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2007年馬來西亞雪隆區首屆弟子規師資培訓班—傳統文化與管理科學  周泳杉老師主講  (共一集)  2007/12/18  馬來西亞金馬皇宮酒店  檔名:52-399-0001

  主持人:諸位長輩,大家早上好。諸位老師,我們累不累?不累。有一次夫子在《論語》當中,講過這樣一句話,夫子講我有一天沒有吃飯,也沒有睡覺,在思考一件事情,人生做什麼樣的事情最有價值?夫子思考了一天,然後講到「不如學也」,不如學習。因為學習是提高我們的人生智慧,不斷提升我們的人生境界,讓我們的人生更有價值,更能夠圓滿我們的人生,所以夫子一生好學。而我們在座的諸位長輩、諸位老師,就發揚了這種好學的精神。好學近乎智,我們也給我們的學生、給我們的孩子,做了一個最好的榜樣。今天上午和大家分享的課題,是「中國傳統文化與管理科學」。我們看到現在談管理、談科學,我們走進書店會發現有很多管理的書籍,而現在管理的方法和管理的理論愈來愈多。但是諸位老師,現在的員工、現在的孩子,是愈來愈好管理,還是愈來愈不好管理?原因在哪裡?而在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究竟有沒有科學、有沒有管理?帶著這個疑問,我們就有請中心的周泳杉老師和大家分享這個話題,請大家掌聲歡迎。

  周泳杉老師:尊敬的各位校長,各位老師,大家早上好,請坐。很高興今天又跟大家見面,昨天跟大家談的是健康的話題,在談這個話題的時候,我相信大家也能夠了解到,人生的態度其實很單純,並不複雜,我們對身體健康的管理,跟我們對人事萬物的管理,原理原則都是一樣的。不過今天這個題目有點大,這個題目講「傳統文化與管理科學」,傳統文化題目很大,管理題目也很大,科學題目也很大,這三個這麼大的題目,並不是我能力所能夠跟大家做匯報的。今天只是就自己所學的一點心得,來跟大家做簡單的報告。說到傳統就像剛剛馬老師所說的,一般的人認為傳統有管理嗎?傳統有科學嗎?傳統的東西不都是迷信嗎?不都是舊的東西嗎?有一個朋友曾經告訴我,他說所謂的傳統,就是昨天的事叫傳統,昨天的事統統都是傳統。我們提到傳統的時候,我們的心中所散發出來的,是什麼樣的感受?記得在幾個禮拜以前,我們廬江文化教育中心在舉辦一個活動,這個活動當中,邀請了幾位外國的朋友到廬江來參觀。有一位澳洲的朋友在參觀完之後,到台上來跟我們分享他的心得,當他在提到傳統,他就說到每當我們提到傳統,我們所指的是兩百年以前的事情。

  然而沒有想到,到了中國你們所說的傳統,竟然是五千年以前的事情。然後他就跟我們分享到,在他的記憶當中,他的傳統所帶給他的影響。他就說到他的祖先為什麼會到澳洲?因為有這樣的機緣,他的祖父因為偷了一雙鞋子,所以被從英國下放到澳洲。因此他的祖上就留下這樣的祖訓,告訴他的子孫,無論如何你都不可以偷別人的鞋子。他在告訴我們,分享他的這一個祖訓,我們看到他的嘴笑得都合不攏;當他提到他的祖先,他的臉上充滿著無比的光榮、無比的喜悅。當他提到他的祖訓,我們可以看到這位澳洲人,他的生命跟祖先的生命已經連在一起,而他的人生觀也受到他祖先人生觀的影響。我相信這樣的祖訓,對他的人生、對他的家庭應該有起一定的作用。因為在他離開後不久,我們得知他的弟弟在十一月份,已經當選了澳洲的總理。我們就了解到這樣一個祖先的庇佑,確實可能為他們的家庭、為他們的家族,已經帶來無限的人生財富。然而我們在思考的另外一個問題是,當我們面對這個澳洲人,對他傳統的喜悅,對他祖先遺留下來這些教誨的這種光榮。我們就在思考,中華民族的祖先留給我們多少祖訓,而這些祖訓當我們翻開來閱讀它,我們又帶著什麼樣的心境。不要偷鞋子,這麼簡單的教誨,可以讓他的子孫依教奉行之後,當選澳洲的總理。我在想我們的祖訓,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依教奉行,這個社會、這個世界,將會得到什麼樣的提升?這是不是管理?這是不是科學?我常常在想這個問題。

  記得在清朝末年有個人跑到美國去,他為了生活到美國去做工。這個人名字叫做丁龍,丁龍到了美國之後,他應聘到一位將軍的家裡去當僕人。這位將軍就是南北戰爭,非常有名的一位將軍,叫卡賓特將軍。卡賓特將軍是一個脾氣非常大的軍人,所有到他家去的僕人,都沒有辦法幹得非常的長久,因為沒有辦法忍受這位將軍的壞脾氣。丁龍也不例外,到了這個將軍的家,做沒有多久他就離開。可是有一天這個將軍的家裡發生了大火,這場大火把將軍的家付之一炬,當丁龍知道這件事之後,他就回到這個將軍的家為他重建家園。這個將軍看到丁龍這樣的行為,非常的感動,他問丁龍,他說我以前對你這麼不好,為什麼在我面臨人生最大的困難,你回到我的身邊?丁龍就跟他說,因為這是我們孔老夫子的教誨,孔老夫子告訴我們,要對我們的主人忠誠、要對我們的君上忠誠。然而我曾經受您的聘雇,我受到您的照顧,因此在您人生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回來照顧你這是我應該做的。

  卡賓特將軍覺得非常的驚訝,他問丁龍說,「你的父親一定是非常有學問的人,否則你怎麼知道孔老夫子這樣的教誨?」丁龍回答說「我的父親並不識字,他是一個農夫。」卡賓特將軍說「那你的祖父一定是個讀書人。」丁龍說「我的祖父也是農夫,我家世世代代都是農夫,我家世世代代都不認識字。」卡賓特將軍聽了之後非常的震驚,他就在想是什麼樣的力量,是什麼樣的民族,是什麼樣教育方式,是什麼樣管理方法,讓從來沒有上過學的人,終身務農的人,能夠藉由一代一代,這樣子家庭的承傳、家道的承傳,把這麼樣優美的人生態度,一代一代傳下來,他百思不得其解,而且他非常想要知道,這門學問到底是什麼樣的學問。後來丁龍在過世之前告訴卡賓特將軍,他說我將要過世,我沒有家庭,我沒有家人在美國。我在這裡跟你相處了這麼多年,我的身邊有些積蓄,總共有一萬多塊美金,我現在把這一萬多塊美金交給你,因為我沒有家人,我希望你能好好的用這筆錢。

  在丁龍過世之後,卡賓特將軍非常的傷心,他拿到這一萬多塊美金,他就在思考這樣一個平凡的農夫,一個平凡的陌生人,把他人生最後的這筆遺產交到他的手上。於是他就在思考,這樣的一個民族,這樣的一門學問,絕對不能讓它不見,絕對不能讓它消失。於是卡賓特將軍自己又拿了二十幾萬美金,加上丁龍的這一萬多塊錢,到了哥倫比亞大學(他的母校),建立了一個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科系,然後就以丁龍的名字來命名,就叫做「丁龍講座」。慈禧太后知道了這件事之後,捐了五千冊的書本給了哥倫比亞大學的中文系。後來美國任何大學的中文系,統統都是以哥倫比亞大學為範例來建立的。我們就曉得,在海外的華人,什麼時候提起了老祖宗的教誨,什麼時候就得到世人的尊重。丁龍是一個不認識字的華人,一個沒有受過教育的華人,在美國的社會沒有地位、沒有金錢、沒有財富,然而最後他的名字,卻永遠被刻在美國的歷史上。我們就了解,這難道不是祖德的庇佑嗎?這難道不是祖先的恩澤嗎?我們就想到這是不是管理?是不是科學?

