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2005年幸福人生講座-細講《弟子規》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二十六集)  2005/2/20  台灣台南淨宗學會  檔名:52-116-0026

  諸位朋友,大家好!學習貴在能夠有恆,所以我們說學習的方法在「一門深入,長時薰習」,所以薰習相當重要。我看到大家的氣色都很好,代表這一帖中藥吃得很不錯,早晚都念一遍《弟子規》。當你很熟悉的話,我們在課程當中所舉到的這些經句,你可能都會豁然一悟,所以熟悉還是挺重要的。早上的課我們上到:

  【鬥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

  我們也分析孩子會交到不好的朋友,會到不好的環境,根源還在他不懂得是非善惡的判斷。假如要從根本來解決,必然是要從小把他德行的根基紮好,自然而然他就不會去接觸不好的朋友,不會去接觸混亂的環境。有一位老師常常帶著他的小孩在路上走,小孩才一、二歲。每次經過一些聲色場所,一些打電動玩具的地方,他就跟他兒子說,這種地方會污染人,會讓人學壞,所以這種地方絕對不能進去。因為從小就教,所以長大了,這樣的地方他走過去連看都不想看,這叫先入為主。所以教育確實要「禁於未發之謂豫」,一定要在他還沒有養成、還沒有染上的時候就要制止。當他已經養成這個習慣就很難導正過來,這叫預防法。所以當家長教育的敏感度愈高,就能掌握預防的技巧。

  剛好我們在深圳有幾位六、七歲的孩子一起學習經典。有一天晚上,老師就問他們什麼是好心?什麼是壞心?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這六個孩子答出來底下的答案,我念給諸位朋友聽一下。學習經典一、二年的孩子他的判斷力,他的存心是如何?首先講好心。第一位同學說:一件東西自己想要,但別人想要就讓給別人。這是一種禮讓的態度。第二位同學說:孝順父母,上課專心,對別人恭敬,是好心。好!孝跟敬是一個人德行的大根大本。

  我跟孩子上課,上第一節我就跟小朋友說,我就畫了一個圖問他們。諸位小朋友,這是什麼東西?(從諸位的眼神看得出來,我小學畫畫學得不好,我再畫生動一點,好像又太誇張了),透出小小的一個部分,我跟學生說這叫做冰山,冰山的一角。冰山的一角只佔冰山的多少?百分之五。所以我就問他們,你們有沒有看過冰山?有沒有?有。你看的是冰山什麼?一角。整個冰山在哪?百分之九十五在哪裡?在海底下,沒有開發。所以人的潛力就跟冰山一樣,大部分都埋沒了。那怎麼把這九十五開發出來?老師今天送你們兩把鑰匙把它開出來。哪兩把?第一把是「孝順」,第二把是「禮貌」。禮貌其實本質就是恭敬之心。所以我就告訴他們,你看古代舜王,他就是因為孝順,所以智慧很高。不只智慧很高,還因為他的智慧跟德行贏得全國人民的愛戴跟推崇效法,所以你看他的潛力就可以發揮得非常好。第二個是禮貌、恭敬。我就跟小朋友說,老師因為很有禮貌,所以認識盧叔叔,所以就把很多盧叔叔的智慧跟經驗可以得到,讓自己的能力可以開發出來。

  那一節課講完,孩子會有什麼轉變?現在連孩子都很現實。所以從那一天以後,看到老師、看到其他的家長都會鞠躬問好。諸位朋友,教人之善勿太高,你不要說他們很現實,這樣不真誠。不會!只要肯鞠躬,鞠到最後,由外內化到裡面去了。很多人都說,有些人去行善都想要有好的果報。我說想要有好的果報有什麼不好?最起碼他做出來的可以讓其他的人得到幫助,也會「見人善,即思齊」。而當他持續繼續行善,一開始是有目的,後來愈看愈多很可憐的人,慢慢他那顆本來的善良就自然引發出來。假如我們只站在旁邊說,他都有求行善,那個也一樣。我們只是在看別人,自己停在原地都沒動,那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去批評人家?所以當別人已經是行善了,不管他有求、無求,我們都應該隨喜稱讚,隨喜功德。那他就會愈來愈受鼓舞,自然而然愈做愈真愈歡喜。所以我就送給孩子這兩把鑰匙。

