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2009年第三屆弟子規傳統文化學習營—家和萬事興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三集)  2009/12/10  馬來西亞北方大學慕阿占沙禮堂  檔名:55-018-0003

  尊敬的諸位貴賓,諸位長輩,諸位朋友們,大家早安,早上好!Selamat Pagi。大家昨天睡得好嗎?有沒有夢見孔老夫子?有,那這是至誠感通。誠心,確實可以神交古人,時時都有古聖先賢來庇蔭著我們。

  昨天我們聽到教授,他給我們談到回教跟孔夫子思想之間的一些相同、關聯的地方。而他也強調在這個多變的時代,我們得要掌握不變的做人做事的原理原則,不能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在傳統文化當中,三個角色特別受人們的尊重,所以以前在祠堂當中,都有立一個牌位,叫「天地君親師」,代表君親師這三個角色非常的重要,跟天地並列在一起;也代表君親師這三個角色,應該要把天地的德行,無私的奉獻,能夠把它實踐出來。「君」在古代是指國君,在現代是指一個團體的領導者,不管是學校團體,企業團體,還是政府單位,在這樣單位的主管,他帶領著這個團體走上它人生的道路,這是君。「親」是父母,是一個家庭的引路人,影響著孩子的未來。「師」是老師,影響著無數學生的未來。所以這君親師都是引路人,得把路走對。就好像我們當父母的,孩子最強的能力是模仿、效法,跟在我們的身後,突然孩子問我們說:「爸爸,你要去哪裡?你要往哪裡走?」這個爸爸回過頭對著孩子說:「你問我,我問誰?走一天算一天。」那假如父母是這樣的格局,那孩子能深謀遠慮嗎?能高瞻遠矚嗎?雖然我們聽到走一天算一天,覺得挺好笑的,但是在這麼忙碌的社會當中,有多少人已經變成過一天算一天。

  有一個樵夫,他數十年如一日上山砍柴,然後就趕緊到市集去賣。這一天他覺得很疲憊,走到半路就在一棵大樹下休息了。過了沒多久,緊接著有一個朋友,也是樵夫,剛好路過,看到他在那裡休息,就對著他說:「朋友,趕緊上路了,要不然你趕不上賣木材。」他就對著這個朋友講,「我先等一會,歇一會,等到我的靈魂跟上來了,我再接著走。」我們有沒有忙得已經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了?方向到底對不對?人生踏出腳步大小,不是最重要的,我們都覺得踏得快,踏的步伐大就是贏了,其實不然。首先方向要對,方向錯了,適得其反,徒勞無功。所以人生不能太忙,得有冷靜下來思考方向的一個空間。

  所以現代人生活,不能走向「忙、盲、茫」的人生。我們看老祖宗造字,這個「忙」字怎麼寫?心死了。所以人家問我們說:「你最近怎麼樣?」我忙死了!我好忙!那就是心死。以後人家問:你最近怎麼樣?「我最近很充實,過得很有意義。」絕對不能忙死了,因為人一忙,心就定不下來,這個時候看不到自己內心的狀況,也看不到身邊人的需要。等身體出狀況了,孩子出狀況了,夫妻關係、親人關係出狀況了,他覺得很茫然。我人生這麼努力,怎麼結果是這些不順遂的事情,是這些遺憾的事情?所以不能忙,得要有靜下來學習智慧的時間。有了智慧才能走對方向,才能引領我們的家人、我們的學生,走向人生的康莊大道。所以我們都很急,而現在最重要的一件事,應該是我們要開智慧。我們不開智慧了,哪怕走得再快,可能都帶錯了路。

  尤其現在社會狀況非常的複雜,而在複雜的現象當中,只要我們從根本去看,其實它並不複雜,根本就是人心。人心出了問題,才會在家庭社會上出現種種奇怪的現象。所謂「知常曰明」,這是老子的教誨,什麼是明白、有智慧的人?他知道天地宇宙以及做人的常道,他不會偏離這個常道。假如偏離了,不知常的人,「妄作凶」,他所做的事情,其實都是埋藏了往後很多的凶相出現。我們都希求吉祥如意,吉祥如意是結果,能順著常道做人做事的真理,他就能吉祥。有一次,剛好國君問孔夫子說:「夫子,我聽說假如把房子往東邊建是不吉利的、是不祥的。」孔子就說:「我沒有聽過建房子往東邊建會不吉祥,可是我聽說過有五件事情是不吉祥的。」第一「損人自益,身之不祥;棄老取幼,家之不祥;釋賢任不肖,國之不祥;老者不教,幼者不學,俗之不祥;聖人伏匿」,聖人都藏起來了,不出來了,出來都會被人家看作是怪物,「愚者擅權」,愚昧貪婪的人掌握了權力,「天下之不祥」。

