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祭祖的意義  周泳杉老師主講  (共一集)  2017/8/27  台灣台北國際會議中心  檔名:55-112-0001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長輩,各界的女士、先生們,大家早安。很榮幸能夠參與這次祭祖的活動,承蒙我們繫念大和尚上悟下道法師的指派,學人在這裡跟大家就祭祖的意義來做分享。法師非常的慈悲,希望大家在隆重的祭典當中能夠完全的體會祭祖的意義。但是由於學人的所知也很有限,只能就自己知道的一點點的道理跟大家做分享。如果有講得不對的地方,還請我們大和尚、諸位法師、諸位長輩們多多的指導。

  祭祖,我們首先要知道為什麼要祭祖,如何來祭,這個都是很基本的問題。我們老祖先很清楚的告訴我們,其實祭祖就是四個字,叫「木本水源」,告訴我們所有的木都有本,我們找不到一棵沒有根的樹,找不到;所有的河流都有源頭,我們也找不到一條河是沒有源頭的,這就是祭祖。我們一個人有根、有源,誰是我們的根?父母,父母還有父母,父母的父母還有父母。你看,所以你這麼一追下去就找到根了。所以告訴我們,木必有根,水必有源,根深則葉茂,源遠則流長。木一定有根,因為找不到沒有根的木,水必有源。如果植物要壯大,根一定要深、一定要廣,所以根深則葉茂,沒有例外的。源遠則流長,源頭要是很遠的話,表示河流很長。

  葉茂跟流長指的是什麼?指的是福報,葉茂是人的福報。我們經常講,福蔭後人,蔭就是在樹底下有樹木遮蔽,他可以乘涼,我們說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所以蔭指的就是福報。流指的是影響力。你看我們在這裡祭祖,影響力大不大?我們看得到的是一個部分,還有我們看不到的,你看我們歷代的祖先都在這裡,我們雖然看不到他們,請問他們在不在?統統都在,今天萬姓先祖都來了。這個影響力冥陽都能夠感受得到。所以影響力很大。就像一條河它流得愈遠,能夠滋潤、能夠灌溉的土地就愈廣。

  我們都希望福報大,都希望影響力大、深遠,怎麼做?要有根、要有源。所以祭祖就是尋根,就是把根連起來,把根養大。反過來,如果沒有祭祖,就是一個人拿斧頭把自己的根砍斷,你說這個人會不會有福報?不會。他把根砍斷了,它的葉子怎麼會長大?所以你看浮萍飄在水面上,為什麼?它的根很小,所以它隨波逐流,沒有辦法扎根,沒有辦法發展。所以它很可憐,隨波逐流,又沒有辦法發展,所以它葉子就那麼小。在我們人比喻我們福報很小,也沒有影響力,這一生糊裡糊塗的來,又糊裡糊塗的死,這個就是很沉痛的一件事情。

  所以我們要祭祖,首先就是把我們的福報跟祖先的福報連起來,把它連起來,我們就能享祖先的福報,就能在我們這個好像很小的身體發揮出強大的影響力。為什麼?因為有祖先智慧的加持,就會發揮強大的影響力。所以,首先我們從木本水源這四個字先了解為什麼要祭祖,這個就是把福報連起來。可是福報怎麼來的?福報是由德行發展出來的,也就是在果上講福,推它的原因,因上是德,果上是福。所以祭祖就是把我們內心的德顯出來,透過這場祭祖把我們的德、我們的智慧、我們的福報顯出來。所以祭祖是一場教育的活動,我們在這裡上一堂課,這堂課把我們的德引發出來,把我們的福報培養出來,這就是祭祖這個課程要教給我們的。所以古人最重視祭祀。所以祭祀不是迷信,祭祀是教育。

