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朱子治家格言》學習分享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二十三集)  2013/10/14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104-0023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我們上次談到的經句:

  【施惠無念。受恩莫忘。】

  我們常說,每一個家庭都有它傳家的這些人生哲學。我們老一輩常常勸勉我們,助人為快樂之本。所以常常去幫助別人,內心是非常喜樂。而且去幫助別人,種瓜得瓜,種豆又得豆,「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施比受更有福」,確實是如此。常常肯付出的人,不明理的人覺得好像是吃虧了,事實上吃虧才是福。為什麼?不肯付出、不肯吃虧,心量就狹小,他怎麼可能會有福氣?

  有一次,一個父親去參加女兒幼兒園的畢業典禮,這麼多的家長來到現場,幼兒園老師想要展現一下她教學的成果,所以就大聲的對小朋友說,「諸位小朋友,什麼東西不能吃?」底下的小朋友異口同聲說,「虧不能吃」。大家想一想,小朋友異口同聲,代表這個觀念老師已經講多少次了?很多次了。小孩從小虧就不能吃,就這麼跟人計較,這個後果會是如何?見微知著,從幼兒園老師對孩子思想觀念的引導,會不會造成他往後人生的問題?其實我們現在把報紙打開來,那些問題可能在他讀幼兒園、在家裡面,就已經埋下錯誤的種子了。

  之前看到一個報紙,醫學院博士班的學生,把他的同學給毒死了,而且是名校的醫學院的博士生。為什麼?他就是見不得人好,嫉妒他的同學。所以假如從小就教競爭,從小就容不下別人比他好,後面的結果就是這樣。

  所以我們看到很多的亂象,可能都是在家庭、在小的時候思想觀念被誤導了。我們當父母的人要有判斷力,不能把孩子送到這個從小就不學吃虧,而且還學競爭的學校。幼兒園就教競爭,請問讀小學的時候,是不是會變成鬥爭?讀中學的時候呢?會戰爭,動不動就打架,現在都打出人命來了。在中學的情況現在也是令人堪憂,要防微杜漸,往往都是小時候觀念引導錯誤。

  我們還算幸運,小的時候整個社會風氣很有人情味,互相幫忙,甚至於不認識的人,都會體恤到他的難處。看到趕路的人,吃飯時間,我們那一地區,鄰里鄉黨很自然的,「哎,到我們家吃頓飯吧」。老一輩的爺爺奶奶,常常燒一壺熱開水,放在路邊給人家喝,這都是「施惠無念」。這些都是可能這一生見過一次面,剛好喝一杯水的,根本沒想要他回報,但是就覺得做人應該去幫助別人。

  記得有位女士她很慷慨,她就說到,她小的時候堂兄弟姐妹在一起,看到自己的奶奶第一次燒了一壺熱開水,放到路邊要給行人喝。小孩子都很好奇,全部躲在樹後面在那裡看有沒有人喝。結果第一個行人喝了,這一群孩子像中了特獎一樣,全部跳起來「啊,有人喝了!」然後跑回去通知大家。當孩子們歡喜雀躍跑回家的時候,其實這一個布施行善的種子,就種在他的心田裡面。她為什麼那麼慷慨?她奶奶能夠去幫助這些不認識的人、路過的人,這樣的一個身教,就影響了她後代的子孫。所以,後代子孫有沒有福報,其實看他的爸爸媽媽、看他的爺爺奶奶,也是看得出來的。

  當我們去布施恩德,假如還想要人家回報,這個貪念還沒有去掉。有貪念就是想自己,這個心量很小。假如布施的時候,根本沒有想到回報,這個心量是廣大的,這個心量是視天下的人,都像自己的家人一樣。諸位長輩、朋友們,我們是不是一家人?你們講得有點勉強。「以祖宗之心為心,天下無不和之族人」。我們都是炎黃子孫,以我們祖宗的存心來看,我們確實都是一家人。尤其這個時代,國與國之間,種族、宗教之間來往都非常密切,所以應該要不分彼此,不然就可能要爭奪、要對立衝突。所以我的師長,人家問他是哪裡人,他都說我是地球人。很有智慧,因為每一個人都是他的同鄉,我們都是地球人,都是同鄉。就提醒我們這個時代,地球人要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關懷幫助,互助合作,不能再對立了。有這樣的心量,我們都感覺,平等愛護一切人、一切種族宗教,是我們現在地球人每個人應該帶頭來做的。

