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文言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四集)  2010/5/15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28-0004

  大家好。我們接著剛剛的部分,大家坐穩,我們穿過時空隧道又回到了宋朝,這樣才能感同身受。

  范仲淹,他隨著官位不斷的提升,福報、俸祿也比較多,所以他「推其俸以食四方游士」。這些讀書人沒錢的,他都盡力的去資助他們。而且,資助到自己家裡並不富裕,這個難得。我們說家裡比較富有,捐一些錢,那還比較容易。不算很富有,但是卻傾其所有的去付出,這叫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他的家裡的人過得也很貧困,可是他們卻非常歡喜的去做,這個是難得,所以等於是別人好,他們就高興。

  那范仲淹這種仁慈之心,確確實實傳給了他的孩子。曾經,他的孩子范純仁,有一次剛好代表他跟一個朋友,等於是問候。剛好他這個朋友有很大的需要,家裡面很窮困,非常需要錢。結果他的兒子,那一次剛好是運了糧食要回自己的家,然後孩子就把糧食給賣了,就資助這個長輩。結果資助完以後,錢還是不夠。他話說到這裡,范仲淹先生就對他兒子講,那你就把船給賣了。他兒子說,爸,我已經賣了。你看這父子同心,不簡單。

  我們看下一句,「諸子」,他的四個兒子,因為家裡都資助別人了,他們到什麼程度呢?買不起衣服。這個衣服只有一套完整的,大家輪流穿,叫「易衣而出」。要出去了,不能穿得太隨便,誰出門誰就把那一套穿上,很不簡單。這個沒有達到人飢己飢的胸懷,不可能做得出來。所以「公晏如也」,就是幫助別人幫助到自己的孩子都得換著衣服穿,他做得非常心安理得。我相信他的孩子也會體會到,助人為快樂之本!就像我們新加坡許哲女士,小時候也很窮,吃得都非常簡單。剛好遇到有人敲門,她母親去打開門,看到很多已經好幾天沒吃飯了,向他們請求食物。她媽媽二話不說,本來要吃的食物就端出去給他們吃了。幾個孩子跟著出來看,看到那些這麼饑餓的人終於有食物吃,那種安慰、那種歡喜、那種感謝,深深烙在她們這些孩子的心中。所以許哲女士的兄弟姐妹統統都是慈善家,好像有一個弟弟還是神父,都是做犧牲奉獻工作。這就是她母親的家教好!而且仁慈的人長壽,「仁者壽」,因為她念念為人著想。

  所以,一個人起了一個為人著想的心,還沒有付諸行動,已經利益自己了。一個好的念頭一起來,八十兆的細胞都受到這個善良磁場的影響,就健康了。所以利人絕對利益自己,同理可推,害人絕對害自己。一個不好的想法,還沒有去陷害到人,起這個念頭的時候,自己八十兆的細胞都受到污染。你看那常常都要算計別人的人,所謂的這些禍國殃民的人,都長什麼樣子?都是尖嘴猴腮,是吧?絕對沒有哪一個大奸臣,長得跟彌勒佛一樣的,那是沒有。都是這樣小鼻子、小眼睛,都皺著眉頭,「給他好看!」慢慢這麼想,那個五官都揪在一起了。所以人家為什麼說看福,看他的相貌怎麼樣看得出來,「相由心生」,是吧。確實他的家風非常好。

  結果不久,「尋為右司諫」,這個「尋」就是不久。不久之後他當了右司諫。這個「諫」,都是屬於可以給皇帝諫言。而給皇帝諫言,只要能諫言成功了,那利益的可能都是全國老百姓,這工作很重要。剛好遇到,「歲」,就是這一年,遇到「大旱蝗」,旱災,感來蝗蟲,糧食就非常的緊張。「奏遣使循行」,他上奏希望皇帝派官員趕緊去了解老百姓的疾苦,怎麼樣來應對。而且,他還請問,就對皇帝請教,他說,「宮掖中」,這個「掖」是指皇帝的太太,就是這些嬪妃住的地方叫宮掖。說:可不可以請她們這些嬪妃半天不要吃飯,感受感受餓半天是什麼味道。你說范仲淹敢這樣提意見,那是無欲則剛,對這個官位一點貪婪、沾染都沒有,敢於直言。不聽,大不了不幹了,是吧,絕對不會去為了功名利祿不敢講真話。

  結果仁宗也不簡單,「惻然」哀之,感覺到:對啊,我們應該感同身受,這一些沒飯吃的老百姓。「命公安撫江淮」,派范仲淹先生趕緊到現場,在江淮一帶,長江淮河一帶去了解。並且「所至開倉賑之」,趕緊賑災。「奏蠲除弊政十餘事」,而且還因為他實際到了江淮一帶了解狀況,一定會發現在這些行政運作當中有哪一些是不恰當的,可能會延誤很多的事情,甚至延誤賑災的速度。所以順便把他看到的,趕緊能夠讓國家來修正、調整。這個字叫蠲,捐款的捐的讀法,奏蠲除弊政十餘事。所以當一個領導者,得要聽這些正直的左右手,一些大臣,在企業裡面高級主管,得要多聽一下他們的諫言,絕對不能形成喜歡聽好話,那最後都報喜不報憂,等發現問題,都很難解決了。聽正直的話往往可以防微杜漸,一些狀況出來,他們敏銳就可以提出來。

