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香港《群書治要》論壇開幕式  (共一集)  2013/4/20  香港國際博覽館HALL2  檔名:54-036-0001

  主持人:尊敬的諸位嘉賓,大家早上好。期待已久的「香港《群書治要》論壇」,馬上就要開始了。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雖飽歷滄桑,但大多數的時間都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期間出現了很多的盛世。大家所熟悉的貞觀盛世,在國家經歷了戰爭和動亂之後,在唐太宗李世民的領導下,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而且政治、經濟、文化、文學、藝術都達到了相當的高度,鄰近的國家紛紛前來觀摩學習。我們的祖先稟承著友善互助、熱情好客的美德,把最好的智慧和經驗分享給大家。所以周邊的國家,為了感謝和紀念這一分善意和友好,把一些街道的名稱命名為朱雀街或唐人街。一直到今天在世界各地華人聚集的地區,還被稱為唐人街,可見當年唐朝的盛況。唐朝的興旺發達,與一套叢書息息相關,那就是貞觀元年,唐太宗請魏徵等賢臣編輯的《群書治要》。朝廷上下共同學習,證明了老祖先的教誨,「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歷經了一千三百多年到了二十一世紀,面對社會國家許多錯綜複雜的危機,如何化解矛盾衝突?希望通過本次論壇的學習,用聖賢教誨開啟我們的心智,幫助我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下面請全體起立,讓我們懷著一顆真誠恭敬的心,恭請本次論壇的主禮嘉賓入場。本次論壇的主禮嘉賓,他們是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副局長許曉暉女士,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上淨下空老教授,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凌孜女士,香港大學原副校長、香港大學進修學院院長李焯芬教授,香港浸會大學校長陳新滋教授,全國人大港區代表香港立法局議員馬逢國先生,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宣文部副部長劉漢祺先生,香港聖賢教育學會會長王溢輝先生,香港作家聯會會長、香港「明報月刊」總編輯潘耀明先生。我們衷心感謝各位主禮嘉賓親臨盛會,現在我們舉行簡單而隆重的開幕儀式,現在請全體肅立,奏國歌。

  接下來我們舉行亮燈儀式,恭請各位主禮嘉賓,請將您的手放在橫桿上,我們一起喊三二一按。請各位主禮嘉賓就坐,請大家就坐。亮燈儀式象徵著古聖先賢的智慧,點亮了我們的心燈,啟發著我們內在的光明。通過我們的一言一行,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點亮更多人的心燈。希望聖賢教育的光芒代代傳承,人民幸福、社會安定、世界和平。同時我們衷心祝願「香港《群書治要》論壇」,得以圓滿的舉辦,祝論壇成功。感謝為本次論壇舉辦的所有的大眾。接下來我們有請主禮嘉賓致詞,首先是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長太平紳士曾德成先生的致詞,恭請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副局長太平紳士許曉暉女士宣讀,掌聲有請。

  許曉暉女士:尊敬的淨空老教授,尊敬的王會長,尊敬的台上各位主禮嘉賓,尊敬的各位嘉賓,各位朋友,各位大德,早上好。今天非常高興與大家共同出席《群書治要》論壇的開幕,和大家同仁聚集一起見證此重要中華經典的傳承。在此首先衷心祝賀論壇成功籌辦,並且向在座各位致以親切的問候,和最美好的祝願。文化是立國之本,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當中經典瑰寶無數,可惜部分隨朝代的更替而散失,就如今天論壇所研習的《群書治要》,就是失而復得。它是唐太宗李世民,於執政初年下令編撰的治事參考典籍,以實現治國安邦的理想,終而成就著名的貞觀之治。

  貞觀喻義恢弘正道,澄清天下,此精神不單於應用在國家的治理,更加有利於個人的治心。事實上中華傳統文化裡,儒釋道分別提倡的養德淨性、明心見性與修身煉性,無不指出心淨澄明的重要。現代社會挑戰重重,世界各國不同層次的紛爭,多由於利益衝突及昏蔽之心而起。中華文化的德育教化,崇尚孝親、仁愛、禮義,實在有助於當代和諧社會的建立,和睦家庭的維繫,以及個人和樂人生的追求。今天的論壇,讓自唐代以來幾近失傳一千三百年的,珍貴傳統文化瑰寶和遺產再次展現智慧和光芒,正好可以讓我們鑒覽前古,用之當今。衷心感謝聖賢教育學會,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弘揚中華文化,推動聖賢教育,對推動傳統文化努力不懈,貢獻良多。最後衷心的祝願論壇圓滿成功,在座各位家庭幸福,身體康泰。謝謝!

  主持人:感謝許曉暉女士的宣讀和致詞。下面我們有請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凌孜女士致詞,掌聲歡迎。

  凌孜女士:尊敬的上淨下空老師,尊敬的王會長,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各位老師,和所有的來賓,大家上午好。我除了衷心祝賀這次大會會圓滿成功,我也在這裡把我自己學習的一點體會和心得,向大家做個簡單的會報。我覺得我們中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就是因為有著祖先聖賢留給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厚土,它營養了我們祖國人民的子子孫孫。我們後輩的成長,都是在古聖先賢所留下的這塊厚土上,才能得到滋養我們祖國人民成長的營養。正因為有我們古聖先賢的教導,所以我們不僅有著光輝的過去,也會有著理想的未來。