  什麼時候可以開?這兩把鑰匙沒有年齡限制,八十歲也行。所以我在杭州演講的時候,有位長者七十歲,然後我講到第四天,突然在中場休息他就過來跟我講了一句話。他說:蔡老師,人生的第一課我七十歲才上,孝道!但是有開始就不會太晚。孔夫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只要明白道理,真正去做,這一生絕不空過。

  另外,在上海演講的時候,第一天我們剛好把「入則孝」講完,有一位長者六十歲帶著兒子一起來聽。第一天上完課,吃飯以前,他就到我們老師的這一桌,很激動。他說他終於知道他修身修行十多年,為什麼都覺得上不去?怎麼學就覺得這一顆存心還是不夠真誠、不夠恭敬,一直都找不到原因。聽完「入則孝」之後,他才恍然大悟,原來他第一層樓沒有蓋好,直接就蓋第三層。可能別人勸他:你先下來蓋第一樓。我們可能說,我都已經在三樓了,怎麼還叫我下來?其實我們在三樓的時候,是用兩根竹竿撐上去,確實是站到三樓,但是隨時都怎麼樣?所以別人很好心說:來!下來。他還說:你程度比我差,還叫我下來。所以當他明白到原來根基重要,原來他為什麼搖搖晃晃,終於找到原因。人理得,心才會安,而往後所跨出的每一步他才會扎扎實實。

  所以我們剛剛看到這一位同學提到孝順父母,上課專心,對別人恭敬是好心。已經長養了德行的基礎,孝跟敬。下一位講到,做到《弟子規》的心是好心。下一位講,做到《孝經》第一章到第十八章,然後聽老師的話,做到《常禮舉要》是好心。他們連《常禮舉要》都背起來。有一位小朋友去找朋友,找了以後,剛好朋友不在。他還自己折了一個紙鶴,就放在朋友的門口,代表要告訴朋友他來過。所以我們不要小看孩子靈活運用的能力,他們學的東西都會用在生活當中。下一位講,智慧的心是好心。再來,做好事的心是好心。再來,不用督促就去做事的心是好心。諸位朋友,這些心境已經到了會自我觀照,看看自己的存心是真是假。再來講到知道是好事就去做,這是好心。下一位講懂道理的心是好心。

  接下來我們看壞心,小孩怎麼看壞心?第一位講不幫助人的心是壞心。再來,欺騙別人,浪費的心,比方說電、水,浪費生命,浪費物,浪費人生,浪費時間,這都是浪費的心,是壞心。所以從這位同學所講的這個答案,我們也可以了解到他的什麼學得不錯?《弟子規》學得不錯。從時間、人生、生命都可以看得到。再來,侮辱別人是壞心。下一位,開玩笑開過火是壞心,裡面還括號「禍從口出」。所以他們已經從他生活與人相處開始觀照,觀照心,觀照會有什麼後果。下一個,怨恨別人的心是壞心。再來,為自己不為別人的心是壞心。別人對他好,他對別人不好,沒回報的人忘恩負義。我們是把他的原文抄出來,沒有添加其他的文辭。

  再來,記仇的心是壞心,「恩欲報,怨欲忘」。下一個,小氣的心、指出別人缺點的心、堅持錯誤的心是壞心。小氣的心,《弟子規》有教,「己有能,勿自私」。下一位講,沒愛心,害別人的心,是壞心。再來,沒慈悲心,知道應做好事還沒去做。下一個說,對孔子像不恭敬是壞心。因為他們的教室就掛著一幅孔子像,比方說今天到郊外公園走一走,回來的時候,一進門會對著孔老夫子說:孔老夫子,我回來了。這叫落實「事死者,如事生」。

  在海口有一位孩子,剛好海口舉行防空演習,讓孩子懂得防空演習的時候應該做什麼準備。結果老師也抓住這個機會教育告訴他們,在這個時候你就挑一些馬上需要的東西,你可不能拿太多。進一步引導,你可能會渴所以帶一點水。就看每個孩子拿的東西都不一樣,內心比較沒有安全感的孩子,就拿一大堆走。其中有一個孩子什麼都沒拿,跑到桌子,打開抽屜,拿出了一幅畫像,還裱了框。他拿出了孔子像,然後就對著他的老師說:老師,這個應該要拿!他的老師當場眼淚都掉下來。連這麼危急的情況,第一念是想到孔老夫子像,這樣的孩子,往後他面對人生的際遇,相信孔夫子的教誨他絕對提得起來。

