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二00八年馬來西亞弟子規傳統文化學習營—家和萬事興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一集)  2008/11/24  馬來西亞萬宜國民大學講堂  檔名:52-308-0001

  司儀:今天第一堂課是由蔡禮旭老師講「家和萬事興」,由李越老師主持,現在我把麥克風交給李越老師,有請李越老師。在還沒有開始之前,我們先全部起立,起立,我們向老師行禮。好,謝謝大家,請坐。

  李越老師:尊敬的各位校長、各位長輩,尊敬的各位老師、來賓朋友們。子孝雙親樂,家和萬事興,「和」是我們人類共同追求的目標,「和」也是我們這次課程的主弦律。人天和則靈,人物和則親,和乃長生之道也。剛才我們的老師已經講到,我們今天的主題是「家和萬事興」,英國的歷史哲學家湯恩比博士曾經說過,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而孔孟學說,中華傳統的倫理道德教育能夠綿延幾千年,是源自於家庭教育沒有中斷。而家庭是社會最小的細胞,家庭和睦、和樂,一定會帶給社會安定與和諧,更能帶給全人類的和平與吉祥。今天為我們主講的老師,是來自安徽廬江中華文化教育中心的常務副主任蔡禮旭老師。蔡老師生長在台灣,他從事多年的小學教育,在近幾年一直是在推動、弘揚倫理道德,《弟子規》的教育。他的足跡遍及中華大地,世界許多的國家,尤其是多次來馬來西亞講學。他的演講已經超過上千次,蔡老師真誠、幽默風趣、深入淺出的演講,深受人們的歡迎。蔡老師曾經錄製的「幸福人生」四十集,《弟子規》細講四十集,也傳到了千家萬戶,帶給人們和諧幸福的理念。現在就讓我們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以熱烈的掌聲恭請蔡老師。

  蔡老師:尊敬的諸位校長、諸位老師、諸位來自各地的青年朋友們,大家下午好。一個人學習的心態決定了他的成就,我們能珍惜每句祖宗的教誨、父母的叮嚀,終身奉行不忘,很可能一句教誨,就改變了我們人生的命運。看到祖宗留下來的經典,我們能拳拳服膺在心中,那也是終身受益,甚至於造福子子孫孫。昨天有幸我們去拜訪沈慕羽老先生,沈校長,校長有提到他這一生,因為聽父親講說教育可以救國,那個時候他二十一歲,他相信父親這句話,所以從事教育工作一幹就是七十年,做到九十歲。因為聽從父親的教誨,他是個孝子。而父親以國家社會為己任,所以孩子繼承了父親的志向,七十年來功於社會,功於教育。所以聽話的人是最有福氣的。早上我們聽到丹斯里李金友先生,談到很多的社會現象,其中種種現在社會比較不理想的情況。我們可以感覺到,丹斯里李金友先生內心非常的焦急,不忍心看到社會現象繼續這樣子沉淪下去。我們也可以感覺到,他有一分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一分胸懷。人能夠時時以別人的苦為自己的苦、別人的樂為自己的樂,這樣的心境,心量非常廣大,老祖宗講量大福就大。所以我們從他們談話的心境,可以感覺得到,為什麼他們這一生能有很大的福分,能有很高的成就,也都來自於他們的那一分仁愛的存心。

  而早上,我們李金友先生也提到,種種社會現象要解決,最重要的要透過教育。而教育最重要的改變人的思想觀念,思想改變,行為就能調整往好的方向,行為形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就決定了命運。所以一個人的思想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父母的思想決定了一個家庭的命運,老師的思想可能影響著幾百個學生的未來。整個社會人的思想,決定了這個社會的未來的發展;以至於整個民族的思想,就決定了這個民族的承傳。我們走在孩子、學生的人生導引的位置,很可能孩子走在後面問著我們,「爸爸、媽媽,我們到底要往哪裡走?」我們可能思考了一下,回頭看看孩子,「你問我,我問誰?」假如我們每天很忙碌,就是要把這二十四小時給它填滿,好像突然靜下來,一個禮拜過去、一個月過去、一年流逝掉,我們很可能自己還不清楚,我的未來到底要走向何處。假如我們自己的眼光,都看不到自己十年、二十年的未來,都立不了從自己的言行,可以開自己後代子孫百年不衰的家道,我們都沒有這樣的遠見,很可能當孩子問我們人生往哪走的時候,我們會很茫然。唯有智慧才能真正引領自己、引領孩子,以至於引領我們的學生走上幸福的未來。我們現在的思想、我們現在的言行,能不能樹立好百年千年不衰的家道?

  在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長河當中,有非常多的聖哲人,他們的家庭現在都還長盛不衰。我們很熟悉的范仲淹先生,范文正公他的家道已經綿延千年,而他所有的子孫心目當中,都有一句深刻的教誨,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我們想想,他們的孩子時時都是這種心胸在對待他人,在對待社會民族,這樣的心量難怪他的家道這麼有福分。很多人一聽到某某人是范仲淹的後代,對他都生起一分恭敬、一分信任。我記得范公的後代到中心去一起交流傳統文化,他上台跟大家分享,他一上台提到他是范公的後代,底下的朋友們響起熱烈的掌聲,這是祖宗的福蔭。大家希不希望在三百年、五百年之後,當你的子孫上台來對著底下的人說到,我是某某公的後代,希不希望底下響起一片掌聲?假如希望的話,那我們現在就要盡心盡力為社會國家、為民族而努力。真的,我們所做的一切,跟後代子孫是分不開的,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冥冥當中都能福蔭到後代。

  有位老師他念高中必須離開家庭,是住校,禮拜六、禮拜天才回家來。禮拜六回家,因為是住在村落裡面,還得要搭個摩托車才可以到家門。摩托車司機把他載到家門口的時候,突然就問到某某人是你的什麼人?這位司機提到的是他的爺爺,他很自然的說那是我的爺爺。這位司機先生聽到是他爺爺,突然表情非常肅穆說到,「你爺爺是好人。我們記得他在當村長的時候,那個時候糧食非常困難,你爺爺把家裡的糧食都拿出來給我們吃,你們家裡面都吃得比較粗糙的東西,我們都受到你爺爺的幫助很多。」說著慢慢的他就牽著摩托車要走,這位老師就說「先生,我摩托車車費還沒給你。」接著司機先生對著他說不用了,說完就走了。大家希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後坐車不用錢?不是這個意思!就是我們真正我為人人,這個善的種子種下去以後,時機成熟,善的果實就現前。很可能這個善果是在我們的身上,更有可能是在我們自己的孩子、我們的後代身上結這個善果。所以我們現在的思想、行為,都是個善的種子種在我們孩子的心田當中。我們有時時為國家民族著想的心,相信這個家道一定是養天地之正氣。

