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古晉《弟子規》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一集)  2005/10/16  馬來西亞古晉  檔名:52-140-0001

  諸位老師,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易經》當中有句經文很值得大家細細去感受,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理,我們必須去相信、去理解、去實踐,你才能夠體證它確實是超越時空的真相。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我們的父母,我們的祖宗,假如能積累善福,必然庇蔭後代子孫。而炎黃子孫能夠歷經五千年而不墜,就是有祖宗的庇蔭,以及祖宗智慧的教誨,這是真相。我來到馬來西亞講課,也應證到這句道理。馬來西亞的華人非常的多,而馬來西亞很少有天災人禍,而且物產豐富,我聽說是安拉的第二個兒子。為什麼天災人禍很少?我們都了解到人心善,風調雨順,人心惡才會災禍連連。

  我常常會去觀察為什麼這個國家地區能夠興盛的原因所在,因為我們把因找出來,才懂得如何去效法學習。在經歷過這麼多的國家地區,馬來西亞的華人對於中國文化的承傳使命感是最強的。我在去年底第一次來到馬來西亞,看到非常多的祖宗宗祠林立,這也代表在當地的華人都懂得「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只要人懂得不忘本,他的心地一定非常純樸善良。我們這次講座是幸福人生講座,人生的福分到底從哪裡來追求?有福分是結果,沒有種因何來的成果。「君子務本」,一個君子,讀書人、明理的人,一定要把根本找到;「本立而道生」,而這些智慧在老祖宗的教誨當中,確確實實是俯拾即是,都可以找得到。其中有一句「福田心耕」,福分都是靠這顆孝心、善心、感恩的心,才能夠招感得來。在與當地很多的同胞聊天的過程當中,他們雖然在海外,但是對於這麼好的祖宗智慧,念念都想著如何把它承傳下來。由於這一分孝心、感恩的心,所以在當地的華人都發展得非常的好,這就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當我們有一分使命要承傳老祖宗的智慧,老祖宗的福分都會保佑著我們,庇蔭著我們。像諸位朋友看到我的身材,我們剛剛講到,看到結果就要懂得找它的原因。我們說人生一定要活得理智,那如何活得理智?我們翻開報紙看到社會每天所發生的種種事件,包含父子相殘、夫婦互相仇視,以至於很多的戰爭、鬥爭,確確實實每天都有,代表著我們現在的人群理不理智?這樣的結果代表都是意氣用事。教育當中一定要抓住教導理智、教導智慧,唯有智慧才能把問題圓滿解決,以德化人。我們常常看到很多電視劇,它的結局是大圓滿,我們看完以後內心覺得非常的平和安詳,那是我們真正要追求的人生目標。可是當我們把目光從電視移到自己的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之中,有沒有那樣的安詳感、有沒有那樣的圓滿,有沒有?不要再對著電視流下感動的眼淚,應該要把這一分理智、這一分感動移到我們自己的人生當中,讓每齣人生的好戲,能夠讓親人、朋友感動莫名的真情義,搬到自己的人生當中來演。

  我們看到這些社會的亂象,絕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往後在這樣的社會當中生存。面對未來複雜的社會,沒有真實的智慧,絕對沒有辦法走得順利圓滿。假如在五百年前,沒有真實智慧,內心滿純樸的,這一生還有可能走得平順。現在人與人的接觸如此的頻繁,我們沒有智慧去判斷什麼話該說,什麼人該當朋友,什麼事情能做不能做,沒有具備這樣的智慧、判斷力,人生遲早會跌到陷阱裡面去。我們現在與其擔心孩子往後會遭遇什麼樣的陷阱挫折,不如現在好好提升他的理智、提升他的智慧,他在往後的人生才能夠游刃有餘。

  而建立理智,首先第一點要從結果當中把原因找出來。人時時能找到原因,就會活得明明白白。像一般中學生他非常在意人與人的交往,他希望自己有好的人際關係。那好的人際關係是一個結果,我們要引導他,這一個同學這麼受歡迎,他的原因在哪裡?假如人只是在結果當中羨慕他人,那一生只會患得患失,到處攀比,這樣理不理智?這樣一點都不理智,而我們現在的孩子,懂不懂得這樣去思考問題?

  當我們在學業的過程當中,很多的人念到了大學、碩士、博士,平步青雲,我們看了很羨慕。但很少有人冷靜下來思考,他為什麼成績可以這麼好?必然都是他懂得勤奮,懂得好學的一個結果。等年齡再增長,我們看別人事業發展得很順利,所謂「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這句話在我們諸位朋友手上這本《弟子規》裡面。《弟子規》裡面每句教誨,都是人生的理智,對於你一生都是重要的人生態度。假如我們不懂得見賢思齊,這個態度沒有形成,將會形成另外一種人生的致命傷。中國話講「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好學、懂得效法別人長處的態度沒有形成,很有可能形成的就是嫉妒、障礙他人的存心。那嫉妒障礙,其實當這顆嫉妒心念頭起來的時候,誰受害了?