  不求回報的心量大,所感得的福報也是無量的。在《了凡四訓》當中有個公案,有個女子剛好到寺院去,看到這些聖賢佛菩薩的聖像非常感動,她從口袋裡拿出了兩文錢,這是她唯一剩下的兩文錢,她以至誠的心,她沒有說要求所求的,就布施到功德箱裡面去了。這個佛寺的住持親自出來幫她誦經、懺悔,給她迴向,給她祈福。後來這個女子嫁入皇宮,成為貴妃富貴了,結果之後帶了幾千兩銀子來,然後來布施,結果住持沒有出來,只請了他的徒弟出來。結果這位嫁入宮中的女士,這個貴妃就很吃驚,我之前只捐了兩文錢,住持你親自給我迴向,現在我捐了幾千兩,你怎麼只叫你的徒弟幫我迴向而已?這個女子很難得,她還會請教住持。諸位朋友,你會不會請教?還是生悶氣?

  有時候父母的做法我們不理解,不要馬上去判斷,可能會誤會父母;領導有很多做法,我們也不要馬上依自己的意思判斷,會誤會領導。什麼事不要判斷以後悶在心裡,人跟人要坦誠溝通,尤其她遇到的是一個出家的高僧,所謂無事不登三寶殿。出家人他們要通過考試才能出家,學問都很好,所以住持這麼做必有原因,她也很可貴,她就請教。結果這個住持就講,妳以前捐那兩文錢是至誠的真心,我沒有親自出來不能回報妳的這個布施。這次妳雖然帶了幾千兩,妳那個心已經不真切了,還帶了一點傲慢之氣,走路還會搖晃,走路有風了,已經不如前日真心,令我的徒弟幫妳懺悔就好。這個住持這麼點化,這位女士就知道,真正福田在哪裡?心地,不是外在的兩文錢、幾千兩。

  所以《了凡四訓》就講到,假如人能夠做布施的時候,沒有見到自己在布施;有些人做了一點好事記在心裡,見到人就在那裡講給別人聽,你知道我做了很多好事,這個都在炫耀,就不好了,一炫耀,《了凡四訓》叫「陽善享世名」,就報掉了。「陰德天報之」,做好事不要去張揚,積厚的陰德,上天會有厚報。布施的時候心裡沒有想著自己布施,也沒有記著誰接受我布施,布施完的東西就忘了,沒有放在心上,「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叫「三輪體空」。做善事心地清淨,一塵都不染,不落痕跡。這個三輪體空的布施,「斗粟可以種無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用三輪體空的心布施,一文錢都是圓滿的功德。但是,假如布施還有求回報的念頭,布施得再多,這個布施都不圓滿,是半善,不是滿善。

  真心是無求的、真心是快樂的,有求的心就會有求不得的苦。到時候覺得說,我做的滿多的了,怎麼都沒有好回報?最後求不得,不想做好事了。這樣發展下去,這樣的存心就對自己不利了。我們還是道義的存心,助人是本分、應該的,不求回報。

  幫助別人不求回報,但是受別人的恩惠,念念不忘,『受恩莫忘』。我們想到《弟子規》的教誨,「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小時候我們也常常聽到,烏鴉會反哺,羔羊會跪乳,連動物都懂得回報牠們母親的恩德,更何況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更應該要知恩報恩,不然我們人就比不上動物了。況且人在《三字經》當中還列為「三才」,天、地、人三才,代表什麼?人應該把天地的無私演出來,才不枉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人沒有這種心量,沒有知恩報恩的心,那就損了自己的人格了。

  像我們中心這個背景,後面,有一滴水滴下去,請問大家,看到這個背景,有沒有想到哪一句格言、哪一句經句?有沒有?「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剛好很符合我們今天講的「受恩莫忘」。

  滴水之恩,確實古人時時會放在心上。在秦朝末年,漢朝初年,漢朝有三傑,韓信、張良、蕭何。其中韓信是大將軍,他有一次非常落魄,幾天沒有吃飯,剛好在河邊遇到一位女子,看他面有菜色,可能已經餓得快不行了,她趕緊就煮了一餐飯給他吃。他吃完以後非常感動,就對著那個女子講,以後我有發達了,我一定要報答妳這一飯之恩。這個女子馬上回應,你都餓成這個樣子了,做人本來就應該幫助你,我又不是要你的回報。古人都是這樣的存心。