  我們昨天跟沈老談話的時候,沈老的中氣十足,講話比我們年輕人還大聲。所以確實孟子所說真實不虛,可以養浩然之氣,范公後代得到的福蔭,給我們人生很大的啟發。相信絕對不會有人上台來說,我很榮幸我是秦檜的後代,他假如這麼講,可能上台前還得拿個雨傘準備一下,不然底下東西丟上來會有危險。為什麼我們跟祖宗分不開,我們跟後代子孫分不開?因為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甚至於是思想觀念都在影響下一代。我們要很冷靜一點,我們現在的思想正不正確?這點是我們要首先確定,因為我們是引路人。有個年輕人,他挑著橘子要進城去賣,因為這個地方他是第一次來,他不知道還要走多久才能到城門。迎面而來一個老者,他一看可能是當地人,他趕快趨向前去對老者講,「老先生,你看我現在趕路,能不能趕到城門關以前,能夠進得了城?」這個老先生看看他的肩上的橘子,然後再看看他對著他講,「你慢慢走就趕得上。」這個老人就離開了。諸位朋友,假如你是這個年輕人,你相不相信這個老人家講的話,慢慢走就來得及?這個年輕人講,我走快都怕來不及,還叫我慢慢走。他一聽,根本不把老人家的話放在心上,接著又很著急的趕路,路走到一半,因為太匆忙,橘子掉一地,他就非常落魄的,趕快把這些橘子又撿回來,接著趕路。就在要進城門那一刻前,這個城門關起來了,他沒趕上。所以俗話講「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我們現在的生活步調都很快,大家好像都在趕,我們常說「忙、盲、茫」的人生。後面的老師看得到嗎?我們看現在人一問話,你最近怎麼樣?我最近忙死了。確實忙會死,你看我們老祖宗這個字怎麼寫,左邊一個心,右邊一個亡。這不是身體死,很多時候心愈來愈不敏銳,愈來愈麻木,愈來愈感覺不到身邊人的感受、身邊人的需要。所以以後人家問你,你最近怎麼樣?不要說忙死了,要說最近我很充實,都在學《弟子規》、學傳統文化。確實我們在忙的過程當中,很可能我們忽略掉自己的健康,很可能我們忽略掉孩子現在在想什麼。很可能我們忽略掉,到底要種什麼樣的善因在學生的心田當中,才能成就他一生的幸福跟他的家業。因為人一忙考慮事情,不可能考慮得很深遠,所以一盲看不到了。看不到以後可能孩子跟我們有代溝,不能溝通;可能另外一半跟我們貌合神離,甚至於要跟我們離婚的時候,我們還搞不清楚問題在哪裡,那就很茫然。我很努力工作,我很努力去賺錢,可是我的人生到最後怎麼很茫然,努力有結果,但是不一定有好的結果。所以人生踏出的腳步大小,不是最重要的,首先方向要正確,我們所踏的每一步,是不是跟幸福的人生方向是相應的?不然我們每天在趕趕趕,步伐也走得很快,但是可能跟幸福是背道而馳。諸位朋友,你們覺得自己幸福嗎?我這麼說好像有點問的邏輯不大妥,先問大家覺得自己努不努力?這是第一個問題。大家覺得自己幸不幸福?假如我們很努力,但是感覺不到幸福,那很可能方向值得反思。

  所以大家都覺得要快,你看速食,現在吃東西都強調很快,麥當勞、肯德基很快三餐就結束了。很多時候看起來很方便,可是很可能最後會有很多的後遺症產生。我們在吃飯的時候,我們剛剛講到的,抉擇對人生是非常重要的,踏出腳步大小不是最重要,方向重要,抉擇對人生的方向。我們對於食物擇食,吃的食物是不是往健康的方向在走?現在的文明病都是吃出來。而一個人人生種種的努力,就好像你有車子、有房子、有學歷、有地位,種種人生的努力都好像0一樣,而健康就是前面的一,沒有了健康,後面的0都沒有意義。而且還有一個比一還更重要的,就是正負,什麼是正負?德行是正負。假如這個人德行很好又有健康,他可以利國、利民、利家;假如這個人身體很好,他沒德行,那他很可能又拈花惹草,又幹了很多壞事;德行不好,身體差一點,比較不會幹壞事。所以正負很重要,德行加健康。

  有次到珠海交通銀行,跟他們的同仁一起交流傳統文化,剛進去,因為他們是利用下班時間來學習。然後當我們老師進來,其中有位男士他就說到,「老師,你現在假如下課,我們就幸福。」大家笑什麼?是不是現在下課大家就幸福?有沒有被拉過來很無奈?本來放假還把我拉過來。我們很冷靜的來思考,我們人生從幼兒園、從小學一直讀書讀上來,學了十多年的課本,我們學了多少對我們這一生,幾十年都非常重要的智慧、重要的知識?我們很可能花的都是如何考試的那些內容。真正對於我們夫妻百年好合,對於如何教育孩子,對於如何身體健康活到一百二,對於如何打好事業家業的基礎,這些學習很可能我們二十幾歲、三十幾歲,都還沒有學習過。我們應該學習一生受用不盡的聖賢智慧。所以這位朋友提到下課就幸福,他一說到幸福兩個字,我們都感覺到很難得。因為大家仔細去觀察現在的人,可能朋友聚會圍成一桌,大家吃完飯,茶餘飯後談的內容,你們有沒有朋友他說到,我真是天底下最幸福的女人,或者說最幸福的男人?大家吃完飯,有聽過這樣的朋友這麼分享的,有沒有?大部分都說什麼?一提到我兒子真別提,氣死我,提到我的先生我心臟病就快發了。所以一講都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常常很多人都眉頭深鎖,有時候蒼蠅不小心飛進來,還會被夾死。

  所以一聽到這個人說幸福,我們覺得很難得,就跑過去請教這個先生,「先生你一定是幸福的人,你可不可以上台來,跟大家分享一下你人生幸福的體驗,一些情境跟大家交流一下」。這個先生突然沉思了老半天,他搖搖頭,想不起來。大家現在想想,最近最幸福的景象是什麼?大家可不要腦中一片空白。後來老師上台來就跟大家說到,請教大家三個問題,你有把握不得癌症的請舉手。有這麼慘嗎?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你有把握不離婚的請舉手,大家都這麼謙虛嗎?諸位老師,鼓掌要看情況,這個時候不要鼓掌。我們有一次在山東問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底下來了六百多個家長,沒有一個家長舉手。突然有幾個家長帶孩子一起來,他的女兒嚇得趕快把她母親的手舉起來,「媽,你快舉!」所以我們可以感覺得到,夫妻的和樂,直接影響孩子人格的成長。夫妻很和睦,相敬如賓,孩子從中就學到如何愛人、敬人;但是假如夫妻常常吵吵鬧鬧,那孩子每天都很惶恐。

