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易經與人生—「變」的神奇(下)  周春塘教授主講  (第四講)  2015/7/19  台灣台南極樂寺  檔名:52-569-0004

  我上個禮拜結束課之後我沒有回家,留在台南玩了一個禮拜,非常愉快,對台南有更深的了解,更加喜歡台南了,真是個好地方!寶城,寶都,首府,文化、民情、風俗都是第一流的,了不起!恭喜大家在這裡生活,真是幸福。我去了好些地方,還包括曾醫師的診所,那個叫做什麼,什麼路?崇德路,對,我們千辛萬苦找到了,見到了曾醫師,真是高興。

  上次談到的一些問題,也許我講得太潦草了一點,也許講得太快了一點,今天我想稍微再強調一下。上次我們談到的是,我的題目是「變的神奇」。這個神奇兩個字其實不必用,它一點都不神奇,只是我們在日常生活裡面很難碰到、見到這樣的東西,有的時候也是覺得不容易了解。可是我假如從一個最新的觀念,一種不同的觀念來看它,說不定會幫助大家更了解這個「變」的原則。

  上次我們提到「變」有兩個原則,一個是自然的,一個是人為的,今天我再來重複一下自然和人為這兩個東西。自然的變化最清楚的就是十二消息卦,大家從第一個子,子丑寅卯一直算到亥,從一個陽爻變成兩個陽爻,變成三個陽爻。大家從下面往上看,這個子是復卦,就是坤卦的第一個爻開始變化的時候,陽爻剛剛開始出現的時候。所謂的復卦就是「一元復始,萬象更新」那個意思,就是時代要變了。所以從這個觀念來往下看,一個陽爻,兩個陽爻,三個陽爻,等等等等,一直到四月,全部變成陽爻,這乾卦就成功了,乾卦就成立了。然後從乾卦開始,陰卦又開始出現了,從一個陰爻變成兩個陰爻,變成三個陰爻,然後變成全部的陰爻,亥時,就是十月,坤卦又出現了。

  這是《易經》變卦裡面最基本的一種變,隨後的一切的變都是根據這樣一種原則上來變的。這個是自然的變化,我們人為沒有力量去阻擋,也沒有辦法幫助它。它從十一月要變成十二月,十二月要變成一月,或者說春天變成夏天,夏天變成秋天,秋天變成冬天,我們毫無力量阻礙它,它有它自己的順序,這就是自然的變。

  那麼人為的變,下面有錯卦、復卦和互卦這幾種變化。從謙卦變成履卦,這是陰陽的對轉,謙卦是陰陰陽、陰陰陰,整個把它翻過來,陽變成陰、陰變成陽,就變成陽陽陰、陽陽陽。這個可以說是一種人為的變化,我們故意要它變,希望它能夠變得更好,或者變出一個新的花樣,變成一個新的意義出來。這種話說起來很抽象,其實我剛剛提到,用最新的自然科學方法來了解。

  大家都聽過一個名詞叫做「基因改造」吧?基因改造就是我們《易經》的變。自然的變化是人類從幾萬年前或者幾十萬年前,甚至幾百萬年前就在開始變化的一個東西,它一年一年、一年一年不停的這樣變下去。所謂變的意思是什麼?由好變成更好,由完美變成更完美,或者由不好而變為好,就是一定有個目的在裡面的,一定有個方向。這種自然變化就是按照人類的需求,或者生物上的需求,一步一步變出來的。當初人住在樹上,一樣有個尾巴,猴子上樹,尾巴擺啊擺牠就上去了。後來人不住在樹上,那個尾巴不需要了,慢慢慢慢就淘汰掉了。這個就是變化,這種變化就是我們所謂的基因的改變,一步一步的改變,經過自然的變化非常慢。這都是上百年、千年、萬年,甚至十萬年、百萬年的一種變化,非常非常慢。

  今天的科學家從自然學會一個技巧,我們能不能幫助自然來變?可以的,假如你真的透徹的了解自然,你可以變得像自然一樣的自然,像自然一樣的有用或調和。今天大家吃了有些基因的食物,早期大家開始吃,後來不敢吃了,因為我們今天的科學家不管他多了解自然,他跟自然還是有距離的,他跟自然配合不到那樣的好。

  自然自己的基因的變化,它是有順序、有次序、有時間,而且一再一再的證明,變得對,它才繼續往下變,變得不對,它就停止了,就不再變。可是這樣十萬年、百萬年的變化,一再證明它是對的,所以人類從猴子慢慢慢慢站起來,尾巴丟掉了,然後站起來,大腦發達了,這是我們經過幾百萬年時間得到一個結果。這種變,用《易經》來說,是一種變化,用科學家來說,是一種演進、演化,就是evolution,evolution其實就是我們《易經》的變,就是那麼簡單。所以大家看變不要以為它多複雜,就因為突然一下講猴子為什麼尾巴丟掉了,好像很難想像這個問題。可是他用十年、百年、一千年、一萬年、十萬年、百萬年的時間來證明,那個尾巴不再需要存在,所以把它丟了。這就是演化的真正的意義。

  今天的科學家想模仿這樣一個動作,他初步成功了,可是今天改造的基因的食物我們都不敢吃,因為會致癌的,因為它不符合自然。我們上次談到的「順乎天而應乎人」那個原則,我們的科學家還沒有完全做到。所以我們要有本領、有膽量去吃基因改造的食物,大概還要很久很久之後,現在目前暫時不要吃它,因為我們科學家對自然的了解不夠。一旦你真的跟自然掛上了勾,跟自然符合在一起,很多東西的確就像我們的錯卦也好、復卦也好、互卦也好,還有我們後來還要再談的卦變也好,是可能發生的。在生理上這種變化,需要很多的時間來證明它對還是不對。

  《易經》有個好處,它談的不是生理的變化,《易經》談的是心理的變化。心理,你我心中有的念頭、有的觀念,自己一反省就知道對還是不對,善惡、是非有的時候在自己的大腦裡面想得很清楚,只是不一定講得出來,可是想得很清楚。這種觀念一部分在《易經》的變化裡面,它一再的推理、一再的證明,發現如此的確可以改變一些事實,這種變就成立了。朱熹所談到的卦變,也是經過許多種種的試驗之後接受下來的,果然變得不錯,他才接受;假如變化了之後,沒有得到如期的效果,他會放棄,會重新改變。這個變是操縱在大家自己的手中,如何操縱,靠你的大腦,你要用觀察的方式,你要用良心、良知來觀察。所以這個可以比生理的變化稍微快一點,也稍微直接一點,你不必問張三李四我這樣變對不對,自己一問就知道;也不必卜卦,我一問就知道,我這樣變對不對、好不好。

  所以《易經》,我的那個德國老師Wilhelm,他就發現,《易經》是第一部著作,說明中華民族是個自由、獨立、有尊嚴的國家。為什麼?就是它尊重人的意志,我決定是什麼就是什麼,可是我這不是偶然、不是無心的決定的;我是一再考慮、一再實驗,一再問自己的良知、問自己的良心得到的答案。當然,你今天可以這樣講,明天你可以換個方式,那再來嘛!一些東西歸零,歸零之後重新來,這是《易經》的不二法門。

  周文王在羑里監牢裡面算卦,他關了十幾年吧?周文王關在監牢裡,他天天無事,就把那幾根稻草擺來擺去、擺來擺去,他得到一些答案,是今天我們還沒有辦法推翻的。這就是變的中間的一個原則,他用自然的原則,「順乎天」;可是第二個原則是「應乎人」,這樣的變一定要適合人性,我能夠接受,你能夠接受,大家都能接受,那個才叫做應乎人。所以「順天應人」是《易經》裡面最高的一個原則,你必須要做到這一點。

  在這個消息卦中間,我們是按照次序,一個陽、兩個陽、三個陽,然後變成六個陽;然後一個陰又出現了,一個陰、兩個陰、三個陰,一直到六個陰都出現。十二個月就是這樣出現的,非常規律、非常清楚。可是人事沒有這樣清楚,人事的變比較麻煩,比較要經過許多的揣摩、許多的試驗,和許多的testify,證明它的確可行,他才能夠接受的。所以所謂的變化,可是不管怎麼樣,變化一定要基於一種特殊的目的,你要把事情變得更好,好的要變成更好,不好的要把它變成好的,不夠完美的把它變成更完美。

  生物界一再證明了,evolution的確就是人類進化的一個最重要的關鍵。人一年一年,他那個一年是我們今天感覺上的十萬年、百萬年那樣一個進步,慢慢慢慢的在那裡進步。《易經》是用這樣同一個原則在做消息卦的變化,在做復卦、兌卦,還有互卦、錯卦的種種的變化。人為的改革,我們不能叫做是evolution,那個不是演化,是人為的。人為的,只是今天因為我們的技術不夠,還沒有達到那個水準,所以我們不敢說這種變化就是完全符合進化的原則,至少我們還在實驗。

  不管你是自然變化也好,還是人為的變化,除了要把不夠好的變成更好、不夠理想的變成更理想之外,還有一個原則是大家不提不知道,一提統統知道,一定要快樂,一定要快樂才做下去。沒有人會把一個快樂的生活變成痛苦的生活,一定是把痛苦的生活變成更快樂,要求善、求美、求完整。所以這種談到快樂的話,那就是屬於人事中間我們人人都能夠懂得的一個範圍。

  談到快樂,我不能不想到兩個人,一個是達賴喇嘛,一個是我的媽媽。我今天先來談達賴喇嘛,第二個來談談我的母親,她的實際的經驗。

  達賴喇嘛最近很少演講,他幾年前,好幾年前,常常演講,可是他不管怎樣演講,他都跳不出一個主題,就是快樂。大家有沒有聽過達賴喇嘛的演講?一定有很多人聽過他,即使沒有聽過他當場演講,一定看過他演講之後發表的文章。他的主題永遠是一個,就是人是追求快樂的。你會找到一個人追求痛苦的嗎?也許有,你去問弗洛伊德,他會告訴你,有的。可是那個追求痛苦的人,是以痛苦為快樂,那是個變態的人,那個我們不去談他。有人是以痛苦為快樂的,有的,這種也不能說太過變態,這是人性的一種。

  總之,達賴喇嘛說的話沒有錯,快樂是人追求的最大的一個原則、一個目標。他家裡曾經養過一個鸚鵡,出家人可以養鸚鵡嗎?他養了個鸚鵡,我看了有一點點訝異。他說他養的鸚鵡,還有一個傭人專門幫他餵鸚鵡。那個餵鸚鵡的人很開心,天天吹吹口哨、唱唱歌,跑去餵鸚鵡。那鸚鵡一聽到那個人唱唱歌、吹吹口哨來了,就喳喳喳喳,嘰嘰喳喳就叫起來,很高興,蹦蹦跳跳的,一上一下的跳,然後就接受那個養鸚鵡的人餵牠吃的東西。有的時候那個養鸚鵡的人不在家,由他來餵,他呆呆的跑過去,撒一堆米,那鸚鵡一動也不動,吃都懶得吃,毫無興趣。他就發現了,他說鸚鵡認識人的,認識那個養牠的人喜歡牠,牠發現我不喜歡牠,或者我對牠沒有那麼大的興趣,所以牠吃東西吃得也沒興趣。很好玩的一個故事,我只是還在奇怪,出家人養鸚鵡幹嘛?

