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2007年幸福人生講座企業營(二)—最徹底的管理方法  周泳杉老師主講  (第一集)  2007/12/8  台灣中壢善果林  檔名:52-244-0001

  尊敬的諸位法師,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來賓,大家下午好。今天很榮幸可以跟大家在這樣一個集會的場所,我們來探討企業經營的問題。其實我在來參加這個講座之前,自己設定的一個目標,一直提醒自己的,就是以一個虛心的態度來這裡跟大家一起學習。可是當我前幾天回來,會務組的老師把名單給我看,就是這次報名的名單,我看了之後,從原本很虛心變成心虛,變得很心虛。為什麼?因為名單裡面有很多都是在企業界裡面服務過很久的一些前輩。所以本來很虛心想要來跟大家交流,結果變得很心虛,不太敢站上來。因為有很多前輩在下面,確實在人生的歷練上都比我們還要來得多。

  我們知道楊老師對現代說文解字非常的巧妙,老師都常常妙語如珠。她說心虛沒關係,心虛叫做心包太虛,她說虛心是我們開始的方法,可是我們目標是心虛。從虛心走向心虛,我們就可以心包太虛,心一定要虛,東西才能夠灌進來。老師很安慰我們,給我們打氣、加油鼓勵。因為在這裡我們了解到,我們希望從老祖宗的智慧當中獲取到一點點人生的經驗,來經營我們的人生、經營我們的事業。我曾經在廬江講過一年多的《弟子規》與企業管理,現在他們幫我換了一個題目,叫做「中國文化與管理科學」。我聽了之後,第一次看到這個題目我很惶恐,我告訴他們說這個題目太大了,中國文化那太大了,深廣無邊;管理,這也是大題目,科學更不用講了,科學的題目也很大。我說這三個題目都很大,講的時候我們也是希望從老祖宗的智慧當中去得到一些人生的啟發。

  為什麼在大陸講這個課題要定這麼大的題目,是有原因的。因為整個傳統文化在我們現在的社會上,其實已經斷了一段時間,尤其在中國大陸,因為有歷史的一個因素,文革的因素,讓傳統文化整整大概斷了將近一百年。大家對「傳統」這兩個字,一想到傳統,就覺得傳統裡面有管理嗎?傳統裡面有科學嗎?沒有。一般人心裡的感受是傳統的東西就是舊的,就是迷信,怎麼會有管理、怎麼會有科學?跟現在的工商管理不是很矛盾嗎?是水火不容的,有現代的管理科學就不要傳統文化了。因此我們的同仁才定這樣的題目,讓我們來反思一下,傳統文化跟管理和科學到底有沒有衝突、有沒有矛盾?是這個初衷,所以定了這麼一個看起來很衝突的題目。

  我們都曉得傳統,什麼是傳統?有個朋友曾經很巧妙的說,昨天以前的事就叫傳統。昨天的就叫傳統,鐵定不是未來的,未來的就不是傳統,昨天就是傳統。在好像是前兩個禮拜,因為我們廬江文化教育中心辦了一個紀念活動,就是我們辦班教學兩週年的一個紀念活動。邀請了一些外國朋友來到我們的中心,裡面有些學術界的朋友,也有長期推動和平工作的一些外國朋友,到了我們中心。其中有一位來自澳洲的作家,他事實上是個作家,但是他的弟弟是澳洲一個政治人物。他到了我們中心之後我們就請他參觀,參觀完之後,在我們那邊待了幾天,參觀我們整個和諧示範鎮在示範做教學的一個過程。參觀完之後,我們請他上台去分享,他告訴我們,他說當你在澳洲提到傳統這兩個字的時候,我們的概念是兩百年以前,那叫傳統。他說沒想到在中國提傳統這兩個字,他的概念是五千年以上,他對於有這樣一個傳統他感覺替我們很高興。為什麼?他覺得我們提傳統才兩百年,你們提傳統居然是五千年。