  所以當我們在探討科學的時候,因為我個人是學科學的,我所學的科學很慚愧,被當代普世的價值譽為最高的科技。我們的科學,是從植物的細胞、從動物的細胞,把它的基因拿出來,我們可以做到把螢火蟲的發光的基因,放到魚裡面,讓魚也發光。我們可以把螢火蟲發光的基因,放到煙草裡面,讓煙草也在黑暗中發光。我們的技術可以做到,讓植物在成熟之後不會老化。我們可以做到植物在嚴峻的環境之下,不怕任何的病蟲害。可是當有人問我們,這樣的植物,對人類會有什麼樣負面作用的時候,我們總有一個標準答案,那就是我們還在研究,我們還需要做進一步的了解。然而讓我們覺得非常慚愧的,我們所了解的時間、我們所研究的時間,沒有一個期限。

  因此當我們讀到《弟子規》,「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我們就感受到原來在幾千年前,就有科學的精神。只不過在現代貼著科學標籤的我們,並不一定按照這樣的教誨,並不一定堅持這樣的學術,憑著我們的良知在研究科學。請問什麼叫做見未真?怎麼見才叫做真?眼睛看到就是真的嗎?在中國的歷史上曾經發生過這樣的故事,孔老夫子與他的學生一行人,曾經在陳蔡絕糧。我們的夫子帶著學生,在陳蔡七天七夜沒有東西可以吃,而這七天的過程當中,夫子與學生過著非常辛苦的生活。有位學生好不容易到外頭去找了一袋的米,非常非常少的米,這一點點的米要煮給這麼多人吃,他們只好就把這個米煮成稀飯,非常稀的稀飯。請誰來煮?這個煮飯的工作就落到顏淵的身上,顏回就在那邊煮粥。結果在煮粥的時候,因為草屋非常的老舊,當粥煮到快熟的時候煙就往上冒,在冒煙的時候,茅屋上面有一塊泥巴就掉下來,正好不偏不倚的掉到這個粥裡面去。顏回看到這樣的景象,他第一個反射動作,就用勺子把這塊泥把它撈起來,他就在想如果我把這塊泥丟掉,是不是就是浪費了糧食?所以他想了一下,就把這口粥給喝下去,把受到泥巴污染的粥給喝下去。

  可是就在他喝的同時被子貢看到,子貢正好從門口經過,子貢心裡就想你這個小子(當然絕對不是,聖賢人不會起這樣的心念)。他說顏回,夫子這麼器重你,把你看成是他最好的學生。結果在今天我們大家都在餓肚子,你竟然偷喝粥,我一定到夫子那邊去參你一本。結果子貢就到夫子那裡去稟報,他說我看到顏回在偷喝粥。大家在餓了七天兩個眼睛都發昏,這個時候有粥在面前,能夠多喝一點當然是好的。可是我們就想到聖賢人的心境是什麼?聖賢人的心境,是「人饑己饑,人溺己溺」;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而子貢他親眼所見,這個事情能假得了嗎?可是孔老夫子聽到這樣的訊息之後,請問他老人家怎樣處理這個問題?各位老師,如果有一天我們的學生來給我們告狀,說我們班上最好的學生,竟然做出違禮的事情,請問我們怎麼處理?孔老夫子會不會直接去問顏回說,「顏回,你有沒有偷喝粥?」各位朋友、各位老師,如果孔老夫子這樣問,請問他會不會問到真相?以顏回的德行,我跟各位老師報告,他一定會跟老師說,「老師,粥是我偷喝的。」

  老師對學生十分的了解,我們在《論語》裡面看到,老師跟學生有很多的對話,讓我們非常的感動。孔老夫子沒有捨棄掉任何一個學生,孔老夫子沒有懷疑任何一個學生,孔老夫子念念都是為了成就他的學生。所以他告訴學生們說大家稍安勿躁,我們一起去看看怎麼回事?於是老師帶著所有的學生,到顏回煮粥的地方,非常溫和的告訴顏回,他說我昨天做到了一個夢,夢到我的祖先。今天我們在陳蔡絕糧,還好有我們祖先的庇佑,我們得到這一點點的食物。因此我希望先拿這些食物,來供養我們的祖先,來祭拜我們的祖先,祭拜之後我們再來享用這些糧食。講完之後顏回馬上跟老師說,「老師,這鍋粥已經不能夠祭拜祖先。」老師問說為什麼?顏回就說「因為剛剛有塊泥巴掉下來,我把泥巴撈起來之後,我已經先喝了這鍋粥,因為我已經先吃過,所以這鍋粥已經不能再祭祀我們的祖先。」我們曉得,在過去祭祀的這些供品,在祖先還沒有享用之前,我們是不能夠吃的,這叫做「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顏回非常的守這樣的禮節,但是在那麼樣緊急的情況之下,我們曉得聖賢人他不是書呆子,他對書本的學問能夠從權。所以在那麼緊急的狀況之下,他選擇把粥喝下去,他並沒有做錯。而孔老夫子的問答也讓我們感受到,一個老師當他對學生有充分的信心、充分的了解,他就有充分的智慧,面對他人生所帶來的課題。

  因此我們就想,見未真,到底見是用什麼來見?眼睛真的能看到事實的真相嗎?我們學過科學的人就非常的了解,我們人的眼睛並不是非常好的儀器,因為我們眼睛可以看到的,只有四百到八百Nano meter的光線。還有非常非常多的是我們看不到的,我們看不到電磁波,我們看不到紫外線,甚至於紅外線我們都看不到。我們有太多看不到的事情,如果我們都要眼見為憑的話,根本就不可能有科學。因此那個見很有可能是心靈的契合,當我們用心在觀察每件事情,當我們用心在體會,任何一個人他的心理的需求,我們才能夠真正的去見。因此科學發展到現在這個時代,我們昨天看到了這麼多的投影片,每張投影片所傳遞出來的訊息,都是地球在向我們呼喊,在向我們求救。而我們當代的科學走到這樣的地步,我們真的應該思考,未來我們的走向應該是往哪裡發展。很多人在思考的過程當中,有非常多的創見,尤其現在這個社會鼓勵大家要創新。可是當我們回到五千年前老祖宗的教誨,我們才發現創新其實是有前提的。

  中國的五經,有一本非常重要的經典,叫做《易經》,而《易經》,在老祖宗告訴我們,易有三個意思,第一個意思,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創新,叫變易。《易經》告訴我們,天底下沒有一件事情是不變的。《易經》告訴我們,世界的真理就是每天都在變,世間唯一不變的事情,就是每天都變化不拘。所以它告訴我們,變化就是創新,每一天都在變,每一刻都在變,每一秒都在變。我們的身體每一秒鐘細胞都在代謝,即使我們坐在這裡一動都不動,這就是變易,這就是創新。然而《易經》告訴我們,創新的條件是什麼?第二個意思就是不易,它告訴我們,一個人必須要掌握不變,他才能談改變。所以傳統並不是昨天以前的事情,傳統是永恆不變的真理,當我們能掌握永恆不變的真理,我們才有能力改變,我們才有能力創新。當我們掌握不變的真理,我們的創新必然是簡單的。所以《易經》告訴我們,第三個意思叫簡易,大道至簡,一個通達不變的人,他一定是用最簡單的原理原則,告訴我們人生的道理。老祖宗告訴我們人際關係學,只有五種關係,那就是五倫,從夫婦到父子,再到兄弟,再到君臣,再到朋友。我們現在回想,我個人曾經參加過很多的課程,我也學過人際關係學,花了很多的錢上過很多的課,可是當我們在上完這些課,沒有辦法得到任何的東西,原因是因為它太複雜。我們老祖宗用五種人際關係,就很簡單的把人類所有的歷史,古今中外所有的人際關係,非常簡單的一句就把它概括,這是創新。