  不過我們古代的寺廟裡面養貓的,有沒有?今天的寺廟養不養貓?養不養狗?有沒有?流浪狗。我看到一個有名的禪師叫南泉,南泉還殺了個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個故事?可見養貓在那個時代,是宋朝還是什麼時候,也滿流行的。一個廟裡面和尚很多,分東廂西廂,有個貓跑出來,東廂人說那個貓是我們的,西廂人說那個貓是我們的,兩家吵得不停。南泉大師跑來,他把貓舉起來,他說這個貓是誰的?東廂人說是我們的,西廂人說是我們的。這個南泉用什麼辦法?他說好,你們中間有任何一個人有機會救這個貓的命的話,你可以把牠救下來;你們不救的話,我把貓砍成兩半,你家一半,他家一半,可不可以?古代的禪宗有這樣的故事,這個故事是我禪宗故事裡面最不喜歡的一個,因為第一個他殺生,第二個他不講任何的道理。他真的,沒人講話,大家都嚇呆了,他一刀把牠砍成兩半。所以這個不但證明當時養貓,還可以殺貓的。這個故事我認為是偏離了正道,不過這是個題外話,不是那樣的重要。

  可是總之,那個達賴喇嘛的快樂故事、快樂原則很感動我。我在美國的時候,他常常演講,他說天下最便宜的事情就是你快樂,你一快樂,你附近的人都快樂。走在馬路上,在美國,大概住過美國的人都知道,大家會說Hi!Hi!,認不認識的人都這樣Hi一聲,而且笑一下,點個頭,擦身而過。台灣不大有這個習慣,台灣真正講,人家踩了你一腳說不定都不說一句對不起。在美國絕不可能有這樣的事情,早早他就給你笑咪咪,給你點頭了。達賴喇嘛說,像這樣的生活,是最便宜的得到世界和平的一個根本。太容易了,只要你心中開放,你對人家友善,你對人家笑一下,這個世界馬上就太平了,這個世界馬上就和樂。所以他認為快樂是治理天下的不二法門,而且是最便宜的、最基本的,人人都拿得出來的東西。這個快樂的確是有道理的。

  我今天所談到的這個快樂,在變中間也是個原則。假如一個變變得不好,變得大家愁眉苦臉,當然就不再變了。一定要每個變都被大家接受,或者不被接受,我改變之後,第二個變化大家接受。如此慢慢慢慢下去,這樣的快樂的累積,才把這個變化的結果變成有意義。所以快樂的原則在《易經》裡面也是個非常重要的原則。

  第二個我想談的是我的母親。我第一次來這裡,我們的胡總幹事就介紹了我跟我母親的一個特殊的關係。在她懷我孕那一年,她肚子特別大那年,她擔心是雙胞胎。醫院都說,假如雙胞胎,我不給你接生,早期的醫藥很差的,他不會處理特殊的問題。所以我的母親天天擔憂。有一天,我們當時住在南京,住在,有人去過南京沒有?是南京蘭家莊蘭園十六號,我就在那裡出生的。我們那個家還不錯,是個磚頭房子,日本人打到南京來的時候,所有的房子都給他打掉,我們那棟房子留在那裡,留給軍官住,軍官住在我們那裡,不但沒有打掉,還修飾得更好。所以我們抗戰勝利之後回去,還住到那個地方。所以我親切的感受到了蘭家莊蘭園十六號,我母親遇到地藏菩薩那一幕。

  有一天,我們前後院都有門的,前後院的門都是關的,突然一個老和尚到她院子裡面來,跟她「阿彌陀佛」。她當時還不信佛,她也不念佛,也不知道阿彌陀佛什麼意思,反正總之也就跟他鞠個躬,表示一點善意。那個人說:「我來化緣。」她說:「我沒有錢。」他說:「我不要錢,妳能不能…」當時還沒有談到化緣的問題,他先告訴我的母親,他認識我的母親,而且知道她叫什麼名字,而且知道她的丈夫叫什麼名字,知道她的…我是老五,她已經生了四個小孩,四個小孩的名字他都講得出來。當時我們家有個傭人,他說:「你天天在這裡晃來晃去,大人小孩的名字你當然都知道,算什麼東西!」他說你還是走吧。他說我們先生回來會把你趕走的。那個時候我父親也不信佛。

  可是後來那個老和尚很有耐性,他就開始講,跟我母親說:「妳的擔心,我告訴妳,妳不要擔心,這個不是一個雙胞胎,是個個子比較大的小孩,比較胖,是個男孩。他生下來也不會哭、也不叫,他平平安安的,妳絕對沒有事。」而且講了幾月幾號會出生。那個時候是民國二十四年,我是九月出生,他是七月來的,他說還有兩個月妳就要生了。果然生下來了。果然我一聲不吭,也不哭,不但當時不哭,四歲之後還不會講話。那個老和尚講了,他說這個小孩生下來很安靜,是沒有意想到的安靜,一般小孩一定會哭,這個小孩絕不哭。我後來知道為什麼,我在肚子裡看見那是個老和尚是個菩薩,嚇死了。

  那個時候他才跟我母親說,他說:「我是九華山來的。」他手上拿了個金冊,燙金的一個本子,上面「九華山」橫寫,「地藏王菩薩」直寫,她看見了,「九華山地藏王菩薩」。他說我是九華山來的,他說妳願不願意給我們寫香油一百斤。那個時候我母親不信佛,我父親也不信佛,我母親還被人家騙過。她說,一聽到人家要寫錢,嚇得不得了。她說:「老和尚,這樣好吧,一百斤太多了,你接不接受二十斤?」那個老和尚說可以的。就把它寫下來了,用一張紙條寫下來,「周楊慧卿奉獻香油二十斤」。然後他說妳能不能點把火,他把它燒掉了,那張紙燒掉。他說:「好,地藏王菩薩在九華山知道了。妳隨時有空去,把妳的名字寫上,去送這二十斤油。假如妳親自來,我親自來接妳;假如妳是請人來,我會有弟子代表來接妳。」不久抗戰發生了,她再也沒有時間,她從來就沒有時間去過九華山。所以非常的遺憾。

  她後來慢慢慢慢學佛,回想當時的種種的言談舉止,發現這就是地藏王菩薩。他進來的時候就穿著袈裟,頭上戴著僧帽,佛珠從領子一直拖到地上,兩個袖子都是佛珠,都是垂地的佛珠,非常莊嚴、非常特殊。她同意捐獻之後,他就離開了。我們家的傭人送他到門口去,門打開送他走。不久那個傭人跑回來,他說:「太太,太太,不得了了,那個人一出門就不見了。」就是這樣一個故事。當時她說,好在我丈夫不在家,否則我丈夫知道我捐了二十斤油,又要罵我了。總之,她就忘掉了,這件事就忘掉了。過了很久之後,她開始學佛,開始皈依三寶,懂得什麼叫做阿彌陀佛,懂得什麼叫做皈依三寶。她慢慢回想起那個記憶來,她知道她錯過了一個大好機會,那個就是菩薩,就是地藏王菩薩化身來跟她,結緣她、導引她去學佛的。

  我母親,我談這個是什麼目的?我母親是個天生很快樂的人,她走到哪裡都笑嘻嘻的,喜歡跟人家說笑話,走到哪裡大家都高高興興。她認為天下沒有難事,她什麼事都會做,都能夠處理。不能處理的事情她念阿彌陀佛,請菩薩來幫她忙。所以她一生其實很苦,可是她一生沒有任何障礙,也沒有任何的抱怨。這完全符合《易經》所說的無咎那個觀念,不要做錯事,沒有後悔,就是最大的快樂。所以我母親天天歡天喜地,我覺得是一個很難得的例子。她是學淨土宗的,她對淨土宗終身奉獻在這個觀念裡面。她對人、對動物都非常的好,非常的友善。

  大家還聽過她大悲水的故事,她還救活過很多人,不但救活人,還救活一些狗。有個狗,天天在那裡發瘋一樣,要想咬人,正好牠家主人是個中醫師,開了個診所,這個狗一旦咬人,誰還敢到他家來看病。所以他不久之後發現他的生意要中斷了,他就表示這個狗非殺掉不可,因為他生計受到問題了。我母親知道之後勸他,她說:「你暫時不要殺牠,讓我來想辦法。」她有一天就偷偷的到那個狗住的窩裡面去,摸住狗的頭,拍拍牠,拍拍牠身體,她說:「狗啊,你不要太亂搞,你的主人養你不容易的,你還跟他作亂嗎?你還搗亂他的生計嗎?他沒有辦法過活,你就活不下去了,你要好好的聽我的話,改變你這個習慣,不要去亂咬人,你喝一下我給你帶來的大悲水。」那個狗喝了,喝了之後果然安安靜靜一吵不吵。那家中醫師的病人又開始回來了。那個中醫師覺得很奇怪,問我媽媽,「妳做了什麼呀?」她說我什麼也沒有做,我只是請牠喝了一點大悲水。

  這個事情過後還不算,不久之後這個狗,我們就住在中醫師的樓上,我們住在樓上,那個狗上樓來,我媽媽每天早晚都念經的,牠早晚都來坐在門口聽我媽媽念經。她覺得非常奇妙、不可思議,這也是她快樂的一部分,她非常高興,她為這種人與人中間的交往、人與動物之間的交往感覺到非常自然、非常自如。每天沒有任何理由會造成她煩惱的,凡是煩惱,走不通的地方,她一定會想辦法解決,解決不到的地方她就去念佛,求佛保佑。這樣的一種快樂的生活,我覺得是值得推薦、值得大家重視的。每個人快樂起來都有這個力量,每個人快樂起來都會改變自己,甚至改變社會。就像達賴喇嘛所說的一樣,只要你開心、你快樂,世界太平、世界大同馬上就出現了。快樂的力量就是如此的強大。

  說到這裡我要提到,其實快樂也是佛經裡面一再強調的事情。大家讀了很多佛經,我看到一部是《無量壽經》,裡面的第三十二品,就是寫的「壽樂無極」的一個記錄。在這一品裡面,佛陀清楚的告訴我們,快樂非常非常的重要。不過唯一他說的快樂跟我們快樂不同的在哪裡?佛所說的快樂是一種絕對的、無限的快樂,而我們所說的快樂是一種相對性的、是有限的。我們是凡人,我們正在修鍊中,這裡的人都是修行的人。修行的目的是什麼?就是要放鬆自己,走向一個快樂的極樂的世界。這是第一步,修行指的是第一步而已。這種為快樂的追求,為快樂理想的追求,是我們人人心中都存在的一個念頭。