  所謂「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個大家都耳熟能詳的話,可是學人要請問大家的是,教學以什麼為先?建國君民是教學為先,那教學以什麼為先?以祭祀。學人說這個都有根據的,就是教學就從祭祀典禮開始。為什麼?以前國君建立一個國家,剛剛講不是要建國嗎?然後君民那個君是當動詞,建立一個國家,領導老百姓,君當動詞,領導老百姓,請問他靠什麼?靠福報,沒有福報做不到。你看,那個國家要建立起來,他沒有福報他怎麼有那麼多人來幫助他?他為什麼有那麼大的福報?是他自己一個人創造的嗎?不是,是祖先,就是祖先。也就是說,他把祖先的德承接下來,他就有了這個福報能夠庇蔭老百姓。所以有十世之德者,必有十世子孫保之;有百世之德者,必有百世子孫保之,這就是福報。但是你看,百世之德、十世之德,那個就是德行。

  所以,當一個王者建國營都,他建立一個國家,首先確立它的首都,首都一確立,第一件事情做什麼?蓋宗廟。建國營都的第一件事情,建宗廟,宗廟就是拜祖先的地方。可是大家一定要清楚廟是什麼意義,因為現在很多人都把這個概念給搞糊塗了。譬如說,為什麼要祭祖?有的人就認為是迷信,聽到廟也以為是求神問卜的地方,其實這個都是誤會。什麼叫廟?廟者貌也,這個廟就是貌的意思,貌就是我們的這張臉,貌。以前沒有照相機,所以我們這個臉不能夠用照相把它照起來,所以用牌位來代表祖先的面貌;也就是說,我們進入了廟就好像看到了我們祖先的面貌。那好了,大家想想看,這間廟是用來供奉祖先的面貌,請問廟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是什麼概念?我告訴大家,就叫紀念館,就是這個概念,也就是說這個場所就是後代的子孫為了紀念過去的祖先所蓋的一個紀念館。大家去看看,紀念館裡面應該要放哪些東西、哪些文物?那就是祖先走過的痕跡,有沒有?對不對?也就是說你到了紀念館,你就清楚的看到了祖先的面貌。這樣理解嗎?

  這一個面貌,請問是什麼面貌?剛剛說了,建國是福報,福報是結果,原因是什麼?是德。所以,祖先的面貌是什麼面貌?是德相,它紀念的不是只有那張臉,它紀念的是背後的德。所以紀念館就是一間博物館,就是教室跟博物館結合的一個藝術的教學,它裡頭陳列的就是祖先的德相,它緬懷的就是祖先的智慧,因為智慧所做出來的行為才叫德相。因此廟裡面主要就做一件事情,就是歌祖先的功,頌祖先的德,歌功頌德。歌功頌德在我們現在好像是負面的意思,可是古代是正面的意思。也就是說,大家看這兩個字,一個字叫功,一個字叫德,它所歌的是祖先的功,所頌的是祖先的德,所以叫歌頌功德。

  祖先的功是什麼?祖先的德又是什麼?在佛法裡面講功德怎麼講法?我們都知道,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持戒有功,得定叫德;得定有功,開慧叫德。所以功德是在定慧上講。這樣大家能理解嗎?不是外表上看,不是善法的表相,不是,是內在的定慧,是真實定慧力,講功德。所以它歌頌的是祖先真實的定慧。這樣大家清楚了嗎?而它用的是詩歌的方式來闡述祖先的功,闡述祖先的德,然後用唱的把它唱出來。所以,它唱出來的時候叫做音樂,而唱出來的過程當中,等一下大家會看到有一些禮,所以就以禮樂來交織成整個祭祀的大典。所以就是宗廟禮樂。宗廟禮樂就是建國第一件事情,因為建國營都第一件事情就是蓋宗廟,就是追溯祖先的功德。