  「邊陲有警」,就是邊疆有敵軍來了。「自請行邊」,那我趕到第一線來保衛國家。讀書人文武雙全,很有膽識。「麟州罹大寇」,這個「罹」就是遭受了寇賊的侵擾。麟州這個地方發生了這些盜寇作亂。而且,這一件事情,大家一商量:算了算了,就把那個地方放棄好了,那個地方這麼多盜寇,可能會失控,放棄好了。結果,范仲淹先生就自己主動的去解決。「公為修築故砦」,這個字念寨,有卷舌,砦,有卷舌的,是指修築整個圍牆、城牆。「招還流亡」,他把這個城牆都弄好,然後開始推行一些好的政策,把一些流亡出去的人都感召回來了。「蠲其租」,就是把這個租稅、賦稅減輕。老百姓在這裡過日子都很困難了,你還要給他抽一大堆稅,這不體恤民情,趕緊把它免除掉。所以政策一定要因當時候的情況來設立,不可以因襲舊的情況,那就不能體恤民情。「罷榷酤予民」,這個「榷」都是屬於賦稅,就是減輕老百姓的負擔。「河外遂安」,這個地區就安定下來了。

  「性好施與」,非常樂善好施。「其親而貧、疏而賢者,咸施之」,親人貧窮,或者是沒有親戚關係,但是卻很賢德的人,趕緊資助他們。「方顯時」,他一開始當官的時候,他就發願,「志欲贍族」,就是要資助他整個家族的困難。這是有志者事竟成。「力未逮者二十年」,就是,他發了這個願,但是自己的經濟還是不夠。所以二十年之後,他確實寬裕了,有這個能力了。「既而自西帥至參大政」,那時候他當主帥,後來又做參知政事,這個屬於副宰相的職位,俸祿就多了。

  范公讓我們學習的就是:發了願,念念不忘,不發空願。所以叫「君子立志長」,立了志就不改,努力達到;「小人常立志」,小人常常立志,三天就改一遍,沒有決心,沒有恒心,就不行了。「於其里中買常稔之田千畝」,這個字念忍,忍耐的忍的讀法,這個稔就是豐收的田,就這個田的土質很好的。買這些田千畝。「號曰義田,以贍族人」,來救濟他的族人。「日有食,歲有衣,婚娶凶喪有助」。那這個真的是體恤備至!每一天提供吃的,每一年,尤其是寒冬提供衣服,不要飢寒。婚嫁凶喪這一些特別需要資助的時候,都主動幫助。「擇族之長而賢者一人」,他選擇自己家族裡面最有德行的長者來負責這一件事。「主其計而時其出納焉」,負責整個財務這些事情的安排、推展。再來,「得錢氏南園」,剛好買了一個錢氏南園。「將徙居之」,這個「徙」是搬,遷徙,要搬過去以前,「陰陽家謂當踵出公卿」,這個會看風水的人說,這一塊地是風水寶地,誰住了,這一戶人家會接連出王公大臣。

  好,諸位學長,假如你們現在要住進去這個房子,人家說,這以後要出王公大臣。你下一個念頭是什麼?哇,賺翻了。是吧?太好了。結果您看,人的修養在哪裡看到?就在這一些富貴逼人、大福現前的時候,他首先想到誰。范仲淹先生說道,「一家獨貴」,怎麼可以我一家富貴?「孰若吳中之士,咸教育於此,貴將無已焉」,那假如這一塊地方讓,這個「吳」,江蘇一帶的人,都能夠在這裡教育,在這裡成長,統統顯貴,這不是更好嗎?「以其地為學宮」。這一塊地,現在在江蘇還是辦學校。統計過,在那個學校考上進士的有幾百人,光是狀元就有幾十人。而且現在那一所學校的升學率還特別高。這是我根據當地人,他們跟我們實際上講的。所以范仲淹先生這個陰德,真的用算盤算不清楚了,太厚了。

  後來,「與富鄭公」,這個富鄭公就是富弼先生,「當國」,負責國家的大事。「閱監司簿之不才者,一筆句之」。這個監司簿應該就是官員名冊,他的考績,他到底為官做得如何。發現做得不好的,把他圈起來劃掉,這個人不能當官。結果這個富弼先生就在旁邊說,「一筆句之甚易」,你一下把他給圈起來劃掉了很容易,「但恐一家哭矣」。他被免職了,他們家就要流眼淚了,沒有收入了。結果范仲淹先生說,「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一家哭還不比一路哭,就是說,這個人去當官沒好好幹,這一個地方百姓統統遭苦難,那就一路都在哭了!所以考慮事情,不只是看一個點,是看整個面,是真正為老百姓著想。接著說,「此又最得治體」,這是真正明白要把國家治理安定,一定要選賢與能,不能濫竽充數去當官,那禍國殃民不行。

  所以讀書人絕對不能讀成濫好人,讀成偽君子,不行的。該嚴肅、該有原則、該呵斥就不能省。不能濫好心,是會壞事的。所以「不以煦煦為仁者」,就是不是那種什麼好像都不敢得罪,都好,這樣就叫仁慈,那不妥當的。尤其在這個時代,想把事做好,你說不得罪人幾乎不可能。但是那個得罪,你不是去跟人家發脾氣,是你講原則,可能人家不高興了,傷了人家的意。這個時候你也不能罣礙,只要是為大眾好的,哪怕幾個人看我不順眼,我也不罣礙。所以孔子在《論語》一開始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人家不理解你,你也不難受,這樣才有君子之風。當然,你講求原則他不高興,可是你不要跟他對立,也不要跟他有情緒的反應。講求了原則,平常該怎麼關心他,還怎麼關心他。人家瞪你一眼,講一句風涼話,你可別把它放心上,是吧。你該怎麼樣道義對他,去了怡保回來,還是送給他白咖啡喝。兩次、三次了,他覺得,你不是看他不順眼,你是講原則,他就不好意思了。日久見人心,何必急於一時!可是你不講求原則,整個團體就沒規矩,整個就亂了。不以人情做公家的事情!都是看誰順眼、看誰不順眼,看誰喜歡、看誰不喜歡,那不用辦事了。

