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弟子規種子教師研習營二—弟子規與企業管理  周泳杉老師主講  (第一集)  2007/7/11  台灣中壢善果林  檔名:52-236-0001

  尊敬的諸位法師,尊敬的諸位老師,大家早上好。很高興今天有這樣的機會,跟大家在這邊一起來探討,現在大家都非常關切的問題,就是企業管理跟弟子規的一個問題。現在是商業的時代,大多數人從事的都是商業的行為,因此企業管理這樣的話題,在現在社會經常在我們的身邊出現,不管透過什麼樣的管道,我們很容易得到這樣的訊息。可是今天在座的大部分都是老師,從事的都是教學的工作,想必一定很多人會想,為什麼參加這樣的講座,會有這樣的一個課題?針對老師應該是講如何教學,怎麼會講怎麼來經營管理?我們在這裡學習了這麼多天,大家可能慢慢的有這樣的體會,人生是不斷學習的一個過程,我們到底要學什麼?而學習到底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發?對我們的生命有什麼樣的一個認識?

  在教學的過程當中,過去我們在學校也學習過很長的一段時間,在座很多的老師,在學校可能執教的時間也頗為長。大家是否曾經思考過,我們怎麼樣才能提升自己跟學生在學習上的樂趣?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今天的課程,我們先來談談個人在學習上的一些認識跟體會,然後再切入到整個現在社會非常關切的管理的問題跟企業的問題。孔老夫子在《論語》裡面第一章,開宗明義就告訴我們「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在小時候讀到這章書深感非常的不認同,為什麼?因為小時候讀書,確實感受不到那分喜悅,學而時習之,應該不亦苦乎才對。覺得聖人跟我們的距離怎麼樣?很遙遠。聖人好像是活在書本裡面,好像活在牆壁上,跟我們不是同一夥的,所以他講的話跟我們實際的狀況差異頗大。慢慢的念到高中、念到大學、念到研究所,這樣的心境從來沒有改變過,還是覺得很苦。後來慢慢的接觸到中國文化之後,對這個學習開始感受到有一點點的不一樣,開始感受到有一點點的味道。

  後來我看了一本書,終於明白過去我們對學習的角度看錯,那本書叫做《說文解字》。它告訴我們,漢字在發明的過程當中,已經把中國人五千年的智慧蘊涵在文字裡面。可是我們一直以來很粗心大意,對學習沒有認識,看錯了。這個「學」,古代的文字是這樣寫的,上面的符號是這個樣子,我畫得不好,大家看一下,上面這兩個是一雙手,長得很像手,打叉叉就是這個手很緊密的結合在一起。那這雙手在做什麼?這雙手把像是罩子這樣的東西緊緊的捉住,而罩子下面罩著一個小孩有沒有?罩著小孩。請問一個小孩子或者是一個人被這個罩子罩住之後會覺得怎麼樣?覺得很迷惘,覺得人生看不清楚。這雙手的功能在哪裡?在把這個人外面這層東西拿掉,這叫學。看了這個符號之後,讓我們領悟到什麼是學習?讓我們領悟到學習是把東西拿掉的過程,而不是把東西加進去的過程,這個意義讓我們感覺到無比的新奇。

  過去我們認為什麼是學習?我們總以為加入很多東西叫學習。我們在學個新的知識,我們在這裡可能待了一個禮拜,我們筆記可能抄了厚厚的一本,這叫學習。然後身上背了更多的東西,覺得怎麼樣?很充實,這叫學習。但是漢字的智慧告訴我們這不叫學習,這可能只是知識的累積而已。真正的學習是,把罩在我們外面讓我們看不清楚世界的那層成見、對事情誤解的那層東西給拿掉,這叫學習。而我們看看下面那個孩子,不正是《弟子規》講的弟子嗎?它不一定是指小孩子,任何對生活有迷惑的人,都是在下面的那個孩子。而我們看到學習這個符號當中,透露出最重要的訊息是什麼?那雙手非常重要,也就是要有師承,師承是最重要的。而我們從小到大對學習的領悟完全的顛倒,所以我們學得很痛苦。學習如果能夠把東西一直拿掉的話,那我們的喜悅會從內心當中慢慢透露出來。