  結果後來他再遇到了另外一件事,就是剛好到市場去,遇到了一個年輕人,這個年輕人看到韓信佩了一支箭,他就動了這種要跟韓信較量的態度出來,然後就說,你佩了劍,你敢把劍抽出來殺我嗎?就在那裡挑釁,他說到,你假如不敢把劍拿起來殺我,那你就從我的胯下經過,爬過去。韓信心裡想,不要跟當前這樣一個年輕人一般見識,不然到時候傷了人命,可能他人生的前途就沒有了。他真的就從那個年輕人的胯下過去了,這個俗話叫「忍胯下之辱」,就是韓信。後來他成為大將軍,統領萬軍,他就把當初給他一餐飯的那個女子找來,也把當初這個年輕人找來,兩個人都嚇得半死。第一個婦女已經忘了什麼事情了,怎麼大將軍找我來?她很害怕。第二個人可能都快屁滾尿流了,他當時候這麼羞辱韓信,現在他當統帥、大將軍,他肯定沒命了。第一個女士一進來,他馬上說,妳不要緊張,因為妳當初在我最落魄的時候,給了我一餐飯。來,命令人送給她一千金,千兩黃金,這叫「一飯千金」的典故,這個女士就走了。接著那年輕人就一直發抖,饒了我吧,饒我一條命吧。然後韓信就說,我也很感謝你,讓我修忍耐的功夫,所以你不只沒有罪,你還幫到我,我也感恩你。所以就給他一個也等於是官,軍隊的官職讓他去做。成大事者,不忌小怨,能成就大事的人心量大,不會為了以前那些芝麻蒜皮的事情,要跟人家斤斤計較。而且實實在在講,人要能忍辱,才能成就大事、成就德行,這個年輕人確實是他一個逆增上緣,讓他不得不鍊忍耐,所以他還是感謝他,這個是很難得的。所以韓信這個特質是什麼?面對一切人,他覺得善緣幫助他,惡緣也是在提升他,都感恩。

  我的師長他寫了一段法語,「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請問大家,希不希望從今天開始,我們的日子每一天、每一秒都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你們好像不大願意過這樣的日子,不然你們要生活在抱怨的世界裡,還是怨天尤人、還是記恨的世界裡?其實記每個人的過、每個人的怨,這個是最傻的人,是不是?所以學聖賢教誨,首先懂得自愛。怎麼自愛?先把心上的垃圾全部倒掉。大家說好不好?好,外面垃圾車準備好了,你們今天就來個痛快,全部把它倒掉。我跟你保證,你真倒了,你待會兒回家,你們家的人都會覺得,哎,你今天看起來不一樣,怎麼額頭發亮?這個氣色都不一樣,是真的不是假的,相由心生。你們自己,或者有沒有見過親戚朋友,突然一件放了好幾年心上的事放下來了,整個面相就變了。所以人別折磨自己了,該放下的趕快放下,該提起來的趕快提起來。什麼是該放下的?怨欲忘。什麼是該提起來的?恩欲報。待會兒大家聽完我師長這段法語,你就知道,沒有一個人我們不值得跟他感恩的,每一個都應該跟他感恩。

  我師長講到,「感激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鍊了你的心志」。大家注意,人在逆境當中提升得最快,人在順境當中反而容易享樂、墮落,所以逆境是磨鍊人,順境是淘汰人。享受多了,都覺得應該的,心性就容易墮落。所以感激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鍊了你的心志。「感謝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增進了你的見識」。經一事,長一智,所以騙一次就好,不要再被騙第二次了,你的見識、判斷力就愈來愈高。「感謝遺棄你的人」,這句很重要,因為很多人成長過程中,有感情的傷害,「感謝遺棄你的人,因為他教導了你應該自立」,這些因緣就讓自己更自立自強、百折不撓。「感謝絆倒你的人,因為他強化了你的能力」。「感謝斥責你的人」,他一件小事罵你罵了三個小時,「因為他助長了你的定慧」。一個人被人家罵三個小時如如不動,功夫就鍊成了,那個人也在成就我們。

  這段法語很好,我想看大家的表情,大部分沒有吞進去,還是在想,那個傷害我的人、那個欺騙我的人,手還在發抖,所以放下不容易。怎麼才能放下?看破才能放下。看破是什麼?明理。他不傷害別人,幹嘛傷害我?他不欺騙別人,幹嘛欺騙我?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大家的人生都有經驗,遇到了這麼多的人,有些人你一看就挺舒服的,有些人你一看,明明是第一次見面,就好像想打他的那種感覺。奇怪了,這一股怒氣從哪裡來的?凡事必有因。所以經典裡告訴我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因果會相續,今天,你小時候讀書用功,結果就是你成績很好;成績很好又是因,你以後事業做得好是結果,因為你好好學習,能力有了,以後又會事業很好;事業很好是因,你家庭美滿就是果,會不會一直相續下去?會。所以知道因果的人,不能做壞事,因為那個因果會相續。