  每個朝代他們成功的建業有著共同的經驗,而他們的昌盛也有著其共同的經驗,而這些朝代的末世也有著同樣失敗的教訓。所以古聖先賢所留給我們的這些成功的經驗,失敗的教訓,都在古聖先賢所留給我們的典籍中間。就是為了讓我們繼承他們的事業,繼承他們給我們留下的這些寶貴的傳統營養。讓我們的子孫後代,能夠世世代代在這些營養中間茁壯的成長,讓我們的民族繼續的發揚光大。而且這些教訓也是給我們現在的人一些警示,就是我們怎麼樣從他們過去失敗的教訓中間,來接受這樣的教育,使我們不要再走他們的彎路。讓我們的民族能夠在這個世界上,能夠致力於整個的世界,給世界做出榜樣、做出貢獻。

  我覺得《群書治要》、《貞觀之治》這些典籍,正是提供了我們這些學習非常重要的寶典。

  一個朝代的興,一個朝代的能夠鞏固,正是沒有離開我們古聖先賢的教導。所以今天我們學習《群書治要》,我覺得就是稟承祖先給我們留下的這些寶典,讓我們如何做人,讓我們如何處世,讓我們的國家、讓我們的民族,如何能夠在光明大道上一直走下去,在世界的民族中間,做出一個很好的榜樣。

  我覺得今天社會上不光是中國,在世界各個國家,都發生了很多使我們感覺到不意外的事情。就像前兩天,美國有兩個年輕人拿槍到處亂打是吧?而且還用這種爆炸的手段,炸死了三個跑長跑的這些運動員。另外在學校裡頭也是亂打槍,到處傷害人,像這些都是我們不能理解的現象。在我們中國也是,有些犯罪的青少年,和不法的一些人士,在社會上造成各種各樣的動亂,這些都是今天社會上所發生種種的事情。包括我們自身最近的,就是飲食的安全問題是吧?我們糧食安全的問題,我們教育失誤的問題。這都是引起了家長也好,各個家庭也好,都是非常關心這些在我們身邊所發生的問題。為什麼?我想我們有忽視了,古聖先賢教導這樣一種傾向,而且完全把眼光看到了西方,覺得西方一切都是好的,什麼都是好的,連壞的都是好的。

  忘記了在我們這塊土地上,祖先祖祖輩輩的他們勞動下來,他們總結了經驗,他們在典籍裡頭,就已經告訴了我們,怎麼樣才能夠是治世,怎麼樣就會走向亂世。但是我們忽視了祖先的教導,而且有種崇洋媚外的一種傾向。不光是學習人家好的,好的我們一定要學習,他們先進的一些經驗我們一定要學習。但是壞的我們也一起來學習,我覺得這是非常非常糟糕的現象。只能用老祖宗留給我們的這些寶典,重新來洗滌我們自己的腦海,用這些武器來辨明我們周圍一些不好的現象,和這些不良的現象去鬥爭,保護我們自己,保護我們的社會,保護我們的青年、少年,保護我們的後代。

  所以我的另一個感想就是說,如果我們要讀這些典籍,讀這些好書的話,一定要自己先端正自己。如果不學《弟子規》,我想不能夠找到自己真正正確的人生目標,就是給你放這些典籍的話,你也不一定能夠讀得進去。就是你如果做好了人,找到了自己正確的做人的方向,奮鬥的目標,這些典籍我認為對你才真正的有用。你真正會把這些典籍需要用到你的生活中間,做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做為一個能夠為人民服務的人。雖然時間已經到了,請容許我再說兩句。我覺得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必須要跟大家說一點我的想法,就是我們要感恩淨空老教授。為什麼?在二000年那個時候,《弟子規》在國內根本很多人都不知道,只是在新加坡的幼兒園裡頭,才知道有《弟子規》,而且是淨老要求這些小朋友,從小學習《弟子規》。

  從二000年一部分去新加坡去學習的人,看到這本書以後,就帶回到我們中國大陸來,從這個時候才開始進行《弟子規》的流通和教育。而且很多的教授,很多知名的一些學習中文的、歷史的,都不知道這本《弟子規》。所以經過了這十幾年的推廣學習之後,才看到這個書的了不起,它不僅是開啟了我們童蒙的教育,而且對很多的企業,對很多的社區,對成人是一樣有教育,它是個扎根的教育。所以我想沒有這個扎根的教育,學《群書治要》恐怕也很困難。而《群書治要》和《弟子規》,都是淨空老教授給我們提出來,讓我們學習的。今天我們社會上有這樣多的人受到了這個教育,得到了收益的話,我覺得我們不能不感謝我們淨空老教授是不是?我希望大家飲水思源,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永遠感恩,開啟我們智慧的淨空老教授。我們衷心的希望大家,也把這樣的一種信息和這樣的理念,告訴大家,提倡我們來學習《弟子規》和《群書治要》的,是我們淨空老教授,希望在全國人民中間都能夠知道它的來源。好,謝謝。

  主持人:謝謝凌孜女士的致詞。下面是國學大師西泠印社社長饒宗頤老教授的致詞,我們恭請香港大學原副校長、香港大學進修學院院長李焯芬教授宣讀。

  李焯芬教授:尊敬的淨空長老,聖賢教育學會王會長同仁。很高興知道聖賢教育學會在香港主辦《群書治要》的論壇,實在是十分有意義,而且能造福社會一個重要的事,我不禁感佩,僅此賀詞,祝願論壇圓滿成功。我們國家自從鴉片戰爭以後,久歷事變創傷,民族自尊心也曾經累遭創傷。有些人看到西方國家強大,因此急於學西方,而放棄了自己不少優秀的傳統文化,這個實在很可惜,實在有點本末倒置,實在令人慨嘆。現在我們聖賢教育學會在淨空長老的帶領之下,特別宣揚《群書治要》這個重要的古籍,我以為這個對正人心、端風俗、明得失、知興替尤為重要,它能幫我們鑒古今,匡時弊。這本書以儒家實事為主,要言不繁,修齊治平,國人識之,當有益於世道,也有功於我們國家富強、文化復興等民族大業。我已經年近一百歲,中華民族文藝復興時代的夢想,我很希望能得到淨空長老與貴會牽頭帶領,大家共同努力,鍥而不捨當能成功,願與諸君共勉之。預祝大會圓滿成功,謝謝大家。

