,所以來弔唁莊公,『哭之』。

  【成禮然後去。】

  痛哭,也盡他一分臣子的心意,畢竟主公已經離開了。而且古代這些賢者,雖然君王有很多不妥之處,他們絕不放在心上,他不會埋怨記恨自己的君王,都是想著怎麼樣協助君王,心不會因為君王怎麼對待他而改變,這叫義。義是不談利害的,沒有條件的,始終如一。古人那種在五倫當中的道義,讓我們非常感佩跟動容。所以他痛哭失聲,盡了最後的君臣之禮。

  【豈所謂見義不為無勇者邪。】

  司馬遷先生覺得晏子這個行為,盡他的君臣之禮,就是見義勇為。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當時莊公剛被殺的時候,這些亂臣還抓著權力。所以晏子,事實上這個時候去弔唁莊公,他會有生命危險。可是古人,你看義之所應為,再大的危險他也毫不畏懼,就去做了。

  【至其諫說。】

  談到晏子在勸諫他的君王。

  【犯君之顏。】

  為了人民,他勸他的君王,哪怕是讓君王很沒面子、很不舒服,對他生氣,他也在所不辭,還是盡心盡力勸。其實,『犯君之顏』,也是要成君之德,成就君王的德行,也是要利益人民,這都是以愛心、以成就對方的心出發。有一次,孟子到了齊國,那時候是齊威王。結果孟子給齊威王提了不少建議,提完之後,他旁邊這些臣子就對孟子講:孟子,你怎麼這麼不尊重我的君王?可能批評了一些君王犯的過失。孟子對齊威王旁邊這些大臣講:我是最尊重你們君王的。他們看了覺得不尊重。孟子說到:因為我是希望他成為聖王、成為明王,我尊重他,希望他有德。你們的尊重都是巴結諂媚,他有什麼過失你們也不講,怕你俸祿沒了。沒有勸君王,君王的德行一天比一天更差,你們根本就不愛你的君王,也不恭敬你的君王。所以世人有時候看事情看得很表淺,好像這樣輕聲細語就是恭敬。真正君王要犯很大的過失的時候,這個時候能「犯君之顏」,犯顏進諫,這是大忠,這是真恭敬。所以司馬遷先生講到晏子這些風範:

  【此所謂進思盡忠。退思補過者哉。】

  就是說到忠臣一上朝,想盡一切的方法,能夠讓君王採納這些寶貴的意見,或者勸諫君王,讓他能看到他的問題,『進思盡忠』,「進」是上朝去。『退思補過』,下了朝還想著君王還有哪些不足,我趕緊要盡力去提醒。「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其實我們讀到這一段,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起另外一句跟這個完全相應的話:「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你看這就是大忠臣,不同的時代,心境完全相應。

  我們剛剛談到晏子的幾個故事,都是提醒君王的不對。但是這個「將順其美」,就是他有好的地方,要趕緊鼓勵、讚歎,讓他的善更增長。有一次剛好齊景公看到鳥巢,不是北京的鳥巢,看到鳥巢有一隻小鳥,然後他把牠捧起來,因為小鳥很軟很脆弱,他把牠捧在手心,又小心翼翼趕緊把牠捧回巢中,就這麼一個小動作。結果晏子聽到齊桓公這樣的行為,趕緊趕去見齊景公,就問君王,剛剛您去哪?什麼事?景公就開始敘述,他看到這隻小鳥很幼小很可憐,趕緊把牠放回巢中。結果晏子馬上說:君王,你有聖王之德。景公說:哪有這麼嚴重,不就一隻小鳥而已。您看,您對一隻這麼小的鳥都這麼有慈悲心,所有的聖王就是因為他有慈悲心,他最後成為聖王,所以恭喜君王。很讚歎他的君王。我們看到晏子時時抓住這些機會來長君王之善。接著,司馬遷先生說到:

  【假令晏子而在。餘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

  假如現在晏子還在世,我雖然為他駕馬車,『執鞭』,我替他駕馬車,也是我所,這個『忻』跟欣欣向榮的欣相通的,我會非常歡喜、嚮往、羨慕做這樣的事情。所以從這裡我們看司馬遷先生,他對於這些聖賢人都非常仰慕,都希望能有機會效法、學習他們。我們看到司馬遷先生寫「孔子世家贊」也有流露這樣的心情,覺得沒有能夠跟著孔老夫子學習,他非常的遺憾;沒有能跟晏子親近學習,他也覺得很遺憾。他那分希聖希賢的心非常切,所以司馬遷先生一生德行功業也非常的難得。這是我們談到「管晏列傳」。

  我們再回到後面禮篇的「緒餘」,第二段。

  【孔子曰。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

  這一段在《論語》當中是因為樊遲有一天問孔老夫子,他要種五穀,「請學稼」。「稼」是種五穀,「圃」是種蔬菜。樊遲跟孔老夫子說:他想學種五穀,希望夫子教他。夫子說:我比不上老農夫。接著又說:我學種菜。孔子說:你去問老菜農,他們比較有經驗。接著樊遲就出去了。孔子說:「小人哉,樊須也」。這個小人不是罵人的意思,是志向太小了,讀了聖賢書,讀著讀著最後還想回去種田。其實讀聖賢書,這是修己、安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問,你要把它用出來。所以夫子接著講:「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這是整個原話。一個上位者能好禮、好義、好信,這樣來對待、來照顧老百姓,國家會大治。能這麼做,其他國家的人民,都會綁著他的小嬰兒,跑到我們國家來居住,來做我們的百姓,來這裡安居樂業。這才是學修齊治平學問的大用。這麼多人民來歸附,士、農、工、商,農、工、商不是就有人去發展了嗎?而且農業、工業、商業要發展得好,都要有政治的穩定跟清明;不然政治不好,都謀私利,對於各行各業都有很大的障礙。所以政治清明重要。

  現在人要投資,都先問社會犯罪率怎麼樣,穩不穩定。我們看孔子那個時代有個故事,大家應該很熟悉的一個成語,叫「苛政猛於虎」。有一個婦人哭得很傷心,她住在森林裡面,她本來是某個國家的人民,逃出來了,結果先生、兒子,家裡的這些男人被老虎給吃掉了。夫子說:妳為什麼不回國家去?她說:我的國家比老虎還恐怖。苛政猛於虎,你看一個政治辦不好,讓人民的心有多恐懼。所以,假如有一個地方,這些從政者都有德行、愛民,國家團結,還有很多人要歸附過來,這整個國家就愈來愈興旺。所以「上好禮」,一切形式都符合禮節,對人民也非常的禮敬,不會用權勢去壓人民,「雖貴端,慈而寬」,人民自然也會恭敬這些上位者。「上好義」,上位者很重道義,處處為人民著想,老百姓歡喜,一定都配合,所以民莫敢不服從,配合這些德政。「上好信」,上位者非常講求信用,則人民莫敢不用情,這個情就是非常的真實,就是坦誠相待,誠實來面對他國家的這些領導者,沒有任何隱瞞。所以現在很多國家招商引資,希望更多的投資者到自己的國土來投資,其實上位者好禮、好義、好信,自然會感召很多人來他國家發展,人與人的緣分都是靠德、靠心感召來的。所以一個團體、企業的領導者,假如找不到人才,還是要反思,自己有沒有好禮、有沒有好義、有沒有好信的態度。接著又講:

  【故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

  這也是《論語》當中的一個典故。司馬牛,他有一天很感慨,說「人皆有兄弟,我獨亡」。人都有很好的兄弟,怎麼我沒有?其實司馬牛有好幾個兄弟,他為什麼說沒有?因為他的哥哥是司馬桓魋,是宋國的一個大臣,結果他的哥哥掌權之後,要謀害自己的君王,還有幾個兄弟陪著一起做亂。他很難過,他不想跟兄弟同流合污,他有機會跟著夫子學習。但是逃離宋國,因為他哥哥犯了這麼大的罪,謀反沒有成功,他在自己的國家也待不下去,犯那個罪可能要誅幾族。他很感嘆,你看我很可憐,身邊都沒有兄弟,有的那些兄弟還做亂。

