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2007年馬來西亞雪隆區首屆弟子規師資培訓班—傳統文化與管理科學  周泳杉老師主講  (第二集)  2007/12/18  馬來西亞金馬皇宮酒店  檔名:52-399-0002

  尊敬的各位校長,各位老師,大家早上好。大家請坐。上一節課跟大家交流到管理的心境,如果我們是一個對立的心境,是一個控制、一個佔有的心境,那我們管理的方法可能是會用外在的條件來做管理,我們會希望依靠外在的條件來做管理。我們的態度可能是症狀解,覺得好像症狀把它解除了,我就已經達到我管理的目的。我們看到了這些方法都出現了長遠的一些隱憂,跟一些隱患。因此開始讓我們省思孔老夫子講的這句話,「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最後他管理的結果是什麼?管理的結果就是後面那幾個字,叫做「民免而無恥」,這就是管理的結果。民免而無恥是在管理之後,我們用法律、用賞罰,試圖、想要去管理一個團隊所產生的結果。什麼叫民免而無恥?這個免就是苟免的意思,我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我只要不被你抓到就好了,我只要不被你看到就好了,該怎麼做我還是怎麼做。因此對策就很多了,就是底下的人他就有很多的對策,可以來防止我們管理他。可是他有沒有羞恥心?沒有羞恥心,這叫民免而無恥。

  我看台灣有個報導講到,這個報導是對台灣的中學生所做的一份問卷,這份問卷問的是台灣的國中生跟高中生,問卷的結果是什麼?他們就公布了問卷的結果,有三分之二的中學生認同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各位朋友,如果我們是一個企業的老闆,我們敢不敢把企業交給這樣的人,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還有我們省思到另外一個問題,看到了報紙,最近,也是台灣的報紙,它就談到大學生作弊的風氣很興盛,很多的大學生作弊,甚至於還流行了這樣的一個順口溜。我想在這裡很多的朋友對台灣的大學應該也不陌生,因為在我們大學的時候,就有很多的僑生是來自於馬來西亞,我們其實是很親切的。現在的大學跟過去也已經不一樣了。流行了什麼樣的一個順口溜?「考試不作弊,明年當學弟」,考試不作弊的話就會被留級,明年就要當學弟了。第二句更恐怖,第二句它講「寧可沒人格,不可不及格」。

  當我看到這樣的報導,我的內心當中就浮起了一個影像,什麼一個影像?一個天平,就浮起了這個影像,然後天平的這一端放的是人格,另一端放的是及格。各位老師,請問這兩個東西能不能放在天平兩端?大家都沒有經驗,不能。所有人都認為這兩個東西是不能放在天平兩端秤的。可是現在的大學生告訴我們,不但它已經可以放上去了,而且他還告訴你,及格比較重,人格比較輕。因為寧可沒人格,不可不及格。各位老師,如果我們的學生是這樣的一個心境,請問他走出校園的時候,在天平的這一端,在校園裡面可以放及格,請問他走出校園之後,天平這一端可以放什麼?可能可以放一百塊,可以放一千塊,可以放任何有形的東西,您都可以用任何有形的東西買斷他的人格。這就讓我們想起來,這樣的管理所得到的結果,請問是我們所要的嗎?民免而無恥,是我們所要的嗎?

  我們看到除了這個之外,從整個社會的價值觀,是否也從這樣的一個原點慢慢的擴展出去?對!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有三分之二的中學生贊同,他覺得應該就是這樣,人生的真相本來就是如此。在他的心中有沒有道義?有沒有恩義?有沒有情義?可能統統都沒有。在《孟子》的書裡面告訴我們,「恥之於人大矣」,他說羞恥這件事情對人太重要了,沒有第二件事情比這件事情更重要。為什麼?以其得之為聖賢,失之為禽獸。因為有了這個羞恥心,他就會成聖成賢;沒有這個羞恥心,他就可能會淪為禽獸。我們教育的目的是讓一個人變成完美的人,我們想一想,我們教育的目的絕對不是把一個人變成禽獸。我們就想想看,一個人有羞恥心,他就不斷的往聖賢的腳步邁進,像《弟子規》講的,「聖與賢,可馴致」。一個人有羞恥心,他會和別人來做什麼樣的一個比較?叫做「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他會往這個方面來提升他的德行。「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慼」,因為沒有什麼好慼的,他認清楚他內在的價值在哪裡。

  我們中國人又有一句話,這是明代末年的一個讀書人所講的,顧炎武,「士大夫無恥是謂國恥」。這個國恥很嚴重,一般人無恥他淪為禽獸,對這個世界傷害可能是有限的,因為他所傷害的可能只是他周遭的人而已;如果是一個讀書人沒有道德羞恥的觀念,那他所危害的可能是整個世界,可能是整個國家,可能是整個民族。所以士大夫無恥是謂國恥。這是過去讀書人所不願意看到的,他了解自己的責任感,他了解自己對天下國家的責任感。過去的讀書人是社會的良知,他知道他是社會德行的風向球,他不可以無德,他不可以無恥,不可以的。所以過去所有的人都以不如堯舜為恥,什麼意思?就是他覺得自己讀了書之後,沒有把社會的道義承擔起來,沒有像堯舜一樣,他覺得很可恥。請問這樣的人,我們還要不要拿法律來管他?不需要了。

  在中國古代的管理學上流行兩句話,第一句話叫做「刑不上大夫」,第二句叫「禮不下庶民」,很多人對這兩句話有了很深的誤解。什麼叫刑不上大夫?很多人誤解以為做官的就可以不用刑罰,可以逃避刑罰,這叫官官相護。其實這樣的理解就是冤枉了經典,經典不是這個意思。但是我們為什麼會把它解成這個意思?因為我們這一代距離文言文的教學已經很陌生了,我們沒有文言文的教學,所以依我們自己的意思來理解經典,把這個經典的意思完全錯解了。如果刑不上大夫的意思是只要做了官,只要做了大夫,只要做了國家的忠誠的領導幹部,就可以不要接受法律的制裁,對一般的人民就可以不講禮,那這個學問我第一個不學。因為它不值得學,它是小人學的,它不是君子的學問。因此這樣的解釋其實是曲解了經典,而這樣的解釋現在普遍流傳在我們的社會當中,覺得中國文化就是反正你做官了,你就拿到了權力,你就可以魚肉人民,這種解釋都是因為看不懂所引起的誤解。

  什麼叫刑不上大夫?這是管理。因為大夫是古代國家忠誠的領導幹部,怎麼樣的人才能做國家忠誠的領導幹部?讀書人。我們剛剛講到,讀書人對什麼東西看得很重?對這個字看得很重,恥看得很重,他寧可自己的生命沒有了,他都不可以無恥。古代的讀書人不要說對恥,對禮都很講究。子路要在戰場上捐軀之前,還把自己的帽子戴好,這很不容易的。一般人是貪生怕死,可是子路在面對死亡的時候他毫無恐懼,他所想的是我怎麼為天下的讀書人樹立起一個讀書人的榜樣,在死之前都還這樣子想。所以死亡對他來講是其次的,羞恥對他來講才是排在第一。這樣的人我們需要用法律來約束他嗎?不需要的。這樣的人犯錯,請問他會怎麼做?一個把羞恥心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人,請問當他犯錯的時候,他會怎麼做?他會自請處分。

  古代的讀書人犯錯了,他會把自己五花大綁綁起來,負荊請罪。所以皇帝要不要拿他治罪?不需要,因為他自己會處分自己,犯錯本身對他來講就已經是最大的處罰,領導人不需要再用法律來侮辱他,不需要再用刑罰來侮辱他,不需要。為什麼可以這樣做到?因為太注重德行的教育,太注重羞恥的教育。《管子》裡面講「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禮義廉恥這四個字看起來很簡單,可是如果一個國家這四個字不見了,人民不講禮、不講道義、不廉潔,全部都是貪官污吏,全部都講求貪污受賄,不知羞恥,這個國家就已經很危險了。這是《管子》裡面講的,這就是管理。在經典裡面就講到,一個君子,一個讀書人,他如果犯了死罪,他會怎麼樣?北面再拜,自裁,往國家領導人的方向拜下去,拜完之後自己拿刀子自殺。我們現在看到日本還有切腹的,有沒有?日本武士切腹,那個傳統其實來自於中國士大夫的知恥。對羞恥看得太重了,生命算什麼?羞恥才是最重要的。