  佛要我們去談快樂,可是要我們追求絕對的快樂,我們目前很難做到,可是我們正在努力。可是佛經一再也告訴我們,我們所得到的快樂,包括達賴喇嘛的快樂,他跟小鳥在一起的快樂,都是相對性的。假如小鳥有一天打開翅膀,給他嘰嘰喳喳歡迎他,他就開心了,可是這個還是相對的,不是個絕對的快樂。我母親的快樂也是一種相對性的快樂,在不圓滿的社會裡面,在不圓滿的人事中間,她得到了圓滿的回應,她得到圓滿的感覺,她覺得很快樂。可是這都是所謂的現世的快樂,而佛經告訴我們,一切這種現實的快樂都是會變的,不是永恆的、不是永遠的,都是相對的。而一切變的就不真,假如不真,很簡單,就是假,我們能不能接受這個觀念?我們可不可以接受這個觀念?我們今天的快樂難道都是假的?可以這樣想,因為根據佛教的觀念,它要你更上一層樓,不要滿足於眼前的快樂。

  這個是談到最高的原則,我們一定要知道,有層次的問題,你快樂了可以更快樂,更快樂可以再快樂,再快樂可以得到一個無限制的、沒有任何約束的一種快樂,那個叫做解脫,那不再叫做快樂,那個叫解脫。可是做人是一步一步來的,不會一步就跳到那個階段。我們今天在座的還有很多年輕人,都在現實的社會裡面,面臨需要處理許多的問題,在變中間求變得更好,求變得更快;或者在不變中間求它一種必須要的變化,可能對你有所幫助的變化。我們還是在退而求其次的在接受一種相對性的快樂,這是人性的特色。《易經》所談到的快樂多半也是這方面的,可是它有幾個卦專門談快樂,是一種絕對性的,回頭我們會談到,有個兌卦是專門談快樂的,一個豫卦是專門談快樂的。

  上次楊靜雯師姐還提到諸葛亮的快樂,好像是從剝卦跳出來變成小畜的一種跨越。所以這種卦的詮釋有很多種,有很多的看法,假如你對人事有特殊的了解,你看每一個卦,你都會很動心,因為它在變化中間找到一些很微妙的、你難以理解的東西。可是你能不能接受,是你自己一再思考的問題,讀《易經》不能像讀《紅樓夢》那樣草草了事,一頁一頁翻下去,看到精彩的時候拍桌大笑,或者那樣拍桌子痛苦,沒有這回事情,它是一種沉思的、一種反省式的理解。

  所以這種變是個非常微妙的一種變,我們所謂的快樂,假如說從佛經的觀念裡面來是相對性的,我們難道就要不接受這樣的快樂嗎?我們還是要接受,這是它的第一步。走到解脫的快樂,相對的快樂仍然是你很需要經過的一個步驟。假如你這一步都沒有的話,你大概解脫還遙遠呢,說不定還沒有希望呢。一定要感覺到、理會到快樂在你的周邊生長,快樂在你附近慫恿你、推動你行動,這個時候你的力量開始出現了。

  所以佛教那種觀念我們可以參考,可是在目前的階段裡面,我們不妨把它放在第二步來考慮。它所看到的是空是無,它所說的真是假,我們在原則上都同意這個觀念,可是在理解上,我們必須要有層次的分別。因為我們究竟是凡人,凡人跟聖人突然見面,會有很大的衝突。像我母親見到的地藏王菩薩,地藏王菩薩是化身出來的,是化成一個人的樣子。他假如真的用神光出現的話,我母親大概立刻倒地,倒斃在地上,不可能活下去的,因為凡跟聖中間有很大的距離。

  我前幾天去奇美博物館,看到一個雕刻,我非常感動。有一個天使從天上下來,愛上地上一個凡人,這個凡人也很喜歡這個天使,這個天使是化身成一個凡人的樣子。他們相愛了之後,這個女的說,感覺你好像有點特殊,你能不能把你真面貌給我看,你究竟是誰?這個天使拗不過她的懇求,把他背上的翅膀啪閃出來。這女的一看見,發現他是天使,立刻倒斃死掉了。因為凡跟聖不能直接的接觸,一定要間接的,一定要透過一個媒介。可是那個雕刻雕得非常好,他在這個女人死去之前接受這個天使的愛的一剎那,雕刻了一個像,那一剎那就是永恆,因為這個之後,那個女的立刻倒斃死掉了。像這種故事是我們東方人不大講的,西方人非常在乎人跟人的關係。你跟我地位相差太懸殊,我沒有辦法跟你直接來往,你一定要化身,變低、降低你自己的身分;或者我一定要抬高我自己的地位,盡量的勉強把自己抬高來跟你配合。地位相差太懸殊,沒有辦法溝通、沒有辦法了解,尤其是凡跟聖之間,那是生死交關的地方。

  所以當我們接受凡人的幸福、凡人的快樂的時候,我們要知道有個更高層的幸福、更高層的快樂在那裡等待我們。不要滿足於眼前的小小的快樂,不要把眼前那點小小的快樂認為就是永恆的快樂。把這個觀念抓住,佛教的力量就開始產生,我們從這個地方重新踏步、重新開始。

  在這裡,我在想跟各位,還有我剛剛說到這種凡人的快樂,為什麼我們還在喜歡這樣的快樂?甚至依賴這樣的快樂?因為這種快樂之所以可樂,是因為它代表一種希望。即使不是絕對的快樂,可是它給我看見一個光亮、給我一個方向,它能夠讓我根據這樣一點點的光亮、根據這樣一個方向窮追猛打往下走,這是希望,也是熱情。一個人不可能沒有快樂,因此也不可能沒有熱情,這是非常重要的兩個東西。我們要得到解脫,要靠這個東西,它是第一步,初步如此,一步一步往下走,我們遲早會達到我們所要的理想。人都是在這種希望中討生活的,尋找安慰的。所以大家不要自艾自怨,覺得好了不夠好,快樂了不夠快樂。想到《易經》那個卦變的原則,你能不能想辦法在某種基因上面找到真正的要害,把它做一點點修改?你會改過來的,你會變的。

  大家都讀過西方的那些童話,小學的時候誰沒有讀過安徒生的童話,那個醜小鴨變天鵝的故事,還有灰姑娘變公主的故事,Cinderella becomes a princess。那種故事大家愛得不得了,其實就是神話、是童話,可大家都喜歡它,為什麼?它代表一個希望,它可能實現的。假如你沒有這個希望,連這種念頭你都沒有的話,你真的是太可憐了。所以人在相對的觀念之下,接受相對性的快樂,接受有限的快樂,是我們不得已的一個處理,可是也是我們唯一的辦法,可以終於有一天跳出去得到解脫的一個保證。

  在這裡,我們不妨來讀一段列子的文章,我在我的PowerPoint裡面,列子。列子是比莊子稍微早一點的人物,他談到快樂,這是他對快樂的一種認識。一定有人讀過這篇文章,我們不妨在這裡很潦草的再讀一下。《列子》是個書名,「天瑞篇」是它的第一篇,它第一篇就談,所謂的天瑞,就是天象、自然。列子是道家初期的一個哲學家,道家最重視的就是逍遙,所謂的逍遙就是快樂。我們看他所認為的快樂是什麼?他是講孔子的故事,他說孔子有一天在大山裡面遊玩,看見個老頭子,名字叫「榮啟期」。「行乎郕之野」,郕是古代的一個國家的名字,今天山東有個郕鄉,大概就是這個地方。那個人穿著鹿皮,早期都是打獵謀生的,他穿的衣服是鹿的皮,然後用鹿皮剪成一個帶子,當成皮帶綁在身上。他在那裡「鼓琴」,彈琴來唱歌,唱得高興得不得了。

  孔子跑去問他:「先生所以樂,何也?」先生你這樣快樂一定有你的道理,你的道理是什麼?「對曰」,榮啟期回答說,「吾樂甚多」,我的快樂可多了。「天生萬物,唯人為貴,吾得為人,是一樂也」。他第一個快樂,是天生萬物,人為萬物之靈,他當時是在列子時代就有這樣的觀念,人為萬物之靈。天生這樣多的事物,而人是最可貴的一種動物,而我貴為人,我當然快樂。這是我的第一個快樂。

  他的第二個快樂是,「男女之別」,有男有女的社會裡面,這是中國古代的社會,大家看了不要覺得有偏見。因為這是三千年前的世界,跟我們世界完全不一樣。今天男女不但完全平等,今天好像女人已經超過男人,已經跨上來了。因為這個時代是母性社會脫離之後不久的一個社會,男人統治這個世界的歷史還剛剛開始,男人特別感到痛快,所以他「男尊女卑」不停的談。不但中國如此,整個世界都是如此的,整個世界你去讀它的古代的歷史,都是以男為貴、以女為輕。他說我在萬物中間,我是男人,我幸而不是女人,這是我的第二個快樂。

  第三個快樂,「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襁褓者」。這句話什麼意思?人,有些人生下來,沒有看見太陽,沒有看見月亮,這人活不到一天、活不過一個月就死掉了,夭折的。「有不免襁褓者」,有人還在媽媽用尿布把他包在身上的時候,已經活不下去了,還是個小baby的時候、還是個infant的時候就死掉了。所以就是有人的命很短,而我呢?我快活到九十歲了,是我第三個快樂。

  他知道他很窮,可是他說窮人其實是讀書人,這個「士」就是讀書人,一般的讀書人,從古到今就沒有有錢過。他說貧窮是士人向來有的一種命運,這個是可以接受的。而死是人的終結,我現在窮而還活著,我現在還沒有死,還活在這,還能夠唱歌,他說我有什麼好憂慮的?換句話說,我的快樂是十足的,我的快樂是充分的,沒有任何理由我會不快樂。他這三個理由,再加上後來窮他認為不是問題,還活著,認為他是不得了的一種驕傲,所以他說他的快樂在這個地方是完全建立起來。

  孔子聽了之後,他說了一句話,「善乎」,太好了,太棒了,「能自寬者也」,這句話講得很好,他沒有讚美他,他只說他能夠把自己放寬、放鬆。一個人能夠把自己放鬆、放寬,就是要成功的第一步。他說你是個能夠安分守己,也能夠安慰自己的人,了不起。他這個「善乎」就是說,在這方面我對你做最高的讚美。

  大家看到列子對快樂的詮釋,有沒有什麼意見?有什麼想法沒有?你覺得他講得對嗎?你們對列子的看法怎麼樣?這個當然不是,榮啟期有沒有這個人我們不知道,總之這顯然是列子,列子是戰國時候的一個人,他的名字叫列禦寇,是確有其人。你們覺得他的想法對不對?對不對?有道理是不是?好,有沒有人覺得有反對意見的?一個人有這樣幾種快樂,我們大家想一想,為這個問題再想一想,他這種三個條件,你能夠滿足嗎?生為女人,今天二十一世紀,生為女人比男人更貴,所以也是應該快樂的。