  我們看第一個,一個人的不吉祥在哪裡?自私自利,損害別人利益自己。但是講坦白話,損人能不能自利?好像眼前佔了人家便宜,事實上損了自己的福分。所以真理是什麼?利人絕對利己;害人絕對,怎麼都沒有人看我了?你們太專注了,一直在抄,太好學了;不過也要多看看我,不然我會很難過,因為我的魅力比不上幾個字。就像剛剛大家鼓掌,這個就是利人利己,是吧?我不是那個意思。因為我們鼓掌的時候,給了他人鼓勵,同時這個手掌有通往五臟六腑的穴道,所以拍下去以後,整個血路通暢,身體會健康。所以真理就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當我們有一個好的思想,要去告訴別人的時候,別人還沒有聽到這麼好的教誨,首先我們的身心都受到這個教誨的薰陶。今天我們拿一朵很香的花朵要送給別人,人家還沒收到,我們已經先聞到這個香味了。所以利人絕對利己,害人絕對害己。一個不好的念頭起來了,還沒有去傷害到別人,首先傷害誰?自己。所以人算不如天算,看起來很聰明,其實很笨;看起來很老實、很笨,其實挺聰明的,聽懂了嗎?看起來他好像不大會算,很老實,事實上,上天疼這些老實人,閩南話說的「天公疼憨人」、「天公疼好人」,厚道的人有後福。人只看眼前之利,他就損人,最後還是損害了自己。

  我們看那個歷代的奸臣,都是動歪腦筋害人,所以長得是什麼樣子?小鼻子、小眼睛,尖酸刻薄,是吧?獐頭鼠目,相由什麼?心生。你們從歷史課本沒有看過奸臣嗎?沒看過,來,往前面看。好,大家要了解,我們剛剛才說做人要厚道,是吧?看人要看後半段,浪子回頭金不換,所以人家以前的過錯要既往不咎。所以我長成這個樣子是十五年前思想錯誤造成的,你們要看我十五年之後,這樣就厚道了。真的,人的厚道就在這裡練出來,你不能一直都盯著人家以前的錯,淨跟人家算舊賬,都不讓人家有改過自新的機會,這就苛刻了。所以今天我站在這裡是給大家做一個證明,相由心生。

  我記得我在念初中的時候,愈考試愈競爭,心胸愈來愈小。同學考得比我高,很難過,很嫉妒,心裡想「就是運氣好而已,有什麼了不起」。雖然心裡這麼想,還得要裝的一副非常有風度的樣子,然後跟他說:「恭喜你!」這叫口是心非,你們怎麼這麼清楚?這個都福田心耕,這些念頭都是折福,想當年我小時候也是白白胖胖的,照片沒有帶來。然後看到同學考得比我差,好高興,這叫落井下石。心裡高興還不夠,還要走過去拿著考卷晃兩下,「哎呀!我不怎麼準備,沒怎麼讀書,不小心就考得比你還高」。人家的心已經在滴血了,還要再捅他一刀。所以福氣就在這些錯誤的態度跟念頭當中,就折損掉了。後來我出來工作,差不多兩年的時間,換了十幾個工作,怎麼做都不順。有福氣的人,怎麼做都順,沒有福,你再怎麼努力就不順。所以我爸爸跟我開玩笑,「你那個名片可以開展覽了」,換得太多了。後來遇到傳統文化、聖賢的教誨,知道量大福大,要懂得去付出,不要計較。觀念一轉,剛好我就到補習班,去準備考教師資格,在台灣叫師資班。變成不嫉妒別人了,主動的,我會的跟人家分享,後來就順利考上了。差不多這十年的歲月就比較順暢。所以人的命運都在一念之間,能轉成念念為人著想,就吉祥不會有災殃。這是夫子提到的「損人自益」。

  而事實上,這一個心境是一個人命運的關鍵,也是整個人類命運的關鍵所在,怎麼說?我們剛剛提到了,所有的社會問題,根源是人心。我們從人心來看,就知道問題出在哪。現在都強調自我為中心,所以都想自己,不想別人,那自己不吉祥,社會也不吉祥。所以從思想來看,這是自私自利。我們來看孔子講的,家庭不吉祥,問題出在哪?不管老人、不管父母,只管孩子,這個家,家道就傳不下去了。我們,比方昨天講到的,「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吃東西的時候是先想到孩子,還是先想到爺爺奶奶?你看夾菜重不重要?夾菜是你家道要興了還是要衰了,從這裡就看得出來,都有端倪。所以長善救失,每個動作到底給孩子的心靈什麼樣的影響?假如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一起吃飯,這個時候父母給孩子夾菜,「小寶,多吃一點」,爺爺奶奶也給孫子夾菜,「乖孫子,這個也很好吃,多吃點」。孩子的碗滿滿的菜,所以從夾菜看得出來,這個家誰的地位最高?孩子的地位最高。所以小皇帝、皇太后就夾出來了,棄老取幼。而繼續發展下去,我們古代聖賢人心很靜,不浮躁,他可以從這個動作再推演到往後的發展。我們也靜下來思考一下,當孩子都覺得所有的人都是先想到我,都要為我服務,慢慢的,他就覺得所有人照顧我是理所當然,應該的。