  所以這個世界沒有所謂的創新,只有真理、只有傳統。所以經典裡面講,「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它是舊的,可是它的創意卻是新的。我常常在想,我們現在的人所謂的創新,其實是創舊。為什麼叫創舊?請問一台筆記本電腦,從工廠出來它可以流行多久?可能只有一個禮拜,因為一個禮拜之後還會有新的機種出來。一支手機,請問從工廠出來流行多久?可能更短只有三天。一件衣服,從服裝展覽會場展覽完之後,請問流行多久?可能只有一季。所以我們一直在創造的都是舊的,一直在創舊,從來沒有創新過。因此今天回到傳統,我們就在思考,科學應該是走什麼樣路線?中國的老祖宗在幾千年前已經給我們答案,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六個字,「正德、利用、厚生」。這六個字跟我們現代人,跟我們的生活是脫離不了關係的,我們現代人每天都離不開這六個字。但是我們卻可能並不是很清楚,因為在時代的變遷,我們的語言流動,我們已經沒有使用文言文了,因此古代的文字,對我們是那麼樣的陌生。

  厚生是什麼意思?厚生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經濟,搞經濟,我們把它翻成白話文,大家就清楚了,就是搞經濟。而當我們現在看到經濟這兩個字,很容易產生誤解,我們以為賺錢就是經濟,我們以為有收入就是經濟,我們以為經濟就是赤字跟收入之間的一種關係,我們認為economial就是經濟。事實上在中國老祖宗的意思當中,經濟不是這個意思,經濟的意思要加上兩個字,叫做經世濟俗。經世必須是對社會有貢獻的、有幫助的,這叫厚生,這叫讓民生豐厚。什麼樣的行為可以讓民生豐厚?利用,利用就可以做到,而利用翻成白話文叫做科技,利用就是科技。所以中國文化並不反對科技,中國文化並不反對科學,中國文化不是反科學的、不是反管理的;它是贊成科學的,它是支持管理的,利用叫做搞科技。

  而我們在想,現在的科技有沒有達到厚生的目的?現在的科學有沒有達到經世濟俗的標準?我們昨天看到這些投影片,我們看到現在的醫療不斷的進步,可是人類的健康到底是愈來愈改善,還是愈來愈走下坡?醫院愈蓋愈大,人是愈來愈健康,還是愈來愈不健康?再來手機愈來愈流行,請問人是愈來愈會溝通,還是愈來愈不會溝通?請問高樓愈來愈高,高樓是為了讓我們看得愈遠嗎?高樓愈來愈高請問人的眼光是愈來愈狹隘,還是愈來愈高遠?還有飛機愈來愈快,縮短了地球的距離,縮短了兩地的距離,請問人與人的距離是愈來愈近,還是愈來愈遠?你看這些科技不是為了來改善這些問題嗎?手機不是為了方便我們溝通嗎?可是人居然愈來愈不會溝通。高樓為了讓我們看得愈遠,可是我們的眼光卻愈來愈短視。子彈列車、飛機為了縮短我們彼此之間的距離,可是為什麼今天我們看到,人與人的距離卻愈來愈遠,人與人卻愈來愈冷漠?科技帶來的到底是什麼?問題出在哪裡?問題出在正德。問題出在科技必須有一個前提,就是它是為人性服務的。

  所以台灣的媒體,台灣的電視上有一個Nokia的廣告,它就講到「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我很欣賞這段話,科技應該來自於人性,科技應該為人性服務。我們的老祖宗告訴我們,「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應該是本善的,所以科技應該是為人的本性本善做服務。各位朋友,請問現在的科技服務的是什麼?是人性嗎?從中國傳統文化的立場、角度來看,我們就有判斷力,讀了經典我們就有判斷力,現在大部分的科技不是服務人性,而是服務習性。人性跟習性有什麼區別?《三字經》講「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習性講的就是習相遠。什麼叫性相近?就是昨天蔡老師在課堂上,跟大家舉的例子,很多人都有共通的一個經驗,到育嬰室去看小孩,到了育嬰室我們看到很多非常天真的面孔,那些孩子非常天真的躺在育嬰室裡面,當我們去看這些孩子的時候,我們絕對不會有一個念頭說這是希特勒,這個可能以後會成為殺人犯,這個可能以後會對他的父母忤逆,我們絕對不可能有這樣的想法,為什麼?因為我們看到人之初,性本善。

  然而依照時間的進程,我們就看到這些孩子,各自回到各自的家裡面去,受到他父母的教育,受到他環境的影響,他們可能會長成不同的人格,他們會養成不同的習慣,這就叫什麼?這就是性相近,習相遠。因為他受到環境的影響,受到父母教育的影響,受到後天的影響。他有很多的習性,並不是他本身帶來的,而是後天所生成的。而我們思考一個問題,科技的目的本來是想要幫助我們回歸本性,善良的本性。就像我剛剛講的,手機的發明是為了讓我們彼此更會溝通,這是善的,溝通是善的,一定是要達到和諧的溝通。高樓的發明是希望讓我們的眼光看得更遠,就像唐朝的詩人說到,「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是善的。飛機的發明,希望讓我們彼此之間的距離縮短,讓我們的地球變成一個村落,人與人之間不再那麼的遙遠,這是善的。然而為什麼後來變成了惡?

  我們就開始省思,現在的科技都是為了習性來服務,它不是為人性服務。譬如說為我們的貪心來做服務,現在的科技可以把東西變得非常的漂亮、非常的美麗,就像把糙米的殼拿掉,變成白米,讓我們看到好漂亮,這個東西真的是讓人垂涎三尺,這是為我們貪心服務。科技為我們的壞脾氣服務、為我們的情緒服務,科技為我們的傲慢服務。因為它增長我們的傲慢,譬如說我們坐進一台高科技的房車裡面,不知不覺我們的傲慢心就生起來,不傲慢都不行,坐在裡面傲慢心不知不覺就生起來,這不用人教。科技為我們的懷疑服務,為我們的不信任服務,非常多的高科技系統是在防止別人的入侵,就是它加深我們對人的不信任,加深我們對人的懷疑,加深我們對所有人的防備,這是為我們的習性服務。然後我們來看一下,中國老祖宗所創作的科技,它到底是為人性服務,還是為習性服務?我們常常講這個產品很人性化,請問遙控器算人性化嗎?遙控器是習性化,因為它為我們的懶惰服務,它並不是人性化的。