  這句話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講就是尊賢,尊重賢能的人,尊賢。對於這麼清高的人,道德修養這麼高的人,我們根本不需要用刑罰來約束他,刑罰是要用來約束誰的?小人,因為「信義行於君子,而刑戮施於小人」,刑罰是用在小人身上的,不是用在君子身上的。這在古代很多人都有這樣的觀念,普遍的。可是只要一個時代、一個朝代這個觀念不見了,人才就不見了。管理!我們舉個例子,在明朝這個觀念就比較淡薄,對讀書人比較侮辱。我們俗話講「士可殺,不可辱」,可是明朝的吏治怎麼侮辱讀書人?大家有沒有聽過廷杖?廷杖就是在朝廷裡面打這些讀書人,廷杖。大家對歷史如果再深入去了解,就會了解廷杖是打屁股。怎麼打?我跟大家報告,是把褲子脫下來打,光著屁股打。很多人在被打屁股的過程當中死掉了,很多的大臣在廷杖的過程當中死掉了,死在午門,死一串。為什麼?很多是羞憤而死,這個侮辱太大了。所以明朝的吏治很黑暗,為什麼?因為真正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他不願意出來做官,不要接受你的侮辱,他跑到山裡面去隱居,多快樂!

  其實以前的人出來做官,不是因為他想要做那個官,而是因為他想要服務百姓。像范仲淹先生,范公被貶官的時候,他被貶到饒州,他寫了一首詩,裡面有兩句話,「豈辭雲水三千里,猶濟瘡痍十萬民」。各位朋友,我們看到的第一句話,覺得他是被貶官還是想去郊遊?看起來好像要去郊遊。你看豈辭雲水三千里,雲水三千,好像要去郊遊,好像要去旅遊,不像被貶官的樣子。如果他很傷心的話,他應該寫什麼?「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才對,為什麼是雲水三千?很瀟灑自在。而且他想豈辭,就是我不敢推辭,不敢推辭這一項這麼優美的旅遊。一個人被貶官,為什麼他還那麼高興?下面那句就是答案,答案就在下面那一句,猶濟瘡痍十萬民。就是我到那個地方去,我是去服務當地十萬的民眾。

  所以對一個讀書人來講,請問有沒有不好的境界?有沒有哪個境界是不好的?沒有。范公在「岳陽樓記」上面講說「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廟堂就是朝廷,在朝廷的位置,他在當宰相,憂的是誰?憂的是國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我到了民間去,被貶官了,在江湖那麼遠的地方,我憂的是誰?憂的是朝廷裡面的領導人。「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這個人進也憂愁退也憂愁,那你什麼時候快樂?好像覺得他好苦!請問范公苦不苦?一點都不苦。他說「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怎麼會苦?他快樂得不得了。他那個心境,請問他有沒有逆境?他沒有逆境,被貶官還快樂的去赴任,為什麼?因為他可以服務的人更多,他覺得快樂。

  所以你看一個人,或者是一個孩子,他的內心有這樣的素質,他這一生沒有逆境,他不會跑去自殺,他這一生人生沒有障礙。因為所有的障礙都變成他人生的動力,他感恩所有給他逆境的人,因為這些人在提升他的能力。我們想,這樣的人生多麼的美好,我們希不希望我們的孩子紮下人生這麼優美的態度?這叫君子。所以古代的讀書人都是在學習君子的德風,哪有人在比爛的?都是在比好的,都是在比誰可以當聖賢人。哪有人在說我才貪污十萬塊就被抓到了,貪污一百萬的都沒被抓,我怎麼這麼倒楣?以前的讀書人根本不可能有這個心境。我們就了解到,尊賢很重要。你看明朝的吏治這麼樣的低落,就是因為他對讀書人侮辱,侮辱讀書人。結果到了後來,明朝有個皇帝居然是文盲,一個大字都不認識,難怪宦官當政。宦官為什麼可以把持朝政?因為皇帝是文盲。皇帝是文盲是結果,原因在哪裡?因為沒有人想要教他,沒有人敢當他的老師,當他老師可能有生命危險。生命危險還不打緊,可能還被侮辱,士可殺不可辱。

  我們就了解到,這就是一套管理哲學,怎麼管理?尊重他的人格。我們常常在講,一個團體,各位朋友,各位老師,一個團體最大的資產是什麼?人才,人才是一個團體最大的資產。古代的人搞政治,一上台找的就是什麼?就是人才,這沒有例外的,一上台找的就是人才。各位朋友,各位老師,人才是一個企業最大的資產,請問一個企業最核心的價值是什麼?人和。答對了,這位校長我們給他掌聲鼓勵一下!人和是一個團體最核心的價值。各位朋友,這在我們經典裡面都已經說了,說得非常的透徹,大家耳熟能詳的「禮運大同篇」,前面兩句話講的就是這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下面一句叫「選賢與能」,有沒有?再來叫「講信修睦」。選賢與能是什麼意思?講的就是人才;講信修睦是什麼意思?講的就是人和,就是這兩個,團體最重要的元素。

  各位朋友,什麼叫選賢與能?選舉,現在很流行民主,很多人就講,中國以前是專制時代,其實是不是專制時代?沒有,人家講選賢與能在兩千多年以前就講了,明明是選是不是?而且選的是誰?賢跟能。各位朋友,請問我們現在選舉很流行,請問我們選到賢了嗎?我們選到能了嗎?請問我們選到什麼?各位朋友,學了中國文化之後,只有一個態度,叫做「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們聽到選賢與能,我們在腦子裡面不要浮現一號、二號還是三號哪個比較賢還是比較能,不是浮現這樣的景象,我們要反求諸己。請問各位朋友,我們選到什麼?我們選到好惡,我們所選的就是我們的好惡,我喜歡我就選他,我不喜歡我就不選他。所以一般人選到的是什麼?明星,是明星。因為我喜歡他,他有沒有能力重不重要?可能不是我考慮的,因為他可能是我朋友,他可能是我的親戚,所以我選他,他有沒有能力其次,不考慮。所以我們選到的可能是好惡。當一個人有好惡心的時候,請問他能選到人才嗎?不可能。

  為什麼領導必須要有高度的修養?答案就在這裡,他不能有個人的好惡。古代有個宰相,皇帝問他,有次有個空缺,要找人來遞補這個空缺,就問宰相,現在我有個空缺,哪個人適合這個位置?宰相就跟他講,某某某很適合。皇帝就很驚訝,那個人不是你的仇家嗎?這個宰相就說,報告皇帝,你問我的是誰適合坐那個位置,你並沒有問我仇家是誰。隔天皇帝又跟他講,又有一個位置,你給我推薦一個人。宰相跟他講,某某某很適合坐這個位置。皇帝很驚訝,那個人不是你兒子嗎?他說,報告皇帝,你問我的是哪個人適合坐這個位置,你並沒有問我兒子是誰。各位朋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一個人要為國舉才,要為團體舉才,第一個要放下什麼?好惡。要放下利害,放下好惡,他才有可能選,否則他選什麼?選到的都是自己的好惡。那就有什麼?黨爭。在歷史上我們看到很多黨爭,很多黨派在互相的鬥爭,為什麼?因為選到的都是自己的人,好惡。人才沒有了,人和就沒有了,沒有例外的,在歷史上我們沒有看到例外的,古今中外都是如此。

  我們今天講選賢與能,我們講民主,什麼叫民主?民主就是投票嗎?原來民主叫做以民為主,叫做為民做主。你看我們中國的話很有意味。如果說民主就是投票的話,那叫什麼?好,我現在我是領導,我不做決策了,要有一個決策,好,大家來投票,最後投票出來的結果,我們少數服從多數,請問誰做決策?你們做決策,不是我做決策。請問領導應不應該做決策?領導應該做決策。現在領導不做決策,把責任推出去,你們做決策,那叫民主。各位朋友,我們學中文,真的幫助我們有判斷力,要判斷力。現在領導都不做決策,然後責任推出去,那叫民主,領導很好當。古代的領導很難當,我們看到堯怎麼選領導人?選到最後選到誰?舜。有沒有給自己的兒子?沒有。如果堯有好惡的話,他應該選誰?選自己兒子才對,他怎麼去選舜?請問舜選到誰?選到禹,他沒給自己的兒子。這都是很有意味的,這才叫民主。因為他念念想的是人民,他以民為主,他為民做主。