  大會還讓我再補充幾句,做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非常同意饒老剛才那個信函上的看法。多年來做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自己就感到,我們現代的教育非常非常重視知識的教育,knowledge education非常重視,對人的教育卻著墨不多。就拿我們香港大學的校訓來說,港大的校訓是四個字,「明德格物」。我們做的格物,格物與致知,追求學問的工作做得很多,明德的工作就實在不多。那我們現在看《群書治要360》,其實主要就是教我們如何去做人,如何去明德,如何去做個好人。我十分感恩長老,感恩聖賢學會同仁,帶領我們去明德,去做個好人,做個快樂自在的人。謝謝大家,感恩大家。

  主持人:感謝李教授的致詞發言。接下來我們有請,香港浸會大學校長陳新滋教授致詞。

  陳新滋教授:尊敬的淨空長老,尊敬的各位嘉賓,各位好朋友,各位大德。今天我非常榮幸,有這個機會在這裡看到,這麼多有心參與這個事情的好朋友在一起。從參與的這個人數來看,看到這麼多人對這本寶書的興趣,就看到這個社會的前途。這是一本治國寶典,對我們來說,當初唐太宗要編這本書的目的,就是幫助他怎麼治好這個國家。可是實質上這本書的範圍,還不單只是治國這麼簡單。淨空法師做了一個功德無量的事情,就是把這本書向社會推廣。這本書其實是中國人講的,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每個範疇都包括了,而且都講得很清楚。我們看這本書的時候,其實這本書裡面大部分的內容,我們從其他的渠道也會看到。因為它是把中國歷朝,就是唐以前很多重要的文獻、思想,整合成為這麼一本書。所以在其他的渠道,四書五經裡面也有,從歷史上,從《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裡面,很多都有這個內容。但是真正的把它整合成為一本書,讓我們好好的去了解的話,這本書的功德就是無量的。

  那對咱們中國來說,這本書的出現,也是可以說是正當其時。以前我們說「國之將興,必有禎祥」,一個國家要興旺的時候,一定有它特別的強運。那今天這本書的出現,對我們國家來說真正是非常的合適。因為咱們國家經過了多年的,很多的動亂以後,經過改革開放,現在人民生活富足了,在精神上需要建設,這個時候這本書影響就會很大。其實中國人一直都叫自己作唐人,我們在國外的時候,中國人聚集的地方叫唐人街。為什麼?因為大家都覺得中國人,中國歷朝歷代最興旺的是唐朝的貞觀之治,貞觀以後有開元之治,開元是建設在貞觀的基礎上,所以比貞觀更富有。但是我們只要看開元之治,杜甫的詩裡面有說,「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也就是說吃飽飯而已,我們今天已經超過了這個。杜甫當年說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那個事情在中國不會有,因為現在雖然住房還是有困難,但是基本上每位老百姓的住房,吃飯的問題應該是解決的。在這個時候精神的建設就更重要,所以這本書對我們非常重要。

  這本書的得來也是很特別的,中國人有句話叫「禮失而求諸野」。這本書在中國是有段時間是失去了,結果因為唐朝的時候,中日交流特別好,那個日本人派遣唐使到中國,那時候中國跟日本的很多的交往,其實對今天來說,影響還是很大的。日本的空海大師到中國來,中國的鑒真大師到日本去,這是很多的關係建立。這本書經過遣唐使就帶回日本,後來就由日本又送回中國。但第一次送回來是在嘉慶年代,但是當時沒有引起很大注意,因為當時的中國人太驕傲了,中國人自己已經建立了《四庫全書》,二十二史也擴充了變成二十四史,《舊唐書》、《新唐書》跟《新五代史》、《五代史》多了以後,中國人覺得自己的學問已經很夠,這本書沒有引起很大注意。

  但是最近這一次,尤其經過淨空法師的推廣,這本書的意義就更大了。日本對中國這次的影響是相當的大,但是中國對日本的影響其實更大,中國近代歷史上,曾經有一本書是影響到日本建國的。林則徐在鴉片戰爭的時候,但是他對國外的情形非常希望有更多的了解,所以他花了很多心血寫了一本《四洲志》。後來鴉片戰爭失敗以後,他把這本書交給他的好朋友魏源,魏源根據《四洲志》就寫了一本《海國圖志》。《海國圖志》是把世界上,重要國家的風俗、文情、經濟、政治講得很好。這本書在中國賣不出去,因為中國的老百姓一天到晚都想著要讀八股文,要考官、要當官,所以這本書賣不出去。出版商就想辦法把它偷運到日本去,結果偷運到日本的時候,給海關關長抓起來了。那個海關關長,就有點像老子過函谷關那個時候關尹喜一樣,非常喜歡學問的,一看到這本書高興死了,馬上把他們全部抓起來,人可以走,書全部留下。所以這些書就流到日本的知識分子裡面去。