  所以開國的皇帝不認為自己有德,但是確實他有福報,對不對?我又沒有德,我的福報怎麼來的?祖先。所以拜祖先,把功勞全部都歸給祖先,我沒有,他很謙虛,我沒有,我的成就是誰的成就?祖先的成就。所以,注意,他在歌祖先的功的時候,頌祖先的德的時候,裡面最重要的概念是什麼?就是告訴他的子孫,我今天有這個福報能夠當國君,是祖先的德庇蔭的,如果後代的子孫不想亡國的話,一定要守住祖先的德,你要是守不住祖先的德,你就亡國。所以開國的皇帝一定要親自做祭祀這件事情,教育,教他的子孫,他的子孫才會有警惕心,我不能夠輕慢,我不能輕忽,因為我今天有這個福報不是我個人的能力,是祖先庇蔭的。所以,他把祖先的功唱出來的時候,就是要我們學習,我們學習這個功德。所以,歌頌的過程要名符其實,也就是寫在這些歌曲、歌頌的這些詩篇的事實,這個文字叫做名,而這個名符合他祖先功德的事實,然後唱出來給下一代的子孫永遠學習,永遠傳誦。現在我們把這些東西匯集起來就是五經,就是我們現在的四書五經,四書五經就是我們祖先的功德相,我們不但要學習,我們還要傳下去。

  所以,這個就是祭祀一開始的面貌。因此建國營都第一件事情,蓋宗廟。蓋宗廟的時候就面臨第一件事情,要制禮作樂,因為你沒有制禮作樂,請問怎麼祭祀?這樣大家能理解嗎?所以,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教學以制禮作樂為先,而先制什麼禮?祭禮。所以禮分五禮,叫「吉、凶、賓、軍、嘉」。吉禮就是祭祀,祭禮,祭禮就是吉禮。等一下再講為什麼,為什麼祭禮是吉禮,等一下再講。我們就曉得,五禮以吉禮為首,第一個,它是第一個,所以它在建國的初期就要完備。因為你宗廟蓋起來就要祭祖,而天子帶頭來祭祀,下面的文武百官能不祭祀嗎?當然就上行下效,然後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乃至於到庶人,沒有不拜祖先的。這就是天子起了一個好榜樣,天子追溯祖先的功德,所以老百姓不敢忘記祖先的功德。所以家家戶戶就把祖先的牌位立起來。所以看到祖先的牌位,就看到祖先的樣貌,看到祖先的德相,就懂得如果不把這個德傳下去,會家破人亡。所以要拜祖先,是從這裡來的。你看,教學為先,教學以制禮作樂為先,制禮作樂以吉禮為先。

  所以,我們今天世道不好,因為亂世,亂世要恢復次序,我們要學古人,怎麼做?先把祖先牌位恢復起來。所以,提倡祭祖。這是我們的師父上人他老人家很早以前就倡議的一個教學活動,這是孝道的源頭,就是幫我們尋根、連根、養根,希望我們的福報能夠跟祖先連起來,希望我們的智慧能得到祖先源頭的加持。他老人家在早年提出了百姓宗祠,後來發現不是只有百姓,有萬姓,那個姓超過萬,所以以後就不叫百姓,叫萬姓,宗祠怕大家聽不懂,就改成現在的話叫紀念堂,所以以後就變萬姓先祖紀念堂,紀念館,就這個,這就出來了。所以廟是古人的話,古人叫廟,我們現在如果再叫廟,大家聽不懂,會誤會,所以用現在人聽得懂的話,紀念館、紀念堂,這就對了。

  可是大家來這裡紀念祖先,不能只有表面的儀式,表面的儀式其實是一個引導的道路而已,它引導我們什麼?去學習、去認識、去開啟我們想要知道我們祖先的功德在哪裡的那個活動,就是透過這個活動,大家非常的莊嚴肅穆,開啟了我們一個心念,我好想知道我們祖先為什麼這麼的了不起,進而發動了我們想要學習經典、認識經典的那種期待、期望,我們就會去學習。所以,祭祀的活動十分的重要,在今天百廢待興的時代,我們要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第一個就要以吉禮祭祀為先,然後慢慢的再把後面的這些禮興旺起來。而禮我們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國民生活須知,就是一個普世教育的基本內涵。什麼叫普世教育?這個普是普遍的意思,也就是說所有的人民、所有的老百姓都必須要普遍的知道這個生活的公約。而它重要的核心內涵是什麼?禮的重要核心內涵就是恭敬,就是敬,「禮者,敬而已矣」,禮的內涵就是敬。