  子夏,同學之間就勸他,「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這句話大家比較熟悉。「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司馬牛,你何必擔憂沒有兄弟?這話當中「死生有命」,也是勸司馬牛放下,你哥哥的命運,你也操不了心,個人的命,還是掌握在他個人的手上,你也別罣礙了。「富貴在天」,你往後人生如何,上天有安排,再來也要你自己好好經營,自有你往後愈來愈好的人生。怎麼經營?跟人相處「敬而無失,恭而有禮」,對人恭敬,不犯這些過失,對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非常恭敬、謹慎去對待,與人相處,恭敬、守禮、守分寸,時時恭敬待人。所謂「敬人者,人恆敬之」,這樣的處世態度,自然感來所有的人都推心置腹跟他交朋友,所以結果是「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所以這個話也提醒我們,假如我們常常起個念頭,我都沒有好朋友,這一個念頭,或者又講出來抱怨,這叫造孽,叫怨天尤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自己不恭敬,不夠真誠,才交不到知己、知心朋友。所以反求諸己容不容易?反求諸己不容易,怨天尤人很容易,動不動這個慣性就起來了。所以:

  【倫常日用之間。】,

  整個五倫、綱常的相處,每天的這些互動:

  【無時無地。】

  不管任何時間、任何地點:

  【不立於禮。】

  『不立於禮』,就是沒有不是建立在守禮的這個基礎。其實《弟子規》從頭到尾沒有一句不是禮,聖賢的教誨也沒有一句不是禮,因為禮就是做人的標準、準繩。

  【非禮無行也。】

  人不懂禮,寸步難行,常常就失禮,跟人就不愉快,對立、衝突,就很難相處。所以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人不懂禮,很難在人群當中立足。

  【呂東萊曰。】

  『呂東萊』是呂祖謙先生,他是南宋的思想家,是浙東、浙江那一帶的思想家,是大儒。他們家家道非常好,他們呂家,當時候北宋,後來移到更南邊的南宋,很多中華文物的保留是透過他這個家族保存下來。《德育古鑑》裡面有一篇談到他們家道的部分,我們來一起複習一下,六十九頁。我們剛剛講到的就是一個家族,他的家道文化承傳非常好,不只為國家代代出人才,甚至國家在文化顛覆的時候,都能保存國家非常寶貴的文化資產。「呂希哲,字原明」,呂希哲是北宋一位讀書人,後來當官也很成功,封為滎陽公,父親是正獻公,「正獻公公著」,父親叫呂公著,他是長子。「正獻公家居」,他平常在家,「簡重寡默」,他的生活簡樸莊重,所以家裡的家風,事事不苟,不隨便、不輕浮,話也少,不會整個家嘰嘰喳喳很吵。一個人常常能話不多,不急躁,他心比較靜,思慮很深遠。所以在《宋史》當中對於正獻公是非常肯定他的德行,說他是「簡重清靜,識慮深敏」,莊重穩重,生活簡單,居住環境也簡單,不會很奢華。買一堆東西,要找東西還找半天,然後常常要想,我的東西很貴,放在哪裡?你說這樣的人,怎麼心靜得下來?統統都是被這些外在的物質牽動,當它們的奴隸去了。大家怎麼笑得這麼高興?所以一個人真正思慮要很清楚,他整個物質要愈簡單愈好,生活愈簡單愈好,愈有規律,不會被事所累。你看底下講的,「不以事物經心」,不被自己的欲望造成很多繁瑣的事情,心裡很煩、很有負擔。

