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弟子規種子教師研習營二—弟子規與企業管理  周泳杉老師主講  (第四集)  2007/7/11  台灣中壢善果林  檔名:52-236-0004

  尊敬的諸位法師,尊敬的諸位老師,大家下午好。上一節課我們跟大家分享到,企業倫理應該是從家庭倫理的一種延伸,也就是說家庭倫理不能跟企業倫理去做切割。我們很清楚的跟大家談到,整個家庭教育的過程,其實對企業是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因此看到我們所培養的學生,我們不能只看到某個階段,應該是為他一生長久的幸福去做打算。

  在中國文化的教育裡面,這方面的教誨就特別的多,記得在《論語》剛開始就有這麼一段話,有子就講「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為什麼要畫一圈一圈的?這個一圈一圈同心圓,它告訴我們其為人也孝悌,請問孝悌是發生在哪裡?發生在家裡面。而好犯上者,鮮矣。犯上是到哪裡了?到企業裡面。修身、齊家然後治國,犯上是到企業裡面。不好犯上,而好作亂,再把這個圓擴展到哪裡?擴展到社會,擴展到國家。我們看到中國人的學問統統都抓根本,首先切入點,要解決企業的問題,要解決社會的問題、國家的問題,從哪裡開始解決?從家庭。所以有子就講君子務本,叫我們回到圓心裡面去,本立而道生。這個根本抓住之後,問題其實是會變得非常的單純,變得非常的簡單。所以中國人的管理他都是抓根本,把根本抓到了,自然而然這個管理非常的簡單,用力很少,可是得到的功效卻很卓著。所以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把孔老夫子一生中心思想的根本給找到了。

  我們今天在討論整個管理的原理原則,也提到「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我們要把人生追求的目標看得非常的清楚,否則我們會變成了金錢的奴隸。從《論語》裡面,我們又再度的去思考,除了剛剛講的「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這叫症狀解;「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就是根本解。要從哪裡來解?從德、從禮來做整個企業跟社會經營的根本,從這裡來尋求答案。

  我們來思考一個問題,到底政跟刑的管理,跟德和禮的管理,有什麼樣的區別?其實要理解這個層次,必須要對中國文化有個比較基本的認識。中國人講的禮,非常有內涵,禮絕對不是只有鞠躬、點頭,或者是現在大家遇到了,九十度鞠躬,那叫很有禮,其實這樣來理解禮有點就是太狹隘。中國人講的禮,在全世界各國的文字當中,找不到一個概念是可以完全去翻譯出來的,字對字的翻譯可能都會有所偏頗。中國人的禮是非常深刻一種文化的內涵,父子有親是不是禮?是禮,五倫關係統統是禮。父子有親是禮,君臣有義是禮,君仁臣忠是禮,長幼有序是禮,夫義婦聽是禮,這統統都是禮的範圍。

  那我們來看一看,父慈子孝這是禮,很舒服對不對?很舒服。如果把父慈子孝變成法律,有一天國家的法律規定,做父親的要很慈愛,不可以體罰,不然要判有期徒刑幾年這樣。然後小孩要對父母孝順,每個月一定要給父母多少錢,不然要判有期徒刑幾年。請問把禮變成法,大家是覺得很舒服,還是覺得很緊張?我是覺得很緊張。在中國文化的管理裡面,禮是最後的一個門檻,禮是最後的界限,是不能突破的界限,如果突破了這個界限就很難管。在《禮記.學記》裡面講「禁於未發之謂豫」。禁於未發是用什麼來禁?是用禮來禁,用禮來做人與人之間相處最優美的距離。因此我們就了解到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確實是非常根本的解決方案。

  但是大多數的人可能現在對德的管理,並沒有太深刻的認識。我們來舉個例子,也是齊桓公的例子,我們來看一下齊桓公他整個大業的過程當中,對我們現在人經營企業有非常好的示範。齊桓公是春秋五霸當中第一個稱霸的,第一個登上霸主的位置。而且他在稱霸的時間怎麼樣?非常的久,很年輕就稱霸,然後一直到他死之前,都維持著齊國霸主的地位。以現在的企業來講,當然是個效益非常好的企業,經營效益非常好的企業。原因出在哪裡?其實原因從齊桓公的身上,找到了很多經營者非常好的特質,很好的一些特質。