  比方說你今天出門很不高興,看到一隻狗,你踢牠一下是因,結果那條狗又跑去咬一個人是果;然後那個人就覺得很倒霉氣死了,他到辦公室裡又去罵人,又變果;然後所有被罵的人,又覺得很不高興,又種了一個惡因,回到家又打他的孩子是果。請問,別人家的孩子被打,跟你有沒有關係?你們不簡單,馬上說有。這很有可能,不好的念頭延伸下去,都是不好的果。我們老祖宗就有講「天人合一」,人是指人心,天是指整個你的家庭,整個大自然都屬於天。所以人心不善,天災很多,家庭失和,所以要調心。為什麼地球的溫度增高了?因為我們脾氣很不好,所以溫度就上升,冰塊就溶解。諸位朋友,可不可以生氣?你一生氣就想到冰塊要溶解了,然後水到這裡,快要滅頂了,你就不生氣了。活在這個世間,要為世間做貢獻,怎麼可以去推動整個世界的水災、讓溫度上升?所以明理的人不生氣,明理的人跟人結善緣,不結惡緣。

  剛剛講到因果在相續,為什麼他不欺騙別人,欺騙我?因為有前因。大家再想一個道理,「欠債還錢,天經地義」,有沒有?這句話反對的請舉手?沒有意見。你假如連天經地義都反對,罪過很大,你在顛覆真理,欠債還錢是天經地義。還有下一句,「無債一身輕」,是不是?所以把債還了,好事還是壞事?好事。今天被人家罵了,債就還掉了,好事還是壞事?好事。好,聽懂了,恭喜你,你往後的人生沒有哪一件事是壞事,這是真相。所以真相是什麼?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明理的人心就安、就舒坦,不明理的人每天什麼事都不高興、都對立,都覺得老天爺對不起他。誰對不起他?其實都是自己造的因感的果,所以不怪別人,債還掉了。假如心量更大,就是因為我跟他結惡緣,所以今天他才來跟我過不去,一跟我過不去,他又造了很大的罪業,他又要墮落了,他的墮落是我造成的。夠責任感、夠負責任吧?對啊。今天這個男人負心漢,他造的罪業要墮落的,我不只不跟他計較,我要做到感動他,讓他來學《朱子治家格言》,讓他來學《弟子規》,那他就明理之後回頭懺悔,他就不墮落了,他就提升上來了。

  宋朝的布袋和尚,他有一段教誨很好,他說,「涕唾在面上,隨它自乾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人修養練到什麼程度?人家吐口水,當然是前世可能跟我們有摩擦了,吐口水過來,他說隨它自己乾,不要去擦,為什麼?因為你手提起來要浪費卡路里,所以「我也省力氣」,你們的物理都學得不錯。「他也無煩惱」,因為他吐你口水,你去擦就不順他的意思了。而且你一擦,那個手舉起來,他以為你要跟他打架,就打起來這樣不好。他這麼侮辱你,你都不跟他計較,不放在心上,然後你去怡保出差回來,還給他帶一包白咖啡送給他。他心裡想,我之前這麼惡劣對待他,他怎麼還對我這麼好?人的良心就喚醒了。後來他就想,這個世上還有這種人?他一調查,原來是學《了凡四訓》的、學《弟子規》,他就來學了。這個有功德,這個叫給聖賢的教誨臉上貼金。你都不做,跟人家衝突,那就給聖賢教誨抹黑了。真的明理的人,無債一身輕,全部都是好事,那你更有修養,還對他更好。所以人現在要有一個態度,誰對你最不好的人,你就對他最好,你身邊的人看到了,統統被你感動。這個世間現在就缺表率、缺寬宏大量的人。

  我們看這個「恩」字怎麼寫?心上常常想個「因」,原因。我今天怎麼還能活著?因為有父母的養育之恩;我今天怎麼可以明理?因為有成長過程中老師的教導;我今天生活很穩定、家庭很美滿,因為有國家、軍隊,各行各業的照顧,不然現在很多國家在戰亂當中。所以人的恩,很重要的有父母恩、師長恩、國家恩,還有大眾、各行各業的人對我們的恩,「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請問大家,您今天一天已經被多少個行業服務過了?食、衣、住、行,我們今天吃的三餐,請問大家你吃了幾樣菜?每一樣菜都要有人種、都要有人做。您今天穿的衣服、襪子、鞋子,全部,住的用具,你要開瓦斯、你要開電燈,全部都有人服務的。假如都明白這些原因,都存著感恩的心,那你每天都會以笑容去面對你所面對的所有的人。你看到路邊在服務的清潔工,你會跟他說一聲謝謝;你今天坐了公車要下車的時候,Thank you very much,那個司機可能快樂一天,看到你又這麼燦爛的笑容。大家要知道因果會相續,你今天跟這個司機感謝,他很高興,今天本來脾氣比較大,已經快出車禍了,你這麼一感謝他,他情緒就好了,可能很多人就沒有生命的危險了。大家不要小看自己的一念善念,這個種子會延伸開來。