  「申國夫人」,他的夫人。申國夫人就是他們的夫人,最後因為他們功業受肯定,都受到朝廷的封賜。而這個封賜,應該是他的兒子呂希哲功在國家,之後就封他的母親。「性嚴有法度」,不只父親有德,連他的母親也是非常有威嚴,然後治家很有法度,一絲不苟,「教子事事循蹈規矩」。「祁寒暑雨」,這個祁就是大,大寒就是很寒冷的天氣,或者夏天,熱、下雨的時候。「侍立終日」,在天氣比較不好的時候,她的這些孩子還是很恭敬,父母在的時候恭敬侍候。「不命之坐不敢坐」,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一舉一動都非常有規矩。「日必冠帶以見長者」,起床,白天一定衣冠非常整齊,先去跟長輩問安。「雖甚熱」,天氣很熱的時候,「在父母前,不得去巾襪褲」。這個細節,大家要體會得到,就是一個為人孩子,他對父母那種恭敬內化了。他非常恭敬自己的父母,會不會在父母的面前脫襪子?會不會?這個問題你們都判斷不出來嗎?我請問大家,您在孔子像面前會不會脫襪子?那為什麼父母面前要脫襪子?應該是在你恭敬的人面前,你做這個動作會覺得很難過。禮,它不是去要求人的,它是人那種恭敬心起來,很自然的行為。假如我們不是很能體會,那代表我們這一生的心,還不知道恭敬長啥樣,不然就體會得到了。大家看,一個孩子在這樣的家庭環境,這些生活細節都時時保持這種恭敬,這樣的人有德,應對人事非常穩重,絕不失恭敬。

  「出入不得入茶坊酒肆」,這就是「鬥鬧場,絕勿近」。「市井里巷之語」,就是「奸巧語,穢污詞」。大家看,以前家教跟《弟子規》都很相應。所以師長說《弟子規》是家教集大成,而且是依據夫子的一段重要的教誨編出來的,就是在《論語.學而》裡面,「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編出來的。「鄭衛之音」,這是指靡靡之音。聽了會讓人陷入情欲的、心思散亂的、很頹廢的,這些都是鄭衛之音、靡靡之音。這些不好的言語、音樂,「未嘗一經於耳」,都不讓孩子碰這些東西,所以就養成了很好的人格,還有家道的承傳。「不正之書、非禮之色,未嘗一接於目」,非聖書,屏勿視。非禮之色,顏回請教孔子怎麼行仁?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要愛人,所先要自愛,要能保護好自己這顆善心、清淨心。所以這些家教,非常的嚴謹。

  接著,「有焦千之者」,這個焦千之先生是歐陽修的弟子。「方正士也」,這一位教書先生,人非常有德、有行誼,方正士也。「正獻公延之使教諸子」,這個延就是祈請他來教他的孩子,親師合作。所以古人都是千里尋師,知道請到這個教書先生,對孩子一生德行的重要性。「諸生小有過差」,這個過差就是一些小錯誤。「焦端坐竟日不與語」,焦先生發現孩子有錯誤,整天端坐不跟孩子講話,很有威嚴。有德的人不講話,很有攝受力。古代一些很有學問的人,學生犯錯了,他不責罰,那一天他就不吃飯。也是自律很嚴,學生沒教好,他自己要反思。反而他不吃飯反省,學生都很驚恐,趕緊細細想想昨天、最近犯什麼錯,趕緊改正。這都有德的人,他那種威嚴,對人的攝受很強。「諸生恐懼畏服」,很害怕、敬畏,然後趕緊反思、趕緊改過。「焦方略降辭色」,他才沒有那麼嚴肅。「時希哲方十餘歲」,那時候呂希哲先生才十幾歲。「內則正獻公與夫人教訓如此之嚴,外則焦先生化道如此之篤」,這個篤就是非常的篤實、認真。「故德器成就,大異眾人」,成就一個大儒,那是有好的家教跟好的老師的指導。所以呂家代代都出大儒,呂公著先生,再來呂希哲、呂好問、呂本中,接著又到南宋呂祖謙,就是我們現在書上談的「呂東萊」先生。這是呂家的家訓、家教的承傳,很值得我們效法。呂東萊曰:

  【夫禮也者。所以定尊卑。明貴賤。辨等列。序少長。習威儀。人所不能外其規矩者也。。】

  這個『禮』,所以能夠『定尊卑』,我們家庭當中有尊卑,天地也有尊卑。天在上,天尊;地在下,地卑。天地化育萬物,各守其位,其本分,它就不會亂。可不可以天跑到下面來,地跑到上面去?這樣整個世界會不會亂?天假如表男人,地假如表女人,假如女人想做男人的工作,那會怎麼樣?天地會相反,大家聽過沒有?閩南話講的「天地相反」,就天地倒過來。女人要跟男人爭半邊天,大家都做天,地沒了。所以現在的孩子沒有立錐之地,真的。現在的孩子內心空不空虛?他感覺不感覺到一個家濃濃的愛?沒有家庭,沒有父母的愛,他的心地怎麼成長成健康的人格?古人這些倫常本分,他都是順著天地的順序在效法、在學習,你這個規矩一變,整個社會就亂了。可能有人要說,男人也可以作地,可以是吧?您是有看過電影「最佳奶爸」是吧?

  男女他的天性、屬性就不同。我們不要講遠,女子她懷胎十月,這個孩子跟她十個月一體,那種感受非常的深刻,孩子就是她身上的肉,所以她一生都會非常念著、愛著這個孩子。假如她因為在外面忙到沒有時間照顧孩子、愛他的孩子,最後孩子的行為出狀況,這個母親會怎麼樣?她會一生都很痛苦。大家注意去觀察,這是女人的天性,母慈,那種慈愛是一輩子的。那時候她會非常懊惱,那時候她的總經理、董事長會變成她的錐心之痛。每一個人恭維她:「總經理、董事長」,可是一回到家,關起門夜闌人靜,她一想到自己的孩子連管都管不了,你說她有多痛苦。所以女子她的一種天性的特質慈愛,特別適合教孩子。而一個家庭裡面,最重要的兩個事,經濟的維持,還有下一代的教育,還有整個家的和樂。

  所以老祖宗創字意義深遠,這個安定的「安」字怎麼寫?女人在房子底下就安,女人一不在家就不安。你看現在的孩子回到家,脖子上掛著一個鑰匙,一打開沒人,啪,去哪?去電動玩具店,在那裡玩遊戲,那叫什麼?麻醉。我們曾經跟一些孩子談,你說他很快樂,每天泡在那裡幾個小時,那都是家裡沒溫暖被推出來的。告訴大家,我從小住在高雄市,大都市,電動玩具店也很多,我怎麼都沒進去?不是我功夫好,是我媽的紅豆湯很好喝,家裡很有溫暖就回家了。你說家裡這麼多愛,這麼多好吃的,你說先生想在外面喝個爛醉嗎?所以以前電視上都在那裡說:「爸爸回家吃晚飯」。我就很納悶,我爸爸都回家吃晚飯,幹嘛還要強調?結果我再大一點,理解力比較高,才知道,原來很多的爸爸都不回家吃飯。所以我們在這樣的一個社會情況,再回想,對父母、對家庭的恩德,體會得更深。

  所以「尊卑」也是一個很自然的,在家庭,甚至於團體,領導尊,我們在下位是卑,我們很自然的恭敬我們的領導,因為他信任、他照顧我們,他給我們一個服務大眾的機會,我們也感他的恩德。『明貴賤』,禮當中明白身分,上位者比較尊貴,他尊貴是來自於,從家庭他年齡大,對整個家族貢獻多;他在團體,甚至於他是政府的高官,他長期為人民操勞。所以是因為他身分背後,對家庭、社會的貢獻,所以他貴。我們年紀小,又在低處,對家庭、對團體都還沒有貢獻,常常就要「你們都要很尊重我」,這樣的心態,德行不就愈來愈差了嗎?所以德行都是從孝敬當中培養出來的,孝順父母、恭敬長輩。