  很有趣的一點就是古代的官員,人民叫他什麼?父母官對不對?現在的官員叫什麼?叫公僕。就是我們不要父母了,我們要僕人。是父母照顧比較周到,還是僕人照顧比較周到?當然是父母照顧比較周到。現在我們不要父母了,我們把父母換掉,我要僕人,我要僕人照顧我。那我們要想,僕人會很用心的照顧我們嗎?其實有很多的觀念,真的我們仔細的去想,問題的根本我們就找到了。在一九八八年的時候,七十五個諾貝爾獎的得主在巴黎召開的會議,最後巴黎宣言是什麼?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繼續的生存下去,必須回到二千五百年前汲取孔老夫子的智慧。為什麼這些人會得到這樣的結論?因為他們了解中國文化真的可以解決問題,它不是在製造問題。

  「講信修睦」,告訴我們人和怎麼達到?各位朋友,人和怎麼達到?人家已經告訴我們原理原則,講信才能修睦,這個睦就是和諧。和諧從哪裡來的?信任感來的,和諧從信任來的。我們這個團體領導人,這個團體的老闆、主管,他說你們要跟我和諧。請問一個團體怎麼跟領導人和諧?因為對這個領導有很深的信任,你信任他,和諧就有了;沒有信任,這個和諧是表面的,因為互相的猜忌。請問各位朋友、各位老師,怎麼樣才能讓對方信任我們?要付出。我們都不付出,對方怎麼信任我們。所以要怎麼樣?要一直付出。請問付出,對方就會信任我們嗎?不是。我們有沒有遇過這樣的朋友,他每次見到我們都很熱情的要付出,然後我們就追給他跑有沒有?為什麼我們很熱情的要付出的時候,別人會追給我們跑?因為我們的付出沒有達到他的需要,我們付出都是他不需要的,所以他跑給我們追。

  各位朋友、各位老師,怎麼樣才能有信任?這個信任就是念念付出都達到他的需要,這樣的信任感就非常的穩固。我們看歷史上有沒有這樣例子?有的,在歷史上我們看到了貞觀之治,唐太宗的貞觀之治。他的宰相是個非常好的宰相,叫魏徵,魏徵幫助唐太宗建立了貞觀之治,建立了唐朝這樣的一個恢弘的氣度。為什麼君臣兩個人會這麼的信任?有沒有很信任?信任感很重。為什麼唐太宗那麼信任魏徵?因為魏徵念念都為唐太宗的需要著想。我們就講,其實付出得到信任不一定是要用金錢,有時候一句安慰的話,有時候一句正直的語言,都可以得到對方的信任感,贏得對方的信任,關鍵在我們是不是站在他的立場去想。我們看到魏徵念念站在唐太宗的立場想。

  我舉個例子,唐太宗的愛妃,長孫皇后過世了。長孫皇后,我們知道是個非常賢明的皇后,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愛戴。唐太宗是個非常有恩義的人,太太過世了,非常想念他的太太。但是任何事過猶不及,雖然我們看到夫妻的情感很好,可是他畢竟是一國之君,他這麼想念太太,一定會耽誤了國家的政事。他想念到什麼程度?他蓋了一個高台,一個非常高的台子在皇宮裡面,這個台子為什麼要蓋起來?因為當唐太宗踏上這個台子的時候,就能看到長孫皇后的陵墓,他常常跑到台子上面去看太太的陵墓,對他的太太非常思念。長孫皇后在三十幾歲就過世了,非常年輕的一個年華就過世了。皇帝這樣子怎麼辦?請問大臣怎麼勸他?你要關心國事,你不可以這麼思念你太太。能不能這樣講?如果我們都這樣子去勸的話有沒有用?我們周遭很多的朋友,我們可能都這樣勸他,你意志不要消沉,你要振作起來,其實幫助都有限。

  魏徵他看到這樣的狀況,他按兵不動,他很有耐心的,為了勸一個人,非常有耐心的。我們講「親有過,諫使更」,不但要「怡吾色,柔吾聲」,而且要怎麼樣?「諫不入,悅復諫」,要很有耐心。你看這個方法,原理原則統統都講到了,而且「號泣隨,撻無怨」。魏徵做到了。魏徵他也都不講,反正就在找時機,找勸諫的那個點出現。有次唐太宗就把魏徵帶到高台上,然後指著遠方的陵墓,這個陵墓叫做昭陵,就是長孫皇后的陵墓叫昭陵,他指著昭陵就跟魏徵講,你有沒有看到,你看,你有沒有看到?魏徵他說,我沒有看到,你說什麼我沒有看到。他說,就在那裡,你沒看到嗎?魏徵說,沒看到。其實很清楚的就可以看到昭陵。這個時候魏徵就說,我沒有看到。他說,你再仔細看,昭陵就在那裡。魏徵就說,我還以為你叫我看的是獻陵,原來你叫我看的是昭陵。

  請問獻陵是誰的陵墓?是唐太宗媽媽的陵墓,這是他媽媽的陵墓。你看這句話一說出來,我以為你叫我看的是獻陵,原來你叫我看的是昭陵。然後這句話講完之後,魏徵就走下那個台子,就從那台子走下來了。唐太宗也從那個台子走下來,走下來之後,叫人家馬上把那個台子拆掉。為什麼要把那台子拆掉?古代的人都有孝心、都有孝道,聖王以孝治天下。我的丞相提醒我什麼?你連你媽媽都沒有那麼懷念,你的太太你這麼懷念,你不要被人家笑了。你對你媽媽都沒那麼懷念,你懷念你的太太竟然超過你的媽媽。這時候唐太宗怎麼樣?很恐懼,趕快叫人把那個台子給拆了,從此之後振作起來,力行朝政。你看就一句話而已,勸人,他能夠勸到他的需要。為什麼唐太宗這麼信任魏徵,不是沒有道理的。

  各位朋友,我們想想看,當我們在勸諫我們的朋友,勸諫我們的上司的時候,我們的心境是什麼?我們有沒有時時站在他的需要去看?為什麼我們得不到別人的信任?為什麼我們得不到人和?因為我們沒有站在對方的需要去為他著想。為什麼魏徵有這樣高度的智慧?不是因為他比較聰明,是因為他用心,他用心去感受對方的需要。各位老師,我們的老祖宗給我們這樣的一個教誨,老祖宗說天下第一等學問,不是我們拿幾個PHD,天下第一等學問是為人著想。會替別人著想,那是天底下第一等學問。因此我們就了解到老祖宗所教的,都在教我們人和,他在教我們怎麼拿到人生幸福的鑰匙,他在教我們怎麼樣能夠把一個團隊經營得非常的和諧,他在教我們怎麼保有人生的幸福與快樂,它不是爭奪,它不是競爭,而是合作,不但是合作而且是和諧,不但是和諧而且是永恆的付出。

  為什麼我們看不懂「禮運大同篇」?為什麼看不懂?因為我們把「禮運大同篇」前面那兩句話忘掉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而那個公字,貫穿了整部的「禮運大同篇」,也就是有那個公字,整個「禮運大同篇」就落實了。沒有那個公字,選賢與能變成什麼?變成推卸責任,變成選好惡;講信修睦變成什麼?變成沒有人和的藉口。老有所終,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沒有公心變成什麼?變成養老院,變成了老人在裡面度日如年,坐吃等死,這叫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嗎?不是的。現在說我們已經在落實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我們已經在落實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其實我們可能正在往反的方向走。