  再來下一位講怕吃苦的心是壞心。因為他們老師每一週給他們一句教誨,其中就有提到「怕吃苦,吃一輩子苦;不怕吃苦,吃一陣子苦」。因為趁小、趁年輕好好努力,老了就可以享福報。下一個講到表面做好事,心裡做壞事,是壞心。他們知道言行要一致。下一個說不孝順父母的心是壞心。再來,破壞的心是壞心。下一個孩子說,媽媽不知道就說媽媽笨是壞心。下一個說,不做到《弟子規》是壞心。下一個孩子說,本來可以做到,但老想到做不到,是壞心。這要「勿畏難」,要「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下一個說,己所不欲施於人,是壞心。所以,從這一句我們可以看出來,這個孩子的國文底子不錯。這些孩子已經可以輪流拿著《德育課本》去講課。不要小看孩子的悟性,其實讀文言文,並沒有想像中這麼難。我們底下的課程,我再把學文言文的心得跟大家做報告。

  這個孩子,剛好有一天他母親跟他說「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他想了一想,他說:媽媽,我懂了,學如斜坡騎車,不進就退。所以他在他的生活當中,去體會一些道理。下一個孩子說,高聲喧嘩,打擾別人,是壞心。最後一個講「倘揜飾,增一辜」,是壞心。所以我們從孩子在看好心、壞心,也可以體會到他們的心中都有是非善惡的一把尺。等他們這樣薰習個三年、五年,相信根基就可以紮牢。我們為人父母才真正能夠高枕無憂。所以人生的投資報酬率要會算。下一句經文。

  『邪僻事,絕勿問』。這就是指偏邪下流的事情不要去過問,這樣會污染自己的心靈。所以孩子所接觸的人,接觸的環境,甚至於接觸的電視,我們都要相當謹慎;因為父母是孩子長大以前的兩個很重要的老師,兩尊菩薩;要好好保護他,不要讓他受到污染。受污染以後,再要把它清除,就要花更多的時間跟精力。所以要慎於始、要禁於未發,這就很重要。

  現在不只大人會趕流行,小孩趕不趕流行?現在最流行的電影是什麼?有沒有很多恐怖片?然後又拍得很恐怖,小孩又去看,看了之後回來半夜又怎麼樣?所以你看人都吃飽,做一大堆事情,對人生沒幫助,還自我虐待,這叫花錢找罪受。所以現在人過的不是人的日子。所以連孩子的嗜好,我們也要適當的去引導,甚至於去主導。當你所讓孩子從事的娛樂都是很健康,對身心很有幫助的,久了以後,孩子自然就很歡喜去接受。比方說去爬爬山、去露營,給他一些生活,給他一些歷鍊,這都是相當的好。透過這些好的娛樂,孩子對大自然的愛心,孩子對意志力的鍛鍊,都可以在這休閒娛樂當中,一點一滴積累成長。所以我們還是要先帶著孩子往正確的方向去走。我們再念下一段經文:

  【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人問誰。對以名。吾與我。不分明。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

  『將入門,問孰存』。我們要進人家的房間,首先一定要敲一下門,不然你很莽撞開進去,對人家非常無禮,所以先敲三下門。我們在韓劇裡面也看到,他沒有敲門,他會先站在門外。比方說,裡面是他的長官,他會說:都房大爺,我是尚沃。就先在外面讓裡面的人知道。假如裡面的人正忙,就跟他說,你先等一下;假如沒事,說好,你可以進來。所以禮是人與人之間最優美的距離,相處起來非常舒服,不會覺得唐突。這是要入門以前應該要做的動作。

  我們再把它延伸一下,我們到別人的家裡去作客,所以「將入門」,將到人家家裡,「問孰存」,可以先問問看他家裡有哪些家人跟他一起住。當我們都清楚,比方說他爸爸、媽媽還有姐姐。朋友跟朋友之間相處都會聊到自己的家庭狀況。當我們進一步了解,他有一個姐姐在哪裡上班,他的母親前一陣子剛好感冒。剛好你都聽到這個消息,或者他媽媽喜歡吃什麼?你聽在耳裡要有心。剛好時機成熟,要到他們家去。這個時候你可能就買一點他母親喜歡吃的到他家裡,說:伯母,聽說你喜歡吃橘子,還是喜歡吃什麼。你看這第一個印象怎麼樣?就會很好。