  諸位朋友,天底下有個真相我們一定要明白,絕對沒有損人利己的事。這句話是錯的,損人絕對不利己。起一個嫉妒心,誰受害了?自己受害。中國話說「相由心生」,嫉妒心重、很刻薄的人,長相怎麼樣?會不會耳垂很大,然後整個臉是圓圓的、很有福報,會不會?不會,他會愈長愈消瘦,這是你看得到的部分,整個身體的細胞都受他這個意念的影響。你有沒有看到一個已經活到九十多歲的人,然後你去跟他談話的過程裡面,他處處看這個不順眼,看那個不順眼,你有沒有看過這樣的老人?沒有,大部分會長壽的人都是懂得學習他人,懂得包容他人,懂得讚歎他人,他心平氣和,所以才會長命百歲。這要時時把原因看得清楚,你的人生才會活得痛快,活得自在。人生其實最怕活得糊裡糊塗,損人絕對不利己,不只傷害了自己的身體,當我們去障礙他人,已經把自己的福分折損掉了,這叫小人冤枉做小人。

  人生的真相是利人利己。當我們起一個念頭稱讚他人,肯定他人的付出,口吐蓮花。當這句好的言語出來的時候,誰先受到好處?有沒有一個人在稱讚、讚歎別人的時候眉頭深鎖,不可能吧!都是內心非常的歡喜,所謂口吐蓮花,自己也芬芳。那當我們懂得去稱讚他人,無形當中已經在向他人學習。當我們處處能欣賞別人的長處,自自然然就能形成一種相觀而善的團體氣氛,互相學習,這個時候就具備了一個很重要的人生成敗關鍵,人和。孟子有句名言「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這一分人和最重要的就是從懂得關心別人、懂得肯定別人的人生態度,才能招感來人和。一個人處處自私,處處嫉妒障礙他人,是不可能有人和的。我們想到這裡,想想看我們自己能不能感來人和?我們培育出來的下一代能不能受到大眾的歡迎?

  諸位朋友,受到大眾的歡迎跟學歷有沒有關係?跟身高有沒有關係?君子務本,根本都不在外在這些名相上,根本都在這顆存心上。從果推因,把人生的理智建立起來。我們都羨慕他的孩子為什麼教得這麼好,我的孩子為什麼不聽我的話,常常在那裡煩惱,在那裡嘮叨。其實當我們在做這些事的時候,已經又跟理智背道而馳。理智就是觀照一下你的人生一天二十四個小時當中,所起的思想觀念對你的未來有沒有幫助;假如沒有幫助,你還一直在煩惱,這叫不理智,這叫意氣用事,這是不懂趕快找到好的因種下去,而是在那裡蹉跎,在那裡自尋煩惱。

  我們自己理不理智?其實每一時每一刻都可以觀照得到。打個比喻,一個家庭就好像一畝田地一樣,我們要把這個家族、家庭耕耘好,突然看到長出來的稻子品質都不是很好,我們站在那裡氣得半死,然後看了很不順眼,拿起鐮刀就把這些稻子統統把它砍掉,然後繼續在那裡等,看下一季會不會長好的。但是等了三個月再長出來,又是什麼?又是不好的稻子,又氣得半死,再把它割掉,所謂眼不見為淨,再等,等看看會不會長好。有沒有可能長得好?不可能,因為種子都下錯了。我們自己都是意氣用事,如何教出有智慧的下一代?這叫緣木求魚。

  好的結果絕對不是在那裡一個禮拜去拜觀世音菩薩一次就能夠求得到,種因才能結果。觀世音,要能觀到眾人的需要在哪裡,我們為人父母要能觀到孩子內心真正的需要在哪。現在的孩子內心非常的空虛,我們看到很多大型的演唱會,成千上萬的年輕人整夜在那裡幹什麼?我沒去過,不知道諸位有沒有比較有經驗?我聽朋友講,整夜二、三個小時在那裡尖叫,叫到最後喉嚨都沙啞。為什麼他們要這麼做,我們有沒有把原因找出來?他們在生活當中感覺不到快樂,他們在學習當中感覺不到樂趣,覺得非常的苦悶,回到家裡沒有幸福的感覺。當一個人回到家裡沒有幸福的感覺,他只想離開這個家,去找到能夠認同他、關心他的人,我們要把因找出來。而他們覺得到了這些人群當中,在那裡嘶吼,可以發洩一下自己內心的苦悶;去那裡,這些年輕的朋友跟他都是志同道合。志同,什麼志?揮霍人生的志向,合!

  當孩子他內心沒有智慧,他又活得很苦悶的時候,特別容易交到不好的朋友。我們這一生並不是身旁沒有遇到品德比較不好的人,不可能,但為什麼我們沒有跟他們去交往,沒有被他們錯誤的引導?那都來自有個溫暖的家,有好的父母時時提醒你、時時教育你,你才會形成判斷的能力。我記得在自己的記憶當中,從來沒有起一個念頭羨慕別人的家庭,從來沒有。諸位朋友,你們想一下,為什麼我從來沒有羨慕別人?是不是因為我住的是豪華別墅,是不是因為我父親開的是凱迪拉克,是不是?都不是。在座很多朋友的家庭保證都比我們家還要富貴,我來自一個公務人員的家庭,我的父親是在銀行上班,在第一銀行,我的母親是小學老師,以經濟來看,我們家是非常平凡的小康家庭,而為什麼我從來沒有去跟別人攀比物質?因為當一個人內在很充實,精神層面很喜悅的時候,這些物質的享受他不會去在意。倒是內在空虛,才藉由這些物質來讓自己的內心好像覺得比較滿足一點,但是那種滿足非常的短暫。

  記得小學回到家裡,一進家門都還沒看到母親,就已經聞到紅豆、薏仁的香味;早上起床睡眼惺忪,下樓來已經看到母親把早餐都幫我們準備好了。那時候會想到,我們起來就有早餐,那媽媽幾點就已經起來了?這都在我們的記憶當中。有時候走到浴室去,正準備梳洗的時候,媽媽在那裡洗衣服,然後對著我們說,趕快去吃飯,待會要上課。這種家庭的溫暖,塑造了下一代健全的人格。

  一個人內心為什麼空虛?一個人內心為什麼會沒有安全感、為什麼佔有欲會很強?那都是因為沒有得到充足的關愛,從小就有恐懼感、有不安全感,等長大一點,跟人相處,他就很有佔有欲,很貪心。我們跟這樣的人相處舒不舒服?不舒服。但是你不可以不舒服,從果推因,面對這樣的親友,我們更應該多寬恕他、多愛護他,因為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當我們人生常常懂得包容寬恕,那才有幸福的人生可以過,假如處處看人不順眼,那每天都會活得很辛苦。