  我們剛剛講,吉禮是祭禮。凶禮就是喪禮,軍禮就是軍隊閱兵的那個禮,賓禮就是接待客人。嘉禮,譬如像結婚典禮,你看結婚是人倫的開始,人倫的開始,倫始福生,人倫的開始就是夫妻、夫婦這一倫,夫婦這一倫要擺得正的話,福報就出來了。因為有夫婦然後才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才有兄弟,這個是什麼?這是一個家,一家人,而夫婦是一個室,我們叫宜室宜家,然後出去才是君臣、才是朋友,五倫的開始。所以這個開始重不重要?非常的重要,福報就從這裡出生。所以嘉禮很重要,結婚典禮很重要,這個都是慎始,然後才能夠慎終。所以這些規範都是教育。它的核心教什麼?教敬,就教這個字,教敬。所以禮的核心、禮的體是敬。

  而禮的表面、禮的相是什麼?禮的相是儀,儀態,儀。所以我們今天看到了祭祀的典禮,等一下大家十點以後慢慢大家會看到什麼?這些一套一套的,這就是祭祀的儀,儀式,這就是它的表相,相。它產生什麼作用?有體、有相、有作用,它的作用是什麼?它的作用就是和諧,和。但是,它的作用其實有很多,最重要的作用是和,所以叫「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就是先王的道美在哪裡?美在和。所以聖王做政治,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這就是美。為什麼會這麼美?因為他用禮,因為他用敬。所以,禮樂的教育,禮主要在教敬,樂主要在教和。所以有和、有敬,而和是敬起的作用。這樣大家能理解嗎?所以我們佛門叫六和敬,和敬。和從哪裡來的?和從敬來的。換句話說,你看一個團體很和諧,你就一定可以體會到這個團體一定注重互相恭敬;如果你看到這個團體不和諧,分裂,你不用去看它裡面,你只要看到它有分裂的樣子,你不要去問什麼事情,你就知道它裡面不敬,它不和,你就知道裡面的住眾一定不敬。

  你要請問什麼是敬?敬表現出來是什麼樣子?是讓。讓是什麼?讓是不爭。不爭是什麼?不爭是清淨。所以讓不是濫,濫是什麼意思?濫是同流合污。所以君子和而不流,不流就是不同流合污,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不能說錯的也說沒關係、沒關係,對、對,不要爭就好了,不可以,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要很清楚。可是心裡面能不能有?心裡面沒有。很清楚,為什麼心裡面沒有?用心如鏡,像鏡子一樣,鏡子照得很清楚,對錯鏡子會不會分不清楚?不會。鏡子它就照得很清楚,對不對?可是鏡子會不會留影像?鏡子不留影像。什麼東西會留影像?底片,底片會留影像。所以我們用心不能像底片,用心像底片就亂了,你拍一張,然後再去拍一張,兩個影像疊在一起,就染污了。這樣理解嗎?所以,是非、善惡、邪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智慧,心裡面沒有,這叫定功,這叫定慧,這就是德相,注意。

  所以,君子不濫,因為他不流,可是他和,因為他不爭,他心裡面不放這些不好的東西,他完全能讓,讓是心裡面沒有,明白嗎?不是外在把是非善惡模糊,不是。讓是內心清淨的功夫,不是外在是非的模糊,能聽得懂嗎?不容易,為什麼?因為凡夫,外在很清楚,心裡面一定計較。凡夫心裡面為什麼不計較?因為外面糊塗。凡夫走兩個極端,就是他要外面很清楚,他心裡面又很計較;他要心裡面不計較,其實他是外面糊塗,他是分不清楚是非、善惡、邪正,這叫凡夫。我們現在要學聖人,對不對?要學德相。要怎麼做?外面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裡面沒有,就是讓,完全不在內心裡面計較。所以讓是不爭,就是不計較。不計較就沒有對立,沒有控制的念頭,沒有佔有的欲望,這三個把它拿掉,就是讓,就是不爭,就是清淨。這個就是敬的樣貌,就是這個。這樣子就能和,而這個和又不流。這樣大家能理解嗎?所以,禮就是在教這個敬,「禮者,敬而已矣」,而它就能產生和的作用。

