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2009年第三屆弟子規傳統文化學習營—家和萬事興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一集)  2009/12/9  馬來西亞北方大學慕阿占沙禮堂  檔名:55-018-0001

  尊敬的諸位貴賓,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朋友們,大家上午好。

  剛剛聽到我們主持人李越老師,談到面對現在的世界、社會,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因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是「仁慈博愛」。事實上,深入不同的種族、宗教,都可以發現到所有種族宗教的祖宗、創始人,他們共同的智慧理念都是仁慈博愛,就是我們這一次學習營的主題。所以我們的老祖宗有一句話說到,「英雄所見略同」。事實上,所有的民族只要肯聽老祖宗的話,那他的人生就能少走很多的彎路,很多的冤枉路。所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但是假如不聽老祖宗的話,會怎麼樣?那就是俗話講的,不聽老人言,吃虧就在眼前。假如我們這一生已經吃虧了,那不能再讓孩子、再讓後代走我們的彎路,跌我們的跟頭,這是一個長者的責任,慈愛。而我們的祖先,他們的胸懷非常的寬廣,我們常常說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個心胸就是天下。所以我們今天跟大家交流的題目是「家和萬事興」。

  諸位朋友們,我們看到這個「家」字,腦子裡想到什麼?是想到三口之家,還是想到了整個家族?還是想到了我們的學生,他往後的家庭和樂?還是我們考慮到了我們整個社會以後如何安定?還是我們考慮到了我們的民族如何延續昌盛?以至於我們想到的這個家,是世界的這一個大家庭。所以一個人的學習能達到多好的效果,跟他所立的志向有關。他是為了學生往後幸福美滿的人生,他是為了整個社會的安定、世界的祥和而學,那他一定會學得比一般的人更深、更廣。所以學習的效果,跟我們自己的心量、志向,有著絕對的關係。而學習,那不是勉強的,絕對不是像填鴨一樣,把東西硬塞在我們的腦海裡,必須是我們自己心裡能感觸、能體悟,這樣才能夠得受用。硬壓進去的東西,很快就會忘記了。諸位朋友們,我們以前準備考試,臨時抱佛腳,那前面二、三天硬擠進去,考完試之後幾天就忘記了?你們也全忘記了嗎?連以前能撐幾天也忘記了?一般可能考完二、三天就全都忘記了。都忘記了,那前面那擠進來,意義就不大。學習應該是為一生幸福去學,只顧眼前的話,那受益都是很有限的。假如都是這樣硬壓進去的,那就會學得很辛苦!

  以前我打開《論語》,《論語》第一句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在讀這一句話的時候,就有一點吞不下去,心裡面還想,學而時習之,不亦苦乎!挺苦的。所以就感覺這孔子的話對不對?那麻煩了,懷疑聖人的話,就很難得到受用。所以學習應該是快樂的,每天都有體悟,每天都成長,每天對人生愈來愈明白,心裡愈來愈踏實,這是喜悅的。我們的祖先講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是事實,這不是高談闊論。大家想想,我們在讀書的過程當中,都學到地球已經變成一個村落了,地球村,這一個地球村的名詞,對我們的人生有什麼啟示?是這一個名詞寫在考卷上可以得二分,還是它告訴了我們一個事實,這個時代的人,應該時時都要為這個地球大家庭著想,是這樣的時代來臨了!

  假如我們不為這個地球母親著想,不為這個地球的人類著想,那科學家已經在警告,假如我們繼續破壞自然環境,那地球可能只剩下幾十年的壽命。所以我們今天跟大家交流「家和萬事興」,這個心境,這個「家」應該是整個地球這樣的大家庭。而我們要為了整個地球、整個人類著想,從哪裡開始做?當然也要回到自己的本分當中來做。我們是一個好爸爸,是一個好母親,是一個好老師,那我們的家庭穩定了,我們自己的國家社會穩定了。我們的國家社會,也給其他的國家民族一個好的示範,那這個社會、國家就安定下來。

  所以我們的老祖宗講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希望天下安定,首先要把自己的國家治理好,「先治其國」;要把國家治理好,「先齊其家」,因為家庭是整個國家、社會的一個單位細胞,家庭好了,社會、國家就能安定。所以一個人對國家社會最重要的一個貢獻,就是能把自己的家齊好,能把家治理好。假如一個人,他賺了很多的錢,但是夫妻離婚,孩子沒教好,變成社會的負擔,那他賺再多的錢,對社會的貢獻還是有限。因為他起了一個不好的作用,讓人家看到了賺錢忽略了家庭,那以後將會有更多的家庭效法他,出現問題了。所以對社會貢獻,首先一定要家庭和樂,給社會一個好榜樣。