  有一個計程車司機在大陸,有一天剛好載著一個台灣同胞。這個台灣同胞第一次經過黃河,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他趕緊說:「你把車停一下,我躺在黃河堤旁,感受一下母親河。」兩個大男人就躺在堤防旁,聽著河水聲。沒有多久,這個計程車司機哇就哭起來了,他嚇了一大跳,「你怎麼了?」這個司機先生講:「昨天我感冒了,而我很愛我的孩子,每天都給他一隻雞腿吃」,他賺錢已經不容易了,每天還給孩子一隻雞腿。結果剛好昨天我生病了,我太太就覺得要讓我補充一下營養,所以就把那隻雞腿拿到我的面前,「今天你生病了,補充一下營養,好了,這雞腿給你吃」,說時遲那時快,突然啪,他的兒子給他媽媽一巴掌,然後說:「那個雞腿是我的。」你看,他視為什麼?應該的,理所當然。所以假如不教孩子孝道,不教孩子感恩,我們為孩子做牛做馬,他還真的把我們當牛馬。人不學不知道,你不教導他,他真以為是這樣。

  所以我們看到,統統為他服務,他就覺得理所當然。而當我們有不順他意的時候,那麻煩了,皇帝脾氣好不好?不好,伴君如伴虎。所以你看現在的孩子動不動火冒三丈,都得讓他。但是話又說回來,你要讓他到什麼時候?很多父母講:「我捨不得罵,捨不得管。」你捨不得罵、捨不得管,以後他出去就有人管,是吧?在家裡自己管,還有輕重,還留給他面子;出去社會人家管他,給不給他留輕重?所以你看得遠,現在對孩子嚴格,是真正對孩子的慈愛;現在對他放鬆、放任的,那是真正在害自己的孩子,叫「愛之不以道」,不用正確的道理,「適所以害之也」。所以為什麼說「慈母多敗子」,很慈愛的母親為什麼會養出失敗的孩子出來?就是她那個慈愛當中沒有智慧、沒有理智,是不行的。所以剛剛跟大家講到的,你菜夾錯了,孩子學到的是自私自利;你夾給了父母,發自內心的,孩子學到的是孝道。你才夾過去,孩子馬上「爺爺,來」,「爸爸,來」。有一個朋友,他的孩子四年級,小學四年級,一起去參加喜宴。他那一天,第一次給他父親夾人生第一次菜。結果讓他很驚訝的是,他四年級的孩子,就在他夾完以後,就主動的給他爺爺奶奶,還有給他父母夾菜。所以「人之初,性本善」。你得要教他,得要表演給他看,他的善就被我們給喚醒了。而他提到,那一天他爸爸吃得特別多,為什麼?人逢喜事精神爽,「孩子今天懂事了,家道傳下去了」。希不希望我們的父親,早一點吃得痛快?早一點感到欣慰?很重要的,我們要早一點真正有德行,讓他們安心。

  好,所以我們看到了,今天孩子覺得都是應該為他的,他往後就是都只想自己。而我們今天在夾菜的過程當中,沒提起孝心,提起的是私情。私情就是我喜歡他,我可以不顧一切的滿足他;我不喜歡他,哪怕他對我有再大的恩德,我都視而不見,這叫私情。所以很多父母買很多當季的水果,買榴蓮、買山竹,這都是很好的水果。買了以後,看到爺爺奶奶上去睡覺了,趕緊把孩子叫過來,「來來,這是爸爸媽媽特別買給你吃的,慢慢吃,別噎著了,媽媽出去外面看一下」,幫孩子當哨兵,看看爺爺奶奶會不會下來。孩子在那裡吃得很痛快,哇!媽真好。吃得很痛快,學得很徹底,他學到什麼?私情,沒有看到養育之恩,沒有看到父母之恩,請問他以後買好吃的給誰吃?不用等到給孩子了,給她男朋友,給他女朋友,是吧?他那個自私、私情遇到緣分就起作用。大家有沒有感覺,現在很多中學生、小學生對朋友比對媽媽還好,對爸爸還好。去看電影都不要跟爸爸媽媽看,都要跟同學去看,因為他成長過程當中沒有學到知恩報恩。

  我有一次,應該是去年情人節,看到一篇報導,很吃驚。情人節在四川一帶,吃情人餐是二百九十九塊人民幣到三千九百九十九塊人民幣。他們吞得下去,我也挺佩服的,這麼貴的飯。更讓我們驚訝的是,去吃這個餐的,超過一半是在校學生,誰的錢吃的?父母的血汗錢。而且大陸有一半以上的家庭都來自農村,他那一餐飯吃下去,他父親汗滴禾下土,可能要幹一個月,他兩個小時就把它解決掉了。他痛不痛?他有沒有感覺?這樣是結果,原因在哪?原因在我們傳給他的是私情,不是報恩,不是孝道。所以我們教錯了,都會在他往後的人生當中呈現出來,我們看「棄老取幼,家之不祥」。