  我曾經聽朋友講,他的父母很常吵架,那個時候他念小學、初中,半夜聽到父母吵架都睡不著覺,都是悶在棉被裡掉眼淚,不敢哭出來。隔天起床還要看看父母臉上的狀況,假如一看還好,沒有要離婚,他才比較安心去上課。所以孩子常常因為父母的情況,而擔憂受怕,他的人格怎麼可能健全?甚至於當父母都和不來,他怎麼相信人與人之間能夠和諧?所以夫妻的和樂,是直接影響著孩子一生的人格、人生態度,真正有責任的夫妻,時時都想著要給孩子做榜樣!有夫妻,我們曾經遇到一位九十歲的長者,一個老先生他結婚六十多年,夫婦從來沒有紅過臉,沒吵過架。然後年輕人就很好奇請教他,你們夫妻到底怎麼相處的,怎麼可以白頭偕老,都沒有任何言語上的衝突?老先生就說,我們夫妻結婚的時候約法三章,只要有一個人要發脾氣,另外一個人就趕快出家門散步一下,一個巴掌拍不響,散步個十幾分鐘再回來,氣就消了。夫妻已經一開始就約定好,這都是有責任心的父母,因為在孩子面前,要留下好的榜樣、印象。

  說到這裡,這個老先生笑得很燦爛,對著我們年輕人講到,我跟你們說,這六十多年來,都是我先出門散步的。我們想想那個情境,當老先生,這位丈夫看到太太發起脾氣來,他馬上就走出門去,諸位朋友,請問誰輸了?出門的人輸了嗎?不是,發脾氣的人先輸。當這個丈夫一走出家門,這個太太馬上想到,先生心中想的都是當初的諾言,先生心中想的都是家庭的和樂,不要發生衝突。所以太太站在那裡,她的慚愧心就生起來,被先生的德行感動。人真正贏得他人的尊重,不是我們的言語把人家壓下去,壓下去了,人家口服心不服,反而是我們的修養,讓另外一半感動。所以當這個先生一進門來,這個太太有點不好意思,趕快去泡一杯怡保的白咖啡來給他喝。所以這個時候太太把咖啡端過來了,先生要怎麼做?先生能不能當下說,你看又是你先發脾氣了!告訴你,你的咖啡就喝不成了,你的咖啡就不是用嘴巴喝,用眼睛喝了。所以夫妻相處,人與人相處很重要要厚道,要給人留餘地,不要讓人難看。太太已經給你泡杯咖啡,人家已經都這麼低調,這個時候你要有善意的回應,馬上「謝謝!好久沒去看你爸了,今天下午去怎麼樣?」那太太更感動。剛剛我們問到的第二個問題,有把握不離婚。

  第三個問題,有把握能把下一代教好的,請舉手。「至要莫若教子」,人生最重要的要把自己的孩子教好。人的中晚年要有幸福美滿,一定要孩子有出息,孩子德行好;不然我們有地位、有財富,每天提心吊膽,孩子今天又不知道要出什麼狀況,那這有富貴也享不了。所以我們看到人生的這些抉擇,剛剛講到的健康要擇食;而經營好夫妻的關係要擇言,言語不謹慎很容易起衝突。所以《弟子規》才說「言語忍,忿自泯」。而且我們老祖宗常說到,「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這個擇偶也要有智慧才行。大家想想,現在人有沒有智慧擇偶?看離婚率就知道沒有,年輕人不要覺得我受的都是新的教育,新的不一定有智慧,新的思想它還沒有經過時空的驗證,它很可能是錯誤的見解。所以人生抉擇看的書也很重要。我們曾經聽到朋友講到,在很多知名的大學,管理學系、經濟學系裡面的教科書,有個理論提到企業唯一目的「賺取利潤」。諸位朋友這句話對不對?企業唯一一個目的賺取利潤,大家都是教書的,一談到做生意好像沒什麼反應。馬來西亞太有前途了,很多地方的老師都在炒股票,我們的老師都很奉公守法,盡忠職守,所以一談到做生意都沒什麼反應。這一個思想是錯誤的,企業只想到自己的利益,那還得了,那他怎麼去想到股東的利益?他怎麼去想到消費者的利益?只想到自己的利益,那都做很多黑心食品,他只顧他的賺錢,誰吃了身體怎麼樣,他不管,見利忘了義。而這個理論卻在教科書裡面很長的時間,甚至於這個理論還得過諾貝爾獎。所以大家要很冷靜,新的東西不見得是正確的想法。

  說實在的,就用孔老夫子的一句話來辨別就知道,「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我們剛剛一開始提到,人的心態正確,學一句話都有很大的受用,甚至於是一生的利益。在《論語》裡面常常都會看到,君子、小人的句子,比方「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我以前讀《論語》的時候,態度很錯誤,一聽到君子,君子、君子;一念到小人,小人、小人。所以念了老半天都不得利益,因為態度不對。所以以後念要這麼念,君子,君子、君子;一念到小人,小人、小人。都能夠把自己的問題都找到,然後都欣賞別人的優點,這個心態「德日近,過日少」。而任何的道理只要跟道義相應的它才是正確的,所以企業家的目的就是賺取利潤,跟義相不相應?不相應,跟利相應。小人的心都錯誤了,怎麼可能還去利益別人?

  曾經有本書,它就鼓勵讓孩子小時候做家務,就給他很多錢,這樣子孩子就很快的變得很勤勞。有個媽媽看了以後就馬上去做實驗,這個年頭小孩子都變實驗品,俄國的不錯,德國的不錯,法國的不錯,小孩子就是這樣被試驗過來。她看到她女兒比較懶惰,她就開始試,「女兒,從今天開始拖地給你兩塊錢,洗衣服給你兩塊錢」。這個女兒馬上從懶惰變得很勤勞,諸位朋友,有沒有效果?我們剛剛講都在強調很快,欲速則不達。大家看感冒吃藥下去,馬上就退燒,有沒有效?很有效,可是愈有效可能副作用就會產生,因為道法自然。今天這個孩子行為偏頗,他又不是三天、二天,哪有一個特效藥下去,他一天就變了。可是人往往都希望很快速達到目的,這個想法就跟真理不相應。現在的人最嚴重的就是急躁,急於求成,到最後適得其反,閩南有句話「吃緊弄破碗」,吃得太快連碗都給摔破,確實是這個樣子。所以大家在接觸很多書籍,都要有冷靜去觀察,任何事情它都是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結果她的女兒因為媽媽定出來這些價目表,所以她幹得很歡喜。後來媽媽還說,我女兒馬上就變得很勤勞。後來過了一個禮拜,她的母親愁眉苦臉對我們說,「出狀況,昨天我很累就跟我女兒講,女兒,媽媽今天很累,你去幫忙把洗好的衣服,把它曬起來,媽媽給你一塊錢。」結果她女兒剛好在看電視,連站都沒有站起來,把脖子這麼一轉,看著她媽媽說「媽媽,今天我也很累,我不賺了。」大家要冷靜,教育是長善救失,教育最重要的啟發他的善心。