  「卒諡文正」,范公最後被追封的是文正公。能封「文正」都是德行達到極處的人,在歷史當中沒幾個人封為文正。「贈魏國公。子純仁,復為相」,他的第二個兒子當到宰相。「純佑、純禮、純粹,俱名卿侍」,都是當到大官,在現代都是部長、副部長這樣的位置。

  你看這是兩則古代家庭,家族的風範。其實他們做出來了,當下的社會大眾,各個家族都跟他們效法。所以他真正,「禮運大同篇」裡面的,「男有分,女有歸」,他們盡力去促成了;「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有東西大家用;「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都是一心一意為親朋好友、為社會去著想。所以禮運大同,從格物,從修身、齊家,從我們自己的企業、社區、團體、學校,來真正把「大同篇」的德行從自己做出來,我們相信一定能帶動社會的風氣。最後我們也把這個「禮運大同篇」來一起唱一遍好不好?好像上個禮拜我們音樂課,還是昨天?昨天唱的是吧?那可能很多人還熱著,還會唱,我們一起唱一下。唱歌最好我站起來唱比較好,丹田會比較使得出來。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從大家的掌聲當中我們可以感覺到大家的仁厚。這個歌曲好像有那個PowerPoint,到時候大家假如要學唱,可以再跟大家交流一下。好,我們這一節不是音樂課,只是跟大家一起回憶一下這個「禮運大同篇」的文章。

  我們在上一節課講到,要治國平天下,最重要的,人要有德行。你再好的理想,再好的制度,人沒有德,統統都是空的。這將近一個多世紀,確實證明了這一點。東方、西方,很多的學說、主義統統都出來了,可是社會並沒有因此而安定,反而沒有抓到本跟根,還要先把教化德行擺在第一位。有了德,制度不是很完善,社會還是安定;沒有德了,最好的制度,有可能還變成有心人玩弄權力的工具。所以我們看,美國的制度完不完備?可是青少年的犯罪問題嚇死人。那些美國倒掉的大企業,它的制度完不完備?那個完備程度可能都是排在世界前面的。可是為什麼還是倒了?德出問題。所以「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制度,末也。德才是本。我們既然知道德是本,那什麼又是德的本?孝又是德的本。「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教化家庭,教化社會人心,一定從孝道做起。我們讀《孝經》,大家應該都有印象吧?我們一起讀一遍那一段最重要的:「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這麼好的方法,就是弘揚孝道!

  我們上一節課也跟大家講到,孝是百善之首,孝心開,百善皆開。我們寫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那其他的德目,根也在孝道。所以我們接著要達到禮運大同這樣的目標,首先要弘揚父子有親,弘揚孝道。有了孝心,才有仁慈之心。我們接著跟大家一起翻到《古文讀本》的一百三十頁。這裡有個「附錄」,這《德育故事》收錄了七百六十八則古聖先賢展現的八德的風範,它在每二十四則後面,都會有一篇「緒餘」,都把整個德行的道理彰顯得非常的透徹。我們讀《德育故事》的「緒餘」,會對這些德行的義理更加的深入、更明白,就知道怎麼樣去做,怎麼樣落實在生活的點點滴滴。

  這個《德育故事》是很好的傳家寶,我們每天給孩子講,就是把七百六十八個聖人請到家裡,來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者蔡振紳先生,他的父親就是這麼做的,每天都給他們講。後來他們把它彙集起來,這是功德無量!而且在蔡振紳先生(我愈講愈覺得光榮,因為同姓),他在編這個《八德故事》困難到什麼程度?日軍侵襲上海,他在編的時候,周圍都炸得零零亂亂的,他都如如不動。所以這個大德者,真正為民族的人,都得到祖先的護佑,冥冥當中的保佑。所以大家每一次翻開《德育故事》,就想起日軍轟炸的場面,是這麼困難才整理下來的,我們要用心讀。而他的父親不簡單,為了栽培這個孩子,相當用心,四歲就陪孩子讀《孝經》,十幾歲,四書五經都通了,都積累好了。

  好,我們看孝篇的「緒餘」,第一篇「緒餘」。這個緒餘,它的意思就是蠶繭上的蠶絲,就是蠶繭上面都已經抽掉,還剩的一些殘留的絲。其實這是蔡先生很謙虛,他這些見地都很有高度,然後他自謙,「就是殘餘的這些部分而已」,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啟示。所以我們這些古聖先賢,言語應對處處流露謙退、謙卑。這也是我們的學處。

  【夫孝。德之本也。】

  《說文解字》上提到:

  【孝。善事父母者。】

  非常用心的侍奉父母,這是孝。當然這個『善』字,包含很能體會父母生活上的需要、精神上的需要,甚至於能理解父母的志願,在父母錯的時候又能善巧的去勸諫,都在這個「善」字裡面。

