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儒釋道教育專題講座—弟子規  周泳杉老師主講  (第四集)  2010/5/27  台灣新北市汐止區拱北殿  檔名:55-026-0004

  諸位法師,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們,大家午安!我們接著上一節課,講到養父母之身,這個我們講過了,下面養父母之心。這一條李毓秀夫子用了比較多的篇幅來說明,換句話說,他告訴我們,養心比養身可能更為重要,因為每一個人他的貧富不均等,能把父母物質生活上照顧的條件也不均等。但是父母真的需要我們在物質上給他很豐厚嗎?不一定,最重要的還是那分孝心。所以養父母之身,李毓秀夫子只是用很簡單的,九歲的兒童他對父母的那一片孝心,簡單的就帶過去,最重要的,也是讓我們學黃香,他的生活那麼的困苦,但是他一樣能在父母的生活起居上面這麼樣的付出,他一樣可以做。所以這不需要說有多大的財富才可以做得到,下面養父母之心才是重點。

  末學把養父母之心分成了三個段落,第一個是起居,在日常生活起居當中就可以養父母的心,就能讓父母安心,第二個操持,操持是指一般的品性,讓父母能安心,第三個是保身,就是身體健康這個是父母最操心的,如果能在身體健康上面好好的照顧自己,父母就比較能夠安心,注意,是比較能夠,換句話說,父母對我們的操心一輩子都沒有減少過,我們分成這三大段。首先我們來看第一段,就是起居,末學先念一遍:

  【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這是從日常起居當中讓父母安心做起。我們剛剛說了,恭敬是心裡真的有別人。這麼多人,我們從誰開始做起?從父母開始做起。所以我們心裡真的有父母,把父母放在心裡,讓父母處處能夠安心,這就是最具體的表現。所以為什麼要『晨則省,昏則定』?父母安心。早上起床的時候讓父母知道我們一切安好,晚上睡覺的時候也照顧父母的掛念,我們一樣到跟前給父母做慰問,你看這個就是安心,他日久天長這樣在做就成為習慣。所以古人講老實話沒有把孝道掛在口上,可是怎麼樣?個個他懂得孝順,為什麼?「晨則省,昏則定」,這是子女的禮儀,一定要做的。懂得讀書,上了私塾,老師就是這樣教。在老師教的時候,他回想小時候他的父親對他的祖父母就是如此,他自然終身奉行,習慣成自然。不必教孝,真的不必用言教來教,身教就教了,光是這一條,孝道的根就紮下去了。這是我們看到古代的記載是這樣。

  再來,『出必告,反必面』。你看出入父母擔不擔心?擔心。我們現在方便了,打個電話,這就方便了,把剛剛的這些掛念都可以藉由一通電話就把它解決了。可是問題在哪裡?電話雖然方便,可是恭敬心跟誠懇心下降了。你看這個損失,這是莫大的損失。過去沒有電話的時候,家書抵萬金,「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這個確實,為什麼?難得,太難得了!但是有了電話之後,大家總覺得人與人之間距離拉近了,可是當我們冷靜下來思考的時候,請問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是疏遠還是拉近?疏遠了,真的是疏遠了,你看隔壁的鄰居姓什麼叫什麼,怎麼樣?現在人大概不曉得了,距離很遠。所以確實這也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總歸一句話,還是我們那分心有沒有到位,還在這顆心。