  團體裡面,賢德的人不要了,都任用不肖的人、不好的人,這是國家團體的不祥。而且又說到這個私情,就是好惡,我喜歡他,他什麼都好;我不喜歡他,他什麼都不好,還是這個自我太重。所以當人都是這個好惡,那麻煩了。正直的人講實話,我們不喜歡聽。一個團體需不需要正直的人?需要。可是人假如沒有這個修養,淨聽報喜不報憂,都聽好聽的,「領導,你真了不起,你真是碩果僅存,獨一無二」,飄飄然上去了,一個團體就沒有正氣了。所以一個團體要真正能有正氣,發展得愈來愈好,還得要廣納雅言,不能排除異己,要有肚量,要能夠廣納雅言。

  好,我們看,再來「老者不教,幼者不學」,老一輩的人不教做人了,下一輩的人都不學了,整個世界的風俗、人心快速下降,「俗之不祥」。我有時候聽到成年人說:「現在年輕人有年輕人的想法,我們管不了!」這對不對?有沒有道理?沒道理。今天孩子叫我們爸、叫我們媽,那個名字背後是責任,是要把正確的價值觀,做人做事教給孩子,我們才對得起這個名稱。我們被叫老師、被叫領導,都有一分本分,得要指導他們。結果現在我們當爺爺奶奶、當爸爸媽媽都不管了,孩子有孩子的想法,那麻煩。孩子依照什麼去選擇他的人生路?照著什麼去做人生的抉擇?不都是順著他的習性。所以下一代不教了,一下子跌得讓我們沒有辦法想像的社會狀況,所以上一代有責任。

  「聖人伏匿,愚者擅權」,其實我們看現在整個世界,最強的思想就是自私自利,就是功利主義。有一句話叫「人不為己」,大家知不知道這句話從哪裡來的?就是自私自利的人自己講的,懂了?錯了還要再掩飾,因為他沒學過《弟子規》。所以他講這一句話叫「倘揜飾,增一辜」。這種話很多,我們可不能再拿來一錯再錯。好像還有另外一句叫「英雄難過美人關」,大家知不知道這句話誰說的?就是沒過關的人,還要借「英雄」兩個字,真是丟臉。所以你看沒學《弟子規》,真的是增一辜,沒過了就不是英雄。我記得有一次有一個很有名的明星,他外遇了。結果他在接受採訪的時候,還說「我犯的是天下男人會犯的錯」。他一個人錯便罷了,把幾億人都拖下水,他這個倘揜飾造的孽很難算。所以我那時候有一點衝動,要按鈴申告他毀謗。突然想到,「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又沒去跟他講《弟子規》,也不能怪他,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

  所以很多似是而非的角度,現在充斥在人的思想當中。大家相不相信,連教科書都是「愚者擅權」在其中?舉一個企業界最常讀到的理論,叫「企業唯一目的賺取利潤」,這句話對不對?你們怎麼沒反應?這一題這麼難嗎?企業家唯一目的賺取利潤,對不對?不對。可是這一句話卻在教科書裡面出現了幾十年,等到地球快不行了,突然說這句話不對,企業家要有社會責任。等到發現不對的時候,都很嚴重!可是我們想想,假如這一句話是在中華文化非常興盛的社會裡面,這個人講出來「企業唯一目的賺取利潤」,他馬上被很多石頭砸,為什麼?孔子講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明白道義,時時以道義為做人的標準;小人每天只想著,怎麼對自己有利益。大家想想,唯一目的賺取利潤,那他是小人。小人,人家不能夠認同。還有報紙寫到,「貪婪是人類進步的動力」,報紙一大篇寫出來這幾個字,你說國家,「聖人伏匿,愚者擅權」,天下不安定。

  所以我們現在要指引人生正確的方向,首先我們得明白,到底問題出在哪?根本思想偏頗在哪?我們從這裡看到了,今天假如自私自利,我們看自私自利的時候,他的人生追求什麼?追求享受,追求物質、名利。其實我也是一開始都是這樣的,因為人不學不知道。而且,常常看電視都有廣告,就是看到一個人旁邊站了一個美女,後面有一個豪華別墅,然後還開來一台BMW的車子。然後你常常看,就覺得這個叫成功,是不是?潛移默化,所以我以前也是追名逐利。後來聽到一個叔叔講,他說娶太太,你不要看她很漂亮,都穿名牌的;他說他結婚以前,覺得女人吃得少少的,挺好養的,結果娶了以後才知道,飯很便宜,衣服很貴。

  那你說,都穿名牌的真的會讓人幸福嗎?其實說實在的,那衣櫃永遠少一件,但是再怎麼穿還是那四、五件。但是每一次看到,實在忍不住。其實人都在吸毒,只是那個毒不一樣而已,有些人是吃東西的毒,有些人是買東西的毒,那都還是有癮在裡面。每一次買完,後悔了,又不怎麼用得上,然後就下決心,「下次不買了!」下次還買。然後你看刷卡,那件名牌衣服,Chanel的,Chanel是皮包,是吧?我比較外行,刷下去了,半個月的薪水不見了。然後隔天就要穿著那一套衣服,走到單位去,然後繞它兩圈,「你覺得我今天有沒有不一樣?」剛好遇到這個同事比較不敏感,「有嗎?有嗎?沒有!」你不只高興不了,還被他氣得半死。所以什麼樣才是快樂?一個人有內涵、有氣質,二十塊錢的衣服穿出去,人家都說二萬,那才有水平。