  【從老省。從子。】

  而從這一個字當中我們去體會它的會意,『老』下面是『子』,代表父母、祖先念念為下一代著想。而這個「子」,上面是「老」,好像背著父母。奉養父母是每一個孩子很自然天性的流露,叫:

  【子承老也。孝經云。孝子之事親也。】

  大家注意去看,古代,他要彰顯一個道理,他講那一段話,很可能《論語》出來了,《孝經》出來了,《禮記》出來了。大家待會讀就有這個味道。引經據典,都是經典。而他引經據典以後,我們就能從他這一段話當中深刻了解,這個「孝」字方方面面都點到、都考慮到了。這個時候我們讀完,就很清楚應該怎麼樣去落實。你假如講得他也不知道怎麼做,很模糊,他就很難落實。所以大家有沒有留意到,師長老人家他在跟我們講一個道理,他會說,孔子說,不能驕傲。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舉《論語》來告訴我們不能驕傲;可能又舉《華嚴經》上,人家菩薩都是修謙卑。就把很多的角度,透過不同經典給我們提醒,給我們詮釋這個道理的方方面面:怎麼落實在父子,怎麼落實在夫妻,怎麼落實在兄弟,給我們講明白了。所以大家有沒有發現,師長講一部經,感覺上好像每一部經的經典都在講這一部經的時候都來了。有沒有聽出這個味道?你們怎麼沒反應?

  這個時候大家再去想想,所謂「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的這個「博學」,我們再從這一個思考就可以體會到。顏回說,夫子「博我以文」,博我以文就是博學於這個「文」,這個文就是經典。也就是說,在講解一個道理的時候,從不同經典的角度把這個義理完全彰顯開來,讓人一聽,馬上方方面面都能夠顧及到,都能夠體會到,然後就好好去落實。所以這個「博我以文」,其實就是,一個講學的人他能掌握每一部經的精髓,然後在講一部的時候,用其他的經來彰顯義理,就讓我們在學一部的時候融會貫通。所以這個博學不是說你去學一大堆經,禮拜一讀這一部經,禮拜三讀那一部經,禮拜五聽這一部經,把腦子給聽亂了。學一部的時候,老老實實聽,而在這一部當中,這個講解的善知識,他一定都是從不同的經當中,把這個義理彰顯出來。這裡首先舉到《孝經》來彰顯,『孝子之事親也』:

  【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

  古聖先賢很會歸納,在所有孝的行為當中,他把它歸納成五樣。而怎麼落實?其實大家跟《弟子規》結合起來就知道了。『居則致其敬』,「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都是恭敬的具體表現,「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奉養父母的時候要讓他快樂,所以「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你晨昏定省,那媽媽看到你就高興、歡喜。「親所好,力為具」,都能盡心盡力把書讀好,把事業做好,讓父母不擔心,看到你就感覺很安心,很光榮,很歡喜,這都是『養則致其樂』。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

  『病則致其憂』,生病了,這個「憂」是感同身受,這個憂是恨不得病在自己身上,替父母承擔痛苦。當然,這個憂裡面更重要的,要找到好的醫生、好的方法,來讓父母的病能早一點康復。這個憂可不是在那裡擔憂、害怕,對事一點幫助都沒有,那就不好了,這個憂還是要具體去解決問題。『喪則致其哀』,父母離去了,非常莊嚴肅穆來辦喪事,更重要的是緬懷父母之德。『祭則致其嚴』,祭祀的時候,非常的恭敬莊重來祭祀。所以「事死者,如事生」。我們相信在這種祭祀當中,孩子一定會深深體會到,父母對自己已去的爺爺奶奶甚至曾祖父曾祖母那種恭敬的態度。「慎終追遠,民德歸厚」。連看不到的爺爺奶奶,或者是曾祖父曾祖母,都念念不忘,更何況是眼前的父母,怎麼可能不孝順!

  而說實在的,祭祀,真的要親身去體驗。大家有沒有參加過祭祀萬姓祖先的儀式?真的,身臨其境,跟只有聽不一樣。你真正當下幾十人、幾百人,念念想著祖先的恩德,當場那個磁場非常的強。我記得我們在廬江中心,除夕第一次祭祖,一百多人,大家都很虔誠。祭祀的過程當中,不是女子流眼淚了,我們男人都有放聲大哭的。就是感覺真的祖先念念都為我們想,就感覺當場祖先都來到現場。老祖宗的教化智慧太高了,制禮作樂。常常這些音樂陶冶人的性情,這些禮儀讓人節制,讓人守規矩,讓人在這些儀式當中,時時能緬懷祖先、緬懷父母。比方說「冠禮」,成年加冠,那個禮儀當中非常莊嚴,就讓人感覺到,「我長大了,我要有擔當,我不能再讓父母操心了」。包含「鄉飲酒禮」,家族的人聚在一起,依照年紀大排前面,順序代表長幼有序。連你當總理,還是要照年齡排,多有人情味,是吧?你當了總理,當初也是這個叔叔幫你換尿布的,你得時時記這個恩。哪有說你今天有地位了,坐在他前面?有那種恭敬心、良心的人做不出來。所以這都是合乎人性的禮儀,就讓人提起很好的心境。包含「昏禮」,提起的都是責任,都是要對得起祖先,對得起另一半。所以以後大家能夠在自己的家庭、團體中恢復這些禮,非常有意義,也能自己跟家裡人都受用。接著又說到:

  【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這裡提到,『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我們就可以了解到,事實上人的道德、德行,都是從孝、從悌、從家教當中延伸出來的。所以上一節課我們有畫了一個圖,孝順父母,「忠臣出於孝子之門」。而且他孝順父母了,到學校尊重老師,叫師父;到各行各業去學習,士農工商,手把手教他的師父,他也像父親一樣的對待他。你說人怎麼會不安定!都是道義。他友愛兄弟,悌,到學校友愛同學,同學叫師兄弟;到不同行業一起學習的、工作的,也是師兄弟。整個社會人與人的道義,都是從孝悌的存心當中,自然延伸出來的。真的有孝悌態度的,你都覺得他跟朋友,真的就把人家當兄弟一樣的關心愛護。不知道大家以前讀書的時候,有沒有跟同學結拜過?那個會結拜的,那都是很重視兄弟姐妹感情的人才會這麼做。「桃園三結義」,為了復興漢室,這些精神都讓我們很佩服。所以這裡講到的「故忠可移於君」,也是告訴我們,要真的讓團體有忠臣,還得從孝道做起。不然,傷透腦筋、想破了頭,也解決不了問題,得從根上解決。

  而這裡也告訴我們,落實孝道,從愛護自己的身體,『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我們的身體來自父母,我們是父母的延續,怎麼可以糟蹋父母給我們的身體?有孝心的人絕不願意。連頭髮、皮膚都很愛護。所以人真的有孝心,做事特別謹慎,不會慌慌張張。為什麼?慌慌張張,鐵定會受傷。走路就撞一下,這裡就黑青一塊、就破皮了。所以真正這一句話「身體髮膚」真的融在心裡面了,你舉手投足都很緩和。當然我也做得不好。我記得我前幾天,剛好有那個鋁箔包的東西,我打開來。那個鋁箔,你假如不謹慎,會被它割到,是不是?我就被割一條,割下去,流了一點血,馬上想到這一句,「身體髮膚」。其實我們被割傷了,就是自己還是太急躁,不柔軟,不謹慎。所以人能真正保護身體很謹慎,他的心就緩和,而且很柔軟,做什麼事情都非常從容應對,生怕,第一個身體受傷,第二個把事給搞砸了,父母又不知道要操多少心了。

  當然,身體也要照顧好,睡要睡好,晚上最好十點就上床睡覺,絕對不要超過十一點。熬夜,得要花好幾天都不見得補得回來。OK?這個我們學了就要做啊,要早睡。吃要均衡,「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再來,要運動,心情要好,不要胡思亂想。心情好,身體好。這個運動方面,又怕在都市生活找不出時間來鍛鍊鍛鍊身體,所以有一個簡易的方法跟大家交流一下,叫「孫思邈十三法」。沒給大家講過吧?你們怎麼表情好像知道了?因為我現在有時候要換場,我也不知道講過沒有,有時候頻道會接錯,在台灣講過了,在這裡沒講過,我還以為講過了。「孫思邈十三法」,好,我們不寫了,直接用腦子把它記住。常常磨鍊自己的腦子,才會好用,多練它就靈光。李炳南老居士九十七歲,講課的時候都不用帶筆記的,他腦子常常用。第一個頭,頭髮,「髮常梳」。你可以拿梳子,也可以用手抓一抓,因為這個腦子上面很多穴道。髮常梳。「眼常運」。運轉一下,眼睛,眼球,轉一轉。這個就不表演了,你們自己來常常左右轉一轉。眼常轉。「臉常洗」。臉上有很多穴道。洗得夠仔細了哦。為什麼我洗得這麼仔細?因為我從小,我奶奶一看我,五歲,起來了,還在那兒東西南北有點搞不清楚,我奶奶趕快,臉趕快搓一搓。哦,原來是孫思邈十三法,老人講出來的話,有時候都很有學問,很有典故的。臉常洗,整個穴道按摩,精神就容易提起來。「齒常叩」。牙齒常這樣,這樣叩一叩,因為這兩邊,淋巴腺,這個都對健康很重要,齒常叩一叩。然後,「漱玉津」。我們老祖宗很文雅,講話都很有氣質。漱玉津就是吞口水的意思。真的,很文雅,很有氣質,漱玉津。因為這個口水對你的五臟六腑都很好的滋潤,常喝點水,吞吞口水。再來,「耳常鼓」。耳朵常鼓一鼓。我剛剛講是髮常梳一梳。

  再來,「頭常搖」。脖子要常常動一動,這樣才不會脊椎有問題,常轉一轉,上下左右轉一轉。你看,大家不要擔心,我身體不錯,你看我能轉到這樣,所以你們不用擔心,我身體不錯。我只是比較苗條而已。好,脖子以上就有六點了,好記吧?髮常梳,眼常運,臉常洗,齒常叩,漱玉津,耳常鼓,頭常搖。七個了。再來,「腹常揉」。肚子吃飽飯過半個小時以後,都可以常常揉一揉,愛護一下你的腸胃,它每天工作挺辛苦的,腹常揉。再來,「攝穀道」。這個我們平常坐在椅子上,都可以常常做一做,攝穀道,就是常常把肛門提起來。這個對健康也很有幫助。再來,「腰常擺」。這個對健康很有幫助。還有腎臟就在這裡,常常擺擺腰補補腎氣。常常擺的時候,兩只手順便搓一搓腎臟,補補腎氣。男人衰老從腎開始衰,女人從小腹,就是子宮,這些婦女病,都是要好好來呵護這些器官,不容易衰老。好,「膝常扭」。膝蓋常常扭一扭。「腳常搓」。腳底板,腳上面這些穴道,常常搓一搓。腳常搓。最後,「常散步」。走路,吃飽飯常常散散步,不要走太快,走慢了才有幫助消化,走太快會胃下垂。步常散。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好,剛好十三。