  當我們跟孩子講,你拖個地給你兩塊錢,請問增長孩子的什麼心?功利心。什麼都要談條件,連對父母都要談條件,可能他幹了一個月,還會綁起白布條上面寫著加薪。他甚至於還會走上街頭,那還得了!所以我們必須很冷靜,不能人家什麼方法拿來就用,拿來就用,很可能當方法錯誤以後,要再把孩子導引回來,都不是那麼容易。所以夫子這句話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我們的做法長養了孩子的道義,還是長養了他自私自利的心?而這個家應該是談責任的地方,談付出的地方,談感恩的地方,怎麼家變成談利害的地方?難怪現在這麼多人有憂鬱症,連跟家裡的人都要爾虞我詐,都要計較來計較去的,那人生活起來就很累。家應該是溫暖的地方,家應該是不分彼此、無盡支持的地方。所以我們從這裡就深刻反思,縱使是看書也要抉擇,一定是跟真理相應的書才可以看。剛剛跟大家講到擇偶,女怕嫁錯郎,而要抉擇好的對象也要學習,她要有判斷力才行。我記得前幾年,很多我的女同學、同事家裡都催得很緊,你趕快結婚。這個女兒就看看媽媽,你都不幸福幹嘛叫我嫁?這個媽媽突然好像靈光乍現,想了一下對!我不幸福,幹嘛叫她嫁?就好像一個人走在人生的道路當中,突然掉到一個坑洞裡面去,摔個四腳朝天,幸好腳沒摔斷。從坑洞裡面爬出來,拍一拍身上的塵埃,下一個念頭是什麼?你們怎麼沒反應?你們還有良心嗎?你看摔成這麼慘,應該是拍一拍身上的灰塵,下一個念頭,應該不要再讓下一個人摔了!可是從小假如就見不得人好,就不會這麼想。

  我以前記得在念初中心術不正,所以大家看我現在長得沒福的樣子,就知道原因出在初中就開始。初中看人家考得比我高,然後心裡就想:有什麼了不起,運氣好而已。雖然心裡這麼想還要裝個樣子,恭喜!這叫虛偽。看別人考得比我低,很高興,然後走到旁邊去,拿著考卷甩兩下,我都不怎麼念就考得比你還高。大家要知道人的福都是從這些地方給折掉的,這叫落井下石。所以應該是「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都是感同身受,這樣才有福。所以因為都見不得人好,所以可能摔到一個坑洞裡面去,爬起來下一個念頭,是怎麼可以只有我一個人摔,太不公平,我的心很難平息。趕快跑到旁邊躲在草叢裡面,看到下一個人掉下去:太好!現在幸災樂禍很多,大家有沒有經驗。比方說自己失戀,然後突然聽到另外一個說我失戀,心裡舒服了不少。這種念頭都是折福的念頭,人的福氣都在思想當中給漏掉。所以應該是拍拍身上的灰塵,趕快到前面立個牌子,「前面有坑洞,小心,不要掉下去」。這樣夠不夠?這樣不夠,到時候風一吹又把它吹走了。好人要怎麼樣?做到底。送佛要送到哪?這些俚語都很有人生的哲學,所以應該是把那個洞給填滿。我們自己為人父母要讓孩子走向婚姻,我們首先要把我們婚姻的這些挫折、這些錯誤的思想,首先把它填平。不要讓孩子再一樣走得坑坑疤疤的,這樣才對,而不是急著叫她結婚。

  所以人生常常都有衡量,天平右邊是女兒一生的幸福,左邊是自己的面子,請問哪邊重?因為女兒不嫁,走到哪裡,你女兒嫁了沒有?一回去,罵女兒一通,我多沒面子,你趕快嫁!我們看看哪邊比較重?鐵定標準答案是女兒一生的幸福。諸位朋友,標準答案只在什麼情況出現?考試卷上出現。今天我們假如說一套做一套,我們怎麼去教我們的孩子?所以現在不是急著把女兒趕快嫁出去,現在是先叫女兒學如何判斷好的對象,這個非常重要。孔老夫子就是因為他的外公有智慧,她外公要幫女兒找對象的時候,先去調查孔子歷代祖宗有沒有德行,有這樣的認知才生得出聖人。所以諸位朋友,你們要幫女兒找對象,要幫兒子找媳婦,首先要去把他祖宗十八代調查一下,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你看現在人都沒有這個概念,一個人受家族的影響、家教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為什麼強調門當戶對?你看以前父母他有一生的經驗,父母絕對希望孩子有幸福的一生,一定是竭盡全力去幫孩子找好的對象,所以離婚率很低,都找到比較好的對象。現在都自己找,又沒什麼經驗,結婚又不能好幾次,男人就被眼睛騙,女人就被耳朵騙,因為沒有智慧。

  所以首先要讓孩子學習,會看什麼樣才是好的人,他一看跟《弟子規》對一對,看他有沒有德行?大家要了解,女人一聽到甜言蜜語,很可能會在劫難逃。所以這個時候她冷靜,先丟一本《弟子規》給他,然後這個人說這有什麼好看的,都哪一年了,都什麼時代,一扔掉,那妳就逃過一劫,他不重德。假如他翻一翻,「孔子這些思想太好,太棒了。」這樣可不可以交往?哪有這麼一說你就說可以,現在人很會裝的,不能只聽他講,要看他做。他講了之後還來,「我在公司裡面,我怎麼做覺得很受益。」這樣他言行有一致,這樣才比較穩妥。然後他說這個不錯,我已經在公司裡面落實,這樣夠不夠?還不一定夠,要到他家去看看。所以閩南話說「選田要選好土質,娶妻要看好岳母」,種田要選很好的土質,選對象選老婆就要先看看丈母娘品質怎麼樣,有沒有正字標誌?有沒有經過ISO9001印證。所以你那麼謹慎,那就沒有問題。