  所以多少的人都迷迷糊糊的,就是去追求,要有很多錢,要有很多物質,那才是人生的成功。結果真正去追求,才知道累得半死,為什麼?沒時間花錢,統統在那裡還貸款。我聽說有一個朋友,他買了一個房子,別墅,因為跟人家吃飯,人家在:「我哪裡又買了一棟了」,他就人比人氣死人,我也要買。說坦白話,家財萬貫,一天吃幾餐?三餐。吃五餐會怎麼樣?會得胃癌,過了,那當然會出問題。廣廈千間,你有這麼多房子,你每天晚上躺多大?你再雙手打開,你能躺多大?有沒有人,「我就有五棟房,我每個小時去住一間,我偏要」,那你到最後就失眠了,是吧?廣廈千間,夜眠六尺,躺下去就六尺長。所以人誤會了人生的追求。他買了那棟房子,那一棟房子多少錢姑且不論,一年用在保管、保安的費用,維修的費用要二十萬人民幣,買多少錢就不說了。所以我們幫他算了一下,年輕的時候沒時間住,一年,過年去住一、二天,中秋節去住一、二天,然後請了兩個傭人每天住。諸位朋友,開悟了沒有?誰比較有福分?他年輕的時候沒時間住,老了,沒賺錢了,沒本事住,所以他買那棟房子叫吃飽撐著,就為了一個虛榮。所以價值觀假如偏了,真的人生會覺得徒勞無功,最後會覺得很無奈。

  好,所以注重享受,自私自利,而我們看到現在的下一代落入了這個危機,什麼危機?想到自己,就喜歡享樂。幼年是天堂,只要他喜歡,沒關係,他喜歡你得要看,是因為欲望而高興,還是因為孝道而高興、行道而高興、助人而高興。不能只看到孩子高興就好了,這個深度不夠。他是內心喜悅高興還是欲望滿足高興,那是不一樣的。可是問題來了,諸位朋友,欲望能滿足嗎?那叫暫時滿足,而且會愈來愈大的欲望。年輕像天堂,就花錢,沒有賺錢就先花錢,危不危險?其實我們注意看,賺錢的人都特別節儉,花錢的人都不知道辛苦,沒感覺。所以有一句話說,「成家猶如針挑土」,一個家道興盛起來,那個爺爺奶奶、祖先就好像拿著針,一顆、兩顆沙土慢慢聚起來的,成家猶如針挑土。「敗家」,一個家敗了像什麼?「好似水推沙」,就像那個海浪拍上來,整團土怎麼樣?全部捲掉了,守成不易。

  我們看到現在的孩子,小學就有行動電話,中學,信用卡就好幾張。你看他們的皮包拿出來,啪啪,有沒有?然後刷卡還挺厲害的,這一張快要刷爆了,換下一張;下一張又要刷爆了,換下一張,還挺會算的。一不小心,信用就出問題了。然後花錢習慣,由奢入儉難。一出社會,才賺那麼一點錢,又繼續花,花到最後,後面幾天都吃泡麵,沒錢了;回家,「爸,我沒錢了」;他爸很生氣,「我講過多少次了,你就是不聽我的話,氣死我了,要多少錢?」這叫早知今日,何必當初。所以現在年輕人,聽說好幾個貴族出現了,叫做「月光女神」,每個月都花光光;還有「白領一族」,白白領父母的退休金;還有「啃老族」,專門啃父母的老本,怎麼來的?思想錯誤,生活價值觀錯誤。從小欲望增長,天堂,出社會了得還錢。

  所以我們其實都朝著很多資本主義社會的價值觀,他們很多人是一輩子負債。結果你看,美國人一輩子負債不打緊,還搞個金融風暴,誰買單?全世界得幫他買單,哪有這回事,這誰規定的?所以整個價值觀都帶向功利了,整個下一代岌岌可危。所以我們這個時代叫做「扭轉乾坤」,這些成語現在都得用上,不是在作文裡面用上,得在我們的人生當中把它做出來。欲望打開了,得賺錢,中年是戰場,他沒錢不行,只要有錢賺的機會,他可以損人利己。中年時候統統為了賺錢,很可能忽略了家庭,忽略了下一代的教育,最後老年到養老院坐吃等死,這是人生的過程。有一個老太太,生了四個兒子,後來她去世了。她們家對面有一個超級市場,她寫了遺囑說道:「請把我的骨灰撒在超級市場的屋頂上」,那當然老闆不肯。為什麼?因為她四個孩子常常到超級市場買東西,就是不願意進到對面看看自己的老母親。所以我們看撫養長大的孩子,形同陌路,那個內心有多麼的難過。