  他在中心看到我們的老師彼此互相打招呼的方式是鞠躬禮,他說我在澳洲如果做這個動作,人家會以為我要撿垃圾,彎下腰要撿垃圾才會做這個動作。他說來這裡感受完全不一樣,就是你會發覺他對傳統很嚮往。他還如數家珍,他說他的祖先怎麼來的?他說我的祖先當時是從英國來的,如數家珍。為什麼從英國到澳洲去?因為偷了一雙鞋子。他說我的祖先偷了一雙鞋子之後,因為他講英文,我們的翻譯幫他翻譯的時候他是這樣翻的:我的祖先因為偷了一雙鞋子,所以被下放到澳洲去,下放到那邊去勞改。所以,他的祖上有一個訓誡子孫的一句名言,他的祖先流傳下來的名言是告訴他的子孫,無論你們做什麼都可以,就是不要偷鞋子。他對他的祖先這句話記得很牢,他感覺到有這樣的一個傳統很光榮。

  我們看到英國有些學校,像劍橋大學、牛津大學,他們也有傳統,他們的傳統就是在河裡面划船,他們在划船的時候都以這個傳統為光榮。他們覺得太光榮了,我們有這麼好的一個傳統他覺得非常的喜悅,提起來的時候嘴都是笑得合不攏的。不像我們提到傳統眉頭就皺起來,這個傳統好像是昨天的東西就是傳統的,不值得一提的,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他不是這樣的,我看到他在提他的祖先、在提他的傳統的時候,他滿臉的欣喜。我們感覺到這種安慰,這種對祖先的愛慕、這種依戀之情,從他的言語當中,雖然他講的是英文,透過翻譯來翻譯,但是我們都能感受到親切的那種喜悅。所以這是對傳統的一種看法。

  我在湯池因為講這個題目講了一年多,當時我還記得我們到了這個地方的時候,因為想到這樣一個四萬八千人的地區,它是一個小鎮。這個小鎮我們怎麼開展傳統文化的教育、倫理道理的教育,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第一件事情做的當然就是要親民。所以我們就是老師組織了一個團隊一個團隊,幾個人譬如說五個人為一組,到各個村裡面去跟他們交流,要下鄉講課,我們是入戶去講課。講什麼?講倫理道德。我相信在座很多的朋友聽到講這樣的課,心裡面就會開始緊張。這樣的課有市場嗎?現在企業都講市場,有市場嗎?有人聽嗎?確實我們一開始的時候也遇到這樣的窘境。到了村裡面的時候,村幹部跟我們講,老師,你們來講倫理道德沒有人要聽的。他說你們為什麼不來教我們怎麼賺錢?你來教我們賺錢的課,包準是場場客滿。你們來講教我們怎麼賺錢!怎麼來教我們倫理道德?這個沒有人聽。

  當然我們聽到這樣的話之後,請問各位朋友,我們下一個念頭是什麼?下一個念頭是不是反正沒有人聽,咱們就別講了,打道回府!事實上在我們整個社會,現在也遇到同樣的信心危機。我們在這裡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氛圍,很多朋友到我們廬江參加五天的講座之後,回去之前都很緊張。告訴我們說,老師,我在這裡一開始的時候我很感動,尤其我們也看「暖春」,我們也看一些影片,還有唱歌,今天晚上會唱一些歌曲。他說我很感動,然後下一步是很激動,因為發覺人生終於有一條非常開闊的道路,很激動,覺得以後的生活必然是充滿著希望。但是我很擔心回去之後不動,為什麼回去會不動?他說因為只要一回去我們那個環境,我一定會被拖下水。很多朋友很擔心這個問題,所以現在都是信心的危機。

  我們面對村民的想法,我們沒有受到影響,還是一樣依然下鄉去講課。結果過了一段時間之後,這個村幹部又來,他告訴我們說,老師,你們來講這些課,真是不錯。為什麼不錯?他說因為我們這裡的調解委員會都已經快失業了,他們叫下崗。從崗位上下來就是失業,他說我都快下崗了。為什麼?因為沒工作做,沒有人吵架了。沒有人吵架,那你們來講這個太好了,你們是不是能夠多來幾次?一週我們去兩次,他說是不是能多來幾次?我們就感受到確實從整個經營面來看,我們在企業的經營上來講,管理的層面來講,其實看到這些現象都值得我們去反思。