  譬如我們看到,當初齊桓公在回國去爭王位,兩軍在爭王位,後來被齊桓公率先的爭取到。我們知道管仲曾經在過程當中射桓公一劍,差點把他給射死。在這個事件結束之後,我們看到齊桓公有沒有念舊惡?不念舊惡,馬上冰釋前嫌。我們來思考一下,「恩欲報,怨欲忘」,容不容易做得到?在我們現在的經營理念,確實這是個非常重要的人生的態度,他至少能夠有這樣的德行。再來他對管仲的這種用人、識人的能力,也是我們一般人沒有的,他識人的能力確實也是非常高明的。

  那我們來思考一下,齊桓公有這麼多的優點,像是不念舊惡,還有他有識人的能力,但是他也有很多的缺點。他有什麼缺點?他在延請管仲來當他的宰相,他就跟管仲問到這樣的問題,他說我很想稱霸諸侯,我很想讓我這個企業很有效益,可是我有很多的缺點。這些缺點不知道會不會影響我稱霸?他就問管仲。管仲就說你講講看你有什麼缺點?齊桓公非常的有自知之明,他講寡人有疾。我有很多的缺點,寡人好田,我喜歡打獵,我喜歡歌舞,很喜歡打獵,很喜歡這些我們現在所講的休閒活動,從事休閒活動。管仲說這個不影響你稱霸,只要有我管仲在,這點不要擔心,這不影響你稱霸。再來他說寡人還有缺點,寡人有疾,寡人好酒。我很喜歡喝酒,聽說喝酒不好,但是請問仲父,這個會不會影響我稱霸?管仲跟他講這也不影響。最後齊桓公講寡人有疾,我還有缺點,這個缺點可能比較嚴重,寡人好色,非常喜歡女色,這會不會影響我稱霸?最後管仲跟他講這些統統不影響你稱霸,為什麼?只要有我管仲在,這個統統不影響。

  那我們來看一下春秋時候的這些歷史,我們證實了管仲講的是對還是錯?對,確實有沒有影響他稱霸?沒有,他還稱霸,稱霸是最後的結果。那我們來思考一下,可是很不幸的,最後齊桓公的下場好不好?其實不好。齊桓公最後是因為,我們上一節課講到管仲死掉了,管仲給他最後遺言的交代,齊桓公有沒有聽進去?沒有。最後這三個人依然受到重用,所以最後齊桓公是怎麼樣的下場?生病的時候這三個小人把所有外界的資源全部切斷,然後在桓公的宮殿外面,砌起很高的高牆,讓他在裡面活活的餓死。然後這個屍體六十幾天沒有人收屍,整個蛆已經爬到了門口。不得善終也是他最後的結果。

  那我們來看一下,請問看到這個故事之後,讓我們得到什麼樣管理上的啟發?跟大家報告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中國式的管理有個非常重要的原理原則,叫做因果管理。什麼是結果?稱霸是不是結果?是,不得善終也是結果,統統都是果。什麼是原因?齊桓公的這些人格特質,這是因。而因果管理,我們知道這是個簡稱,中國人講因果,其實講的是叫因、緣、果,中間還有個緣,這是什麼?這叫條件。就是我們前天講飲食,癌症三部曲也是因緣果對不對?沒有錯,這是人生的真相。什麼是條件?管仲是不是條件?是!還有那三個小人是不是條件?也是條件,對於齊桓公稱霸的這件事來講都是條件。結果齊桓公好的人格特質遇到了管仲,他就稱霸;不好的人格特質遇到了這三個小人之後,他就不得善終。

  從這個故事裡面,各位老師,各位朋友,我們要學習到管理學的精華在哪裡?到底在管理什麼?管理自己。管理自己的什麼?管理因,最聰明的人是管理這個地方,管理因。可是我們看到現在的社會,大多數人在管理什麼?管理結果。我們試著來思考一下、來回想一下我們的人生,我們的人生多半是在結果上打轉,還是在原因去思考?我們遇到問題,我們是在結果上去抱怨,還是由果推因?這是我們非常需要去思考的問題。大多數的管理,現在都在管理結果,這叫目標管理。有沒有聽過目標管理?其實就是管理結果。一般的人看到了結果再來懊悔,其實一般都來不及了,這告訴我們最聰明的人管理什麼?管理原因。次一等的管理什麼?管理緣、管理條件。可是我們要知道管理緣,緣是掌握在誰的手上?不一定是掌握在自己手上,不一定。我們一個孩子教育完成之後,他走入這個社會,當他走到社會之後,請問我們能不能保證他永遠遇不到惡的條件,永遠遇不到負面的條件?我們沒有辦法保證。所以當我們沒有思考到原因的管理,我們只想要管理條件,可能把我們的人生交給了不可知的命運。遇到了管仲就稱霸,遇到三個小人就不得善終,這兩個的差距有多大。