  結果全部都考察完了夠不夠?不夠,你全部都考察完了說「你嫁給我!」然後對方說「你德行太差,我不嫁。」所以我們白忙半天,最後還是沒娶到好老婆,沒有嫁到好對象。很重要的我們要挑別人,別人也要挑我們,所以更重要的是自己要先有德行。《大學》裡面有一段話說,「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你有德行才會感來好的對象,有好的對象,土在企業就是你發展的機會。小到家庭也是一樣,你們共同組成了一個家庭,而且夫妻一條心,黃土都變成金。這個時候不只有錢財,下一代還有人才,有了錢財、有了人才用在哪裡?用在為國家社會造福,用在成就自己的德行,廣施恩德給他人,這個良性循環就轉動起來。聖哲人他都用在人民,用在苦難的人身上,所以他的家道就綿延不衰,人氣都愈來愈旺。像范公他的後代,我們聽說都已經超過一百萬人,很興盛。這是我們講到這些最重要的抉擇,來自於判斷力。

  明天早上我們中心周泳杉老師,就跟大家談「新世紀健康飲食」,這堂課保證大家多活十年,只要照著去做,一定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而這堂課不只可以多活十年,後面還要乘以一個N,這個意思就是你把這些健康的飲食觀念,傳給親朋好友,你傳給十個人就是多了一百歲,傳給一千個人就多了一萬歲,那你自己也會很長壽。因為仁者壽,念念為人著想的人自己就長壽,為什麼?一個好的念頭起來,別人還沒得利益,自己身體八十兆細胞都在太和之氣下,細胞都很健康。大家看到很長壽的人都慈眉善目有沒有?我最近都在拉眉毛,大家要了解這個方法不正確,拉到最後會眉毛發炎。因為相由心生,要從根本下手,還是要從轉成善心做起。而我們看當一個人起了一個不好的念頭,還沒傷害到別人,首先傷害誰?大家去看奸臣都長什麼樣子?你們沒看過嗎?你們往前面看過來,都是這樣小鼻子、小眼睛,因為常常都算計別人,相貌就糾在一起。所以有福的人,肚量大的人,臉都寬寬的。你看利人絕對利己,害人絕對害己這是真理。我們學到的東西時時都想著,去分享給更多的人,去利益身邊的親朋好友。

  而人生有三件不幸的事,第一件事情是白髮人送黑髮人,第二個是中年喪偶,第三件事是幼年喪父母,這是人生三個很悲哀無奈的事情。但是其實這三件事,很有可能是同一件事,一個人到了中年的時候,身體一出狀況,三件不幸的事同時都到了,所以身體健康很重要。我們的身體不是自己的,是所有愛護我們人的。很多人口氣很大,我自己的健康我自己負責,你們不要管。當一個人真的生病,自己管不管得了?有,管得了,只是能在那裡唉唷、唉唷這樣而已,都變成家人要來照顧自己。我們回想到當我們生病的時候,父母比我們還擔心,太太、孩子、家人可能比我們更擔心,所以我們的健康是父母的、是家人的。《弟子規》才告訴我們,「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不只身體屬於所有愛護我們人的,我們的德行也是屬於所有愛我們人的。今天我們有德,祖宗沾光,父母感到光榮,孩子也覺得很自豪;可是當我們德行有損傷,可能家裡的人都要蒙羞。孝子不只謹慎自己的健康,更謹慎自己的德行,因為身體受傷,父母可能擔心是一個禮拜、兩個禮拜;但是假如德行受傷,德行損傷,有可能父母一輩子都抬不起頭來。

  在廣東湛江發生過一件事,有些海關人員他有貪污的情況。其中有一個公務員他也打算要貪污,他心裡想:我貪污之後,可能我孩子讀書的錢就有了,那我進去關個三年、五年也沒關係。他是打這樣的算盤,這樣的算盤打錯了,人在思考的時候,應該是循著真理思考,人算是不如天算的。這樣鋌而走險觸犯法網,人生本來是很有福的,用錯誤的方式把自己的福都折掉一大半,所以這其實是小人冤枉作小人。他命裡有那些錢,他才偷得到、拿得到,可是他用不法的手段,整個都折了一大半;他肯用心的去工作,該是他的福跑都跑不掉,所以君子樂得作君子。明白道理的人很清楚,人生的命運靠自己去經營,命由我作,福是自己求得到的。而當他要這麼做的時候,突然他腦海裡浮現一個影像,就是他的父親,因為他的父親是小學老師,視名譽比自己的命還要重要。他假如貪污了,那他父親一輩子都抬不起頭來,他父親很可能是生不如死。就這一念的孝心,他沒有做錯事情。後來東窗事發,他很感嘆的講到,「幸好是父親救了我,我這一念孝心讓我逃過了這一劫。我現在還有機會在中秋節、在春節的時候,全家人父母、孩子都可以聚在一起吃年夜飯。」所以「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這樣的教誨對我們的人生,以至於對我們孩子、學生非常重要。這樣的心境深植在他心田當中,社會上的種種污染,他不會陷到裡面去。

  我們希望孩子以後都有健全的人格,都有幸福的人生,我們不單孩子、學生他碩士畢業、他博士畢業,我們高興,更重要的,他要具備這些非常重要的德行根基。假如我們的學生博士畢業,可是他犯法,那我們也會覺得很難受;假如他是高學歷,可是他離了婚,我們也會覺得很遺憾;甚至於他有很高的學歷,他很年輕身體就搞壞。而這些正確的思想,往往都是在他念小學、念初中,甚至念幼兒園的時候把它紮下根去,所謂「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我們要有正確的判斷力,一定要有智慧,而智慧要透過學習,「好學近乎知」,真正好學,學的都是聖賢的經典,就能有智慧解決人生種種的問題。所以現在什麼都不急,最急的是提升自己的境界、自己的智慧,那我們面對人生種種的情境,才能游刃有餘去解決。而學習智慧,我們就有正確的價值觀、正確的思想,來做好我們人生種種的抉擇。而正確的思想在古聖先賢的教誨當中,用最簡單的兩個字來表達,就是「道德」二字,聖賢的教誨都是講道德、說仁義。我們還沒有深入經典以前,會覺得道德兩個字好像離我們很遠,其實它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什麼是道?倫常大道,五倫就是道,夫婦、父子、君臣、兄弟、朋友。古聖先賢的教誨不會超過這個五倫關係的學問,「人無倫外之人,學無倫外之學」。而這個道德的道不是誰規定的,道是大自然的法則,就好像父子有親,父子關係那種親愛是與生俱來的。我們看到小孩子一、二歲,對父母的那分依戀是發自真誠的,父母處罰他,他還往父母的懷裡鑽。