  這個對日本的「明治維新」,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小時候在日本讀書看過一個電視劇,這個電視劇叫「勝海舟」,是明治的時候開國功臣。裡面講到一個坂本龍馬,坂本龍馬是今天日本人提起他就非常尊敬,對他們來說是明治的大英雄。人家當時他本來是支持幕府的一個浪人,是一位武士。但是後來他看了這本書,知道其實這個世界是這麼的大,幕府已經破落不可能再繼續,一定要搞維新。所以當時他的朋友都罵他,說你這個傢伙變了。他那時候我很震撼,他是說我沒有變,是時代變了,時代變了我們不變的話,我們就落後了。所以他就跟西鄉隆盛,跟勝海舟這班人就聯合起來,把明治維新的工作推動得非常的好。我們可以說假如沒有《海國圖志》的話,日本的明治維新沒有那麼快,那明治維新沒有做好的話,日本不可能有後來的強勝。所以從這樣來看,其實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文化的交流,是非常的重要,文化是絕對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跟政治的。

  最近去世的一位英國的鐵娘子,Margaret Thatcher柴契爾夫人,她曾經有說過這麼一句話,她說其實你們不要怕中國人,中國人大不了賣你一些便宜的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但是他不可能在意識形態上影響世界,因為中國沒有哲學家。這句話其實暴露出兩個問題,一個問題就是他們英國人的傲慢,對中國不完全的了解。但是另外一個問題,也可以讓我們反思,我們建國以來,過去六十幾年的確是沒有出過任何的哲學家,或者接近的人。為什麼?因為咱們建國以來一直在搞運動,一個運動接著一個運動,然後知識分子沒有堅持原則。在關鍵的時候,本來有機會做很好學問的知識分子,還是要拍馬屁,沒有堅持做學問的作風。比如說研究孔子的一位非常有名的哲學家,他本來是有機會成為一個很有名的哲學家的,在關鍵的時刻寫了文章痛罵孔子。他研究孔子,本來以孔子門徒自居的,可是在關鍵的時候,他寫非常長的文章痛罵孔子,把孔子說成像個流氓。所以在這樣的土壤上要產生哲學家,的確是非常困難的一個事情。

  但是實際上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上,出現過很多很多很優秀的哲學家,戰國時期中國就百家爭鳴,有非常好的哲學家。其實中國的儒家、道家,或者說其他的老、莊那些,都是在世界上有很大的影響的。中國的儒家在某種程度上,替中國做了很多的好事,但是在某些程度上也壓制了其他的思想,所以也是有它的問題。在漢朝漢武帝的時候,董仲舒就罷黜百家,就獨尊儒術,這就把儒家的精神提高得很好。可惜也把別的有機會成為很好的哲學門派,都沒有好好的發展起來,這個對我們國家來說是一個很可惜的事。就算在我們儒家裡面也互相之間有那個競爭,那個競爭有時候發展到,已經有些不太禮貌的情形。比如說我們十三經裡面,就有《春秋三傳》,《春秋三傳》裡面《左傳》、《公羊傳》和《谷梁傳》,那其實《左傳》是一直多人讀,所以讀《左傳》的人就說他們是大官廚,《公羊傳》是賣餅家,就是說我們是五星級酒店的菜,他們讀《公羊傳》的只是大排檔的菜,這麼一個說法。所以龔自珍先生清朝的一個大文豪,他就特別不高興,他就寫了一首詩,因為他是學《公羊傳》的,他跟劉禮部劉逢祿學《公羊傳》。他說「昨日相逢劉禮部,高言大句快無加,從君燒盡蟲魚學,甘作東京賣餅家」。他說老子喜歡《公羊傳》喜歡得這麼厲害,我寧願做賣餅家,還是要堅持我們的學問,把這個學問做好。

  我們覺得淨空法師有一點讓我非常感動的,就是他一直推動的是和諧。各門各派互相之間更了解,更互相的包容,不但在學問上如此,在宗教上也如此。而我們浸會大學是基督教的,淨空法師我聽過他一個報告,就把世界上所有宗教的一個分析,都是勸人為善,然後這個互相之間是可以有互相包容的地方,讓大家從這樣來出發的話,就可以做到世界的和平。所以對我們來說這是個非常大的鼓舞。其實這本《群書治要》有一點我非常喜歡的,就是雖然魏徵是一個儒家,他據說是王通的學生。王通是當時隋朝的時候,在黃河跟汾水之間的地方一個很好的教學老師,所以人家叫他做河汾先生。他的弟子都是唐朝開國的功臣,房玄齡、杜如晦、魏徵這些人都是他的弟子,他是個儒家。但是魏徵能夠除了儒家以外,他把別的法家、道家,其他的學問都包容在這本書裡面。我們看這本書不但是看到儒家的哲學,也看到法家的學問,看到道家的學問,看到歷史學家的一些學問。

  其實歷史很重要,中國的歷史在清朝的時候,章學誠就說「六經皆史」,所以實際上一切都是歷史。我們看經學也可以看出,都是建築在歷史上面來說明問題的。所以這本書能夠把中國最重要的,有用的元素都放在一起,這樣我們看問題的時候就不會太只看到自己的方面,而是看到更寬、更廣的方面。這次我還看到,因為主辦單位,非常感謝王會長,他送了我幾套書,其中就包括了這個《群書治要360》。《360》是他們馬來西亞的一個教學團體做得非常好。他們從《群書治要》裡面抽出三百六十句,每一句詳細的解釋,這個也是淨空法師非常好的一個想法,就是每天讀一句,一年裡面你就讀了三百六十句。這就可以你深深的體會到,很深刻的把它吸收,成為我們做人的最重要的基本,這樣的話這個世界就會很和諧。我覺得這本書的出現,不但對我們整個中華民族都是很好的希望。我現在也看到他們把它翻譯成英文,把它發到全世界去,這是我覺得將來對全世界的老百姓來說,都會有很大的影響。我在這裡祝願大家,這次會議非常的成功,也希望更重要一點,就是這本書對每一位都起到心靈的激動,讓大家好好的去慢慢的品嘗、慢慢的吸收。好,謝謝大家。