  那我們來思考一下,現在有多少人在管理原因?有多少企業界的人犯了剛剛齊桓公講的那三個缺點,好田、好酒、好色?而我們看到齊桓公他有自知之明,他還知道自己有這些缺點,而且他還肯講出來面對。但是我們看到現在有多少人,知道自己有這些缺點,然後可以勇敢去面對,勇敢去管理這個因的有沒有?我們看到齊桓公他有這麼好的人格特質,最後都不免不得善終,何況是我們現在這樣經營人生的態度跟方法。這是很重要的關鍵,很重要的關鍵點。我們今天給孩子的觀念,教給孩子的人生的態度,都是在管理他的因,都在管理因,我們不能夠忽略。

  孔老夫子在《論語.為政篇》裡面有講到,「為政以德」,講為政以德告訴我們因果管理,這個因要管理什麼?要往德的方向引導。為政以德告訴我們其實就是因果管理,告訴我們把所有的因都要導向哪裡?德!導向這個德。但是我們現在想,各位老師,各位朋友,一般的大眾認為為政以什麼?這個政我們不要把它很狹隘的想像成政治,不是的,只要是三個人、四個人以上的事情,眾人之事就叫政。所以管理企業是不是為政?是!治理一個家庭都叫做為政。為政以德,請問現在的人認為政以什麼?為政以財,要有錢。所以現在的人在講預算,都問說花多少錢?第一個都是預算。你沒有預算你怎麼做事?為政以錢。還有人認為為政以勢,要地位!沒有地位你怎麼做事?以前大陸有個順口溜,叫「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你就有關係」,為政以勢。還有人覺得為政以色有沒有?點點點,就是沒有人想到為政以德。

  但是我們要了解為政以財,它的缺點是什麼?「以利交者,利盡而交疏」,用利益來做交朋友的條件,利益要是沒了,交情就不見了。「以勢交者,勢盡則交絕」,地位會不會永遠保存,不可能,沒有了地位之後會怎麼樣?以前是門庭若市;沒有了地位之後,就門可羅雀!在《官場現形記》裡面有個故事,就是有個老爺,因為做官做太久了很過癮,等到他告老還鄉的時候,剩下兩個僕人在他身邊,門可羅雀。在這個老爺彌留之際,這兩個服侍他的人,就要讓老爺高興一點,走得快樂一點。一個在門口就講報告老爺,某某大人駕到;然後另外一個就講老爺身體欠安,擋駕。老爺在床上就很快樂,勢傾而交絕。我們看到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為什麼?怪誰?我們要反求諸己。「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大家都耳熟能詳。

  因此什麼樣的方式,才是我們經營人生正確的態度?為政以德。而《大學》裡面告訴我們,只有為政以德才能夠保證人生得到兩全其美。什麼叫兩全其美?即賺到錢,然後又保住我們人生的幸福。所以《大學》裡有段非常精闢的教誨,它講「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它講「是故君子先慎乎德」。一個人在經營他的人生,必須要最先考慮到的是什麼?就是因果管理的這個因,要把它紮好。把這個東西紮好之後,後面這一連串的東西就跟著來,意思是這個樣子。

  那我們只講到有德此有人,講到德,大家就覺得好像有點捉摸不到。因為現在大家比較習慣用數字來衡量,沒有數字的,量不到的東西,都覺得好像不存在,這個秤不出來。這到底什麼是德?到底什麼叫為政以德?這要讓大家非常的清楚,經營企業、經營人際關係,我們不能夠沒有這些觀念。這些觀念沒有,我們對於人生的經營,可能沒有辦法得到很好的結果。什麼叫做有德?現在其實我聽很多的企業管理,慢慢的大家也發現到這個問題,什麼問題?其實現在大家對於員工的誠信非常關注,很多的企業家講現在缺的不是人才,而是人品。很多企業家他非常願意把他的事業,跟很多的年輕人一起來共享,可是他找不到非常值得信賴的年輕人,這是事實。