  我們今天在做經營、在做企業管理的時候,其實常常把我們的眼界只放在企業的部分,這不一定是個很適當的角度。因為企業是為社會服務的,所以整個社會的需求跟企業的需求應該是結合在一起的。因此我們在談企業管理的時候,就讓我們眼界拓展到社會的需求。在中國大陸也好,在台灣現在也好,乃至於全世界各地也好,我們發現企業管理的書籍、企業管理的光盤,就是CD、VCD、DVD,發行得非常多。很多人在講企業管理的課程,而且現在愈來愈多的跡象是把企業管理拉到跟中國文化一起講,有很多這樣的一個跡象。現在確實大陸很多的名牌大學他們也開了很多MBA、EMBA的課程。我上網去看,不得了!這些課程,最熱門的企業管理課程都跟中國文化有關,譬如說從《易經》去談中國文化、從《論語》談中國文化、從《孫子兵法》談中國文化,很多,非常的多。

  各位朋友我們冷靜的來想,請問這個狀況我們從當中得到什麼啟發?有個朋友曾經拿一本雜誌給我,我們看了之後,那一期雜誌裡面是在報導什麼?報導台灣的企業現在吹起了一股中國文化經典熱。企業裡面很多的大企業,他講了很多的老闆都在學中國文化。講了很多的現象之後,這篇文章在最後介紹了十本書,就說企業管理的人,他就介紹這十本經典是必看的經典。結果我一看之後,發現這十本經典裡面少了一本,少了哪一本?我講的是經典,他是從四書、五經、十三經裡面挑的。當然《弟子規》是清朝的李毓秀夫子所編撰的,我們把它當成經典是很正確的,但是他在雜誌後面,他提的這十本經典指的是十三經的範圍。少了哪一本?少了《孝經》,沒有《孝經》。

  各位朋友,當我們在看很多訊息,我們在看這些訊息的時候感覺中國文化很興盛,可是深入去探討的時候,卻感覺到有很多危機隱藏在裡面。當我們想要用中國文化來經營事業的時候,請問我們的心境是什麼?我在中國大陸曾經聽過一句話,最常講的一句話,他說廬江文化是統治階級拿來統治人民的工具。為什麼大家會有這樣的心境?因為我們在學習傳統文化的時候,或者是運用中國文化在做管理的時候,我們的心不是真誠心,不是真的。覺得這是工具,這是我管理的工具,問題就出在這裡。你看這十本書當中沒有《孝經》,可見得大家把《孝經》的定位放在什麼樣的地方。

  我曾經在看《孝經》的時候,我都感覺《孝經》是全世界最好的管理科學的課本。這本書是最好的管理科學課本,它的管理講到非常的精闢,講得太深了。但是看到我們現在講管理科學的、講企業管理的,確實在這部分沒有做很多的關切。在《孝經》裡面,我們談到非常多的管理,所以管理科學不能不學《孝經》。我在整個中國歷史當中,其實歷史是一個非常好的知識庫。為什麼說是知識庫?因為它是一面鏡子,「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學歷史,可以從歷史當中學習到很多很寶貴的經營管理之道。

  在整個人類的歷史過程當中,我們來想一想,就像蔡老師在開幕式的時候講到,有沒有哪一家企業五千年還沒有倒的?沒有,確實沒有。一個企業跟一個民族的經營一不一樣?其實是一樣的,完全是一樣的道理。因為我們現在習慣性的把我們的生活跟我們的學習脫節了,習慣性的脫節,所以我們感覺經營家庭跟經營企業是兩回事,我們又感覺經營企業跟經營國家是兩回事。但是在《大學》裡面告訴我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實是幾件事情?是一件事情,它不是四件事情。所以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那個「而後」是什麼意思?叫自然而然。自然而然,不用勉強就可以達到的,這叫而後。