  真正人性化的,我參觀過台灣的故宮博物院,我相信在座的很多朋友也到過故宮,我看到故宮裡面的產品都是人性化的。譬如說中國的酒杯,大家有沒有看過中國的酒杯,叫做爵,這個酒杯有一頭是尖尖的,旁邊還長了兩根東西那個叫柱。我們想像,我們在看古裝劇,人在喝酒,那個酒杯這樣喝下去,那兩根東西往哪裡走?往眼睛走,就是會很靠近眼睛。為什麼要這樣設計?酒杯不是為了讓我們喝得痛快的嗎?有那兩根東西阻擋在那裡,喝得多不痛快!其實中國古代的工匠在做這個酒杯,他就已經想到了這個問題,他希望用這兩根柱來勸諫喝酒的人,你再喝你眼睛都瞎掉。眼睛瞎掉嚴不嚴重?不是最嚴重的,最嚴重是你心瞎掉,你的心會因為這個酒而盲目。所以你看這是人性化的產品,當他在喝酒這個酒杯就在提醒他的理智,就在提醒他的人性,把他人性善良的一面引發出來。我們有沒有看過中國的古裝劇,皇帝戴的帽子是平的?這是人性化的設計。為什麼皇帝戴的帽子是平的?因為當他戴這個帽子提醒他你要平等,你做為一個國家的領導人,你不能對這個族群偏心,對這個族群不喜歡,你要像後面這張畫一樣平等的,所有族群都是平等的,這是一個領導人必須有的素質。

  而這個素質什麼時候提起來?時時刻刻都要提起來。所以當他戴著這個帽子,他心裡面有一點點不平等,這個帽子就在勸他,這叫人性化的設計。再來,我們看到皇帝的帽子前面還有一根一根的什麼?是珠子總共有九條。為什麼要擋在前面?它在告訴這個領導人,你凡事不要看得太清楚,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好了。凡事看得太清楚你沒有辦法領導,對,你不能看得太清楚。再來,帽子旁邊還有一個東西,有個珠珠垂在耳朵旁邊,告訴他,你也不要聽得太清楚,不要有察察之明,否則你的部下很難辦事,這都是人情練達。什麼時候提醒?當他戴這個帽子就在提醒。而我們看到大臣的帽子,跟皇帝的帽子是不一樣的,大臣的帽子是前面比較低,後面比較高,一高一低,這叫進賢冠。什麼叫進賢冠?就是告訴我們一個大臣的職責,就是為國家推舉賢能的人。帽子前面矮的地方就代表自己,高的地方就代表後進,因為在後面,自己比較矮,後面的人比較高,後進,所以要提拔後進。你不能擔心後面的人會把我們掩蓋過去。現在的人因為沒有這樣的教育,所以流行了一句話,「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但是我們老祖宗的教誨不是這個樣子的,老祖宗的教誨是告訴我們你要提拔後進,叫做「青出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都是這樣的心境。什麼時候提醒?就是他戴那個帽子,時時刻刻都在提醒。否則他會覺得非常的羞愧,他會覺得無地自容,這是人性化的設計。

  昨天李越老師說到,現代的服裝問題很多,現代的服裝為什麼前面也露,後面也露?這樣的設計是人性化的設計嗎?中醫告訴我們,前面跟後面如果露出來的話,這個人就暴露在非常危險的境地。因為只要風一吹,前面跟後面這是人最重要的兩個穴道,一個叫做命門,另外一個叫神闕。命門,那是一個人生命之門,怎麼可以開啟讓它吹風?如果這樣每天都在吹風,他到老年全身都是病。為什麼要設計這樣的褲子?為什麼不把它補起來?因為為人類的習性服務。這叫創新嗎?這叫創舊。因此我們在思考科技,我們永遠不要忘了科技的上面,還有一個德行,把人的德行給抓正了,人所製造出來的產品就是人性化的產品。所以我到故宮去看到,沒有任何一項產品是不能回歸自然的,沒有,你看不到。可是據說現在的塑膠袋丟到大自然,它要整個分解掉,最長需要一千年的時間,一個塑膠袋埋在地球要一千年!各位朋友,我就在想,如果這個地球還能夠再活一千年的話,請問一千年之後的子孫,在他們的博物館裡面會放哪些東西,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我在想一千年後的博物館可能裡面放的,我們的子孫會不會把塑膠袋拿到博物館裡面去?我們的子孫會不會把主機板拿到博物館裡面去放?我們的子孫會不會把廢電纜,也拿到博物館裡面去擺著?我想不會。我想我們的子孫可能會在他們的課本裡面寫到,活在二十世紀與二十一世紀的那些祖先,是有史以來最沒有良心的祖先,那些祖先跟我們過去的祖先比起來,他們是最沒有良心的,他們連一片好的天空也不願意留給我們,他留給我們的是很多的粉塵,他留給我們的是臭氧層的破洞,他留給我們的是滿地的垃圾,留給我們的是沒有辦法恢復的土地。我們就在想,這樣的科技能夠讓我們的子孫懷念我們嗎?所以在思考這些問題,我就在想哪裡出了問題?是管理出了問題,我們的管理已經出了問題,由於我們管理的心境出了問題,我們的科技才出了問題。而我們現在管理的心境是什麼?因為我們今天既然談管理,我們就來談談現代人的管理是什麼?我們怎麼管?我們到底在管什麼?而我們在談管理之前,一定要先認識我們的心境如何,我們以什麼樣的心境來管理。

  有一天有個大學生,他在南京的一個大學上課,他是念管理學的。他跑來廬江我們的文化教育中心,因為他聽說文化教育中心裡面,有一個老師是專門在講,「傳統文化與企業管理的」。他到這個中心來的時候,他只是為了來問一個問題,因為他覺得他上了三年的大學,很迷惑學了這麼多的管理,他覺得他是一個中國人,他想要來了解中國的管理,跟西方的管理有什麼不同。於是他到了我們的中心,他不認識我,他跟我們接待室的人說,我要找講「傳統文化與企業管理」的老師,於是我就跟他做了會面。他問我這個問題,我反問他說在這三年的過程當中,請問你在課本當中學到了什麼?你的課本告訴你應該怎樣管理?於是這個大學生就開始侃侃而談,他這三年管理學到底學了些什麼。我做了一個歸納,他說他管理的對象,總共可以分成這幾類,叫人、事、時、地、物、錢。他說我是個大學生,在我畢業的時候,我希望我能夠到一家知名的企業去當高管人員,所以我面對的是我要管人。人要管,對。事情要不要管?要。時間要不要管?要。他告訴我這叫時間管理,現代很有名的一些老師,都在講這個時間管理。再來,地要不要管?要,因為聽說炒地皮好像很好賺。物要不要管?物要管,這叫物料管理,倉管。錢要不要管?錢更要管,因為管這些的原因都是因為要管錢。而且他告訴我這叫理財,他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所以你要理財。

  可是當他講了將近半個小時他的管理學之後,所有都是他管的對象,就只有一個人不用管,大家知道誰不用管嗎?我就告訴他說,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管理跟西方的管理,最大的差異。我告訴他,中國人的管理只有一個人是管理的重點,就是我們自己,把自己管好,這些統統都可能被管好。如果自己管不好,我們要去管這些可能會遇到無比的障礙。譬如說我們管人,管人可能會怎麼樣?可能會結怨。管事、管地、管物可能會讓我們很煩心,管時間可能會讓我們很急躁,管金錢可能會讓我們變得很小器。也就是說我們人生遇到很多的問題,我們要管到底要怎麼管?管人就結怨,我們可能有很多的怨,都是在管人的過程當中形成的。我們每天很心煩,因為我們有很多的事、很多的物,壓著我們喘不過氣。我們很多的report,永遠寫不完的report。我們很急永遠都在趕場,我們好像從來沒有想說我要停下來,好好思考我人生應該走到哪裡,我永遠在趕下一場。再來我們可能很小器,因為我們覺得賺錢非常的不容易,怎麼可以隨便花?所以我們賺到的就叫做費用,我們賺到的不是錢,是叫費用。因為只有不得已的時候,我們才會把這個費用付出去。因此我們的人生好像愈走愈窄,好像愈走愈黑暗,為什麼?因為管理出了問題。