  而大家再冷靜想想,一個人事業能賺得到錢,可是家卻治理不好,其實,他賺到的錢不能長久的。因為我們家不能治理好,那我們缺乏智慧、缺乏德行,我們是靠福分在做事,不是靠德;靠福分做事情,那遲早會出現狀況,要德行才能夠長長久久。所以我們有時候錯估,覺得雖然我家沒有治理好,可是我事業上還發展得不錯。首先得看清自己的狀況,學習不可自欺,我們連身邊最近的人都感動不了,那還能去凝聚更遠的人嗎?所以在很多的民族、宗教裡面都強調,任何的成功,也不能彌補家庭的失敗,這些話都是非常中肯。所以我們一起來從我們祖先的智慧當中,來啟發我們的人生。

  首先,老祖宗對「和」這個字有很多的教誨,尤其「家和萬事興」這樣的教導。我們一起共學,首先我們的心胸是胸懷國家天下來學習,以至於是有一種使命,要承先啟後,把我們老祖宗五千年的智慧來承傳下去。甚至於跟不同的種族、國家交流,讓他們也能夠學習到我們祖宗的智慧。因為我們的老祖宗是希望天下安定,絕對沒有說,只有我的後代可以學,其他的人不給學,老祖宗心胸是很寬廣的。最近美國國會都通過尊崇孔老夫子,舉行祭孔,這都是我們整個民族文化興盛的徵兆。

  那一天剛好讀到一段話,對我也是相當有觸動。這段話是這麼說到,「江河若斷流,我輩何以對子孫?文化若失傳,我輩何以見祖宗?」江河若斷流了,那我們後代子孫他們怎麼生活?所以我們很冷靜的來看,我們將留給我們的子孫什麼東西?大家有沒有覺得有時候耳朵挺癢的,好像已經有人在罵我們了,可能我們已經預感到這個子孫在說,「你們這些祖宗到底留了什麼空氣給我們?留了什麼河川、水源給我們?留了什麼臭氧層給我們?留了什麼土地給我們?」我們以前都學過生命三元素,大家記不記得?你們怎麼都沒反應?你們的自然科、生物科老師有沒有來?來了會吐血,我以前教的全沒了。陽光、空氣、水,包含最重要的土壤,請問這些東西現在情況如何?這些東西都不好了,那以後子孫怎麼活?環境我們到底要留什麼給他?再來,思想觀念、文化我們有沒有承傳給他們?這是一個大問題。文化承傳了,後代子孫能站在聖人的智慧當中去造福家庭、造福社會。可是假如文化沒有承傳,又學到一大堆的錯誤思想跟壞習慣,那每天是糟蹋父母,糟蹋自己的身心。所以傳統傳統,這個承傳是大事。假如不傳了,很可能一個全世界最悠久的民族將成為最短視的民族,這個話一點都不誇張。

  我們讀過歷史,也讀過世界歷史,全世界的古文明,四大古文明,目前歷史文化還繼續承傳的,只剩下中華民族,這不容易。是不是偶然的?絕對不是。人世間沒有偶然的事,天上會不會掉下來餡餅?不可能,都是事出必有因。因為我們的祖宗很有智慧,「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它不是偶然,它能傳那麼久,是有德、有智慧才做得到。而這麼樣碩果僅存的璀璨歷史文化,假如到我們這一代不傳了,就是出現現在的種種社會現象。在華人的世界裡,不管是哪個地區,都出現了為了幾百塊、幾千塊錢可以傷害父母、殺害父母的事件,已經頻頻出現。這是已經擺在我們的面前了,這不是新聞了。

  五千年的歷史長河當中,出現這種逆倫事件,一個朝代出現一件、兩件都是震驚全國。清朝曾經出現過一次,兒子殺害父親,皇帝震怒,當場裁決,把這個縣太爺撤職查辦。你是父母官,居然教出這麼忤逆的人民出來;然後上面的巡撫、總督統統記過處分,有責任!所有的官員你要教好人民。這才離我們一、二百年而已,這樣的事情幾乎不可能出現,但是事隔一、二百年之後,現在這樣的事情幾乎每天都會出現。顯然整個倫理道德的下降速度,是讓我們非常驚訝的,假如再不恢復倫理道德,那最後會落到什麼樣的社會狀況,真不是我們能夠想像的。