  我跟我兩個姐姐人際關係都還過得去,在記憶當中,整個國中三個年級我都滿熟悉的。我在讀國一的時候,國三、國二這些學長我都認識,為什麼?因為我姐姐,大姐大我三歲,二姐大我兩歲,她們國中的同學會都在我們家開,我父母很好客,都很歡迎他們來。那從小你們家客人很多,說人際關係很差,有沒有可能?不可能。人際關係一定是在家庭、在生活當中,很自然的培養起來,要把根本找到。絕對不是說,現在我們大學畢業了,出來社會工作,了解到人際關係很重要,才能讓你的事業發展得很好,我們馬上花了一筆錢去上課,這課便不便宜?都挺貴的。上了三天、五天告訴我們,對人要微笑、點頭,這樣你生意才做得好。二十多年來都是沒什麼笑容,上了五天以後,出來趕快照鏡子這樣笑可不可以。其實他在照鏡子笑的時候,他全身已經起雞皮疙瘩了,不習慣。當自己看自己都不順眼,有沒有可能別人看你會順眼?出去一看到朋友,很熱情,趕快跟人家握手,你好、你好,然後稱讚別人幾句,人家都怪不自在的,這個人今天吃錯藥了,不自然。

  「中庸」有句很重要的話,這才是人際關係的精髓、心法,叫「誠於中,形於外」。內心的真誠恭敬自自然然就會表現在外。而這一分真誠恭敬必然都是習慣成自然,都是從小開始培養起來。教育一定要愈小教愈好,當這顆正確的存心沒有建立,其實他的人生已經形成很多的障礙。比方我們剛剛講的,不懂得欣賞別人,都有嫉妒心。剛好我有位鄰居他是數學博士,他就跟我提到,他有個同事二十歲就拿到博士。諸位朋友,二十歲拿到博士好不好?當你兒子好不好?看事情不能看外表,只看外表,「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現在的人好慕虛榮,確確實實經營出來的人生,經營出來的家庭,真是跟這句話完全一樣。我們看夫妻有頭有臉,但是你看他眉頭深鎖,為什麼?他都搞不清楚今天我兒子又會給我搞什麼名堂出來,那是外面很好看。我的父親就跟我提到,你不要羨慕那些人開BENZ、開BMW,他說這些人很多下午常常都要趕三點半。因為台灣的銀行三點半關門,他假如沒有把這筆款趕快匯進去,他可能就跳票了,生意就做不下去了。看事情要看深度。

  他二十歲拿到博士,我們當然可以了解他很聰明,他學習狀態也很好。但聰明能不能解決人生的問題?不能。在幾千年的歷史當中,聰明的人往往都會飛來橫禍。他很聰明,十次他九次算得準,但只有一次算不準,結果那一次就栽掉了。另外又有一句真理,「人算不如天算」,這個天算是智慧,這個天算是懂得積善、是懂得斷惡修善,而不是憑一時間的小聰明,一句話就把事情搪塞過去,那是真的解決了嗎?解決不了。像我們在教書的時候,小朋友沒寫功課,編了一套謊言,聰不聰明?聰明,他解決問題了嗎?他這一個聰明已經毀了他往後人生的態度,他都覺得可以掩飾、可以逃避找藉口,他絕對不可能有真實的學問實力出來。現在的孩子太聰明,我們當老師的還真辛苦,常常要像福爾摩斯一樣,當個偵探辦案。

  常常遇到一些家長,甚至於是當爺爺奶奶的,他們都說一句話,我聽了都很緊張,我不知道你們知不知道哪句話,他說:我三歲的孫子好聰明!我聽了都冷汗直流。因為聰明屬於三歲小孩就麻煩了,他都懂得察言觀色,他都懂得爺爺的底細到哪裡,媽媽只要我耍什麼手段,她就會就範,他一清二楚。我們為人長輩要懂得,孩子的一言一行形成習慣,對他往後的人生都有最直接的影響,當我們看到孩子的嫉妒心,你要趕快把他引導正確。

  這個二十歲的博士從海外回來,在某一所知名的大學,馬上破格讓他當副教授。為什麼學校要用他?他知名度這麼高,來學校為我們爭光。他當了十年的副教授,都沒有升教授,寫了好多篇論文,他論文太會寫了,就是升不上去。後來他把論文拿來給我這個鄰居看:你幫我看一下,我的論文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我這個鄰居看完以後就說:你這個文章裡面提到好多位教授,你都是把他們論文當中的缺點,確確實實是一針見血點出來,但是你了不了解你這十年來為什麼教授升不上去?因為你所有的升教授論文只要到他們的手上,連看都不用看,馬上放到旁邊去,這就是你升不上去的原因所在。

  人生最遺憾的就是死得不明不白。這個死不是真的命運結束,這個死就是你栽在哪你都搞不清楚;你的孩子為什麼教不好,你也搞不清楚,那是很煎熬的。那種煎熬,憂能使人老,所以現在染頭髮的人很多,因為白頭髮都出得太早。這個博士他聽了以後,皺著眉頭,聽我鄰居給他的勸告,他說道:你換個角度寫論文,你下一篇論文就寫說哪個教授有什麼優點,另個教授又有什麼長處,你用這樣來寫。他聽完以後,臉部很嚴肅,有點難堪。從他的表情我們就看得出來,他覺得很困難。過了不長的時間,他把論文拿過來,又叫我這個鄰居幫他看一看。我這個鄰居這麼一看下來,全身起雞皮疙瘩,覺得稱讚得很不自然。你看習慣成自然。