  好,我們不願意孩子他的人生是往這個方向去走。所以延伸出來,自私自利,只有自己,就是競爭,再提升呢?戰爭,最後呢?這個路能不能走?現在社會就是一直往這裡走。而且這個發展之後,現在不是國與國戰爭,現在是戰爭搬到家庭裡面去了,父子相殘,兄弟鬥爭。當發展到父子、夫妻都相殘的時候,那是生不如死的時代,人沒有情義,那時候是活著比死還痛苦。那不是以後,現在這種現象都已經愈來愈多了。所以我們得理智,不能引導我們的孩子往這裡走。應該是這樣走的,能夠有愛心,所以孔老夫子的教育核心是仁愛。從小能為人著想,福田心耕,他懂得積福。從小為人想,為家庭想,他一出社會,不管他做哪一個行業,他會為人,為他服務的人著想,這個時候他在造福。大家假如有心的話,大學畢業那一天,您挑一間大學,在門口訪問一百個大學生。他一出校門,你就問他:「你大學畢業了,你對社會有什麼樣的期許?你是不是覺得,你終於到了可以回報社會、國家的時候了?」那大學生會怎麼回應?「你怎麼問這些這麼無聊的問題?你怎麼不問我現在歌星哪一個最紅?」大家冷靜,我們的家庭社會培養了他二十二年以上,可是當他踏出大學校門的時候,他會不會為家著想?他會不會為社會著想?他有沒有想著要回報社會,回報國家?還是只想著,我趕快賺到錢,我要享受。根源是他的心地,我們怎麼引導他的思想。

  他在家庭為父母、為家人著想,內化了,他到學校去一定為同學、為老師著想;出社會了,一定為社會著想,這個心境就能造福,不管在哪一個行業。他有這樣的存心,有這樣的愛心,你不要擔心他,他做哪一行都會有成就的。最後,享福,因為他從小就有善心,就有愛心,就有孝心,所以他晚年一定有福。而且他從小就為人想,他會不斷的提升自己的智慧跟能力,來貢獻家庭社會。這樣的心境愈老愈有智慧,愈值錢。愈老,人家晚輩、社會大眾愈常常希望能給他取經。但是現在很多想法是,人假如老了就沒用了,那是把人當工具,沒體力了就不能用了。事實上,智慧更值錢,就像在教育界,四、五十歲以上的長者,他所積累的經驗是最寶貴的。所以其實校長應該不能退休的。這最黃金的這些人生經驗,然後就沉到海底去,多可惜。應該是把這些經驗,不斷的造福所有的教育界跟後代。所以歡迎諸位校長退休之後,常常到我們中心喝茶,給我們傳經送寶。而且,不只他有福,因為他積福、造福,給他的後代一個最好的人格示範,他的孩子有德行,他晚年一定享天倫之樂。

  我們記得有一次,遇到一對老夫婦,特別淳樸。剛好一起坐飛機,安全帶他還不是很熟悉,我們主動的幫他弄好,老人家很親切,「謝謝,謝謝」。結果在過程當中就聊了起來,看到那老奶奶衣服穿得很多,那時候天氣已經不怎麼冷了。「老奶奶,妳穿這麼多不熱嗎?」「不熱、不熱,最外面這一件是我兒子買的」,說完就把第一件拉起來;「裡面這一件是我女兒買的」,再拉起來;「再裡面這一件是我媳婦買的」。所以有一種牌子的衣服,冬暖夏涼,孝心牌的衣服。我們聽了都覺得,感受到他家庭的和樂。後來到了合肥,到站了,老人家就問,「你們有沒有人接?我兒子、我孫子都會來接我。」我說:「謝謝,不用了,我們也有人來接」。老人家行李不多,就不用等,直接走出去了。結果一出去,我們就聽到非常響亮的孩子的聲音,叫著「爺爺!奶奶!」誰來了?他的孫子來接他。所以人晚年享福,最重要的含飴弄孫,天倫之樂。

  所以以前的老人心裡很安,他有孩子,他有整個家族對他的孝敬,人有安全感。現在都不知道晚年會怎麼樣?所以我們假如讓老人不安心,以後我們老了也不安心,這是因果,因果的定律。我們都不知恩報恩,怎麼可能我們的孩子會知恩報恩?好,所以我們看到的,這是不同的人生追求的結果。而最重要的還是他心地上的差異,仁愛的心發展互助互愛,不分彼此,能走上和樂的社會大同。所以你看聖賢人千言萬語,不就教我們重情義、恩義、道義,不要自私自利,不是很複雜的。而事實上,我們三十年前的社會,都還常常看得到這個情景,鄰居之間不分彼此,互相幫忙,不計較。