  諸位朋友們,金融風暴恐不恐怖?很恐怖,全世界都影響。大家知不知道還有比金融風暴更恐怖的事情?就是倫理道德的海嘯!都沒有倫理道德的時候,那人都不像人,那時候人活著都沒有安全感,連自己的孩子都不信任,連自己的太太、先生都不信任。好像這個也不用等到以後,聽說現在還沒結婚就要先財產公證,這個冰箱是你的,這個鞋櫃是我的,那麻煩了,哪天不高興了,鞋櫃不讓你放,東西不讓你吃。還沒結婚就想離婚,那不離婚也是很難。還沒結婚就想到了大不了離婚,那我們看這樣的心態,那婚姻關係不是很脆弱嗎?可是我們想想,我們的母親、我們的爺爺奶奶那一輩,他們的腦海裡哪有想著「離婚」這兩個字,是道義、是情義,是一輩子的恩義,是一輩子對後代的責任。所以他們的人生價值觀就是道義。而我們這個時代,文化不承傳下去,都是想自私自利,想到自己,把自己擺第一位。把自己擺了第一位,都想自己不想別人,人與人能不衝突嗎?所以所有種種社會現象看起來很複雜,事實上,只要回到人心,一點都不複雜,就是人的心變了,從念念為人想,變成先為自己想,才會有種種衝突出現。

  所以我們明白根本原因,要解決並不困難。剛剛跟大家講到的,你看這些逆倫的現象,古代有倫理道德的教育,不可能出現這些情況,但現在愈來愈多。所以今天我們是父母,我們是教育工作者,我們面對社會種種現象,我們得思考。一個年輕人做出了這麼忤逆的行為,家庭有沒有責任?他在學校讀了十幾年的書,學校有沒有責任?所以種種的問題,最後都回歸到教育的問題。假如他們有學到倫理道德的,那這些問題都不可能會發生。可是問題來了,我們現在茶餘飯後,在討論社會種種問題的時候,都是先想,那是總統的問題、總理的問題,是吧?那是媒體的問題,那是種種人的問題。

  大家茶餘飯後在談到一些社會狀況的時候,您有沒有曾經聽到親朋好友,馬上從椅子上站起來拍著胸脯說,「都是我的錯」,有沒有?你們有沒有遇過這樣的人?有,是吧,請你待會留下他的電話號碼,我們要跟他聯絡一下。他可能是孔子七十二賢轉世的,他帶責任來,要來弘揚中華文化的。而事實上,這樣的心境,在古代比比皆是,因為他們接受到了孔子的教誨,「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他會反省,我還有哪一些做得不夠的地方。所以我們從事教育工作,面對這樣的情況,我那個時候教了幾年的書,感覺到不是一代不如一代,現在是一年不如一年,一屆不如一屆。我們想想,這樣繼續落下去,真的是不知道未來會是什麼情況。突然想到了孔老夫子說的,見義要怎麼樣?勇為,見義不為,就無勇也,這明明呈現在我們面前。

  人生會遇到很多事,其實都沒有壞事,因為每一件事它會變成這樣,都是其來有自,事出必有因。所以每一件事情,其實只是告訴我們問題出在哪?我們一了解問題出在哪,就可以去為家庭、為社會盡一分力,所以遇到的事沒壞事。我看大家的表情,好像不大能接受我這句話。事情就是這麼發展來的,好事、壞事是自己心裡起了作用。但是問題來了,我們都把它當壞事,心情就已經不好了,能不能全心全意去面對這個狀況?就不行了,每天就在那裡唉聲嘆氣,「沒辦法了,沒救了」,那更是於事無補。所以一個人人生說要一帆風順,有沒有可能?不可能。今天我們希望我們的學生、我們的孩子以後幸福,很重要的一點是他的心理素質,他面對一切狀況能平心靜氣去面對,進而去找出原因來化解問題,而不是怨天尤人。假如我們的孩子、學生有這樣的素質,那你不要擔心他的以後。他以後是「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希不希望以後我們的學生的人生是「事事是好事」?你們好像不大希望。我知道你們為什麼沒反應?因為我們在思考,連我都不能事事是好事,怎麼教給孩子事事是好事?這個思考是正確的。