  主持人:謝謝陳教授的致詞。下面有請全國人大港區代表,香港立法局議員馬逢國先生致詞。

  馬逢國先生:尊敬的王溢輝會長、淨空長老、許曉輝副局長、劉漢祺副部長,尊敬的各位主禮嘉賓,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早上好。我非常榮幸能夠應邀參加這次香港《群書治要》的論壇。一直以來,香港讓一部分人認為是文化的沙漠,早年我曾經提出,將香港能夠建設成為可以媲美紐約在東方的大都會。到今天我感覺到,有必要再進一步開拓,我們民族文化深廣的文化遺產,利用我們香港五方薈萃的自由環境,大力發展我們民族文化,讓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以各種各樣不同的方式來演繹出來。令香港可以成為動感之都的同時,更成為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化之都。面對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遺產,我們到底是應該從哪裡著手?這個問題不僅是困擾著我自己,相信也困擾著我們很多人。直到今天,我想這個問題可以說是有了曙光,這個曙光就是從學習《群書治要》開始。

  《群書治要》是唐太宗下令編撰的,一部會集古代文明精華的一本著作。翻開中國的歷史,我們看到隋朝的末年,天下大亂,唐太宗能夠迅速的平定內亂,讓天下重歸治理,他所依靠的就是這部重要的著作。這讓我們聯想到,目前香港以及國際社會,面臨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不斷的紛爭。我們最近這幾天,看到香港碼頭的工人罷工,前些天我們看到一連幾起的,孩子殺害父母的倫常慘劇,這些年困擾香港教育界的青少年吸毒的問題,這些都是社會存在的一些危機和隱患。我們如何去解決這些問題?讓社會各方都能夠彼此協作、互相感恩、互相支持,讓家庭能夠重歸溫暖,父母能夠理性的、無私的去愛護子女,而子女又能夠孝順自己的父母、敬愛自己的父母。古語有云「家和萬事興」,我們有了彼此的關愛,彼此協作的文化,就能夠讓這些社會問題,得到很好的化解。如何能夠讓大家從彼此爭鬥,轉回彼此愛護?《群書治要》給我們提出了一些答案,就是「教民親愛,莫善於孝」。

  唐朝時間,將民間流行的寒食節變成清明節,祭祖上墳。這都是唐朝倡議的一些傳統,現在依然是中國人最重要的傳統。試想一下,久遠的祖宗我們都要善待,面對眼前的父母我們能不好好的愛護嗎?能夠愛敬自己的父母,他又怎麼會去做一些違背父母意願的事情,怎麼會去吸毒?怎麼會去殺害自己的父母?唐太宗把《群書治要》的教導,用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所以社會能夠從混亂到治理不過幾年的時間。我們要想在今天學習這本古書,讓它發揮作用,也要從生活之中開始。

  近年以來,香港的普選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整個社會,我個人一直認為,通過競選來產生的政府,不管選舉是直接或者是間接的選出,都會加強了問責的文化,需要更面向選民、更面向社會,這是一個必然的關係。我曾經指出,民主的步伐需要穩定一點,要求一步到位現實上不是那麼的容易。但是如何才能夠讓民主的步伐,走得很穩健?我通過閱讀學習《群書治要》,感到這本書對於民生社會而言,可以說是一部非常重要的教科書。因為這部書向我們展示,什麼樣才能稱得上是好的領導,什麼樣才是一個好的政府。如果我們的領導人能夠學習這本書,他將會成為負責任的能夠為大眾帶來福利的一個好領導。如果選民能夠學習這本書,他將會有能力去辨別,哪些候選人將會是好的領導,哪些候選人將會給社會帶來一些動亂和麻煩。這樣的公民教育才是真正為自己負責,為大眾負責的教育,這樣教育出來的下一代,才會給香港帶來美好的明天。

  最後我想強調,雖然《群書治要》是一部能夠給社會帶來,持久的安定和平的寶典,但是如何能夠讓這本寶典,在我們這一代發光、發熱,還要看我們是否能夠學好它,將它很好的演繹出來,讓普羅大眾都能夠接受,從而慰藉千家萬戶。要做到這樣的結果,我們需要文化界、影視媒體界好好的配合。我也希望將來能夠有一個像電視頻道,將《群書治要》化成我們的節目、我們的戲劇,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好好的演繹出來之後,我們將會受益不淺。在這裡謹祝我們大會圓滿成功,謝謝大家。

  主持人:感謝馬先生的致詞。最後我們有請尊敬的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上淨下空老教授致詞。

  淨空法師:尊敬的諸位領導,諸位大德,諸位同學,大家早晨好。《群書治要》這部書經過這些年的宣傳,認識的人愈來愈多了,要正確認識、要深入的認識這點非常重要。今天的社會,整個世界,我們難得有這個機緣,能夠參加聯和國的和平會議,先後我參加了十幾次。對整個世界多少了解一些,也接觸很多國家領導人,都談論一個問題,社會亂了、人心壞了怎麼辦?二00五年我訪問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迪長老,見面他就問我一個問題,他說法師,你走過很多地方,也結識一些國家領導人,你看這個世界還會有和平嗎?態度非常嚴肅。我聽了這句話,我很難過,為什麼?像這樣的國家領導人對於和平信心失掉了,這叫人感到非常悲哀。當時我跟他說,你能把四樁事情做好,和平就實現了。他說哪四樣?我說第一個國家跟國家要做到平等對待、和睦相處。第二個政黨與政黨,第三個族群跟族群,第四個宗教跟宗教,都能做到平等對待、和睦相處,世界和平就出現了。他聽了我的話,態度非常嚴肅說不出話來。