  所以我們就在思考,到底人應該怎麼管,任何的問題要找答案。各位老師,我們以後一定要有這樣的習慣,所有人生的問題,統統可以在經典裡面找到答案。當我們的心境是要去管人、事、時、地、物,我們統統管不了;而當我們把管理的焦點,放回自己身上,我們可以開始去感受一下,情境變了。經典告訴我們「正己化人」,正己能不能化人?我們看這個心境,什麼叫化?化是變化。中國人講「潤物細無聲」,就是當你在化人的時候,對方不知道你在改變他,他已經受改變,這是最高明的,所以不會結怨,沒有結怨。你看化的那種心境,變化,讀書變化氣質,變化。人會因為學《弟子規》而產生變化,大家要有信心!《弟子規》我們只要落實十分之一,或者是哪怕我們就做到《弟子規》裡面的一句,我們就變化。哪裡變化?我跟大家報告,臉就變了,這張臉就變,第一個變的就是這張臉,臉一定會變,你下次照鏡子,你會發現自己更可愛。否則面目可憎,每次照鏡子都覺得很痛恨自己,為什麼都沒有笑容?為什麼我們這裡永遠都有眉頭皺著?因為我們要管人、事、時、地、物、錢,因為我們有管不完的事情,我們有寫不完的report,我們有趕不完的場好煩!

  因此這個化表達了我們的心境,中國人的心境,真的我們從中國的文字,中國的文字是非常重要的人生智慧。我們來思考一下,在醫學裡面,中國人中毒之後,醫書裡面講怎麼樣?我們要解毒。西醫講什麼?消毒。解毒跟消毒在心境上有沒有不一樣?大家仔細看一下,解是什麼意思?化解,冤家宜解不宜結。什麼是消毒?消滅,我要把你消滅,因為你是毒。所以正己化人就是解毒的心境,解的心境。所以這樣的管理,把三種東西拿掉,哪三種東西拿掉?第一個對立拿掉、佔有拿掉、控制拿掉。當我們的生命充滿了對立,當我們的生命充滿了控制,當我們的生命充滿了佔有,我們沒有辦法管理。而當我們把這三個東西拿掉,我們發現世界變了。

  我們在海南省海口做了這樣的實驗,我們跟海口的監獄做了《弟子規》的教育,而在《弟子規》的教育能夠在海南省的監獄裡面推行,這些幹警發揮了關鍵的作用,而幹警的推行,又是他們的領導起了關鍵的作用。首先他們的領導意識到,《弟子規》能夠解決服刑人員的問題。所以這些幹警的領導到了廬江,跟我們做交流,在五天的交流結束之後,這位幹警的領導是一個監獄長,這個監獄長曾經到我們的中心來做分享,告訴我們,他在監獄裡面教學的狀況。他就講當初他拿到《弟子規》,他第一個念頭是《弟子規》,這不是給小孩子看的嗎?這不是小孩子應該學的嗎?他說我已經是年過百半所謂的監獄長,我還要學嗎?他覺得我不要學,我不需要學,這都是我應該懂的事情。結果在這五天的交流之後,他有非常深的感悟,他告訴我們,他回到海口之後,他覺得《弟子規》,真的有非常多人生的智慧在裡面。他從來沒有這麼冷靜的,去看待過這本書,但是五天的交流之後,他覺得這本書叫做博大精深,太深了。於是他說他按照《弟子規》上面的教誨,他自己列出了自己十八條的罪狀。一回去召集了他所有的幹警,對他的幹警說「對不起你們,我是一個缺德的人,首先我自己按照《弟子規》,找出了我十八條缺德的地方,我很缺德。」

  你看領導要對他的下屬承認錯誤,這是多大的勇氣!孔老夫子說「知恥近乎勇」,這個勇氣太大了。可是很奇怪的一點,各位朋友、各位老師,當一個人認錯,請問下屬對他是更瞧不起,還是對他更佩服?對他更佩服。就我們本來以為倘揜飾,就是要掩飾這個過錯,為什麼我們要掩飾過錯?因為好面子。因為我是領導我怎麼可以承認我的過錯?你們是我管理的人,我如果承認我的錯誤,那我怎麼管你們?事實上當領導真正說我是一個缺德的人,我按照《弟子規》看到了我的缺點,非常多的缺點,他自己這樣子來跟他的部屬溝通,他的部屬被感動。他告訴他的部屬,教育者先受教育。過去我們面對罪犯,我們總是認為我是來改造你的,你應該是被我改造。各位朋友,對立形成,我是來改造的,是!所以我應該是高高在上;你被我改造,你應該是在我的範圍下面聽我的指示。可是當他做這樣心境的轉變,對立不見了,他的幹警首先受到感動,所有的幹警本來對傳統文化,都有非常深的誤解,傳統就是昨天的事就叫傳統,我們應該是活在今天,怎麼叫我們去學傳統?傳統不是反科學的嗎?不是反管理的嗎?怎麼叫我們去學傳統?可是當這個領導把他的身段放下來,首先承認我是一個缺德的人,他的下屬佩服他,他的下屬開始也在思考人生的問題。

  很多的下屬在思考他的夫妻問題,他對他父母是不是真的孝順?對他的兄弟,是不是真的盡到了兄弟之間那分情感?很多的下屬開始在思考,我對我兒女的教育是不是太過疏忽?於是有一個幹警,後來到廬江去跟我們做交流,回去之後他就把服刑人員召集過來。他覺得很慚愧,他覺得過去並沒有把這些服刑人員當人看,所以他非常的後悔。他把這些服刑人員召集過來之後,站在台上,深深的對這些服刑人員鞠躬,告訴他們說「對不起,以前我對大家的照顧有所疏失,我沒有照顧好大家,很對不起。」他又鞠了一個躬,當他這樣子真誠的,用他真正的那顆心,在對服刑人員說出這番話,只聽到下面一個服刑人員,五十多歲居然抱頭痛哭,一個大男人就這樣哭起來。沒有想到別人能再這樣的尊重他,把他看成是一個人。而當人提起這樣的自信心,提起這樣的對生命的尊重,他也在化,他也在變化。所以當這個幹警講完之後,這些服刑人員自己組成一隊撿垃圾隊伍,在監獄裡面開始撿垃圾,開始互相的幫助對方。過去服刑人員做一點好事,他們都是要求要怎麼樣?要記點、要加功,然後看是不是能夠減刑,想的都是這個。這次他們也發自內心的說這是我應該做的,不要求任何的減刑,不要求任何的加分,因為這就是我應該做的。你看一個領導當他正己,下面的人就化了,就在化,他沒有任何的對立,沒有任何的控制,他不說你是我的犯人,沒有任何的佔有。

  在南京有一位葉總,到我們廬江文化教育中心,來跟我們做五天的交流之後,回到他的公司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所有的員工加薪百分之十五。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說因為過去我總以為公司是我的,你看控制、佔有,公司是我的。你們都是我聘請過來,為我們公司賺錢的,都是為我賺錢的,所以他能夠省的地方就盡量省。可是當他五天的課程,經過《弟子規》的培訓之後,他想到不對,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他說一個產品從製成的第一個步驟,做到最後一個步驟,他就捫心自問,我自己能夠完成嗎?他說我做不到。如果沒有這些工人,如果沒有這些職工、沒有這些職員,來幫我做每一個步驟,我做不到從第一個步驟做到最後一個步驟,我做不到。所以他就想這個公司應該是大家的,這個團體應該是大家的,所創造的利益應該屬於大家。各位朋友,當他提起這樣的理智,請問錢還是費用嗎?不對,他這個錢已經活起來了,他的錢就活起來。他的員工非常的感動,表現在外的,他的員工走到餐廳,管理階層一定讓工廠的這些工人先進餐廳,為什麼?因為他想到,我坐在冷氣房裡面工作。在這麼熱的天氣,他們還要在沒有冷氣的工廠裡面做工,這些管理層的人、這些高管人員覺得不忍心。所以他們一定是排隊排在餐廳門口,等這些工人全部進去之後,他們才進去。