  剛才列子提出來的問題,我在休息的時候跟張院長談到這個問題,他有一個很寶貴的意見,他說這個話說對了,在某一點上說對了,因為人身難得,人身難得,的確是應該高興的。還有沒有別的意見?對列子所看見人生的快樂。能夠得生為人,又得生為男人,又得生為壽者,他活到了九十歲,雖然窮一點,可是活著,還在呼吸,就覺得滿幸福。這是一個現實社會裡面的確被很多人羨慕的一個對象。不錯,列子說得有道理,這篇文章在中國傳統文字裡面很有名的,我們凡是要談人的快樂,常常用這篇文章來做例證。

  不過,我們今天談一下莊子,莊子對這個不滿意,為什麼?我們再看下面一篇莊子的文章,下面一段是「莊子眼中的列子」。我們先順便談一下莊子跟列子這兩人的關係。《列子》這本書有很多人說是偽書,是後來假造的,這一點我們還沒辦法證明。不過總之,列子的觀念要跟莊子的哲學相比較的話,是有前後的差異。我剛剛講到的快樂有層次的,有初級的快樂,有中級的快樂,有上級的快樂,還有更高級的快樂,還有絕對的快樂,很多層次。列子是在某個程度上面說,在莊子的眼光中是比較低下了一點,為什麼?我們先讀莊子這一段文章,這段文章是在莊子的《逍遙遊》裡面看見的。

  他說:「列子御風而行。」你看這個列子的畫像,就是描寫莊子所敘述他的那個樣子。列子的神奇在什麼地方?他可以不要走路,我們要坐車,他不必坐車,他只要風一來,袖子一打開,他就飛上天去了,他會這樣的。這是神奇了。你看他那飄飄欲仙的樣子,就是當時大家對列子的印象。莊子也知道這個故事,所以他第一句話就說「列子御風而行」,這個話充分的表現了當時列子給人家一種神奇的感覺。我們走路其實很辛苦的,坐車,可你要買得起車才行,他根本不需要這些,他只要袖子一張開就飛上去了,要去哪裡就去哪裡。好,我們現在回到莊子。

  「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泠然是什麼意思?這個不是冷,冷是兩點水,泠是三點水,泠是飄飄然的,很輕鬆的、很輕妙的,就飛上天去了,真是棒啊!列子只要風一來,飄飄然就上天去了,真是棒啊!他上天去可以多久?「旬」是十天,旬,十天再加上五天,十五天之後才跑回來,他在天上遊可以遊十五天之久。這個人在當時是個傳奇人物,至少大家對他非常的羨慕、非常的尊敬。

  可是莊子下了一個批評,他說「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他說這個人,用求福的心理來說,他並不很積極。「數數然」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很積極的、很有毅力的,往前衝的。不是那樣一種人,他很被動。他雖然「免於行」,他雖然可以不要走路,可是這句話下面那句話非常重要,「猶有所待也」。他待什麼?他待的是什麼?風,他要待風。不起風,他袖子張開了也沒用,風來了,他一張開袖子,他就上天了。所以他是要等待風才能夠行動的一個人。他的問題就出在,他的行為,他雖然能夠可以不需要走路,可是他能夠飛的條件是他不能控制的,是風。風來了,他可以上天,風不來,他還在地上,跟你我一樣,像螞蟻一樣,慢慢的爬,還是個凡人。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著,彼且惡乎待哉!」這個寫得太好了。假如說他能夠乘的不是風,而是坐上天地萬物的靈性,而統御了六氣,什麼叫做六氣?六氣就是陰、陽、晦、明、風、雨,自然的變化。他能夠抓住天地的精神,掌握自然的變化,這個時候他在無窮的空間,不要十五天就回來,他可以是一百五十年都可以不回來的,在宇宙間虛無縹緲的世界裡面,永恆的、永遠的快樂下去,永遠的行動下去。這樣的人還要等待什麼呀?要等待風嗎?一旦要等待風,你這一切的魔力都消失掉,都變成零。你是一個神人,一旦風不來,你就變成個凡人,這還算是神人嗎?這樣的快樂還能夠認為是一種絕對性的快樂嗎?

  所以莊子下了結論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至人,一個最高的人是沒有我的,這就是佛教所說的,我執他絕對放棄了,他沒有我執這個東西。一個神奇的,能夠夠得上稱為神奇的人是無功的,他是無為而無不為,不居功的。一個聖人無名,什麼叫做無名?他跟自然結合在一起,他能夠發揮自然的力量,自己在自然中間消失掉了,這才是聖人。所以無己、無功、無名的人,這個才是一種絕對的快樂,才能超越一般世俗人所看到的一種所謂的相對性的快樂。

  這種表現、這種思想,對列子來說的確是一大進步,列子假如看到這段文章,他會很慚愧的。因為他的神奇被莊子一語道破,原來不足為奇,而且不足為貴,而且幾乎是一種自欺欺人的神奇。快樂不能自欺欺人,要真的,要拿得出來,要能夠證實,而且能夠持久。不能風來了你才是神仙,風走了你就是凡人,這個任何人都知道,談到逍遙,談到自樂,是有分寸的、是有距離的。所以列子跟莊子中間的距離,在這兩段話裡面看得一清二楚。我剛剛第一段話,上堂課問列子的一篇文章大家的意見,那個是一般人可以說是快樂,可以被這種小小的快樂得到滿足。不過談到絕對的快樂,用佛經的觀念談到這種絕對的一種沒有限制的快樂,那列子差遠了,還需要努力。莊子比他高明多了。

  在這個地方,我無妨再提一下莊子的思想。前天我去奇美博物館,我非常欣賞許文龍的作為,他就是我們一般人所說的、最羨慕的有錢還有文化,的確不容易。有錢的人多半把錢移交給他的子女去了,子女打破了頭搶他的錢。他的錢從來不想到送給子女,他說我送給他們害了他們,他們不再努力了。許文龍自己就是個窮小子奮鬥出來的,你為什麼不去自己奮鬥,你要我的錢幹嘛?很好,他的幾個子女都懂,他說我們不要任何錢,爸爸你要做什麼你做什麼,我們自己會來。所以他說他把他的錢用到哪裡去?他說賺錢很難,可是花錢更難,他有幾十億,他不知道要怎麼花,他想來想去他不知道要怎麼辦。他說任何有錢人最大的痛苦就是不知道怎麼花。他想了一個好計策,他開醫院、開博物館,把他什麼錢都吸收進去了,可是他很快樂。他知道我死掉之後,我有個東西永遠存在這個世界上的,一個是他的醫院,還有就是他的博物館。了不起的一個人物。

  他非常喜歡莊子,他對莊子讚美得無微不至,他用兩個很簡單的話解釋了莊子。他說莊子是個能夠看得見,所謂的從相對性中間認識世界的一個人物。他這個觀念其實人人都知道,可是被他這樣一講,我們的確感覺到,莊子所看到的快樂跟一般人是有一點點不一樣,他非常輕鬆。善惡、是非、壽夭、窮富,在我們要花一生的力量去爭取、去分辨,他一眼就把它看穿了,這個東西對他完全是透明的,可有可無,可以東也可以西。這種所謂的相對性,是莊子哲學裡面最突出的一點。

  他引了一句日本人說的話,他說花會開會香,也會謝會落,這是無常。萬物都在這個無常中間生活,可是你假如能夠看穿無常,你就超越了無常。所以一念之間把整個世界、把整個宇宙都變掉了,這種變可大了。我們談《易經》的一點,一個爻,一個爻的變化,其實那是小麼麼的事情,不重要的事情,你真正重要的是把整個宇宙把它變掉,你有沒有這個本領?有,慢慢來,不要急。就是你要懂得怎麼樣變,你要懂得自己,也要懂得宇宙;你要懂得個人,也要懂得世界。在這種智慧的照耀之下,我們可以走到任何一個地方去,我們可以改變任何一個狀況,千萬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我們就在這個變中,就抓住了變的這種神祕,我們就抓住了宇宙的精神,我們跟宇宙其實很多地方很相通的。

  大家有沒有聽過心電感應這樣一句話?我們跟大自然,甚至跟佛陀,中間沒有距離的。我上個星期,上一次提到時間跟空間,談了宇宙除了地水火風這樣一種結構之外,還有另外一種結構,宇宙是由時間、空間、質量和能量構成的。空間當然就是物質,物質是一種能量,可是時間,由於它可以壓縮成零,可以沒有距離,也可以擴大成無窮大。我們現在要到Neptune星球去,Horizon太空船要走一年的時間,光速的速度還要走一年的時間。這只是我們的宇宙的世界而已,在超越我們這個宇宙的世界,不知道要多少個光年才能夠達到。所以時間,我們用我們今天的時間的觀念來看,我要從這個宇宙系統走到另外一個宇宙系統,中間可能差一個光年,或者十個光年,甚至一百個光年。可是你假如懂得所謂心電感應,你懂得所謂量子的這種變化,一剎那就到了。一剎那之間,你就從這個地球跳到那個地球去了。

  我們說菩薩會變化、會現身,根據這個原則,一點都不奇怪,他說來就來、說走就走,中間沒有時間的需要。因為時間對成道的人來說是零,他把時間壓縮成零。我們一般人可以把它放成無窮大,我們一般人在這個無窮大和零之間搖擺不定。我活八十歲我已經高興得不得了,有人活了八十歲,他也覺得也還滿意,所以時間的觀念每個人都不一樣。所以當時間可以壓縮,也可以放大,可以是無窮,也可以是零的時候,它是什麼?它是一種能量,它是energy。Energy就在你手中可以操縱它,一個最好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就非常懂零跟無窮大是什麼意思。在這兩者之間,人能得到的的確是跳躍無邊的,隨便來隨便去。佛菩薩的行動自由,在這個地方完全得到了證明。而這個神祕,我們人人都可以有的,只要你能夠鑽進去,只要你用你的智慧,用你的誠懇。誠心非常重要,《易經》一再談這福字,那個福字就是誠懇,誠懇幾乎是一切變化的根本所在。你假如沒有誠懇,你算命也不必算,你推測事你也不必推測,你甚至不會了解自己,一定要誠懇。

  所以在這種觀念之下,時間、空間都是能量的話,它又變成一個東西了,它可以是零,可以是無窮大,它可以在任何狀況之下產生任何的變化。一個人假如真正要自由,列子的自由、列子的快樂的確是小巫見大巫了一點,我們是從絕對觀念來說。相對來說,他有他可取的地方,很多人在這種快樂中間過了一生,非常滿足,死去的時候,「謝謝老天,我過了一生太平的日子」。不壞!可是從高一層次的人,一個智人、或者一個神人、或者一個聖人、或者菩薩來看這個東西的話,他看得很清楚,這是個低層次的快樂。你可以不跳,因為它是一種快樂;可是你可以跳,完全跳出來,抽身脫離這個環境,走到完全不同的一個新的世界裡面去。所謂的變化,在這中間產生了無窮的妙用,也得到了無限的意義。

  我們之所以願意戰戰兢兢努力的來追求一些知識、來了解一些問題、來研究佛法,或者是來讀《易經》,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夠找到那個Key、那個鑰匙,打開這個門,立刻世界開了,新的世界開放了。這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是我們如何來準備,如何來運用自己的能力、運用自己的智慧,來達到這樣一個特殊的境界。