  我們靜默了五分鐘,然後我向他報告,我說是難,非常棘手,但是如果從宗教下手,這個事情可以做得到的。畢竟這個地球上,信仰宗教的人比不信宗教的人佔多數。信仰宗教的人他有個核心的思想,這個思想是神,神是什麼?什麼是神?神在哪裡?神就是我們的真心,是我們真心裡面的真愛。用這個愛,你看看基督教、天主教、猶太教,使用的是一部《聖經》,猶太教用《舊約》,基督教用《新約》,天主教《新舊約》都用,這裡面最重要的一句話「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伊斯蘭教《古蘭經》,你看看每一個大段的經文前面,一定有「真主確實是仁慈的」;佛教講慈悲,真誠慈悲;儒家講「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都是愛。那現在問題出來了,出在哪裡?人不知道自愛,這個問題嚴重了,人不自愛,他怎麼會愛人?不可能。為什麼要自愛?中國古人講得最好,「人性本善」,我們每個人的自性是本善,而且人這個本善就是聖人、就是賢人;換句話說,你生到這個世界來,你就是聖人、你就是賢人。

  佛陀教人在大乘經裡面,第一句話告訴你,「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佛是什麼意思?佛是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相好,這三種圓滿合起來稱之為佛。那現在人不要佛,那不要佛就我不要智慧,不要智慧就是愚痴,我不要福報就貧賤,哪有這種人?沒有這個人。你本來是佛,本來是聖人,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這叫不自愛。所以中國傳統文化,我最早聽到的,是一九七0年代英國湯恩比所說的,湯恩比博士說,如要拯救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這是他講的。我到歐洲去求證,訪問倫敦三個學校,牛津、劍橋跟倫敦大學,這三個學校都有漢學系,是歐洲的漢學中心,也是歐洲的漢學權威。我跟他們的同學交流,跟他們的教授座談,我首先去求證,我說你們英國人說的,你們能相信嗎?同學們很聰明,很了不起,用中國儒釋道的典籍寫博士論文,我看到真是佩服,不能不佩服他。我提出問題,他們對著我笑不說話,笑了半天也沒答案。我反過來問一句,難道湯恩比講錯了嗎?也不敢說話也對我笑。

  最後逼著我沒有法子,我說你們很聰明,既不敢否定,也不敢贊成,這什麼原因?因為你們有懷疑,這是對你們來說,你們是專門研究中國儒釋道的,你們對這個有懷疑。不敢反對,湯恩比的聲望太高了,不敢反駁他的話。我說如果你要問我,我說我可以告訴你,我肯定湯恩比博士說的話完全正確,是非常非常難得的,這是真正把中國傳統的東西搞通了、搞明白了,他的話是真的。為什麼你們懷疑?我說我提到儒孔孟,你們會想到四書五經、十三經對不對?對,都點頭了。講到大乘,你們會想到《華嚴》、《法華》、《般若》對不對?對。我說那些是儒佛的花果,很漂亮你看到了,你有沒有去想到這花果從哪裡來的?花果是枝條上生的。枝從幹上生的,幹從本生的,本從根生的,有沒有想到?沒有想到過。那我問你,孔孟的根是什麼?大乘的根是什麼?找根,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是「孝」字。孝是我們的根,一個人不孝父母一切都完了,這是根。本是什麼?本是「敬」,就是孝順老師。孝順父母是根,孝順老師是第二個根,就是本,我們講根本。父母是孝道,老師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沒有孝道,師道就不能夠建立。

  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他的學生向四面八方去弘揚佛陀教育,為什麼有些地方二、三百年沒有了,四、五百年沒有了,六、七百年沒有了?這我們都在歷史上看到的。為什麼傳到中國來將近二千年,公元六十七年傳到中國來的一直到現在,為什麼?中國人講孝道,它是師道,這是最適合它生存,茁壯開花結果。湯恩比對這個也說了一句話,他說中國古人心量很大,能夠包容異族文化,就是指的佛教。而佛教豐富了中國本土的文化,把儒跟道境界都向上提升,提升到佛的境界。《大學》上講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佛家的解釋把它解釋到真如本性,跟佛陀完全平等,明德就是佛法講的自性、講的法性、講的真如。明明德,這個自性現在不明,我們做的工作是什麼?怎樣叫它恢復光明,那個明是智慧。明德是人人都有,明德就是佛性,明明德就是成佛了,在中國人講成聖成賢。大聖大賢人人都有分!