  諸位長輩、朋友們,你幸福嗎?假如我們都不幸福了,怎麼帶給孩子幸福?所以「知所先後」,要想讓學生、孩子幸福,首先自己要幸福,自己連笑都笑不出來了,然後對著學生講:人生是美好的。你們這個掌聲是不是覺得說,好萊塢沒有找上我滿可惜的,是吧?好,大家有沒有看出來我有演戲的天分?所以說實在的,每個人都有無限的潛能,但是他首先要對自己有信心;沒有信心的時候,那都會自己折磨自己,自己都否定自己,潛力就發揮不出來。老祖宗特別了解,一個人首先要認識自己,所以《三字經》第一句話說「人之初,性本善」。了解自己,信任自己,才能去信任所有的人,信任孩子,信任學生。我們連自己都否定了,怎麼可能去信任別人?好,怎麼樣才能很了解自己?必須深入經典。

  我自己整個成長過程當中是比較沒有信心的,大家看得出來嗎?看不出來。你們真是日行一善,怕傷害我幼小的心靈,裝著看不出來。在這個社會成長,攀比太嚴重。假如你成績不好,你又沒什麼才華,你說想要有信心都不容易,尤其這個時代又喜歡帥哥,長得不帥的人也很難有信心。你們笑什麼?我記得我念初中的時候,我們那個女同學就開始說,哪個男生身高標準,又很聰明,然後誰有什麼優點,結果很多男生優點都被列出來,我沒有被列到。後來我們女同學很善良,怕傷害我,最後很勉強的寫了,「這個蔡禮旭是善解人意」,我就這麼混上去這個名單裡面。

  我記得我在念小學的時候,成績都差不多二十名左右,那個算中等成績,不怎麼樣。而且我很佩服我母親,她在我同一個學校任教,其他的老師,假如他的孩子在自己的學校讀書,沒有考第一名、第二名,他們像那個熱鍋上的螞蟻一樣著急,很在乎,「哎呀!沒面子,給我丟全校的臉」,可是我母親很平常心。我本來是一個得失心很重的人,幸好遇到我爸爸媽媽都是平常心,可是他們抓到了一個更重要的重點,成績不是逼出來的,是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跟習慣。所以父母吃完飯,很自然的都是書房讀書。所以三個孩子從小就不看八點檔,不看打來打去、罵來罵去的這個電視劇,就養成讀書習慣!

  我們現在整個社會最嚴重的一個問題,就是急於求成,急功近利,最後就欲速不達,就要馬上看到成績,逼出來,逼到最後孩子不想讀書,逼到最後上了大學了,終於解脫了,像脫韁的野馬。所以University,他們說由我玩四年,由你玩四年。大家冷靜,當老師、當父母要高瞻遠矚。當我們逼了十幾年,最後的結果是脫韁野馬,請問逼這十幾年意義大不大?要思考,做什麼事情不是騙自己心安的,得要看得明白,看得深遠。我們當老師的人,最重要的要把智慧傳給學生,所以看事情比較敏銳。我在台灣看到,大學聯考一考完,學生把書包、書從三樓、四樓丟下來,你們看過沒有?他們可能是在實驗重力加速度,是不是?看到的是書掉下來了,可是我們再看深一層,很可能是學生學習的心也跟著那本書扔下來了。當他踏入大學的殿堂,正是他學業、事業、家庭要打好最重要根基的黃金時段;這一段時間他不好好積累這些智慧、本事,他踏出大學以後的家庭、事業會一團亂。可是,很可能他的學習心卻已經不存在了。所以教育,「君子務本」,老祖宗講的,你要把根本找到才行。

  教育的根本在哪?《禮記.學記》,我們老祖宗留下來最精闢的教育哲學,「教也者」,教育最重要的兩大主軸,「長善而救其失」,長他的善心,補救他的壞習慣、他的過失,讓他的德行不斷的突破。教也者,長善,他的學習心是不是愈來愈提升?他的孝心、他的恭敬心、他的細心、他的耐心、他的恆心、他的愛心,有沒有隨著年齡不斷的增長?這個叫教育。我到大學去的時候,跟這些大學生交流到,我說:「諸位同學,你們是小學的時候德行好,還是大學的時候德行好?」結果這些大學生都說:「小學的時候」。諸位朋友們,讀了十幾年書,德行往後退,那這個家庭、社會、國家花的錢冤不冤枉?我們得把根本找到,什麼是教育的本?剛好遇到一位教育官員,他說現在有一個怪現象,「幼兒園讀小學的課程,小學讀初中的課程,初中學高中的課程,高中學大學的課程,大學再回來學幼兒園的課程」,一點都不誇張。