  那你說,我心裡面很恭敬就好了,我為什麼還要有外表的這些儀式?因為如果我們不透過外在的這個儀式,沒有辦法讓別人理解我們內心的恭敬,所以外在儀式的表現都在傳遞內在恭敬的本質。所以大家在這裡祭祀祖先,好像是一套一套的儀式,對不對?可是裡頭一定有恭敬。如果我們只有外在的這一套一套的儀式,而忽略了恭敬的話,我們這堂課就沒有落實,就落空了。再舉一個例子,外在的儀式,我們譬如說鞠躬,這個鞠躬,學人請問大家,是不是禮,鞠躬是不是禮?是嗎?不是,鞠躬是儀。但是如果鞠躬裡面有敬的話,它就是禮。我們鞠躬這樣鞠下去的時候,如果內心裡面是清淨相,是不爭的,是讓的,是不流的,是沒有計較的,是沒有對立的、沒有控制的、沒有佔有的,這個鞠躬就是禮。但是如果沒有,這個鞠躬是儀。譬如說現在大家經常去便利商店,便利商店你進去不是會「叮咚」?然後店員會跟你講「歡迎光臨」,請問那個歡迎光臨是禮還是儀?你怎麼知道?因為他不誠,因為他沒看到你他也說歡迎光臨,他背對著你他也說歡迎光臨,明明你走出去了他還說歡迎光臨。那個叫什麼?那個叫儀,那個不叫做禮,就是他不誠。這樣大家理解嗎?

  所以,我們在這裡學習祭典就要誠、就要敬,透過這個儀式淘汰我們的虛假。怎麼做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這樣就可以做到了。這兩句話指兩件事情,不是一件事情。第一句祭如在,是祭誰?祭祖先,對象是祖先,或者是已經過世的父母,這一句,第一句指的是這個對象。祭神如神在,這個是祭諸神,這是第二個,這是祭諸神。所以大家就知道,我們祭祀有這兩種對象。我們先說態度,再說原因,就是為什麼要祭這兩個,我們等一下再說,我們先說態度。剛剛不是講要敬嗎?如果沒有敬,那就只有儀而已。儀,我再舉一個古人說的例子,叫做磕頭如搗蒜,就是這個人磕頭就像搗蒜一樣,有沒有敬?沒有,那頭磕破了有沒有用?沒用,因為不誠。所以,我們剛剛不是講到這裡嗎?然後學人請問大家,怎麼樣才能敬?因為你要抓到那個本質,然後才告訴大家如在,這個就是敬,如在眼前。所以就是《弟子規》裡面講的,「事死者,如事生」,就好像在眼前。這樣理解嗎?

  請問大家,我們現在拜的祖先,或者是說拜佛,請問你拜的是泥塑的還是木雕的?聽得懂嗎?你回家拜佛,你家有佛堂,請問你拜的是泥塑的還是木雕的?聽不懂,你們家的佛像這麼難嗎?你們家的佛像是泥塑的還是木雕的?都不是,是真佛。泥塑的、木雕的你拜它做什麼?你拜的是真佛,因為如在。這樣理解嗎?也就是說,如果你沒有這個態度的話,那就不敬了,那你磕頭就像搗蒜一樣,那有什麼用?為什麼佛會變真佛?因為你入了觀,你入了觀想。為什麼你能夠啟發自己入觀?因為你對佛的教誨十分真誠的在受持。所以要聽經。不聽經、不學習,我們怎麼做得到?就像我們拜祖先,如果我們不知道祖先的功德相在哪裡,我們也在拜,可是心裡面的敬起不來。這樣理解嗎?就是一個,譬如說,一個對傳統文化有很深、很深學習的人,跟一個從來沒有學習的人,他一樣這樣拜下去,請問內涵一不一樣?一定不一樣。福德跟功德外表一樣,不一樣在哪裡?用心不同。

  所以,我們來這裡舉行祭祀典禮,為什麼有的人修到了功德,有的人只是福德,有的人不但福德也沒有,還造了罪業?大家都在這裡,等一下也都要祭祖,為什麼有人有功德,有人只有福德,有人連福德都沒有,變成罪業?樣子都一樣,哪裡不一樣?用心不一樣,這就是重點,重點就在這裡。有如在的人,有功德;沒有如在,但是他也很善良,也有一顆善心,有福德;沒有如在,他只有什麼?「我現在聽說來拜會求到什麼福報」,你把祖先當什麼?當黑社會老大嗎?你拿一個什麼供品來賄賂他,他就賜福給你,你拜他他就賜福給你,你不拜他他就降罪給你,那他是黑社會老大,他是收保護費的嗎?這樣叫污衊祖先,這個有罪業。這樣理解嗎?