  諸位朋友,一個人有好的命運是一個結果,因在哪裡?我們平常說的,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思想觀念。有好的思想才會有正確的處事行為,有好的行為才會形成好習慣,好的習慣才會有好的性格,好的性格創造好的人生命運。剛剛我有提到我們家三個孩子人際關係都還過得去。真的,人生隨著年齡愈增長,愈深刻體會一個真相,父母對我們的恩德太大!我們人生至關重要的價值觀,都深植於父母的為人處事。因為父母的愛心,父母的關懷,我們內心非常的充足。而一個人內在有愛的時候,他會想著如何去給予,而不是去索取。而一個人的愛心很微妙,愈給,會不會空掉?愈給愈多,愈給,你所聚集的人和就愈充沛。從這裡我們也體會到孟子的言語是真理,「愛人者,人恆愛之」。我每次從海外,從台灣又到大陸去,隨手會帶一些書還有一些吃的,甚至於我之前在台灣教書的時候,也常常會帶一些吃的、看的送給我的同事朋友,他們就說,為什麼好東西都會到你的手上去?

  諸位朋友,好東西都到你手上是結果,原因在哪?你手上的東西不放下,還能再拿東西嗎?有捨就有得。而人生有兩個積蓄,一個是金錢的積蓄,存在銀行裡面,一個是行善的積蓄,你行善愈多,福分就愈厚。而這個善、這個福愈布施出去,還會加利息奉還回來。金錢早晚有用掉的一天,金錢剎那不住,假如今天遇到一個水災來了,你可能十年的積蓄在一夕之間會化為烏有;今天你生了一個敗家子,二、三代的基業有可能毀於一旦。真正有智慧的人不積錢財,積什麼?積福報,積陰德,積善行。而這個善行雖然看不到,但它時時都跟在身後,「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你的福分只要遇到因緣具足,這福分就來了。看一個人有沒有福,當你遇到一些緊急的狀況,馬上會有親友來幫助你,你是有福之人。當你平常都不照顧人家,突然跌了一個跟斗,找親友,沒有半個人要幫助你,那就是我們平常這個行善的銀行沒有存款進去。

  諸位朋友,行善所積的福分才能夠化解人生的凶禍。一個人的一生絕對不可能一帆風順。有沒有可能一帆風順?五百年前還有可能,現在不可能,外在的誘惑太多。而當凶禍來的時候,諸位朋友,你有把握你絕對可以逢凶化吉的舉手?諸位都是老祖宗的好子孫,都學到祖宗最重要的一個人生態度,叫「滿招損,謙受益」。人生要謙虛,後福無窮。我問你們,你們都不敢舉手,你們已經在積福了,有的話都不好意思說。這個問題很重要,當你自己都沒有把握逢凶化吉,其實你哪有一天是過得很平安、很幸福?常常都有煩惱,常常都很擔心我的身體會不會變不好,我會不會出現什麼狀況。當人有這些煩惱的時候,你的理智提不起來,你人生的潛力、才能出不來。理得才能心安,當我們明白人生的真相,要斷惡修善,自然能夠逢凶化吉,那你每天都會過得很充實,過得很自在。而這樣的人生態度,我們教給孩子了沒有?教給下一代了沒有?很重要,人生該思考的要思考,不必要的煩惱要放下。

  那怎麼樣衡量一個人是不是在理智當中,而不在煩惱當中?很簡單,我們思考一下,你每天想的事情,跟聖賢的智慧相應的部分叫理智,跟聖賢智慧不相應的部分叫煩惱,叫意氣用事。這個很重要,當我們思想是不對的,又在你家裡這一畝田當中種下錯誤的種子,你當然收割不到好的稻子。你說蔡老師,有這麼誇張嗎?當為人父母煩惱多、很消極,你縱使不說一句話,請問你的孩子有沒有感染到?一定干擾到,因為這是潛移默化。我自己回想一下,小時候,父親今天高不高興你知不知道?一清二楚。父親今天很嚴肅,我們一定一句話也不敢講,都感覺得到。

  那一天剛好有一位媽媽在責備她的孩子,她講了一句話,她說我看到你就礙眼。剛好我在,我馬上把這個母親請到屋外去,我對著她說:你這一句話,我在我十多年的家庭生活當中,我從沒有聽過我母親說一句這種話。這種話叫情緒發洩,教給孩子什麼?教給孩子意氣用事。這種話講多了,孩子有沒有信心?沒信心,他會覺得我在這裡都給父母礙眼,他很消極、很悲觀。真的,我的母親在我十多年的家庭生活裡面,沒有講一句情緒化的言語。我們今天脾氣好,因在哪?在父母的身教。

  常常很多家長跟我們見面第一句話都說,我的孩子怎麼都講不聽?其實這句話就是關鍵,孩子都講不聽,有沒有道理?很有道理。諸位朋友,我們問問自己,我們講得聽嗎?來,今天你上司講你講得聽嗎?今天開會,上司都遲到,然後對著你們講,你們不可以遲到,遲到我給你扣薪水;然後你敢怒不敢言,服不服氣?他都用講的,沒有用做的,這樣教出來的孩子跟下屬,只有一個結果,陽奉陰違。我們的孩子、下屬假如陽奉陰違,不要罵他們,該罵誰?罵自己,這叫理智。

  理智當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話,諸位朋友,這些言語,這些真理,我念書念了二十多年都沒念到過。諸位朋友,我不是不想學,我是沒機會學。一個人一生的成敗總在遇緣不同。念初中的時候,在我的記憶當中,大半都是跟考試卷為伍,平均一天考幾科?看大家的表情好像都比較沒有經驗,我告訴你,大概一天平均應該考個五、六科跑不掉,這樣過了三年,有沒有幸福可言?幸福絕對不是等到你有了學歷,你娶了個老婆,你有個房子住,你從此就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這叫誤導。幸好我以前那些童話故事看得不多,這還有點慶幸,這叫「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我從小不喜歡看書,那些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沒看過,所以也交不到女朋友,因為不夠浪漫。什麼叫浪漫?浪漫就是因誤解而結合,叫浪漫,最後就因了解而分開。一個婚姻生活怎麼是憑藉你的甜言蜜語可以走下去的,錯了!認識不到,我也認識不到。我對愛情的認知,就是從那些給我一杯忘情水裡面來的。