  以前我也在企業界待過一段時間,我也認識幾個企業界的老闆,曾經有位老闆跟我在聊天的時候,跟我講到這樣的話。他說我的公司裡面有一千多個員工,我可以把他們管得服服貼貼的,可是我回到家裡,面對我那個寶貝兒子我就搞不定他。對我寶貝兒子沒有辦法,可是我對我一千個員工可以把他們治得服服貼貼的。所以他的結論是什麼?他說我雖然是一個好的老闆,可是我不是一個好的爸爸。各位朋友,我們有沒有常常週遭有這樣的朋友?聽到這樣的聲音?確實是有。但是學習中國文化之後,我們才曉得這個話是有待商榷的。為什麼?學習中國文化之後,因為我學到《論語》,孔子曾經跟我們講,他說「君子不器、大道不器」。君子不器這句話怎麼理解?這個「器」很簡單,器就是東西。但是不可以這樣翻譯,我們不可以翻譯君子不是東西,這樣就不對了,這個話就比較難聽。東西,告訴我們它有功能性,譬如說這枝筆是不是東西?是東西。它的功能性是什麼?寫字,對不對?麥克風是不是東西?是。它的功能性是什麼?擴音。毛巾是不是東西?是東西,它的功能性是擦臉或擦桌子,功能性。告訴我們君子不器,告訴我們什麼?他說君子不應該有特殊的功能性,這就對了。

  君子不應該有特殊的功能性,那是什麼意思?叫做君子應該是通才,不是專才,是通才。傳統的教育給我們一個重要的提醒,就是一個讀書人千萬不能做專才,要做通才。而且傳統的教育也把人變成通才,因為「一事不知,儒者之恥」,一件事情我們對它不熟悉,那是一個讀書人的恥辱。什麼意思?他說一個學儒的人必須要站在時代的最尖端。站在時代的最尖端,我們用現在的話叫做引領流行,能夠帶動流行的風氣,這是一個學儒的人應該有的自我期許。這是我們傳統教育的目標,你要做通才。

  所以孔老夫子的教育裡面,禮、樂、射、御、書、數統統要會,文的、武的都要會,讀書人不是弱不禁風的,很多甚至於都是武林高手。但是這是用來幫助別人的,為什麼?因為能力愈高,我們服務別人的資糧就愈多,服務別人的能力就愈提升,是這個道理。但是我們想現在的教育,是希望把人教成通才還是教成專才?專才。因為現在你看大學裡面去開始分科系,有醫學系、法律系、企管系、中文系,有什麼系,統統都分系,分得很細。因為我是學醫科方面的研究所,所以對醫院還是比較有一些接觸。譬如說選了醫學系進去之後,最後還要分什麼?分科。最後還要分,分得更細,有小兒科、皮膚科、神經科、精神科,很多的科。所以到醫院裡面去,有時候不會掛號,為什麼不會掛號?到底是要看精神科還是神經科,不會,很難。

  我說以後還會更難,怎麼會更難?譬如說我要看耳鼻喉科,耳朵有問題。去掛號之後護士會問你,請問你要看左耳科還是右耳科?愈分愈細,專才。這樣的一個概念加深了我們對自我定位格局的限制,所以我們才會聽到,我是個好的老闆,但是我不是個好的爸爸。錯了。請問一個好的老闆會不會是一個好的爸爸?我們學了中國文化就知道,一個好的老闆一定是個好的爸爸。因為做老闆跟做爸爸的原理原則一不一樣?統統一樣。所以當他講我不是個好爸爸,然而我是個好的老闆的時候,可能他也不是個好的老闆,可能他對自己的了解還不夠深。