  『孝之始也』。而人的健康,運動很重要。運動要能達到健康的效果,最重要的是恒心。你只要堅持做,哪一套都好,八段錦,這十三法,一定愈來愈健康。有宗教信仰的,每天拜佛,禮敬這些宗教聖賢人,那身體都會好。怕的就是三天捕魚,兩天晒網。結果知道十幾套拳,然後都沒有恒心,就很難利益。所以學問跟健康都得有恒心的基礎。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

  一個人能夠,這個『立身』就是成就人格,成就德行。『行道』,就是能把倫理道德都落實在自己的生活工作上,「行道」也成為社會的榜樣。『揚名於後世』,他的德行、名聲非常好,這叫大孝顯親。因為我們華人,尤其經典裡面都反映到,飲水思源。像《中庸》裡面講的,一個人,他的父親是平常的讀書人,可是他當到了大夫,就是國家重要的幹部,這個時候,國家會念他父母的恩德:他的父母為國家栽培了一個棟梁之材。所以,他父親去世的時候,是用一般的讀書人來辦他的喪事,可是以後每一年祭祀他的父親,全部都用大夫的禮來祭。這個真的是飲水思源,就提醒社會大眾:一個人有這麼好的學問跟成就,就是靠他父母把他拉拔,把他養育的。所以每一年祭祀他父親,都用大夫,就告訴社會:這個人不容易,幫社會培養了一個大夫。連他已經去世了,每一年都懷念他對社會的貢獻。所以我們常常讀到我們祖先承傳下來的這些禮節、這些規矩,都很佩服。所以這是:

  【孝之終也。】

  我們能大孝顯親,這個孝能做得更圓滿。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這段話也是《孝經》裡面的話。孝道的落實,從孝養父母,到出社會能事奉領導,為社會國家做出貢獻,也讓父母覺得:我兒子是個有用的人才。然後最後,成就德行,能流芳百世,這個就是最終「立身行道」。

  【小孝用力。中孝用勞。大孝不匱。】

  這一句是《禮記》的話。一般的人,他要孝順父母,他用他的力量賺取錢來奉養父母。《孝經》裡面講到,五種身分的人如何孝順父母,講得非常細。有講到天子怎麼孝順父母,一定要「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這才是天子做到孝。當天子的不好好愛護人民,也是不孝。「諸侯章」,也是不能驕傲,不能放縱,然後好好的照顧好這一國的人民,這個是孝。最後還講到一般的庶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大家看,五種身分,講到「養」這個字的是庶人。所以養父母,給父母生活上的滿足,生活上無匱乏,這是最基礎的孝道而已。再上去的話,都還要在工作當中能真正利益到人民,這才是孝。所以這裡講『小孝用力』。

  『中孝用勞』,這個「中孝」可能他在各個行業當主管,那你的父母要擔心,你當主管亂耍權力,放縱了,怎麼對得起人。或者你是公務員,這個時候這個「勞」,就是要盡心盡力在自己的工作本分,利益到人民。尤其公務員,那是國家的臉面,可不能拿著權力,反而造成人民的障礙,剝奪人民的利益,那就更是要不得了。「中孝用勞」。這個「勞」也是突顯,能夠把所學的道德學問,用在工作上利益到所服務的人,所以他用勞,就不是一般的這種耕田的體力活而已。

  『大孝不匱』,這個「不匱」,其實也是精神長存。用自己的孝行感動著有緣的親朋好友,甚至於變成整個社會的榜樣,那就「大孝不匱」。我們在大陸,王希海先生,照顧他中風的父親,長達二十多年如一日,非常細心的照顧。我記得「天下父母」有一期專訪,底下很多大學生,剛開始的時候那個臉還沒什麼感情,等他把他怎麼照顧他父親講出來,我們再一看,那些大學生的臉,氣質全變了,都流眼淚,變得很有感情。所以這榜樣的力量,很感動人。所以王希海先生現在只要他出來講孝道,底下的人都流眼淚。甚至於我們有一個朋友說,見到王大哥,光看到他的人,他所傳遞出來的一種磁場,站在他旁邊就想流眼淚。這是他親身經歷的。所以孝子那種德行,真的很觸動人的本善。

  所以「天下父母」很多專訪的都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而且,我們「天下父母」節目也是非常關懷我們馬來西亞的同胞們,他們說,有機會過來,然後,希望「天下父母」在我們馬來西亞免費流通。這個也真的是,我們是血濃於水,我們都是共同的祖先,我們都是炎黃子孫,不分彼此。好,一起來傳承、來效法祖先的這些德行。接著講到:

  【試觀烏鳥反哺。羔羊跪乳。禽獸尚知孝。可以人而反不如乎。】

  也是期勉我們要孝順父母,總不能連禽獸都比不上。烏鴉確實,這個叫慈烏,慈鳥,牠慈愛牠的孩子,然後孩子懂得回報,報恩牠的母親。而這個羔羊,每一次吃奶的時候都是跪著,好像就是當下就在感謝牠母親的養育之恩。而且,我們人假如母親哺乳三年,差不多要喝掉母親的血七百公斤。假如再包含懷孕的十個月,一個人要喝掉母親一千公斤左右的血。所以為什麼我們古禮裡面,父母去世了,守喪三年?人在三歲以前,行為都不是很方便的時候,那父母哺育,父母手把手這樣子照顧,這樣子帶,那期間的辛勞很難用言語來形容。所以這個禮,就是告訴我們做人,這一輩子都不要忘記,父母在我們三歲以前有多麼的辛苦,讓我們終身都記住。這是禮的意義!