  諸位朋友,我們讓我們的孩子人生繞了多少彎路,你都算不清楚了。當他在聽這些靡靡之音的時候,我們有沒有引導他?有沒有保護他?當這些情事在他的心中無法拭去的時候,你說他讀書能用功嗎?難!這都是我刻骨銘心的經驗。所以本來高中考上高雄中學還算不錯,後來高中三年一直想要交女朋友,可是又不會講好話,所以三年雖然都沒有追到,但人生的三年黃金歲月怎麼樣?耗損掉了,損失掉了。後來遇到聖賢的教誨才了解到,一段婚姻能經營好,情感只是媒介而已,有沒有道義,有沒有恩義,才能夠白頭偕老。這些愛情故事裡面有沒有教這一句,這個叫該教的沒教,不該教的教一堆,顛倒!

  這個時代顛倒的現象不勝枚舉,我們教書的人,師生關係應該是學生要有受教的態度,所謂上等學子能接受老師的折磨,忍耐上進,這是上等;中等的學子能接受老師的鼓勵,奮發圖強,這是中等的;下等的學子能接受老師的讚美,愛中成長,他要哭的時候,你還要給他摸一下,別哭、別哭慢慢來,這是下等學子;還有一種叫劣等學子,什麼都不能接受,事事叛逆。諸位朋友,這是一句經文、一句教誨。今天我們念的經文再多,假如不拿來自己的身上觀照力行,背得再多,對你一點幫助都沒有,不只沒有幫助,還有壞處。

  很多人說書讀得愈多愈好,不然。第一個讀的書是正是邪要先判斷,假如邪書看多了,思想混亂。諸位朋友,可以去了解一下,所有憂鬱症的人,是在耕田的農夫還是書看很多的人,你去調查一下,你有沒有看過一個字都不認識,然後得憂鬱症的?比較少,往往都是遍覽群書,然後他說這個人講得對,那個人講得也對,我受不了了。這些現象太多,我們在台灣看到一個心理學專家,專門解決人家男女夫妻問題,常常都上電視,非常紅的一個人,後來經過沒多久的時間,她被她男朋友殺了。諸位朋友,她所學的那些東西是真理嗎?不是真理,她所學的那些東西都是情識,都是感情用事多,而不是理智。

  在近代所積累的書籍,大半都是情識的書籍,都不是真正的智慧。因為我們這個時代都不是學真正的智慧,人生才會走得這麼坎坷,社會才有這麼多的亂象出現。我們對事實的真相要懂得慎思,要深入分析才行。我有個師範學院的同學,從小他媽媽就把他丟到書堆裡面去,在初中的時候很多整套的書籍都看完。後來他跟我同學一年,之後又在同一個縣裡面教書,跟我有很多的接觸。當他遇到生活當中處事待人的疑惑,他都來找我。我常常孟子、孔子一句話出來就解決,他在那裡晃半天晃不出來。經過很多次對談以後,有次他就跟我講:禮旭,我真的很想把你的腦袋跟我換一下。他根本找不到人生的理智,常常都在那裡患得患失,懊喪,那很辛苦的。每個經句要拿來觀照,要拿來力行,這樣才有可能以身教傳承給我們的下一代,以身教、以德行來感動我們的下屬,這才是對的方法。

  剛剛這段上等學子、中等學子、下等學子,上等是能忍受折磨,中等是能接受鼓勵,下等要接受讚美。諸位朋友,你屬於哪一等的學子?當我剛剛講這一段話,你馬上想我兒子是哪一段,你已經錯了。真的,人現在都錯在哪?錯在根本上面。我們在海口辦第一期的五天課程,有個家長他剛好去飯店,看上面很熱鬧,他好奇就跟上來。跟上來以後他跑進我們會場,剛好看桌上放了一本,現在諸位朋友手上這本書,他說《兒童經典教師講習手冊》,這個給兒童學的,他就走了。一個人錯誤的觀念,就把你一生好的緣分斷送掉了。

  在唐朝時候,有個讀書人叫白居易,他是耳熟能詳的人物,他晚年學習佛法(學佛)。這個「佛」字我們也要一開始就有正確的認知,一開始認知錯誤了,就會被這個錯誤的認知耽擱延誤。中國在近代這一千多年都是接受儒道釋三教的教誨。中國講儒家、道家、佛家,而這個家就是教育,成一家之言,來化民成俗。能教化人民,改善人心有善良的風俗,這叫教化。而一千多年來,我們炎黃子孫受到這個教誨相當的深刻、深入。那這個深刻,這些好的文化薰陶的痕跡,在我們的身上很難看到,但是在四十五歲以上的人身上看得到(楊老師是四十六歲,我本來要講五十歲,突然想一下)。在四十多歲以上的人身上看得到,四十歲以下的人幾乎看不到。

  我在秦皇島講課的時候,我問了一個問題,當你拿到一個最好吃的食物,你下一個念頭是什麼?諸位朋友,看自己要看得清楚,怎麼看?看第一個念頭,你看到這個人第一次跟你見面,他有一點禿頭,你又不喜歡禿頭的人,你馬上第一念就厭惡他,那就是我們內在有好惡之心。「大學」裡面講,心有所好惡,身有所好惡,「則不得其正」,我們的心就偏頗,就不是在理智,不是在真誠當中。要看第一念,第二念、第三念就不準。你第二念想說雖然他禿頭,但是我要跟他做生意,所以我要微笑,那叫虛偽,看第一念才會準。我就跟他們說,你們不要想,馬上說。前面有個年輕人三十來歲,跟我差不多,他馬上說趕快吃下去;隔了三、四排有位女士四十歲左右,她說給兒子吃。我們每次講課,一定都會有這些善人來成就這個法緣,你不要擔心好的答案都不會出來,好人很多的,最後一排有個七十歲的老太太,她講出了一句讓在場的人都很慚愧的話,她說給父母吃。