  有一個知名大學的校規有三條,第一,「考試不要作弊」。這還是大學的校規,應該幼兒園就已經根深蒂固在心裡才對。但是現在更誇張的現象,當大學一直說不要作弊的時候,代表什麼?已經很多人作弊了。大家不要說,「你看那個國家真好,有這一條法律」,你不要羨慕它,它有這一條法律,代表它社會上這種現象愈來愈多了。你們國家沒有這個法律,代表還沒這種壞事。我們不要以為多的東西、新的東西就是好,它可能在反映問題出來了。而我們在網上看到大學生是這麼說的,「考試不作弊,明年當學弟」;大家先不要笑,他是寫了一副對聯,這是上聯,考試不作弊,明年當學弟;「寧可沒人格,不可不及格」。大家要了解,影響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他的思想、價值觀,當大學生講到這一段話的時候,他的價值觀是什麼?他心中的天平把兩個東西擺在一起了,第一個叫人格,第二個叫及格。這兩個東西已經擺在他人生的天平,而且哪裡比較重?及格比人格還重。

  這一次我們還有企業界的朋友,還有企業界的領導,假如你是老闆,請問你敢用及格比人格還重的大學生嗎?那這個時候,及格就換成什麼?及格就換成Money!是吧?這個意思就是說,只要能達到我的目的,哪怕放棄人格,我都在所不辭。而現在企業界很多大的公司轟然倒下,絕對都跟他高級主管貪污腐敗、沒人格有直接的關係。所以我們今天家庭也好,學校也好,我們所培養出來的孩子,以後是要到社會去服務。假如這些社會的各行各業的負責人都抗議說:「退貨,這些大學生我們不要了」,那就值得我們家庭、學校省思。

  在台灣,台灣大學的校長發表了一篇文章,因為企業界有寫文章給台大,說到不用這些知名大學的學生。因為這些知名大學的學生,好像頭頂上都有光環,覺得我是某某大學的,叫他幹一些基本的事情,他說:不幹,我是大學生。學什麼東西不主動,也不主動去請教一些有經驗的人。所以大家冷靜,教育是長善,教育不是給他掛一個高學歷,反而是這個高學歷到底給了他心靈什麼影響,是好的還是不好的,這才是看到實質。假如這個學歷是讓他傲慢的,屈不下來了,那這個學歷變成他人生的障礙。

  結果這一篇文章裡面還說到,這些知名大學生常常遲到,不守時間。講到這裡我突然覺得我錯了,因為這些大學生沒有學過《弟子規》,是吧?「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將加人,先問己」,你遲到了,人家很難過。所以這一些很基礎的做人、做事的態度,到底這些大學生學到沒有?假如他大學畢業都沒學到,請問大家,他什麼時候才學得到?這些做人的道理,愈晚學愈不好學。人大了以後,都覺得我什麼都懂了,我還有什麼好學的。所以「少成若天性」,愈小學,「習慣成自然」,對他一生幫助很大。我們可以感覺得到,學生的思想會決定他人生的命運,我們不能只看到學生的成績而已。成績,說坦白話,對他的往後人生影響並不大。可是他每個做人做事的心態,卻決定了他一生幸福或者痛苦。所以父母為什麼偉大?老師為什麼偉大?因為成就了孩子最重要的人格,利益他的一生。

  剛剛跟大家講到的,大學三個校規,第一個,「考試不要作弊」,第二個校規是「腳踏車請排整齊」,第三個,「公共場合請勿大聲喧嘩」。你看,這都是幼兒園、小學生學的東西。所以真的,我們很冷靜,我們真的明白我們教育的核心、使命了嗎?「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所以諸位教育界的同仁,我們是逃不了,因為我們的職責記在經典當中,人家賣包子的還沒記在《三字經》裡面,是嗎?那也是代表什麼?我們這個職業對社會的重要性。其實說實在的,現在各個行業,到底根本在哪裡?明不明白?真的,我們的心偏掉了,種種社會的現象也都跟著偏頗掉。