  所以諸位朋友知道怎麼樣追女朋友了沒有?追女朋友不是追一個,要追什麼?這一段話不要傳出去,因為所謂「門當戶對」,確確實實也透露出來結婚絕對不是兩個人的事,而是兩個家族、兩個家庭能夠和諧。不被父母祝福的婚姻,大半都不會幸福。所以現在人很多人結婚,喜帖上寫著「我倆將於什麼時候結婚」,我倆。誰最大?所以從這個文字當中可以看得出來,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太不恭敬。這麼大的事,也不知道誰是爸爸?誰是媽媽?直接就寫我倆。所以這是我們年輕人要好好反思的。往往這寫我倆的成功率都怎麼樣?好像高興就來,不高興?所以恭敬重要。

  所以我們到朋友家裡,要能夠也愛屋及烏,關心他的家人,那會一團和氣。所以我交朋友也是有這個原則,因為當他的父母常在他孩子的口中聽到你的名字。他父母可能會想這個人是何許人也,怎麼我兒子跟他這麼熟?他會不會有想法?會不會有擔心?這個人跟蔡禮旭這麼好,假如蔡禮旭是壞人怎麼辦?所以我們應該主動去安朋友父母的心,這很重要。我什麼時候有這個態度?高中的時候。我跟一個同學很好,好得不得了,是男生。我念雄中,男生。結果他媽媽很擔心。因為那個時候聽說已經有同性戀的情況,所以他媽媽很擔心他兒子會不會跟我好得太過分。我從這一件事情就體會到確實交朋友不只要跟他熟,還要跟他家裡的人熟。

  我在大陸有兩個很好的朋友,他們是夫妻。剛好我要去他們家,跟他相約要去放生。結果我就想到,因為我們現在年輕人都是年輕人跟年輕人交往,很少跟對方的父母接觸,我就覺得這樣不好。所以我想他們可能會,我還沒有上他們家,他們就已經到大門口來等我,就出發。所以我就靈機一動買了一籃蘋果,做什麼?我拿著一籃蘋果,他就不得不讓我上去坐。我的腦筋賊不賊?我們要看存心,這個存心是良善的就好。所以果不其然,我到他們家都還沒上去,三台腳踏車已經牽出來準備出發。我說:這麼難得到你們家,不上去怎麼行?一定要問候你的爸爸、媽媽。所以就跟他們夫妻兩上樓,上樓看到他爸爸、媽媽也非常親切,噓寒問暖,差不多聊了三、五分鐘,老人家就說,你們有事要忙,別耽擱,趕快去。其實老人家都很客氣,老人家都很替別人著想。所以我們三個就出門去。

  當天晚上我的朋友就打電話給我,他說:我爸爸、媽媽要請你吃飯(請我吃飯),而且還專門為你準備素食。因為我在五、六年前了解到吃素對身體比較健康,從此就吃素。所以那一餐飯全部都是素的,就跟他們吃起來。中國人說「見面三分情」,這句話是很有道理。所以也吃了一餐飯,感覺就拉得很近。然後我的朋友就介紹說,我是在做國學啟蒙中心,所以對小孩教育比較多去專研、去研究。結果他媽媽剛好帶他妹妹的小孩,帶著他小外甥女。因為爺爺奶奶帶孩子難免會比較寵,他們兩個常常糾正,媽媽並沒有聽,所以他們兩個也覺得怪委屈的。後來吃完飯,他母親就跟我聊起教育孩子的問題,比方說,我就跟她講夾菜先夾給誰。他母親突然恍然大悟,對!就跟她討論很多觀念,比方說恩威並施。每次討論這些觀念的時候,她母親就說:對、對!我的朋友在旁邊就說:早就跟妳講了,妳都不聽。他就在旁邊一直重複這句話。諸位朋友,該不該插這一句嘴?不需要。此時無聲勝有聲。你那麼一講,你媽媽還怪不舒服的。所以人的心不要太急躁,所謂一默如萬雷,你有時候沈默,反而你媽媽會覺得你還滿不簡單的。