  而且,因為古代的人都懂得孝順,都視父母的生命比自己還要重要,所以當父母離去的時候,是他最悲痛的日子,他想到,「子欲養而親不待」。所以生怕孝子的悲傷不能夠節制,所以才定,告訴孝子,三年了,不能再下去了,你還是要好好的生活,好好的工作,好好的立身行道,報父母恩,不能再傷心下去了。以前的人是控制,「好了,三年了,你不能再這樣悲傷下去了」。他是那種對父母的感恩、思念,到三年了,他都還不能夠止住那一分追思!結果我們現在的人不能理解古代那種孝心,然後還說,三年太久了。甚至於,真的是三天就已經不是再想父母的恩了,三天以後在想:那個財產能不能多拿一點。跟古代人那個心境差距太大了,我們真的是再不好好學習提升,羞辱了我們當人!所以老祖宗講,「三才者,天地人」,人能把天地的無私做出來,人能把性德展現出來,才不糟蹋人這個身分。假如我們做出了連禽獸都比不上的行為,那真的就是很對不起自己。所以下一段「緒餘」裡面就提到:

  【孔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

  天地養萬物,而萬物當中最尊貴的是人。因為人能接受倫理道德因果,因為人能把天地的無私,透過自己把它落實,進而去愛萬物,所以『人為貴』。而人的德行,『莫大於孝』,就是以孝為最尊。孝順的落實,很重要的,擺在第一位的,莫大於尊重父母:

  【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

  而尊重自己的父母、父親,做到最徹底的就是周公。周公在祭祀上天的時候,讓他的父親文王配享,就是一起跟祭天一起祭,就是把尊重自己的父親達到頂點,跟尊重天地一樣,所以『莫大於配天』。

  【故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

  其實這個『尊親』就是「終於立身」。『其次不辱』,也就是剛剛講的「中孝用勞」,你處在主管的位置、公務員的這些位置,都有你的職責,一定要做好,用心去做。這個用勞裡面,就是盡忠職守。我們不盡忠職守,人家說,那一家的孩子做事都不負責任,就侮辱了自己的父母。所以「其次不辱,其下能養」。

  【五孝惟庶人始言養。】

  就是五種身分在《孝經》裡面,在『庶人』強調『養』,其他的都強調一定要盡忠職守,一定要成就德行。而最基礎的「養」,也還要做到用恭敬心去奉養。所以《論語》裡面說:

  【蓋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這個原文就是《論語》裡面,「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今天一般的人覺得,給父母吃,給父母生活的需要,就叫奉養。而犬馬,犬,幫忙看有沒有小偷進來;馬,駝著主人行走。但是這個犬馬,牠不是打從內心那種恭敬來事奉牠的主人。所以,人假如不能恭敬事奉自己的父母,那跟犬馬事奉主人又有什麼差別?這裡強調恭敬的重要。有人好像看起來挺孝順父母,可是人生沒什麼福報。慢慢去了解,他雖然看起來很孝順,內心裡常常對父母不耐煩,或者內心怨父母,只是他沒講出來而已。那這個就沒有做到真正孝。我們待會再舉一些實際的例子讓大家了解。

  所以,打從內心恭敬去孝養父母,而且常常能體恤到父母會擔心我的身體、擔心我的健康、擔心我的安危、擔心我的品德,都能體恤到父母這一分心的時候,他自己做什麼事都非常的謹慎,不希望多讓父母操一點心。接下來就體現到一個孝子的表現:

  【必也一舉足而不敢忘父母。】

  他『舉足』,走路,做事,這個『必』就是一定不敢忘了父母。為什麼?他一言一行,「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

  為什麼?他一講話不恰當,像在古代,講錯話,忤逆皇帝,「來呀,滿門抄斬!」那不行。所以《論語》裡面也是強調,因為一時的憤怒,忘了自己家人的安危,這是愚昧的。所以『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我這個話講不對了,到時候人家來罵我,來羞辱我的家,這是不對的。

  【道而不徑。】

  就是走路都走大道,不走小路。因為怕小路,以前趕那個山路、山徑很危險,怕一滑了,出事就不好。

  【舟而不游。】

  都是坐船而不是單手游過去,因為太危險了。你游,游,底下剛好有什麼東西,出了什麼意外了。

  【不敢以先父母之遺體行殆。】

  絕對不敢以父母給予他的血脈,這個身體是父母的延續,不敢以父母的遺體做出危險的事,這個『殆』就是危險。所以你看現在很多人都去什麼高空彈跳,你說他父母在那裡,看了都嚇得半死,這個都不懂得父母的心。

  【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

  因為他講話都很有分寸,就不會得罪人,不會罵人。因為你講出去不好的話,人家記在心裡,早晚有一天又給你報回來了。所以『忿言不反於身』,不會回到自己的身。

  【不辱其身。不羞其親。】

  自己的身體不會受到侮辱,也不會羞辱到自己的父母、親人。所以這個是謹慎,一言一行。

  【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以保令名。】

  保住自己的德行、好的名聲。

  【斯可以謂孝。】

  這樣才是孝道的落實。

  【而悌忠信禮義廉恥。皆在其中矣。】

  換句話說:

  【則不悌不忠不信。無禮無義無廉無恥。皆為不孝爾。】

  那都是不孝順。所以孝是根,是德行的根,有了孝心,其他的這些德都能夠彰顯出來。我們讀了這兩篇「緒餘」,我們可以感覺得到,孝順父母,第一個生活不能有匱乏。再來,要用恭敬的心去孝,而且還要體恤父母的心。父母關心的事、關心的人,我們都要盡心盡力去做到、做好、照顧好,讓父母寬心 。

  我們翻到《德育古鑑》三十六頁,我們來看一則連奉養都心不甘情不願的情況,連給母親吃都計較來計較去的。三十六頁倒數第四行。「龍游徐姓者」,龍游一帶有一個徐姓的人家。「兄弟二人,相距十餘里」,住的地方差不多十餘里遠而已。「五日一輪養母」。我讀到這裡想說,五天就要讓他媽媽走過來,走過去,我實在做不下去。這個假如我是哥哥,還有什麼好說的,就自己照顧了,長子!

  五日一輪養母。「兄貧甚」,哥哥比較沒錢,「而弟稍饒」,就是比較寬裕。「兄供母,輪內缺二日」,本來要五天,做了三天,他大哥家沒糧食了。「語母曰:食乏」,我沒食物了,「且往弟家,後當補缺」。媽,妳先到弟那兒吃,我下一次再補這兩天回來。母親看自己的孩子這麼窮苦了,當然就走過去了。結果走到他弟弟那裡,他弟弟不開門,不讓他媽媽進去,然後說,我哥還沒有五天呢,妳趕快回去。「母語以兄意」,你哥哥的意思是這樣,他後面會補回來。結果他弟弟「堅拒如初」,沒得商量,妳趕快給我回去。剛好吃飯時間也拖得比較晚了,媽媽餓了,媽媽聞到他煮飯的香味,「母聞飯熟」,就求他兒子,那你給我吃點止止餓吧,「乞少止飢」。「弟密令妻取飯置床」,他這個弟弟趕緊小聲的給他太太講,把飯端到房裡,用那個棉被蓋起來,不要讓媽聞到。這個真狠心。所以蓋起來,不要讓他媽媽聞到飯味。「母乃垂淚還」,流著眼淚走了。走了差不多沒有一公里的遠,「雷電交發」,雷電交加,就把他夫妻給劈死了。人說,不孝父母,天打雷劈,天地不容。他「妻死於家門,夫死於堂」,就是正廳。鄰居看到那個雷劈下來了,趕緊過來看看情況。進到他們家,看到那個房間裡的床上,怎麼凸起來了?一打開來,那個飯還熱著,蒸汽還在冒。不孝,自己就遭到天遣。所以,確實,做人不能做出天地都不容的事情。

  不只在古代是這個樣子,現代,民國二十八年六月六號,上海報導,「波蘭索里卡村」,發生駭人逆倫案件。有一個人叫做勃里斯圖巴,三十二歲,因繼承財產問題,「與其母發生口角,竟以利斧將其母砍死」。結果「勃甫自家中逃出」,他一出他們家,「即觸雷電而死」。這些住附近的人都說,「咸謂雷殛逆子」,上天把這個殺母親的人,讓他得惡報了。這是奉養要盡心盡力。

  再來,我們翻到四十頁,只剩一分鐘。另外這一個,「俞麟,太原諸生也」,山西太原的一個算是公費生,領國家俸祿讀書。跟他同在一起的同學王用予,事奉文昌帝君非常謹慎。有一天,夢到文昌帝君來教誨他,他也很認真聽。他就問,自己以後能不能考上功名,順便又問他的這個同學俞麟能不能考上。結果帝君講,俞麟本來應該考上,「因事親用腹誹法」,就是事奉父母,看起來很恭敬,內心不恭敬,還怨父母,這個叫腹誹。所以一個人起了不恭敬父母,甚至不耐煩、埋怨父母,都在折自己的福報。而且,「谿刻論人」,就是講話很刻薄,「不近情理,而偽以君子長者自命」,自己還覺得自己是君子、長者,這是偽,虛偽,連事奉父母都不是打從內心的恭敬,所以把他的功名給刪掉了。

  「用予問:何謂腹誹?帝君曰:彼父母凡語言舉動」,父母所做的一切行為,內心都在那裡批評、都在那裡生氣,「輒不謂然」,然後臉上還裝得沒什麼事,內心裡不知道罵了父母多少次,「勉強不露聲色,浮沈順之。真性日漓」,他對父母這種態度,他的真性慢慢的都已經愈來愈薄了,良心愈來愈薄。「偽心相與」,都是用應付的對父母,慢慢的視父母跟路人差不多了。而自己卻「假行竊名」,假很有德行,還偷了這個好像自己很有道德的這個名,最讓神明憤怒,「最攖神怒」。所以終身考不上。

  最後這一段話告訴我們,「論不孝」,論到什麼?「纂微矣」。論到很細膩,從心地上論。所以「孝為心德」,孝是心的德行。「大順大逆」,最重要是從這一顆心分出來的。所以「言養者,必以養志為主」,不只養他父母的身,還要養他的志,養他的心,「而口體次之」。「言孝者」,言孝順,「必以愛敬為主」,要從內心愛敬發出來,「而牲鼎非所論也」,吃得多好,都是其次,要從心地上去做。

  好,那今天就跟大家先談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