  好,從這裡我們思考到,不能隨波逐流,對的還要堅持下去。尤其我們最欣慰的是,馬來西亞大家庭特別多,三代同堂常常看到,這是很寶貴的。現在大都市裡都是小家庭,小家庭怎麼教孝道?所以小家庭絕大部分都是往這個方向走。孩子從小就是自己,甚至連對面的人姓什麼、叫什麼都不知道。而大家庭,他從小就為父母、家人著想,他從小就沒有為自己想過。不為自己想好不好?好,為自己想挺累的,你不覺得嗎?反而你都為人想,人家都為你想。其實大家要體會一點,人的煩惱都從哪裡來的?我喜歡、我討厭、我不接受、我要,全部都是這個「我」產生出來的煩惱,求不得。人假如把「我」放下了,都為人著想,那就是助人為快樂之本。所以大家庭從小就讓人形成道義人生。我是覺得很慶幸,從小我們是三代同堂,所以都看到父母對爺爺奶奶的孝敬,我們就覺得一定要先想到爺爺奶奶、想到父母。所以心胸反而懂得要開闊一點。

  那我們接著要再更深入思考一個問題,人的愛心它是有源頭活水的。「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孝心是愛心的源頭。為什麼孔子在《孝經》裡面,談到了以孝治天下,天下能安定。「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用這個孝治天下,人民和睦,上下無怨,為什麼?我們好好來分析一下。孔子在《孝經》開頭就說「夫孝,德之本也」,道德的根本;教育應該從這裡開始,「教之所由生也」,我們找到本就不會本末倒置。所以根本找到了,「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找到根本了,自己的學業、道業可以成就,自己的家業、事業可以成就。

  我們可以感受到德為本,而傳統文化教的德,最重要的是八德。八德有兩個說法,加起來是十二個德目,「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而我們看,假如把人生比喻作一棵大樹,「孝」是樹的根;「悌忠信」是本,人沒有孝、沒有忠信、沒有悌,那就不像人;「禮義廉恥」是像人生的枝幹,「仁愛和平」是花果,這個人生就很有價值,仁愛和平。而我們今天教育不能一下子要他仁愛和平,而忽略了根本的扎根。所以教的口號太多,談得太遠,結果最後都是只能在考卷上寫這個答案,做都做不出來。就好像花瓶裡的花,好看,能看幾天?沒幾天就枯掉了,因為沒有根,它活不了,沒有生機。

  而我們其實可以去體會,傳統幾千年的教育,它是順著人性,很省力。我們從枝末去教,那很費力,到最後也沒什麼好效果。順著人性,順著他成長的軌跡,他從小先跟父母相處,所以是「事親」,侍奉父母;跟兄弟姐妹相處,跟家裡的長輩相處,他懂得尊敬長者,「敬長」;出社會了,他懂得「事君」。其實整個中華文化,它最重要的基礎就是家裡的倫常。父子關係,到了學校變師生關係,所以叫師父,還是父子關係的延續。他到了單位去,不管他學哪個技能,他也叫那個人師父,手把手教,師徒。他到朝廷去,那領導人叫君父,所以他「事親孝,忠可移於君」,他可以對領導盡忠。但是他假如不孝,他有沒有可能是忠臣?這都是順著一個人成長的軌跡,所以「忠臣出於孝子之門」,事君。他到學校去,同學叫什麼?師兄弟,兄弟關係的延續,到單位去也是同事。

  好,最後這個是「愛眾」,而其實這就是《大學》說的孝悌忠信,就是一個人修身齊家。出了社會,服務社會,禮義廉恥。因為以前在周朝它有八百諸侯,這個國其實是指一個單位、團隊。他能夠在他服務的這個團隊裡面盡心盡力,這就是治國,利益,服務社會;到仁愛和平,平天下。其實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每一個人都可以達到的人生價值。就好像我們呂杰校長,王琦老師,他們把學校教育得非常好,成為教育界的典範,很多各地有心的教育界同仁,都來跟他們討教經驗,那利益的範圍就愈來愈大。所以,真的一個人盡了本分,都可以對社會產生無窮的價值。所以這個我們可以感覺到道德、修身齊家治國絕對不是口號,就可以在我們的家庭、我們的單位去做出來。

  而我們看到這個時代,花太多時間在琢磨制度,琢磨法律,但是卻忘記了制度的背後,最重要的本質還是他的德行。我們都希望不同民族能團結,但那不是靠口號能做得到的,得要孝悌忠信,忠於他自己的民族、家族,他才能夠去恭敬不同的族群。而禮義廉恥,這個時代都強調民主政治,但是假如從政的人沒有禮義廉恥,那你制度再好都沒有用,到頭來這些制度變成被這些有心的人玩弄權術,所以實質還得是德。大家想想,民主制度假如無禮了,國會會打架,是吧?打架的會不會是我們的學生?這個值得思考。假如我教的學生到了大學跳樓自殺了,那我以前教他一百分有意義嗎?假如我的學生大學畢業了,結果結婚離婚了,我會以他為榮嗎?假如他到各個行業去都是混水摸魚的,那我覺得我應該反思;或者是他從事政治人物了,他在那裡謀權。所以還是得回到德,不然我們不見得是在幫國家社會培養人才,不能只看到外在的學歷而已。