  再來,『居有常,業無變』,它告訴我們,父母不但掛念我們生活的點滴,還掛念我們未來就業還有養家活口的生活,他沒有一點是不操心的。所以「居有常,業無變」說的就是這個,父母擔心我們的職業。末學告訴大家,最近有一則新聞,一個大學生從大學畢業,一年要換十五個工作。什麼意思?他每個月都在換工作,其中有一個月還會換兩個工作。父母操不操心?操心,那個心不知道要操多少!所以古人在這一點我們佩服,非常的佩服。一樣的,在漢代有一個很有德行的人,他叫毛義,毛義他非常的有德行。他在還沒有當官之前他在講學,很多人都來聽他的講學,在鄉裡面他是一個非常有德行的人。因為父母擔心他沒有一個很固定的收入,他知道父母這個擔心,我們知道漢朝是孝廉制度,地方官都會向中央推舉孝廉,結果就推舉到毛義。可是毛義他志不在當官,他志在辦教育,但是為了讓父母安心,他接受了。而他在接受這個檄文,檄就是皇帝的詔書,皇帝的詔書在來的時候,地方官宣讀這個檄文要毛義就任地方官的時候,他臉上露出了歡喜的表情。我們想想看他為什麼歡喜?他歡喜不是說我有高官可以做,不是的,他歡喜是我的父母不要再操心,他歡喜的是說我有一分比較好的、穩定的收入可以奉養我的母親,他是這樣子歡喜。所以他在捧這個檄的時候他臉上露出歡喜的表情不是為自己,是為他的母親。結果旁邊有一個人,平常跟他一起共學、修學的一個人,看到毛義臉上露出歡喜的表情,他誤會了,他以為毛義退心了,你這個人也是功名利祿掛在心上的,從來沒有放下過,你看名聞利養你還是一點都沒少,所以就鄙視他,然後就不再跟他討論學問,就疏遠他了。

  我們要曉得,要是我們受不受得了?你看被誤解、被毀謗,我們受不受得了?再來,這些毀謗的言語,一個人講,兩個人講,一大群人都在講,而且那些人都是過去的同參道友,你看受不受得了?毛義他都接受了,為什麼?奉養母親,默默的接受,一句話都沒有辯解,了不起,你看這個孝道了不起!後來他的母親過世,他母親一過世他立刻就辭官,而且終身不再奉詔,因為後來皇帝還一直下詔書請他出來當官,終身不再奉詔。這個朋友後來才懺悔,說我當時誤解你。我們要真想到,其實確實我們人生這種遭遇太多太多了。何以止謗?曰不辯,不要辯解,不要辯解這是解除毀謗最好的方法,毛義是我們的示範。而他那種忍辱的功夫來自於哪裡?來自於他的孝道。了不起,這是養父母之心,這是「居有常,業無變」。

  所以我們看養身、養心,你看不在實質的物質生活上面。你看子路負米,這是子路跟他的老師報告他的心路歷程。有一次跟孔子就講,他說過去父母在世的時候他時常百里負米,因為交通不方便,又住在鄉下,要走一百里的路才能夠買到米,然後把它背回來,百里負米。我們要知道,山東,這是子路的故鄉,山東大家去過就知道,夏天很熱,冬天很冷。能夠說夏天、冬天不負米嗎?當然不可能,不是只有春天、秋天才負米,一年四季不間斷。大家就曉得,你看這個不容易。然後跟他的父母「常食藜藿之食」,藜藿就是很粗糙的野菜,就是白飯配野菜。他說為親負米百里之外,這個樂趣無窮。可是現在南遊於楚,他到楚國去當大官了,當了大官之後,楚國給他的待遇非常的優厚。給他什麼待遇?從車百乘,積粟萬鍾。什麼意思?就是跟著他的車輛有一百多輛,因為子路是大將軍,跟著他的車有一百多輛。積粟萬鍾就是他的俸祿有萬鍾之多,俸祿太多了。列鼎而食,以前那個鼎是炊具,列鼎而食就是一大堆的飯菜、菜色擺在那裡任你挑,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歐式自助餐,可是看到這個吃不下飯,為什麼?父母吃不到。他說在這些飯菜面前,他說欲食藜藿,就是我就是要想著吃那個野菜,然後為親負米,不可得也,得不到了,沒辦法得到了。為人子的你看,這養父母之心到了這種程度。孔子讚歎他,子路你真是孝順,你做到「生事盡力,死事盡思」,你在父母生的時候你真盡到了做兒子的孝道,而父母在死之後你還真盡到了對父母的哀思,你看這是子路養父母之心。