  諸位朋友,當這句言語出來的時候,有沒有人不感動、有沒有人會說她錯了,有沒有?沒有,為什麼?一個不孝的人,他剛好今天買水果給他媽媽吃,你馬上說,你好孝順,他高興得不得了。你面對一個很無禮的人,你在喝茶的時候都會端一杯給他喝,他高不高興?他也很高興,他會不會罵你,你對我那麼好幹什麼?人有一顆真心,他是好善好德,只要有人做出來,他看了沒有不歡喜。但是為什麼他看了歡喜,他沒有跟著做?不是他不願意做,三字經告訴我們「苟不教,性乃遷」。因為他沒有得到聖賢教誨,這個善良的心沒有引發起來,又染上了很多壞的習性,被這些習性牽著鼻子走,無法自主自己的人生。

  有句話常說到,人生是掌握在我們的手上。這句話叫自欺欺人,這句話都喊好聽的。一個人沒有智慧,年齡愈大愈無奈,是不是這樣?沒有智慧人生就會下錯很多的抉擇,到最後這些錯誤的抉擇都還得自己去收拾,愈走愈沈重,愈多後悔。常常很多時候,這句話本來就是不應該說的,這件事本來就不應該這樣做,我怎麼又做了,有沒有這種情況?那就是我們的人生是交在習性的手上,而不是自己的手上。我們人生這個遺憾,要不要再讓我們的孩子繼續承受,要不要?這樣才是有良心的父母,才是有良心的老師。

  在這三個不同年齡層所講出來的答案當中,我們也可以從這個結果推因,什麼時候學習?一切時、一切處都是學習。而我們對於學習的認知一開始就錯了,我們覺得書本打開叫學習,而學習的成果在哪?在考試卷上。這樣的態度把我們好學的心整個截斷,考卷可以寫對,絕對不能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對;絕對不能亂丟紙屑,對,考試都九十八分、一百分。記得在小學、初中考生活與倫理,每個人幾乎都是九十分以上,在那裡對來對去,你幾分?九十八、一百。有沒有用?沒有用。聽說在中國人住的地方,只要你爬山迷路了,不要擔心,只要跟著垃圾走,就可以找到出路。這些結果都在在告訴我們,為人父母、為人老師不要再自欺欺人。你教育好你的下一代,不是在這張考卷上,在他的存心上,在他的一言一行上。

  常常很多家長就說:我兒子,氣死我了,都不會替我們著想,比較自私,我累了、渴了也不給我端杯水來;常常都跟我們搶電視看。念了一堆,念完以後又說:不過我兒子說他長大以後要買大房子給我住,買大車子給我開,我聽了很高興。全世界兩種人最好騙,你們認不認識?一個就是父母,一個就是老師。誰會甜言蜜語?不是男朋友會甜言蜜語,現在是小孩很會甜言蜜語,他幾句好話就把他的過錯掩蓋住了,你好多教育他的機會都喪失掉了,你還會覺得這個孩子反應真好,真可愛。他犯錯了就給你裝個可愛的臉,媽媽不要生氣,你就不氣了。他會不會孝順你,在他的一言一行就看出來了。在他有沒有「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會不會孝順在這裡看,而不是他的好話。他連父母呼應勿緩都做不到,你還期望他以後孝順你,那叫痴人、那叫作夢!人生確實要懂得判斷正確。

  我們看到這三個不同年齡層講出不同答案,第一個講趕快吃下去,而他的學歷是在三個人當中最高的。諸位朋友,看到顛倒了沒有?顛倒,當我們看到顛倒兩個字,第一個念頭是什麼?你們直接告訴我,這樣才會準,第一念。當我們第一個念頭是我先生很顛倒,我的上司很顛倒,我的兒子很顛倒,我們這一念也叫顛倒不叫理智。學習在哪?在一個起心動念處你懂得觀照自己,就已經在提升自己的學問,這叫會學。

  剛剛剛好有工作人員臨時有事要辦,他們站起來走出去,我看到大部分朋友非常的專注,完全不受影響,這叫立身行道。你們做到《弟子規》裡面的一句經文,叫「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今天我們要讓孩子人生幸福,最重要要學的四個字,做人做事的能力。而做人做事這個專注重不重要?那是成敗關鍵,學習貴在專注,做任何事情都一定要專注才會有所領會,才不會把事情做砸了。而這句經文是告訴我們,讀書的時候要心到、眼到、口到,要很專注。那難道是讀書的時候才要心眼口都到嗎?孔夫子說要舉一反三。因為現在社會的複雜度快速增加,我們現在要能舉一反三千,三不夠了,閩南話叫「來不及餵了」,舉一反三千才行。除了讀書以外,任何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當中,都應該專注。而這個專注當中又涵蓋著一種恭敬在裡面。今天當我們在聽課的時候,有人一走過去,我們馬上眼睛就飄過去,然後飄回來的時候,蔡老師在講哪裡,不知道。

  你們看我的樣子又這麼瘦弱,我這麼瘦是結果,原因在哪?你看什麼時候學習,我今天看蔡老師這麼瘦,我就明明白白,我就學到一個學問。我在初中的時候,因為太注重分數,患得患失,有一次考試考了九十八分,哭了好長一段時間。後來三年級要畢業,我們同學給我寫回憶錄,其中有個同學就畫了一個小男生在那裡哭泣,他還記得我初一的時候考了九十八分哭了好一會,還打電話給我爸爸。看得出來我很脆弱嗎?所以不要傷害我。還是我爸爸跟我說沒事沒事,沒什麼關係,安慰我。我說我本來的人格特質,假如沒有遇到這麼好的父母,我這一生罪有夠受了。透過父母的教誨才把很多先天的習性轉了過來。為什麼對分數這麼看重?得失心太重了,很容易緊張,每天要考那麼多試,胃就受不了。初中的時候還是家人給我送稀飯來。那緊張理不理智?不理智。