  像有位朋友,他女兒出生,他在產房外面等待,心情也是非常的緊張,當他女兒從產房推出來,他趕快趨向前去看。他的女兒可能聽到他的聲音非常熟悉,在胎裡面就常聽,他的女兒就不由自主的去拉著他的衣服。他說到當他女兒拉住他的衣服的時候,他有觸電的感覺,在那個當下他有股衝勁湧上心頭,他說我再怎麼樣辛苦,也一定要把這個孩子好好養育,好好把她教育好。所以父親那分對孩子的愛,也是出於一種自然的狀態,五倫不是誰規定的,是人與人關係當中很自然發展出來的。而順著五倫關係不逾越的去做人,流露出來的行為就是德。所以夫義,丈夫很有情義、有恩義;女子很有德行,四德婦言、婦德、婦功、婦容。像婦容就是女子很端莊,都給下一代當榜樣看,說實在的,這不是女人要有婦容,看起來要端莊;男子在家裡面也要給孩子當好的榜樣,也不能穿得太邋遢,這樣孩子耳濡目染都受不好的影響。所以我們要注重自己的儀容端莊,而且每次要出家門的時候都要先照照鏡子,假如被自己嚇一跳就不要出來。大家都要有職業道德,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臉上有笑意再出門,這樣今天就不會造孽。言語也要給孩子當榜樣,父母、長輩偉大、可貴的地方,就是念念為孩子著想,念念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這是真正的慈愛。

  父親對孩子很自然的父慈子孝,慈是父之德,孝是子之德;君仁臣忠,仁是君之德,忠是臣之德;長幼有序,兄友弟恭,友是兄之德,恭是弟之德;朋友相處有信,信就是朋友相交的德行。而這五倫關係它是息息相關的,五倫的核心在夫婦關係,因為有夫婦而後有父子,而後有兄弟,夫婦是同一個房間、同室,另外三個倫常關係是同一個家庭,而一個人處世待人的習慣,是從家庭延伸出來的。所以家庭安定,這個社會一定安定,家庭是社會的一個細胞,細胞都健康,器官一定好。但是假如家庭都不健康,社會就有很多不好的現象會出現。而我們看父慈子孝,孩子會感謝父母,會報答父母的恩德,他這個感恩心已經內化;他一出家庭遇到提拔他的老師、長輩、領導人,他也懂得知恩報恩。所以這君臣關係就因為父子關係的基礎,他很自然能有很好的發展,忠臣出於孝子之門,就是這個道理。現在很多團體企業找不到好的忠臣,最主要的是我們孝道的教育喪失掉。「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君」,他今天都不感恩父母,他還會感恩誰?有個慈善團體它幫助了很多受災的人民,他們就很感嘆的說,「很奇怪,我們幫助愈多的地方,他們愈不感恩,他們愈覺得給我們都是理所當然。」後來他們從經典當中找到答案,因為他們所幫助的人不懂孝道,根本生不起感恩的心,反而都是覺得理所當然,都增長他們的貪心。所以真正要救濟人,從根本上還得透過教育,長他們的善心,才能真正長遠的幫助人。

  夫妻有好的榜樣,兄弟自然和樂,因為他們覺得人與人本來就應該這樣互相恭敬,互相體恤。而兄弟會友愛,他走到學校會愛護他的同學,走到單位去愛護他的同仁同事,所以夫妻就是五倫關係,最核心的重點。我們常常談到,身教比言教還要重要,而什麼時候是身教?隨時隨地都是,很可能我們夫妻互相看對方的眼神都有身教。看的都是信任,孩子就學到信任;看的都是那種懷疑,那孩子也學到懷疑。我們曾經還聽說先生接電話,跑到陽台去接,那個太太就把兒子找過來,你趕快到陽台去看看爸爸在說什麼。我說人真的有時候都迷惑,到底自己所做的給孩子什麼影響?我們曾經去訪問一位長者,她是好媳婦,其實她也已經是人家的婆婆。到他們家裡去,她的三個孩子都在,談著談著她的孩子就說到,我父母相處非常恩愛。他提到小的時候家裡十口人吃飯,那天只煮了九顆雞蛋,母親很自然的就把九顆雞蛋,都分到家人的碗裡面。自己的父親看到太太沒有吃雞蛋,就很疼惜,馬上就把雞蛋夾過來,你要多吃點,來來來!這個太太馬上又把雞蛋給夾回去,你工作比較辛苦,你應該多補充營養。先生又把它夾回去,所以兩個夫妻就這樣數十回合夾過來,突然蛋掉到地上去了。當下他的兒子講到這裡的時候,一個大男人眼睛泛著淚水,我們就可以感覺得到,他父母親相愛的這一幕,深深印在他的心田裡,所以父母的行為都是孩子一生的里程碑。

  一個母親非常勤奮,她的孩子在事業發展的過程當中,遇到瓶頸,母親那種任勞任怨、百折不撓的影像,就浮現在他的腦海裡面。以至於很可能孩子自己組成家庭,也為人父母,當他自己覺得辛苦的時候,又想起母親那個時候比我們都還困難,母親都這樣挺過來,那我們這個算什麼?我自己父親他是五十多歲的時候還參加考試,代表公司去考一個證照,看我父親五十多歲,為了考試很認真,我那個時候念大學,看到父親還跑補習班。他們一些同仁一起去考,有三十多歲的、有四十多歲的,一起參加這個考試。後來結果只有一個人考上,大家知不知道是誰?所以我對我父親肅然起敬。他年齡這麼大了,學習都是有板有眼,都是很認真、很努力,這個影像就印在孩子的腦海裡面。當我們希望孩子很孝順,我們自己孝的行為印在他的腦海沒有?當我們希望孩子很勤儉,那我們勤儉的行為已經表演,讓他無形當中,潛移默化當中學到了沒有?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很和順,待人都很溫和,那我們自己是不是已經做到?這位好媳婦,她也是好的太太。當她的孩子聊到這一幕之後,旁邊的媳婦也搭話,說到我們夫妻相處,都要跟我婆婆學習。所以不怕人家不感動,就怕自己的德行不夠,德未修,感未至。人家還沒感動,任何時候別人不能感動,我們首先先反省,先檢討自己,這是夫婦能給孩子好的榜樣。