  這就是《大學》裡面講的,「明明德」的過程,把我們內心當中,把我們本性當中本來的智慧給它開顯出來,那是把東西拿掉的過程,而不是加入的過程。所以讀書本身的目的在哪裡?我們教學的目的、讀書的目的到底在哪裡?我們從這個學字上面要有所領會。過去我在讀大學的時候,因為我讀的科系是科學方面的科系,大學方面我讀的是植物系。講這個其實我現在覺得非常的慚愧,為什麼?因為你問我這是什麼植物?在平地問我,我會跟你講我是學高山植物的;到山上問我的時候,我會跟你講我是學海濱植物的,因為我一個都不認識。為什麼?因為當時的學習是為了用來應付考試。我們可以在二、三天的過程當中,背下一、二百種植物的名字,可是在考試卷填完之後,又可以花二、三天的時間統統把它忘掉,這就是我們學習的苦處。

  我們剛剛看到戲劇的節選,在《醫道》裡面,看到許大夫在學習醫術的過程當中,請問他是喜悅還是痛苦?他是無限的喜悅。為什麼他有無限的喜悅?我們想想看,他跟著師父在一起,師父帶他上山去採藥,採藥的過程當中,他只要採過一次,為這個病人煎一次藥,他對那個植物怎麼樣?終身難忘。為什麼?因為他學習的過程就是他在服務別人的過程,學習本身就是增加自己的能力來服務別人的過程,因此他學習是快樂的,學習是跟他的生活結合在一起的。而這樣子的一個生活,透過服務,讓他對人生愈來愈明白、愈來愈覺悟。這樣的學習是有喜悅的,這樣的喜悅是終身受用,是別人所無法剝奪的,因為它是發自內心的。

  過去我們又聽說一些中國的諺語,我有朋友曾經告訴我一個中國的諺語,我第一次聽到也感到十分的新鮮。他告訴我中國人的生命觀是「一命,二運,三風水,四要積德,五讀書」。念起來很順口,他告訴我,如果一個人命不好,為什麼命不好?他可能生下來,父母沒有什麼地位,沒有什麼金錢,所以命很不好。如果一個人生下來命很不好的話,他可能要靠他的運,什麼運?可能同學要好一點,或者是老師要好一點,或者到了工作單位去工作,老闆要提拔,要遇到貴人,運要好一點。運再不好?可能風水要稍微的去改一改,可能是你們家風水有問題。如果風水也改不了,怎麼辦?那你要多積德。但是又覺得積德好像很難,不知道怎麼積?那你就要拼命的讀書,這樣你才能出人頭地。所謂「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各位朋友,我們這樣來體會這句話,讓大家是否覺得有點不舒服?確實是如此的,因為當我們看人生的角度看得有偏頗,可能會認為這句話告訴我們的,應該是命要好,運要好,然後風水要好,其實不是的。中國文化具體的展現,從這句話當中我們看出來,這句話事實上要從後面理解到前面。讀書為什麼高?一個人讀書高的原因,在於他能夠把書中的道理在他的生命當中演繹出來。一個讀書人他之所以高,不是在於他累積了很多的知識,相反的是,在他能夠把聖賢人的教誨真實的實踐在生活當中,讓所有看到他的人,得到生命的啟發、得到生命的覺悟,這是一個讀書人高的地方,他能夠把道演出來。因為道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一個人讀書為了什麼?古人告訴我們,讀書在明理。在明什麼理?在明善惡之理。如果讀書不明善惡的話,他沒有辦法積德。積德容不容易?積德不容易,積德非常的不容易。如果一個人不明善惡的道理,他即使有心也積不了德,無法積德,所以一定要明理。讀書明理之後才能積德,而積功累德風水自然就改變,什麼是風水?風水就是磁場。