  你看中國文字所透露出來的智慧,為什麼公是這樣寫?古代的文字,這個字叫做私,這個字叫自私。為什麼自私是一個三角形?老祖宗告訴我們,一個人他是一個君子的話,他的人格應該是正正方方的,如果這個人德行有了缺陷,他就自私,缺一個角了,他的人格是不健康的,所以這叫自私的私。然後在這個符號上面再加另外一個符號,這個符號像不像兩個人背對背坐著?兩個人背對背坐著象徵的是什麼?反的意思,相反的意思,所以叫反私為公。就是你告訴他,你要有公心,你要公正,沒有人聽得懂。要怎麼樣來學習公正?怎麼樣來學習天下為公?把自私自利的心轉過來就對了。請問我們有沒有自私自利的經驗?好像我們一想起來就想到自己。請問各位朋友,我們今天照了個大合照,回去大家拿到這個相片,先找誰?自己,一定是先找我在哪裡。我們提起來的就是自私,我們好像無時無刻提起來的都是自私。

  這個時候聖賢人在文字就告訴我們,智慧,教我們怎麼樣?提起來想到自己的時候馬上想到他人,這叫公。一想到自己就想到他人,這個方法好,想到我有兒子,我愛我的兒子,想到愛我的兒子,馬上想到別人也有兒子,所以我也要像愛我兒子一樣的心境愛其他人的兒子,這就是幼有所長。我孝順我的父母,我想到其他人也有父母,他也有父母要照顧,我們想到自己的父母,我們就不忍心別人的父母沒有受到照顧,這叫老有所終。各位朋友,聖賢人的學問非常的簡單,就在我們那顆心願不願意打開來落實這樣的教誨。文言文並不困難的,老祖宗講的話並不是離我們很遠的,我們只要提起一個人做人的道義,做人的恩義,做人的情義,我們就跟老祖宗的教誨相應了。就像那個電視頻道調到了之後,電視的畫面就出來了,一點都不困難,就在一念之間而已,我們願不願意去做?這叫什麼?這叫刑不上大夫,這叫尊賢,這是恥的教育,羞恥的教育,教導我們的孩子要有羞恥心。

  什麼叫禮不下庶民?禮不下庶民的意思,因為古代廣大的群眾是沒有接受教育的,他沒有讀過書,他沒有上過學,他懂不懂禮?他不懂禮。所以禮不下庶民就是不能用禮來要求一般沒有學過的民眾,不可以的。禮是用來要求誰的?要求自己的,禮不是用來要求別人的。所以這句話絕對不是解釋成對一般老百姓可以不講禮,那錯了,完全錯了。讀書人對自己是尊重的,他尊重自己,他表現在外一定是尊重別人;他對別人輕慢,其實是瞧不起自己。仔細的觀察,這些教誨都是很有道理的,一個人很自大,其實他一定是很自卑的,這其實就是個性的一種反射。我們就了解到,當他很尊重自己,他一定尊重別人。所以禮不下庶人,這叫什麼?這叫容眾。「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這嘉善,就是我們對善良的事情提出嘉獎、提出讚歎,我們稱讚他,讓他在行善的時候能夠得到肯定,來提升他做好事的信心,這是做教育工作者的一種鼓勵。

  容眾是什麼?矜不能。尊賢而容眾,嘉善矜不能,這也是經典裡面的教誨。什麼叫矜不能?對於沒有能力的人,我們更加的扶助他,更加的支持他。你看把好惡心拿掉之後,我們就沒有什麼?我們的眼裡就沒有壞學生了,每個學生都是我們應該要成就他的,我們會希望成就每個學生。他今天能力不夠,因為他可能來自一個有問題的家庭,可能他的家庭對他的關懷不夠,可能他的父母離異了。他這樣的一個身世更值我們去關心他,叫矜不能,去關心他、去扶助他。因此有這樣的一個心境,我們的眼裡就沒有壞學生,統統都是缺乏愛的學生。天底下沒有壞學生,只有缺乏愛的學生,他沒有受到應有的鼓勵,沒有受到人生應有的讚揚,因此他墮落了,他自甘墮落。這些教誨都是管理,而且都會給我們的生命帶來非常幸福的感覺。因為我沒有嫌棄任何一個人,我沒有阻礙任何一個人,在我們的生命當中每個人都是我們需要去成就他的。而在這個過程當中,請問我們辛不辛苦?我們一點都不辛苦,我們很快樂,看到一個個孩子在我們手上成長,我們非常的快樂、非常的欣慰,這是孩子對我們最無價的回報。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能力關懷我們周遭的任何一個人,而這樣的一個教誨來自我們經典的教誨。

  所以各位老師,我們看到這個世界愈來愈有更多的問題,其實我們不要抱怨,只要我們沒有喪失掉對「人之初,性本善」的這個信念,只要我們相信每個人都可以做為一個好人,只要我們相信沒有一個人願意自暴自棄、自甘墮落,我們都可以用我們的智慧幫助他得到他最需要的人生價值。所以我們對於整個社會在進行觀察的時候,我們沒有任何的抱怨,因為我們曉得社會會走到這樣的一個瓶頸,會走到這樣的一個現狀,那一定是某些地方出了問題。為什麼羞恥心沒有了?為什麼所有人對價值觀造成這麼大的混淆?我們開始能冷靜的來為這個社會把脈。因為老師是一個社會的良知,他是整個社會的良知,當一個老師冷靜下來為這個社會把脈的時候,他就可以非常準確的診斷出這個社會的價值偏頗在哪裡,然後予以最好的幫助。因為只有診脈才能夠斷病,斷了疾病之後我們才能夠開藥,然後藥到病除。

  請問各位老師,我們現在社會病在哪裡?我們開始把脈了,其實我們社會的病在於兩個觀念混淆了。什麼觀念混淆了?價值跟價格混淆了。各位老師,我們思考一下,在我們生活經驗當中,我們想一想,我們在觀察一件事物的時候,我們是用價格來衡量價值,還是直接可以看到這個事物的價值?還有再思考一件事情,當我們只看到一件事物的價格的時候,可能我們正在忽略它的價值。而當我們真正認真的在思考這件事物的價值,我們可能一點都不在乎價格,這是我們在焦點上如何去關注的問題。我舉個例子,在台灣有個觀光區在賣東西,在他的門口擺了兩個這麼高的花瓶,跟人一樣高的花瓶,它的標價是三萬六千塊台幣。結果這個花瓶擺了好多年,無人問津,沒有人,連看都不看,好多年都沒有賣出去。有一天這個老闆心血來潮,拿了一枝筆在後面加了一個零,結果這兩個花瓶一個禮拜之後就賣出去了。因為有一團觀光客到了這裡之後,看到了三十六萬,這個花瓶一定很有價值,跟老闆開始殺價,結果十五萬台幣成交,兩方都很快樂。買的人也很快樂,賣的人也很快樂,十五萬成交。

  北京有家餐館,一個菜八十八塊人民幣,貴不貴?很貴,已經很貴了,八十八塊人民幣一道菜。這家餐廳怎麼樣?門可羅雀,就是沒有人去光臨,很少,門可羅雀,就是那個門口都可以捕麻雀了,因為沒有人走動。有天這個老闆心血來潮,拿一枝筆加了一個一,一道菜變成一百八十八,從此之後這家餐廳門庭若市,就像菜市場一樣。為什麼?因為現在的人都習慣用價格來衡量價值。現代人都非常習慣的用價格來衡量價值,請問他有買到價值嗎?沒有,他不但沒有買到價值,他可能還受騙上當。我們就了解到,用價格來衡量價值,其實這是人生不幸福的開始。

  我常常跟企業家交流的時候,我跟他們說,企業家的痛苦來自於哪裡?我請問他們,我說各位老闆們,你們的痛苦來自於哪裡?很多人回答不出來。我就講,一個企業家的痛苦來自於為他的服務標價,只要一個人為他的服務標上價格,他的痛苦就從那一天開始。為什麼?譬如說倒一杯水,為什麼他倒一杯水,你給他十塊,你為什麼只給我五塊?因為我們覺得人的服務是有價的,是有價格的。可是當我們從這個角度跳出來之後,我的服務是無價的。有個畫家,他的畫只送不賣,為什麼不賣?因為他說我的畫是無價的,如果有任何一個人可以買的話,我的畫就有價格了,它就沒有價值了,因此只有夠交情的我才送他。各位朋友,這個心境就是中國人的心境。