  很多的企業在它的核心價值裡面,慢慢的已經開始在強調這些人格的特質,跟人際關係的一些特質。只不過我們看到的狀況是怎麼樣?他還是沒有抓到根本。為什麼叫沒有抓到根本?譬如我舉個例子,在以前我看過一篇是個中學生寫的文章,他文章的題目就很有趣,什麼題目?叫「誠信的妙用」。這個文章寫得很有趣,光看這個題目,我們做個教育工作者的人有沒有這樣的敏感度?他講誠信的妙用,他告訴我們人為什麼要守信?因為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這麼多好處,所以我們應該要守信。各位老師,就是我們在看這樣子的文章,我們要有個教育的敏感度,其實誠信是不是因為有妙用才需要誠信?不是,就是今天的教育,是否應該要引導我們的學生誠信是你的什麼?是你做人應該做的。就是你成為一個人,我們看那個信怎麼寫?人、言,中國文字已經把這些心境都透露給我們。一個人要稱為人,我們講出來的話一定是信;如果不信,一定不是人話,他講的不是人話。

  我們今天整個社會的風氣被誘導到怎麼樣的角度?因為有利益,所以你應該守信。但是我們要了解到在前面的課程,我們請教大家,當守信的利益小於不守信的利益,請問還守不守信?這才是關鍵的問題,這才是今天企業應該去思考的關鍵問題。而往往企業的破滅,也都出現在這個關鍵點上。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的,因為這樣的事情在報紙裡面不勝枚舉,每天幾乎都在發生,它不是罕見的,是非常常見的。所以我們講今天為政以德,到底怎麼樣的人格特質表現出來的,叫為政以德?簡單的以中國文化來說明就是三個字,一個人他要做到「君親師」,可以說他為政以德。就是一個人不管他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他都能夠在這個角色當中,把君親師三種人格特質表現出來,他已經在落實為政以德。

  什麼叫作之君?這不是我們心目當中想像的皇帝就叫君,不是的,所有的領導都叫君,甚至於一個家長是不是君?是的。家庭裡面我們自己有孩子,我們在家庭裡面的角色就是君的角色,作之君。這三個人格特質,作之君是個領導,作之親是當父母、當親人,作之師是當老師。這三種人格特質是一種,不是三種。可是分成三種來講,大家比較能夠理解,比較能夠體會。一個當領導的人他不能只做好領導,一個當領導的人說我只做好領導,其實他是不稱職的,他只完成了三分之一的責任而已。一個領導還要扮演父母的角色,還要扮演老師的角色,要把這三種人格特質全部都做到圓滿,他才是個成功的領導。

  我們講領導,不是一領就倒,一領就倒那不叫領導;還有種領導叫做零,鴨蛋的零那個零導,什麼都沒有領;另外還有種領導那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叫做心靈的導師,領導。最成功的領導,就是做到心靈的引導,這是最成功的。為什麼他可以做到心靈的引導?第一個他必須要先落實領導人的特質,君的特質。請問君的特質是什麼?作之君的特質是什麼?就是以身作則。我們知道在日本有個企業家,他專門是做這種空降總經理,就是哪個企業有問題,他就去空降總經理。這種空降總經理很難做,為什麼?因為他沒有班底,他是一個人過去的,沒有班底,很難做的,他做得非常好,叫土光敏夫。這個人救了很多的企業,把很多很危險的企業,從置之死地然後把它救回來,他很成功。記者問他:你這幾年做這空降總經理,你是怎麼領導的?他就講以身作則最具有說服力。我們不能跟員工講你不能遲到,然後我每天遲到,這樣是沒有說服力的。

  在《論語》裡面,也常常有這樣的言語出現,孔老夫子常常告訴我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我們在做教育的人,為什麼我們嘴巴說出來的命令那麼多,可是被落實的居然那麼少,原因在哪裡?這一點可以給我們啟發。在中國的文字裡面,教育是沒有口字旁的,表示教育是什麼?是身教。所以作之君比較偏重在身教,教育的教是沒有口字的,他不是用嘴巴教,是什麼?是用示範的。我們真的推薦大家看看《說文解字》,真的我們看到中國文字,會感受到中國人造字的智慧,並且可以從文字當中,讓我們得到人生的指導,這很重要。他講的是一種身教,作之君。孔老夫子還說「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那就沒有怨,怨氣就沒有了,這都是我們應該要學習的榜樣,這叫作之君,要以身作則。