  比方我們來觀察一下整個社會,本在哪裡?什麼才是末?比方說婚姻,找對象應該以什麼為本?你們怎麼突然入定了?你看《朱子治家格言》裡面講的,「嫁女擇佳婿」,嫁女兒的話要找有德行的女婿,「毋索重聘」,不要是看到那個聘金很多;「娶媳求淑女」,那個淑是賢良、善良,「勿計厚奩」。結果現在是娶妻求美女,求她家有錢,身材好,你看都偏到末去了,不是本。說坦白話,連那個牛奶糖都變了,以前是那個料都很實在,包得很淳樸,吃起來很香;現在是外面包好幾層,很好看,裡面不香。有沒有發現連糖果都變了,為什麼?什麼東西變了?人心變了,現在都要裝好看就好了,叫「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你那個女孩子出去相親的時候,一定要先提醒她,一句話都別講,講一句話就毀了,外面很耐看,話一說出來,人家飯都噴出來。

  我們看各個行業,醫生,醫道,「治未病,不治已病」,醫生的天職讓人健康,不要生病。可是我們看到現在醫院愈蓋愈大,而且聽說現在醫院還要定責任額,「今年的目標是十億」,有沒有怪怪的?當醫生是救死扶傷。我們一個老師他的父親是醫生,在他的藥櫃上面寫了兩行字,「但願世間常無病」,哪怕櫃子上的藥生塵。櫃子上的藥統統是灰塵了,我高興,天下沒人生病,這是醫生的胸懷。可是我們現在在培養醫生,有沒有培養到這醫德上來?我記得以前,我們同齡的這些同學們很用功讀書,因為他們的父母叫他考醫科,「趕緊讀書以後考醫科,你沒看到對面那個小明,他當醫生一個月已經賺二十萬,你沒看到嗎?」請問當醫生幹什麼?這個價值觀對不對?都偏掉了。所以現在各個行業為什麼重利輕義,把每個行業的道義,它最大的價值都忘了。我們看法律界,從事法律工作為什麼?讓社會更公平,這是從事這個工作的使命。所以律師能不能勸人家離婚?勸和不勸離,這才是他的本。每個行業都有它很高的價值,我們不能把那個本忘了。比方說國防,我們老祖宗創字,都把這個根本找到。「武」是什麼?止戈為武,能夠化解衝突,這才是武的真正精神所在。可是現在都發展成要置人於死地,這個思惟都是錯誤的,這個思惟繼續下去,那一定那個原子彈出去世界可能都毀滅掉了。

  所以君子務本,我們得把各個行業的本找到,我們得把家和的本找到,我們得把教育的本找到。就好像一棵樹,你得把根紮牢,根不紮牢,長得再高再壯,很可能是他的危機;因為長得更大,根基不穩,風一吹兵敗如山倒。我們看到現在的年輕人踏出社會,一有錢,完蛋了,他的禍就來了。所以老子說「禍福相倚」,他德行根基不牢,所有誘惑一來,他就陷進去了,一失足成千古恨。我們剛剛提到的,教育的本是長善救失。有沒有說教育的本是長學歷?有沒有說是長分數?都沒有。可是問題是,假如抓到了長善,其他所有的,包含分數,包含他種種的才華,都會因為這個本而增長起來,就好像根紮好了,吸收營養,自然會開花結果。

  剛剛跟大家提到,這個文化傳的重要,承傳,我們從學習的角度來看文化的承傳。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當中,大家想一想,花最多時間教育孩子的,教育下一代的,是哪一代人?這一代,沒錯吧,你們要面對現實。五千年來教育孩子花最多時間、精力的是我們這一代人。請問這五千年來教得最差的是哪一代?那不成比例,那應該是愈努力會有好結果。所以這裡告訴我們,努力有結果,不一定會有好結果。為什麼沒好結果?捨本逐末會適得其反,所以不能本末倒置。很多人生的道理,說坦白了,自己觀察就觀察得到。為什麼我們觀察不到?因為我們心沒有靜下來,都覺得很多道理一定要別人告訴我們,我們才會,所以不能浮躁。

  剛好有一個年輕人,他要到一個縣城去賣橘子,他扛了兩簍橘子快步趕路,可是這個縣城他從來沒去過,他考慮著我到底趕不趕得上。突然迎面而來一個老先生,他趕緊對這個老先生請教:「老先生,你看我這麼走過去,能不能在縣城門關起來以前,我能趕進去做生意?」這個老先生看看他,接著說:「年輕人,你慢慢走就趕得上。」這個老人就走了。這個年輕人接著趕路,心裡就想:我走快一點都怕要來不及了,叫我走慢一點,豈有此理,他就繼續照走他的,走得挺快的。突然快到城門以前,走得太快,跌倒了,啪,那個橘子掉滿地,趕緊撿。等他撿好了趕過去,剛好城門關起來了,沒走進去。所以你看,不聽老人言。