  因此從這些跡象當中,我們應該來反思五倫關係,五倫關係它有它核心的價值。中國文化對於倫理的關係、人際關係,我們現在講人際關係,講倫理大家還會覺得那是傳統,那是昨天的事情;講人際關係,有很多人可能會拿一萬塊、兩萬塊去上一堂人際關係課。請問人際關係學講的,跟我們傳統文化五倫關係一不一樣?一模一樣!蔡老師在課堂上講到夫妻關係怎麼相處,講到兄弟怎麼相處,講到夫妻怎麼相處,這是不是人際關係學?是,這也是。怎麼說花幾萬塊的那才叫人際關係學,然後免費的就不是?那又是我們給自己設定界限,這叫分別執著,設定界限,畫框框。所以學到傳統文化之後,就開始反思一個問題,一個好的老闆他一定是個好的兒子,一定是個孝子,他也一定是個好的爸爸,他也一定會是個好的先生或者是好的太太,那一定的。為什麼?因為原理原則完全一模一樣。

  我在講企業倫理,因為我們在廬江講這課程是個系列課程,一年多,其中有個專題就是講企業倫理。我告訴大家,我說在中國經典裡面你找不到這四個字,你找不到「企業倫理」這四個字。請問中國文化有沒有企業倫理?沒有企業倫理的話,這家老店怎麼開五千年?當然有。但是為什麼它又找不到?因為中國文化強調的是家庭倫理,企業倫理是家庭倫理的延續。所以我們講「忠臣出於孝子之門」,這是有道理的,他在家庭畢業之後,在企業裡面就不需要再接受進階的教育,不需要。所有的教育都在家庭當中完成,這高明,太高明了!所以我們講「人無倫外之人,學無倫外之學」,我們任何一個人都脫離不了這五倫關係,脫離不了。我們一定有父母,在座的沒有人沒有父母,一定有,因為沒有人是從石頭蹦出來的,沒有。所以,人脫離不了五倫關係,人無倫外之人,沒有,你找不到五倫以外的人,找不到。再來,學問無倫外之學,任何學問都為什麼服務?都為五倫關係服務。只要學問跟五倫關係脫離,那叫什麼?那可能會造成我們人生很大的障礙。

  各位朋友我們昨天在講飲食健康的時候,我們也提出這樣的一個反思,我們從小到大,到底有沒有一部教科書在教我們怎麼經營好的身體、健康的身體?有沒有一部書是在教我們經營夫妻關係?有沒有一部書是在教我們經營父子關係?而這些關係都很深刻的影響我們一生的際遇,我們一生的命運幾乎都被這些關係所左右。一生的命運都被這些關係所左右,但是我們在整個學習的過程,居然把我們自己的人生與這些關係切斷,我們不學這個。這是我們感覺到很驚訝的,猛然一想覺得太驚訝了,怎麼忽略掉到這麼嚴重的事實?然後我們再去追求,在我們人生當中可能起了一點點,不是很大作用的東西,把二、三十年的人生焦點都灌注在那裡。每天所爭取的就是一分、兩分、三分、四分,心愈來愈窄。愈來愈窄心虛就做不到了,心就變窄了,不變虛了。因此帶著這樣的一個疑惑,我們走進中國文化的時候,我們的眼光慢慢就會歸到我們的生活當中,去觀照這些四書、五經當中的這些經句。這些句子慢慢就回到我們心裡面,才曉得「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我小時候念到這句經文,真的是叫什麼?不服氣。學而時習之,不亦苦乎才對,怎麼會悅乎?我是學得很苦的。為什麼?一天考五、六科,怎麼會樂?那太苦了。所以看到這個,感受到什麼?我說聖人絕對跟我們不一樣,他跟我們是兩種人,聖人跟我們離得太遠了。我們第一個提起來的就是這個,跟聖人離太遠了,學怎麼會樂,學應該苦才對。我看到一句座右銘,他寫什麼?他說「學海無涯苦作舟」,沒有人認為學是快樂的,都覺得學很苦。為什麼經典裡面講學是快樂?很顯然的怎麼樣?我們這幾天在討論傳統文化過程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心境,各位朋友,什麼心境?當我們的認知跟經典衝突的時候,請問是檢討經典還是檢討我們自己?檢討我們自己,不能檢討經典。為什麼不能檢討經典?因為它經過了時間的考驗,我們現在的人確實對於經典都是用懷疑的眼光來看。