  各位老師在這裡學習將近一個禮拜的時間,我們看到這裡的磁場怎麼樣?很舒服有沒有?這裡的磁場讓所有來到這裡的人心馬上安定下來,連走路都不願意走得很快有沒有?都走不快。我有個朋友從紐約來的,我在台灣接待他(以前公司的一個同事),我跟他走在一起,我都不由自主要走得很快。我問他原因?他告訴我說,因為在紐約所有人都以這樣的速度在走路。那就叫做磁場,那就叫風水。我們不要把風水想得太玄,風水就是一個環境的磁場。我們看一個家庭,如果他懂得積德的話,這個家庭是很和樂的,一個和樂的家庭磁場氛圍好不好?非常的好,所有人都想要進去。相反的,如果是一個吵吵鬧鬧的家庭,所有人都怎麼樣?都想要離開。一個人人都想要接觸的磁場,他的運就好,為什麼?因為貴人都來了,貴人都願意走進去,他的運自然就好。運好了,命還會不好嗎?

  因此我們今天從事教育工作,那是個非常神聖的工作,為什麼?因為它是在改變命運的工作。你看有多少學生走到我們面前來,他的命運已經接受我們的改變,所以一個老師確實是所有學生的命運。聽到這裡我們感受到什麼?那種責任感讓我們突然坐得很端正。為什麼?因為我們生命出現了非常明亮的曙光,我們的生命有價值。這麼多的孩子,等待著我們的雙手去解開他人生的迷惑,等著我們這雙手來指引他光明的人生前程。一個老師責任有多麼的重大,而且他的價值有多麼深厚。因此做一個老師的人,相信對於整個社會的脈動應該是最敏銳的。就像我們剛剛講,現在幾乎所有的人都投入商業,在大陸過去很多人當老師,可是在十幾年前有很多人放棄老師的職業,從事了商業。他們把這樣的一個行為取了個名詞叫做下海。我當初聽到下海這個名詞感受到什麼?感受人還是認為從事教育是最有價值的。因為下海含有點貶抑的味道,他覺得自己放棄了教職,去做商業是種比較不可取的,所以他們認為這叫下海,下海經商。

  各位朋友,各位老師,如果我們今天學習中國文化之後,我們會了解到哪個行業不能教學?其實哪個行業都能教學。在企業裡面能不能教學?可以教學。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的心境,永遠是個當老師的心境,就沒有所謂下不下海的問題,下海我們一樣能夠怎麼樣?可以全身而退。因此今天在這裡討論企業管理的問題,跟我們有沒有關係?有關係,跟我們每個人都有關係。何以見得?因為我們的學生長大之後,可能有超過一半的人要走入商業界。如果我們今天對於整個商業的脈動,對於整個世界的脈動有所掌握的話,我們給學生指的路就會比較圓滿。那雙手在揭開學生迷惑的網子,我們才能夠怎麼樣?才能夠做得非常的完美,因此沒有一件事跟我們是無關的。

  但即使是如此,我們在這社會當中,仍然常常聽到很多讓我們迷惑的言語。我在商業界,曾經遇到過非常多很成功的企業家,很多人他們在私底下跟我們在交流,常常會透露這樣的訊息,就是說很多人告訴我,在企業裡面,他可以做好一個稱職的老闆,每個企業裡面有多少員工,很多的老闆都可以掌握得很好。但是他們告訴我,一旦走入了家庭之後,他可能對他的孩子非常的頭痛。他認為我是個很好的老闆,可是我可能不能做好一個稱職的父親,我可能不能做好一個稱職的先生、或者是稱職的太太;可是只要讓我走到職場,我在上班一條龍,下班就變一條蟲。這樣的說法,我們確實常常聽說。當我們學習了中國文化之後,我們感覺到人生的態度,其實不應該受到切割,人生的成就也不應該受到切割。在第一期結業式,有位叔叔上台來分享,他曾經說到,他也是個企業做得很成功的人,在這數十年的歲月當中,常常掛在他嘴邊的就是什麼是最大的企業?經營家庭就是一個人最大的企業。