  曾經也是在《論語》裡面講到,我們看到確實古人講的話都不能打折扣,半部《論語》治天下。確實《論語》當中,有非常多的人生怎麼經營的這些話語,對我們都有很大的幫助。有天孔老夫子的一個學生叫樊遲,他問孔老夫子,請教他三個問題,他說何謂「崇德,脩慝,辨惑」。孔老夫子聽到這個問題之後,馬上讚歎樊遲,告訴他說「善哉問」,你問得太好了,就是這三點如果人可以做到的話,他這一生會化解掉很多的阻力。那什麼是崇德?崇德就是我們這裡講的,怎麼提高我們人生的德行,怎麼提高我們生活的德行。孔老夫子講非常簡單的一句話,就給我們非常深刻的教育,他講「先事後得」四個字而已。「先事後得,非崇德與」。什麼叫先事後得?這是我們剛剛講的因果管理,就是因果管理。什麼叫先事?你去做,你得到一個好的觀念就馬上去落實。什麼叫後得?意思是告訴我們做了,要不要去問有什麼回饋?不要,不需要。「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不需要去問,我做這個善事之後,我還會有什麼回饋。因為後得必然有回饋,必然有。

  而且我們來想一下,用現在的白話來講,先事後得就是老實真幹,老實真幹不是嗎?老實去做就好了!可是現在人最喜歡問,為什麼?我為什麼要這樣幹?憑什麼?我可以得到什麼?我在企業界裡面也參加過很多新人的面試,我們在面試新人。說真的,跟這麼多新人面試的過程當中,我真的有一種感觸,我還沒有找到一個,就是我看到所有來面試的人,最後問他:你對敝公司有什麼樣的問題?幾乎所有的年輕人都問:你一個月可以給我多少?再來公司有沒有假期?有沒有什麼紅利?會不會分紅?公司有沒有旅遊?有沒有出國受訓的機會?因為我們是個美國公司。我還沒有遇到一個是問我:對不起,請問一下,我可以為公司做點什麼?就是這麼多應聘的人當中,所有人都在問公司可以給我什麼?沒有人在問,我可以為公司做點什麼?先事後得沒有!沒有這樣子的一個狀況出現,所以我們非常的擔心。

  確實在這樣的應聘的過程當中,我們就了解到整個社會的風氣,慢慢在轉到什麼樣的程度?這不是講因果管理嗎?有那個因,要不要去擔心果?不需要。「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它是講必,人家是非常的斬釘截鐵,不是或有餘慶。我們今天對經典的信心來自於哪裡?來自於我們真正去落實。我們不去落實經典,我們哪裡可能產生信心?先事後得很簡單的一句話,把現在人求職的觀念講出來,把現在人的工作態度講出來。根本不要去談報酬的,你只要好好的幹,你的前途無限的光明。但是現在人真的沒有這個信心,為什麼?因為都是用得失心在衡量他的事業,這是我們看到非常普遍的現象,崇德。

  再來什麼叫脩慝?脩慝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改過。因為慝是邪惡的意思。就是把邪惡改過來,那就是改過,改過遷善。孔老夫子也是用很簡單的話,就把改過的方法跟我們講。他告訴我們「攻其惡,無攻人之惡」,什麼叫做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這個其指的是誰?指的是自己,翻成現在的白話是只見自己過,不見別人過。各位朋友,不見別人過那不就變得很愚蠢嗎?連別人犯錯你都看不到,意思是不是這樣?不是!意思是不要把別人的過錯放在心上。一個做老闆的人、一個當老師的人,看到員工犯錯,看到學生犯錯,我們的心境是什麼?攻其惡,不攻人之惡。這是對每個人都有效的,不是說只對某個行業有效,對某個行業無效。那我們看到學生犯錯,學生犯錯就是我教他的機會出現了,那個教育機會點就出現了,應該生氣還是應該覺得很欣慰?不應該生氣,應該要把握時機來輔導學生。一樣的道理,看到員工犯錯不是氣得半死,不是!不是去批評他、指責他,有沒有用?沒用。應該怎麼樣?