  我們就知道我們應該怎麼樣來祭祀,如在,就是如在。如在就是念茲在茲,這個茲是此的意思,就是念這個就在這個。我相信在座的同修很能夠理解這四個字,因為這四個字就是我們在念佛堂裡面的態度,你在念佛堂怎麼念佛?念茲在茲。你念阿彌陀佛,心有沒有在阿彌陀佛,有沒有?如果沒有,那叫念妄想,那不叫念佛。理解嗎?有個同修曾經問我,她告訴我,她說她在念佛堂裡面念佛,突然想今天晚上要煮什麼,我小孩子要回來了我晚上要煮什麼,她就開始演連續劇,嘴巴還在念佛,腦子裡面開始演連續劇,開始看冰箱裡面還有什麼,晚上要煮什麼料理,小孩子喜歡吃什麼,開始演連續劇,這樣演下去。請問她還有沒有在念佛?沒有,她在念晚上要煮什麼。這樣理解嗎?她已經沒有在念佛了,可是她嘴巴還在動,嘴巴還在動,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個就是最麻煩的,為什麼?因為她以為她在念佛,其實她在打妄想。這叫輕忽養識,她在養識胎,但是她以為在捨識用根。了解嗎?念佛是要捨識用根性。結果她用了識還不知道,為什麼?輕忽,就是這兩個字,輕忽,而輕忽這兩個字就是不敬,就是不誠。所以大家就清楚了,祭如在就是念茲在茲。

  所以,印祖就教我們三個清楚,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朵聽得清清楚楚,心裡還要想得清清楚楚,這叫攝心。攝心為戒,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就是德相。所以怎麼能夠攝心,這是重點,「教之道,貴以專」,專就是攝心。所以一個能夠攝心來參加祭祀典禮的人有功德,那就有功德了。所以大家在這個場合裡面,念茲在茲,不可以打妄想,整個儀式下來都是祖先的功德相,緬懷祖先的功德。念我這一生的福報是祖先來的,不是我有能力,我今天能在這個地方遇到正法,祖先的功德,我們沒有能力。所以我們平常一定要聽經,在這個時候那個心智才能夠提得起來,否則提不起來。提不起來也有薰習,也不是不好,也薰習到了,但是作用沒有那麼的廣泛,但是來薰習也有好處,確實也有,也不能說沒有好處。但是我們如果把重點抓住了,你慢慢的就能夠把自己內心裡面的功德智慧開發出來,這是生活教育,這叫如在。所以先把如在這兩個字講清楚,因為就是敬的本質,禮的內涵,再配合這個儀,就能把和諧表現出來。這樣理解了。

  再來講,為什麼要拜這兩個對象?拜祖先叫知恩報恩,拜祖先跟祭諸神,第一個是拜祖先,知恩報恩。所以拜他不是要跟他求什麼,不是,而是我真正打從內心裡面知道祖先給我們很多,我們報不完,永遠報不完,我們只能用一點點的真誠心來回報而已,這就是知恩報恩。再來,諸神亦復如是,你看這些神靈,譬如說,我們為什麼要拜山神?因為從山上面有很多的資源,我們的樹木從山裡面砍伐下來用,我們有很多的資源從山裡面拿來用,我們要感恩這個山,所以用一個神來做代表。為什麼要拜水神?因為我們喝水,還有水裡面有很多的資源,我們從水裡面撈出來用,我們沒有辦法回報,所以只能用水神、河神來做一個代表,表達我們對他的感激,這叫拜。所以不是要跟他求什麼,因為我們已經從他那裡得到很多,我們還好意思去跟他求嗎?我們已經得到很多了。所以這些祭拜都不是迷信,都是感恩。