  為什麼他們會有這個轉變?因為他的領導做到了。這個葉總首先每一天的早上,都站在公司的門口迎接每個員工,給他鞠躬、給他感恩。因為他的感恩,是出自於內心的感恩,他覺得這個公司不能少了你們。在他做這件事情之前,他的企業每年要走掉一百二十個員工,離職率非常的高,一百二十個員工要走掉,它是小的企業,並不是很大的企業,工廠裡面的員工大概也只有一百多個。而他十年的創業,他告訴我們,如果沒有遇到《弟子規》,他可能在今年的年底就把他的公司結束掉,因為他覺得太累了,好累!他就想我如果把我的公司賣掉,我可以得到一筆錢,我就可以退休,我不想幹了,因為太累。當一個人他的心境都在要管人、事、時、地、物、錢,你看這個心境就出來,我乾脆把工廠賣掉就好了,反正土地值那麼多錢,賣掉之後我的生活多舒服。

  可是當他的心境一轉變,他想到的是什麼?他想到的是我的工廠如果收起來的話,這一百多個員工馬上就面臨失業的危機,沒有工作,他那一百多個家庭吃什麼?你看當一個人心境轉變,錢不再是錢,他從關注錢開始看到什麼?人的感受,他不是在看錢的感受,已經在看人的感受。所以當他這樣的心境提起來,他真正才能管理,你看那個管理的氛圍就出來。他的員工主動的,就是管理階層的人員,主動的買礦泉水去給工廠的員工喝。然後他看到餐廳裡面也變化,以前吃得很浪費,因為他以前只提供一餐中餐,早餐跟晚餐如果員工要吃,一定要付錢。但是他後來就想不對,他說我的員工很多都是外地來的,我應該照顧他們三餐才對,所以從本來一餐變成了三餐。員工能不能感受?可以感受!所以原本很浪費的一種吃法,現在在他的餐廳裡面,他告訴我們,他的餿水桶已經收起來。因為沒有人有剩菜剩飯,一滴剩菜剩飯都沒有,不需要設那個東西。以前剩菜剩飯都要倒到那個桶子裡面,現在那個桶子也可以收起來了。

  各位朋友,有一個企業家曾經告訴我,這個企業家告訴我說,老闆跟員工爭可能只爭什麼?爭一個月的薪水,爭年終獎金才能爭幾百塊,員工跟老闆爭那是分分秒秒。各位朋友,這位企業家他已經深刻體會到生命共同體,真的這叫生命共同體。他講的有沒有道理?有道理。他告訴我們,他有一個朋友三代的企業,這個企業已經三代,可是這個企業每況愈下。因為在他的爺爺創業的那一代,大家是胼手胝足,所有的人跟這個爺爺在打天下,爺爺對所有的老員工,這些老臣都像兄弟一樣,非常仰賴這些老臣,像兄弟一樣,有福同享,有難同當。說到他就自己先做到,說到就先做到,都是第一個到辦公室的。絕對不會十點、十一點之後,才大搖大擺的走進辦公室,沒有老闆的架子。可是到他的兒子,他的兒子開始,因為他的兒子是留學美國的經濟學碩士,開始就不這樣做,他的管理就不是像爸爸這樣子來管理,結果業績就開始下滑。到他孫子的時候,他的孫子是留學美國的法學博士,你看更上一層樓,一代看起來怎麼樣?確實高過一代。爺爺的學歷可能是最低的,兒子是碩士,孫子是博士。一個法學博士從美國回來,看到員工第一句話,告訴這些員工,我不是來跟你們做朋友的,所以他公司的業績每況愈下。

  我們看到葉總,本來公司要關門,學了《弟子規》之後,在十月份本來是他們公司的淡季,商品的淡季。他告訴我們,十月份破了他有史以來最大訂單的數量,被拉起來。所以請問各位朋友,中國的文化有管理嗎?孔老夫子在《論語》裡面,已經很徹底的把這個管理學跟我們講出來,在《論語》的第二章「為政」,孔老夫子講的一句話,把這個世界所有管理學的問題,全部這句話都可以解決,他講「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這個道是念導,通這個導,引導的導。他說用什麼來引導?用政來引導,用刑來引導。我們剛剛講到管理的心境,如果管理的心境是一種對立的心境,對立,很對立,你是我管理的,管理的態度、管理的理念,就會衍生成這個理念。什麼叫道之以政?政就叫條款、叫規定,叫什麼?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法律、法治。現在人認為什麼可以管?條款可以管。

  我以前在企業界服務過,我待的是美國公司,當我進到這個美國公司的時候,我第一個收到了一份厚厚的文件,這份文件叫做道德簽署。當我翻開這個文件,我閱讀到道德簽署裡面原來講的不是道德。道德簽署裡面所描述的內容,都是如果你受賄的話,你要接受法律的起訴,你可能要接受有期徒刑幾年的代價。如果你侵佔公司的財物,你可能要做什麼樣的賠償;如果你洩露了你的薪水,你可能要被公司開除;如果你告訴了競爭對手,我們公司產品的底價,你可能要接受什麼樣的處分,統統都是這樣的條款。最後叫你要簽名,而我們私底下都把這個道德簽署,謔稱為賣身契。我第一個問題,就跑去問我的人事主管,我告訴他說,請問我能不能不簽?他說不行,你要這個飯碗你就一定要簽。各位朋友,請問我是很心甘情願的去簽嗎?我是不是自願去簽的?不是。請問我會不會很心甘情願的,遵守裡面的規定?當然不會。

  所以《弟子規》告訴我們,「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這原本是非常簡單的道理,可是為什麼套上了管理的外衣之後,就變得這麼的複雜?我們真的把人生給複雜化了,人生真的沒有那麼複雜。我們因為管理的心境錯了,我們認為管理跟被管理,是一種對立、是一種控制、是一種佔有,所以我們認為法律可以管理,我們認為法條可以管理,還有我們認為刑可以管理。這個刑是賞罰的意思,不是只有罰,我們認為賞罰可以管理。各位朋友,能不能管理?任何的狀況,我們現在這個社會所遇到的任何狀況,我跟大家保證,在老祖宗五千年來都已經遇到。我們這一生短短一百年,或者是七、八十年的歲月,我們人生所遇到的任何的問題,我跟大家保證,我們五千年的老祖宗統統都已經遇到。因此只要我們的人生遇到的問題,不能解決,剛剛講我們可以去請問經典,還有我們可以去看歷史的書籍,我們可以去看史書。我們今天遇到了管理的問題,一樣的我們可以從史書當中,去看到這一段歷史。

  我們現在的管理學教的就是條文、教的就是賞罰,請問在中國的歷史上,有沒有曾經有一個時期也這樣教過?我告訴大家,有。在春秋戰國時代,很遠,兩千多年前,戰國時代有七個主要的國家,叫戰國七雄。如果大家有念過中國的歷史,戰國的七雄裡面,有一個國家是最弱的國家,這個國家叫秦國,秦國是最弱的國家。為什麼它很弱?因為它處在的地方,土地很貧瘠,種植沒有辦法種得很好,而且它的文化又不是很發達,人民的素質非常的低落,教育水平不是很高,所以他的國家比較弱。當然他的領導人就很著急,希望自己的國家能夠強盛,這是人之常情。所以他就在想什麼辦法,能夠讓我的國家快速的強盛起來?於是他就開始招賢納士,後來他起用了一個人,那個人叫商鞅。這個人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也就是我們現在講的,他是法律專家,他是學法律的,請一個法學博士來做管理。結果秦國發生了非常重大的變化,這個商鞅一上任之後,做了幾件事情,什麼事情?規定法律,法律規定完之後,用非常重的賞罰來治理他的國家,他罰得很嚴重!