  請問醫生有價值嗎?各位朋友,各位老師,醫生當然有價值。我們想想看,一個人生病有多少個人痛苦?至少一個家都痛苦,尤其是父母生病了,整個家愁雲慘霧;孩子生病了,不也是一樣嗎?一個醫生可以把一個病人救活,他有價值,那個價值是無上的價值。我們看到一個醫生,他看到了這樣的一個價值之後,我們思考一下,這樣的一個醫生,他就可以把他人生的方向完全改變了。從美國來了一個醫生,他二十九歲到台灣,六十幾歲的時候離開台灣。他接受美國基督教教會的委託,到台灣的花蓮辦了一家醫院,為誰來做服務?為當地的原住民,最貧窮的人免費的看病。他自己本人則領基督教教會給他非常微薄的薪水,很微薄的薪水。直到他六十幾歲離開台灣,他在台灣娶妻生子,離開台灣的時候,他連自己住的地方都沒有,他是給人家租房子,連自己住的地方都沒有。他回到美國之後,台灣有個團體跑到了美國,頒了一個醫療貢獻獎給他,對他感恩。他說老人家,你來到台灣,你的一生都奉獻給最貧窮的人,我們一定要給你一個獎肯定,而且要請你做一個演講。這個醫生他就出席了當天的頒獎典禮,在頒完獎之後,他就做了一個演講。他在演講的時候就講到,「我多麼希望把我的一生都奉獻給那片土地,我多麼希望台灣的醫生也能像我一樣無私的奉獻他們的能力給最貧苦的人。然而我等了一輩子,台灣的醫生可能覺得美國比較近,花蓮比較遠。」因為所有人都跑到了美國,就是沒有人想要去花蓮。

  當他講完這句話的時候,底下在聽講的人群當中有個醫生,有個黃姓的大夫,這個醫生他是被喻為醫生中的醫生,什麼意思?他是腦神經外科的醫生,那是非常精密的一個手術,他一年開刀超過三百六十台的刀,也就是他幾乎天天都在手術台前面指導學生怎麼做開顱的手術。他年薪百萬美金,出入豪華轎車,住的是高級的別墅。當他聽到了這個醫生這樣的一個言語之後,他就反思自己,他說我的人生到底在追求什麼?於是他很快的回到他的單位,把他所有的職務辭掉,他不幹了,辭掉他在美國所有的職務,回到了台灣的花蓮,而且回到那個醫生所在的醫院去當院長。有個記者就有一次去採訪他,問他說,「黃醫生,你在美國那麼好的生活,那麼優渥的生活,你為什麼放棄不做,然後回來這裡領這麼一點點的薪水?你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心境做這樣的一個決定?」這個黃醫生就告訴記者說,「其實我是回來台灣買靈魂的。」各位朋友,我們有靈魂嗎?請問我們的靈魂在哪裡?可能我們的靈魂已經被一個個的價格給蒙蔽了。當一個醫生這樣的反思的時候,他的生命價值就得到了體現,那是無價的,那個生命的價值是不能用價格來衡量的,他找到了。所以我們看到這個醫生非常的快樂。

  請問各位老師,老師有價值嗎?當我們看到老師的價值的時候,真的我們那個嘴巴就合不攏了,笑得合不攏。在漢朝有個讀書人,他就寫到,「師哉師哉,桐子之命也」,翻成白話文就是,老師,老師,您是學生的命運,您是學生命運的燈塔,您是學生命運的指標,您是學生這一生是否有幸福命運的指示燈。我們就了解到,各位老師,當我們在面臨四、五十個學生的時候,我們手上是握著四、五十條的命運!我們握的是四、五十條的命,老師的價值是無上的光榮。我們看到一個老師,不要說五十個幾學生、四十幾個學生都成就,只要出一個范仲淹,各位老師,您的生命在這個歷史上沒有人會忘記。我們就了解到,這是價值,這是人生的價值。當我們看到價值的時候,我們還會想要價格嗎?不可能。中國古代有兩種行業是不跟人家伸手要錢的,一個是醫生,一個是老師。因為他覺得自己太有價值了,他不需要伸手去要錢,不需要,不需要伸手要價格,不需要,太有價值了。中國的社會對兩種行業這麼的尊敬,對醫生、對老師。你看拜老師都是什麼?三跪九叩首禮。為什麼這麼尊敬?因為老師不談條件、不談價格,他只想彰顯人生的價值,他不要價格,偉大!

  我們看到這些老師的表演,你看史可法的老師左忠毅公,左忠毅公當得到史可法這樣人才的時候,他跟他的太太講,我所有的孩子,我們的孩子都非常的平庸,能力都不強,但是以後繼承我事業的人,繼承我志業的人,就是這個學生。所以史可法的老師左忠毅公,對史可法的愛護超過他的兒子。而我們看到後來史可法對他老師的報答,是用他生命來報答他的老師。當清兵入關的時候,史可法用他老師的教誨,支撐他對敵軍奮勇的抵抗。這是師道。每次史可法想到要打瞌睡的時候,他就想到我不能對不起我的老師,我的老師希望我把這個國家撐起來,我如果今天在這裡打瞌睡的話,我怎麼對得起我的老師?你看,當他人生遇到瓶頸的時候,當他人生走到低谷的時候,誰給他力量?老師給他力量。為什麼老師的力量那麼的強大?因為老師是用他整顆的真心給這位學生,在灌溉學生的前途。各位朋友,老師的價值,無上的價值。

  一個民族,中華民族如何能夠承傳下來,兩個重要的力量,孝道跟師道的力量。從這裡我們看到了什麼?看到了讓社會進步的動力不是欲望,而是孝道跟師道。讓整個社會進步的動力不就是孝道嗎?一個人當他提起孝心、當他提起感恩心的時候,他對這個社會的責任感就生起來。你要不要拿欲望來誘惑他說,一個月給你多少錢,然後你不要遲到,一個月給你多少獎金,然後你要好好工作,要不要?不需要。因為真正的人才不是看價格的,是看價值,是看他能夠為這個社會留下些什麼。

  各位朋友,婦女有沒有價值?家庭主婦有沒有價值?有。昨天蔡老師講,「閨閫乃聖賢所出之地,母教為天下太平之源」,這告訴我們婦女的價值在哪裡?天下太平在婦女的手上。這個時候,各位在座的女性有沒有抬頭挺胸,坐得很直?我們看到有賢母才會有賢子。什麼叫閨閫乃聖賢所出之地?閨閫是女人的房間叫閨房,閨房是聖賢人走出來的地方。聖賢從哪裡走出來的?從母親的房間走出來的。為什麼會有孟子?因為有孟母三遷;為什麼有孔子?孔子的母親顏徵在,顏氏,了不起的女性。因為孔老夫子的父親在他非常小的時候就已經過世了,是顏氏一手把孔子拉大的,因為有顏氏。我們讀到一篇古文叫做「瀧岡阡表」,寫這篇古文的人叫歐陽修,歐陽修寫「瀧岡阡表」為了紀念他的父親。可是一去查歷史,歐陽修是六十歲的時候寫這篇文章,他的父親在他三歲的時候就過世。一個人在三歲的時候,哪裡會有印象說父親做了什麼事情,然後他在六十歲的時候居然還可以把父親的行誼寫出來,然後放在父親的墳墓旁邊。我們現在講墓誌銘,一個人的墳墓旁邊寫了一個他這一生做了什麼貢獻,這也是價值。我們想想看,我們死後,我們墓誌銘將寫些什麼?這裡躺的人曾經為這個國家做了什麼貢獻,我們希望我們的墓誌銘要怎麼寫?現在就可以努力,現在就是我們努力的時候。

  所以歐陽修在寫「瀧岡阡表」的時候,為什麼三歲他就喪父了,他在六十歲的時候還有辦法把他父親的行誼那麼樣精確的寫下來,請問是誰的功勞?媽媽的功勞。媽媽在教歐陽修的時候,時時都提起他父親的德行,告訴歐陽修說,你的父親是一個非常有道德的人,你的父親是一個非常孝順的人,你要效法你的父親,你不能給你的父親丟臉。他的母親曾經說到,我嫁到歐陽家來的時候,我的婆婆已經過世了,就是你的祖母已經過世了。而我每次看到你的父親,就是我剛嫁來的時候,我婆婆過世沒有多久,才三、四年而已。我嫁來之後,我看到你的父親每次在祭祀你的祖母的時候,都流著眼淚說,「祭而豐,不如養之薄也」。什麼意思?就是我現在祭祀您這麼的豐富,不如妳在世的時候我養妳養得很微薄,我用這麼樣好的山珍海味來祭祀妳,不如我用青菜蘿蔔來奉養妳。每次歐陽修的父親在祭祀他的母親的時候,都流著眼淚說這樣的話,祭而豐,不如養之薄也。他的媽媽說,我以為你的父親只是因為你的祖母過世沒多久他才這麼傷心,沒想到你的父親終其一生,他這輩子在祭祀他的母親的時候,都是這樣的哀慼,都是流著眼淚說同樣的話語。所以你的父親是個孝子。她告訴歐陽修。