  所以我們這裡舉出這幾條,一看到古人的這些行誼,我們就了解到什麼叫做「居有常,業無變」,這了不起。接下來我們念下文:

  【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這三條是操持,是一個人的行為,這是孝行。剛剛講到,你看從這個孝行當中,還是養父母的心,讓父母不為我們操心、不為我們傷心。『事雖小,勿擅為』,你看謹慎,他凡事都請教父母的意見,尊重父母的意見,生怕父母內心受到任何的擔憂、任何的憂慮,這是他的操持。我們想到一個故事,就是有一個記載,在《德育古鑑》裡面記載。它說一個人叫吳二,姓吳名二。看這樣一個名字,大概就是一個農民。他雖然沒有什麼知識水平,可是他侍奉父母非常的盡心盡力。有一天他做一個夢,這個夢,就是有一個神明來給他託夢,他說五天之後你會受到雷擊,為什麼?這是因為你過去生犯的一個過失,這一生要受到這樣的懲罰。可是吳二就告訴這個天神,說我的母親已經老了,能不能讓我在母親有生之年我奉養母親完之後,我再接受這個處罰?天神說天命不可違,沒有辦法避免。後來醒來的時候他就很傷心,他恐怕他的母親受到驚恐,因為他自己要被雷給劈死,於是乎他就給他的母親編了一個謊言,說我要到遠處去做一份事業,要離開妳一陣子,妳先到妹妹那裡去住,他就把很多的東西就準備好,請母親到妹妹那裡去住。但是母親不答應,吳二也沒有辦法,他只能順從母親的心意,可是又擔心母親受到驚嚇。所以到了那一天,就是天神講的那一天,要被雷擊的那一天,他恐怕母親受到驚嚇,他那天早上就收拾好東西然後就出門去了,他不願意在家裡。結果他出門,真的是雷聲大作,他就站在田野待死,準備受到雷擊的處罰,後來他的孝行真的感動上天,我們講到「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後來他竟然沒有任何的損傷。結果當天晚上神明又來給他託夢,他說因為你的孝行感動了上天,你這一個劫難已經免除了。

  所以我們在想,一個人一生在這個世界上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誰定的?還是我們自己定的。也許我們這一生努力的在聖賢的道路上行走,可是我們還不免遭受一些困厄、一些厄難,這都是我們自己要為自己負起責任。可是怎麼樣才能避免在劫難逃?孝心,這是天下第一大的好的行為,孝行。大家就了解到,唯有孝行能解除定業,能轉這個定業。所以我們要學習吳二,因為他的操持,「事雖小,勿擅為」,他連要受死了,唯一擔心的還是他的母親,不是他自己,完全不是他自己。

  再來,『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這告訴我們,對物質的生活享受不要看得太重。在《德育古鑑》裡面也有這樣的記載,古代在開封這個地方有一個老翁,他的長子已經娶了媳婦,可是他的幼子還沒有娶媳婦,可是已經跟某一家,因為過去這個婚姻都是父母之命,他已經跟某一家已經講好了,你們家的千金以後就許配給我們的孩子,已經把這個婚姻給預定好了。家裡沒錢,娶不了這一門婚事,所以這個小兒子一直沒有成親。可是就遇到皇室,當時你看開封離皇室,就在天子腳下,皇室要選什麼?選妃子。這個閨女就怕被選到皇宮裡面去,所以就來催這個婚姻。可是家裡沒錢怎麼辦?於是乎這個老翁就把自己就是講賣身,典當這個身做為別人的奴僕,換取一些錢然後來辦這個婚事,這個婚事就辦了。結果第二個媳婦娶進來之後,沒想到她聽到公公為了自己的婚事居然賣身,她痛哭流涕,非常的孝順,所以把她所有的嫁妝,就是所有的女性的這些裝飾品統統拿出去典當,然後要替公公贖身,把他贖回來,怎麼能讓公公去做這個事情,給人家當傭人?很孝順這第二個媳婦。