  怎麼罰?譬如說你的鄰居犯罪,你沒有舉報他,你的罪跟你的鄰居是一樣的,這叫做連坐法。他把一條街的人民統統編成一個隊伍,這條街只要有人犯法,所有的人都要接受同樣的處罰。各位朋友,如果你住在這條街上,你會不會神經衰弱?會。因為你天天都在看哪一個人犯法,然後你天天又在防哪一個人在看我犯法,所以你會神經衰弱,而且會得憂鬱症,會得精神病。可是有沒有效?很有效,治安馬上變好了。而且他不是只有罰得很重,他賞得也很重,譬如說軍隊上了戰場,殺一個人頭就給他一個軍功,升遷太快了。所以一下子秦國的軍隊,從最弱的軍隊,一下子躍成虎狼之軍,變成七國當中最勇猛的軍隊。各位老師,他這樣的管理方法有沒有效?有效!這叫什麼?立竿見影,太好了。所有人看到秦國這樣國力的提升,大家都覺得怎麼樣?這個太神奇了,這樣的方法一定是最好的方法。各位朋友,兩千多年以後,我們再來看這段歷史,我們可不能這樣看,我們要重新檢視這段歷史,我們要問的是,請問中國歷史上最短命的王朝,是哪一個王朝?就是秦朝。所以我們不能只看前半段,我們還要看後半段,它很快的興起,可是不要忘了,它也很快就滅亡。所以我們從這個故事裡面得到一個訊息,那就是快速等於短命。你覺得那個管理方法很好,可是它卻帶來那個王朝,非常快速的結束它的生命。好不好?未必是好。

  我們現在認為賞罰可以解決管理的問題,而有很多的人也這樣在做,我舉一個例子,你看我們管理的理念,就導致我們管理的態度,我們認為賞罰可以管理,我們現在來看,請問我們怎麼管理我們的孩子?在廬江我們有一個鎮民學校,這個鎮民學校我們對鎮民開放課程,完全免費的課程。我們給家長們來聽課,我們也安排了孩子的課堂,所以有一天有個家長,帶著一個兩歲的孩子,到了我們的課堂,然後孩子就到孩子的課堂上課,媽媽就進了大人的課堂上課。下課之後,媽媽就要把孩子帶回去,結果就發生了一件事情,這個孩子不想走,這個孩子到了我們鎮民學校的門口,他就坐下來在那邊玩不想走。媽媽就牽了他好幾次,她說小寶我們回家吃飯,牽了三、四次小寶都不為所動,不回去就是不回去。我們老師剛好走出來,這個媽媽看到老師在那裡,有點不好意思,結果就用非常奇怪的眼神,看了我們老師一眼,看完之後,就從她的包包裡面拿出一個東西,很神祕的拿出東西,就問這個小孩說小寶,想不想吃糖?其實是一塊糖果。

  這個孩子一看到糖果,大家知道那個眼睛就像是被磁鐵吸住一樣,怎麼樣?一動都不動然後流著口水點點頭,因為他只有兩歲,「要,要吃」。媽媽就跟他講「想吃跟媽媽回家去吧。」結果媽媽做了這個動作,很神奇的是這個孩子的姿勢都不變,那個頭一動都不動,然後保持原有的姿勢,從地板上怎麼樣?慢慢的站起來。媽媽說想吃就跟媽媽回家去吧,就把小寶抱起來回家去了。各位朋友,有沒有效?有效!這個方法太好了,居然拉好幾下不走,糖果一拿出來就走,太有效了。各位朋友、各位老師,快速等於短命有沒有?我們記得這句話。如果我們把眼光拉長來看,這個小孩兩歲,請問在兩歲的孩子心目當中,是媽媽分量比較重,還是糖果的分量比較重?顯然糖果的分量超過了母親。各位朋友,你看他兩歲,媽媽的分量都比不過一顆糖果,請問在二十歲的時候,媽媽的分量會擺在哪裡?他可不可能為了一百塊,他想要上網吧而把他的父母,我說不下去,可能!因為我們看到很多的新聞,為了一、二百塊,為了幾千塊,可以殺父弒母,可能這些事情他都做得出來。也就是說我們的眼光,如果把它拉長的話,這個方式我們可能就要考慮。德行教育,這就是德行教育!

  你看一般的人覺得有沒有解決問題?解決問題了,一般的人覺得帶孩子回家,就已經解決問題,事實上有沒有解決問題?那叫什麼?那個叫症狀解。因為他把症狀已經解決,他只解決症狀,他根本沒有解決病根,問題就出在這裡。所以我們的人生,當我們認為法可以管理,當我們認為賞罰可以管理,可能我們在做的是症狀解。因為勢服人,心不然,他的心怎麼樣?他根本不讓我們管,他覺得你憑什麼管我?對!因為你自己也沒有做好,你憑什麼管我。有一個銀行的行長,他在推行《弟子規》之後,他的銀行有五百多個人,也是一樣推行了《弟子規》之後,整個銀行變得非常的和諧,銀行的業績也是他們同行當中最好的。我們也請他到廬江跟我們做一些指導,他在演講的過程當中舉了一個例子,他說過去還沒有推行《弟子規》,我們公司在開會永遠有人遲到,還有永遠有人手機沒有關成振動,永遠有人在開會,手機就響起來。他們就在想,為什麼每次開會都叫大家不要遲到,每次開會都叫大家把手機關成振動,永遠沒有人做到?

  他有一次就仔細的去觀察,結果他告訴我們,他說遲到的人永遠發生在前三排,手機沒有關的也永遠都坐在前三排。請問哪些人坐在前三排?對不起,我們現在坐在前三排的,都是我們的榜樣。在那個銀行坐在前三排的統統都是領導,領導永遠都做不到,員工如何做到?所以這個行長就告訴我們,事實上沒有什麼管理技巧,老闆做到了員工自然就做到。你看管理本來就是非常簡單的事情,管好自己。但是我們現在卻把它想得很複雜,我們要用什麼方式來評量我的員工,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衡量他們的業績,來打他們的績效,那太複雜,結果上有政策,下就有對策。我們想說法律可以管對不對,可是往往上有政策的時候,下的對策就出來了,真的能管嗎?而我們花費很多的精力、很多的時間、很多的財物、很多的金錢,統統都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應付。所以我們就了解到,老祖宗告訴我們,「法令滋彰,盜賊多有」,這是《老子》講的,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有沒有道理?

  有一個記者曾經跟我討論過這個問題,他告訴我,他說道德沒有辦法管理,法律才能管理,你用道德來管理,道德怎麼管理?只有法律才能管理。我就請教他一件事情,我請教他說,請問這個世界法律最嚴格的國家,法律定得最好的國家,請問它的犯罪率是最高,還是最低?他回答不出來。我們冷靜的思考一下,法律定得愈嚴密的國家,犯罪率都是愈高的。為什麼它的法律要定得那麼嚴格?因為鑽法律漏洞的人多。如果沒有人鑽法律漏洞,法律為什麼要定那麼嚴格。所以很顯然的法律定得愈嚴格的國家,它的犯罪率往往是愈高的,這也是我們看到的現實狀況,這是不爭的事實。所以我們認為賞罰可以管理,我們認為欲望是調動員工積極性的工具。所以我們看到所有公司、所有企業,在報紙上登載招聘啟事,都會寫到「高薪聘請人才」,有沒有人寫低薪聘請人才?沒有。那很顯然的大家把高薪等於什麼?高薪等於人才對不對?