  還有一種神,這種神叫聰明、正直死後為神,這個人在世的時候聰明、正直,他發揮了一個很好的影響力給這個社會,所以我們拜他,第一個當然也是知恩報恩,第二個叫見賢思齊,「見人善,即思齊」。我們不是說紀念館嗎?台灣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廟宇,裡頭有拜諸神的,像學人出生的地方,台北淡水,淡水有清水祖師的廟,這個是古蹟,大家都知道。我們用現在話來講,這叫清水祖師紀念堂,它是紀念清水祖師的地方。為什麼紀念他?見賢思齊,因為這位祖師在世的時候給社會做了很多的功德,所以他圓寂之後,老百姓懷念他,於是乎替他立廟,然後為了怕他這個事蹟,歷史的事蹟,以後人忘記了,所以他們利用雕刻、利用彩繪、利用對聯、利用碑文把這個祖師生前的這些事蹟記錄下來。所以大家再去看那個廟的時候,你會看到有很多的雕刻,他就雕刻祖師的生活行誼,我們叫變相圖,它在牆壁上面、梁上面都有變相圖,這些變相圖你仔細去觀察,都是這個祖神生前對老百姓教化的史實。他為老百姓教學,他乾旱的時候乞雨,老百姓有病的時候他施藥、看病,他也是一個醫生,當有災禍的時候,他號召大家設粥場施粥。你看那些故事都畫在牆壁的變相圖裡面,然後用文學寫成了對聯,所以廟裡面有很多的對聯,就是這個祖神的行誼,有很多的碑文,皇帝頒的褒揚令,都是在介紹他的事蹟,那就是一間教室。所以大家進去之後就見賢思齊。

  當我們用這個心,知恩報恩的心、見賢思齊的心,去拜的時候,這個叫祭則得福,得福了。所以福怎麼得來的?這個福是因為知恩報恩,因為見賢思齊來的。當人有這種心態的時候,福報就來了。求誰?求自己,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所以你說是他賜的也可以,因為中國人謙虛,自己覓的,還說是神賜的。這樣理解嗎?它不是迷信,它決定遵守因果的道理,還是你自己造的。

  所以在佛經裡面有一個故事,有一次釋迦牟尼佛走在路上,看到有一個年輕人在河邊禮拜,拜拜東邊,拜拜西邊,拜拜北邊,拜拜南邊。釋迦牟尼佛就上前就問到,你叫什麼名字?你在做什麼?結果這個年輕人就回答,我叫善生,我現在正在拜六方神。釋迦牟尼佛就問他,什麼是六方神?他就說了,我的父親在過世之前就告訴我,每天要到這裡來拜拜東南西北上下這六方神,就能得到這六方神的賜福,他們就會賜福給我。釋迦牟尼佛聽了就說,我們佛法也有拜六方神。年輕人善生就很驚訝的就問,我請問佛教拜六方神是什麼道理?佛就告訴他,東方的神是父母。因為東方主生長,東方屬木,屬春天,主生長,所以東方是父母,東方的神是父母。所以當我們孝養父母的時候,我們就是在拜東方的神。南方神是老師。因為南方屬離,屬火,主明,主智慧,就是會開智慧的,南方主明。所以我們尊敬老師,依教奉行,就是拜南方的神。

  西方是夫妻。因為西方屬秋天,主義,義就是仁義道德的義,夫婦重義,夫婦是以義來,道義、恩義、情義來結合的。所以夫妻相敬如賓就是拜西方的神。北方屬朋友。北方是屬水,屬智慧,朋友之間互相的勸諫,出交天下士,入讀古人書,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如果朋友能夠好好的用道業來相處,就是拜北方的神。釋迦牟尼佛繼續講,而上方的神就是宗教師,你要能夠禮敬宗教師,能夠聽宗教師的教誨,就是拜上方的神。而下方是傭人,就是我們家的僕人、傭人,你要能夠善待傭人,我們說「待婢僕,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這就是拜下方的神。善生一聽,他說佛,可是你說的都是人,他們怎麼是神?他們怎麼能賜福給我?佛說如果你把這六樣人際關係都搞得很好,你用一個恭敬的心來待人處事接物,福報就從那裡生出來了,而且會很快速的生福報給你,他不是神那是什麼?