  「父子有親」這個親愛,這個親愛是性德的原點。現在醫療上講原始點,說這個父子有親是我們性德裡頭的原始點,孝不是哪個教的,這是天生的、自然的。從什麼時候看到?小孩一百天,人生百日真常流露,自然流露出來。你看這個小孩,三、四個月的小孩,你細心去觀察他,他對父母的愛、父母對他的愛是沒有條件的,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自然的。孩子雖然不會說話,你看他的眼神,你看他的表情就看到了。所以它不遠,千萬年前老祖宗看到,我們今天也看到,就在面前,真如本性在哪裡?真常就在這地方看到。所以老祖宗的智慧我們就能體會到,這種真正的愛心,怎樣能把它保持到一生不會改變?這就是想到什麼?這是教學的、教育的源頭,這教育從哪裡興起來的?從這裡就開始生出來。

  所以《三字經》上前頭八句話講得好,「人之初,性本善」。我們在湯池做實驗證明了人性本善,人是很好教的。什麼人來教?要真正能做到本善的人去教,就很容易;自己不善,教人家善,這是失敗不會成功的。所以自己先要把本善找回來,把佛性找回來,然後去教人那就是大公無私,大愛往外面散發,而且這是愛的教育。所以「性相近,習相遠」,從自性來講、從本善來講大家是一樣的,沒有絲毫差別。所以佛說的,大家都是佛,都是聖人,都是賢人,沒有絲毫差別。但是習相遠,習是近朱則赤,近墨則黑,你接近哪些人,他就漸漸變成那個樣子,所以這教育就重要,教育就從這來了。底下一句「苟不教,性乃遷」,所有問題全在教育,懂得教育的,中國人真的是第一,中國老祖宗有教育的智慧,有教育的理念,有教育的方法,有教育的經驗,有教育的成效。中國幾千年來立國不衰靠什麼?靠教學,他真懂這些東西。

  「教之道,貴以專」,這是大學問,是不是要廣學多聞?廣學多聞是可以。但是它不是根本,根本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那一門行嗎?行。一門的目的在哪裡?目的是開悟,佛法裡面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咱們教學的目的在此地。不是廣學多聞,中國古人對廣學多聞是讚歎,但是他有說「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那沒開悟。開悟之後才廣學多聞,沒有開悟之前一門深入,就像樹木一樣扎根。根紮得愈深將來你這個枝葉就愈廣,你沒有一樣不知道,一經通一切經通,一個法門通達一切法門通達。我們要記住,釋迦牟尼佛沒有老師,釋迦牟尼佛講《華嚴》,《華嚴》跟誰學的?講《法華》,《法華》跟誰學的?沒人,自性裡悟出來的。孔子也沒有老師,老子也沒有老師,穆罕默德也沒有老師,能夠說出一部《古蘭經》來。這是什麼?中國人懂得的,是教你自性智慧透出來,是你本有的,智慧是本有的,能量也是本有的,統統是自己自性裡頭都具足的。不要往外求,向外求錯了,向外求是知識,向內求是智慧。

  所以我跟劍橋、倫敦大學的同學談話,我就跟他說,你們搞儒釋道搞中國漢學,你們搞的是儒學、道學、佛學,外國人從這邊念。我說我跟你們學的不一樣,怎麼不一樣?我是從這邊念,從這邊念學佛、學儒、學道,不相同;道學、儒學、佛學,這是世間一種學術,是知識。可是你要是學佛、學儒、學道,那不一樣了,學儒要學成孔子一樣,他是我的榜樣,我要做今天的孔子,做今天的孟子;要學道,我是今天的老、莊;學佛,我是現代的釋迦牟尼佛,才管用!所以我們湯池的實驗,湯池的實驗是被聯合國逼出來的,我們把中國傳統東西做報告,聽的人都歡喜,散會的時候來告訴我,法師,你講得很好,這是理想做不到。你說怎麼辦?拿今天來說你要叫他們相信,只有做出成績來給他看,他看到了,他就相信,他沒話說了。所以我們也是費了千辛萬苦做了這個實驗,實驗做成功了,做成功祖宗之德,這人力做不到的。

  聯合國辦個活動從來沒辦過的,辦了個宗教活動,紀念釋迦牟尼佛二千五百五十年辦這個活動,主題是「佛教徒對社會人類的貢獻」。我們藉這個機會,把湯池的成就在那邊做了三天的展覽,詳細報告。我請蔡老師擔任四個小時報告,另外兩個老師一個老師兩個小時,做了八個小時報告。這全世界知道了,每個國家的大使都想到湯池去考察、去參觀。雖然沒有成就,可是我們知道大概有三十多個人,這都是當時現任大使,用觀光旅遊的身分到我們湯池小鎮,住了三、四天,住最長的住個五天,這就傳出去了。所以現在國際上對中國傳統文化也開始熱絡,開始熱絡這是好事情。《群書治要》是了不起的東西,我們今天在國外介紹給外國人,我不說是中國傳統文化,我說是人類祖先傳統的文化。而保存得最好的,保存得最完整的,在中國的《四庫全書》,《四庫全書》在,確實保得非常完整。

  所以我勸外國人要學文言文,文言文學會了之後,你可以直接去讀《四庫》。《四庫》是祖宗留下來的瑰寶,全世界的人人人有分,這不是哪個國家、哪個民族的,人人有分。希望全世界人都學,我希望三十年之後,文言文是世界上通用的語文。《群書治要》我們今年還有個活動,五月份的時候在聯合國辦一個活動。我準備了一千套送給與會的這些國家大使,現在參加教科文組織的有一百九十五個國家地區代表,所以送給他們,希望全世界人都學。我們有共同的理念、共同的愛心,把這個世界上所有一切衝突化解掉,走向全世界安定和平,我們來做這個工作。所以我是很希望我們國家主席帶頭來領導。謝謝大家!