  人不會侷限在一個小地方的,人的生命是無限的、是無窮的,活多久不重要。所以那個榮啟期活了九十歲那樣高興,我也為他高興,我希望我能夠活到九十歲;可是假如活不到,沒有關係。你過了一天的快樂,那一天的快樂是紮紮實實的,一點都不虛假的快樂,而且那個快樂是往解脫走的一個道路的方向。它是個里程碑,可是是往前走的一個暗示,表示你已經走到這個地方,不錯,榮啟期我給你鼓個掌,你過得不錯,可是你還可以再往前走。

  莊子就比他超越了很多,這種所謂的超越,我生活中間本身的變化,就是我們今天所談到的《易經》的變化的真正的目的,它要你懂得這種變化的道理、懂得變化的原則,然後如何運用它。這個讀書才有意義,這個讀書才沒有白費。很多書我們讀完都忘掉了,即使記得,也只是一種書本上的知識,沒有拿到實際生活裡面來做個實際的運用。

  我在學校裡待了一生,我非常知道讀書的好處,也非常知道讀書的壞處。很多人,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在那裡天天讀書,那是所謂的讀死書,死讀書,還有最後一句話非常重要,讀書死。很多人在這個生活裡面兜圈子,我幾乎在這圈子裡面要讀書死了,我突然後悔了,我突然發現了讀書不是唯一的辦法。讀書幫助你思考,對的,值得用心,可是它不是唯一的方法,而且是眾多方法裡面說不定最笨的一種方法。

  我碰到很多人沒有讀過書,許文龍他只讀過高中,畢業還是最後一名畢業的。他對讀書並沒有特殊的領會或成就,可是他知道他喜歡思考,他喜歡解決問題。所以人有許多的方面可以發揮你的才能,運用你的智慧做種種的變化。天下的變化不知道有多少,你只抓會一個、二個,那榮啟期抓到了三個就高興得不得了,可是世界上的快樂的方法有上千上萬種,就看你如何去抓它。

  這種快樂的追求是沒有止境的,佛法要我們追求無限的快樂,不是相對的快樂,是告訴我們不要滿足於眼前的小小的快樂。不是說要你不追求眼前的快樂,眼前的快樂很重要,因為我講了,這是一種里程碑,告訴你已經走到這個地步了,你還可以往下走。你上了一層樓還可以上第二層,還有三層、四層,有無限的層次讓你去翻的。這種快樂愈高,你的智慧愈深,你的智慧愈深,你的逍遙愈大。時間觀念在這個觀念之下愈來愈小、愈來愈小,最後變成沒有了。一個人在時間的觀念變成零的時候,你真的變成神仙,你真的逍遙了。莊子就有這,你讀他的書你就會感覺到,時間對他完全不重要。我們常常看手錶、看日曆,這表示我們心中有所牽掛。在時間變成零之後,這種牽掛也就沒有了,這種自由、這種解脫也就自然而然的產生了。

  所以這中間沒有任何的神奇,我上次講課的題目是「變的神奇」,其實那個神奇兩字弄得不恰當,它不神奇,它是個自然的現象,只要你運用得好,它是當然如此變。我們當然會從榮啟期變成列子,從列子變成莊子,莊子還可以跳到佛的境界。這種境界是無限制的往前延伸的,這前面是無窮大。在這樣無邊無際的大海中間,我們如何來找到自己的智慧,如何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來做為我們解脫的第一步,這是靠我們自己的努力。我們大家修行,大概這是第一步,去追求這個東西。

  這裡我還想順便提一下,我對許文龍崇拜得不得了,可是他有一句話我很不滿意,我不同意。他因為非常喜歡莊子,他說了一句話,批評孔子,我覺得他看錯了。他為什麼不喜歡孔子?我念一下他的文章:「我的思想本來就很接近莊子,也受到莊子影響很大,在莊子的思想裡,把事情看得很簡單的。所以他會笑孔子是假仙。」假仙是什麼?他說他是假仙。莊子說過這句話嗎?沒有說過,他編出來的。「他會笑孔子是假仙,是魯國的巧偽人」,巧的,很靈巧的一個假人。「滿口善,卻不知道有惡方有善」。這句話有人同意嗎?同意是吧?好。有沒有人反對?我反對。

  孔子滿口善是對的,他沒有看錯,可是孔子為什麼要滿口善?大家有沒有人知道,孔子為什麼要滿口善?因為他看見太多的惡了!惡不需要你鼓勵的,我鼓勵善是必須的,因為善這是一個要推動才會前進的。惡你不要推,水一打開,它就往下流,還要推動嗎?還需要聖人來幫你解釋什麼叫做惡嗎?他看見了太多的惡,遍地橫衝直撞,而善看的很少,看不見。所以他滿口講善,告訴你,善也在這裡,善也在這裡,惡雖然在這裡,可是善也在這裡。注意善這個東西,善需要人家提倡,而惡不需要,心中都有惡,說惡就惡了,我哪裡需要孔子來教我怎麼樣去做壞事。可是要做好事,要孔子教育、要佛陀教育,要善知識、要聰明人來教育。

  所以孔子把善看得這樣重要,完全是因為他看見了太多的惡,他沒有辦法不把這個事情重新做一個分配。他沒有意思要把惡壓掉,可是他要把善盡量的彰顯出來,讓你們看見善的好處,善的光華,看看能不能壓倒惡的勢力。

  所以他認為孔子滿口是善,是個假仙,我認為這個他再想一想也許他會改變他的說法。不過這個書裡面這樣寫,我是覺得有點語病,語言上的毛病,而且不合乎事實。孔子假如不是因為看見太多的惡,他幹嘛要費那樣大的力氣去推揚善。善很難推動的,可是惡,不需要多講幾句話,你只要給他一萬塊錢、十萬塊,他就變壞掉,他就花天酒地去了,太容易了。可是要走好路、要走向正途,就要一再的勸導、一再的誘惑、引誘,才能走上去,這中間沒有投機取巧的地方。不像惡那樣,糊裡糊塗就掉到那個深坑裡面去。要進入善的、光明的大道,走上光明的殿堂,不知道要費掉多少力氣,費掉多少你父母、你的師長、你的老師幫你抬住你、推住你往上送,你才上得去。這是孔子想用力的地方的理由,因為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為什麼要去推動惡呢?惡太容易了。

  所以許文龍認為他沒有看見惡,是他看太草率了一點。他之所以要推動善,就是因為他看見了太多的惡,他沒有辦法不走另外一個方向,把惡的這種負面的作用盡可能的壓下去,把善的正面力量盡可能的提出來。這是孔子一生辛辛苦苦、顛沛流離,永遠不放棄的一個責任,這是真正的用意所在。

  總之,許文龍所重視的,我是絕對同意的,他重視的是人的自由,人要自由。他可以用自由的方式來批評莊子,用自由的方式批評老子、批評孔子,這是他的自由。可是我們要用我們的自由來做我們的判斷,自由是一個人不可能沒有的一個東西。

  我們剛剛說到人要靠智慧來往前摸索、往前進步,可是假如你找不到方向,假如你沒有自由,你不能自由運用你的智慧,你這個智慧常常會白費的。許文龍有個很特殊的地方,他對西方的書,他英文也不是很好,寫書的林佳龍特別介紹這一點,他說他並不會去讀很多西方人的書,他的英文修養也不夠好。可是他的思想不知不覺的,幾乎百分之百的符合西方那種自由的精神,這是他創業成功的很重要的一個因素,他絕對的自由。這一點我們沒有想到,一個在台灣長大,而且他身體很壞的一個人,他憑他自己的努力,用他自己的智慧,征服了他身體上的困難、環境的困難,在事業上做了這樣大的成就,他歸功於一點就是自由。所以這一點,我們也在談到變化,談到智慧的時候,不能不提一下,因為假如沒有自由的話,這些東西都是歸於零。他不怕歸於零,可是歸於零之後要重新再來,也是自由的一種發揮。我不接受惡劣的環境,我在惡劣的環境裡面重新打出一條路來,這個是意志,這也是自由。

  提到孔子這件事情,我不妨,因為我們正好提到列子和莊子這種道家思想,孔子的了不起在什麼地方?他因為一再強調善,一再強調忠君愛國這樣的觀念,忠君愛國在當時的觀念,其實不是那樣的重要,可是他把這個東西來做為一種引導別人來了解他的管道。他所感覺到的一些問題,常常有當時很多人並不同意的,他在周遊列國的時候,碰到很多奇奇怪怪的人,《論語》裡面都有記載的。

  有個楚狂人,孔子是一個小貴族了,他是坐車出來的,他不能走路,貴族一定要坐車。他坐在車上,後面跟了個發瘋的一個人,《論語》叫他楚狂人,楚國的一個瘋子,跟在他後面大唱,唱些怪怪的歌諷刺他、罵他。他說:「鳳兮鳳兮,何德之衰。」他為什麼叫孔子是鳳,大家知不知道?孔子被大家nickname叫他是鳳,因為他是商朝的後代,商朝的祖先是鳳凰。其實那個不是鳳凰,最早是個麻雀,是個小燕子,以一個燕子奠立了一個新的民族,這個燕子也是當時大家很高興,燕子代表我們的民族。後來這個民族愈來愈大,國家愈來愈大,小燕子好像不夠派頭,小燕子慢慢慢慢變成鳳凰。所以後來商朝的國徽就是鳳凰。這正好跟夏朝的國徽不一樣,夏朝最早是什麼?是龍,夏朝國家的象徵是龍,而商朝就是鳳。老子是夏朝的後裔,孔子是商朝的後裔,所以我們討論孔子跟老子的時候,常常就是一個龍跟鳳在打架,一個龍、一個鳳。

  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碰到這個楚國的發瘋的人,就說「鳳兮鳳兮,何德之衰?」鳳凰啊鳳凰啊,怎麼你的道德淪喪成這個地步?一個國家明明沒有救了,你偏偏要去救它,你在想什麼?你浪費我們的時間,你在騙我們。他碰到這樣的一些人,是當時很特殊的一個現象,就是因為孔子代表一種很特殊的精神,他的創造性當時感動了整個的社會。當時沒有電視、沒有報紙,孔子能夠名氣這樣大,大家想一想,怎麼樣?一定是口傳口,人人都在談他,才會這樣有名。今天的人要有名很快,一上電視你明天就紅了。孔子一生做了不知道多少好事,大家開始在談他了,整個社會都在談他。所以他周遊列國的時候,常常碰到這些瘋瘋癲癲的人,追著他車後罵他。

  孔子又是喜歡跟人家溝通的人,另外一個是田裡種田的兩個人,長沮、桀溺兩個人。他說那兩個人看來還滿體面的,我們要不要跟他去溝通溝通講幾句話?他派子路下去跟長沮、桀溺打交道。長沮、桀溺問:「那車上是誰?」子路說那是孔子。「去他的,讓他走,我絕不要跟他談話。」當時反抗他的東西很多很多,這個就造成道家的開始出現,道家是否定正常的觀念,用正常的力量來救助社會。它認為自然就好了,你愈管事愈壞,世界不是被你管好,而是被你管壞的。世界假如沒有你們孔子這些人,世界早就是個好世界,自從出了孔子之後,就愈來愈壞,這是當時的觀念。