  我考大學的時候,我們家裡人都知道我很容易緊張,我姑姑剛好她先生在醫院上班,諸位朋友,你看我的親人各行各業都有。我姑姑特別疼愛我,她怕我緊張,給我拿了兩顆鎮定劑來,她說:我怕一顆不夠,這樣叫以備不時之需,拿了兩顆。到十一點多沒辦法,吃了一顆;快一點的時候還是睡不著,第二顆再吃下去,還是一夜未眠,眼睛還是瞪得很大,就這樣去考試了。每一次考試,我都覺得很過意不去,因為都是全家總動員,連兩個姐姐都陪去了。進到考場,遇到一個同學的媽媽,她非常熱情走過來,對我兩個姐姐說:你們兩個妹妹真不簡單,陪哥哥來考試。諸位朋友,到現在為止,我的姐姐跟我走出來,還是當我妹妹,但是已經慢慢拉進了,因為我已經停止蒼老。

  諸位看到我的面容,比三、五年前還要年輕。因為憂能使人老,在高中的時候看起來就很像二十多歲。我記得我大學一年級,跟其他學校的女同學出去聯誼,然後彼此在那裡交談的時候,我這個人又不知道自己有幾兩重,這叫不自量力、自取其辱,我就問她,你猜我是幾年生的?結果她很認真的想了一下,她說你一定是一九六八年次。我是一九七三年,我就很痛苦,怎麼猜我這麼老。我說你再想一下,她又沈思了一下,然後她說難道我猜得太年輕了嗎?假如你不希望你的孩子內心受到這麼大的創傷,你現在就要把他人生的態度建立好。現在他們不會猜我很老,他們都會問我,蔡老師,你如何笑得這麼燦爛?人生的變化很大,總在遇的緣分不一樣。那我是比較容易緊張的人,後來第一節考試,考卷發下來十幾分鐘,我突然體會到那個藥很有效,國文沒考及格。

  我的噩運連連,所謂禍不單行。而禍從哪裡來?心來。二十多年來人生走得不算是很順遂。很多人都問我,你為什麼有動力,這樣持續去弘揚中國文化,而且從沒有聽過我有什麼厭倦,什麼辛苦的言詞,沒有。他們反而覺得,我人愈多的時候愈有精神。我跟這些朋友提到,我自己在教書的時候,我已經讓我的學生開始讀誦這些聖賢的教誨,常常走在校園裡面,聽他們讀著「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這些孩子在十來歲的時候讀這些經句,他們的生命得到相當好的滋潤。當他們學了這些經句,他是馬上去做,因為他還沒有染上壞的習性。而我們現在長大成人,甚至於已經為人父母,再來讀這些經句,跟孩子的狀態一不一樣?不一樣。我們在念的當下有多少的遺憾。「德有傷,貽親羞」,幾十年來讓父母操了多少心,那不是我們願意的,但是沒有理智、沒有智慧。「身有傷,貽親憂;親所惡,謹為去」,我們的身上還有多少的壞習慣,令自己的親人還在忐忑不安。而我們面對這些壞的習性,能不能馬上放下?當然要馬上放下,那都是一段抗爭的過程,都是一段對治自己習性的時期,而我們會遺憾的是這幾十年來傷了多少人的心。

  記得我從高雄開車到台中,我帶了兩本《弟子規》。因為我念的是台中的大學,在台中住了六年,結識了不少好朋友,其中有個朋友我跟他結拜,我都叫他大哥,他姓汪。這個汪大哥他七月份也到了桃園聽我講五天的課。我這個大哥聽完以後,因為我在送一些學員離去,他沒有跟我談太多,他就去坐火車了。在火車上他給我打電話,他第一句跟我說:你要把身體照顧好。第二句他又說:你肩上不會再那麼重了,以後的路,大哥會陪你走下去。我跟這個結拜大哥常常在講電話的時候,兩個大男人在電話的兩頭掉眼淚。所以我從這裡就體會得到,真情絕對不是男生愛女生才有,人與人之間都有真情、都有真意,而且男人和男人的真情真意比較不會麻煩,男人跟女人的,假如不是真正的智慧,那就累死人。

  那時候我自己在小學教,我就趕快拿著這兩本到台中找他,他的女兒一個二年級、一個四年級。我們在餐廳裡面坐下來,飯都還沒吃,我已經等不及了,開始《弟子規》一句句跟他講解,「父母呼,應勿緩」,這一句話雖然只是一個動作,但是影響一個孩子甚深!假如一個孩子連對父母都不恭敬,他這一生已經毀掉了。諸位朋友,你說蔡老師你講話太誇張了。我講話一點都不誇張,當他對父母不恭敬,請問他這一輩子對誰會恭敬?《孝經》告訴我們「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不恭敬他的父母,而對其他人很恭敬,這叫悖禮,違背禮敬的態度;「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他不愛護他的父母,但是去愛護其他的人,這也是不正常的,這不是從德行裡面流露出來,這是從利害心出來的。因為你對他有利益,所以他現在對你好,改天沒有利益了,他會馬上翻臉不認人。

  一個孩子的恭敬心是他學問的根本。學問從心態求來,「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他沒有了恭敬心,老師講解的內容教誨,他就很難好好的去領受。相同的,往後他出來經營事業,他只要不恭敬,有傲慢,再大的事業也都會垮下來。因為他對人不恭敬,慢慢的身旁的人眾叛親離。荀子有一段話很值得大家思考,「百事之成」,所有事情的成就,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必是在恭敬,必在敬之。「其敗也」,那所有事情的敗喪根源在哪?其敗也,「必在慢之」,他沒有恭敬心,傲慢了,傲慢了就會瞧不起人,就會自視甚高,遲早跌下來。那你看,這個恭敬心是成就一個人人生的根本所在,不得不教!