  可是大的媳婦很貪婪,非常的貪婪,結果把典當的錢,還沒有去贖身就把它給偷了,偷偷的藏起來,你看私藏了。藏起來之後,這個二媳婦好不容易把這些裝飾品都拿去典當,一分不剩,然後又沒有辦法把公公贖出來,一時著急就氣絕身亡,就死掉了。家裡你看屋漏偏逢連夜雨,剛辦了喜事又要辦喪事。所以就把他媳婦入殮之後,棺材就放在另外一個房間。結果有一天晚上,因為還沒有下葬,有一天晚上就請大媳婦去那個房間裡面去祭拜一下二媳婦,準備一些祭品。大媳婦就進去了,進去之後沒有多久,怎麼突然聽到有人在敲門的聲音,她就去開門。一開門,嚇一大跳,居然來敲門的是誰?二媳婦。大媳婦就一驚,她說妳是鬼嗎?二媳婦說我不是鬼,我是人。妳明明死了,妳怎麼會在這裡?二媳婦就說,我也不曉得,我好像昏厥過去之後好像就有一陣怪風,不知不覺就把我吹到這裡來了,我也不曉得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其實已經過了好幾天,人沒有在棺材裡面,居然在這裡。結果大媳婦一驚訝,趕快找人來看,結果大家把棺材一打開來,裡面沒有人。可是再轉頭一看,這大媳婦已經跪在地上而且死了,而且她所藏的那筆錢正就握在大媳婦的手上。你看報應很快,非常非常的快。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

  《德育古鑑》裡面還記載一個徐氏兄弟,這兩個人住得很遠,大概有十里路,而這兩個兄弟奉養母親他們是怎麼樣奉養的?五日一輪,就是在老大這裡住五天,在老二這裡也住五天。因為老二很窮,弟弟很窮,結果有一次奉養母親,三天的時候已經沒有米了,家裡沒有米了,沒有辦法再奉養母親了,結果就請母親去投靠哥哥,就跟母親講,說妳去跟哥哥講,他說欠的這兩天我以後一定會補回來。母親沒辦法,這個二兒子沒有錢,確實米都沒有了,大兒子比較富有,她只好收拾行李,走了十里路到了大兒子家門口,結果就敲門。敲門的時候媳婦就來問了,是誰呀?一聽是婆婆的聲音,她不開門。為什麼不開門?她跟婆婆說,時間還沒到,妳怎麼來了,還有兩天,妳怎麼來了?婆婆就告訴她說,弟弟那裡沒有米了,沒有飯了,而且弟弟那裡請我轉達,以後他寬裕一點,這兩天他還會再補給你。她還是不開門,說時間還沒有到,妳就是不能夠進來。但是因為母親走了十里路,正好是吃飯的時間,肚子很餓,就跟這個媳婦說,跟這個兒子就哀求,她說你至少讓我進去吃一頓飯,你讓我進去吃一頓飯我再回家去,也讓我不要那麼辛苦。還是不開門。母親就聞到做飯的那個香味,那個飯已經熟了,就說你明明已經煮好了,怎麼對媽媽這麼刻薄!結果這個孩子這麼可惡,他就把這個飯拿到被窩裡面藏起來,就是不讓母親吃,放到被窩裡面。為什麼?味道就不見了。就跟媽媽說我沒有煮飯。媽媽就很傷心的,只好再回二兒子的家去。可是走到一半突然聽到雷聲大作,大媳婦死在門口,被雷擊死在門口,大兒子死在廳堂,兩個一起被雷擊死。而鄰居到他們家裡面去看,飯還熱著,還在被窩裡面,什麼都吃不到。我們想想看,天下第一善行就是孝道,而天下第一不善就是不孝。這個故事都告訴我們,確實人不能這麼的忘恩負義,這麼的可惡。這些故事當然都給我們很大的體會。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養父母之心,你看這是娛親絕憂,讓父母沒有任何的憂慮。在中國大陸的黑龍江省有一位王一民老先生,他在七十幾歲的時候,他的母親已經九十幾歲了,那個時候母親九十幾歲。有一次母親就告訴他說,孩子,我們去旅行好不好?他說好!媽媽妳要去哪裡?咱們去西藏好不好?大家曉得,黑龍江離西藏有多遠?幾千公里,好幾個台灣那麼遠,那還是直線距離。這孩子就說,母親您知道西藏有多遠嗎?母親就指著地圖說就這麼近,就一條,這麼近。母親不曉得很遠。孩子為了成全母親的心願,讓母親沒有憂慮,孩子說好吧!母親,我帶你走這條路。這個孩子不是很富有,他帶母親怎麼走?不是坐飛機,也不是開車,而是什麼?騎三輪車。他們家就一台小三輪車,把三輪車的後面加了一個斗篷,怕風吹日曬雨淋,加一個斗篷,這個斗篷做好的時候,上面就題了一個字,叫「夕陽號」。結果這個七十幾歲的老翁把九十幾歲的母親扶上三輪車,靠著他一雙腿騎了上千公里。他的路線是從黑龍江到北京,從北京再騎到上海,從上海騎到廣州,這是騎海路,騎到廣州,當然沒有到他的目的地,沒有到西藏,可是到了廣州的時候母親生病了。你看九十幾歲,到廣州的時候已經快一百歲了,因為他騎了好幾年。真的,就是一片孝心。結果母親生病之後,他就用半騙的騙母親到海南,到了海南之後搭飛機回去黑龍江養病。養病的時間大概有兩年多的時間,母親就過世了。母親在過世的時候,一百多歲過世的,那個時候王一民老先生已經八十幾歲了,結果在過世之前告訴孩子,她說孩子,把我的骨灰撒在西藏。孩子說媽媽,我一定滿足您的心願。結果母親一過世,火化之後,他就捧著骨灰,這次真的到西藏,他還是騎著三輪車,沒有任何動力裝置,就是靠著腳,騎到哪裡?騎到了西安,從黑龍江騎到了西安,黑龍江是東北最頂端的地方,靠近蘇聯,騎到了西安。因為到了西安的時候他已經八十幾歲了,而且他的事蹟那個時候已經全國人,當時整個中國大陸都知道。所以很多人就懇求他,說老先生您年紀這麼大了,為他的身體著想,一直勸他,後來他才肯上車,就是換成動力的我們說轎車,然後才從西安把他的母親的骨灰送到了西藏。了不起,你看「親所好,力為具」,七十幾歲到八十幾歲這十幾年的過程當中,就是為了實現母親的一個心願,讓母親沒有憂慮。