  文明的進步一定會遇到阻礙的,這就是文明進步的一個阻礙的最顯然的例子,這個例子很感動我們。孔子那樣做,是他認為非如此做不可,國家道德的淪喪,國家的喪敗,要靠他用教育的力量來挽回。可是有很多人認為,你愈搞愈壞,還不如不搞,所以道家就在這個時候不知不覺的出現了。當時出現的這批人,長沮、桀溺,還有楚狂人,這種是歷史上有記載的人物。還有很多不知道多少人,也不同意孔子的說法,他們怎麼樣?他們變成隱居了,他們離開這個社會,離群索居,不跟你們來往。這種行為也是反抗孔子而出現的,你去救世吧,我乾脆躲到一邊,你去搞你的,我再也不要理你,因為你做的是一個無謂的浪費。大家從這個地方,可以看得出儒家跟道家精神差別在什麼地方。

  《易經》是儒家的思想中間一個很重要的經典,它是正念的,它是positive的,它是有意救國、救民、救世界的,而且它有方法、它有分寸、它有次序。所以我們今天讀《論語》,要從這個角度來看孔子,看儒家的精神是怎麼樣出現的,怎麼樣變成他後來愈來愈大的實力。後來的政治家利用了孔子,把他當作是個忠君愛國的象徵,其實孔子假如活到今天,他會勸大家走上街頭反抗一些政治的人物,因為他談的是自由,談的是民主。我認為對,我要堅持到底;我認為不對的,我可以放棄。

  孔子的出現,在我們中國的文化歷史裡面,是最早出現的一個聲浪,那可以說是一種春雷,春雷第一聲打了出來,驚醒了地面上多少的生物。大家都在冬眠,突然聽到孔子這樣一聲春雷,都醒過來,都開始思想。所以從孔子開始,道家的思想出現了,不久道家出現之後,法家、陰陽家還有名家,統統出來。後來出現了韓非子、出現了荀子,這種種的人物,後來的諸子百家就是因為孔子那聲春雷打響的、打醒的。我們對孔子的崇拜,一定要從這個角度來看,他喚醒了中華民族的國魂,中國從此醒過來了,所以他的努力的確值得我們讚美。

  他後來為《易經》做了很多的工作,他是做為一種詮釋的工作,不過他寫的東西,我們學者都不相信是他寫的。這個不重要,的確我也不相信是孔子寫的,因為孔子教書教了幾十年,他只提過一次,他說:「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因為假如過了五十歲開始讀《易經》的話,至少會減少你犯過的機會。這句話講得很平實、很簡單,而且很有意思,可是你說他改變了《易經》任何東西,為《易經》重新改寫了什麼觀念,我是不相信的。這是後來人借他的名,因為他名氣太大了,借他的名來寫了很多東西,附會在《易經》上面。所以今天我們將錯就錯,反正一定有人講過,而且這個講的人大概是儒家的精神存在這裡面,所以我們就接受了這種說法。今天的《易經》裡面許多話,那個所謂的釋義,中間有很多東西大家都認為是孔子寫的,大家將信將疑,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不重要。可是他的觀念,釋義裡面所代表的觀念,是後來中國文化的一種正宗的精神。

  再說到道家的觀念,道家從列子開始就走上一個跟孔子絕對相反的道路。列子和莊子,和他們這一批的道家人物,走的都是一種自由的,一種個人主義,是種享樂主義,他們是談享樂的。你那麼辛苦你想救國家,國家能不能被你救過來,是一個大問題,可是至少你犧牲了你眼前自己生活的快樂,這是道家的觀念。可是孔子不認為,孔子認為我在救國家,即使我失敗了,我還是很快樂,因為我的意志、我的理念是對的。談到人的理念,孔子是不可動搖的,他的這種力量。

  後來所謂的儒家的,或者道家的這種無為而無不為的觀念,其實在《易經》裡面有的。可是我們的解釋,「無為」不是真的不做事,無為假如真的不做事,我相信任何人都會反對。一個今天的政府假如真的採取無為的政策,這個國家大概不久就完了。那孔子或者老子怎麼敢提倡無為?我們的解釋是,所謂的無為,你先把事情都整理好了,你把事情治理得平平穩穩,天下太平,國家的事情自然就會成功。天災人禍你都把它防範掉,盜賊就不會起來,這個問題就會解決。所以這個無為,事實上是代表你早期的準備工作做得非常好。

  莊子把這個事情看得這樣透徹,有一點接近了佛家的道理。他是不是把一些東西都看空掉?看穿了就是看空了,穿就是空,空就是無。可是他沒有像佛家所說的那種理論上的一種argument,他對事情的解釋或了解,是在空、假、中三個觀念中間的一種運用,他把這三個觀念放在一起。這也是許文龍讚美他的地方,空、假、中是一回事情,可你在必要的時候你說它是空,你在必要的時候說它是假,在必要的時候說它是兩者的調和,這完全看你怎麼樣運用。因為佛家也談到所謂二諦,有俗諦跟真諦,看你對象是誰,他用不同的方式來跟你談。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發現,莊子把我執放下了之後,他的觀念很快的就超人了一等,很快就跳出了一個固有的、固定的圈範。

  剛剛我們談到生活的快樂有許多不同的面向,我們剛剛提到的列子那個故事,還有莊子所談到的一些問題,顯然看出兩種不同的偏重。剛才洪師兄也提醒我,列子談到的是一種物質的生活,物質生活其實很容易滿足,所以榮啟期的滿足並不奇怪,因為物質生活的確很容易滿足。莊子也說了,一個偃鼠到河邊去喝水,河水多少,可是牠只要那麼一點點,肚子裝滿就夠了。一個鳥飛到森林裡面去睡覺,森林多少樹木,可牠只要一個小枝枝就夠了。所謂「偃鼠飲河,不過滿腹」,裝滿肚子就好;「鷦鷯棲林,不過一枝」,一枝樹枝牠就夠了。所以物質生活是很容易滿足的。精神生活就不一樣了,精神生活它有無限的寬度、廣度,還有它的深度。這個很需要一些智慧,需要人用心來探討這個問題。

  剛剛張院長提到,我們《莊子》這篇「逍遙遊」,他說有一個國三的學生寫一篇文章,就運用了《莊子.逍遙遊》的故事,而且寫得非常好。列子是御風而行,今天的中學生、小學生是靠電腦、靠手機過活的。他有一天他的電腦丟掉了,他突然失落了,後來突然想到莊子,他說他可以重新看這件事情。你要不要跟我們同學報告一下這件事情?很有趣。

  張院長:周老師好。

  有一篇我們基測考試題目,叫做「捨不得」。有一個國三的學生,他寫了他丟掉手機,他整個怎麼樣心理狀態的一個轉變。因為像我們,這個文章大家可以看到,列子是御風而行,各位,我們大家想想看,我們是不是御手機而行?走路的時候滑手機,老師上課的時候滑手機,吃飯也滑手機,跟朋友見面也在滑手機,不講話的,彼此都是滑手機在對話的。所以這位國三的學生他丟了手機,非常捨不得,他就是失魂落魄一樣。大家想想看,你每天看手機看了幾次?都是依賴手機而活,依賴手機而感到幸福跟快樂,所以這個是受了手機的控制。

  那他非常的失落,覺得失魂落魄,但是這位國三的學生他引用了《莊子》的這段話,這個我們在上一次《群書治要》的時候也有跟我們同學分享,就是他引用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就是隨順天地自然,然後駕馭,六氣就是陰陽、晦朔、風雨、日月,這個「辯」大家不要以為是辯論的辯,這個是變化的變,他能夠駕馭這種六氣的變化。然後,「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這個「待」是依賴的意思。就是列子是依賴風才飛得起來的,我們現代的人是依賴手機來過活的,依賴手機才會快樂的,所以這個待是依賴的意思。

  所以他發現了,他丟掉手機,但是他也讀到了《莊子》這句話之後,他覺得我不需要依賴手機了,知足常樂。我反而能有更多思想的空間,我有更多可以去找到自己,回歸自性,回歸到自己心內聲音的這樣的一個時間,更多的時間來找自己,找回自己。所以他寫了這篇「捨不得」,引用了《莊子》的這篇文章,他得到滿分。而且我們也是在報紙上有特別登出來,所以我把它跟我們學習《莊子》的同學來分享。一個國三的學生能夠有這樣子的國學素養,真的是非常的不容易。

  剛剛周老師也提到了這個善跟惡,我想我們在學不管是國學或者是佛法,我們都知道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參裡面,就是代表有五十位善知識,三位惡知識。儒家孔子也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其實不管善或惡,善的老師善知識,五十位善知識,我們應該讚歎,我們應該所謂的禮敬,這個是善財童子他表現出來對善知識的態度,恭敬、讚歎。對於惡知識,善財童子他的態度,我只恭敬,但是我不讚歎。所以很明顯就是符合老師所講的,我要讚歎善的,我要鼓勵善的,惡的我敬而遠之。但是他也是我們的老師,為什麼?因為他是我們的戒師,符合孔子所講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個人走出來,一個是誰?善的老師;第二個,惡的老師;第三個人是誰?自己。善知識是我們的法師,惡知識是我們的戒師,告訴我們不要跟他學,所以其實善惡都是我們的老師。

  第三點,我覺得剛剛老師所講的,儒家,我們可以知道,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就是非常強調要去救國救民、愛國愛民,這孔子所表現出來的態度。所以好像也有人遇到孔子的學生,問說,孔子你的老師是什麼樣的人?結果問的這個人就說:「哦,原來就是那個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那就是你們的老師嗎?」大家也知道孔子是這樣,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一個人。這個就是我們佛法講的,從假觀來講,他是積極的去做。

  道家其實境界提升了,到無為,強調清淨無為。剛剛老師也講,你只要把事情事先防範,「不戰而屈人之兵」,「善戰者無赫赫之功」。你事先都防範掉,事上表現出來就像許文龍所講的,他一天到晚沒事,為什麼沒事?釣魚,去拉小提琴。為什麼?底下的人都讓他們分工合作,大家都分工合作,各盡其責。當董事長的當然輕鬆愉快,不需要每天為了瑣碎的事情在那邊煩惱,所以他喝茶、看報紙,這是無為,但是而無不為。這就是我們講的空觀,它比較著重清淨無為,「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我何必去跟人家爭?你爭了反而有高下。

  其實我們佛家更高,境界更高,它把空觀跟假觀綜合成中觀,就是所謂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心是清淨的,我以清淨心來做任何的事情,樣樣都做到究竟圓滿,「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空、假、中三觀圓滿具足。所以從儒家、道家到佛家,其實境界不一樣,但是所講的其實都是同一件事情,都是希望我們能夠利益眾生,幫助眾生的當下我心是清淨的,我心是平等的,沒有高下之分。