  企業不在外,在哪裡?就在每個人的身旁,就是每個人的家庭,就是每個人的生命。因此我們學習到中國文化之後,深刻的領會到一個事實的真相,就是一個成功的老闆,他一定是個成功的父親。為什麼?因為經營事業跟經營家庭的態度怎麼樣?是一個態度,不是兩個態度。一個成功的老闆,一定也是成功的先生,一定也是成功的兒子,一定也是成功的太太,或者是人家的兄弟。因此我們看到五倫關係,五倫關係講的態度確實沒有兩個,五倫關係的態度非常的單純,這些態度只要我們建立之後,它可以用在我們所有人際關係上面。因此有的人認為他可以管理好一個企業,但是他不能管理好一個家庭,他的企業有沒有真的管好?其實沒有!只是自己覺得已經管好了,但是裡面的問題可能非常的嚴重,我們沒有發覺到而已。

  因此在《大學》裡面講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講了四個,請問這四件事情是四個態度還是一個態度?其實是一個態度。在《大學》裡面講「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已經很明顯的告訴我們,其實講四件事情,但是是一個態度。為什麼一個態度又要講四件事情?因為遇緣不同,條件不一樣。遇到的緣分、遇到的條件不一樣,當遇到兩個人志同道合就變成齊家,修身就變齊家;當遇到一個企業,我們必須要當企業的主管就變成什麼?變成了治國。在中國人的觀念裡面,治國就是辦理企業。我們看到周武王去討伐商紂王,當時有八百諸侯齊會孟津,這麼多的諸侯。當時不是只有七個國家,或者是五個國家、六個國家,不是,是好幾百個諸侯國要去討伐商紂王。你看八百諸侯,我們現在看看整個社會裡面,中小企業或者是大企業差不多也是這個數量,幾千個、幾百個,這都是一個諸侯國。

  所以治國在我們現代人的觀念裡面就是辦企業,跟辦企業沒有什麼兩樣,平天下就是治理一個國家。什麼叫平天下?是讓所有的百姓平等,得到平等。而這個平等不是齊頭式的平等,是立足點的平等,我們看到一個家庭、一個企業跟一個國家的態度,確實都是從修身開始做起。從這裡我們才感受到,孔老夫子告訴我們「君子不器」,在《論語》裡面夫子一直教誨我們,君子不器給我們很深的啟發,什麼是器?器用現在的白話來講叫東西。什麼是東西,這個麥克風是不是東西?是東西,它叫器。它長得這個形狀,它可以用來擴音。我們再來看時鐘是不是一個東西?是個東西。它長得那個形狀,有時針、有分針、有秒針,它可以用來計算時間。可是時鐘不能拿來擴音,擴音器也不能拿來當時鐘用。當然現在很多東西、很多器具,做成三合一的、四合一的、五合一的有沒有?我們現在都追求輕薄短小,追求好幾機一體有沒有?多功能的思惟來自於哪裡?君子不器。

  它告訴我們,凡是有形狀的東西,凡是有特定形狀的東西,它的功能性已經被限制住了。把這句話翻成白話文,我們不能講君子不是東西,不可以這樣翻,要講君子沒有固定的功能性。當我們覺得我只能做好一個老闆,我不能做好一個先生,我不能做好一個父親,其實已經把自己的功能性做限制了。那我們自己還不曉得,還覺得這樣子就是莫大的成功,其實我們已經把成功做切割了。這樣子是不可能得到成功的,生命也不可能得到滿足、得到幸福,不可能的。因此今天講幸福人生,我們要對幸福有個非常圓滿的認識,幸福不是切割的,它是完整的,是五倫關係圓滿的實現,是五倫關係圓滿的落實。因此我們了解到君子不器,我們就了解到,一個成功的老闆,必然可以是個成功的父親,可以是個成功的丈夫,可以扮演好他所有的角色。以現在的話來講,叫做演什麼像什麼,這才是今天進入到整個課題之前,我們應該先具備有的基本認識。