  這一餐飯就吃得很愉快,我也從中體會到要「易子而教」。易子而教,這個意思就是,比方說你的孩子每天都跟著你,有一些道理他聽得很熟,反而會忽略掉。那剛好你很好的朋友也提醒他這個道理,這個時候他一定會說:原來不是我爸爸這麼講,叔叔也這麼說。他這個態度就會紮下去。所以你要有一群很好的朋友一起來教育你的小孩。有這麼一群良師益友,你教小孩就輕鬆多了。

  所以我們在深圳也跟很多老師常常一起上課,一起交流,他們的小孩也都一起來學習。有一天,有一位李老師就問這些孩子。他說:假如你們有一億,你們想做什麼?有一個孩子就說我要做四件事。第一件事我要蓋一所學校,要專門推廣中國聖賢教育的學校,這是他第一個志願。諸位朋友,你有聽過哪一個小孩是這個志願嗎?所以不是這個孩子優秀,最主要的原因是好的環境。除了父母以外,他所接觸的長輩、同學都是這樣的態度,這樣的人生觀,自然就耳濡目染。這些孩子常常都,我在深圳講課,他們都是不缺課的。你不要看他們小小的,坐在底下,都會聽得哈哈大笑。然後就說,我們學習就一定要立志作聖作賢。其中一個孩子就說:假如不作聖不作賢,那讀書要幹什麼?所以你學聖就要作聖。人生要有志氣,因為學聖作聖又不求人。俗話講「登天難,求人難」,那學聖又不比登天,不比求人,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上。

  第二個願望是要蓋一間醫院,讓這些苦難的人、生病的人可以得到很好的照顧。第三個願望,他要做一個大愛電視台。因為我帶了大愛電視台的「牽手人生」到大陸去給他們看。他們看到馬文仲都已經雙腳都殘廢了,一生還致力於辦教育、辦學校。當馬文仲一開始辦,假如你是他的朋友,你會怎麼跟他說?一個連行動都不方便的人他居然要辦教育、辦學校,你會怎麼跟他講?所以一個人有好的志向,之所以能夠再把志向真正去落實、去努力,除了他個人要有志之外,他身旁一定要有好的親友支持他。所以馬文仲先生就是有一位很好的父親,一直不斷的鼓勵他要去達成他的理想,後來也確實做到了。

  所以馬文仲先生也用一生印證《中庸》的話「誠者,物之終始」。一件事情的成敗在哪?自始至終都環繞在一個真誠的心。假如不誠?一個人心不誠,一生絕對做不了事。「不誠無物」,諸位朋友這句話是真理。所以當你現在看到很多不真誠的人開大車子,住大房子。那是不是真理不準?不是。因為他可能是爸爸、爺爺怎麼樣?留一些東西下來。可是當他不真誠之後,他這些福分一點一滴都會耗掉;然後這種奢侈的風氣又直接給了他的下一代,所以這是很快就會敗喪下來。所以我們看事情要能看得出來龍去脈,要用智慧。唯有真誠的事才可以屹立不搖,所以「至誠如神」。馬文仲先生後來因為他這一分對孩子的教育愛,他的太太坐了很遠的火車來幫助他、來嫁給他,也贏得愈來愈多的人支持他這個事業。所以一個人的真誠就能夠喚醒眾人的真心。

  這個小孩因為看過「牽手人生」,所以就特別覺得要用一個大愛電視台,做一個電視台,讓好的節目能夠教化人心,改善社會風氣。我們不要小看孩子的判斷力,因為他也聽過釋淨空教授講,現在要救這個社會兩種人最有力量,一種是國家領導人,另外一種是傳播媒體,因為可以瞬間把聖賢的教誨傳遞到全世界。所以小孩子從小就接受這些教誨,就能夠時時放在心上。這是第三個願望。這小孩第四個願望,他說他要當蔡老師。

  諸位家長不要太高興,假如這是你兒子,高不高興?很高興。可是他母親聽完了,因為他母親在外演講,沒有在家裡,就打了一通電話給她兒子。她說:兒子,你有這些願望,媽媽很高興。但是你這些願望,不見得要有一億的時候才能做。諸位朋友,這位母親的敏感度很好。她不希望孩子只是發一個空願,願望一定要從當下的生活,當下的每一步開始踏起。所以她這麼一問,孩子就開始思考。母親接著跟他說,蔡老師有沒有一億?所以只要我們有很好的學問,很好的這一分存心,縱使沒有一億,也可以做奉獻社會的事情。所以這個母親也把他的志向回歸到當下,回歸到現在要好好充實自己。