  我想以上有三點的報告跟大家分享,謝謝大家,謝謝老師。

  周教授:謝謝張院長給我們補充的這一點觀念。我很高興知道,我們《莊子》的文章被一個國三的小學生引用出來了,而且引用得非常恰當。這個表示我們讀書的還是有人在讀書,而且有人很用心的讀書,這是很好的現象。上個星期我們請的洪師兄還有楊師姐報告,談到屈原,你們對古文的運用,還有歷史的資料,運用得非常恰當。這都表示讀書用功、用心的地方,非常值得讚美,恭喜各位。因為這是個很難得的現象,這是也是我們所謂的希望所存在的地方。

  剛剛提到莊子,我還想補充幾句。莊子對事情的看法很有趣味的,大家都知道一個故事,他看見一個很大的樹,大家都奇怪,這樣大的樹,沒有被木匠砍去做什麼桌子、椅子、做房子。他說這個樹就是因為它彎彎曲曲,又大又笨、又沒有用處,因為它沒有用,所以它的生命給救了下來。無用的樹,結果變成救它命的一個地方。可是有一天莊子到山裡面去玩,到他朋友家去吃飯,他朋友很高興,叫他的廚師殺一隻鵝來請莊子吃。那個廚師來問他,他說,我們家有兩隻鵝,一隻會叫,一隻不會叫,該殺哪一隻?那個主人說,殺那個不會叫的。這個莊子的學生聽到覺得很好笑,他說,我問老師一句話,那個樹是因為它沒有用,所以救了它的生命,可是這個鵝因為牠不會叫丟了牠的生命,他說你有什麼辦法解釋這個現象嗎?一個是無用救了命,一個是無用丟了命。這個就要靠你的所謂的乘六氣之辯,那種變化的運用了,你不能死守一種原則,你說變就要變。

  他說這個事情很簡單,任何事物都有它生存的現象,一旦一個事物有生存的現象,就要有生存的後果。因跟果一定是連在一起的,有這個因一定有這個果,可是因跟果的關係不是那樣的清楚,所以事情的發生跟結果的發生,是有的事情我們可以預料,有的事情我們不能預料。有人因為有用反而喪失了生命,有人因為他沒有用,所以救了他的命,這種東西完全是在變化中間一環。它沒有任何根據,可以說沒有任何道理,沒有任何固定的方式可以詮釋的。所以人的問題麻煩就在這個地方。

  上個月我曾提到邵雍,《易經》一個大師,他可以算一千年、二千年的歷史的命運,他不肯去算一個七十古來稀人的命,他說太複雜了,這中間變數太多了。這就是牽涉到,你好也是會送命,不好有時反而救了你的命,這個是是非非的東西很難用一句話把它講清楚。這就牽涉到心理學的一個問題,心理學最重視的是一個人內在的靈性、靈感的問題,這介紹intentionality。Intentionality是什麼?我是最早用這個話來證明朱熹批評佛教的一個把柄。他說佛教說空,其實怎麼會空?佛教談空,談空、談有、談假、談虛,這些東西是一種觀念,一種觀念就是intentionality。我不知道怎麼樣翻譯intentionality這個字,是不是意識?consciousness,是一種consciousness,是一種意識、意念。這個東西是空的,可是它發生了很多很多的作用。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生命都在這個中間被它左右的,可是你看不見它,你抓不住它。

  這種intentionality是心理學最感頭痛的一個地方,現象學說談到intentionality,有不知道多少種的解釋。可是它的確存在在我們生活中間,我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在這intentionality裡面被控制住了。它是看不見的,可是它在實際影響我們,只是我們不知道。我們知道,可是我們看不見。

  這個地方我要開始提到我們的六祖,六祖惠能是個非常特殊的人物。他因為讀《金剛經》讀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句話,突然悟到了整個天下宇宙的大道理,他後來成就就靠這句話翻身的,一句話把他翻掉了。不過我覺得他最幸運的不是讀到《金剛經》,最幸運的是他到弘忍法師的廟裡面去替他燒飯、替他砍柴,接近了善知識。他天天在那個地方接受這樣一個大環境的薰陶,接受佛法的不停的薰染,而且那是個大廟。我們再看到聖嚴法師,聖嚴法師說初學法的人,千萬不要關門在自家修行,打開門到大廟裡面去。大廟有什麼好處?有很多大法師、大善知識、有大居士,他們的思想比你高明多多,多多聽他們的,多多接近他們,你會受到他們的薰陶、感染。你成功了之後,可以回家關起門來沒有關係,可開始的時候,一定要接近善知識,因為這是打動你心弦的一個重要的東西。

  所以惠能能夠到弘忍的廟裡面去做砍柴、挑水、燒飯,是他最大的幸運。他在那個地方成就的,他根本還沒有出家,頭都還沒有剃掉,他就變成六祖了。這是當時弘忍門下的弟子,絕不能接受的一個事實。

  我們現在談惠能在那個廟裡面幹些什麼,挑水、砍柴、燒飯,他有意識要做第六祖嗎?他想都沒有想到,他在那個時候是無為的。他沒有想到他要幹什麼,他只是想來修行,他來接近善知識,他來聽聽這些大弟子們的高談闊論,開發他的、打開他的眼界。所以他在這種環境之下,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進步了,他變化了。他的意念,我們最要重視的就是他意念的問題,他在想些什麼?他想的東西顯然不是弘忍手下其他的弟子所想的東西。當弘忍把衣缽傳給了他之後,弘忍告訴他,你會有危險的,因為很多人都不服氣。他說你連夜、深夜就走掉。他連夜拎了這個衣缽就真的逃了。可是廟裡面的人很快就知道了,多少人跑出來追他,追他、趕他,不能接受這樣一個事實。惠能也跑不快,也跑不動,終於在一個地方停下來,把衣缽放在地上,來的人他說你拿去好了。結果那個人拿一下拿不動,才發現這個問題不那樣簡單,跪下來向他「對不起,我想錯了。」

  從這一個動作裡面,你看得出來,惠能在弘忍的廟裡面,跟其他的弟子在弘忍的廟裡面在想些什麼事情?其他的弟子都想要這個衣缽,只有惠能並不想要,結果惠能拿到了。這個intentionality在惠能的生命裡面play a very very important role。他從這個地方發現了他可以做他自己的事情,跟外界絕不相干的。他能夠從這個地方發現他的意義,能夠發現他修行的這種過程,他已經夠幸運了,他並沒有任何意識要得到任何的東西。這種不求任何東西、不要任何東西的這種意念,這種intentionality,就是一個人成功的可能非常重要的一個祕訣。你存心要什麼,你不一定會要到。你真正的存心在哪裡,你很可能自己都不大清楚,這就是intentionality,一個人真正的心底最底層的那一層的觀念在哪裡、在想什麼?

  惠能在他這個生活中間感覺到了壓力,也感覺到了智慧,他在思想上比別人進步了一層,就是他的intentionality跟別人不大一樣。他處處看事情、處處想事情,都跟一般人的管道都不相同的。所以當神秀講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他就突然發現不對的,你身在哪裡?心在哪裡?你本來無一物,你哪裡去找塵埃?他的想法跟人家絕對不一樣。可是這個時候他自己還不會寫,他不識字,他不會寫。他看見這個「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他不滿意,可是他又不敢當面提出來,因為他是個廚房裡燒飯的一個小伙夫而已,憑什麼資格講話?

  所以他請一個人會寫字的,幫他這首詩寫出來,他重新寫了,就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講得太妙了!這是他經常的放在心中的基本的一個intentionality。這個東西暴露出來之後,弘忍立刻感動了,知道他是開悟的人。所以即使他還沒有出家,他就要做禪宗的第六代祖師。他的突然上升,他自己都訝異,因為他沒有這個意念。可是當別人來搶他的時候,發現了別人的意願是要那個東西的,而他不要。

  我們從這個簡單的故事裡面可以看出來,一個人的誠心的念頭是如何的重要,它左右你的生命,左右你的行動,而且把周圍的環境整個真相都暴露出來了。這個故事天下人都被感動,我們所感覺到的,這是修行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要把自己隱藏掉,讓人家看不見你最好。因為把自己隱藏掉了什麼意思?把自己隱藏掉就是要讓自己放鬆下來,一切都放下,這個才叫做脫離社會,脫離人群。不單單是實際的環境脫離掉,內心的感覺、用意、思想統統脫離掉。在這樣情況之下,你放下了一切,你脫離了一切,你就開始往前走,而且不受別人的影響,你的自由開始出現。我剛剛所提到的許文龍,最大的成就是他會運用自由。平常自由沒有太大的用處,當你開悟了之後,你發現你的自由可以帶你到任何一個地方去。你可以運用這種自由來改變你的生命,來改變你的過去,來創造你的未來。

  惠能的成就是什麼?惠能的成就,就是他把他的intentionality整個重新做了一次整理,把一個新的觀念建立起來了,讓別人一眼就看見什麼叫做參悟、什麼叫做了脫。這是一種造化,這是種真正的成就,這是種觀念上的成就。他實際上他沒有做任何事,可他觀念上,就在這一念之間他成就了。惠能有這個幸運,接近了弘忍,得到了弘忍的賞識,而且得到弘忍衣缽的傳授。多少人有同樣的聰明、有同樣的智慧、有同樣的intentionality,可是環境沒有造成這樣一個烘雲托月的情況,沒有顯現出來。所以我們人間埋沒了不知道多少的天才,重要的、了不起的智慧的人物。這是我們在看這個世界必須要用悲憫之心來看它的一個理由,它充滿了成功的、智慧的、有前途、有光明的人物,是我們所需要親近的一些善知識。因為他沒有機會得到像惠能這樣一個好機會,因此他被埋沒掉了。可是會被埋沒嗎?真正的成就,真正的成功,真正的成就是不會被埋沒的,是一種光亮,是一種智慧的透露。

  我看過淨空老法師談的,一個人成功之後,他都變掉了,人言談舉止都變掉了。他還舉了一個例,虛雲老和尚一年只洗一次澡,一年只剃一次頭,你一定會想像他身上會發臭的,淨空老師說他是發香味的,你經過他身邊,你覺得他身上很香。為什麼?淨空老師沒有解釋,我就相信這就是所謂成就的,改變了一個人的整個的生命。有沒有人知道虛雲老和尚的生平?我只是看過他的照片,他是頭髮、鬍鬚長得滿臉的。所以淨空老法師說的是對的,他一年只剃一次頭,一年只洗一次澡,可是他身上發香。這是什麼?他成就了,他成就把他一切東西都變掉了。

  我們相信從惠能身上,我們也會感覺這樣一種光芒,這樣一種香味。他是我們的一種希望,他是我們的一種目標。做人,在這樣的了解之中,已經算是我們的很大的幸運了。所以能夠讀到《六祖壇經》的人,能夠理解惠能的人,也是一種特殊的造化。