  而且告訴大家,快一定好嗎?你跟著快快快快,快去哪?快去得憂鬱症嗎?快去離婚嗎?快去得癌症嗎?我們都照著現在人的生活方式,那結果就是現在社會上的這些情況。首先,人生踏出腳步大小不是最重要,我們都急著跨得很快,方向更重要。我們的思想、我們的人生方向對不對?這得先靜下心來思考。這個社會變得太快,可是假如人在這個多變的社會,沒有掌握住不變的原則,那就會愈變愈亂。

  所以我們的老祖宗有一本很重要的經典叫《易經》。《易經》有三個重要的意思,「變易」,這個世界每時每刻其實都在變;而它變化當中都有很「簡易」的原理原則。我們能不能抓住這些重要的綱領,你才會從容的能應對;不然人家今天變這個,你就跟著他變,明天人家要變那個,你就亂了。比方我們在這個時代,在教育界,都感覺到那個理論,一下子學歐洲的,後來還有學蘇聯的,最近又學美國的。然後學了美國以後,跟在屁股後面,突然美國的教育部長說,「美國的教育徹底失敗」,那我們跟在後面去哪?更糟糕的是,人家美國都承認教育徹底失敗了,我們在後面說,「走了就走了,跟著再走吧」,這個沒有信心到這種程度了。更有趣的是,人家美國現在往哪裡學?要跟孔老夫子學,人家回過頭來了,我們還不肯回頭。所以這確實喪失民族自信心,太冤枉了。

  而且,他美國的教育部長還說,為什麼它教育徹底失敗?因為我們的教育是把人教成工具,這講到重點。在學校是教成考試的工具,出社會是變成公司裡面的一個工具,是要把人教成什麼?《三字經》講的,「三才者,天地人」,是要把人的德行成就了,跟天地並列三才,萬物之靈。所以幾千年來都說,「讀書志在聖賢」,這是正確的目標。結果後來我到教育界去面試的時候,我聽到另外一個說法,讀書志在賺錢,讀書志在高學歷,讀書志在謀一個工作,那目標差異就比較大了。

  我們有沒有掌握不變的原理原則?不能夠人云亦云。大家有沒有經驗,比方你現在在思考一個問題,然後你問了五個朋友,結果五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有沒有這個經驗?請問你要聽誰的?你說,「我跟這個朋友交情比較好,就聽他的吧」。那你以後走錯了,他負不負責?到時候你走錯了,不能怪他,那是你自己選的,你不能到時候說,「都你害的,我聽你的」,那個還是推卸責任。所以這個值得我們思考,給朋友人生的建議,可不可以亂建議?不行。我們給朋友規勸、建議的時候,一定要跟《易經》裡面講的「不易」的做人做事來建議別人,這才是真正利益到人。所有的真理是不變的原理原則,那找到不易。

  而這個「不易」的原則,在我們整個中華傳統文化當中,就是我們最熟悉的倫理道德,五倫八德。五千年前要孝道,五千年後更要需要孝道,因為孝道是人本有的天性、德行。剛剛跟大家提到承傳重要,因為人不學不知道,你沒教他這些道理,他的孝心沒有啟發。我們看到幾千年來,每一個朝代的歷史,都能看到孝子,甚至於是損了自己的生命都在所不辭,為了父母都可以犧牲。可是文化不傳,麻煩了。以前的孝子叫孝順父母叫孝子,現在不傳了,什麼是孝子?孝順兒子叫孝子,孝順女兒叫孝子。而且我最近聽到,父母給兒女買了房子,結果兒女還把房子租出去賺錢,還照樣跟父母擠。然後擠在一起,生活習慣又很不好,又常罵父母;父母沒辦法,自己又出去租房子,又把父母給趕出去了。結果父母出去以後都沒錢,給孩子說沒錢租房子,那孩子還得要立借條,父母給我借錢,還立借條。現在的孩子不懂孝道,很狠,到這種田地了,讓人真的沒有辦法想像。

  我們去想一下,一個人,在父母這麼需要生活支持的時候,我們居然沒有看到父母的需要,還寫借條,那個借條寫得下去也很不簡單,那個天性、良心也不知道已經變成什麼樣子?我們來到這個世間,沒有父母的養育、教育,我們能活到現在嗎?我們來到這個世間給父母帶了什麼來?什麼都沒帶來,就帶來了一把屎一把尿,就帶來了三年行動不便,父母得要日夜守候照顧我們。所以人假如有這個孝、有這顆良心去感受,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哪有說還跟父母談物質上的條件,計較的道理!所以我們所擁有的,都是因為有父母的養育、教育,我們才有今天。所以父母需要什麼,我們應該竭盡力量去奉養,這才是一個天性的流露。所以孝不能改,不能不傳。