  學怎麼痛苦?因為學錯了,學錯了就痛苦,學對了就快樂。有一天我就去查一本字典叫《形音義大字典》,《形音義大辭典》我去查哪一個字?我去查學習的「學」這個字,我就去查這個字。為什麼去查這個字?因為我在想,我說中國的老祖宗造字的時候,他把人生的智慧都藏在字裡面。就像我們現在講的密碼,人生智慧的密碼就在這個方塊字裡面,藏在裡面。當我們的人生出了問題的時候,要從中國的文字當中去解碼,看看到底我的誤解在哪裡。結果我去查了字典之後,我收穫非常的大。

  他們把「學」給我們做了一個介紹,他說這個學本來是這個樣子的一個字,因為我們知道中國的文字有會意字,這是個會意字。上面是一雙手的側面,這是一個罩子,下面是一個小孩,請問這個小孩被罩住之後他快樂嗎?人被一個東西罩住,快樂嗎?不快樂,是不是?不快樂。這個罩子代表我們對生活的誤解,我們對人生的誤解、對我們週遭人際關係的誤解。因為這個罩子罩住了,我們看不清楚,所以我們跟父母衝突、跟兄弟衝突,我們夫妻衝突,我們的所有人際關係,老闆跟下屬衝突,我們很苦!怎麼辦?學。學什麼?把這個矇矇矓矓的東西拿掉。拿掉之後我們看清楚之後,原來父子之間怎麼樣?父子有親。父子應該怎麼樣?父子應該父慈子孝才對。夫妻應該怎麼樣?應該夫義婦德。君臣之間的關係應該是君仁臣忠,應該是這個樣子。了解之後,我們的人際關係馬上得到改善,快樂!太快樂了。

  我們在「幸福人生講座」的過程,因為有很多朋友在第三天、第四天的時候就會上台來分享,我們這次也有,所以大家要先準備一下。分享的時候,我們直接感受到,就是這個朋友他內心當中對他人生疑惑解除之後的快樂。有一位公司的廠長,他上台來分享的時候他就講,我本來來這裡參加講座之前我就打算要離職的,我辭職信都遞出去了。但是這次來了,我非常的感動。感動在哪裡?他說我的老闆娘(因為每次我們給企業的名額都是有限的),我們的企業只有幾個名額,很少,我跟我的老闆娘講,我已經要遞呈了,所以你就不要讓我去,這個名額就留給其他人,因為我就要走了。

  他的老闆娘告訴他說,就是因為你要走了,所以我才把這個機會給你,要不然你走了就沒有機會了,我希望你去聽完之後再離開,再走。結果他聽完四天的課之後,他說我不走了,我已經發了一個短訊給我老闆娘說我不走了。為什麼?體會到老闆娘那種心境。人生在一起是一種緣分,我們對於每一個走到我們身邊來的人,這分緣分我們統統非常的珍惜。我們想一想兩個人在一起,十年修得同船渡,請問那個機率有多少?我們這個講堂、這個教室這些朋友大家聚集在一起,我們當然有一些是同寢室的,請問機率有多少?全世界的人口的數字要擺在分母,我們要擺在分子,這樣算對不對?不對,為什麼?還要加上時間的因素,所以分母等於無限大,所以這個機率是無限小,太不容易。一想到這個緣分這麼樣的密切,就非常的感動,因為我們不能對不起來到我們身邊的任何一個人,因為這個機緣太殊勝、太少了。所以他說我不走了,我看清楚了,我看清楚我跟老闆之間的關係應該是什麼關係。他快樂!他非常的快樂。