  今天沒有義,他只想自己,那他搞政治一定是謀私利。他做任何一個行業沒有道義,那一定會是這個團體的一個害群之馬。沒有廉恥,他一定會貪污。所以現在這個貪污問題比較普遍,我們還是得回到德的教育才行,防不勝防。你說法律再多一點,制度再嚴格一點,有沒有效?你們怎麼無奈的看著我?上有政策。對!你把他引到那裡,統統是在那裡動小聰明,何不把他引到德行上面來?所以老子講「法令滋彰」,法律愈多的地方;「盜賊多有」,他都鑽你的法律漏洞。所以真正要實現民主,還是要讓人有禮義廉恥最重要。最後,要能夠讓社會重視福利,能夠去幫助那些貧苦弱勢,那得要有仁愛和平的心胸才行。

  好,那我們接著來看這十二個德目,其實最核心的在孝。「百善孝為先」,而孝心開了,其他的德行也能開。「問渠哪得清如許」,為什麼這一條水渠這麼清澈?「為有源頭活水來」,而源頭活水是孝道,而源頭活水是父母的身教,領導、老師的身教!我們來感受一下,其他的德目跟孝道有什麼關聯。我們看「悌」,「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他一定兄弟和睦,不要讓父母再多操心。我們看「忠」,一個人一定是先盡心盡力孝父母,事奉父母,內化了,進而去盡忠於國家社會團體,我們看這個忠都在「入則孝」裡面找得到。「親所好,力為具」,盡心盡力,能為這個家,為父母的,他盡心盡力,親所好力為具。「親有過,諫使更;諫不入,悅復諫」,今天第二天,我是小學老師,喜歡考試,待會沒考上,再繼續加油。我剛好想到我爸爸,繼續加油!大家看,真正在孝順父母當中,這些德都自然出來了。悅復諫,不厭其煩,這是忠。你看現在的人勸自己的親人,勸一次,他不聽了就惱羞成怒,「敬酒不吃,吃罰酒,為你好,你還不聽」,都沒有這悅復諫的耐性,細心。我們看「信」,一個人守信的源頭在哪?「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叫我們辦的事趕快去做,答應的事情,一定要如期的做好。結果現在很奇怪,客戶要求的一定做好,爸爸媽媽要求的一定黃牛,一定跳票。那大家要冷靜,這個信是真的還是假的?那個信的背後,就是有利可圖的記得特別清楚。所以信的源頭還是在孝道。

  我們看「禮」,「父母呼,應勿緩」,「父母教」,這都是禮的態度。「義」,「親有過,諫使更」,這個也是,勸父母也是應盡的道義。「廉」,「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恥」,「德有傷,貽親羞」,你看一個人的羞恥心從這裡出來。我們小時候再怎麼調皮,聽到一句話就收斂了,「這麼沒有家教,誰家的孩子?」你看羞恥心從這裡出來。「仁」,設身處地為父母著想,仁從哪裡來?「冬則溫,夏則凊」,你看體貼入微,設身處地。所以我們現在看,孩子怎麼都沒有仁愛心?他沒有找到源頭活水。「愛」,親所好,「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你看那個愛很細膩,設身處地;從對父母的愛,內化了就能對一切的人。「和平」,我們看對父母那個和,「親有過,諫使更」,用什麼態度?「怡吾色,柔吾聲」,假如我們跟人家講話動不動就發脾氣,可能我們對父母也常常有情緒化,要從根本解決問題。「平」,人怎麼心平氣和?「父母責,須順承」,「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你看他心是平的。父母縱使誤解我,我也絕不生氣,體諒到什麼?我不能就頂嘴,一頂回去,父母已經在情緒當中了,我再頂回去他更痛苦,這個人那種平就出來了。

  所以有一個媳婦,我們剛好有機會,他夫妻輪流上台跟大家分享。她的先生上台去就說到,「我這一生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娶到我的夫人,我太太」;後來他太太上去了也說:「我這一生最幸運的就是嫁給我先生」。大家從這裡有沒有悟到什麼?人與人的相處就像照鏡子一樣,你對著鏡子笑,鏡子就對你笑,你遇到的人事物都對你笑;你對著鏡子哭?它就對你哭。所以我們每天有沒有照照鏡子?突然就照到自己的心地,所有的人在提醒我們。我有一個朋友很有意思,他對那個同學很有看法,有時候氣到罵他,寫下來。結果有一天,他突然走過去他那個同學旁邊,剛好看到他也寫一張罵他,結果罵的跟他罵的差不多。所以心中有糞,見人就是糞,心中有佛、有神,見人就是佛就是神。這也是值得我們反思的地方。

  結果他的先生就講到,「我媽媽有時候誤解我太太,罵她罵錯了,我太太都沒有回嘴,我覺得她挺委屈的」,這先生覺得太太委屈。結果太太上來就講,「我的婆婆已經生氣了,我假如再頂嘴,那她就更生氣,她會氣壞她的身體,所以趕緊讓她息怒」,沒有自己,為了她婆婆,為了父母著想,心地柔軟和平。所以我們真的找到了德的本,孝道。從孝道好好的教導孩子,他德行有了,他的能力、成績也都會跟著全面提升上去。所以有老祖宗的智慧,就一定有辦法可以讓我們的家庭、社會愈來愈好。

  好,這一節課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