  這個在變化中間是不變的變,沒有任何變,無聲無臭之間變掉的。我們談了多少變,有自然的變,有人為的變,還有理智的一種變化,還有這種所謂的卦變的變。可有一種是無聲無臭的變,你根本不知道,一無感覺,甚至一無警覺,一切事情在變。你能夠控制當然很好,你不能控制也沒有關係,因為這種變化,是自然的變化和人為的變化結合起來的一種combine的一種變化。這就是莊子所說的「六氣之辯」,那個辯字,剛剛張院長提到,不是辯論的辯,是變化的變。六氣就是陰、陽、風、雨、誨、明,就是自然,你運用自然的這種力量,來做你個人的變化。

  這種變化是惟妙惟肖的,也只有你自己知道,沒有任何人知道。我們很幸運的看見,惠能也很幸運的被弘忍發現。可是有多少這樣的事發生了,沒有人知道,甚至自己都不一定知道。可是在你變化的過程中間,你當然每一步你都知道,只是當你達到那個最高境界的時候,你不一定知道。可是你的外表,你的儀表、你的言談,你的種種都變了,這就是變化的,在這個地方我要說是變化的一種神奇,它的確是一種很難解釋的現象。在這種了解中間,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感覺。

  《易經》談了多少的變,每個人讀它都有不同的反應,就因為每個人的生活都不一樣,每個人有他自己重視的東西,有他不重視的地方,有他在意的東西,有他不在意的地方。所以當《易經》把一個卦的變化攤出來之後,每個人的想法不知道有多少在那裡翻翻騰騰的,讓你應接不暇。可是沒關係,你懂得就好,每個人的變化是不一樣,可是每個人的變化再不一樣,變化的原則永遠是一個,就是把它變得更好。在這種希求之下,這也是你的一種intentionality,Intentionality會造成你氣質上的改變、生命上的改變、實際上的改變。就像虛雲老和尚那樣,他即使不洗澡,他還是香的。這個事可不可能我就不知道了,總之有這樣的說法。總之,我們都會知道,有人在某個階段是某個樣子,某個階段之後他變另外一個樣子。

  就是上次我也提到過呂蒙,他早年根本是一個流浪漢,是一個殺人犯,也不讀書,一天到晚在外面鬼混。他媽媽早死掉了,他父親也不會帶小孩,就讓他自己去亂跑。可是這個小孩很聰明,孫權認識他,他發現這個小孩太可惜了,好好去培養一下自己,給自己一點好好的教育,你前途無量。這個小孩不知道為什麼突然懂了,感動了,三年不見了,當他再出現的時候,有朋友看見他,他說怎麼你還是那個吳下阿蒙嗎?阿蒙是呆瓜,他是吳人,江蘇那一帶叫做吳地。他說你還是那個吳下阿蒙嗎?他說我不是,我變了。他下來說了一句話,我跟大家提過,叫做「士別三日,必當刮目相看」。一個人三天不見面,我說不定就變了。你會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你把眼睛拼命搓一搓,這就是你嗎?這就是你,因為你變了。

  所以在談到這個變,我們的確要接受它的神奇跟不神奇的地方。它不神奇,就是任何人都可以變,而且原則非常清楚,不是自然的變化,就是人為的變化,再不然就是理性的一種變化,理性幫你的變化,還是一種所謂人為的。可一旦變化之後,你變成什麼樣子,誰也不敢預言,誰也不知道,這就是變化的神奇。我是希望各位在這種變的觀念中間領會這種變的意義,領會變的重要,改變自己生命你有足夠的力量,一點不是虛假的。所以在這種觀念之下,我介紹給大家讀《易經》,也是這個目的,我相信這種方式的閱讀,一定會幫你增加許多這種樂趣和力量。我的談到變的神奇這一段,我就到此結束。

  我今天實際上我要講的是另外一個題目。今天的節目是,你能夠換一個磁碟片嗎?下面第四講,這是第三講。對,我們是談的「藝術的魅力」。藝術這兩個字不是我編出來的,我用這兩個字,是利用了淨空老和尚講的一句話。淨空老和尚談宗教有個很特殊的地方,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他也一再提,他不願意談宗教,把宗教當宗教來看待。因為宗教,他認為給人家一種落後的、迷信的感覺。大家有沒有聽他講這樣的話?對,他很在乎這種被人家誤解的觀念。他也不喜歡大家把佛教當作哲學來看待,哲學他認為是一種過分學術性的,比較刻板的、呆板的一種固定的方式。所以他既不要人家認為宗教是宗教,又不願意認為宗教是一種哲學,能夠當作學術來研究。他把宗教當作什麼看?教育和藝術,對,教育跟藝術。一個月前我談到,我們談了教育的問題,今天我們來談它藝術的問題。

  為什麼宗教是一種藝術?為什麼他不願意談宗教,把宗教當宗教看待?為什麼把它換成藝術?這是很有趣味的一個問題。因為不管是宗教也好,哲學也好,它們都沒有辦法包含佛教所談的圓融的一種哲理。佛教是圓融無礙的,是無所不包的。所以他把這個宗教改換成教育和藝術,把宗教的意味整個改變了一次。大家在不知不覺中間,他給大家做了個重新的教育。他要我們脫離這種刻板的、學術性的一種研究;他要我們脫離一種有限性的、局部性的一種研究。而要我們進入什麼地方?要我們進入到活生生的日常生活裡面去。這個就是現代佛教、人間佛教的出現。因為進入人間、進入日常的生活,才是我們超脫的、超越的第一步。從這個地方開始,我們才知道我們站在哪裡,你假如自己的立場都沒有,你到哪裡去?就像列子那樣,所講的像列子乘風而行,他沒有立場的,風一來他就上天去了。一個人不可能像列子那樣過生活,我們人不會飛,我們也很感謝上天我不會飛,可是我知道我站在哪裡。這個自己站在哪裡,從哪裡出發,怎麼樣行動,全部操在我的手上,這是我的光榮,這是我的快樂,因為我管住自己了。

  大家去過美國的很多,美國人最重視的,美國的文學一再寫的就是這個東西,I am the master of my fate,and the captain of my soul,他們不停的談這個問題。我是我命運的主人,我是我靈魂的嚮導。這是西方人的觀念,佛教不用這個觀念來看人生。可是這個觀念非常鼓勵個人的前進、個人的上進、個人的努力。也從這種I am the master of my fate這種觀念裡面,發現生命本身的可貴、可愛。在這中間你也會發現藝術的力量,藝術就在這樣環境裡面出現了。因為一些東西很可能比較醜陋,或者不一定是經過裝飾的,不是那樣的美。可是你會感覺到,這個家,我剛剛新買的家,我重新布置一下就美了,重新安排一下就變了。你在藝術的世界裡面,感覺到一種新的生命的出現,這就是I am the captain of my soul的一種樂趣,我掌管一切。把世界擴大了範圍,把你自己放在這個世界的中心,你面對這個生命,面對這個世界。

  上個月我們談到的教育的問題,教育的問題其實比較容易理解,它跟佛法很接近的,它就是教人家如何趨吉避凶,如何改過遷善,如何明白是非,如何懂得因果的關係等等。談到教育,孔子跟釋迦牟尼 都是一樣的,一生辛辛苦苦的勞苦奔波,到處去傳遞他的福音,讓大家知道什麼是人生,什麼是生命的意義。他希望,孔子也是如此,希望有生之年找到一些智慧,尋找所謂的至善,脫離所謂的苦海,得到幸福,更幸福、更美滿的生命。這是教育的意義。

  說到藝術,淨空老師說過一句話,他說藝術就是像博物館跟學校結合在一起的樣子,是一種特殊的結構體系。佛教所有的一切藝術都具有高度的教學藝術,不能把它看成單純的藝術品,它有很深的教育意義,有很高的靈性智慧。所以我們這裡談的藝術,不是說一張畫,或者一個雕刻,掛在奇美博物館那樣,值得多少錢,那個價值觀在這個地方是不適用的。他所談到的藝術,就是生命的藝術,不是紙上的藝術,不是一個塑膠體的藝術。

  佛教裡在乎美術,也在乎雕刻。我們看到下面這個,這個大家都看慣了,非常常見的這種美術,這種藝術這是高度的藝術性。前面一個阿彌陀佛是敦煌石窟的一些畫像,後面的飛天是唐代畫的一個,也是在敦煌石窟裡面發現的一些繪畫。中國的繪畫,還有下面的一些建築雕刻和寶塔,大家有沒有去過西安的大雁塔?這種建築在世界美術史中佔有很有一席的地位,它跟西方的藝術很不一樣。不過前面那個雕刻那個像,還跟希臘的雕刻非常接近。因為佛教在最早期,是因為亞歷山大帶了一個軍隊一直打到印度,他幾乎要征服亞洲了,他被喜馬拉雅山擋住,就在印度面前他就終止了,他就沒有再往前走。可是他那次的戰爭,帶來許多許多的希臘的人,希臘人中間有很多是藝術家,雕刻的東西跟今天所看到的希臘雕刻,那些希臘神像,大家在奇美博物館一進門就會看到那十二個神像的雕刻,非常接近。所以中國的藝術,佛教的雕刻,是跟希臘的雕刻是一線相傳的。這種藝術、這種建築,在我們的中國藝術史上是非常的重要,在我們的藝術的地位上,也是首屈一指的。我們寺廟裡面也可以看到許多莊嚴的、特殊的一些設備。

  下面還有什麼圖片?這是我們淨空老和尚題的。這個西方三聖像,這些東西、這些畫像代表些什麼東西?我們都看慣了,不去思考它,其實它裡面都是含有很高深的教育的意義的。西方三聖一定是中間一個佛,兩邊各一個菩薩,最常見的,阿彌陀佛是在中間,一邊是觀音菩薩,一邊是大勢至菩薩。也有是一邊站的是普賢,一邊站的是文殊。他們都代表一些很清楚的觀念,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還有觀音菩薩,他們代表大慈大悲的行為,代表最高的智慧。從他們這個安排中間,我們可以看得出來,佛在中間是不動的,一些話佛都不講的,都靠左面右面其他的人替他宣揚說法。當左面右面沒有菩薩的時候,流泉泉水聲代他說法,就是佛本身是不說話的。這個代表什麼?在佛教的觀念裡面,本體的傳播就是這樣出現的,就是相跟用一種交合的運用,用智慧、用慈悲來做相跟用的一種配合。所以體、相、用在佛教的教育裡面是很重要的一環,它也負擔起了教育的一個重要的使命。所以每當你看見西方三聖像,或者四大金剛像,或者其他很多,還有彌勒菩薩像,你就知道他們負擔的責任,不單單是讓你看見佛像,他還要給你一些教育,還要給你一些特殊的message,一些信息。這些信息不外乎是體相用的一種配合,也替解和行做了最好的一種表揚。

  有很多話很難一言說盡的,一幅畫、一個雕像可以在無言之中做了許多的傳遞。今天我們時間到此為止,我們下星期,下一次我們把這個藝術的觀念,藝術所代表的這種特殊的精神,和它可能發揚光大的地方,給大家做個介紹。用《易經》的話來說,它就是兌卦的一種發現。

  今天我們到此結束,我們下一個星期再會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