  好,我們先從最大的恩德,就是父母的恩德來感念起,所謂知恩才能感恩,進而懂得報恩。我們看,我們從母親懷胎,父母就很操我們的心了,這叫「懷胎守護」的恩德。再來,母親生產的時候那個疼痛,是這個世間最痛的一個情況,叫「臨產受苦恩」。在生產的床上,那個鋼柱是很粗的,媽媽在生產的時候那鋼柱會拉彎掉,可見是很痛的。面對這麼大的疼痛,母親把我們生下來以後,「生子忘憂」,馬上,這麼大的痛苦,完全沒有放在心上,孩子一出生,念念想著孩子健康嗎?孩子安好嗎?所以這一念生子忘憂,這一分真心,是我們用任何外在的物質,都沒有辦法報答的。諸位朋友,你的母親曾經對你說「我生你的時候好痛」,有沒有?都沒有。母親真的是生子忘憂。

  結果孩子一出來更辛苦,三歲以前行動都不方便,一把屎一把尿這樣照顧,尿床了還要把乾燥的地方讓給孩子,母親睡在潮濕的地方,「回乾就濕恩」。「咽苦吐甘」,所有的辛苦父母吞下去了,所有的幸福、生活的安樂都給孩子。

  再來是「哺乳養育恩」,母親哺乳,二、三年下來是幾百公斤這樣的乳汁,所以女人的骨頭比較黑,因為她在養育孩子過程比較透支。「洗濯不淨」,幫我們洗尿布,洗這一些污穢的東西。然後「遠行憶念」,我們遠在他鄉,父母常常牽掛,包含「深加體恤」,處處為我們著想。像我們讀大學回到家裡面,媽媽第一句話都是說,「哎呀,你看,瘦了。」然後一進門,就看到我們最喜歡吃的那些東西、那些飯菜,母親都希望我們回來這幾天,好好給我們補一補。

  還有「究竟憐憫」,母活一百歲,常憂八十兒,甚至於父母在臨終的時候,還掛念著孩子。我有一個長者,她得了癌症,她的母親八十多歲,臨走的時候,就對著我這個長者(是她的女兒)說到,我希望我走了之後,把妳的病一起帶走。女兒聽了非常感動,究竟憐憫,母親臨終的時候還念念愛護著自己的女兒。結果很神奇,她母親走了之後,我這個長者她的病慢慢就好了,至誠心可以感通。當然,這個女兒念念想著母親的愛,我看癌症慢慢就好了。這是父母給我們種種的恩德。

  其實大家再想一想,我們成長過程中,生病的時候、求學種種,包含父母還得去借錢給我們讀書。我們去找工作了,還要擔心能不能跟同事和睦相處,能不能聽領導的話,別給人家添麻煩。我們的父母很厚道,都怕給人家添亂。包含成家了,夫妻合不合;生子以後,父母又要關心孫子、孫女的生活,這些都是父母對我們的恩德。不只關心我們,還關心到我們的事業、我們的家庭。大家靜下心來一想,父母的恩德太多了,就在父母生活當中的一舉一動,都是對我們的恩德。

  知恩,應該就要化為行動,就要感恩,接著要報恩。怎麼報?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慧。「養父母之身」,就是整個他的生活要照顧好,食、衣、住、行。首先食物,給老人吃東西要注意軟、暖、緩,老人的牙齒比較沒有那麼好了,食物要煮爛一點,不要太硬。

  有一個朋友,他每次回到家,就買堅果給他爸爸媽媽吃,後來有一天他媽媽真的受不了了,她說「兒子呀,你買那個東西這麼硬,你爸都咬不動,我看你買這個是因為你喜歡吃吧?」他就不好意思。所以這個要「冬則溫,夏則凊」,這句話要舉一反一切。你不要學了這一句話說,盡孝就是注意父母會不會冷、會不會熱,就這一條,其他就不管了。是要從體恤父母的冷暖,再體恤他生活的種種,食、衣、住、行都要體恤。而且要細心的去體恤,食物要軟。再來,不要吃冷的,涼掉的東西對胃腸不好,要熱食,當然也不能太燙,太燙了會燙著,這個都要為父母的健康著想。再來,要緩,緩慢的吃、慢慢咬,好消化。跟老人吃飯,不要吃得太快,假如孩子吃完了,在那裡一直看著老人,老人會有壓力。你說快一點、快一點,到最後就胃下垂。人一緊張,胃就不舒服,你們感覺得到吧?我感覺我只要吃飯一快,這裡胃的感受就好像繃緊了,自己馬上可以感覺。就更要去體恤每一個人,尤其體恤自己家裡的老人,跟老人吃飯要故意吃慢一點,一定要比他慢,這樣他就沒有壓力,要體恤備至。