  你說在美國的社會,在西方的社會,它沒有孝的文化。我們心裡想,人家美國那邊就沒有了,我們就不用學這個了。但是大家想想,美國沒有孝道,他老人好不好過?他沒安全感。看起來不錯,都有養老院可以住,事實上,住在那裡坐吃,等著什麼?等著死亡來臨。沒有天倫的滋潤,縱使每天有三餐吃,心靈快不快樂?不快樂。甚至於都變成,那個護士走進來,住的人太多了,連名字也記不得了,都是二百三十一號、三百五十號。你說人為了家庭、為了社會奉獻一生,最後他變成一個號碼,你說家庭、社會對得起他嗎?

  人最折福的一件事叫忘恩負義,人最有福分的事叫知恩報恩。假如我們都面對自己的父母,面對老人,都是這樣子對待他們,我們人類說會愈來愈有福氣是不可能的。大家有沒有感覺,我們現在人愈來愈沒有福了,有沒有?你們有機會到火車站前面看,現在人的長相,臉都愈來愈小,耳朵都愈來愈小。以前的人孝道,那臉都很大,耳垂都很厚。尖酸刻薄,跟父母計較,福都沒了。所以「福田靠心耕」,這個太重要了,要君子務本,得把福的根找到。所以孝得傳,不能不傳。恭敬老人,恭敬長者,這個都要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要傳。

  我們看這個悌,這個禮,就在生活當中。以前的家庭吃飯,都是我們去叫爺爺奶奶吃飯,去叫長輩吃飯。而且叫爺爺奶奶回來吃飯,都是親自給爺爺奶奶盛飯夾菜,爺爺奶奶很高興,「好好好,很乖」,這個是有傳倫理道德。《弟子規》說的,「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盛個飯是大事還是小事?小事,生活的小事,但是從教育的角度是沒有分大小,為什麼?教育是長他的善心。所以一個人的心,他在經歷每一件事,都是在成長、在變化。假如這一件小事是教錯的,那他的心就往下滑;這一件小事教的是對的,那他的心境就不斷的在提升。所以「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很多人看到這個孩子十一、二歲了,行為很偏頗,氣得要死,其實他已經是十來年都沒教好,「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都忽略掉了,原來什麼時候是教育?隨時隨地都在教育孩子。而當我們看到,《弟子規》講的,「長者先,幼者後」,雖然只是吃東西的一個細節,但是孩子每一次吃東西以前,都先想到爺爺奶奶、想到父母,他就有恭敬心,他就有孝心,他就能時時先想到別人;甚至於他能體貼入微,就像《弟子規》說的,「冬則溫,夏則凊」。當我們的學生面對他的父母,能夠細膩到「冬則溫,夏則凊」,他的細心、他的耐心都形成了,以後不管他從事哪一個行業,鐵定能服務好他服務的人群。那是把他往後在各個行業能有所成就的根紮好了,因為人生以服務為目的。假如他生活當中完全不顧父母,只有自己,他縱使有個大學學歷,他以後幹服務業能做得好嗎?可能到哪還得人家照顧他,而不是他照顧人。所以我們看到以前,他能夠跟家族和睦相處,他就能夠跟學校的同學,能夠跟公司、社會的同事和睦相處,因為他的心都得到很好的啟發跟教育。

  而到我們這一代,這生活的細節忽略掉了,孝道、悌道、恭敬就沒傳下去,所以現在變成爺爺奶奶叫孫子吃飯。而且回來了,還不是孫子給他盛飯,是他給孫子盛飯;盛完飯,還得餵飯,餵一口,這個小朋友還跑五十公尺,這個爺爺奶奶還得追。所以聽說現在爺爺奶奶還得要先去培訓培訓,先要馬拉松培訓,訓練體力,不然應付不了。你說才短短一代不傳,變成這個樣子。所以我們每一個人對家、對社會、對民族,面對現在的狀況,得有一個責任,「承先啟後,繼往開來」。而我們得先明白這些道理,我們自然能在生活點滴當中,傳給我們的學生、我們的下一代。

  好,這一節課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好,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