  如果我們覺得,今天講的是企業管理,我又不是搞企業的,我是當老師的,這堂課也許我可以稍微休息一下。那這樣已經在怎麼樣?把自己的功能性做切割了,把自己的功能性做限制、做障礙了。而這些障礙哪裡來的?不是別人給我們的,是自己設定。就像學習,那個罩在我們身上的罩子,其實也不是別人給我們的,也是我們自己給自己加進去的,都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這種分別加進去的,因此我們今天要把這些分別打掉。一個當老師的人要不要了解企業?要。甚至於他可能要比經營企業的人看得要更清楚,因為他是站在外面看,他要看得更清楚、更明白,才能給他的學生一個非常正確的指引。

  而我們今天這樣的課程,要跟大家分享的態度其實非常的單純,只有兩個主題。既然我們談企業管理,最重要的是要談管理,怎麼管理?第二個要談的是怎麼賺錢?談企業總要談一談怎麼管理,然後怎麼賺錢。可是很多人看到這個老師,怎麼開口就講那個好像很俗氣。人家我們在這裡學七天,是為了要讓我們能身心得到很乾淨的洗滌,怎麼又把這麼俗氣的東西拿到講台上來講。這大家不要誤解,我們開門七件事叫做柴米油鹽醬醋茶,沒有一件是不需要錢的,這是跟我們人生非常接近的課題。而我們今天這麼多的隊,有很多隊,我看到有三個隊讓我感覺到非常的親切,叫做正德、利用、厚生,這三個隊名跟我們今天所講的主題是完全契合的。當然我們把這個主題放到後面來講,怎麼做正德、利用、厚生,我們在後面的主題來講。我們首先跟大家分享怎麼管理。

  我記得我們在廬江的中心,有次有個大學生從南京坐了二、三個小時的車子,應該不止,應該是四、五個小時的車子,從南京跑到廬江來找我。這個學生他在學校裡面是學企業管理的,他很可愛,他從來沒有見過我,也不曉得我的名字,從南京趕來的原因是因為他聽到有人到廬江來上過這樣的課程。因為我們在那裡,每個禮拜天的下午兩點到四點,都會講「弟子規與企業管理」,講了一年多。從南京也來了不少的朋友,來聽過,回去之後這個大學生輾轉聽到這樣的訊息,然後搭車就趕來了。他很好學,他知道有人在講中國文化管理的這種觀念,他就義無反顧的跑過來。為的是什麼?為的只是要來跟我討論一下,中國式的管理跟西方的管理有什麼不一樣。我也很受到他的感動。我們就開始坐下來談,他一開始就很急,很想要了解到底中國式的管理,跟他所學的西方的管理差異在哪裡?他覺得肯定有差異,但是不曉得差在哪裡。

  我就請教他,你在學校裡面學習了這麼長的時間,學校的教科書都是怎麼樣來指導我們管理的原則?他就告訴我,管理當然是有很多的對象讓我們來管,首先我們要管人,我們要管事,我們要管物。我們還要管什麼?錢。人事時地物錢我們都要管,這叫管理。他又講了很多,他講到管錢的時候,他還跟我講這叫理財,因為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所以我們都要管。我告訴他,錢財真的能管嗎?財富真的能管理嗎?我請教他。我告訴他說,中國人認為財富是不能管理的。他眉頭就皺起來了,為什麼財富不能管理?我告訴他中國的經典告訴我們,財不是只有你的,財產跟五個人共同擁有。他聽了這個財產不是我的,還要跟五個人共同擁有,那是哪五個?我說水、火、盜賊、官府,還有各種的災難,最後是一個不肖子。我說最後那個最厲害,我的財還要跟不肖子共同的擁有,我說中國人的財富觀,是財富不能管理。