  下來,『身有傷,貽親憂』,保身,讓母親、讓父親對我們的身體沒有罣礙。這三條一個人做到了,他真能養父母之心,把父母的心給照顧到、關懷到。你看孔子說什麼?「父母唯其疾之憂」。一個孝子,怎麼做到孝子?讓父母除了我們身體之外,不為我們有其他的憂慮。為什麼我們身體還會給父母憂慮?因為不長病怎麼可能,因為人生無常,對吧?這個我們沒有辦法控制。一個人要生病,當然謹慎有些疾病可以預防,可是有些疾病沒有辦法預防,所以父母唯其疾之憂,只有做到疾病讓父母擔憂,剩下的都不讓父母擔憂。你看保身這一條多難做到,多難圓滿!孝道的圓滿確實我們要學習。

  再來,『德有傷,貽親羞。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這個是養父母之志,志向,養父母的志向,這是專門指德行來講的。什麼叫養父母的志向?你看,德有傷,貽親羞。真的,我們有些朋友在監獄裡面做教誨師的服務工作,義工。末學有一個朋友就來告訴末學,他說真的,一個人到了監獄裡面,你看他坐的是有形的牢獄,他的父母坐的是無形的牢獄。我們相信。你看怎麼忍心?再來,有一位教誨師他是在煙毒勒戒中心做教誨師,他看到很多吸毒的朋友們,在毒癮發作的時候,他就說到,那個毒癮發作大小便都不能控制。他說你有看過糞屎地獄嗎?那個就是糞屎地獄,大小便不能控制,整個房間污穢不堪,所以人都不敢接近他的時候,他說這個時候還有兩個人對他始終不離不棄,那就是他的老父母。我們想想看,一個為人子的不把自己的德行照顧好能對得起父母嗎?養父母之志。