  衣,像在我們中國,它是春、夏、秋、冬,衣服一般在春天、秋天在換季的時候要多添加衣服。你們不要以為在馬來西亞就不要注意,尤其現在這一陣子,假如下雨天,隔天早上都特別涼,這個時候要提醒父母,多添加一個薄外套,就不會受寒了,這個是衣。包含買衣服給父母,父母假如比較節儉的,你還要體恤他,你買的衣服比方是三百塊錢,那你心裡想,假如我媽媽知道了,她每一次穿都會很難過,三百。你就告訴她,媽,五十塊買的。你媽媽說,還是有點貴,不過很好看。她就歡喜了,然後她穿上去說,你再多給我買一件。那你不要「不好看」,趕快去買。以前的孝子,父母說,這個很好吃,還有沒有?沒有也說有,趕緊去弄。為什麼?人老了,消化系統比較不好,難得他喜歡吃什麼,孩子高興,沒有都說有。曾子是孝子,《孝經》就是他傳的,他就是做到這一點。好,這個食、衣。

  再來,住。老人住的環境要不能滑,尤其浴室不能滑,老人骨頭比較沒有那麼強健,最怕摔,有時候一摔就不能走路了,所以整個浴室要有防滑的設備。現在大陸還有鞋廠出的鞋叫孝親鞋,孝順父母親的鞋子。那個鞋子我有見過,它的底部是特別設計的,怎麼滑的地,他踩上去都不會滑倒,然後那個鞋墊很厚、很軟,老人家穿特別舒服。以後你們去買鞋子也問一下有沒有孝親鞋,特別設計的。住,住的時候還要注意,不要讓老人住在高的地方一直爬,假如住太高要有電梯才好。有,我曾經見過,有一個人的房子四層樓還有電梯,因為提供給他媽媽坐的。還有溫度、濕度、通風這些都要注意到,不然你沒有注意,這個都會影響老人的健康。這些食、衣、住、行,生活的體恤。

  接著「養父母之心」,等於是會讓父母操心的事都不能做。「身有傷,貽親憂」,所以身體要照顧好。「德有傷,貽親羞」,德行不好,讓父母一生蒙羞,這個就大不孝了。包含不能讓父母感覺好像被冷淡,不能讓父母起被冷落的心。再怎麼忙,回到家要陪爸爸媽媽坐一坐,哪怕是只有十分鐘,父母都能體會到我們這一分可貴的孝心。不能讓父母有恐懼的心,父母假如有什麼事情很害怕,要趕緊做好,讓父母不再恐懼這些事情。就是時時體恤父母心上還有哪些負擔,要趕緊讓他放下來就對了。

  會讓父母高興的事就要多做,自己的學業、自己的事業、自己夫妻和樂經營好,兄弟姐妹又很團結,父母的心就非常的安。有一句話講到的,「父母所欲為者,我繼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親厚之」。父母欲為,就是他很希望,也是他的志向,我繼述之。像沈慕羽老先生,他父親給他取這個名字,仰慕關羽,結果他做到了,他對民族文化承傳做出了大貢獻,他是繼承了他父親的志向,這是難能可貴的。像有父母,他已經離開家鄉了,家鄉的人曾經對他有恩德,包含,比方都去看顧他的祖墳,每一年他都寄錢回去。這個就是父母之志,他想做的事情,孩子懂了,看父母老了要離開了,要安她的心,告訴她,「母親妳放心,妳走之後,我們每一年,都還會繼續感謝故鄉的人。」這個都屬於「父母所欲為者,我繼述之」。「父母所重念者」,父母不只牽掛我們,牽掛我們的兄弟姐妹,甚至還有我們的姪子、姪女、外甥、外甥女。老人,老婆心切。大家聽過這個成語沒有?你們沒有聽過老婆心切?還是你們都以為,那個老婆是指太太的意思?這個老婆,是指老太婆。為什麼心切?人老了,愈來愈慈悲,所以就會念著她這些兒孫。假如你能體恤父母的心,你不只照顧兄弟,還把下一代的都照顧好,都把他們引到學老祖宗的教誨。你父母一看,這些孫子輩的都很懂事,我們這個家道可以興旺起來,你母親每一次看到你,都會很滿意、很欣慰。這個就是「父母所重念者,我親厚之」。