  他的父親是一個官員,母親就告訴歐陽修,你的父親每次在判案的時候,遇到了死刑犯,你的父親都會非常的感慨,感慨什麼?他說我已經盡力了,我已經盡力為這個死刑犯找他不要被判死罪的理由,可是我找不到,我已經盡力了。她說你的父親是一個非常仁慈的人,他每次看到被判死刑的人,他不是去責備他,他是想到我怎麼幫他找生路。而他每次這樣感慨完之後,他總是說,你看我們這麼樣小心翼翼的在為一個人找他不被判死罪的理由,有時候我們還不免去冤枉一個人,還不免有冤獄。所以他說我們當官的人,真的要非常的小心謹慎,絕對不可以有個不好的念頭。你看歐陽修的母親,在他父親過世之後一直守寡,然後帶著這個兒子走人生的道路。什麼樣的力量支撐她人生這樣走下去?不是欲望的力量,是她先生那分正直無私孝道的德行。所以我們就看到女性的價值,那是無上的,至高無上的。

  蔡老師說中國人對另外一半叫太太,這是源自於周朝的三太,周朝為什麼有這麼多的聖人?因為周朝出了這三位女聖人。所以我們現在講張太太、李太太,叫的是什麼?張家聖人的母親、李家聖人的母親,講的是這個。我們說西方很重視女權,其實真正懂中國文化的人才了解到,再重視女權的一個民族,也未必像中華民族這樣對女性有這麼高的稱呼,這麼高的榮耀,沒有,看不到。所以事實的真相是中華民族不是重男輕女,是重女輕男,這才是事實的真相。但是由於我們時代的演變,我們對中國文化不了解,我們對很多的古書讀不懂,所以我們以為中國人對婦女是污衊的,我們以為中國人是不尊重婦女的,其實我們錯了。

  我舉個例子,古代的先生稱呼他的另一半,譬如說要介紹另一半給另外一個人認識,他會說這位是賤內。請問各位朋友、各位老師,請問賤內誰賤?自己賤,不是太太賤,太太才不賤,太太很高尚,太太值得我們尊重。賤是自稱,我這個不怎麼樣的人的太太,這是賤內。還有一種說法叫拙荊。各位朋友,誰拙?自己拙,不是太太拙,太太是荊。什麼是荊?這個荊是一個典故,就是說有個很有德行的婦人,她非常的節儉。一般有錢的婦女,她是用金子或者是銀,金屬來做自己的髮簪。而這位賢德的婦女,因為她很節儉,節儉持家,所以她拿的是荊樹所做的髮簪。用荊,荊樹的荊,來比喻婦女高尚的德行。所以拙荊翻成白話文是什麼意思?就是我這個很笨拙的人非常賢明的太太。這是你看中國文化很美麗的地方,很優美的地方,非常的優美。中國文化都是自卑而尊人,自己眨低自己,然後去尊重別人,這就是管理。

  我們了解到中國文化的優美之後,我們反過來看中國文化的管理,你看價值跟價格,一個人提起價值的時候,他根本不會在意價格。回到中國文化的管理,我們看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第二句話叫什麼?「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是孔老夫子為我們說到管理的兩個層次。所以中國人用什麼來管理?提起一個人對社會的責任感,對社會的良知,把它提起來。因為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都有良知,這叫道之以德,沒有一個人沒有良知的。在古代那個大流氓,十惡不赦的人,如果你跟他講任何的話,他沒有什麼羞恥,你罵他然後把他抓起來,他都不會有任何的羞恥。但是你只要罵他不孝,他會跟你拼命,你說他是不孝子,他會跟你拼命。所以一個人只要提起父母,他那一顆善心就啟發出來。

  在中國的古書裡面,給我們講出了人與人之間管理的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就是孔老夫子有個學生叫子賤,在《論語》裡面有「君子哉子賤」,講這子賤是個君子。他在自己單縣的時候,單縣的老百姓非常的和諧,有天有一個人就到單縣裡面去訪問一個樵夫,一個不認識字的人,他說你們為什麼這麼守法?你們為什麼表現得這麼好?這個樵夫跟他講,我們不忍心欺騙子賤大夫,不忍欺。另外在春秋時代有一個人叫子產,子產治理鄭國的時候,他可以做到什麼?不能欺。還有一個人叫西門豹,在同一個時代的西門豹,西門豹治理鄴,可以做到什麼?不敢欺。各位朋友,各位老師,請問什麼叫不敢欺?這個不敢叫做什麼?敢怒而不敢言,叫做「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不敢欺。請問各位老師,我們現在的管理學在追求哪個層次?可能是在追求這個層次,可能是在追求不敢欺的層次。因為我握有大家的生殺大權,所以你們最好乖一點。可能在追求不敢欺的層次。

  而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們老祖宗已經告訴我們,不要追求這個層次,這個層次太苦了,不但被管理的人很苦,管理的人幸福嗎?也苦得不得了,那太苦了,那個投資報酬率太低了。要追求什麼層次?不忍欺的層次,我們不忍心欺騙。一個孩子他的孝心提起來之後,他忍不忍心欺騙他的父母?不忍心。我們小時候最怕聽到人家講我們一句什麼話?他說這個孩子真沒家教,我們最怕聽到這句話。一旦有人說這個孩子真沒家教,請問他在罵誰?罵我們的父母。各位朋友,不忍欺。等到我們長大,走到任何一個地方,我們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第一個考慮的是會不會讓我的父母傷心,會不會讓我的父母丟臉?請問這樣的一個孩子,還需要用法律來約束他嗎?所以我們就講到為什麼現在管理出了問題?我們有沒有提起孩子不忍欺的心境?我們的用心有沒有足夠提起孩子這樣的一個心境?

  我最近看到一個新聞報導,說有個媽媽她的孩子要考大學聯考,要考大學,她要聘請兩個保鏢陪這個孩子念書。為什麼要聘請兩個保鏢?因為只要這個孩子脫離了保鏢的視線,他就不見了。到哪裡去?不知道,可能要到某個網吧,找了很久才能在某個網吧把她的孩子找回來,而且找回來之後,可能已經是二、三天以後的事情。也就是說為什麼我們的教育做到連不敢欺都沒有辦法達到?也就是說心與心的交流,可能在我們這個時代比較少。我們只依賴法律的力量,我們只依賴賞罰的力量,我們只曉得跟孩子談條件,跟孩子說你下次月考如果考滿分的話,我就帶你去吃麥當勞,或者是我可以買什麼樣的禮物給你。所以有個孩子跟他的媽媽說,我不想再替你讀書了。他不曉得讀書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父母,不曉得。但是請問是誰提醒孩子這樣的思惟邏輯?可能是父母。

  中國文化的管理是一個孝道的管理,不忍欺,以這樣孝道的管理來提起一個人的責任感。《孝經》第一章,在大家的桌子上,講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什麼叫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各位朋友,我們這個身體是父母給我們的,我們這個身體是父母的招牌,我們對這個身體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因為它是父母借給我們的。就像我們去租房子一樣,我們對這個房子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所有權狀在哪裡?在父母手上。我們這個身體是父母給我的,所以我只能使用它,我沒有擁有它,我沒有所有權。而當我們提起這個身體是父母的招牌,我們就了解到「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父母會羞愧。