  我這樣一句一句講下來,講到一半我突然悲從中來,就哭起來,止不住淚水。過了三分鐘左右,我緩和了一下,我的大哥跟我說:我聽大學教授講課,也沒有人講成你這個樣子,可以講到痛哭流涕。我接著就跟他講到,因為剛剛很感觸,假如我的求學過程當中,有老師肯把《弟子規》當中的教誨教導我,我就不會做出令父母傷心的事,令一切愛護我、提攜我的人難過。而這些親人的傷心難過,能夠彌補嗎?很困難,這些愛護我們的人,我們報恩、我們孝敬都來不及,哪還忍心做讓他們傷心的事。人生有這樣的遺憾,我們不希望下一代我們的學生再走人生這樣的彎路,這是推動我們的一個動力。

  人生不求什麼,求個問心無愧。人生哪有一樣東西帶得走?帶得走的是一分讓自己覺得走這麼一遭沒有白來。而一個人一生的價值,什麼時候看出來?當我們離開這個世間,有你的子子孫孫感念你的德行,效法你的智慧,那你這一生有價值。你離去的時候,這一生跟你有緣的親友,都很惋惜,都很感恩,這樣的人生走對了。假如我們走的那一天,聽不到珍惜,聽不到感恩,聽到有人站起來說死得好,那這一生怎麼樣?白來了,甚至於還造了無量無邊的罪過。諸位朋友,當我們聽到一個人的價值,看你離開的時候別人對你的評價如何,那就是你這一生的價值。那你不要聽完以後說,好,我就等著臨終再來看,這你又沒有舉一反三千。會學跟不會學差很多。

  緣聚緣散,當我們生命結束是一個緣結束了,而我們這一生又有多少的緣積累出來。你到這一個學校服務了五年,當你離去的時候,這是緣散了。而這五年,你有沒有價值看得出來。這五年當中,這些教過的學生對你非常的感念,甚至於是感謝你一輩子;這些同仁都非常的捨不得,因為你只要出去旅遊,回來都給他們帶好吃的、帶好喝的;你有任何教學的體悟,好的資料,都很無私的跟他們分享,那這五年你活得非常有價值。我們要深思,當我們現在離開這個單位,是有人感恩還是有人覺得走得好?你在當下就要活得明白,這叫觀照自己的功夫。

  我們剛剛講到很多的觀念顛倒,在一開始的時候就錯了,但是一錯又沒有遇到好的緣分讓我們的態度扭轉過來,錯誤了二十多年,不只耽擱了二十多年的歲月,還積累了二十多年的錯誤要收拾殘局。俗話講後悔、後悔,都是後面才來悔。這一個家長進來以後,看了這本手冊就出去了。我一上台跟在座的老師提到,唐朝的白居易晚年學佛,而學佛講簡單一點就是學當一個明白人,不當一個糊塗人。假如從這個義理來解,那諸位朋友你要不要學佛?那當然要當個明白人。而我們歷代這些君臣、這些帝王都是讀聖賢書,都受三教的教育。雍正皇帝有一篇「上諭」就提到,這儒道釋三教,理同出於一原。他們所闡述的人生真理,都是從人的真心、人的善心流露出來的,殊途同歸,都是勸我們要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道並行而不相悖,這三教的教育相輔相成,絕對沒有矛盾衝突。由於這些領導者有這樣正確的認知,我們這一千多年的人民有福分接受這些聖教。

  那白居易也很好學,他到了一間禪寺要請教如何學佛。那時候有一個高僧叫鳥窠禪師。上了山,他對鳥窠禪師提到,應該用什麼態度來學習佛法?鳥窠禪師講了一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念的書多不多?多!比我們多太多了,聽了這八個字以後,白居易笑了,他說三歲小孩都知道。禪師接著下一句,八十老翁做不得。三歲小孩都知道的道理,八十歲的人都不一定做得到。而我們在這樣的時代,要認清事實真相,《弟子規》縱使我們已經六十歲、七十歲了,都不見得有做到。所以我的師長說,八十歲以前還沒學都要從這裡開始學起。有位朋友將近快六十歲,帶著他二十多歲的孩子去聽課,在上海。他聽完以後,只聽了第一天,我們是五天課,聽完課要吃飯,他站在飯桌旁邊非常激動,他對著我們整桌講課的老師說:我今天聽了一天課,終於明白我修行修了這麼多年,一直修不上去的原因終於找到了,因為我的孝做得不紮實,而孝是德行的大根大本。另外一次在杭州講課,有個七十歲的老先生過來跟我說道,他拿著那本《弟子規》,對我說:蔡老師,人生第一課,我現在才開始學。

  白居易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學問貴在能夠力行去做,而不是背多少。縱使從小認知的真理,我們都要活到老學到老,終生奉行。假如這個家長說,你們教的這些都是小孩學的,你叫孩子要講信用,結果你不講信用;我們叫孩子要孝順父母,結果我們自己對父母講話大小聲,那是絕對不可能能把自己的小孩教好。人生遺憾沒有用,所謂要轉悲憤為力量,要轉煩惱成智慧。我們人生沒有辦法躬逢聖教,現在還為時不晚,有開始就不嫌晚。而我們要成就下一代的子孫,要讓他們從小就能夠紮好智慧的根基,上行下效,我們的態度學習正確了,才能夠把他們教好。好,那早上的課我們先到這邊結束,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