  主持人:我們衷心感謝老教授的勉勵和致詞,請就座。我們尊敬的淨空老教授在二0一二年就發表,「學習《群書治要》,承擔救世使命」的演講。老人家期望大家通過學習、落實、弘揚《群書治要》,給社會國家帶來繁榮昌盛,給世界帶來和平發展。沒有老人家的真知灼見的倡導,我們很難認識這一部治國寶典,讓我們用最熱烈的掌聲,表達對老教授的衷心感謝。

  主持人:好,我們的開幕式先到這裡,我們先恭請主禮嘉賓先行休息,請全體起立,我們恭送。

  主持人:好,請大家先就座,下面我們播放兩個短片,第一個短片是《群書治要》的簡介,第二個是我們老教授寫的序文,所做的一個短片,請大家觀看,謝謝,謝謝大家。

  一部塵封千年的珍貴古籍,一部和諧社會的治世寶典,《群書治要》穿越時間的隧道,今天正向我們莊嚴走來。幾千年來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縱觀中華光輝燦爛的文明史,出現了多次社會安定和平的興盛時期。唐朝初年的貞觀之治,就是其中華美和諧的一頁篇章。溫總理在國務院參事會上曾談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我以為這至今仍然是至理名言。

  大唐貞觀之治的太平盛況,得益一部用之當今,足以鑒覽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的治世寶典,這就是《群書治要》。誕生於一千三百多年前的《群書治要》,是一部文言典籍,取自六經、四史、諸子百家中,擷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精要,它上始五帝、下迄晉代。自一萬四千多部,八萬九千多卷古籍中,編輯而成,計六十五部約五十餘萬言。因其廣博而切要,太宗日日手不釋卷。然此書至宋初已失傳,《宋史》亦不見記載。所幸清乾隆六十年日人送回中國本土,上海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以此版為底本影印出版。《群書治要》由魏徵等文臣共同輯錄,是成就貞觀之治的思想路線和施政參考。這部典籍會集聖賢治國的智慧、方法、效果及經驗,其思想歷久彌新,是學問與智慧的凝聚,是打開祖宗智慧寶庫的金鑰匙。至此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週年之際,再版印刷意義非凡,實為構建和諧社會的良箴,更是當今國家社會人民的福祉。一位志士仁人凝望蒼穹如是慨嘆,「今人不見古月照,古月依舊照今人」。讓我們懷著一分對古聖祖先,永遠的敬仰與孝感之心,從學習落實《治要》做起,承傳先志,繼往開來,「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雲山蒼蒼,江水泱泱,聖賢之風,山高水長,《群書治要》清淨宇宙,和諧社會再現光芒。

  「《群書治要》序」,《群書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於貞觀初年下令編輯。太宗十六歲隨父從軍,起義平定動亂的社會,戎馬倥傯十餘年。二十七歲即帝位後,偃武修文,特別留心於治平之道,休生養民。

  太宗英武善辯,遺憾早年從軍,讀書不多。鑒於前隋滅亡之失,深知創業不易,守成維艱,在位期間鼓勵群臣進諫,批評其決策過失。令諫官魏徵及虞世南等,整理歷代帝王治國資政史料,擷取六經、四史、諸子百家中,有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精要,匯編成書。上始五帝,下迄晉代,自一萬四千多部、八萬九千多卷古籍中,博采典籍六十五種,共五十餘萬言。

  書成,如魏徵於序文中所說,實為一部用之當今,足以鑒覽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的治世寶典。太宗喜其廣博而切要,日日手不釋卷,曰:「使我稽古臨事不惑者,卿等力也」。由是而知,貞觀之治的太平盛況,此書貢獻大矣!誠為從政者必讀之寶典。

  然因當時中國雕版印刷尚未發達,此書至宋初已失傳,《宋史》亦不見記載。所幸者,日本金澤文庫藏有鐮倉時代日本僧人手寫《群書治要》的全帙,並於清乾隆六十年,由日人送回中國本土。上海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和台灣分別以此版為底本影印出版。二0一0年歲末,淨空幸得此書,反覆翻閱,歡喜無量,深刻體會古聖先賢之文化教育,的能為全世界帶來永恆之安定和平。最極關鍵者,即國人本身必須真正認識傳統文化,斷疑啟信。聖賢傳統文化實為一切眾生自性流露,超越時空,亙古彌新。學習關鍵,端在「誠敬」二字。《曲禮》曰:「毋不敬」。前清康熙曰:「臨民以主敬為本」。「誠與敬,千古相傳之學,不越乎此」。程子曰:「敬勝百邪」。說明修身進德、利世濟民,唯誠敬二字方能圓成。若對古聖先王之教育毫無誠敬,縱遍覽群籍,亦難獲實益。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也。

  過去孫中山先生於三民主義講演中曾云:「歐洲的科學發達、物質文明的進步,不過是近來兩百多年的事。講到政治哲學的真諦,歐洲人還要求之於中國。諸君都知道世界上學問最好的是德國,但是現在德國研究學問的人,還要研究中國的哲學,甚至於研究印度的佛理,去補救他們科學之偏。」

  英人湯恩比博士更云:「欲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靜觀今日世界亂象紛呈,欲救世界、救中國,唯有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能辦到。老祖宗留傳至今的治國智慧、理念、方法、經驗與成效,均是歷經千萬年考驗所累積的寶藏結晶。《群書治要》至珍至貴!果能深解落實,天下太平,個人幸福,自然可得;背道而行者,則不免自招災殃,禍患無窮。淨空深知今日《群書治要》之重現,實有其神聖使命,歡喜委託世界書局重新影印出版一萬套,擬贈兩岸三地暨世界各國、各黨、各級領導共同學習,則和諧社會、大同之治的世界指日可待。欣見《群書治要》重新出版在即,閻初仁者囑余為序,謹以此數語,表隨喜讚歎之意。

  淨空二0一0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於香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