  而有一個七歲的孩子,他有天跟母親坐著看電視,看到一幕是夫妻相處的戲。這個孩子看著,因為那是演古裝戲,老爺從朝堂下來,這個太太很自然的把他的朝服脫下來,倒了一杯熱茶給他喝,「老爺,辛苦了,來趕快休息一下。」結果演到這裡,這個七歲的孩子就說,「媽媽,他們不是夫妻。」這個媽媽一聽,他們是夫妻,現在就是演夫妻的戲。孩子馬上回一句話,不像。諸位朋友,在七歲孩子的心目當中,什麼樣子才像夫妻?是不是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大家知不知道為什麼大吵要三六九?因為發一次很大的脾氣要調養兩天,元氣才能夠恢復回來,還挺有養生觀念。好的習慣給家庭好的影響,不好的習慣養成也很麻煩,吵習慣,突然有一天今天好像哪件事還沒做,今天還沒吵架。這個媽媽一聽,孩子說不像,她也有點敏感,那一定是夫妻給孩子不好的影響。結果後來又有一次她先生打電話來,她跟她先生講電話,講完掛了,兒子在旁邊就說「媽媽,剛剛是爸爸打來的。」

  這個媽媽一聽心裡也怪怪的,怎麼孩子一聽我講話就知道是爸爸打來的。因為平常好朋友打來,語調都跟黃鶯一樣,跟百靈鳥一樣,今天跟你聊天真愉快,改天我們一起喝咖啡,bye-bye。接到先生的聲音,你有完沒完,我不跟你講,啪就給他掛了。所以孩子從我們講話的聲音,就知道是誰打來的,孩子就感覺到我們做人都沒有處處恭敬,就是看人講話,這樣不好。結果她警覺了,那天她先生又打來,她一看到那個電話號碼,馬上調整一下心情,深呼吸接起來「喂,請問你找哪位?」他先生說「對不起,我打錯了。」過了幾十秒鐘,電話又響一接起來,他先生確定是她,突然在電話那頭說「真的是你嗎?」大家要了解,我們學習聖賢教誨要聽思聰,聽別人講話不只聽到言語,還要聽到他的心聲。當另外一半講那句真的是你嗎?請問他們的內心是什麼樣的心情?他們的心情是又期待、又怕受傷害。那個真的是你嗎?就是難道我的太平日子要到了嗎?

  所以有個太太她上四天的課,上到第二天,她先生給她發了個短訊,「太太,妳現在在做什麼?」這個太太學了以後心情比較平和,也有些反思,她就寫到「我現在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我在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她就給她先生發回去!不過很有意思,當她發這個短訊過去的時候,她已經可以猜到她先生要回什麼話。你看夫妻都是互相了解的,都是知根知底,果不其然,她先生一發回來,「太太,你的意思是從此以後不打人、不罵人了嗎?」這個太太一看不好意思,然後就說「我以前的這些態度不對,請你多多包涵,多多諒解。」就發過去,不過這次發過去心裡沒底,不知道先生會怎麼回。突然過沒幾秒鐘又回回來,先生說「太太,你什麼時候回來,我帶你去買衣服。」所以諸位朋友,幸福的人生就在一念之間。我們既然夫妻都很清楚彼此的心境,那我們要回到所謂不忘初心。我們走入婚姻的時候,那分心境都是希望去成就對方的人生,去讓對方幸福,絕對不是要讓他痛苦的,所以結婚要時時不忘自己那顆初心。有沒有哪個女士出嫁的時候,坐在花轎,坐在花車上,然後心裡想,「好!終於讓我等到這一天了,我非搞他個雞犬不寧不可。」沒人這麼嫁的!

  你看我們整個祖宗的教誨當中,很重要的十三經,裡面有一部經叫《禮記》。《禮記》裡面有篇專門談婚姻的,「昏義」,婚姻的意義「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婚姻也是孝道的落實,婚姻是上以事宗廟,承傳祖宗、父母的家道、家業、家學承先啟後。所以時時把祖宗、把上一代放在心上,這是個「老」,上一代又有上一代。下以繼後世,時時想到自己的孩子下一代,甚至子孫,要給他們做好的榜樣,念念都有子孫。所以上一代跟下一代,是密不可分,不分彼此,合在一起就是我們傳統文化的精髓,孝道。所以結婚當天新郎他首先是祭拜天地,因為婚姻不是兩個人的事,婚姻對家庭來講是兩個家族的事情,所以昏義裡面就「合二姓之好」。在幾千年前老祖宗就知道優生學,同姓盡量不要結婚,尤其近親不能結婚,不然那些不好的基因會出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而且結婚也要對社會負責任,因為假如我們沒把孩子教育好,孩子以後行為偏頗,對社會的傷害就很大。所以很多家長他很樸實,不要求說我孩子一定要飛黃騰達,但最起碼他要做個好人,要對社會有利益。這也是一個為人父母的一種對社會的本分。

  然後祭拜完天地以後,父親給兒子敬酒,兒子要出去迎娶,而且父親敬兒子,孩子不用回禮。父親在孩子心目當中是很崇高的,假如今天我爸爸跟我說,「來,兒子,爸爸敬你一杯。」我可能從椅子上面掉下來,都是我們給爸爸倒飲料敬爸爸,怎麼是爸爸敬我們?但那天不一樣,那天是父親代表祖宗期許孩子,孩子不用回禮。所以新郎在整個迎娶的過程當中,腦海裡都留下的是祭拜天地、是父親敬他酒的影像,整個婚禮的過程當中,都是一種責任的提起,責任的承擔,所以整個婚禮是莊嚴肅穆的。而且當到了新娘家裡,也是岳父岳母親自出來迎接,把女兒交到新郎的手上。新郎要對得起岳父岳母的信任,也要對得起自己另一半終身的付託。一個女子要把終身付託給另一半,那是要有相當的信任才做得出來。所以新郎他也要時時記住這些長輩的信任,記住另外一半的這分信任。這個時候女子上了花轎,上花轎的時候有個禮俗,就是拿一把扇子然後從窗口扔出去。大家有沒有扔過?這個禮不可廢,這都很有意義的。因為還沒出嫁以前,在家裡是大小姐,然後拿著扇子:怎麼這麼熱?來,端杯涼水來。那是大小姐;嫁過去以後,要跟丈夫承擔起家庭的這些責任,所以先把這些大小姐的習慣,更重要的是大小姐脾氣要把它扔出去。