  他跟我討論了很多之後,突然我們發現了一個問題,他講所有看到的一切都是他管理的範圍,但是只有一個人不用管,那個人就是自己不用管。我就接下來告訴他,中國文化跟西方管理不一樣的地方,中國文化告訴我們,這個世界只有一個人要管,就是自己,剩下的統統不在我們管理的範圍。他聽到之後突然怎麼樣?好像若有所悟,把他原來所學的東西一百八十度轉過來,就是中國文化的管理,不叫我們去管理人事時地物錢,為什麼?那是無法管理的,因為無常。全世界只有一個人可以管理,那就是自己,而且管理是管理哪個?管理我們的心,管理我們的起心動念,那是中國文化管理的方向。跟我們剛剛開始講的學一不一樣?一樣。

  中國文化講「格物」,格物怎麼來理解?格物就是管理自己。管理自己的什麼?管理自己不當的欲望。革除物欲,你看把東西拿掉,革除,它是把東西拿掉的過程。但即便是如此,在宋朝宋儒還有不一樣的認識,我們就了解到其實我們現在所學到的這些經典來得很寶貴,為什麼?因為有師承。沒有師承,我們看到格物可能會一百八十度的看錯。宋儒把格物還有人認識成什麼?分析物質,格物,把東西怎麼樣格一格,把它分析一番。我以前所念的科學就是在分析物質,分析什麼?我們在分析DNA,把基因拿出來,DNA抽出來然後分析那個東西。

  各位朋友,我們分析這些東西有沒有止境?我們思考一下,今天要來分析這張桌子,我們拿一把斧頭來開始把這張桌子砍得一小片一小片的來分析它,砍到最後你看桌子變成什麼?木屑。再把木屑再砍變成什麼?砍到最後叫碳水化合物,有碳和水。再把碳跟水拿來,再拿那個很細的刀片繼續切割,能不能切?可以。再把它切變成什麼?變成原子,變成電子,變成質子、中子。能不能再砍?可以再砍,只要刀子夠細的話你還可以砍。砍到最後怎麼樣?不是因為不能砍,是因為找不到刀子了,我們找不到再砍的刀子,砍不了了,變成這個樣子。就是拿我們一生在追求這個東西,這叫做格物,叫做知識的累積,叫做學術的成就,這還是往小的地方去。

  往大的?地球外面還有什麼?有太陽系,太陽系外面還有銀河系,銀河系外面還有怎麼樣?那個望遠鏡已經發明到可以看到非常遠的地方,結果才發現原來那還在我們的隔壁而已。所以告訴我們方向錯誤,可能我們這輩子會空過;我們把格物的方向搞錯,我們把人生學習的方向搞錯,我們這一生可能會空過。《莊子》講「吾生也有涯」,涯就是邊際,我的生命是有邊際的,「而知也無涯」,知識有沒有邊際?沒有邊際的。「以有涯隨無涯」,用有邊際的生命去追求沒有邊際的知識,會怎麼樣?《莊子》下了兩個字,叫「殆已」。很危險,危險到了極處,沒有任何的事情比這件事情更危險。所以他告訴我們學習要怎麼樣?格物是把東西拿掉,不是把知識加進去,這給我們非常大的啟發。管理,管理什麼?不就在管理這個嗎?人生的幸福就是管理這個東西!