  有很多的朋友到我們這邊五天的課程之後,他回去第一件事情,老師也講到南京的一個葉總,回去第一件事情,所有員工加薪百分之十五。他為什麼?他說我以前想到的是,你們都是來替我賺錢的,賺的都是我的。結果一感受到整個中國文化這種對人的仁愛、恭敬,這種對立不見了。他就想到,我個人有追求,我的員工有沒有追求?我的員工也有追求,是不是?他說我一個人絕對不可能把產品從生產線原料的端把它做出來,我一個人絕對做不到。我們工廠裡面這麼多的產品,誰做出來的?我的員工做出來的。他一想到這個,你看一個人本來只想自己的時候,他很苦,他其實不快樂。

  這位葉總,蔡老師這幾天也講了他的例子,他的公司是要關門的,已經是想要不幹了。因為苦,他不苦他怎麼會想說不幹,他快樂他一定是不疲不厭,他就是已經想要關門了。但是人生只要一念轉過來,學!就是那一層罩子一打開,看清楚了,那太快樂了。這個事情他不幹了。他說我一家人一個月的花用太有限了,幾千塊人民幣就非常的富裕,我賺那麼多錢幹什麼?他就想到這一點,我賺那麼多錢幹什麼?馬上回去對員工加薪百分之十五,他說我以前對他們太刻薄。這次回去之後,蔡老師有講到他第一件事情不是回家去,去商場裡面看什麼?看羽絨、看棉衣,因為他想到他的員工在冬天的時候工作會冷。你看,回去的第一件事情做的都是什麼?都是彌補他過去人生的缺憾,他快樂!你看那個罩子一拿掉,人沒有不快樂的。看清楚生活應該怎麼過,看清楚我們的事業應該怎麼經營,那太快樂了。

  所以「學」這個字告訴我們兩個部分很重要,第一個部分,上面那一隻手很重要,老師的手很重要。但是我們看到下面那個小孩的手重不重要?重要。他要往上撐,不能只靠老師的手,他要自己好學。你看那個手往上撐,把罩在人生身上的罩子把它拿掉。各位朋友,學習是加入東西的過程,還是拿掉東西的過程?很顯然是拿掉東西的過程。但是我們反思一下,因為我們現在已經習慣用腦子在學習,我們不習慣用心來學習。我們現在用腦子來學習,請問我們腦子在學習的時候,是加入東西的過程還是拿掉東西的過程?很有可能是加入東西的過程。所以難怪我們愈學愈怎麼樣?愈苦!是不是?我們加入了什麼東西,可能加入我們的成見,我們對事物的成見;我們可能加入的是我們的貪心;可能加入的是我們的脾氣,愈學脾氣愈大;可能加入的是我們的傲慢,我們愈學愈覺得我是很有知識的,知識累積的量很大;我們愈學可能愈對周圍的人懷疑,加的是懷疑。

  了解到這個層次之後,慢慢我們對中國文化的一些道理,開始跟我們的生命去做一些連結。它是可以連結的,而且連結起來的時候人快樂,因為他是拿掉東西的過程。所以每天都是歸零,歸零之後來面對嶄新的一天,其實就是心虛的過程。把心虛了、空了、歸零,然後我們每一天有滿滿的智慧充填到我們的內心當中。其實從這個角度去看我們的傳統文化,我們會了解其實傳統文化好像不是昨天的事。現在很多人講要創新,我要創新,其實我在觀察整個市場產品週期的時候,我都感覺我們現代人不是在創新,在創舊才對。為什麼叫創舊?請問一台電腦你買了之後,它流行多久?幾個禮拜就退流行,因為有新機種出來了。一支手機你買到之後,請問流行多久?也是幾個禮拜就退流行。一件衣服買到之後流行多久?好像一季就退流行了。那叫創舊!它一直在創造舊的東西,一直在創造過時的產品,一直在追流行。我們看到我們現在穿唐服,流行多久?已經流行多久?太久了。這個叫創新,叫歷久彌新,禁得起歷史考驗的這才是新的,所以叫「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這才叫新。我們現在創造的都不能夠禁得起時間的考驗的話,就叫創舊。

  我們下一節課再跟大家繼續的來分享,怎麼樣的管理是一個最徹底的管理。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