  我看很多我們上一輩的人很可貴,一些姪子、外甥、外甥女要讀書,剛好在自己家附近,四年就全部住在家裡照顧他。這個,爸爸媽媽是最高興的了,兄弟也會很感念、很感恩,因為自己的孩子出門在外,有自己的兄弟姐妹照顧,多好。我們還聽一個學長,她去讀書讀了五年,住在她老師家,這個老師也很可貴。然後她住在老師家五年,她的老師去參加喜宴,除了帶她兩個兒子以外,還把她帶上。所以她跟他們家完全融在一起了,她就好像他們老師的另外一個女兒一樣。所以這個老師,這種平等的愛,影響了這個學生,這個學生我認識,現在在共學班學習。不只父母影響她的人格,老師也影響她的人格,她後來也做了老師,大學老師,教書也很認真。這個是養心、養志,還有要養智慧。

  人年紀大了,要真正快樂,一定要煩惱輕,才會真正快樂。煩惱輕,智慧才會長。為什麼煩惱會很多?煩惱大部分來自什麼?貪求。求不得就苦了,假如不貪求,不就不苦了嗎?是不是?「人生解知足」,知足常樂,「煩惱一時除」。諸位長輩,你現在有沒有煩惱?有沒有?看你們的表情,有。根本就是還是有貪求,求不到了苦瓜臉就出來了,無求了你就不痛苦了。無求了,該是你的還是你的,有求,不是你的還是得不到。無求,身心就輕安了,有求,還沒得到以前就操了很多心。所以這些道理要想通,想通了,你就看破了,你就放下了,你就不折磨自己了,你就自在、隨緣,人生什麼事都水到渠成,不要強求。

  孔子提醒,人有三戒,年少的時候,血氣未定,戒之在色。這個色的問題,會毀了一個民族的下一代。現在這樣的問題很嚴重,所以父母、老師一定要給孩子正確的引導,「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尤其彭鑫博士他談的,縱欲會損害自己的德行跟身體,講得很精闢,他又是中醫師。這個都可以有機會都要讓孩子受教育,不然我們的民族真的就衰落下來了。老祖宗留了一句話給我們,「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

  「及其壯也」,到中年,「血氣方剛,戒之在鬥」。成年的男人,就見不得人家好。稱讚別的男人,他會覺得,我也沒有比他差。這樣的心態也不好,因為會跟人家爭。應該什麼?欣賞別人、讚歎別人、效法別人,這樣就對了。「及其老也」,年紀大了,「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患得患失,戒之在得。所以要勸老人,人間身外之物都是過眼雲煙,什麼也帶不走,不要強求,身心輕安是最大的福氣。

  尤其人老了之後,能好好的,不要去跟人家攀比,然後好好的修行,修出清淨心,這個是老了之後享清福,什麼都好,什麼都歡喜。五福臨門,最重要的一福,「考善終」。人臨終的時候沒有生病,腦筋清清楚楚,要去哪裡自己也知道,很好,大家要不要?要。現在就要下功夫,你不要等老了才來放下貪著,現在就不要去染污、不要去貪著。年輕的時候就要練功夫,不然身心都在那裡計較、都在那裡算計,最後晚年身體都不好,因為影響人身體最大的因素就是情緒。身體不好,躺在床上很久,然後在那裡捨不得,「我的房子、我的…哎呀,怎麼辦?」在那拖半天,拖到最後什麼?彌留,完全沒有意識。現在大部分的人死的時候是已經彌留狀態了,糊糊塗塗,以後會怎麼樣?very dangerous,非常非常危險。

  我舉一個歷史的人物,走得真是太自在了。大家應該都認識,不認識的,就是以前上課打瞌睡。《三字經》說,「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這個是歷史上的名人,范仲淹先生都教育他的孩子要向竇燕山學習。他本來,三十來歲了,命中沒有孩子,而且短命,他的祖父托夢來提醒他,你要趕快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不然斷子絕孫,你的命也快沒有了。幸好他還聽他祖父的話,醒過來以後,毫無保留,盡心盡力去行善,最後命運轉過來了。「五子登科」就是講他,然後他活到八十幾歲。有一天洗好澡,然後出來跟親戚朋友道別,我要走了,你們各自好自為之。然後講完,坐在椅子上眼睛一閉就走了。無疾而終,腦子清清楚楚。大家羨不羨慕?現在要趕快練。你看我的師長,八十七歲,那眼睛多亮!智慧、聰明,一點都不糊塗。那個絕對要靠修行的,那個不是父母就能生給我們這樣的智慧相、功德相,那要修來的。人其實四十歲以後的相貌跟命運,那就要靠自己了。好,這個是跟大家談到父母恩。