  所以在這裡我們就了解到,你看養志我們從誰身上來學?大禹治水,他的父親治水失敗了,沒有關係,兒子繼續幹,兒子治水成功了,把父親的恥辱給洗刷掉,你看養父母之志。再來,我們讀《史記》,司馬遷在他的序文當中他就講到,他說他為什麼寫《史記》?你看他的人生遭遇到這麼大的困境的時候,他為什麼還有那麼樣的力量來寫《史記》?因為他的父親的遺志。他的父親是史官,是太史公,因為皇帝封禪泰山他沒有去,然後憂憤而死。在彌留之際,司馬遷從外地趕回來,握著父親的手,父親告訴他說,他說我死後,汝必為太史,你一定要做太史,為什麼?因為我還有一個遺志沒有完成。什麼遺志?他說從黃帝以來到武帝的這段時間,歷史沒有完整的一個記錄,都是片段的,他說你要幫我完成這一個遺志,我死後你一定要做這個事情。所以司馬遷在父親過世之後他充實自己的學問,蒐集資料,跑了好多地方。你看他寫《孔子世家》的時候,他講到他到了曲阜去看,「諸生以時習禮其家」,那個時候看到諸生還在那裡習禮,什麼意思?他親自走過。他要走遍各地去考察那些歷史人物的背景,很辛苦,蒐集這些資料非常的辛苦。再來,他要充實自己的學養。你看這個動力哪裡來的?養父母之志,那是他父親的志向。再來,班固作《漢書》,為什麼?因為《漢書》是他的父親班彪的志向。班彪作《漢書》沒有作完的時候死掉了,過世了,班固接著幹,寫《漢書》,可是不料班固也沒有寫完也死了,誰接著幹?妹妹班昭接著幹。所以我們看到現在的《漢書》是三個人的心血結晶,父子、父女三個人的心血結晶,你看養父母之志。這叫什麼?這叫家學、這叫家業、這叫家道、這叫家風,都看到了。我們念到這些故事,末學告訴大家,真正了解到身為一個中國人幸運!我們有這麼多好的祖先,打開經典、打開歷史有這麼多好的榜樣,這個是其他民族沒有的,我們要了解這一點,祖先沒對不起我們。

  所以「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你看德行,一個人在親愛我的時候他表現了良好的德行,這個是什麼?這個沒有什麼難的,這是應該的。可是在於父母不愛這個孩子,而這個孩子還能表現出過人的德行,這個就不簡單了。誰?大舜。我們看到大舜,這個是我們一般人遇不到的,他的繼母千方百計的要把他害死,他的同父異母的弟弟也千方百計的要把他給害死,而他的父親也不明理,也不阻止這些不好的行為,他在這麼樣的家庭長大,可是大舜一點怨言都沒有。曾經有一次他跑到田野裡面去對天呼喊,對天哭泣,他就講到,上天,因為我的孝行不夠,所以我的父母沒有辦法愛我。他責備自己,不是責備他的父母。後來,我們知道在明朝的時候有一位大學問家王守仁先生,王陽明,陽明先生在貴州,他被貶到貴州,當官的時候,有兩個父子爭執,告官了,告到王守仁先生這裡來了,父子爭執,父子幾乎都要動手打架,結果到了陽明先生這裡,王陽明先生只跟他講了兩句話,這兩個父子抱頭痛哭,就回去了。他的弟子就問,說老師你跟他講了什麼話?這父子爭得這麼厲害,你這兩句話他們就抱頭痛哭。王守仁先生跟他講,他說我只跟他說,舜是天下最不孝的孩子,而瞽叟,瞽叟就是舜的父親,瞽叟是天下最仁慈的父親。這個弟子聽不懂,他說舜是大孝子,你怎麼說舜是天下最不孝的兒子?王守仁先生就說了,因為舜自始至終都覺得自己是不孝子,他才成為大孝。你們今天在這邊爭吵,你是孝子嗎?你看舜都覺得自己是不孝子。而瞽叟為什麼那麼的殘暴,連自己的孩子都要害死?因為他覺得自己是天下第一慈父。你看人不能自滿,我們今天學聖賢,我們今天學《弟子規》,不能說我們夠了,我們學夠了,學夠了那一天就是我們最墮落的一天。你看從這個故事我們知道我們自己怎麼樣?孝道永遠不夠,不圓滿。這是大舜。