  海南監獄的幹警在跟我們分享的時候就說到,他每次想到這些服刑人員,他們在裡面坐的是有形的牢獄,而他的家人在外面坐的是無形的牢獄。他每次想到這個,他就覺得不能對不起這些服刑人員。真的,一個人犯錯,誰替他承擔這些羞辱?父母。所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告訴我們,我們這個身體是父母的招牌,是祖宗的招牌。我們華人走到哪裡,只要我們華人提起了祖宗的教誨,中國人就沒有丟臉,中華民族就沒有丟臉。反之,如果我們忘記了祖宗的教誨,忘記我們是禮義之邦,可能我們會被其他的民族瞧不起,可能會被其他的民族說,中國人就是不講求禮貌的。因此我們這個身體不但是父母的招牌,也是祖宗的招牌,這叫「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而且《孝經》告訴我們「孝之始也」,這才剛剛入門而已。

  所以一提起來這個,我們就了解到掌握管理的原理原則是心與心的交流,而不是用手段,而不是用權謀,而不是用伎倆,不是的,那個沒有辦法管理,那個有一天一定會被戳破。我有一天看到個故事,這個故事就說到,這個書本照了一個茶壺,這個茶壺上面寫了兩個字叫奉茶。什麼叫奉茶?在台灣的鄉下以前很多,就是來來往往的人很多,會口渴,以前又沒有這些礦泉水、瓶裝水,口渴的時候怎麼辦?很多人就在馬路的旁邊放了一個茶壺,放了一個杯子,讓來往的行人、趕路的人有一杯水可以喝。這個「奉茶」它就寫到,在台灣新竹的一個鄉下,有個農夫他每天早上起來第一件事情就是劈柴、燒火,燒出一壺的茶來給路人飲用,叫奉茶。他為什麼每天都這樣做?因為他做為佃農的父親跟地主之間的個承諾。地主告訴他說,我這塊土地租給你耕作,你可以用奉茶來代替田租。就一個口頭的承諾,這個家庭用了三代人來實踐這個承諾。我看到這個故事之後,我眼淚就流下來,我們的祖先可以用一句話一諾千金,讓一個人、讓一個家庭用三代人來實現這樣的承諾。各位老師,對這樣的農民,對這樣一個不認識字的人,我們還需要用法律來約束他嗎?他用他的一生在實踐他父親的承諾,在實踐他祖父的承諾。你看,我們提起這個故事讓我們怎麼樣?滿身的正氣,這是人生的價值。

  所以中國人用什麼來管理?用禮教來管理,用禮來管理,用德來管理。我們翻開《禮記》,《禮記》裡面告訴我們中國人有很多很多的禮,八禮,全部都是禮,這些禮到底做什麼用的?用來管理用的。我們在上一節課看到,為什麼看到丁榮,一個不認識字的農民,他能夠力行他祖先的教誨,力行孔老夫子的教誨?因為禮教,因為禮的管理,這是一種環境的教化,叫境教。昨天蔡老師講到身教、講到言教,我們不要忽略了還有一個境教。境教非常的重要。一個環境的氛圍從哪裡生起來?從禮生起來,禮義之邦。中國人用禮來管理,怎麼管理?我們給大家舉例,婚禮可不可以管理?婚禮可以管理,婚禮。婚禮是不是禮?是禮。在《禮記》裡面有篇叫「昏義」,我初看到的時候,我以為這個字錯了,結婚不應該有女字旁嗎?怎麼是這個字?後來我想,大概老祖宗認為,大概是發昏了才會去結婚吧!你看,依照這個文字去解釋,就把我們古文給冤枉了,真的冤枉了,人家不是這個意思。

  那為什麼是這個昏?就告訴我們,古代的婚禮是在黃昏的時候舉行,黃昏。為什麼在黃昏舉行這個婚禮、這個儀式?不是看不清楚,要看得清楚,因為黃昏的時候是晚上要來了,白天要過去了,而白天,日又叫做陽,黑夜叫做陰,黃昏是白天要過去了,晚上要來了,所以叫做「陽往而陰來」。告訴我們婚禮,你看它是表法的意思,是男士要怎麼樣?主動,陽往;女孩子被動,要被娶來,男性要往,是這個意思,取這個意思。而我們想想看,古代的交通方不方便?不方便。一個男孩子他跟著轎夫千里迢迢的去迎親的時候,請問這個男孩子在這路上提起的是什麼?是對一個家庭的責任感。他提起的是男孩子就應該扛起家庭的責任。女孩子在那裡被動的等我去把她接回來,我要扛起家庭的責任。婚禮在一開始就提起一個男孩子這樣的一個責任感。而女孩子來,她是從娘家要過來,當她要過來的時候,她提起的是什麼?我要去興盛那個家族,就是「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就像桃樹長的那個累累的果實一樣,我要去讓這個家族繁衍他的後代,昌盛他的後代,要積德。提起的都是男女雙方的理智。

  而「昏義」的第一句叫做什麼?「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也」。什麼叫上以事宗廟?告訴我們結婚的目的在哪裡?上以事宗廟,這是什麼意思?是承先;下以繼後世,啟後。用一個字就可以代表了,就是孝道的孝字,這個字就是承先啟後。這個孝字是個會意字,上面是一個老對不對?下面是一個子。兒子揹著老子,兒子揹著父母,是這個意思。我們看爸爸的上面還有爸爸,推之無始;兒子的後面還有兒子,推之無終。所以這個孝字是什麼意思?就是我們現在人講的永續經營、永續發展,就是這個意思。這是中國人的學問,這叫永續經營,這是一代傳一代,叫什麼?叫承傳,婚禮教的就是這個。你看高明!我曾經在廬江講這個昏義,講了大概七、八個小時,這篇文章就是用白話文來講,講了七、八個小時。結果講完之後,這個鎮民就跟我講,老師,以前的人結婚好麻煩,還要六禮,還要什麼,非常的麻煩,你都講了六、七個小時,麻不麻煩?太麻煩了。他說現代人多簡單,蓋個章,我倆今天就已經結婚了。對不對?蓋個章結婚了。他說為什麼古人要這麼麻煩?我就跟他講,這就是古人的智慧,一個人只要經歷過這麼一次婚禮,他覺得很煩對不對?他告訴你說,你不要再搞第二次了,這不是人應該搞的。所以古代為什麼離婚率那麼的少?因為它很麻煩。現代太容易了,一個印章蓋下去就結婚了,而另外一個印章蓋下去就離婚了,那太容易了。這就叫禮教。

  中國人用什麼來管理?祭禮。祭禮是不是管理?是,祭禮是管理。祭禮是管理什麼?很多人講祭祀是迷信,中國人什麼都拜,多神教,水也拜,山也拜,木頭也拜,什麼都拜,這是多神教,是低級的宗教。錯了。各位老師,為什麼祭拜?祭拜是管理,是禮的教化,它教什麼?教兩個概念,慎終追遠。中國人對任何一項東西都心懷感恩,為什麼要拜山?因為我們有很多的資源是從山裡面拿來的,所以我感謝山。為什麼要拜水?因為我們有很多的資源是從河裡面捕上來的。為什麼要拜太陽、拜月亮、拜星星?因為沒有這些天體的運行,我們中國人沒有辦法有這麼樣高級的曆法。在夏朝就已經有曆法了,我們現在的曆法就是夏朝的曆法,陽曆。中國人沒有陽曆的話,不可能以農立國,不可能有二十四節氣,不可能有這麼樣精準的二十四節氣教我們怎麼耕作,會餓死。所以這個恩德來自於哪裡?來自於這些天體的運行,我感恩它。這都是教什麼?教感恩。它不是迷信,教感恩。

  當一個孩子有感恩心的時候,對他人生產生什麼變化?現在的孩子考一百分,請問誰的功勞?那當然是我的功勞,因為我昨天晚上開夜車,看到十二點,看到一點,當然是我的功勞。請問父母有沒有功勞?老師沒有功勞?為什麼他想不到?因為我們現在教以自我為中心,沒有教感恩。我們古代教什麼?教慎終追遠。什麼叫慎終?慎終,難道是人死了到殯儀館才叫慎終嗎?其實不是的,所有的結束都是另外一個開始。在《中庸》裡面講到「誠者,物之終始」,它為什麼不講始終?因為老祖宗知道每個結束都代表著另外一個開始。如果有好好的結束,下一個開始就會很快樂;如果結束的時候很草率,下一個開始就會很痛苦。