  『辨等列』,我們家族聚會,包涵古代的飲酒禮,他飲酒禮的時候,輩分都是按照年齡這樣排坐下去的,讓人時時敬老,還有念所有家族長輩曾經對我們的恩。不能你現在當大官,什麼場合你都要給人家坐主位,這個就不符合人心、人情。人不能因為財富或者地位而忘了家人、長輩的恩德,財大氣粗、位高權重壓人,這個就很悲哀,自己在富貴當中心性墮落了。所以一個人往後有成就,都還能念著這個路上任何人的恩德,這是很可貴的人生態度。『序少長』,在一個團體家庭當中,「少長」這個輩分、次序很清楚。『習威儀』,時時落實、練習這些應對進退的禮節威儀。『人所不能外其規矩者也』,人在家庭處世當中都不能離開禮的這些規矩範疇。

  【而況朝廟禘獻。非禮不能昭其誠。】

  這些禮儀其實對我們人心都有很好的教化力量,還有人心的整個調和都在這些禮教當中。我們看上朝,在廟裡祭祀。『禘』,這是大的祭典,『獻』,比方獻禮物,或者是朝貢,在這些情況之下,守住這些禮,才能彰顯我們的誠意。比方祭祀的時候,祭祖先也好,祭天地也好,在那樣的禮儀進行過程當中,人的心非常收攝,就會遙念祖德、遙念天地之德。這要大家真的去參與過這個祭祀就感覺到了,沒有感覺過,幹嘛這麼多禮?其實講這個話,當下就不恭敬,自己沒體會過,就亂發表意見。我以前也不知道威力這麼大,我們之前每年除夕二、三百人祭祖,大男人在那個氛圍之下都感覺祖宗來了,都哭出來,很自然感應的。所以禮教很寶貴,我們要好好把它保存、繼承下來。

  【冠婚喪祭。】

  加冠禮、婚禮、喪禮、祭祀,這些禮的過程:

  【非禮不能盡其情。】

  沒有這些禮的進行、禮的儀式,沒有辦法把這整個情感表達、抒發出來。

  【賓朋酬酢。非禮不能表其敬。】

  我們朋友之間,『酬酢』就是交際相處,沒有禮不能表達那分彼此的情意、恭敬。朋友遠方來找,趕緊把最好的拿出來請客。這都是禮的應對。所以:

  【禮之為用。豈可須臾離乎。】

  禮不可須臾離開人心,不可須臾離開我們的一言一行。

  【人能以禮治心。】

  用禮來約束自己的心、自己的念頭,那心就會恭敬。

  【則奸盜詐偽之端。】

  這些貪贓枉法就不會做,這樣的行為就不會出來:

  【必不作。人能以禮制事。】

  用禮來行事,做事情。

  【則犯上作亂之事必不為。】

  就不可能做這種事。

  【故禮也者,持身涉世之要端。】

  就是一個人立身處世重要的準則。

  【亦即治國平天下之大經大法。】

  不只個人的生活準則,處世的原理原則,能以禮來治國平天下,也能讓國家天下安定。我們看孔夫子那時候當官,他到一個縣去治理,用禮治,很短的時間,整個縣都大治,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然後做生意的人都沒有欺騙他人,人民走在路上都很有規矩。禮治,確實能達到治國。當時很可惜,假如魯國繼續用夫子,夫子落實了這些禮教,魯國將成為天下的榜樣,就能達到平天下的效果。所以現在哪個地方、哪個國家,肯把中華文化這些禮教的智慧、經驗,在他的國土、地方落實,也能帶動全天下來認同,珍惜中國老祖宗的智慧、文化,也能達到平天下的效果。哪裡來做?馬來西亞(大眾回答)。這分精神讓小弟很佩服,請受小弟一拜。大家剛剛的回答,我相信孟子在天之靈,他會很欣慰,因為大家把他的一句話聽進去了,「當今之事,捨我其誰」。其實現在聖教的復興跟災難在拔河,聖教愈快復興,人心轉變、人心懂倫理道德,災難就會大大化解。但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要靠我們真正身體力行、立身行道,才能讓所有接觸我們的人,對聖教生起堅定的信心,進而學習聖教。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