  再來,閔子騫,你看「親憎我,孝方賢」。閔子騫,大家曉得的,繼母把所有好的都給自己的孩子,兩個弟弟,而所有不好的都給閔子騫。你看閔子蘆衣,他穿著蘆葦做的衣服幫父親駕車。當父親知道我親生的長子居然穿著蘆衣的時候,要去休掉後母,閔子騫跪下來告訴父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我們曉得,這個是什麼?這個是君子,他的心裡面對於後母一絲毫的對立、抱怨都沒有,他才能在那麼樣的一個情景之下說出這樣的話語,「親憎我,孝方賢」。

  再來,我們看後代還有一位大賢者王祥,這也是後母對他刻薄對待,叫他在隆冬時節到河裡面去捕鯉魚,臥冰求鯉。你看鯉魚怎麼樣?感動萬物,真的是跳出來就給王祥,我就是奉獻給你,你看「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再來,他們的庭院裡面有蘋果樹,過去叫丹柰樹,結蘋果了,結果大風雨要來的時候,後母就講了,你去守那個樹,如果有一顆蘋果掉下來,絕不輕饒。結果你看王祥抱著那棵樹痛哭,拜託上天千萬不要有一顆蘋果掉下來,為什麼?後母會傷心,他沒有看到後母的過失。結果大風雨過後,一顆蘋果都沒有掉下來,這歷史記載的。再來,後母跟他講說我要吃烤黃雀,王祥就去捕黃雀,到了荒郊野地,黃雀自己投網,大家就知道,這都是歷史記載的。「親憎我,孝方賢」,你看王祥的這種孝心,最後真的把他的後母,你看前面三個,我們講大舜,我們講閔子騫,我們講王祥,統統都把後母那顆如鐵石般的那種惡毒的心給融化了。真的,這個是我們古聖先賢教導我們的,化解一切的衝突在於德行,不在於對立,對立化解不了衝突,對立只會加深衝突、加深誤解。下面是養父母之慧,末學先念一遍: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這個是養父母的智慧。有一句俗話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有人說我反對這句話,他說為什麼?因為父母也是凡人,父母也會有過失,怎麼會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其實是我們錯解了這句話,我們自己也是為人父母,我們也不敢講說我們所做的行為都是對的,為什麼不敢這樣講?我們還是個凡夫俗子,還是在學習的階段,我們怎麼能說我們不犯錯?會犯錯,那又怎麼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個話有矛盾嗎?沒有矛盾。為什麼沒有矛盾?因為在孝子的眼中看不見父母的過失,不是說父母不會犯過失,父母會犯過失,可是怎麼樣?孝子看不見。難道這個孝子沒有善惡分辨的能力嗎?不是的,他能分辨善惡,但是他不把父母的惡放在心上,他不計較,他完全不看到父母的惡。你看了不起,他的心裡是乾淨的、清淨的。有了這樣的能力,我們剛剛講到,這是基礎,最終要怎麼樣?汎愛眾,最終要汎愛眾,他就能做到不見世間過失,他能做到,為什麼?因為他從不見自己父母過失做起,做到最後,成就了他清淨心,完全不見到世間人的過失,為什麼?他把所有的人當成自己的父母。所以我們就了解到,中國文化從《弟子規》做起,確實把我們整個文化的核心,所謂的五倫、五常、四維、八德,統統都包括了。

  今天我們時間到了,明天我們再從這裡跟大家繼續的分享。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