  接著師長恩,師長教誨我們,我們才能明辨是非、善惡、邪正、利害。「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很恭敬老師,自己得的利益最大。我記得我念初中的時候,我的理化老師講了一句話,他說「人不可以有傲氣,但不可以沒有骨氣」。這樣的教誨,人在愈小的時候聽到,幫助愈大。我們年紀還小,又沒有高學歷、又沒有做出哪些事業出來,還不會傲慢。這個不能傲慢的種子,就種在我們的心田,我們的一生就受這個老師這句話的影響。但不可以沒有骨氣,人要有志氣、要有骨氣。所以老師這一段話,就讓我們的人生不容易退縮、不容易沮喪,要振奮精神。就像《中庸》裡面講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家一次會了,沒關係,我一百次,我照樣可以會,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人十能之,己千之」,人家十次會,沒關係,我一千次,我還是會。人能真有這個態度,雖然先天上比較愚昧,也會變得有智慧;雖然柔弱,也會變得非常的堅強。

  老師給了我們慧命,父母給了我們身命,這些恩德都影響我們一輩子,不能忘。而事實上,父母跟老師對我們是無所求的付出,我們的回報,其實最重要的就是讓他們感到欣慰,沒有白教我們這個學生。報老師恩沒有別的,依教奉行,真正做到,成為社會的棟梁,成為承傳文化的人才,老師是最安慰的了。決定不能自暴自棄,決定不能陽奉陰違,不能做表面功夫,這樣父母、老師知道了,那會傷透了心。這個是師長恩。

  國家恩,我們能為國家做貢獻在哪裡?敦倫盡分就是報國家恩。我把我的家裡和睦團結得很好,家庭就是社會的細胞,一個組織家庭的父母,他這一生對社會最大的貢獻是什麼?把他的孩子培養成有德之人,那就變成社會的棟梁人才,這是最大的功德、貢獻。當父母的人,最大的罪過是什麼?是沒有把孩子教得有德行,孩子無德,他可能會傷害不少人。然後我們自己假如不好好教育孩子,也會帶動不教育孩子的風氣,這樣也很不好。所以敦倫,把家庭、把下一代照顧好,盡分,盡本分。

  除了家庭的本分,出來外面還有君臣關係、在公司裡面上下級關係,還有所有同事、朋友的關係,都要把它處好。我們的家、我們的社區、我們的單位公司,都可以成為落實倫理道德的榜樣,這就是對國家做出最大的貢獻。因為現在整個國家、社會問題在哪?人心,人心缺乏經典的教育。可是你要讓國民學聖賢教誨,首先你得要讓他相信聖賢教誨有用。我們做出榜樣了,學這個可以家庭幸福,學這個可以事業發達,學不學?學!我們這個榜樣就樹立了別人想學的信心,這個就做出對國家的貢獻了。

  大家有沒有發現今天教室的椅子增加很多?不是我的魅力,是因為我們明天一個特別的課程,是我們江蘇蘇州固鍀集團吳念博董事長,要來給我們分享一堂課,「《群書治要》在企業中的落實」。他用《群書治要》、用中華文化、用家文化來治理他的企業,兩千八百多員工像一個大家庭一樣。全中國中大型的企業去參觀,一般都不是小型企業,兩千多個企業去參觀。大家想一想,他這個企業對國家的貢獻大不大?這兩千多個企業回去,都是一個念頭,我要把我的企業變成一家人,這一分心就會穩定他的公司,那吳董事長帶動的這個家文化就安定了萬家萬戶。所以做榜樣的貢獻是非常大的。

  最後是大眾的恩、各行各業的恩德,我們也在我們自己的崗位當中盡心盡力去做,也去服務所有的人,也是回報了他們的恩德。當然,我們在接受別人服務的時候,都懷著一顆恭敬、感恩的心,每個行業付出都得到感恩,我想行行都出狀元,行行的人都能夠在他的工作當中,活出他人生的價值跟得到別人的尊重,這樣我們的社會會非常的祥和,不會有錢的人講話就很大聲,就瞧不起別人,就不會有這些現象。

  今天課程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好,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