  我們舉個例子,請問我們在這裡這一堂課,待會下課是不是一個結束?是,待會下課可能是一個結束。而這一堂課結束之後,代表下一堂課要開始了,對不對?下一堂課可能在兩個小時之後開始。如果我們這堂課沒有慎終,沒有好好的結束,譬如說我們垃圾亂丟,我們的桌椅弄得亂七八糟的,我們下一個開始會怎麼樣?很累,我們要整理得很痛苦。以前我自己住在外面,我自己一個人煮飯,因為男生煮飯,應該是我煮飯,別人煮飯可能不一樣,比較懶惰,我每次吃完飯之後,我都不洗碗的,就把它放在洗手台就走了,沒有慎終。可是我下一餐飯要吃的時候怎麼樣?很苦,刷得很痛苦。所以一個人怎麼樣才能慎終?因為他有愛,因為他愛下一個使用者。我們想想看,我們去一個公共廁所上完廁所,我們走出來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把廁所打掃乾淨再走出來?如果我們有的話,下一個上這個廁所的人會怎麼樣?很舒服,有沒有?對。所以為什麼我們會慎終?為什麼我們會很謹慎的想要把這個廁所打掃乾淨?因為我們對下一個使用者有愛。我們愛下一個使用者,慎終教的是什麼?愛。

  什麼叫追遠?譬如說我們穿的這件衣服,如果我們去追的話,可以追到很遠,這個衣服是由什麼樣的材料做成的?由布做成的,你看追遠。布是由什麼做成的?棉花,棉花是種出來的,農夫很辛苦,這叫追遠,一層一層的追過去,追得很遠。在追的過程當中,我們的什麼心提起來了?感恩心提起來了。我們喝一杯水都有千人之力,我們仔細想想是不是這樣,這杯水要從別人的手上接過來的時候,請問它已經經過多少手續了?當我們提起這樣的心境,我們敢不敢糟蹋這杯水?不敢,因為它來得不容易,它來得很困難。所以用什麼樣的心境把這杯水喝下去?用感恩的心喝下去,一點糟蹋的心境都沒有,這就叫慎終追遠,這就是禮教,這就叫禮教,用禮來教化。

  我們看,慎終追遠教的是什麼?愛與感恩。而愛是什麼?愛是用心去感受,對不對?你看中國文字的智慧,中國文字那個心除了可以這樣寫,還可以怎麼寫?豎心旁。心可不可以這樣寫?可以對不對?而為什麼愛不這樣寫?大家有沒有想過?因為這種愛是什麼?這種愛沒有感同身受,它是在旁邊看。所以心為什麼要把它塞到受裡面去?叫我們感同身受,叫我們用心去感受,叫我們換位思考,換一換,想想別人的感受是什麼,用心去感受。可是現在聽說愛變成這樣了,這個是什麼意思?交朋友就有愛了,好像做朋友就應該愛了。各位朋友,各位老師,朋友應該愛嗎?應該這樣愛嗎?那個是愛嗎?那個是欲望,那不是愛。愛是站在對方的感受去感受,那才叫愛。愛是正直的,愛是無私的,愛是付出的,愛是感同身受的。你看中國文字是傳遞的智慧,哪是我們可以說改就改的!

  所以我們在思考祖宗給我們這些德行的時候,給我們留下這些遺產的時候,說真的,各位老師,我們不禁留下眼淚。當我們打開每本經典,大家仔細去看,每本經典的最開端一句話,統統都是這本經典最重要的教誨,大家仔細去看一下。《禮記》你把它打開,第一句話叫「毋不敬」,毋不敬就是禮最重要、最核心的教誨,恭敬就是禮最核心的教誨;打開《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最重要的教誨,因為一個「學」字貫穿整部《論語》;打開《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最重要的教誨;《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最重要的教誨。這是巧合嗎?為什麼老祖宗總是在經典前面把最重要的教誨寫下來,這是巧合嗎?各位老師,這不是巧合。這是因為我們的老祖宗在寫經典的時候,他有個心境,他有什麼心境?他希望我的子孫,不管在哪個時代,只要我的子孫願意翻開這本經典,我要讓他不要浪費任何一點時間,因為人生有限,我要讓我的子孫一翻開這個經典的時候,馬上得到人生最重要的教誨,我不希望我的子孫走我走過的彎路。當我們想到在幾千年前,居然有個我們從來沒有見面過的人,時時刻刻都把我們放在他的心中的時候,請問各位老師,我們能不感動嗎?而當我們想到幾千年前,居然有個人念念把我們放在他的心中,這個時候我們就想到,請問我們有沒有把我們的子孫放在我們的心中?

  在印地安的族群當中流傳了這樣的一句話,印地安人說,我們的祖先在考慮一個問題,通常都要考慮七代。各位朋友,各位老師,我們的祖先考慮的問題,考慮幾代?考慮千秋萬代。我曾經去參觀一個鋼鐵廠,這個鋼鐵廠的鋼非常的有名,一直在出產,二十四小時不停的在出產。這個導遊就很自豪的告訴我說,你看,這部叫印鈔機,二十四小時一直有鈔票出來,你有沒有看到?我問他一個問題,我請教他,請問依照這個速度挖下去,這個城市的鋼鐵多久會被挖光?這個導遊非常訓練有素的告訴我,一百年。言下之意就是,老弟,你不會活著看到這一天。而我再一次的追問他,一百年後怎麼辦?他非常訓練有素的告訴我,你不要擔心,一百年後就會有替用品。各位朋友,我們是否正在把責任推給我們的子孫?我們是不是把責任推給一百年後的人?

  有次我在看中國一部非常著名的家訓,叫《了凡四訓》。了凡先生告訴他的兒子,古代有一個人,漢鍾離的徒弟叫做呂洞賓,有一個人叫呂洞賓。呂洞賓去拜師的時候,漢鍾離跟他講,你要學仙道,你要行三千善事,要行三千善事有一個捷徑,就是我教你點石成金,這個一點下去,石頭就變黃金,很好用,你就可以去幫助很多的人。各位朋友,各位老師,如果有一個人要教你這套技術,你要不要?呂洞賓就問他的老師,請問老師,這個點下去會變黃金,請問會不會變回石頭?他的老師跟他講,會,五百年後當復本質。五百年後它就會變成石頭。呂洞賓說這個我不想學,因為我不想害五百年之後的人。各位老師,我們有沒有信心教出這樣的學生?當我們的學生念念都在考慮五百年之後的人,請問他會去害旁邊的朋友嗎?感恩我們的祖宗,感恩我們身為中國人,感恩我們中華民族有這麼樣深厚智慧的文化,灌溉我們這個民族,感恩我們有這樣祖宗,能夠把這樣的文化傳承到世界每個角落,讓每個民族都能接受我們祖先智慧的結晶。

  今天我們用一點點的時間,跟大家交流傳統文化與管理科學,如果有說得不對的地方,請大家多多的指正,謝謝大家。

  主持人:讓我們再次掌聲感謝周老師和我們的分享。聽了周老師這堂課以後,讓我們非常的感動,原來我們發現我們的老祖先這麼有智慧,每做一項決定的時候都想到千秋萬代。諸位老師,今天時代已經到了我們這一代,我們在做一項決定,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要考慮多久?也是要做千秋萬代。而我們現在手裡正握著可以幫助世界和平這樣的法寶。中華民族承傳下來幾百種家訓,而《弟子規》是集整個家訓的大成為一體,我們把這些教誨從我們身上做出來、演出來以後,我們的家道、我們的民族就可以承傳千秋萬代,有這樣一分孝道和感恩心的管理。就好像我們今天大家在一起學習,我們要感恩多少人?可能我們的家人在家裡幫我們把家裡照顧好,我們的孩子也懂得去學習,而我們的領導也成就我們這項事業,還包括我們的義工老師,背後所有人默默的付出,我們都心存感恩。諸位老師,我們要不要感恩他們?好,因為我們之前在廬江,在每次吃飯以前都會行一個感恩禮,代表我們對所有人的這種感恩,我們今天要不要一起來念一下?好,請大家端身正坐。感恩父母養育之恩,感恩老師辛勤教導,感恩同學關心幫助,感恩農夫辛勤勞作,及所有付出的人。好,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