  可是我們過去對管理了解的可能有所偏頗。因此在《論語》裡面,我們看到了最徹底的管理方法,最徹底的管理學,這個管理的方法,可以解決現在所有世界管理的問題。這絕對不是我們往臉上貼金,不是說你們是學中國文化的當然這樣講,不是的,它確實可以解決現在管理的問題。哪句話?孔老夫子在「為政篇」開頭幾章就講到教我們怎麼管理。他講「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孔老夫子的話,其實都非常的簡短,可是意義都非常的深刻。「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結果就不一樣了,結果是「有恥且格」。我們來看一看這句話,什麼是道之以政?這個道要念導,因為它同指導的導,就是用什麼來引導?我們今天做企業,管理團體用什麼來引導?如果我們用的是政跟刑來引導的話,所得到的結果是民免而無恥。什麼叫做道之以政?什麼是政?政用現在的白話來講,叫做條款,很多的條款,其實就是我們現在講的規定,就是用很多的規定。

  我記得我加入企業的第一天,我們的企業是一個美國公司,美國五百強的公司。在加入企業的第一天,人事部門就給我一個叫做道德簽署的文件,叫我要簽。我翻開來裡面有很多的條文,不外乎就是告訴我們,你來了企業之後你就成為這個企業的一分子,所以從今天開始,你不能夠洩漏企業的機密,否則你可能會被控告,然後會處幾年有期徒刑;你不能夠偷竊企業的什麼機密,佔用企業等等的這些資源,否則你就要怎麼樣,這叫道德簽署。我就問這位人事主管,能不能不簽?他告訴我不行,你要拿到這個飯碗一定要簽。我們就了解到所有簽道德簽署人,他是心甘情願簽還是心不甘情不願去簽的?多半是不得已而簽的,他的內心當中並沒有真正的一把尺存在,沒有。所以道之以政告訴我們什麼?告訴我們用條款來束縛一個員工,或者是用條款來束縛一個團體的個人。

  什麼叫齊之以刑?齊之以刑其實看起來是處罰,但是用現在的話來理解是賞罰,而不是只有處罰而已,連獎賞也在這範圍當中。我們來看看現在的管理學,現在在學校裡面管理學,是不是都在教這樣子的方式?大家認為用什麼來管理?當然用條款來管理,當然用賞罰來管理,否則用什麼來管理?用什麼可以管理?一般的大眾都是把管理侷限在這個領域裡面。我們來思考一下,賞罰真的能管理嗎?我在企業裡面的時候,最常聽到的一種理論,叫做蘿蔔加棍棒。他說一個員工,如果你要讓他跑得很快,怎麼樣?把他看成兔子一樣,你要在前面拿一根蘿蔔,然後兔子就會跳得很快。可是兔子也有吃得很飽的時候,那看到蘿蔔沒有食慾怎麼辦?這個時候就要拿出棍棒打牠的屁股,讓牠往前跳。所以讓兔子往前跳的兩種方式,叫做蘿蔔加棍棒。可是我們在接受這個道理的同時,忽略了一個很嚴重的事實,就是我們所面對的不是兔子,而是有生命活跳跳的人,不是兔子。

  就是很多的管理學,現在把管理的對象模擬成什麼?動物。我們在很多的書店裡面,看到管理學的書籍現在都用什麼來命名?用動物的名字來命名。譬如說狼、虎,聽了都覺得怎麼樣?好像很不舒服有沒有?有什麼狼文化,或者是虎的文化,要把員工訓練成什麼?狼跟虎。所以我們現在覺得很委屈,為什麼?因為我們好像都被降格了,明明是人,你可以把員工教成聖人,這個態度我們沒有。我們現在想要把員工變成狼、變成老虎、變成兔子,這是很冤枉的一件事情。我們拿什麼來做管理學的模式?拿對待動物的方式來做管理學的模式,結果有沒有效?不能說沒效。為什麼?因為我們看到最有效的是什麼?是我們管理的對象真的變成動物,這可能是我們現在面臨最嚴重的一個問題。不管是企業也好,不管是家庭也好,就是我們的員工、我們的學生、我們的子女統統被這些觀念慢慢引導到喪失了人性。因此在這裡,我們看到了這麼多社會現象,開始讓我們慢慢來省思管理的問題,應該怎麼管理?中國文化這句管理的名言,到底它真實的意義是什麼?讓我們休息一下,下節課再跟大家好好的來剖析一番。好,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