  所以你看,釋迦牟尼佛的教誨跟我們老祖先祭祀的道理完全如出一轍,統統都是教育,不是迷信,不是你跟他求什麼,不是。所以祭則得福,這個概念大家一定要很清楚,是因為我們帶著一顆知恩報恩的心來祭祀,我們抱著一顆見賢思齊的心來祭祀。所以這就是教學活動。當我們這個法會結束的時候,我們走出禮堂,走出紀念館,我們還能用知恩報恩的心來對待一切的眾生,能用見賢思齊的態度來事奉比我們有學問、有道德的這些尊長,你就受到福報了,你就會得到福報。所以,不是只有在這裡才有這個態度,不是,要把這個態度放到人際關係的修養上面。所以,知恩報恩從誰開始?從父母開始,然後再拓展到一切的人對我都有恩德,就是這一杯水都有一萬人以上為這杯水效力,我才能喝得到它,「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我們都要感恩。所以不能糟蹋它,不能說喝一半就把它倒掉,不要糟蹋物力,愛惜物力。再來,喝這一杯水,吃這一碗飯,食存五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忖己德行,全缺應供;防心離過,貪等為宗;正事良藥,為療形枯;最後,為成道業,方受此食。你就得福了,不但你有福,你還有功。這個就是什麼?教育,沒有什麼教育比這個更好的教育,這怎麼會是迷信?

  所以我們大家要透過這個教育,第一個,把我們家裡的祖先牌位重新立起來,大家回去一定要做這件事情,家裡面沒有祖先牌位的,大家把祖先牌位統統立起來;第二件事情,我們能夠有這個能力恢復家譜,我們要把家譜恢復起來。因為家譜是家庭的歷史。剛剛不是講那些變相圖嗎?那些記錄記載碑文,還有這些對聯,那就是歷史。沒有歷史,我們的子孫怎麼認識我們的祖先。我們蓋紀念堂,如果進來的人不能夠看到祖先的面貌,他拜的過程當中就流於迷信,就流於宗教,教育的色彩就沒有了。而當教育的色彩沒有,他一直停留在宗教的祈禱,以後宗教就會被捨棄掉,因為它沒有教育的內涵。所以為什麼我們現在的人不拜祖先?因為我們對祖先的功、祖先的德很陌生,我們不讀古書了,我們也不知道我們祖先的歷史,我們把祖先的歷史忽略了,把文言文忽略了,把經典丟掉了,以後我們是失根的一代,以後我們沒有福報、沒有智慧,每個人福報都很薄,國家就衰退了。所以這個就是我們為什麼要提倡祭祀的道理就在這裡。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這是真正的愛國、愛家、愛社會。所以,恢復祖先牌位,修家譜,提倡文化,提倡文言文,看懂經典,落實經教,這就是今天我們在這裡舉行祭祀典禮的意義。因為有這些祖先的智慧,我們才能夠聚集在一堂來學習他們的精神。

  所以,我們今天怎麼歌祖先的功,怎麼頌祖先的德?學經典,學經教,把經典找回來。而文言文又是學習經典的鑰匙,如果沒有這把鑰匙我們打不開寶庫,我們又如何認識祖先的面貌?我們又如何能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當我們沒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這種真誠恭敬的心態的時候,又如何能從祭裡面得到福報?如果沒有福報,社會又怎麼能安定,國家又怎麼能發展?所以一層一層的思考下去,你就知道我們今天為什麼要做這場典禮,然後才能夠知道老和尚、我們繫念和尚的慈悲。

  所以這是學人就自己懂的一點點這些訊息,承蒙我們繫念大和尚的疼愛,賜與弟子有這麼一個機會來這裡跟大家一起學習。因為學人懂得很少,難免有疏失,有講錯的地方,還請尊敬的我們上悟下道大法師,請我們諸位法師,諸位我們在座的長輩、賢達們,大家不吝的指正,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