  而《詩經》這本書當中,有敘述到女子出嫁的情境,那篇詩篇叫「桃夭,桃之夭夭,其葉蓁蓁」,就是女子要出嫁的時候看到桃樹,而桃樹它長葉子、開花結果都很快速、很茂盛。所以女子在春天出嫁看到這些景象,就心裡期許自己:我過去以後,一定要讓他的家道很快能興盛。都是一種去利益這個家庭的存心,「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新郎帶著新娘到家,這個時候進門要喝交杯酒。我們昨天去麻六甲,去參觀了峇峇娘惹,他們的建築也是古老的,那幾百年。他們主臥房裡面還擺著結婚的時候,他們要吃糖,還要吃年糕,糖就是甜甜蜜蜜,年糕就是黏在一起,不要分彼此。你們還沒吃的要補吃,那吃了不能白吃,就時時要提醒自己。古代喝交杯酒,在《禮記》當中都有記載,就拿葫蘆瓜劈成兩半,葫蘆瓜的肉是苦的,盛甜酒,代表這杯甜酒喝下去以後,從此夫妻怎麼樣?同甘共苦。而且因為是同一個葫蘆瓜,所以從此不分彼此,一體的。人真的能有這樣的心境,都有同甘共苦不分彼此的心境,這就是道義的結合,「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

  有個太太,她還沒學《弟子規》以前,她心裡就想我已經夠賢妻良母的,孩子我還自己帶,我還工作幫我先生賺錢,幫家裡賺錢。大家聽了她這段話,我已經夠賢妻良母,諸位朋友,你看她夠不夠賢妻良母?你看那個語氣裡面是不是道義?還是計較?人心念錯的時候自己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遇過孝子?孝子說我跟你說,我爸爸能生到我,他真是燒了三輩子好香,才生得到我。你看他是不是孝子?他鐵定不是孝子。孝子的心中戰戰兢兢,深怕自己做得不夠,這個才是孝子的心境。夫妻,真正有道義的夫妻會不會說,我跟你說我先生能娶到我,那真是他祖上有德?那你看她是不是好太太?真正有道義的夫妻,你對著丈夫講你真是個好丈夫,他馬上說「沒有,我做得不夠,都是我太太的功勞,她相夫教子,讓我都沒有後顧之憂。」很微妙,你再去問她太太,這個家都是你的功勞,她馬上說「沒有,都是我先生非常辛勤的奮鬥,讓這個家都能有很好的發展,我嫁給他心裡都沒有什麼擔憂,他是個男子漢。」所以真正道義的人生時時都是想到對方的好,看到自己的責任,都深怕自己做得不夠。所以一個人會覺得自己夠了,其實是不夠,計較的心已經起來,甚至於攀比的心已經起來。

  這個女士又說到,她那個時候還常常拿她先生跟別的男人比,你看人家長得比你帥,錢也賺得比你多。大家要時時記住聖賢的一句教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比來比去男人面子掛不住,有時候會想不開。真的,我曾經聽過教授被太太罵得說,「你看人家收入多少,人家又升等。」最後先生想不開結束生命的有!所以我們不希望另一半常常拿我們去跟別人比,我們也不應該拿自己另一半去跟別人比,那會很難受的。所以「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這位女士她自己開始學習《弟子規》以後,她開始反思,她就說到她有一點就很難受,就是我先生為什麼不能像結婚以前,對我這麼照顧,常常帶我去喝咖啡,常常帶我去看電影,她覺得先生對她的那分愛護比不上以前。有時候我們要很客觀的去看,結婚前跟結婚後一不一樣?環境不一樣!已經有兩個孩子要養,他每天還跟你喝咖啡,那尿布怎麼買是不是?而且結婚以後,兩邊的老人都要照顧。所以你要欣賞他對家庭的付出,而不是停留在結婚以前的甜甜蜜蜜,再這種甜甜蜜蜜,這個家也維持不下去。所以應該去欣賞對方的優點,而不要執著自己的要求。然後她就提到以前先生一回到家裡,把襪子一脫下來,因為先生腳有腳氣,她馬上捏著鼻子臭死了,就趕快跑。但是現在心境轉,能夠感同身受,先生一回來,她變成端一盆熱水來給先生泡腳洗腳,然後還買很透氣的棉襪讓她先生穿,過不了多久她先生的腳氣就好了。所以告訴大家有一種牌子的東西可以治腳氣病,就是太太的愛心牌的東西可以治腳氣病。所以往往人的一念轉變,他家庭就通往幸福的大道。

  當然自己在學習的過程會有起起伏伏,那很正常。有個女士她回去以後,好,從我開始做,她就很認真在那拖地、抹桌子,做很多家務事。就邊做眼睛邊瞄她的先生「看到沒有?」結果做了一個禮拜,先生好像如如不動,都不理她。這個時候她火氣上來,終於火山壓不下去,拿起正在擦桌子的抹布怎麼樣?扔過去。先生在那裡看報紙,打到報紙上,這個時候先生慢慢的把報紙放下來,對著她說「怎麼樣?撐不了吧?還說學《弟子規》的。」所以諸位朋友,誰有修養?很可能是這個先生比較有修養,還給我們一個禮拜的時間。所以諸位朋友,我們學習完以後,不要急著昭告天下:我是學《弟子規》的。這麼一昭告天下,每個人都用高標準來看你,這叫自找麻煩。我們為什麼急著昭告天下?還不是想要求別人。所以夫妻相處當中很重要的,一定要先「正己化人」,正己自然感化別人,先要求別人,自己不做,人家不能接受的。你邊說人家心裡想你又沒好到哪去,還敢講我?為什麼人會怨我們,往往都是要求別人,不要求自己,人家就會埋怨。

  所以大家回去,可不要對著家裡的人,桌子一拍,我跟你說「我可是在國民大學接受五天的培訓,到時候教育孩子都要聽我的。」那下次雪蘭莪州我就不敢來,會突然有個男人很壯碩跑過來,「你是不是蔡老師?」我一看樣子好漢不吃眼前虧,「我是他弟弟。」結果這個男人說「我看碟片說他只有兩個姊姊,沒有弟弟。」他還這麼清楚,我馬上說「我是他堂弟。」假如大家回去都這麼樣對家裡的人,那我以後不敢來,到時候會被人家在馬路當中打一頓。所以一定是要求自己。真的人生就好像照鏡子一樣,你的態度很溫和面帶微笑,鏡子就對著你笑。我們對家裡人和善,家裡人很自然就對我們和善;我們都是控制的念頭,家裡的人也是要求我們態度。有位女士她就思考到當她真正轉了念頭,為家裡的付出,她都覺得那是我應該做的,沒有任何絲毫對先生的要求;之前是有,反而先生不容易接受。她真正徹底轉念了以後,她沒有要求先生,先生自己主動的來協助做很多家務事。所以很多人生的境界,都是這顆真心能夠轉動過來。這是我們講到首先要求自己,不要求別人。時間到了,我們先休息半個小時,我們接著再繼續來談夫妻相處,謝謝大家。

  李越老師:好,我們再次以熱烈的掌聲,感謝蔡老師精彩的演講,我們聽蔡老師講課,是在快樂和享受當中去感悟人生的道理。好,我們抓緊時間休息半小時,我們再回到會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