  好,我們來看一看,各位朋友、各位老師,高薪真的可以買到人才嗎?我舉一個例子,我講一個數字給大家聽,在一九八0年代,有人去統計全世界薪水最高的CEO,就是給人家打工的,一九八0年代全世界薪水最高的CEO,一年賺多少錢?一年大概賺數百萬美金。到了2000年,全世界賺得最多的CEO的薪水,已經變成七億六千萬,一樣是美金,七億六千萬美金。漲了多少倍?漲了一百倍的工資,也就是在十幾年的時間工資漲了一百倍。這是不合理的漲幅,為什麼?因為超過通貨膨脹率,不合理的漲幅。為什麼會漲這麼多?因為大家都認為高薪可以怎麼樣?買到人才。好,我請問大家一個最簡單的問題,請問是一九八0年代的公司比較穩定,還是2000年的公司比較穩定?我告訴大家,有一點點對國際脈動了解的人,都會不約而同的說,當然是一九八0年的公司比較穩定。二00一年美國倒掉那麼多的公司,安隆集團倒掉,斯勒集團倒掉,所有的公司都在做假賬,那麼多的公司倒掉,昭示的是非常不安的年代,企業界大恐慌,都想說下一個是誰?下一個是哪個集團?都在看這個。

  二00一年是企業非常黑色的年代,我們看他的工資七億六千萬有買到人才嗎?如果有買到人才公司應該愈來愈穩定才對,為什麼愈來愈不穩定?可見得欲望並沒有讓人進步,欲望並沒有提起人的積極性,欲望並沒有調動一個人的責任感,沒有,我們沒有看到。所以很多人就講,你看一個人當他是對立的管理,他提起的心境就是症狀解,就是法律可以管理,賞罰可以管理。他提起的就是競爭可以管理,很多人用競爭管理有沒有?對,競爭可以管理。我們來看一看競爭能管理嗎?各位朋友,首先我們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問一個問題,請問競爭是人生的真相嗎?好像我們從來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因為我們在中學的時代讀到一個科學家講,「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我們認為這就是自然界的現象,這有什麼好爭論的?對,物競天擇,適者就生存,不適者就淘汰。可是沒有想到(因為我讀過微生物),在微生物的世界看不到這個狀況,看不到,微生物世界裡面看不到競爭,只看到合作,很顯然的競爭不是真相。而我們再仔細來看人文的世界,請問這個世界適者真的生存了嗎?不適者真的被淘汰了嗎?各位朋友、各位老師,我們看到中東戰爭誰是贏家?好像美國打勝仗。打勝仗它是適者,它應該活得很快樂,不適者應該被淘汰,請問美國有活得很快樂嗎?然後被打敗的國家有被淘汰嗎?沒有。我們看到的是不適者,用另外一種方式跟適者過不去。

  我們看到過去的戰爭是有什麼?是有戰場的對不對?規定這一塊,你不能打出這一塊,你就在這一塊打。現在有沒有戰場?現在戰場在哪裡?可能在supermarket,可能在學校,可能在高樓大廈,可能在地鐵,可能在機場,你不知道在哪裡。過去的武器是有規定的,不准用核武,我們是君子之爭,你不能用化學武器。請問現在武器有沒有規定?現在也沒規定,現在你愛用什麼你就用什麼,可能你收到一封信,打開細菌的孢子就出來了,明天你就死掉,沒有規定。過去的死傷是有規模的,現在也沒有,你也沒法預估,規模沒有辦法預估。哪裡來的?競爭來的。我們認為競爭可以解決問題,事實上沒有解決問題,不但沒有,而且製造更多的問題。而當我們念到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我們就回想到二次世界大戰的悲劇,我們就回想到二次世界大戰,日耳曼民族認為他是適者,他是應該生存下來的,誰應該被淘汰?猶太人應該被淘汰。所以我們就想到,幾百萬個猶太人就這樣子,在這樣的一個心境底下,付出了他寶貴的生命。請問這是事實的真相嗎?我們在追求和平的今天,如果我們還認為競爭可以解決問題的話,我們將是緣木求魚,可能是求不到的。

  所以中國人的心境,告訴我們不是競爭,而現在的企業也在思考這個問題,很多的企業也不談競爭,他們換另外一個名詞,叫做競和。競是跟誰競?跟自己競,因為天底下你只能跟一個人比,就是自己。今天的我有沒有比昨天進步?今年的我有沒有比去年進步?就像我們看到經典裡面講的,「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蘧伯玉這個君子,這個賢人他五十歲,還知道自己四十九歲做錯了什麼事情,跟自己比。不需要跟別人比,因為每個人都是這個世界最獨特的、最唯一的,每個人都是第一。我們為什麼要爭誰是第一、誰是第二?因為每個人都是第一。請問鼻子第一,還是眼睛第一,還是嘴巴第一?沒有,都是第一。如果眼睛第一的話,這個人很可憐,這個人可能是聾子,可能是啞巴。五臟六腑都是第一,哪有第二?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個地球的眼睛、嘴巴、鼻子,我們每個人都是第一。為什麼要去爭你第一、我第一?每個人都有他存在的價值,這叫一體的觀念。而競跟自己競,和跟誰和?跟所有一切的人和,這樣子才能利益最大化,才能把人類帶到更優美的、更完善的未來。

  而我們看到,科學家有一次觀察到,一群羊群自殺,羊群怎麼會自殺?怎麼會跳懸崖自殺?後來這位科學家仔細的再去研究,他發現羊並不是自殺,羊沒有自殺。而是因為牠們想要吃草,後面的羊吃了草之後覺得沒有草,牠跑到前面去吃草。結果牠在跑到前面去吃草,發現前面的草也被吃光,所以牠要跑到更前面去吃草。就在這樣的情境之下,這群羊群,所有的羊都要趕在別的羊前面去吃草,所以這群羊就不知不覺跑起來,而且是大跑起來,所有的羊都不願意讓誰先跑到前面吃草。所以所有的羊都跑起來,而跑起來的過程當中,也忘記了一件事情,原來前面有懸崖。而且牠們忘記的第二件事情,原來自己要吃草,牠忘了吃草。所以整群羊群就跑起來,然後所有的羊都往火坑裡面跳,都往懸崖下面跳。各位朋友,這叫競爭。當我們看到這群自殺的羊,請想想我們現在的孩子,當我們的孩子在爭一、二分,是不是也像這群羊大跑起來?而這群孩子是不是忘了,他們一、二分的目的,原來是想要評量自己學習的成果而已,不需要因為這一、二分去自殺,這是我們對競爭的思考。這節課我們先講到這裡,下節課我們再繼續分享,謝謝大家!

  主持人:我們再次掌聲感謝,周老師和我們的分享。從這裡我們看到,如果一個人或者一個團體只是盲目競爭,可能其結果會是同歸於盡。所以人在這個世間,最重要不僅僅是自己好,需要每個人都好,大家能夠共存共榮。我們的眼光不是看一時,而是看得長久,希望能夠世代這樣的流傳下去。這節課我們先上到這裡,我們掌聲有請老師先休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