  所以孩子會有這樣的心態,這樣的人生價值觀,最主要就是有好的環境。所以諸位朋友,我們可以找一些志同道合的良師益友常常一起學習,或者一起去爬山,讓彼此的情誼很深厚,也讓下一代都有很好的互動,就會形成一個環境的教化,互相來教育好我們的下一代。相信你也會覺得比較輕鬆,跟你們夫妻兩個人教確實不同。

  『將上堂,聲必揚』。這個我們早上也提到,你到別人的家裡去,假如人家還不在,一定要先喊一下有人在嗎?絕對不能跑進去逛一逛,這都要謹慎。不然到時候人家家裡剛好不見東西,一走進來,剛好又碰到你。你到時候就百口莫辯,就麻煩。人一生要很注重自己的名節,還有信譽,不要一不小心受到污點,那就不好。

  『人問誰,對以名;吾與我,不分明』。這句話就是跟人家交談,比方說打電話,拿起來:你好,我叫某某某,我是蔡禮旭。這樣人家馬上知道是你打來的。現在有時候接電話,喂!請問你是哪一位?是我,你不知道嗎?你把我忘了嗎?我們可能還在那邊處理事情,在那裡跟他瞎折騰,心情也很緊張。想半天確實想不出來,這樣就很失禮。所以當我們打過去:你好,我是禮旭,你現在講話方便嗎?處處替對方著想,就會讓人家覺得很舒服。所以這也要教小孩,比方說小孩在按電鈴,上面的人講話:哪一位?我啦!人家怎麼知道我是誰?所以「吾與我,不分明」,這些細微之處都要多加提醒。

  『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小孩你沒教他的時候,他是非善惡還不是很清晰。所以他可能覺得這個東西很好看,他順手就拿來看一下。我們要適時把這個經文告訴他。剛好有一對姐妹,有一天姐姐罵妹妹,罵完以後,妹妹很委屈就在那裡哭。一邊哭,就到廚房去找她媽媽。就跟她媽媽說:媽,姐姐罵我。諸位朋友,怎麼處理?你可不能不分青紅皂白:姐姐過來,怎麼可以罵妹妹?凡事要講理,要先把對錯搞清楚,不能說大的就不對,大的就要讓小的。這句話對不對?不全對,還是要先判斷是非。結果這個母親也不急不徐,一邊炒菜一邊問她:那為什麼姐姐要罵你?她就說,因為我拿了姐姐的玩具沒有告訴她,結果她就罵我。這位母親接著說,因為這孩子都讀過《弟子規》,所以母親接著就說:用人物。小女孩就說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結果她那個「偷」一講完就開始哭:我不要當小偷。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有共通的語言,共通的做人標準,那你就很好跟孩子溝通。就是孩子已經熟讀了《弟子規》,所以一引出來,又有這樣的情境,所以那句話她會記多久?你看二、三歲就記一輩子,對她一生莫大的益處。

  所以小孩我們要教他「用人物,須明求」,那當然我們大人也要做到。所以上一次課程也提到在大陸一個外商公司,已經一大堆的人來考試,刪去了一大半,只剩下幾個人進了複試。結果這個老闆說:我臨時有事,十分鐘以後再回來。結果一出去,這些已經經過初試的年輕人就開始翻這些檔案,「用人物」怎麼樣?「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後來全部沒錄取。結果這些年輕人說,從小又沒有人教我們,所以他也很冤枉,因為他沒學過什麼?所以我們有責任給他們傳遞聖賢的教誨。

  而且當我們要用別人的東西,你可不能,比方說把這一枝筆拿起來,這一枝借我好不好?說不定那枝筆是她男朋友送她的,只有她一個人用,那你又已經給人家拿在手上,對不對?那她只好:好!所以借東西不能這樣借,借東西是要人家親手拿給你,這樣才禮貌。可不可以借我一枝筆?那他歡喜借你哪枝筆,讓主人自己拿。所以在這些細節之處,我們也要保持為對方著想的心。「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這節課我們先上到這邊,謝謝。

#