  《孝經》裡面講的「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匡救,去救他!我們有沒有去救的心境?今天我們把別人的過錯放在心上,我們有沒有可能有救的心境?沒有!就只有指責的心境,哪裡會覺得我去補救他的過失,我怎麼去挽救他的過失?這個心境確實是很重要的心境。我們看到攻其惡,無攻人之惡,就是時時想到怎麼救他。孔老夫子在《論語》裡面,有一次「季氏旅於泰山」,大家去看看「八佾篇,季氏旅於泰山」,他不是去泰山旅遊,是去祭祀泰山的,為什麼?因為他有野心想要篡位。結果孔老夫子對他的學生講,他的學生冉有是季氏的家臣,對他講「女弗能救與」,你能不能救救他?孔老夫子有沒有去批評,沒有。他第一個心境你能不能夠救救他?他如果是真幹的話他會怎麼樣?他會喪家亡身。孔老夫子對這樣子的一個惡人,心裡面一點痕跡都沒有,只是想著怎麼樣去幫助他。你能不能救他?女弗能救與?你要不要救救他?我們跟孔老夫子學習,學習什麼?就是學習這些心境,我怎麼去幫助他。

  攻其惡,無攻人之惡。事實上別人有沒有過錯?沒有。一個人學了中國文化之後只有一個人是學生,自己,所有人統統變老師,因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是善人,一個是惡人,一個是自己,就是這三個人。善人、惡人統統是我的老師,因為一個是做正確的示範,一個是在告訴我們錯誤的路不能走,都是老師。這種心境,真的我們應該細細去體會。很多人都講有什麼小人,怎麼處大眾還要戴尾戒防小人。我就講在一本書裡面都寫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好像是邵康節先生講的。他說玉是被誰攻出來的?被石頭磨出來的,有沒有聽說他山之玉可以攻玉?沒有。因為玉跟玉之間都是一樣的軟,你能拿玉來攻玉嗎?不行!一定拿石頭來攻玉。所以邵康節先生就講,這段話告訴我們什麼啟發?君子是被磨出來的。被誰磨出來的?被小人磨出來的,所以小人是君子的恩人。我們今天看問題的角度發生了偏差,才會產生小人,哪裡有小人!那是君子的老師,這才是事實的真相。這絕對不是阿Q精神,就是我們今天要德行增長,那確實是應該要有這樣子的磨難才對,這叫脩慝。

  什麼叫辨惑?辨惑告訴我們不能情緒化。孔老夫子說「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我們今天一生氣不但自己的身體忘記了,還忘記有親人的存在。孔老夫子告訴我們,他說這樣子憤怒的態度,讓我們的人生走得很迷惑,讓我們的人生非常的迷惑。而這個迷惑讓我們得不到幸福,跟幸福違背了。什麼叫做一朝之忿?脾氣上來了,脾氣上來就想要跟人家爭個高下,要去爭個道理。各位朋友,古人告訴我們「賢人爭罪,愚人爭理」。賢明的人是爭誰錯了,我錯,是爭罪;愚蠢的人是爭什麼?爭個道理,爭道理的人是愚蠢的人。那不就是辨惑嗎?那就是辨惑。現在經營企業的人,就是這三點非常的重要,這是作之君不能夠沒有的態度。

  我們看到《大學》裡面講的四不正就是在講辨惑,「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忿懥是什麼?只要一發脾氣,哪怕心裡面有個念頭,豈有此理,那叫忿懥。不得其正,就是我們任何的決策就有所偏頗。一個人做企業,只要有一點點的憤怒,有一點點的情緒,他的決策就有偏頗。能不能有情緒?不能有情緒,一個人有情緒再對都是錯的。再來「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為什麼會恐懼?我們早上看的片子告訴我們什麼?人為什麼有恐懼?許浚是跟那兩個人講,人要是在正道上面有什麼好怕的!我們為什麼有恐懼?就是不走正道才會恐懼。「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嗜好、有愛好不得其正,為什麼不得其正?「上有所好,下必盛焉」。一個人喜歡什麼,下面逢迎拍馬的人就多了,那怎麼會有正?怎麼會有正確的判斷?再來「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為什麼有憂患?患得患失。四不正告訴我們什麼?辨惑。所以一個經營者必須要有這些德行的基礎,才能夠稱得上是作之君。我們這節課先跟大家分享到這裡,下節課我們來跟大家分享什麼叫作之親,作之師。然後這個跟徹底的賺錢方法有什麼關聯性?我們下節課再跟大家報告,好,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